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5517A - 敷贴器 - Google Patents
敷贴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55517A CN104955517A CN201380071668.9A CN201380071668A CN104955517A CN 104955517 A CN104955517 A CN 104955517A CN 201380071668 A CN201380071668 A CN 201380071668A CN 104955517 A CN104955517 A CN 1049555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ston plate
- main part
- applicator
- cap
- pro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394 metastas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06010061289 metastatic neoplasm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10000005056 cell bod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747 poly(lactic aci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626 polylact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88 roug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40844 Skin exfoli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4676 glyca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282 polysaccha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017 polysaccha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90000765 processed proteins & peptid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N Phospho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P(O)(O)=O NBIIXXVUZAFLB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1014 amino aci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413 amino aci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44 anti-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121363 anti-inflammatory agent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60 anti-inflammatory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994 ca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79 hair grow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25 natural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80 wet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KIUKXJAPPMFGSW-DNGZLQJQSA-N (2S,3S,4S,5R,6R)-6-[(2S,3R,4R,5S,6R)-3-Acetamido-2-[(2S,3S,4R,5R,6R)-6-[(2R,3R,4R,5S,6R)-3-acetamido-2,5-di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4-yl]oxy-2-carboxy-4,5-dihydroxyoxan-3-yl]oxy-5-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4-yl]oxy-3,4,5-trihydroxyoxane-2-carbox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O)N[C@H]1[C@H](O)O[C@H](CO)[C@@H](O)[C@@H]1O[C@H]1[C@H](O)[C@@H](O)[C@H](O[C@H]2[C@@H]([C@@H](O[C@H]3[C@@H]([C@@H](O)[C@H](O)[C@H](O3)C(O)=O)O)[C@H](O)[C@@H](CO)O2)NC(C)=O)[C@@H](C(O)=O)O1 KIUKXJAPPMFGSW-DNGZLQJQSA-N 0.000 description 1
- SQDAZGGFXASXDW-UHFFFAOYSA-N 5-bromo-2-(trifluoromethoxy)pyridine Chemical class FC(F)(F)OC1=CC=C(Br)C=N1 SQDAZGGFXASXD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40125 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family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1032151 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family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88751 Album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9027 Albumi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87 Chondroitin sulfat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11224 Cough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832 Cut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182843 D-Lact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1840 Dandruff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53 Dextri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75 Dextri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49931 Doronicum maxim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3457 Free radical scavenge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03 Gluca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5569 Gou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4091 Keratolytic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9695 Migraine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896 Op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4224 Opium Dependenc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58846 Ovalbum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Sod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Na+].[Cl-]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5865 Ulc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147 aluminium phosph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35676 analgesics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85 antago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30 antalg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31 anti Alzheim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5 anti-ac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12 anti-ag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74 anti-em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56 anti-epilep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43 anti-fung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56 anti-hair-lo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24 anti-inf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66 anti-perspi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9 anti-prur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3 antiallerg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61 anticonvuls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11 antieme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3965 antiepileptics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1375 antifungal agent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76 antimalign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3 anti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78 antioxid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5688 antiparkinson agent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39 antiparkinson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13 antiperspi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08 antipruri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07 antipyretic analges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99 antiulcer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43 antivir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30 appetite depress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03119 arrhythm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793 arrhythm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98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467 autonomic pathwa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52 auxiliary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5 biocid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39 bioc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167 biodegradabl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3555 blood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DQXBYHZEEUGOBF-UHFFFAOYSA-N but-3-enoic acid;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CC=C DQXBYHZEEUGOB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47 cardia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22 cell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29 chemotherapy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31 cholere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89 choler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1231 chol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59329 chondroitin sulfa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22769 d- lactic acid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54 depigmen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425 dextri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34 diure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82 diur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12 dry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9 embo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5 f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08 freeze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96 gastr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92 genitali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6 growth inhib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52 growth promo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50 habit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helicin Chemical compound O[C@@H]1[C@@H](O)[C@H](O)[C@@H](CO)O[C@H]1OC1=CC=CC=C1C=O BGOFCVIGEYGEOF-UJPOAAIJ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19 hom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556 horm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88597 hormo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74 hyalurona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3160 hyaluronic acid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7 hypn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1438 immunostimulant agent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22 immunostimul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08 immunostimul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38 in vitro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3 inorganic s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30 keratinoly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TWNIBLMWSKIRAT-VFUOTHLCSA-N levoglucosan Chemical class O[C@@H]1[C@@H](O)[C@H](O)[C@H]2CO[C@@H]1O2 TWNIBLMWSKIRAT-VFUOTHLC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9423 liver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89 local anesthe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7599 migrain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58 myorelax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36 ner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39446 nucleic acid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20004707 nucleic acid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7523 nucleic aci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1027 opium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92253 ovalbum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10 peripheral vasodil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2116 peripheral vasodilato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572 poisoning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07 pois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50000845 politef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432 poly(L-lact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668 polycarbonat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31 polycarbonat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4 polypept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4196 processed proteins & peptid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8102 protein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102000004169 proteins and gen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0000623 proteins and gen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13 purified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ZUFQODAHGAHPFQ-UHFFFAOYSA-N pyridoxine hydro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C1=NC=C(CO)C(CO)=C1O ZUFQODAHGAHPF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16 radical scaveng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254 radic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64 se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027 skeletal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YWIVKILSMZOHHF-QJZPQSOGSA-N sodium;(2s,3s,4s,5r,6r)-6-[(2s,3r,4r,5s,6r)-3-acetamido-2-[(2s,3s,4r,5r,6r)-6-[(2r,3r,4r,5s,6r)-3-acetamido-2,5-di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4-yl]oxy-2-carboxy-4,5-dihydroxyoxan-3-yl]oxy-5-hydroxy-6-(hydroxymethyl)oxan-4-yl]oxy-3,4,5-trihydroxyoxane-2- Chemical compound [Na+].CC(=O)N[C@H]1[C@H](O)O[C@H](CO)[C@@H](O)[C@@H]1O[C@H]1[C@H](O)[C@@H](O)[C@H](O[C@H]2[C@@H]([C@@H](O[C@H]3[C@@H]([C@@H](O)[C@H](O)[C@H](O3)C(O)=O)O)[C@H](O)[C@@H](CO)O2)NC(C)=O)[C@@H](C(O)=O)O1 YWIVKILSMZOHHF-QJZPQSOG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431 steroi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75 sunscree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16 sunscreen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60 therapeutic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56 to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37 trache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5725 tranquilize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04 tranquiliz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36 tranqu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397 ulcer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85 urina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5486 vacc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91 vacuum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526 vasoconstrictor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4883 vasodi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4549 vasodilato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71 vasodilator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2 vitam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43 vitami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88594 vitam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003231 vitamin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722 vitamin derivativ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87 whit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APBSGBWRJIAAV-UHFFFAOYSA-N ε-Caprolact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CCO1 PAPBSGBWRJIAA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A61K9/0021—Intradermal administration, e.g. through microneedle arrays, needleless injec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5—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using pressurised reservoirs, e.g.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 A61M2005/14506—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using pressurised reservoirs, e.g.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mechanically driven, e.g. spring or clockwork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61M2005/1585—Needle insert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23—Drug applicators using micronee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46—Solid micronee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4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 A61M5/145—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using pressurised reservoirs, e.g.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 A61M5/1452—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using pressurised reservoirs, e.g.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 A61M5/1454—Pressure infusion, e.g. using pumps using pressurised reservoirs, e.g.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pressurised by means of pistons spring-actuated, e.g. by a clockwork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敷贴器,其以实现更进一步的小型化及轻量化为目的。本发明的敷贴器(A1)具备壳体(10)、活塞板(20)、微针阵列(30)、圆锥螺旋弹簧(40)和解除部件(50)。壳体(10)具有收容活塞板(20)及圆锥螺旋弹簧(40)的筒状的主体部(12)和在与活塞板(20)之间夹持圆锥螺旋弹簧(40)的盖部(14)。主体部(12)具有经突起(20c1~20c4)将活塞板(20)卡定在壳体(10)上的内侧内壁(12b1~12b4)。主体部(12)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1~G4)。活塞板(20)由槽部(G1~G4)在主体部(12)的轴向引导。若活塞板(20)的卡定状态由解除部件(50)解除,则活塞板(2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沿着槽部(G1~G4)在主体部(12)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向皮肤的穿刺而将活性成分通过皮肤转移到体内的敷贴器。
背景技术
以往,将具备在前端涂布了药剂等的多个微针的微针阵列由锁紧机构等保持的敷贴器(参照专利文献1~5)已被公知。通过释放锁紧机构使保持在敷贴器上的微针阵列与皮肤碰撞,微针穿进皮肤,包含在药剂等中的活性成分通过皮肤转移到动物(例如人)的体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593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7-5167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9/107806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00/009184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5: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27602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以往的敷贴器尺寸大。根据药剂等,也存在如下的情况:为了使活性成分充分转移到体内,在微针穿进皮肤之后,使用者必须将敷贴器持续佩戴数十分钟。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佩戴性和便携性,希望敷贴器更进一步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目的是实现敷贴器更进一步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为了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敷贴器,用于通过将微针向皮肤的穿刺而将活性成分通过皮肤转移到体内,其特征为,具备:活塞板,其在一方的主面侧配置了所述微针;非线性螺旋弹簧,其配置于所述活塞板的另一方的主面侧,并且对所述活塞板赋予加载力;壳体,其具有收容所述活塞板及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筒状的主体部;和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并且在与所述活塞板之间夹持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盖部;卡定组件,其将所述活塞板卡定在所述壳体上,以便保持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由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压缩了的状态不变地在所述盖部侧的退避位置保持所述活塞板;和解除组件,其用于解除所述活塞板由所述卡定组件卡定在所述壳体上并由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压缩了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卡定状态,若由所述解除组件解除所述卡定状态,则所述活塞板由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在所述主体部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敷贴器中,通过由解除组件解除活塞板由卡定组件卡定在壳体上的卡定状态,活塞板由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在主体部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因此,无需将在主体部的轴向(敷贴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等部件安装于活塞板。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敷贴器中,为了对活塞板赋予加载力而使用非线性螺旋弹簧。与一般的圆筒形螺旋弹簧比较,非线性螺旋弹簧在压缩时的高度变得极小。由此,能够减小敷贴器本身的高度,可以实现敷贴器的轻量化。
根据药剂等的种类,产生在使微针与皮肤碰撞之后将敷贴器长时间保持在皮肤上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使进行了小型化及轻量化的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敷贴器,则使用者能够将敷贴器贴在皮肤上不变地穿着衣物或者没有限制地移动。而且,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敷贴器由于是小型,所以即使在使用者如此自由行动的情况下,敷贴器与其他物体(障碍物)碰撞而微针从皮肤脱落或者微针折断而残留在皮肤内的可能性极低。
在使用以往的大型敷贴器的情况下,存在操作费时或者其使用者从其外观的大小产生恐惧心之忧。但是若使用进行了小型化及轻量化的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敷贴器,则能够简单地进行操作,并且还能够大大降低给使用者带来的恐惧心理。
所述微针的针密度为500根/cm2以上,由所述活塞板、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及所述微针构成的工作部的总重量为1.5g以下,由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工作的所述工作部的运动量为0.006Ns~0.015Ns。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敷贴器,用于通过将微针向皮肤的穿刺而将活性成分通过皮肤转移到体内,其特征为,具备:活塞板,其通过一方的主面与设置所述微针的微针阵列碰撞向所述微针阵列传递冲击力;非线性螺旋弹簧,其配置于所述活塞板的另一方的主面侧并且对所述活塞板赋予加载力;壳体,其具有收容所述活塞板及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筒状的主体部;和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并且在与所述活塞板之间夹持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盖部;卡定组件,其将所述活塞板卡定在所述壳体上,以便保持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由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压缩了的状态不变地在所述盖部侧的退避位置保持所述活塞板;和解除组件,其用于解除由所述卡定组件将所述活塞板卡定在所述壳体上并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压缩了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卡定状态,若由所述解除组件解除所述卡定状态,则所述活塞板由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在所述主体部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敷贴器中,通过由解除组件解除活塞板由卡定组件卡定在壳体上的卡定状态,活塞板由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在主体部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因此,无需将在主体部的轴向(敷贴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等部件安装于活塞板。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敷贴器中,为了对活塞板赋予加载力而使用非线性螺旋弹簧。与一般的圆筒形螺旋弹簧比较,非线性螺旋弹簧在压缩时高度变得极小。由此,能够减小敷贴器本身的高度,可以实现敷贴器的轻量化。
根据药剂等的种类,产生在使微针与皮肤碰撞之后将敷贴器长时间保持在皮肤上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使进行了小型化及轻量化的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敷贴器,则使用者能够将敷贴器贴在皮肤上不变地穿着衣物或者没有限制地移动。而且,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敷贴器由于是小型,所以即使在使用者如此自由行动的情况下,敷贴器与其他物体(障碍物)碰撞而微针从皮肤脱落或者微针折断而残留在皮肤内的可能性极低。
在使用以往的大型敷贴器的情况下,存在操作费时或者其使用者从其外观的大小产生恐惧心之忧。但是若使用进行了小型化及轻量化的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敷贴器,则能够简单地进行操作,并且还能够大大降低给使用者带来的恐惧心理。
在所述活塞板上设置了在与其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朝向外方突出的多个突起,所述引导组件是以沿着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上的多个开口部,所述活塞板的所述各突起在位于所述各开口部内的状态下,能够在所述各开口部内移动,所述卡定组件分别配置于与所述各开口部邻接的位置,能够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各突起卡定。在此情况下,即使在活塞板上没有安装在主体部的轴向(敷贴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等部件,也能够由多个突起和卡定组件实现活塞板与卡定组件的卡定。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敷贴器本身的高度。
所述多个突起设置于所述活塞板的周缘。在此情况下,由于多个突起从活塞板的周缘朝向侧方延伸,所以包含多个突起在内的活塞板的厚度减小。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减小敷贴器本身的高度。
所述卡定组件以随着靠近所述开口部而靠近所述盖部的方式倾斜。在此情况下,当卡定在卡定组件上的突起朝向开口部时,突起必须攀越卡定组件。因此,即使冲击等从外部施加给敷贴器,也能够防止突起意想不到地移动到开口部内。
