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171661B - 跨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1661B
CN103171661B CN201210529363.5A CN201210529363A CN103171661B CN 103171661 B CN103171661 B CN 103171661B CN 201210529363 A CN201210529363 A CN 201210529363A CN 103171661 B CN103171661 B CN 1031716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direction
straddle
lens
lamp
overall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293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71661A (zh
Inventor
河内薰
涩田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cycle Co ltd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93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512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93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4753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71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1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71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16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62J6/027Supporting means therefor, e.g. mounting bra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62J6/026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e.g. ca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乘式车辆,其中,具有左右一对的灯单元(20)的前照灯装置(18)配置在覆盖车身的前部的前整流罩(14)内。灯单元(20)是具有在电路板(30、31)上安装LED芯片(32、33)的两个发光部(34、35)、和将来自于发光部(34、35)的出射光向前方投射的两个透镜部(36、37)的直射型。前整流罩(14)形成为随着从梢端部(14a)向后方行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方及上方膨出的流线形状;靠近前整流罩(14)的下端配置有前照灯装置(18)。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安装于覆盖车身前部的前整流罩上的由灯单元构成的前照灯装置的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在如摩托车等的跨乘式车辆中,有着前照灯装置安装于覆盖车身前部的前整流罩上,且使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其发光体的跨乘式车辆(例如,日本特开2009-073324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0-125898号公报)。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9-073324号公报中,由于灯直至配置到车身前部的上部,因此车身的重心变高。又,在日本特开2010-125898号公报中,灯单元具有具备反射镜的结构,因此该灯单元在前后方向上变得大型化,容纳灯单元的整流罩的尺寸增大,有损车身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形成的,其目的是提供谋求车身的低重心化,并且能够改善车辆的外观的跨乘式车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具备配置于覆盖车身的前部的前整流罩内的具有一个以上的灯单元的前照灯装置;所述灯单元是具有在电路板上安装LED芯片的一个以上的发光部、和将来自于该发光部的出射光向装置的前方投射的一个以上的透镜部的直射型;所述前整流罩形成为随着从梢端部向后方行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方及上方膨出的流线形状;靠近所述前整流罩的下端配置有所述前照灯装置。在这里,“直射型的灯”是指不具有反射器且将来自于发光部的光直接从透镜向外方投射的灯。
根据该结构,前整流罩形成为随着从梢端部向后方行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方及上方膨出的流线形状,因此前整流罩的梢端部与下端部大致一致,与前整流罩上的上部区域相比下部区域的前后尺寸大。在该前后尺寸大的下部区域配置前照灯装置,因此配置容易,且可以谋求车身的低重心化,除此以外还可以使前照灯装置变得不显眼。又,无需在前整流罩的上部区域设置配置前照灯装置的空间,因此可以减小前整流罩的上部区域的前后方向尺寸,此外,灯单元使用直射型LED作为发光部,因此通过省略反射器可以抑制前照灯装置的前后方向尺寸,也可以减小前整流罩的下部区域的前后方向尺寸。这样,由于使前整流罩及前照灯装置小型化,且前照灯装置变得不显眼,因此改善车辆的外观。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前照灯装置相对于支持前叉的上支架在下方隔着间隔配置。根据该结构,前照灯装置配置在较低的位置上,从而可以谋求车身的低重心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灯单元配置为左右一对。根据该结构,与设置一个大的灯单元的情况和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灯单元的情况等相比,可以减小透镜部的上下尺寸。借助于此,前照灯装置变得更加不显眼,进一步改善车辆的外观。
灯单元配置为左右一对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各灯单元具有多个透镜部,两个灯单元的多个透镜部在前方观察下配置在V字线上。根据该结构,沿着前整流罩的外表面配置透镜部,因此不会使前整流罩大型化,可以将多个透镜部容易配置在空间内。又,可以减小前照灯装置的上下方向尺寸及宽度方向尺寸,因此前整流罩也变小,从而改善车辆的外观。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镜的外周面比所述前整流罩的外表面向车身内侧陷入。根据该结构,前照灯装置相对于前整流罩的外表面向内侧凹陷,因此前照灯装置变得更加不显眼,更加改善车身的外观。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镜的外表面随着向下方行进而向车身内侧倾斜。根据该结构,通过使透镜向车身内侧倾斜,以此可以将行驶风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
