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3754B - 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03754B CN103303754B CN201310075513.4A CN201310075513A CN103303754B CN 103303754 B CN103303754 B CN 103303754B CN 201310075513 A CN201310075513 A CN 201310075513A CN 103303754 B CN103303754 B CN 1033037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ll
- car
- destination
- destination call
- below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85 targe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提供一种对仅能够进行上下方向呼叫的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有效追加能够进行目的地呼叫的系统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根据实施方式,相对能够进行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既存系统的目的地呼叫扩张用系统包括:登记装置、第1和第2存储部、分配部、第1和第2转换部。登记装置登记指定了目的楼层的目的地呼叫。第1存储部存储目的地呼叫。分配部分配轿厢至新的目的地呼叫。第2存储部对各目的地呼叫存储包含出发楼层和轿厢和目的楼层的运行预定信息。第1转换部将新的目的地呼叫的运行预定信息转换为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赋予既存系统侧。第2转换部将既存系统侧的关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信息,除去从目的地呼叫转换而来的、转换为目的地呼叫的运行预定信息,赋予第2存储部。
Description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2-053493(申请日:2012/3/9)为基础,享受其优先权。本申请参照该申请,包含其所有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者呼叫电梯的方法,主要采用在出发楼层的候梯厅按压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的按钮的“上下方向的候梯厅呼叫(下面,称为上下方向呼叫)”,作为指定目的楼层的方法,可主要采用在轿厢内按压与各目的楼层对应的轿厢呼叫按钮“轿厢呼叫”。
与之相对的,通过使用者利用出发楼层的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目的楼层,来同时进行呼叫轿厢和指定目的楼层的“目的地呼叫”也受到关注。
以往,对于仅有上下方向呼叫的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当在一部分的楼层设置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时,需要在单个分配处理部处理上下方向呼叫和目的地呼叫。因此,需要撤去已有的系统,设置包含能够处理上下方向呼叫和目的地呼叫的新的单个分配处理部的系统。
作为新旧组管理控制系统同时运行的方法,例如,为了在将已有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置换为新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的途中的阶段进行实施,提出了对更新前的控制轿厢的旧组管理控制系统和更新后的控制轿厢的新组管理控制系统进行协调的系统。
第1技术中,将新旧组管理控制系统的一方所登记的呼叫登记于两组管理控制系统,两组管理控制系统分别分配轿厢。由于对单个呼叫有2台轿厢响应的话会造成浪费,因此最初1台轿厢响应时,就将呼叫登记从没有响应侧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消去。
第2技术中,旧组管理控制系统的呼叫被转送至新组管理控制系统,由新组管理控制系统决定向新组管理侧和旧组管理侧中某一轿厢的分配。
但,这些技术中,新旧组管理控制系统分别控制各轿厢,因此控制所有轿厢的已有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无法用于追加对新的种类的呼叫进行处理的机构。又,第1技术中,当登记一个呼叫时,由于暂时选择2台轿厢,因此有可能1台进行不必要的运行,没有效率。又,第2技术中,首先由新组管理侧进行分配处理,当认为旧组管理的分配合适时,需要进一步由旧组管理侧进行分配处理,因此需要两次的分配处理的时间,处理花费较多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对仅能有上下方向呼叫的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有效追加还能进行目的地呼叫的系统。
根据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为对包括有用于管理多台轿厢的运行的、存储包含有分配到各轿厢的在各出发楼层发生的关于上下方向呼叫的信息和关于各轿厢内发生的对各目的楼层的轿厢呼叫的信息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信息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的已有的用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追加目的地呼叫的扩张用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包括: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其设于至少一个出发楼层、用于登记指定目的楼层的目的地呼叫;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其用于存储所述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的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其对于所述目的地呼叫的新的登记,分配分配轿厢;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其对各个所述目的地呼叫,存储包含关于所述出发楼层和所述分配轿厢和所述目的楼层的信息的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第1转换部,其将对于所述目的地呼叫的新的登记的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转换为关于所述上下方向呼叫的信息和关于所述轿厢呼叫的信息,并将关于该转换后的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信息赋予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以及第2转换部,其将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所存储的关于所述上下方向呼叫的信息和关于所述轿厢呼叫的信息,除了从所述目的地呼叫转换后的,都被转换为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并将该转换后的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赋予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
根据上述构成的装置,能够对仅能够上下方向呼叫的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有效追加还能够进行目的地呼叫的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已有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的实例的框图。
图2是显示实施方式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的实例的框图。
图3是显示目的地呼叫发生时的分配处理的实例的流程图。
图4是显示目的地呼叫登记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5是显示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6是显示上下方向运行预定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7是显示上下方向呼叫登记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8是显示轿厢的运行状况的一例的图。
图9是显示虚拟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10是显示定员管理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11是显示不考虑预分配时的将来预测的输出例的图。
图12是显示考虑预分配时的将来预测的输出例的图。
