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9900B - 铅蓄电池 - Google Patents
铅蓄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89900B CN102089900B CN200980127404.4A CN200980127404A CN102089900B CN 102089900 B CN102089900 B CN 102089900B CN 200980127404 A CN200980127404 A CN 200980127404A CN 102089900 B CN102089900 B CN 1020899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tuberance
- lid
- gas
- terminal
- upper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08—Detachable arrangements, e.g. detachable vent plugs or plug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67—In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forming part of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Double cover vent syste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第2排气孔周缘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及盖体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这两种状态来确认盖体和上盖之间的接合状态的铅蓄电池。其具有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盖体(1),在形成于盖体(1)上面的凹部(4)的内侧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4C),且在突出部的内侧底壁上具有用于排出来自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4D),通过接合突出部4C与设在上盖上的接合部来形成向外部引导从排气孔(4D)排出的气体的引导路径,且用上盖(5)的外周缘覆盖突出部与纵壁之间形成的槽部(4M),将所述引导路径与槽部(4M)隔开而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当搭载于自动二轮车或汽车等车辆时最适合使用的铅蓄电池,具体地是关于包括如下结构的铅蓄电池,即:电槽,其具有至少一个电池室或隔开成多个的电池室;盖体,其覆盖该电槽的上部开口;上盖,其盖住所述盖体的上端开口,以在所述盖体上形成向外部引导气体的引导路径,该气体是从对应于电池室而形成在盖体上的排气孔排出的气体。
背景技术
上述铅蓄电池例如以如下方式构成。
具有包括隔开成多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的上部开口的盖体,在该盖体的上面形成凹部,该凹部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从其底壁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在比所述纵壁更靠内侧的底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且在该突出部的内侧底壁上具有分别排出来自所述多个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并具有盖住所述盖体凹部的上盖,以形成用于向特定电池室侧收集从该多个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空间。
而且,已经提出如下结构的铅蓄电池,即:所述上盖具有通过熔敷而接合在所述突出部的接合部,在所述底壁上具有所述排气孔不同的第2排气孔,该所述排气孔形成在与该特定电池室对应的底壁上,以向外部排出收集在所述特定电池室的气体,通过在第2排气孔的周缘的隔开壁接合上盖来形成排气路径,该排气路径用以将来自第2排气孔的气体引导至用于将其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所述排气路径以隧道状构成(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2-324537号公报(参考图1)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1结构的铅蓄电池中,虽然引导来自第2排气孔的气体至排出口的排气路径以隧道状构成,但存在如下缺点:例如当为了确认盖体和上盖的接合状态而从排出口注入加压气体时,加压气体被安装在第2排气孔的阀阻挡,即使盖体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存在异常,也无法确认其状态。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第2排气孔周缘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及盖体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两种状态来确认盖体和上盖之间的接合状态的铅蓄电池。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解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隔开成多个的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盖体,在所述盖体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盖住该凹部的上盖,所述凹部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从该底壁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在比所述纵壁更靠内侧的底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且在该突出部的内侧底壁具有分别排出来自所述多个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通过将所述突出部和设在所述上盖的接合部接合来形成用于向特定电池室侧收集从该多个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空间,且用所述上盖的外周缘覆盖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纵壁之间形成的环状的槽部,在该底壁上具有与形成在与所述特定电池室对应的所述底壁上的所述排气孔不同的第2排气孔,用于向外部排出集中于所述特定电池室的气体,并且将向外部引导从所述第2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引导路径和所述槽部隔开而形成。
