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8994B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58994B CN101958994B CN201010142866.8A CN201010142866A CN101958994B CN 101958994 B CN101958994 B CN 101958994B CN 201010142866 A CN201010142866 A CN 201010142866A CN 101958994 B CN101958994 B CN 1019589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image
- reading
- read
- refl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04N1/0284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using an elongated light source, e.g. tubular lamp, LED array
- H04N1/0285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using an elongated light source, e.g. tubular lamp, LED array in combination with a light guide, e.g. optical fibre, glass pl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04N1/0284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using an elongated light source, e.g. tubular lamp, LED array
- H04N1/0286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using an elongated light source, e.g. tubular lamp, LED array using an array of light sourc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arrays, e.g. an LED b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Light Sources And Details Of Projection-Prin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布置成一行并发射光的多个光源;导光体,该导光体将从所述多个光源发射的光引导至读取部分,并透射从所述读取部分反射的光;托架,该托架具有所述多个光源和所述导光体;以及读取单元,该读取单元接收从所述读取部分反射的光而读取该读取部分的图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存在这样的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利用从光源发射的光照射读取原稿,利用成像透镜在光电转换元件上使读取原稿反射的光成像,从而读取了图像(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02-247297和JP-A No.2006-189537)。
在JP-A No.2002-247297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与读取原稿对置地放置挡光板,挡光板在光源侧的表面的反射率设定成高于读取原稿侧的表面反射率,并且挡光板的读取原稿侧的表面被涂成黑色。
在JP-ANo.2006-189537的图像读取装置中,利用黑色钢板作为用于安装作为光源的曝光灯的基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减少从图像读取装置中的读取部分即待读取表面反射的光再次照射该读取部分的光量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布置成一行并发射光的多个光源;导光体,该导光体将从所述多个光源发射的光引导至读取部分,并透射从所述读取部分反射的光;托架,该托架具有所述多个光源和所述导光体;以及读取单元,该读取单元接收从所述读取部分反射的光而读取该读取部分的图像。
与从读取部分反射的光不透射过导光体内部时相比,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图像读取装置可减少从读取部分反射的光再次照射该读取部分的光量。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与作为所述托架的一部分并位于所述导光体上方的上构件相比,所述导光体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将从所述读取部分反射的光引导至所述读取单元的光路的光轴伸出得更多。
在该构造中,与其中光入射表面与出射表面之间的部分完全被上构件覆盖的导光体相比,可减少从读取部分到达上构件的反射光的光量。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从所述光轴至所述上构件的在该光轴侧的端部的水平距离可等于或大于12mm。
在该构造中,与上构件设置成与将从读取部分反射的光引导至读取单元的光路的光轴相邻时相比,可减少从读取部分到达上构件的反射光的光量。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导光体可以是透明的。
