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63880A - 跨坐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63880A CN103963880A CN201310036528.XA CN201310036528A CN103963880A CN 103963880 A CN103963880 A CN 103963880A CN 201310036528 A CN201310036528 A CN 201310036528A CN 103963880 A CN103963880 A CN 1039638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illight
- lampshade
- mounting plate
- license plate
- plate mou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尾灯及后方向灯的视认性的同时,通过灯具类的紧凑配置而谋求车辆后部的紧凑化的跨坐型车辆。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在后视时,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通过尾灯(TL)的灯罩(TL20)的左端的左侧上下延伸线(VL1)与通过尾灯(TL)的灯罩(TL20)的右端的右侧上下延伸线(VL2)之间,尾灯(TL)的灯罩(TL20)通过使下缘(TL20a)的中央部(TL20a1)与左右两侧部(TL20a2)相比更向下方且前方延伸而形成有灯罩延出部(TL20E)。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尤其涉及可在确保尾灯及后方向灯的视认性的同时,通过灯具类的紧凑配置而谋求车辆后部的紧凑化的构成。
背景技术
常规上,速克达型车辆等跨坐型车辆中,已知有在车体的后部装设尾灯及与尾灯分开设置的左右的后方向灯者。在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案中,如其图4所示,揭示左右的后方向灯84(关于符号,使用所述公开案中记载者,以下相同)支撑于与尾灯10相比更位于下方的牌照托架8的左右的侧部81。根据此种构造,从车辆的后方观察时,左右的后方向灯84与尾灯10的左右两端部相比更位于外侧,可充分确保尾灯10与左右的后方向灯84的距离,因此可容易明确地区分后方向灯84的亮灯与尾灯10的亮灯,充分提高后方向灯84的视认性。
专利文献1:台湾专利第I330158号公开案
发明内容
[发明所希望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上所述的构造中存在如下问题:从车辆的后方观察时,左右的后方向灯84与尾灯10的左右两端部相比更位于外侧以充分确保尾灯10与左右的后方向灯84的距离,因此车辆后部会因灯具类的配置造成不易以车辆看上去不大的方式进行紧凑化。
本发明是鉴于此种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确保尾灯与后方向灯的视认性的同时,通过灯具类的紧凑配置而谋求车辆后部的紧凑化的跨坐型车辆。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如下特征。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的主旨在于包括:动力单元,其产生驱动力;后轮,其由所述动力单元的驱动力驱动;座椅,其与所述后轮相比更位于上方;左侧的侧盖及右侧的侧盖,其配置于所述座椅的下方空间的车宽方向的左侧及右侧,且在其间形成收容空间;尾灯,其配置于所述左侧的侧盖的后端部与所述右侧的侧盖的后端部之间,且包含光源及灯罩;牌照安装板,其与所述尾灯相比更位于下方;及后方向灯,其安装于所述牌照安装板的左右两侧部,且包含光源及灯罩;且在后视时,所述后方向灯的灯罩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通过所述尾灯的灯罩的左端的左侧上下延伸线与通过所述尾灯的灯罩的右端的右侧上下延伸线之间,所述尾灯的灯罩通过使下缘的中央部与左右两侧部相比更向下方且前方延伸而形成有灯罩延出部。
本发明的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尾灯在俯视时呈中央位于后方的大致U字状,所述尾灯的本体包含与所述灯罩延出部对应的本体延出部,在所述本体延出部设置有用以将所述尾灯安装到车体的安装部。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所述尾灯的光源有多个,在所述本体延出部也设置有尾灯的光源。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所述牌照安装板包括:牌照安装板下部,其设置有牌照安装部;及牌照安装板上部,其位于所述牌照安装板下部的上方,且上缘与所述尾灯的所述灯罩的下缘连接;在侧视时,所述牌照安装板上部向后上方倾斜,所述牌照安装板下部向后下方倾斜,所述左侧的侧盖的后端部及所述右侧的侧盖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尾灯及所述牌照安装板上部两者。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所述后方向灯配置于所述牌照安装板下部的上部,且在俯视时与所述尾灯重叠。