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35391A -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235391A CN107235391A CN201710159804.XA CN201710159804A CN107235391A CN 107235391 A CN107235391 A CN 107235391A CN 201710159804 A CN201710159804 A CN 201710159804A CN 107235391 A CN107235391 A CN 1072353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 route
- elevator
- future
- ti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12502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19901 Anxiety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SAZUGELZHZOXHB-UHFFFAOYSA-N acecarbromal Chemical compound CCC(Br)(CC)C(=O)NC(=O)NC(C)=O SAZUGELZHZOXH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506 anxie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58—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shafts and a single car per shaf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10—Details with respect to the type of call input
- B66B2201/103—Destination call input before entering the elevator c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11—Waiting time, i.e. response ti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22—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present in the elevator car to be alloca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26—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istribution of elevator cars within the elevator system, e.g. to prevent clustering of elevator c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20—Detail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 B66B2201/234—Taking into account uncertainty terms for predicted values, e.g. the predicted arrival time of an elevator car at the floor where a call is ma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基于使用者所登记的可靠的信息来对运行路线进行可靠性较高的预测,从而使得能力图抑制等间隔性的评价精度的偏差,实现稳定的等间隔化,降低长时间等待率。本发明的电梯装置是基于搭乘电梯前所登记的、包含各使用者的至少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在内的电梯利用信息来对各使用者分配进行服务的搭乘号机的群控电梯装置。然后,其包括:生成反映并确定电梯利用信息的将来的运行路线的路线生成部;根据将来的运行路线来对将来的各搭乘号机在时间上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的评价部;以及基于评价部的评价结果来对各使用者分配进行服务的搭乘号机的分配号机决定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特别涉及对多台电梯进行统一管理的群控电梯装置及该群控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规模比较大的建筑物中,为了提高电梯的使用者输送能力而并列设置多台电梯,并导入有以下系统:在电梯厅进行呼梯登记时,从多台电梯中选择最适当的电梯来使其提供服务。另外,随着建筑物的规模的增大,并列设置的电梯的台数也增多,因此,利用群控系统来对这些多台电梯适当地进行管理,从而力图减少等待时间等而提升对使用者的服务质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对各电梯的每台电梯生成与当前时刻以后的规定时间内的时刻相对的表示各轿厢的目标位置的目标路线,另一方面,对各轿厢的位置进行预测来生成与目标路线相对应的预测路线。然后,对电梯厅呼梯进行分配以使得预测路线接近目标路线,并在不存在分配处理的期间对分配以外的运行进行控制,即,对电梯的运行速度(轿厢速度、加速度)、停止时间(门的开闭速度、开放时间)等进行调整。”。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对各电梯的目标间隔进行设定,计算从当前时刻起经过规定时间后的各电梯的预测间隔。然后,计算与各电梯的目标间隔相对的预测间隔的评价值,基于该评价值来对所发生的电梯厅呼梯进行分配,使得预测间隔接近目标间隔。”。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内容:“进行运算电梯厅呼梯的等待时间评价值的第一评价、运算与相接近的电梯间的时间性间隔相对的评价值的第二评价、以及运算与各电梯的一周时间相对的评价值的第三评价。