  灯单元配置为左右一对时,所述灯单元优选地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发光部。根据该结构,每一个的发光部变得小型化,从而可以紧凑地容纳于前整流罩内。
具有多个发光部时,优选的是所述灯单元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偏移的两个灯,车宽方向外侧的灯的透镜部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灯的透镜部的后方和/或上方。根据该结构,容易将透镜部配置在流线形状的前整流罩内。
具有多个发光部时,优选的是所述灯单元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透镜部形成为椭圆形状。根据该结构,可以确保所需的光量,并且减小透镜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借助于此,抑制前整流罩的上下方向尺寸,且前照灯装置也变得不显眼,从而更加改善车俩的外观。此外,将透镜部容易配置在流线形状的前整流罩内。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仪表单元的前端部配置在所述前照灯装置的后端部的后方。在LED灯中灯的后部会发热,但是根据该结构,仪表单元的前端部配置在前照灯装置的后端部的后方,因此可以防止在前照灯装置的后部产生的热尤其是在停车时上升而流向仪表单元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还具备连接前轮和车身的前悬架、和覆盖所述前轮的上方的前挡泥板;所述前照灯装置配置在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所述前挡泥板根据路面状况相对于所述前照灯装置进行相对移动;所述前照灯装置具有安装所述灯单元的灯罩;向所述电路板供给电力的电力线从所述电路板上的除下端部以外的区域向所述发光部的外部延伸。
根据该结构,使用LED作为发光部,因此与使用灯泡的情况相比使发光部小型化,因此可以将前照灯装置配置在车身的较低位置上。此外,电力线从电路板的除下端部以外的区域、即上部或者侧部向外部延伸,因此,无需在灯罩内的下部考虑电力线的配线空间,因此可以靠近灯罩内的下部配置包含电路板及透镜部的灯单元。这样,将前照灯装置配置在车身的较低位置上,且将灯单元配置在灯罩内的下部,以此可以谋求车身前部的低重心化。又,通过将这样的发光部配置在低位置上,以此在非点灯时前照灯装置变得不显眼,改善车身的外观。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电力线在梢端部具有能拆装在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部上的连接器,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上部或侧部。根据该结构,安装部形成在电路板的上部或者侧部,即,电力线的连接器从上方或者侧方插入于安装部,因此无需在灯罩内的下部设置用于拆装连接器的空间,可以将灯单元配置在更下方,可以谋求车身前部的进一步低重心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透镜部具有将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配光的配光部、和形成在所述配光部的外周部并固定于所述灯罩上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形成于所述配光部的外周部分的除车宽方向外侧部以外的区域。根据该结构,抑制透镜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可以抑制前照灯装置的车宽方向尺寸。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配光部是纵长方向向着车宽方向的椭圆形或者长圆形,所述固定部形成在所述配光部的上方和/或下方。根据该结构,抑制具有配光部和固定部的透镜部的纵长方向尺寸增大,可以谋求前照灯装置的小型化。
具有所述固定部时,优选的是所述电力线在梢端部具有能拆装在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部上的连接器,并从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透镜部的上部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向所述透镜部的外部延伸,所述固定部形成在所述配光部的上方且车宽方向一侧方和下方且车宽方向另一侧方。根据该结构,不使透镜部大型化,可以防止连接器和固定部之间的干扰。
此时,优选的是还具备至少覆盖车身的前部的整流罩和左右一对以上的所述灯单元,所述灯单元配置在所述整流罩内,所述一侧方是车宽方向外侧,所述另一侧方是车宽方向内侧。通常整流罩形成为流线形状,即随着向车身后方行进而车宽方向尺寸及上下方向尺寸增大。因此,根据如上述的结构,固定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出量、即灯单元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突入量减少,因此不增大整流罩,防止与前照灯装置的外侧部的干扰的同时,可以将前照灯装置容纳于整流罩内。
权利要求书和/或说明书和/或附图中公开的至少两个结构的任意组合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尤其是,权利要求书的各项权利要求的两个以上的任意组合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对以下优选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将更明确地理解本发明。但是,实施形态及附图仅仅是用于图示及说明,并不是利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确定。对于附图,多个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前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前部的水平剖视图;
图4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前部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示出上述摩托车的灯单元的透镜部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上述灯单元的透镜部的第1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上述灯单元的透镜部的第2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上述灯单元的透镜部的第3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上述灯单元的透镜部的第4变形例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4      上支架;
8      前叉(前悬架);
10     前轮;
13     仪表单元;
14     前整流罩;
14a    梢端部;
16       前挡泥板;
18     前照灯装置;
20     灯单元;
21     近光灯;
22     灯罩;
23     远光灯;
30、31  电路板;
