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7122B - 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和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和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17122B CN102317122B CN201080007708XA CN201080007708A CN102317122B CN 102317122 B CN102317122 B CN 102317122B CN 201080007708X A CN201080007708X A CN 201080007708XA CN 201080007708 A CN201080007708 A CN 201080007708A CN 102317122 B CN102317122 B CN 1023171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cloth
- capsule portion
- side airbag
- tube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7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6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26 se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46—Soft diffus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16—Inner seams, e.g. cre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or used as tether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在侧面安全气囊系统(10)中,用作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的分隔部的束带部(22)由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形成并且通过将下方基布(34)的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前侧被折叠的上部区域(34U)缝合到一起来形成。另外,在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分配膨胀用气体的管(24)延伸通过束带部(22)到达下方囊部(18)并且到达上方囊部(16)。管(24)以如下方式形成为圆筒形形状:管基布(36)被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上,并且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前侧折叠,并且然后被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36F)在管的纵向上被缝合到一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和一种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申请号为2003-501303的PCT申请(JP-A-2003-501303)的公布的日文翻译说明了一种侧面安全气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包括缓冲垫和可膨胀管。所述缓冲垫具有由分离板分隔开的可膨胀上室和可膨胀下室。所述可膨胀管的位置与缓冲垫相邻并且被设置为与缓冲垫的底侧和后侧中的一个相邻,以在膨胀用气体使缓冲垫安全膨胀之前延伸缓冲垫的至少部分的范围。
然而,JP-A-2003-501303中说明的分离板由安全气囊的多片基布单独形成,并且分离板的周缘被缝合到两片安全气囊基布上。缝合分离板的这一工作是复杂的,因此在安全气囊的批量生产方面有提高的余地。
另外,在JP-A-2003-501303中,分离板具有通气孔,并且气体可通过所述通气孔在上室与下室之间连通。然而,通过上述结构,难以保持上室与下室之间的气密性,因此推定难以为各个室设定合适的内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和一种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在提高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的同时,使得可以容易地缝合具有相互分隔开的上方囊部和下方囊部的侧面安全气囊以提高批量生产率。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了一种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包括侧面安全气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包括:上方囊部,其由上方基布形成并且位于车辆上侧;下方囊部,其由下方基布形成并且位于所述上方囊部的车辆下侧;束带部,其由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形成并且用作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分隔部;以及管,其由管基布形成,所述管延伸穿过束带部到达下方囊部并且到达上方囊部,所述管在位置与下方囊部接近的一端处具有开口并且在位置与上方囊部接近的另一端处具有开口,并且所述管在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分配膨胀用气体。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侧面安全气囊被供给气体以膨胀且展开。上方基布的下端部被缝合到在下方基布的用作束带部的上部区域的下端处的囊外表面上。所述管以如下方式形成为圆筒形形状:被缝合到下方基布的管基布被进一步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并且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前侧被折叠,然后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在管的纵向上被缝合到一起。束带部以使得沿着折叠轴线折叠的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被缝合到一起的方式来形成。上方囊部以使得上方基布的一外周和上方基布的另一外周被缝合到一起的方式来形成,并且下方囊部以使得下方基布的一外周和下方基布的另一外周被缝合到一起的方式来形成。
在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用作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分隔部的束带部由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形成,并且通过缝合沿着折叠轴线折叠的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来形成。因此,与侧面安全气囊的基布和束带彼此分别形成的情况相比,易于进行缝合具有上方囊部和下方囊部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工作,并且可以提高批量生产率。
另外,延伸穿过所述束带部到达下方囊部且到达上方囊部并且在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分配膨胀用气体的所述管以如下方式形成为圆筒形形状:被缝合到下方基布的管基布被进一步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上并且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前侧折叠,然后前端在管的纵向上被缝合到一起,而所述束带部以使得沿着折叠轴线折叠的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被缝合到一起的方式来形成。因此,可以提高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以此方式,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具有彼此分隔开的上方囊部和下方囊部的侧面安全气囊可以被容易地缝合以提高批量生产率,并且可以提高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管基布可以在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之间的接缝之前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上,从而余留出接缝以形成缝合部,并且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可以缝合到在接缝之前终止的、在管基布与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之间的缝合部上。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管基布在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之间的接缝之前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以余留出接缝。因此,在管基布被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之后,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可以被容易地缝合到一起。
另外,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被缝合到在接缝之前终止的、在管基布与上部区域之间的缝合部上。因此,可以提高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上方囊部可以覆盖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胸部和肩部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下方囊部可以覆盖乘员的髋部。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上方囊部覆盖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胸部和肩部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下方囊部覆盖乘员的髋部。因此,当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侧面安全气囊被供给气体以膨胀且展开时,上方囊部能够约束乘员的胸部和肩部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下方囊部能够约束乘员的髋部。