另外,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的用于向特定电池室收集从多个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空间作为向外部引导来自至少一个电池室的气体的引导路径,省略第2排气孔而形成。具体而言,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盖体,在所述盖体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盖住该凹部的上盖,所述凹部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从其底壁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在比所述纵壁更靠内侧的底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且在该突出部的内侧底壁具有排出来自所述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通过将所述突出部与设在所述上盖的接合部接合来形成向外部引导从该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引导路径,且用所述上盖的外周缘覆盖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纵壁之间形成的环状的槽部,并将所述引导路径与所述槽部隔开而形成。
此外,这里所说的特定电池室的个数不是1个也可以,例如电池室为6个时,将来自每3个电池室的气体向2个特定电池室收集的结构等也可以。
另外,本发明的铅蓄电池中所述引导路径包括:第1引导路径,其具有向上方移动从所述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上方引导部、向水平方向移动来自该上方引导部的气体的水平引导部和向下方移动来自该水平引导部的气体的下方引导部;第2引导路径,其向所述排出口引导来自所述下方引导部的气体。因而排出口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盖的高度方向水平低,从而气体难以到达端子附近
另外,本发明的铅蓄电池,也可以在所述盖体及所述上盖的其中一个上设置被卡止部,且使另一个具有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由一对孔构成,将所述一对孔中的一个孔以阻止卡止于该孔的卡止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大小形成,并且将另一个孔形成为在一对孔对向的方向上长的长孔。
根据所述结构,在对盖体安装上盖时,通过在一对孔上卡止一对卡止部,且从其卡止状态移动盖体和上盖使其接近,完成向盖体安装上盖的步骤。而且,由于使另一个孔形成为在一对孔对向的方向上长的长孔,即使上盖和盖体因成型后的收缩率的不同或成型后的温度变化或老化等而使其定位困难的情况下,也能由长孔很好地吸收。此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一对卡止部的对向方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但在与一对卡止部的对向方向直交的方向上位置关系不变,因而通过形成在一对孔的对向方向上长的长孔,能够可靠地确保进行在与一对卡止部的对向方向直交的方向上的定位,而且能够通过只形成在一侧的一对卡止部的对向方向上的长的长孔吸收上盖的伸缩。作为接合所述盖体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并将其一体化的方法,除了热熔敷之外,可以使用粘着剂等。
另外,本发明的铅蓄电池,在所述电池室或各多个电池室容纳有极板群,且在所述盖体具有衬套和端子,该衬套用于插入并熔接从所述极板群延伸的极柱,且用于将所述端子连接于所述衬套的导通部与衬套及端子一体成形而形成端子部,并且,所述端子部中至少衬套的下侧部分和所述导通部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于盖体中。在这样的结构中,端子部附近的盖体部分和离开端子部的盖体部分之间,随嵌件成型后温度降低而产生的收缩率存在差异,有时难以进行上述定位,本发明对此有效。
另外,本发明铅蓄电池中所述排出口可以具有可从排出口的径方向排出气体的切槽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具有可以从排出口的径方向排出气体的切槽部,即使异物抵接在排出口而堵塞排出口表面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切槽部确保排出来自第2排气孔的气体。
另外,本发明铅蓄电池中,所述引导路径也可以包括:形成在包围第2排气孔的突出部内侧的第1引导路;隧道状的第2引导路径,其从该第1引导路径的一部分贯通形成所述槽部的底壁的下方和纵壁至向外部排出气体的排出口。
另外,本发明的铅蓄电池中,在所述盖体的一边侧且在该边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分别埋设正、负极各端子的下侧部分,突出设置正、负极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且可在所述盖体的、突出设置各端子的上侧部分周缘及/或其附近形成突起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埋设所述各端子的上面及其周缘处的上面形成突起部,能够抑制嵌件成型后随温度的下降而导致的埋入了端子部的盖体内侧的树脂部分变形为凹状、外露端子部的盖体外侧的树脂部分变形为凸状的各自变形。
另外,本发明的铅蓄电池中,所述突起部具有:突出设置所述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之处的周缘的第1凸部;第2凸部和第3凸部,其位于该第1凸部附近的长尺寸方向两侧,且比该第1凸部更向上方突出,在所述端子上,于所述第2凸部侧端或第3凸部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开口,将所述开口的底面设置成低于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也可。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各端子上设置第1凸部,能够抑制埋入了端子下侧部分的盖体外侧部分变形为凸状、其内侧部分变形为凹状的各自变形,而且,通过于所述第2凸部侧端或第3凸部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开口,且将所述开口的底面设置成比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更低,由此能够防止插入的螺母的脱落,且在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配置螺母使其滑动落入比端子开口更靠内部的位置而插入时,能够避免因上述变形而难以插入螺母的问题。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将上盖的接合部与盖体的突出部通过熔敷或粘结来接合,由此形成用于向特定的电池室侧收集从多个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空间,在突出部和纵壁之间形成的环状的槽部被上盖的外周缘覆盖。而且,将引导从第2排气孔排出的气体至排出口的引导路径与槽部隔开形成,由此使槽部和引导路径不相连,因此在安装了上盖的状态下,使喷嘴的顶端抵接于上盖的外周缘和纵壁之间,能够使来自喷嘴的加压气体只施加于槽部。由此,能够以有无加压气体的压力降低来检测:隔开引导路径和槽部的盖体突出部与上盖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及底壁的环状突出部与上盖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状态是否良好。
如上所述,通过具有至少3个引导方向不同的引导部,排出口的高度方向的水平比上盖高度方向的水平低,从而能够使从排出口排出的气体难以经过上盖或盖体周缘到达端子附近。
附图说明
图1是已安装上盖的盖体的俯视图。
图2是安装上盖之前的盖体的俯视图。
图3是盖体的仰视图。