32、33  LED芯片;
34、35  发光部;
36、37  透镜部;
40、41  配光部;
50     电力线;
52、52A、52B、53、53A、53B   固定部;
56     连接器;
58     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形态;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具备灯装置的跨乘式车辆的一种的摩托车的前部的侧视图。在上述图中,在作为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主框架1的前端部上安装有头管2,在该头管2中转动自如地插通转向轴(未图示),在该转向轴上安装有上支架4及下支架6,前叉8支持于上支架4及下支架6。转向用的把手12和仪表单元13支持于上支架4。
前叉8具有上管8a和下管8b,前轮10支持于作为前叉8的下端部的下管8b的下端部。又,覆盖前轮10的上方的前挡泥板16支持于下管8b。下管8b通过包含卷簧及油减震器的缓冲机构在管轴心方向上移动自如地与上管8a连接。借助于此,前叉8构成具备缓冲机构的前悬架,前挡泥板16及前轮10与下管8b一起通过前叉8的缓冲机构根据路面状况向前照灯装置18重复着接近、远离地移动。
作为覆盖车身的前部的整流罩的一种的前整流罩14支持于前叉8的上部的前表面侧。前整流罩14形成为从梢端部14a向后方行进而平滑地向车宽方向外侧方及上方膨出的流线形状。前照灯装置18在前挡泥板16的上方支持于下支架6。前整流罩14的梢端部14a位于前整流罩14的前端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在本实施形态中,前整流罩14的梢端部14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支架6的近旁。又,前整流罩14形成为相对于头管2与前叉8一起可发生角位移的结构。
前照灯装置18配置在前整流罩14的梢端部14a附近的靠近下端处。具体地是,前整流罩14从上支架4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下表面的前方延伸至下支架6的前方,相对于此,前照灯装置18相对于上支架4向下方隔着间隔地配置在下支架6的前方。即,前照灯装置18不在前整流罩14内的上侧区域,而是配置在下侧区域。
具体地是,前照灯装置18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C1相对于上支架4和下支架6之间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C2配置在下方,且也相对于前整流罩14的上下方向中心位置C3配置在下方。更具体地是,整个前照灯装置18配置在前整流罩14的高度H的1/2以下的区域。这样,将前照灯装置18配置在下方,由此太阳光难以直射到透镜,因此可以防止太阳光照射到前照灯装置18时因透镜引起的在透镜后方空间的聚光。
在前整流罩14中形成有内部空间S,内部空间S设置为下方的前后方向尺寸大于上方的前后方向尺寸,又,中央部的前后方向尺寸大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前后方向尺寸。如上所述,前照灯装置18配置在在内部空间S的下方侧的靠近车宽方向中央的大的空间内,在内部空间S的上方侧配置有向前照灯装置18供给电源的电压转换器19。又,在内部空间S的上方侧,除了电压转换器19以外也可以配置有如GPS单元、ETC、防盗装置等摩托车设备。
前照灯装置18具有左右一对的灯单元20、和安装有灯单元20的灯罩22。灯单元20设置为向侧方的投影形状的一半以上位于连接上支架4的前端4a和前轮10的前边缘的虚线P的后方,且仪表单元13的前端部13a位于前照灯装置18的后端部18a的后方。
如图3所示,各灯单元20在树脂制成的灯罩22的内部具有配置在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近光灯21、和配置在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远光灯23。灯罩22具有支持两个灯21、23的罩基部26和配置在灯21、23的前方的盖透镜部28。罩基部26一体形成在左右一对的灯单元20上。
两个灯21、23是不具有反射器的所谓“直射型的灯”,并具有在正面观察时为四边形的电路板30、31上安装LED芯片32、33的发光部34、35,和使来自于发光部34、35的出射光折射而向装置的前方投射的透镜部36、37。远光灯23的前端部配置于近光灯21的前端部的后方。这样,两个灯21、23使用LED作为发光部34、35,因此与使用灯泡的情况相比,发光部34、35的发热较低,因此可以靠近透镜部36、37及盖透镜部28配置发光部34、35。即,两个灯21、23的前端靠近盖透镜部28配置。
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且夹着车身中心线C左右对称地配置各灯21、23。近光灯21照射车身前方附近的第一区域,远光灯23照射第一区域的前方的第二区域。在本实施形态中,发光部34、35使用在各灯21、23中实现共通化的构件,透镜部36、37形成为凸透镜形状。
如图2所示,车宽方向外侧的远光用透镜部37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近光用透镜部36的上方,远光用透镜部37在正面观察下形成为圆形状,近光用透镜部36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长的椭圆形状。在正面观察下,远光灯23的透镜面积形成为大于近光灯21的透镜面积。具体地是,远光灯23的透镜部37的直径设定为大于近光灯21的透镜部36的长轴,更具体地是,远光灯23的透镜部37的直径为40mm,近光灯21的透镜部36的长轴为36mm,短轴为26mm。另外,近光灯21的透镜部36也可以是长圆形状。
通过设定为这种形状,可以确保为了照射第二区域而需要大的光量的外侧的远光灯23的配光量,可以通过近光灯21广范围照射车身附近的第一区域。又,在前整流罩14的内部空间S(图1)中,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断面面积小的前方区域上配置有上下方向尺寸小的椭圆形的透镜部36,并在位于前方区域的后方的断面面积比较大的区域上配置有上下方向尺寸大的透镜部37。借助于此,可以紧凑地配置灯单元20。又,也可以是近光灯21和远光灯23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如图3所示,灯单元20还具有散热器38。散热器38是用于执行作为发光部34、35的一部分的电路板30、31的散热的构件。在本实施形态中,散热器38由黑色着色的压铸铝形成。这样,在直射型的灯单元20中,将透镜的后侧做成非镜面,具体地是用黑色着色,以此,在不点灯时可以防止外光在透镜的后侧反射,变得不显眼而制作出独特的外观。在本实施形态中,将散热器38用黑色着色,而透镜的后侧的部分最好是非镜面,但是并不限于此。
各灯21、23通过配置在前整流罩14的外侧的光轴调节操作部(未图示)形成为光轴可调节的结构。具体地是,一体地连接灯21、23的连接部(未图示)姿势可变化地支持于罩基部26。借助于此,一体化的灯21、23姿势可变化地安装于前叉8及前整流罩14。如上所述,通过将前照灯装置18配置于前整流罩14的下方区域,以此可以容易执行各灯21、23的光轴调节。
各透镜部36、37分别具有将从发光部34、35照射的光通过折射配光的配光部40、41,和形成于配光部40、41的外周部的凸缘部42、43。直射型的灯单元20由于发光部34、35的发热少,因此可以将透镜部36、37用透明性树脂成型,借助于此,可以一体成型配光部40、41和凸缘部42、43。
