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5536B - 车辆用前柱构造以及车辆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前柱构造以及车辆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65536B CN110065536B CN201811545583.0A CN201811545583A CN110065536B CN 110065536 B CN110065536 B CN 110065536B CN 201811545583 A CN201811545583 A CN 201811545583A CN 110065536 B CN110065536 B CN 1100655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pillar
- column
- frame portion
- transmission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front, e.g. structure of the glazing, mounting of the glaz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60R13/0237—Side or rear panels
- B60R13/025—Pillars; Roof r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60R2013/0287—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integrating other functions or 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前柱构造及车辆侧部构造,车辆用前柱构造具备:柱下部;第一柱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缘部延伸,且下端部固定于柱下部的上端部;第二柱骨架部,沿着第一柱骨架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下端部固定于柱下部的上端部;透明构件,架设于第一柱骨架部与第二柱骨架部之间;及载荷传递构件,配置于第一柱骨架部的下端部的车辆下方侧并与柱下部的上部接合,且与第二柱骨架部的下端部接合,载荷传递构件能够向第二柱骨架部传递作用于柱下部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部位的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第二柱骨架部的上表面配置成与载荷传递构件的上表面连续,并向车辆后上方侧呈直线状地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前柱构造以及车辆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柱中,已知为了确保乘员的视野而设置窗部的构造(参照日本特开2013-112077号公报、日本实开昭63-142276号公报)。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112077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在前柱的上半部形成有窗框,并且在该窗框设置有角窗玻璃。简单来说,在该在先技术中,窗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纵边部由前柱上部构成,窗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后侧的纵边部由副柱构成。并且,前柱上部的上端部以及副柱的上端部与上边梁的梁前部接合,前柱上部的下端部以及副柱的下端部与前柱下部接合。在这样的结构中,乘员能够从角窗玻璃对车辆外侧进行视觉辨识。
然而,在上述在先技术的情况下,由于发生前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会集中在前柱中的构成窗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柱上部,所以需要使前柱上部增粗。并且,在使前柱上部增粗时,遮挡视野的区域会相应地变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即使抑制前柱的构成窗部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的柱骨架部的粗细也能够抑制发生前面碰撞时的前柱的变形的车辆用前柱构造以及车辆侧部构造。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用前柱构造具有:柱下部,所述柱下部构成前柱的下部;中空柱状的第一柱骨架部,所述中空柱状的第一柱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缘部延伸,且下端部固定于所述柱下部的上端部;中空柱状的第二柱骨架部,所述中空柱状的第二柱骨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柱骨架部隔开间隔地设置于车辆后方侧,并沿着所述第一柱骨架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下端部固定于所述柱下部的上端部;透明构件,所述透明构件由透明的材料形成,且架设于所述第一柱骨架部与所述第二柱骨架部之间;以及载荷传递构件,所述载荷传递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柱骨架部的下端部的车辆下方侧并与所述柱下部的上部接合,并且与所述第二柱骨架部的下端部接合,所述载荷传递构件能够向所述第二柱骨架部传递作用于所述柱下部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部位的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所述第二柱骨架部的上表面被配置成与所述载荷传递构件的上表面连续,并向车辆后上方侧呈直线状地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第一柱骨架部与第二柱骨架部之间架设有透明构件,所以车厢内的乘员能够从第一柱骨架部与第二柱骨架部之间对车辆外侧进行视觉辨识。另外,在接合于柱下部的上部的载荷传递构件接合有第二柱骨架部的下端部。并且,载荷传递构件能够向第二柱骨架部传递作用于柱下部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部位的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在此,第二柱骨架部的上表面被配置成与载荷传递构件的上表面连续,并向车辆后上方侧呈直线状地延伸,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输入到前柱的载荷的一部分在沿着载荷传递构件的上表面传递之后,向第二柱骨架部的上表面侧高效地传递。综上,由于能够使第二柱骨架部分担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作用于前柱的载荷的一部分,所以即使抑制第一柱骨架部的粗细,也能够抑制发生前面碰撞时的前柱的变形。
