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233742B - 打印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打印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33742B
CN102233742B CN201110085247.4A CN201110085247A CN102233742B CN 102233742 B CN102233742 B CN 102233742B CN 201110085247 A CN201110085247 A CN 201110085247A CN 102233742 B CN102233742 B CN 1022337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se
sub
application
main
heater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52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33742A (zh
Inventor
松谷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845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21301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845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21301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845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21301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33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3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337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37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providing current or voltage to the thermal head
    • B41J2/355Control circuits for heating-element selection
    • B41J2/36Print density control
    • B41J2/365Print density control by compensation for variation in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打印设备,其中每个施加周期被设置为从主加热起点到下一主加热起点的固定周期,使得在热头的子扫描方向上的打印介质上形成连续打印点,主加热起点示出何时在热头的行头处开始施加使打印介质显色的用于主加热的主脉冲;以及,控制单元根据约束(A),相对于构成热头的行头的加热器元件的每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子脉冲的施加,当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打印介质显色,但当被施加以便补偿在下一施加周期中施加的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打印介质显色,约束(A)为:在不使打印介质显色的当前施加周期中施加子脉冲,而与用于主加热的主脉冲被施加以使打印介质显色的下一施加周期是否紧跟不使打印介质显色的当前施加周期后开始无关。

Description

打印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热头的打印设备。
背景技术
相对于构成热头的加热器元件的温度控制包括对在打印介质上形成一个打印点的施加周期内的加热时间和非加热时间的控制。加热时间指的是施加主脉冲以加热加热器元件来执行打印的时间段,而非加热时间指的是冷却被加热的加热器元件的时间段。
当通过施加主脉冲来加热加热器元件时,在打印处理开始时和在打印处理期间在打印材料上形成隔离的打印点时,在加热器元件的外围丢失一部分的热量。这意味着热量产生可能变得不足。
即使通过主脉冲的施加来加热加热器元件,但是如果与被加热的加热器元件相邻的加热器元件不执行打印,则通过不执行打印的加热器元件加热的加热器元件的热量丢失,这意味着热量产生可能变得不足。
而且,即使通过主脉冲的施加来加热加热器元件,但是如果在之前邻近的施加周期中未加热该加热器元件,则在主脉冲的施加开始时的加热器元件的温度与在加热器元件已经在之前邻近的施加周期中经历了加热的情况相比要低。结果,这些加热器元件的温度升高被延迟,这意味着加热可能变得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加子脉冲来补偿与如上所述的情况对应的在施加周期中的热量产生的上述短缺。子脉冲执行加热器元件的辅助加热。通过施加子脉冲而获得的辅助加热时间紧跟通过施加主脉冲而获得的加热时间之后。
而且,施加子脉冲来补偿与如上所述的情况对应的在施加周期中的热量产生的上述短缺。子脉冲执行加热器元件的辅助加热。通过施加子脉冲而获得的辅助加热时间紧跟通过施加主脉冲而获得的加热时间之后(例如,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公布No.7-137327)。
因此,通过主脉冲的施加而获得的加热时间、通过子脉冲的施加而获得的加热时间、和非加热时间可以都被包括在一个施加周期中。
因此,在该情况下,即使通过主脉冲的施加来加热加热器元件,如果与被加热的加热器元件相邻的加热器元件不执行打印,则可以向不执行打印的加热器元件施加脉冲,以提供不能触发打印的一定量的热量,以帮助补偿所施加的能量的短缺。
而且,在一些情况下,即使通过主脉冲的施加来加热加热器元件,如果与被加热的加热器元件相邻的加热器元件不执行打印,则可以向不执行打印的加热器元件施加脉冲,以提供不能触发打印的一定量的热量,以帮助补偿所施加的能量的短缺(例如,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公布No.7-276695)。
然而,当相对于高速打印而言施加周期变得更短时,更短的施加周期使得更加难以调整通过在更短的施加周期中施加的主脉冲和子脉冲的施加而获得的加热时间。
作为标准的解决方案,可以与更短的施加周期对应地使得用于主脉冲和子脉冲的相应施加时间更短。结果,从时间角度来看,其提供了解决方案。然而,为了将加热器元件加热到在较短的加热时间中不再出现所产生的热量短缺的程度,变得必须提高所施加的电压或否则降低在热头中的加热器元件的电阻值,并且提高流向热头的加热器元件的电流。这要求构成热头的驱动电路的IC的电压耐受属性和电流容量方面的提高。
而且,所提供的另一种解决方案包括提高将在热头的加热器元件产生的热量上传送到打印介质的效率。为了这个目的,必须提高包括加热器元件的热头中的薄膜部分相对于打印介质的热转印性能。
然而,上述的解决方案超过任何常规研究的框架,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提高成本。
因此,即使在不能应用上述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也需要缩短施加周期以便提高打印速度,并且使用主脉冲或使用子脉冲的各个类型的加热时间的比率需要被提高,以保证在较短施加周期中的打印所需要的必要的热产生量。结果,非加热时间的比率不可避免地变短。因此,当用于对构成热头并且温度被升高的加热器元件进行冷却的时间变短时,连续的打印导致热积聚,热积聚继而导致在构成热头的加热器元件的温度上的不可控制的升高。从打印质量角度来看,这将引起诸如所谓的[打印模糊]/[打印拖尾]的问题。
发明内容
已经根据上述问题建立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高速打印的打印设备,其中,所述高速打印是通过热头的热历史控制获得的,所述热头已经经历了新的激励校正。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打印设备(1),包括:热头(41),其被设置有包括以线性方式排列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的行头(41B);传输单元(2,70),其在子扫描方向(D2)上传输打印介质(31),所述子扫描方向与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具有正交关系;以及,控制单元(60),其控制所述传输单元(2,70)和所述热头(41);所述控制单元(60)执行施加处理,用于使得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在连续地重复的施加周期(F)的每一个中选择性地产生热量,以在被所述传输单元(2,70)在所述热头(41)的所述子扫描方向(D2)上传输的所述打印介质(31)上形成打印点,并且因此执行打印,其中,每一个施加周期(F)被设置为范围从主加热起点(ms0)到下一个主加热起点(ms1)的固定周期,以使得在所述热头(41)的子扫描方向(D2)上的所述打印介质(31)上形成连续的打印点,所述主加热起点(ms0)示出何时在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处开始施加用于主加热的主脉冲(MP),所述主加热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以及,所述控制单元(60)根据下面的约束(A),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子脉冲(SP)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SP)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所述约束(A)为:(A)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所述子脉冲(SP),而与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下一个施加周期(F)是否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无关。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可以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用于补偿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的子脉冲(SP),而与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是否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无关。即使在该情况下,相对于一个加热器元件(41A)施加的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从不一起存在于同一个施加周期(F)中,这使得可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而且,即使在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被缩短,并且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被施加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保证表示不施加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时间段的非加热时间,使得即使在连续打印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对于打印质量具有副作用的热积聚。因此,通过示出已经相对于热头(41)执行了新的激励校正的热历史控制来实现高速打印。而且,仅通过改变在各个施加周期(F)中的每一个脉冲的施加定时,来执行示出已经相对于热头(41)执行了新的激励校正的热历史控制。这不要求升级热头(41),防止了成本提高。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所述控制单元(60)根据进一步限制所述约束(A)的下面的约束(1),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SP)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所述约束(1)为:(1)仅在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的情况下,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所述子脉冲(SP)。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仅在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的情况下,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可以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用于补偿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的子脉冲(SP)。因此,相对于一个加热器元件(41A)施加的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从不一起存在于同一个施加周期(F)中,这使得可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而且,即使在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被缩短,并且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被施加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保证表示不施加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时间段的非加热时间,使得即使在连续打印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对于打印质量具有副作用的热积聚。因此,通过示出已经相对于热头(41)执行了新的激励校正的热历史控制来实现高速打印。而且,仅通过改变在各个施加周期(F)中的每一个脉冲的施加定时,来执行示出已经相对于热头(41)执行了新的激励校正的热历史控制。这不要求升级热头(41),防止了成本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所述控制单元(60)根据所述约束(1)和如下的另外的约束(2),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SP)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所述约束(2)为:(2)使得辅助加热终点(se0)与所述主加热起点(ms1)一致,所述辅助加热终点(se0)示出在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中何时结束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所述主加热起点(ms1)示出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何时开始所述主脉冲(MP)的施加。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子脉冲(SP),并且紧跟在其后,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与这个子脉冲(SP)对应的主脉冲(MP)。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并且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而且,通过子脉冲(SP)进行的辅助加热可以有效地补偿通过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所述控制单元(60)在执行施加操作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各个施加周期(F)中单独地控制:主加热起点(ms),其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开始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以及,辅助加热起点(ss),其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可以独立于主脉冲(MP)施加起点(ms)来设置子脉冲(SP)施加起点(ss)。结果,这减少了相对于与在热头(41)中热历史控制相关的新激励校正的约束的数量,并且在应用根据第四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时提高了自由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所述控制单元(60)根据所述约束(1)和如下的另外的约束(2’),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SP)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所述约束(2’)为:(2’)用于在所述打印介质(31)上形成相同的打印点的所述子脉冲(SP)和所述主脉冲(MP)不存在于同一个施加周期(F)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与根据第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的情况类似,可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而且,与根据第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的情况类似,根据第五方面的打印设备(1)使得可以防止在连续打印的情况下对于打印质量具有副作用的热积聚。因此,与根据第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的情况类似,根据第五方面的打印设备(1)实现高速打印。而且,与根据第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的情况类似,根据第五方面的打印设备(1)将不触发任何成本增加。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施加周期(F)中,与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M)作比较,所述控制单元(60)缩短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所述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
在根据第六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出现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被施加子脉冲(SP)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与要向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主脉冲(M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M)相比缩短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所述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使得可以保证由主脉冲(MP)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提供的更大量的能量。继而,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而不对于打印质量有任何副作用,由此进一步提高了打印速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施加周期(F)中,所述控制单元(60)提供其中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所述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与向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M)重叠的时间帧(MS),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出现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被施加子脉冲(SP)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然而,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一部分和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一部分可以在一个施加周期(F)中重叠。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并且因此导致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所述打印设备(1)包括:检测单元(73),所述检测单元(73)检测所述热头(41)的温度或所述打印设备(1)内的温度。而且,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施加周期(F)中,基于所述检测单元(73)的检测温度,所述控制单元(60)改变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M),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或者改变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所述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基于所述检测单元(73)的检测温度,改变向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M)或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所述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这使得可以基于相对于在热头(41)的热历史控制中执行的新的激励校正的检测温度,调整反馈控制,这将导致打印质量的提高。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根据作为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总数,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施加周期(F)中,所述控制单元(60)改变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M),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或者改变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所述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根据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总数,改变向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M)或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所述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然而,当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总数变为温度信息的来源时,变得可以基于相对于在热头(41)的热历史控制中执行的新的激励校正的温度信息来源,来调整反馈控制,这将导致打印质量的提高。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主加热终点(me)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结束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辅助加热起点(ss)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如果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的施加周期(F)中,在所述主加热终点(me)和所述辅助加热起点(ss)之间的时间差比用于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需要的、用于传送所应用的模式数据的传送时间(L)更短,则所述控制单元(60)使得所述辅助加热起点(ss)与所述主加热终点(me)一致,其中,所述主加热终点(me)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结束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述辅助加热起点(ss)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出现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被施加子脉冲(SP)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然而,当在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和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之间的时间差比用于选择性地使得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产生热量所需要的、打印模式数据的传送时间(L)更短时,使得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和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一致。这使得在一个施加周期(F)中可以消除打印模式数据的一次传送,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导致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主加热终点(me)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结束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辅助加热起点(ss)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如果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41A)的施加周期(F)中,如果在所述主加热终点(me)和所述辅助加热起点(ss)之间的时间差比用于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需要的、用于传送所应用的模式数据的传送时间(L)更短,则所述控制单元(60)使得所述主加热终点(me)与所述辅助加热起点(ss)一致,其中,所述主加热终点(me)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结束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述辅助加热起点(ss)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出现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被施加子脉冲(SP)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然而,当在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和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之间的时间差比用于选择性地使得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产生热量所需要的、打印模式数据的传送时间(L)更短时,使得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和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一致。这使得在一个施加周期(F)中可以消除打印模式数据的一次传送,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导致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所述控制单元(60)根据所述约束(1)和如下的另外的约束(2),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SP)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所述约束(2)为:(2)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41A)的施加周期(F)中,使得主加热终点(me)与辅助加热起点(ss)一致,所述主加热终点(me)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结束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述辅助加热起点(ss)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与根据第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的情况类似,可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而且,与根据第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的情况类似,根据第十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使得可以防止热积聚,所述热积聚在连续打印的情况下对于打印质量具有副作用。因此,与根据第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的情况类似,根据第十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实现高速打印。而且,与根据第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的情况类似,根据第十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将不触发任何成本增加。