图13是显示将目的地呼叫的分配赋予上下方向呼叫系统的处理的实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又,以下的实施方式中,附有同一的标号的部分进行相同的动作,省略重复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如下情况:通过对仅能够对“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进行登记和分配处理的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附加之后说明的用于追加目的地呼叫的扩张用系统,用以还能进行“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和分配处理。
已有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继续进行所有的轿厢的运行管理和上下方向的分配处理,新的系统进行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处理。因此,可构建保留已有的系统的同时、还能进行目的地呼叫的分配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分配处理中,根据呼叫的种类由各个系统进行分配处理,因此不需要对1个呼叫分配2台轿厢,由此可抑制轿厢无用的工作。又,由于不需要重复两次分配处理,因此可加快分配轿厢的速度。
又,本实施方式,即可适用对已有的用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之后附加用于追加目的地呼叫的扩张用系统的情况,也可用于对新的包括用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和用于追加目的地呼叫的扩张用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进行制造/出品等的情况。此时,可有效利用用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使得除了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还能进行目的地呼叫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容易实现。
首先,对扩张前的、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图1是显示本实施方式中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的构成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100包括: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单体轿厢控制部21~X、轿厢31~X、和用于“上下方向呼叫”的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Y。又,各轿厢31~X的内部分别设有轿厢呼叫按钮311~X,该轿厢呼叫按钮311~ X包括用于“轿厢呼叫”的例如对应于各目的楼层的按钮等。此处,X为轿厢的台数,Y为设有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的楼层的总数。作为具体例,在例如10层楼的办公楼的各楼层设有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当有6台轿厢的情况下,X=6、Y=10(即,单体轿厢控制部为6台、轿厢为6台、轿厢呼叫按钮为6组、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为10台),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又,设于最下层的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Y仅包含向上按钮,设于最上层的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Y仅包括向下按钮,设于除此以外的楼层的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Y包括向上按钮和向下按钮。
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包括:上下方向呼叫登记存储部11、上下方向分配处理部12、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上下方向将来预测部14、和轿厢运行控制监视部15。
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响应于使用者在某层(出发楼层)按下的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j的向上按钮或向下按钮的情况,记录上下方向呼叫(向上的呼叫或向下的呼叫)的登记,并对呼叫登记选定分配轿厢,将选定的分配轿厢作为运行预定进行存储,边监视各轿厢边控制运行。又,“分配轿厢”表示为使进行呼叫的使用者乘梯而分配的“轿厢”。
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Y设于能够进行上下方向呼叫的楼层的候梯厅,使用者要使用电梯时,根据想去的方向对其进行操作。例如,10层楼的办公楼中,各楼层各设2台时,共设20台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20。
上下方向呼叫登记存储部11存储登记的上下方向呼叫。轿厢运行控制监视部15接收到显示有对呼叫响应的信号时,消去呼叫的存储。
上下方向分配处理部12对上下方向呼叫登记存储部11所登记的上下方向呼叫选定分配轿厢。对新登记的呼叫,进行分配轿厢的选定时,从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接收在各轿厢设定的上下方向的分配的信息、和轿厢呼叫的信息,从轿厢运行控制监视部15接收各轿厢的位置、方向、开门状态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赋予上下方向将来预测部14,以预测各轿厢的将来的运行。预测针对各轿厢,分别对分配新的呼叫之前的状态、和分配后的状态进行。由于根据预测的结果可知响应各呼叫的预见时刻,根据这些时刻的大小来确定分配轿厢。例如,可选择分配新的呼叫之前的状态下“未响应时间预测值”的合计值、与分配新的呼叫后的状态下“未响应时间预测值”的合计值之间的差最小的轿厢。
此处,未响应时间预测值表示例如,从各呼叫的登记时刻到“响应各呼叫的预见时刻”的时间的预测值。
上下方向将来预测部14利用在各轿厢设定的上下方向的分配的信息、轿厢呼叫的信息、以及各轿厢的位置、方向、开门状态的信息,以时序预测轿厢的将来的运行。预测的结果可求得到响应各分配为止的时间的预测值。
上下方向运行存储部13将上下方向分配处理部12确定的分配轿厢作为运行预定的一部分进行存储。
轿厢运行控制监视部15从上下方向运行存储部13接收运行预定的变更,通知给作为对象的单体轿厢控制部2i(i是1~X中对应的那个)。
单体轿厢控制部21~X分别根据来自轿厢运行控制监视部15的指示,运行对应的轿厢31~X。
又,轿厢3i内的轿厢呼叫按钮31i由使用者操作后,经由单体轿厢控制部2i和轿厢运行控制监视部15,轿厢呼叫被存储于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又,轿厢运行控制监视部15也根据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所存储的轿厢呼叫,对单体轿厢控制部21~ X进行运行的控制。
又,本实施方式不限于,仅对上述“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能够进行登记和分配处理的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后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后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是对根据“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动作的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附加能够进行“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和分配处理的扩张用系统。
此处,作为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对以图1所示的系统为对象的实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图2是显示本实施方式的扩张后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的构成例。
如图2所示,扩张后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101为在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100追加了扩张用系统102。
如图2所示,扩张用系统102包括:目的地呼叫系统5、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 Z、和分配信息转换部7。
目的地呼叫系统5包括: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51、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52、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定员管理存储部54、目的地呼叫将来预测部55、和轿厢运行监视部56。
分配信息转换部7包括:运行预定转换输出部71(第1转换部)、运行预定转换提取部72(第2转换部)。