根据第一形态,在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车辆用前柱构造中,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具备沿着其上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而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一上侧棱线,所述第二柱骨架部具备沿着其上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而呈直线状地延伸且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上侧棱线连续的第二上侧棱线。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二柱骨架部中沿着其上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的直线状的第二上侧棱线被配置成与在载荷传递构件中沿着其上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的直线状的第一上侧棱线连续。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输入到前柱的载荷的一部分从载荷传递构件的第一上侧棱线沿着第二柱骨架部的第二上侧棱线而进一步高效地传递。
根据第一或第二形态,在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车辆用前柱构造中,所述柱下部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部位具备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侧纵壁部,所述载荷传递构件以与所述前侧纵壁部抵靠的状态进行配置,并且构成为包括与所述前侧纵壁部接合的部位。
根据上述结构,载荷传递构件以与柱下部的上部的前侧纵壁部抵靠的状态进行配置,并且构成为包括与前侧纵壁部接合的部位,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输入到前柱的载荷的一部分从柱下部的前侧纵壁部向载荷传递构件高效地传递。
根据第一~第三中任一个形态的结构,在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的车辆用前柱构造中,所述载荷传递构件的上表面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上方侧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输入到前柱的载荷的一部分沿着载荷传递构件的上表面而向车辆后上方侧传递。因此,沿着载荷传递构件的上表面传递的载荷向第二柱骨架部的上表面侧进一步高效地传递。
本发明的第五形态的车辆侧部构造具备:前柱,所述前柱应用了第一~第四中任一个形态的车辆用前柱构造;前侧门,所述前侧门在车辆侧部对在前缘侧配置有所述前柱的前门开口部进行开闭;以及腰线加强件,所述腰线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前侧门的内部且沿着腰线配置,并具备在所述前侧门的关闭状态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棱线,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棱线,并且所述第二棱线的后端部被设定在如下位置:能够在所述前侧门的关闭状态下向所述第一棱线的前端部侧传递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
根据上述结构,腰线加强件的第一棱线在前侧门的关闭状态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载荷传递构件的第二棱线也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概念中,除了包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稍许倾斜地延伸的情况。在此,载荷传递构件的第二棱线的后端部被设定在如下位置:能够在前侧门的关闭状态下向腰线加强件的第一棱线的前端部侧传递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作用于载荷传递构件的载荷的一部分在沿着载荷传递构件的第二棱线传递到该第二棱线的后端部之后,沿着腰线加强件的第一棱线高效地传递。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前柱构造以及车辆侧部构造,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即使抑制前柱的构成窗部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第一柱骨架部的粗细也能够抑制发生前面碰撞时的前柱的变形。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的状态下示出应用了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柱构造的车辆侧部构造的车辆侧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2是在从车辆右侧观察的状态下示出应用了图1的车辆侧部构造的车辆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3是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斜后方侧观察的状态下示出图1所示的车辆侧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3,对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柱构造的车辆侧部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这些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RH表示车辆右方侧。另外,在图1~图3中示出了车辆10的右侧的结构,虽然车辆10的左侧的结构未被图示,但车辆10的左侧的结构为与车辆10的右侧的结构左右对称的结构。
(实施方式的结构)
在图2中,利用从右侧方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侧视图,示出应用了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柱构造的车辆侧部构造的车辆10的一部分。如该图所示,在车辆侧部10A的上部配置有上边梁12,上边梁1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此相对,在车辆侧部10A的下部配置有门槛14,门槛14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另外,前柱16从门槛14的前端部向车辆上方侧竖立设置,前柱16的上端部与上边梁12的前端部连接。在此,构成前柱16的下部的柱下部16B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与此相对,构成前柱16的上部的柱上部16A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另外,在左右一对柱上部16A间安装有前玻璃28。而且,中心柱18从门槛1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上方侧竖立设置,中心柱18的上端部与上边梁1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连接。此外,在图2中图示出了从前柱16到中心柱18的稍靠车辆后方侧为止的车辆侧部。
前述的上边梁12、门槛14、前柱16以及中心柱18均被设为闭合截面构造而构成车身骨架构件。并且,在车辆侧部10A的前部侧形成有由上边梁12、前柱16、门槛14以及中心柱18包围的前门开口部20。
