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30713A - 车载用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载用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30713A CN111630713A CN201980008598.XA CN201980008598A CN111630713A CN 111630713 A CN111630713 A CN 111630713A CN 201980008598 A CN201980008598 A CN 201980008598A CN 111630713 A CN111630713 A CN 1116307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ading element
- capacitive loading
- holder
- upper holder
- wid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1730 Chondrichthy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01Q9/32—Vertical arrangement of element
- H01Q9/36—Vertical arrangement of element with top loa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0—Resilient moun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 H01Q1/327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mounted on a horizontal surface of the vehicle, e.g. on roof, hood, trun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62—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 broadside radiating helical antenna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2—Housings not intimately mechanically associated with radiating elements, e.g. rado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牢固固定的车载用天线装置。车载用天线装置(1)具有:天线外壳(5);容纳于天线外壳(5)的内部空间里的电容加载元件(20);具有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的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其通过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将电容加载元件(20)夹入而将其保持;和保持下部保持架(12)的金属基座(50)。电容加载元件(20)具有两个振子、和将两个振子连结的连结部,连结部设于比两个振子的上缘低的位置,上部保持架(11)保持两个振子,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夹着连结部而进行保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用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如专利文献1那样地提出了具有电容加载元件和螺旋元件的车载用天线。
电容加载元件通过盖在竖立设置于基座的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之上而被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保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5918844号
发明内容
但是,电容加载元件并没有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牢固固定。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牢固固定的车载用天线装置。
本发明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具有:天线外壳;容纳于天线外壳的内部空间里的电容加载元件;具有上部保持架和下部保持架的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其通过上部保持架和下部保持架将电容加载元件夹入而将其保持;和保持下部保持架的基座。
通过上部保持架和下部保持架将电容加载元件夹入而将其保持。因此,与在左右方向上夹着电容加载元件而进行保持的方式相比,难以因车辆的振动导致电容加载元件在上下方向上偏移。因此,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牢固固定,难以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脱离。
优选为,电容加载元件具有两个振子、和将两个振子连结的连结部,连结部设于比两个振子的上缘低的位置,上部保持架保持两个振子,上部保持架和下部保持架夹着连结部而进行保持。
与连结部通过螺丝紧固而固定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的上部的方式相比,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以难以脱离的状态固定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该结果为,能够抑制脱离该固定状态而导致电容加载元件与天线外壳接触并发出异响。
另外,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相对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的固定位置设为固定(缩小个体差异)。该结果为,能够抑制基于车载用天线装置的生产偏差导致的电容加载元件的电气性能不稳定(个体差异变大)。
而且,能够抑制因车辆的振动而导致电容加载元件相对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的固定位置从恰当的固定位置偏移。另外,能够抑制以该偏移为起因的电容加载元件的电气性能的降低。
另外,连结部设于比两个振子的上缘低的位置。因此,与连结部设于两个振子的上缘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由上部保持架和下部保持架所夹入的位置,有助于车载用天线装置的低背化。
还优选为,上部保持架将由两个振子和连结部包围的空间填充。
两个振子的几乎全部与上部保持架接触。因此,与它们没有接触的方式相比,能够缩小因车辆的振动而导致电容加载元件、尤其导致两个振子的上缘等没有与上部保持架接触的部分所振动的振幅。该结果为,能够抑制电容加载元件与天线外壳接触而发出异响。
还优选为,在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之前的状态下,两个振子的从下缘到上缘为止的相对于基座所成的第1角度小于上部保持架的侧面的保持两个振子的区域的从下缘到上缘为止的相对于基座所成的第2角度。
若将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则通过上部保持架以使两个振子的上部向左右方向外侧分离的方式施加反力。并且,通过该反力以使两个振子向左右方向内侧接近的方式施力。通过该施力,成为使电容加载元件与上部保持架牢牢接触的状态。
因此,能够抑制因车辆的振动而导致电容加载元件的上缘张开而与天线外壳等接触并发出异响。
而且,难以因车辆的振动导致电容加载元件相对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的固定位置从恰当的固定位置偏移。该结果为,能够抑制以该偏移为起因的电容加载元件的电气性能的降低。
另外,优选为,上部保持架和电容加载元件具有随着从前方趋向后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电容加载元件在前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上部保持架在后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宽。
因此,通过使电容加载元件的前方从上部保持架的后方插入,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简单地安装于上部保持架。
另外,优选为,上部保持架和电容加载元件具有随着从后方趋向前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电容加载元件在后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上部保持架在前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宽。
因此,通过使电容加载元件的后方从上部保持架的前方插入,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简单地安装于上部保持架。