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管的内部的充气装置,其中,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所述管可以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膨胀用气体,以便先于上方囊部和下方囊部膨胀且展开。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充气装置设置在管的内部,并且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管被供给来自充气装置的膨胀用气体,以便先于上方囊部和下方囊部膨胀且展开。因此,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乘员最初可以由管来约束。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所述管的位置与下方囊部接近的一端可以在与乘员的髋部对应的位置处打开,并且所述管的位置与上方囊部接近的另一端可以在与乘员的肩部对应的位置处打开。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管的一端在与乘员的髋部对应的位置处打开,并且管的另一端在与乘员的肩部对应的位置处打开。因此,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乘员的髋部和肩部可以快速地被约束。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管的位置与下方囊部接近的一端可以在与乘员的髋部对应的位置处打开,并且管的位置与上方囊部接近的另一端可以沿着上方囊部的外周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与乘员的胸部对应的位置处打开。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管的一端在与乘员的髋部对应的位置处打开,并且管的另一端沿着上方囊部的外周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与乘员的胸部对应的位置处打开。因此,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乘员的髋部和胸部可以快速地被约束。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管的位置与上方囊部接近的另一端的开口面积可以比管的位置与下方囊部接近的一端的开口面积小。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管的位置与上方囊部接近并且在与乘员的胸部对应的位置处打开的另一端的开口面积比管的位置与下方囊部接近并且在与乘员的髋部对应的位置处打开的一端的开口面积小。因此,分配给上方囊部的气体的量可以被控制为使其比分配给下方囊部的气体的量小。因此,乘员的胸部可以被上方囊部适当地约束。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下方囊部中的内压可以比上方囊部中的内压高。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下方囊部中的内压比上方囊部中的内压高。因此,相对承受乘员身体内的侧向负荷的髋部可以被下方囊部重点约束。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下方基布可以由比上方基布更牢固的材料制成。
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进一步包括为上方囊部设置的附加缝合部,其中,所述附加缝合部从管的位置与上方囊部接近的另一端处的开口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上方囊部的外周处的缝合部之前终止,其中,上方囊部可以由附加缝合部分隔成最上方囊部和中间囊部。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附加缝合部为上方囊部而设置为从管的另一端处的开口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上方囊部的外周处的缝合部之前终止,并且上方囊部由附加缝合部分隔成最上方囊部和中间囊部。因此,具有三个室的侧面安全气囊可以容易地被缝合。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附加缝合部可以被设定在与乘员的上臂对应的部分中。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附加缝合部被设定在与乘员的上臂对应的部分中。因此,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侧面安全气囊对上臂的挤压被抑制。因此,可以抑制经由上臂施加到胸部的侧向负荷。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下方囊部可以覆盖乘员的髋部,中间囊部可以覆盖乘员的胸部,并且最上方囊部可以覆盖乘员的肩部。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下方囊部覆盖乘员的髋部,中间囊部覆盖乘员的胸部,并且最上方囊部覆盖乘员的肩部。因此,可以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适当地约束乘员的髋部、胸部和肩部。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中间囊部可以具有通气孔。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间囊部具有通气孔。因此,当中间囊部约束乘员的胸部时,中间囊部中的气体通过通气孔排出。因此,中间囊部中的内压可以被进一步降低,并且中间囊部的约束力可以被降低。另外,气体最后流入中间囊部中,因此可以减少在侧面安全气囊展开的初始阶段中气体通过通气孔的不必要排出。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在下方囊部、中间囊部和最上方囊部中,下方囊部中的内压可以最高,并且中间囊部中的内压可以最低。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在下方囊部、中间囊部和最上方囊部中,下方囊部中的内压最高,并且中间囊部中的内压最低。因此,可以基于身体的多少部位承受侧向负荷来获得约束力。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中,下方基布的内表面可以进行涂层处理以提高气密性,并且上方基布的内表面可以不进行这种涂层处理。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下方基布的内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以提高气密性,而上方基布的内表面未进行这种涂层处理。通过上述简单的构造,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内压差可以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得以保持。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将管基布缝合到下方基布的囊内表面上;第二步骤:将上方基布的下端部缝合到在下方基布中用作束带部的上部区域的下端处的囊外表面上;第三步骤:将管基布缝合到在下方基布中的上部区域的囊内侧上;第四步骤: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前侧折叠管基布,并且然后将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缝合到一起以形成圆筒形管;第五步骤:沿着折叠轴线折叠下方基布,并且然后将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缝合到一起以形成束带部;以及第六步骤:将下方基布的一外周和下方基布的另一外周缝合到一起以形成下方囊部,并且将上方基布的一外周和上方基布的另一外周缝合到一起以形成上方囊部。所述束带部用作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分隔部,并且管延伸穿过束带部到达下方囊部并且到达上方囊部。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用作束带部,因此,与侧面安全气囊的基布与束带分别形成的情况相比较,缝合具有上方囊部和下方囊部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工作易于进行,并且可以提高批量生产率。
另外,在第三步骤中,管基布被缝合到在下方基布中的上部区域的囊内侧上。在第四步骤中,管基布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前侧折叠,并且然后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部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圆筒形管。在第五步骤中,沿着折叠轴线折叠下方基布,并且上部区域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束带部。因此,可以提高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在根据第二方案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中,在第三步骤中管基布可以在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之间的接缝之前被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上,从而余留出接缝形成缝合部,并且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可以一起被缝合到在接缝之前终止的、在管基布与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之间的所述缝合部上。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在第三步骤中管基布在管基布的前端之间的接缝之前被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以余留出接缝。因此,在管基布被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之后,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可以容易地缝合到一起。
另外,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一起被缝合到在接缝之前终止的、在管基布与上部区域之间的缝合部上。因此,可以提高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根据第二方案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七步骤:为上方囊部设置附加缝合部以从管的位置与上方囊部接近的一端处的开口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上方囊部的外周处的缝合部之前终止,其中附加缝合部可以将上方囊部分隔成最上方囊部和中间囊部。
通过根据上述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在第七步骤中,附加缝合部被设置为从管的另一端处的开口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上方囊部的外周处的缝合部之前终止,并且附加缝合部将上方囊部分隔成最上方囊部和中间囊部。因此,可以容易地缝合具有三个室的侧面安全气囊。
在根据第二方案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中,第一步骤至第三步骤可以按所选择的次序来进行,并且第四步骤至第六步骤可以按步骤编号的次序来进行。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具有彼此分隔开的上方囊部和下方囊部的侧面安全气囊可以被容易地缝合以提高批量生产率,并且可以提高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在管基布被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之后,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可以被容易地缝合到一起,并且可以提高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当侧面安全气囊被供给气体以膨胀且展开时,上方囊部能够约束乘员的胸部和肩部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下方囊部能够约束乘员的髋部。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最初可以通过管来约束乘员。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乘员的髋部和肩部可以被迅速地约束。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乘员的髋部和胸部可以被迅速地约束。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乘员的胸部可以由上方囊部适当地约束。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相对承受乘员身体内的侧向负荷的髋部可以被下方囊部重点约束。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可以容易地缝合具有三个室的侧面安全气囊。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可以抑制经由上臂施加到胸部的侧向负荷。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可以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适当地约束乘员的髋部、胸部和肩部。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中间囊部中的内压可以被进一步降低,并且中间囊部的约束力可以被减小。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可以基于身体的多少部位承受侧向负荷的抗耐性来获得约束力。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当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可以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保持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内压差。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具有彼此分隔开的上方囊部和下方囊部的侧面安全气囊可以被容易地缝合以提高批量生产率,并且可以提高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在管基布被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之后,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可以被容易地缝合到一起,并且可以提高上方囊部与下方囊部之间的气密性。