在该构造中,与利用从读取部分侧不能看到内部的导光体时相比,可抑制光在导光体内部全反射的效率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部件,该图像形成部件基于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图像的信息而形成图像。
与使用从读取部分反射的光不透射过导光体的内部的读取单元时相比,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可抑制图像亮度差的下降。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自动原稿供给装置和原稿读取装置的构造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沿慢扫描方向的剖视图;
图7A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7B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导光构件(光波导件)中光透过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沿慢扫描方向的剖视图,并且是示出读取位置的相对光强分布的曲线;
图9A是示出在第一对比实施例的原稿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中光传播状态的示意图;图9B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中光传播状态的示意图;
图10A是示出在第二对比实施例的原稿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中光传播状态的示意图;图10B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中光传播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变型的原稿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整体构造)
如图1中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0A的上部,设有一次一张地自动输送多个读取原稿G的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2、供放置其中一个读取原稿G的稿台玻璃43、以及原稿读取装置14,该原稿读取装置14作为读取由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2供给的读取原稿G或放置在稿台玻璃43上的读取原稿G的读取部分即待读取表面GA(参见图6和图7)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实施例。此外,在装置主体10A的中央部,布置有控制部件71,该控制部件7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操作。图中示出的箭头UP表示竖直向上方向,箭头H表示水平方向。
在装置主体10A的竖直方向中央侧设有形成颜色互不相同的调色剂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30。而且,在图像形成单元30的上侧设有环形中间转印带32,在中间转印带32沿图中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被循环驱动的同时,由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3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图像形成单元30对应于图像形成部件的一个实施例。
与黄色(Y)、品红(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中的各颜色对应地设置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0Y、30M、30C和30K作为图像形成单元30,并且图像形成单元30Y、30M、30C和30K相对于水平方向(箭头H的方向)以倾斜状态布置,使得形成首先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的黄色(Y)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30Y的位置较高,并使得形成最后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的黑色(K)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30K的位置较低。
这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0Y、30M、30C和30K基本上由相同构件构成。在以下描述中,在有必要区分各颜色时,为附图标记添加与各颜色对应的字母(Y、M、C和K),在不特别有必要区各颜色时,省略与各颜色对应的字母。
如图2中所示,在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30中设有图像保持构件(图像承载件)34,该图像保持构件34通过未示出的驱动装置旋转,而且还设有用于一次充电的充电构件36,该充电构件36对该图像保持构件34的表面进行充电。