所述多个突起中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侧的一侧的面,是以随着朝向外方而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倾斜的斜面,对到达了皮肤的所述作用位置的所述多个突起进行卡定的所述主体部的底壁,具有与所述多个突起的所述斜面对应的斜面。在此情况下,在活塞板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而活塞板的突起与主体部的底壁碰撞时,在活塞板的突起与主体部的底壁之间产生的冲击力在主体部的轴向和与该轴向正交的方向分散。因此,能够使敷贴器的机械强度提高,并且能够降低在活塞板的突起与主体部的底壁碰撞时产生的碰撞声。另外,由于在活塞板的突起与主体部的底壁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分散,所以在主体部的轴向对活塞板作用的反力减小。因此,在活塞板的突起与主体部的底壁碰撞之后,活塞板难以向盖部侧反弹。其结果,能够提高由微针进行的向皮肤的穿刺的可靠性。
所述引导组件是以从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上的多个开口部。在此情况下,活塞板一边在主体部内旋回一边移动,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因此,即使在活塞板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而对活塞板产生冲击力并且反力作用于活塞板的情况下,由于引导组件相对于轴向倾斜延伸,所以活塞板也难以在引导组件中逆行地移动。因此,在活塞板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之后,活塞板难以向盖部侧反弹。其结果,能够提高由微针进行的向皮肤的穿刺的可靠性。
所述解除组件通过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在所述主体部的侧壁上形成了沿着周向延伸的贯通孔,所述解除组件具有:第一部分,其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与所述活塞板卡定;和第二部分,其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并且通过所述贯通孔而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对所述第二部分进行操作,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由此所述第一部分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在此情况下,由于解除组件位于壳体的侧方,所以可以抑制解除组件在主体部的轴向(敷贴器的高度方向)延伸。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敷贴器本身的高度。
在所述盖部形成了贯通孔,所述解除组件具有:第一部分,其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与所述活塞板卡定;和第二部分,其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并且通过所述贯通孔而位于所述盖部的外表面,对所述第二部分进行操作,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由此所述第一部分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在所述盖部形成了贯通孔,所述解除组件具有:基部,其配置于所述盖部的外表面上并且能够以所述主体部的轴为中心旋转;旋钮部,其以能够以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为中心旋回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基部安装;和传递部,其从所述基部通过所述贯通孔延伸到所述壳体内,并且将所述基部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活塞板,对所述旋钮部进行操作,所述传递部从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由此所述传递部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在此情况下,在欲进行由敷贴器进行的向皮肤的穿刺时,只要将旋钮部旋回而成为相对于基部立起的状态(立起状态)即可。与此相对,在使敷贴器保持在皮肤上时,只要使旋钮部成为相对于基部横卧的状态(倒伏状态)即可。因此,可以由旋钮部简便地进行由解除组件进行的卡定状态的解除,并且在使敷贴器保持在皮肤上时,能够通过使旋钮部成为倒伏状态减小敷贴器的高度。
所述解除组件具有将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卡合的卡合部,所述盖部与所述主体部为分体,在所述卡定状态下,在所述盖部由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朝向离开活塞板的一侧加载而所述盖部位于离开了所述活塞板的分离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解除组件的所述卡合部不进行所述盖部与所述活塞板的卡合,另一方面,在对所述盖部赋予抵抗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的推压力而所述盖部位于靠近所述活塞板的接近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解除组件的所述卡合部进行所述盖部与所述活塞板的卡合,通过在由所述卡合部进行所述盖部与所述活塞板的卡合的状态下旋转所述盖部,所述卡合部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在此情况下,由于只要不一边对盖部赋予抵抗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的推压力一边使盖部旋转,就不能进行由卡合部进行的活塞板的旋转,所以能够防止敷贴器的误动作。
所述解除组件位于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所述主体部的侧壁中,在连结所述解除组件和所述卡定组件的直线上的位置形成了贯通孔,所述解除组件一边通过所述贯通孔一边向处于所述卡定状态的所述突起推紧,由此,使所述活塞板旋转的旋转力由所述解除组件作用于所述活塞板,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所述解除组件是呈三角形状的板状体,其斜边与所述贯通孔相向,所述解除组件一边通过所述贯通孔一边向处于所述卡定状态的所述突起推紧,所述突起在所述斜边上滑动,由此,使所述活塞板旋转的旋转力作用于所述活塞板,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所述敷贴器还具备止动器,所述止动器限制所述解除组件的驱动,防止所述解除组件通过所述贯通孔与处于所述卡定状态的所述突起接触。
所述解除组件以能够在所述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在对所述解除组件赋予推压力而所述解除组件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移动时,所述解除组件通过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解除所述卡定状态。在此情况下,在解除组件在主体部的轴向被推压并从主体部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移动时,活塞板的卡定状态被解除,活塞板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因此,在敷贴器经解除部件推紧到皮肤上的状态下,进行由微针进行的向皮肤的穿刺。因此,通过将敷贴器推紧到皮肤上,皮肤由敷贴器拉伸。其结果,在穿刺时,由于能够使拉伸力作用于皮肤的表面上,所以微针易扎到皮肤中。
所述解除组件具有:第一解除部件,其以能够在所述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和第二解除部件,其以能够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解除部件之间,在所述第二解除部件上设置朝向所述主体部突出并且能够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卡合的第一卡合突起和朝向所述第一解除部件突出的第二卡合突起,在所述第一解除部件上设置收容所述第二卡合突起的收容开口部,所述收容开口部具有从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延伸的边,在对所述第一解除部件赋予推压力而所述第一解除部件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移动时,所述第二卡合突起一边与所述收容开口部的所述边抵接一边在所述边上滑动,由此,所述第一解除部件使所述第二解除部件旋转,伴随所述第二解除部件的旋转,所述第一卡合突起一边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卡合一边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所述解除组件以能够在所述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在所述解除组件上,设置位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的上方并且朝向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突出的卡合突起,所述卡合突起具有从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延伸并且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相向的边,在对所述解除组件赋予推压力而所述解除组件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移动时,所述卡合突起的所述边一边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卡合一边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在所述活塞板的周缘部形成了在其厚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切口槽部,所述引导组件是以沿着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上的多个突条,所述活塞板在所述活塞板的所述各切口槽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突条卡合的状态下,能够沿着所述突条在所述主体部内移动,所述卡定组件由所述突条中所述盖部侧的端部构成,在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观察所述各切口槽部不与所述各突条重叠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活塞板卡定。在此情况下,即使在活塞板上未安装在主体部的轴向(敷贴器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等部件,也能够由多个切口槽部和多个突条实现活塞板与卡定组件的卡定。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敷贴器本身的高度。
引导组件是以从与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相对于轴向倾斜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主体部的内周面上的多个突条。在此情况下,活塞板一边在主体部内旋回一边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因此,即使在活塞板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而对活塞板产生冲击力并且反力作用于活塞板的情况下,由于引导组件相对于轴向倾斜延伸,所以活塞板难以在引导组件中逆行地移动。因此,在活塞板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之后,活塞板难以向盖部侧反弹。其结果,能够提高由微针进行的向皮肤的穿刺的可靠性。
所述解除组件通过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在所述主体部的侧壁上形成了沿着周向延伸的贯通孔,所述解除组件具有:第一部分,其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与所述活塞板卡定;和第二部分,其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并且通过所述贯通孔而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对所述第二部分进行操作,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由此所述第一部分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切口槽从不与各突条重叠的状态到达各突条而解除卡定状态。在此情况下,由于解除组件位于壳体的侧方,所以可以抑制解除组件在主体部的轴向(敷贴器的高度方向)延伸。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敷贴器本身的高度。
在所述盖部形成了贯通孔,所述解除组件具有:第一部分,其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与所述活塞板卡定;和第二部分,其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并且通过所述贯通孔而位于所述盖部的外表面,对所述第二部分进行操作,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由此所述第一部分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各切口槽从不与各突条重叠的状态到达各突条而解除卡定状态。
在盖部形成了贯通孔,解除组件具有配置于盖部的外表面上并且能够以主体部的轴为中心旋转的基部、以能够以与主体部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为中心旋回的方式安装于基部的旋钮部和从基部通过贯通孔而延伸到壳体内并且将基部的旋转力传递给活塞板的传递部,对旋钮部进行操作,传递部从贯通孔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由此,传递部对活塞板赋予旋转力,各切口槽从不与各突条重叠的状态到达各突条而解除卡定状态。在此情况下,在欲进行由敷贴器进行的向皮肤的穿刺时,只要将旋钮部旋回而成为相对于基部立起的状态(立起状态)即可。与此相对,在使敷贴器保持在皮肤上时,只要使旋钮部成为相对于基部横卧的状态(倒伏状态)即可。因此,可以由旋钮部简便地进行由解除组件进行的卡定状态的解除,并且在使敷贴器保持在皮肤上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旋钮部成为倒伏状态减小敷贴器的高度。
解除组件具有将盖部和活塞板卡合的卡合部,盖部和主体部是分体,在卡定状态下,在盖部由非线性螺旋弹簧朝向离开活塞板的一侧加载,盖部位于离开了活塞板的分离位置的情况下,解除组件的卡合部不进行盖部与活塞板的卡合,另一方面,在对盖部赋予抵抗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的推压力而盖部位于靠近活塞板的接近位置时,解除组件的卡合部进行盖部与活塞板的卡合,在由卡合部进行盖部与活塞板的卡合的状态下盖部进行旋转,由此,卡合部对活塞板赋予旋转力,各切口槽从不与各突条重叠的状态到达各突条而解除卡定状态。在此情况下,由于只要不一边对盖部赋予抵抗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的推压力一边使盖部旋转,就不能进行由卡合部进行的活塞板的旋转,所以能够防止敷贴器的误动作。
在活塞板的周缘设置朝向活塞板的中央部凹陷的凹部,解除组件位于与主体部的外周面相向的位置,在主体部的侧壁中连结解除组件和卡定组件的直线上的位置形成了贯通孔,解除组件一边通过贯通孔一边向处于卡定状态的活塞板的凹部推紧,由此使活塞板旋转的旋转力由解除组件作用于活塞板,各切口槽从不与各突条重叠的状态到达各突条而解除卡定状态。
所述卡定组件是设置于所述活塞板上的臂部件,在所述盖部形成了穿插所述臂部件的贯通孔,所述活塞板能够在所述臂部件卡定在所述盖部而不能通过所述贯通孔的第一位置与所述臂部件不卡定在所述盖部而能够通过所述贯通孔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活塞板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保持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由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压缩了的状态不变地,在所述盖部侧的所述退避位置保持所述活塞板,在由所述解除组件解除所述卡定状态而所述活塞板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塞板由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在所述主体部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所述作用位置。在此情况下,由于实质上敷贴器的大小是与将臂部件和活塞板加在一起的高度相应地决定,所以通过减小臂部件的高度,能够更进一步减小敷贴器本身的高度。
所述解除组件经所述臂部件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而使所述活塞板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由此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所述敷贴器还具备与到达了皮肤的所述作用位置的所述活塞板卡合的卡合片。在此情况下,在活塞板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之后,活塞板的移动由卡合片限制。因此,活塞板向盖部侧的反弹由卡合片抑制。其结果,能够提高由微针进行的向皮肤的穿刺的可靠性。
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是圆锥螺旋弹簧。在此情况下,由于压缩时的高度进一步减小,所以可以实现敷贴器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构成所述圆锥螺旋弹簧的金属线从所述圆锥螺旋弹簧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观察未重合。在此情况下,若沿着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对圆锥螺旋弹簧施加荷载,则压缩了的圆锥螺旋弹簧的高度与其线径大致一致。因此,可以实现敷贴器的进一步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敷贴器的更进一步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盖部的状态下的动作后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主体部的俯视图。
图6是局部表示微针阵列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是表示圆锥螺旋弹簧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解除部件的下面侧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盖部的状态下的动作前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a)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盖部的状态下的动作前的样子的俯视图,图14(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15(a)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盖部的状态下的动作后的样子的俯视图,图15(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1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9(a)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盖部的状态下的动作前的样子的俯视图,图19(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20(a)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盖部的状态下的动作后的样子的俯视图,图20(b)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21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22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剖面图。
图23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25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盖部的状态下的动作前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27是第七实施方式及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29是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31是表示在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推了盖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2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33是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4是表示盖部的下面侧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36是表示在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推了盖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7是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38是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俯视图。
图39是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仰视图。
图40是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剖面图。
图41是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2是壳体的俯视图,是表示将上端部(盖部)剖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43是图42的XLIII-XLIII线剖面图。
图44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45是用于说明在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止动器旋转了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46是将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以将止动器及壳体的盖部剖开了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
图47是将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中的样子以将止动器及壳体的盖部剖开了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
图48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49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50是第十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1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52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53是为了说明突起移动的样子而放大第十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54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55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56是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7是表示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盖部的状态下的动作后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58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59是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60是表示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盖部的状态下的动作前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61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62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俯视图。
图63是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4是壳体的俯视图,是表示将上端部(盖部)剖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65是图64的LXV-LXV线剖面图。
图66是表示解除部件的上面侧的立体图。
图67是解除部件的侧视图。
图68是表示解除部件的下面侧的立体图。
图69是用于说明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解除部件旋转了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70是将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前的样子以将解除部件及壳体的盖部剖开了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
图71是图70的LXXI-LXXI线剖面图。
图72是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73是将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以将解除部件及壳体的盖部剖开了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
图74是图73的LXXIV-LXXIV线剖面图。
图75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76是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7是壳体的俯视图,是表示将上端部(盖部)剖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78是图77的LXXVIII-LXXVIII线剖面图。
图79是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中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80是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中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81是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将卸下了第二解除部件的状态下的动作中的样子以将第一解除部件及壳体的盖部剖开了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
图82是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83是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将卸下了第二解除部件的状态下的动作后的样子以将第一解除部件及壳体的盖部剖开了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
图84是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85是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6是表示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87是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88是表示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9是表示解除部件的下面侧的立体图。
图90是表示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解除部件的状态下的动作前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91是表示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中在卸下了解除部件的状态下的动作后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92是表示第十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93是表示第十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动作后的样子的剖面图。
图94是第十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5(a)是表示圆锥螺旋弹簧的其他例子的剖面图,图95(b)是表示非线性螺旋弹簧的一例的剖面图,图95(c)是表示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其他例子的剖面图。
图96是第十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7是第十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8是第二十实施方式的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9是表示实施例中的运动量与OVA的转移率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本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例示,不是将本发明限定于以下的内容的宗旨。在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或具有同一功能的要素使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1.1]敷贴器的构成
参照图1~图9,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构成进行说明。在说明中,“上”这一术语与图1~图3的上方向对应,“下”这一术语于图1~图3的下方向对应。即,上下方向与敷贴器A1的高度方向对应。
敷贴器A1是用于通过将微针32(详细情况后述)向皮肤的穿刺而将药剂等的活性成分通过人等动物的皮肤转移到动物的体内的装置。敷贴器A1具备壳体10、活塞板20、微针阵列30、圆锥螺旋弹簧40及解除部件50。
壳体10,如图1~图3所示,具有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呈圆筒形状的主体部12和配置于主体部12的上端侧的盖部14。壳体10具有能够维持圆锥螺旋弹簧40(详细情况后述)的加载力的强度。作为壳体10的材质,除了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聚苯乙烯、聚丙烯、聚甲醛(POM)等合成或天然的树脂材料等以外,还能够例示硅、二氧化硅、陶瓷、金属(不锈钢、钛、镍、钼、铬、钴等)。以强度等的强化为目的,也可以在上述的树脂材料中添加玻璃纤维。
希望敷贴器A1具有易携带且将微针32(后述)易适用(易穿刺)于动物(包含人在内)的皮肤的形状。因此,主体部12的外形也可以是圆筒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多边形状或带圆角的形状。在主体部12的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凹陷或者设置台阶。也可以通过在主体部12的表面上形成细小的槽或者设置不易滑动的涂覆层,对主体部12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轻量化为目的,在主体部12形成贯通孔。
主体部12,如图2~图5所示,具有呈圆筒状的外壁12a、呈圆弧状的内侧内壁12b1~12b4、呈圆弧状的外侧内壁12c1~12c4和呈圆环状的底壁12d。在外壁12a的外周面中靠上端(靠盖部14)的位置设置了呈圆环状的凸缘部件12e。凸缘部件12e从外壁12a的外周面朝向外方突出。在外壁12a的上端与凸缘部件12e之间设置了在周向延伸的切口部12f。
内侧内壁12b1~12b4比外壁12a更靠内侧,位于同一半径的圆周上。内侧内壁12b1~12b4从主体部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即,内侧内壁12b1和内侧内壁12b2在周向以规定间隔地分离,内侧内壁12b2和内侧内壁12b3在周向以规定间隔地分离,内侧内壁12b3和内侧内壁12b4在周向以规定间隔地分离,内侧内壁12b4和内侧内壁12b1在周向以规定间隔地分离。
由内侧内壁12b1~12b4构成的圆能够设定成与活塞板20的主体20a(后述)的外径相同的程度或稍微大于活塞板20的主体20a的外径。内侧内壁12b1~12b4中在周向相邻的内侧内壁的间隔能够设定成与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后述)的宽度相同的程度或稍微大于该突起20c1~20c4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内壁12b1~12b4的中心轴与外壁12a(主体部12)的中心轴大致一致,但也可以不一致。
作为内侧内壁12b1的上端且靠内侧内壁12b4的部分被进行了切口。更具体而言,在上下方向(主体部12的中心轴向),内侧内壁12b1具有上端的位置处于与外壁12a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的第一部分12b11以及上端的位置比第一部分12b11更靠底壁12d的第二部分12b12。即,由第一部分12b11和第二部分12b12在周向形成了台阶。内侧内壁12b1和外壁12a由连结壁12g1连结,両者的刚性被提高。连结壁12g1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第一部分12b11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内侧内壁12b1、外壁12a及连结壁12g1能够一体地成形。
作为内侧内壁12b2的上端且靠内侧内壁12b1的部分被进行了切口。更具体而言,在上下方向,内侧内壁12b2具有上端的位置处于与外壁12a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的第一部分12b21以及上端的位置比第一部分12b21更靠底壁12d的第二部分12b22。即,由第一部分12b21和第二部分12b22在周向形成了台阶。内侧内壁12b2和外壁12a由连结壁12g2连结,両者的刚性被提高。连结壁12g2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第一部分12b21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内侧内壁12b2、外壁12a及连结壁12g2能够一体地成形。
作为内侧内壁12b3的上端且靠内侧内壁12b2的部分被进行了切口。更具体而言,在上下方向,内侧内壁12b3具有上端的位置处于与外壁12a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的第一部分12b31以及上端的位置比第一部分12b31更靠底壁12d的第二部分12b32。即,由第一部分12b31和第二部分12b32在周向形成了台阶。内侧内壁12b3和外壁12a由连结壁12g3连结,両者的刚性被提高。连结壁12g3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第二部分12b32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内侧内壁12b3、外壁12a及连结壁12g3能够一体地成形。
作为内侧内壁12b4的上端且靠内侧内壁12b3的部分被进行了切口。更具体而言,在上下方向,内侧内壁12b4具有上端的位置处于与外壁12a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的第一部分12b41以及上端的位置比第一部分12b41更靠底壁12d的第二部分12b42。即,由第一部分12b41和第二部分12b42在周向形成了台阶。内侧内壁12b4和外壁12a由连结壁12g4连结,両者的刚性被提高。连结壁12g4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第二部分12b42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内侧内壁12b4、外壁12a及连结壁12g4能够一体地成形。
外侧内壁12c1~12c4是在外壁12a与内侧内壁12b1~12b4之间,位于同一半径的圆周上。外侧内壁12c1~12c4构成的圆的半径与内侧内壁12b1~12b4构成的圆的半径的差,即,槽部G1~G4(后述)的深度能够设定成与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后述)的突出长度相同程度或稍微大于该突起20c1~20c4的突出长度。外侧内壁12c1~12c4从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即,外侧内壁12c1和外侧内壁12c2在周向以规定间隔地分离,外侧内壁12c2和外侧内壁12c3在周向以规定间隔地分离,外侧内壁12c3和外侧内壁12c4在周向以规定间隔地分离,外侧内壁12c4和外侧内壁12c1在周向以规定间隔地分离。
外侧内壁12c1的侧部分别与内侧内壁12b1、12b2的侧部连接。外侧内壁12c1和内侧内壁12b1、12b2能够一体地成形。因此,由外侧内壁12c1和内侧内壁12b1、12b2,在主体部12的内周面上形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1。即,槽部G1与内侧内壁12b2的第二部分12b22邻接。在上下方向,外侧内壁12c1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外壁12a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外侧内壁12c1和外壁12a由连结壁12g5连结,両者的刚性被提高。连结壁12g5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外侧内壁12c1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外侧内壁12c1、外壁12a及连结壁12g5能够一体地成形。
外侧内壁12c2的侧部分别与内侧内壁12b2、12b3的侧部连接。外侧内壁12c2和内侧内壁12b2、12b3能够一体地成形。因此,由外侧内壁12c2和内侧内壁12b2、12b3,在主体部12的内周面上形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2。即,槽部G2与内侧内壁12b3的第二部分12b32邻接。在上下方向,外侧内壁12c2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外壁12a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外侧内壁12c2和外壁12a由连结壁12g6连结,両者的刚性被提高。连结壁12g6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外侧内壁12c2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外侧内壁12c2、外壁12a及连结壁12g6能够一体地成形。
外侧内壁12c3的侧部分别与内侧内壁12b3、12b4的侧部连接。外侧内壁12c3和内侧内壁12b3、12b4能够一体地成形。因此,由外侧内壁12c3和内侧内壁12b3、12b4,在主体部12的内周面上形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3。即,槽部G3与内侧内壁12b4的第二部分12b42邻接。在上下方向,外侧内壁12c3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邻接的内侧内壁12b4的第二部分12b42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即,外侧内壁12c3的上端比外壁12a的上端更靠底壁12d。外侧内壁12c3和外壁12a由连结壁12g7连结,両者的刚性被提高。连结壁12g7的上端的位置比外侧内壁12c3的上端的位置更靠底壁12d。因此,在观察外侧内壁12c3、连结壁12g7及外壁12a的剖面的情况下,连结壁12g7的一部分成为凹陷的凹部。外侧内壁12c3、外壁12a及连结壁12g7能够一体地成形。
外侧内壁12c4的侧部分别与内侧内壁12b4、12b1的侧部连接。外侧内壁12c4和内侧内壁12b4、12b1能够一体地成形。因此,由外侧内壁12c4和内侧内壁12b4、12b1,在主体部12的内周面上形成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4。即,槽部G4与内侧内壁12b1的第二部分12b12邻接。在上下方向,外侧内壁12c4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邻接的内侧内壁12b1的第二部分12b12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即,外侧内壁12c4的上端比外壁12a的上端更靠底壁12d。外侧内壁12c4和外壁12a由连结壁12g8连结,両者的刚性被提高。连结壁12g8的上端的位置处于与外侧内壁12c4的上端的位置相同程度的位置。外侧内壁12c4、外壁12a及连结壁12g8能够一体地成形。