另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具有三个室的侧面安全气囊可以被容易地缝合。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前面的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实施例的说明中变得明显,其中相同的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到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横向侧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侧视图;
图3为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放大剖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
图4为沿着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放大剖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
图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侧面安全气囊的被缝合到一起之前的各个基布的展开平面图;
图6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步骤中管基布被缝合到下方基布的囊内表面上的展开平面图;
图7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步骤中,多片上方基布的下端在下方基布中用作束带部的上部区域的下端处被缝合到囊外表面上的展开平面图;
图8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步骤中管基布被缝合到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的囊内侧上的展开平面图;
图9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四步骤中,管基布沿着折叠轴线朝向车辆前侧折叠并且然后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圆筒形管的展开平面图;
图10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圆筒形管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1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五步骤中,下方基布沿着折叠轴线折叠并且上部区域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束带部的展开平面图;
图1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束带部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3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被缝合到一起的缝合部的后端被形成为朝向车辆上侧弯曲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3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被缝合到一起的缝合部的后端被形成为朝向车辆前侧向后折返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3C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下方基布的上部区域被缝合到一起的缝合部的后端被形成为朝向车辆上侧弯曲并且延伸越过折叠的管基布的前端进入上方基布一侧而终止的状态的放大侧视图;
图14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六步骤中,下方基布的一外周和下方基布的另一外周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下方囊部并且上方基布的一外周和上方基布的另一外周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上方囊部的展开平面图;
图1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可选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的侧视图;
图1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可选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的侧视图;
图1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侧面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到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横向侧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侧视图;
图19为沿着图18中的线XIX-XIX截取的放大剖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
图20为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七步骤中,设置从管的另一端处的开口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上方囊部的外周处的缝合部之前终止的附加缝合部的展开平面图;
图21A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在第七步骤中的附加缝合部的示例的放大展开平面图;以及
图21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在第七步骤中的附加缝合部的另一示例的放大展开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首先,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10包括侧面安全气囊12和充气装置14。
如图2所示,侧面安全气囊12具有上方囊部16、下方囊部18、束带部22和管24。如图1所示,侧面安全气囊12在例如正常时折叠且容纳在车辆座椅26中的座椅靠背28的侧部中。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侧面安全气囊12被供给来自充气装置14的气体以膨胀且展开到就座于车辆座椅26上的乘员30的横向侧。注意的是,图1示出了作为乘员30的假人。
上方囊部16由多片上方基布32形成,并且为位于车辆上侧的可膨胀部。上方囊部16覆盖就座于车辆座椅26上的乘员30的胸部30C和肩部30S中的至少一个。在本实施例中,上方囊部16覆盖乘员30的胸部30C和肩部30S二者。另外,下方囊部18由一片下方基布34形成,并且为位于上方囊部16的车辆下侧的可膨胀部。下方囊部18覆盖就座于车辆座椅26上的乘员30的髋部30W。下方基布34的内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以提高气密性,而多片上方基布32的内表面不进行这样的涂层处理。
如图3、图4和图7所示,各片上方基布32的下端部32L在用作束带部22的上部区域34U中相应的一个区域的下端(缝合部S2)处被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囊外表面上。下方基布34具有沿着折叠轴线CL可折叠的形状,即,线对称形状。上部区域34U分叉,并且多片上方基布32逐个地被缝合到相应的上部区域34U上。在图7所示的展开平面图中,多片上方基布32关于折叠轴线CL线对称。
上方囊部16被形成为使得多片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被缝合到一起,并且下方囊部18被形成为使得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被缝合到一起(缝合部S6)。具体地,如图14所示,下方囊部18被形成为使得沿着折叠轴线CL折叠的下方基布34的外周34A被缝合到一起。另外,上方囊部16被形成为使得折叠的多片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被缝合到一起,所述多片上方基布32与下方囊部18一起均沿着折叠轴线CL折叠。
如图2至图4所示,束带部22由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形成。束带部22用作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的分隔部。束带部22以使得沿着折叠轴线CL折叠的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被缝合到一起的方式来形成。另外,随着束带部22从侧面安全气囊12的后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束带部22朝向车辆下侧倾斜。
如图2和图4所示,管24由一片管基布36形成,并且延伸穿过束带部22到达下方囊部18且到达上方囊部16。开口38和开口40分别设置在位置与下方囊部18接近的一端24L处和位置与上方囊部16接近的另一端24U处,以在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分配膨胀用气体。
管24以如下方式被形成为圆筒形形状:被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管基布36如图8所示被进一步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上,并且沿着折叠轴线CL朝向车辆前侧折叠,然后如图9和图10所示,折叠的管基布36的前端36F在管24的纵向上被缝合到一起(缝合部S4)。
如图5和图6所示,管基布36的上部与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相对应地分叉。通孔36B和通孔36C在例如折叠轴线CL上形成在管基布36中。通孔34B和通孔34C在例如折叠轴线CL上形成在下方基布34中。位于车辆上侧的通孔34B和通孔36B分别比位于车辆下侧的通孔34C和通孔36C大。这是为了易于将充气装置14从上侧通孔34B和36B插入到管24中。
当管基布36被缝合到下方基布34时,管基布36的通孔36B与下方基布34的通孔34B对应,并且管基布36的通孔36C与下方基布34的通孔34C对应。然后,如图6所示,管基布36以使得通孔34B和通孔36B的周边部分分别缝合到通孔34C和通孔36C的周边部分上(缝合部S1)的方式连接到下方基布34。