图4(a)是盖体的右侧视图,(b)是盖体的主视图,(c)是图2的A-A线剖面图,(d)是图2的A-B线剖面图。
图5(a)是表示第2排气孔周边的俯视图,(b)是第2排气孔的纵剖面,(c)是示意性地表示引导路径的图。
图6是表示第2排气孔周边的立体图。
图7表示上盖,(a)是该上盖的俯视图,(b)是该上盖的仰视图,(c)是上盖的主视图,(d)是图7(b)的C-C线剖面图。
图8(a)是没有凸部分的盖体的左侧视图,(b)是具有凸部分的盖体的左侧视图。
图9是已安装上盖的第2盖体俯视图。
图10是已安装上盖的第3盖体俯视图。
图11埋设于已安装上盖的盖体的端子部的剖面图。
图12(a)是表示已安装上盖的第2盖体的俯视图,(b)是覆盖(a)中盖体凹部的上盖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盖体,1A…第1盖部分,1B…第2盖部分,1C、1D…延伸部,1F…平坦面,1Z…下端,2、3…端子,2A、3A…天板部,2B、3B…前板部,2C、3C…后板部,2D、3D…左板部,2G、3G…底面,2H、3H…开口,2a、2b、3a、3b…贯通孔,4…凹部,4A…底壁,4B…纵壁,4C、4T…突出部,4D…排气孔,4E…延伸部,4F…第2排气孔,4G…突起,4K…排出口,4M…槽部,4L、4N、4P…切槽,4b…内侧面,5…上盖,5C、5T…接合部,5D、5E…卡止部,5G…外周缘,5N…外周面,6、7…衬套,8、9、10…引导路径,9A…上方引导部,9B…水平引导部,9C…下方引导部,9a…上方引导部,9b…上方引导部,9c…左右方向引导部,9d…前后方向引导部,9h…壁,11、12…孔,13…突起部,13A…第1凸部分,13B…第2凸部分,13C…第3凸部分,13a、13b、13c、13R…上面,10A…贯通孔,14…螺母,1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铅蓄电池的盖体1,图1表示已安装了后述上盖5的状态,图2表示安装后述上盖5之前的状态。该盖体1由合成树脂制成俯视呈长方形,其用于覆盖具有隔开成多个的电池室的电槽(未图示)的上部开口。具有所述盖体1的铅蓄电池特别适用于搭载在自动二轮车或汽车等车辆的情况,但也可使用于其他目的。此外,在图1及图2中,将盖体1的长边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与长边方向直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
如图2所示,所述盖体1具有:第1盖部分1A,其在一侧的长边侧(前后方向前端侧)使左右一对端子2、3分别位于长边方向(左右方向)两端;第2盖部分1B,其具有比该第1盖部分1A的上面更高的上面。而且,在所述第2盖部分1B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4。
所述凹部4,在遍及从第2盖部分1B的上面中的第1盖部分1A侧端至比在前后方向上的一半位置稍微靠后的位置的大范围形成。另外,通过使另一侧的长边侧(前后方向后端侧)具有无凹部4的平坦面1F,能够将该平坦面1F作为在其上粘贴标有型号等的标签等的空间来利用。这样,通过使盖体1的上面的平坦面1F作为粘贴标签的空间来利用,只要在所述标签上记录用于核对各种数据的参考标记,就能基于所述参考标记来核对安装上盖5前的工序中的数据,例如注液时的数据(一直以来,若基于专利文献1进行说明,由于这样的标签都是在安装上盖19后,即注液并安装上盖19后粘贴在上盖19表面,因此即使在标签上记录这样的参考符号,也不能基于所述参考符号来核对注液时的数据)。图2中左侧的端子2为负极端子,右侧的端子3为正极端子。
所述凹部4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4A和从该底壁4A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4B。另外,在该凹部4的内侧上,该底壁4A的比所述纵壁4B更靠内侧位置的部分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突出部4C。该突出部4C的上面比纵壁4B的高度更低,也可以不必在任何位置上高度都相同。这样做是因为,如后述那样,将上盖5的接合部5C的下端和盖体4的突出部4C熔融一体化时,使上盖5的外周缘5G覆盖槽部4M,并且使上盖5的上面与盖体1的平坦面1F大体处于相同平面上。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突出部4C的内侧底壁4A具有用于分别排出来自所述多个(图中为6个)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4D。此外,电池室也可以不是6个。
而且,如图1、图2及图7(a)、(b)、(c)、(d)所示,为了形成用于向特定电池室侧收集从所述多个排气孔4D排出的气体的空间,具有盖住所述突出部4C内侧的上盖5。所述突出部4C在图2的俯视中大体呈长方形,且为使其能够迂回后述的第2排气孔4F,该部分具有进入内侧的湾曲部。另外,所述底壁4A形成在位于越朝向所述排气孔4D越向下方的倾斜面上,使其发挥作为能够使从各排气孔4D选出的电解液返回该各排气孔4D侧的引导面的功能。进一步,具有在从突出部4C的相对向位置向内侧延伸并在相邻的各排气孔4D之间形成间隙的延伸部4E、4E,仅使从排气孔4D排出的气体在突起部4C的内侧自由地移动,尽可能地阻止从排气孔4D选出的电解液向相邻的其他排气孔4D侧移动。
如图2、图3及图4(c)所示,在所述凹部4上埋设有插入熔接极柱(未图示)的左右一对筒状的衬套6、7,该极柱从电槽延伸用于输出电功率。另外,所述衬套6、7和与该衬套6、7在水平方向并置的所述端子2、3的下部侧通过导通部(未图示)连结。
通过铅或铅合金一体成型所述端子2、3和衬套6、7和导通部来构成端子部,导通部埋设于盖体1。
所述上盖5由合成树脂形成,如图7(b)所示,其包括:接合部5C,其与所述突出部4C接合并具有与该突出部4C同样的外形和同样大小;外周缘5G,其覆盖形成在该突出部4C及所述纵壁4B之间的环状槽部4M。熔融所述上盖5的接合部5C的下端和盖体1的突出部4C的上端后,通过使凹部4的突出部4C和上盖5的接合部5C相合,使两者能够熔融一体化。所述第2排气孔4F具有多孔性过滤器或阀(未图示),目的在于防爆,防止来自外部的气体的逆流,及调整内压。此外,所述接合部5C也具有与在所述突出部4C的5处具有的一对延伸部4E、4E对应的部分,将这些包含在一起形成接合部5C。
作为所述盖体1及上盖5的材料,优选聚丙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也可以是其他合成树脂。此外,在所述盖体1上热熔敷上盖5时,优选两者的材料相同。
在设有从图1的左边开始第4个排气孔4D的底壁4A具有与形成在所述底壁4A上的所述排气孔4D不同的第2排气孔4F,引导路径8(参考图5(c))迂回所述槽部4M而形成,该引导路径8用于介由该排气孔4D将来自其他电池室的气体集中在设有该排气孔4D的电池室(特定电池室)中,并将该气体从第2排气孔4F引导至外部。此外,特定电池室也可以不是上述位置。即,如图7(b)所示,所述引导路径8包括:第1引导路径9(参考图5(a)、图6),其通过接合环状的接合部5T和图2所示的突出部4T而形成,其中,该接合部5T在所述上盖5的下面向下方突出,而该突出部4T以与该接合部5T相吻合的方式从所述底壁4A突出;隧道状的第2引导路径10,其通过将形成从该第1引导路径9的一端至所述排出口4K之间的所述槽部4M的突出部4C、底壁4A及纵壁4B的一部分利用而形成。
如图5(a)、(b)、(c)及图6所示,所述第1引导路径9包括:向上方移动来自所述第2排气孔4F的气体的上方引导部9A;向水平方向移动来自该上方引导部9A的气体的水平引导部9B;向下方移动来自该水平引导部9B的气体的下方引导部9C,使来自该下方引导部9C的气体向所述第2引导路径10转移。
所述上方引导部9A具有:圆筒状的第1上方引导部9a,其将来自第2排气孔4F的气体上升至上方的指定高度;圆筒状的第2上方引导部9b,用于引导来自该第1上方引导部9a的气体上升至更上方,且具有比第1上方引导部9a更大的直径。
