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474801A - 扁平电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电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4801A
CN103474801A CN2013102200421A CN201310220042A CN103474801A CN 103474801 A CN103474801 A CN 103474801A CN 2013102200421 A CN2013102200421 A CN 2013102200421A CN 201310220042 A CN201310220042 A CN 201310220042A CN 103474801 A CN103474801 A CN 1034748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cable
contact
contact beam
actuator
lower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200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平善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 Connectivit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74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48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扁平电缆连接器,能够在扁平电缆向上方抬起时,避免下侧接触梁的接触不良,并且在对扁平电缆向下方施加载荷时也避免上侧接触梁的接触不良。在扁平电缆连接器(1)中,接触件(20)具备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和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该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从下侧接触梁(23)延伸,通过致动器(40)的转动操作而被驱动,使下侧接触梁(23)的下接点(23a)向上方位移而施加下侧接触梁(23)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该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从上侧接触梁(26)延伸,通过致动器(40)的转动操作而使上侧接触梁(26)朝向前方移动并且使上接点(26a)向下方位移,施加上侧接触梁(26)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

Description

扁平电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柔性扁平电缆(FFC)及柔性电路基板(FPC)等扁平电缆的扁平电缆连接器(flat cable connector)。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这种扁平电缆连接器,已知例如图9所示的物件(参照专利文献1)。图9是现有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一示例的截面图。
图9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100具备绝缘性的壳体110,该壳体110具有能够插拔扁平电缆140的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1。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1从壳体110的前端面(图9中的左端面)朝向后侧延伸。在壳体110,沿着其宽度方向(在图9中相对于纸面正交的方向)安装有多个接触件120。各接触件120具有与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1的扁平电缆140的上表面接触的上侧接触梁124及与扁平电缆140的下表面接触的下侧接触梁123。在上侧接触梁124及下侧接触梁123各自的顶端,形成有接触突部124a、123a。接触件120具有从前侧朝向后侧而细长地延伸的基部121。基部121从壳体110的后方相对于壳体110而压入固定。下侧接触梁123设置于从基部121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向上方延伸的支点部122的上端。下侧接触梁123夹着支点部122而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上侧接触臂124从下侧接触梁123的比支点部122更后侧的部分立起,以与下侧接触梁123相对的方式朝向前方延伸。
另外,扁平电缆连接器100具备致动器130。该致动器130在扁平电缆140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1时通过转动操作而施加上侧接触梁124及下侧接触梁123引起的对扁平电缆140的接触压力。具体而言,致动器130被支撑为相对于壳体110而能够以通过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向后侧、即沿图9中的箭头A方向转动而到达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方式转动。在图9中,表示了致动器130处于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状态。
而且,在各接触件120,设置有通过致动器130的转动操作而被驱动的动作部125。动作部125设置于下侧接触梁123的后端部。动作部125在致动器130朝向后侧转动时被致动器130的驱动部131向上方推起,上侧接触梁124向下侧位移。由此,施加上侧接触梁124及下侧接触梁123引起的对扁平电缆140的接触压力。
另外,作为现有的扁平电缆的其他示例,已知例如图10所示的物件(参照专利文献2)。图10是现有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其他示例的截面图。
图10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200具备绝缘性的壳体210,该壳体210具有能够插拔扁平电缆250的扁平电缆容纳开口211。扁平电缆容纳开口211从壳体210的前端面(图10中的左端面)朝向后侧延伸。在壳体210,沿着其宽度方向(在图10中相对于纸面正交的方向)安装有多个接触件220。各接触件220具备从壳体210的后端压入的基部221。从基部221的前缘的上端起,连结部223向前方延伸,在连结部223的前端,设置有转动支撑部222。另外,从连结部223的下端缘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起,下侧接触臂224延伸。下侧接触臂224从连结部223向下方延伸并进而向前方延伸。下侧接触臂224与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211的扁平电缆250的下表面接触。
