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割草机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智能设备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智能割草机、智能吸尘器、智能扫地机等。这类智能机器人为了适应大面积的作业区域,在机器人的作业区域内通常配备与机器人相配套的充电站,智能机器人可在充电站处进行充电待命,需要进行作业时,智能机器人在电池包电力支持下自动驶离充电站对作业区域进行地图绘制、路线规划并完成后作业。
但是在智能设备的充电口与充电站的充电座进行对接时,由于定位误差或者充电口的结构不合理,则可能会出现充电装置上充电端子与机器人上的充电端子接触不稳定,导致产生额外热量及电能源的损耗;机器人在自动返回充电装置充电时,机器人上的充电端子与充电装置上的充电端子对接困难;在充电过程中,机器人上的充电端子从充电装置上的充电端子意外脱落,无法正常充电。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充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避免对接困难、接触不稳定以及意外脱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充电组件和与其相适配的第二充电组件,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充电组件均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内部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第一弹性端子组件和第二弹性端子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端子组件包括第一弹性端子,所述第二弹性端子组件包括第二弹性端子,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之间形成内嵌空间,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锥形口,所述锥形口与所述内嵌空间相通,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上设有第三弹性端子和第四弹性端子,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上分别设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所述凸出部用于从所述锥形口插入所述内嵌空间,以使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弹性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三弹性组件和所述第四弹性组件均具有弹性,形成弹性接触,避免接触不稳定;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一侧设有锥形口,避免了所述第二充电组件从偏离所述第一充电组件中心位置对接时带来的对接困难问题;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上分别设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避免了充电过程所述第二充电组件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中脱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端子、所述第二弹性端子、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均为弯折的金属片。其有益效果在于:金属片增加了接触面积,避免接触不稳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初始接触部和第一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初始接触部和第一充电接触部,保证了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的充分接触,避免出现接触不良。
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二初始接触部和第二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二初始接触部和第二充电接触部,保证了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四弹性端子的充分接触,避免出现接触不良。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锥形口的角度。其有益效果在于:便于所述凸出部的插入,以使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弹性接触,避免接触不良。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还包括第一弯折尾部,所述第一弯折尾部与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还包括第二弯折尾部,所述第二弯折尾部与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连接,且所述第一弯折尾部和所述第二弯折尾部均背向于所述内嵌空间。其有益效果在于:避免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卡住所述凸出部。
优选地,所述第三弹性端子为鱼钩状,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包括第三固定部和第一弯钩部,所述第一凸点位于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弯钩部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三固定部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卡口。其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一弯钩部便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插入所述内嵌空间,减少所述第一组件对所述第三弹性端子的阻挡。
优选地,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为鱼钩状,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包括第四固定部和第二弯钩部,所述第二凸点位于所述第四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弯钩部连接的一端,所述第四固定部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口。其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第二弯钩部便于所述第四弹性端子插入所述内嵌空间,减少所述第一组件对所述第四弹性端子的阻挡。
优选地,所述凸出部包括凸出部端子固定组件。其有益效果在于:便于固定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凸出部端子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内置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于所述内置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内置板之间设有第一内嵌凹槽,所述第一固定板背向所述内置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卡扣,所述第一弯钩部嵌于所述第一内嵌凹槽内,所述第一卡口与所述第一固定卡扣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内置板之间设有第二内嵌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板背向所述内置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卡扣,所述第二弯钩部嵌于所述第二内嵌凹槽内,所述第二卡口与所述第二固定卡扣可拆卸连接。其有益效果在于:便于固定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避免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脱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三弹性端子之间具有两个接触点,分别为: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三固定部弹性接触;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凸点弹性接触。其有益效果在于:两个接触点增加了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三弹性端子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之间具有两个接触点,分别为: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的连接处与所述第四固定部弹性接触;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凸点弹性接触。其有益效果在于:两个接触点增加了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充电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弹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充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弹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充电组件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固定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充电组件和第二充电组件使用的第一过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充电组件和第二充电组件使用的第二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使用的“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第一充电组件和与其相适配的第二充电组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0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0内部设有容置腔11,所述容置腔11内设有第一弹性端子组件12和第二弹性端子组件13,所述第一弹性端子组件12包括第一凹槽121和第一弹性端子122,所述第一凹槽121固定于所述容置腔11内,所述第一弹性端子122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121内,所述第二弹性端子组件13包括第二凹槽131和第二弹性端子132,所述第二凹槽131固定于所述容置腔11内,所述第二弹性端子132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131内,所述第一弹性端子122和所述第二弹性端子132之间形成内嵌空间14,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0的一侧设有锥形口15,所述锥形口15与所述内嵌空间14相通,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0与所述锥形口15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部16。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安装于充电装置或待充电装置上。