注意的是,通孔34B和通孔34C在下方基布34中的位置和通孔36B和通孔36C在管基布36中的位置不限于折叠轴线CL上的位置;而是,这些位置可以偏离图5中的折叠轴线CL。换句话说,如图2所示,通孔34B、34C、36B和36C可以位于侧面安全气囊12的侧部处。
如图1所示,例如,圆筒形充气装置14被设置在管24的内部。例如,充气装置14从下方基布34的车辆上侧通孔34B(管基布36的车辆上侧通孔36B)插入到管24中,并且充气装置14的上端和下端由设置在侧面安全气囊12外部的安装支架42来保持。充气装置14的上端和下端通过下方基布34的车辆上侧通孔34B(管基布36的车辆上侧通孔36B)和下方基布34的车辆下侧通孔34C(管基布36的车辆下侧通孔36C)连结到安装支架42上。例如,为安装支架42设置两个上下双头螺栓43。安装支架42利用双头螺栓43固定到座椅靠背28中的座椅靠背框架44上。
注意的是,如下情况也是适用的:不使用安装支架42,双头螺栓直立地设置在充气装置14或者扩散器(未示出)上,然后双头螺栓延伸穿过管基布36和下方基布34以固定地紧固到座椅靠背框架44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省去不用作充气装置14的插入孔的车辆下侧通孔34C和36C。
充气装置14被设置在管24中。当充气装置14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被启动时,膨胀用气体首先被供给到管24中。由于供给的气体,管24先于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膨胀并且展开。
尽管图中没有示出,充气装置14经由线束连接到安全气囊ECU上,并且通过启动来自安全气囊ECU的电流而启动充气装置14以向侧面安全气囊12供给膨胀用气体。当安全气囊ECU基于来自碰撞传感器(未示出)的信号判定发生侧部碰撞时,安全气囊ECU向充气装置14供给启动电流。
如图2所示,管24的相对于上方囊部16的容积的另一端24U(与上方囊部16接近)的开口面积比管24的相对于下方囊部18的容积的一端24L(与下方囊部18接近)的开口面积小。这是为了通过向下方囊部18供给较大量的气体来增大下方囊部18中的内压以增大下方囊部18施加到乘员30的髋部30W上的约束力,同时降低上方囊部16中的内压以减小上方囊部16施加到乘员30的肩部30S和胸部30C上的约束力。
如图8至图10所示,管基布36在折叠的管基布36的前端36F之间的接缝36A之前被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上以便余留出接缝36A(缝合部S3)。
另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被一起缝合到在接缝36A之前终止的、在管基布36与上部区域34U之间的缝合部S3(缝合部S5)。具体地,如图12和图13A所示,缝合部S5从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的车辆前侧延伸到车辆后侧,并且后端部S51例如到达缝合部S3的前端S31,朝向车辆上侧弯曲,并且然后在缝合部S4附近终止。
注意的是,缝合部S5的后端部S5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弯曲形状。例如,如图13B所示,缝合部S5可以到达缝合部S3的前端,朝向例如车辆前侧向后折返,然后在被折叠的管基布36的前端36F附近终止。作为选择,如图13C所示,缝合部S5可以延伸越过管基布36的前端36F进入上方基布32一侧而终止。
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管24的上部朝向车辆上侧(上方囊部16一侧)突出越过束带部22;然而,突出的量可以被选择。在可选实施例的情况下突出的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或者可以进一步增加,后面将对此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管24的另一端24U(与上方囊部16接近)的开口面积比管24的一端24L(与下方囊部18接近)的开口面积小。另外,下方基布34的内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以提高气密性,而多片上方基布32的内表面不进行这样的涂层处理。因此,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下方囊部18中的内压比上方囊部16中的内压高。根据这一点,下方基布34使用比多片上方基布32的材料更牢固的材料。管基布36使用比下方基布34的材料更牢固或者与其等同的材料。
接下来,将说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制造根据本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包括图5至图14中所示的第一步骤至第六步骤。所述方法提供如下结构: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通过束带部22彼此分隔开,并且管24延伸穿过束带部22到达下方囊部18并且到达上方囊部16。注意的是,图5至图9、图11和图14在展开平面图中描述了多片基布,用于清楚地示出缝合部的位置。
在第一步骤中,如图6作为缝合部S1所示出的,管基布36被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囊内表面上。如图5所示,下方基布34和管基布36各自具有关于折叠轴线CL可折叠的形状,即,线对称形状。通孔34B和通孔34C形成在例如在下方基布34中的折叠轴线CL上。另外,通孔36B和通孔36C同样形成在例如在管基布36中的折叠轴线CL上。车辆上侧通孔34B和36B分别比车辆下侧通孔34C和36C大。这是为了易于将充气装置14从车辆上侧通孔34B和36B插入到管24中(见图1)。
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分叉。管基布36的上部也与分叉的上部区域34U相对应地分叉。如图6所示,当管基布36被缝合到下方基布34上时,管基布36的通孔36B被布置为与下方基布34的通孔34B对应,并且管基布36的通孔36C被布置为与下方基布34的通孔34C对应。然后,管基布36以使得通孔34B和通孔36B的周边部分分别缝合到通孔34C和通孔36C的周边部分的方式连接到下方基布34上。
注意的是,为了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抑制气体从通孔34B和通孔36B以及通孔34C和通孔36C中泄漏,当缝合部S1形成时,填充物(packing)(未示出)可以被重叠地缝合到通孔34B和通孔36B以及通孔34C和通孔36C上。填充物允许将充气装置14插入管24中或者将安装支架42安装到充气装置14上,并且封闭充气装置14或者安装支架42与通孔34B、36B、34C和36C之间的任何间隙。
在第二步骤中,如图7作为缝合部S2所示出的,各片上方基布32的下端部32L在用作束带部22的上部区域34U中相应的一个区域的下端(缝合部S2)处被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囊外表面上。上部区域34U分叉,并且多片上方基布32逐个地被缝合到各自的上部区域34U上。多片上方基布32关于折叠轴线CL线对称。
在第三步骤中,如图8作为缝合部S3所示出的,管基布36被缝合到在下方基布34中的上部区域34U的囊内侧上。管基布36在折叠的管基布36的前端36F之间的接缝36A之前被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上以便余留出接缝36A。
在第四步骤中,如图9和图10作为缝合部S4所示出的,管基布36沿着折叠轴线CL朝向车辆前侧折叠,并且然后被折叠的管基布36的前端36F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圆筒形管24。此时,如图10所示,缝合部S3在接缝36A之前终止,因此可以容易地缝合缝合部S4。
在第五步骤中,如图11和图12作为缝合部S5所示出的,下方基布34沿着折叠轴线CL被折叠,并且上部区域34U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束带部22。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被一起缝合到在接缝36A之前终止的、在管基布36与上部区域34U之间的缝合部S3。
具体地,如图12和图13A所示,缝合部S5从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的车辆前侧延伸到车辆后侧,并且后端部S51例如到达缝合部S3的前端S31,朝向车辆上侧弯曲,并且然后在缝合部S4的附近终止。
注意的是,缝合部S5的后端部S5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弯曲形状。例如,如图13B所示,缝合部S5可以到达缝合部S3的前端,朝向例如车辆前侧向后折返,并且然后在折叠的管基布36的前端36F的附近终止。作为选择,如图13C所示,缝合部S5可以延伸越过被折叠的管基布36的前端36F进入上方基布32一侧而终止。
在第六步骤中,如图14作为缝合部S6所示出的,多片上方基布32的外周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上方囊部16,并且下方基布34的一外周和下方基布34的另一外周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下方囊部18。通过这样做,如图2所示,形成了侧面安全气囊12。
注意的是,对于第一步骤、第二步骤和第三步骤,操作的次序不限于步骤编号,而是可以选择次序。因此,可以先执行第二步骤或第三步骤。第四步骤至第六步骤按照步骤编号的次序来执行。
在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中,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用作束带部22,因此,与侧面安全气囊12的基布与束带分别形成的情况相比,缝合具有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的侧面安全气囊12的工作易于进行,并且可以提高批量生产率。
另外,在第三步骤中,管基布36被缝合到在下方基布34中的上部区域34U的囊内侧上。在第四步骤中,管基布36沿着折叠轴线CL朝向车辆前侧折叠,并且然后管基布36的前端36F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圆筒形管24。在第五步骤中,下方基布34沿着折叠轴线CL被折叠,并且上部区域34U被缝合到一起以形成束带部22。因此,可以提高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的气密性。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如上所述,并且将说明其操作。如图2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10中,用作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的分隔部的束带部22由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形成,并且被形成为使得沿着折叠轴线CL折叠的在下方基布34中的上部区域34U被缝合到一起(图11)。因此,与侧面安全气囊12的基布与束带分别形成的情况相比,缝合具有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的侧面安全气囊12的工作易于进行,并且可以提高批量生产率。
另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管24延伸穿过束带部22到达下方囊部18且到达上方囊部16,并且管24在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分配膨胀用气体,并且管24以如下方式形成为圆筒形形状:被缝合到下方基布34上的管基布36被进一步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上并且沿着折叠轴线CL朝向车辆前侧被折叠,然后前端36F在管24的纵向上被缝合到一起。另一方面,束带部22以使得沿着折叠轴线CL折叠的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被缝合到一起的方式来形成。因此,可以提高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的气密性。