而且,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出现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被施加子脉冲(SP)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然而,通过使得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和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相互一致,这使得在一个施加周期(F)中可以消除打印模式数据的一次传送,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导致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
在根据权利要求的第十三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所述控制单元(60)根据所述约束(1)和(2)和如下的另外的约束(3),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SP)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所述约束(3)为:(3)使得辅助加热终点(se0)与主加热起点(ms1)彼此一致,所述辅助加热终点(se0)示出在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中何时结束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所述主加热起点(ms1)用于示出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何时开始所述主脉冲(MP)的施加。
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子脉冲(SP),并且紧跟在其后,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对应于子脉冲(SP)的主脉冲(MP)。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并且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而且,通过子脉冲(SP)进行的辅助加热可以有效地补偿通过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所述打印设备(1)包括:检测单元(73),所述检测单元(73)用于检测所述打印设备(1)内的环境数据。在打印设备(1)中,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施加周期(F)中,基于由所述检测单元(73)检测的所述环境数据,所述控制单元(60)改变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所述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
在根据第十四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基于所检测的环境数据而改变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这使得可以基于相对于在热头(41)中的热历史控制中执行的新的激励校正的所检测的环境数据来调整反馈控制,导致打印质量的提高。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施加周期(F)中,当根据相对于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所述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改变,相对于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时,所述控制单元(60)将所述主脉冲(MP)配置为由矩形脉冲(RP)和削波脉冲(CP)构成,并且改变在所述矩形脉冲(RP)的所施加脉冲宽度(WR)和所述削波脉冲(CP)的所施加脉冲宽度(WC)之间的比率。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基于环境数据而改变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而且,根据所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以上改变来改变构成向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主脉冲(MP)的矩形脉冲(RP)和削波脉冲(CP)的各个施加脉冲宽度的比率。这使得可以相对于在热头(41)中的热历史控制中执行的新的激励校正调整削波器驱动控制,这导致打印质量的提高。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根据进一步限制所述约束(A)的下面的约束(1),相对于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相邻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所述控制单元(60)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SP)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被施加所述主脉冲(MP)以用于主加热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显色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述约束(1)为:(1)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的情况下,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所述子脉冲(SP)。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在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加热器元件(41A)内,相对于与被施加主脉冲(MP)以用于主加热,从而使得打印介质(31)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显色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相邻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如果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则在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所述子脉冲(SP),所述子脉冲(SP)用于补偿要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因此,通过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子脉冲(SP)进行的辅助加热补偿了通过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到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相邻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这防止了在打印质量上的任何缺陷的出现,所述任何缺陷诸如是由在打印介质(31)上以隔离方式形成的打印点处,或在热头41的主扫描方向(D1)上的打印介质(31)上连续形成的打印点的边缘处施加的能量的流出而引起所谓的[褪色效应]。而且,因为要施加到一个加热器元件(41A)的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从不一起存在于同一个施加周期(F)中,这将帮助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而且,即使在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被缩短,并且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被施加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保证既不施加主脉冲(MP)也不施加到子脉冲(SP)的非加热周期。结果,即使在连续打印的情况下,这使得可以防止对于打印质量有副作用的热积聚。以这种方式,通过执行热历史控制来使得高速打印成为可能,在所述热历史控制中,相对于热头(41)执行新的激励调整。而且,因为仅通过改变在各个施加周期(F)中的每一个脉冲施加的定时来执行其中相对于热头(41)执行新的激励调整的热历史控制,所以不需要热头41的升级,这继而防止任何成本增加。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根据下面的约束(2),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所述控制单元(60)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SP)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所述约束(2)为:(2)如果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所述子脉冲(SP)。
在第十七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41A),如果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则在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所述子脉冲(SP),所述子脉冲(SP)用于补偿要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这帮助获得上述的[无成本增加]的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根据所述约束(1)和如下的另外的约束(1’),相对于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相邻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所述控制单元(60)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SP)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是被施加所述主脉冲(MP)以用于主加热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显色的、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述约束(1’)为:(1’)相对于具有与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相邻的两侧的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即使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也不应用所述约束(1),并且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中不施加所述子脉冲(SP),其中,所述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被施加所述主脉冲(MP)以用于主加热,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显色。
在根据第十八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与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相邻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主脉冲(MP)的施加能量的一部分从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流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所述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被施加用于主加热的主脉冲(MP),以便使得打印介质(31)显色。结果,可以使得从所述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流动的主脉冲(MP)的施加能量的流动变慢。因此,可以消除用于辅助加热的子脉冲(SP)的施加,子脉冲(SP)不能使得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来补充通过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所执行的主加热时,它使得打印介质(31)显色。因此,即使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后开始,并且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不施加用于补偿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的子脉冲(SP)的情况下,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也可以防止在打印质量的任何缺陷,所述任何缺陷诸如是由在热头(41)的主扫描方向(D1)上在打印介质(31)上间断地形成的各个打印点处的施加能量的流出引起的所谓的[褪色效应]。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的打印设备(1)中,根据下面的约束(2),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所述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所述控制单元(60)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SP)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SP)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所述约束(2)为:(2)如果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则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所述子脉冲(SP)。
在根据第十九方面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41)的所述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如果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MP)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31)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则在所述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用于补偿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MP)的子脉冲(SP)。这帮助获得上述的[无成本增加]的效果。
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扩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根据第一驱动控制来控制与本发明相关的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2是用于根据第二驱动控制来控制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3是用于根据第三驱动控制来控制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根据第四驱动控制来控制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在用于根据第四驱动控制来控制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控制程序中使用的表格数据的示例;
图6是带式打印设备的外部透视图;
图7是示出带式打印设备的盒固定部分的附近的俯视图。
图8是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放大图;
图9是示出带式打印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0是示出构成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的驱动状态的图;
图11是用于图示用于执行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辅助加热的条件的图;
图12是用于图示从对构成热头的行头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的脉冲施加控制的角度来看,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主加热和辅助加热的热历史控制的图;
图13是用于图示从对构成热头的行头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的脉冲施加控制的角度来看,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主加热和辅助加热的热历史控制的图;
图14是用于图示从对构成热头的行头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的脉冲施加控制的角度来看,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主加热和辅助加热的热历史控制的图;
图15是用于图示从对构成热头的行头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的脉冲施加控制的角度来看,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主加热和辅助加热的热历史控制的图;
图16是用于根据驱动控制来控制与本发明相关的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17是当执行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驱动控制时执行的第一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8是当执行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驱动控制时执行的第二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9是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放大图;
图20示出反映条件(α)+(β)的示出两行打印的示例;
图21示出反映条件(α)+(β)的示出四行打印的示例;
图22示出反映条件(γ)+(β)的示出两行打印的示例;
图23示出反映条件(γ)+(β)的示出四行的示例;
图24是图示用于执行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辅助加热的条件的图;
图25是图示用于执行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辅助加热的条件的图;
图26是图示用于执行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辅助加热的条件的图;
图27是用于图示从对构成热头的行头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的脉冲施加控制的角度来看,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主加热和辅助加热的热历史控制的图;
图28是用于图示从对构成热头的行头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的脉冲施加控制的角度来看,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主加热和辅助加热的热历史控制的图;
图29是用于图示从对构成热头的行头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的脉冲施加控制的角度来看,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主加热和辅助加热的热历史控制的图;以及
图30是用于图示从对构成热头的行头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的脉冲施加控制的角度来看,带式打印设备的热头的主加热和辅助加热的热历史控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本发明的外部配置]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带式打印设备1的示意配置。如图8中所示,热头41由行头41B等构成,行头41B包括在一行中布置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例如,1024或2048个元件)。在一行中布置加热器元件41A的方向是“热头41的主扫描方向D1”。关于这一点,与“热头41的主扫描方向D1”垂直的方向是“热头41的子扫描方向D2”。符号42表示其上布置了热头41的板。
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旦驱动热头41,并且行头41B执行每行的打印处理,则构成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进入下面的驱动状态(1)至(3)中的一个,如图10中所示。
(1)经历了主加热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
(2)经历了辅助加热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
(3)未被驱动的第三加热器元件41E(未经历主加热或辅助加热)。
主加热指的是提供使得打印介质能够显色的能量。如下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使用墨带,并且能量被提供到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41A,以使得在墨带上的墨熔化或升华。
辅助加热指的是提供不能单独地使得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其与主加热一起可以使得打印介质显色的能量。如下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使用墨带,并且足够的能量没有被提供到经历辅助加热并且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41A以使得在墨带上的墨熔化或升华。
在此,辅助加热受限于满足如图11中所示的条件。更具体地,相对于构成热头41中的行头41B的加热器元件41A,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经历辅助加热的那些加热器元件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但是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不受到主加热。