底壁12d与外壁12a的下端、内侧内壁12b1~12b4的下端、外侧内壁12c1~12c4的下端及连结壁12g1~12g8的下端连接。底壁12d的外径是与外壁12a的外周面的直径相同程度的外径。底壁12d的内径是与内侧内壁12b1~12b4的内周面构成的圆的直径相同程度的外径。因此,槽部G1~G4的下端由底壁12d堵塞(参照图2及图5)。
盖部14,如图1~图3所示,具有呈圆形状的顶板14a和从顶板14a的周缘朝向下方延伸的圆筒部件14b。圆筒部件14b的高度能够设定成与外壁12a中从凸缘部件12e到上端为止的长度相同的程度。在圆筒部件14b上设置在周向延伸的切口部14c。切口部14c的长度能够设定成与外壁12a的切口部12f相同的长度。
在敷贴器A1的完成状态下,盖部14安装于主体部12。盖部14向主体部12的安装是在以盖部14的切口部14c和外壁12a的切口部12f一致的方式将盖部14相对于主体部12定位的状态下进行。因此,由切口部12f、14c形成将壳体10的内外连通的贯通孔H(参照图3及图5)。作为盖部14与主体部12的安装方法,既可以采用将盖部14的圆筒部件14b和主体部12的凸缘部件12e使用粘结剂、粘结片等粘结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机械性地卡合的(例如,在圆筒部件14b上设置卡合爪,在凸缘部件12e上设置卡合孔,将该卡合爪和该卡合孔嵌合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对盖部14和主体部12进行压接的(例如,将盖部14的圆筒部件14b的直径设定成小于主体部12的外径,将盖部14推入主体部12内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对盖部14和主体部12进行熔敷的(例如,在对圆筒部件14b和凸缘部件12e进行加热使其熔解之后,进行冷却将其一体化的)方法。
活塞板20收容于主体部12内,在主体部12内能够沿着主体部12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移动。活塞板2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后述)相同。活塞板20,如图2~图4所示,具有圆板状的主体20a和从主体20a的周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件20b。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20的轻量化为目的,在主体20a上形成开口、槽或贯通孔等。或者,还可以以活塞板20的刚性的提高为目的,在主体20a的上面(配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一侧的面)上设置了突条等。考虑使活塞板20均匀地作用于微针阵列30的情况,主体20a的下面(与上面相反侧的面)优选是平面状。但是主体20a的下面也可以是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状,考虑用于向皮肤的穿刺的各种条件(例如,药剂、微针阵列30的形状、微针32的高度、微针32的密度、穿刺速度、对皮肤的冲击力等),能够适当地选择主体20a的下面的形状。
圆筒部件20b的内径设定成大于圆锥螺旋弹簧40的最大直径D1(后述)。如果圆筒部件20b能够发挥当圆锥螺旋弹簧40在径向移动时防止从活塞板20脱落的作为止动器的功能,则对圆筒部件20b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想尽量减小敷贴器A1的高度的情况下,能够将圆筒部20b的高度设定成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的粗细程度。在不需要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活塞板20可以不具备圆筒部件20b。在活塞板20不具备圆筒部件20b的情况下,如果在主体20a上形成了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嵌入的环状槽,则能够由环状槽发挥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功能。在有这样的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在将圆锥螺旋弹簧40配置于活塞板20的上面上之后将盖部14安装于主体部12而做成敷贴器A1时,能够防止圆锥螺旋弹簧40相对于活塞板20发生位置偏离。
在活塞板20的周缘(外周面)设置在径向(与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朝向外方突出的多个突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4个突起)20c1~20c4。突起20c1~20c4从上方(载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活塞板20的上面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突起20c1~20c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呈四棱柱状。但是如果能够卡定在内侧内壁12b1~12b4的第二部分12b12~12b42上且能够在槽部G1~G4内移动,则突起20c1~20c4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圆柱状、多棱柱状、异形柱状、圆锥状、多角锥状、截头圆锥状、切头多角锥状等)。
突起20c1能够在槽部G1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20c2能够在槽部G2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20c3能够在槽部G3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20c4能够在槽部G4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因此,活塞板20能够沿着槽部G1~G4的延伸方向(主体部12的轴向)在上下方向被引导。
突起20c1在位于槽部G1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内侧内壁12b2的第二部分12b22的上方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20c1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1邻接的内侧内壁12b2的第二部分12b22的上端。突起20c2在位于槽部G2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内侧内壁12b3的第二部分12b32的上方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20c2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2邻接的内侧内壁12b3的第二部分12b32的上端。
突起20c3在位于槽部G3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内侧内壁12b4的第二部分12b42的上方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20c3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3邻接的内侧内壁12b4的第二部分12b42的上端。突起20c4在位于槽部G4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内侧内壁12b1的第二部分12b12的上方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20c4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4邻接的内侧内壁12b1的第二部分12b12的上端。
内侧内壁12b1~12b4的第二部分12b12~12b42的上端,既可以在周向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也可以在周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特别是,第二部分12b12~12b42的上端可以以随着第二部分12b12~12b42朝向相邻的槽部G1~G4其高度增高的方式倾斜。在此情况下,在载置于第二部分12b12~12b42的上端的突起20c1~20c4朝向槽部G1~G4时,突起20c1~20c4必须攀越第二部分12b12~12b42的上端。因此,即使从外部向敷贴器A1施加了冲击等,也能够防止突起20c1~20c4意想不到地移动到槽部G1~G4内。
微针阵列30,如图2、图3、图6及图7所示,具有圆板状的基板31和突出设置于基板31的一方的主面(下面)上的多个微针32。基板31是用于支承微针32的基座。基板31的面积既可以是0.5cm2~300cm2,也可以是1cm2~100cm2,还可以是1cm2~50cm2。也可以通过连接多个基板31构成所希望的大小的基板。
基板31,其另一方的主面(上面)安装于活塞板20的主体20a的下面上。即,微针阵列30与活塞板20一体化。作为基板31向活塞板20的安装方法,既可以采用将基板31和活塞板20机械性地一体化的(例如,在基板31的上面上设置卡合爪,在活塞板20上设置卡合孔,将该卡合爪和该卡合孔嵌合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将基板31和活塞板20使用粘结剂、粘结片等粘结的方法。
微针32,如图6所示,在基板31的表面上呈交错状(互不相同)地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微针32的高度(长度)既可以是20μm~700μm,也可以是50μm~700μm。将微针32的高度作为20μm以上是为了可靠地进行药剂等向体内的转移。将微针32的高度作为700μm以下是为了微针32仅停留在对皮肤的角质进行穿孔,微针32不到达真皮层。
微针32是从与基板31连接的基底部朝向前端部变细的锥状的构造物。即,微针32是针形状或者包含针形状在内的构造物。微针32既可以是圆锥状、多角锥状等前端尖的形状,也可以是截头圆锥状、截头多角锥状等前端不尖的形状。如图6所示,在微针32呈圆锥状的情况下,在基底部的直径既可以是5μm~250μm,也可以是10μm~200μm。
在微针32的前端带圆角的情况下,前端部的曲率半径既可以是2μm~100μm,也可以是5μm~30μm。在微针32的前端平坦的情况下,其平坦部的面积既可以是20μm2~600μm2,也可以是50μm2~250μm2。
关于微针32在基板31上的密度,典型地说,就一列而言每1mm排列了1根~10根微针32。一般地,邻接的横列相对于横列内的微针32的空间实质上仅分离相等的距离。因此,微针32的密度的下限既可以是100根/cm2,也可以是200根/cm2,还可以是300根/cm2,还可以是400根/cm2,还可以是500根/cm2。微针32的密度的上限既可以是10000根/cm2,也可以是5000根/cm2,还可以是2000根/cm2,还可以是850根/cm2。
基板31和微针32的材质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有的微针32既可以是相同的材质,也可以不同的材质的微针32混合存在。作为基板31及微针32的材质,例如可以举出硅、二氧化硅、陶瓷、金属(不锈钢、钛、镍、钼、铬、钴等)以及合成或天然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若考虑基板31及微针32的抗原性及材质的单价,则可以举出聚乳酸、聚乙交酯、聚乳酸-共-聚乙交酯、普鲁兰多糖、己内酯、聚氨酯、聚酸酐等可分解性聚合物、作为非分解性聚合物的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乙烯醋酸乙烯酯、聚四氟乙烯、聚甲醛等。另外,作为基板31及微针32的材质,也可以是作为多糖类的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钠、普鲁兰多糖、葡聚糖、糊精或硫酸软骨素、纤维素衍生物等。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作为基板31和/或微针32的材质,也可以使用将活性成分配合在上述的生物分解性树脂中的材质。也可以以强度等的强化为目的,在上述的树脂材料中添加玻璃纤维。
微针32的材质,若考虑在皮肤上折断的情况,则可以是聚乳酸等可分解性树脂。另外,在聚乳酸中存在聚L-乳酸和聚D-乳酸的聚乳酸均聚物、聚L/D-乳酸共聚物、以及它们的混合体等,但也可以使用它们的任意一种。聚乳酸的平均分子量越大其强度越强,能够使用分子量为40,000~100,000的聚乳酸。
作为基板31及微针32的制法,可以举出使用硅基板的湿式蚀刻加工或干式蚀刻加工、使用金属或树脂的精密机械加工(放电加工、激光加工、切割加工、热压加工、注塑成型加工等)、机械切削加工等。通过这些加工法,基板31及微针32一体地形成。作为将微针32加工成空心状的方法,可以举出在制作微针32之后通过激光加工等进行二次加工的方法。
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基板31和/或微针32上实施基于活性成分的涂层C。在本实施方式中,涂层C是将包含活性成分及精制水和/或涂覆载体在内的涂覆剂(涂覆液)固着化在基板31和/或微针32的一部分或整个面上了的涂层。“固着化”是指保持涂覆液大致均匀地附着于对象物上的状态。在刚涂覆之后,由风干、真空干燥、冷冻干燥或它们的组合的已知的干燥方法,将涂覆液以干燥状态固着,但在透皮给药之后,也存在保持与包围的气氛处于平衡的水分含量、有机溶剂等的情况,因此不一定是以干燥状态固着。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活性成分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从以下的成分中选择: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保湿剂、脱色素剂、脂肪调节剂、紫外线反射剂、湿润剂、抗菌剂、抗过敏剂、抗粉刺药、抗老化药、抗皱药、杀菌剂、镇痛剂、止咳药物、止痒药、局部麻醉药、防脱发剂、毛发生长促进剂、毛发生长抑制剂、去屑剂、抗组胺剂、角质溶解药、抗炎药、抗感染药、止吐药、抗胆硷作用药、血管收缩药、血管扩张药、外伤治癒助剂、肽、多肽、蛋白质、除臭剂、止汗剂、皮肤软化剂、防晒剂、美白剂、抗真菌剂、痔疮药、化妆水、维生素、氨基酸、氨基酸衍生物、细胞更新促进剂、免疫增强剂、DNA、RNA、疫苗、低分子肽、糖、核酸、催眠镇静剂、解热消炎镇痛剂、类固醇类抗炎剂、兴奋刺激剂、精神神经用剂、荷尔蒙剂、泌尿器官用剂、骨骼肌肉松弛剂、生殖器官用剂、抗癫痫剂、自律神经用、抗帕金森氏病剂、利尿剂、呼吸促进剂、抗偏头痛剂、气管扩张剂、强心剂、冠血管扩张剂、末梢血管扩张剂、禁烟补助药、循环器官用剂、心律不整用剂、抗恶性溃疡剂、抗脂血症剂、降血糖剂、消化性溃疡治疗剂、利胆剂、消化道运动改善剂、肝脏疾病用剂、抗病毒剂、镇晕剂、抗生剂、习惯性中毒用剂、食欲抑制剂、化学疗法剂、血液凝固促进剂、抗阿尔茨海默病剂、血清素受体拮抗止吐剂、痛风治疗剂以及由它们的混合物构成的组。
另外,它们的活性成分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2种以上,只要是药学上可容许的盐,则当然也可以包含无机盐或有机盐中的任一形态的活性成分。并且,活性成分基本上是包含于涂覆载体中,但也能够将活性成分不包含于涂覆载体中,而是在以后经形成于基板31上的贯通孔进行供给。另外,也能够在将活性成分直接涂布于皮肤,并将微针阵列30与皮肤的同一部分接触。在此情况下,由拉伸皮肤的效果和皮肤上的ODT(密封包袋疗法)效果,能够促进活性成分浸透到皮肤中。
圆锥螺旋弹簧40,如图2及图3所示,收容于主体部12内。具体而言,圆锥螺旋弹簧40配置于活塞板20与盖部14之间,由活塞板20的上面与盖部14的下面夹持。圆锥螺旋弹簧40,如图2、图3及图8所示,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将呈剖面圆形状的金属线卷绕成螺旋状,从侧方观察呈圆锥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圆锥螺旋弹簧40从该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未重合。作为金属线,例如,可以举出不锈钢线、钢琴线(铁线)、铜线。其中,特别是不锈钢线极不易生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圆锥螺旋弹簧40的小径侧与盖部14抵接,圆锥螺旋弹簧40的大径侧与活塞板20侧抵接。作为与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工作的活塞板20的能量相关的参数,可以举出横向弹性系数、线径(图8中的d)、最大直径(图8中的D1)、最小直径(图8中的D2)、总圈数、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重量、活塞板20及微针阵列30的合计重量、自由高度(图8中的h)、压紧高度、螺距角以及螺距。
横向弹性系数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材质决定。若是不锈钢线则横向弹性系数是68500N/mm2,若是钢琴线(铁线)则横向弹性系数是78500N/mm2,若是铜线则是3.9×104N/mm2~4.4×104N/mm2。圆锥螺旋弹簧的线径d既可以是0.01mm~2mm,也可以是0.1mm~1.5mm,还可以是0.3mm~1.3mm。从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的一端到另一端,线径d可以一定,也可以如锥形螺旋弹簧的那样,线径d变化。
最大直径D1为线径d的4倍以上即可。最大直径D1既可以是1mm~100mm,也可以是1mm~50mm,还可以是5mm~30mm。若最大直径D1小于1mm,则敷贴器A1有不能发挥充分的穿刺性能的倾向。因为在动物皮肤中限于能够看做平坦的区域,所以若最大直径D1超过100mm,则有难以将敷贴器A1稳定地安装于皮肤上的倾向。
最小直径D2既可以是最大直径D1的1/1000倍以上且小于1倍,也可以是1/100倍~2/3倍,还可以是1/10倍~1/2倍。最小直径D2例如既可以是1mm~100mm,也可以是1mm~50mm,还可以是1mm~20mm,而且还可以是1mm~10mm。特别是,最小直径D2既可以是最大直径D1的0.33倍~0.38倍,也可以是0.34倍~0.37倍。
总圈数既可以是1~100,也可以是1~10,还可以是2~5。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重量既可以是0.01g~10g,也可以是0.1g~5g,还可以是0.1g~3g。由活塞板20、微针阵列30及圆锥螺旋弹簧40构成的工作部的总重量的下限既可以是0.1g,也可以是0.2g,还可以是0.3g。工作部的总重量的上限既可以是20.0g,也可以是10.0g,还可以是1.5g,还可以是0.6g。工作部的运动量的下限既可以是0.006Ns,也可以是0.0083Ns。工作部的运动量的上限既可以是0.015Ns,也可以是0.012Ns,还可以是0.010Ns。另外,工作部的运动量,由使敷贴器A1工作时的工作部的速度与工作部的总重量进行乘法运算求出。
自由高度是线径的3倍以上即可。例如,自由高度可以是1mm~100mm,也可以是2mm~20mm,还可以是2mm~10mm。若自由高度小于1mm,则敷贴器A1有不能发挥充分的穿刺性能的倾向。若自由高度超过100mm,则存在使用者难以在安装了敷贴器A1的不变的状态下行动的倾向。
解除部件50,如图2~图4及图9所示,具有位于主体部12的内侧的内侧部50a、位于主体部12的外侧的外侧部50b和连结内侧部50a和外侧部50b的连结部50c。内侧部50a是呈圆弧状的平板。内侧部50a的直径大于内侧内壁12b1~12b4的直径,小于外壁12a的直径。在敷贴器A1的完成状态下,内侧部50a位于外壁12a与内侧内壁12b1~12b4之间(参照图4)。在敷贴器A1的完成状态下,内侧部50a载置于高度低的外侧内壁12c3、12c4与高度低的连结壁12g3、12g4、12g7、12g8之上(参照图4)。
在内侧部50a一体地设置了从其内侧缘朝向中心轴侧径向突出的突出部50d。突出部50d是呈矩形状的平板。在敷贴器A1的完成状态下,突出部50d在与内侧内壁12b1~12b4同一半径的圆周上,且位于内侧内壁12b3的第一部分12b31与内侧内壁12b4的第一部分12b41之间(参照图4)。
在内侧部50a,如图2及图9所示,一体地设置了从其下面朝向下方突出的突条50e。突条50e呈具有与内侧部50a相同程度的曲率的圆弧状,沿着内侧部50a延伸。在敷贴器A1的完成状态下,突条50e位于外侧内壁12c3与外壁12a之间。突条50e的高度优选设定成小于由外侧内壁12c3、连结壁12g7及外壁12a形成的凹部的深度,以免妨碍后述的解除部件50在周向的移动。
外侧部50b,如图3、图4及图9所示,是沿着主体部12的外周面在周向延伸的曲板,呈剖面圆弧状。在外侧部50b的外表面上形成了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突条。多个突条沿着周向排列配置。因此,外侧部50b的外周面在周向呈凹凸状。由此,当敷贴器A1的使用者用手指触摸外侧部50b的外周面将解除部件50在周向操作时,手指在外侧部50b的外周面上难以滑动。为了得到这样的防滑效果,例如可以对外侧部50b的外周面进行压花加工或进行粗糙化而代替多个突条。也可以不特别地加工外侧部50b的外周面。
连结部50c是呈矩形状的平板。连结部50c从内侧部50a的外侧缘朝向与中心轴相反侧地向径向突出。在敷贴器A1的完成状态下,连结部50c通过贯通孔H露出于主体部12的外周面。连结部50c的宽度设定成小于贯通孔H的开口宽度,以便连结部50c(解除部件50)能够在贯通孔H的延伸方向移动。
[1.2]敷贴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a)第一工序
首先,准备上述的敷贴器A1的各零件(壳体10、活塞板20、微针阵列30、圆锥螺旋弹簧40及解除部件50)。在准备了的微针阵列30的微针32上预先实施了涂层C。其次,将微针阵列30安装于活塞板20的下面上。
(b)第二工序
接着,以解除部件50的突出部50d位于内侧内壁12b4的第一部分12b41之上的方式,将解除部件50的内侧部50a载置于外侧内壁12c3、12c4及连结壁12g3、12g4、12g7、12g8之上(参照图10)。因此,解除部件50(连结部50c)位于贯通孔H的一端侧。
(c)第三工序
接着,以活塞板20的突起20c1位于内侧内壁12b2的第二部分12b22之上、活塞板20的突起20c2位于内侧内壁12b3的第二部分12b32之上、活塞板20的突起20c3位于内侧内壁12b4的第二部分12b42之上且位于解除部件50的突出部50d与槽部G3之间、活塞板20的突起20c4位于内侧内壁12b1的第二部分12b12之上的方式,将活塞板20载置于主体部12(参照图10)上。此时,解除部件50的突出部50d和活塞板20的突起20c4载置于内侧内壁12b4的第二部分12b42之上,因此优选第二部分12b42的宽度大于突出部50d的宽度和突起20c4的宽度的合计宽度。
(d)第四工序
接着,以圆锥螺旋弹簧40的大径侧成为下侧且小径侧成为上侧的方式,将圆锥螺旋弹簧40载置于活塞板20的上面上。如此,在将圆锥螺旋弹簧40载置于活塞板20上时,由于圆锥螺旋弹簧40稳定地立起,所以容易制造敷贴器A1。
(e)第五工序
接着,以主体部12的切口部12f和盖部14的切口部14c一致的方式,将盖部14安装于主体部12。此时,由于突起20c1~20c4分别载置于内侧内壁12b1~12b4的第二部分12b12~12b42上,所以即使将盖部14安装于主体部12而压缩圆锥螺旋弹簧40,活塞板20也不被圆锥螺旋弹簧40向下方向推出。即,活塞板20卡定在壳体10(主体部12)上。因此,如图11所示,活塞板20在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14和活塞板20压缩了的状态下,在主体部12内保持在盖部14侧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将活塞板20卡定在壳体10(主体部12)上并由盖部14和活塞板20压缩了圆锥螺旋弹簧40的状态称作“卡定状态”。
如此,将在退避位置将活塞板20卡定在壳体10(主体部12)的情况也称作扣紧(cocking)。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从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未重合,所以在活塞板20卡定(扣紧)在壳体10上的状态下夹在活塞板20与盖部14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成为与线径相同程度的高度(参照图11)。
经过以上的工序,敷贴器A1的装配结束。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1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
[1.3]敷贴器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皮肤中的想适用药剂等的部位,以微针32朝向皮肤的方式对敷贴器A1进行定位。保持此定位的状态不变地,使解除部件50向贯通孔H的另一端侧滑动。由此,解除部件50的突出部50d朝向槽部G3推活塞板20的突起20c3。与此相伴,活塞板20旋转。
由于第二部分12b22的上端与槽部G1中盖部14侧的端部(槽部G1的上端部)邻接,所以若活塞板20旋转,则突起20c1在第二部分12b22的上端上滑动而到达槽部G1。由于第二部分12b32的上端与槽部G2中盖部14侧的端部(槽部G2的上端部)邻接,所以若活塞板20旋转,则突起20c2在第二部分12b32的上端上滑动而到达槽部G2。由于第二部分12b42的上端与槽部G3中盖部14侧的端部(槽部G3的上端部)邻接,所以若活塞板20旋转,则突起20c3在第二部分12b32的上端上滑动而到达槽部G3。由于第二部分12b12的上端与槽部G4中盖部14侧的端部(槽部G4的上端部)邻接,所以若活塞板20旋转,则突起20c4在第二部分12b12的上端上滑动而到达槽部G4。其结果,活塞板20相对于壳体10(主体部12)的卡定(扣紧)被解除。而且,活塞板2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沿着槽部G1~G4(主体部12的中心轴)在主体部12内朝向外方(皮肤)移动,微针阵列30与皮肤碰撞。此时,由于突起20c1~20c4与底壁12d抵接,所以防止活塞板20向壳体10(主体部12)之外跳出。
若微针阵列30与皮肤碰撞,则微针32向皮肤穿刺。此时的微针32(活塞板20)的速度既可以是4m/s~30m/s,也可以是4m/s~15m/s,还可以是7m/s~15m/s。若构成为微针32以4m/s~30m/s的速度与皮肤碰撞,则能够使微针32适当地向皮肤穿刺,由此能够将药剂等充分转移到动物的体内。
[1.4]作用
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作用进行说明。
(A)在如上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者仅通过滑动解除部件50就可以进行由敷贴器A1进行的皮肤的穿刺。因此,由于任何人使用敷贴器A1,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都可以经活塞板20传到微针32,并以一定的冲击力由微针32穿刺皮肤,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皮肤的穿刺(穿刺的再现性提高)。若微针32穿刺皮肤,则附着于微针32上的涂层C的活性成分被施于体内,活性成分通过皮肤转移到体内。
(B)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中,由解除部件50解除活塞板20卡定在壳体10上的卡定状态。由此,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作用于活塞板20,活塞板20沿着槽部G1~G4在主体部12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因此,无需将在主体部12的轴向(敷贴器A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等部件安装于活塞板20上。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中,为了对活塞板20赋予加载力而使用了圆锥螺旋弹簧40。与一般的圆筒形螺旋弹簧比较,圆锥螺旋弹簧40在压缩时高度变得极小。由此,能够减小敷贴器A1本身的高度,并可以实现敷贴器A1的轻量化。
(C)根据药剂等的种类,产生在使微针32碰撞皮肤之后将敷贴器A1长时间保持在皮肤上的必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使用小型化及轻量化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则使用者能够以将敷贴器A1贴在皮肤上不变的状态穿着衣物或者不受限制地移动。而且,由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是小型,所以即使在使用者这样地自由行动的情况下,敷贴器A1碰撞其他物体(障碍物)而微针32从皮肤脱落或者微针32折断而残留在皮肤内的顾虑也极低。
(D)在使用以往的大型敷贴器的情况下,存在操作费时间或者使用者从其外观的大小产生恐惧心理之忧。然而,若使用小型化及轻量化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则能够简单操作,并且还大大降低给使用者带来的恐惧心理。
(E)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中,由于解除部件50位于壳体10(主体部12)的侧方(外周面),所以可以抑制解除部件50在主体部12的轴向(敷贴器A1的高度方向)延伸。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敷贴器A1本身的高度。
[2]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图15,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2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差异点主要在如下的方面:在主体部12未设置切口部12f;在盖部14未设置切口部14c但设置了贯通孔14d;和解除部件50的构成。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差异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重复的说明则省略。
贯通孔14d,如图12及图13所示,呈沿着顶板14a的周缘延伸的圆弧状,连通壳体10的内外。解除部件50的移动量及移动位置由此贯通孔14d决定。因此,在将盖部14安装于主体部12时,将盖部14相对于主体部12定位,以便解除部件50能够在所希望的位置移动。另外,若能够通过解除部件50的移动解除活塞板20相对于壳体10(主体部12)的卡定,则贯通孔14d也可以不一定呈圆弧状,可以取直线状等其他形状。
解除部件50,如图12及图13所示,具有内侧部50a、外侧部50b和连结部50c。因为内侧部50a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外侧部50b是呈圆弧状的平板,位于盖部14的上面上。在外侧部50b的上面上设置了多个呈V字形状的突条。这些突条沿着外侧部50b的周向排列。通过这些突条,使用者容易在视觉上理解使解除部件50滑动的方向,并且能够发挥使用者用手指操作解除部件50时的防滑功能。外侧部50b的宽度能够设定成大于贯通孔14d的宽度,以免外侧部50b通过贯通孔14d。
连结部50c具有直立设置于内侧部50a的上面上的一对圆筒体50c1以及直立设置于外侧部50b的下面上的一对圆棒50c2。各圆棒50c2分别插入到对应的圆筒体50c1中而一体化,由此成为连结部50c。即,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2的解除部件50由在内侧部50a设置了圆筒体50c1及突条50e的第一部件和在外侧部50b设置了圆棒50c2及多个突条的第二部件的组合构成。连结部50c的长度能够设定成长于贯通孔14d的长度(顶板14a的厚度),以免阻碍解除部件50的移动。
在制造敷贴器A2时,首先,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一~第四工序同样的各工序,装配盖部14及解除部件50的外侧部50b以外的部分。
接着,以解除部件50位于贯通孔14d的一端侧的方式将盖部14相对于主体部12定位,以便解除部件50的突出部50d能够朝向槽部G3移动。在此状态下,将圆筒体50c1插入到贯通孔14d中,将盖部14安装于主体部12。此时,由于突起20c1~20c4分别载置于内侧内壁12b1~12b4的第二部分12b12~12b42上,所以即使将盖部14安装于主体部12,圆锥螺旋弹簧40被压缩,活塞板20也不被圆锥螺旋弹簧40向下方向推出。即,活塞板20被卡定在壳体10(主体部12)上。因此,活塞板20,如图14(b)所示,保持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14和活塞板20压缩了的状态不变地,在主体部12内保持在盖部14侧的退避位置。其次,将各圆棒50c2分别插入到对应的圆筒体50c1中,做成连结部50c而进行一体化。
经过以上的工序制造敷贴器A2。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2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
敷贴器A2的使用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使用方法同样。即,通过使解除部件50滑动到贯通孔14d的另一端侧而解除活塞板20相对于壳体10(主体部12)的卡定。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同样地,微针阵列3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与皮肤碰撞(参照图15)。
在如上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作用(A)~(D)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3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3的解除部件50的外侧部50b的形状不同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2。具体而言,外侧部50b是呈梯形状的平板。在外侧部50b的上面中的长边侧,以浮出方式设置了沿着长边延伸的箭头状体。在外侧部50b的上面中的短边侧设置了沿着短边及斜边延伸并呈C字形状的第一突条;和在该第一突条的内侧从短边侧朝向长边侧延伸的第二突条。通过这些突条,使用者容易在视觉上理解使解除部件50滑动的方向,并且能够发挥使用者用手指操作解除部件50时的防滑功能。在敷贴器A3的完成状态下,外侧部50b的长边侧位于盖部14的周缘侧,外侧部50b的短边侧位于盖部14的中心侧。
如上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3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2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4]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7及图18,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4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4的解除部件50的形状不同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2。具体而言,在内侧部50a的上面上突出设置了多个呈矩形状的板状体50f代替外侧部50b及连结部50c。这些板状体50f在以规定间隔分离的同时沿着内侧部50a的周向排列。板状体50f的长度,在敷贴器A4的完成状态下,设定成其上端比盖部14的上面更位于上方。即,在敷贴器A4的完成状态下,板状体50f穿插贯通孔14d,其上端部露出于盖部14的外表面。因此,由板状体50f的上端部发挥由使用者用手指操作解除部件50时的防滑功能。
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4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一~第五工序同样的各工序装配(参照图19)。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4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
敷贴器A4的使用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使用方法同样。即,通过使解除部件50滑动到贯通孔14d的另一端侧,解除活塞板20相对于壳体10(主体部12)的卡定。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同样地,微针阵列3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与皮肤碰撞(参照图20)。
如上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4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2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5]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1及图22,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5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5的解除部件50的外侧部50b的形状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具体而言,外侧部50b具有第一部件50b1和第二部件50b2。第一部件50b1是沿着主体部12的外周面在周向延伸的曲板,呈剖面圆弧状。第二部件50b2是呈圆弧状的平板。第二部件50b2从第一部件50b1的上端朝向壳体10(主体部12)的中心侧水平地延伸。即,外侧部50b从主体部12的外周面朝向盖部14的上面延伸。因此,外侧部50b的剖面呈L字形状。外侧部50b的面既可以是凹凸面,也可以被粗糙化,以便发挥由使用者用手指操作解除部件50时的防滑功能。
如上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5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2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6]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3~图26,对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6进行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主要在以下的方面不同:在主体部12未设置切口部12f;和盖部14及解除部件50的构成。以下,主要对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差异点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盖部14设置1个贯通孔14d和一对贯通孔14e。这些贯通孔14d、14e呈沿着顶板14a的周缘延伸的圆弧状,连通壳体10的内外。一对贯通孔14e位于关于顶板14a的中心成点对称的位置,贯通孔14d在周向位于一对贯通孔14e之间。解除部件50的移动量及移动位置由这些贯通孔14d、14e决定。因此,在将盖部14安装于主体部12时,将盖部14相对于主体部12定位,以便解除部件50能够在所希望的位置移动。
解除部件50具有内侧部50a和外侧部50b。内侧部50a呈四棱柱状,穿插到贯通孔14d中。内侧部50a突出设置于后述的外侧部50b的基部50b1的下面上,在周向位于后述的一对钩50b2之间。内侧部50a的下端比顶板14a的下面更位于下方。即,内侧部50a的下端部位于壳体10(主体部12)内。
外侧部50b具有呈圆板状的基部50b1、一对钩50b2、设置于基部50b1的呈圆柱状的突起50b3、旋钮部50b4、和设置于旋钮部50b4的贯通孔50b5。基部50b1配置于盖部14的上面(外表面)上。
一对钩50b2以关于基部50b1的中心轴成点对称的方式突出设置于基部50b1的下面上。钩50b2由一对杆构成,该一对杆以规定间隔分离并且相向。一对杆的前端(下端)具有向与另一方的杆离开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各突出部随着朝向前端(下端)而变得变细,呈锥体状。由突出部的前端构成的一对杆的宽度设定成小于盖部14的贯通孔14e的开口宽度。由突出部的基端构成的一对杆的宽度设定成大于盖部14的贯通孔14e的开口宽度。
通过将一对钩50b2分别穿插到盖部14的一对贯通孔14e中,将外侧部50b(基部50b1)安装于盖部14。在安装外侧部50b(基部50b1)和盖部14时,钩50b2的一对杆的前端侧与贯通孔14e抵接而相互靠近。若杆的前端侧挠曲直到杆的突出部能够通过贯通孔14e,则杆的突出部移动到壳体10内,挠曲的杆返回原来的形状。其结果,杆的突出部与盖部14卡合,一对钩50b2能够沿着一对贯通孔14e移动。因为一对贯通孔14e呈沿着顶板14a的周缘延伸的圆弧状,所以外侧部50b(基部50b1)能够以壳体10(主体部12)的中心为轴旋转。
在安装外侧部50b(基部50b1)和盖部14时,内侧部50a也穿插到贯通孔14d内。若外侧部50b(基部50b1)以壳体10(主体部12)的中心为轴旋转,则内侧部50a也旋转而在贯通孔14d内移动。
突起50b3配置于基部50b1的上面上且周缘附近。旋钮部50b4是呈半圆状的板状体。旋钮部50b4配置于基部50b1上。旋钮部50b4的呈直线状的基端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基部50b1进行旋回。更具体而言,旋钮部50b4能够以与壳体10(主体部12)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为中心进行旋回。因此,旋钮部50b4取与基部50b1重叠并覆盖基部50b1的上面的一半的倒伏状态和相对于基部50b1大致直立的立起状态。
贯通孔50b5配置于旋钮部50b4的周缘附近。当旋钮部50b4为倒伏状态时,贯通孔50b5与基部50b1上的突起50b3卡合。当贯通孔50b5与突起50b3卡合时,因为敷贴器A6的使用者不能抓住旋钮部50b4,所以能够防止敷贴器A6的意想不到的动作。另一方面,若解除贯通孔50b5与突起50b3的卡合,则能够使旋钮部50b4旋回而成为立起状态。
在制造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6时,首先,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一及第三工序同样的各工序,将活塞板20载置于主体部12(参照图26)。此时,事先将活塞板20的突起20c2与内侧内壁12b3的第一部分12b31之间分离。
接着,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四工序同样的工序,将圆锥螺旋弹簧40载置于活塞板20的上面上。
接着,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五工序同样的工序,将盖部14安装于主体部12。此时,以贯通孔14d位于第三内侧内壁12b3的第一部分12b31及槽部G2的上方的方式将盖部14相对于主体部12定位,以便解除部件50的内侧部50a能够朝向槽部G2移动。
接着,将内侧部50a穿插到贯通孔14d内,并且将一对钩50b2分别穿插到盖部14的一对贯通孔14e内,将解除部件50安装于盖部14。此时,使内侧部50a的前端部(下端部)位于活塞板20的突起20c3与内侧内壁12b3的第一部分12b31之间的间隙(参照图26)中。
经过以上的工序制造敷贴器A6。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6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