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在后视时,所述灯罩延出部成为V字状,所述灯罩延出部与连结所述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的灯罩的上端的水平延伸线相比更位于上方且位于通过所述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各者的宽度方向的车辆中心侧的端部的上下延伸线之间。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在侧视时,所述后方向灯的灯罩朝向后上方倾斜延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尾灯及后方向灯的视认性的同时,通过灯具类的紧凑配置而谋求车辆后部的紧凑化的跨坐型车辆。
附图说明
图1展示部分内部构造的速克达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右侧视图。
图3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前视图。
图4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后视图。
图5是速克达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6是速克达型车辆的立体图。
图7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8展示尾灯TL的灯罩侧的图式。
图9展示拆卸掉灯罩的状态的尾灯TL的图式。
图10展示图8的A-A线剖面的图式。
图11展示尾灯TL的上表面的图式。
图12展示尾灯TL的本体侧的图式。
图13是后方向灯RI的左侧视图。
图14是后方向灯RI的后视图。
图15展示图13的A-A线剖面的图式。
图16展示尾灯TL、牌照安装板LP及侧盖10的结合体的局部后视图。
图17展示图16的结合体的内侧的图式。
图18(a)-(d)展示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情形时的尾灯TL的灯罩的下缘的中央部与其左右两侧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随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应用的跨坐型车辆为速克达型车辆1。其中,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为其它跨坐型车辆。此外,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并不限定于引擎驱动式的车辆,也可为马达驱动的电动车辆。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的方向分别指从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1的乘客观察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图1中的符号Fr表示前方。
<车辆整体>
首先,根据图1~图6对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整体构造进行概述。图1是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图2是其右侧视图。图3是其前视图。图4是其后视图。图5是其俯视图。图6是从车辆的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再者,图2~图6展示车辆的外观,图1中以虚线展示车架2及收纳箱13等部分的车辆内部构造。
如图1~图6所示,底架型(underbone)的车架2的前端部可左右旋动地支撑前叉3,所述车架2的中央部以枢轴部P为中心可上下摆动地支撑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4。在所述动力单元4的上方,包括前座5a及后座5b的两人乘坐用的座椅5以其前端部的铰链销H为中心,相对于配置于车架2间的收纳箱13而可开闭地安装。
一对前叉3向前下方倾斜延伸,在下端布置有前轮6。前叉3的上端安装到固定于转向轴(未图示)的下端部的下托架(未图示)。在转向轴的上端布置有转向车把7。在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布置有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并由所述动力单元4的驱动力驱动的后轮8。后轮8的上方由上缘与尾灯TL相接的大型的牌照安装板LP覆盖。在牌照安装板LP的左右两侧部,后方向灯RI隔着牌照灯LL而安装(图4)。牌照安装板LP兼具后轮8的挡泥板的功能。
前叉3的上部及转向轴是由前盖9及护腿板14从前后覆盖,在前盖9的前表面中央部布置有头灯15。前盖9包含位于头灯15的上方的前上部盖9a、及位于头灯15的左右两侧且在侧视时为回旋镖状(boomerang shape)、具体为中间部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形状的前侧部盖9b。