又,图2的扩张后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101包括包含在图1的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100的构成要素。对这些要素,省略与图1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但,此处,以设有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的楼层,没有设置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j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作为具体例,在10层楼的办公楼,在1楼和4楼分别设置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62,在2楼、3楼、5~10楼分别设置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48。
又,本实施方式也可实施为,在设有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的楼层,还设有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j的情况。
以下,对新追加的扩张用系统102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设置于一部分楼层的候梯厅,为使用者输入目的楼层作为“目的地呼叫”的装置。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中输入方法可为任意。例如,可以在触摸面板上,通过功能键表示数字键和回车键,使用者通过数字键输入目的楼层,用回车键确定,或也可在触摸面板上显示对应各目的楼层的选择按钮,使用者按压与所希望的目的楼层对应的选择按钮。又,例如,办公楼等中,可通过使用者将自身的ID卡靠近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来输入ID号码后,再输入目的楼层。另外,可进行种种变更实施。
又,出发楼层可在系统侧确定,因此不需要具有使用者输入的功能。
各使用者一旦输入目的楼层,即登记目的地呼叫,通知给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51。
又,目的地呼叫中,除了“目的楼层”,还根据设置作为输入的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的楼层,确定“出发楼层”(k对应于1~Y之一)。例如,也可从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向目的地呼叫系统5侧通知“出发楼层”。或,例如,也可从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向目的地呼叫系统5侧通知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的识别信息(下面,记为HDC-ID),在目的地呼叫系统5侧,根据HDC-ID确定对应的“出发楼层”,或,也可采用其他方法。
进一步的,根据“目的楼层”和“出发楼层”的上下关系,确定呼叫的方向为向上还是向下。
目的地呼叫系统5是用于进行针对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处理,根据分配的结果运行轿厢的组管理控制系统。但,目的地呼叫系统5不是单独动作,而是与图1所示的已有的组管理控制系统100之间共用分配信息转换部7,作为组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动作。
又,已有的“上下方向呼叫”或“轿厢呼叫”并不与各个使用者对应,而是与同一层且同一方向等待使用者的集合、或乘坐一个轿厢以同一层为目的楼层的使用者的集合对应。与之相对,此处,以将各个“目的地呼叫”对应各个使用者而发生来进行处理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装置51存储采用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登记了的目的地呼叫。进一步的,将新的目的地呼叫通知给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52,启动分配处理。分配处理完成后,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装置51从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52接收“分配轿厢”和“应当乘梯周”的信息。进一步的,从轿厢运行监视部56接收当前的轿厢的“位置”、“方向”、“周”的信息,当判定今后轿厢在达到一周为止的期间能够响应分配时,将分配轿厢通知给作为对象的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然后,消去目的地呼叫的存储。
又,此处,所谓周,是指每次轿厢从第1方向(例如,向下)变化到第2方向(例如,向上)就计数1次得到的值,初期的周为第1周。又,也可第1方向为向上、第2方向为向下。又,应当乘梯周表示,该轿厢在第几周时应当乘梯。即,“应当乘梯周”与当前的轿厢的“周”一致时,为应当乘梯的时候(周)。
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表示对应于登记的呼叫的“分配轿厢”(或,“分配轿厢”和“应当乘梯周”)。
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例如,能够以下1周即可乘梯的时刻开始,仅显示分配轿厢。此时,也可不显示“应当乘梯周”。又,也可即使在确定分配的轿厢之后,在下1周即可乘梯的时刻之前,进行如“请稍等”等这样的让使用者等待的显示。
或,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也可,例如不管是否为下1周即可乘梯,而在呼叫登记后立即显示“分配轿厢”和“应当乘梯周”。
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52对于新登记的目的地呼叫,进行确定“分配轿厢”和“应当乘梯周”的处理。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52从运行预定存储部53接收目的地呼叫的运行预定,从定员管理存储部54接收“定员管理信息”,该“定员管理信息”表示各轿厢在各楼层出发的楼层处预定几人乘梯,从轿厢运行监视部56取得各轿厢的“位置”、“方向”和“当前为第几周运行的信息”。进一步地,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52为了考虑记录于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的运行预定地进行分配处理,从运行预定转换提取部72(或,通过运行预定存储部53)接收将各轿厢的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的运行预定转换为目的地呼叫的形式之后的信息。对接收到的信息除去从定员管理存储部54得到的信息,发送至目的地呼叫将来预测部55,用于将来的轿厢的运行的预测。
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52利用从定员管理存储部54获得的信息,对各轿厢求得能够分配新的目的地呼叫的“周”。条件为:即使登记了新的呼叫的使用者乘梯,从“出发楼层”到“目的楼层”的区间内也不会超载。又,也可不管理定员,而对载重进行。例如,可采用预先确定的值作为一人份的载重。又,超出定员判定之后详述。
根据运行的预测的结果,对不分配新的目的地呼叫的情况和分配了的情况,获得各轿厢的各呼叫的等待时间的预测值和乘梯时间的预测值。然后,根据这些预测值确定分配的轿厢。
此处,等待时间的预测值是指例如,表示从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到分配轿厢在出发楼层开门为止的时间的预测值。又,乘梯时间的预测值是指例如,从分配轿厢的响应到分配轿厢之后在目的楼层开门为止的时间的预测值。
“分配轿厢”和“乘梯预定的周”的信息被通知给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51、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又,定员管理存储部54中,仅使预约完成的人数追加作为新的预约的与分配的内容对应的份额。
分配运行信息转换部7在目的地呼叫系统5和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之间,转换呼叫的信息并传递交换。
运行预定转换输出部71将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所存储的分配完成的目的地呼叫分为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通知到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使得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也可基于目的地呼叫登记使轿厢运行。根据从轿厢运行监视部56得到轿厢的“位置”、“方向”和“当前的周”,判定为今后1周以内能够响应的呼叫被转换为上下方向的分配之后,被写入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从轿厢运行监视部56得到的分配轿厢的“位置”和“方向”和“当前的周”与分配完成的目的地呼叫的“出发楼层”和“方向”和“周”一致时,判定为响应了分配完成的目的地呼叫,在对应该目的地呼叫的目的楼层的层生成分配轿厢的轿厢呼叫数据,通知给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
轿厢运行控制监视部15按照如下分配和呼叫对于单体轿厢控制部21~X指示运行,该分配和呼叫除了通知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的、已有的上下方向呼叫的分配和轿厢呼叫之外,还有由目的地呼叫转换来的、上下方向呼叫的分配和轿厢呼叫,因此,扩张后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101也可进行基于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的运行计划的轿厢的运行。进一步的,上下方向分配处理部12在分配上下方向呼叫时,也可反映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的运行预定,选择应当分配的“轿厢”。
