CN116345029A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45029A CN116345029A CN202310487626.9A CN202310487626A CN116345029A CN 116345029 A CN116345029 A CN 116345029A CN 202310487626 A CN202310487626 A CN 202310487626A CN 116345029 A CN116345029 A CN 1163450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lding
- protrusion
- end cap
- region
- cap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2—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10—Batteries in stationary systems, e.g. emergency power source in pla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端盖组件包括集流件和形成有容置槽的第一绝缘件,集流件包括盘体部和柄体部。盘体部具有用于焊接储能装置的极耳的焊接区,焊接区在盘体部朝向第一绝缘件的第一表面凹陷设置,柄体部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第一连接部连接盘体部,第二连接部设置于容置槽。其中,盘体部包括位于相邻两个焊接区之间且靠近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区域,第一区域背离第一绝缘件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用于与极耳相抵接。该端盖组件能够有效保证集流件与极耳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确保集流件与极耳充分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电池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的要求。
现有的二次电池如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是由端盖组件、电极组件和圆柱形壳体组成。二次电池的实际生产过程是先分别制作端盖组件、电极组件和圆柱形壳体;然后使用金属转接件分别焊接端盖组件的极柱和电极组件的极耳,实现由极耳导电至极柱;再将电极组件放入圆柱形壳体内,弯折金属转接件使端盖组件与圆柱形壳体同圆心对准;端盖组件盖合圆柱形壳体的开口后,与圆柱形壳体的开口焊接密封以形成二次电池的基本结构。其中,金属转接件与极耳之间导电性能的好坏是影响电池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
然而,目前为了追求二次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卷绕式电极组件做的尽可能大,导致金属转接件无法与极耳充分导电连接,导致极耳导电性能差,二次电池内阻大、发热效率高,严重影响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减少电池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所述端盖组件中的集流件包括设有焊接区和第一凸起部的盘体部,通过所述焊接区与极耳焊接,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极耳抵接,能够有效保证所述集流件与所述极耳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确保所述集流件与所述极耳充分电连接,有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电能传输的可靠性,并且能够有效提升所述电池单体的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应用于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极耳,所述端盖组件包括:
第一绝缘件,形成有容置槽;
集流件,包括盘体部和柄体部;所述盘体部具有焊接区,所述焊接区在所述盘体部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一表面凹陷设置,所述焊接区用于焊接所述极耳;所述柄体部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盘体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容置槽;
其中,所述盘体部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焊接区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用于与所述极耳相抵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包括至少一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沿直线延伸或者沿曲线延伸。
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件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连线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当所述第一凸台沿直线延伸时,所述第一凸台沿所述盘体部的径向延伸、或者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或者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
一实施例中,所述焊接区在所述盘体部的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表面形成凸起,所述第一凸起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凸起的高度。
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件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柄体部呈片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柄体部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
所述焊接区包括第一焊接槽和第二焊接槽,所述第一焊接槽和所述第二焊接槽位于所述盘体部的中心位置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焊接槽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第一焊接子槽,所述第二焊接槽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第二焊接子槽,两个所述第一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与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相背,所述第一区域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子槽和所述第二焊接子槽之间。
一实施例中,所述盘体部的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表面还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用于抵接所述极耳;
其中,所述第二凸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除对应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焊接区的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
一实施例中,所述盘体部还包括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处的第二区域、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处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表面设有所述第二凸起部。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高度。
一实施例中,所述焊接区在所述盘体部的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表面形成凸起,所述第二凸起部的高度等于所述凸起的高度。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包括至少一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沿直线延伸或者沿曲线延伸。
一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件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连线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
当所述第二凸台沿直线延伸时,所述第二凸台沿所述盘体部的径向延伸、或者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或者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