在使用敷贴器A6时,在皮肤中想适用药剂等的部位,以微针32朝向皮肤的方式对敷贴器A6进行定位。保持此定位的状态不变地,对解除部件50中的贯通孔50b5与突起50b3的卡合进行解除,并使旋钮部50b4旋回而成为立起状态。其次,扭转立起状态的旋钮部50b4,以壳体10(主体部12)的轴为中心使解除部件50旋转。由此,解除部件50的内侧部50a从贯通孔14d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将活塞板20的突起20c2朝向槽部G2推。与此相伴,活塞板20进行旋转。即,解除部件50(基部50b1)的旋转力经内侧部50a传递到活塞板20。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同样地,活塞板20相对于壳体10(主体部12)的卡定被解除,活塞板2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沿着槽部G1~G4(主体部12的中心轴)在主体部12内朝向外方(皮肤)移动,微针阵列30与皮肤碰撞。
在如上的第六实施方式中,仅通过使用者将解除部件50的旋钮部50b4旋回到立起状态而扭转,就可以进行由敷贴器A6进行的皮肤的穿刺。因此,由于任何人使用敷贴器A6,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都经活塞板20传到微针32,并以一定的冲击力由微针32穿刺皮肤,所以可以可靠地进行皮肤的穿刺(穿刺的再现性提高)。若微针32穿刺皮肤,则附着于微针32上的涂层C的活性成分被施于体内,活性成分经皮肤转移到体内。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6中,由解除部件50解除活塞板20被卡定在壳体10上的卡定状态。由此,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作用于活塞板20,活塞板20沿着槽部G1~G4在主体部12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因此,无需将在主体部12的轴向(敷贴器A6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等部件安装于活塞板20。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6中,为了对活塞板20赋予加载力而使用了圆锥螺旋弹簧40。与一般的圆筒形螺旋弹簧比较,圆锥螺旋弹簧40在压缩时的高度变得极小。由此,能够减小敷贴器A6本身的高度,并可以实现敷贴器A6的轻量化。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6中,旋钮部50b4相对于基部50b1安装成能够以与壳体10(主体部12)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为中心进行旋回。因此,在此情况下,在欲进行由敷贴器A6进行的皮肤的穿刺时,只要将旋钮部50b4旋回而成为相对于基部50b1立起的状态(立起状态)即可。与此相对,在使敷贴器A6保持在皮肤上时,只要使旋钮部50b4成为相对于基部50b1横卧的状态(倒伏状态)即可。因此,可以由旋钮部50b4简便地进行由解除部件50进行的卡定状态的解除,并且在使敷贴器A6保持在皮肤上的情况下通过使旋钮部50b4成为倒伏状态能够减小敷贴器A6的高度。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6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作用(C)、(D)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7]第七实施方式
[7.1]敷贴器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27~图29,对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7的构成进行说明。说明中,“上”这一术语对应于图27~图29的上方向,“下”这一术语对应于图27~图29的下方向。即,上下方向对应于敷贴器A7的高度方向。
敷贴器A7是用于将药剂等的活性成分通过人等动物的皮肤转移到动物的体内的装置。敷贴器A7具备壳体110、活塞板120、微针阵列30和圆锥螺旋弹簧40。
壳体110具有内侧主体部112、外侧主体部114和盖部116。壳体110的强度和材质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壳体10同样。
内侧主体部112,如图28及图29所示,呈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内侧主体部112具有圆筒体112a、设置于圆筒体112a的内周面上的引导部112b~112d、和设置于圆筒体112a的外周面上的呈圆环状的凸缘部件112e。圆筒体112a的内径能够设定成与包含后述的突起120c1~120c3在内的活塞板120的外径相同程度或稍微大于此,以便活塞板120能够在内部在上下方向移动。
引导部112b~112d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即,引导部112b和引导部112c在周向隔着规定间隔地分离,引导部112c和引导部112d在周向隔着规定间隔地分离,引导部112d和引导部112b在周向隔着规定间隔地分离。能够将引导部112b~112d的突出高度设定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与引导部112b~112d外切的假想圆的直径与活塞板120的后述的主体120a的外径相同程度或稍微大于此,以便活塞板120能够在圆筒体112a的内部在上下方向移动。但是,能够将引导部112b~112d的突出高度设定成从上下方向观察与引导部112b~112d外切的假想圆的直径小于包含后述的突起120c1~120c3在内的活塞板120的外径,以免活塞板120的后述的突起120c1~120c3超过引导部112b~112d而移动。
引导部112b包含在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突条112b1~112b3和沿周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突条112b4、112b5。突条112b1~112b3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配置。
突条112b1的上端与圆筒体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条112b1的下端位于上下方向的圆筒体112a的中央部。突条112b2的上端位于上下方向的圆筒体112a的中央部且与突条112b1的下端相同程度的高度。突条112b2的下端与圆筒体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突条112b3的上端与圆筒体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条112b3的下端与圆筒体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
突条112b4、112b5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配置。突条112b4的一端与突条112b1的下端一体地连接。突条112b4的另一端与突条112b2的上端一体地连接。突条112b5的一端与突条112b2的下端一体地连接。突条112b5的另一端与突条112b3的下端一体地连接。
由如此配置的突条112b1~112b5,引导部112b构成在周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部G111和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部G112正交的槽体G110。该槽体G110从内侧主体部112的外周面侧观察呈L字形状。
引导部112c包含在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突条112c1~112c3和沿周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突条112c4、112c5。突条112c1~112c3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配置。
突条112c1的上端与圆筒体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条112c1的下端位于上下方向的圆筒体112a的中央部。突条112c2的上端位于上下方向的圆筒体112a的中央部且与突条112c1的下端相同程度的高度。突条112c2的下端与圆筒体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突条112c3的上端与圆筒体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条112c3的下端与圆筒体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
突条112c4、112c5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配置。突条112c4的一端与突条112c1的下端一体地连接。突条112c4的另一端与突条112c2的上端一体地连接。突条112c5的一端与突条112c2的下端一体地连接。突条112c5的另一端与突条112c3的下端一体地连接。
由如此配置的突条112c1~112c5,引导部112c构成在周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部G121和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部G122正交的槽体G120。该槽体G120从内侧主体部112的外周面侧观察呈L字形状。
引导部112d包含在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突条112d1~112d3和沿周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突条112d4、112d5。突条112d1~112d3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配置。
突条112d1的上端与圆筒体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条112d1的下端位于上下方向的圆筒体112a的中央部。突条112d2的上端位于上下方向的圆筒体112a的中央部且与突条112d1的下端相同程度的高度。突条112d2的下端与圆筒体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突条112d3的上端与圆筒体112a的上端大致一致。突条112d3的下端与圆筒体112a的下端大致一致。
突条112d4、112d5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配置。突条112d4的一端与突条112d1的下端一体地连接。突条112d4的另一端与突条112d2的上端一体地连接。突条112d5的一端与突条112d2的下端一体地连接。突条112d5的另一端与突条112d3的下端一体地连接。
通过如此配置的突条112d1~112d5,引导部112d构成在周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部G131和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槽部G132正交的槽体G130。该槽体G130从内侧主体部112的外周面侧观察呈L字形状。
凸缘部件112e在上下方向位于圆筒体112a的中央部。
外侧主体部114呈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外侧主体部114具有圆筒体114a、位于圆筒体114a的下端的圆环状的凸缘部件114b和突条114c。如图29所示,外侧主体部114中从凸缘部件114b到上端为止的直线距离d1设定成长于内侧主体部112中从凸缘部件112e到上端为止的直线距离d2。
凸缘部件114b的内缘比圆筒体114a内周面想内侧突出。凸缘部件114b的内径的大小设定成在圆筒体112a的外径以上且小于凸缘部件112e的外径。因此,在敷贴器A7的完成状态下,只要在内侧主体部112的凸缘部件112e不与外侧主体部114的凸缘部件114b抵接地卡定的情况下,内侧主体部112就能够通过凸缘部件114b在外侧主体部114内在上下方向移动。
突条114c位于圆筒体114a的外周面上且上端侧。突条114c在圆筒体114a的外周面中卷绕成螺旋状,其构成了外螺纹。
盖部116具有呈圆形状的顶板116a和从顶板116a的周缘朝向下方延伸的圆筒部件116b。在顶板116a的下面上设置了向下方突出的突起116c1~116c3。突起116c1~116c3位于同一半径的圆周上,从上方(盖部116的上面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配置。突起116c1~116c3,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呈四棱柱状。然而,若能够与后述的凹陷部120d1~120d3卡合,则突起116c1~116c3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圆柱状、多棱柱状、异形柱状、圆锥状、多角锥状、截头圆锥状、切头多角锥状等)。
在圆筒部件116b内周面上设置了卷绕成螺旋状的突条116d(参照图28)。突条116d构成了内螺纹,通过与外侧主体部114的突条114c(外螺纹)螺纹配合,盖部116被安装于外侧主体部114的上端侧。作为盖部116和外侧主体部114的安装方法,可以采用将盖部116内周面和外侧主体部114的外周面使用粘结剂、粘结片等粘结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机械性地卡合的(例如,在圆筒体114a的上端部设置卡合爪,在圆筒部件116b设置卡合孔,将该卡合爪和该卡合孔嵌合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对盖部116和外侧主体部114进行压接的(例如,将盖部116的圆筒部件116b的直径设定成小于外侧主体部114的外径而将盖部116推入外侧主体部114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对盖部116和外侧主体部114进行熔敷的(例如,对圆筒部件116b和圆筒体114a的上端部进行加热而使其熔解之后,进行冷却将其一体化的)方法。
希望敷贴器A7具有易携带并容易将微针32适用(易穿刺)于动物(包含人在内)的皮肤的形状。因此,外侧主体部114或盖部116的外形例如也可以是多边形状或带圆角的形状。在外侧主体部114或盖部116的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凹陷或者设置台阶。通过在外侧主体部114或盖部116的表面上形成细小的槽或者设置不易滑动的涂覆层,也可以对外侧主体部114或盖部116的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轻量化为目的,在外侧主体部114或盖部116形成贯通孔。
活塞板120收容于内侧主体部112内,在内侧主体部112内能够沿着内侧主体部112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移动。活塞板12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1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活塞板120,如图28及图29所示,具有圆板状的主体120a和从主体120a的周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件120b。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120的轻量化为目的,在主体120a上形成开口、槽或贯通孔等。或者,也可以以活塞板120的刚性的提高为目的,在主体120a的上面(配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一侧的面)上设置了突条等。考虑使活塞板120均匀地作用于微针阵列30的情况,优选主体120a的下面(与上面相反侧的面)是平面状。然而,主体120a的下面也可以是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状,考虑用于向皮肤的穿刺的各种条件(例如,药剂、微针阵列30的形状、微针32的高度、微针32的密度、穿刺速度、对皮肤的冲击力等),能够适当地选择主体120a的下面的形状。
圆筒部件120b的内径设定成大于圆锥螺旋弹簧40的最大直径D1。只要圆筒部件120b能够发挥当圆锥螺旋弹簧40在径向移动时防止从活塞板120落下的作为止动器的功能,则对圆筒部件120b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想尽量减小敷贴器A7的高度的情况下,可以将圆筒部件120b的高度设定成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的粗细程度。在不需要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活塞板120也可以不具备圆筒部件120b。即使在活塞板120不具备圆筒部件120b的情况下,只要将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嵌入的环状槽形成于主体120a上,也能够由环状槽发挥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功能。在有这样的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在将圆锥螺旋弹簧40配置于活塞板120的上面上之后将盖部116安装于外侧主体部114而制作敷贴器A7时,能够防止圆锥螺旋弹簧40相对于活塞板120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
在活塞板120的周缘(外周面)设置了在径向(与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朝向外方突出的多个突起(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为3个突起)120c1~120c3。突起120c1~120c3从上方(载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活塞板120的上面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突起120c1~120c3呈四棱柱状。但是只要能够卡定在突条112b4~112d4上且能够在槽体G110~G130内移动,则突起120c1~120c3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圆柱状、多棱柱状、异形柱状、圆锥状、多角锥状、截头圆锥状、切头多角锥状等)。
突起120c1能够在槽体G110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突起120c1能够沿着在水平方向(周向)延伸的槽部G111在水平方向(周向)移动,并且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112在上下方向移动。即,突起120c1在位于槽部G112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突条112b4的上方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120c1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112邻接的突条112b4之上。
突起120c2能够在槽体G120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突起120c2能够沿着在水平方向(周向)延伸的槽部G121在水平方向(周向)移动,并且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122在上下方向移动。即,突起120c2在位于槽部G122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突条112c4的上方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120c2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122邻接的突条112c4之上。
突起120c3能够在槽体G130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具体而言,突起120c3能够沿着在水平方向(周向)延伸的槽部G131在水平方向(周向)移动,并且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132在上下方向移动。即,突起120c3在位于槽部G132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突条112d4的上方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120c3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132邻接的突条112d4之上。
如以上的那样,伴随着在槽体G110~G130内引导突起120c1~120c3,活塞板120能够沿着槽部G111~G131的延伸方向(周向)被引导(能够以内侧主体部112的轴为中心旋转),并且能够沿着槽部G112~G132的延伸方向(内侧主体部112的轴向)在上下方向被引导。
突条112b4~112d4既可以在周向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也可以在周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特别是,突条112b4~112d4也可以以随着朝向相邻的槽部G112~G132靠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的方式倾斜。在此情况下,当载置于突条112b4~112d4之上的突起120c1~120c3朝向槽部G112~G132时,突起120c1~120c3必须攀越突条112b4~112d4。因此,即使冲击等从外部施加于敷贴器A7,也能够防止突起120c1~120c3意想不到地移动到槽G112~G132内。
在活塞板120的圆筒部件120b上设置了朝向径向凹陷的凹陷部120d1~120d3。凹陷部120d1~120d3位于同一半径的圆周上,从上方(盖部116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配置。在操作敷贴器A7时,盖部116的突起116c1能够与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卡合,盖部116的突起116c2能够与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2卡合,盖部116的突起116c3能够与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3卡合。
微针阵列30及圆锥螺旋弹簧4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7.2]敷贴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7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一及第三工序同样的各工序,将活塞板120载置于内侧主体部112(参照图30)。
接着,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四工序同样的工序,将圆锥螺旋弹簧40载置于活塞板120的上面上。
接着,盖部116的突条116d(内螺纹)与外侧主体部114的突条114c(外螺纹)螺纹配合而将盖部116安装于外侧主体部114的上端侧。若将盖部116安装于外侧主体部114,则从上下方向观察盖部116的突起116c1位于与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相向的位置,盖部116的突起116c2位于与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2相向的位置,盖部116的突起116c3位于与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3相向的位置。
此时,由于突起120c1~120c3分别载置于引导部112b~112d的突条112b4~112d4上,所以即使将盖部116安装于外侧主体部114而压缩圆锥螺旋弹簧40,活塞板120也不被圆锥螺旋弹簧40向下方向推出。即,活塞板120被卡定在壳体110(内侧主体部112)。因此,如图30所示,活塞板120在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116与活塞板120压缩了的状态下,在内侧主体部112内保持在盖部116侧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将活塞板120被卡定在壳体110(内侧主体部112)并且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116和活塞板120压缩了的状态称作“卡定状态”。如此,将在退避位置将活塞板120卡定在壳体110(内侧主体部112)上的情况也称作扣紧(cocking)。
由于外侧主体部114中从凸缘部件114b到上端为止的直线距离d1设定成长于内侧主体部112中从凸缘部件112e到上端为止的直线距离d2,所以内侧主体部112能够在外侧主体部114内在上下方向稍微移动。但是,由于活塞板120和盖部116由圆锥螺旋弹簧40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加载,内侧主体部112的凸缘部件112e与外侧主体部114的凸缘部件114b经活塞板120抵接,所以如图30所示,在盖部116的下面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之间产生若干的间隙。即,盖部116位于与内侧主体部112及活塞板120分离了的分离位置。当盖部116位于分离位置时,盖部116的突起116c1~116c3分别位于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120d3的外侧,没有与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120d3卡合(参照图30)。在敷贴器A7的完成状态(盖部116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圆锥螺旋弹簧40未被完全地压缩,具有稍微大于线径的高度(参照图30)。
经过以上的工序,敷贴器A7的装配结束。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7之后直到发货而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
[7.3]敷贴器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7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皮肤中想适用药剂等的部位,以微针32朝向皮肤的方式对敷贴器A7进行定位。保持此定位的状态不变地,将盖部116朝向内侧主体部112推紧。由此,盖部116的下面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抵接。即,盖部116移动至与内侧主体部112及活塞板120接近的接近位置。在盖部116处于接近位置的状态下,如图31所示,盖部116的突起116c1~116c3分别与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120d3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没有重合,所以盖部116的下面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抵接的结果,被夹在活塞板120与盖部116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成为与线径相同程度的高度(参照图31)。
接着,将盖部116朝向内侧主体部112推紧不变地,使盖部116在周向旋转。由于盖部116的突起116c1~116c3分别与活塞板120的凹陷部120d1~120d3卡合,所以旋转力由突起116c1~116c3赋予给活塞板120的结果,活塞板120进行旋转。因此,活塞板120相对于壳体110(内侧主体部112)的卡定(扣紧)被解除。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同样地,微针阵列3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与皮肤碰撞(参照图28)。
[7.4]作用
在如上的第七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作用(A)~(D)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7中,只要不一边对盖部116赋予抵抗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的推压力一边使盖部116旋转,就不进行由突起116c1~116c3进行的活塞板120的旋转。因此,能够防止敷贴器A7的误动作。
[8]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7、图32~图34,对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8进行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8与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7在如下的方面不同:盖部116具有啮合部116e而代替突起116c1~116c3;并且活塞板120具有啮合部120e而代替凹陷部120d1~120d3。以下,主要对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8与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7的差异点进行说明,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具体而言,啮合部116e,如图32及图34所示,形成于盖部116(顶板116a)的下面上。啮合部116e呈圆环状,并且由锯齿状的凹凸沿着周向排列而构成。啮合部120e,如图33所示,形成于活塞板120的圆筒部件120b的上端。啮合部120e呈圆环状,并且由锯齿状的凹凸沿着周向排列而构成。在敷贴器A8的完成状态(盖部116安装于外侧主体部114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啮合部116e和啮合部120e位于重叠的位置,它们能够相互卡合(啮合)。
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8能够经与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7同样的工序而制造。在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8中,也与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7同样地,在将盖部116安装于外侧主体部114的状态下,在盖部116的下面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之间产生若干的间隙(参照图35)。即,盖部116处于与内侧主体部112及活塞板120分离了的分离位置。当盖部116位于分离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对于盖部116的啮合部116e与活塞板120的啮合部120e而言也是分离的,所以它们未啮合(参照图35)。
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8,能够通过与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7同样地操作使用。具体而言,在皮肤中想适用药剂等的部位,以微针32朝向皮肤的方式对敷贴器A8进行定位。保持此定位的状态不变地,将盖部116朝向内侧主体部112推紧。由此,盖部116的下面与内侧主体部112的上端抵接。即,盖部116移动至与内侧主体部112及活塞板120接近的接近位置。在盖部116位于接近位置的状态下,如图36所示,盖部116的啮合部116e与活塞板120的啮合部120e卡合(啮合)。
接着,将盖部116朝向内侧主体部112推紧不变地,使盖部116在周向旋转。由于盖部116的啮合部116e与活塞板120的啮合部120e卡合(啮合),所以旋转力经啮合部116e、120e从盖部116赋予给活塞板120的结果,活塞板120进行旋转。因此,活塞板120相对于壳体110(内侧主体部112)的卡定(扣紧)被解除。之后,与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7同样地,微针阵列3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与皮肤碰撞(参照图32)。
如上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8起到与第七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7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9]第九实施方式
[9.1]敷贴器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37~图43,对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9的构成进行说明。说明中,“上”这一术语对应于图37、图40、图41及图43的上方向,“下”这一术语对应于图37、图40、图41及图43的下方向。即,上下方向对应于敷贴器A9的高度方向。
敷贴器A9是用于将药剂等的活性成分通过人等动物的皮肤转移到动物的体内的装置。敷贴器A9具备壳体210、活塞板220、微针阵列30、圆锥螺旋弹簧40、解除部件250和止动器260。
壳体210,如图41~图43所示,具有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呈圆筒形状的主体部212、配置于主体部212的上端侧的盖部214和配置于主体部212的下端侧的圆环状的凸缘部216。壳体210的强度和材质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壳体10同样。
主体部212具有从上方观察呈圆弧状的壁部212a~212h。壁部212a~212h从主体部212的上端侧(盖部2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与相邻的壁部一体化(参照图42)。壁部212a和壁部212e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212的轴为中心相向。壁部212b和壁部212f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212的轴为中心相向。壁部212c和壁部212g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212的轴为中心相向。壁部212d和壁部212h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212的轴为中心相向。
在主体部212,在与壁部212a、212e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切口部212i、212j。切口部212i、212j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212的轴为中心相向。因此,壁部212a由于切口部212i的存在而高度变得低,上端未到达盖部214。壁部212e由于切口部212j的存在而高度变得低,上端未到达盖部214。
在主体部212的外周面上,在与壁部212c、212g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槽部212k、212l。槽部212k、212l位于主体部212的靠上端的位置,并沿着周向延伸。
在壁部212a的内面上,靠壁部212h设置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210。槽部G210从壁部212a的下端附近延伸到上端。即,壁部212a具有由于槽部G210的存在而将下端部除去进行了薄壁化的第一部分212a1和遍及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地比第一部分212a1厚壁的第二部分212a2。
在壁部212c的内面上,靠壁部212b设置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221,并且在上端附近设置了在周向延伸的槽部G222。槽部G221从壁部212c的下端附近延伸到上端。槽部G222从壁部212b延伸到壁部212d,并且与槽部G221的上端连通。因此,壁部212c具有由于槽部G221的存在而将下端部除去进行了薄壁化的第一部分212c1和由于槽部G222的存在而将上端部进行薄壁化并且槽部G222的下方为厚壁的第二部分212c2。
在壁部212e的内面上,靠壁部212d设置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230。槽部G230从壁部212e的下端附近延伸到上端。即,壁部212e具有由于槽部G230的存在而将下端部除去进行了薄壁化的第一部分212e1和遍及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地比第一部分212e1厚壁的第二部分212e2。
在壁部212g的内面上,靠壁部212f设置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241,并且在上端附近设置了在周向延伸的槽部G242。槽部G241从壁部212g的下端附近延伸到上端。槽部G242从壁部212f延伸到壁部212h,并且与槽部G241的上端连通。因此,壁部212g具有由于槽部G241的存在而将下端部除去进行了薄壁化的第一部分212g1和由于槽部G242的存在而将上端部进行薄壁化并且槽部G242的下方为厚壁的第二部分212g2。
壁部212b、212d、212f、212h具有与壁部212a的第二部分212a2及壁部212e的第二部分212e2相同程度的厚度。
盖部214是呈圆形状的板状体。盖部214的下面中的周缘部与壁部212b~212d、212f~212h的上端一体化。因此,盖部214堵塞主体部212的上端。
在盖部214上,在从上方观察与壁部212a、212e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切口部214a、214b。切口部214a、214b从上方观察以盖部214的轴为中心相向。切口部214a、214b均朝向盖部214的中心凹陷。
凸缘部216从主体部212的下端朝向外方突出。由于此凸缘部216的存在,当使用敷贴器A9时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增大,所以能够减小施加到皮肤的压力。
在凸缘部216的上面上,在与壁部212a、212e邻接的位置直立设置了呈矩形状的板状的加强部件216c、216d。加强部件216c、216d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212的轴为中心相向。加强部件216c与凸缘部216的上面和壁部212a的外面一体化。加强部件216d与凸缘部216的上面和壁部212e的外面一体化。由于这些加强部件216c、216d的存在,主体部212与凸缘部216之间的刚性被提高。
在凸缘部216上,在与壁部212c、212g邻接的位置设置了贯通孔216e、216f。贯通孔216e、216f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212的轴为中心相向。
活塞板220收容于主体部212内,能够在主体部212内沿着主体部212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移动。活塞板22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2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活塞板220,如图41所示,具有圆板状的主体220a和从主体220a的周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件220b。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220的轻量化为目的,在主体220a上形成开口、槽或贯通孔等。或者,也可以以提高活塞板220的刚性为目的,在主体220a的上面(配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一侧的面)上设置了突条等。考虑使活塞板220均匀地作用于微针阵列30的情况,优选主体220a的下面(与上面相反侧的面)是平面状。然而主体220a的下面也可以是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状,考虑用于向皮肤的穿刺的各种条件(例如,药剂、微针阵列30的形状、微针32的高度、微针32的密度、穿刺速度、对皮肤的冲击力等),能够适当地选择主体220a的下面的形状。
圆筒部件220b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圆锥螺旋弹簧40的最大直径D1。只要圆筒部件220b能够发挥当圆锥螺旋弹簧40在径向移动时防止从活塞板220脱落的作为止动器的功能,则对圆筒部件220b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想尽量减小敷贴器A9的高度的情况下,可以将圆筒部件220b的高度设定成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的粗细程度。在不需要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活塞板220也可以不具备圆筒部件220b。在活塞板220不具备圆筒部件220b的情况下,只要将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嵌入的环状槽形成于主体220a,也能够由环状槽发挥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功能。在有这样的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在以将圆锥螺旋弹簧40配置于活塞板220的上面上的状态将它们安装于壳体210内时,能够防止圆锥螺旋弹簧40相对于活塞板220发生位置偏离。
在活塞板220的周缘(外周面)设置了在径向(与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朝向外方突出的多个突起(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为4个突起)220c1~220c4。突起220c1~220c4从上方(载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活塞板220的上面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在第九实施方式中,突起220c1~220c4是呈梯形状的板状体。然而,只要能够卡定在壁部212a、212c、212e、212g的第二部分212a2、212c2、212e2、212g2上并且能够在槽部G210、G221、G230、G241内移动,则突起220c1~220c4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圆柱状、多棱柱状、异形柱状、圆锥状、多角锥状、截头圆锥状、切头多角锥状等)。