运行预定转换提取部72用于在进行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处理时,将记录于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的分配和轿厢呼叫的信息反映到将来预测和分配轿厢的评价中。运行预定转换提取部72将作为各轿厢的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的运行预定转换为目的地呼叫的形式,并将该转换后的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赋予给运行预定存储部53。又,该转换后的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也可被赋予给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52。轿厢的运行根据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和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两方的预定进行,通过利用两方的信息,可更准确地预测将来的轿厢的动作。
接着,对下列处理流程进行说明:通过使用者登记目的地呼叫于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中,然后进行分配,并将运行的指示送达至轿厢。
图3显示使用者操作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通过登记目的地呼叫开始的分配处理流程。
例如,为了检测新的目的地呼叫的登记,也可定期地启动图3的处理。例如,每十分之一秒中启动。
步骤S1中,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如果有新的目的楼层的操作,进到步骤S2。没有操作的情况下,暂时结束处理,通过下次启动再次从步骤S1重新开始。
步骤S2中,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存储目的地呼叫登记。进一步的,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51将尚未进行分配引导的目的地呼叫与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的识别信息对应地存储。
图4的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51记录呼叫ID和已经登记的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的HDC-ID的关系,仅在将分配轿厢引导至该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之前的期间,保持存储。
图4显示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51所存储的目的地呼叫登记数据的数据结构的实例。图4的实例中,目的地呼叫登记数据包括:识别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的“HDC-ID”、识别目的地呼叫的“呼叫ID”。
又,此时,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的识别信息可为任意。例如,设于最下的楼层的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的HDC-ID=1,之后,可以楼层逐渐向上的顺序,从2开始赋予连号。当然,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图5显示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所存储的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数据的数据结构的实例。图5的实例中,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数据包括:识别目的地呼叫的“呼叫ID”、显示被输入目的地呼叫的楼层的“出发楼层”、显示目的地呼叫所输入的目的楼层的“目的楼层”、显示对目的地呼叫分配的轿厢的“分配轿厢”、显示对目的地呼叫分配的周的“分配周”、显示目的地呼叫的输入时刻的“发生时刻”、显示针对目的地呼叫进行乘梯的时刻的“乘梯时刻”。
此处,如前所述,一个“呼叫ID”仅对应于1个使用者。
图5的实例中,新的目的地呼叫被登记的话,则追加行。追加的行的“呼叫ID”区块中,生成并加入新的呼叫ID。“出发楼层”为进行呼叫登记的楼层、“目的楼层”为目的地呼叫所输入的楼层。“发生时刻”为进行呼叫登记操作的时刻。“分配轿厢”和“分配周”为存储分配处理的结果的区块,分配处理没有结束的阶段,没有数据。“乘梯时刻”记录如下时刻:例如,分配轿厢响应呼叫,(在出发楼层且在呼叫的方向、并且在分配周中)开始开门的时刻。
图4和图5的实例中显示,当前时刻“8时0分10秒”的时间点下,发生新的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对其登记了情况。
又,以下,对于时刻的表示方式,“hh时mm分ss秒”以“hh:mm:ss”的形式记载。根据该表示方式,例如,“8:00:10”表示“8时0分10秒”。
步骤S3中,作为分配的候补的处理对象轿厢定为最初的轿厢。例如,存在A号梯、B号梯…6台轿厢时,首先,将最初的A号梯作为处理对象。
此处,可将所有的轿厢31~X作为分配目的地呼叫的对象,但也可以仅将轿厢31~X的一部分的作为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对象。
步骤S4中,对于处理对象的轿厢,将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中已经分配完成的上下方向的分配转换为目的地呼叫的形式。
上下方向的分配记录于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
图6示出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所存储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数据的数据结构的实例。对各轿厢分别存储上下方向运行预定数据。图6的实例中,各轿厢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数据包括:表示发生向上的呼叫的楼层的“向上分配”、表示发生向下的呼叫的楼层的“向下分配”、表示目的楼层的“轿厢呼叫”。
上下方向呼叫登记时刻存储于上下方向呼叫登记存储部11。
图7显示上下方向呼叫登记存储部11所存储的上下方向呼叫登记数据的数据结构的实例。图7的实例中,上下方向呼叫登记数据对于每个楼层包括:显示登记向上的呼叫的时刻的“上呼叫登记时刻”、显示登记向下的呼叫的时刻的“下呼叫登记时刻”。
为了将上下方向的分配转换为目的地呼叫的形式,需要补充“目的楼层”和“应当乘梯周”的信息。目的楼层,可以为例如,呼叫的方向所达到的终端的楼层。例如,10楼为最上层、1楼为最下层时,向上的分配的目的地为10楼、向下的分配的目的地为1楼。应当乘梯周为例如,轿厢能以指定方向再次通过该层的周。
图8显示轿厢运行监视部56所监视的轿厢的运行状况的一例。
此处,能够得知轿厢的当前的“楼层”和“方向”。轿厢已经通过的情况下,设定为1周后,还没有通过的情况,设定当前的周。
因此,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所存储的运行预定中,混有将基于目的地呼叫的运行计划转换为上下方向的形式并写入的信息。需要向目的地呼叫系统5的转送的信息为,仅为与在上下方向的系统(已有的组管理控制系统100)侧发生的呼叫对应的信息。
例如,可根据呼叫的发生层判定上下方向的分配是否是由上下方向呼叫产生的。例如,10层楼的办公楼中,仅在1楼和4楼设置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62,仅在1楼和4楼以外的各楼层设置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48的情况下,则可以判定1楼和4楼以外的任何楼层为出发楼层的分配都是基于上下方向呼叫的分配。
对应上下方向的分配的呼叫登记时刻从图7的上下方向呼叫登记存储部11得到。
又,也可对上下方向呼叫,设定预先确定的人数或载重,在分配时考虑。
对于轿厢呼叫,如果是例如乘梯完成且为下梯前的目的地呼叫的目的楼层,则为基于目的地呼叫的,因此不需要转换。仅选择乘梯完成而不是下梯前的目的地呼叫的目的楼层的轿厢呼叫。更具体来说,例如,参照图5的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数据,如果存在满足具有乘梯时刻(乘梯完成)且没有到达“目的楼层”(下梯前)这样的条件的目的地呼叫,则在图6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数据中的目的楼层中,该与目的地呼叫相同的“目的楼层”可判定为基于该目的地呼叫的楼层,因此,不需要转换。另一方面,在图6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数据中的目的楼层中,如果不存在满足上述条件的目的地呼叫,则可判定为轿厢内发生的“轿厢呼叫”,该目的楼层可选作为基于轿厢呼叫的楼层。又,此处,以目的地呼叫登记后,发生了乘梯时刻时,使对应的轿厢呼叫发生的情况为例。又,在存在乘梯时刻的目的地呼叫的信息在确认为下梯时从图5的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数据中删除的情况下,通过存在目的地呼叫的信息本身,来表示为下梯前的情况。