然后,利用综合评价值来决定分配给电梯厅呼梯的电梯,所述综合评价值通过与交通需求相对应而得的加权来对与第一评价、第二评价及第三评价相对的各个评价值进行评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629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841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7-2841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生成当前时刻以后的时间轴上的各轿厢的预测路线和表示目标位置的目标路线,在预定的调整时刻,对运行速度、停止时间、待机轿厢的停止位置进行调整,使得预测路线接近目标路线。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对各轿厢的运行路线进行预测,使其在将来的规定时刻接近目标路线或目标间隔,提高了使轿厢在时间上等间隔运行的等间隔性,但对于运行路线预测的要素较强。具体而言,例如,根据过去的学习经验来对使用者的前往目标楼层进行预测,从而生成运行路线。即,对于运行路线的预测,使用来自学习经验的预测这一不确定的要素。因此,运行路线预测的可靠性较低,因而等间隔性的评价精度存在偏差。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对到将来的经过规定时间后的间隔推测时间为止的预测路线进行运算,利用间隔推测时间的各轿厢间的预测间隔与目标间隔之间的偏差来计算间隔评价值。然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也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相同,对运行路线的预测使用来自学习经验的预测这一不确定的要素,对于运行路线预测的要素较强,因此,等间隔性的评价精度存在偏差。
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对电梯厅呼梯的等待时间评价值、与轿厢间的时间性间隔或距离性间隔相对的评价值、以及与一周时间的预测值相对的评价值进行加权来进行综合评价。另外,使前往目标楼层登记装置所输入的前往目标楼层中的下电梯的停止时间重新反映至到达预测时间。然而,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也与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相同,对运行路线的预测使用来自学习经验的预测这一不确定的要素,对于运行路线预测的要素较强,因此,等间隔性的评价精度存在偏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基于使用者所登记的电梯利用信息来对运行路线进行可靠性较高的预测,从而能抑制等间隔性的评价精度的偏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采用专利权利要求所记载的结构。
本申请包含多个解决上述问题的单元,若举出其一个示例,
则电梯装置基于搭乘电梯前所登记的、包含各使用者的至少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在内的电梯利用信息,来对各使用者分配进行服务的搭乘号机。然后,其特征在于,包括:路线生成部,该路线生成部生成反映并确定了电梯利用信息的将来的运行路线;评价部,该评价部根据将来的运行路线来对将来的各搭乘号机在时间上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以及分配号机决定部,该分配号机决定部基于评价部的评价结果来对各使用者分配进行服务的搭乘号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基于各使用者的至少包含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在内的电梯利用信息,来对运行路线进行可靠性较高的预测。由此,能抑制使搭乘号机在时间上等间隔地运行的等间隔性的评价精度的偏差,实现稳定的等间隔化,因此,能降低对使用者的电梯的长时间等待率。
上述以外的问题、结构及效果通过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来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群控电梯装置的系统结构的概要的结构图的示例。
图2是表示进行实施例1所涉及的确定路线的n号机临时分配时的等间隔性评价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的示例。
图3是表示学习的各楼层的上下梯时间表格的图的示例。
图4是表示登记状况的各楼层的上下梯时间表格的图的示例。
图5是表示进行实施例2所涉及的高需求路线的n号机临时分配时的等间隔性评价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的示例。
图6是表示高需求预测的各楼层的按交通流上下梯人数表格的图的示例。
图7是表示进行实施例3所涉及的高需求路线的n号机临时分配时的等间隔性的风险评价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的示例。
图8是表示使用实施例4所涉及的预约信息的确定路线的概要的说明图的示例。
图9是表示使用实施例4所涉及的预约信息的高需求路线的概要的说明图的示例。
图10是表示实施例4所涉及的按交通流的高需求楼层表格的说明图的示例。
图11是表示实施例5所涉及的到达预定时刻的显示例的图的示例。
图12是表示实施例5所涉及的到达预定路线的显示例的图的示例。
图13是表示实施例5所涉及的登记时的到达预定时刻的显示例的图的示例。
图14是表示实施例5所涉及的待机时的到达预定时刻的显示例的图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记载为“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方式所限定的结构,实施方式中的各种数值等是示例,另外,在本发明的技术性概念中各种变形例、应用例也包含在其范围内。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装置是采用对多台电梯进行统一管理的群控系统的结构的群控电梯装置。
[系统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群控电梯装置的系统结构的概要的结构图的示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群控电梯装置10为包括电梯部1、群控控制部(群控控制装置)2、电梯厅呼梯登记部(电梯厅呼梯登记装置)3以及运行信息显示部(运行信息显示装置)4的系统结构。
(电梯部)
电梯部1具有n台(n为2以上的整数)电梯11_1、11_2、……、11_n、以及对这些电梯11_1、11_2、……、11_n进行控制的号机控制部12_1、12_2、……、12_n。以下,存在将电梯部1的各个电梯11_1、11_2、……、11_n记载为搭乘号机或简单记载为号机的情况。n台电梯11_1、11_2、……、11_n(1号机11_1、2号机11_2、……、n号机11_n)在群控控制部2的控制下被统一管理,从等待时间等的观点来看,经由号机控制部12_1、12_2、……、12_n来进行对使用者分配最合适的号机(电梯)。