在图3所示的前照灯装置18中,灯单元20的透镜部36、37的配光部40、41发挥作为具有折射功能的内侧透镜的功能,并且在灯罩22的盖透镜部28上的位于配光部40、41的前方且从前整流罩14露出的透镜区域28a发挥作为不具有折射功能的外侧透镜的功能,由这些配光部40、41和透镜区域28a构成前照灯装置18的透镜44。灯单元20的配光部40、41在前方观察时排列配置在V字线上,与此相应地,两个灯单元20、20的透镜区域28a、28a也如图2所示,从前方观察时形成为V字形状。
在这里,椭圆形的配光部40也可以配置为长轴向斜上方外侧方倾斜,又,配光部40、41的一部分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又,透镜区域28a的外周面如图1所示,比前整流罩14的外表面向前整流罩内侧陷入。此外,透镜区域28a的外表面并不是垂直面,而是随着向下方行进而向接近车身重心线C的方向倾斜,即向车身内侧倾斜。
图4是示出远光灯23的纵向剖视图。如该图中所示,前照灯装置18的灯单元20靠近下支架6配置,其安装部46通过支持构件47支持于下支架6。通过靠近下支架6配置前照灯装置18,以此支持构件47的刚性即使小也是可以的,并且可以谋求小型化。
如图3所示,灯单元20具有与散热器38一体成型的框体48,并通过该框体48利用螺栓、螺母等紧固件(未图示)支持于灯罩22的罩基部26。
如图4所示,在框体48上安装有锁定构件69,通过锁定构件69将发光部35按压至框体48以固定。各锁定构件69由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弹簧材料构成,如该图中所示,上端部69a固定在框体48上。
如图5所示,灯单元20的各透镜部36、37具有从凸缘部42、43延伸出的固定部52、53,如图3所示,固定部52、53通过螺栓100与框体48连接。这样,灯单元20的散热器38、框体48、发光部34、35及透镜部36、37支持于灯罩22。
如图5所示,各固定部52、53在各凸缘部42、43的上侧及作为车宽方向一方侧的外侧、和在下侧及作为车宽方向另一方侧的内侧分别形成两个。具体地是,一方的固定部52从凸缘部42、43的上部的外侧部向上方延伸,另一方的固定部53从凸缘部42、43的下部的内侧部向下方延伸。固定部52、53优选的是形成在配光部40、41的外周部分的除车宽方向外侧部以外的区域,固定部52、53的位置和数量并不限于此。又,凸缘部42、43也可以省略,此时,固定部52、53直接从配光部40、41延伸出。
如图4所示,在框体48的电路板31的上方分别形成有面向上方的开口54,在该开口54中从上方分别插通有发光部35和电力线50。电力线50是向电路板31供给电力的电缆,在其梢端部具有连接器56。
在四边形的电路板31的具有水平的上边缘的上部形成有由插座构成的安装部58,连接器56可拆装地连接于该安装部58。即,电力线50从电路板31上的透镜部36的上方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向上方延伸。这样,通过将电力线50向上方延伸,以此即使水浸入前整流罩14的内部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电力线50被水浸没,除此之外,还可以阻止电力线50的热上升而朝向透镜部37和电路板31等。此外,通过将电力线50配置在上方,以此可以缩短电路板31和电压转换器19(图1)之间的配线。又,即使是光轴调节操作部(未图示)配置在灯单元20的下方侧从而容易操作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与电力线50的干扰。
但是,电力线50延伸的方向并不限于上方,只要是电力线50从电路板31上的除下端部以外的区域向外部延伸即可,例如也可以向侧方延伸。即,能够使电路板31出入的开口54优选地设置在上方或者侧方。此时,安装部58设置于电路板31的上部或者侧部。但是,如本实施形态所述,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灯21、23的情况下,使电力线50从侧方延伸时,有可能与另一方的灯相互干扰,因此优选的是使其从上方延伸出。
在图4中尽管说明了远光灯23的开口54、安装部58,但是近光灯21也具备同样的结构的开口54、安装部58。在本实施形态中,两个灯21、23的电力线50向除下方以外的方向,具体地是向上方延伸,但是优选的是至少下侧的灯、即近光灯21的电力线50向除下方以外的方向延伸,而上侧的灯、即远光灯23的电力线50也可以向下方延伸。但是,如果使两个灯21、23的电力线50从相同的方向延伸,则可以实现电路板、安装部等的共通化。
根据上述结构,如图3所示,灯单元20是使用LED的直射型灯,因此通过省略反射器抑制前照灯装置18的前后方向尺寸。此外,与使用灯泡的灯相比发光部34、35不会变热,因此可以缩短发光部34、35与透镜部36、37及盖透镜部28的距离。其结果是,实现前照灯装置18的小型化、轻量化,尤其是减小前后方向尺寸。借助于此,可以减小前整流罩14的前后方向尺寸。其结果是,也可以减小前整流罩14的下部区域的前后方向尺寸。这样,实现前整流罩14及前照灯装置18的小型化,且前照灯装置18变得不显眼,因此改善车辆的外观。此外,通过减小前照灯装置18的前后方向尺寸,以此如图1所示,前照灯装置18配置在与把手12一起转动的前叉8的附近,因此伴随着前照灯装置18的轻量化,把手12的操作变得容易,改善了操纵性。
图3所示的灯单元20使用LED作为发光部34、35,因此发光部34、35不发热,因此可以用如透明性树脂等的耐热性低的材料成型透镜部36、37。
此外,如图3所示,使用LED作为发光部34、35,因此与使用灯泡的情况相比使发光部34、35小型化,因此可以将前照灯装置18配置在车身的较低的位置上。此外,如图4所示,电力线50从电路板30、31向上方延伸,因此无需在灯罩22内的下部考虑电力线50的配线空间,因此可以靠近灯罩22内的下部配置包含电路板30、31及透镜部36、37的灯单元20。
这样,通过将前照灯装置18配置在车身的较低的位置上,且将灯单元20配置在灯罩22内的下部,以此可以谋求车身前部的低重心化。又,通过将这样的发光部34、35配置在较低位置上,以此设置于前整流罩14内的前照灯装置18在非点灯时变得不显眼,进一步改善车身的外观。
安装部58形成在电路板30、31的上部,电力线50的连接器56从上方插入于灯21、23的安装部58中,因此无需在灯罩22内的下部设置用于拆装连接器56的空间,可以将构成灯单元20的灯21、23配置于更下方。其结果是,可以谋求车身前部的进一步的低重心化。此外,与电力线50的连接器56从侧方插入于灯21、23的发光部34、35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灯罩22的车宽方向的尺寸、即前照灯装置18的车宽方向尺寸。
如图3所示,通过省略反射器,与此相应地灯单元20变小型,可以将灯单元20配置在灯罩22内的下部。其结果是,可以更加谋求车身前部的低重心化。
如图5所示,在透镜部36、37中的凸缘部42、43的外周部分的除车宽方向外侧部以外的区域上形成有固定部52、53,因此抑制透镜部36、37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可以抑制前照灯装置18的车宽方向尺寸。因此,不需增大图3的前整流罩14,防止与前照灯装置18的外侧部之间的干扰的同时,可以在前整流罩14内容纳前照灯装置18。
电力线50从电路板30、31(图3)上的透镜部36、37的上部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向上方延伸,并且透镜部36、37的固定部52、53形成在凸缘部42、43的上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和下方且内侧上,因此不会使透镜部36、37大型化,可以防止电力线50的连接器56和固定部52、53之间的干扰。
如图5所示,近光用透镜部36的配光部40是纵长方向向着车宽方向的椭圆形,其固定部52、53形成于配光部40的外周部分的凸缘部42的上部及下部,因此可以抑制透镜部36的纵长方向尺寸的增大,可以谋求前照灯装置18的小型化。