换言之,上边梁12在前门开口部20的上缘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门槛14在前门开口部20的下缘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另外,前柱16在前门开口部20的前缘侧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置,中心柱18在前门开口部20的后缘侧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配置。而且,在前柱16,柱下部16B配置于前门开口部20的下半部侧的前缘侧,柱上部16A配置于前门开口部20的上半部侧的前缘侧。前门开口部20使车厢外与车厢内连通,并利用前侧门22进行开闭。
前侧门22具备:未图示的门内板,所述门内板配置于车厢内侧;以及门外板22A,所述门外板22A配置于所述门内板的车厢外侧,并与所述门内板一起形成门主体部22H。在前侧门22的门主体部22H的内部设置有腰线加强件24(以下,简称为“腰线RF24”),所述腰线加强件24被配置成沿着腰线BL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作为一例,腰线RF24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遍及长度方向的大概整个长度地形成为帽形状,且使开口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在腰线RF24形成有在前侧门22的关闭状态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第一棱线的上侧棱线24L以及下侧棱线24M(均参照图1)。
接着,对柱上部16A及其周边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在图1中,利用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侧视图,示出应用了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前柱构造的车辆侧部构造的车辆侧部10A的一部分。此外,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前述的前玻璃28,并且,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前述的前侧门22(参照图2)关闭的状态下的腰线RF24的配置位置。另外,在图3中,利用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斜后方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立体图,示出了车辆侧部10A的一部分。
图1所示的与柱上部16A的车辆下方侧连续设置的柱下部16B具备外板38。该外板38构成柱下部16B的车厢外侧的部分。外板38具备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壁部38S,并且具备从侧壁部38S的前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而延伸的前侧纵壁部38F。前侧纵壁部38F在包括柱下部16B的上部在内的范围内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前侧纵壁部38F的上部构成柱下部16B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部位。柱下部16B的外板38和构成柱下部16B的车厢内侧的部分的未图示的内板通过将各个前后凸缘部彼此接合,从而形成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如图1以及图3所示,柱上部16A具备第一柱骨架部30以及第二柱骨架部32。如图1所示,第一柱骨架部30沿着车辆10的前玻璃2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缘部延伸。第一柱骨架部30的上端部固定于上边梁12的前端部,第一柱骨架部30的下端部固定于柱下部16B的上端部。第一柱骨架部30形成为中空柱状。作为一例,该第一柱骨架部30通过使图3所示的前上侧内部加强件30A(以下,简称为“前上侧内部RF30A”)与框状的外部加强件31(以下,简称为“外部RF31”)的前上侧部分31A接合,从而形成从长度方向(延伸方向)观察时为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
作为整体,前上侧内部RF30A形成为向车辆前上方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上侧内部RF30A是通过使第一内部加强件30A1(以下,简称为“第一内部RF30A1”)与第二内部加强件30A2(以下,简称为“第二内部RF30A2”)接合而构成的。第一内部RF30A1构成第一柱骨架部30的车厢内侧的部位的大部分,第二内部RF30A2构成第一柱骨架部30的车厢内侧的部位中的下端部侧的部位,并与第一内部RF30A1的下端部接合。
另外,第二柱骨架部32相对于第一柱骨架部30隔开间隔地设置于车辆后方侧,并沿着第一柱骨架部30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端部固定于上边梁12的前端部,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下端部固定于柱下部16B的上端部。由此,形成以第一柱骨架部30以及第二柱骨架部32为长边部的窗部36。第二柱骨架部32形成为中空柱状。作为一例,该第二柱骨架部32通过使后下侧内部加强件32A(以下,简称为“后下侧内部RF32A”)与框状的外部RF31的后下侧部分31B接合,从而形成从长度方向(延伸方向)观察时为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
作为整体,后下侧内部RF32A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构成为包括构成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表面32T的部位。此外,外部RF31通过将前上侧部分31A以及后下侧部分31B各自的上下端部侧彼此相连而构成为框状。外部RF31的上端部侧的部分通过焊接而与上边梁12接合,外部RF31的下端部侧的部分31U通过焊接而与柱下部16B的包括外板38的上端部在内的部分接合。
在第一柱骨架部30与第二柱骨架部32之间架设有透明构件34。透明构件34沿着柱上部16A的长度方向延伸。该透明构件34例如由无机玻璃或高强度透明树脂等透明的材料形成为板状。此外,作为高强度透明树脂,能够列举利用玻璃纤维进行了强化的聚碳酸酯(PC-GF)、利用纤维素纳米纤维进行了强化的聚碳酸酯(PC-CNF)等。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第一柱骨架部30的下端部的车辆下方侧配置有作为载荷传递构件的隔板(bulkhead)40。第一柱骨架部30的下端部与隔板40分离。隔板40与柱下部16B的上部接合,并且,与第二柱骨架部32的后下侧内部RF32A的下端部32X、32Y(参照图3)接合。
隔板40为金属制的弯折板材,配置于柱下部16B的闭合截面内,且形成为在纵剖视时使开口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大致帽形状。隔板40的上凸缘部41以及下凸缘部45通过焊接而与柱下部16B的外板38的侧壁部38S接合。