另外,所述水平引导部9B具有:左右方向引导部9c,使气体向盖体1的左右宽度方向一侧(图2中右侧)移动;前后方向引导部9d,将被引导至左右方向引导部9c的引导方向终端的气体向盖体1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左右宽度方向直交的前后方向)一侧(图2中为下侧)移动。
但是,将铅蓄电池搭载在车上使用时,来自第2排气孔4F的气体在上方引导部9A、水平引导部9B、下方引导部9C、第2引导路径10移动后从排出口4K排出,如图5(c)所示,由于使排出口4K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盖5的高度方向水平(水平引导部9B的高度方向水平)更低,因而能使排出的气体难以达到端子的附近。
所述第2引导路径10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向模具插入杆(用于形成孔的棒),在该纵壁4B上形成所述排出口4K且在从该纵壁4B至所述下方引导部9C的前方侧的壁9h之间形成隧道状的贯通孔10A。
如图5(c)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从第2排气孔4F排出的电解液雾或气体,通过使其向上方移动的上方引导部9A而通过阀和多孔性过滤器,移动至使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水平引导部9B,进一步通过使其向下方移动的下方引导部9C转移到第2引导路径10之后,通过排出口4K被排出到外部。
但是,如所述那样由于具有引导方向不同的3个引导部9A、9B、9C,因而排出口4K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盖5的高度方向水平低,进一步经过第2引导路径10到达排出口4K,因而具有使从排出口4K排出的气体难以经过上盖5或盖体1周缘到达端子2、3的附近的优点。
如所述那样,将引导路径8使其迂回槽部4M的下侧而形成,该引导路径8用于将从第2排气孔4F排出的气体引导至排出口4K,由此能使排出口4K的高度方向水平为气体难以经过上盖5的周缘到达端子2、3附近的程度,而且不用连接槽部4M和引导路径8,并且能够使排出口4K只连接于引导路径8。
从而,在安装了上盖5状态下,使图1示出的纵壁4B的内侧面4b和上盖5的外周面5N之间处于密闭状态、对槽部4M内施加加压气体,由此能够通过有无加压气体压力的下降来检测以下接合状态是否良好:隔开引导路径8和槽部4M的盖体1的突出部4T与上盖5的接合部5T之间的接合状态;及隔开所述空间和槽部4M的盖体1的突出部4C与上盖5的接合部5C之间的接合状态。
如图6所示,所述排出口4K具有:环状突起4G,其从构成盖体1的纵壁4B的表面突出,呈环状;三个切槽4L、4N、4P,其将从突起4G排出的气体从突起4G的径向排向该突起4G的周方向的一部分。所述三个切槽包括:左右切槽4L、4P,其通过所述排出口4K的中心而形成在盖体1的左右方向两侧;下方切槽4N,其通过排出口4K的中心并沿着盖体1的下端侧延伸而形成。因此,虽然省略了以使灰尘难以积存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切槽,但即使在突起4G的表面与异物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三个切槽4L、4N、4P也能够将气体排出。此外,所述切槽4L、4N、4P的个数或宽度的大小等能够自由变更。此外,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突起4G而使纵壁4B的表面凹陷来形成切槽。
为了进行在安装所述盖体1及所述上盖5的两者时的定位,在盖体1及上盖5中的其中一个上设置被卡止部,且在另一个上设置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
如图7(a)-(d)所示,所述卡止部由左右一对的筒体5D、5E构成,所述筒体在所述上盖5的下面向下方突出、剖面形状呈圆形且具有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状(内部也可以为实芯的棒状体)。
另外,如图2所示,所述被卡止部由左右一对孔11、12构成,所述左右一对孔11、12中的一个孔11以阻止卡止于该孔11的卡止部5D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的大小形成,且另一个孔12形成为在一对孔11、12的对向的方向上长的长孔,也就是形成为椭圆形。
因此,如所述那样,在熔融上盖5的接合部5C、5T并与盖体1的突出部4C、4T相合而一体化之前,通过使一对卡止部5D、5E卡止于一对孔11、12,从而完成盖体1的突出部4C、4T和上盖5的接合部5C、5T的定位,通过从该状态移动盖体1和上盖5使其接近,能够可靠地接合盖体1的突出部4C、4T和上盖的接合部5C、5T。而且,通过使其中一个孔12以长孔形成,即使在盖体1和上盖5因成型后的收缩率的不同或成型后的温度变化或老化等而定位变得困难的情况下,上盖5随室温而向长尺寸方向伸缩的情况下,长孔12也能很好地将其吸收,从而顺利地进行卡合。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各个所述多个电池室容纳有极板群,且在所述盖体5具有插入并熔接有从所述极板群延伸的极柱12的衬套7及端子3,并且用于将所述端子3连接于所述衬套7的导通部13与衬套7及端子3一体成形从而形成端子部,所述端子部中至少衬套7的下侧部分和所述导通部13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盖体2中。在这样的结构中,在端子部附近的盖体部分和远离端子部的盖体部分之间,随着嵌件成型后的温度变化产生收缩率差异,虽然有时上盖5相对于上述盖体1的定位难以进行,但是如上所述,通过长孔12能良好地吸收从而能顺利地进行卡合。此外,在图11中涂成黑色的部分B表示所述衬套7和极柱12通过燃烧器等被熔接的熔接部分。另外,图11中,极柱12上端侧的外径比下端侧的外径小,但如果使衬套7的上侧部分的内径比下侧部分的内径更小,使极柱12上端侧的外径比下端侧外径更小,就可以在衬套7中容易地插通极柱12,且不易产生插通时的位置偏差。
另外,如图4(a)-(d)所示,所述端子2、3具有:长方形的天板部2A、3A;前板部2B、3B,从该天板部2A、3A的4个边中主视时位于右侧的边以外的3个边向下方垂下;后板部2C、3C;左板部2D、3D,在天板部2A、3A及前板部2B、3B上形成有用于使螺栓(未图示)贯通的贯通孔2a、2b及3a、3b,如图4(c)所示,使贯通于贯通孔2a的螺栓15的前端与进入端子2的内部的螺母14进行螺纹配合,由此能够用螺栓15将螺母14固定于端子2上。而且,在这些螺栓15和螺母14之间夹入未图示的外部导线(能够连接于车载的电子部件等的线)等而固定。通过形成所述两个贯通孔2a、2b及3a、3b,能够从上方及前方的任意一个方向将螺栓15插入端子2、3内。
对所述盖体1进行详细说明,则如图1、图2及图4(a)~(d)所示,所述盖体1的第1盖部分1A中,在所述各端子2、3的下侧部分被埋设且上侧部分被突出设置之处形成其上面13a比第1盖部分1A的上面13R更高的突起部13。
从所述第2盖部分1B的端子侧一边的长尺寸方向的两处延伸至所述盖体1的一边侧的端(前后方向的前端)从而形成突出于所述第1盖部分1A的上面的一对延伸部1C、1D,在所述第1盖部分1A形成所述突起部13,使所述端子2、3位于该突起部13上而一体成形,其中,所述第1盖部分被该一对延伸部1C、1D和位于一边长尺寸方向(左右方向)两端部的第2盖部分1B的纵壁围住。
所述突起部13包括以下部分:第1凸部13A,其用于埋设所述端子2、3的下端;第2凸部13B,其位于该第1凸部13A一边的长尺寸方向两侧,且具有比该第1凸部13A的上面13a更向上方突出的上面13b;第3凸部13C,其同样具有上面13c。如图4(d)所示,在所述第3凸部13C侧端形成开口2H(端子3的相同开口3H形成在第2凸部13B侧端),所述开口2H用于插入所述端子2的螺母14,并使所述开口2H的底面2G比所述第3凸部13C的上面13c更低(开口3H的底面3G比第2凸部13B的上面13b更低)。所述第1凸部13A、第2凸部13B、第3凸部13C与盖体1的纵壁一体成形。