另外,扁平电缆连接器200具备致动器230。致动器230在扁平电缆250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211时通过转动操作而施加下侧接触梁224引起的对扁平电缆250的接触压力。具体而言,致动器230被支撑为相对于转动支撑部222而能够以通过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向前侧、即沿图10中的箭头B方向转动而到达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方式转动。在图10中,表示了致动器230处于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状态。如果致动器230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向前侧转动,则设置于致动器230的推压部231推压扁平电缆250的上表面。由此,施加下侧接触梁224引起的对扁平电缆250的接触压力。
而且,在壳体210的前端且宽度方向两端,设置有一对抑制翼240(仅图示一者)。这些抑制翼240以与扁平电缆250的上表面接近或接触的方式定位,限制扁平电缆250向上方的移动。
而且,作为现有的扁平电缆的又一其他示例,已知例如图11所示的物件(参照专利文献3)。图11是现有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又一其他示例的截面图。
图11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300安装于电路基板PCB上,具备绝缘性的壳体310,该壳体310具有能够插拔扁平电缆340的扁平电缆容纳开口311。扁平电缆容纳开口311从壳体310的前端面(图11中的左端面)朝向后侧延伸。在壳体310,沿着其宽度方向安装有多个接触件320。各接触件320具备固定于壳体310的基部321。从基部321的前缘的下端附近起,压入固定于壳体310的压入部322延伸。而且,从压入部322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的上端起,与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311的扁平电缆340的上表面接触的接触梁323延伸。接触梁323从压入部322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的上端立起并经由反S字状的弯曲部而向前方延伸。在接触梁323的前端,设置有与扁平电缆340的上表面接触的接点323a。
另外,扁平电缆连接器300具备致动器330。致动器330被支撑为相对于壳体310而能够以通过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向后侧转动而到达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方式转动。如果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向后侧转动该致动器330,则设置于致动器330的驱动部331朝向前方推压接触梁323。由此,设置于接触梁323的前端的接点323a向下方位移,推压扁平电缆的340的上表面,施加接触梁323引起的对扁平电缆340的接触压力。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582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0299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1238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图9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100、图10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200以及图11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300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即,在图9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100的情况下,在致动器130处于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状态下,动作部125被致动器130的驱动部131锁定。因此,在插入完成的扁平电缆140向由图9中的箭头X表示的上方抬起的情况下,下侧接触梁123不能追随扁平电缆140。由此,下侧接触梁123的对扁平电缆140的接触压力降低,因而可能产生下侧接触梁123的接触不良。
另外,在图10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200的情况下,由于设置抑制翼240,因而在扁平电缆250向上方抬起时,致动器230不转动而扁平电缆250不脱落。然而,如图10所示,在相对于向上方弯曲的扁平电缆250而向由箭头Y表示的下方施加载荷的情况下,不存在任何承受作用于扁平电缆250的载荷的部件。因此,也相对于扁平电缆250的与下侧接触梁224接触的部分的附近而作用欲向下方移动的载荷。在此,在图10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200中,在假设如图9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100那样地存在上侧接触梁的情况下,扁平电缆250欲与上侧接触梁分离。因此,上侧接触梁引起的对扁平电缆250的接触压力降低,可能产生接触不良。