电梯部1的各电梯11_1、11_2、……、11_n例如具有将设置于电梯井内的轿厢111和对重112结合在主曳引绳113两端而得的公知的结构。而且,在电梯11_1、11_2、……、11_n中,主曳引绳113卷绕于曳引机(未图示)的曳引轮114、滑轮115。
(群控控制部)
群控控制部2具有利用信息获取部20、学习部21、高需求信息生成部22、确定路线/高需求路线生成部23、等待时间评价部24、间隔评价部25、长时间等待评价部26、综合评价部27、分配号机决定部28及运行信息管理部29。而且,从等待时间等的观点来看,具有这些各功能部(20~29)的群控控制部2对要将最合适的号机(电梯)分配给使用者的n台电梯11_1、11_2、……、11_n进行统一管理。
利用信息获取部20在搭乘电梯前,获取由使用者利用电梯厅呼梯登记部3来进行登记的、后述的电梯利用信息,并将该所获取到的电梯利用信息提供给学习部21和确定路线/高需求路线生成部23。
此外,这里,关于搭乘电梯前所登记的电梯利用信息,设为从电梯厅呼梯登记部3进行获取,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设置于远离电梯厅的位置的安检门的ID认证、设置于建筑物内的传感器等建筑物到达检测单元或电梯厅到达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或者从各使用者所携带的信息终端获取电梯使用信息等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与从电梯厅呼梯登记部3进行获取的情况相比,能使电梯利用信息的检测时期提前,因此,能提高后述的各种评价精度。
学习部21对从利用信息获取部20所提供的电梯利用信息、以及从运行信息管理部29所提供的各搭乘号机的运行信息进行存储,对每个交通流按照各搭乘楼层来计算各前往目标楼层的利用人数,以作为OD(OriginDestination:起讫点)格式的交通需求表格来进行学习。
这里,所谓OD格式的交通需求表格是以二维矩阵(即OD矩阵)格式将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的交通量(规定时间的搭乘人数)的数据作为与建筑物的交通流有关的信息来进行数据库化而得的表格。OD矩阵用搭乘楼层(Origin、即起点)来表示列方向,用前往目标楼层(Destination、即终点)来表示行方向。然后,各矩阵的要素表示与该矩阵要素相对应的、规定时间的搭乘人数。关于OD格式的交通需求表格的生成方法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高需求信息生成部22基于学习部21的OD格式的交通需求表格,来求出交通量的平均以及交通量的标准偏差。然后,高需求信息生成部22将这些所求出的交通量的平均和标准偏差按照各搭乘楼层与各前往目标楼层的交通需求进行比较,以对高需求楼层进行判定。后文中将对高需求楼层进行详细描述。
从利用信息获取部20提供电梯利用信息,从运行信息管理部29提供各搭乘号机的运行信息,从高需求信息生成部22提供高需求信息,分别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确定路线/高需求路线生成部23。确定路线/高需求路线生成部23根据电梯利用信息、各搭乘号机的运行信息及高需求信息来生成确定路线和高需求路线,以作为各搭乘号机的将来的运行路线。
等待时间评价部24根据确定路线/高需求路线生成部23所生成的确定路线和高需求路线,按照搭乘号机来计算各楼层的等待时间并进行评价。间隔评价部25根据确定路线和高需求路线,在将来的规定的间隔推测时刻对各搭乘号机在时间上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长时间等待评价部26基于确定路线和高需求路线、以及各楼层的各使用者的等待时间等,来计算各楼层的长时间等待时间和长时间等待人数,以对与长时间等待时间和长时间等待人数相对应的长时间等待负荷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部27基于等待时间评价部24、间隔评价部25、长时间等待评价部26等的各种评价值,从等待时间等的观点出发,在分配搭乘号机时进行决定哪个号机最适合的综合评价。分配号机决定部28对综合评价部27的综合评价值最好(最高)的搭乘号机进行分配。运行信息管理部29根据分配号机决定部28所决定的分配号机和电梯利用信息来生成运行信息,将运行信息输出至移动终端、或设置于电梯厅、监控室等的运行信息显示部4。
关于上述群控控制部2的各功能部(20~29),由处理器来解释并执行实现各个功能的程序,从而能通过软件来加以实现。此时,关于实现功能部(20~29)的各功能的程序、表格、文件等信息,能存储于存储器、硬盘、SSD等存储装置、或者IC卡、SD卡、DVD等存储介质。另外,关于群控控制部2的各功能部(20~29),例如也可以利用集成电路的设计等,通过硬件来实现这些功能部的一部分或全部。
(电梯厅呼梯登记部/运行信息显示部)
电梯厅呼梯登记部3包括包含键盘的操作部、显示部,设置于电梯的电梯厅。在该电梯厅呼梯登记部3中,在使用者的操作下,对各使用者的至少包含搭乘楼层及前往目标楼层在内的电梯利用信息进行登记。例如在使用者利用设置于1楼的电梯厅内的电梯厅呼梯登记部3将5楼登记作为前往目标楼层的情况下,将1楼设为搭乘楼层,将5楼登记作为前往目标楼层。
在电梯利用信息中,也可以包含由使用者输入前往目标楼层的时刻来作为登记时刻。另外,在对将来的运行路线进行了可靠性较高的预测后,优选为电梯利用信息除了使用者的搭乘楼层、前往目标楼层以外,还包含利用人数。这里,例如使得使用者每人必然进行一次电梯利用信息的登记,或者在电梯厅内设置拍摄装置,根据其拍摄结果来识别使用者,从而能掌握利用人数。此外,在电梯利用信息中,也可以包含电梯的门出入口宽度、使用者的步行时间等信息。
运行信息显示部4是电梯的使用者所拥有的移动终端的显示部,或者是设置于电梯厅、监控室等的显示装置。然后,从运行信息管理部29输出根据分配号机和电梯利用信息而生成的运行信息,从而运行信息显示部4将该运行信息提示给使用者。后文中将对提示给使用者的运行信息进行详细描述。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群控电梯装置10是基于包含搭乘电梯前各使用者的至少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在内的电梯利用信息来对各使用者分配进行服务的搭乘号机的电梯装置。然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群控电梯装置10生成反映并确定各使用者所登记的电梯利用信息的将来的运行路线,根据该运行路线,在规定的间隔推测时刻对将来的各搭乘号机在时间上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