这样,在所述端子2或3的第3凸部13C的侧端或第2凸部13B的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14的开口2H、3H,并且使所述开口底面2G、3G比所述第3凸部13C的上面13c或第2凸部13B的上面13b更低,由此,如图4(d)所示,能够在第3凸部13C的上面13c上配置螺母14并使其滑动落入比端子2的开口2H更靠内侧的内部而插入。而且,由于端子2的开口2H的底面2G比第3凸部13C上面13c更低,因此,插入到端子2内的螺母14不会落下。图4(d)中虽然只图示出了左侧端子2,但右侧端子3也是同样的。此外,图中,因为左右端子使用同一结构的端子,因此,对任一个端子2、3都是从右侧插入螺母14。另外,在左右分别具有的第2凸部13B和第3凸部13C以在左右方向上成相反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而配置。另外,所述第2凸部13B上面13b和第3凸部13C上面13c设定成相同高度,但也可以不同。
所述螺母14呈长方体形状,具有以下优点:能够使所述螺母在呈平面的所述第2凸部13B上面13b或第3凸部13C上面13c进行面接触的同时稳定地引导该螺母14移动。
图4(d)中表示了在左侧端子2插入螺母14之前的状态,图4(c)中表示了在左侧端子2插入螺母14之后,由螺栓15将插入的螺母14固定于端子2内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在该处具有埋入有端子2、3的下侧部分的第一凸部分13A,能够抑制盖体1的该部分变形为凸状及盖体1的其内侧部分变形为凹状,因此,在盖体1成型时进行端子2、3的嵌件成型的本发明中,如图8(b)所示,盖体1下端1Z的端子2侧的弯曲程度与图8(a)不同而变小。实际上,设从图8(a)端子2离开的那侧下端1Z线的延长线和弯曲的线的延长线的上下尺寸为L1,设从图8(b)端子2离开的那侧下端1Z线的延长线和弯曲的线的延长线的上下尺寸为L,并实际测量L1、L,其结果L为0.2mm,L1为0.5mm。因此可知,通过在上面具有第1凸部13A,就能使盖体1下端1Z难以在端子2侧弯曲。
此外,就所述第2、第3凸部13B、13C而言,在其上面配置螺母并使其滑动落入比端子开口更靠内侧的内部而插入时,能够避免因所述变形而难以插入螺母的问题,相对于上述尺寸L设定其高度尺寸及俯视时的形成范围即可,不限定于图中示出的范围。另外,这三个凸部13A、13B、13C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图中示出的形状。而且,凸部13A、13B、13C不必全有。
在图1、图2中,仅使位于盖体的正、负极各端子之间的长尺寸方向中心部的壁面的一部分(设有排气孔4K的部分),位于比长尺寸方向两端部的壁面(设有正、负极端子的部分)更靠电槽前端面方向的位置,但如图9所示,通过使长尺寸方向中心部的整个壁面(遍及左右延伸部1C、1D的壁面),位于比长尺寸方向两端部的壁面(设有正、负极端子的部分)更靠电槽前端面方向的位置,能够增强对盖体变形的抑制效果。
如图1、图2、图9那样,虽然可以增强抑制盖体1变形的效果,但如图10那样,即使使长尺寸方向中心部的整个壁面相对于电槽前端面位于与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壁面(设有正、负极端子的部分)相同的位置上,仅设置第1凸部13A、第2凸部13B及第3凸部13C,就具有抑制盖体1变形的效果(此时,引导路径不具有左右方向引导部9c,只具有前后方向引导部9d)。
在所述实施方案中,引导至排出口4K的引导路径8通过形成隧道状的贯通孔10A而以迂回槽部4M的方式形成,也可以通过用U字状的壁部包围第2排气孔4F且将该壁部的两端部连接在纵壁4B上,以迂回槽部4M的方式形成引导路径8。这种情况下,在水平引导部9B设置斜度,则能够使排出口4K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盖5的高度方向水平更低,但不具有下方引导部9C,而具有不是水平的水平引导部9B。但是,能够像上述那样设定排出口4K的高度方向水平,从而发挥使排出的气体难以到达端子附近的作用效果,因此,可以看作具有连续的水平引导部9B和下方引导部9C。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案中,水平引导部9B具有:左右方向引导部9c,其使气体向盖体1的左右宽度方向一侧(图2中右侧)移动;前后方向引导部9d,其使被引导至左右方向引导部的引导方向终端的气体向盖体1的前后方向一侧(图2中下侧)移动,但也可以省略前后方向引导部9d仅由左右方向引导部9c构成。此外,在图2中,气体的排出口4K从纵壁4B的前方侧的面突出,但当其仅由左右方向引导部9c构成时,可以与纵壁4B的前方侧的面为同一面。另外,左右方向引导部9c在图2中以向右侧移动的方式构成,也可以以向左侧移动的方式构成。另外,也可以通过向前后方向后方侧移动图2中示出的第2排气孔4F的位置来省略水平引导部9B,仅由相对于第2排气孔4F沿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引导部构成。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设置了用于向特定电池室收集从每个电池室的排气孔4D排出的气体的空间、和使集中在该空间的气体介由第2排气孔4F向外部引导的引导路径8,但如果将盖体1的凹部4整体作为所述引导路径,就能够省略使气体从特定地方排出的第2排气孔4F,而使其从任意地方排出。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在前面设置排出口4K,但考虑到第1引导路径,或第2引导路径的方向和长度,也可以设置在侧面或后面。
在所述实施方案中,熔融上盖5的接合部5C、5T和盖体1的突出部4C、4T使盖体1的突出部4C、4T和上盖5的接合部5C、5T相合而一体化,也可以通过粘合剂使上盖5的接合部5C、5T和盖体1的突出部4C、4T一体化构成。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使另一个孔12形成为在一对孔11、12的对向方向上长的长孔,也就是形成为椭圆形,但也可以是两端有角的长方形。
进而,在所述实施方案中,上盖5为长方形结构,但也可以是正方形或椭圆形或圆形等任何形状。
另外,卡止部由棒状体构成,但只要能卡止于被卡止部的孔,也可以将卡止部设为孔,被卡止部设为棒状体等任何形状。
另外,在图2中,设置了收集气体于特定电池室并从该电池室介由第2排气孔向外部引导的引导路径,但也可以省略第2排气孔。
通过向前后方向后方侧移动图2中示出的第2排气孔4F的位置,可以省略水平引导部9B中的左右方向引导部9c,而仅由相对于第2排气孔4F沿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引导部9d构成。该具体结构在图12(a)、(b)中示出。
在图12(a)中,在盖体1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4,该凹部4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4A和从该底壁4A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4B,在所述底壁4A上形成所述6个排气孔4D和所述第2排气孔4F。而且,通过圆弧状壁部4H包围所述第2排气孔4F,并且进一步形成从该壁部4H的两端分别向前方突出且与所述纵壁4B相连的突出部4I,在该一对直线状突出部4I、4I的内侧形成所述引导路径。该引导路径通过将所述壁部4H及突出部4I、4I和以与此相吻合的方式形成在上盖5下面的环状接合部5T(图12(b)参照)接合而形成,包括使气体从第2排气孔4F向上方移动的上方引导部和使气体从该上方引导部的上端向前方移动的水平引导部的两个引导部。另外,在比所述纵壁4B更靠内侧的底壁4A上形成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突出部4C,在该突出部4C和所述纵壁4B之间形成槽部4M。该突出部4C通过与位于所述上盖5的下面且与所述接合部5T不同的接合部5C接合,由此密封突出部4C的内侧、用上盖5的外周缘5G覆盖所述槽部4M。此外,在图12(a)中示出的4E是用于形成位于相邻排气孔4D、4D之间间隙的延伸部4E、4E,所述相邻排气孔4D、4D从所述突出部4C的相对向位置向内侧延伸。所述上盖5具有与这些延伸部4E、4E对应的延伸部。