而且,在图11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300的情况下,通过致动器330的转动操作而向前方推压接触梁323。由此,能够使接点323a向下方位移而推压扁平电缆340的上表面。然而,图11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300仅具有推压扁平电缆340的上表面的接触梁323,不具有推压扁平电缆340的下表面的接触梁。因此,不能将通过致动器330的转动操作而向前方推压接触梁323的技术适用于具备具有上下接点的接触件的类型的扁平电缆连接器。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平电缆连接器,在接触件具备具有与扁平电缆的上表面接触的上接点的上侧接触梁及具有与扁平电缆的下表面接触的下接点的下侧接触梁的扁平电缆连接器中,在扁平电缆向上方抬起时,能够避免下侧接触梁的接触不良,并且在对扁平电缆向下方施加载荷时也能够避免上侧接触梁的接触不良。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扁平电缆连接器具备绝缘性的壳体、接触件以及致动器,该绝缘性的壳体具有从前端面朝向后方延伸的能够插拔扁平电缆的扁平电缆容纳开口,该接触件安装于该壳体,具备上侧接触梁及下侧接触梁,该上侧接触梁具有与插入上述扁平电缆容纳开口的上述扁平电缆的上表面接触的上接点,该下侧接触梁具有与上述扁平电缆的下表面接触的下接点,该致动器被支撑为相对于上述壳体而能够以通过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向后侧转动而到达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方式转动,在上述扁平电缆插入上述扁平电缆容纳开口时,通过转动操作而施加对上述扁平电缆的接触压力,所述扁平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接触件具备下侧接触梁动作部及上侧接触梁动作部,该下侧接触梁动作部从上述下侧接触梁延伸,通过上述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而被驱动,使上述下侧接触梁的下接点向上方位移而施加上述下侧接触梁引起的对上述扁平电缆的接触压力,该上侧接触梁动作部从上述上侧接触梁延伸,通过上述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而使上述上侧接触梁向前方移动并且使上述上接点向下方位移,施加上述上侧接触梁引起的对扁平电缆的接触压力。
另外,本发明中的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电缆连接器中,上述接触件具备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基板部,上侧连结片从上述基板部的上缘延伸,具有比上述基板部的前后方向宽度更小的宽度,上述上侧接触梁从该上侧连结片的上端朝向前方延伸,并且上述上侧接触梁动作部从上述上侧接触梁的后端且上述上侧连结片的上端朝向后方延伸。
而且,本发明中的权利要求3所涉及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电缆连接器中,下侧连结片从上述基板部的前缘延伸,具有比上述基板部的上下方向宽度更小的宽度,上述下侧接触梁从该下侧连结片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并且上述下侧接触梁动作部从上述下侧接触梁的后端且上述下侧连结片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扁平电缆连接器,接触件具备下侧接触梁动作部,该下侧接触梁动作部从下侧接触梁延伸,通过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而被驱动,使下侧接触梁的下接点向上方位移而施加下侧接触梁引起的对扁平电缆的接触压力。将扁平电缆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之后,当扁平电缆向上方抬起时,扁平电缆的下表面欲与下侧接触梁的下接点分离。但是,下侧接触梁的下接点因致动器及下侧接触梁动作部而向上方位移,因而下侧接触梁的下接点能够追随扁平电缆的移动。因此,成为在扁平电缆向上方抬起时下侧接触梁的下接点能够追随扁平电缆的构成,能够避免下侧接触梁的接触不良。
另外,接触件具备上侧接触梁动作部,该上侧接触梁动作部从上侧接触梁延伸,通过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而使上侧接触梁朝向前方移动并且使上接点向下方位移,施加上侧接触梁引起的对扁平电缆的接触压力。在扁平电缆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之后,当对扁平电缆向下方施加载荷时,扁平电缆的上表面欲与上侧接触梁的上接点分离。但是,上侧接触梁的上接点通过致动器及上侧接触梁动作部而向下方位移,因而上侧接触梁的上接点能够追随扁平电缆的移动。因此,成为在对扁平电缆向下方施加载荷时上侧接触梁的上接点能够追随扁平电缆的构成,能够避免上侧接触梁的接触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右侧视图。
图4是沿着图1中的4-4线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1中的5-5线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1中的6-6线的截面图。
图7是说明图1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作用的图,(A)是致动器处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B)是致动器处于转动中途的状态的截面图,(C)是致动器处于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与扁平电缆一起说明图1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作用的图,(A)是致动器处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而扁平电缆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的状态的截面图,(B)是致动器处于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C)是在致动器处于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状态下扁平电缆向上方抬起或者对扁平电缆向下方施加载荷时的截面图。
图9是现有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一示例的截面图。
图10是现有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其他示例的截面图。
图11是现有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又一其他示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的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扁平电缆连接器1具备壳体10、多个第1接触件20和第2接触件30、致动器40以及一对左侧焊锡耳50和右侧焊锡耳60。
在此,壳体10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通过成形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而一体地形成。在壳体10,设置有能够插拔扁平电缆70(参照图8(A)、(B)、(C))的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沿着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且从壳体10的前端面(图2中的下端面、图4及图5中的左端面)朝向后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电缆70由柔性电路基板(FPC)构成。扁平电缆70相对于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而沿着扁平电缆插入方向(前后方向)插入,沿着其相反的方向拔去。