如图1所示,座椅5与后轮8相比更位于上方。座椅5的下方的空间是由侧盖10(包括左侧的侧盖10L及右侧的侧盖10R,下文中有时也不区分左右侧,而仅称为侧盖10)覆盖。换句话说,侧盖10即左侧的侧盖10L及右侧的侧盖10R分别配置于座椅5的下方空间(更具体来说为座椅5与动力单元4之间的空间)的车宽方向的左侧及右侧。在左侧的侧盖10L与右侧的侧盖10R之间形成收容空间。本实施例中,所述收容空间用作收纳箱13,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所述收容空间利用于其它用途,例如作为燃料箱的设置空间。又,在马达驱动的电动车辆的情形时,也可利用所述收容空间作为对驱动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池的设置空间。
本实施例中,侧盖10在座椅5的前端部的下方且左侧的侧盖10L与右侧的侧盖10R之间进而包含中心盖12,即,左侧的侧盖10L与右侧的侧盖10R在座椅5的前端部的下方经由中心盖12而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省略中心盖12,而使左侧的侧盖10L与右侧的侧盖10R在座椅5的前端部的下方相互直接连接。
在侧盖10与护腿板14之间布置有低位的踏板部FL。踏板部FL包括:脚踏板11,其形成踏板部FL的上表面;脚踏板侧盖16,其从脚踏板11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垂下且形成踏板部FL的侧面的上部;及底盖17,其与脚踏板侧盖16相比更位于下方。脚踏板侧盖16中,前端部上缘与前侧部盖9b的下端部连接,中央部上缘与脚踏板11连接,后端部的上缘在与同乘者的搁脚部S相比更靠车辆的后方处与侧盖10连接。底盖17的车宽方向剖面为U字状,形成踏板部FL的下表面及侧面的下部。前盖9、护腿板14、踏板部FL、中心盖12及侧盖10等车身盖为外观构件,可分别由塑料等适当材料形成。再者,车身盖整体上显现为左右对称。再者,侧盖10等车身盖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形状或构成。例如,也可将左侧的侧盖10L及右侧的侧盖10R进而分割为多个(例如上下2个)。
动力单元4例如为包括引擎41、且配置于从引擎41的侧方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传动箱42中的V型带式无段变速器,使引擎41与传动箱42一体化的构造,上述引擎41是将汽缸轴朝向大致水平前方而搭载。在传动箱42的前部连接有空气管道421,其吸入用以使因V型带式无段变速器的皮带的摩擦等产生的热发散的外部气体。在传动箱42的上方配置有对供给到引擎41的外部气体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AC。
本实施例中,引擎41为水冷式引擎,因引擎的发热而变得高温的冷却水是利用位于图2所示的散热盖RC的内方的散热器进行冷却。
再者,本实施例中,例示有将引擎41与传动箱42一体化的动力单元4,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不使引擎41与传动箱42一体化,而为分开的构造。又,本实施例中,引擎41搭载于踏板部FL的后方,但引擎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引擎也可搭载于脚踏板11的下方。此外,本实施例中,例示引擎驱动式的动力单元4,但并不限定于此,动力单元只要产生驱动车辆的驱动力即可,也可为马达驱动式。
<后部灯具的配置及构成>
如上所述,后轮8的上方由大型的牌照安装板LP覆盖(图1)。又,如图4所示,左侧的侧盖10L与右侧的侧盖10R在后端部隔着尾灯TL而布置。在牌照安装板LP的左右两侧部,后方向灯RI隔着牌照灯LL而安装。
其次,根据图8~图12说明尾灯TL。图8展示尾灯TL的灯罩侧的图式。图9展示拆卸掉灯罩的状态的尾灯TL的图式。图10展示图8的A-A线剖面的图式。图11展示尾灯TL的上表面的图式。图12展示尾灯TL的本体侧的图式。图8~图12均展示安装于车体上时的姿势的尾灯TL。
如图8及图9所示,尾灯TL包含本体TL10及灯罩TL20,本体TL10及灯罩TL20均显现为左右对称。又,如图11所示,尾灯TL在俯视时为呈中央位于车辆的后方的大致U字状。
如图10所示,尾灯TL的本体TL10包括壳体TL11、反射器TL12及光源TL13。光源TL13是从图12所示的线束TL14供电。再者,本实施例中,光源TL13包含多个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由1个或1个以上的灯泡构成尾灯TL的光源。再者,灯罩TL20只要可使来自光源TL13的发光透过即可,一般与本体TL10的壳体TL11形成密闭空间,也具有防水或防尘的效果。
如图8及图10所示,尾灯TL的灯罩TL20通过使下缘TL20a的中央部TL20a1在与下缘TL20a的左右两侧部TL20a2相比更向下方且车辆的前方延伸而形成有灯罩延出部TL20E。
如图9所示,尾灯TL的本体TL10包含与灯罩延出部TL20E对应的本体延出部TL10E,在本体延出部TL10E也设置有光源TL13的LED。又,在本体延出部TL10E设置有用以将尾灯TL安装到车体的安装部TL15。
其次,根据图13~图15说明后方向灯RI。图13~图15是对左侧的后方向灯RI进行说明。右侧的后方向灯RI显现为与左侧的侧盖10L左右对称,因此省略说明。图13是后方向灯RI的左侧视图。图14是后方向灯RI的后视图。图15展示图13的A-A线剖面的图式。图13~图15均展示安装于车体上时的姿势的后方向灯RI。