又,如图4所示,前整流罩14形成为流线形状,因此与前整流罩14上的上部区域相比下部区域的前后尺寸大。在该前后尺寸大的下部区域配置前照灯装置18,因此配置容易,且可以谋求车身的低重心化,除此以外,还可以使前照灯装置18不显眼。又,无需在前整流罩14的上部区域设置配置前照灯装置18的空间,因此可以减小前整流罩14的上部区域的前后方向尺寸。
如图1所示,相对于支持前叉8的上支架4在下方隔着间隔配置前照灯装置18,因此可以将前照灯装置18配置在较低位置上,可以谋求车身的低重心化。
如图2所示,灯单元20配置为左右一对,因此与设置一个大的灯单元的情况和将多个灯单元在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配光部40、41的上下尺寸。借助于此,前照灯装置18变得更加不显眼,进一步改善车辆的外观。
又,配光部40、41在前方观察时配置在V字线上,因此配光部40、41沿着前整流罩14的外表面配置,因此不会使前整流罩14大型化,可以在空间上容易配置配光部40、41。其结果是,前照灯装置18的上下方向尺寸及宽度方向尺寸变小,因此容纳前照灯装置18的前整流罩14也变小,因此改善车辆的外观。
如图1所示,透镜44的外周面比前整流罩14的外表面向车身内侧陷入,因此前照灯装置18变得更加不显眼,进一步改善车身的外观。
此外,透镜44的外表面随着向下方行进而向车身内侧倾斜,因此透镜44可以作为将行驶风引导至车宽方向外侧的导风部而利用。沿着透镜44的外表面流过的行驶风被引导为不从透镜44向上方流出,而是在把手12的下方流向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以减少流向把手12的行驶风。
如图3所示,灯单元20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发光部34、35,因此每一个的发光部34、35变得小型化,可以紧凑地容纳于前整流罩14内。
又,灯单元20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偏移的两个灯21、23,车宽方向外侧的灯23的透镜部37相对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灯21的透镜部36配置在后方且上方,因此容易将透镜部36、37配置在流线形状的前整流罩14内。
如图2所示,灯单元2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近光灯21的配光部40形成为椭圆形状,外侧的远光灯23的配光部41形成为大的圆形,因此可以确保所需的光量,可以减小配光部40、41的上下方向尺寸。借助于此,可以抑制前整流罩14的上下方向尺寸,且前照灯装置18也变得不显眼,更进一步改善车辆的外观。
如图1所示,仪表单元13的前端部13a配置在前照灯装置18的后端部18a的后方,因此可以防止在前照灯装置18的后部产生的热尤其在停车时上升并流向仪表单元13的情况。
又,也可以在图2所示的前照灯装置18的两个灯单元20、20的上方且车宽方向中央部设置用于引入冲压空气用空气的空气引入口。此时,从空气引入口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空气通路形成在图1的前整流罩14的内部空间S内的上侧部分,而前照灯装置18配置在内部空间S内的下侧部分,因此可以防止前照灯装置18和空气通路相互干扰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尽管说明了具有左右各两个共四个灯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配置为在左右方向的一方设置一个远光灯,在另一方设置一个近光灯的结构。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尽管示出了灯与前叉一起产生角位移的结构,但是只要是在流线形状的整流罩内配置有具备LED灯的前照灯装置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是将前照灯装置固定在头管上以使其不与前叉一起产生角位移的结构。
图6是透镜部36、37的第一变形例,仅示出右侧的前照灯装置的透镜部36、37。如该图所示,透镜部36、37的凸缘部42A、43A的外边缘大致形成为平行四边形,在各凸缘部42A、43A的相对的两个角部上形成有两个固定部52、53。一方的固定部52从透镜部36、37的外侧上部向斜外侧上方延伸,另一方的固定部53从透镜部36、37的内侧下部向斜内侧下方延伸。在该第一变形例中,除了发挥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以外,还可以将透镜部36、37设置为简单的结构。
图7是透镜部36、37的第二变形例,仅示出右侧的前照灯装置的透镜部36、37。如该图中所示,在透镜部36、37上各形成四个固定部52A、53A。具体地是,两个固定部52A、52A从透镜部36、37的上部的外侧部及内侧部向上方延伸,其他的两个固定部53A、53A从下部的内侧部及外侧部向下方延伸。在该第二变形例中,除了发挥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以外,还可以通过四个固定部52A、53A牢固地支持各透镜部36、37。
图8是透镜部36、37的第三变形例,仅示出右侧的前照灯装置的透镜部36、37。如该图所示,在透镜部36、37上各形成三个固定部52B、53B。具体地是,两个固定部52B、52B从透镜部36、37的上部的外侧部及内侧部向上方延伸,其他的一个固定部53B从下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下方延伸。在该第三变形例中,除了发挥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以外,由于透镜部36、37为上下非对称,因此还可以防止组装时的组装错误。
图9是透镜部36、37的第四变形例,仅示出右侧的前照灯装置的透镜部36、37。在第四变形例中,如该图所示,近光灯21的透镜部36和远光灯23的透镜部37形成为一体,在共通的凸缘部57上形成两个固定部52、53。一方的固定部52从凸缘部57的外侧上部向斜外侧上方延伸,另一方的固定部53从凸缘部57的内侧下部向斜内侧下方延伸。在该第四变形例中,除了发挥与上述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以外,还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固定部52、53优选的是形成在配光部40、41或凸缘部42、43的外周部分上的除车宽方向外侧部以外的区域,除了上述实施形态及第一变形例~第四变形例以外可以设置为各种形状。又,例如,将第一变形例(图6)的透镜部36使用于近光灯21中,将第三变形例(图8)的透镜部37使用于远光灯23中,从而像这样可以组合各示例的透镜部36、37。
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的实施形态示出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增加、变更或者删除。例如,也可以在上述实施形态的凸缘部42、43上实施纹理加工,从而使得难以看见透镜部36、37和灯罩22的连接部。此外,灯单元20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具有内设在各灯单元20的发光部34、35的灯21、23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又,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具备前叉的跨乘式车辆,也可以适用于三轮车、四轮车,并且还可以适用于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又,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具备所谓全整流罩型的整流罩的车辆。因此,这些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将直射型灯单元、流线形状的前整流罩及靠近前整流罩的下端配置的前照灯装置作为构成要素,但是作为不具备这些构成要素的形态有以下的情况。