另外,多个第1接触件20及第2接触件30沿着壳体10的宽度方向交替地安装成一列状。
如图4所示,各第1接触件20具备基板部21、下侧接触梁23、上侧接触梁26、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以及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各第1接触件20通过冲裁加工金属板而形成。
在此,基板部21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从壳体10的后方压入固定于壳体10。在基板部21的下端部,设置有通过焊锡等而连接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上的基板连接部21a。下侧接触梁23从下侧连结片22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定位于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的下方侧,该下侧连结片22从基板部21的前缘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延伸。下侧连结片22具有比基板部21的上下方向宽度小很多的宽度。在下侧接触梁23的前端,朝向上方突出形成与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的扁平电缆70的下表面接触的下接点23a。另外,上侧接触梁26从上侧连结片25的上端朝向前方延伸,定位于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的上方侧,该上侧连结片25从基板部21的上缘向上方延伸。上侧连结片25具有比基板部21的前后方向宽度更小的宽度。在上侧接触梁26的前端,朝向下方突出形成与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的扁平电缆70的上表面接触的上接点26a。
而且,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从下侧接触梁23的后端且下侧连结片22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该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通过致动器40的转动操作而被驱动,连结于下侧接触梁23,从而使下侧接触梁23的下接点23a向上方位移。由此,施加下侧接触梁23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另外,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从上侧接触梁26的后端且上侧连结片25的上端向后方突出。该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通过致动器40的转动操作而使上侧接触梁26朝向前方移动,并且使上接点26a向下方位移。由此,施加上侧接触梁26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
另外,如图5所示,各第2接触件30具备基部31、下侧接触梁32、上侧接触梁33以及前方延伸部34,通过冲裁加工金属板而形成。基部31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从壳体10的前方压入固定于壳体10。下侧接触梁32从连结部31a的前端立起并进而朝向后方延伸而定位于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的下方侧,该连结部31a从基部31的前端缘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在连结部31a的前端的下端部,设置有通过焊锡等连接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的基板连接部31b。另外,上侧接触梁33从连结部31a的后端附近立起并进而朝向前方延伸而定位于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的上方侧。而且,前方延伸部34从基部31的前缘的上端部朝向前方延伸。另外,在下侧接触梁32的后端,朝向上方突出形成与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的扁平电缆70的下表面接触的下接点32a。另外,在上侧接触梁33的前端,朝向下方突出形成与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的扁平电缆70的上表面接触的上接点33a。此外,在扁平电缆70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之后,致动器40的转动操作使得驱动部48a从上方推压上侧接触梁33的前端,使上侧接触梁33朝向下方位移。由此,施加上侧接触梁33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
而且,致动器40在扁平电缆70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时通过转动操作而施加上侧接触梁26、33及下侧接触梁23、32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如图1所示,致动器40具备沿着壳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致动器主体部41和设置于致动器主体部41的宽度方向两端的一对侧壁部42。一对侧壁部42在这些侧壁部42的前端(图1、图4中的下端)被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结部43连结。而且,如图1及图6所示,在连结部43的宽度方向两端附近,形成有能够供一对左侧焊锡耳50及右侧焊锡耳60插通的一对贯通孔44。另外,如图6所示,在各致动器40的贯通孔44,设置有转动轴部45。如图6所示,各转动轴部45进入了压入固定于壳体10的右侧焊锡耳60(左侧焊锡耳50也相同)的缺口64。由此,致动器40能够从图7(A)所示的转动操作开始位置沿箭头a方向转动至图7(C)所示的转动操作结束位置。即,致动器40被支撑为相对于壳体10而能够以通过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向后侧转动而到达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方式转动。因此,扁平电缆连接器1能够称为所谓的后翻(backflip)型的连接器。在此,如图7(A)所示,转动操作开始位置为致动器40相对于水平方向而以90°的角度起立的位置。另外,如图7(C)所示,转动操作结束位置为致动器40处于水平方向的位置。