一实施例中,所述焊接区在所述盘体部的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的第二表面形成凸起,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以及所述凸起中的至少一个的边角处设有倒角。
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包括第一弯折区、第二弯折区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区和所述第二弯折区之间的连接段,所述第一弯折区位于所述过渡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区域,所述第二弯折区位于所述过渡部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区域,所述第一凸起部邻近所述第一弯折区;所述集流件分别在所述第一弯折区和所述第二弯折区呈弧形。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电极组件以及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极耳,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极柱,所述极柱穿装于所述第一绝缘件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极耳与所述焊接区焊接并且与所述第一凸起部相抵接。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储能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及集流件,所述集流件包括相连接的盘体部和柄体部,所述柄体部用于连接极柱,所述盘体部设有焊接区以及第一凸起部,所述焊接区用于焊接极耳,同时所述第一凸起部用于与所述极耳相抵接,能够有效保证所述集流件与所述极耳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电能传输的可靠性,而且在所述盘体部相对所述柄体部弯折而受力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件发生翘曲时,所述第一凸起部还可以始终保证所述极耳与所述盘体部有效电连接,确保所述极耳的导电性能,降低所述电池单体的内阻,尤其是在所述极耳为倒伏式极耳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起部可以有效压伏外圈的所述极耳,避免所述极耳翘曲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壳体内壁短路,有效提升所述电池单体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在用户侧储能中的应用场景图。
图2是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在集流件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端盖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端盖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端盖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2所示端盖组件在集流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端盖组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端盖组件省去第一绝缘件之后的侧视图。
图10是图7所示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图7所示沿C-C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储能装置;200-电能转换装置;300-第一用户负载;400-第二用户负载;1-端盖组件;
11-盖板;111-第一装配孔;112-泄压孔;1121-第一沉槽;1122-第二沉槽;113-第一定位槽;114-定位孔;12-第一绝缘件;121-本体部;1211-防呆挡边;122-第二装配孔;123-镂空结构;124-定位柱;125-筋条部;126-容置槽;13-极柱;131-柱体部;132-法兰部;133-装配部;14-集流件;141-盘体部;1411-焊接区;1412-第一区域;1413-第二区域;1414-第三区域;1415-第四区域;142-柄体部;1421-第一连接部;1422-第二连接部;1423-过渡部;1424-第一弯折区;1425-第二弯折区;1426-第一加强筋;1427-第二加强筋;1428-防呆缺角;143-第一凸起部;144-第二凸起部;145-第一通孔;146-第二通孔;15-防爆阀;16-防爆阀保护片;17-密封圈;18-第二绝缘件;181-第一定位块;182-第二定位槽;19-铆接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者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首先对储能技术领域的一些常识做如下说明。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众所周知,要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者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内设置有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且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以及应用在用户侧的家庭储能场景的户用小型储能箱,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另外,在边远地区,以及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家用储能装置的存在,相当于用户为自己和电网提供了备用电源,免除由于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频繁断电带来的不便。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进行说明。当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并不限定于家用储能场景。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户用储能系统,所述户用储能系统包括电能转换装置200(光伏板)、第一用户负载300(路灯)、第二用户负载400(例如空调等家用电器)等以及储能装置100,所述储能装置100为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具体的,光伏板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所述储能装置1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路灯和家用电器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储能装置100可包括但不限于电池单体、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其中,所述储能装置100包含的电池单体可为圆柱电池。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容纳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极组件、以及封装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的端盖,所述端盖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1。
请结合图2至图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组件1,应用于电池单体(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端盖组件1可以作为所述电池单体的正极端盖,也可以作为所述电池单体的负极端盖,对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如图2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组件1包括盖板11、第一绝缘件12、极柱13和集流件14。所述盖板11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一装配孔111;所述第一绝缘件12包括设于所述盖板11在厚度方向上的其中一侧的本体部121,所述本体部121沿厚度方向开设有贯穿其相对两侧的第二装配孔122,所述第二装配孔122与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对应连通,此外,如图3所示,所述本体部121的背离所述盖板11的一侧形成有容置槽126;所述极柱13自所述本体部121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穿装于连通的所述第二装配孔122与所述第一装配孔111中,即所述极柱13穿装于所述盖板11及所述第一绝缘件12中,并且所述极柱13的远离所述本体部121的一端相对所述盖板11固定,所述极柱13的远离所述盖板11的一端凸出于所述本体部121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所述集流件14设于所述本体部121的远离所述盖板11的一侧,并且与所述极柱13的远离所述盖板11的一端连接。