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群控电梯装置10基于电梯利用信息来对将来的运行路线进行可靠性较高的预测,并且,在稍后的将来(规定的间隔推测时刻)对时间上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由此,能抑制时间上的等间隔性的评价精度的偏差,换言之,能提高等间隔性的评价精度。其结果是,能实现稳定的等间隔化,并力图降低对使用者的电梯的长时间等待率。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群控电梯装置10根据过去的电梯利用信息来生成反映按交通流的高需求楼层的高需求路线,并将其用作为将来所产生的相对于使用者的时间上的等间隔性的风险评价。由此,能减少将来产生的可能性较高的电梯厅/前往目标楼层呼梯所包括的、将来的运行路线的过大的修正。
(交通需求表格的生成方法)
这里对上述的OD格式的交通需求表格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相对于按照方向/楼层来存储/学习上下梯人数的交通需求表格,OD格式的交通需求表格按照搭乘楼层/前往目标楼层来存储/学习上下梯人数,并将其与各交通流相关联。另外,关于每日的更新方法,利用到前一天为止的按交通流模式的交通需求表格与到本日为止所生成的按交通流模式的交通需求表格的加权平均来进行更新。另外,关于交通需求表格的替换,例如将每隔1分钟所收集的OD格式的交通流从最近的1分钟起进行例如10分钟的加权平均并进行保持,并选择最近所学习的OD格式的交通流。
(使用OD格式的交通需求表格的高需求楼层的生成方法)
接着,对使用OD格式的交通需求表格的高需求楼层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将交通需求比其它楼层要高的前往目标楼层、以及前往该前往目标楼层的使用者比其它楼层要多的搭乘楼层作为高需求楼层来进行计算。设高需求前往目标楼层是成为超过从一个电梯厅向各前往目标楼层前进的交通量的平均与标准偏差的合计值的交通需求的前往目标楼层。即,利用下式来进行计算。
向前往目标楼层前进的交通需求>交通量的平均μ+k×交通量的标准偏差ρ
这里,若使高需求的前往目标楼层呼梯的判定过于严格,则无法反映每个前往目标楼层的需求的不均匀,因此,通常将系数k设为k=1。
接着,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群控电梯装置10的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各实施例中,通过软件来实现群控控制部2的各功能部(20~29),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控制下,执行功能部(20~29)的各功能。但是,并不局限于由CPU来进行控制。
[实施例1]
实施例1是在由确定路线所进行的n号机临时分配时进行等间隔性评价的示例。这里,列举n号机为示例来对临时分配时的等间隔性评价进行说明,但关于1号机~n-1号机也相同。
图2是表示进行实施例1所涉及的确定路线的n号机临时分配时的等间隔性评价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的示例。
首先,CPU基于当前所登记的搭乘楼层呼梯(电梯厅呼梯)和前往目标楼层呼梯的信息,来计算各搭乘号机的停止楼层(步骤S1)。接着,CPU利用基于OD格式的交通需求表格所学习到的各楼层的上下梯时间表格(参照图3)、基于当前所登记的搭乘楼层呼梯和前往目标楼层呼梯的信息所计算出的各楼层的上下梯时间表格(参照图4)、以及电梯的门出入口宽度、使用者的步行时间,来计算各停止楼层的上下梯时间(步骤S2)。图3是表示学习的各楼层的上下梯时间表格的图的示例。图4是表示登记状况的各楼层的上下梯时间表格的图的示例。
这里,关于各停止楼层的上下梯时间,将通过过去的利用履历所学习到的上下梯时间(参照图3)、与通过当前的利用履历所计算出的上下梯人数所决定的上下梯时间(参照图4)按照交通流来进行加权计算。由此,当前所未登记的楼层与所登记的楼层之间的上下梯时间之差较大,成为可靠性较高的值,并且,对即使是当前所未登记的楼层但普通的上下梯时间较长的楼层、即利用频度较高的楼层设定考虑了风险的值。
另外,例如考虑电梯(搭乘号机)的门出入口宽度的系数,能通过下式来计算上下梯时间。
上下梯时间={搭乘人数所决定的上下梯时间+(α×学习到的上下梯时间)}÷2
这里,α是表示取决于预测的程度的系数。
搭乘人数所决定的上下梯时间={(搭乘人数×每个人的平均搭乘时间)+(搭乘人数×每个人的平均上下梯时间)}×门出入口宽度系数
作为每个人的平均搭乘时间、上下梯时间,可以使用一般的值,也可以使用学习值,也可以使用对各使用者的步行时间进行检测并进行平均化后所得的值。
接着,CPU利用各搭乘号机的停止楼层和各楼层的上下梯时间,来生成各搭乘号机的确定路线(步骤S3)。当前所未登记的楼层的上下梯时间在路线上包含于行驶中的路线。即,行驶中路线的倾斜随着各楼层而不同。这里,在确定路线上,各楼层的行驶时间有时会因当前所未登记的楼层的上下梯时间而稍许延长,但除了使用频度较高的楼层以外,是对行驶时间没有较大影响的值,因此,确定路线不会大幅偏离实际的路线。
接着,CPU决定各搭乘号机的等间隔性的评价时刻(规定的间隔推测时刻)(步骤S4)。将进行等间隔性的评价的时间(评价时刻)设为所有的搭乘号机中最远的未来的前往目标楼层呼梯、即从当前时刻起至作为最远的停止楼层的最终预约前往目标楼层的到达时间(时刻)。由此,在稍后的未来对时间上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从而能提高等间隔性的评价精度。这里,也可以以一定间隔对从当前起至最远的未来的前往目标楼层呼梯为止的时间进行分割,并在各分割地点对等间隔性进行评价。
关于步骤S1~S4的处理,可以以一定周期来执行,在未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期间,也可以在1台搭乘号机出发或到达的时刻执行。
接着,CPU对是否产生新的使用者进行检查(步骤S5)。CPU在未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情况下(S5的“否”),返回步骤S1并再次实施步骤S1~S4的处理,在产生有新的使用者的情况下(S5的“是”),将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楼层、前往目标楼层和利用人数临时分配给n号机(步骤S6)。
接着,CPU将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追加至n号机的停止楼层(步骤S7),然后,对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中的n号机的上下梯时间进行修正(步骤S8)。接着,CPU对n号机的确定路线进行修正(步骤S9),然后,对等间隔性评价时间进行修正(步骤S10)。