管基布36与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之间的缝合部S3被形成为使得前端S31在管基布36的前端36F之间接缝36A之前终止,从而使得易于缝合被折叠的管基布36的前端36F(缝合部S4)。然而,如图11至图13所示,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之间的缝合部S5的后端部S51到达缝合部S3的前端S31。这封闭了图10所示的缝合部S3与缝合部S4之间的间隙46。通过这样做,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经由间隙46的气体的流体连通被抑制,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密性。
以此方式,使用侧面安全气囊系统10,可以通过使得易于缝合具有彼此分隔开的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的侧面安全气囊12来提高批量生产率,并且可以提高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的气密性。
接下来,将说明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的操作。在安全气囊ECU基于来自碰撞传感器(未示出)的信号判定发生侧面碰撞时,安全气囊ECU向充气装置14供给启动电流。充气装置14由于供给的启动电流而被启动,并且从充气装置14的气体排出孔(未示出)排出大量气体。在气体被供给到侧面安全气囊12中时,侧面安全气囊12从座椅靠背28凸出,并且朝向乘员30的横向侧膨胀且展开。
这里,如图1所示,充气装置14被设置在管24的内部,并且管24被供给来自充气装置14的膨胀用气体以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先于上方囊部16和下方囊部18膨胀且展开。因此,可以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首先通过管24来约束乘员30。另外,可以通过管24的位置来调整在初始约束操作时的约束力。此外,侧面安全气囊12可以在车辆垂直方向上被管24强制展开,因此侧面安全气囊12的膨胀和展开是迅速且稳定的。
作为补充,在本实施例中,管24由能够与侧面安全气囊12一起膨胀且展开的织物制成,因此,与由金属保持架(未示出)分配气体的情况相比,可以在车辆垂直方向上延长管24。气体的流动可以通过管24的布置、长度、形状等来控制。
从充气装置14供给的气体从管24的一端24L的开口38被分配到下方囊部18中并且从另一端24U的开口40被分配到上方囊部16中。通过这样做,下方囊部18和上方囊部16分别膨胀且展开。此时,在本实施例中,上方囊部16覆盖就座于车辆座椅26上的乘员30的胸部30C和肩部30S二者,并且下方囊部18覆盖乘员30的髋部30W。因此,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上方囊部16能够约束乘员30的胸部30C和肩部30S二者,并且下方囊部18能够约束乘员30的髋部30W。
特别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束带部22被设置为用作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的分隔部。因此,与通过将多片基布缝合到一起来分隔囊的情况相比,可以确保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在束带部22处有较大的囊厚度。
另外,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下方囊部18中的内压比上方囊部16中的内压高。因此,相对地承受乘员30的身体内的侧向负荷F(图4)的髋部30W可以被下方囊部18重点约束。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下方基布34的内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以提高气密性,而多片上方基布32的内表面不进行这样的涂层处理。通过上述简单的构造,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的内压差可以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得以保持。
注意的是,如图4所示,管24由织物制成,因此,甚至当下方囊部18中的气体在侧向负荷F被施加到下方囊部18上时试图通过管24朝向上方囊部16流动时,管24的一端24L如双点划线所示关闭。因此,这样的气体流动被抑制,并且上方囊部16与下方囊部18之间的内压差可以被保持。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的可选实施例。在图15所示的第一可选实施例中,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管24的一端24L在与乘员30的髋部30W(见图1)对应的位置处打开,并且管24的另一端24U在与乘员30的肩部30S(见图1)对应的位置处打开。也就是说,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比较,管24的另一端24U的位置高,并且在乘员30的肩部30S(见图1)附近打开。
因此,从充气装置14被供给到管24中的气体在箭头A的方向上从位于乘员30的髋部30W的侧向的一端24L的开口38被供给到下方囊部18中。另外,气体在箭头B的方向上从位于乘员30的肩部30S的侧向的另一端24U的开口40被供给到上方囊部16中。通过这样做,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乘员30的髋部30W和肩部30S可以被迅速地约束。
在图16所示的第二可选实施例中,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管24的一端24L在与乘员30的髋部30W(见图1)对应的位置处打开,并且管24的另一端24U沿着上方囊部16的外周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与乘员30的胸部30C(见图1)对应的位置处打开。管24的另一端24U的开口面积比管24的一端24L的开口面积小。具体地,管24的另一端沿着上方基布32的外周32A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例如朝向车辆下侧打开。
从充气装置14供给到管24中的气体在箭头A的方向上从位于乘员30的髋部30W的侧向的一端24L的开口38被供给到下方囊部18中。另外,被供给到管24中的气体在箭头B的方向上从处于与乘员30的胸部30C(见图1)对应的位置处的另一端24U的开口40被供给到上方囊部16中。因此,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乘员30的髋部30W和胸部30C可以被迅速地约束。
这里,如图16所示,在车辆的侧视图中,管24的宽度从上方囊部16的上端附近朝向另一端24U逐渐地缩窄。因此,另一端24U的开口面积比一端24L的开口面积小。通过这样做,分配给上方囊部16的气体的量可以被控制为比分配给下方囊部18的气体的量小。通过如此控制分配的气体的量,乘员30的胸部30C可以由上方囊部16适当地约束,并且乘员30的髋部30W可以由下方囊部18适当地约束。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20中,上方囊部16具有附加缝合部S7。附加缝合部S7从管24的另一端24U处的开口40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然后在上方囊部16的外周处的缝合部S6之前终止。附加缝合部S7被设置在与乘员30的上臂30A对应的部分处。如图19所示,上方囊部16被附加缝合部S7分隔成最上方囊部16A和中间囊部16B。附加缝合部S7从管24的开口40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倾斜向上延伸预定长度,并且然后弯曲以进一步倾斜向下延伸。
如图17所示,当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下方囊部18覆盖乘员30的髋部30W,中间囊部16B覆盖乘员30的胸部30C,并且最上方囊部16A覆盖乘员30的肩部30S。另外,此时,在下方囊部18、中间囊部16B和最上方囊部16A中,下方囊部18中的内压最高,并且中间囊部16B中的内压最低。
如图18所示,通气孔48形成在中间囊部16B中的上方基布32的前侧处。通气孔48在例如正常时关闭,并且当中间囊部16B中的内压高于或等于乘员30被约束时的预定值时打开。另外,通气孔48期望地被设定在几乎不接触乘员30并且当乘员30的胸部30C被约束时最后施加压力的位置处。通过延迟通气孔48被打开的时间,能够抑制在约束操作的初始阶段中通过通气孔48排出气体以有效地利用从充气装置14中排出的气体。
另外,管24的另一端24U可以由撕裂缝S8缝合,当比预定值大或者与预定值相等的力被施加时,撕裂缝S8撕裂。这是由于通过延迟在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气体从管24流到上方囊部16中的时间,在下方囊部18的膨胀和展开的初始阶段的内压被进一步增大以使可以进一步增大施加到乘员30的髋部30W上的初始约束力。
接下来,将说明制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本实施例包括除了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第一步骤至第六步骤之外的第七步骤。如图20和图21A所示,在第七步骤中,上方囊部16设有附加缝合部S7,所述附加缝合部S7从管24的另一端24U处的开口40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上方囊部16的外周的缝合部S6之前终止。附加缝合部S7将上方囊部16分隔成最上方囊部16A和中间囊部16B。
在图21A中,附加缝合部S7从在管24的另一端24U处车辆前侧的角部形成;然而,附加缝合部S7不限于这一构造。例如,如图21B所示,附加缝合部S7可以从缝合部S5的后端S51的近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管基布36的前端36F可以被附加缝合部S7缝合到一起。因此,缝合部S4的上端可以被设定在例如缝合部S3的附近,并且各个缝合部S4的长度可以被缩短。
在第七步骤中,附加缝合部S7被设置为从管24的另一端24U处的开口40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上方囊部16的外周处的缝合部S6之前终止,并且附加缝合部S7将上方囊部16分隔成最上方囊部16A和中间囊部16B。因此,可以容易地缝合具有三个室的侧面安全气囊12。
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因此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部件,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构造如上所述,下面将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如图18所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20中,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从充气装置14中产生的气体在箭头A的方向上从管24的一端24L的开口38被供给到下方囊部18中。另外,气体在箭头B的方向上从管24的另一端24U的开口40被供给到上方囊部16的最上方囊部16A中。然后,气体在箭头D的方向上且进一步在箭头C的方向上在附加缝合部S7的前端与上方囊部16的外周的缝合部之间流入中间囊部16B中。通过这样做,下方囊部18和上方囊部16的最上方囊部16A和中间囊部16B膨胀且展开。
此时,如图17所示,下方囊部18覆盖乘员30的髋部30W,中间囊部16B覆盖乘员的胸部30C,并且最上方囊部16A覆盖乘员30的肩部30S。此外,在侧面安全气囊系统20中,在下方囊部18、中间囊部16B和最上方囊部16A中,下方囊部18中的内压最高,并且中间囊部16B中的内压最低。因此,可以基于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乘员30的身体的多少部位承受侧向负荷来获得约束力,因此乘员30的髋部30W、胸部30C和肩部30S可以被适当地约束。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附加缝合部S7将多片上方囊部32缝合到一起,因此在附加缝合部S7的位置处的囊厚度在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减小。然后,如图17和图18所示,附加缝合部S7被设定在与乘员30的上臂30A对应的部分处,因此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侧面安全气囊12对上臂30A的挤压被抑制。因此,可以抑制经由上臂30A施加到胸部30C的侧向负荷。