其中,如图2至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件14包括盘体部141和柄体部142,所述盘体部141用于焊接所述端盖组件1所在电池单体的电极组件的极耳(图中未示出),所述柄体部142连接所述极柱13,从而实现所述电极组件的电能传输。具体地,所述盘体部141具有焊接区1411,所述焊接区1411在所述盘体部141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一表面呈凹陷设置,所述焊接区1411用于焊接所述极耳;所述柄体部142具有第一连接部1421、第二连接部142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之间的过渡部1423,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连接所述盘体部141,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容置槽126,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用于连接所述极柱13的远离所述盖板11的一端。
具体的,所述端盖组件1应用于电池单体中时,所述集流件14处于折叠状态。如图7至图11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所述集流件14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集流件14在所述过渡部1423弯折,使得所述集流件14的盘体部141与柄体部142之间存在相对弯折,进而使所述盖板11、所述第一绝缘件12、所述盘体部141以及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极组件对位,且所述盘体部141与所述电极组件的极耳焊接、所述盖板11密封焊接于所述电池单体的壳体。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如图2、图3及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盘体部141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焊接区1411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的第一区域1412,所述第一区域1412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一凸起部143,所述第一凸起部143用于在所述焊接区1411焊接于所述极耳时与所述极耳相抵接。如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端盖组件1中,所述集流件14通过所述焊接区1411与所述极耳焊接,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凸起部143与所述极耳抵接,能够有效保证所述集流件14与所述极耳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所述电池单体的电能传输的可靠性,而且在所述盘体部141相对所述柄体部142弯折而受力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发生翘曲时,所述第一凸起部143还可以始终保证所述极耳与所述盘体部141有效电连接,确保所述极耳的导电性能,降低所述电池单体的内阻,尤其是在所述极耳为倒伏式极耳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可以有效压伏外圈的所述极耳,避免所述极耳翘曲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壳体内壁短路,有效提升所述电池单体的安全性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组件1还包括防爆阀15、防爆阀保护片16、密封圈17、第二绝缘件18以及铆接压块19等其他部件;所述端盖组件1可以用于圆柱电池中,所述盖板11相应为圆盘状的盖板;所述端盖组件1也可以应用于方形电池中,所述盖板11相应为矩形板状的盖板。
下面以所述端盖组件1应用于圆柱电池中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端盖组件1的结构与功能。
请结合图4、图5以及图10,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圆盘结构的所述盖板11于中部区域开设有用于穿装所述极柱13的第一装配孔111,并且于靠近边缘的区域开设有贯穿所述盖板11在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的泄压孔112。所述盖板11的面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侧设有防爆阀15,所述防爆阀15覆盖于所述泄压孔112的靠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端孔口,以用于在应用所述端盖组件1的电池单体热失控时发生效用爆破,避免所述电池单体爆炸。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11的面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侧于邻近所述泄压孔112的边缘的部位开设有第一沉槽1121,所述防爆阀15收容安装于所述第一沉槽1121内并且与所述盖板11进行焊接,所述第一绝缘件12位于所述防爆阀15的远离所述泄压孔112的一侧。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绝缘件12对应所述防爆阀15的部位开设有镂空结构123,所述镂空结构123用于在所述电池单体热失控时供气体通过并聚集在所述防爆阀15的下方,聚集气体的气压达到预设气压值时所述防爆阀15即可发生效用爆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防爆阀15收容安装于所述第一沉槽1121内,可以减小所述盖板11与所述防爆阀15的整体厚度及体积,而且开设有所述镂空结构123的所述第一绝缘件12设于所述防爆阀15的远离泄压孔112的一侧表面,不仅可以防止所述防爆阀15被刮伤损坏,还可以防止电解液直接冲击所述防爆阀15,避免所述防爆阀15误触发。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防爆阀15也可以直接焊接固定于所述盖板11的面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侧,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开设用于收容所述防爆阀15的第一沉槽1121,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在图4、图5以及图10的示例中,所述盖板11的背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侧设有防爆阀保护片16,所述防爆阀保护片16覆盖于所述泄压孔112的远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端孔口,所述防爆阀保护片16用于保护所述防爆阀15背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侧。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11的背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侧,于邻近所述泄压孔112的远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端孔口的边缘部位开设有第二沉槽1122,所述防爆阀保护片16收容安装于所述第二沉槽1122内。通过将所述防爆阀保护片16收容安装于所述第二沉槽1122内,不会增加所述端盖组件1的厚度及体积,有助于提高应用所述端盖组件1的电池单体的单位体积能量密度,而且所述防爆阀保护片16还可以保护所述防爆阀15的背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侧表面,使得所述防爆阀15的相对两侧表面均被保护,提高了所述防爆阀15的安全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防爆阀保护片16也可以直接固定于所述盖板11的背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侧,对此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防爆阀保护片16与所述泄压孔112的边缘之间留有透气孔,并且所述防爆阀保护片16与所述防爆阀15之间留有足够的间隙,以确保所述防爆阀15能够正常爆破。其中,所述防爆阀15及所述防爆阀保护片16均可以采用现有的防爆阀和保护片,对此不作赘述。
请再次参阅图4、图5以及图10,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盖板11还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13以及至少一个定位孔114,所述第一定位槽113开设于所述盖板11的背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侧且围绕并连通所述第一装配孔111,所述定位孔114开设于所述盖板11的背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一侧,所述第一定位槽113用于定位安装第二绝缘件18,所述定位孔114用于定位安装所述第一绝缘件12,后文会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盖板11可以为导电金属板,所述导电金属板可以但不限于是铜板、铝板、铜合金板或铝合金板。一般地,当所述端盖组件1作为电池单体的正极端盖时,所述盖板11可以为铝板;当所述端盖组件1作为所述电池单体的负极端盖时,所述盖板11可以为铜板。