另外,隔板40具备内侧纵壁部43,所述内侧纵壁部43构成该隔板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且整体上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内侧纵壁部43的上部43A和下部43B经由台阶部相连,下部43B位于比上部43A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在内侧纵壁部43的上部43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部位通过焊接(作为一例,为点焊)而接合有第二柱骨架部32的后下侧内部RF32A的下端部32X。在内侧纵壁部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部位贯通形成有焊接作业用的孔43H。另外,内侧纵壁部43通过上侧连结部42而与上凸缘部41一体地相连,并且,通过下侧连结部44而与下凸缘部45一体地相连。
如图1所示,隔板40的上侧连结部42的上表面42T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上方侧倾斜。在隔板40的上侧连结部42的上表面42T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通过焊接(作为一例,为点焊)而接合有第二柱骨架部32的后下侧内部RF32A的下端部32Y(参照图3)。隔板40具备沿着其上侧连结部42的上表面42T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而呈直线状地延伸的作为第一上侧棱线的上侧棱线40L。隔板40的下侧连结部44的下表面44U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上方侧倾斜。隔板40具备沿着其下侧连结部44的下表面44U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而呈直线状地延伸的下侧棱线40M。均作为第二棱线的上侧棱线40L以及下侧棱线40M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上方侧稍许倾斜地延伸。
将上侧棱线40L的后端部40X设定在如下位置:能够在前侧门22(参照图2)的关闭状态下向腰线RF24的上侧棱线24L的前端部24X侧传递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F。即,上侧棱线40L的后端部40X被设定于前侧门22(参照图2)的关闭状态下的与腰线RF24的上侧棱线24L的前端部24X的车辆前方侧对应的位置(车辆上下方向位置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位置与上侧棱线24L的前端部24X同等的位置)。
另外,将下侧棱线40M的后端部40Y设定在如下位置:能够在前侧门22(参照图2)的关闭状态下向腰线RF24的下侧棱线24M的前端部24Y侧传递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F。即,下侧棱线40M的后端部40Y被设定于前侧门22(参照图2)的关闭状态下的与腰线RF24的下侧棱线24M的前端部24Y的车辆前方侧对应的位置(车辆上下方向位置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位置与下侧棱线24M的前端部24Y同等的位置)。
另外,如图3所示,隔板40具备从上侧连结部42的前端向车辆上方侧弯曲并延伸的前上侧凸缘部46,并且具备从下侧连结部44的前端向车辆下方侧弯曲并延伸的前下侧凸缘部47。并且,隔板40以与柱下部16B的外板38的前侧纵壁部38F抵靠的状态进行配置,并且前上侧凸缘部46以及前下侧凸缘部47通过焊接(作为一例,为点焊)而与前侧纵壁部38F接合。综上,隔板40能够向第二柱骨架部32传递在柱下部16B的上部作用于外板38的前侧纵壁部38F的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表面32T被配置成与隔板40的上侧连结部42的上表面42T连续,且向车辆后上方侧呈直线状地延伸。另外,第二柱骨架部32具备沿着其上表面32T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而呈直线状地延伸的作为第二上侧棱线的上侧棱线32L。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侧棱线32L被配置成与隔板40的上侧棱线40L连续。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由于在第一柱骨架部30与第二柱骨架部32之间架设有透明构件34,所以车厢内的乘员能够从第一柱骨架部30与第二柱骨架部32之间对车辆外侧进行视觉辨识。另外,在接合于柱下部16B的上部的隔板40接合有第二柱骨架部32的后下侧内部RF32A的下端部32X、32Y(参照图3)。并且,隔板40能够向第二柱骨架部32传递在柱下部16B的上部作用于外板38的前侧纵壁部38F的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F。
在此,由于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表面32T被配置成与隔板40的上表面42T连续,且向车辆后上方侧呈直线状地延伸,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输入到前柱16的载荷F的一部分在沿着隔板40的上表面42T传递之后,向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表面32T侧高效地传递(参照箭头f1)。此时,由于第二柱骨架部32能够将载荷作为轴向力(在张紧的状态下)进行承受,所以不易变形。综上,能够使第二柱骨架部32分担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作用于前柱16的载荷F的一部分,因此,即使抑制第一柱骨架部30的粗细,也能够抑制发生前面碰撞时的前柱16的变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柱骨架部32中沿着其上表面32T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的直线状的上侧棱线32L被配置成与在隔板40中沿着其上表面42T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的直线状的上侧棱线40L连续。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输入到前柱16的载荷F的一部分从隔板40的上侧棱线40L沿着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侧棱线32L而进一步高效地传递(参照箭头f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柱下部16B的前侧纵壁部38F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隔板40在柱下部16B的上部以与前侧纵壁部38F抵靠的状态进行配置,并与前侧纵壁部38F接合。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输入到前柱16的载荷F的一部分从柱下部16B的前侧纵壁部38F向隔板40高效地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隔板40的上表面42T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上方侧倾斜,所以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输入到前柱16的载荷F的一部分沿着隔板40的上表面42T而向车辆后上方侧传递。