突起220c1能够在槽部G210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220c2能够在槽部G221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220c3能够在槽部G230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220c4能够在槽部G241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因此,活塞板220能够沿槽部G210、G221、G230、G241的延伸方向(主体部212的轴向)在上下方向被引导。
突起220c1在位于槽部G210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切口部212i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220c1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210邻接的壁部212a的第二部分212a2的上端。突起220c2在位于槽部G221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与槽部G221连通的槽部G222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220c2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221邻接的壁部212c的第二部分212c2的上端。
在突起220c3在位于槽部G230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切口部212j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220c3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230邻接的壁部212e的第二部分212e2的上端。突起220c4在位于槽部G241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与槽部G241连通的槽部G242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220c4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241邻接的壁部212g的第二部分212g2的上端。
壁部212a、212c、212e、212g的第二部分212a2、212c2、212e2、212g2的上端既可以在周向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也可以在周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特别是,第二部分212a2、212c2、212e2、212g2的上端也可以以随着第二部分212a2、212c2、212e2、212g2朝向相邻的槽部G210、G221、G230、G241其高度增高的方式倾斜。在此情况下,在载置于第二部分212a2、212c2、212e2、212g2的上端的突起220c1~220c4朝向槽部G210、G221、G230、G241时,突起220c1~220c4必须攀越第二部分212a2、212c2、212e2、212g2的上端。因此,即使冲击等从外部施加于敷贴器A9,也能够防止突起220c1~220c4意想不到地移动到槽部G210、G221、G230、G241内。
微针阵列30及圆锥螺旋弹簧4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41所示,解除部件250是无端环状体。解除部件250具有沿着主体部212的外周面延伸的一对弧状部252、254和由使用者进行的推压操作的推压部256、258。解除部件25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2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解除部件250的材质也可以是具有挠性或弹性的材质。
弧状部252是沿着主体部212的壁部212c的外周面延伸的带状的板部件。在弧状部252的下端缘,突出设置了向下方突出的突起252a。在敷贴器A9的完成状态下,突起252a穿插到凸缘部216的贯通孔216e内。由此,将弧状部252相对于凸缘部216安装,将解除部件250相对于壳体210定位。
在弧状部252上设置了将与主体部212的槽部212k对应的位置进行了切口的切口部252b。具体而言,切口部252b位于弧状部252的上端部,朝向下方凹陷并且朝向上方开放。槽部212k经切口部252b露出于外部。
弧状部254是沿着主体部212的壁部212g的外周面延伸的带状的板部件。在弧状部254的下端缘,突出设置了向下方突出的突起254a。在敷贴器A9的完成状态下,突起254a穿插到凸缘部216的贯通孔216f内。由此,将弧状部254相对于凸缘部216安装,将解除部件250相对于壳体210定位。
在弧状部254上,设置了将与主体部212的槽部212l对应的位置进行了切口的切口部254b。具体而言,切口部254b位于弧状部254的上端部,朝向下方凹陷并且朝向上方开放。槽部212l经切口部254b露出于外部。
推压部256是呈C字形状的板状体。推压部256具有呈直线状的第一~第三部分256a1~256a3和弯曲部256a4、256a5。第一部分256a1的一端经弯曲部256a4与第二部分256a2的一端连接,第一部分256a1的另一端经弯曲部256a5与第三部分256a3的一端连接。第二部分256a2的另一端(推压部256的一端)与弧状部252的一端一体地连接,第三部分256a3的另一端(推压部256的另一端)与弧状部254的一端一体地连接。
在第一部分256a1的外面上,设置了由使用者进行把持的把持部件256b。把持部件256b呈块状。在把持部件256b的侧面中与第一部分256a1平行的面上形成了阶梯状的台阶。在第一部分256a1的内面上,设置了朝向内侧(主体部212)突出的突出部256c。突出部256c是从上方观察呈三角形状的板状体。在敷贴器A9的完成状态下,突出部256c的斜边朝向主体部212的切口部212i,并且随着从弯曲部256a5朝向弯曲部256a4高度增高。
第一部分256a1能够取以下的状态:未对把持部件256b赋予推压力而解除部件250未变形的第一状态;和对把持部件256b赋予推压力而解除部件250变形后的第二状态。在变形后的第二状态下,第一部分256a1靠近第二及第三部分256a2、256a3,并且弯曲部256a4、256a5更进一步弯曲。因此,在变形后的第二状态下,第一部分256a1接近主体部212,成为突出部256c通过主体部212的切口部212i插入到主体部212内的状态。
推压部258是呈C字形状的板状体。推压部258具有呈直线状的第一~第三部分258a1~258a3和弯曲部258a4、258a5。第一部分258a1的一端经弯曲部258a4与第二部分258a2的一端连接,第一部分258a1的另一端经弯曲部258a5与第三部分258a3的一端连接。第二部分258a2的另一端(推压部258的一端)与弧状部252的另一端一体地连接,第三部分258a3的另一端(推压部258的另一端)与弧状部254的另一端一体地连接。
在第一部分258a1的外面上,设置了由使用者进行把持的把持部件258b。把持部件258b呈块状。在把持部件258b的侧面中与第一部分258a1平行的面上形成了阶梯状的台阶。在第一部分258a1的内面上设置了朝向内侧(主体部212)突出的突出部258c。突出部258c是从上方观察呈三角形状的板状体。在敷贴器A9的完成状态下,突出部258c的斜边朝向主体部212的切口部212j,随着从弯曲部258a4朝向弯曲部258a5高度增高。
第一部分258a1能够取以下的状态:未对把持部件258b赋予推压力而解除部件250未变形的第一状态;以及对把持部件258b赋予推压力而解除部件250变形后的第二状态。在变形后的第二状态下,第一部分258a1靠近第二及第三部分258a2、258a3,并且弯曲部258a4、258a5更进一步弯曲。因此,在变形后的第二状态下,第一部分258a1接近主体部212,成为突出部258c通过主体部212的切口部212j插入到主体部212内的状态。
止动器260具有呈圆板状的基部262、一对钩264a、264b、一对止动器部件266a、266b和旋钮部268。基部262配置于壳体210的盖部214上。
一对钩264a、264b以关于基部262的中心轴成点对称的方式,突出设置于基部262的下面上。一对钩264a、264b,其前端朝向内侧折弯,呈L字形状。在敷贴器A9的完成状态下,钩264a的前端与主体部212的槽部212k卡合,钩264b的前端与主体部212的槽部212l卡合。基部262的周向上的钩264a、264b的宽度小于主体部212的周向上的槽部212k、212l的宽度。因此,钩264a、264b能够在槽部212k、212l内在周向移动。伴随着钩264a、264b在槽部212k、212l内移动,止动器260以基部262(主体部212)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
一对止动器部件266a、266b以关于基部262的中心轴成点对称的方式,突出设置于基部262的周缘。一对止动器部件266a、266b在基部262的周向位于一对钩264a、264b之间。一对止动器部件266a、266b从基部262的周缘朝向外方延伸。
在钩264a、264b位于槽部212k、212l的一端侧的第一位置,止动器部件266a的前端与推压部256的第一部分256a1接近或抵接,并且止动器部件266b的前端与推压部258的第一部分258a1接近或抵接。因此,即使对推压部256、258进行推压,也由止动器部件266a、266b阻碍推压部256、258(第一部分256a1、258a1)靠近壳体210(主体部212),保持解除部件250的第一状态。另一方面,在钩264a、264b位于槽部212k、212l的另一端侧的第二位置,止动器部件266a的前端与推压部256的第一部分256a1分离,并且止动器部件266b的前端与推压部258的第一部分258a1分离。因此,若对推压部256、258进行推压,则不会被止动器部件266a、266b妨碍,推压部256、258(第一部分256a1、258a1)靠近壳体210(主体部212),解除部件250变形为第二状态。
旋钮部268设置于基部262的上面上。在第九实施方式中,旋钮部268由将基部262的中心轴作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的3个突条构成,但只要使用者能够挂住手指而使止动器260旋转,则旋钮部268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构成。例如,旋钮部268既可以是一个以上的突条,也可以是设置于基部262的上面上的一个以上的凹部,还可以是贯通基部262的一个以上的贯通孔,还可以是它们的组合。
希望敷贴器A9具有易携带并容易将微针32适用(易穿刺)于动物(包含人在内)的皮肤的形状。因此,也可以在解除部件250的表面或止动器260的表面上设置了凹陷或者设置了台阶。也可以通过在解除部件250的表面或止动器260的表面上形成细小的槽或者设置不易滑动的涂覆层,对它们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轻量化为目的,在壳体210、解除部件250或止动器260上形成贯通孔。
[9.2]敷贴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9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依次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一、第四及第三工序同样的各工序,将活塞板220搭载于主体部212内(参照图44)。
此时,由于突起220c1~220c4分别载置于壁部212a、212c、212e、212g的第二部分212a2、212c2、212e2、212g2上,所以即使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214和活塞板220压缩,活塞板220也不被圆锥螺旋弹簧40朝下方向推出。即,活塞板220被卡定在壳体210(主体部212)上。因此,活塞板220,如图44所示,保持由盖部214和活塞板220压缩了圆锥螺旋弹簧40的状态不变地,在主体部212内保持于盖部214侧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将活塞板220被卡定在壳体210(主体部212)上并且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214和活塞板220压缩了的状态称作“卡定状态”。
如此,在退避位置将活塞板220卡定在壳体210(主体部212)上的情况也称作扣紧(cocking)。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未重合,所以在活塞板220卡定(扣紧)在壳体210上的状态下夹在活塞板220与盖部214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成为稍微大于线径的高度(参照图44)。但是,根据活塞板220的构成,在活塞板220卡定(扣紧)在壳体210上的状态下活塞板220极接近盖部214,夹在活塞板220与盖部214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也有可能成为与线径相同程度的高度。
接着,以突起252a、254a分别穿插到贯通孔216e、216f中的方式,将解除部件250安装于壳体210(主体部212)上。接着,使钩264a、264b分别与槽部212k、212l卡合,以钩264a、264b位于槽部212k、212l的一端侧的方式将止动器260安装于壳体210(主体部212)上。
经过以上的工序,敷贴器A9的装配结束。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9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另外,在制造敷贴器A9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由于由止动器部件266a、266b妨碍推压部256、258(第一部分256a1、258a1)靠近壳体210(主体部212),所以保持解除部件250的第一状态(参照图38)。即,由止动器部件266a、266b防止突出部256c与突起220c1接触,并且防止突出部258c与突起220c3接触。
[9.3]敷贴器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9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抓住旋钮部268使止动器260旋转,使钩264a、264b位于槽部212k、212l的另一端侧(参照图45)。由此,推压部256、258能够向壳体210侧(主体部212侧)移动。此时,如图46所示,突出部256c的斜边与突起220c1相向,突出部258c的斜边与突起220c3相向。
接着,在皮肤中想适用药剂等的部位,以微针32朝向皮肤的方式对敷贴器A9进行定位。保持此定位的状态不变地,将推压部256、258朝向壳体210(主体部212)推紧。由此,突出部256c的斜边与突起220c1抵接,突出部258c的斜边与突起220c3抵接。若将推压部256、258朝向壳体210(主体部212)进一步推紧,则突起220c1向斜边的法线方向被推出以便在突出部256c的斜边上滑动,并且突起220c3向斜边的法线方向被推出以便在突出部258c的斜边上滑动。与此相伴,如图47所示,对活塞板220赋予旋转力的结果,活塞板220进行旋转。因此,活塞板220相对于壳体210(主体部212)的卡定(扣紧)被解除。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同样地,微针阵列3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与皮肤碰撞(参照图40)。
[9.4]作用
在如上的第九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作用(A)~(D)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在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9中,止动器260的止动器部件266a、266b限制解除部件250(推压部256、258)的驱动,防止推压部256、258通过切口部212i、212j与处于卡定状态的突起220c1~220c4接触。因此,能够由止动器260防止敷贴器A9的误动作。另外,在使用时,由于仅使止动器260旋转即可,所以能够由简单的操作结束使用的准备。
[10]第十实施方式
[10.1]敷贴器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48~图50,对第十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0的构成进行说明。说明中,“上”这一术语对应于图48~图50的上方向,“下”这一术语对应于图48~图50的下方向。即,上下方向对应于敷贴器A10的高度方向。
敷贴器A10是用于将药剂等的活性成分通过人等动物的皮肤转移到动物的体内的装置。敷贴器A10具备壳体310、活塞板320、微针阵列30、圆锥螺旋弹簧40和解除部件350。
壳体310,如图48~图50所示,具有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呈圆筒形状的主体部312、配置于主体部312的上端侧的盖部314和配置于主体部312的下端侧的圆环状的凸缘部316。壳体310的强度和材质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壳体10同样。
在主体部312的周面上形成了3个槽体G310~G330。槽体G310~G330在主体部312的厚度方向贯通,并连通了主体部312的内部和外部。槽体G310~G330从上方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
槽体G310具有第一~第三部分G311~G313。第一部分G311从主体部312的上端在上下方向延伸到中央附近。第二部分G312在水平方向(周向)延伸。第二部分G312的一端与第一部分G311的下端连通。第二部分G312的另一端朝向槽体G330侧延伸。第三部分G313在上下方向延伸。第三部分G313的上端与第二部分G312的另一端连通。第三部分G313的下端朝向主体部312的下端附近延伸。即,槽体G310呈曲柄状。
解除部件350的突起3541被插入到第一部分G311中,突起3541沿着第一部分G311被引导。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1被插入到第二及第三部分G312、G313中,突起320c1沿着第二及第三部分G312、G313被引导。第一部分G311的宽度既可以是与第二及第三部分G312、G313的宽度相同的程度,也可以相对于第二及第三部分G312、G313的宽度大或小。
槽体G320具有第一~第三部分G321~G323。第一部分G321从主体部312的上端在上下方向延伸到中央附近。第二部分G322在水平方向(周向)延伸。第二部分G322的一端与第一部分G321的下端连通。第二部分G322的另一端朝向槽体G310侧延伸。第三部分G323在上下方向延伸。第三部分G323的上端与第二部分G322的另一端连通。第三部分G323的下端朝向主体部312的下端附近延伸。即,槽体G320呈曲柄状。
解除部件350的突起3542被插入到第一部分G321中,突起3542沿着第一部分G321被引导。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2被插入到第二及第三部分G322、G323中,突起320c2沿着第二及第三部分G322、G323被引导。第一部分G321的宽度可以是与第二及第三部分G322、G323的宽度相同的程度,也可以相对于第二及第三部分G322、G323的宽度大或小。
槽体G330具有第一~第三部分G331~G333。第一部分G331从主体部312的上端在上下方向延伸到中央附近。第二部分G332在水平方向(周向)延伸。第二部分G332的一端与第一部分G331的下端连通。第二部分G332的另一端朝向槽体G320侧延伸。第三部分G333在上下方向延伸。第三部分G333的上端与第二部分G332的另一端连通。第三部分G333的下端朝向主体部312的下端附近延伸。即,槽体G330呈曲柄状。
解除部件350的突起3543被插入到第一部分G331中,突起3543沿着第一部分G331被引导。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3被插入到第二及第三部分G332、G333中,突起320c3沿着第二及第三部分G332、G333被引导。第一部分G331的宽度可以是与第二及第三部分G332、G333的宽度相同的程度,也可以相对于第二及第三部分G332、G333的宽度大或小。
盖部314由呈圆环状的第一部分314a以及呈有底圆筒状的第二部分314b构成。第一部分314a的外缘与主体部312的上端一体化。第二部分314b的开放端(上端)与第一部分314a的内缘一体化。第二部分314b与第一部分314a相比配置于下侧。因此,第二部分314b的底板位于主体部312内。
凸缘部316从主体部312的外周面朝向外方突出。由于此凸缘部316的存在,当使用敷贴器A10时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增大,所以能够减小施加到皮肤上的压力。
活塞板320收容于主体部312内,能够在主体部312内沿着主体部312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移动。活塞板32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3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活塞板320,如图50所示,具有圆板状的主体320a、从主体320a的上面的周缘朝向上方延伸的板状部件320b1~320b3和设置于板状部件320b1~320b3的前端部(上端部)的突起320c1~320c3。
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320的轻量化为目的,在主体320a形成开口、槽或贯通孔等。或者,也可以以提高活塞板320的刚性为目的,在主体320a的上面(配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一侧的面)上设置了突条等。考虑使活塞板320均匀地作用于微针阵列30的情况,优选主体320a的下面(与上面相反侧的面)是平面状。但是,主体320a的下面也可以是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状,考虑用于向皮肤的穿刺的各种条件(例如,药剂、微针阵列30的形状、微针32的高度、微针32的密度、穿刺速度、对皮肤的冲击力等),能够适当地选择主体320a的下面的形状。
板状部件320b1~320b3呈矩形状。板状部件320b1~320b3从上方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从上方观察与板状部件320b1~320b3外切的假想圆的直径设定成大于圆锥螺旋弹簧40的最大直径D1。因此,板状部件320b1~320b3发挥当圆锥螺旋弹簧40在径向移动时防止从活塞板320脱落的作为止动器的功能。板状部件320b1~320b3的高度也可以与敷贴器A10的设计相应地适宜变更。例如,在想尽量减小敷贴器A10的高度的情况下,能够将板状部件320b1~320b3的高度设定成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的粗细程度。另外,只要将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嵌入的环状槽形成于主体320a上,也能够由环状槽发挥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功能。在有这样的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在以将圆锥螺旋弹簧40配置于活塞板320的上面上的状态将它们安装于壳体310内时,能够防止圆锥螺旋弹簧40相对于活塞板320发生位置偏离。
突起320c1~320c3分别在径向(与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朝向外方突出。突起320c1~320c3,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呈圆柱状。但是只要能够由后述的解除部件350的突起3541~3543推而在周向移动,则突起320c1~320c3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多棱柱状、异形柱状、圆锥状、多角锥状、截头圆锥状、切头多角锥状等)。
突起320c1能够沿着在水平方向(周向)延伸的第二部分G312在水平方向(周向)移动,并且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G313在上下方向移动。即,突起320c1在位于第三部分G313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主体部312中构成第二部分G312的壁部312a的上方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320c1能够载置于与第三部分G313邻接的壁部312a之上。
突起320c2能够沿着在水平方向(周向)延伸的第二部分G322在水平方向(周向)移动,并且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G323在上下方向移动。即,突起320c2在位于第三部分G323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主体部312中构成第二部分G322的壁部312b的上方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320c2能够载置于与第三部分G323邻接的壁部312b之上。
突起320c3能够沿着在水平方向(周向)延伸的第二部分G332在水平方向(周向)移动,并且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G333在上下方向移动。即,突起320c3在位于第三部分G333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主体部312中构成第二部分G332的壁部312c的上方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320c3能够载置于与第三部分G333邻接的壁部312c之上。
如以上的那样,伴随突起320c1~320c3在第二部分G312~G332内被引导,活塞板320能够沿着第二部分G312~G332的延伸方向(周向)被引导(能够以主体部312的轴为中心旋转)。另外,伴随突起320c1~320c3在第三部分G313~G333内被引导,能够沿着第三部分G313~G333的延伸方向(主体部312的轴向)在上下方向被引导。
壁部312a~312c的上端既可以在周向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也可以在周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壁部312a~312c随着朝向邻接的第三部分G313~G333其高度增高(参照图53)。在此情况下,在载置于壁部312a~312c的上端的突起320c1~320c3朝向第三部分G313~G333时,突起320c1~320c3必须攀越壁部312a~312c的上端。因此,即使冲击等从外部施加于敷贴器A10,也能够防止突起320c1~320c3意想不到地移动到第三部分G313~G333内。
微针阵列30及圆锥螺旋弹簧4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解除部件350,如图48~图50所示,呈有底圆筒状。在解除部件350的开放端侧(下端侧)形成了3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狭缝。由此狭缝的组构成了呈矩形状的悬臂的板状体3521~3523。
在板状体3521~3523的前端侧(下端侧)分别设置了在径向(与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且朝向内侧突出的突起3541~3543。在第十实施方式中,突起3541~3543呈圆柱状。但是只要能够推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1~320c3而使其在周向移动,则突起3541~3543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多棱柱状、异形柱状、圆锥状、多角锥状、截头圆锥状、切头多角锥状等)。
突起3541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G311在上下方向移动。突起3542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G321在上下方向移动。突起3543能够沿着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G331在上下方向移动。因此,伴随突起3541~3543在第一部分G311~G331内被引导,解除部件350能够沿着第一部分G311~G331的延伸方向(主体部312的轴向)在上下方向被引导。
[10.2]敷贴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一及第四工序同样的各工序,将微针阵列30安装于活塞板320的下面上,并且将圆锥螺旋弹簧40载置于活塞板320的上面上。接着,以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1位于壁部312a的上端且第一部分G311的下方、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2位于壁部312b的上端且第一部分G321的下方、活塞板320的突起320c3位于壁部312c的上端且第一部分G331的下方的方式,将活塞板320搭载于主体部312内(参照图51及图52)。
此时,由于突起320c1~320c3分别载置于壁部312a~312c上,所以即使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314的第二部分314b和活塞板320压缩,活塞板320也不被圆锥螺旋弹簧40朝下方向推出。即,活塞板320被卡定在壳体310(主体部312)上。因此,活塞板320,如图52所示,保持由盖部314的第二部分314b和活塞板320压缩了圆锥螺旋弹簧40的状态不变地,在主体部312内保持在盖部314侧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将活塞板320被卡定在壳体310(主体部312)上并且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314和活塞板320压缩了的状态称作“卡定状态”。
如此,将在退避位置将活塞板320卡定在壳体310(主体部312)的情况也称作扣紧(cocking)。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未重合,所以在活塞板320卡定(扣紧)在壳体310上的状态下夹在活塞板320与盖部314的第二部分314b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成为与线径相同程度的高度(参照图52)。
接着,将突起3541~3543分别配置于第一部分G311~G331内。由此,成为突起3541~3543与突起320c1~320c3的上部抵接的状态(参照图51及图52)。
经过以上的工序,敷贴器A10的装配结束。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10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
[10.3]敷贴器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皮肤中想适用药剂等的部位以微针32朝向皮肤的方式对敷贴器A10进行定位。保持此定位的状态不变地,将解除部件350朝向壳体310(盖部314)推紧。由此,突起3541推紧到突起320c1上(参照图53(a))。与此相伴,突起320c1被突起3541推而沿着第二部分G312在水平方向(周向)移动,以便逃离3541(参照图53(b))。同样地,突起3542推紧到突起320c2上。由此,突起320c2被突起3542推而沿着第二部分G322在水平方向(周向)移动,以便逃离3542。另外同样地,突起3543推紧到突起320c3上。由此,突起320c3被突起3543推而沿着第二部分G332在水平方向(周向)移动,以便逃离3543。如此,对活塞板320赋予旋转力的结果,活塞板320旋转。因此,活塞板320相对于壳体310(主体部312)的卡定(扣紧)被解除。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同样地,微针阵列3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与皮肤碰撞(参照图48及图49)。另外,若解除部件350被推入直到与壳体310的第一部分314a接触,则如图48及图49所示,突起3541~突起3543从第一部分G311~G331脱落而与主体部312的外周面抵接,成为板状部件320b1~320b3朝向外方翘曲的状态。
[10.4]作用
在如上的第十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十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作用(A)~(D)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11]第十一实施方式
[11.1]敷贴器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54~图57,对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1的结构进行说明。说明中,“上”这一术语对应于图54~图56的上方向,“下”这一术语对应于图54~图56的下方向。即,上下方向对应于敷贴器A11的高度方向。
敷贴器A11是用于将药剂等的活性成分通过人等动物的皮肤转移到动物的体内的装置。敷贴器A11具备壳体410、活塞板420、微针阵列30、圆锥螺旋弹簧40和解除部件450。
如图54~图56所示,壳体410具有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呈圆筒形状的主体部412、配置于主体部412的上端侧的外盖部414和配置于主体部412内的内盖部416。壳体410的强度、材质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壳体10同样。
希望敷贴器A10具有易携带并容易将微针32适用(易穿刺)于动物(包含人在内)的皮肤的形状。因此,主体部412的外形例如也可以是多角形状或带圆角的形状。在主体部412的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凹陷或者设置台阶。也可以通过在主体部412的表面上形成细小的槽或者设置不易滑动的涂覆层,对主体部412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轻量化为目的,在主体部412形成贯通孔。
主体部412呈圆筒状。主体部412,如图55所示,具有厚壁的第一部分412a和比第一部分412a薄壁的第二部分412b。第一部分412a构成主体部412的下部,第二部分412b构成主体部412的上部。第一部分412a的上端与第二部分412b的下端一体化。第一部分412a的内径设定成小于第二部分412b的内径。因此,由第一部分412a与第二部分412b的边界部分构成了台阶部412c。
在主体部412的周面上形成了一对槽部412d1、412d2。槽部412d1、412d2在主体部412的厚度方向贯通,并连通了主体部412的内部和外部。槽部412d1、412d2位于主体部412的靠上端的位置,并沿着主体部412的周向呈直线状延伸。槽部412d1、412d2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412的轴为中心相向。
在主体部412的下端,如图55所示,设置了圆环状部件412e。圆环状部件412e的外周缘与主体部412的下端一体化。圆环状部件412e的内径设定成活塞板420不能通过但微针阵列30可以通过的大小。
外盖部414呈有底圆筒状,安装于主体部412(第二部分412b)的上端部。外盖部414的外周面,如图55所示,以闭塞端侧朝上的方式与主体部412(第二部分412b)内周面嵌合。即,外盖部414的外径设定成与主体部412(第二部分412b)的内径相同程度或者稍微大于主体部412(第二部分412b)的内径。
内盖部416呈圆板状。内盖部416载置于主体部412的台阶部412c上,并固定于主体部412的内周面上。内盖部416的外径是与主体部412的第二部分412b的内径相同程度。在内盖部416的周缘形成了切口部416a~416c。切口部416a~416c从上方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
切口部416a具有切入深度浅的第一部分416a1和切入深度比第一部分416a1深的第二部分416a2。第二部分416a2与第一部分416a1邻接地一体化,位于第一部分416a1与切口部416c之间。
切口部416b具有切入深度浅的第一部分416b1和切入深度比第一部分416b1深的第二部分416b2。第二部分416b2与第一部分416b1邻接地一体化,位于第一部分416b1与切口部416a之间。
切口部416c具有切入深度浅的第一部分416c1和切入深度比第一部分416c1深的第二部分416c2。第二部分416c2与第一部分416c1邻接地一体化,位于第一部分416c1与切口部416b之间。
活塞板420收容于主体部412内,能够在主体部412内沿着主体部412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移动。活塞板42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4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活塞板420,如图56所示,具有圆板状的主体420a、从主体420a上面的周缘朝向上方延伸的板状部件420b1~420b3和设置于板状部件420b1~420b3的前端(上端)的突起420c1~420c3。
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420的轻量化为目的,在主体420a上形成开口、槽或贯通孔等。或者,也可以以提高活塞板420的刚性为目的,在主体420a的上面(配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一侧的面)上设置了突条等。考虑使活塞板420均匀地作用于微针阵列30的情况,优选主体420a的下面(与上面相反侧的面)是平面状。但是主体420a的下面也可以是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状,考虑用于向皮肤的穿刺的各种条件(例如,药剂、微针阵列30的形状、微针32的高度、微针32的密度、穿刺速度、对皮肤的冲击力等),能够适当地选择主体420a的下面的形状。
板状部件420b1~420b3呈圆弧状。板状部件420b1~420b3从上方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从上方观察与板状部件420b1~420b3外切的假想圆的直径设定成大于圆锥螺旋弹簧40的最大直径D1。因此,板状部件420b1~420b3发挥当圆锥螺旋弹簧40在径向移动时防止从活塞板420脱落的作为止动器的功能。板状部件420b1~420b3的高度可以与敷贴器A11的设计相应地适宜变更。例如,在想尽量减小敷贴器A11的高度的情况下,能够将板状部件420b1~420b3的高度设定成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的粗细程度。另外,只要将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嵌入的环状槽形成于主体420a上,也能够由环状槽发挥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功能。在有这样的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在以将圆锥螺旋弹簧40配置于活塞板420的上面上的状态将它们安装于壳体410内时,能够防止圆锥螺旋弹簧40相对于活塞板420发生位置偏离。
突起420c1~420c3分别在径向(与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朝向外方突出。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突起420c1~420c3呈四棱柱状。但是只要能够经切口部416a~416c卡定在内盖部416,则突起420c1~420c3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多棱柱状、异形柱状、圆锥状、多角锥状、截头圆锥状、切头多角锥状等)。
板状部件420b1能够同时通过切口部416a的第一及第二部分416a1、416a2。另一方面,突起420c1能够通过切口部416a的第二部分416a2,但不能通过切口部416a的第一部分416a1。因此,若在突起420c1通过第二部分416a2之后将活塞板420朝向第一部分416a1在周向旋转,则突起420c1能够载置于内盖部416上。
板状部件420b2能够同时通过切口部416b的第一及第二部分416b1、416b2。另一方面,突起420c2能够通过切口部416b的第二部分416b2,但不能通过切口部416b的第一部分416b1。因此,若在突起420c2通过第二部分416b2之后将活塞板420朝向第一部分416b1在周向旋转,则突起420c2能够载置于内盖部416上。
板状部件420b3能够同时通过切口部416c的第一及第二部分416c1、416c2。另一方面,突起420c3能够通过切口部416c的第二部分416c2,但不能通过切口部416c的第一部分416c1。因此,若在突起420c3通过第二部分416c2之后将活塞板420朝向第一部分416c1在周向旋转,则突起420c3能够载置于内盖部416上。
如以上的那样,伴随板状部件420b1~420b3在切口部416a~416c内被引导,活塞板420能够沿着切口部416a~416c的延伸方向(周向)被引导(能够以主体部412的轴为中心旋转)。另外,在突起420c1~420c3通过第二部分416a2~416c2的情况下,活塞板420能够沿着主体部412的轴向在上下方向被引导。为了活塞板420的下面维持水平状态不变地在主体部412内引导活塞板420,优选板状部件420b1~420b3及突起420c1~420c3的外周面与主体部412抵接。即,板状部件420b1~420b3及突起420c1~420c3的外接圆的直径设定成与主体部412的第一部分412a的内径相同程度。
内盖部416的上面也可以是水平面。或者,内盖部416的上面中与切口部416a的第一部分416a1对应的区域也可以是随着朝向第二部分416a2而隆起的凸状,内盖部416的上面中与切口部416b的第一部分416b1对应的区域既可以是随着朝向第二部分416b2而隆起的凸状,内盖部416的上面中与切口部416c的第一部分416c1对应的区域也可以是随着朝向第二部分416c2而隆起的凸状。在此情况下,当载置在内盖部416的上面上的突起420c1~420c3朝向第二部分416a2~416c2时,突起420c1~420c3必须攀越内盖部416的突出部分。因此,即使冲击等从外部施加于敷贴器A11,也能够防止突起420c1~420c3意想不到地移动到第二部分416a2~416c2内。
由于微针阵列30及圆锥螺旋弹簧4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解除部件450具有旋转板452和一对开关部件454、456。
旋转板452由以下的部分构成:圆板状的基部452a;突出设置于基部452a的上面上的一对突起452b1、452b2;突出设置于基部452a的下面上的圆筒状部件452c;和突出设置于基部452a的下面上的突起452d1~452d3。基部452a的外径设定成与主体部412的第二部分412b的内径相同程度。基部452a的外缘未与主体部412(第二部分412b)内周面连接。
突起452b1、452b2呈圆柱状。突起452b1、452b2从上方观察以基部452a的轴为中心相向。突起452b1、452b2,就基部452a的轴而言,位于同一圆周上。优选突起452b1、452b2在敷贴器A11的完成状态下在开关部件454、456的相向方向不排列成一列,以便在由开关部件454、456推时使力偶能够作用于旋转板452(基部452a)。