如图15所示,后方向灯RI包含本体RI10及灯罩RI20。后方向灯RI的本体RI10包括壳体RI11、反射器RI12及光源RI13。光源RI13是从线束RI14供电。再者,本实施例中,光源RI13包含灯泡,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由发光二极管(LED)构成后方向灯RI的光源。再者,灯罩RI20使来自光源RI13的发光透过,并且与本体RI10的壳体RI11形成密闭空间,具有防水或防尘的效果。
如图13所示,在侧视时,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朝向后上方倾斜延伸。又,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具有不仅可从车辆的后方观察到(图14)也可从车辆的侧方观察到(图13)的形状。因此,可从更宽广的角度范围确认后方向灯RI的闪烁状况。又,如图13所示,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是前后较长地延伸,因此可确保面积。
其次,根据图16、图17,说明尾灯TL、牌照安装板LP及侧盖10(左侧的侧盖10L及右侧的侧盖10R)的结合体的构造。图16展示所述结合体的局部后视图。图17展示图16的结合体的内侧的图式。
如图12及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尾灯TL的本体TL10,用以将尾灯TL安装到车体的安装部设置有7处。具体来说,在本体延出部TL10E的下端部设置有1处安装部TL15,以安装部TL15为中心,安装部TL16、TL17、TL18左右对称地设置。安装部TL15及安装部TL16与牌照安装板LP通过螺丝锁紧而固定。安装部TL17及安装部TL18则与侧盖10通过螺丝锁紧而固定。牌照安装板LP与侧盖10除了经由尾灯TL间接结合以外,还通过未图示的螺丝锁紧部将两者直接固定。
如图16所示,牌照安装板LP包括牌照安装板下部LP20及位于其上方的牌照安装板上部LP10。在牌照安装板下部LP20设置有牌照安装部LP21。再者,牌照安装板上部LP10的上缘LP10a与尾灯TL的灯罩TL20的下缘TL20a相连接。
如图7所示,在侧视时,牌照安装板上部LP10向后上方倾斜,牌照安装板下部LP20向后下方倾斜。又,左侧的侧盖10L的后端部及右侧的侧盖10R的后端部(图16)连接到尾灯TL及牌照安装板上部LP10两者。再者,后方向灯RI配置于牌照安装板下部LP20的上部。更具体来说,后方向灯RI配置于向后下方倾斜的牌照安装板下部LP20与向后上方倾斜的牌照安装板上部LP10的交界线的附近。如图5及图16所示,在俯视时,尾灯TL与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RI各者重叠。
如图16所示,在牌照安装部LP21的上方设置有牌照照射用的牌照灯LL。牌照灯LL包含以从上方覆盖其光源的方式从牌照安装板LP向车辆后方突出的遮蔽部LL1。在牌照灯LL与牌照安装部LP21之间设置有反射板LP23。
如图16所示,在后视时,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通过尾灯TL的灯罩TL20的左端的左侧上下延伸线VL1与通过尾灯TL的灯罩TL20的右端的右侧上下延伸线VL2之间。本实施例中,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RI各者的车辆中心侧的部分位于上下延伸线VL1、VL2之间。
如图16所示,在后视时,灯罩延出部TL20E与连结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的上端RI20a的水平延伸线HL相比更位于上方。又,灯罩延出部TL20E位于通过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RI各者的宽度方向的车辆中心侧的端部RI20b的上下延伸线VL3、VL4之间。本实施例中,灯罩延出部TL20E在后视时成为大致V字状。然而,延出部TL20E并不限定于前端尖细的V字状,也可为前端带有弧度的V字状。此外,延出部TL20E也可为U字状。
尾灯TL的灯罩TL20的下缘TL20a只要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可:通过使中央部TL20a1与左右两侧部TL20a2相比更位于下方而形成有灯罩延出部TL20E。图18展示从车辆的后方观察的情形时的尾灯TL的灯罩TL20的下缘TL20a的中央部TL20a1与左右两侧部TL20a2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尾灯TL的灯罩TL20的下缘TL20a的中央部TL20a1与左右两侧部TL20a2的位置关系可为图18(a)~图18(d)中的任一方面。图18(a)的方面中,如图16的局部后视图所示,左右两侧部TL20a2大致水平,中央部TL20a1则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图18(b)的方面中,左右两侧部TL20a2和中央部TL20a1以大致相同角度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图18(c)的方面中,左右两侧部TL20a2和中央部TL20a1朝向相反方向倾斜。图18(d)中,左右两侧部TL20a2与中央部TL20a1相比平缓地倾斜。再者,在图18(c)的情形时,较理想的是左右两侧部TL20a2的最低位置与中央部TL20a1的最低位置相比位于更高的位置。借此,可抑制尾灯TL与后方向灯RI间的光的干涉。