图5和图6的实例中,图6的以7层为目的楼层的轿厢呼叫对应于图5的呼叫ID1,因此不是转换的对象。另一方面,图6的以10层为目的楼层的轿厢呼叫所对应的目的地呼叫在图5中不存在,因此为转换的对象。
由于发生轿厢呼叫的时刻不明,因此可以由轿厢呼叫转换后的目的地呼叫的发生时刻、例如当前时刻来代用。又,乘梯时刻也不明确,因此也可例如,以当前时刻代用。
又,轿厢呼叫的出发楼层无法从系统上掌握,因此可以是与轿厢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达到的终端的楼层。例如,10楼为最上层、1楼为最下层时,例如如果是在10楼下梯的向上的轿厢呼叫,则可以视为在最下层1楼乘坐的。
图9显示运行预定转换提取部72转换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和上下方向呼叫登记存储部11的信息得到的虚拟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数据(下面,称为虚拟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数据)的数据结构的一例。图9的数据结构与图5的数据结构相同。
通过上述操作,例如,图6的2楼向上的分配可转换为图9的呼叫ID102,10楼向下的分配可转换为图9的呼叫ID103,10楼的轿厢呼叫可转换为图9的呼叫ID101。
步骤S5中,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52,对新登记的目的地呼叫,算出能够分配当前为处理对象的轿厢(例如,A号梯)的周。该计算可采用例如,新的目的地呼叫与轿厢的位置关系、定员管理存储部54所存储的定员数据。
首先,根据轿厢和呼叫的位置关系,求得在显示呼叫的方向接下来能够通过呼叫的楼层的周。
例如,图8中,A号梯在第1周为3楼向上。考虑对图6的在2楼的向上呼叫(图9的呼叫ID102)分配A号梯的话,A号梯在第1周已无法响应,因此最早能响应的周为第2周。另一方面,如果为10楼的向下呼叫(图9的呼叫ID103),由于A号梯在该周能够通过(在第1周能够响应),因此最早能响应的周为第1周。
接着,求得从能够通过的最初的周之后,即使分配新的呼叫也不会超出定员的最早的周。只是,超出定员判定之后详述。
定员管理存储部54显示,相对于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在该层在指定的方向以乘坐几人的状态出发的预约数。
图10是显示定员管理存储部54所存储的定员管理数据的数据结构的实例。定员管理数据针对各作为目的地呼叫的分配的对象的轿厢而存储。图10的实例中,对各楼层、各周,包括显示由于向上的目的地呼叫而乘梯的使用者数的“上使用者数”、显示由于向下的目的地呼叫而乘梯的使用者数的“下使用者数”。
例如,图5的实例中,在4楼的向上的目的地呼叫的第1周中,由于存在从1楼朝着7层的呼叫ID1、和从4楼朝着8楼的呼叫ID2的2个使用者,因此图10的对应的区块存储“2”。
又,上下方向呼叫中,1次的响应有多少人乘降并不清楚,因此,图9所示的对上下方向的分配进行转换后的虚拟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数据也可作为上述的定员管理的对象之外。但,由于以上下方向呼叫而乘梯的使用者数,以目的地呼叫而能够乘梯人数变少,因此对各轿厢,可将能够预约目的地呼叫的上限,设定为比该轿厢的定员小的值。由此,可降低不能根据对目的地呼叫的分配进行乘梯的可能性。例如,能够以该轿厢的定员的8成为上限,作为能够预约目的地呼叫的条件,进行超出定员的判定。为简化说明,能够预约的人数为2人的话,呼叫ID=4的新的呼叫在第1周不能乘梯,因此,第2周为最早能够预约的周。又,也可以载重进行判断,来代替以人数判定。例如,可采用预先确定的值作为一人份的载重。
步骤S6中,目的地呼叫将来预测部55进行预想轿厢的将来的运行中的、不分配新的呼叫情况的将来预测。例如,图5的实例中,作为没有对于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即,在从4楼至9楼的第2周对A号梯的乘梯的分配)的情况,预测将来的A号梯的运行。该计算,例如,可采用预先记录于目的地呼叫将来预测部55的轿厢从任意的楼层运行至任意的楼层所需的时间,和轿厢的标准的开门所需时间,容易地求得。
图11显示不考虑预分配的情况的将来预测的结果的一例。
根据图11的结果,可求得各呼叫的乘梯时刻预测值和下梯时刻预测值。因此,可算出对于除出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的呼叫的服务水准。可根据各呼叫的服务水准求得评价值,求得作为该将来预测整体的评价值。例如,各呼叫的等待时间和乘梯时间之和可作为各呼叫的评价值,将来预测整体的评价值可以是各呼叫的评价值的和。
步骤S7中,目的地呼叫将来预测部55,进行在预想轿厢的将来的运行中的、分配新的呼叫了的情况的将来预测。例如,包括对图5的实例中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即,从4楼到9楼的第2周进行的对A号梯的乘梯分配),预测将来的A号梯的运行。
图12显示考虑了预分配的情况下将来预测的结果的一例。
对于考虑了预分配的将来预测,求得各呼叫的评价值,可用这些评价值求得将来预测整体的评价值。相比步骤S6所得到的评价值,步骤S7所得到的评价值不同在于,首先对作为评价对象的呼叫加上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接着不同还在于,由于追加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而导致的轿厢的行进的变化,赋予对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以外的呼叫的响应的影响。
步骤S8中,判定是否对所有轿厢的评价结束。例如,轿厢有6台时,判断至第6台的处理为止是否结束。结束时,进到步骤S9。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对象的轿厢向前推进一台返回到步骤S4。例如,之前以A号梯为处理对象时,接着以B号梯为处理对象。
步骤S9中,基于各轿厢的评价,确定分配的轿厢。电梯的将来的实际的运行计划为,将呼叫ID=4的新的目的地呼叫分配到某1轿厢,而不分配到剩下的轿厢,并运行所有轿厢。由此对于每个进行了预分配的轿厢求得评价值的和,即,对于特定的那1台预分配了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时的评价值与对剩下所有的轿厢没有预分配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时的评价值的和,将进行评价值的和为最小的预分配的轿厢选择作为最终的分配轿厢。
步骤S10中,将决定的分配轿厢追加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和定员管理存储部54中。在图5的呼叫ID4的行,对分配轿厢和分配周的列代入分配轿厢和预分配了分配轿厢的周。进一步的,图10对4楼·向上·第2周的因素加1。
然而,在该阶段中,分配的信息即不传递到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也不传递到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因此,使用者无法获知分配轿厢。例如,在向着图3的流程图中步骤S1的YES的时刻,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也可显示“请稍等”这样的提示正在等待分配轿厢的通知的内容。
又,在该阶段中,根据分配的轿厢的运行没有开始。对将分配通知给使用者,转送至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13显示目的地呼叫的分配转送至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的处理的一例。
图13的处理例如,定期地执行。例如,可每十分之一秒启动。
步骤S21中,轿厢运行监视部56检测单体轿厢31~X的当前的楼层和/或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有变化时,进到步骤S22。没有变化时,进到步骤S25。
步骤S22中,以各轿厢为对象,将在1周之前为止的分配,转换为上下方向的分配。例如,如在图8所示,图5的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在A号梯以第1周通过4楼之前的状态时,不符合一周之前为止这一条件,但在从4楼出发的时刻即符合该条件,可转换为4楼向上分配。
步骤S23中,步骤S22转换得到的上下方向的分配数据被转送到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例如,A号梯从4楼出发后,即将A号梯的4楼向上的分配转送到图6所示的A号梯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
又,图6的实例中,例如,如果示出轿厢在第1周,响应4楼向上的分配前的状态的话,图5的实例中呼叫ID=4的第2周的分配(4楼乘梯、9楼下梯、分配轿厢为A、分配周为2)还没有转送至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在轿厢在第1周响应4楼的分配、并从4楼出发的时刻,将图5的呼叫ID=4的第2周的分配转送至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
步骤S24中,轿厢运行监视部56,以在步骤S23转送至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的呼叫为对象,指示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51在对应的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上显示分配轿厢。