[形态一] 一种跨乘式车辆,是具备连接前轮和车身的前悬架、覆盖所述前轮的上方的前挡泥板和配置在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的前照灯装置,且所述前挡泥板根据路面状况相对于所述前照灯装置进行相对移动的跨乘式车辆;
所述前照灯装置具有安装于灯罩上的一个以上的灯单元;
所述灯单元具有在电路板上安装LED芯片的一个以上的发光部、和使来自于发光部的出射光折射而向装置的前方投射的一个以上的透镜部;
向所述电路板供给电力的电力线从所述电路板上的除下端部以外的区域向所述发光部的外部延伸。
[形态二]
在形态一中,跨乘式车辆设置为所述电力线在梢端部具有可拆装在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部上的连接器;
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上部或者侧部。
[形态三]
在形态一中,跨乘式车辆设置为所述灯单元具有直射型的灯。
[形态四]
在形态一中,跨乘式车辆设置为所述透镜部具有将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配光的配光部、和形成于所述配光部的外周部并固定在所述灯罩上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形成于所述配光部的外周部分的除车宽方向外侧部以外的区域。
[形态五]
在形态四中,跨乘式车辆设置为所述电力线在梢端部具有可拆装在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部上的连接器,并从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透镜部的上部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向所述透镜部的外部延伸;
所述固定部形成在所述配光部的上方且车宽方向一侧方和下方且车宽方向另一侧方。
[形态六]
在形态五中,跨乘式车辆设置为还具备至少覆盖车身的前部的整流罩、和左右一对以上的所述灯单元;
所述灯单元配置在所述整流罩内;
所述一侧方为车宽方向外侧,所述另一侧方为车宽方向内侧。
[形态七]
在形态四中,跨乘式车辆设置为所述配光部是纵长方向向着车宽方向的椭圆形或者长圆形;
所述固定部形成在所述配光部的上方和/或下方。

Claims (17)

1.一种跨乘式车辆,
具备覆盖车身的前部的前整流罩、和配置于该前整流罩内的具有一个以上的灯单元的前照灯装置;
所述灯单元具有在电路板上安装LED芯片的一个以上的发光部、和将来自于该发光部的出射光向装置的前方投射的一个以上的透镜部;
所述前整流罩形成为随着从梢端部向后方行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方及上方膨出的流线形状,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单元为直射型;
靠近所述前整流罩的下端配置有所述前照灯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照灯装置相对于支持前叉的上支架在下方隔着间隔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单元配置为左右一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各灯单元具有多个透镜部,两个灯单元的多个透镜部在前方观察下配置在V字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外周面比所述前整流罩的外表面向前整流罩内侧陷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外表面随着向下方行进而向车身内侧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单元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发光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单元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偏移的两个灯;
车宽方向外侧的灯的透镜部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灯的透镜部的后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单元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透镜部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的透镜部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单元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透镜部形成为椭圆形或者长圆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仪表单元的前端部配置在所述前照灯装置的后端部的后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连接前轮和车身的前悬架、和覆盖所述前轮的上方的前挡泥板;
所述前照灯装置配置在所述前挡泥板的上方,所述前挡泥板根据路面状况相对于所述前照灯装置进行相对移动;
所述前照灯装置具有安装所述灯单元的灯罩;
向所述电路板供给电力的电力线从所述电路板上的除下端部以外的区域向所述发光部的外部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线在梢端部具有能拆装在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部上的连接器;
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上部或侧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部具有将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配光的配光部、和形成在所述配光部的外周部并固定于所述灯罩上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形成于所述配光部的外周部分的除车宽方向外侧部以外的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光部是纵长方向向着车宽方向的椭圆形或者长圆形;
所述固定部形成在所述配光部的上方和/或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线在梢端部具有能拆装在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部上的连接器,并从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透镜部的上部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向所述透镜部的外部延伸;