请结合图2至图5,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121为轮廓与所述盖板11的轮廓适配的圆盘结构。所述本体部121的中部区域开设有对应连通所述第一装配孔111的所述第二装配孔122,以用于穿装所述极柱13。所述本体部121的靠近边缘的区域开设有对应所述防爆阀15的所述镂空结构123,所述镂空结构123用于供气体通过,以确保所述防爆阀15并能够正常爆破,其中,所述镂空结构123由镂空槽、镂空孔中的至少一种组成,只要能够允许气体通过即可,对此不作限定。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121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凸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柱124,所述定位柱124与所述盖板11上的所述定位孔114一一对应,所述本体部121通过所述定位柱124与所述定位孔114的配合安装于所述盖板11的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121上可以开设定位孔,所述盖板11对应设置定位柱,同样可以使所述本体部121通过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定位柱的配合安装于所述盖板11的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本体部121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定位结构的配合(不限于卡槽与卡块的配合)安装于所述盖板11的一侧,对此不作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5,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12还包括设于所述本体部121在径向上的相对两侧的两个筋条部125,所述两个筋条部125用于增强所述本体部121的结构强度。其中,如图3及图5所示,所述一对筋条部125与所述本体部121之间限定出用于设置所述柄体部142的第二连接部1422的所述容置槽126,所述容置槽126具有背向所述本体部121的第一开口、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开口且在所述本体部121的径向上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开口,所述两个第二开口的间隔方向与所述两个筋条部125的间隔方向垂直,所述镂空结构123设于所述本体部121的邻近其中一所述第二开口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集流件14处于折叠状态时,与所述盖板11以及所述第一绝缘件12对位的所述盘体部141中,至少有部分区域(具体为后文描述的第二区域1413以及第三区域1414)位于所述两个筋条部125的远离所述本体部121的一侧,如此,当所述盘体部141受到朝向所述本体部121的挤压力(例如电池单体的电极组件的挤压力)时,所述两个筋条部125还可以抵顶所述盘体部141,从而避免所述盘体部141过度变形,有助于提高所述端盖组件1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在图3及图5的示例中,每一所述筋条部125包括凸设于所述本体部121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且沿所述本体部121的周向边缘延伸部分距离的弧形筋条、位于所述弧形筋条的靠近所述第二装配孔122的一侧的第一直线形筋条、以及连接于所述弧形筋条和所述第一直线形筋条之间的多个第二直线形筋条,所述第一直线形筋条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直线形筋条的延伸方向垂直。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筋条部125还可以由其他形式的多条筋条组成,对此不作限定。
请再次结合图2至图5,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盘体部141为轮廓与所述盖板11的轮廓适配的圆盘结构,所述柄体部142为片状结构,所述柄体部142的第一连接部1421和第二连接部1422即为所述柄体部142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层叠于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也即与极耳焊接时背向所述极耳的一侧),并且与所述盘体部141焊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也可以直接焊接于所述盘体部141的外周壁,或者所述盘体部141与所述柄体部142一体成型。如图3及图5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所述两个筋条部125之间的所述容置槽126内,且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开设有对应所述第二装配孔122的过孔(图中未标号),所述极柱13穿装于连通的所述过孔、第二装配孔122以及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内,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焊接。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6,所述极柱13包括柱体部131、连接于所述柱体部131的一端的法兰部132,以及凸设于所述法兰部132的面向所述柱体部131的一侧且围绕所述柱体部131的装配部133,所述柱体部131的远离所述法兰部132的一端依次穿过连通的所述过孔、所述第二装配孔122及所述第一装配孔111,直至所述法兰部132抵顶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所述柱体部131的靠近所述法兰部132的部分穿装于连通的所述第二装配孔122及所述第一装配孔111内,所述装配部133收容安装于所述过孔内,所述法兰部132用于焊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
如图2至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焊接区1411包括呈V形的第一焊接槽(图中未标号)和第二焊接槽(图中未标号),所述第一焊接槽和所述第二焊接槽位于所述盘体部141的中心位置的相对两侧,也即位于所述柄体部14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焊接槽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第一焊接子槽,所述第二焊接槽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第二焊接子槽,两个所述第一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与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相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焊接区1411(即所述第一焊接槽和所述第二焊接槽)分别在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也即与极耳焊接时背向所述极耳的一侧)表面凹陷设置,而在所述盘体部141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也即面向所述极耳的一侧)表面形成凸起。其中,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焊接槽靠近所述柄体部142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焊接槽靠近所述柄体部142的一端之间于面向所述极耳的一侧限定出前述的第一区域1412,即所述第一区域1412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的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子槽和所述第二焊接子槽之间,所述第一区域1412内设有用于抵接所述极耳的第一凸起部143;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层叠于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对应所述第一区域1412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与所述盘体部141焊接。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包括至少一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可以沿直线延伸,例如沿所述盘体部141的径向延伸、或者沿第一方向延伸、或者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凸台也可以沿曲线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集流件14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的连线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优选地,在图2至图5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包括沿所述盘体部141的径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凸台。通过将所述第一凸台设置为沿所述盘体部141的径向延伸,不仅可以增大所述第一凸起部143与所述极耳的接触面积,而且可以增强所述盘体部141在径向上的抗弯曲能力,从而可以减轻甚至避免所述盘体部141相对所述柄体部142弯折时发生翘曲,从而进一步提升所述盘体部141与所述极耳的电连接可靠性。其中,所述第一凸台优选与所述盘体部141一体成型,便于加工。