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51通知对应的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k显示分配轿厢。该通知中,也可指示分配轿厢(或,分配轿厢、分配周)。接收到该通知的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中,在规定的时刻进行分配轿厢的显示。又,例如,4楼的候梯厅的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2也可显示“于A号梯在第2周乘梯。”这样的分配轿厢的通知。
例如,如前述的,以过1周达到可乘梯的时刻为始点,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仅显示分配轿厢的情况下,可仅显示为能够转送至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的状态的呼叫。
又,例如,不管再过1周能否乘梯,呼叫登记后立即显示“分配轿厢”和“应当乘梯周”时,即使是转送至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之前的阶段,也可显示“分配轿厢”和“应当乘梯周”。
又,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51将分配轿厢通知完成的呼叫的呼叫ID从存储域删除。例如,图4中,将响应于呼叫ID=4的目的地呼叫的分配轿厢通知到了4楼的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2时,删除与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HDC-ID=1对应的呼叫ID=4的信息。
步骤S25中,轿厢运行监视部56判定轿厢响应分配完成的目的地呼叫的情况。该判定可采用,例如,分配轿厢在出发楼层以被分配的周和方向开门时,视为响应的方法。
判定轿厢响应目的地呼叫的时候,进到步骤S26。判定为没有响应时,进到步骤S29。
步骤S26中,由于将分配到的使用者预想为乘梯的,因此需要将使该轿厢在目的楼层停止的预定通知给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运行预定转换输出部71对响应的呼叫的所有目的楼层生成轿厢呼叫。例如,在图5的呼叫ID=2的实例中,A号梯为第1周且已经在4层响应时,在8楼生成轿厢呼叫。
步骤S27中,将步骤S26中生成的轿厢呼叫转送至上下方向呼叫系统1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在图6的实例中,在8楼写入轿厢呼叫。
步骤S28中,轿厢运行监视部56,对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所存储的、已经响应的目的地呼叫,写入乘梯时刻。乘梯时刻为开始响应的时刻。例如,在当前时刻为8:0:21,A号梯在4楼向上响应时,在图5的呼叫ID=2的目的地呼叫的乘梯时刻写入8:0:21。又,已经写入乘梯时刻的目的地呼叫的数据不再变更。
步骤S29中,在设定了乘梯时刻的目的地呼叫的目的楼层,判断分配轿厢是否已经开门了。当判定为分配轿厢开门了的情况下,进到步骤S30。如果不是,则流程图结束。
步骤S30中,登记了在目的楼层开门了的呼叫的使用者,在目的楼层下梯,服务使用结束,因此将服务结束了的目的地呼叫的信息从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削除。例如,图5的实例中,A号梯在第1周在7楼开门时,从表格中删除呼叫ID=2的目的地呼叫。
如此,当登记新的目的地呼叫时,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所存储的运行预定通过运行预定转换输出部71由目的地呼叫将来预测部55使用,由此,在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52进行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处理时,由于不仅是采用根据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所存储的目的地呼叫的运行预定,还反映了根据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所存储的、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运行计划,因此相比仅采用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的运行预定进行将来预测的情况,能更准确地预测将来的轿厢的运行,可选定能够提供更合适的服务的分配轿厢。又,评判服务的合适程度的指标,通过评价采用图3的步骤S6和步骤S7的将来预测的方法来确定。
又,分配完成的目的地呼叫对应于轿厢的运行被转送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因此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53所存储的运行计划反映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轿厢31~X可运行。
进一步的,分配上下方向呼叫时,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13中被记录今后1周的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因此上下方向分配处理部12可反映目的地呼叫的轿厢的运行计划,选择应对上下方向呼叫的分配轿厢。
又,例如,前述的表示“分配轿厢”和“应当乘梯周”的方法中,可以在应当乘梯周为第1周时,省略“应当乘梯周”的显示,仅显示“分配轿厢”,仅在应当乘梯周在第2周以后的情况下,显示“分配轿厢”和“应当乘梯周”。
又,例如,也可以仅在特定的时间段(例如,作为拥挤时段预先登记的时间段),采用显示前述的“分配轿厢”和“应当乘梯周”的方法,在除此以外的时间段,采用前述的(从在此后的1周能够乘梯的时刻开始)仅显示“分配轿厢”的方法。
又,也可仅在确定的时间段(例如,作为拥挤时段预先登记的时间段),进行关于“应当乘梯周”的处理。
又,关于“应当乘梯周”的处理也可省略。
又,之前的说明中,假设在能够使用电梯的各个楼层,排他设置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Y和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的情况,也可存在同时设置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Y和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二者的楼层。
又,也可存在根据时间段,排他性使用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41~Y和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61~Z的楼层。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将仅能够登记分配上下方向呼叫已有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扩张为可进行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和分配时,不撤去已有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而保留功能地进行扩张。因此,与撤去已有的系统的方法相比,扩张所需的作业量可减少。又,在扩张进行过程中,通过保持已有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以扩张前的功能持续电梯的运行。因此,更新而无法使用电梯的期间,可比之前短。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对仅能够进行上下方向呼叫的已有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有效追加还能够进行目的地呼叫的系统。
又,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处理顺序所示的指示可基于软件程序被实行。通用的计算机系统预先存储该程序,通过读取该程序,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获得的效果相同的效果。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指示作为计算机可执行程序记录于磁盘(软盘、硬盘等)、光盘(CD-ROM、CD-R、CD-RW、DVD-ROM、DVD±R、DVD±RW等)、半导体存储器、或与之类似的记录介质。如果是计算机或组装系统可读的记录介质,其存储形式可为任何形式。计算机从该记录介质读入程序,基于该程序使记载于程序的指示由CPU执行,由此可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相同的动作。当然,计算机在取得或读取程序时也可通过网络取得或读取。
又,基于从记录介质安装于计算机或组装系统的程序的指示而在计算机上运行的OS(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网络等的MW(中间件)等可以执行用于实现本实施方式的各处理的一部分。
进一步的,本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不限于与计算机或组装系统独立的介质,也包括下载通过LAN或因特网等传输的程序并存储或暂时存储的记录介质。
又,记录介质不限于一个,从多个介质实行本实施方式中的处理的情况,也包括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记录介质,介质的构成可为任意。
又,本实施方式中计算机或组装系统,基于记录介质所存储的程序执行本实施方式中的各处理,可为个人计算机、微机等单个构成的装置、多个装置由网络连接而成的系统等各种构成。