所述固定部形成在所述配光部的上方且车宽方向一侧方和下方且车宽方向另一侧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左右一对以上的所述灯单元;
所述灯单元配置在所述前整流罩内;
所述一侧方是车宽方向外侧,所述另一侧方是车宽方向内侧。
CN201210529363.5A 2011-12-21 2012-12-11 跨乘式车辆 Active CN103171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9360 2011-12-21
JP2011279359A JP5851230B2 (ja) 2011-12-21 2011-12-21 鞍乗型車両
JP2011279360A JP5947536B2 (ja) 2011-12-21 2011-12-21 鞍乗型車両
JP2011-279359 2011-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1661A CN103171661A (zh) 2013-06-26
CN103171661B true CN103171661B (zh) 2015-07-15

Family

ID=47504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29363.5A Active CN103171661B (zh) 2011-12-21 2012-12-11 跨乘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39620B2 (zh)
EP (1) EP2607219B1 (zh)
CN (1) CN10317166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4823B (zh) * 2016-11-09 2018-12-2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速克達型機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53191B2 (en) 2006-08-31 2011-11-08 Westend Asset Clearinghouse Company, Llc Iterative nucleic acid assembly using activation of vector-encoded traits
WO2012064975A1 (en) 2010-11-12 2012-05-18 Gen9, Inc. Protein arrays and methods of using and making the same
JP6118725B2 (ja) 2010-11-12 2017-04-19 ジェン9・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Gen9,INC. 核酸合成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US20130059296A1 (en) 2011-08-26 2013-03-07 Gen9,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High Fidelity Assembly of Nucleic Acids
US9150853B2 (en) 2012-03-21 2015-10-06 Gen9, Inc. Methods for screening proteins using DNA encoded chemical libraries as templates for enzyme catalysis
EP4001427A1 (en) 2012-04-24 2022-05-25 Gen9, Inc. Methods for sorting nucleic acids and multiplexed preparative in vitro cloning
AU2013280661A1 (en) 2012-06-25 2015-01-22 Gen9, Inc. Methods for nucleic acid assembly and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EP3055164B1 (en) * 2013-10-10 2019-08-14 Honda Motor Company Limited Led headlight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BR112016002091B1 (pt) * 2014-06-11 2022-06-2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ículo de montar
EP3015348B1 (en) * 2014-06-11 2018-04-1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vehicle
EP3002184B1 (en) * 2014-06-11 2021-11-1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vehicle
JP6664468B2 (ja) * 2016-03-30 2020-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TWI675773B (zh) * 2017-05-31 2019-11-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車輛用燈具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CN110871864B (zh) * 2018-08-31 2020-12-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JP7291041B2 (ja) * 2019-09-11 2023-06-14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前照灯装置
JP2024161960A (ja) * 2023-05-09 2024-11-21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及びヘッドランプユニッ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8869A (zh) * 2008-03-07 2010-03-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1825251A (zh) * 2009-03-02 2010-09-08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前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69284U (ja) * 1983-04-27 1984-11-1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
JP2005035526A (ja) * 2003-06-27 2005-02-1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US7080929B2 (en) * 2004-07-29 2006-07-25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a Kaisha Lamp unit in motorcycle
