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394010A - 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以及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以及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94010A
CN113394010A CN202110265040.9A CN202110265040A CN113394010A CN 113394010 A CN113394010 A CN 113394010A CN 202110265040 A CN202110265040 A CN 202110265040A CN 113394010 A CN113394010 A CN 1133940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layer
face
winding core
bas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650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94010B (zh
Inventor
和田朋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94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4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94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940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41Printed circuit coils
    • H01F41/043Printed circuit coils by thick film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以及线圈部件。在各凸缘部设置有多个端子电极时,在凸缘部(5)的外侧端面(10),多个端面电极部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在该情况下,在多个端面电极部各自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因此期望使各端面电极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尽量窄。提供能够满足该期望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2)。在对成为端面电极部的基底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进行刻画图案的状态下在通过溅射形成时所使用的掩模(31)被改进,而使供成膜材料的粒子通过的贯通通路(32)变窄。通过使用该掩模(31),从而相互隔开间隔地在宽度方向W上排列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的最大值小于0.1mm。

Description

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以及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卷线型的线圈部件中保持所卷绕的线材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具备该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的线圈部件,尤其涉及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所具备的端子电极的形态。
背景技术
对于本发明来说有兴趣的技术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17-22876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涉及卷线型的线圈部件,因此线圈部件具有鼓状的芯体和卷绕于芯体的卷芯部的线材。
芯体具有卷芯部、以及分别设置于卷芯部的相互相反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
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各自具有: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与底面相反侧的顶面、将底面和顶面连结并且朝向卷芯部侧的内侧端面、与内侧端面相反侧的外侧端面、以及将底面和顶面之间以及内侧端面和外侧端面之间连结并且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在将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对置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时,两个第一端子电极相互隔开间隔地在宽度方向上排列设置在第一凸缘部,两个第二端子电极相互隔开间隔地在宽度方向上排列设置在第二凸缘部。
上述的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各自具有:覆盖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各自的底面的底面电极部、以及从底面电极部延伸到外侧端面的一部分的端面电极部。这些端子电极具有如下的构造,将金属电极作为基底,在其上形成导电性树脂电极。金属电极包含Ag、Cu、Ni等金属,通过对包含这些金属的导电性糊剂进行烧结处理而形成。在专利文献1的段落0034中记载如下,金属电极也可以粘接片状金属部件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成膜方式、例如溅射等而形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28766号公报
在车载用的卷线型的线圈部件等中,为了高可靠性、安装焊锡的附着确认,要求安装焊锡能够形成焊脚。因此,如上所述,端子电极除了具备底面电极部之外,还必须具备在安装时有助于焊脚的形成的部分即端面电极部。
另一方面,在作为共模扼流圈、变压器等多端子制品的线圈部件中,在端子电极具备端面电极部的情况下,在凸缘部的外侧端面,多个端面电极部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在该情况下,必须在多个端面电极部各自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因此,期望使各端面电极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尽量窄。