因此,沿着隔板40的上表面42T传递的载荷向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表面32T侧进一步高效地传递(参照箭头f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腰线RF24的上侧棱线24L以及下侧棱线24M在前侧门22(参照图2)的关闭状态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隔板40的上侧棱线40L以及下侧棱线40M也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此,将隔板40的上侧棱线40L的后端部40X设定在如下位置:能够在前侧门22(参照图2)的关闭状态下向腰线RF24的上侧棱线24L的前端部24X侧传递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F。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作用于隔板40的载荷的一部分在沿着隔板40的上侧棱线40L而传递到该上侧棱线40L的后端部40X之后,沿着腰线RF24的上侧棱线24L高效地传递(参照箭头f2)。另外,将隔板40的下侧棱线40M的后端部40Y设定在如下位置:能够在前侧门22(参照图2)的关闭状态下向腰线RF24的下侧棱线24M的前端部24Y侧传递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F。因此,在发生前面碰撞时从车辆前方侧作用于隔板40的载荷的一部分在沿着隔板40的下侧棱线40M而传递到该下侧棱线40M的后端部40Y之后,沿着腰线RF24的下侧棱线24M高效地传递(参照箭头f3)。
像这样,隔板40也作为使载荷F向腰线RF24传递的路径(载荷路径)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抑制部件件数,并且能够提高发生前面碰撞时的碰撞安全性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抑制前柱16的构成窗部3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第一柱骨架部30的粗细,也能够抑制发生前面碰撞时的前柱16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前方视野的改善以及车辆10的轻量化,并且还能够良好地确保碰撞安全性能。
若进行补充,则对于车辆(汽车)的前门开口部的形状而言,将乘降性也考虑在内地进行决定,对于车辆(汽车)的前柱的形状而言,将其与外形设计、前门开口部的关系也考虑在内地进行决定。在该情况下,前柱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如下那样的形状:使比发生前面碰撞时的载荷向该前柱输入的部位靠上侧的部位向车辆侧视时的车辆后上方侧弯曲。然而,在这样的构造中,由于弯曲部分相对于载荷输入点而向车辆上方侧偏移,所以前柱容易在所述弯曲部分变形。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基本上不会受到外形设计、前门开口部的形状的影响的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表面32T为向车辆后上方侧延伸的直线状,并将该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表面32T设定成与隔板40的上表面42T连续,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向第二柱骨架部32传递发生前面碰撞时的载荷F。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成本、重量,并且抑制发生前面碰撞时的前柱16的变形,另外,能够防止或抑制第一柱骨架部30被压弯而断裂这样的情形。即,能够良好地确保前柱16的强度以及刚性。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隔板40通过焊接而与柱下部16B的上部接合,第二柱骨架部32的后下侧内部RF32A的下端部32X、32Y通过焊接而与隔板40接合(参照图3),但也可以代替上述焊接,而通过使用螺栓、铆钉等的机械紧固来进行接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柱骨架部32的直线状的上侧棱线32L被配置成与隔板40的直线状的上侧棱线40L连续,虽然优选的是这样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采用将第二柱骨架部(32)的上侧棱线(32L)配置成不与隔板(40)的上侧棱线(40L)连续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隔板40以与柱下部16B的上部的前侧纵壁部38F抵靠的状态进行配置,并与前侧纵壁部38F接合,虽然优选的是这样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采用作为载荷传递构件的隔板未与柱下部(16B)的上部的前侧纵壁部(38F)接合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隔板40的上表面42T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上方侧倾斜,虽然优选的是这样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采用作为载荷传递构件的隔板的上表面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那样的结构。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那样的结构:相对于腰线RF(24)的上侧棱线(24L)的前端部(24X)而将隔板(40)的上侧棱线(40L)的后端部(40X)设定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偏离的位置。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那样的结构:相对于腰线RF(24)的下侧棱线(24M)的前端部(24Y)而将隔板(40)的下侧棱线(40M)的后端部(40Y)设定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偏离的位置。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车辆用前柱构造应用于左右一对前柱16这双方,但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车辆用前柱构造仅应用于驾驶座侧的前柱(16)。
此外,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的多个变形例适当地组合并实施。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了上述内容以外,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前柱构造,其中,所述车辆用前柱构造具有:
柱下部,所述柱下部构成前柱的下部;
中空柱状的第一柱骨架部,所述中空柱状的第一柱骨架部沿着车辆的前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缘部延伸,且下端部固定于所述柱下部的上端部;
中空柱状的第二柱骨架部,所述中空柱状的第二柱骨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柱骨架部隔开间隔地设置于车辆后方侧,并沿着所述第一柱骨架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下端部固定于所述柱下部的上端部;
透明构件,所述透明构件由透明的材料形成,且架设于所述第一柱骨架部与所述第二柱骨架部之间;以及