圆筒状部件452c载置于内盖部416的上面上。圆筒状部件452c的下端未与内盖部416连接。因此,与基部452a的外缘未与主体部412(第二部分412b)内周面连接相辅相成,旋转板452能够在主体部412(第二部分412b)内以基部452a的轴为中心旋转。圆筒状部件452c位于基部452a与内盖部416之间,作为使基部452a和内盖部416以规定间隔分离的隔板发挥作用。圆筒状部件452c的高度(基部452a与内盖部416的间隔)设定成与突起420c1~420c3的高度相同程度或大于突起420c1~420c3的高度,以便突起420c1~420c3能够在基部452a与内盖部416之间移动。
突起452d1~452d3呈圆柱状。突起452d1~452d3从上方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突起452d1~452d3位于圆筒状部件452c的外侧且关于基部452a的轴位于同一圆周上。突起452d1~452d3所在的该圆从上方观察与内盖部416的切口部416a~416c重叠。
开关部件454作为整体呈板状。开关部件454由以下部分构成:基部454a;设置于基部454a的基端侧的推压部454b;和设置于基部454a的前端侧的前端部454c。基部454a是能够通过主体部412的槽部412d1的大小。推压部454b的外形大于主体部412的槽部412d1。因此,推压部454b不能通过槽部412d1,在敷贴器A11的动作的前后,位于主体部412的外方。
前端部454c从上方观察位于靠突起452b1的位置,以便在开关部件454、456朝向主体部412被推而相互靠近时,其移动不被开关部件456的前端部456c妨碍。在前端部454c,形成了在与开关部件454、456的相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切口部454d。切口部454d的开放端从上方观察朝向突起452b1侧。在敷贴器A11的完成状态下,突起452b1配置于切口部454d内,切口部454d与突起452b1卡合。因此,若使开关部件454沿开关部件454、456的相向方向移动,则突起452b1在切口部454d内滑动。
开关部件456作为整体呈板状。开关部件456由以下部分构成:基部456a;设置于基部456a的基端侧的推压部456b;和设置于基部456a的前端侧的前端部456c。基部456a是能够通过主体部412的槽部412d2的大小。推压部456b的外形大于主体部412的槽部412d2。因此,推压部456b不能通过槽部412d2,在敷贴器A11的动作的前后,位于主体部412的外方。
前端部456c从上方观察位于靠突起452b2的位置,以便在开关部件454、456朝向主体部412被推而相互靠近时,其移动不被开关部件454的前端部454c妨碍。在前端部456c,形成了在与开关部件454、456的相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切口部456d。切口部456d的开放端从上方观察朝向突起452b2侧。在敷贴器A11的完成状态下,突起452b2配置于切口部456d内,切口部456d与突起452b2卡合。因此,若使开关部件456沿开关部件454、456的相向方向移动,则突起452b2在切口部456d内滑动。
[11.2]敷贴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一及第四工序同样的各工序,将微针阵列30安装于活塞板420的下面上,并且将圆锥螺旋弹簧40载置于活塞板420的上面上。接着,以活塞板420的突起420c1位于内盖部416的上面中与切口部416a的第一部分416a1对应的区域上、活塞板420的突起420c2位于内盖部416的上面中与切口部416b的第一部分416b1对应的区域上、活塞板420的突起420c3位于内盖部416的上面中与切口部416c的第一部分416c1对应的区域上的方式,将活塞板420搭载于主体部412内(参照图59及图60)。
此时,由于突起420c1~420c3载置于内盖部416上,所以即使圆锥螺旋弹簧40由内盖部416和活塞板420压缩,活塞板420也不被圆锥螺旋弹簧40朝下方向推出。即,活塞板420被卡定在壳体410(内盖部416)上。因此,活塞板420,如图59所示,保持圆锥螺旋弹簧40由内盖部416和活塞板420压缩了的状态不变地,在主体部412内保持在内盖部416侧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将活塞板420被卡定在壳体410(内盖部416)上并且圆锥螺旋弹簧40由内盖部416和活塞板420压缩了的状态称作“卡定状态”。
如此,将在退避位置将活塞板420卡定在壳体410(内盖部416)上的情况也称作扣紧(cocking)。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未重合,所以活塞板420在卡定(扣紧)在壳体410上的状态下夹在活塞板420与内盖部416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成为稍微大于线径的高度(参照图59)。但是,根据活塞板420的构成,在活塞板420卡定(扣紧)在壳体410上的状态下,活塞板420极接近内盖部416,夹在活塞板420与内盖部416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有可能成为与线径相同程度的高度。
接着,将旋转板452载置于内盖部416上。此时,使突起452d1与突起420c1中和切口部416a的第二部分416a2相反侧的侧面抵接,使突起452d2与突起420c2中和切口部416b的第二部分416b2相反侧的侧面抵接,使突起452d3与突起420c3中和切口部416c的第二部分416c2相反侧的侧面抵接。因此,从上方观察,突起420c1位于突起452d1与切口部416a的第二部分416a2之间,突起420c2位于突起452d2与切口部416b的第二部分416b2之间,突起420c3位于突起452d3与切口部416c的第二部分416c2之间。
接着,一边将开关部件454的基部454a及前端部454c从主体部412的外侧插入到槽部412d1中,一边将前端部454c的切口部454d和突起452b1卡合。另外,一边将开关部件456的基部456a及前端部456c从主体部412的外侧插入到槽部412d2中,一边将前端部456c的切口部456d和突起452b2卡合。接着,将外盖部414安装于主体部412(第二部分412b)的上端。
经过以上的工序,敷贴器A11的装配结束(参照图59及图60)。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11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
[11.3]敷贴器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皮肤中想适用药剂等的部位以微针32朝向皮肤的方式对敷贴器A11进行定位。保持此定位的状态不变地,抓住开关部件454、456的推压部454b、456b而朝向使両者靠近的方向(向主体部412侧)推紧。由此,突起452b1、452b2一边对旋转板452(基部452a)赋予力偶,一边在切口部454d、456d内滑动。与此相伴,旋转板452(基部452a)旋转,突起452d1将突起420c1朝向切口部416a的第二部分416a2推,突起452d2将突起420c2朝向切口部416b的第二部分416b2推,突起452d3将突起420c3朝向切口部416c的第二部分416c2推。如此,对活塞板420赋予旋转力的结果、活塞板420进行旋转。因此,活塞板420相对于壳体410(内盖部416)的卡定(扣紧)(参照图57)被解除。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同样地,微针阵列3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与皮肤碰撞(参照图54及图55)。
[11.4]作用
在如上的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作用(A)~(D)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1中,开关部件454、456位于壳体410(主体部412)的侧方(外周面),因此开关部件454、456在主体部412的轴向(敷贴器A11的高度方向)延伸被抑制。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敷贴器A11本身的高度。
[12]第十二实施方式
[12.1]敷贴器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61~图68,对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2的结构进行说明。说明中,“上”这一术语对应于图61、图63及图65~图67的上方向,“下”这一术语对应于图61、图63及图65~图67的下方向。即,上下方向对应于敷贴器A12的高度方向。
敷贴器A12是用于将药剂等的活性成分通过人等动物的皮肤转移到动物的体内的装置。敷贴器A12具备壳体510、活塞板520、微针阵列30、圆锥螺旋弹簧40和解除部件550。
如图63~图65所示,壳体510具有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呈圆筒形状的主体部512、配置于主体部512的上端侧的盖部514和配置于主体部512的下端侧的圆环状的凸缘部516。壳体510的强度和材质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壳体10同样。
主体部512具有从上方观察呈圆弧状的壁部512a~512h。壁部512a~512h从主体部512的上端侧(盖部5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壁部512a~512d中相邻的壁部相互一体化(参照图64)。壁部512e~512h中相邻的壁部相互一体化(参照图64)。壁部512a和壁部512e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512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向。壁部512b和壁部512f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512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向。壁部512c和壁部512g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512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向。壁部512d和壁部512h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512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向。
在主体部512,在与壁部512a、512e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切口部512i、512j。切口部512i、512j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512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向。因此,壁部512a由于切口部512i的存在而高度降低,上端未到达盖部514。壁部512e由于切口部512j的存在而高度降低,上端未到达盖部514。
在主体部512的外周面上,在与壁部512c、512g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槽部512k、512l。槽部512k、512l位于主体部512的靠上端的位置,沿着周向延伸。
壁部512a与壁部512h之间以规定的间隔分离。因此,由壁部512a与壁部512h的间隙,在主体部512的周面上形成了在主体部512的厚度方向贯通的槽体G510。壁部512d与壁部512e之间以规定的间隔分离。因此,由壁部512d与壁部512e的间隙,在主体部512的周面上形成了在主体部512的厚度方向贯通的槽体G530。
在壁部512c的内面上,靠壁部512b设置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521,并且在上端附近设置了在周向延伸的槽部G522。槽部G521从壁部512c的下端附近延伸到上端。槽部G522从壁部512b延伸到壁部512d,并且与槽部G521的上端连通。因此,壁部512c具有由于槽部G521的存在而将下端部除去进行了薄壁化的第一部分512c1和由于槽部G522的存在而将上端部进行薄壁化并且槽部G522的下方为厚壁的第二部分512c2。
在壁部512g的内面上,靠壁部512f设置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541,并且在上端附近设置了在周向延伸的槽部G542。槽部G541从壁部512g的下端附近延伸到上端。槽部G542从壁部512f延伸到壁部512h,并且与槽部G541的上端连通。因此,壁部512g具有由于槽部G541的存在而将下端部除去进行了薄壁化的第一部分512g1和由于槽部G542的存在而将上端部进行薄壁化并且槽部G542的下方为厚壁的第二部分512g2。
盖部514是呈圆形状的板状体。盖部514的下面中的周缘部与壁部512b~512d、512f~512h的上端一体化。因此,盖部514堵塞主体部512的上端。
在盖部514,在从上方观察与壁部512a、512e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切口部514a、514b。切口部514a、514b从上方观察以盖部514的轴为中心相向。切口部514a、514b均朝向盖部514的中心凹入。
凸缘部516从主体部512的外周面朝向外方突出。由于此凸缘部516的存在,当使用敷贴器A12时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增大,所以能够减小施加到皮肤上的压力。
活塞板520收容于主体部512内,能够在主体部512内沿着主体部512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移动。活塞板52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5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如图63所示,活塞板520具有圆板状的主体520a和从主体520a的周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件520b。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520的轻量化为目的,在主体520a形成了开口、槽或贯通孔等。或者,也可以以提高活塞板520的刚性为目的,在主体520a的上面(配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一侧的面)上设置了突条等。考虑使活塞板520均匀地作用于微针阵列30的情况,优选主体520a的下面(与上面相反侧的面)是平面状。但是主体520a的下面也可以是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状,考虑用于向皮肤的穿刺的各种条件(例如,药剂、微针阵列30的形状、微针32的高度、微针32的密度、穿刺速度、对皮肤的冲击力等),能够适当地选择主体520a的下面的形状。
圆筒部件520b的内径设定成大于圆锥螺旋弹簧40的最大直径D1。只要圆筒部件520b能够发挥当圆锥螺旋弹簧40在径向移动时防止从活塞板520脱落的作为止动器的功能,则对圆筒部件520b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想尽量减小敷贴器A12的高度的情况下,可以将圆筒部件520b的高度设定成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的粗细程度。在不需要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活塞板520也可以不具备圆筒部件520b。在活塞板520不具备圆筒部件520b的情况下,只要将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嵌入的环状槽形成于主体520a上,也能够由环状槽发挥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功能。在有这样的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在以将圆锥螺旋弹簧40配置于活塞板520的上面上的状态将它们安装于壳体510内时,能够防止圆锥螺旋弹簧40相对于活塞板520发生位置偏离。
在活塞板520的周缘(外周面)设置在径向(与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朝向外方突出的多个突起(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为4个突起)520c1~520c4。突起520c1~520c4从上方(载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活塞板520的上面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突起520c1~520c4是呈梯形状的板状体。但是只要能够卡定在壁部512a、512e及壁部512e、512g的第二部分212c2、212g2上并且能够在槽体G510、G530及槽部G521、G541内移动,则突起520c1~520c4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圆柱状、多棱柱状、异形柱状、圆锥状、多角锥状、截头圆锥状、切头多角锥状等)。
突起520c1能够在槽体G510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520c2能够在槽部G521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520c3能够在槽体G530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520c4能够在槽部G541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因此,活塞板520能够沿着槽体G510、G530及槽部G521、G541的延伸方向(主体部512的中心轴向)在上下方向被引导。
突起520c1在位于槽体G510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切口部512i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520c1能够载置于与槽体G510邻接的壁部512a的上端。突起520c2在位于槽部G521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与槽部G521连通的槽部G522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520c2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521邻接的壁部512c的第二部分512c2的上端。
突起520c3在位于槽体G530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切口部512j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520c3能够载置于与槽体G530邻接的壁部512e的上端。突起520c4在位于槽部G541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与槽部G541连通的槽部G542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520c4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541邻接的壁部512g的第二部分512g2的上端。
壁部512a、512e的上端及壁部512c、512g的第二部分512c2、512g2的上端既可以在周向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也可以在周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特别是,壁部512a、512e的上端可以以随着壁部512a、512e朝向相邻的槽体G510、G530其高度增高的方式倾斜,并且第二部分512c2、512g2的上端以随着壁部512c、512g的第二部分512c2、512g2朝向相邻的槽部G521、G541其高度增高的方式倾斜。在此情况下,在分别载置于壁部512a、512e的上端及第二部分512c2、512g2的上端的突起520c1~520c4朝向槽体G510、G530及槽部G521、G541时,突起520c1~520c4必须攀越壁部512a、512e的上端及第二部分512c2、512g2的上端。因此,即使冲击等从外部施加于敷贴器A12,也能够防止突起520c1~520c4意想不到地移动到槽体G510、G530及槽部G521、G541内。
由于微针阵列30及圆锥螺旋弹簧4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解除部件550,如图61~图63、图66~图68所示,具有呈圆板状的基部552、一对钩部554a、554b、旋钮部556和由使用者进行的推压操作的一对推压部558a、558b。解除部件55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5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解除部件550也可以由具有挠性或弹性的材质构成。
一对钩部554a、554b以相对基部552的中心轴成点对称的方式突出设置于基部552的下面上。钩部554a、554b从基部552的中心轴方向观察呈沿着基部552的周缘延伸的圆弧状。钩部554a、554b的内周面是朝向基部552的中心轴一侧的面。在钩部554a、554b的内周面上分别设置了突条554c、554d(参照图68)。突条554c、554d朝向基部552的中心轴突出,并且沿着钩部554a、554b的径向(基部552的周向)延伸。
在敷贴器A12的完成状态下,突条554c与主体部512的槽部512k卡合,突条554d与主体部512的槽部512l卡合。基部552的周向上的突条554c、554d的长度小于主体部512的周向上的槽部512k、512l的宽度。因此,突条554c、554d能够在槽部512k、512l内在周向移动。伴随突条554c、554d在槽部512k、512l内移动,解除部件550经钩部554a、554b绕着基部552(主体部512)的中心轴旋转。
旋钮部556设置于基部552的上面上。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旋钮部556由从基部552的中心在径向延伸的2个突条构成,但只要使用者能够挂住手指而使解除部件550旋转,则旋钮部556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旋钮部556既可以是一个以上的突条,也可以是设置于基部552的上面上的一个以上的凹部,还可以是贯通基部552的一个以上的贯通孔,并且还可以是它们的组合。
推压部558a具有第一及第二板状体558a1、558a2和第一及第二突出部558a3,558a4。第一板状体558a1呈沿着基部552的周缘延伸的圆弧状。第一板状体558a1的一端与钩部554a一体地连接。第一板状体558a1的另一端在与推压部558b相反侧且延伸至主体部512的切口部514a的附近。第一板状体558a1的另一端随着从钩部554a离开而朝向外方从基部552分离。第二板状体558a2呈矩形状。第二板状体558a2的一方的主面与基部552的周缘及主体部512的外周面相向。
第一及第二突出部558a3、558a4从第二板状体558a2的一方的主面朝向主体部512的外周面侧延伸。第一突出部558a3是从上方观察呈三角形状的板状体。在敷贴器A12的完成状态下,第一突出部558a3的斜边朝向主体部512的切口部512i,其高度随着靠近第一板状体558a1而增高。第二突出部558a4在第一突出部558a3的下方且位于第二板状体558a2中与第一板状体558a1相反侧的靠侧缘的位置。
推压部558a能够取以下的状态:未对第二板状体558a2赋予推压力而推压部558a未变形的第一状态;和对第二板状体558a2赋予推压力而推压部558a变形后的第二状态。在变形后的第二状态下,第二板状体558a2接近基部552的周缘及主体部512的外周面,成为第一突出部558a3通过切口部512i中壁部512a的上方的区域插入到主体部512内的状态,并且成为第二突出部558a4通过槽体G510插入到主体部512内的状态。
推压部558b具有第一及第二板状体558b1、558b2和第一及第二突出部558b3、558b4。第一板状体558b1呈沿着基部552的周缘延伸的圆弧状。第一板状体558b1的一端与钩部554b一体地连接。第一板状体558b1的另一端在与推压部558a相反侧且延伸至主体部512的切口部514b的附近。第一板状体558b1的另一端伴随从钩部554b离开而朝向外方从基部552分离。第二板状体558b2呈矩形状。第二板状体558b2的一方的主面与基部552的周缘及主体部512的外周面相向。
第一及第二突出部558b3、558b4从第二板状体558b2的一方的主面朝向主体部512的外周面侧延伸。第一突出部558b3是从上方观察呈三角形状的板状体。在敷贴器A12的完成状态下,第一突出部558b3的斜边朝向主体部512的切口部512j,其高度随着靠近第一板状体558b1而增高。第二突出部558b4在第一突出部558b3的下方且位于第二板状体558b2中与第一板状体558b1相反侧的靠侧缘的位置。
推压部558b能够取以下的状态:未对第二板状体558b2赋予推压力而推压部558b未变形的第一状态;和对第二板状体558b2赋予推压力而推压部558b变形后的第二状态。在变形后的第二状态下,第二板状体558b2接近基部552的周缘及主体部512的外周面,成为第一突出部558b3通过切口部512j中壁部512e的上方的区域插入到主体部512内的状态,并且成为第二突出部558b4通过槽体G530插入到主体部512内的状态。
希望敷贴器A12具有易携带并容易将微针32适用(易穿刺)于动物(包含人在内)的皮肤的形状。因此,在解除部件550的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凹陷或者设置台阶。也可以通过在解除部件550的面上形成细小的槽或者设置不易滑动的涂覆层,对它们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轻量化为目的,在壳体510或解除部件550上形成贯通孔。
[12.2]敷贴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依次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一、第四及第三工序同样的各工序,将活塞板520搭载于主体部512内(参照后述的图70)。
此时,由于突起520c1~520c4分别载置于壁部512a、512e及壁部512c、512g的第二部分512c2、512g2上,所以即使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514和活塞板520压缩,活塞板520也不被圆锥螺旋弹簧40朝下方向推出。即,活塞板520被卡定在壳体510(主体部512)上。因此,活塞板520,如后述的图71所示,保持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514和活塞板520压缩了的状态不变地,在主体部512内保持在盖部514侧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将活塞板520被卡定在壳体510(主体部512)上并且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514和活塞板520压缩了的状态称作“卡定状态”。
如此,在退避位置将活塞板520卡定在壳体510(主体部512)上的情况也称作扣紧(cocking)。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未重合,所以在活塞板520卡定(扣紧)在壳体510的状态下夹在活塞板520与盖部514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成为稍微大于线径的高度(参照图71)。然而,根据活塞板520的结构,在活塞板520卡定(扣紧)在壳体510上的状态下活塞板520极接近盖部514,夹在活塞板520与盖部514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有可能成为与线径相同程度的高度。
接着,以使钩部554a、554b的突条554c、554d分别与槽部512k、512l卡合,突条554c、554d位于槽部512k、512l的一端侧的方式,将解除部件550安装于壳体510(主体部512)上。此时,如图61及图62所示,第一突出部558a3不与切口部512i相向而是与壁部512b的外周面相向,第二突出部558a4不与槽体G510相向而是与壁部512a的外周面相向。同样地,第一突出部558b3不与切口部512j相向而是与壁部512f的外周面相向,第二突出部558b4不与槽体G530相向而是与壁部512e的外周面相向。
经过以上的工序,敷贴器A12的装配结束。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12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而且,由于即使使用者对推压部558a、558b进行推压,推压部558a、558b也不插入到主体部512内,所以可保持推压部558a、558b的第一状态(参照图61及图62)。即,可以防止第一突出部558a3、558b3与突起520c1,520c3接触。
[12.3]敷贴器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2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抓住旋钮部556使解除部件550旋转,使突条554c、554d位于槽部512k、512l的另一端(参照图69~图71)。由此,解除部件550的锁定被解除,能够进行推压部558a、558b的向壳体510侧(主体部512侧)的移动。此时,如图70及图71所示,第一突出部558a3的斜边与突起520c1相向,第一突出部558b3的斜边与突起520c3相向。
接着,使用者在皮肤中想适用药剂等的部位以微针32朝向皮肤的方式对敷贴器A12进行定位。保持此定位的状态不变地,使用者将推压部558a、558b朝向壳体510(主体部512)推紧。由此,第一突出部558a3的斜边与突起520c1抵接,第一突出部558b3的斜边与突起520c3抵接。若使用者将推压部558a、558b朝向壳体510(主体部512)进一步推紧,则突起520c1向斜边的法线方向被推出以便在第一突出部558a3的斜边上滑动,并且突起520c3向斜边的法线方向被推出以便在第一突出部558b3的斜边上滑动。与此相伴,对活塞板520赋予旋转力的结果,活塞板520进行旋转(参照图72~图74)。因此,活塞板520相对于壳体510(主体部512)的卡定(扣紧)被解除。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同样地,微针阵列3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与皮肤碰撞(参照图74)。
若使用者将推压部558a、558b朝向壳体510(主体部512)推紧,则成为第二突出部558a4通过槽体G510插入到主体部512内的状态,并且成为第二突出部558b4通过槽体G530插入到主体部512内的状态。由于第二突出部558a4位于第一突出部558a3的下方,第二突出部558b4位于第一突出部558b3的下方,所以第二突出部558a4、558b4插入到主体部512内的状态在活塞板520通过第二突出部558a4、558b4之后得以实现。因此,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之后的活塞板520的移动由第二突出部558a4、558b4限制。
[12.4]作用
在如上的第十二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作用(A)~(D)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2中,在使用前突条554c、554d位于槽部512k、512l的一端侧,解除部件550被锁定。因此,由于即使使用者对推压部558a、558b进行推压,推压部558a、558b也不插入到主体部512内,所以可保持推压部558a、558b的第一状态。即,可以防止第一突出部558a3、558b3与突起520c1、520c3接触。因此,能够由解除部件550防止敷贴器A12的误动作。另外,使用时由于仅使解除部件550旋转即可,所以能够由简单的操作结束使用的准备。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2中,与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的活塞板520卡合的第二突出部(卡合片)558a4、558b4设置于解除部件550。因此,在活塞板520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之后,活塞板520的移动由第二突出部558a4、558b4限制。因此,活塞板520向盖部514侧的反弹由第二突出部558a4、558b4抑制。其结果,能够提高由微针32进行的向皮肤的穿刺的可靠性。
[13]第十三实施方式
[13.1]敷贴器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75~图78,对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3的结构进行说明。说明中,“上”这一术语对应于图75、图76及图78的上方向,“下”这一术语对应于图75、图76及图78的下方向。即,上下方向对应于敷贴器A13的高度方向。
敷贴器A13是用于将药剂等的活性成分通过人等动物的皮肤转移到动物的体内的装置。敷贴器A13具备壳体610、活塞板620、微针阵列30、圆锥螺旋弹簧40、第一解除部件650和第二解除部件660。
壳体610,如图76~图78所示,具有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呈圆筒形状的主体部612、配置于主体部612的上端侧的盖部614和配置于主体部612的下端侧的圆环状的凸缘部616。壳体610的强度、材质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壳体10同样。
主体部612具有从上方观察呈圆弧状的壁部612a~612h。壁部612a~612h从主体部612的上端侧(盖部6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壁部612a~612h中相邻的壁部相互一体化(参照图77)。壁部612a和壁部612e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612的轴为中心相向。壁部612b和壁部612f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612的轴为中心相向。壁部612c和壁部612g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612的轴为中心相向。壁部612d和壁部612h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612的轴为中心相向。
在主体部612,在与壁部612a、612e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切口部612i、612j。切口部612i、612j从上方观察以主体部612的中心轴为中心相向。因此,壁部5612a由于切口部612i的存在而高度降低,上端未到达盖部614。壁部612e由于切口部612j的存在而高度降低,上端未到达盖部614。
在主体部612的外周面上,在与壁部612c、612g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槽部612k、612l。槽部612k、612l位于主体部612的靠上端的位置,沿着周向延伸。
在壁部612a的内面上,靠壁部612h设置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611,并且在上端附近设置了在周向延伸的槽部G612。槽部G611从壁部612a的下端附近延伸到上端。槽部G612从壁部612h在主体部612的周向延伸,但未到达壁部612b。槽部G612与槽部G611的上端连通。因此,壁部612a具备由于槽部G611的存在而将下端部除去进行了薄壁化的第一部分612a1、由于槽部G612的存在而将上端部进行薄壁化并且槽部G612的下方为厚壁的第二部分612a2和遍及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地比第一部分612a1壁厚的第三部分612a3。
在壁部612c的内面上,靠壁部612b设置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621,并且在上端附近设置了在周向延伸的槽部G622。槽部G621从壁部612c的下端附近延伸到上端。槽部G622从壁部612b延伸到壁部612d,并且与槽部G621的上端连通。因此,壁部612c具备由于槽部G621的存在而将下端部除去进行了薄壁化的第一部分612c1和由于槽部G622的存在而将上端部进行薄壁化并且槽部G622的下方为厚壁的第二部分612c2。
在壁部612e的内面上,靠壁部612d设置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631,并且在上端附近设置了在周向延伸的槽部G632。槽部G631从壁部612e的下端附近延伸到上端。槽部G632从壁部612d在主体部612的周向延伸,但未到达壁部612f。槽部G632槽部G631的上端连通。因此,壁部612e具有由于槽部G631的存在而将下端部除去进行了薄壁化的第一部分612e1、由于槽部G632的存在而将上端部进行薄壁化并且槽部G632的下方为厚壁的第二部分612e2和遍及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地比第一部分612e1壁厚的第三部分612e3。
在壁部612g的内面上,靠壁部612f设置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槽部G641,并且在上端附近设置了在周向延伸的槽部G642。槽部G641从壁部612g的下端附近延伸到上端。槽部G642从壁部612f延伸到壁部612h,并且与槽部G641的上端连通。因此,壁部612g具有由于槽部G641的存在而将下端部除去进行了薄壁化的第一部分612g1和由于槽部G642的存在而将上端部进行薄壁化并且槽部G642的下方为厚壁的第二部分612g2。
盖部614是呈圆形状的板状体。盖部614的下面中的周缘部与壁部612b~612d、612f~612h的上端一体化。因此,盖部614堵塞主体部612的上端。
在盖部614,在从上方观察与壁部612a、612e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了切口部614a、614b。切口部614a、614b从上方观察以盖部614的轴为中心相向。切口部614a、614b均朝向盖部614的中心凹入。
凸缘部616从主体部612的下端朝向外方突出。由于此凸缘部616的存在,当使用敷贴器A13时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增大,所以能够减小施加到皮肤上的压力。在凸缘部616的上面上直立设置了4个销部件616a~616d。销部件616a~616d作为将第二解除部件660在主体部612的中心轴向引导的引导组件发挥作用。销部件616a与壁部612b的外周面相向。销部件616b与壁部612d的外周面相向。销部件616c与壁部612f的外周面相向。销部件616d与壁部612h的外周面相向。
活塞板620收容于主体部612内,能够在主体部612内沿着主体部612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移动。活塞板62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6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活塞板620,如图76所示,具有圆板状的主体620a和从主体620a的周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件620b。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活塞板620的轻量化为目的,在主体620a形成了开口、槽或贯通孔等。或者,也可以以提高活塞板620的刚性为目的,在主体620a的上面(配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一侧的面)上设置了突条等。考虑使活塞板620均匀地作用于微针阵列30的情况,优选主体620a的下面(与上面相反侧的面)是平面状。但是主体620a的下面也可以是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状,考虑用于向皮肤的穿刺的各种条件(例如,药剂、微针阵列30的形状、微针32的高度、微针32的密度、穿刺速度、对皮肤的冲击力等),能够适当地选择主体620a的下面的形状。
圆筒部件620b的内径设定成大于圆锥螺旋弹簧40的最大直径D1。只要圆筒部件620b能够发挥当圆锥螺旋弹簧40在径向移动时防止从活塞板620脱落的作为止动器的功能,则对圆筒部件620b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想尽量减小敷贴器A13的高度的情况下,可以将圆筒部件620b的高度设定成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的粗细程度。在不需要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活塞板620也可以不具备圆筒部件620b。即使在活塞板620不具备圆筒部件620b的情况下,只要将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嵌入的环状槽形成于主体620a上,也能够由环状槽发挥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功能。在有这样的圆锥螺旋弹簧40的止动器的情况下,在以将圆锥螺旋弹簧40配置于活塞板620的上面上的状态将它们安装于壳体610内时,能够防止圆锥螺旋弹簧40相对于活塞板620发生位置偏离。
在活塞板620的周缘(外周面)设置了在径向(与活塞板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朝向外方突出的多个突起(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为4个突起)620c1~620c4。突起620c1~620c4从上方(载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活塞板620的上面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突起620c1~620c4是呈梯形状的板状体。但是只要能够卡定在壁部612a、612e、612e、612g的第二部分612a2、612c2、612e2、612g2上且能够在槽部G611、G621、G631、G641内移动,则突起620c1~620c4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例如,圆柱状、多棱柱状、异形柱状、圆锥状、多角锥状、截头圆锥状、切头多角锥状等)。
突起620c1能够在槽部G611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620c2能够在槽部G621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620c3能够在槽部G631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突起620c4能够在槽部G641内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因此,活塞板620能够沿着槽部G611、G621、G631、G641的延伸方向(主体部612的中心轴向)在上下方向被引导。