此外,在充电构件36的沿图像保持构件34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设有曝光装置40,该曝光装置40使表面已由充电构件36充电的图像保持构件34的表面曝露于与各颜色对应的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在曝光装置40的沿图像保持构件34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设有显影装置42,显影装置42利用各颜色的调色剂使图像保持构件34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
如图1中所示,在中间转印带32上方设有向黄色(Y)、品红(M)、青色(C)和黑色(K)中的各颜色的显影装置42供应各颜色调色剂的调色剂盒38Y、38M、38C和38K。此外,根据使用频率,容纳黑色(K)调色剂的调色剂盒38K比其它颜色的调色剂盒38Y、38M和38C大。
如图2中所示,在隔着中间转印带32与图像保持构件34相对的一侧,设有一次转印构件46,用于将在图像保持构件34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而且,在一次转印构件46的沿图像保持构件34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与图像保持构件34的表面相接触地设置清洁装置44,该清洁装置44清洁未从图像保持构件34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而留在图像保持构件34的表面上的残余调色剂等。
根据该构造,各颜色图像数据依次输出至单独布置在黄色(Y)、品红(M)、青色(C)和黑色(K)中的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30(Y、M、C和K)中的曝光装置40(Y、M、C和K)。而且,对应图像保持构件34的表面曝露于根据图像数据从这些曝光装置40(Y、M、C和K)发射的光,借此在图像保持构件34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在图像保持构件34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42(Y、M、C和K)分别显影成黄色(Y)、品红(M)、青色(C)和黑色(K)中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而且,依次在图像保持构件34的表面上形成的黄色(Y)、品红(M)、青色(C)和黑色(K)中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构件46多重转印到在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30(Y、M、C和K)上方倾斜放置的中间转印带32上。
这里,如图1中所示,中间转印带32以预定张力围绕向中间转印带32施加驱动力的驱动辊48、旋转并从下表面支撑中间转印带32的支撑辊50、向中间转印带32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54、第一从动辊56以及第二从动辊58缠绕。
而且,在隔着中间转印带32与驱动辊48相对的一侧设置对中间转印带32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52,该清洁装置52被构造成使得其可通过打开在装置主体10A的前侧(用户站立所在的前侧)设置的前罩(未示出)而从装置主体10A自由拆卸。
此外,在相对于水平方向(箭头H的方向)以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下放置的中间转印带32的下侧的端部上放置二次转印构件60,从而将中间转印带32夹持在该二次转印构件60自身与支撑辊50之间,该二次转印构件用于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片材P上。也就是说,由二次转印构件60和支撑辊50夹持的位置被构造成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
在支撑辊50和二次转印构件60上方设有定影装置64,该定影装置64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通过二次转印构件60转印有调色剂图像并沿输送路径62输送的记录片材P。定影装置64由放置于记录片材P的图像表面侧的加热辊和对着加热辊挤压记录片材P的加压辊构成。
而且,在定影装置64的沿记录片材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下将“沿记录片材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简称为“输送方向下游侧”)设有输送辊66,所述输送辊用于输送其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并且在输送辊66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有切换门68,切换门68切换记录片材P的输送方向。此外,在切换门6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有第一排出辊70,所述第一排出辊将由切换至一个方向的切换门68引导的记录片材P排出至第一排出部件69。
而且,在切换门6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有:第二排出辊74,所述第二排出辊用于将由切换至另一方向的切换门68引导并由输送辊73输送的记录片材P排出至第二排出部件72;以及第三排出辊78,所述第三排出辊将记录片材P排出至第三排出部件76。
在第二转印构件60的沿记录片材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下将“沿记录片材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简称为“输送方向上游侧”)设有容纳记录片材P的供纸部件80、82、84和86,并且在各供纸部件80、82、84和86中容纳有不同尺寸的记录片材P。