从量产性的观点出发,采用如下的方法,将多个端面电极部排列形成在凸缘部的外侧端面时,准备端面电极部的形成位置为开口的掩模,将该掩模配置于外侧端面,隔着掩模进行溅射、印刷,在外侧端面的规定的位置形成端面电极部、更正确地说形成成为端面电极部的基底的端面基底电极层。
这里,通常,上述掩模由金属板构成,开口通过蚀刻金属板而形成。但是,公知有能够通过该蚀刻形成的开口的最小宽度的极限为金属板的板厚程度。卷线型的线圈部件的端面基底电极层的形成所使用的掩模的实用的板厚的极限是最小为0.1mm左右,开口的最小宽度也为0.1mm左右,因此,关于端面基底电极层,很难使其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0.1mm。实际上,没有发现端面基底电极层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0.1mm的制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的困难的、具备宽度方向的尺寸较窄的端面电极部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和具备该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的线圈部件。
本发明首先提供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具备:卷线用芯体,其具有要配置被卷绕的线材的卷芯部以及在卷芯部的轴线方向上的相互相反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分别设置的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以及多个端子电极,它们设置于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的每一个。
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各自具有: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与底面相反侧的顶面、将底面和顶面连结并且朝向卷芯部侧的内侧端面、与内侧端面相反侧的外侧端面、以及将底面和顶面之间以及内侧端面和外侧端面之间连结并且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端子电极具有:覆盖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各自的底面的底面电极部、以及从底面电极部延伸到外侧端面的一部分的端面电极部。
在将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对置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时,在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的每一个,多个端子电极相互隔开间隔地沿宽度方向排列
在本发明中,特征在于,端面电极部具有端面基底电极层,该端面基底电极层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大值小于0.1mm。
本发明还提供线圈部件。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以及多根线材,分别连接在设置于第一凸缘部的多个端子电极中的任一个端子电极与设置于第二凸缘部的多个端子电极中的任一个端子电极之间并且绕卷芯部卷绕。
根据本发明,端面基底电极层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大值较短,小于0.1mm,因此对于将该端面基底电极层形成为基底的端面电极部,也能够必然地缩短宽度方向的尺寸。
因此,能够缩短卷线用芯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具备该卷线用芯体的线圈部件也能够小型化。
另外,如果卷线用芯体维持相同的尺寸,则能够一边维持相同的尺寸,一边采取较大的多个端面电极部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提高安装可靠性。或者,能够一边使卷线用芯体维持相同的尺寸,一边将更多的端面电极部配置在凸缘部的外侧端面。
另外,由于能够缩短端面电极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因此端面电极部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使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面为上方而进行表示。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所具备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2的端面图,与图1上下相反地表示。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2的端面图,表示形成端子电极15及17所具备的镀膜27前的状态。
图4用于对形成图3所示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工序进行说明,是表示与沿着图3的线IV-IV的剖面相当的剖面的图。
图5是沿着图4的线V-V的剖视图。
图6是从图4的下方观察图4所示的掩模31的贯通通路32而进行表示的图。
图7是相当于图4的图,表示作为变形例的掩模31a。
图8是表示作为变形例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2a的一部分的、表示与沿着图2的线VIII-VIII的剖面相当的剖面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线圈部件;2、2a…卷线用芯体;3…卷芯部;5、6…凸缘部;7…底面;8…顶面;9…内侧端面;10…外侧端面;11、12…侧面;15~18…端子电极;19、20…线材;21…底面电极部;22…端面电极部;23…底面基底电极层;24…端面基底电极层;25…第一边;26…第二边;27…镀膜;L…轴线方向;W…宽度方向;w1…端面基底电极层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使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面朝向上方。