另外,优选为,电容加载元件具有划分为前部分和后部分的构造。上部保持架具有随着从中央部趋向前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并随着从中央部趋向后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电容加载元件的前部分具有随着从中央部趋向前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电容加载元件的后部分具有随着从中央部趋向后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电容加载元件的前部分在后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上部保持架在前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宽。电容加载元件的后部分在前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上部保持架在后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宽。
通过使电容加载元件的前部分从上部保持架的前方插入,并使电容加载元件的后部分从上部保持架的后方插入,而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简单地安装于上部保持架。
还优选为,电容加载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蜿蜒形状。上部保持架具有与蜿蜒形状重叠的狭缝。下部保持架在与狭缝相对的位置上具有能够容纳于狭缝的肋。
当将肋向狭缝嵌入时,肋嵌入至电容加载元件的形成蜿蜒形状的狭缝中的从下端部向上方延伸的部分。
与没有在上部保持架设置狭缝,且没有在下部保持架设置肋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电容加载元件因车辆的振动而在前后方向上振动、且电容加载元件与天线外壳接触而发出异响。
另外,通过使电容加载元件难以在前后方向上运动,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相对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的固定位置设为固定(缩小个体差异),能够抑制基于车载用天线装置的生产偏差导致的电容加载元件的电气性能不稳定(个体差异变大)。
而且,能够抑制因车辆的振动导致电容加载元件相对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的固定位置从恰当的固定位置偏移。另外,能够抑制以该偏移为起因的电容加载元件的电气性能的降低。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牢固固定的车载用天线装置。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天线装置,是表示天线外壳安装之前的状态的从上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车载用天线装置的各部分组装之前的状态的从上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之前的状态的、从上方观察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之前的状态的、从右下方观察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之前的状态的、从左下方观察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后的状态的、从上方观察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后的状态的、从右下方观察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后的状态的、从左下方观察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后的状态的、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之前的状态的、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后的状态的、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安装有电容加载元件的上部保持架安装于下部保持架之前的状态的、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和下部保持架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安装有电容加载元件的上部保持架安装于下部保持架后的状态的、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和下部保持架的侧视图。
图14是从下方观察上部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安装有电容加载元件的上部保持架安装于下部保持架之前的状态的、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和下部保持架的立体图,且是仅表示与具有第1嵌合爪以及嵌合孔的部分相比靠前的部分的图。
图16是表示安装有电容加载元件的上部保持架安装于下部保持架后的状态的、电容加载元件和上部保持架和下部保持架的立体图,且是仅表示与具有第1嵌合爪以及嵌合孔的部分相比靠前的部分的图。
图17是表示安装有螺旋元件的螺旋元件保持架安装于下部保持架之前的状态的、从下方观察螺旋元件、螺旋元件保持架、下部保持架、上部保持架和电容加载元件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安装有螺旋元件的螺旋元件保持架安装于下部保持架后的状态的、从下方观察螺旋元件、螺旋元件保持架、下部保持架、上部保持架、和电容加载元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天线外壳安装之前的状态的车载用天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20是进行下部保持架与金属基座的卡扣固定的局部截面构成图。
图21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天线装置,且是表示由从前方插入的两个振子(第1部件、第2部件)和从后方插入的两个振子(第3部件、第4部件)构成的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上部保持架之前的状态的从上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在安装有由从前方插入的两个振子(第1部件、第2部件)和从后方插入的两个振子(第3部件、第4部件)构成的电容加载元件安装的上部保持架上安装第2基板之前的状态的从下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在安装有由从前方插入的两个振子(第1部件、第2部件)和从后方插入的两个振子(第3部件、第4部件)构成的电容加载元件的上部保持架上安装第2基板之后的状态的从下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安装有由从前方插入的两个振子(第1部件、第2部件)和从后方插入的两个振子(第3部件、第4部件)构成的电容加载元件的上部保持架、和安装有螺旋元件的螺旋元件保持架安装于下部保持架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安装有由从前方插入的两个振子(第1部件、第2部件)和从后方插入的两个振子(第3部件、第4部件)构成的电容加载元件的上部保持架、和安装有螺旋元件的螺旋元件保持架安装于下部保持架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天线装置。此外,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原则上能够同样地适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另外,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型例能够适当组合。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天线装置1安装于车顶等车辆的上表面。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车载用天线装置1具有天线外壳5、垫片7、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上部保持架11、下部保持架12)、电容加载元件20、螺旋元件保持架30、连接零件35、螺旋元件40、第1基板45a、金属基座50、以及树脂基座60。
此外,以下为了说明方向,将安装有车载用天线装置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x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大致垂直方向定义为z方向来说明。另外,在图1中,将xyz轴各自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分别定义为前方向、右方向、上方向。
天线外壳5为具有电波透过性的合成树脂制,例如具有以使x方向前侧比x方向后侧低的方式倾斜且两侧面向内侧弯曲的鲨鱼鳍形状。
天线外壳5是下表面开口并构成车载用天线装置1的部件。如图1和图2所示,天线外壳5从z方向上方覆盖垫片7、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电容加载元件20、螺旋元件保持架30、螺旋元件40、第1基板45a、金属基座50、以及树脂基座60等。
因此,电容加载元件20容纳于天线外壳5的内部空间。
天线外壳5通过螺丝紧固等安装于树脂基座60。
垫片7是由弹性体(Elastomer)或橡胶等形成的环状的弹性部件。垫片7被天线外壳5的下端周缘部与树脂基座60夹入。垫片7将天线外壳5的下端周缘部与车辆之间的间隙隐藏,并且防止水向天线外壳5内浸入。