突起620c1在位于槽部G611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与槽部G611连通的槽部G612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620c1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611邻接的壁部612a的第二部分612a2的上端。突起620c2在位于槽部G621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与槽部G621连通的槽部G622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620c2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621邻接的壁部612c的第二部分612c2的上端。
突起620c3在位于槽部G631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与槽部G631连通的槽部G632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620c3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631邻接的壁部612e的上端。突起620c4在位于槽部G641的上端侧的状态下,能够在与槽部G641连通的槽部G642内在水平方向移动。因此,突起620c4能够载置于与槽部G641邻接的壁部612g的第二部分612g2的上端。
壁部612a、612e、612e、612g的第二部分612a2、612c2、612e2、612g2的上端既可以在周向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也可以在周向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特别是,第二部分612a2、612c2、612e2、612g2的上端可以以随着第二部分612a2、612c2、612e2、612g2朝向相邻的槽部G611、G621、G631、G641其高度增高的方式倾斜。在此情况下,在分别载置于第二部分612a2、612c2、612e2、612g2的上端的突起620c1~620c4朝向槽部G611、G621、G631、G641时,突起620c1~620c4必须攀越第二部分612a2、612c2、612e2、612g2的上端。因此,即使冲击等从外部施加于敷贴器A13,也能够防止突起620c1~620c4意想不到地移动到槽部G611、G621、G631、G641内。
由于微针阵列30及圆锥螺旋弹簧4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一解除部件650,如图76所示,具有呈圆筒状的主体652、一对突起654a、654b、一对突出部656a、656b和4个突条658a~658d。第一解除部件65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6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第一解除部件650也可以由具有挠性或弹性的材质构成。
主体652在敷贴器A13的完成状态下,穿插到壳体610的主体部612的外周面中,并覆盖该外周面。主体652的内径设定成与主体部612的外径相同程度或稍微大于主体部612的外径。因此,主体652能够相对于主体部612相对地旋转。
一对突起654a、654b以朝向主体652的中心轴侧的方式突出设置于主体652的内周面上。突起654a、654b在主体652的内周面中位于相向的位置。在敷贴器A13的完成状态下,突起654a插入到主体部612的槽部612k内,与槽部612k卡合。在敷贴器A13的完成状态下,突起654b插入到主体部612的槽部612l内,与槽部612l卡合。因此,突起654a、654b分别能够在槽部612k、612l内移动。
一对突出部656a、656b以朝向主体652的中心轴侧的方式突出设置于主体652的内周面上。突出部656a、656b在主体652的内周面中位于相向的位置。在敷贴器A13的完成状态下,突出部656a插入到主体部612的切口部612i内。在敷贴器A13的完成状态下,突出部656b插入到主体部612的切口部612j内。
4个突条658a~658d设置于主体652的外周面上。突条658a~658d沿着主体部612的中心轴(主体652的中心轴)方向从主体652的下端部延伸到中央部。在敷贴器A13的完成状态下,突条658a与主体部612的壁部612a相向,突条658b与主体部612的壁部612c相向,突条658c与主体部612的壁部612e相向,突条658d与主体部612的壁部612g相向。
第二解除部件660,如图75及图76所示,具有呈筒状的侧壁部662和配置于侧壁部662的上端部的圆板状的顶板部664。第二解除部件66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6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第二解除部件660也可以由具有挠性或弹性的材质构成。
侧壁部662具有从主体部612的中心轴向观察呈圆弧状的第一~第四部分662a~662d和呈C字形状的第五~第八部分662e~662h。第一~第四部分662a~662d位于同一半径的圆周上。在第一~第四部分662a~662d的下端部分别形成了切口部666a~666d。在敷贴器A13的完成状态下,第二解除部件660以切口部666a~666d分别包围突条658a~658d的方式安装于壳体610。
切口部666a具有沿着主体部612的中心轴向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第一及第二边、沿着第一部分662a的周向延伸的第三边、和以与主体部612的中心轴向及第一部分662a的周向均交叉的方式延伸的第四边。第一边位于靠第五部分662e的位置,第二边位于靠第八部分662h的位置。第一边的长度短于第二边。第三边的一端与第二边的上端连接,第三边的另一端朝向第五部分662e侧延伸。第三边的长度短于第一及第二边的间隔。第四边的一端与第一边的上端连接,第四边的另一端与第三边的另一端连接。因此,第四边,从侧方观察随着从第一边朝向第二边,从第一部分662a的下端侧朝向上端侧倾斜。由于切口部666b~666d的形状与切口部666a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五部分662e将第一及第二部分662a、662b一体地连结。第六部分662f将第二及第三部分662b、662c一体地连结。第七部分662f将第三及第四部分662c、662d一体地连结。第八部分662h将第四及第一部分662d、662a一体地连结。即,从上方观察、第一部分662a、第五部分662e、第二部分662b、第六部分662f、第三部分662c、第七部分662g、第四部分662d及第八部分662h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第五~第八部分662e~662h均呈对开筒形状。因此,在第五~第八部分662e~662h的凹部分别与销部件616a~616d相向的情况下,销部件616a~616d能够穿插到第五~第八部分662e~662h内。因此,销部件616a~616d作为对第二解除部件660在其延伸方向进行引导的引导组件发挥作用。
侧壁部662在敷贴器A13的完成状态下,穿插到第一解除部件650的主体652的外周面中,并覆盖该外周面。侧壁部662的内径设定成与主体652的外径相同程度或稍微大于主体652的外径。
[13.2]敷贴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依次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制造工序中第一、第四及第三工序同样的各工序,将活塞板620搭载于主体部612内(参照后述的图81)。
此时,由于突起620c1~620c4分别载置于壁部612a、612c、612e、612g的第二部分612a2、612c2、612e2、612g2上,所以即使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614和活塞板620压缩,活塞板620也不被圆锥螺旋弹簧40朝下方向推出。即,活塞板620被卡定在壳体610(主体部612)上。因此,活塞板620在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614和活塞板620压缩了的状态下,在主体部612内保持在盖部614侧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将活塞板620被卡定在壳体610(主体部612)上并且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614和活塞板620压缩了的状态称作“卡定状态”。
如此,在退避位置将活塞板620卡定在壳体610(主体部612)上的情况也称作扣紧(cocking)。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未重合,所以在活塞板620卡定(扣紧)在壳体610上的状态下夹在活塞板620与盖部614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成为稍微大于线径的高度。然而,根据活塞板620的结构,在活塞板620卡定(扣紧)在壳体610上的状态下活塞板620极接近盖部614,夹在活塞板620与盖部614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有可能也成为与线径相同程度的高度。
接着,以使第一解除部件650的突起654a、654b分别与槽部612k、612l卡合,突条654c、654d位于槽部612k、612l的一端侧的方式,将第一解除部件650安装于壳体610(主体部612)。此时,如图81所示,第一解除部件650的突出部656a在壁部612a的第三部分612a3上且位于活塞板620的突起620c1的侧方。同样地,第一解除部件650的突出部656b在壁部612c的第三部分612c3上且位于活塞板620的突起620c3的侧方。
接着,以覆盖第一解除部件650的方式,将第二解除部件660安装于壳体610。此时,切口部666a~666d分别包围突条658a~658d。此时,销部件616a~616d的前端分别与第一~第四部分662a~662d相向,而不是与第五~第八部分662e~662h的凹部相向。因此,销部件616a~616d不穿插到第五~第八部分662e~662h内,第二解除部件660不能移动到比销部件616a~616d更靠下方的位置。即,销部件616a~616d作为限制第二解除部件660的移动的止动器发挥作用。
经过以上的工序,敷贴器A13的装配结束。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13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
[13.3]敷贴器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3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抓住第二解除部件660使第二解除部件660旋转,使销部件616a~616d的前端分别与第五~第八部分662e~662h的凹部相向(参照图79及图80)。由此,第二解除部件660的锁定被解除,第二解除部件660能够向凸缘部616侧移动。此时,如图79及图80所示,切口部666a~666d的第四边(斜边)与突条658a~658d的前端相向。
接着,在皮肤中想适用药剂等的部位以微针32朝向皮肤的方式,对敷贴器A13进行定位。保持此定位的状态不变地,使用者将第二解除部件660朝向壳体610(主体部612)推紧。由此,第二解除部件660被引导成沿着销部件616a~616d的延伸方向靠近凸缘部616。此时,切口部666a~666d的第四边(斜边)分别与突条658a~658d的前端抵接。若使用者将第二解除部件660朝向壳体610(主体部612)进一步推紧,则突条658a~658d被向主体652的周向推出以便在切口部666a~666d的第四边(斜边)上滑动。由此,对第一解除部件650赋予旋转力的结果,突起654a、654b分别被引导至槽部612k、612l的另一端,突起620c1、620c3分别被突出部656a、656b推出。由此,活塞板620进行旋转(参照图82及图83)。因此,活塞板620相对于壳体610(主体部612)的卡定(扣紧)被解除。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同样地,微针阵列3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与皮肤碰撞。
[13.4]作用
在如上的第十三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作用(A)~(D)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3中,在使用前,销部件616a~616d的前端分别与第一~第四部分662a~662d相向,而不是与第五~第八部分662e~662h的凹部相向,第二解除部件660被锁定。因此,即使使用者推压第二解除部件660,销部件616a~616d也不插入到第五~第八部分662e~662h的凹部内。因此,能够由第二解除部件660及销部件616a~616d防止敷贴器A13的误动作。另外,使用时仅使第二解除部件660旋转即可,因此能够由简单的操作结束使用的准备。
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3中,第二解除部件660以能够在主体部612的中心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612的外侧。若对第二解除部件660赋予推压力,则第二解除部件660从主体部612的一端侧(盖部614侧)朝向另一端(凸缘部616侧)移动,与此相伴,第一解除部件650对活塞板620赋予旋转力。其结果,解除活塞板620的卡定状态,活塞板620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因此,在敷贴器A13经第二解除部件660推紧到皮肤上的状态下,由微针32进行向皮肤的穿刺。因此,通过将敷贴器A13向皮肤推紧,皮肤由敷贴器A13拉伸。其结果,在穿刺时,能够使拉伸力作用于皮肤的表面上,因此微针32易扎到皮肤中。
[14]第十四实施方式
[14.1]敷贴器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84~图86,对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4的结构进行说明。说明中,“上”这一术语对应于图84及图85的上方向,“下”这一术语对应于图84及图85的下方向。即,上下方向对应于敷贴器A14的高度方向。
敷贴器A14是用于将药剂等的活性成分通过人等动物的皮肤转移到动物的体内的装置。敷贴器A14具备壳体710、活塞部件720、微针阵列30、圆锥螺旋弹簧40和一对解除部件750a、750b。
壳体710具有主体部712和盖部716。壳体710的强度和材质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壳体10同样。
主体部712,如图84及图85所示,呈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盖部716呈圆板状,安装于主体部712的上端部。在盖部716的中心部,形成了后述的臂部件724能够通过的矩形状的贯通孔716a。在盖部716的上面上设置了分别引导解除部件750a、750b的引导部718a、718b。
引导部718a从贯通孔716a的一方的长边朝向盖部716的外周缘在盖部716的径向延伸。引导部718a具有剖面呈L字形状的一对引导部件718a1、718a2。引导部件718a1具有直立设置于盖部716的上面上的突条和从该突条的前端朝向引导部件718a2延伸的矩形状板。引导部件718a2直立设置于具有盖部716的上面上的突条和从该突条的前端朝向引导部件718a1延伸的矩形状板。引导部件718a1、718a2的各突条间的直线距离设定成与解除部件750a的宽度同等或者稍微大于解除部件750a的宽度。引导部件718a1、718a2的各矩形状板与盖部716的直线距离设定成与解除部件750a的厚度同等或者稍微大于解除部件750a的厚度。
引导部718b从贯通孔716a的另一方的长边朝向盖部716的外周缘在盖部716的径向延伸。引导部718b具有剖面呈L字形状的一对引导部件718b1、718b2。引导部件718b1具有直立设置于盖部716的上面上的突条和从该突条的前端朝向引导部件718b2延伸的矩形状板。引导部件718b2具有直立设置于盖部716的上面上的突条和从该突条的前端朝向引导部件718b1延伸的矩形状板。引导部件718b1、718b2的各突条间的直线距离设定成与解除部件750b的宽度同等或者稍微大于解除部件750b的宽度。引导部件718b1、718b2的各矩形状板与盖部716的直线距离设定成与解除部件750b的厚度同等或者稍微大于解除部件750b的厚度。
活塞部件720收容于主体部712内,能够在主体部712内沿着主体部712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移动。活塞部件720的材质既可以与壳体7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与微针阵列30的材质相同。活塞部件720,如图85所示,具有圆板状的主体(活塞板)722和设置于主体722的上面(配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一侧的面)上的臂部件724。也可以以空气阻力的降低和活塞部件720的轻量化为目的,在主体722形成了开口、槽或贯通孔等。或者,也可以以提高活塞部件720的刚性为目的,在主体722的上面上设置了突条等。考虑使活塞部件720均匀地作用于微针阵列30的情况,优选主体722的下面(与上面相反侧的面)是平面状。但是主体722的下面也可以是平面以外的其他形状,考虑用于向皮肤的穿刺的各种条件(例如,药剂、微针阵列30的形状、微针32的高度、微针32的密度、穿刺速度、对皮肤的冲击力等),能够适当地选择主体722的下面的形状。
臂部件724具有均呈四棱柱状的第一及第二部分724a、724b。第一部分724a直立设置于主体部712的上面上。第二部分724b在与主体部712的上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二部分724b的中央部与第一部分724a的前端连接。因此,臂部件724由第一及第二部分724a、724b呈T字形状。
由于微针阵列30及圆锥螺旋弹簧4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圆锥螺旋弹簧40以小径侧成为下侧(主体部712侧)且大径侧成为上侧(第二部分724b侧)的方式,安装于臂部件724的周围。
一对解除部件750a、750b呈平板状。解除部件750a具有由使用者进行操作的第一部分750a1以及由引导部718a进行引导的第二部分750a2。解除部件750b具有由使用者进行操作的第一部分750b1以及由引导部718a进行引导的第二部分750b2。
[14.2]敷贴器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4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上述的敷贴器A14的各零件(壳体710、活塞部件720、微针阵列30、圆锥螺旋弹簧40及解除部件750a、750b)。对准备了的微针阵列30的微针32预先了实施涂层C。其次,将微针阵列30安装于活塞部件720的主体部712的下面上。
接着,以圆锥螺旋弹簧40的小径侧成为下侧(主体部712侧)且大径侧成为上侧(第二部分724b侧)的方式,将圆锥螺旋弹簧40安装于臂部件724的周围。接着,在盖部716与主体部712之间,一边压缩圆锥螺旋弹簧40一边将臂部件724穿插到贯通孔716a中。接着,在第二部分724b完全通过贯通孔716a之后,使活塞部件720旋转到第二部分724b移动到不与贯通孔716a重叠的位置,使第二部分724b(活塞部件720)卡定在盖部716(参照图84)。因此,主体部712在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716和主体部712压缩了的状态下,在主体部712内保持在盖部716侧的退避位置。如此,以下将活塞部件720被卡定在壳体710(盖部716)上并且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716和主体部712压缩了的状态称作“卡定状态”。
如此,将在退避位置将活塞部件720卡定在壳体710(盖部716)上的情况也称作扣紧(cocking)。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中心线方向观察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未重合,因此在活塞部件720卡定(扣紧)在壳体710的状态下夹在主体部712与盖部716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成为稍微大于线径的高度。然而,根据活塞部件720的结构,在活塞部件720卡定(扣紧)在壳体710上的状态下,主体部712极接近盖部716,夹在主体部712与盖部716之间的圆锥螺旋弹簧40也可以成为与线径相同程度的高度。
接着,以解除部件750a、750b的第二部分750a2、750b2分别穿插到引导部718a、718b的方式,将解除部件750a、750b安装于引导部718a、718b。
经过以上的工序,敷贴器A14的装配结束。因此,在制造敷贴器A14之后直到发货而由使用者使用为止,圆锥螺旋弹簧40是保持收缩了的状态不变。
[14.3]敷贴器的使用方法
接着,对敷贴器A14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皮肤中想适用药剂等的部位以微针32朝向皮肤的方式对敷贴器A14进行定位。保持此定位的状态不变地,推紧第一部分750a1、750b1,以便解除部件750a、750b的第一部分750a1、750b1相互接近。由此,第二部分750a2、750b2分别被引导部718a、718b引导,第二部分750a2、750b2的前端分别与活塞部件720的第二部分724b抵接。若进一步推紧第一部分750a1、750b1,则活塞部件720的第二部分724b进行旋转直到与贯通孔716a重叠。由此,对活塞部件720赋予旋转力的结果,活塞部件720进行旋转。其结果,活塞部件720相对于壳体710(盖部716)的卡定(扣紧)被解除。而且,活塞部件72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在主体部712内朝向外方(皮肤)移动,微针阵列30与皮肤碰撞。
[14.4]作用
在如上的第十四实施方式中,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的作用(A)~(D)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15]第十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7~图89,对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5进行说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5在壳体810及解除部件850的构成的方面不同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4。以下,主要对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5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4的差异点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具体而言,壳体810具有主体部812和盖部816。主体部712,如图87及图88所示,呈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盖部816呈圆板状,安装于主体部812的靠上端的位置。在盖部816的中心部,形成了臂部件724能够通过的矩形状的贯通孔816a。在盖部816的上面上设置了呈圆柱状的一对突起818a、818b。突起818a、818b在与贯通孔816a的长边相向的位置,以将贯通孔816a置于中间的方式配置。突起818a、818b限制臂部件724的第二部分724b在盖部816的上面上的移动(旋转)。
解除部件850,如图87~图89所示,具有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呈圆筒形状的侧壁部852和配置于侧壁部852的上端部的圆板状的顶板部854。侧壁部852的内径设定成与主体部812的外径相同程度或者稍微大于主体部812的外径。在顶板部854的下面侧(侧壁部852侧)设置了一对突条856a、856b。突条856a、856b从侧壁部852的中心轴向观察呈圆弧状,并且相向。
在每个突条856a、856b中,与顶板部854接触的缘部长于与顶板部854离开的一侧的缘部。在每个突条856a、856b中,両侧缘部以随着离开顶板部854而靠近另一方侧缘部的方式倾斜。因此,形成于相向的突条856a的一端与突条856b的一端之间的槽G801随着离开顶板部854其宽度增大。形成于相向的突条856a的另一端与突条856b的另一端之间的槽G802随着离开顶板部854其宽度增大。
在活塞部件720卡定在壳体810(盖部816)上并且圆锥螺旋弹簧40由盖部816和主体部712压缩了的卡定状态下,如图90所示,臂部件724的第二部分724b的一端侧接近突起818a,该第二部分724b的另一端接近突起818b。在此状态下,通过在壳体810上进一步安装解除部件850,敷贴器A15完成。在敷贴器A15的完成状态下,第二部分724b的一端侧与槽G801相向,第二部分724b的另一端与槽G802相向。
在解除活塞部件720的卡定时,将解除部件850朝向壳体810(主体部812)推紧。此时,第二部分724b的各端部被向主体部812的周向推出,以便在构成突条856a、856b的斜边的侧缘上滑动。若进一步推紧解除部件850,则活塞部件720的第二部分724b旋转直至与贯通孔816a重叠。与此相伴,对活塞部件720赋予旋转力的结果,活塞部件720进行旋转。其结果,活塞部件720相对于壳体810(盖部816)的卡定(扣紧)被解除(参照图91)。而且,活塞部件72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在主体部812内朝向外方(皮肤)移动,微针阵列30与皮肤碰撞。
如上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5起到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4同样的作用及效果。此外,在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5中,通过将解除部件850朝向壳体810(主体部812)推紧,解除活塞部件720相对于解除壳体810(盖部816)的卡定(扣紧)。因此,在敷贴器A15经解除部件850推紧到皮肤上的状态下,由微针32进行向皮肤的穿刺。因此,通过将敷贴器A15推紧到皮肤上,皮肤由敷贴器A15拉伸。其结果,在穿刺时,能够使拉伸力作用于皮肤的表面上,因此微针32易扎到皮肤中。
[16]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活塞板20与微针阵列30一体化,但如图92所示的敷贴器A16的那样,它们也可以是分体。在它们为分体的情况下,通过将微针阵列30载置于皮肤上,并将敷贴器A16以与微针阵列30相向的方式载置于皮肤上之后,使敷贴器A16工作,活塞板20与皮肤上的微针阵列30碰撞而进行向皮肤的穿刺。图92所示的敷贴器A16是以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为基础的变形例,但在其他敷贴器A2~A15中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微针阵列30与活塞板一体化,但如图93所示的敷贴器A17的那样,也可以在活塞板20的下面上一体地成形微针32。敷贴器A17在活塞板20的方面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在此情况下,活塞板20的主体20a能够看做是微针阵列的基板。即,也能够看做是微针阵列作为活塞板20进行动作。图93所示的敷贴器A17是以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为基础的变形例,但在其他敷贴器A2~A15中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壳体的主体部的内周面上设置了在其轴向延伸的多个槽部,并且在活塞板上设置了能够在槽部内移动的多个突起。但是也可以如图94所示的敷贴器A18的那样,在壳体910的主体部912内周面上设置了在其轴向延伸的多个突条912h1~912h4,并且在活塞板920上设置了多个切口槽部920c1~920c4。敷贴器A18在壳体910的主体部912、活塞板920的方面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
具体而言,壳体910具有呈圆筒状的外壁912a、呈圆筒状的内壁912b和呈圆环状的底壁。外壁912a的直径大于内壁912b的直径。因此,外壁912a与内壁912b相比位于外侧。外壁912a的中心轴与内壁912b的中心轴大致一致,但也可以不一致。外壁912a和内壁912b由连结壁912g1~912g8连结,両者的刚性被提高。
在外壁912a的外周面中靠上端(靠盖部14)的位置设置了呈圆环状的凸缘部件912e。凸缘部件912e从外壁912a的外周面朝向外方突出。在外壁912a的上端与凸缘部件912e之间设置了在周向延伸的切口部912f。若盖部14安装于主体部912,则切口部912f与盖部14的切口部14c一起构成将壳体910的内外连通的贯通孔H。
在内壁912b内周面上设置了沿着主体部912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图94中为4个)的突条912h1~912h4。突条912h1~912h4从主体部9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突条912h1~912h4的突出高度为在后述的活塞板920的切口槽部920c1~920c4的卡合状态下能够引导活塞板920的程度的高度即可。
底壁与外壁912a的下端以及内壁912b的下端连接。底壁的外径为与外壁912a的外周面的直径相同程度。底壁的内径为与外切于突条912h1~912h4的前端的圆的直径相同程度。因此,从主体部9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观察,底壁位于邻接的突条912h1~912h4之间。
活塞板920收容于主体部912内,能够在主体部912内沿着主体部912的中心轴在上下方向移动。活塞板920具有圆板状的主体920a和从主体920a的周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圆筒部件920b。圆筒部件920b的内径设定成大于圆锥螺旋弹簧40的最大直径D1。
在活塞板920的周缘设置了在其厚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图94中为4个)的切口槽部920c1~920c4。切口槽部920c1~920c4从上方(载置圆锥螺旋弹簧40的活塞板920的上面侧)观察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在周向具有一定间隔地配置。
切口槽部920c1~920c4分别能够与突条912h1~912h4卡合。因此,在切口槽部920c1~920c4分别与突条912h1~912h4卡合的状态下,活塞板920能够沿着突条912h1~912h4的延伸方向(主体部912的中心轴向)在上下方向被引导。另一方面,在活塞板920位于突条912h1~912h4的上端侧的状态下,在从上方观察突条912h1~912h4未与切口槽部920c1~920c4重叠的情况下,活塞板920能够载置于突条912h1~912h4的上端而被卡定在壳体910(主体部912)上。
在活塞板920的周缘设置了朝向内侧凹陷的凹部920d。在敷贴器A18的完成状态(活塞板920被卡定在主体部912的状态)下,在凹部920d中,卡合解除部件50的突出部50d。因此,若使解除部件50滑动到贯通孔H的另一端,则突出部50d对活塞板920赋予旋转力,活塞板920进行旋转。若活塞板920旋转直到从上方观察突条912h1~912h4与切口槽部920c1~920c4重合,则活塞板920相对于壳体910(主体部912)的卡定(扣紧)被解除。其结果,活塞板920由圆锥螺旋弹簧40的加载力(弹性力)沿着突条912h1~912h4(主体部912的中心轴)在主体部912内朝向外方(皮肤)移动,微针阵列30与皮肤碰撞。此时,由于活塞板920与底壁抵接,所以可以防止活塞板920向壳体910(主体部912)的外部跳出。
图94所示的敷贴器A18是以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为基础的变形例,但在其他敷贴器A2~A10、A12、A13中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微针32在基板31的表面上呈交错状(互不相同地)地成为大致等间隔地排列,但在基板31中微针32的密度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使微针32的密度在中心附近比在基板31的周缘侧高,或者在周缘侧比在基板31的中心附近高。
微针32的高度既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微针32的高度不同的情况下,例如,既可以使中心附近的微针32的高度比基板的周缘侧的高度高,也可以使周缘侧的微针32的高度比基板的中心附近的高度高。
如图95(a)所示,也可以使用将両端部以沿与中心线正交的假想平面的方式平坦地削去的圆锥螺旋弹簧41代替上述的圆锥螺旋弹簧40。例如,在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采用圆锥螺旋弹簧41的情况下,圆锥螺旋弹簧41的小径侧的端部与盖部14抵接,圆锥螺旋弹簧41的大径侧的端部与活塞板20抵接。因此,若如此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1,则盖部14及活塞板20与圆锥螺旋弹簧41接触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在壳体10内稳定地配置圆锥螺旋弹簧4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对活塞板或活塞部件赋予加载力而使用了圆锥螺旋弹簧40,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形状的非线性螺旋弹簧。作为其他形状的非线性螺旋弹簧,例如可以举出鼓型螺旋弹簧42(参照图95(b))或桶型螺旋弹簧43(参照图95(c))。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圆锥螺旋弹簧40的金属线从圆锥螺旋弹簧40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观察未重合,但也可以使用以从中心线的延伸方向观察重合的方式卷绕了金属线的圆锥螺旋弹簧40。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都能够将圆锥螺旋弹簧40的自由高度h设定成小于将线径d与总圈数进行了乘法计算了的値。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各种槽部对活塞板的突起进行了引导,但该槽部既可以贯通壳体的主体部,也可以不贯通。即,只要是能够使活塞板的突起在内部移动的开口部即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活塞板的突起卡合在槽部内,由槽部对突起进行引导,使活塞板在主体部内移动,但活塞板进行引导的组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活塞板的外径和主体部的内径设定成相同程度,通过活塞板的外周面与主体部的内周面的滑动,在主体部内对活塞板进行引导。即,当在主体部的轴向引导活塞板时,在该轴向延伸的槽部也可以未形成于主体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活塞板赋予旋转力而解除了活塞板相对于壳体(主体部)的卡定(扣紧)。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活塞部件赋予旋转力而解除了活塞部件相对于壳体(盖部)的卡定(扣紧)。但是在解除活塞板或活塞部件的卡定时对活塞板或活塞部件赋予的力不限于旋转力。例如,也可以通过使活塞板或活塞部件相对于壳体在水平方向移动而解除活塞板或活塞部件的卡定。另外,也可以使经卡定部件相对于壳体(主体部)卡定的活塞板停留在那里,通过使卡定部件在水平方向移动或旋转而解除活塞板的卡定。或者,也可以经卡定部件使活塞部件相对于壳体(盖部)卡定,通过使活塞部件停留在那里,使卡定部件在水平方向移动或旋转而解除活塞部件的卡定。
如图96及图97所示的敷贴器A19的那样,槽部G1~G4从与主体部12的中心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也可以相对于该中心轴向倾斜延伸。在此情况下,活塞板20一边在主体部12内旋回一边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因此,活塞板20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而对活塞板20产生冲击力,即使在反力作用于活塞板20的情况下,由于槽部G1~G4相对于该中心轴向倾斜延伸,所以活塞板20也难以在槽部G1~G4中逆行地移动。因此,在活塞板20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之后,活塞板20难以向盖部14侧反弹。其结果,能够提高由微针32进行的向皮肤的穿刺的可靠性。图96及图97所示的敷贴器A19是以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为基础的变形例,但在其他敷贴器A2~A10、A12、A13中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变形。
如图98所示的敷贴器A20的那样,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中朝向主体部12的下端侧(底壁12d侧)的面,也可以是以随着朝向外方而靠近主体部12的上端侧(盖部14侧)的方式相对于主体部12的中心轴向倾斜的斜面。主体部12的底壁12d中与突起20c1~20c4卡定的部分也可以具有与突起20c1~20c4的斜面对应的斜面。在此情况下,当活塞板20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与主体部12的底壁12d碰撞时,在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与主体部12的底壁12d之间产生的冲击力在主体部12的中心轴向和与该中心轴向正交的方向分散。因此,能够使敷贴器A20的机械强度提高,并且能够降低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与主体部12的底壁12d在碰撞时产生的碰撞声。另外,由于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与主体部12的底壁12d在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分散,所以相对于活塞板20在主体部12的中心轴向作用的反力减小。因此,在活塞板20的突起20c1~20c4与主体部12的底壁12d碰撞之后活塞板20难以向盖部14侧反弹。其结果,能够提高由微针32进行的向皮肤的穿刺的可靠性。图98所示的敷贴器A20是以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为基础的变形例,但在其他敷贴器A2~A13中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变形。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2中,与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的活塞板520卡合的第二突出部(卡合片)558a4、558b4设置于解除部件550上,但只要能够由卡合片防止活塞板的反弹,就能够采用其他各种形态。例如,从主体部512的内周面朝向内侧稍微突出的卡合片也可以设置于主体部512的内周面上。该卡合片的高度设定如下的程度即可:若是由圆锥螺旋弹簧40加载而朝向皮肤的作用位置的活塞板520,则尽管能够越过地通过该卡合片,但凭借从皮肤反弹的活塞板520的力量不能越过该卡合片。或者,例如,该卡合片也可以构成为悬臂梁,呈随着其自由端朝向前端而成为厚壁的楔形状。在此情况下,朝向皮肤的作用位置的活塞板520能够朝向主体部512的外侧一边压退该卡合片一边通过,但在活塞板520通过之后该卡合片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返回到原来的位置的该卡合片的自由端的前端阻碍从皮肤反弹的活塞板520向盖部514侧的移动。该卡合片既可以与活塞板520的主体520a、圆筒部件520b卡合,也可以与活塞板520的突起520c1~520c4卡合。
在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3中,为了对活塞板620赋予旋转力而使用了第一及第二解除部件650、660,但敷贴器A13也可以不具备位于第二解除部件660与主体652之间的第一解除部件650。在此情况下,在第二解除部件660的顶板部664的内面上设置了与活塞板620的各突起620c1~620c4对应的多个卡合突起。各卡合突起位于对应的突起620c1~620c4的上方,并且朝向对应的突起620c1~620c4突出。各卡合突起具有从与主体部612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相对于该中心轴向倾斜延伸的斜边。各斜边与对应的突起620c1~620c4相向。在此情况下,在对第二解除部件660赋予推压力,第二解除部件660从主体部612的盖部614侧朝向凸缘部616侧移动时,卡合突起的各斜边一边与对应的突起620c1~620c4卡合一边对活塞板620赋予旋转力。其结果,活塞板620的卡定状态被解除,活塞板620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使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A9对穿刺性能进行了评价。穿刺性能的评价是使用微针阵列30对人皮肤(in vitro)供给软清蛋白(Ovalbumin:OVA),求出OVA向人皮肤的转移率,基于该转移率而进行。在此,转移率是指在固着于微针32上的OVA(涂层C)的量中供给到皮肤中的OVA的量的比率。
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1,准备1种工作部,该工作部由活塞板20、微针阵列30和圆锥螺旋弹簧40构成,将该工作部的总重量设定成1.24g。对于第九实施方式的敷贴器A9,准备2种工作部,该工作部由活塞板220、微针阵列30和圆锥螺旋弹簧40构成,将该工作部的总重量分别设定成1.23g、1.10g。
对于微针阵列30,准备聚乳酸制的结构。微针阵列30中的基板31的面积为1.13cm2。微针阵列30中的微针32的根数为640根。微针阵列30中的微针32的密度为566根/cm2。微针阵列30的各微针32的高度为500μm。向微针32涂布了OVA时的涂覆范围为包含微针32的顶点在内的约180μm的范围。涂覆于微针32上的OVA的初期含量为51μg。
通过将敷贴器A1、A9静置于人皮肤上,使敷贴器A1、A9工作而使微针32穿刺到人皮肤中,将OVA供给于人皮肤。在供给OVA之后,通过将从人皮肤剥离的微针阵列30浸在磷酸缓冲生理食盐水(PBS)中,抽出OVA,通过从初期含量减去抽出了的OVA的量,求出转移量,并由转移量相对于初期含量的比例求出转移率。另外,使用激光位移计(KEYENCE公司制LK-H150)计量敷贴器A1、A9工作时的工作部的速度。对此速度(v[m/s])和工作部的总重量(m[kg])进行乘法运算而求出工作部的运动量(P=m·v[Ns])。将该运动量作为横轴、OVA的转移率作为纵轴而绘出实验结果,得到图99所示的图表。如图99所示,运动量在0.006Ns~0.015Ns的范围内,能够得到50%以上的OVA的转移率。另外,工作部的运动量成为在微针32与人皮肤碰撞时的穿刺能量的指标。
符号的说明