更具体地,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加热器元件41A不包括在诸如...Q(N),Q(N+1),...的各行的各打印处理中受到主加热和辅助加热二者的元件。
接下来,现在使用图12至图15,从对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加热器元件41A的每一个的控制脉冲施加的角度来描述用于主加热和辅助加热的热历史控制(热头41的驱动控制)。在图12至图15中,水平轴表示时间,而垂直轴表示所施加的脉冲的电压值或电流值。从左向右示出时间的流逝,而所施加的脉冲被示出为低/有效。
如在图12中的上层所示,构成热头41中的行头41B的加热器元件41A包括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和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经历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41A。相对于这样的元件,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施加主脉冲MP,并且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施加另一个主脉冲MP。更具体地,通过向加热器元件41A施加主脉冲MP来执行主加热,然后提供能量使得打印介质能够显色,使得这些加热器元件41A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
在此,如在图12中的上层所示,相对于一个加热器元件41A使用的施加周期F限定了范围从主加热起点ms0直到主加热起点ms1的时间段,主加热起点ms0示出了何时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主加热起点ms1示出何时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施加周期F是固定的时间段并且与每一行的诸如...Q(N),Q(N+1)...的打印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一致。在打印操作中连续地重复这个施加周期F。
一方面,如在图12中的下层所示,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加热器元件41A包括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经历辅助加热并且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并且还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经历主加热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41A。相对于这些加热器元件41A,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施加子脉冲SP,并且进一步,还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施加主脉冲MP。相对于加热器元件41A施加子脉冲SP,以执行辅助加热。子脉冲SP单独不能使得打印介质显色,然而,当与用于主加热的在下一行(更具体地,下一个施加周期F)的打印处理Q(N+1)中施加的主脉冲MP一起被施加到加热器元件41A时,能够使得加热器元件41A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向加热器元件41A提供的这个能量可以使得打印介质显色。
在此,相对于子脉冲SP,示出子脉冲的施加何时结束的辅助加热终点与当前施加周期F的终点(具体地说,下一个施加周期F的起点)一致。在图12中的下层所示的示例中,用于示出子脉冲SP的施加何时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结束的辅助加热终点se0与对应于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的施加周期F的终点(更具体地,下一个施加周期F的起点)一致。根据如上所述的施加周期F的定义,用于示出子脉冲SP的施加何时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结束的辅助加热终点se0与示出主脉冲MP的施加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何时开始的主加热起点ms1一致。
在下面的步骤(A)至(G)中示出从脉冲施加控制的角度来看,在第一实施例中执行的热头41的驱动控制的确定。
(A)施加周期F表示相对于一个加热器元件41A的固定时间周期,并且范围从示出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起点ms0到示出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起点ms1。
(B)在打印期间连续地重复施加周期F。
(C)用于示出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起点总是与施加周期F的起点一致。
(D)用于示出何时结束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终点与施加周期F的终点一致。
(E)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子脉冲SP和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被连续地施加。
(F)不能在同一施加周期F内相对于同一个加热器元件41A一起施加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
(G)当向特定加热器元件41A施加主脉冲MP,并且向其他加热器元件41A施加子脉冲SP时,这些脉冲可以一起存在于一个施加周期F中。
而且,对于在第一实施例中执行的热头41的驱动控制,可以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改变主脉冲MP的施加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脉冲宽度WS。可以基于在发生所述改变的施加周期F内要被施加主脉冲MP的加热器元件41A(更具体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总数n,和在发生所述改变的施加周期F内关于热头41的温度和电压的环境数据来改变脉冲宽度。替代地,改变脉冲宽度的处理不必然必须基于上面的参数。
每一个施加周期F中的具有施加的脉冲宽度WM的主脉冲MP和具有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子脉冲SP不存在的时间帧被用作用于冷却加热器元件41A的非加热时间G。
在图12中,在对应于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的施加周期F中,如在图12的上层中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与如在图12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一致。然而,可以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执行的热头41的驱动控制中所描述的,可以改变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更具体地,在图12中所示的示例中,可以改变如在图12的上层中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和如在图12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
因此,如图13中所示,如在图13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出现在如在图13的上层中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之前,并且这可以导致其中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与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重叠的重叠时区MS。
在存在其中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与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重叠的重叠时区MS的情况下,可以在重叠的时区MS比向热头41传送模式应用数据所需要的时间更短的条件下执行下面的行为。更具体地,这些行为包括:调整如在图13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以便使其与如在图13的上层中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一致,或相反,调整如在图13的上层中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以便使其与如在图13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一致。而且,即使不满足上面的条件,也可以执行上述行为。
相反,如在图14中所示,如在图14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出现在如在图14的上层中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之后,并且这可以导致其中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分离的分离时区SM。
在存在这样的其中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分离的分离时区SM的情况下,可以在分离时区SM比向热头41传送模式应用数据所需的时间更短的条件下执行下面的行为。更具体地,这些行为包括:调整如在图14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以便使其与如在图14的上层中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一致,或相反,调整如在图14的上层中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以便使其与如在图14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一致。而且,即使不满足上面的条件,也可以执行上述的行为。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中执行的热头41的驱动控制中,可以如上所述,基于在发生所述改变的施加周期F中的热头41的诸如温度和电压等的环境数据,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改变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在该情况下,被施加的脉冲宽度WS已经如图15中所示被改变的子脉冲SP之后的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向同一加热器元件41A施加的主脉冲MP由矩形脉冲RP和削波脉冲CP构成。可以改变在矩形脉冲R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R和削波脉冲C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C之间的比率。也可以相对于除了已经被施加具有改变的施加脉冲宽度WS的子脉冲SP的加热器元件41A之外的加热器元件41A执行所述改变处理。
[1-2.本发明的外部配置]
接下来,将参考图6和图7来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带式打印设备1的示意配置。
如在图6中所示,带式打印设备1是用于在带式打印设备1的机壳内容纳的带盒5(参见图7)馈送的带上执行打印的打印机。带式打印设备1包括在机壳顶上的键盘3和液晶显示器4。而且,布置了盒保持部分8,用于保持带盒5。当从顶部观看时,盒保持部分8是矩形,其从机壳顶部布置到机壳内并且被壳盖9覆盖。在键盘3之下,布置了构成控制电路部分的控制板(未示出)。用于弹出打印带的带弹出部分10形成在盒保持部分8的左侧处。而且,连接接口(未示出)被布置在带式打印设备1的右侧处。连接接口用于以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的方式将带式打印设备1连接到外部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等)。因此,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打印出从外部设备发送的打印数据。
键盘3包括诸如字母输入键3A、打印键3B、光标键3C、电源键3D、设置键3E、返回键3R等的多个操作键。字母输入键3A被操作用于输入用于建立由文件数据构成的文本的字母。打印键3B被操作用于命令打印出由所建立的文本等构成的打印数据。光标键3C被操作用于上、下、左或右移动在液晶显示器4中指示的光标。电源键3D被操作用于接通或关断带式打印设备1的主体的电源。设置键3E被操作用于设置各种条件(打印密度等的设置)。返回键3R被操作用于执行换行指令或各种处理,并且用于从候选者确定选择。
液晶显示器4是显示装置,用于以多行指示字母等的字符,即显示通过键盘3建立的打印数据。
如图7中所示,带式打印设备1被构造使得可以将带盒5可替换地布置在其内部布置的盒保持部分8中。而且,在带式打印设备1中,布置了带驱动和打印机构16和包括切割器17的带切割机构。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根据期望的打印数据在通过带驱动和打印机构16从带盒5馈送的带上执行打印。而且,带式打印设备1能够使用构成带切割机构的切割器17来切掉带的打印部分。如此切掉的带的打印部分被从在带式打印设备1的左侧上形成的带弹出部分10弹出。
在带式打印设备1中,布置了盒保持框18。如图7中所示,带盒5可更换地被布置到盒保持框18内。
带盒5以可旋转支撑的方式在其中包括:带轴(spool)32、带馈送轴34、使用带收起轴35、基本材料片材馈送轴37、和结合辊39。表面带31被缠绕在带轴32上。表面带31由诸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的透明带构成。墨带33缠绕在带馈送轴34上。在墨带33上,施加墨,所述墨当被加热时熔化或升华,以便形成墨层。已经用于打印的墨带33的一部分被在使用带收起轴35上收起。双带36缠绕在基本材料片材馈送轴37上。双带36被构造为使得将表面带31和防粘带结合到双面粘合带的一侧和另一侧,其中,所述双面粘合带在其两侧包括粘合剂层,并且具有与表面带31的宽度相同的宽度。双带36缠绕在基本材料片材馈送轴37上,使得防粘带位于外部。结合辊39用于将双带36和表面带31结合在一起。
如图7中所示,在盒保持框18中,以枢轴的方式围绕轴20a布置了臂20。在臂20的前边缘可旋转地支撑压纸辊21和传输辊22。压纸辊21和传输辊22两者使用由橡胶等构成的柔性构件来用于它们的表面。
当臂20完全顺时针摆动时,压纸辊21将表面带31和墨带33压向随后描述的热头41。同时,传输辊22将表面带31和双带36压向结合辊39。
在盒保持框18中直立地布置了板42。板42在其面向压纸辊21的侧表面处包括热头41。热头41由行头41B等构成,行头41B等由在表面带31和双带36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例如,1024或2048)个加热器元件41A构成。
在这一点上,排列加热器元件41A的方向被定义为“热头41的主扫描方向D1”。而且,表面带31和墨带33移动通过热头41的方向被定义为“热头41的子扫描方向”。
返回图7,当将带盒5布置在预定位置时,板42被适配在带盒5的凹部43中。
而且,如图7中所示,在盒保持框18中直立地布置了带收起辊46和结合辊驱动辊47。当将带盒5布置在预定位置时,带收起辊46和结合辊驱动辊47被分别插入带盒5的使用带收起轴35和结合辊39中。
在盒保持部分8中,布置了带传输电机2(参见图9)。带传输电机2的驱动力经由沿着盒保持框18布置的系列齿轮被传送到压纸辊21、传输辊22、带收起辊46和结合辊驱动辊47等。
因此,当通过向带传输电机2供电来开始带传输电机2的输出轴的旋转时,与带传输电机2的操作协同地开始使用带收起轴35、结合辊39、压纸辊21和传输辊22的旋转。由此,分别从带轴32、带馈送轴34和基本材料片材馈送轴37松开在带盒5中的表面带31、墨带33和双带36,并且在下游方向(向着带弹出部分10和使用带收起轴35)上传输在带盒5中的表面带31、墨带33和双带36。
其后,表面带31和墨带33被结合在一起,并且以叠加的状态通过在压纸辊21和热头41之间的路径。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表面带31和墨带33在被压纸辊21和热头41挤压的情况下被传输。在热头41上排列的大量加热器元件41A被控制单元60(参见图9)根据打印数据和后述的打印控制程序选择性地和间断地激励。
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通过电源而变热,并且使在墨带33上施加的墨熔化或升华。因此,在墨带33上的墨层中的墨以特定的点单位被转印到表面带31上。结果,由用户期望的基于打印数据的点图像作为镜像被形成在表面带31上。
在通过热头41后,通过带收起辊46来收起墨带33。另一方面,表面带31被叠加在双带36上,并且以叠加的状态通过在传输辊22和结合辊39之间的路径。同时,通过传输辊22和结合辊39来将表面带31和双带36相互挤压,以便形成层叠带38。在层叠带38中,被施加点打印的表面带31的打印侧表面和双带36被牢固地叠加在一起。因此,用户可以从表面带31的打印侧表面的相反侧(即,层叠带38的顶侧)看到打印图像的正常图像。
其后,进一步相对于传输辊22向下游传送层叠带38,以到达包括切割器17的带切割机构。带切割机构由切割器17和带切割电机72(参见图9)构成。切割器17包括固定刀片17A和旋转刀片17B。更具体地,切割器17是剪刀类切割器,其通过相对于固定刀片17A旋转的旋转刀片17B来切掉待切割的物体。旋转刀片17B被布置使得能够借助于带切割电机72而相对于其轴前后旋转。因此,与带切割电机72的操作一起,使用固定刀片17a和旋转刀片17B来切掉层叠带38。
如此切掉的层叠带38经由带弹出部分10而被弹出到带式打印设备1外部。通过从双带36剥离防粘纸并且暴露粘合剂层,可以将层叠带38用作可以向任意位置粘结的粘合标签。顺便提及,下面将详细描述具有热头41的热转印的机构。
[1-3.本发明的内部配置]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带式打印设备1的控制配置。
如图9中所示,在带式打印设备1中,布置了控制板(未示出),其上布置了控制单元60、定时器67、头驱动电路68、带切割电机驱动电路69和带传输电机驱动电路70。
控制单元60由CPU 61、CG-ROM 62、EEPROM 63、ROM 64和RAM66构成。而且,控制单元60连接到定时器67、头驱动电路68、带切割电机驱动电路69和带传输电机驱动电路70。控制单元60也连接到液晶显示器4、盒传感器7、热敏电阻73、键盘3和连接接口71。
CPU 61是中央处理单元,其起到带式打印设备1的各种系统控制的作用。因此,CPU 61根据来自键盘3的输入信号以及后述的各种控制程序来控制诸如液晶显示器4等的各种外围装置。
CG-ROM 62是字符产生器存储器,其中,要打印的字母和符号的图像数据与代码数据相关联,并且以点模式被存储。EEPROM 63是非易失性存储器,其允许用于在其中进行存储的数据写入,和从其删除所存储的数据。EEPROM 34存储带式打印设备1的用于指示用户设置等的数据。
ROM 64存储带式打印设备1的各种控制程序和各种数据。因此,在ROM 64中存储后述的控制程序。
RAM 66是存储装置,用于暂时存储CPU 61的处理结果等。RAM 66也存储通过键盘3的输入而建立的打印数据、经由连接接口71而从外部设备78获取的打印数据。
定时器67是时间测量装置,其用于对执行带式打印设备1的控制的预定时间长度的流逝进行测量。更具体地,参考定时器67,来检测在后述的控制程序中的热头41的加热器元件41A的激励(脉冲施加)周期的开始和结束。而且,热敏电阻73是传感器,其用于检测热头41的温度,并且被附接在热头41上。
头驱动电路68是用于响应于来自CPU 61的控制信号以及后述的控制程序,向热头41提供驱动信号以控制热头41的驱动状态的电路。在这一点上,头驱动电路68基于与向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分配的选通编号相关联的信号(选通(STB)信号),来控制对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进行激励和去激励,以综合地控制热头41的加热方式。带切割电机驱动电路69是用于响应于用于控制带切割电机72的操作的、来自CPU 61的控制信号来向带切割电机72提供驱动信号的电路。而且,带传输电机驱动电路70是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用于基于用于控制带传输电机2的操作的、来自CPU 61的控制信号来向带传输电机2提供驱动信号。
[1-4-1.本发明的第一操作]
接着,将描述在带式打印设备1中的热头41的第一驱动控制。在图1的流程图中所示的控制程序被存储在ROM 64等中,并且被CPU 61执行。
如图1中所示,在热头41的第一驱动控制中,CPU 61首先从RAM 66预取打印数据,并且在S11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此时,CPU 61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其中,已经基于上述的步骤(A)至(G)(辅助加热条件)为每一个施加周期F组织了与一行对应的子脉冲数据和主脉冲数据。为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确定与该一行对应的子脉冲数据和主脉冲数据。
相对于在初始施加周期F中的用于一行的[热头打印行数据],在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确定中,反映基于由热敏电阻73检测的热头41的检测温度Z而确定的[温度信息]。CPU 61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考虑了上面的温度信息的子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进行到S 12。
在S12,CPU 61判断是否已经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判定该定时。具体地说,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12:否),CPU 61返回S12,并且进入等待,直到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替代地,在已经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12:是),CPU 61进行到S13。
在S13,CPU 61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具体地说,CPU 61此时锁存要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的子脉冲数据,并且将子脉冲SP施加到作为辅助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将这些加热器元件41A置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中。其后,CPU 61进行到S14。
在S14,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施加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使用定时器67等来判定该定时。具体地说,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结束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终点se]或用于示出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起点m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施加周期F的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S14:否),CPU 61进行到S15。
在S15,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作为此处的传送对象的主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14。替代地,在已经在S14到达打印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的情况下(S14:是),CPU 61进行到S16。
在S16,CPU 61使用热敏电阻73来检测热头41的温度,并且基于所检测的温度Z来确定[温度信息]。其后,CPU 61进行到S17。
在S17,CPU 61计数在一行中的要加热的点的数量,以确定[垂直点等级]。要加热的点的数量指的是在这个施加周期F中在热头41的行头41B中的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的总数n。其后,CPU 61进行到S18。
在S18,CPU 61开始施加主脉冲MP。具体地说,CPU 61锁存在S15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的主脉冲数据,并且向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施加主脉冲MP,将这些加热器元件41A置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中。相对于此时的驱动状态,CPU 61向头驱动电路68反映从在S16检测的[温度信息]确定的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在上述的S17中的[垂直点等级]。其后,CPU 61进行到S19。
在S19,CPU 61判定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是否重叠。通过比较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与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来执行这个判定处理。在此,在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不重叠的情况下(S19:否),流程进行到后述的S23。替代地,在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重叠的情况下(S19:是),CPU 61进行到S20。
在S20,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执行这个判定处理。具体地说,CPU 61确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20:否),CPU 61进行到S21。
在S21,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或数据](其是此处的传送的对象)。其后,CPU 61返回S20。另一方面,在已经在S20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20:是),CPU 61进行到S22。
在S22,CPU 61相对于头驱动电路68锁存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或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23。
在S23,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执行这个处理。具体地说,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在此,在还没有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的情况下(S23:否),CPU 61进行到S24。