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具备卷线用芯体2。卷线用芯体2代表性地由铁氧体构成,但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由氧化铝等烧结体、含有金属磁性粉或绝缘填料的树脂等成型体等构成。卷线用芯体2具有卷芯部3以及在卷芯部3的轴线方向(长度方向)L上的相互相反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分别设置的第一凸缘部5、第二凸缘部6。卷线用芯体2在轴线方向L上具有例如2.0~4.5mm左右的尺寸,但对于该尺寸没有特别限制。
卷线用芯体2所具备的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6具有相互对称的形状。因此,对第一凸缘部5进行详细地说明,对于第二凸缘部6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凸缘部5具有: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7、与底面7相反侧的顶面8、将底面7和顶面8连结并且朝向卷芯部3侧的内侧端面9、与内侧端面9相反侧的外侧端面10、以及将底面7和顶面8之间以及内侧端面9和外侧端面10之间连结并且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另外,在底面7的中央部设置有凹部13。
在将第一侧面11和第二侧面12对置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W,将底面7和顶面8对置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H时,外侧端面10的例如宽度方向W的尺寸为1.2~3.2mm左右,高度方向H的尺寸为1.0~1.7mm左右。但是,对于这些尺寸没有特别限制。
为了分别指定上述的第一凸缘部5的底面、顶面、内侧端面、外侧端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凹部而使用的参照附图标记7、8、9、10、11、12和13有时是为了根据需要,而用于分别指定第二凸缘部6的对应的部分。
另外,线圈部件1也可以具备将第一凸缘部5和第二凸缘部6各自的顶面8之间连结的顶板14。顶板14经由粘接剂与第一凸缘部5以及第二凸缘部6各自的顶面8接合。在卷线用芯体2和顶板14都由铁氧体等磁性体或者含有铁氧体粉或金属磁性粉的树脂这样的磁性体构成时,顶板14与卷线用芯体2配合地构成闭磁路。也可以取代顶板14,利用树脂或者根据需要而包含磁性材料粉末的树脂进行涂敷,以便将第一凸缘部5以及第二凸缘部6各自的顶面8之间连结。
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具备:设置于第一凸缘部5的多个端子电极、例如第一端子电极15和第三端子电极17;以及设置于第二凸缘部6的多个端子电极、例如第二端子电极16和第四端子电极18。第一端子电极15和第三端子电极17在第一凸缘部5一边夹着凹部13一边相互隔开间隔地在宽度方向W上排列。第二端子电极16和第四端子电极18在第二凸缘部6一边夹着凹部13一边相互隔开间隔地在宽度方向W上排列。
并且,线圈部件1具备:第一线材19,其一边连接在第一端子电极15与第二端子电极16之间一边绕卷芯部3卷绕;以及第二线材20,其一边连接在第三端子电极17与第四端子电极18之间一边绕卷芯部3卷绕。此外,在图1中,仅图示第一线材19和第二线材20各自的两端部,省略绕卷芯部3卷绕的部分的图示。
接下来,除了图1之外,还参照图2和图3,对端子电极15~18的详细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端子电极15~18各自的形态和剖面构造实质上是通用的,因此以下,对图1至图3中比较良好地表示的第一端子电极15进行详细地说明,对于其他端子电极16~18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端子电极15具有:覆盖第一凸缘部5的底面7的底面电极部21、以及从底面电极部21延伸到第一凸缘部5的外侧端面10的一部分的端面电极部22。
如图3所示,底面电极部21具有成为基底的底面基底电极层23。底面基底电极层23例如由包含Ag这样的金属和作为玻璃成分的Si的烧结体构成。例如包含Ag和Si的底面基底电极层23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的,准备包含作为导电成分的Ag粉末并且包含作为玻璃成分的Si的导电性糊剂,将其通过浸渍法而施加给第一凸缘部5的底面7,接下来进行烧制。底面基底电极层23的厚度为3~15μm左右。底面基底电极层23也可以形成为,不仅在底面7上,而且从底面7延伸到与底面7分别邻接的外侧端面10、内侧端面9和第一侧面11的各一部分、以及规定与第一侧面11平行的凹部13的竖起面的一部分。
如图3所示,端面电极部22具有成为基底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端面基底电极层24由与上述的底面基底电极层23不同的材质构成。例如,端面基底电极层24由不包含作为玻璃成分的Si的金属膜构成。该金属膜例如具有包含Ni和Cr的溅射膜而构成。这样,若端面基底电极层24由不包含Si的金属膜构成,则在端面基底电极层24中非导电性成分减少,因此能够一边确保良好的导电性,一边将端面基底电极层24形成得薄,能够降低线圈部件1的外形尺寸。此外,关于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形成方法,参照图4至图6而后述说明。
参照图3,端面基底电极层24具有规定该宽度方向W的两端的第一边25和第二边26。在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2中,特征在于,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第一边25和第二边26之间的间隔、即宽度方向W的尺寸w1的最大值小于0.1mm。由此,对于将端面基底电极层24形成为基底的端面电极部22,也能够必然缩短宽度方向的尺寸w2(参照图2),因此能够缩短卷线用芯体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具备该卷线用芯体2的线圈部件1也能够小型化。另外,如果卷线用芯体2维持相同的尺寸,则能够一边维持相同的尺寸一边采取较大的多个端面电极部22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提高安装可靠性。