另外,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在致动器40的连结部43,形成有第1接触件20的上侧接触臂26进入的多个第1贯通孔46。另外,在同一连结部43,形成有第2接触件30的前方延伸部34进入的多个第2贯通孔48。多个第1贯通孔46及第2贯通孔48沿着连结部43的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而且,如图4及图7(A)、(B)、(C)所示,在致动器40的连结部43的第1贯通孔46,设置有第1驱动部47。第1驱动部47通过致动器40的转动操作而驱动第1接触件20的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使与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一体的下侧接触梁23及下接点23a向上方位移。而且,如图5所示,在致动器40的连结部43的第2贯通孔48处,设置有另一第2驱动部48a。第2驱动部48a通过转动操作而从上方推压第2接触件30的上侧接触梁33的顶端,使上侧接触梁33朝向下方位移。
而且,致动器40的一对侧壁部42在这些侧壁部42的后端(图1、图4中的上端)被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3驱动部49连结。第3驱动部49如图7(A)、(B)、(C)所示,通过致动器40的转动操作而朝向由箭头b表示的前方推压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由此,使上侧接触梁26朝向由箭头b表示的前方移动,并且使上接点26a向下方位移。由此,施加上侧接触梁26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此外,如图4及图7(A)、(B)、(C)所示,第3驱动部49形成为具有内侧面49b的大致平板状,在其顶端内侧形成有倾斜面49a。另外,在第3驱动部49的基端侧,形成有从内侧面49b凹陷的凹部49c。对第3驱动部49的详细功能进行后述。
另外,一对左侧焊锡耳50及右侧焊锡耳60压入固定于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通过焊锡而将壳体10固定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由于左侧焊锡耳50及右侧焊锡耳60具有相同形状及构造,因而仅说明右侧焊锡耳60的形状及构造。
如图6所示,右侧焊锡耳60具备大致矩形平板状的基部61、压入部62以及上方延伸部63,通过冲裁加工金属板而形成。基部61的下端缘焊锡固定于电路基板上。压入部62从基部61的后端缘向后方延伸,从壳体10的前方压入固定于壳体10。另外,上方延伸部63从基部61的上缘向上方延伸,在后缘形成有转动轴部45进入的缺口64。
接着,参照图7(A)、(B)、(C)及图8(A)、(B)、(C)而说明扁平电缆连接器1的作用。
首先,如图7(A)所示,在致动器40处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时,致动器40处于相对于水平方向而以大致90°的角度起立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如图8(A)所示,将扁平电缆70从前侧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内。此时,未施加由第1接触件20的下侧接触梁23及上侧接触梁26、第2接触件30的下侧接触梁32及上侧接触梁33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
接着,如图7(B)所示,将致动器40朝向后侧而沿箭头a方向转动。于是,致动器40的第1驱动部47向由箭头c表示的上方驱动第1接触件20的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下侧接触梁23的下接点23a向由箭头d表示的上方位移。由此,施加第1接触件20的下侧接触梁22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另外,与此同时,虽然未图示,但致动器40的第2驱动部48a从上方推压第2接触件30的上侧接触梁33的顶端部,使上侧接触梁33朝向下方位移。由此,施加第2接触件30的上侧接触梁33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
而且另外,如图7(B)所示,致动器40的第3驱动部49的倾斜面49a向由箭头b表示的前方推压第1接触件20的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
而且,如图7(C)所示,使致动器40朝向更后侧而沿箭头a方向转动,致动器40到达转动操作结束位置。于是,致动器40的第1驱动部47向更上方驱动第1接触件20的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使下侧接触梁23的下接点23a向由箭头d表示的更上方位移。由此,增加第1接触件20的下侧接触梁22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另外,与此同时,虽然未图示,但致动器40的第2驱动部48a从上方进一步推压第2接触件30的上侧接触梁33的顶端部,使上侧接触梁33朝向更下方位移。由此,增加第2接触件30的上侧接触梁33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
而且另外,如图7(C)所示,致动器40的第3驱动部49的凹部49c将第1接触件20的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向由箭头b表示的更前方推压,使上接点26a向由箭头e表示的下方位移。由此,施加上侧接触梁26引起的对扁平电缆70的接触压力。在图8(B)中,表示了扁平电缆70插入扁平电缆容纳开口11的状态且致动器40处于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状态。
因此,在致动器40的转动操作结束的状态下,第1接触件20的下接点23a向上方位移,上接点26a向下方位移,在该状态下分别与扁平电缆70的上下表面接触。因此,第1接触件20的下接点23a以及上接点26a相对于扁平电缆70而可靠地接触。
在此,如图8(C)所示,由于某些原因,有时候扁平电缆70向由箭头f表示的上方抬起。在该情况下,扁平电缆70的下表面欲与第1接触件20的下侧接触梁23的下接点23a分离。但是,下侧接触梁23的下接点23a因致动器40及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而向上方位移。因此,下侧接触梁23的下接点23a能够追随扁平电缆70的移动。因此,成为在扁平电缆70向上方抬起时下侧接触梁23的下接点23a能够追随扁平电缆70的构成,能够避免下侧接触梁23的接触不良。