还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在所述盘体部141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表面形成凸起,但是在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表面可以形成凹槽也可以不形成凹槽。优选地,在图2至图5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在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表面形成凹槽,有利于减少所述第一凸起部143的耗材,降低成本。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在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表面形成凹槽时,优选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在所述第一区域1412的投影互不重合,如此,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用于层叠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的区域为平整面,利于提高所述盘体部14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的焊接牢靠性。
优选地,在图2至图5的示例中,所述焊接区1411在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极耳的一侧表面(也即所述焊接区1411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二表面)形成的凸起,所述第一凸起部143的高度要大于所述凸起的高度。通过将所述第一凸起部143的凸起高度设置为大于所述焊接区1411的凸起高度,可以有效保证所述盘体部141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发生翘曲时所述集流件14仍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凸起部143与所述极耳有效接触电连接,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外圈的所述极耳的压伏作用,防止所述极耳与电池单体的壳体接触短路。
请再次结合图2至图5,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盘体部141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二表面还设有第二凸起部144,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用于抵接所述极耳。其中,所述第二凸起部144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除对应所述第一区域1412及所述焊接区1411的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不难理解,通过在所述第二表面的其他区域内设置用于抵接所述极耳的第二凸起部144,可以进一步增加所述集流件14与所述极耳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所述集流件14与所述极耳的导电性能,提高电池单体的电能传输的可靠性。
具体的,在图2至图5的示例中,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极耳的一侧表面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焊接槽的两个所述第一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处的第二区域1413、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焊接槽的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处的第三区域1414,所述第二区域1413和所述第三区域1414分别位于所述盘体部141的径向上的相对两侧。可选地,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区域1413和/或所述第三区域1414设有所述第二凸起部144,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用于在所述焊接区1411焊接于所述极耳时与所述极耳相抵接。在图2至图5的示例中,优选所述第二区域1413和所述第三区域1414均设有所述第二凸起部144。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第二区域1413和所述第三区域1414均相较于所述第一区域1412要远离所述柄体部142,因此,当所述盘体部141相对所述柄体部142弯折而受力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翘曲时,所述第二区域1413和所述第三区域1414的翘曲度要小于所述第一区域1412的翘曲度。优选地,在图2至图5的示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起部143的高度,且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的高度等于或者近似等于所述焊接区1411在所述盘体部141的背向所述极耳的一侧表面(也即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二表面)形成的凸起的高度。如此,在保证所述第二凸起部144与所述极耳有效接触电连接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凸起部144不需要做的太高,可以减小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的耗材,降低成本。
其中,与所述第一凸起部143类似,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144包括至少一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可以沿直线延伸,例如沿所述盘体部141的径向延伸、或者沿前述第一方向延伸、或者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凸台也可以沿曲线延伸。在图2至图5的示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144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凸台,所述多个第二凸台优选与所述盘体部141一体成型,便于加工。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144在所述盘体部141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表面形成凸起,但是在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表面可以形成凹槽也可以不形成凹槽。优选地,在图2至图5的示例中,所述第二凸起部144在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表面形成凹槽,有利于进一步减少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的耗材,降低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至图5的示例中,由于所述第二凸台邻近的所述焊接区1411与所述极耳焊接,本就可以实现所述盘体部141与所述极耳的可靠接触,且设置所述第二凸台的所述第二区域1413和所述第三区域1414的翘曲度要小于所述第一区域1412的翘曲度,因此所述第二凸台可以做成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凸台的面积较小的凸台(也可以称之为筋条),如此也有助于节省材料、降低制作难度。
进一步地,在图2至图5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143、所述第二凸起部144、以及所述焊接区1411在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极耳的一侧形成的凸起中,至少有一个的边角处设有倒角(倒斜角或者倒圆角),优选所述第一凸起部143、所述第二凸起部144以及所述凸起的边角处均设有倒圆角。通过将位于所述盘体部141的面向所述极耳的一侧的所有凸起的边角处设置倒角,可以防止所述边角处为尖锐直角时刮伤损坏所述极耳。
请再次参阅图3,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盘体部141上还开设有第一通孔145以及多个第二通孔146,其中,所述第一通孔145开设于所述第一焊接槽和所述第二焊接槽之间,所述多个第二通孔146开设于所述焊接区1411的远离所述柄体部142的一侧的第四区域1415,所述第四区域1415即为所述第一焊接槽远离所述柄体部142的所述第一焊接子槽与所述第二焊接槽远离所述柄体部142的所述第二焊接子槽之间的区域,也即对应所述防爆阀15的区域。所述第一通孔145以及所述多个第二通孔146均可以供气体通过。