又,本实施方式中计算机不限于个人计算机,还包括信息处理机器中包含的运算处理装置、微机等,泛指能够通过程序实现本实施方式中功能的机器、装置。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实例被提出,并不是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各样的形态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内,同样也包含于记载于专利权利要求书的发明及其同等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为用来对已有的用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追加目的地呼叫的扩张用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所述已有的用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为了管理多台轿厢的运行,包括存储上下方向运行预定信息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该上下方向运行预定信息包含:关于分配到各轿厢的、在各出发楼层发生的上下方向呼叫的信息;和关于在各轿厢内发生的、对各目的楼层的轿厢呼叫的信息,所述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
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其设于至少一个出发楼层、用于登记指定了目的楼层的目的地呼叫;
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其用于存储所述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的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
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其对于所述目的地呼叫的新的登记,进行分配轿厢的分配;
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其对各个所述目的地呼叫,存储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该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包含关于所述出发楼层和所述分配轿厢和所述目的楼层的信息;
第1转换部,其将对于所述目的地呼叫的新的登记的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转换为关于所述上下方向呼叫的信息和关于所述轿厢呼叫的信息,并将该转换后的关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信息赋予给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以及
第2转换部,其将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所存储的关于所述上下方向呼叫的信息和关于所述轿厢呼叫的信息,去除从所述目的地呼叫转换后的信息,再转换为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并将该转换后的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赋予给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
2.一种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该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包括:用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用于追加目的地呼叫的扩张用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所述用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为了管理多台轿厢的运行,包括存储上下方向运行预定信息的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该上下方向运行预定信息包含:关于分配到各轿厢的、在各出发楼层发生的上下方向呼叫的信息,和关于在各轿厢内发生的、对各目的楼层的轿厢呼叫的信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于追加目的地呼叫的扩张用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包括:
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其设于至少一个出发楼层、用于登记指定了目的楼层的目的地呼叫;
目的地呼叫登记存储部,其用于存储所述候梯厅目的楼层登记装置的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
目的地呼叫分配处理部,其对于所述目的地呼叫的新的登记,进行分配轿厢的分配;
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其对各个所述目的地呼叫,存储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该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包含关于所述出发楼层和所述分配轿厢和所述目的楼层的信息;
第1转换部,其将对于所述目的地呼叫的新的登记的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转换为关于所述上下方向呼叫的信息和关于所述轿厢呼叫的信息,并将该转换后的关于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信息赋予给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以及
第2转换部,其将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所存储的关于所述上下方向呼叫的信息和关于所述轿厢呼叫的信息,去除从所述目的地呼叫转换后的信息,再转换为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并将该转换后的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赋予给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转换部,对于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上下方向呼叫,通过与有关该上下方向呼叫的轿厢的方向相对应地、采用预先确定的值作为目的楼层,进行向目的地呼叫的转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转换部通过对于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上下方向呼叫,采用预先确定的值作为使用人数或载重,进行向目的地呼叫的转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转换部通过对于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轿厢呼叫,采用与有关该轿厢呼叫的轿厢的方向相对应地、预先确定的值用作为出发楼层,进行向目的地呼叫的转换。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对应于一个使用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处理部对于所述目的地呼叫的新的登记,还对所述分配轿厢分配应当乘梯周,
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信息还包括所述应当乘梯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处理部对于所述目的地呼叫的新的登记,考虑所述轿厢的定员、和与所述目的地呼叫对应的人数或载重,对所述分配轿厢分配应当乘梯周。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包括:
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其设于能够进行上下方向呼叫的多个出发楼层、用于登记仅指定了方向的上下方向呼叫;
上下方向呼叫登记存储部,其用于存储所述上下方向呼叫登记装置所进行的所述上下方向呼叫的登记;
上下方向分配处理部,其对所述上下方向呼叫的新的登记,进行分配轿厢的分配;
运行控制监视部,其基于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信息,对单体轿厢控制部进行运行的指示、监视运行的状况。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追加所述目的地呼叫的扩张用的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进一步包括轿厢运行监视部,其用于获知各轿厢的位置和方向以及各轿厢当前在第几周运行,
所述第1转换部从所述轿厢运行监视部取得各轿厢的位置和方向以及各轿厢当前在第几周运行的信息,在所述目的地呼叫运行预定存储部所存储的分配完成的目的地呼叫中选择预定在各轿厢再在升降通路运行一周为止的期间响应的目的地呼叫,将关于所述转换后的上下方向呼叫和轿厢呼叫的信息赋予所述上下方向运行预定存储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53493A JP5882090B2 (ja) | 2012-03-09 | 2012-03-09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