端面基底电极层24优选为上述宽度方向W的尺寸w1的最小值超过0.06mm。由此,在线圈部件1的安装时,不仅能够沿着将端面基底电极层24形成为基底的端面电极部22,更可靠地形成焊锡焊脚,而且由于后述的理由,能够提高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2的制造效率和成品率。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端子电极15还具有连续地覆盖底面基底电极层23和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镀膜27。镀膜27例如从下层侧起由Cu镀层、Ni镀层和Sn镀层构成。由于伴随着镀膜27的形成的镀敷生长,因此如图2所示,镀膜27形成为具有比端面基底电极层24大的面积,但优选镀膜27的端面电极部22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w2的最大值也小于0.1mm。但是,如上所述,若考虑镀敷生长,则镀膜27的端面电极部22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w2也可以比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w1大0.05~0.15mm左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面电极部22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w2具有比底面电极部21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w3短的特征。由此,能够在实质上不降低线圈部件1的安装时的固定强度的情况下,使端面电极部22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w2变窄。
以上,对第一端子电极15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其他端子电极16~18也实质上具有相同的方式和剖面构造。此外,为了分别指定第一端子电极15的底面电极部、端面电极部、底面基底电极层、端面基底电极层、第一边、第二边和镀膜而使用的参照附图标记21、22、23、24、25、26和27有时是为了根据需要,而用于分别指定其他端子电极16~18的对应的部分。
接下来,参照图4至图6对端子电极15~18、特别是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优选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在图4中图示在第一凸缘部5侧设置的第一端子电极15和第三端子电极17各自中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在图5中图示第一端子电极15中的底面基底电极层23和端面基底电极层24。
优选为,在形成端面基底电极层24之前,形成底面基底电极层23。采用这样的工序顺序是因为,底面基底电极层23如上所述那样由包含金属和玻璃的烧结体构成,在其形成过程中伴随着烧制工序。即,这是因为,若例如由溅射膜构成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暴露在用于形成底面基底电极层23的烧制工序中的高温,则有时会带来不希望的氧化、劣化等。
接下来,形成端面基底电极层24。构成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金属膜例如由包含Ni和Cr的溅射膜构成。溅射膜的厚度例如为0.1~1.4μm左右。为了在外侧端面10的特定的区域以特定的图案形成端面基底电极层24,在溅射工序中使用掩模31。
掩模31例如沿着第一凸缘部5的外侧端面10配置,在厚度方向上形成使用于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金属材料通过的贯通通路32。贯通通路32在图6中相当于施加了阴影的区域。
更具体而言,掩模31具备层叠的多个掩模板、例如第一掩模板33、第二掩模板34、第三掩模板35和第四掩模板36。此外,作为掩模31应该具备的多个掩模板,第一掩模板33和第二掩模板34实现特别重要的作用,其他掩模板35和36的数量能够根据需要而任意增减。
第一掩模板33、第二掩模板34、第三掩模板35和第四掩模板36各自具有分别形成上述贯通通路32的一部分的第一开口37、第二开口38、第三开口39和第四开口40。
着眼于最接近第一凸缘部5的外侧端面10侧的第一掩模板33的第一开口37和其次接近的第二掩模板34的第二开口38。
首先,规定第一掩模板33的第一开口37的周缘部具有与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第一边25和第二边26分别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相互对置的第一端缘41和第二端缘42。
规定第二掩模板34的第二开口38的周缘部具有与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第一边25和第二边26分别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相互对置的第三端缘43和第四端缘44。
第一掩模板33和第二掩模板34被定位为,在与它们的主面正交的方向上透视时,如图6所示,第二开口38的第四端缘44位于第一开口37的第一端缘41和第二端缘42之间,并且第一开口37的第一端缘41位于第二开口38的第三端缘43和第四端缘44之间。
这里,通过第一掩模板33与第二掩模板34之间的宽度方向W上的位置调整,能够使第一开口37的第一端缘41与第二开口38的第四端缘44的间隔w4小于0.1mm、例如为0.075~0.08mm。
此外,如图6所示,第一至第四开口37~40的剖面形状为长圆形,但这只不过是出自于用于形成开口的蚀刻,例如能够采取长方形等其他任意的形状。
如上所述,掩模板33~36各自的实用性的板厚的极限为最小0.1mm左右。因此,关于开口37~40各自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即对于第一开口37而言,第一端缘41与第二端缘42的间隔的最小宽度的极限也为0.1mm左右。
与此相对,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一掩模板33与第二掩模板34重叠,从而贯通通路32的宽度方向W的最小尺寸由上述的间隔w4决定,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该最小尺寸缩小到小于0.1mm、例如为0.075~0.08mm。
将掩模彼此贴合时的精度一般为±0.03mm左右,若考虑在最差的方向上存在偏差的情况(在贯通通路32堵塞的方向上掩模偏移的情况),贯通通路32最大为0.06mm,比设计值小。因此,如上所述,通过使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w1的最小值超过0.06mm,能够降低贯通通路32堵塞的情况,能够提高制造效率(成品率)。
此外,如上所述,在使第一掩模板33和第二掩模板34重叠的状态下使用的情况下,无法避免至少通过第一开口37的粒子在第一开口37的宽度方向W上稍微扩散。因此,在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图案的周围,容易产生随着远离端面基底电极层24而粒子的分布密度逐渐变低的、所谓的“模糊”。