请再次结合图7至图11,如前所述,当所述集流件14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集流件14在所述柄体部142的弯折区弯折。具体地,在图7至图11的示例中,所述过渡部1423包括第一弯折区1424、第二弯折区1425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和所述第二弯折区1425之间的连接段(图中未标号),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位于所述过渡部1423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的区域,所述第二弯折区1425位于所述过渡部1423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的区域,所述第一凸起部143邻近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在图7至图11的示例中,当所述集流件14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集流件14分别在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和所述第二弯折区1425弯折(见图9及图10)成弧形,并且沿所述集流件14的厚度方向的截面呈S型。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1423可以只包括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的第一弯折区1424,所述第一凸起部143邻近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当所述集流件14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集流件14在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弯折成弧形,并且沿所述集流件14的厚度方向的截面呈U型。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两种实施例中,所述柄体部142的第二连接部1422均相对于所述盖板11固定,所述集流件14只在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弯折后,所述盘体部141的相对两侧表面可以认为是相对所述盖板11进行了一次翻折,而所述盘体部141需要正对电池单体的电极组件,以便所述盘体部141与所述电极组件的极耳焊接、以及所述第一区域1412的第一凸起部143及第二凸起部144与所述极耳抵接,因此,所述集流件14在展平状态时,设有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及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的第一区域1412应该面向所述盖板11,也即背向所述极耳。不同的是,在图7至图11的示例中,所述集流件14在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和所述第二弯折区1425进行弯折后,所述盘体部141的相对两侧表面可以认为是相对所述盖板11未作翻转,因此,所述集流件14在展平状态时,设有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及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的第一区域1412可直接背向所述盖板11,也即直接面向所述极耳。
优选地,请结合图3及图5,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所述容置槽126内设有第一防呆结构,所述柄体部142对应设有第二防呆结构,通过所述第一防呆结构与所述第二防呆结构的配合,以确保展平状态下的所述集流件14的柄体部142收容安装于所述容置槽126内,且所述集流件14的盘体部141相对所述盖板11的朝向正确。具体地,在图3及图5的示例中,所述第一防呆结构是设于所述容置槽126内的防呆挡边1211,所述第二防呆结构是设于所述柄体部142的第二连接部1422的防呆缺角1428,所述防呆缺角1428止顶于所述防呆挡边1211,即表明所述盘体部141相对所述盖板11的朝向正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呆结构和所述第二防呆结构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结构组合,例如防呆柱和防呆孔的配合,只要能够确保所述盘体部141相对所述盖板11的朝向正确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优选地,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和所述第二弯折区1425在所述柄体部142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端均设有缺口,以便于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和所述第二弯折区1425进行弯折。
可选地,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柄体部142的过渡部1423在厚度方向的至少一侧可以设置加强筋,以增强所述过渡部1423的结构强度。具体地,在图4的示例中,所述过渡部1423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于靠近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的部位设有多条第一加强筋1426,所述过渡部1423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于靠近所述第二弯折区1425的部位设有多条第二加强筋1427,所述多条第一加强筋1426和所述多条第二加强筋1427均沿所述柄体部142的长度方向延伸部分距离且沿所述柄体部142的宽度方向胶体间隔设置,如此可以明显增强所述过渡部1423的结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端盖组件1作为所述电池单体的正极端盖时,所述集流件14可以采用与所述盖板11相同的铝质材料制成;当所述端盖组件1作为所述电池单体的负极端盖时,所述集流件14可以采用与所述盖板11相同的铜质材料制成。
请再次结合图4至图6,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极柱13的远离所述本体部121的一端相对所述盖板11固定。具体地,在图4至图6的示例中,所述端盖组件1还包括第二绝缘件18、铆接压块19以及密封圈17。其中,所述密封圈17套设于所述极柱13的柱体部131的外壁,以用于填充在所述柱体部131的外壁和所述第一装配孔111以及所述第二装配孔122的内壁之间,从而提高所述极柱13与所述盖板11及所述第一绝缘件12之间的密封性;所述第二绝缘件18和所述铆接压块19均开设有用于供所述柱体部131的远离所述法兰部132的一端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二绝缘件18套装于所述柱体部131的外壁以实现所述盖板11与所述极柱13之间的绝缘,所述铆接压块19设于所述第二绝缘件18的第二定位槽182内,所述铆接压块19用于焊接所述柱体部131的端部。
其中,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件18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凸设有对应所述盖板11上的第一定位槽113的第一定位块181,且所述第一定位块181的面向所述法兰部132的一侧凸设有一圈凸缘,所述第二绝缘件18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块181与所述第一定位槽113之间的配合能够快速定位安装于所述盖板11上,并且所述凸缘填充于所述第一装配孔111的内壁与所述柱体部131的外壁之间,从而实现所述盖板11与所述极柱13之间的绝缘。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件18的面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可以开设第一定位槽,所述盖板11对应设置第一定位块,同样可以实现所述第二绝缘件18快速定位安装于所述盖板11上。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件18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定位槽182,所述铆接压块19的外形轮廓与所述第二定位槽182的槽体轮廓适配,所述铆接压块19能够快速定位安装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82内,而且有助于减小所述端盖组件1的厚度及体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件18的背向所述盖板11的一侧可以开设第二定位块,所述铆接压块19对应设置第二定位槽,同样可以实现所述铆接压块19快速定位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缘件18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槽113的槽体轮廓和所述第一定位块181的外形轮廓适配,不限于是十字型或者一字型;同理,所述第二定位槽182的槽体轮廓和所述铆接压块19的外形轮廓适配,也不限于是十字型或者一字型。