中间囊部16B具有通气孔48(图18)。通气孔48在正常时关闭,并且当中间囊部16B中的内压比预定值高或者与预定值相等时打开。气体最后流入中间囊部16B中。因此,通过延迟通气孔48被打开的时间,在约束操作的初始阶段从通气孔48排出气体被抑制以使得可以有效地利用从充气装置14中排出的气体。当中间囊部16B中的内压比预定值高或者与预定值相等时,通气孔48展开以允许中间囊部16B中的气体通过通气孔48被排出。通过这样做,中间囊部16B中的内压被降低以使得可以进一步减小施加到胸部30C的约束力。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示例实施例或者构造。相反,本发明意在覆盖各种变型例和等同构造。另外,尽管在各种示例性的组合和构造中示出了示例实施例的各个部件,包括更多、更少或者仅单个部件的其他组合和构造也在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面安全气囊(12),其包括:
上方囊部(16),其由上方基布(32)形成并且位于车辆上侧;
下方囊部(18),其由下方基布(34)形成并且位于所述上方囊部(16)的车辆下侧;
束带部(22),其由所述下方基布(34)的上部区域(34U)形成并且用作所述上方囊部(16)与所述下方囊部(18)之间的分隔部;以及
管(24),其由管基布(36)形成,所述管(24)延伸穿过所述束带部(22)到达所述下方囊部(18)并且到达所述上方囊部(16),所述管(24)在位置与所述下方囊部(18)接近的一端(24L)处具有开口(38)并且在位置与所述上方囊部(16)接近的另一端(24U)处具有开口(40),并且所述管(24)在所述上方囊部(16)与所述下方囊部(18)之间分配膨胀用气体,其中
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2)被供给气体以膨胀且展开,
所述上方基布(32)的下端部(32L)被缝合到在所述下方基布(34)中用作所述束带部(22)的所述上部区域(34U)的下端处的囊外表面上,
所述管(24)以如下方式形成为圆筒形形状:被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34)上的所述管基布(36)被进一步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上部区域(34U)上并且沿着折叠轴线(CL)朝向车辆前侧被折叠,并且然后折叠的所述管基布(36)的前端(36F)在所述管(24)的纵向上被缝合到一起,
所述束带部(22)以使得沿着所述折叠轴线(CL)折叠的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上部区域(34U)被缝合到一起的方式来形成,并且
所述上方囊部(16)以使得所述上方基布(32)的一外周和所述上方基布(32)的另一外周被缝合到一起的方式来形成,并且所述下方囊部(18)以使得所述下方基布(34)的一外周和所述下方基布(34)的另一外周被缝合到一起的方式来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管基布(36)在折叠的所述管基布(36)的所述前端(36F)之间的接缝(36A)之前被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上部区域(34U)上,从而余留出所述接缝(36A)以形成缝合部,并且
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上部区域(34U)被一起缝合到在所述接缝(36A)之前终止的、在所述管基布(36)与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上部区域(34U)之间的所述缝合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所述上方囊部(16)覆盖就座于车辆座椅(26)上的乘员(30)的胸部(30C)和肩部(30S)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所述下方囊部(18)覆盖所述乘员(30)的髋部(30W)。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管(24)的内部的充气装置(14),其中
在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形下,所述管(24)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装置(14)的膨胀用气体,以便先于所述上方囊部(16)和所述下方囊部(18)膨胀且展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当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所述管(24)的位置与所述下方囊部(18)接近的所述一端(24L)在与所述乘员(30)的所述髋部(30W)对应的位置处打开,并且所述管(24)的位置与所述上方囊部(16)接近的所述另一端(24U)在与所述乘员(30)的所述肩部(30S)对应的位置处打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当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所述管(24)的位置与所述下方囊部(18)接近的所述一端(24L)在与所述乘员(30)的所述髋部(30W)对应的位置处打开,并且所述管(24)的位置与所述上方囊部(16)接近的所述另一端(24U)沿着所述上方囊部(16)的外周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与所述乘员(30)的所述胸部(30C)对应的位置处打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所述管(24)的位置与所述上方囊部(16)接近的所述另一端(24U)的开口面积比所述管(24)的位置与所述下方囊部(18)接近的所述一端(24L)的开口面积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当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所述下方囊部(18)中的内压比所述上方囊部(16)中的内压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所述下方基布(34)由比所述上方基布(32)的材料更牢固的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进一步包括为所述上方囊部(16)设置的附加缝合部(S7),其中,所述附加缝合部(S7)从所述管(24)的位置与所述上方囊部(16)接近的所述另一端(24U)处的所述开口(40)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所述上方囊部(16)的外周处的缝合部之前终止,其中
所述上方囊部(16)由所述附加缝合部(S7)分隔成最上方囊部(16A)和中间囊部(16B)。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所述附加缝合部(S7)被设定在与所述乘员(30)的上臂(30A)对应的部分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当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所述下方囊部(18)覆盖所述乘员(30)的所述髋部(30W),所述中间囊部(16B)覆盖所述乘员(30)的所述胸部(30C),并且所述最上方囊部(16A)覆盖所述乘员(30)的所述肩部(30S)。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所述中间囊部(16B)具有通气孔(48)。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当所述侧面安全气囊(12)膨胀且展开时,在所述下方囊部(18)、所述中间囊部(16B)和所述最上方囊部(16A)中,所述下方囊部(18)中的内压最高,并且所述中间囊部(16B)中的内压最低。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其中,所述下方基布(34)的内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以提高气密性,并且所述上方基布(32)的内表面未进行这样的涂层处理。
16.一种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步骤:将管基布(36)缝合到下方基布(34)的囊内表面上;
第二步骤:将上方基布(32)的下端部(32L)缝合到在所述下方基布(34)中用作束带部(22)的上部区域(34U)的下端处的囊外表面上;
第三步骤:将所述管基布(36)缝合到在所述下方基布(34)中的所述上部区域(34U)的囊内侧上;
第四步骤:沿着折叠轴线(CL)朝向车辆前侧折叠所述管基布(36),并且然后将折叠的所述管基布(36)的前端(36F)缝合到一起以形成圆筒形管(24);
第五步骤:沿着所述折叠轴线(CL)折叠所述下方基布(34),并且然后将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上部区域(34U)缝合到一起以形成所述束带部(22);以及
第六步骤:将所述下方基布(34)的一外周和所述下方基布(34)的另一外周缝合到一起以形成下方囊部(18),并且将所述上方基布(32)的一外周和所述上方基布(32)的另一外周缝合到一起以形成上方囊部(16),其中
所述束带部(22)用作所述上方囊部(16)与所述下方囊部(18)之间的分隔部,并且所述管(24)延伸穿过所述束带部(22)到达所述下方囊部(18)并且到达所述上方囊部(16)。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其中
所述管基布(36)在所述第三步骤中在折叠的所述管基布(36)的所述前端(36F)之间的接缝(36A)之前被缝合到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上部区域(34U)上,从而余留出所述接缝(36A)以形成缝合部,并且
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上部区域(34U)被一起缝合到在所述接缝(36A)之前终止的、在所述管基布(36)与所述下方基布(34)的所述上部区域(34U)之间的所述缝合部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进一步包括第七步骤:为所述上方囊部(16)设置附加缝合部(S7),以从所述管(24)的位置与所述上方囊部(16)接近的一端(24U)处的开口(40)的车辆前侧端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在所述上方囊部(16)的外周处的缝合部之前终止,其中
所述附加缝合部(S7)将所述上方囊部(16)分隔成最上方囊部(16A)和中间囊部(16B)。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步骤至所述第三步骤按所选择的次序进行,并且所述第四步骤至所述第六步骤按步骤编号的次序进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29946 | 2009-02-12 | ||
JP2009029946A JP4892572B2 (ja) | 2009-02-12 | 2009-02-12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PCT/IB2010/000252 WO2010092454A1 (en) | 2009-02-12 | 2010-02-10 | Side airbag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ide airbag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17122A CN102317122A (zh) | 2012-01-11 |
CN102317122B true CN102317122B (zh) | 2013-09-04 |
Family
ID=42139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0770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17122B (zh) | 2009-02-12 | 2010-02-10 | 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和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19060B2 (zh) |
EP (1) | EP2396197B1 (zh) |
JP (1) | JP4892572B2 (zh) |
CN (1) | CN102317122B (zh) |