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对电容加载元件20进行保持。例如,该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如图1和图2所示地由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构成。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由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将电容加载元件20夹入并将其保持。例如,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通过夹着设于与电容加载元件20的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上缘相比低的位置的连结部22等,而将电容加载元件20保持(参照图2)。
通过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将电容加载元件20夹入而将其保持。因此,与在y方向上夹着电容加载元件20而进行保持的方式相比,电容加载元件20难以因车辆的振动而在上下方向上偏移。因此,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20牢固固定,难以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脱离。
电容加载元件20例如是AM/FM电容加载元件。电容加载元件20是对镀锡钢板(导体板)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如图3所示,电容加载元件20具有第1振子21a、第2振子21b和连结部22。电容加载元件20的第1振子21a和第2振子21b从x方向来看以下方远离且上方接近的方式倾斜。第1振子21a和第2振子21b由配置于下部的金属板(连结部22)连接。该下部是与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上缘相比靠z方向的下侧。
电容加载元件20的第1振子21a、第2振子21b和连结部22是将一张金属板折曲等形成的。另外,第1振子21a、第2振子21b以及连结部22构成为蜿蜒形状。例如,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1振子21a、第2振子21b以及连结部22以将一张金属板折曲而成为折曲形状的方式构成。另外,在假设例如对金属板进行切削加工或冲压加工而构成蜿蜒形状的情况下,将从金属板切除掉的部分定义为切除部分。在图4以及图5所示的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中,切除部分由虚线箭头表示。
在此,构成连结部22的金属板在x方向上设有多张。更具体地,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构成连结部22的金属板中,包括第11金属板22a、第12金属板22b、第13金属板22c、第14金属板22d以及第15金属板22e。
第1振子21a、第2振子21b分别具有从y方向来看整体为大致梯形形状(或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外形。在此,在假设将构成连结部22的多张金属板(第11金属板22a~第15金属板22e)拆除掉的情况下,第1振子21a由两张金属板(第1金属板21a1以及第2金属板21a2)构成。另外,第2振子21b由三张金属板(第3金属板21b1、第4金属板21b2以及第5金属板21b3)构成。此外,可以为,在单独形成第1振子21a、第2振子21b和连结部22之后,使它们分别接合而形成电容加载元件20的方式。另外,连结部22所包括的金属板的张数能够任意变更。而且,连结部22可以为,由一张金属板构成的方式。
另外,如图3所示,在电容加载元件20(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振子21a)的前方且在下部,设有连接点21c。连接点21c具有向y方向上的左方向突出的钩子形状。在该连接点21c处,螺旋元件40与电容加载元件20通过软钎焊等电连接。
该电容加载元件20和后述的螺旋元件40构成接收FM波带等信号的天线元件。
螺旋元件保持架30由合成树脂形成。螺旋元件保持架30使用于在上部保持架11之下保持螺旋元件40。如图2所示,在螺旋元件保持架30上安装有连接零件35。
螺旋元件40由导体构成。
螺旋元件40具有作为波长缩短元件来发挥作用的螺旋部。螺旋元件40的从螺旋部的上端延伸的连接线与电容加载元件20的连接点21c通过软钎焊而连接。螺旋元件40的从螺旋部的下端延伸的连接线与设于螺旋元件保持架30的x方向前方的连接零件35通过软钎焊而连接。
螺旋元件40在上部保持架11之下,配置于与连接点21c相比靠x方向后方、且从x方向后方来看从包括中心线LX的xz平面向y方向左方偏移的位置。中心线LX是电容加载元件20和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的y方向上的中心线。
第1基板45a安装对天线元件(电容加载元件20、螺旋元件40)的接收信号进行增幅的天线放大器等。第1基板45a通过螺丝紧固安装于金属基座50的上部。
与第1基板45a电连接的线缆(未图示)经由金属基座50和树脂基座60上所设的线缆孔而延伸至车辆的车顶。
金属基座50保持下部保持架12以及第1基板45a。如图2所示,在金属基座50的x方向后方安装有后方金属基座55。另外,如图2所示,在金属基座50上设有突起51。
树脂基座60保持金属基座50。
在树脂基座60的下表面,设有作为由弹性体(Elastomer)、橡胶或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形成的环状的弹性部件的、密封部件(未图示)。通过密封部件,树脂基座60与车辆的车顶之间且设有安装孔的区域的周围被防水密封。
车载用天线装置1的上部保持架11以及下部保持架12例如通过夹着设于比电容加载元件20的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上缘低的位置上的连结部22,而将电容加载元件20保持。更具体地,上部保持架11保持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夹着连结部22而进行保持。上部保持架11与电容加载元件20嵌合。嵌合后的上部保持架11以及电容加载元件20与下部保持架12嵌合。在上部保持架11以及电容加载元件20和下部保持架12嵌合之后,安装有螺旋元件40的螺旋元件保持架30安装于电容加载元件20。并且,下部保持架12安装于金属基座50。
以下,详细说明各部分的安装。首先,说明上部保持架11与电容加载元件20之间的嵌合。图3表示从z方向的斜上侧观察上部保持架11以及电容加载元件20的立体图。图14表示从z方向的下侧观察上部保持架11的图。例如,如图3以及图14所示,上部保持架11的下表面开口。上部保持架11具有第1侧部11a、第2侧部11b、前表面部11c、背面部11d、上表面部11e。第1侧部11a从x方向后方来看构成左侧侧面。第2侧部11b从x方向后方来看构成右侧侧面。
如图3~图5所示,上部保持架11的从x方向来看的截面具有大致等腰梯形形状的外形。该大致等腰梯形形状中,z方向下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宽,z方向上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窄。
另外,如图3~图5所示,上部保持架11具有随着从x方向前方趋向x方向后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
如图3~图5所示,电容加载元件20具有随着从x方向前方趋向x方向后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
具体地,作为连结部22,以使x方向前方的金属板与x方向后方的金属板相比y方向上的宽度变宽的方式排列有多张金属板(第11金属板22a~第15金属板22e)。第1振子21a和第2振子21b配置为与x方向前方相比x方向后方在y方向上更接近的位置关系。
另外,电容加载元件20在x方向前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比上部保持架11在x方向后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宽。
因此,通过使电容加载元件20的x方向前方从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后方插入,而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20简单地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例如,如图6~图8所示,上部保持架11嵌入至电容加载元件20。此外,在图6~图8中表示上部保持架11与电容加载元件20嵌合后的状态。
如图3所示,在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前方的顶端设有止挡件11g。换言之,在前表面部11c,设有与上部保持架11的其他部件相比向z方向下方突出的止挡件11g。该止挡件11g供电容加载元件20的连结部22(第15金属板22e)的x方向前方的顶端卡定。因此,当将电容加载元件20从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后方插入时,能够抑制电容加载元件20向x方向前方插入规定量以上。另外,容易进行向规定位置的对位。另外,能够提高车载用天线装置1的生产性。
另外,通过设置止挡件11g,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20相对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的固定位置设为固定。另外,能够抑制因车载用天线装置1的生产偏差导致的电容加载元件20的电气性能不稳定(个体差异变大)。
而且,通过设置止挡件11g,能够抑制因车辆的振动而导致电容加载元件20相对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的固定位置从恰当的固定位置偏移。另外,能够抑制以该偏移为起因的电容加载元件20的电气性能的降低。