接着,CPU对临时分配给n号机时的各搭乘号机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以设定作为n号机的间隔评价值(步骤S11)。这里,对n号机进行了说明,但对所有的搭乘号机进行临时分配,同样地对等间隔性的间隔评价值进行设定。接着,CPU利用等待时间评价、长时间等待评价等的各种评价值和等间隔性的间隔评价值来计算综合评价值(步骤S12),然后,对评价最好的搭乘号机进行分配(步骤S13)。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实施例1的变形例。图5是表示进行实施例2所涉及的高需求路线的n号机临时分配时的等间隔性评价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的示例。在图5的流程图中,对图2的流程图追加了步骤S14~步骤S19。这里,在图5的流程图上,为了方便起见,将确定路线和高需求路线两者作为确定路线来表现。
首先,CPU基于OD格式的交通需求表格来对有无高需求楼层进行判定(步骤S14)。CPU在没有高需求楼层的情况下(S14的“是”),与图2的流程图相同,利用步骤S1以后的处理来对确定路线进行计算,在有高需求楼层的情况下(S14的“否”),对是否是停止于高需求楼层的预定的搭乘号机进行判定(步骤S15)。
CPU在预定停止于高需求楼层的搭乘号机的情况下(S15的“是”),将高需求楼层的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预测上下梯人数与相应搭乘号机的停止楼层和上下梯人数相加(步骤S16),然后,转移至步骤S1并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地对确定路线进行计算。这里,预测上下梯人数使用图6的高需求预测的各楼层的按交通流的上下梯人数表格与图4的登记状况的各楼层的上下梯人数的差分值。图6是表示高需求预测的各楼层的按交通流上下梯人数表格的图的示例。
CPU在预定停止于高需求楼层的搭乘号机以外的情况下(S15的“否”),不将停止楼层与搭乘人数相加,而是转移至步骤S1并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地对确定路线进行计算。
接着,CPU在步骤S5中,在判定为产生了新的使用者的情况下(S5的“是”),对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楼层是否为高需求楼层进行判定(步骤S17)。然后,CPU在不存在高需求楼层的情况下(S17的“是”),转移至步骤S6并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地对确定路线进行计算,在存在高需求楼层的情况下(S17的“否”),对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是否为高需求楼层进行判定(步骤S18)。
CPU在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是高需求楼层的情况下(S18的“是”),将高需求楼层的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预测上下梯人数与相应搭乘号机的停止楼层和上下梯人数相加(步骤S19),然后,转移至步骤S6并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地对确定路线进行计算。另外,在产生新的使用者的不是高需求楼层的情况下(S18的“否”),CPU不将相应搭乘号机的高需求楼层的停止楼层与上下梯人数相加,而是转移至步骤S6并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地对确定路线进行计算。
[实施例3]
实施例3是在由高需求路线所进行的n号机临时分配时进行等间隔性的风险评价的示例。图7是表示进行实施例3所涉及的高需求路线的n号机临时分配时的等间隔性的风险评价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的示例。
首先,CPU进行确定路线的生成(步骤S21)。该确定路线的生成处理通过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的处理(参照图2)来进行。接着,CPU在对是否为高需求楼层停止预定号机进行判断(步骤S22),在高需求楼层停止预定号机的情况下(S22的“是”),将高需求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预测上下梯人数与停止楼层和上下梯人数相加(步骤S23),在为高需求楼层停止预定号机以外的情况下(S22的“否”),不进行该相加。
接着,CPU除了确定路线以外,还生成高需求路线(步骤S24),然后,对是否产生新的使用者进行判定(步骤S25)。然后,CPU在产生有新的使用者的情况下(S25的“是”),将产生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临时分配给n号机(步骤S26),在未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情况下(S25的“否”),返回步骤S21。
接着,CPU对n号机的确定路线进行修正(步骤S27),然后,对确定路线用的等间隔性评价时间进行修正(步骤S28),然后,对临时分配给n号机时的各搭乘号机间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以决定n号机的确定路线用的等间隔性评价值(步骤S29)。
接着,CPU对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楼层是否为高需求搭乘楼层进行判定(步骤S30)。然后,CPU在为高需求搭乘楼层的情况下(S30的“是”),将高需求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预测上下梯人数与停止楼层和上下梯人数相加(步骤S31),在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楼层不是高需求搭乘楼层的情况下(S30的“否”),不进行该相加。接着,CPU将产生新的使用者的楼层、前往目标楼层和利用人数临时分配给n号机(步骤S32),然后,对n号机的高需求路线进行修正(步骤S33)。
接着,CPU对高需求路线用等间隔性评价时间进行修正(步骤S34),然后,对分配给n号机时的各搭乘号机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以决定n号机的高需求路线用的等间隔性评价值(步骤S35)。然后,CPU对临时分配给n号机时的确定路线与高需求路线之间的偏差进行计算,以作为n号机的风险评价值(步骤S36)。