而且,各供纸部件80、82、84和86设有供纸辊88,该供纸辊88将被容纳的记录片材P从各供纸部件80、82、84和86取出至输送路径62,并且在各供纸辊8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有用于一次一张地输送记录片材P的输送辊90和输送辊92。此外,在输送辊9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有位置调整辊94,所述位置调整辊用于使记录片材P暂时停止并以预定正时将记录片材P供给至二次转印位置。
在二次转印位置侧设置两面用输送单元98,该两面用输送单元98翻转并输送记录片材P以在记录片材P的两面上形成图像。在两面用输送单元98中设有翻转路径100,通过使输送辊73反转而被输送的记录介质P被供给至该翻转路径。此外,沿翻转路径100设置多个输送辊102,由这些输送辊102输送的记录片材P在正反面翻转的状态下再次被输送至位置调整辊94。
此外,在两面用输送单元98旁设有折叠式手动供纸部件106。此外,设有供纸辊108和输送辊110和112,它们输送从打开的折叠式手动供纸部件106供应的记录片材P,并且由输送辊110和112输送的记录片材P被输送至位置调整辊94。
接下来描述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2的构造。
如图3中所示,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2具有:原稿盘13,在该原稿盘13的上表面上装载多个读取原稿G;供给辊15,该供给辊15一次一张地从原稿盘13供给读取原稿G;以及第一输送辊17,所述第一输送辊17进一步向下游侧输送由供给辊15供给的读取原稿G。
此外,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2具有第一输送路径19,从原稿盘13供给的读取原稿G首先在该路径上输送。在第一输送路径19中设有:第二输送辊21,所述第二输送辊将一次一张分离的读取原稿G输送至下游侧的辊;第三输送辊23,所述第三输送辊进一步将读取原稿G输送至下游侧的辊并执行圈形成(loop formation);位置调整辊25,所述位置调整辊在暂时停止之后在读取正时重新开始旋转并在管理读取原稿G的前缘的位置调整的同时将读取原稿G供应至原稿读取装置14;辅助辊27,所述辅助辊27辅助正被读取的读取原稿G的输送;以及第四输送辊29,所述第四输送辊将已被读取的读取原稿G输送至更下游。在第一输送路径19中设有对被输送的读取原稿G进行引导的引导构件,但省略了其图示。
在第四输送辊29的下游侧设有第二输送路径31,在第二输送路径31的下游侧设有排出辊35,所述排出辊35将已结束读取的读取原稿G排出至排出部件33。
从第二输送路径31的下游侧开始朝第三输送辊23形成有第三输送路径37,该第三输送路径37用于翻转已经过第二输送路径31的读取原稿G。此外,在第二输送路径31和第三输送路径37的分支位置设有切换门39,切换门39将读取原稿G的输送路径切换至第二输送路径31或第三输送路径37。
这里,供给辊15被构造成使得其通过包括电机在内的未示出驱动装置升降,从而使供给辊15在图像形成装置10待机时升高并保持在退避位置,并在读取原稿G的输送期间下降并输送原稿盘13上的最上面的读取原稿G。此外,供给辊15以及第一输送辊17通过离合机构(未示出)的连接而旋转并执行读取原稿G的输送。
第一输送辊17、第二输送辊21以及第三输送辊23致使读取原稿G的前缘抵靠停止的位置调整辊25并形成圈。位置调整辊25在圈形成期间调整保持在位置调整辊25中的读取原稿G的前缘的位置。由于读取原稿G中的该圈形成,读取正时得以调整,从而抑制读取期间读取原稿G的错位(偏斜)。此外,当已停止的位置调整辊25根据读取开始正时而开始旋转时,开始读取原稿G的读取。
当开始对读取原稿G的一面进行读取时,切换门39的端部被放置于上侧,并且切换门39被切换从而将已经过第四输送辊29的读取原稿G排出至排出部件33。当要依次对读取原稿G的两面进行读取时,切换门39的所述端部下降,使得切换门39将读取原稿G引导至第三输送路径37,以使读取原稿G翻转。因而,读取原稿G经由第三输送路径37再次被引导至第一输送路径19。
接下来描述原稿读取装置14的构造。
在原稿读取装置14中,稿台玻璃43安装至设置在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2的下部的壳体41的上部。稿台玻璃43由供读取原稿G以静止状态放置于其上的第一稿台玻璃43A以及第二稿台玻璃43B构成,该第二稿台玻璃形成用于读取正被输送的读取原稿G的透光部件。
此外,原稿读取装置14具有第一托架18和第二托架22。第一托架18安装有:发光元件61,这些发光元件发光,以对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参见图6)的图像进行读取;导光构件65,该导光构件65将从发光元件61发射的光引导至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以及第一镜75,该第一镜75反射从导光构件65射出并由待读取表面GA反射的光。第二托架22安装有第二镜45A和第三镜45B,第二镜45A和第三镜45B将从第一托架18的第一镜75入射在其上的光引导至成像部件20。成像部件20对应于读取单元的一个实施例。
第一托架18停止在第二稿台玻璃43B下方(读取原稿G的输送表面下方),这作为初始位置,或者沿着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参见图7)横过整个第一稿台玻璃43A运动,利用由发光元件61发射的光L照射读取原稿G,并将由读取原稿G反射的光L引导至第二托架22。稍后描述第一托架18的详细构造。