另外,在电容加载元件20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之前的状态下,第1振子21a的从x方向看到的倾斜(第1角度θ1)小于第1侧部11a的从x方向看到的倾斜(第2角度θ2)(θ1<θ2,参照图3)。该段所称的第1角度θ1是第1振子21a的从下缘到上缘为止的相对于金属基座50所成的角度。另外,第2角度θ2是第1侧部11a的从下缘到上缘为止的相对于金属基座50所成的角度。
同样地,如图3所示,在电容加载元件20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之前的状态下,第2振子21b的从x方向看到的倾斜(第1角度θ1)小于第2侧部11b的从x方向看到的倾斜(第2角度θ2)(θ1<θ2)。该段所称的第1角度θ1是第2振子21b的从下缘到上缘为止的相对于金属基座50所成的角度。另外,第2角度θ2是第2侧部11b的从下缘到上缘为止的相对于金属基座50所成的角度。
由此,若将电容加载元件20向上部保持架11安装,则通过上部保持架11以使第1振子21a和第2振子21b的上部向y方向外侧分离的方式施加反力。并且,通过该反力以使第1振子21a和第2振子21b向y方向内侧接近的方式施力。通过该施力,成为电容加载元件20与上部保持架11牢牢接触的状态。
因此,能够抑制因车辆的振动而导致电容加载元件20的上缘张开而与天线外壳5等接触并发出异响。
而且,难以因车辆的振动导致电容加载元件20相对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的固定位置从恰当的固定位置偏移。该结果为,能够抑制以该偏移为起因的电容加载元件20的电气性能的降低。
另外,上部保持架11和电容加载元件20的尺寸以满足以下那样的条件的方式决定。当使上部保持架11向电容加载元件20嵌入时,至少电容加载元件20的第1振子21a与上部保持架11的第1侧部11a接触,电容加载元件20的第2振子21b与上部保持架11的第2侧部11b接触,上部保持架11将电容加载元件20的内侧区域的大半部分填充。电容加载元件20的内侧区域是由第1振子21a、第2振子21b和连结部22包围的区域。电容加载元件20的内侧区域的大半部分例如为电容加载元件20的内侧区域的一半以上。
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几乎全部与上部保持架11接触。因此,与这些不接触的方式相比,能够缩小因车辆的振动而导致电容加载元件20、尤其导致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上缘等没有与上部保持架11接触的部分所振动的振幅。该结果为,能够抑制电容加载元件20与天线外壳5接触而发出异响。
如图3~图5以及图10所示,电容加载元件20的第1振子21a,第2振子21b各自具有从y方向来看整体上为大致梯形形状(或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外形。另外,第1振子21a和第2振子21b各自的一部分构成为蜿蜒形状。该蜿蜒形状从电容加载元件20的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下端部向z方向上方延伸。此外,蜿蜒形状也可以从电容加载元件20的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上端部向z方向下方延伸。
在上部保持架11的第1侧部11a、以及第2侧部11b,设有从下端部向大致z方向上方延伸的狭缝11h。如图11所示,设有该狭缝11h的位置例如与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切除部分的位置重叠。
也就是说,第1侧部11a上所设的狭缝11h是通过使第1振子21a构成为蜿蜒形状而产生于第1振子21a的切除部分,设于与从下端部向z方向上方延伸的切除部分的某一个在y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另外,第2侧部11b上所设的狭缝11h是通过使第2振子21b构成为蜿蜒形状而产生于第2振子21b的切除部分,设于与从下端部向z方向上方延伸的切除部分的某一个在y方向上相对的位置。
此外,第1侧部11a的狭缝11h和第2侧部11b的狭缝11h配置为在y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关系。此外,只要设于狭缝11h、与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切除部分重叠的位置,则狭缝11h、和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切除部分的数量能够任意变更。此外,第1侧部11a的狭缝11h和第2侧部11b的狭缝11h也可以不配置为相对的位置关系。在该情况下,第1侧部11a的狭缝11h以及第2侧部11b的狭缝11h以分别使位置与蜿蜒形状重叠的方式定位。另外,狭缝11h也可以设于第1侧部11a以及第2侧部11b的某一方。
另外,如图10所示,在第1侧部11a的狭缝11h之一和与其在y方向上相对的第2侧部11b的狭缝11h之间设有第1嵌合爪11i。第1嵌合爪11i从上表面部11e的下表面向z方向下方延伸。后述说明该第1嵌合爪11i。另外,第1嵌合爪11i的数量能够任意变更。
说明上部保持架11以及电容加载元件20与下部保持架12的嵌合。如图12所示,下部保持架12具有四条腿部、顶板12b、和肋121。该四条腿部是第1腿部12a1~第4腿部12a4。顶板12b设于该四条腿部的上部。肋121设于顶板12b的上部。此外,在图12中,仅图示了四条腿部中的第1腿部12a1和第3腿部12a3。
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的安装通过使下部保持架12的肋121嵌入至上部保持架11的狭缝11h来进行。在此,下部保持架12的肋121在上部保持架11的狭缝11h和电容加载元件20的蜿蜒形状重叠的状态下嵌入至上部保持架11的狭缝11h。由此,成为在上部保持架11的下缘与下部保持架12的顶板12b之间夹着电容加载元件20的连结部22的状态。
这样地,狭缝11h与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切除部分重叠。另外,下部保持架12的肋121嵌入至上部保持架11的狭缝11h和第1振子21a以及第2振子21b的切除部分。由此,与没有在上部保持架11设置狭缝11h,且没有在下部保持架12设置肋121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因车辆的振动而导致电容加载元件20在x方向上振动。该结果为,能够抑制电容加载元件20与天线外壳5接触而发出异响。
另外,与连结部22固定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的上部的方式相比,能够在难以脱离的状态下将电容加载元件20固定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也就是说,能够维持将电容加载元件20固定于恰当的位置的状态。该结果为,能够抑制脱离该固定状态而导致电容加载元件20与天线外壳5接触并发出异响。
另外,通过使电容加载元件20难以在x方向上运动,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20相对于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10的固定位置设为固定。该结果为,能够抑制基于车载用天线装置1的生产偏差导致的电容加载元件20的电气性能不稳定(个体差异变大)。
另外,连结部22设于比第1振子21a和第2振子21b的上缘低的位置。因此,与连结部22设于第1振子21a和第2振子21b的上缘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由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所夹入的位置,有助于车载用天线1的低背化。
另外,肋121形成为与x方向垂直的板状。肋121设于与上部保持架11的狭缝11h在z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因此,例如如图13所示,当安装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时,肋121嵌入至狭缝11h。因此,与没有设置狭缝11h和肋121的方式相比,能够可靠地实现上部保持架11与下部保持架12的固定。
另外,如图16所示,在肋121中的嵌入至设有第1嵌合爪11i的狭缝11h内的肋上,设有与该第1嵌合爪11i嵌合的嵌合孔122。
能够实现基于第1嵌合爪11i和嵌合孔122嵌合的卡扣固定。因此,与对于该卡扣固定用没有设置嵌合爪等的方式相比,能够可靠地进行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的固定。
而且,在配置为第1侧部11a的狭缝11h与第2侧部11b的狭缝11h相对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肋121的下端部的y方向上的宽度比以下所示的距离长。该距离是在第1侧部11a的狭缝11h与第2侧部11b的狭缝11h的下端部、上部保持架11的与该肋121相对的区域的y方向上的距离。
由此,当将肋121嵌入狭缝11h时,肋121嵌入至电容加载元件20的形成蜿蜒形状的狭缝中的从下端部向z方向上方延伸的狭缝内。
在上部保持架11的内壁设有与x方向或y方向大致垂直的加强肋11f。通过加强肋11f,提高上部保持架11的构造强度。
说明螺旋元件保持架30和电容加载元件20的连接。如图17所示,螺旋元件保持架30具有第1区域(绕线筒)30a和第2区域30b。第1区域30a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在第1区域30a卷绕有螺旋元件40。第2区域30b与第1区域30a相比位于下部。在第2区域30b的前侧顶端部,安装有连接零件35。
螺旋元件保持架30经由设于第1区域30a的螺纹孔、以及设于下部保持架12的螺纹孔而与上部保持架11螺丝紧固。另外,螺旋元件40与电容加载元件20软钎焊。