其中,所述第二绝缘件18以及前述的第一绝缘件12均可以采用塑胶制成,且所述第一绝缘件12、所述第二绝缘件18以及所述铆接压块19分别可以采用现有的盖板下塑胶、盖板上塑胶及铆接压块,对此不作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端盖组件1中,所述集流件14的盘体部141设有焊接区1411且至少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的第一区域1412设置朝向极耳的第一凸起部143,通过所述焊接区1411与所述极耳焊接,同时通过所述第一凸起部143与所述极耳抵接,能够有效保证所述集流件14与所述极耳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所述电池单体的电能传输的可靠性,而且在所述盘体部141相对所述柄体部142弯折而受力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发生翘曲时,所述第一凸起部143还可以始终保证所述极耳与所述盘体部141有效电连接,确保所述极耳的导电性能,降低所述电池单体的内阻,尤其是在所述极耳为倒伏式极耳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可以有效压伏外圈的所述极耳,避免所述极耳翘曲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壳体内壁短路,有效提升所述电池单体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所述储能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其中,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容纳于所述壳体内的电极组件、以及封装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的端盖,所述端盖可以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端盖组件1。由于所述电池单体中的端盖包括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与现有电池单体类似,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其他的部件,例如容纳于所述壳体内以用于浸润所述电极组件的电解液,对此不作赘述;所述电极组件具有极耳,所述电极组件可以是现有的卷绕式电极组件,也可以是叠片式电极组件,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其包括用电设备本体以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储能装置100,所述储能装置100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本体进行供电。由于所述储能装置100包括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用电设备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电子阅读器、游戏机、玩具等电子设备以及前述的户用储能系统,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端盖组件(1),应用于储能装置(100),所述储能装置(100)包括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1)包括:
第一绝缘件(12),形成有容置槽(126);
集流件(14),包括盘体部(141)和柄体部(142);所述盘体部(141)具有焊接区(1411),所述焊接区(1411)在所述盘体部(141)朝向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一表面凹陷设置,所述焊接区(1411)用于焊接所述极耳;所述柄体部(142)具有第一连接部(1421)、第二连接部(1422)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之间的过渡部(1423),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连接所述盘体部(141),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设置于所述容置槽(126);
其中,所述盘体部(141)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焊接区(1411)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的第一区域(1412),所述第一区域(1412)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一凸起部(143),所述第一凸起部(143)用于与所述极耳相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143)包括至少一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沿直线延伸或者沿曲线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件(14)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的连接连线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
当所述第一凸台沿直线延伸时,所述第一凸台沿所述盘体部(141)的径向延伸、或者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或者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区(1411)在所述盘体部(141)的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二表面形成凸起,所述第一凸起部(143)的高度大于所述凸起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件(14)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柄体部(142)呈片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为所述柄体部(142)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
所述焊接区(1411)包括第一焊接槽和第二焊接槽,所述第一焊接槽和所述第二焊接槽位于所述盘体部(141)的中心位置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焊接槽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第一焊接子槽,所述第二焊接槽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第二焊接子槽,两个所述第一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与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相背,所述第一区域(1412)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的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子槽和所述第二焊接子槽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部(141)的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二表面还设有第二凸起部(144),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用于抵接所述极耳;
其中,所述第二凸起部(144)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除对应所述第一区域(1412)及所述焊接区(1411)的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部(141)还包括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处的第二区域(1413)、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子槽的夹角开口处的第三区域(1414),所述第二区域(1413)和/或所述第三区域(1414)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二表面设有所述第二凸起部(144)。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起部(143)的高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区(1411)在所述盘体部(141)的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二表面形成凸起,所述第二凸起部(144)的高度等于所述凸起的高度。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144)包括至少一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沿直线延伸或者沿曲线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件(14)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的连接连线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