在S24,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作为此处的传送对象的子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23。另一方面,在已经在S23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的情况下(S23:是),CPU 61进行到S25。
在S25,CPU 61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具体地说,CPU 61使得头驱动电路68结束相对于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的主脉冲MP的施加。其后,CPU 61进行到S26。
在S26,CPU 61判定是否已经结束了打印。在此,在还没有结束打印的情况下(S26:否),CPU 61返回到S12,并且重复在S12之后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已经结束打印的情况下(S26:是),CPU 61结束这个程序。
[1-4-2.本发明的第二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在带式打印设备1中的热头41的第二驱动控制。在图2的流程图中所示的控制程序被存储在ROM 64等中,并且被CPU 61执行。
如图2中所示,在热头41的第二驱动控制中,CPU 61首先在S41从RAM 66预取打印数据并且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此时,CPU 61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其中,已经基于上述的步骤(A)至(G)(辅助加热条件)为每一个施加周期F组织了与一行对应的子脉冲数据和主脉冲数据。为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确定与所述一行对应的子脉冲数据和主脉冲数据。
相对于在初始施加周期F中的用于一行的[热头打印行数据],在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确定中,反映基于由热敏电阻73检测的热头41的检测温度Z而确定的[温度信息]。CPU 61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考虑了上面的温度信息的子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进行到S42。
在S42,CPU 61判断是否已经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判定该定时。具体地说,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42:否),CPU 61返回S42,并且进入等待,直到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替代地,在已经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42:是),CPU 61进行到S43。
在S43,CPU 61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具体地说,CPU 61此时锁存要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的子脉冲数据,并且将子脉冲SP施加到作为辅助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将这些加热器元件41A置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中。其后,CPU 61进行到S44。
在S44,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施加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使用定时器67等来判定该定时。具体地说,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结束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终点se],或用于示出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起点m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施加周期F的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S44:否),CPU 61进行到S45。
在S45,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作为此处的传送对象的主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44。替代地,在已经在S44到达打印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的情况下(S44:是),CPU 61进行到S46。
在S46,CPU 61使用热敏电阻73来检测热头41的温度,并且基于所检测的温度Z来确定[温度信息]。其后,CPU 61进行到S47。
在S47,CPU 61计数在一行中的要加热的点的数量,以确定[垂直点等级]。要加热的点的数量指的是在这个施加周期F中在热头41的行头41B中的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的总数n。其后,CPU 61进行到S48。
在S48,CPU 61开始施加主脉冲MP。具体地说,CPU 61锁存在S45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的主脉冲数据,并且向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施加主脉冲MP,将这些加热器元件41A置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中。相对于此时的驱动状态,CPU 61向头驱动电路68反映从在S46检测的[温度信息]确定的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在上述的S47中的[垂直点等级]。其后,CPU 61进行到S49。
在S49,CPU 61首先通过从施加周期F减去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总和值来计算变量Tx。而且,CPU 61判定变量Tx之前是否具有负(-)符号,和变量Tx的绝对值是否大于数据传送时间L。在此,数据传送时间L表示在如上所述的S45和后述的S51和S54的数据传送时间。
在此,在变量Tx之前的符号不是负(-),或者变量Tx的绝对值不大于数据传送时间L的情况下(S49:否),CPU 61进行到后述的S53。替代地,在变量Tx之前的符号是负(-)并且变量Tx的绝对值大于数据传送时间L的情况下(S49:是),CPU 61进行到S50。
在S50,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执行这个判定处理。具体地说,CPU 61确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50:否),CPU 61进行到S51。
在S51,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或数据](其是此处的传送的对象)。其后,CPU 61返回S50。另一方面,在已经在S50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50:是),CPU 61进行到S52。
在S52,CPU 61相对于头驱动电路68锁存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或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53。
在S53,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执行这个处理。具体地说,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在此,在还没有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的情况下(S53:否),CPU 61进行到S54。
在S54,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作为此处的传送对象的子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53。另一方面,在已经在S53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的情况下(S53:是),CPU 61进行到S55。
在S55,CPU 61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具体地说,CPU 61使得头驱动电路68结束相对于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的主脉冲MP的施加。其后,CPU 61进行到S56。
在S56,CPU 61判定是否已经结束了打印。在此,在已经结束打印的情况下(S56:是),CPU 61结束这个程序。另一方面,在还没有结束打印的情况下(S56:否),CPU 61进行到S57。
在S57,CPU 61判定变量Tx是否大于[0],和变量Tx的绝对值是否小于数据传送时间L。在此,在变量Tx不大于[0],或者变量Tx的绝对值不小于数据传送时间L的情况下(S57:否),CPU 61返回到S42,并且重复在S42之后的处理。替代地,在变量Tx大于[0]和变量Tx的绝对值小于数据传送时间L的情况下(S57:是),CPU 61返回到S43,并且重复在S43之后的处理。
因此,如果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和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之间的时间差小于在上述的步骤S45、S51和S54处的数据传送时间L,则使得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与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一致。
[1-4-3.本发明的第三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在带式打印设备1中的热头41的第三驱动控制。在图3的流程图中所示的控制程序被存储在ROM 64等中,并且被CPU 61执行。
如图3中所示,在热头41的第三驱动控制中,CPU 61首先在S81从RAM 66预取打印数据并且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此时,CPU 61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其中,已经基于上述的步骤(A)至(G)(辅助加热条件)为每一个施加周期F组织了与一行对应的子脉冲数据和主脉冲数据。为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确定与所述一行对应的子脉冲数据和主脉冲数据。
相对于在初始施加周期F中的用于一行的[热头打印行数据],在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确定中,反映基于由热敏电阻73检测的热头41的检测温度Z而确定的[温度信息]。CPU 61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考虑了上面的温度信息的子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进行到S82。
在S82,CPU 61判断是否已经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判定该定时。具体地说,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82:否),CPU 61返回S82,并且进入等待,直到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替代地,在已经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82:是),CPU 61进行到S83。
在S83,CPU 61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具体地说,CPU 61此时锁存要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的子脉冲数据,并且将子脉冲SP施加到作为辅助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将这些加热器元件41A置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中。其后,CPU 61进行到S84。
在S84,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施加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使用定时器67等来判定该定时。具体地说,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结束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终点se]或用于示出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起点m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施加周期F的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S84:否),CPU 61进行到S85。
在S85,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作为此处的传送对象的主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84。替代地,在已经在S84到达打印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的情况下(S84:是),CPU 61进行到S86。
在S86,CPU 61使用热敏电阻73来检测热头41的温度,并且基于所检测的温度Z来确定[温度信息]。其后,CPU 61进行到S87。
在S87,CPU 61计数在一行中的要加热的点的数量,以确定[垂直点等级]。要加热的点的数量指的是在这个施加周期F中在热头41的行头41B中的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的总数n。其后,CPU 61进行到S88。
在S88,CPU 61开始施加主脉冲MP。具体地说,CPU 61锁存在S85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的主脉冲数据,并且向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施加主脉冲MP,将这些加热器元件41A置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中。相对于此时的驱动状态,CPU 61向头驱动电路68反映从在S86检测的[温度信息]确定的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在上述的S87中的[垂直点等级]。其后,CPU 61进行到S89。
在S89,CPU 61首先通过从施加周期F减去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总和值来计算变量Tx。而且,CPU 61判定变量Tx是否大于[0]和变量Tx的绝对值是否小于数据传送时间L。在此,数据传送时间L表示在如上所述的S85和后述的S92和S95的数据传送时间。在变量Tx大于[0]和变量Tx的绝对值小于数据传送时间L的情况下(S89:是),CPU 61进行到后述的S97。
另一方面,在变量Tx不大于[0]或变量Tx的绝对值不小于数据传送时间L的情况下(S89:否),CPU 61进行到S90。
在S90,CPU 61判定变量Tx之前是否具有负(-)符号并且变量Tx的绝对值是否大于数据传送时间L。在此,在变量Tx之前的符号不是负(-),或者变量Tx的绝对值不大于数据传送时间L的情况下(S90:否),CPU 61进行到后述的S94。替代地,在变量Tx之前的符号是负(-)并且变量Tx的绝对值大于数据传送时间L的情况下(S90:是),CPU 61进行到S91。
在S91,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执行这个判定处理。具体地说,CPU 61确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91:否),CPU 61进行到S92。
在S92,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或数据](其是此处的传送的对象)。其后,CPU 61返回S91。另一方面,在已经在S91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91:是),CPU 61进行到S93。
在S93,CPU 61相对于头驱动电路68锁存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或数据]。其后,CPU 61进行到S94。
在S94,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执行这个处理。具体地说,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在此,在还没有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的情况下(S94:否),CPU 61进行到S95。
在S95,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作为此处的传送对象的子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94。另一方面,在已经在S94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的情况下(S94:是),CPU 61进行到S96。
在S96,CPU 61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具体地说,CPU 61使得头驱动电路68结束相对于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的主脉冲MP的施加。其后,CPU 61进行到S97。
在S97,CPU 61判定是否已经结束了打印。在此,在还没有结束打印的情况下(S97:否),CPU 61返回到S82,并且重复在S82之后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已经结束打印的情况下(S97:是),CPU 61结束这个程序。
因此,如果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和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之间的时间差小于在上述的步骤S85、S92和S95处的数据传送时间L,则使得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与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一致。
[1-4-4.本发明的第四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在带式打印设备1中的热头41的第四驱动控制。在图4的流程图中所示的控制程序被存储在ROM 64等中,并且被CPU 61执行。
如图4中所示,在热头41的第四驱动控制中,CPU 61首先在S111从RAM 66预取打印数据并且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此时,CPU 61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其中,已经基于上述的步骤(A)至(G)(辅助加热条件)为每一个施加周期F组织了与一行对应的子脉冲数据和主脉冲数据。为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确定与所述一行对应的子脉冲数据和主脉冲数据。
相对于在初始施加周期F中的用于一行的[热头打印行数据],在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确定中反映基于由热敏电阻73检测的热头41的检测温度Z而确定的[温度信息]。CPU 61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考虑了上面的温度信息的子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进行到S112。
在S112,CPU 61判断是否已经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判定该定时。具体地说,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112:否),CPU 61返回S112,并且进入等待,直到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替代地,在已经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112:是),CPU 61进行到S113。
在S113,CPU 61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具体地说,CPU 61此时锁存要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的子脉冲数据,并且将子脉冲SP施加到作为辅助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将这些加热器元件41A置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中。其后,CPU 61进行到S114。
在S114,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施加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使用定时器67等来判定该定时。具体地说,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结束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终点se]或用于示出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起点m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施加周期F的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S114:否),CPU 61进行到S115。
在S115,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作为此处的传送对象的主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114。替代地,在已经在S114到达打印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的情况下(S114:是),CPU 61进行到S116。
在S116,CPU 61使用热敏电阻73来检测热头41的温度。CPU 61计数在一行中的要加热的点的数量。要加热的点的数量指的是在这个施加周期F中在热头41的行头41B中的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的总数n。而且,CPU 61基于如上所述的热头41的检测温度Z和如上所述的在一行中的要加热的点的数量n来确定子脉冲时间(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矩形脉冲时间(矩形脉冲R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R)、削波时间(削波脉冲C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C)和削波占空比等。
在上面的确定处理中,使用例如在图5中所示的表数据201。如在图5中的表数据201中所示,施加周期F是875微秒(打印速度是80mm/秒)。在图5中的表数据201具有温度范围列211、加热的点列212、子脉冲列213、和几个主脉冲列214、215、216和217。
温度范围列211示出了以摄氏度(℃)为单位的热头41的温度范围。加热的点的数量列212示出以数量为单位的一行中的加热点的数量。子脉冲列213示出了以[微秒]为单位的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参见图15)。主脉冲列214示出了以[微秒]为单位的构成主脉冲MP的矩形RP的施加的脉冲跨度WR(参见图15)。主脉冲列215示出了以[微秒]为单位的构成主脉冲MP的削波脉冲CP的施加的脉冲跨度WC(参见图15)。主脉冲列216示出了构成主脉冲MP的削波脉冲CP的数量(参见图15)。主脉冲列217示出了构成主脉冲MP的削波脉冲CP的占空比。为多个施加周期F的每一个建立在图5中所示的表数据201,并且在ROM64中存储在图5中所示的表数据201。
使用以下从(1)至(5)所述的过程来执行在S 116进行的判定。
(1)从如上所述的热头41的温度和如上所述的在一行中的要加热的点的数量n来确定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
(2)通过将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乘以固定系数,确定构成主脉冲MP的矩形脉冲R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R。
(3)确定通过从施加周期F减去包括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和矩形脉冲R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R的总和值而计算的值,并且将其设置为削波脉冲CP的施加脉冲宽度WC。
(4)通过将削波脉冲C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C除以固定的削波时间段,而确定削波脉冲CP的数量。
(5)通过将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和削波脉冲CP的施加脉冲宽度WC的总和值乘以试验值的系数来确定削波脉冲CP的占空比。
在施加周期F是875微秒的情况下,CPU 61从在图5中所示的表数据201读出使用上述的流程(1)至(5)而确定的数值。如上所示,除了在图5中所示的表数据201之外,ROM 64还存储为每一个施加周期建立的多个表数据201。因此,CPU 61基于与施加周期F的值对应的数据表来在S116执行决定处理。其后,CPU 61进行到S117。
在S117,CPU 61开始施加主脉冲MP。具体地说,CPU 61锁存在S115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的主脉冲数据,并且向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施加主脉冲MP,将这些加热器元件41A置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中。其后,CPU 61进行到S118。
在S118,CPU 61基于在S116确定的内容来施加主脉冲MP。具体地说,如在S116所述,控制构成主脉冲MP的矩形脉冲RP和削波脉冲CP。其后,CPU 61进行到S119。