在下端的连结部22被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夹着的状态下,电容加载元件20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另外,保持螺旋元件40的螺旋元件保持架30经由下部保持架12与上部保持架11螺丝紧固。因此,与螺旋元件保持架30通过卡扣固定与下部保持架12固定的方式相比,电容加载元件20和螺旋元件40的固定状态难以脱离。另外,与螺旋元件保持架30通过卡扣固定与下部保持架12固定的方式相比,难以因车辆的振动而导致螺旋元件40与电容加载元件20的电气连接脱离。也就是说,软钎焊难以破损。
另外,如图17所示,在第2区域30b的x方向前方的端部安装有连接零件35。
在连接零件35的与第2区域30b连接的区域,设有从x方向后方来看向y方向左方突出的突起。在该突起上,电连接有从螺旋元件40的下端延伸的连接线。
连接零件35的从前端部向z方向下方延伸的部分夹入至设于第1基板45a的夹持用导体板弹簧。夹持用导体板弹簧从第1基板45a向z方向上方突出。第1基板45a与连接零件35通过该夹持电连接。
第1基板45a与连接零件35的连接并不限于夹持用导体板弹簧,只要能够电连接,也可以为其他方式。
说明下部保持架12向金属基座50的安装。如图15所示,在下部保持架12所具有的四条腿部中的、从x方向后方来看处于左前的第1腿部12a1的下端和从x方向后方来看处于右后的第4腿部12a4的下端,设有第2嵌合爪123。
另外,在下部保持架12所具有的四条腿部中的、从x方向后方来看处于右前的第2腿部12a2的下端、和从x方向后方来看处于左后的第3腿部12a3的下端设有螺纹孔124。
第1腿部12a1和第4腿部12a4通过卡扣固定而安装于金属基座50的突起51。
第2腿部12a2和第3腿部12a3通过螺丝紧固而安装于金属基座50的突起51。
在第1腿部12a1和第4腿部12a4的下端、且在第2嵌合爪123的周围,设有将突起51的周围的一部分覆盖的第1引导件125。
在第2腿部12a2和第3腿部12a3的下端、且在螺纹孔124的周围,设有将突起51的周围的一部分覆盖的第2引导件126。
通过将第1引导件125以及第2引导件126嵌入突起51,能够容易进行第1腿部12a1~第4腿部12a4相对于金属基座50的对位。
在金属基座50的供下部保持架12的四条腿部(第1腿部12a1~第4腿部12a4)安装的部分,设有向z方向上方突出的突起51。
在突起51中的与第1腿部12a1和第4腿部12a4对应的突起上,设有供第2嵌合爪123相嵌的嵌合部511(参照图20)。
在突起51中的与第2腿部12a2和第3腿部12a3对应的突起上,设有螺纹孔。
第1腿部12a1和第4腿部12a4通过卡扣固定而安装于金属基座50的突起51。第2腿部12a2和第3腿部12a3通过螺丝紧固而安装于金属基座50的突起51。
也就是说,下部保持架12和金属基座50通过两处螺丝紧固和两处卡扣固定而固定。
与四处全都进行螺丝紧固的方式相比,能够削减螺栓数量。
另外,能够通过卡扣固定在进行螺丝紧固之前,使下部保持架12与金属基座50对位并临时固定。因此,不需要螺丝紧固时的对位,能够正确地进行螺丝紧固。
另外,与四处全都进行卡扣固定的方式相比,能够更可靠地将下部保持架12和金属基座50固定。
另外,如图19所示,在金属基座50的x方向后方,安装有后方金属基座55。该后方金属基座55是通过板金制作的板材,调整不需要共振的共振频率。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此外,也可以为不设置金属基座50,树脂基座60将下部保持架12以及第1基板45a保持的方式。
另外,也可以为不设置树脂基座60,金属基座50通过天线外壳5将垫片7夹入的方式。
为了保持电容加载元件20的y方向上的对称性,优选为,第1振子21a和第2振子21b的外形以从x方向来看,夹着包括中心线LX的xz平面而大致成为对象的方式决定形状和位置关系(参照图19)。在此所称的中心线LX是将第1振子21a和第2振子21b连接的下部的连结部22的y方向上的中心线。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将构成连结部22的第11金属板22a~第15金属板22e全部夹入的方式。但是,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考虑通过上部保持架11和下部保持架12将构成连结部22的第11金属板22a~第15金属板22e中的至少一个金属板夹入的方式。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上部保持架11和电容加载元件20具有随着从x方向前方趋向x方向后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另外,电容加载元件20在x方向前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比上部保持架11在x方向后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宽。然而,上部保持架11和电容加载元件20的形状并不限于此。
例如,能够考虑到以下那样的第2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中,上部保持架11和电容加载元件20具有随着从x方向后方趋向x方向前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另外,电容加载元件20在x方向后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比上部保持架11在x方向前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宽。
该情况下,通过使电容加载元件20的x方向后方从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前方插入,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20简单地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
(第3实施方式)
另外,能够考虑到以下那样的第3实施方式(参照图21、图25)。在第3实施方式中,电容加载元件20为能够划分为x方向前方的前部分和x方向后方的后部分的构造,经由电子部件和电气回路而实现前部分和后部分的两者的电气结合。上部保持架11具有随着从x方向中央部趋向x方向前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且随着从x方向中央部趋向x方向后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电容加载元件20的前部分具有随着从x方向后方趋向x方向前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电容加载元件20的后部分具有随着从x方向前方趋向x方向后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电容加载元件20的前部分在x方向后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比上部保持架11在x方向前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宽。电容加载元件20的后部分在x方向前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比上部保持架11在x方向后方的y方向上的宽度宽。
该情况下,通过使电容加载元件20的前部分从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前方插入,并使电容加载元件20的后部分从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后方插入,能够将电容加载元件20简单地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
图21~图25说明电容加载元件20作为前部分具有第1部件211和第2部件212、并作为后部分具有第3部件213和第4部件214的例子。该前部分是随着从电容加载元件20的x方向后方趋向x方向前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的部分。该后部分是随着从电容加载元件20的x方向前方趋向x方向后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的部分。
在上部保持架11的侧部(第1侧部11a、第2侧部11b),设有向y方向突出的突起。该突起具有第1突起111~第4突起114。第1突起111~第4突起114从x方向前方依次排列。
第1突起111和第2突起112设于上部保持架11的前部分(随着从x方向中央部趋向x方向前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的部分)。
第3突起113和第4突起114设于上部保持架11的后部分(随着从x方向中央部趋向x方向后方而y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的部分)。
从x方向后方来看,第1部件211~第4部件214分别由右侧振子、左侧振子和将它们连结的连结部件构成。
第1部件211~第4部件214的左侧振子作为第1振子21a发挥作用。第1部件211~第4部件214的右侧振子作为第2振子21b发挥作用。第1部件211~第4部件214的连结部件作为连结部22发挥作用。
在第1部件211的右侧振子和左侧振子上,设有第1安装孔211a。
在第1部件211的连结部件的下部设有第1突出部211b。第1突出部211b从x方向来看具有大致L字形状,向z方向下方突出。
第2部件212与第1部件211相比配置于x方向后方。
在第2部件212的右侧振子和左侧振子上设有第2安装孔212a。
在第2部件212的右侧振子和左侧振子的下部设有第2突出部212b。第2突出部212b从y方向来看具有大致L字形状,向z方向下方突出。
第3部件213与第2部件212相比配置于x方向后方。
在第3部件213的右侧振子和左侧振子上设有第3安装孔213a。