另一方面,如图8(C)所示,由于某些原因,有时候对扁平电缆70向由箭头g表示的下方施加载荷。在该情况下,扁平电缆70的上表面欲与第1接触件20的上侧接触梁26的上接点26a分离。但是,上侧接触梁26的上接点26a因致动器40及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而向下方位移。因此,上侧接触梁26的上接点26a能够追随扁平电缆70的移动。因此,成为在对扁平电缆70向下方施加载荷时上侧接触梁26的上接点26a能够追随扁平电缆70的构成,能够避免上侧接触梁26的接触不良。
此外,第1接触件20的下侧接触梁23从下侧连结片22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该下侧连结片22从基板部21的前缘延伸,具有比基板部21的上下方向宽度更小的宽度。而且,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从下侧接触梁23的后端且下侧连结片22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因此,下侧接触梁23及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两者从宽度窄的下侧连结片22延伸,因而致动器40的转动操作使得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及下侧接触梁23能够容易地变形。
另外,第1接触件20的上侧接触梁26从上侧连结片25的上端朝向前方延伸,该上侧连结片25从基板部21的上缘延伸,具有比基板部21的前后方向宽度更小的宽度。因此,在致动器40的第3驱动部49向由箭头b表示的前方推压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时,宽度窄的上侧连结片25以较小的力容易地变形。由此,上侧接触梁26能够以较小的力容易地向前方移动。另外,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从上侧接触梁26的后端且上侧连结片25的上端朝向后方延伸。因此,能够以简单的形状及构成设置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扁平电缆70不限定于FPC,也可以为FFC等其他扁平电缆。
另外,上侧接触梁26不必从上侧连结片25的上端朝向前方延伸,该上侧连结片25从基板部21的上缘延伸,具有比基板部21的前后方向宽度更小的宽度。另外,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不必从上侧接触梁26的后端且上侧连结片25的上端朝向后方延伸。上侧接触梁动作部27从上侧接触梁26延伸即可。
而且,第1接触件20的下侧接触梁23不必从下侧连结片22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该下侧连结片22从基板部21的前缘延伸,具有比基板部21的上下方向宽度更小的宽度。另外,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不必从下侧接触梁23的后端且下侧连结片22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下侧接触梁动作部24从下侧接触梁23延伸即可。
符号说明
1:扁平电缆连接器
10:壳体
11:扁平电缆容纳开口
20:第1接触件(接触件)
21:基板部
22:下侧连结片
23:下侧接触梁
23a:下接点
24:下侧接触梁动作部
25:上侧连结片
26:上侧接触梁
26a:上接点
27:上侧接触梁动作部
30:第2接触件(接触件)
32:下侧接触梁
33:上侧接触梁
40:致动器
70:扁平电缆连接器

Claims (3)

1. 一种扁平电缆连接器,具备:
绝缘性的壳体,其具有从前端面朝向后方延伸的能够插拔扁平电缆的扁平电缆容纳开口;
接触件,其安装于该壳体,具备上侧接触梁及下侧接触梁,所述上侧接触梁具有与插入所述扁平电缆容纳开口的所述扁平电缆的上表面接触的上接点,所述下侧接触梁具有与所述扁平电缆的下表面接触的下接点;以及
致动器,其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而能够以通过从转动操作开始位置向后侧转动而到达转动操作结束位置的方式转动,在所述扁平电缆插入所述扁平电缆容纳开口时,通过转动操作而施加对所述扁平电缆的接触压力,
所述扁平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件具备下侧接触梁动作部和上侧接触梁动作部,所述下侧接触梁动作部从所述下侧接触梁延伸,通过所述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而被驱动,使所述下侧接触梁的下接点向上方位移而施加所述下侧接触梁引起的对所述扁平电缆的接触压力,所述上侧接触梁动作部从所述上侧接触梁延伸,通过所述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而使所述上侧接触梁向前方移动并且使所述上接点向下方位移,施加所述上侧接触梁引起的对所述扁平电缆的接触压力。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件具备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基板部,
上侧连结片从所述基板部的上缘延伸,具有比所述基板部的前后方向宽度更小的宽度,所述上侧接触梁从所述上侧连结片的上端朝向前方延伸,并且所述上侧接触梁动作部从所述上侧接触梁的后端且所述上侧连结片的上端朝向后方延伸。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下侧连结片从所述基板部的前缘延伸,具有比所述基板部的上下方向宽度更小的宽度,所述下侧接触梁从所述下侧连结片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并且所述下侧接触梁动作部从所述下侧接触梁的后端且所述下侧连结片的前端朝向前方延伸。
CN2013102200421A 2012-06-05 2013-06-05 扁平电缆连接器 Pending CN1034748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8305A JP5918634B2 (ja) 2012-06-05 2012-06-05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2012-128305 2012-06-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4801A true CN103474801A (zh) 2013-12-25

Family

ID=49799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00421A Pending CN103474801A (zh) 2012-06-05 2013-06-05 扁平电缆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18634B2 (zh)