JP2006182124A (ja) * 2004-12-27 2006-07-1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DE102005014754A1 (de) * 2005-03-31 2006-10-05 Patent-Treuhand-Gesellschaft für elektrische Glühlampen mbH KFZ-Scheinwerfer
JP4796364B2 (ja) * 2005-09-15 2011-10-1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ラン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4648816B2 (ja) * 2005-10-13 2011-03-0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ランプ装置
JP4664830B2 (ja) 2006-01-31 2011-04-06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JP2007280760A (ja) * 2006-04-06 2007-10-25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2009073324A (ja) 2007-09-20 2009-04-09 Suzuki Motor Corp 二輪車
JP2010125898A (ja) 2008-11-25 2010-06-1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474732B2 (ja) * 2009-12-17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DE102009060790A1 (de) * 2009-12-22 2011-06-30 Automotive Lighting Reutlingen GmbH, 72762 Lichtmodul für eine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sowie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mit einem solchen Lichtmodul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8869A (zh) * 2008-03-07 2010-03-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1825251A (zh) * 2009-03-02 2010-09-08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前灯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4823B (zh) * 2016-11-09 2018-12-2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速克達型機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1661A (zh) 2013-06-26
US8939620B2 (en) 2015-01-27
EP2607219B1 (en) 2014-11-12
EP2607219A3 (en) 2013-08-07
US20130163263A1 (en) 2013-06-27
EP2607219A2 (en) 201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71661B (zh) 跨乘式车辆
JP5531153B2 (ja) 車両の灯火装置及び同装置の取付構造
KR101195731B1 (ko) 자동이륜차의 포지션 라이트 및 등화 장치
JP574890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5808924B2 (ja) 前照灯装置
EP2583884A1 (en) Front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537779B2 (ja) 車両用灯火器
JP2016005942A (ja) 鞍乗型車両
EP3531009B1 (en) Lighting device for vehicle
JP5486175B2 (ja) 尾灯装置
JP2009158409A (ja) 車両用灯火器構造
JP7171413B2 (ja) 車両用灯具
JP6839215B2 (ja) 灯火器
JP5947536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2577017A (zh) 前照灯装置
JP6192238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35635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のポジションライト構造
JP682752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装置
JP585123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624200B2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JP6839216B2 (ja) 灯火器
US11021202B2 (en) Position light-integrated blinker apparatus
US20240300602A1 (en) Straddle vehicle and detecting structure
WO2022163442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222291891U (zh) 摩托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2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216

Address after: Kobe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Kawasaki Jukgyo K. K.

Applicant after: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Kobe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awasaki Jukgyo K. 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27

Address after: Japan Akashi, Hyogo Prefecture

Patentee after: Kawasaki motorcycle Co.,Ltd.

Patentee after: Stanley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Kobe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before: Stanley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