在第3部件213的右侧振子和左侧振子的下部,设有第3突出部213b。第3突出部213b从y方向来看具有大致L字形状,向z方向下方突出。
第4部件214与第3部件213相比配置于x方向后方。
在第4部件214的右侧振子和左侧振子上设有第4安装孔214a。
在第4部件214的右侧振子的下部设有第4突出部214b。第4突出部214b从y方向来看具有大致L字形状,向z方向下方突出。
在第4部件214的左侧振子的下部设有连接点21c。
以使第2突起112嵌入第2安装孔212a的方式第2部件212从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前方插入。该结果为,第2部件212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
接着,以使第1突起111嵌入第1安装孔211a的方式第1部件211从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前方插入。该结果为,第1部件211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
另外,以使第3突起113嵌入第3安装孔213a的方式,第3部件213从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后方插入。该结果为,第3部件213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
接着,以使第4突起114嵌入第4安装孔214a的方式,第4部件214从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后方插入。该结果为,第4部件214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
第1部件211~第4部件214的电连接经由第1突出部211b~第4突出部214b和包括电子部件和电气回路的第2基板45b进行。
第2基板45b配置为被第1部件211~第4部件214、和下部保持架12在z方向上夹着的位置关系。
第2基板45b通过螺丝紧固,经由设于第1部件211的连结部件的螺纹孔211c和设于第4部件214的连结部件的螺纹孔214c而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
在上部保持架11的与第1部件211的螺纹孔211c相对的区域设有螺丝紧固用的支承面。与第1部件211的螺纹孔211c相对的区域是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前方的凹陷区域11j的下部。
在上部保持架11的与第4部件214的螺纹孔214c相对的区域,设有螺丝紧固用的支承面。与第4部件214的螺纹孔214c相对的区域是上部保持架11的x方向后方的凹陷区域11k的下部。
第1突出部211b~第4突出部214b通过将顶端折曲或软钎焊而安装于第2基板45b。
第2基板45b在z方向上夹着电容加载元件20的连结部22(第1部件211~第4部件214各自的连结部件)的状态下安装于上部保持架11。
在安装有电容加载元件20(第1部件211~第4部件214)和第2基板45b的状态下,上部保持架11安装于下部保持架12。
说明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企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与发明的范围和要旨所包含的内容同样地,包含与专利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载用天线装置
5 天线外壳
7 垫片
10 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
11 上部保持架
11a 第1侧部
11b 第2侧部
11c 前表面部
11d 背面部
11e 上表面部
11f 加强肋
11g 止挡件
11h 狭缝
11i 第1嵌合爪
11j 前方的凹陷区域
11k 后方的凹陷区域
111~114 第1突起~第4突起
12 下部保持架
12a1~12a4 第1腿部~第4腿部
12b 顶板
121 肋
122 嵌合孔
123 第2嵌合爪
124 螺纹孔
125 第1引导件
126 第2引导件
20 电容加载元件
21a 第1振子
21a1、21a2 构成第1振子的第1金属板、第2金属板
21b 第2振子
21b1~21b3 构成第2振子的第3金属板~第5金属板
21c 连接点
211~214 第1部件~第4部件
211a~214a 第1安装孔~第4安装孔
211b~214b 第1突出部~第4突出部
211c、214c 螺纹孔
22 连结部
22a~22e 构成连结部的第11金属板~第15金属板
30 螺旋元件保持架
30a 第1区域
30b 第2区域
35 连接零件
40 螺旋元件
45a 第1基板
45b 第2基板
50 金属基座
55 后方金属基座
51 突起
511 嵌合部
60 树脂基座
LX 下部的连结部的y方向的中心线
θ1、θ2 第1角度、第2角度
Claims (8)
1.一种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天线外壳;
容纳于所述天线外壳的内部空间里的电容加载元件;
具有上部保持架和下部保持架的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其通过所述上部保持架和所述下部保持架将所述电容加载元件夹入而将其保持;和
保持所述下部保持架的基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加载元件具有两个振子、和将所述两个振子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设于比所述两个振子的上缘低的位置,
所述上部保持架保持所述两个振子,
所述上部保持架和所述下部保持架夹着所述连结部而进行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保持架将由所述两个振子和所述连结部包围的空间填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容加载元件安装于所述电容加载元件保持架之前的状态下,所述两个振子的从下缘到上缘为止的相对于所述基座所成的第1角度小于所述上部保持架的侧面的保持所述两个振子的区域的从下缘到上缘为止的相对于所述基座所成的第2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保持架和所述电容加载元件具有随着从前方趋向后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
所述电容加载元件在前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上部保持架在后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宽。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保持架和所述电容加载元件具有随着从后方趋向前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
所述电容加载元件在后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上部保持架在前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宽。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加载元件具有划分为前部分和后部分的构造,
所述上部保持架具有随着从中央部趋向前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并随着从中央部趋向后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
所述电容加载元件的前部分具有随着从中央部趋向前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
所述电容加载元件的后部分具有随着从中央部趋向后方而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形状,
所述电容加载元件的前部分在后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上部保持架在前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宽,
所述电容加载元件的后部分在前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上部保持架在后方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宽。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加载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蜿蜒形状,
所述上部保持架具有与所述蜿蜒形状重叠的狭缝,
所述下部保持架在与所述狭缝相对的位置上具有能够容纳于所述狭缝的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26935 | 2018-02-19 | ||
JP2018026935A JP6956650B2 (ja) | 2018-02-19 | 2018-02-19 |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
PCT/JP2019/005532 WO2019160078A1 (ja) | 2018-02-19 | 2019-02-15 |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30713A true CN111630713A (zh) | 2020-09-04 |
CN111630713B CN111630713B (zh) | 2024-01-05 |
Family