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所述第一弹性端子122包括第一固定部1221和第一接触部1222,所述第一接触部1222包括第一初始接触部12221和第一充电接触部12222,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12222通过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12221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221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1221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121内,所述第一接触部1222还包括第一弯折尾部12223,所述第一弯折尾部12223与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12222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1221与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12221形成第一圆角(图中未标示),所述第一圆角的角度小于90度,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12221与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12222形成第二圆角(图中未标示),所述第二圆角的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所述第一弯折尾部12223背向于所述内嵌空间14。其中,圆角的角度应理解为圆角的两条边的延伸线相交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一弹性端子结构相同,具体地,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包括第二固定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二初始接触部和第二充电接触部,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接触部还包括第二弯折尾部,所述第二弯折尾部与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形成第三圆角,所述第三圆角的角度小于90度,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形成第四圆角,所述第四圆角的角度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所述第二弯折尾部背向于所述内嵌空间。其中,圆角的角度应理解为圆角的两条边的延伸线相交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均设有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一穿线孔用于与导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平行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之间的角度小于所述锥形口的角度。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之间的角度应理解为两者的延伸线相交的角度,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之间的角度应理解为两者的延伸线相交的角度,锥形口的角度应理解为锥形口的两条斜边的延伸线相交的角度。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述第二充电组件20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二充电组件20的一侧设有凸出部21,所述第二充电组件20与所述凸出部21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部22,所述凸出部21通过锥形部23与所述第二安装部22连接,所述凸出部21上设有第三弹性端子24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25。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于充电装置或待充电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待充电装置为智能割草机。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弹性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所述第三弹性端子24为鱼钩状,所述第三弹性端子24包括第三固定部241和第一弯钩部242,所述第三固定部241上设有第一凸点243和第一卡口244,所述第一凸点243位于所述第三固定部241与所述第一弯钩部242连接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凸点243位于所述第三固定部241背向于所述第一弯钩部242的一侧,所述第一卡口244位于所述第三固定部241远离所述第一弯钩部242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弹性端子的结构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的结构相同,具体地,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包括第四固定部和第二弯钩部,所述第四固定部上设有第二凸点和第二卡口,所述第二凸点位于所述第四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弯钩部连接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凸点位于所述第四固定部背向于所述第二弯钩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卡口位于所述第四固定部远离所述第二弯钩部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固定部和所述第四固定部均设有第二穿线孔,所述第二穿线孔用于与导线连接。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充电组件的剖面图。参照图3至图5,凸出部21包括凸出部端子固定组件211、下盖板212和上盖板(图中未标示),所述凸出部端子固定组件211设置于所述下盖板212和所述上盖板(图中未标示)之间,所述凸出部端子固定组件211包括第一固定板2111、第二固定板2112和内置板2113,所述第一固定板21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2112设置于所述内置板2113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板2111和所述内置板2113之间设有第一内嵌凹槽2114,所述第一固定板2111背向所述内置板2113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卡扣2115,所述第一弯钩部242嵌于所述第一内嵌凹槽2114内,所述第一卡口244与所述第一固定卡扣2115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2112和所述内置板2113之间设有第二内嵌凹槽2116,所述第二固定板2112背向所述内置板2113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卡扣(图中未标示),所述第二弯钩部(图中未标示)嵌于所述第二内嵌凹槽内2116,所述第二卡口(图中未标示)与所述第二固定卡扣(图中未标示)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钩部设有第一格挡口,所述第一内嵌凹槽内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内嵌于所述第一格挡口内,避免所述第一弯钩部上下活动,所述第二弯钩部设有第二格挡口,所述第二内嵌凹槽内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格挡板内嵌于所述第二格挡口内,避免所述第二弯钩部上下活动。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卡扣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固定卡扣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固定卡扣的结构相同。参照图6,所述第一固定卡扣2115具有斜面21151和垂直面21152,所述斜面21151和所述垂直面2115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卡扣2115相对的两侧,且所述斜面21151朝向所述第一弯钩部(图中未标示)。所述斜面21151便于所述第一固定卡扣2115卡入所述第一卡口244中,所述垂直面21152避免了所述第一固定卡扣2115脱离所述第一卡口244。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充电组件使用的第一过程示意图。参照图1、图2、图3和图7,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12222和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132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弹性端子24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25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充电组件20沿X方向插入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0,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0和所述第二充电组件20使用的第一过程中,所述第三弹性端子24与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弹性12221接触,所述第四弹性端子25与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1322弹性接触,其中,当所述第二充电组件20沿X方向插入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0时,由于所述锥形口15的口较大,所述凸出部21更容易插入到所述锥形口15内,所述锥形口15的侧壁会对所述凸出部21的插入方向起到引导作用,在所述侧壁的引导作用下,沿侧壁滑入到所述内嵌空间14。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和所述第二充电组件使用的第二过程示意图。参照图1、图2、图4和图8,所述第二充电组件20沿X方向插入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0,所述第一充电组件10和所述第二充电组件20使用的第二过程中,所述凸出部21插入所述内嵌空间(图中未标示),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12221和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12222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三固定部241弹性接触,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12222与所述第一凸点243弹性接触,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1322和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1321的连接处与所述第四固定部251弹性接触,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1321与所述第二凸点253弹性接触,且所述锥形部23与所述锥形口15的形状相匹配,所述锥形部23填充满所述锥形口15。
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弹性接触,且所述第一弹性端子和所述第三弹性端子之间具有两个接触点,所述第一初始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充电接触部的连接处还会卡住所述第一凸点;所述第二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弹性接触,且第二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之间具有两个接触点,所述第二初始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充电接触部的连接处还会卡住所述第二凸点;既保证了接触的稳定性,也避免了所述第二充电组件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内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端子、所述第二弹性端子、所述第三弹性端子和所述第四弹性端子均为弯折的金属片。
虽然在上文中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但是,应理解,这种修改和变化都属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之内。而且,在此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可有其它的实施方式,并且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