JP2012-053493 | 2012-03-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03754A CN103303754A (zh) | 2013-09-18 |
CN103303754B true CN103303754B (zh) | 2015-03-11 |
Family
ID=49129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7551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03754B (zh) | 2012-03-09 | 2013-03-08 | 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882090B2 (zh) |
CN (1) | CN1033037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82111B2 (ja) * | 2012-04-06 | 2016-03-09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
EP3218295B1 (en) * | 2014-11-13 | 2023-05-03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overlay system |
JP6046222B1 (ja) * | 2015-09-10 | 2016-12-14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JP6480040B1 (ja) * | 2018-01-25 | 2019-03-06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
JP6506862B1 (ja) * | 2018-02-23 | 2019-04-24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
JP6538240B1 (ja) * | 2018-06-12 | 2019-07-03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
JP6783905B1 (ja) * | 2019-06-27 | 2020-11-11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JP7315415B2 (ja) * | 2019-08-28 | 2023-07-2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分析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分析システムの設計方法 |
JP6968916B2 (ja) * | 2020-01-15 | 2021-11-17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運転制御方法、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JP7205998B2 (ja) * | 2021-03-19 | 2023-01-17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乗場呼び割当方法 |
JP2022178086A (ja) * | 2021-05-19 | 2022-12-0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制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70539B2 (ja) * | 1993-12-02 | 2001-05-28 |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 エレベータのリニユーアル方法 |
JP3343075B2 (ja) * | 1998-05-29 | 2002-11-11 | 株式会社東芝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 |
JP3772051B2 (ja) * | 1999-07-07 | 2006-05-10 |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リニューアルシステム |
JP4509276B2 (ja) * | 2000-01-26 | 2010-07-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
JP4717271B2 (ja) * | 2001-06-27 | 2011-07-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表示装置 |
JP4693408B2 (ja) * | 2004-12-28 | 2011-06-01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
KR101280496B1 (ko) * | 2008-09-15 | 2013-07-01 | 오티스 엘리베이터 컴파니 | 엘리베이터 현대화 동안에 승객 요청들을 처리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
2012
- 2012-03-09 JP JP2012053493A patent/JP588209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3-08 CN CN201310075513.4A patent/CN10330375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84816A (ja) | 2013-09-19 |
CN103303754A (zh) | 2013-09-18 |
JP5882090B2 (ja) | 2016-03-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03754B (zh) | 电梯的组管理控制系统 | |
KR101154804B1 (ko) |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 관리 장치 | |
JP5464979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
KR20110098759A (ko) | 엘리베이터의 군 관리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5084137B (zh) | 电梯群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 |
JP7106423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 |
KR20190140829A (ko) | 엘리베이터의 군관리 제어 시스템 | |
CN110077924B (zh) | 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群管理控制方法 | |
JP2014076888A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行先呼び案内順序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3508279A (zh) | 群管理电梯系统 | |
CN107235391A (zh) |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11344244B (zh) | 组管理控制装置及组管理控制方法 | |
JP2020125189A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
JP2001310876A (ja)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 |
JP2019210082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表示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02173272A (ja)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 |
JP7169448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 | |
JP6467803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
CN113511566B (zh) |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度控制方法和电梯 | |
JP5294171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JP7032478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
JP6799161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7513129B1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
JP7306518B1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
JP6420217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の制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