<有益的效果>
如上所示,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包括:动力单元4,其产生驱动力;后轮8,其由所述动力单元4的驱动力所驱动;座椅5,其与所述后轮8相比更位于上方;左侧的侧盖10L及右侧的侧盖10R,其配置于座椅5的下方空间的车宽方向的左侧及右侧,且在其间形成收容空间;尾灯TL,其配置于左侧的侧盖10L的后端部与右侧的侧盖10R的后端部之间,且包含光源TL13及灯罩TL20;牌照安装板LP,其与尾灯TL相比更位于下方;后方向灯RI,其安装于牌照安装板LP的左右两侧部,且包含光源RI13及灯罩RI20。在后视时,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通过尾灯TL的灯罩TL20的左端的左侧上下延伸线VL1与通过尾灯TL的灯罩TL20的右端的右侧上下延伸线VL2之间,尾灯TL的灯罩TL20通过使下缘TL20a的中央部TL20a1与左右两侧部TL20a2相比更向下方且前方延伸而形成有灯罩延出部TL20E。
根据本实施例,在后端部彼此隔着尾灯而配置的左侧的侧盖与右侧的侧盖之间形成收容空间,因此可利用侧盖10内的空间作为收纳箱、燃料箱或电池等的设置空间。
尾灯TL的灯罩TL20通过使下缘TL20a的中央部TL20a1与左右两侧部TL20a2相比更向下方且前方延伸而形成有灯罩延出部TL20E,因此能够在确保尾灯TL与后方向灯RI的距离的同时,通过使尾灯TL向上方移动而可在使车辆后部看上去不大的情况下确保尾灯TL的灯罩TL20的面积。
又,尾灯TL的灯罩TL20通过使下缘TL20a的中央部TL20a1与左右两侧部TL20a2相比更向下方且前方延伸而形成有灯罩延出部TL20E,因此能够在确保尾灯TL与后方向灯RI的距离的同时,使后方向灯RI的至少一部分在后视时位于通过尾灯TL的左端的左侧上下延伸线VL1与通过尾灯TL的右端的右侧上下延伸线VL2之间(图16),从而使后方向灯RI靠向车辆中央侧。借此,可通过灯具类的紧凑配置而谋求车辆后部的紧凑化。
因此,能够在确保尾灯TL与后方向灯RI的视认性的同时,通过灯具类的紧凑配置而谋求车辆后部的紧凑化。又,灯罩延出部TL20E在下方且前方延伸,因此与灯罩延出部TL20E仅在下方延伸的情形相比,可在确保尾灯TL的灯罩TL20的面积的同时,通过可使尾灯TL在上下方向上紧凑化而使车辆后部紧凑化。
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实例中,尾灯TL在俯视时为呈中央位于后方的大致U字状,尾灯TL的本体TL10包含与灯罩延出部TL20E对应的本体延出部TL10E,在所述本体延出部TL10E设置有用以将尾灯TL安装到车体的安装部TL15。
根据本实施例,尾灯TL在俯视时为呈中央位于后方的大致U字状(弯曲形状),因此可在确保尾灯TL的灯罩TL20的面积的同时,通过可使尾灯TL在左右方向上紧凑化而使车辆后部紧凑化。
又,如图10及图17所示,由于尾灯TL的本体延出部TL10E向下方且前方延伸,设置于本体延出部TL10E的安装部TL15随之而位于车辆的更前方。借此,在将尾灯TL安装到车体时或从车体卸除时,作业者的手易于到达设置于本体延出部TL10E的安装部TL15,因此安装性提高。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实例中,如图9所示,尾灯TL的光源TL13有多个,在本体延出部TL10E也设置有尾灯TL的光源TL13。
根据本实施例,可通过效率良好地利用尾灯TL的面积而使尾灯TL紧凑化,借此使车辆后部紧凑化。
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实例中,如图16所示,牌照安装板LP包括:牌照安装板下部LP20,其设置有牌照安装部LP21;及牌照安装板上部LP10,其位于所述牌照安装板下部LP20的上方,且上缘LP10a与尾灯TL的灯罩TL20的下缘连接。又,如图7所示,在侧视时,牌照安装板上部LP10向后上方倾斜,牌照安装板下部LP20向后下方倾斜,左侧的侧盖10L的后端部及右侧的侧盖10R的后端部连接到尾灯TL及牌照安装板上部LP10两者(图16)。
根据本实施例,侧盖10的后端部连接到尾灯TL及牌照安装板上部LP10两者,因此,即便为通过灯具类的紧凑配置来谋求车辆后部的紧凑化及视认性而对尾灯TL的形状进行考究,也可防止侧盖10变小,因此可有效地活用侧盖10内的空间。即,由于侧盖10的后端部连接到尾灯TL及牌照安装板上部LP10两者,因此与侧盖10仅与尾灯TL连接的情形相比,可增大侧盖1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可使侧盖10内的空间增大而有效地活用。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实例中,如图7所示,后方向灯RI配置于牌照安装板下部LP20的上部。又,如图5所示,在俯视时,后方向灯RI与尾灯TL重叠(图16)。