WO (1) | WO201009245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72294B2 (ja) | 2009-05-11 | 2014-04-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403070B2 (ja) | 2009-12-21 | 2014-01-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縫製方法 |
WO2011087026A1 (ja) * | 2010-01-12 | 2011-07-21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
CN102869548B (zh) * | 2010-04-23 | 2015-10-1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JP5534515B2 (ja) * | 2010-06-07 | 2014-07-02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用逆止弁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KR101230831B1 (ko) | 2010-10-29 | 2013-02-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사이드 에어백 쿠션 |
JP5505296B2 (ja) * | 2010-12-28 | 2014-05-28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 |
EP2682311B1 (en) * | 2011-03-03 | 2016-03-02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Side airbag device for automobile |
WO2012147229A1 (ja) * | 2011-04-28 | 2012-11-01 |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675493B2 (ja) * | 2011-05-20 | 2015-02-25 |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03402824B (zh) | 2011-09-01 | 2016-08-17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US8684408B2 (en) * | 2011-09-24 | 2014-04-0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ide impact airbag cushion |
JP5656787B2 (ja) * | 2011-09-27 | 2015-01-21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
WO2013059825A1 (en) * | 2011-10-21 | 2013-04-25 | Tk Holdings Inc. | Airbag modul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gas therein |
KR101585096B1 (ko) * | 2012-03-14 | 2016-01-22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자동차용 사이드 에어백 모듈 |
EP2653352B1 (en) | 2012-04-16 | 2016-11-30 | Volvo Car Corporation | Airbag arrangement |
JP5692190B2 (ja) * | 2012-09-04 | 2015-04-0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KR101406409B1 (ko) | 2012-11-16 | 2014-06-13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사이드에어백 |
JP5803948B2 (ja) | 2013-01-23 | 2015-11-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962563B2 (ja) * | 2013-01-25 | 2016-08-03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JP6064876B2 (ja) * | 2013-01-25 | 2017-01-25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EP3156289B1 (en) * | 2013-02-07 | 2018-03-14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Vehicular side airbag device |
JP5998978B2 (ja) * | 2013-02-18 | 2016-09-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776733B2 (ja) * | 2013-07-03 | 2015-09-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032148B2 (ja) | 2013-07-18 | 2016-11-24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098409B2 (ja) * | 2013-07-19 | 2017-03-22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CA2886916A1 (en) * | 2013-09-27 | 2015-04-02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
US9440612B2 (en) * | 2013-09-30 | 2016-09-13 | Tk Holdings, Inc. | Dual-chambered passenger airbag |
JP6222008B2 (ja) * | 2013-12-26 | 2017-11-01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350798B2 (ja) | 2014-03-13 | 2018-07-04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014209664A1 (de) * | 2014-05-21 | 2015-11-2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itenairbag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e |
JP6229593B2 (ja) * | 2014-05-28 | 2017-11-15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EP3173295B1 (en) * | 2014-07-22 | 2019-04-24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Side air-bag device |
JP6102880B2 (ja) * | 2014-10-07 | 2017-03-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149840B2 (ja) * | 2014-10-21 | 2017-06-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225877B2 (ja) * | 2014-10-22 | 2017-11-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052266B2 (ja) * | 2014-10-27 | 2016-12-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JP6759211B2 (ja) * | 2014-12-24 | 2020-09-23 | ジョイソン セイフティ システムズ アクイジション エルエルシー |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
JP6438116B2 (ja) * | 2015-03-30 | 2018-12-12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447392B2 (ja) * | 2015-07-06 | 2019-01-09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04999946B (zh) * | 2015-08-10 | 2016-03-09 | 浙江省磐安县康利达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可释放安全气囊的汽车座椅套及椅套的缝制工艺 |
US9827940B2 (en) * | 2016-03-16 | 2017-11-28 | Autoliv Asp, Inc. | Side airbag with internal diffuser |
CN109963754B (zh) * | 2016-12-26 | 2021-09-24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气囊装置 |
JP6633555B2 (ja) | 2017-01-10 | 2020-01-2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454364B2 (ja) * | 2017-01-23 | 2019-01-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10766448B2 (en) * | 2018-06-01 | 2020-09-08 | Autoliv Asp, Inc. | Side airbag assembly |
CN110843719B (zh) * | 2018-07-24 | 2023-03-03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安全气囊及安全气囊组件 |
DE102019112344B4 (de) * | 2019-05-10 | 2025-02-27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Fahrzeugsitzanordnung |
US11383670B2 (en) * | 2019-09-30 | 2022-07-12 | Toyoda Gosei Co., Ltd.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JP7419751B2 (ja) | 2019-11-05 | 2024-01-23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合同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7394221B2 (ja) * | 2020-06-02 | 2023-12-07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20220104401A (ko) * | 2021-01-18 | 2022-07-26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사이드 에어백 |
JPWO2024014424A1 (zh) * | 2022-07-15 | 2024-01-18 | ||
WO2024095697A1 (ja) * | 2022-11-04 | 2024-05-10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乗員拘束装置 |
KR102815884B1 (ko) * | 2023-03-27 | 2025-06-04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자동차의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