在S119,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执行这个处理。具体地说,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在此,在还没有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的情况下(S119:否),CPU 61进行到S120。
在S120,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作为此处的传送对象的子脉冲数据。此时,CPU 61基于如上所述在S116中确定的内容来调整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其后,CPU 61返回到S119。替代地,在已经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的情况下(S119:是),CPU 61进行到S121。
在S121,CPU 61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具体地说,CPU 61使得头驱动电路68结束相对于作为主加热的加热器元件41A的主脉冲MP的施加。其后,CPU 61进行到S122。
在S122,CPU 61判定是否已经结束了打印。在此,在还没有结束打印的情况下(S122:否),CPU 61返回到S112,并且重复在S112之后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已经结束打印的情况下(S122:是),CPU 61结束这个程序。
[1-5-1.总结]
具体地说,在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基于如上所述的流程(A)至(G)(辅助加热条件)(参见稍后所述的在图11和图12中的下层),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仅在墨带33上墨没有被熔化或升华的当前施加周期F后立即开始用于执行用于熔化或升华在墨带33上的墨的主加热的主脉冲MP的下一个施加周期F的情况下,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子脉冲SP,所述子脉冲SP补充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因此,因为要相对于一个加热器元件41A施加的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从不一起存在于一个施加周期F(参见如上所述的行为(D))中,所以可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
而且,即使在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被缩短并且主脉冲MP或子脉冲SP被施加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保证用于示出不施加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时间段的非加热时间G(参见图12至图15),使得即使在连续打印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对于打印质量具有副作用的热积聚。因此,通过热历史控制来实现高速打印,该热历史控制示出相对于热头41已经新执行了激励校正。而且,仅通过改变在各个施加周期F中的每一个脉冲的施加定时来执行热历史控制,该热历史控制示出相对于热头41已经新执行激励校正。这不要求升级热头41,防止了成本增加。
而且,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子脉冲SP,并且紧跟在其后,基于如上所述的行为(A)至(G)(辅助加热条件)(参见如下所述的在图12至图15的下层,与图1至图4)来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与这个子脉冲SP对应的主脉冲MP。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并且进一步提高打印速度。而且,通过子脉冲SP的辅助加热可以有效地补偿通过主脉冲MP的主加热。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当CPU 61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时(S11、S41、S81、S111),可以独立于主脉冲MP施加起点(ms)设置子脉冲SP施加起点(ss)。结果,这减少了对于相对于在热头41A中的热历史控制的新激励校正的约束的数量,并且提高了应用本发明的自由度。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在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中,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被施加子脉冲SP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出现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参见图12至图15),具体地说,它们出现在如图11中所示的每行的打印处理Q(N)、Q(N+1)等中。与要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相比,缩短了要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使得可以保证在单个施加周期F由主脉冲MP提供的更大量的能量(参见图12至图15)。继而,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而不对于打印质量有任何副作用,这进一步提高了打印速度。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在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中,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被施加子脉冲SP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出现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参见图12至图15),具体地说,出现在如图11中所示的每行的打印处理Q(N)、Q(N+1)等中。然而,如图13中所示,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一部分(在图13中的上层)和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一部分(在图13中的下层)可以在一个施加周期F中重叠,这表示可以存在其中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重叠的重叠时区MS。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并且结果导致打印速度的进一步提高。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基于[温度信息]来改变向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或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该[温度信息]是基于由热敏电阻73检测的热头41的检测温度Z而被确定的(S16、S18、S46、S48、S86、S88、S116和S117)。这使得可以相对于在热头41的热历史控制中执行的新的激励校正,基于检测温度来调整反馈控制,这导致打印质量的提高。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根据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总数n来改变向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或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S17、S18、S47、S48、S87、S88、S116和S117)。然而,当被施加到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总数n变为温度信息的来源时,变得可以相对于在热头41的热历史控制中执行的新的激励校正,基于检测温度来调整反馈控制,这导致打印质量的提高。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被施加子脉冲SP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出现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参见图12至图15),具体地说,它们出现在如图11中所示的每行的打印处理Q(N)、Q(N+1)等中。然而,当在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和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之间的时间差比用于选择性地使得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产生热量所需要的打印模式数据的传送时间Z更短时,使用如图2中所示的热头41的第二驱动控制来使得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与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一致。这使得在一个施加周期F中可以消除打印模式数据(主脉冲数据和子脉冲数据的[或数据])的一次传送,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导致打印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被施加子脉冲SP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出现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参见图12至图15),具体地说,它们出现在如图11中所示的每行的打印处理Q(N)、Q(N+1)等中。然而,当在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和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之间的时间差比用于选择性地加热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所需要的应用的模式数据的传送时间Z更短时,使用如图3中所示的热头41的第三驱动控制来使得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与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一致。这使得在一个施加周期F中可以消除打印模式数据(主脉冲数据和子脉冲数据的[或数据])的一次传送,这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导致打印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5-2.总结]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基于诸如热头41的检测温度Z等的环境数据和在一行中的加热点的总数n,根据如图4中所示的热头41的第四驱动控制来改变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这使得可以相对于在热头41的热历史控制中执行的新的激励校正,基于检测的环境数据来调整反馈控制,这导致打印质量的提高。
环境数据可以包括相对于热头41施加的电压。
而且,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基于诸如热头41的检测温度Z等的环境数据和在一行中的加热点的总数n,根据如图4中所示的热头41的第四驱动控制,改变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而且,根据在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上述改变来改变构成要向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主脉冲MP的矩形脉冲RP和削波脉冲CP的各自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R和WC的比率(参见S116,和图5以及图15)。这使得可以相对于在热头41的热历史控制中执行的新的激励校正来调整削波驱动控制,这导致打印质量的提高。
[1-6-1.其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对于其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被施加主脉冲MP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被施加子脉冲SP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出现在单个施加周期F中(参见图12至图15),具体地说,它们出现在如图11中所示的每行的打印处理Q(N)、Q(N+1)等中。然而,不论在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和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之间的时间差是否比用于选择性地加热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相应加热器元件41A所需要的应用的模式数据的传送时间Z更短,如果使得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与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一致,或相反,如果使得被施加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主脉冲MP的施加终点(me)与被施加到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子脉冲SP的施加起点(ss)一致,则这使得在一个施加周期F中可以消除打印模式数据(主脉冲数据和子脉冲数据的[或数据])的一次传送(参见图2和图3)。这继而使得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导致打印速度的进一步提高。
[1-6-2.其他]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即使不像在图12中的下层那样,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子脉冲SP并且在不紧跟当前施加周期F的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与所述子脉冲SP对应的主脉冲MP,也可以进一步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这将进一步增加打印速度。
[1-6-3.其他]
在第一实施例中,将带式打印设备1描述为[打印设备],然而,本发明也可以被应用到被设置有热头41的各种类型的热敏打印机上。在使用热敏纸来作为打印介质的热敏打印机的情况下,主加热指的是能够提供使得被用作打印介质的热敏纸显色的能量,而辅助加热指的是提供如下能量,该能量单独地不能使得被用作打印介质的热敏纸显色,但是与主加热一起能够使得被用作打印介质的热敏纸显色。
[2-1.本发明的总结]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与带式打印设备1精确地相同。如图19中所示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与在图8中所示的那些(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下)不同,并且被示出为○。
如图19中所示,热头41由行头41B等构成,行头41B等包括在一行中布置的多个(例如,1024或2048个元件)加热器元件41A。加热器元件41A被布置成一行的方向是“热头41的主扫描方向D1”。相对于这一点,与“热头41的主扫描方向D1”垂直的方向是“热头41的子扫描方向D2”。符号42表示其上布置了热头41的板。
在第二实施例中,一旦驱动热头41,并且行头41B执行每行的打印处理,则构成行头41B的多个加热器元件41A进入下面的驱动状态(1)至(3)之一,如图24至图26中所示。
(1)经历了主加热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
(2)经历了辅助加热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
(3)未被驱动的第三加热器元件41E(未经历主加热或辅助加热)。
在图24至图26中,水平轴示出时间,而垂直轴示出[热头41的主扫描方向D1]。因此,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示出时间的流逝,并且经历打印的一行的一部分被示出为在垂直方向上的一行。在第二加热器元件41D上的椭圆形状S示出了辅助加热的图像。当辅助加热的图像S与在右侧的一行相邻时,这表示在紧邻下一行的打印处理之前,执行辅助加热。这些点在如下所述的图20至图23中是相同的。
主加热指的是提供使得打印介质能够显色的能量。如下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使用墨带,并且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41A被提供能量,以使得在墨带上的墨熔化或升华。
辅助加热指的是提供不能单独地使得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其与主加热一起可以使得打印介质显色的能量。如下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使用墨带,并且经历辅助加热并且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41A没有被提供足够的能量以使得在墨带上的墨熔化或升华。
在此,辅助加热限于满足如图24和图25中所示的条件(α)+(β)。具体地说,相对于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作为辅助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包括:
(α)加热器元件,其与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元件相邻,并且不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或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受到主加热。
(β)元件,其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但是不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受到主加热。
在图24中的左侧和在图25中的左侧示出了条件(α)的一个示例。在图24中的右侧和在图25中的右侧示出了条件(α)+(β)的一个示例。
辅助加热受限于如图26中所示的条件(γ)。具体地说,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受到辅助加热的元件即使其满足条件(α),也受限于下面的条件(γ)。
(γ)在两侧上与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相邻的加热器元件不受到辅助加热,除非它们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和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受到主加热。
在图26中的左侧示出了条件(γ)的一个示例。在图26中的右侧示出了条件(β)+(γ)的一个示例。在图26中的两侧上的由虚线示出的用于辅助加热的图像S是根据条件(α)而受到辅助加热,但是不根据条件(γ)而受到辅助加热的元件。
在图20中所示的情况(满足条件(α)+(β)的打印2行的示例)下,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中的元件4个一组地被连续地布置在主扫描方向上,形成包括在打印介质上在垂直方向上布置的4个打印点的垂直打印行,而没有所谓的打印褪色效应。相对于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受到辅助加热并且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的元件,处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中的在上端和下端处的元件的辅助加热可以说用于防止从已经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受到加热因此处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中的4个元件的两侧丢失所施加的能量。
在图21中所示的情况(满足(α)+(β)条件的4行打印处理的示例)下,分别在三个一行打印处理Q(N+1)(N+2)(N+3)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被三个一组地连续地布置在热头的子扫描方向上,因此形成包括在打印介质上横向地排列的三个打印点的水平打印行,而没有所谓的打印褪色效应。在此,在一行的打印处理Q(N+2)中,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的元件的辅助加热可以说用于防止从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3)中处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中的加热器元件的两侧丢失所施加的能量。相对于3个一行打印处理Q(N+1)(N+2)(N+3),也可以认为是这样的。
在图22中所示的情况(满足条件(γ)+(β)的2行打印处理的示例)下,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被三个一组连续地布置在热头的主扫描方向上,并且,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在热头的主扫描方向上的两端分离,因此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垂直打印行,该垂直打印行包括垂直地排列的三个打印点和在那个打印行两端处以隔离的方式排列的一个打印点,而不触发所谓的打印褪色效应。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在其两侧布置有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的第三加热器元件41E根据条件(α)而受到辅助加热并且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然而,其不根据条件(γ)而被驱动(不受到辅助加热或主加热),因此保持在第三加热器元件41E的状态中。主脉冲MP的施加能量的一部分被分别提供到这些第三加热器元件41E,该能量的一部分从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的两侧处布置的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流动。这个行为具有将从上述的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流动的主脉冲MP的施加的能量的流动变慢的作用。结果,可以认为,可以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消除用于辅助加热的子脉冲SP的施加。
在图23中所示的情况(满足条件(γ)+(β)的4行打印处理的示例)下,在四个一行打印处理Q(N)(N+1)(N+2)(N+3)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以4个一组地被连续地布置在热头的子扫描方向上,因此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包括水平地布置的四个打印点的水平打印行,而不触发所谓的[打印褪色效应]。而且,在2个一行打印处理Q(N+2)(N+3)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中的加热器元件在热头的主扫描方向上在上端或下端被隔离,因此在打印介质上形成两个隔离的打印点,而不触发所谓的[打印褪色效应]。在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2)中,在其两侧处布置有在一行的打印处理Q(N+3)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中的加热器元件的第三加热器元件41E根据条件(α)而受到辅助加热并且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然而,其不根据条件(γ)来被驱动(不受到辅助加热或主加热),因此保持在第三加热器元件41E的状态中。主脉冲MP的施加能量的一部分被分别提供到这些第三加热器元件41E,该能量从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3)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流动。这个行为具有将从上述的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流动的主脉冲MP的施加能量的流动变慢的作用。结果,可以认为,可以在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2)中消除用于辅助加热的子脉冲SP的施加。关于两个一行打印处理Q(N+1)(N+2)也可以类似认为这样的。
接下来,现在使用图27和图28,从控制向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的脉冲施加的角度来描述主加热和辅助加热的热历史控制(热头41的驱动控制)。在图27和图28中,水平轴表示时间,而垂直轴表示所施加的脉冲的电压值或电流值。从左向右示出了时间的流逝,而将所施加的脉冲示出为低/有效。
如在图27和图28中的上层所示,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加热器元件41A包括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和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41A。相对于这样的元件,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施加主脉冲MP,并且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施加另一个主脉冲MP。更具体地,通过向加热器元件41A施加主脉冲MP来执行主加热,然后提供能量以使得打印介质能够显色,使得这些加热器元件41A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
在此,如在图27和图28中的上层所示,相对于一个加热器元件41A使用的施加周期F定义了范围从主加热起点ms0到主加热起点ms1的时间段,主加热起点ms0示出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主加热起点ms1示出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施加周期F是固定的时间段,并且与每一行的诸如...Q(N),Q(N+1)...的打印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一致。在打印操作中,连续地重复这个施加周期F。