如图12(a)、(b)所示,通过在环状的突出部4C和纵壁4B、壁部4H及突出部4I、4I之间形成槽部4M,在安装了上盖5的状态下,通过从纵壁4B和上盖5之间的间隙向槽部4M内施加加压气体,能够以有无加压气体压力的降低来检测如下接合状态是否良好,即:隔开引导路径和槽部4M的盖体1的突出部4I、4I与上盖5的接合部5T之间的接合状态;及壁部4H与上盖5的接合部5T之间的接合状态;分别隔开所述空间和槽部4M的盖体1的突出部4C与上盖5的接合部5C之间的接合状态。
另外,对于所述实施方案,在图2中,如图5(a)、图6所示,水平引导部9B具有:左右方向引导部9c,使气体向盖体1的左右宽度方向一侧(图2中右侧);前后方向引导部9d,将被引导至左右方向引导部9c的引导方向终端的气体向盖体1的前后方向一侧(图2中为下侧)移动。在图10中,水平引导部9B省略了左右方向引导部9c仅由前后方向引导部9d构成。因此,有无这样的引导部或其形状差异是任意的。另外,在图2中设有向特定电池室集中气体并从该电池室介由第2排气孔向外部引导的引导路径,也可以将所述空间作为引导路径而省略第2排气孔。此外,在图2中,气体的排出口4K从纵壁4B的前方侧的面突出,但仅由左右方向引导部9c构成时,可以与纵壁4B的前方侧的面为同一面。此时,插入于模具的棒(用于形成孔的棒)变长,排出口4K的形成变得困难,但是只要气体难以向端子侧流动,优选不与盖体1的前端为同一面。另外,左右方向引导部9c在图2中以向右侧移动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向左侧移动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表示了具有多个电池室的电槽,但也可以是具有一个电池室的电槽。这种情况下,以排气孔与引导路径连通的状态具有排气孔,该排气孔用于从电池室通过该引导路径向外部排气。
Claims (8)
1.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盖体,在所述盖体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盖住该凹部的上盖,所述凹部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从其底壁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的纵壁,在比所述纵壁更靠内侧的底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并相互位于外侧的两个环状的突出部,且在一侧的突出部的内侧底壁具有排出来自所述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通过将所述一侧的突出部和设在所述上盖的接合部接合来形成用于向特定电池室侧收集从该多个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空间,且用所述上盖的外周缘覆盖所述两个突出部与所述纵壁之间形成并与所述空间被隔开的环状的槽部,在另一侧的突出部的内侧的底壁具有形成在与所述特定电池室对应的底壁上并与所述排气孔不同的第2排气孔,用于向外部排出集中于所述特定电池室的气体,并且将向外部引导从所述第2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引导路径和所述槽部隔开而形成。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路径包括:第1引导路径,其具有向上方移动从所述第2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上方引导部、向水平方向移动来自该上方引导部的气体的水平引导部和向下方移动来自该水平引导部的气体的下方引导部;第2引导路径,其向排出口引导来自所述下方引导部的气体。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及所述上盖的其中一个上设置被卡止部,且使另一个具有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由一对孔构成,将所述一对孔中的一个孔以阻止卡止于该孔的卡止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大小形成,并且将另一个孔形成为在一对孔设置位置的对置方向上长的长孔。
4.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电池室分别容纳极板群,且在所述盖体具有衬套和端子,该衬套用于插入并熔接从所述极板群延伸的极柱,且用于将所述端子连接于所述衬套的导通部与衬套及端子一体成形而形成端子部,并且,所述端子部中至少衬套的下侧部分和所述导通部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于盖体。
5.权利要求4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一边侧且在该边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分别埋设正、负极各端子的下侧部分,突出设置正、负极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且在所述盖体的、突出设置各端子的上侧部分处的周缘及/或其附近形成突起部。
6.权利要求5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具有:突出设置所述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之处的周缘的第1凸部;第2凸部和第3凸部,其位于该第1凸部附近的长尺寸方向两侧,且比该第1凸部更向上方突出,
在所述端子上,于所述第2凸部侧端或第3凸部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开口,将所述开口的底面设置成低于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
7.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具有可以从排出口的直径方向排出气体的切口部。
8.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路径包括:形成在包围第2排气孔的突出部内侧的第1引导路径;隧道状的第2引导路径,其从该第1引导路径的一部分贯通形成所述槽部的底壁的下方和纵壁至向外部排出气体的排出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206414A JP5360535B2 (ja) | 2008-08-08 | 2008-08-08 | 鉛蓄電池 |
JP2008-206414 | 2008-08-08 | ||
JP2008-206417 | 2008-08-08 | ||
JP2008-206415 | 2008-08-08 | ||
JP2008-206416 | 2008-08-08 | ||
JP2008206415A JP5360536B2 (ja) | 2008-08-08 | 2008-08-08 | 鉛蓄電池 |
JP2008206416A JP5429592B2 (ja) | 2008-08-08 | 2008-08-08 | 蓄電池における蓋部構造 |