ID=67618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08598.XA Active CN111630713B (zh) | 2018-02-19 | 2019-02-15 | 车载用天线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74328B2 (zh) |
EP (1) | EP3758140A4 (zh) |
JP (1) | JP6956650B2 (zh) |
CN (1) | CN111630713B (zh) |
WO (1) | WO201916007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382967A (zh) * | 2021-11-11 | 2024-07-23 |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 低轮廓天线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2114344A (ja) * | 2021-01-26 | 2022-08-05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アンテナ装置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308276U (zh) * | 2011-04-06 | 2012-07-04 | 上海日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后组立式鲨鱼鳍汽车天线 |
CN103210543A (zh) * | 2010-11-19 | 2013-07-17 | 株式会社藤仓 | 天线装置以及搭载有天线装置的移动体 |
CN203205527U (zh) * | 2013-03-15 | 2013-09-18 | 苏州中兴山一电子有限公司 | 多功能天线 |
WO2013161520A1 (ja) * | 2012-04-26 | 2013-10-31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車載用アンテナ |
CN103403964A (zh) * | 2011-01-12 | 2013-11-20 |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 天线装置 |
US20140125549A1 (en) * | 2011-03-24 | 2014-05-08 | Harada Industry Co., Ltd. | Antenna device |
WO2015003384A1 (en) * | 2013-07-12 | 2015-01-15 | Laird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 Multiband vehicular antenna assemblies |
CN104752814A (zh) * | 2012-01-30 | 2015-07-01 |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 天线装置 |
JP2015154327A (ja) * | 2014-02-17 | 2015-08-24 |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 車載アンテナ |
CN105305030A (zh) * | 2015-10-12 | 2016-02-03 | 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车载多模组合天线 |
WO2016175171A1 (ja) * | 2015-04-27 | 2016-11-03 |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 複合アンテナ装置 |
US20170207520A1 (en) * | 2014-07-18 | 2017-07-20 | Yokowo Co., Ltd. | Vehicle Antenna Device |
US20170214112A1 (en) * | 2014-07-28 | 2017-07-27 | Yokowo Co., Ltd. | Vehicle Antenna Device |
WO2017141635A1 (ja) * | 2016-02-19 | 2017-08-24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アンテ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30892A (en) | 1976-03-02 | 1977-06-21 | Allied Chemical Corporation | Flexible electromagnetic shield comprising interlaced glassy alloy filaments |
JP3654340B2 (ja) * | 2000-09-08 | 2005-06-02 | 日本アンテナ株式会社 | 2周波用アンテナ |
JP3859630B2 (ja) * | 2003-09-26 | 2006-12-20 |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アンテナ |
US20080117111A1 (en) * | 2006-11-22 | 2008-05-22 | Nippon Antena Kabushiki Kaisha | Antenna Apparatus |
US8081126B2 (en) * | 2006-11-22 | 2011-12-20 | Nippon Antena Kabushiki Kaisha | Antenna apparatus |
JP2010021856A (ja) * | 2008-07-11 | 2010-01-28 | Nippon Antenna Co Ltd | アンテナ装置 |
US8537062B1 (en) * | 2010-09-30 | 2013-09-17 | Laird Technologies, Inc. | Low-profile antenna assemblies |
KR101192298B1 (ko) * | 2011-01-25 | 2012-10-17 | 인팩일렉스 주식회사 | 샤크핀 통합형 안테나 |
KR101431724B1 (ko) * | 2011-06-23 | 2014-08-21 | 위너콤 주식회사 | 방사효율을 향상시키고 신호간섭을 방지하는 차량용 방송안테나 및 이를 내부에 구비하는 차량용 샤크핀 안테나 장치 |
JP5986634B2 (ja) * | 2012-06-26 | 2016-09-06 |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 低背型アンテナ装置 |
US9595752B2 (en) * | 2012-11-02 | 2017-03-14 | Harada Industry Co., Ltd. | Vehicle antenna unit |
US8947307B2 (en) * | 2012-12-21 | 2015-02-03 | Jebsee Electronics Co., Ltd. | Shark fin type car antenna assembly |
JP6320783B2 (ja) * | 2014-02-10 | 2018-05-09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アンテナ装置 |
JP6437232B2 (ja) * | 2014-07-28 | 2018-12-12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
JP5989722B2 (ja) * | 2014-08-04 | 2016-09-07 |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 アンテナ装置 |
US20160064807A1 (en) * | 2014-08-29 | 2016-03-03 | Laird Technologies, Inc. | Multiband Vehicular Antenna Assemblies |
JP5918844B2 (ja) | 2014-12-22 | 2016-05-18 |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 アンテナ装置 |
JP2016208291A (ja) * | 2015-04-23 | 2016-12-08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アンテナ装置 |
JP2017046142A (ja) * | 2015-08-26 | 2017-03-02 |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 アンテナ装置 |
WO2017046971A1 (ja) * | 2015-09-14 | 2017-03-23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アンテナ装置 |
CN108292798A (zh) * | 2015-11-27 | 2018-07-17 |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 低剖面天线装置 |
CN113725606A (zh) * | 2016-12-06 | 2021-11-30 | 株式会社友华 | 天线装置 |
JP6855258B2 (ja) * | 2017-01-24 | 2021-04-07 |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 複合アンテナ装置 |
CN113839223B (zh) * | 2017-02-23 | 2024-02-27 | 株式会社友华 | 天线装置 |
US11804653B2 (en) * | 2017-02-23 | 2023-10-31 | Yokowo Co., Ltd. | Antenna device having a capacitive loading element |