一方面,如在图27中的下层所示,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加热器元件41A包括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经历了辅助加热并且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并且还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经历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41A,即,满足条件(β)的加热器元件41。相对于这些加热器元件41A,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施加子脉冲SP,而且,还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施加主脉冲MP。相对于加热器元件41A来施加子脉冲SP,以执行辅助加热。子脉冲SP单独不能使得打印介质显色,然而,当与在用于主加热的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更具体地,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一起被施加到加热器元件41A时,使得加热器元件41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向加热器元件41A提供的这个能量可以使得打印介质显色。
在此,相对于子脉冲SP,用于示出何时子脉冲的施加结束的辅助加热终点与当前施加周期F的终点(具体地说,下一个施加周期F的起点)一致。在图27中的下层所示的示例中,用于示出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子脉冲SP的施加何时结束的辅助加热终点se0与对应于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的施加周期F的终点(更具体地,下一个施加周期F的起点)一致。根据如上所述的施加周期F的定义,用于示出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何时结束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终点se0与用于示出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起点ms1一致。
为了描述的方便,在图27中的下层所示的示例中,虽然子脉冲SP和主脉冲MP的施加以连续的方式发生,但是在子脉冲SP的施加和主脉冲MP的施加之间出现瞬间的无驱动状态。然而,在以连续的方式施加子脉冲SP和主脉冲MP的情况下,在保持低/有效状态的同时从子脉冲SP的驱动状态向主脉冲MP的驱动状态进行过渡。这对于后述的图29和图30是相同的。
如在图28中的下层所示,在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各个加热器元件41A中,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相对于下述加热器元件施加子脉冲SP,而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不施加主脉冲MP或子脉冲SP,其中,所述加热器元件与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受到主加热并且进入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的加热器元件相邻,并且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或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不受到主加热(具体地说,满足上述条件(α)的加热器元件41A)。向加热器元件41A施加子脉冲SP以用于辅助加热,但是子脉冲SP本身不能使得打印介质显色。然而,当与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具体地说,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以用于主加热的主脉冲MP一起施加子脉冲SP时,使得打印介质显色。当能够使得打印介质显色的能量被提供到与上述的加热器元件41A相邻的加热器元件41A时,上述的加热器元件41A被使得进入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
在下面的步骤(A)至(H)中,示出了从脉冲施加控制角度来看的、在第一实施例中执行的热头41的驱动控制的确定。
(A)施加周期F表示相对于一个加热器元件41A的固定周期,并且范围从主加热起点ms0到主加热起点ms1,主加热起点ms0示出在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中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主加热起点ms 1示出在下一行的打印处理Q(N+1)中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
(B)在打印期间连续地重复施加周期F。
(C)用于示出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起点总是与施加周期F的起点一致。
(D)用于示出子脉冲SP的施加何时结束的辅助加热终点与施加周期F的终点一致。
(E)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子脉冲SP和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被连续地施加。
(F)在同一施加周期F内不能相对于同一个加热器元件41A一起施加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
(G)当向特定加热器元件41施加主脉冲MP并且向其他加热器元件41A施加子脉冲SP时,这些脉冲可以一起存在于一个施加周期F中。
(H)即使不向特定加热器元件41A施加主脉冲MP,也可以相对于同一个加热器元件41A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子脉冲SP。
而且,相对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执行的热头41的驱动控制,可以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改变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可以基于要在发生所述改变的施加周期F内被施加主脉冲MP的加热器元件41A(更具体地,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总数n和在发生所述变化的施加周期F中的关于热头41的温度和电压的环境数据来改变脉冲宽度。替代地,改变脉冲宽度的处理不必然必须基于上面的参数。
每一个施加周期F中的具有施加的脉冲宽度WM的主脉冲MP和具有施加的脉冲宽度WS的子脉冲SP不存在的时间帧被用作用于冷却加热器元件41A的非加热时间G。
在图27中,在与当前一行的打印处理Q(N)对应的施加周期F中,如在图27中的上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与在图27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一致。然而,如在第二实施例中执行的热头41的驱动控制中所述,可以改变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更具体地,在图29中所示的示例中,可以改变如在图29中的上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与在图29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
因此,如图29中所示,在图29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出现在如在图29中的上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之前,并且这可以导致其中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重叠的重叠时区MS。
相反,如图30中所示,在图30的下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0出现在如在图30中的上层所示的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0之后,并且这可以导致其中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和子脉冲S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S分离的分离时区SM。
[2-2.本发明的外部配置]
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带式打印设备1的示意配置和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带式打印设备1的示意配置类似。
[2-3.本发明的内部配置]
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带式打印设备1的控制配置和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带式打印设备1的控制配置类似。
[2-4-1.本发明的第一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在带式打印设备1中的热头41的第一驱动控制。在图16的流程图中所示的控制程序被存储在ROM 64等中,并且被CPU 61执行。
如图16中所示,在热头41的第一驱动控制中,CPU 61首先在S201从RAM 66预取打印数据,并且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此时,CPU 61在检查满足辅助加热条件的点的同时建立[热头打印行数据]。其后,CPU 61进行到S202。
在S202,CPU 61执行第一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在这个处理中,CPU 61根据上述的条件(β)来产生用于指定是否要施加子脉冲SP的二维打印数据。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一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其后,CPU 61进行到S203。
在S203,CPU 61执行第二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在这个处理中,CPU 61根据上述的条件(γ)来产生用于指定是否要施加子脉冲SP的二维打印数据。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二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其后,CPU 61进行到S204。
在S204,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或者是否没有脉冲施加休息时间。使用定时器67等来执行这个判定。具体地说,确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子脉冲SP开始定时,并且脉冲休息时间存在的情况下(S204:否),CPU 61返回到S204,并且等待直到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或直到脉冲休息时间结束。替代地,在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或没有脉冲休息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204:是),CPU 61进行到S205。
在S205,CPU 61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具体地说,CPU 61此时锁存要传送到头驱动电路68的子脉冲数据,并且向作为辅助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施加子脉冲SP,将这些加热器元件41A置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驱动状态中。其后,CPU 61进行到S206。
在S206,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施加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使用定时器67等来判定定时。具体地说,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结束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终点se]或用于示出何时开始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起点m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施加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的情况下(S206:否),CPU 61进行到S207。
在S207,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作为此处的传送对象的主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206。替代地,在已经在S206到达打印周期F的起点或终点的情况下(S206:是),CPU 61进行到S208。
在S208,CPU 61使用热敏电阻73来检测热头41的温度,并且基于所检测的温度Z来确定[温度信息]。其后,CPU 61进行到S209。
在S209,CPU 61计数在一行中的要加热的点的数量,以确定[垂直点等级]。要加热的点的数量指的是在这个施加周期F中在热头41的行头41B中的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的总数n。其后,CPU 61进行到S210。
在S210,CPU 61开始施加主脉冲MP。具体地说,CPU 61锁存在S207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的主脉冲数据,并且向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施加主脉冲MP,将这些加热器元件41A置于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的驱动状态中。相对于此时的驱动状态,CPU 61向头驱动电路68反映根据在S208检测的[温度信息]和在上述的S209中的[垂直点等级]而确定的主脉冲MP的施加的脉冲宽度WM。其后,CPU 61进行到S211。
在S211,CPU 61判定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是否重叠。通过比较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与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来执行这个判定处理。在此,在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不重叠的情况下(S211:否),流程进行到后述的S215。替代地,在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重叠的情况下(S211:是),CPU 61进行到S212。
在S212,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使用定时器67等来执行这个判定处理。具体地说,CPU 61确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开始子脉冲SP的施加的[辅助加热起点ss]。在此,在还没有到达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212:否),CPU 61进行到S213。
在S213,CPU 61仅在一次传送中向头驱动电路68传送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或数据](其是此处的传送的对象)。其后,CPU 61返回S212。另一方面,在已经在S212到达了子脉冲SP施加开始定时的情况下(S212:是),CPU 61进行到S214。
在S214,CPU 61相对于头驱动电路68锁存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或数据]。其后,CPU 61返回到S215。
在S215,CPU 61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主脉冲MP施加结束时间。使用定时器67等来执行这个处理。具体地说,判定是否已经到达了用于示出何时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的[主加热终点me]。在此,在还没有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的情况下(S215:否),CPU 61仅执行一次下面的步骤S216至S218,直到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
在S216,CPU 61从RAM 66预取打印数据,并且检查子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进行到S217。
在S217,CPU 61执行第一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在这个处理中,CPU 61根据上述的条件(β)来产生用于指定是否要施加子脉冲SP的打印数据。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一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其后,CPU 61进行到S218。
在S218,CPU 61执行第二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在这个处理中,CPU 61根据上述的条件(γ)来产生用于指定是否要施加子脉冲SP的打印数据。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二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其后,CPU 61进行到S215。
在已经在S215到达主脉冲MP施加结束定时的情况下(S215:是),CPU 61进行到S219。在S219,CPU 61结束主脉冲MP的施加。具体地说,CPU 61使得头驱动电路68结束相对于作为主加热的对象的加热器元件41A的主脉冲MP的施加。其后,CPU 61进行到S220。
在S220,CPU 61判定是否已经结束了打印。在此,在还没有结束打印的情况下(S220:否),CPU 61进行到S221。在S211,CPU 61使得头驱动电路68锁存在S216如上所述检查的子脉冲数据。其后,CPU 61进行到S222。在S222,CPU 61准备主脉冲数据和子脉冲数据。然后,CPU 61返回到S204,并且重复在S204之后的处理。
一方面,在如在S220中所述已经结束了打印的情况下(S220:是),CPU 61结束程序。
[2-4-2.本发明的第二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在上述的S202和S217中的第一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在图17中的流程图中所示的控制程序被存储在ROM 64中,并且被CPU 61执行。
在此,CPU 61产生二维施加数据,该二维施加数据用于指定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加热器元件41A是否受到辅助加热,更具体地,是否要施加子脉冲SP。该二维施加数据由q(行)×p(单元的数量)阵列构成。具体地说,二维施加数据包括q行的对在由p个加热器元件41A构成的行头41B中的每一行的子脉冲施加处理。而且,q×p二维打印数据用于产生二维施加数据。
在此,将二维施加数据示出为sub_data(x,y),而将二维打印数据示出为data(x,y)。
相对于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x,y),[0]示出的是不施加子脉冲SP,而[1]示出的是施加子脉冲SP。
对于二维打印数据data(x,y),[0]示出的是不执行打印,而[1]示出的是执行打印。[1]示出的是执行打印,这表示[1]示出的是施加主脉冲MP。当对于对于所有data(0,1)至(0,p)使用[0]来表示在打印之前的空数据时,这表示不执行打印。
在第一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中,CPU 61首先在S251将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x,y)重置到[0]。其后,CPU 61进行到S252。在S252,CPU 61将变量a重置为[1]并且将变量[b]重置为[1]。前后,CPU 61进行到S253。
在S253,CPU 61判定二维打印数据data(a,b)是否是[1]。在此,如果二维打印数据data(a,b)不是[1](S253:否),则CPU 61进行到下述的S256。替代地,如果二维打印数据data(a,b)是[1](S253:是),则CPU 61进行到S254。
在S254,CPU 61判定二维打印数据data(a-1,b)是否是[0]。在此,如果二维打印数据data(a-1,b)不是[0](S254:否),则CPU 61进行到下述的S256。替代地,如果二维打印数据data(a-1,b)是[0](S254:是),则CPU 61进行到S255。
在S255,CPU 61将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重置到[1]。其后,CPU 61进行到S256。在S256,CPU 61将变量b递增。其后,CPU 61进行到S257。
在S257,CPU 61判定变量b是否等于或大于[p]。在此,如果变量b不等于或大于[p](S257:否),则CPU 61返回到S253,并且重复在S253之后的处理。替代地,如果变量b等于或大于[p](S257:是),则CPU61进行到S258。
在S258,CPU 61将变量a递增。其后,CPU 61进行到S259。在S259,CPU 61判定变量a是否等于或大于[q]。在此,如果变量a等于或大于[q](S259:否),则CPU 61返回到S253,并且重复在S253之后的处理。替代地,如果变量a等于或大于[q](S259:是),则CPU 61返回到在图16中所示的控制程序。
[2-4-3.本发明的第三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在S203和S218所示的第二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在图18的流程图中所示的控制程序被存储在ROM 64中,并且被CPU 61执行。
在第二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中,将二维施加数据用作sub_data(x,y),而将二维打印数据用作data(x,y)。这与如上所述的第一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的情况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进一步的描述。
在第二子脉冲产生条件控制中,CPU 61首先在S281将变量a重置为[1],并且将变量[b]重置为[1]。其后,CPU 61进行到S282。
在S282,CPU 61判定二维打印数据data(a,b)是否是[1]。在此,如果二维打印数据data(a,b)不是[1](S282:否),则CPU 61进行到下述的S293。替代地,如果二维打印数据data(a,b)是[1](S282:是),则CPU 61进行到S283。
在S283,CPU 61判定二维打印数据data(a-1,b-1)是否是[0]。在此,如果二维打印数据data(a-1,b-1)不是[0](S283:否),则CPU 61进行到下述的S288。替代地,如果二维打印数据data(a-1,b-1)是[0](S283:是),则CPU 61进行到S284。
在S284,CPU 61判定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b-1)是否是[1]。在此,如果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b-1)是[1](S284:是),则CPU 61进行到下述的S288。替代地,如果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b-1)不是[1](S284:否),则CPU 61进行到S285。
在S285,CPU 61判定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是否是[1]。在此,如果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是[1](S285:是),则CPU61进行到S286。在S286,CPU 61将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重置到[0]。其后,CPU 61进行到S288。
替代地,如果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不是[1](S285:否),CPU 61进行到S287。在S286,CPU 61将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重置到[1]。其后,CPU 61进行到S288。
在S288,CPU 61判定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是否是[0]。在此,如果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不是[0](S288:否),则CPU 61进行到下述的S293。替代地,如果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是[0](S288:是),则CPU 61进行到S289。
在S289,CPU 61判定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b+1)是否是[1]。在此,如果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b+1)是[1](S289:是),则CPU 61进行到S293。替代地,如果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b+1)不是[1](S289:否),则CPU 61进行到S290。
在S290,CPU 61判定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是否是[1]。在此,如果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是[1](S290:是),则CPU61进行到下述的S291。在S291,CPU 61将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重置为[0]。其后,CPU 61进行到S293。
替代地,如果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不是[1](S290:否),则CPU 61进行到S292。在S292,CPU 61将二维施加数据sub_data(a-1,b+1)重置为[1]。其后,CPU 61进行到S293。在S293,CPU 61将变量b递增。其后,CPU 61进行到S294。