接着,CPU利用等待时间评价、长时间等待评价等的各种评价值和高需求路线用的等间隔性评价值来计算综合评价值(步骤S38),然后,对评价最好的搭乘号机进行分配,即决定分配号机(步骤S38)。
[实施例4]
实施例4是使用了预约信息的确定路线和高需求路线的示例。图8是表示使用实施例4所涉及的预约信息的确定路线的概要的说明图的示例。在图8中,点线表示预测路线,虚线表示确定路线。
在图8中,例示出了在5楼的电梯厅中有3人等着去7楼、有1人等着去8楼、有1人等着去9楼的状态。图8的示例的情况下,上电梯人数有5人的5楼和下电梯人数有3人的7楼的停止时间较长,下电梯人数只有1人的8楼和9楼的停止时间较短。由此,相对于预测路线,虽然现在未登记,但能将作为预约信息掌握的停止楼层的停止时间反映至运行路线,提高间隔评价时刻的搭乘号机的位置的精度。
图9是表示使用实施例4所涉及的预约信息的高需求路线的概要的说明图的示例。图10是表示实施例4所涉及的按交通流的高需求楼层表格的说明图的示例。在图10的示例中,将7楼作为高需求前往目标楼层来进行检测,将与该高需求前往目标楼层相关联的需求较高的5楼和6楼作为高需求搭乘楼层来进行检测。
在图9中,例示出了在5楼的电梯厅中有3人等着去7楼、有1人等着去8楼、有1人等着去9楼的状态。图9的示例的情况下,5楼是高需求搭乘楼层,产生多个向7楼前进的使用者。因此,同样产生多个向7楼前进的使用者的6楼电梯厅也被分配同一搭乘号机的可能性也较高,因此,将6楼设为高需求搭乘楼层,包含于高需求路线上的停止楼层。由此,对将来所产生的使用者,能作为将来容易被分配的搭乘号机的停止楼层而事先进行考虑,能减少对将来的运行路线的大幅修正。
[实施例5]
实施例5是将到达预定时刻和出发预定时刻、最短到达预定时刻和最长到达预定时刻、以及最短到达预定运行路线和最长到达预定运行路线提示给使用者的示例。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群控电梯装置10,利用确定路线,与运行路线中预测的要素较强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对各搭乘号机到达各楼层的到达时刻、出发时刻进行高精度的预测。另外,利用高需求路线,与运行路线中预测的要素较强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对考虑了将来所产生的使用者的到达时刻、出发时刻进行高准确率的预测。
因此,将确定路线的到达时刻用作为最短到达预定时刻,将高需求路线的到达时刻用作为最长到达预定时刻,如图11所示,将到达预定时刻信息、出发预定时刻信息显示于使用者所持有的移动终端、或者设置于电梯厅的运行信息显示部4(参照图1)。由此,能事先向使用者提示(公开)到达时刻、出发时刻,因此,能减轻不知道何时到达或何时出发的焦躁感,能力图提高对使用者的服务。图11是表示实施例5所涉及的到达预定时刻的显示例的图的示例。
另外,如图12所示,将确定路线和高需求路线显示于使用者所持有的移动终端、或者设置于电梯厅的运行信息显示部4,以代替到达时刻、出发时刻。由此,使用者能掌握被指示搭乘的号机的运行状态。其结果是,能进一步减轻焦躁感,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对使用者的服务。图12是表示实施例5所涉及的到达预定路线的显示例的图的示例。在图12中,实线表示最短路线(确定路线),虚线表示最长路线(高需求路线)。另外,在图12中,a表示最短到达预定时刻,b表示最长到达预定时刻。
这里,关于运行信息,仅使分配给相应楼层的信息显示于相应楼层的运行信息显示部4,由此,能减少信息量,因此,能缩短使用者掌握状况前所需要的时间,并且,能排除其它号机通过该楼层等所导致焦躁感的因素。
图13是表示实施例5所涉及的登记时的到达预定时刻的显示例的图的示例。图14是表示实施例5所涉及的待机时的到达预定时刻的显示例的图的示例。如图13、图14所示,通过前进目标登记时或待机画面来将出发时刻、到达时刻、路线显示显示于电梯厅中所设置的电梯厅呼梯登记部3(参照图1)中,从而能实现对使用者的出发时刻、到达时刻、路线显示的提示,而不设置追加显示装置。在进行目标登记时,显示被指示搭乘的号机的到达时刻、出发时刻,在待机画面上,显示分配给设置楼层的所有的搭乘号机的到达时刻、出发时刻。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例中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并不一定局限于包括说明的所有结构的发明。此外,能够将某实施例的结构的一个单元替换成其他实施例的结构,此外也能将其它实施例的结构添加至某实施例的结构上。另外,关于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个单元,也可以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标号说明
1 电梯部
2 群控控制部
3 电梯厅呼梯登记部
4 运行信息显示部
10 群控电梯装置
11_1、11_2、……、11_n 电梯(搭乘号机)
20 利用信息获取部
21 学习部
22 高需求信息生成部
23 确定路线/高需求路线生成部
24 等待时间评价部
25 间隔评价部
26 长时间等待评价部
27 综合评价部
28 分配号机决定部
29 运行信息管理部
Claims (9)
1.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基于搭乘电梯前所登记的至少包含各使用者的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在内的电梯利用信息,来对各使用者分配进行服务的搭乘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路线生成部,该路线生成部生成反映并确定了所述电梯利用信息的将来的运行路线;
评价部,该评价部根据所述将来的运行路线来对将来的各搭乘号机在时间上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以及
分配号机决定部,该分配号机决定部基于所述评价部的评价结果来对各使用者分配进行服务的搭乘号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利用信息包含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的利用人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高需求信息生成部,该高需求信息生成部根据过去的电梯利用信息,按照交通流来生成包含高需求搭乘楼层、高需求前往目标楼层及各楼层上下梯人数在内的高需求信息,
所述路线生成部利用所述高需求信息来作为将来的停止预定楼层和上下梯预定人数,以生成将来的高需求路线,