特别是,对于在图4的左侧所示的第一端子电极15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而言,在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左侧的边、即第二边26侧容易产生“模糊”。这是因为,通过了第二开口38的粒子没有全部在箭头47方向上前进,一部分在第一开口37的宽度方向W上扩散。
其结果为,如图3所示,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第一边25的形状与第二边26的形状相互不同,更具体而言,第一边25与第二边26相比,成为直线性更高的形状。这对于将端面基底电极层24形成为基底的端面电极部22的外周缘形状也带来影响。因此,通过使用这样的方式来变更端面电极部22的外周缘形状,能够变更安装时的焊锡的附着方式,由此能够调整在安装基板上的线圈部件1的固定强度。
特别是,根据图4所示的第一开口37和第二开口38的配置,能够得到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直线性更高的第一边25相对于与之相邻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直线性更高的第一边25配置为相面对的状态。因此,在第一端子电极15和第三端子电极17中,能够稳定地确保各自的端面电极部22之间的间隔。
此外,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高度方向H的尺寸特别地由图6所示的第一开口37和第二开口38的高度方向H上的尺寸决定,例如最大值为0.3~0.4mm左右。但是,该尺寸没有限制,例如也可以是,最大值小于0.1mm。
另外,优选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一部分与底面基底电极层23重叠。这是为了提高端面基底电极层24与底面基底电极层2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但是,由于镀膜27连续地覆盖端面基底电极层24和底面基底电极层23,因此这样的重叠不是必须的。例如,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端缘与底面基底电极层23的端缘可以为对接状态,端面基底电极层24的端缘与底面基底电极层23的端缘也可以稍微分离。
以上,对第一凸缘部5侧的第一端子电极15和第三端子电极17进行了说明,但第二凸缘部6侧的第二端子电极16和第四端子电极18也适用相同的说明。
图7是表示掩模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4的图。在图7中,对与图4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7所示的掩模31a的特征在于,第一掩模板33中的相邻的两个第一开口37的配置间距与第二掩模板34中的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38的配置间距相互相等,第三掩模板35中的相邻的两个第三开口39的配置间距与第四掩模板36中的相邻的两个第四开口40的配置间距相互相等。换言之,第一掩模板33与第二掩模板34为相互相同的设计,第三掩模板35与第四掩模板36为相互相同的设计。因此,作为第一掩模板33和第二掩模板34,能够使用共用的掩模板,另外,作为第三掩模板35和第四掩模板36,能够使用共用的掩模板,因此能够降低掩模31a的成本。
在使用图7所示的掩模31a的情况下,用于右侧的第三端子电极17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能够采用与图4所示的右侧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相同的方式,但对于用于左侧的第一端子电极15的端面基底电极层24,直线性更高的第一边25出现在左侧。
在图8中表示作为变形例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2a的一部分。在图8中,对与图1至图5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对图8所示的第一凸缘部5进行说明,在外侧端面10上,在第一端子电极15和第三端子电极17各自的应该形成端面电极部22的区域设置有在高度方向H(参照图1)上延伸的凹槽49。因此,端面电极部22收纳在凹槽49内。根据该结构,实现容易识别端面电极部22向不希望的区域的伸出这样的优点,并且实现能够防止由于制造线圈部件时的卷线机、处理时的安装器等设备而导致端面电极部22摩擦这样的优点。
以上,与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进行说明,但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其他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设置于一个凸缘部的端子电极的数量并不局限于像图示的实施方式那样为2个,也可以为3个以上。
另外,图示的线圈部件1具备2根线材19和20,例如构成共模扼流圈,但并不局限于共模扼流圈,也可以构成变压器或平衡转换器等。因此,线材的数量也根据线圈部件的功能而变更,与之对应地,如上所述,设置于各凸缘部的端子电极的数量也能够变更。
另外,在构成本发明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和线圈部件时,在本说明书所记载的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能够进行结构的局部的置换或者组合。

Claims (12)

1.一种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线用芯体,具有要配置被卷绕的线材的卷芯部、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轴线方向上的彼此相反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以及
多个端子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以及所述第二凸缘部的每一个,
所述第一凸缘部以及所述第二凸缘部各自具有: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底面、与所述底面相反侧的顶面、将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连结并且朝向所述卷芯部侧的内侧端面、与所述内侧端面相反侧的外侧端面、以及将所述底面和所述顶面之间以及所述内侧端面和所述外侧端面之间连结并且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覆盖所述第一凸缘部以及所述第二凸缘部各自的所述底面的底面电极部、以及从所述底面电极部延伸到所述外侧端面的一部分的端面电极部,