在S294,CPU 61判定变量b是否等于或大于[p]。在此,如果变量b不等于或大于[p](S294:否),则CPU 61返回到S282,并且重复在S282之后的处理。替代地,如果变量b等于或大于[p](S294:是),则CPU61进行到S295。
在S295,CPU 61将变量a递增。其后,CPU 61进行到S296。在S296,CPU 61判定变量a是否等于或大于[q]。在此,如果变量a等于或大于[q](S296:否),则CPU 61返回到S282,并且重复在S282之后的处理。替代地,如果变量a等于或大于[q](S296:是),则CPU 61返回到在图16中所示的控制程序。
[2-5.总结]
具体地说,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相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加热器元件41A,对于与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被施加主脉冲MP以用于主加热以熔化或升华在墨带33上的墨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相邻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的每一个,根据条件(α),使在墨带33上的墨不熔化或升华的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使在墨带33上的墨不熔化或升华的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在该情况下,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用于补偿要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的子脉冲SP(在图24和图25中的左侧和在图28中的下层)。
因此,通过向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施加的子脉冲SP的辅助加热对通过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向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相邻的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施加的主脉冲MP的主加热进行补偿。这防止了在打印质量上的任何缺陷的出现,所述任何缺陷诸如是由在表面带31上以隔离方式形成的打印点的边缘处,或在热头41的主扫描方向D1上的表面带31上连续形成的打印点的边缘处所施加的能量的流出而引起所谓的[褪色效应](参见图20和图21)。
因为要施加到一个加热器元件41A的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从不一起存在于同一个施加周期F中(参见上述的步骤(D)),这帮助缩短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
而且,即使在作为固定周期的施加周期F被缩短并且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被施加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保证其中不施加主脉冲MP和子脉冲SP的非加热时段G(参见图29和图30)。结果,这使得即使在连续打印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可能对于打印质量引起副作用的热积聚。以这种方式,通过执行热历史控制来使得高速打印成为可能,在该热历史控制中,相对于热头41执行新激励校正。而且,因为仅通过改变在各个施加周期F中的每一个脉冲的施加定时来执行其中相对于热头41来执行新激励校正的热历史控制(参见图16至图18),所以不需要热头41的任何升级,这继而防止了成本增加。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基于条件(β),对于构成热头41的行头41B的每一个加热器元件41A,用于主加热的主脉冲MP被施加以熔化或升华在墨带33上的墨的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在墨带33上的墨不被熔化或升华的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在该情况下,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施加用于对要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进行补偿的子脉冲SP(在图24至图26中的右侧和在图27中的下层)。这帮助获得上述的[无成本增加]的效果。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式打印设备1中,分别相对于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和相邻的第二加热器元件41D提供从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流动的主脉冲MP的施加能量的一部分,其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被施加用于主加热的主脉冲MP以便熔化或升华在墨带33上的墨。结果,可以将从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41C流动的主脉冲MP的施加能量的流动变慢。
因此,可以基于条件(γ)消除用于辅助加热的子脉冲SP的施加,所述子脉冲SP本身不能熔化或升华在墨带33上的墨,但是当被施加以补充由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执行的主加热时,它使得在墨带33上的墨熔化或升华(在图26中的右侧)。因此,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41D,即使在墨带33上的墨不熔化或升华的下一个施加周期F紧跟在墨带33上的墨不熔化或升华的当前施加周期F之后开始,并且在当前施加周期F中不施加用于补偿在下一个施加周期F中施加的主脉冲MP的子脉冲SP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在打印质量的任何缺陷,所述任何缺陷诸如是由在热头41的主扫描方向D1上在打印介质31上间断地形成的相应打印点处的所施加能量的流出而引起的所谓的[褪色效应](参见图22和图23)。
[2-6-1.其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第二实施例,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于其进行修改。
例如,在图16中的控制程序中,一旦执行了S202和S217,则仅对于仅满足在图24至图26中的右侧所示的条件(γ)的加热器元件执行辅助加热。
[2-6-2.其他]
在图16中的控制程序中,一旦执行了S203和S218,则仅对于仅满足在图24至图25中的左侧所示的条件(α)的加热器元件执行辅助加热。
[2-6-3.其他]
在第二实施例中,已经将带式打印设备1描述为[打印设备],然而,本发明也可以被应用到设置有热头41的各种类型的热敏打印机。在热敏打印机使用热敏纸来作为打印介质的情况下,主加热指的是提供能够使得作为打印介质的热敏纸显色的能量,而辅助打印指的是提供下述能量,该能量单独地不能使得被用作打印介质的热敏纸显色,但是与主加热一起能够使得作为打印介质的热敏纸显色。

Claims (19)

1.一种打印设备,包括:
热头,所述热头设置有包括以线性方式排列的多个加热器元件的行头;
传输单元,所述传输单元在子扫描方向上传输打印介质,所述子扫描方向与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具有正交关系;以及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传输单元和所述热头;
所述控制单元执行施加处理,用于使得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在连续地重复的施加周期的每一个中选择性地产生热量,以在被所述传输单元在所述热头的所述子扫描方向上传输的所述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点,并且因此执行打印,
其中
每一个施加周期被设置为范围从主加热起点到下一个主加热起点的固定周期,以使得在所述热头的所述子扫描方向上的所述打印介质上形成连续的打印点,所述主加热起点示出何时在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处开始施加用于主加热的主脉冲,所述主加热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以及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下面的约束A,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加热器元件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子脉冲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所述约束A为:
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当前施加周期中施加所述子脉冲,而与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是否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之后开始无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进一步限制所述约束A的下面的约束1,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加热器元件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所述约束1为:
仅在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之后开始的情况下,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中施加所述子脉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约束1和如下的另外的约束2,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加热器元件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所述约束2为:
使得辅助加热终点与所述主加热起点一致,所述辅助加热终点示出在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中何时结束所述子脉冲的施加,所述主加热起点示出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何时开始所述主脉冲的施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执行施加操作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的各个施加周期中单独地控制:
主加热起点,用于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开始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以及
辅助加热起点,用于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约束1和如下的另外的约束2’,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加热器元件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所述约束2’为:
用于在所述打印介质上形成相同的打印点的所述子脉冲和所述主脉冲不存在于同一个施加周期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的施加周期中,
与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施加的所述主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作比较,所述控制单元缩短向第二加热器元件施加的所述子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的施加周期中,
所述控制单元提供其中向第二加热器元件施加的所述子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与向第一加热器元件施加的所述主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重叠的时间帧,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热头的温度或所述打印设备内的温度,其中
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的施加周期中,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温度,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施加的所述主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或者改变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施加的所述子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根据作为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的第一加热器元件的总数,
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的施加周期中,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施加的所述主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或者改变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施加的所述子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主加热终点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结束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加热器元件,辅助加热起点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如果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的施加周期中,所述主加热终点和所述辅助加热起点之间的时间差比用于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所需要的、用于传送所应用的模式数据的传送时间短,则
所述控制单元使得所述辅助加热起点与所述主加热终点一致,所述辅助加热起点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所述主加热终点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结束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主加热终点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结束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加热器元件,辅助加热起点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如果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的施加周期中,在所述主加热终点和所述辅助加热起点之间的时间差比用于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所需要的、用于传送所应用的模式数据的传送时间短,则
所述控制单元使得所述主加热终点与所述辅助加热起点一致,所述主加热终点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结束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所述辅助加热起点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约束1和如下的另外的约束2,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加热器元件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所述约束2为:
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的施加周期中,使得主加热终点与辅助加热起点一致,所述主加热终点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一加热器元件结束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所述辅助加热起点示出何时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开始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约束1和2和如下的另外的约束3,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加热器元件的每一个,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所述约束3为:
使得辅助加热终点与主加热起点彼此一致,所述辅助加热终点示出何时在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中结束所述子脉冲的施加,所述主加热起点示出何时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开始所述主脉冲的施加。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打印设备内的环境数据,
其中,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的施加周期中,基于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的所述环境数据,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相对于第二加热器元件施加的所述子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受到主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是受到辅助加热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在执行施加处理以选择性地加热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各个加热器元件的施加周期中,当根据相对于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施加的所述子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的改变,相对于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施加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时,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主脉冲配置为由矩形脉冲和削波脉冲构成,并且改变在所述矩形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和所述削波脉冲的所施加的脉冲宽度之间的比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根据进一步限制所述约束A的下面的约束1,相对于与第一加热器元件相邻的第二加热器元件,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被施加所述主脉冲以用于主加热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显色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所述约束1为:
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之后开始的情况下,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中施加所述子脉冲。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根据下面的约束2,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加热器元件的每一个,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所述约束2为:
如果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之后开始,则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中施加所述子脉冲。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根据所述约束1和如下的另外的约束1’,相对于与第一加热器元件相邻的第二加热器元件,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所述第一加热器元件是被施加所述主脉冲以用于主加热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显色的、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各个加热器元件,所述约束1’为:
相对于具有与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相邻的两侧的所述第二加热器元件,即使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之后开始,也不应用所述约束1,并且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中不施加所述子脉冲,所述两个第一加热器元件被施加所述主脉冲以用于主加热,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显色。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打印设备,其中
根据下面的约束2,相对于构成所述热头的所述行头的所述加热器元件的每一个,所述控制单元执行用于辅助加热的所述子脉冲的施加,当所述子脉冲单独地被施加时,不能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但是当被施加以便补偿通过在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中施加的所述主脉冲进行的主加热时,能够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所述约束2为:
如果用于主加热的所述主脉冲被施加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下一个施加周期紧跟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之后开始,则在不使得所述打印介质显色的所述当前施加周期中施加所述子脉冲。
CN201110085247.4A 2010-03-31 2011-03-31 打印设备 Active CN1022337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4500A JP2011213015A (ja) 2010-03-31 2010-03-31 印字装置
JP2010084502A JP2011213017A (ja) 2010-03-31 2010-03-31 印字装置
JP2010-084501 2010-03-31
JP2010-084500 2010-03-31
JP2010-084502 2010-03-31
JP2010084501A JP2011213016A (ja) 2010-03-31 2010-03-31 印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3742A CN102233742A (zh) 2011-11-09
CN102233742B true CN102233742B (zh) 2015-03-18

Family

ID=44210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5247.4A Active CN102233742B (zh) 2010-03-31 2011-03-31 打印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84750B2 (zh)
EP (1) EP2371557B1 (zh)
CN (1) CN1022337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00166A1 (en) * 2009-02-10 2010-08-12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Label printer
EP2692533B1 (en) * 2011-03-31 2017-08-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control device
JP2015063104A (ja) 2013-09-26 2015-04-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ー
JP6237430B2 (ja) * 2014-03-31 2017-11-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4163045B (zh) * 2014-07-23 2017-03-01 浙江工业大学 热敏或热转印打印机的打印装置
JP6088600B2 (ja) 2015-07-31 2017-03-01 株式会社東芝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14261215B (zh) * 2021-12-22 2022-09-06 北京思普瑞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热敏打印机的打印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7488A (en) * 1983-12-28 1986-01-28 Fuji Xerox Co., Ltd. Thermal head drive device
EP0329369A2 (en) * 1988-02-15 1989-08-23 Shinko Denki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ergizing thermal head of a thermal printer
CN1403296A (zh) * 2001-08-06 2003-03-1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热头的方法和仪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606690A (nl) 1976-06-21 1977-12-23 Philips Nv Magneetbdndcassetteapparaat.