根据本实施例,尾灯TL与以一定程度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RI各者重叠,因此尾灯TL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而尾灯TL是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侧盖10L、10R的后端部之间,因此尾灯TL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越大,左右两侧的侧盖10L、10R的后端部彼此的间隔也越大。因此,在通过灯具类的紧凑配置而谋求车辆后部的紧凑化及视认性的同时,侧盖10内的空间较大而可有效地活用。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实例中,如图16所示,在后视时,灯罩延出部TL20E成为大致V字状。又,灯罩延出部TL20E与连结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的上端RI20a的水平延伸线HL相比更位于上方,且位于通过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RI各者的宽度方向的车辆中心侧的端部RI20b的上下延伸线VL3、VL4之间。
根据本实施例,尾灯TL的灯罩TL20通过使灯罩延出部TL20E为大致V字状,且使灯罩延出部TL20E与连结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RI的上端RI20a的水平延伸线HL相比更位于上方且位于通过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RI各者的宽度方向的车辆中心侧的端部RI20b的上下延伸线VL3、VL4之间,而可在确保尾灯TL与后方向灯RI的视认性的同时,通过使灯具类紧凑配置而使车辆后部紧凑化。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实例中,如图7及图13所示,在侧视时,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朝向后上方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施例,在侧视时,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朝向后上方斜向延伸,因此来自后方向灯RI的灯罩RI20的光主要向车辆的后下方射出,因此可防止后方向灯RI的发光与位于后方向灯RI的上方的尾灯TL的发光交叉而干涉,其结果是视认性得以提高。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本发明也可适用于马达驱动的电动车辆、运动型机器脚踏车、轻型机器脚踏车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四轮越野车等速克达型车辆以外的跨坐型车辆。
Claims (7)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包括:
动力单元,其产生驱动力;
后轮,其由所述动力单元的驱动力驱动;
座椅,其与所述后轮相比更位于上方;
左侧的侧盖及右侧的侧盖,其配置于所述座椅的下方空间的车宽方向的左侧及右侧且在其间形成收容空间;
尾灯,其配置于所述左侧的侧盖的后端部与所述右侧的侧盖的后端部之间且包含光源及灯罩;
牌照安装板,其与所述尾灯相比更位于下方;及
后方向灯,其安装于所述牌照安装板的左右两侧部且包含光源及灯罩;且
在后视时,所述后方向灯的灯罩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通过所述尾灯的灯罩的左端的左侧上下延伸线与通过所述尾灯的灯罩的右端的右侧上下延伸线之间,
所述尾灯的灯罩通过使下缘的中央部与左右两侧部相比更向下方且前方延伸而形成有灯罩延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尾灯在俯视时呈中央位于后方的大致U字状,
所述尾灯的本体包含与所述灯罩延出部对应的本体延出部,在所述本体延出部设置有用以将所述尾灯安装到车体的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尾灯的光源有多个,在所述本体延出部也设置有尾灯的光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牌照安装板包括:牌照安装板下部,其设置有牌照安装部;及牌照安装板上部,其位于所述牌照安装板下部的上方,且上缘与所述尾灯的所述灯罩的下缘连接;在侧视时,所述牌照安装板上部向后上方倾斜,所述牌照安装板下部向后下方倾斜,所述左侧的侧盖的后端部及所述右侧的侧盖的后端部连接到所述尾灯及所述牌照安装板上部两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后方向灯配置于所述牌照安装板下部的上部,且在俯视时与所述尾灯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后视时所述灯罩延出部成为V字状,所述灯罩延出部与连结所述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的灯罩的上端的水平延伸线相比更位于上方且位于通过所述左右两侧的后方向灯各者的宽度方向的车辆中心侧的端部的上下延伸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侧视时,所述后方向灯的灯罩朝向后上方倾斜延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36528.XA CN103963880B (zh) | 2013-01-30 | 2013-01-30 | 跨坐型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36528.XA CN103963880B (zh) | 2013-01-30 | 2013-01-30 | 跨坐型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63880A true CN103963880A (zh) | 2014-08-06 |