所述评价部根据所述将来的高需求路线来对将来的各搭乘号机在时间上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评价部基于所述将来的运行路线和所述将来的高需求路线,来对将来会产生的使用者进行时间上的等间隔性的风险评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评价部在从当前时刻起至到达最远的停止楼层即最终预约前往目标楼层时,进行所述等间隔性的评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运行信息管理部,该运行信息管理部根据所述将来的运行路线来计算到达预定时刻和出发预定时刻,并向使用者进行提示。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运行信息管理部,该运行信息管理部基于所述将来的运行路线和所述将来的高需求运行路线,来计算最短到达预定时刻和最长到达预定时刻,并向使用者进行提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行信息管理部基于所述将来的运行路线和所述将来的高需求运行路线,来计算最短到达预定运行路线和最长到达预定运行路线,并向使用者进行提示。
9.一种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电梯装置基于搭乘电梯前所登记的至少包含各使用者的搭乘楼层和前往目标楼层在内的电梯利用信息,来对各使用者分配进行服务的搭乘号机,所述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生成反映并确定了所述电梯利用信息的将来的运行路线,
根据所述将来的运行路线来对将来的各搭乘号机在时间上的等间隔性进行评价,
基于其评价结果来对各使用者分配进行服务的搭乘号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63707 | 2016-03-28 | ||
JP2016063707A JP6542701B2 (ja) | 2016-03-28 | 2016-03-28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235391A true CN107235391A (zh) | 2017-10-10 |
CN107235391B CN107235391B (zh) | 2019-06-14 |
Family
ID=59983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59804.XA Active CN107235391B (zh) | 2016-03-28 | 2017-03-17 |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42701B2 (zh) |
CN (1) | CN107235391B (zh) |
SG (1) | SG10201701702P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78014A (zh) * | 2019-01-18 | 2019-04-26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梯运行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US11584614B2 (en) | 2018-06-15 | 2023-02-21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sensor system floor mapping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211593A1 (ja) * | 2017-05-16 | 2018-11-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及び携帯端末 |
JP7018846B2 (ja) * | 2018-07-31 | 2022-02-1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循環型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及び循環型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制御方法 |
DE102018213575B4 (de) * | 2018-08-13 | 2020-03-19 | Thyssenkrupp Ag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ufzuganlage mit Vorgabe einer vorbestimmten Fahrtroute sowie Aufzuganlage und Aufzugsteuerung zur Ausführung eines solchen Verfahrens |
WO2020261361A1 (ja) * | 2019-06-25 | 2020-12-3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72059B2 (ja) * | 1988-10-19 | 1995-08-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
CN1270138A (zh) * | 1999-04-13 | 2000-10-18 | 奥蒂斯电梯公司 | 一电梯系统用的控制方法 |
CN1857980A (zh) * | 2005-05-06 | 2006-11-0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电梯群管理系统 |
JP2007261819A (ja) * | 2007-07-20 | 2007-10-11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CN101492137A (zh) * | 2008-01-22 | 2009-07-29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
JP2014108854A (ja) * | 2012-11-30 | 2014-06-12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70208B2 (ja) * | 1995-01-27 | 1997-01-0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JP4567553B2 (ja) * | 2005-08-31 | 2010-10-2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6173780B2 (ja) * | 2013-06-06 | 2017-08-0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JP5650834B1 (ja) * | 2013-12-19 | 2015-01-07 | 三精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