JP2008206417A JP5360537B2 (ja) | 2008-08-08 | 2008-08-08 | 蓄電池における蓋部構造 |
PCT/JP2009/063781 WO2010016474A1 (ja) | 2008-08-08 | 2009-08-04 | 鉛蓄電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89900A CN102089900A (zh) | 2011-06-08 |
CN102089900B true CN102089900B (zh) | 2014-03-12 |
Family
ID=41663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27404.4A Active CN102089900B (zh) | 2008-08-08 | 2009-08-04 | 铅蓄电池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52669B2 (zh) |
EP (1) | EP2320494B1 (zh) |
KR (1) | KR101552872B1 (zh) |
CN (1) | CN102089900B (zh) |
AU (1) | AU2009278426B8 (zh) |
BR (1) | BRPI0912471B1 (zh) |
CA (1) | CA2733168A1 (zh) |
WO (1) | WO201001647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18410B2 (ja) | 2010-12-13 | 2014-11-05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車両用鉛蓄電池 |
US9660244B2 (en) | 2013-09-06 | 2017-05-23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of a battery module |
KR102295629B1 (ko) | 2013-09-12 | 2021-08-27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지에스 유아사 | 축전 장치 |
CN104733654B (zh) * | 2013-12-18 | 2020-05-26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铅蓄电池以及设置于铅蓄电池的极柱的腐蚀抑制方法 |
US9614210B2 (en) * | 2014-09-30 | 2017-04-04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Battery module vent system and method |
JP6330634B2 (ja) * | 2014-11-26 | 2018-05-3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JP6756093B2 (ja) * | 2015-09-01 | 2020-09-16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鉛蓄電池 |
JP6288065B2 (ja) * | 2015-12-24 | 2018-03-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
US10193115B2 (en) | 2016-03-23 | 2019-01-29 | East Penn Manufacturing Co. | Battery cover |
JP6667109B2 (ja) * | 2016-11-11 | 2020-03-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部品の組立装置 |
KR20210133537A (ko) * | 2020-04-29 | 2021-11-08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지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바이스 |
CN111799413A (zh) * | 2020-07-13 | 2020-10-20 | 天能电池(芜湖)有限公司 | 一种免过桥蓄电池面域化串通式电池盖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76632A (zh) * | 1999-06-07 | 2000-12-13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蓄电池 |
CN200962438Y (zh) * | 2006-10-13 | 2007-10-17 | 台湾汤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防爆功能的蓄电池的电池盖 |
CN200976362Y (zh) * | 2006-11-06 | 2007-11-14 | 深圳市今星光实业有限公司 | 铅酸蓄电池端子保护盖 |
CN200986934Y (zh) * | 2006-12-04 | 2007-12-05 | 浙江天能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蓄电池盖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06954B2 (ja) | 1990-08-30 | 1997-05-0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電池の収納構造 |
IT1270552B (it) * | 1993-06-09 | 1997-05-06 | Olimpio Stocchiero | Contenitore per accumulatori a carica rapida con canali di distribuzione dell' elettrolita stampati sul coperchio |
US5683830A (en) * | 1997-02-06 | 1997-11-04 | Douglas Battery Manufacturing Company | Leak resistant battery cover |
JP2001084981A (ja) * | 1999-09-14 | 2001-03-30 | Yuasa Corp | 密閉形鉛蓄電池 |
AU7958600A (en) * | 1999-10-28 | 2001-05-08 | Furukawa Battery Co., Ltd., The | Method of producing lead storage batteries and jig for production thereof |
JP4965012B2 (ja) | 1999-12-15 | 2012-07-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 |
US6737192B2 (en) * | 2001-02-21 | 2004-05-18 | The Furukawa Battery Co., Ltd. | Terminal structure of storage battery |
JP2002324537A (ja) | 2001-04-27 | 2002-11-08 | Yuasa Corp | 鉛蓄電池 |
JP4127985B2 (ja) | 2001-07-23 | 2008-07-3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JP2003077454A (ja) | 2001-09-05 | 2003-03-14 | Furukawa Battery Co Ltd:The | 蓄電池の端子構造 |