载荷传递构件,所述载荷传递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柱骨架部的下端部的车辆下方侧且配置于所述柱下部的闭合截面内,并与所述柱下部的上部接合,并且与所述第二柱骨架部的下端部接合,所述载荷传递构件能够向所述第二柱骨架部传递作用于所述柱下部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部位的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
所述第二柱骨架部的上表面被配置成与所述载荷传递构件的上表面连续,并且向车辆后上方侧呈直线状地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柱构造,其中,
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具备沿着所述载荷传递构件的上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而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一上侧棱线,
所述第二柱骨架部具备第二上侧棱线,所述第二上侧棱线沿着所述第二柱骨架部的上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而呈直线状地延伸且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上侧棱线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柱构造,其中,
所述柱下部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部位具备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侧纵壁部,
所述载荷传递构件以与所述前侧纵壁部抵靠的状态进行配置,并且构成为包括与所述前侧纵壁部接合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柱构造,其中,
所述载荷传递构件的上表面朝向车辆后方侧而向车辆上方侧倾斜。
5.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中,所述车辆侧部构造具有:
前柱,所述前柱应用了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柱构造;
前侧门,所述前侧门在车辆侧部对在前缘侧配置有所述前柱的前门开口部进行开闭;以及
腰线加强件,所述腰线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前侧门的内部且沿着腰线配置,并具备在所述前侧门的关闭状态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棱线,
所述载荷传递构件具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棱线,并且所述第二棱线的后端部被设定在如下位置:能够在所述前侧门的关闭状态下向所述第一棱线的前端部侧传递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08109 | 2018-01-22 | ||
JP2018008109A JP6965766B2 (ja) | 2018-01-22 | 2018-01-22 |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側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65536A CN110065536A (zh) | 2019-07-30 |
CN110065536B true CN110065536B (zh) | 2022-01-11 |
Family
ID=67299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4558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065536B (zh) | 2018-01-22 | 2018-12-18 | 车辆用前柱构造以及车辆侧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37731B2 (zh) |
JP (1) | JP6965766B2 (zh) |
CN (1) | CN11006553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91839B (zh) * | 2017-01-20 | 2022-04-0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JP6977488B2 (ja) * | 2017-11-02 | 2021-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ピラー構造 |
JP6977496B2 (ja) * | 2017-11-14 | 2021-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962207B2 (ja) * | 2018-01-16 | 2021-11-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JP6992549B2 (ja) * | 2018-01-30 | 2022-01-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IT201800006199A1 (it) * | 2018-06-11 | 2019-12-11 | Abitacolo di automobile sportiva | |
US11267514B2 (en) * | 2019-11-26 | 2022-03-0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Transparent vehicle A-pillar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73057A (ja) * | 2005-03-28 | 2006-10-12 | Toyota Motor Corp | ピラー構造 |
US20070216189A1 (en) * | 2004-09-30 | 2007-09-20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ular Body Structure |
US20110248525A1 (en) * | 2010-04-07 | 2011-10-1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artially transparent vehicle body component |
CN102619448A (zh) * | 2012-03-23 | 2012-08-01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优化偏置碰效果的车门加强结构 |
KR101544576B1 (ko) * | 2014-06-02 | 2015-08-13 | 김대암 | 자동차용 투명 프런트필러 |
CN106256658A (zh) * | 2015-06-22 | 2016-12-2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汽车立柱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19780B2 (ja) | 1986-12-05 | 1995-12-2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実装基板検査位置生成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2001334955A (ja) * | 2000-05-29 | 2001-12-04 | Toyota Motor Corp | 車輌のドアの補強構造 |