在将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对置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时,在所述第一凸缘部以及所述第二凸缘部的每一个,多个所述端子电极相互隔开间隔地沿所述宽度方向排列,
所述端面电极部具有端面基底电极层,
所述端面基底电极层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大值小于0.1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基底电极层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小值超过0.06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基底电极层包含金属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膜包含溅射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面电极部具有底面基底电极层,所述端面基底电极层由与所述底面基底电极层不同的材质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面基底电极层由包含金属以及玻璃的烧结体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将所述底面基底电极层和所述端面基底电极层连续地覆盖的镀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镀膜在所述端面电极部处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的最大值小于0.1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电极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比所述底面电极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基底电极层具有规定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的第一边以及第二边,所述第一边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边的形状相互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基底电极层的所述第一边位于相对于与该端面基底电极层相邻的所述端面基底电极层的所述第一边相面对的位置,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比,直线性更高。
12.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以及
多根线材,所述多根线材的每一个被连接在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多个所述端子电极中的任一个端子电极与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多个所述端子电极中的任一个端子电极之间并且绕所述卷芯部卷绕。
CN202110265040.9A 2020-03-12 2021-03-11 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以及线圈部件 Active CN1133940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3235A JP7156327B2 (ja) 2020-03-12 2020-03-12 電極付き巻線用コアおよびコイル部品
JP2020-043235 2020-03-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94010A true CN113394010A (zh) 2021-09-14
CN113394010B CN113394010B (zh) 2024-10-29

Family

ID=77617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65040.9A Active CN113394010B (zh) 2020-03-12 2021-03-11 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以及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2250B2 (zh)
JP (1) JP7156327B2 (zh)
CN (1) CN1133940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4877B2 (ja) 2020-07-31 2023-07-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81554A (ja) * 2006-04-03 2007-10-25 Epson Toyocom Corp 微細電極の形成方法
CN106063388A (zh) * 2014-02-24 2016-10-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装置
CN108573793A (zh) * 2017-03-07 2018-09-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JP2019050317A (ja) * 2017-09-11 2019-03-2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2019135763A (ja) * 2018-02-05 2019-08-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CN110517865A (zh) * 2016-04-28 2019-11-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JP2019216146A (ja) * 2018-06-11 2019-12-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2020004924A (ja) * 2018-07-02 2020-01-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65669A (ja) 1995-12-15 1997-06-2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成膜用マス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85934B2 (ja) 2010-06-01 2014-09-1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US9906203B2 (en) 2013-11-26 2018-02-2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mmon mode filt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6554947B2 (ja) * 2015-07-06 2019-08-0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33179B2 (ja) * 2016-01-05 2020-07-29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路基板
JP2017126634A (ja) * 2016-01-13 2017-07-2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US10861631B2 (en) * 2016-06-15 2020-12-08 Tdk Corporation Coil device
JP6399320B2 (ja) 2016-06-15 2018-10-0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6627731B2 (ja) * 2016-12-01 2020-01-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及び巻線型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759175B2 (ja) * 2017-10-27 2020-09-23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6968680B2 (ja) 2017-12-14 2021-11-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インダクタ部品
JP7230389B2 (ja) * 2018-09-20 2023-03-0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パルストランス
JP7450331B2 (ja) * 2018-10-03 2024-03-15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パルストランス
JP7176466B2 (ja) * 2019-04-19 2022-11-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81554A (ja) * 2006-04-03 2007-10-25 Epson Toyocom Corp 微細電極の形成方法
CN106063388A (zh) * 2014-02-24 2016-10-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子装置
CN110517865A (zh) * 2016-04-28 2019-11-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08573793A (zh) * 2017-03-07 2018-09-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JP2019050317A (ja) * 2017-09-11 2019-03-2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2019135763A (ja) * 2018-02-05 2019-08-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19216146A (ja) * 2018-06-11 2019-12-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2020004924A (ja) * 2018-07-02 2020-01-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87837A1 (en) 2021-09-16
JP7156327B2 (ja) 2022-10-19
US11942250B2 (en) 2024-03-26
CN113394010B (zh) 2024-10-29
JP2021145055A (ja) 2021-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76032B (zh) 线圈元件
CN108695038B (zh) 电子部件
CN110544577B (zh) 线圈部件和电子设备
JP6981119B2 (ja) コイル装置
US11749445B2 (en) Laminated coil component
CN108695051B (zh) 电子部件
US11488761B2 (en) Laminated electronic component
CN108461251B (zh) 电子部件
CN111354545B (zh) 层叠线圈部件
CN111128513B (zh) 线圈部件和电子器件
CN113394010A (zh) 带有电极的卷线用芯体以及线圈部件
US20210193369A1 (en) Coil component
US12020837B2 (en) Laminated inductor component
US11557425B2 (en) Coil component
CN113903546A (zh) 层叠线圈部件
JP7513005B2 (ja) コイル部品
JP7205109B2 (ja) 電子部品
US20230290561A1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US20220310312A1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JP2022150913A (ja) 積層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積層コイル部品
CN115732196A (zh) 线圈部件
JP2022038326A (ja) インダクタ部品、及びインダクタ部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