第二托架22具有第二镜45A和第三镜45B,第二镜45A向下反射从第一托架18的第一镜75入射在其上的光L,第三镜45B使由第二镜45A反射的光L沿箭头X的方向向回反射。
成像部件20具有:成像用透镜24,该成像用透镜24使由第三镜45B反射回的光成像(光学图像);以及光电转换元件26,该广电转换元件26对由成像用透镜24成像的光学图像进行光电转换,并且由光电转换元件26转换的电信号(图像信号)被发送至与光电转换元件26电连接的图像处理装置28。在图像处理装置28中,电信号经过图像处理,并且图像处理后的图像信号由上述控制部件71发送至曝光装置40(参见图2)。
这里,首先当要读取放置在第一稿台玻璃43A上的读取原稿G的图像时,第一托架18和第二托架22以2∶1的运动距离比沿运动方向(箭头X的方向)运动。此时,利用来自第一托架18的发光元件61的光L照射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参见图7),被待读取表面GA反射的光L被引导至第二托架22,并且光L以第二镜45A和第三镜45B的顺序被反射并被引导至成像用透镜24。接着,被引导至成像用透镜24的光L在光电转换元件26的光接收表面上成像。由于第二托架22的运动距离是第一托架18的运动距离的一半,因而光L从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至光电转换元件26的光路长度不变。
光电转换元件26为一维传感器,并处理读取原稿G在与运动方向(箭头X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条线的量。在原稿读取装置14中,在结束与运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条线的读取之后,使第一托架18沿运动方向运动以对读取原稿G的下一条线进行读取。在横过整个读取原稿G这样执行时,结束对一页的读取。在以下描述中,将第一托架18和第二托架22的运动方向称为慢扫描方向,将与运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称为快扫描方向。
当要读取第二稿台玻璃43B上的读取原稿G的图像时,由自动原稿供给装置12输送的读取原稿G经过第二稿台玻璃43B。此时,第一托架18和第二托架22处于停止在原稿读取装置14的一端(图3中的左端)示出的实线读取位置的状态。在该读取位置,首先通过成像用透镜24对由被输送的读取原稿G的第一条线反射的光L进行成像,并由光电转换元件26读取图像。也就是说,在由作为一维传感器的光电转换元件26处理了快扫描方向上的一条线的量之后,读取被输送的读取原稿G的快扫描方向上的下一条线。于是,在读取原稿G的后缘经过第二稿台玻璃43B的读取位置时,完成横过慢扫描方向读取一页读取原稿G。
(主要部分的构造)
接下来描述第一托架18的构造。
如图4中所示,第一托架18被构造成使得第一保持件51和第二保持件53的两端部安装至在快扫描方向(箭头Y的方向)上相互隔开一定间隔彼此相对放置的两个侧板55A和55B的上部,第一保持件51和第二保持件53为纵向与快扫描方向相同的片状金属,它们在慢扫描方向(箭头X的方向)上相互隔开一定间隔放置。此外,第三保持件47和第四保持件49安装至侧板55A和55B。这里,第一保持件51对应于上构件的一个实施例。
第一保持件51和第二保持件53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托架18的上表面并与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参见图6)相对放置。侧板55A和侧板55B在快扫描方向上相互隔开放置的间隔大于读取原稿G(参见图1)在快扫描方向上的图像形成区的宽度。
第一保持件51在慢扫描方向上具有L型截面,并由作为第一托架18的上表面的上壁51A以及在第一托架18的慢扫描方向(运动方向)前侧的侧壁51B构成。上壁51A的端部向下弯折。此外,纵向与快扫描方向相同并且在慢扫描方向上具有L形截面的支架57的平面部57A由螺钉77在第一保持件51的内侧固定至侧壁51B的下部。
如图5中所示,发光部件59安装至支架57的另一倾斜放置的平面部57B,发光部件59具有纵向与快扫描方向相同的电路板59A以及多个发光元件61,这些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一个实施例并在电路板59A上沿快扫描方向布置成一行。经由与电路板59A的端部相连的柔性基板63从控制部件71(参见图1)向电路板59A供电。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利用发光二极管(LED)元件作为发光元件61。
这里,用于驱动发光部件59的光源驱动电路(未示出)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控制部件71(参见图1)中。该光源驱动电路配备有电阻器,该电阻器用于调节从各发光元件61照射读取原稿G(参见图1)所用的光的量。此外,光源驱动电路被构造成基于用于控制发光元件61的发光的开/关切换的光源驱动信号以及用于调节光量的调节信号来驱动发光部件59。
如图6中所示,发光元件61放置成相对于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以预定角度倾斜。因而,从发光元件61朝读取原稿G发射的光相对于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从预定倾斜方向入射并散射,从而与光相对于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垂直入射相比,读取原稿G的背景(白色)上的镜面反射得以抑制,从而图像的亮度差(对比度)的下降得以抑制。
此外,在第一托架18内侧设有导光构件65,该导光构件65对应于导光体的一个实施例,该导光体与发光元件61的光出射表面相对,导光体的纵向与快扫描方向相同。作为一个实施例,导光构件65通过将丙烯酸树脂成型为长方体形而制成,并且导光构件65在快扫描方向上的两端部由侧壁55A和55B支撑。此外,导光构件65被构造成至少沿快扫描方向扩散定向光并将从发光元件61发射的光引导至尽可能靠近读取原稿G(参见图1)的位置。