JP4120004B2 (ja) * | 2002-02-14 | 2008-07-16 |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三角窓付き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JP2005161938A (ja) * | 2003-12-01 | 2005-06-23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前部構造 |
DE102004010161B4 (de) * | 2004-02-27 | 2013-11-0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Fahrzeugkarosserie eines Cabrios mit einer linken und einer rechten A-Säule |
KR101123514B1 (ko) * | 2009-11-25 | 2012-03-12 | 현대하이스코 주식회사 | 차량의 프런트 도어와 로어 프런트 필러 보강구조 |
JP4996707B2 (ja) * | 2010-03-17 | 2012-08-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
EP2371678B1 (en) * | 2010-03-17 | 2012-08-22 | Honda Motor Co., Ltd. | Automotive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
JP5785483B2 (ja) | 2011-11-25 | 2015-09-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側部構造 |
JP6056543B2 (ja) * | 2013-02-25 | 2017-01-1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
2018
- 2018-01-22 JP JP2018008109A patent/JP696576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2-10 US US16/214,185 patent/US10737731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18 CN CN201811545583.0A patent/CN11006553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216189A1 (en) * | 2004-09-30 | 2007-09-20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ular Body Structure |
JP2006273057A (ja) * | 2005-03-28 | 2006-10-12 | Toyota Motor Corp | ピラー構造 |
US20110248525A1 (en) * | 2010-04-07 | 2011-10-1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artially transparent vehicle body component |
CN102619448A (zh) * | 2012-03-23 | 2012-08-01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优化偏置碰效果的车门加强结构 |
KR101544576B1 (ko) * | 2014-06-02 | 2015-08-13 | 김대암 | 자동차용 투명 프런트필러 |
CN106256658A (zh) * | 2015-06-22 | 2016-12-2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汽车立柱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65536A (zh) | 2019-07-30 |
US10737731B2 (en) | 2020-08-11 |
JP2019127067A (ja) | 2019-08-01 |
US20190225275A1 (en) | 2019-07-25 |
JP6965766B2 (ja) | 2021-1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65536B (zh) | 车辆用前柱构造以及车辆侧部构造 | |
CN110040183B (zh) | 车辆侧部构造 | |
US9016747B2 (en) |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door mirror | |
JP6658645B2 (ja) |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 |
US9751569B2 (en) | Automobile body structure | |
CN108502021B (zh) |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 |
CN110816675B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JP2010125870A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4996707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 |
US11066107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JP2013193637A (ja) | 車両のキャビン構造 | |
US20180273102A1 (en) |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 |
US9718422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1791955A (zh)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CN109664945B (zh) | 车辆侧部结构 | |
CN104582985B (zh) | 配备有加强件的机动车辆车门结构、和相关联的加强件、配备有车门结构的车门以及车辆 | |
CN111674468B (zh) | 车辆前部构造 | |
JP5093094B2 (ja) | ダッシュパネルとトンネル部との結合部構造 | |
JP6634068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5513032B2 (ja) | 車両用ドア構造 | |
JP7152446B2 (ja) | フロントピラー下部構造 | |
EP3647096A1 (en) |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 |
JP5998920B2 (ja) |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 |
EP3862251A1 (en) |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