JP2003162990A (ja) | 2001-09-11 | 2003-06-06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鉛蓄電池 |
KR20060042819A (ko) * | 2004-11-10 | 2006-05-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배터리의 보호회로 매입형 수지물 체결장치 |
JP5098243B2 (ja) * | 2006-07-27 | 2012-12-1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鉛蓄電池 |
CN101501886B (zh) * | 2006-08-04 | 2012-05-16 |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 铅蓄电池 |
JP5148862B2 (ja) | 2006-11-02 | 2013-02-20 |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 蓄電池の排気構造 |
-
2009
- 2009-08-04 BR BRPI0912471-3A patent/BRPI0912471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08-04 AU AU2009278426A patent/AU2009278426B8/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9-08-04 EP EP09804957.0A patent/EP2320494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8-04 CN CN200980127404.4A patent/CN102089900B/zh active Active
- 2009-08-04 KR KR1020107027881A patent/KR101552872B1/ko active Active
- 2009-08-04 CA CA2733168A patent/CA273316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08-04 WO PCT/JP2009/063781 patent/WO20100164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8-04 US US13/057,886 patent/US865266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76632A (zh) * | 1999-06-07 | 2000-12-13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蓄电池 |
CN200962438Y (zh) * | 2006-10-13 | 2007-10-17 | 台湾汤浅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防爆功能的蓄电池的电池盖 |
CN200976362Y (zh) * | 2006-11-06 | 2007-11-14 | 深圳市今星光实业有限公司 | 铅酸蓄电池端子保护盖 |
CN200986934Y (zh) * | 2006-12-04 | 2007-12-05 | 浙江天能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蓄电池盖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PI0912471A2 (pt) | 2019-12-24 |
AU2009278426A1 (en) | 2010-02-11 |
BRPI0912471B1 (pt) | 2020-11-17 |
EP2320494A4 (en) | 2014-03-19 |
WO2010016474A1 (ja) | 2010-02-11 |
KR20110042266A (ko) | 2011-04-26 |
US8652669B2 (en) | 2014-02-18 |
KR101552872B1 (ko) | 2015-09-18 |
EP2320494B1 (en) | 2018-04-11 |
CA2733168A1 (en) | 2010-02-11 |
AU2009278426B8 (en) | 2014-03-06 |
EP2320494A1 (en) | 2011-05-11 |
CN102089900A (zh) | 2011-06-08 |
US20110135979A1 (en) | 2011-06-09 |
AU2009278426B2 (en) | 2014-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89900B (zh) | 铅蓄电池 | |
CN102017235B (zh) | 蓄电池 | |
CN110088938B (zh) | 具有引导耦接结构的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 |
KR101968343B1 (ko) |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
CN104752639B (zh) | 动力电池模组 | |
CN104752666B (zh) | 动力电池模组 | |
CN104752650A (zh) | 动力电池模组 | |
CN105048150B (zh) | 防水正反插usb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299443A (zh) | 车辆侧连接器 | |
KR101944530B1 (ko) | 파워 배터리 모듈 | |
CN105228846A (zh) | 注油管的安装方法以及注油管的安装结构 | |
KR102203830B1 (ko) | 바닥 접속형 트레이를 갖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것의 제조 방법 | |
US8846236B2 (en) | Battery holding frame and assembled battery | |
CN105024206A (zh) | 正反插usb连接器 | |
CN105048151A (zh) | 正反插usb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261605A (zh) | 液体抽取模件,液体容器 | |
CN102280752A (zh) | 连接器 | |
CN105048249B (zh) | 正反插usb连接器制造方法 | |
US20010012709A1 (en) | Wiring structure and wiring method for motorcycle | |
CN104685740B (zh) | 电连接箱 | |
KR101441210B1 (ko) | 배터리 셀의 확장 및 변경이 용이한 배터리 모듈 | |
US20090096132A1 (en) | Container box,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provided with container box and method of molding container box | |
EP2415642B1 (en) |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 |
JP5429592B2 (ja) | 蓄電池における蓋部構造 | |
CN204947161U (zh) | 正反插usb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