当所述第二凸台沿直线延伸时,所述第二凸台沿所述盘体部(141)的径向延伸、或者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或者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区(1411)在所述盘体部(141)的背离所述第一绝缘件(12)的第二表面形成凸起,所述第一凸起部(143)、所述第二凸起部(144)以及所述凸起中的至少一个的边角处设有倒角。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1423)包括第一弯折区(1424)、第二弯折区(1425)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和所述第二弯折区(1425)之间的连接段,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位于所述过渡部(1423)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1421)的区域,所述第二弯折区(1425)位于所述过渡部(1423)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的区域,所述第一凸起部(143)邻近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
所述集流件(14)分别在所述第一弯折区(1424)和所述第二弯折区(1425)呈弧形。
14.一种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1),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极耳,所述端盖组件(1)还包括极柱(13),所述极柱(13)穿装于所述第一绝缘件(12)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422)连接,所述极耳与所述焊接区(1411)焊接并且与所述第一凸起部(143)相抵接。
15.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能装置(1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87626.9A CN116345029A (zh) | 2023-04-28 | 2023-04-28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87626.9A CN116345029A (zh) | 2023-04-28 | 2023-04-28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45029A true CN116345029A (zh) | 2023-06-27 |
Family
ID=86891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487626.9A Pending CN116345029A (zh) | 2023-04-28 | 2023-04-28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345029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05155A (zh) * | 2023-06-29 | 2023-07-28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CN116544625A (zh) * | 2023-06-29 | 2023-08-04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CN116581494A (zh) * | 2023-07-12 | 2023-08-11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CN116979180A (zh) * | 2023-08-29 | 2023-10-31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储能装置、用电系统及储能系统 |
WO2025010677A1 (zh) * | 2023-07-12 | 2025-01-16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2023
- 2023-04-28 CN CN202310487626.9A patent/CN11634502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505155A (zh) * | 2023-06-29 | 2023-07-28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CN116544625A (zh) * | 2023-06-29 | 2023-08-04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CN116544625B (zh) * | 2023-06-29 | 2023-12-26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CN116505155B (zh) * | 2023-06-29 | 2023-12-26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CN116581494A (zh) * | 2023-07-12 | 2023-08-11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WO2025010677A1 (zh) * | 2023-07-12 | 2025-01-16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CN116979180A (zh) * | 2023-08-29 | 2023-10-31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储能装置、用电系统及储能系统 |
CN116979180B (zh) * | 2023-08-29 | 2023-12-26 |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储能装置、用电系统及储能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345029A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
CN116169304A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户用储能系统 | |
CN116190673A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用电设备及户用储能系统 | |
CN116207432B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6544627B (zh) | 端盖单元、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6759760B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
WO2024222081A1 (zh) | 一种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7219934A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6345079A (zh) | 一种转接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6365125B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
CN116470240A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
CN116544625B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 |
WO2024198597A1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WO2024222217A1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户用储能系统 | |
CN116387765A (zh) | 集流盘、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
CN116315482A (zh) | 集流盘、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6315481A (zh) |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
CN116632426A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
CN116799394B (zh) |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6544346B (zh) | 正极极片、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9231044B (zh) |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7855709B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116365175B (zh) |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
CN116387714B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与用电设备 | |
WO2024243909A1 (zh) |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