10、110、210、310、410:壳体,12、212、312、412:主体部,12f:切口部,14、116、214、314:盖部,14c:切口部,14d:贯通孔,20、120、220、320、420:活塞板,20c1~20c4、120c1~120c3、220c1~220c4、320c1~320c3、420c1~420c3:突起,30:微针阵列,32:微针,40:圆锥螺旋弹簧,50、250、350、450:解除部件,50a:内侧部,50b:外侧部,50b4:旋钮部,50f:板状体,112:内侧主体部,112b~112d:引导部,114:外侧主体部,116c1~116c3:突起,116e:啮合部,120d1~120d3:凹陷部,120e:啮合部,254c:突出部,256c:突出部,260:止动器,266a、266b:止动器部件,414:外盖部,416:内盖部,A1~A13:敷贴器,G1~G4、G111、G112、G121、G122、G131、G132、G210、G221、G222、G230、G241、G242:槽部,G310~G330:槽体,H:贯通孔。
Claims (27)
1.一种敷贴器,用于通过将微针向皮肤的穿刺而将活性成分通过皮肤转移到体内,其特征为,具备:
活塞板,其在一方的主面侧配置了所述微针;
非线性螺旋弹簧,其配置于所述活塞板的另一方的主面侧,并且对所述活塞板赋予加载力;
壳体,其具有收容所述活塞板及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筒状的主体部;和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并且在与所述活塞板之间夹持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盖部;
卡定组件,其将所述活塞板卡定在所述壳体上,以便保持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由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压缩了的状态不变地在所述盖部侧的退避位置保持所述活塞板;和
解除组件,其用于解除所述活塞板由所述卡定组件卡定在所述壳体上并由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压缩了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卡定状态,
若由所述解除组件解除所述卡定状态,则所述活塞板由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在所述主体部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微针的针密度为500根/cm2以上,
由所述活塞板、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及所述微针构成的工作部的总重量为1.5g以下,
由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工作的所述工作部的运动量为0.006Ns~0.015Ns。
3.一种敷贴器,用于通过将微针向皮肤的穿刺而将活性成分通过皮肤转移到体内,其特征为,具备:
活塞板,其通过一方的主面与设置所述微针的微针阵列碰撞向所述微针阵列传递冲击力;
非线性螺旋弹簧,其配置于所述活塞板的另一方的主面侧并且对所述活塞板赋予加载力;
壳体,其具有收容所述活塞板及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筒状的主体部;和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并且在与所述活塞板之间夹持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盖部;
卡定组件,其将所述活塞板卡定在所述壳体上,以便由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压缩了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状态不变地在所述盖部侧的退避位置保持所述活塞板;和
解除组件,其用于解除由所述卡定组件将所述活塞板卡定在所述壳体上并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压缩了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卡定状态,
若由所述解除组件解除所述卡定状态,则所述活塞板由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在所述主体部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作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还具备在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引导所述活塞板的引导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在所述活塞板上设置了在与其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且朝向外方突出的多个突起,
所述引导组件是以沿着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上的多个开口部,
所述活塞板的所述各突起在位于所述各开口部内的状态下,能够在所述各开口部内移动,
所述卡定组件分别配置于与所述各开口部邻接的位置,能够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各突起卡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多个突起设置于所述活塞板的周缘。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卡定组件以随着靠近所述开口部而靠近所述盖部的方式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多个突起中朝向所述主体部的另一端侧的一侧的面,是以随着朝向外方而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倾斜的斜面,
对到达了皮肤的所述作用位置的所述多个突起进行卡定的所述主体部的底壁,具有与所述多个突起的所述斜面对应的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引导组件是以从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上的多个开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解除组件通过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在所述主体部的侧壁上形成了沿着周向延伸的贯通孔,
所述解除组件具有:
第一部分,其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与所述活塞板卡定;和
第二部分,其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并且通过所述贯通孔而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
对所述第二部分进行操作,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由此所述第一部分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在所述盖部形成了贯通孔,
所述解除组件具有:
第一部分,其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与所述活塞板卡定;和
第二部分,其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并且通过所述贯通孔而位于所述盖部的外表面,
对所述第二部分进行操作,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由此所述第一部分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在所述盖部形成了贯通孔,
所述解除组件具有:
基部,其配置于所述盖部的外表面上并且能够以所述主体部的轴为中心旋转;
旋钮部,其以能够以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为中心旋回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基部安装;和
传递部,其从所述基部通过所述贯通孔延伸到所述壳体内,并且将所述基部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活塞板,
对所述旋钮部进行操作,所述传递部从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由此所述传递部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解除组件具有将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盖部与所述主体部为分体,
在所述卡定状态下,在所述盖部由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朝向离开活塞板的一侧加载而所述盖部位于离开了所述活塞板的分离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解除组件的所述卡合部不进行所述盖部与所述活塞板的卡合,另一方面,在对所述盖部赋予抵抗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的推压力而所述盖部位于靠近所述活塞板的接近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解除组件的所述卡合部进行所述盖部与所述活塞板的卡合,
通过在由所述卡合部进行所述盖部与所述活塞板的卡合的状态下旋转所述盖部,所述卡合部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解除组件位于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
所述主体部的侧壁中,在连结所述解除组件和所述卡定组件的直线上的位置形成了贯通孔,
所述解除组件一边通过所述贯通孔一边向处于所述卡定状态的所述突起推紧,由此,使所述活塞板旋转的旋转力由所述解除组件作用于所述活塞板,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解除组件是呈三角形状的板状体,其斜边与所述贯通孔相向,
所述解除组件一边通过所述贯通孔一边向处于所述卡定状态的所述突起推紧,所述突起在所述斜边上滑动,由此,使所述活塞板旋转的旋转力作用于所述活塞板,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敷贴器还具备止动器,所述止动器限制所述解除组件的驱动,防止所述解除组件通过所述贯通孔与处于所述卡定状态的所述突起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解除组件以能够在所述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
在对所述解除组件赋予推压力而所述解除组件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移动时,所述解除组件通过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解除组件具有:第一解除部件,其以能够在所述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和第二解除部件,其以能够在所述主体部的周向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解除部件之间,
在所述第二解除部件上设置朝向所述主体部突出并且能够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卡合的第一卡合突起和朝向所述第一解除部件突出的第二卡合突起,
在所述第一解除部件上设置收容所述第二卡合突起的收容开口部,
所述收容开口部具有从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延伸的边,
在对所述第一解除部件赋予推压力而所述第一解除部件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移动时,所述第二卡合突起一边与所述收容开口部的所述边抵接一边在所述边上滑动,由此,所述第一解除部件使所述第二解除部件旋转,
伴随所述第二解除部件的旋转,所述第一卡合突起一边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卡合一边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解除组件以能够在所述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外侧,
在所述解除组件上,设置位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的上方并且朝向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突出的卡合突起,
所述卡合突起具有从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延伸并且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相向的边,
在对所述解除组件赋予推压力而所述解除组件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移动时,所述卡合突起的所述边一边与所述活塞板的所述突起卡合一边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所述各突起从所述卡定组件到达所述各开口部而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在所述活塞板的周缘部形成了在其厚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切口槽部,
所述引导组件是以沿着所述主体部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上的多个突条,
所述活塞板在所述活塞板的所述各切口槽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突条卡合的状态下,能够沿着所述突条在所述主体部内移动,
所述卡定组件由所述突条中所述盖部侧的端部构成,在从所述主体部的轴向观察所述各切口槽部不与所述各突条重叠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活塞板卡定。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解除组件通过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23.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卡定组件是设置于所述活塞板上的臂部件,
在所述盖部形成了穿插所述臂部件的贯通孔,
所述活塞板能够在所述臂部件卡定在所述盖部而不能通过所述贯通孔的第一位置与所述臂部件不卡定在所述盖部而能够通过所述贯通孔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活塞板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保持由所述盖部和所述活塞板压缩了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状态不变地,在所述盖部侧的所述退避位置保持所述活塞板,
在由所述解除组件解除所述卡定状态而所述活塞板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塞板由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的加载力在所述主体部内移动并到达皮肤的所述作用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解除组件经所述臂部件对所述活塞板赋予旋转力而使所述活塞板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由此解除所述卡定状态。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敷贴器还具备与到达了皮肤的所述作用位置的所述活塞板卡合的卡合片。
26.根据权利要求1~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所述非线性螺旋弹簧是圆锥螺旋弹簧。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敷贴器,其中,
构成所述圆锥螺旋弹簧的金属线从所述圆锥螺旋弹簧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观察未重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80198 | 2012-12-21 | ||
JP2012280198 | 2012-12-21 | ||
PCT/JP2013/081944 WO2014097837A1 (ja) | 2012-12-21 | 2013-11-27 | アプリケー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55517A true CN104955517A (zh) | 2015-09-30 |
CN104955517B CN104955517B (zh) | 2017-09-26 |
Family
ID=50978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1668.9A Active CN104955517B (zh) | 2012-12-21 | 2013-11-27 | 施放器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13970B2 (zh) |
EP (1) | EP2937111B1 (zh) |
JP (1) | JP6158838B2 (zh) |
KR (1) | KR102158891B1 (zh) |
CN (1) | CN104955517B (zh) |
ES (1) | ES2788517T3 (zh) |
TW (1) | TWI617332B (zh) |
WO (1) | WO2014097837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44256A (zh) * | 2018-03-07 | 2018-11-06 | 卢乐 | 治疗人体足部鸡眼、胼胝的二次按压式皮下给药器 |
WO2021109005A1 (zh) * | 2019-12-02 | 2021-06-10 | 苏州纳生微电子有限公司 | 给药连接头及给药装置 |
CN114796839A (zh) * | 2022-04-19 | 2022-07-29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重力加载的微针进针器 |
CN114929323A (zh) * | 2020-01-09 | 2022-08-19 | 延世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 微针涂抹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PT1762259E (pt) | 2005-09-12 | 2010-12-10 | Unomedical As | Insersor para um conjunto de infusão com uma primeira e uma segunda unidades de mola |
WO2011121023A1 (en) | 2010-03-30 | 2011-10-06 | Unomedical A/S | Medical device |
US10194938B2 (en) | 2011-03-14 | 2019-02-05 | UnoMedical, AS | Inserter system with transport protection |
CN103957962B (zh) | 2011-10-05 | 2017-07-07 | 犹诺医药有限公司 | 用于同时插入多个经皮部分的插入物 |
EP2583715A1 (en) | 2011-10-19 | 2013-04-24 | Unomedical A/S | Infusion tube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
KR102064628B1 (ko) * | 2012-04-05 | 2020-01-08 | 히사미쓰 세이야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천자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JP6434521B2 (ja) * | 2013-09-05 | 2018-12-05 | サノフィ−アベンティス・ドイチュラント・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 針挿入装置用の駆動機構 |
ES2756574T3 (es) | 2013-11-05 | 2020-04-27 |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 Aplicador |
ES2990100T3 (es) | 2014-09-11 | 2024-11-28 |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 Dispositivo de microagujas |
KR102124690B1 (ko) | 2014-10-27 | 2020-06-18 | 히사미쓰 세이야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유전자 재조합형 난포 자극 호르몬을 함유하는 마이크로 니들 디바이스 |
JP6677170B2 (ja) * | 2014-12-16 | 2020-04-08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針状体 |
CA2982803C (en) | 2015-04-07 | 2023-02-28 | Lts Lohmann Therapie-Systeme Ag | Microneedle system for delivering liquid formulations |
FR3038232B1 (fr) * | 2015-06-30 | 2017-07-28 | Crossject | Dispositif d’injection sans aiguille equipe d’un ressort de compression |
CN108136165B (zh) * | 2015-09-02 | 2020-11-06 | 久光制药株式会社 | 施放器 |
WO2017125817A1 (en) | 2016-01-19 | 2017-07-27 | Unomedical A/S | Cannula and infusion devices |
WO2018056584A1 (ko) | 2016-09-21 | 2018-03-29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피부 상태 측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
EP3960222A1 (en) | 2017-08-30 | 2022-03-02 | Pirouette Medical Inc. | Compact auto-injector |
WO2019071129A1 (en) | 2017-10-05 | 2019-04-11 | Pirouette Medical LLC | PROTECTIVE HOUSING FOR A SELF-INJECTOR |
JP6914359B2 (ja) | 2017-11-30 | 2021-08-04 | 久光製薬株式会社 | アプリケータ、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キット |
JP7069973B2 (ja) * | 2018-03-30 | 2022-05-18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穿刺器具 |
KR102175310B1 (ko) * | 2018-08-28 | 2020-11-06 |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슈팅 마이크로 구조체 모듈 및 이의 어플리케이터 |
DE102019200561A1 (de) * | 2019-01-17 | 2020-07-23 | Lts Lohmann Therapie-Systeme Ag | Träger |
DE102019200563A1 (de) * | 2019-01-17 | 2020-07-23 | Lts Lohmann Therapie-Systeme Ag | Applikator |
US11458292B2 (en) | 2019-05-20 | 2022-10-04 | Unomedical A/S | Rotatable infusion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
JP2022546459A (ja) * | 2019-08-27 | 2022-11-04 | エルテーエス ローマン テラピー-ジステーメ アーゲー | マイクロアレイアプリケータ、及び、マイクロアレイに作用するプランジャを移動させるための方法 |
CN115087480A (zh) | 2020-02-20 | 2022-09-20 | 朱比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给药的涂药器和用于其的微针贴片 |
KR102537221B1 (ko) * | 2020-11-20 | 2023-05-26 | 울산과학기술원 | 마이크로니들 어플리케이터 |
WO2023250117A2 (en) * | 2022-06-24 | 2023-12-28 | Vaxess Technologies, Inc. | Applicator for medicament patch |
KR102639625B1 (ko) * | 2023-03-13 | 2024-02-23 | (주)시지바이오 | 마이크로니들 패키지 및 상기 마이크로니들 패키지를 포함하는 어플리케이터 패키지 |
WO2024263835A1 (en) * | 2023-06-23 | 2024-12-26 | Vaxess Technologies, Inc. | Applicator for medicament patc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79589A (zh) * | 2000-10-13 | 2004-03-03 | 用于冲击敷贴器的微凸起构件保持器 | |
JP2006276200A (ja) * | 2005-03-28 | 2006-10-1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小型撮像モジュール |
US20080039805A1 (en) * | 2004-06-10 | 2008-02-14 | Frederickson Franklyn L | Patch Application Device and Kit |
US20080156594A1 (en) * | 2005-03-28 | 2008-07-03 | Kiyoto Kobayashi | Electromagnetic Brake Device |
CN101513550A (zh) * | 2002-06-25 | 2009-08-26 | 权圣润 | 用于药物输送及其它用途的速溶微穿孔器 |
JP2010211890A (ja) * | 2009-03-12 | 2010-09-24 | Nec Corp | カートリッジ収納マガジン |
KR101111144B1 (ko) * | 2010-02-08 | 2012-02-15 | (주)프레스티지 메디케어 | 의료용 침술장치 |
WO2012046816A1 (ja) * | 2010-10-07 | 2012-04-12 | 久光製薬株式会社 | アプリケータ |
CN102753234A (zh) * | 2009-12-16 | 2012-10-24 |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 自注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9184A (ja) | 1986-06-30 | 1988-01-14 | Komatsu Ltd | 気体レ−ザ装置の放電回路 |
US6503231B1 (en) * | 1998-06-10 | 2003-01-07 |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 Microneedle device for transport of molecules across tissue |
GB9817662D0 (en) | 1998-08-13 | 1998-10-07 | Crocker Peter J | Substance delivery |
RU2275871C2 (ru) * | 2000-10-13 | 2006-05-10 | Алза Корпорейшн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прокалывания кожи микровыступами |
KR100993477B1 (ko) * | 2002-06-25 | 2010-11-11 | 권성윤 | 약물 송달 및 다른 용도를 위한 신속 용해형마이크로-퍼포레이터 |
WO2005065765A1 (en) | 2003-12-29 | 2005-07-2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edical devices and kits including same |
AU2012201016B2 (en) | 2004-11-18 | 2012-10-1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Low-profile microneedle array applicator |
US10035008B2 (en) | 2005-04-07 | 2018-07-3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ool feedback sensing |
EP2474338B1 (en) * | 2005-06-27 | 2013-07-24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icroneedle array applicator device |
US9119945B2 (en) | 2006-04-20 | 2015-09-0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Device for applying a microneedle array |
JP5052293B2 (ja) | 2007-10-31 | 2012-10-17 |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 エレベーターの保守運転装置 |
WO2009107806A2 (ja) | 2008-02-29 | 2009-09-03 | 株式会社メドレックス |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皮膚内への挿入方法及び該方法に使用する補助器具 |
TWI449551B (zh) | 2009-01-30 | 2014-08-21 | Terumo Corp | 注射針組合體以及藥劑注射裝置 |
WO2010095456A1 (ja) | 2009-02-23 | 2010-08-26 | 株式会社メドレックス | 剣山型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アプリケーター |
US9033898B2 (en) * | 2010-06-23 | 2015-05-19 | Seventh Sense Biosystems, Inc. | Sampling devices and methods involving relatively little pain |
WO2010125551A2 (en) | 2009-04-29 | 2010-11-04 | Janisys Limited | A micro-needle device and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applying a micro-needle element to a site on the skin of a subject |
WO2011140240A2 (en) | 2010-05-04 | 2011-11-10 | Corium International, Inc. | Applicators for microneedles |
JP2012100783A (ja) | 2010-11-08 | 2012-05-31 | Nanbu Plastics Co Ltd | 薬液供給装置 |
JP6082697B2 (ja) | 2010-12-22 | 2017-02-15 | バレリタ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極微針パッチアプリケータ |
CN203694219U (zh) * | 2011-03-03 | 2014-07-09 |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 输注组件 |
JP5627788B2 (ja) | 2011-07-27 | 2014-11-19 | 久光製薬株式会社 | アプリケータ |
US9498611B2 (en) | 2011-10-06 | 2016-11-22 |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Inc. | Applicator |
-
2013
- 2013-11-27 WO PCT/JP2013/081944 patent/WO201409783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1-27 CN CN201380071668.9A patent/CN104955517B/zh active Active
- 2013-11-27 ES ES13864780T patent/ES2788517T3/es active Active
- 2013-11-27 JP JP2014553046A patent/JP61588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3-11-27 KR KR1020157017306A patent/KR102158891B1/ko active Active
- 2013-11-27 US US14/654,029 patent/US9913970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1-27 EP EP13864780.5A patent/EP2937111B1/en active Active
- 2013-12-09 TW TW102145132A patent/TWI61733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79589A (zh) * | 2000-10-13 | 2004-03-03 | 用于冲击敷贴器的微凸起构件保持器 | |
CN101513550A (zh) * | 2002-06-25 | 2009-08-26 | 权圣润 | 用于药物输送及其它用途的速溶微穿孔器 |
US20080039805A1 (en) * | 2004-06-10 | 2008-02-14 | Frederickson Franklyn L | Patch Application Device and Kit |
JP2006276200A (ja) * | 2005-03-28 | 2006-10-1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小型撮像モジュール |
US20080156594A1 (en) * | 2005-03-28 | 2008-07-03 | Kiyoto Kobayashi | Electromagnetic Brake Device |
JP2010211890A (ja) * | 2009-03-12 | 2010-09-24 | Nec Corp | カートリッジ収納マガジン |
CN102753234A (zh) * | 2009-12-16 | 2012-10-24 |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 自注射装置 |
KR101111144B1 (ko) * | 2010-02-08 | 2012-02-15 | (주)프레스티지 메디케어 | 의료용 침술장치 |
WO2012046816A1 (ja) * | 2010-10-07 | 2012-04-12 | 久光製薬株式会社 | アプリケータ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44256A (zh) * | 2018-03-07 | 2018-11-06 | 卢乐 | 治疗人体足部鸡眼、胼胝的二次按压式皮下给药器 |
CN108744256B (zh) * | 2018-03-07 | 2020-12-01 | 王昱捷 | 治疗人体足部鸡眼、胼胝的二次按压式皮下给药器 |
WO2021109005A1 (zh) * | 2019-12-02 | 2021-06-10 | 苏州纳生微电子有限公司 | 给药连接头及给药装置 |
CN114929323A (zh) * | 2020-01-09 | 2022-08-19 | 延世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 微针涂抹器 |
CN114796839A (zh) * | 2022-04-19 | 2022-07-29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重力加载的微针进针器 |
CN114796839B (zh) * | 2022-04-19 | 2024-05-03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重力加载的微针进针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17332B (zh) | 2018-03-11 |
US9913970B2 (en) | 2018-03-13 |
KR20150100707A (ko) | 2015-09-02 |
WO2014097837A1 (ja) | 2014-06-26 |
EP2937111A4 (en) | 2016-12-21 |
ES2788517T3 (es) | 2020-10-21 |
KR102158891B1 (ko) | 2020-09-22 |
CN104955517B (zh) | 2017-09-26 |
US20150314117A1 (en) | 2015-11-05 |
JPWO2014097837A1 (ja) | 2017-01-12 |
TW201434505A (zh) | 2014-09-16 |
EP2937111A1 (en) | 2015-10-28 |
EP2937111B1 (en) | 2020-03-18 |
JP6158838B2 (ja) | 2017-07-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55517A (zh) | 敷贴器 | |
US9119945B2 (en) | Device for applying a microneedle array | |
JP2018191783A (ja) |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ユニット、および容器 | |
JP6215343B2 (ja) | アプリケータ | |
US20110177297A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olid microstructure and solid microstructure manufactured based on same | |
US20250025078A1 (en) | Electrode arrangement | |
CN103874518A (zh) | 一体化微针阵列递送系统 | |
US20200016388A1 (en) | Microneedle array with composite formulat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AU2012203204A1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elivering agents across biological barriers | |
US20100305518A1 (en) | Active microneedle array | |
US20160067469A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icrostructure using centrifugal force and microstructure manufactured by same | |
Zhao et al. | 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microneedle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by delivering donepezil | |
KR20230014702A (ko) | 고성능 마이크로니들 어레이 | |
Kook et al. | Wafer-scale multilayer fabrication for silk fibroin-based microelectronics | |
EP4108287A1 (en) | Microneedle array unit | |
US20220346679A1 (en) | Analyte measurement system | |
US11400267B2 (en) | Microneedle patch,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microneedle | |
EP3326683B1 (en) | Per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device | |
Jang et al. | Three-dimensionally-patterned submicrometer-scale hydrogel/air networks that offer a new platform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 |
Cao et al. |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lucocorticoid functionalized poly (N-vinyl pyrrolidone): a versatile prodrug for neural interface | |
EP3875140B1 (en) | Microneedle array unit | |
KR20200024515A (ko) | 마이크로 구조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KR20190107538A (ko) | 마이크로니들 어플리케이터 | |
KR102198437B1 (ko) | 슈팅 마이크로 구조체 및 이의 어플리케이터 | |
WO2023032118A1 (ja) |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及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並びに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