CN103963880B CN103963880B (zh) | 2017-03-01 |
Family
ID=51233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36528.XA Active CN103963880B (zh) | 2013-01-30 | 2013-01-30 | 跨坐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963880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000699A1 (en) | 2014-09-26 | 2016-03-30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
TWI579183B (zh) * | 2014-12-15 | 2017-04-21 |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 跨坐型車輛 |
TWI583585B (zh) * | 2015-10-30 | 2017-05-21 | Yamaha Motor Co Ltd |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
CN107878619A (zh) * | 2016-09-30 | 2018-04-0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坐型车辆 |
CN108791602A (zh) * | 2018-06-22 | 2018-11-13 | 上海凤凰自行车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尾灯坐管以及集成该尾灯坐管的两轮交通工具 |
CN109305263A (zh) * | 2017-07-28 | 2019-02-0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型车辆 |
TWI750581B (zh) * | 2020-02-07 | 2021-12-21 |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 跨坐型車輛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6473A (zh) * | 2002-05-09 | 2003-11-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后部照明装置 |
CN1798679A (zh) * | 2003-07-01 | 2006-07-0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CN1927637A (zh) * | 2005-09-05 | 2007-03-14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后部结构和鞍乘型车辆 |
CN201052806Y (zh) * | 2007-05-23 | 2008-04-30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后转向灯与后挡泥板组合 |
CN201120934Y (zh) * | 2007-10-25 | 2008-09-24 | 广州天马集团天马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大小轮踏板摩托车 |
JP2009090877A (ja) * | 2007-10-10 | 2009-04-30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テールライトユニット |
-
2013
- 2013-01-30 CN CN201310036528.XA patent/CN1039638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6473A (zh) * | 2002-05-09 | 2003-11-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后部照明装置 |
CN1798679A (zh) * | 2003-07-01 | 2006-07-0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CN1927637A (zh) * | 2005-09-05 | 2007-03-14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后部结构和鞍乘型车辆 |
CN201052806Y (zh) * | 2007-05-23 | 2008-04-30 |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后转向灯与后挡泥板组合 |