EP4178038A1 (en) * | 2017-02-28 | 2023-05-10 | Yokowo Co., Ltd. | Antenna device |
CN110476301B (zh) * | 2017-03-31 | 2023-02-28 | 株式会社友华 | 天线装置 |
EP3627623B1 (en) * | 2017-05-17 | 2023-06-28 | Yokowo Co., Ltd. | On-board antenna device |
US10862187B2 (en) * | 2017-06-29 | 2020-12-08 | Laird Technologies, Inc. | Vehicular antenna assemblies |
JP6904839B2 (ja) * | 2017-07-31 | 2021-07-21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アンテナ装置 |
JP6411593B1 (ja) * | 2017-08-04 | 2018-10-24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
JP6401835B1 (ja) * | 2017-08-07 | 2018-10-10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アンテナ装置 |
ES2970288T3 (es) * | 2018-01-18 | 2024-05-27 | Saab Ab | Una antena log-periódica bidireccional y una disposición de antena |
CN116845568A (zh) * | 2018-02-08 | 2023-10-03 | 株式会社友华 | 车载用天线装置及车载装置 |
US11509044B2 (en) * | 2018-06-29 | 2022-11-22 | Yokowo Co., Ltd. | Antenna device for vehicle |
-
2018
- 2018-02-19 JP JP2018026935A patent/JP6956650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15 WO PCT/JP2019/005532 patent/WO2019160078A1/ja unknown
- 2019-02-15 EP EP19753819.2A patent/EP3758140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02-15 US US16/963,507 patent/US113743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2-15 CN CN201980008598.XA patent/CN11163071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10543A (zh) * | 2010-11-19 | 2013-07-17 | 株式会社藤仓 | 天线装置以及搭载有天线装置的移动体 |
CN103403964A (zh) * | 2011-01-12 | 2013-11-20 |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 天线装置 |
US20140125549A1 (en) * | 2011-03-24 | 2014-05-08 | Harada Industry Co., Ltd. | Antenna device |
CN202308276U (zh) * | 2011-04-06 | 2012-07-04 | 上海日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后组立式鲨鱼鳍汽车天线 |
CN104752814A (zh) * | 2012-01-30 | 2015-07-01 |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 天线装置 |
WO2013161520A1 (ja) * | 2012-04-26 | 2013-10-31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車載用アンテナ |
CN203205527U (zh) * | 2013-03-15 | 2013-09-18 | 苏州中兴山一电子有限公司 | 多功能天线 |
WO2015003384A1 (en) * | 2013-07-12 | 2015-01-15 | Laird Technologies (Shanghai) Co., Ltd. | Multiband vehicular antenna assemblies |
JP2015154327A (ja) * | 2014-02-17 | 2015-08-24 |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 車載アンテナ |
US20170207520A1 (en) * | 2014-07-18 | 2017-07-20 | Yokowo Co., Ltd. | Vehicle Antenna Device |
US20170214112A1 (en) * | 2014-07-28 | 2017-07-27 | Yokowo Co., Ltd. | Vehicle Antenna Device |
WO2016175171A1 (ja) * | 2015-04-27 | 2016-11-03 |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 複合アンテナ装置 |
CN105305030A (zh) * | 2015-10-12 | 2016-02-03 | 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车载多模组合天线 |
WO2017141635A1 (ja) * | 2016-02-19 | 2017-08-24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アンテ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后磊;雷雪;张广求;吴君默;: "一种新型宽频带高增益对称振子天线",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no. 04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382967A (zh) * | 2021-11-11 | 2024-07-23 |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 低轮廓天线装置 |
CN118382967B (zh) * | 2021-11-11 | 2025-04-04 |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 低轮廓天线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758140A1 (en) | 2020-12-30 |
WO2019160078A1 (ja) | 2019-08-22 |
JP6956650B2 (ja) | 2021-11-02 |
JP2019145943A (ja) | 2019-08-29 |
US11374328B2 (en) | 2022-06-28 |
CN111630713B (zh) | 2024-01-05 |
EP3758140A4 (en) | 2021-11-17 |
US20210050647A1 (en) | 2021-02-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009583B2 (en) | Antenna device | |
JP6338482B2 (ja) |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 |
JP6437232B2 (ja) |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 |
CN111630713B (zh) | 车载用天线装置 | |
JPWO2019124518A1 (ja) |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 |
JP2018113507A (ja) | アンテナ装置 | |
US10116045B2 (en) | Antenna device | |
JP6877178B2 (ja) | アンテナ装置 | |
JP6935029B1 (ja) | 電子機器、車載装置、電子機器の組み立て方法、車載装置の取り付け方法 | |
JP7488777B2 (ja) | 端子接続構造、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端子接続構造の組み立て方法 | |
EP4287404A1 (en) | Antenna device | |
WO2024154648A1 (ja) | 車載装置、車載装置セット、車両側被装着部、車両側接続部 | |
JP7037378B2 (ja) |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 |
WO2021192337A1 (ja) | 電子機器、車載装置、電子機器の組み立て方法、車載装置の取り付け方法 | |
JP4238243B2 (ja) |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 |
WO2021015055A1 (ja) |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 |
WO2025004451A1 (ja) | アンテナ装置 | |
JP2019178908A (ja) | レーダ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