US4880325A (en) 1980-03-17 1989-11-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ribbon cassette including means for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ink ribbon contained therein and containing an ink ribbon having end indication means
JPS58139415A (ja) 1982-02-15 1983-08-18 Hitachi Ltd 静止誘導電器
GB2150915B (en) 1983-11-07 1987-10-28 Canon Kk Ink ribbon cassette
JPS6099692A (ja) 1983-11-07 1985-06-03 Canon Inc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JPH0630900B2 (ja) 1986-12-27 1994-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出力装置
US4892425A (en) 1987-01-09 1990-01-09 Hitachi, Ltd.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sheet cassette therefor
JP2607512B2 (ja) 1987-04-13 1997-05-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インク紙カセツト
JPH07108572B2 (ja) 1987-02-19 1995-11-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サ−マルプリンタの印字制御装置
JP2635049B2 (ja) 1987-07-24 1997-07-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転写記録装置
US4966476A (en) 1987-12-29 1990-10-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printer
US5188469A (en) 1988-10-14 1993-02-2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feed cassette with tape cutter and guide
JPH0434048Y2 (zh) 1988-10-17 1992-08-13
US5203951A (en) 1988-10-19 1993-04-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alignment mechanism
FR2649510B1 (fr) 1989-07-06 1991-12-20 Collot Richard Procede et systemes de verification de signatures a optimisation de parametres statiques
JPH0363155A (ja) 1989-08-01 1991-03-19 Canon Inc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る記録装置
JPH0393584A (ja) 1989-09-06 1991-04-18 Fujitsu Ltd プリンタ用リボンのガイド機構
JPH03120680A (ja) 1989-10-03 1991-05-22 Hitachi Maxell Ltd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H0437575A (ja) 1990-06-01 1992-02-07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プリンタのリボンシフト装置
JP2969884B2 (ja) 1990-09-26 1999-11-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3063155B2 (ja) 1990-11-22 2000-07-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3008541B2 (ja) 1991-04-16 2000-02-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方法
US5168284A (en) * 1991-05-01 1992-12-0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rinthead temperature controller that uses nonprinting pulses
JP3207873B2 (ja) 1991-07-17 2001-09-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多値記録物の製造方法及び多値記録物の製造装置
JP2596263B2 (ja) 1991-07-22 1997-04-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製造方法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US5350243A (en) 1992-01-08 1994-09-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US5429443A (en) 1992-04-06 1995-07-04 Alp Electric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with ink ribbon feed controller
JP2995314B2 (ja) 1992-10-15 1999-12-2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および印字装置
JP2927146B2 (ja) 1993-06-15 1999-07-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3357128B2 (ja) 1993-06-30 2002-1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作成装置
GB9314387D0 (en) 1993-07-12 1993-08-25 Esselte Dymo Nv Printing apparatus
JPH0768814A (ja) 1993-09-06 1995-03-14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印字装置
JP3378622B2 (ja) 1993-09-21 2003-02-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914128B2 (ja) * 1993-11-18 1999-06-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ヘッドの発熱体の駆動装置
US5411339A (en) 1993-12-09 1995-05-02 Kroy, Inc. Portable printer and cartridge therefor
JPH07175412A (ja) 1993-12-17 1995-07-14 Brother Ind Ltd 反射印字ラベ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196740B1 (en) 1994-05-25 2001-03-0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shaped label printing device
JP3212445B2 (ja) 1994-05-25 2001-09-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6190069B1 (en) 1994-05-25 2001-02-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shaped label printing device
US6042280A (en) 1995-05-25 2000-03-2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label printing device
JP3111445B2 (ja) 1995-03-29 2000-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状ラベル作成装置
JP3266739B2 (ja) 1994-07-15 2002-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状ラベル作成装置
US5727888A (en) 1995-03-29 1998-03-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er and a composite cassette including a tape cassette and a ribbon cassette used in the printer
US5620268A (en) 1995-03-29 1997-04-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mposite cassette including a tape cassette and a ribbon cassette
US6132120A (en) 1995-03-29 2000-10-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shaped label printing device
JP2998617B2 (ja) 1995-11-01 2000-0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とリボンカセットとを含む複合カセット及びプリンタ
US5659441A (en) 1995-06-07 1997-08-1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chanical device enclosure for high performance tape drive
JPH0985928A (ja) 1995-09-25 1997-03-31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5825724A (en) 1995-11-07 1998-10-20 Nikon Corporation Magneto-optical recording method using laser beam intensity setting based on playback signal
JP3564848B2 (ja) 1996-02-16 2004-09-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H1056604A (ja) 1996-08-07 1998-02-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プリンタ内蔵型電子カメラおよび被記録体
JPH1110929A (ja) 1997-06-25 1999-01-19 Sony Corp インクリボン、プリンタ装置及びプリント方法
GB9808445D0 (en) 1998-04-21 1998-06-17 Esselte Nv Tape printing device
US6168328B1 (en) 1998-07-01 2001-01-02 Alps Electric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with a plurality of cassette holder plates
US6048118A (en) 1998-08-07 2000-04-11 Axiohm Transaction Solutions, Inc. Compact ribbon cassette with integral friction plate
CN1182973C (zh) 1998-11-27 2005-01-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带盒保持机构以及具有该保持机构的带材印刷装置
JP3543659B2 (ja) 1999-01-25 2004-07-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AU2806701A (en) 1999-08-06 2001-03-05 Brother Industries, Ltd. Tape supply cartridge
US6476838B1 (en) * 1999-09-03 2002-11-05 Oki Data America, Inc. Method of driving a thermal print head
EP1084852B1 (en) 1999-09-14 2003-11-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ssette and detecting device for installation thereof
JP2002042441A (ja) 2000-05-19 2002-02-08 Tdk Corp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01121797A (ja) 2000-09-06 2001-05-08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印字装置及びテープ印字装置用カセット
JP4003068B2 (ja) 2000-10-19 2007-11-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DE60125252T2 (de) 2000-10-20 2007-06-28 Seiko Epson Corp. Tintenpatrone
JP4507403B2 (ja) 2000-12-26 2010-07-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刷装置
US7830405B2 (en) * 2005-06-23 2010-11-09 Zink Imaging, Inc. Print head pulsing techniques for multicolor printers
USD542334S1 (en) 2002-05-15 2007-05-0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Tape cartridge for tape printing machine
USD534203S1 (en) 2002-05-15 2006-12-26 Brother Industries, Ltd. Tape cartridge for tape printing machine
JP3994804B2 (ja) 2002-06-25 2007-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印字装置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JP3700692B2 (ja) 2002-09-27 2005-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セット
KR100466180B1 (ko) 2003-03-17 2005-01-13 변영광 버튼 개방식 화장품 케이스
JP2004345179A (ja) 2003-05-21 2004-12-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冷却ファン制御方法
WO2005045824A1 (ja) 2003-11-11 2005-05-19 Hitachi Maxell, Ltd. テープドライブ
JP4784045B2 (ja) 2004-04-12 2011-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用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タグラベル作成装置
GB0417795D0 (en) 2004-08-10 2004-09-15 Esselte Nv Cassette locking and ejecting arrangement
JP4648128B2 (ja) 2004-09-02 2011-03-0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20080181708A1 (en) 2004-09-24 2008-07-3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CN100564046C (zh) 2004-09-24 2009-12-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打印机
US8011843B2 (en) 2004-09-24 2011-09-0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cassette and tape printer
JP2005088597A (ja) 2004-11-15 2005-04-07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カセット
DE102005007220B4 (de) * 2005-02-15 2007-08-16 Francotyp-Postalia Gmbh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m Steuern des Druckens eines Thermotransferdruckgeräts
CN101128324B (zh) 2005-02-24 2010-12-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JP2006248059A (ja) 2005-03-11 2006-09-21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印刷装置、テープ印刷プログラム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KR100907834B1 (ko) 2005-03-16 2009-07-14 팬듀트 코포레이션 라벨을 인쇄하기 위한 포켓용 열전사 프린터
JP4561442B2 (ja) 2005-03-30 2010-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4274144B2 (ja) 2005-04-25 2009-06-03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
JP4061507B2 (ja) 2005-07-07 2008-03-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
US7330201B2 (en) 2005-09-28 2008-02-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ermal print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JP4539593B2 (ja) 2005-11-28 2010-09-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ステム
JP4904882B2 (ja) 2006-03-29 2012-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字用カセットとレタリングテープ
JP2006240310A (ja) 2006-05-31 2006-09-14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状ラベル作成装置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JP4853203B2 (ja) 2006-09-28 2012-0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US20080226373A1 (en) 2007-03-12 2008-09-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i Lettering tape, tape cassette, tape printer
JP2008229855A (ja) 2007-03-16 2008-10-02 Hitachi 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サーマルヘッド制御装置及びサーマルヘッド制御方法
US8109684B2 (en) 2007-06-11 2012-02-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ape printing system with auxiliary cassette containing auxiliary medium for contacting printed tape
WO2009107534A1 (ja) 2008-02-29 2009-09-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テープ作成装置及びテープ作成システム
JP5229196B2 (ja) 2009-11-27 2013-07-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233970B2 (ja) 2009-11-27 2013-07-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セット
JP4947085B2 (ja) 2009-03-31 2012-06-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4428462B2 (ja) 2009-03-31 2010-03-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並びにテープ印字装置
JP5233971B2 (ja) 2009-11-27 2013-07-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326950B2 (ja) 2009-09-09 2013-10-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7488A (en) * 1983-12-28 1986-01-28 Fuji Xerox Co., Ltd. Thermal head drive device
EP0329369A2 (en) * 1988-02-15 1989-08-23 Shinko Denki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ergizing thermal head of a thermal printer
CN1403296A (zh) * 2001-08-06 2003-03-1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热头的方法和仪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84750B2 (en) 2013-02-26
US20110242256A1 (en) 2011-10-06
EP2371557A1 (en) 2011-10-05
CN102233742A (zh) 2011-11-09
EP2371557B1 (en) 2015-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3742B (zh) 打印设备
JP5540653B2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その通電制御方法
JP2010042513A (ja) プリンタとその制御方法
CN102139577A (zh) 记录装置、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了对记录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所执行程序的记录介质
JP2019166642A (ja) 印刷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37908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n thermal printer
US8269808B2 (en) Printer
WO2012043789A1 (ja) 印刷装置
JP5652448B2 (ja) 印字装置
JP2011213016A (ja) 印字装置
JPH09277577A (ja) 熱転写型カラープリンタ
JP7128604B2 (ja) 印刷装置
JP4039106B2 (ja) 昇華型熱転写プリンタ
JP2011213017A (ja) 印字装置
JP2007313851A (ja)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及びプリンタの印字濃度設定方法
JP2005343046A (ja) 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プリンタ
JP2011213015A (ja) 印字装置
JP2012076352A (ja) 印刷装置
JP2003300339A (ja) 熱転写記録装置および熱転写記録方法
JP2003276223A (ja) 熱転写記録装置および熱転写記録方法
JPH07251519A (ja) 印字装置
JPH1178099A (ja) 感熱記録装置
JPH07251520A (ja) 印字装置
JP2019155751A (ja)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H11105328A (ja) 熱転写式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