-
2016
- 2016-03-28 JP JP2016063707A patent/JP6542701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03 SG SG10201701702PA patent/SG10201701702PA/en unknown
- 2017-03-17 CN CN201710159804.XA patent/CN10723539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72059B2 (ja) * | 1988-10-19 | 1995-08-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
CN1270138A (zh) * | 1999-04-13 | 2000-10-18 | 奥蒂斯电梯公司 | 一电梯系统用的控制方法 |
CN1857980A (zh) * | 2005-05-06 | 2006-11-0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电梯群管理系统 |
JP2007261819A (ja) * | 2007-07-20 | 2007-10-11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CN101492137A (zh) * | 2008-01-22 | 2009-07-29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
JP2014108854A (ja) * | 2012-11-30 | 2014-06-12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84614B2 (en) | 2018-06-15 | 2023-02-21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sensor system floor mapping |
CN109678014A (zh) * | 2019-01-18 | 2019-04-26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梯运行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542701B2 (ja) | 2019-07-10 |
JP2017178474A (ja) | 2017-10-05 |
CN107235391B (zh) | 2019-06-14 |
SG10201701702PA (en) | 2017-10-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35392B (zh) |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07235391A (zh) |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 |
US8567569B2 (en) |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system | |
JP5566740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CN102060218B (zh)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以及群管理方法 | |
CN106315321B (zh) | 梯群管理系统 | |
JP5511037B1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
CN107683250B (zh) | 群控电梯装置及群控的搭乘号机的分配方法 | |
CN102730502B (zh) | 群管理控制系统 | |
WO2020003761A1 (ja) | 人流予測方法及び人流予測システム | |
CN105084137B (zh) | 电梯群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 |
CN110182656B (zh) | 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群管理控制方法 | |
CN104909224B (zh)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 |
JP6213408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 |
JP2020066513A (ja) |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 |
CN111344244B (zh) | 组管理控制装置及组管理控制方法 | |
JP5735384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JP2022018915A (ja) | 群管理制御装置、配車制御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JP6799161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CN113955596B (zh) |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度控制方法及电梯 | |
CN113511566A (zh) |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度控制方法和电梯 | |
CN112209188A (zh)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 |
JP7462806B1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 |
JP7268715B1 (ja)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装置、エレベータ群管理装置の制御方法、端末装置および端末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4357248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