CN (1) CN10347480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7642A (zh) * 2013-05-17 2014-11-26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2565B2 (ja) * 2014-09-22 2018-02-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6437790B2 (ja) * 2014-11-06 2018-12-1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Fpc用コネクタ
JP2017152335A (ja) * 2016-02-26 2017-08-3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65673A (ja) * 2003-02-28 2004-09-24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6024373A (ja) * 2004-07-06 2006-01-26 Molex Inc Fpc用コネクタ
CN101325291A (zh) * 2007-06-12 2008-12-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1449428A (zh) * 2006-03-29 2009-06-03 莫列斯公司 中继连接器
US20110201220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Molex Incorporated FPC Connector
US20120045919A1 (en) * 2010-08-18 2012-02-2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4912B2 (ja) * 1997-01-29 2002-05-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導電路用コネクタ
JP2008123802A (ja) * 2006-11-10 2008-05-29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電気コネクタ
TW200931729A (en) * 2008-01-14 2009-07-16 P Two Ind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847569B2 (ja) * 2009-10-01 2011-12-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65673A (ja) * 2003-02-28 2004-09-24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6024373A (ja) * 2004-07-06 2006-01-26 Molex Inc Fpc用コネクタ
CN101449428A (zh) * 2006-03-29 2009-06-03 莫列斯公司 中继连接器
CN101325291A (zh) * 2007-06-12 2008-12-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US20110201220A1 (en) * 2010-02-12 2011-08-18 Molex Incorporated FPC Connector
US20120045919A1 (en) * 2010-08-18 2012-02-23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7642A (zh) * 2013-05-17 2014-11-26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18634B2 (ja) 2016-05-18
JP2013254604A (ja) 201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7884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one action automatic mechanism
JP4330084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847569B2 (ja) コネクタ
TWI418102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JP5571837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101235237B1 (ko) 커넥터
US20070044404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JP2009158279A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908606B2 (ja) コネクタ
JP5746953B2 (ja) コネクタ
JP4792518B2 (ja) コネクタ
CN103474801A (zh) 扁平电缆连接器
JP2008235183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9093790B2 (en) Connector device
JP48004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812380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99375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6294394A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該コンタクト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JP5057583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869427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US91479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moval mechanism
JP5828727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15822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3149447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8181798A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