JP2009090877A (ja) * | 2007-10-10 | 2009-04-30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テールライトユニット |
CN201120934Y (zh) * | 2007-10-25 | 2008-09-24 | 广州天马集团天马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大小轮踏板摩托车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000699A1 (en) | 2014-09-26 | 2016-03-30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
TWI579183B (zh) * | 2014-12-15 | 2017-04-21 |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 跨坐型車輛 |
TWI583585B (zh) * | 2015-10-30 | 2017-05-21 | Yamaha Motor Co Ltd |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
CN107878619A (zh) * | 2016-09-30 | 2018-04-0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坐型车辆 |
CN109305263A (zh) * | 2017-07-28 | 2019-02-0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型车辆 |
CN109305263B (zh) * | 2017-07-28 | 2020-09-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型车辆 |
CN108791602A (zh) * | 2018-06-22 | 2018-11-13 | 上海凤凰自行车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尾灯坐管以及集成该尾灯坐管的两轮交通工具 |
TWI750581B (zh) * | 2020-02-07 | 2021-12-21 |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 跨坐型車輛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63880B (zh) | 2017-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63880A (zh) | 跨坐型车辆 | |
CN103171661B (zh) | 跨乘式车辆 | |
CN103359211B (zh) | 跨坐型车辆 | |
CN101788123A (zh) | 两轮机动车的示廓灯和灯光装置 | |
BR112016007022B1 (pt) | Estrutura de farol de diodo emissor de luz led para uma motocicleta | |
CN101011987B (zh) | 车辆用尾灯装置 | |
BR102015009586B1 (pt) | Veículo do tipo de montar | |
CN107406113A (zh) | 包括辅助照明的照明装置结构 | |
BRPI0902768B1 (pt) | Dispotitivo de iluminação traseira de veículo | |
JP2006076459A (ja) | 車両 | |
CN101498413A (zh) | 车辆的前照灯装置 | |
TWI510385B (zh)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EP3012176B1 (en) | Scooter-type vehicle | |
CN104554557B (zh) | 跨坐型车辆 | |
BR102014028091B1 (pt) | Veículo do tipo sela de montar | |
TWI581990B (zh)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KR20130037346A (ko) | 주간 주행등과 코너조명용 조명등이 하나의 케이스에 겸비된 자동차 조명등 | |
TWI583585B (zh) | Vehicle rear light combination unit, and with i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JP4145620B2 (ja) | 小型車両 | |
CN104554530B (zh) | 跨坐型车辆 | |
CN1235761C (zh) | 两轮车的后部构造 | |
JP3097670U (ja) | 車輪用の警告枠 | |
CN207350090U (zh) | 一种全地形车led前照灯 | |
TWI511899B (zh)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TWI516402B (zh)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