KR102815876B1 (ko) * | 2023-03-27 | 2025-06-04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자동차의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95070A (en) * | 1995-10-16 | 1999-04-20 |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 Side impact air bag system |
EP1273486A2 (en) * | 2001-07-03 | 2003-01-08 |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Sungwoo Co., Ltd. | Side airbag for automobile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53191A (en) * | 1997-02-06 | 1998-12-29 | Alliedsignal Inc. | Vehicle restraint system with inflation control |
JPH11157407A (ja) * | 1997-11-28 | 1999-06-15 | Nippon Plast Co Ltd | エアバッグ |
JPH11157410A (ja) * | 1997-11-28 | 1999-06-15 | Nippon Plast Co Ltd |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6270113B1 (en) | 1998-10-06 | 2001-08-07 |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 Side air bag system |
DE29822159U1 (de) | 1998-12-11 | 1999-05-12 | Trw Repa Gmbh | Gassack-Seitenaufprall-Schutzeinrichtung |
JP3915544B2 (ja) * | 2002-02-25 | 2007-05-16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3956777B2 (ja) * | 2002-03-11 | 2007-08-08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23830A1 (de) * | 2002-05-28 | 2004-01-08 | Takata Corp. | Mehrteiliger Gassackzuschnitt für einen Gassack einer Insassenschutzein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ssackes aus dem Gassackzuschnitt |
JP4103633B2 (ja) * | 2003-03-06 | 2008-06-18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103586B2 (ja) | 2002-12-27 | 2008-06-18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7819419B2 (en) | 2003-01-20 | 2010-10-26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
JP4285633B2 (ja) * | 2003-01-31 | 2009-06-24 |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4276808A (ja) * | 2003-03-17 | 2004-10-07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292894B2 (ja) * | 2003-06-30 | 2009-07-08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103739B2 (ja) | 2003-09-10 | 2008-06-18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5186891A (ja) * | 2003-12-26 | 2005-07-14 | Fuji Heavy Ind Ltd |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239844B2 (ja) * | 2004-02-12 | 2009-03-18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EP1730004B1 (en) * | 2004-03-30 | 2015-04-22 | Key Safety Systems, Inc. | Side airbag module |
JP4566629B2 (ja) * | 2004-06-28 | 2010-10-2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005028702A1 (de) | 2004-06-28 | 2006-03-16 | Mazda Motor Corp. | Airbag-Vorrichtung |
KR101366972B1 (ko) * | 2006-10-11 | 2014-03-14 | 키 세이프티 시스템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사이드 에어백 모듈 |
US8052168B2 (en) * | 2007-07-20 | 2011-11-08 | Tk Holdings Inc. | Multi-chambered side airbag |
JP5125596B2 (ja) * | 2008-02-22 | 2013-01-23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083024B2 (ja) * | 2008-05-13 | 2012-11-28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2009
- 2009-02-12 JP JP2009029946A patent/JP489257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2-10 WO PCT/IB2010/000252 patent/WO201009245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2-10 EP EP10704984.3A patent/EP2396197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0-02-10 US US13/146,932 patent/US841906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2-10 CN CN201080007708XA patent/CN10231712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95070A (en) * | 1995-10-16 | 1999-04-20 |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 Side impact air bag system |
EP1273486A2 (en) * | 2001-07-03 | 2003-01-08 |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Sungwoo Co., Ltd. | Side airbag for automobile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sam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96197A1 (en) | 2011-12-21 |
US20110285119A1 (en) | 2011-11-24 |
WO2010092454A1 (en) | 2010-08-19 |
EP2396197B1 (en) | 2013-08-21 |
JP4892572B2 (ja) | 2012-03-07 |
CN102317122A (zh) | 2012-01-11 |
JP2010184595A (ja) | 2010-08-26 |
WO2010092454A8 (en) | 2010-10-28 |
US8419060B2 (en) | 2013-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17122B (zh) | 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和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 | |
JP5445083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9469270B2 (en) | Leg airbag apparatus and automobile | |
CN102438866B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US8562015B2 (en) |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 |
CN103963731B (zh) | 侧气囊装置 | |
JP6236286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10780859B2 (en) | Passenger seat airbag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same | |
US10207668B2 (en) | Side airbag device | |
CN104512368B (zh) | 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 |
CN102317123A (zh)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和侧面安全气囊的制造方法 | |
JP2004090906A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1126497A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915481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4159260A (ja) |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
CN103025587A (zh) | 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 |
JP2004244005A (ja) |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4787256B2 (ja) | 車両搭乗者を保護するためのエアバッグ | |
JP2004268903A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 | |
JP7192725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21175622A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1148416A (ja)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472295B2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7419751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7404151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25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after: NINGBO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Ltd. Patentee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Key Safety Systems Japan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