因此,来自发光部件59的发光元件61的光在导光构件65内被全反射并从导光构件65的光出射表面65A射出,光出射表面65A位于与发光元件61相对的表面的相反侧,从而抑制光出射表面65A中的光量分布变化。聚碳酸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玻璃等作为导光构件65的其它材料。
有透光性的扩散板67接合至导光构件65的光出射表面65A。作为一个实施例,扩散板67由丙烯酸树脂构成,并且在扩散板67的光出射表面上形成凹凸部(未示出),这些凹凸部扩散从导光构件65的光出射表面65A入射在这些凹凸部上的光。通过改变该凹凸图案的形状,从扩散板67出射的光被成形为圆形或椭圆形。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玻璃等作为扩散板67的其它材料。
在慢扫描方向上以预定距离远离扩散板67的位置,放置有反射板79,该反射板79反射从扩散板67出射的光并将该光引导至读取原稿G的读取位置(待读取表面GA)。反射板79为纵向与快扫描方向相同的镜体,并且反射板79的在光反射表面的相反侧的表面被固定至第二保持件53的倾斜表面。
此外,在导光构件65与扩散板67的下侧设有第一镜75,该第一镜将由读取原稿G反射的光引导至第二托架22的第二镜45A(参见图3)。第一镜75通过将其两端部插入侧板55A和55B(参见图4)中形成的孔部中而被保持。
在第一托架18中,从发光元件61发射的光在被全反射的同时在导光构件65的内部传播并被扩散板67扩散。这里,假设LT表示由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反射并朝第一镜75传播的光L的光轴,由扩散板67扩散的一部分光L穿过第二稿台玻璃43B,使得利用该光从光轴LT的一侧照射读取原稿G,并且光L的其余部分被反射板79反射,之后穿过第二稿台玻璃43B,使得利用该光从光轴LT的另一侧照射读取原稿G。接着,照射读取原稿G所用的光L被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反射,之后被第一镜75反射,并且如图3中所示从第二托架22穿过成像透镜24传播,并由光电转换26成像,借此执行图像信息的读取。在图6中,光轴LT对应于将从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反射的光引导至成像部件20的光路的光轴的实施例。
接下来描述导光构件65的细节。在图7至图11中,借助局部图描述导光构件65的细节,其中省略了支架57和侧板55A的图示。
如图7B中所示,导光构件65具有供来自发光元件61(参见图7A)的光进入的光入射表面65B、供光L出射的光出射表面65A、在厚度方向上位于上方(位于读取原稿G侧(参见图7A))的上表面65C、以及与上表面65C相对并位于上表面65C下方的下表面65D。上表面65C和下表面65D的表面粗糙度预先设定,使得光L被全反射,并且整个导光构件65无色透明。
这里,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透明构件定义为由日本工业标准(JIS-K-7361-1:1997)的塑性透明材料全光透射率测试方法(第一章:单光束方法)测得的透光率大于等于80%的构件。尽管理想的是导光构件65为透明构件,但是也可使用透光率大于等于80%的构件。
此外,按照JIS-B-0601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测量的表面粗糙度,理想的是将导光构件65的上表面65C和下表面65D的表面粗糙度例如设定成为小于等于0.1μm。就抑制光L从导光构件65的上表面65C再反射回读取原稿G而言,也可作为一种技术构想而使上表面65C的表面粗糙度大于0.1μm,以散射从外部入射在其上的光L;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需设定表面粗糙度的上限,因为其影响导光构件65内的全反射。作为精加工导光构件65从而使其表面粗糙度小于等于0.1μm的方法,例如利用注射成型就足够了。
这里,由于导光构件65是透明的,如图7B中所示,在导光构件65中,以入射角α(小于临界角的角度)入射在上表面65C上的光LC在上表面65C中以折射角β折射,透射过导光构件65的内部,在下表面65D处被再次折射,并向下表面65D更下方传播。
如图7A中所示,导光构件65被放置成使得从光入射表面65B至光出射表面65A的上表面65C的一部分相对于位于导光构件65上方的第一保持件51(上壁51A)朝光轴LT伸出,并使得从待读取表面GA反射的光入射在导光构件上并透射过该导光构件。不必使整个导光构件65相对于第一保持件51朝光轴LT伸出;从光入射表面65B至光出射表面65A的上表面65C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保持件51的端部51C伸出而使得从待读取表面GA反射的光入射在导光构件上并透射过导光构件就足够了。
接下来描述第一保持件51的端部51C的位置。
在图8中,示出了第一托架18在慢扫描方向上的剖视图,以及通过仿真计算出的以读取原稿G的读取位置X0为中心照射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的光L(包括LA和LB)在慢扫描方向上的相对光强变化的计算结果曲线。
在光L在慢扫描方向上的光强分布曲线中,读取位置X0为光强分布中心,并且位置在慢扫描方向上越远离读取位置X0,相对光强下降越大。这里,若读取位置X0处的光L的相对光强为100%,计算从读取位置X0至相对光强变为10%的位置X3的距离W1,W1=12mm。此外,计算从读取位置X0至相对光强变为7%的位置X4的距离W2,W2=15mm。
在相对光强变为大于等于10%的区域,由读取原稿G反射的光L的光强高,因而若将上构件设置在该区域(相对光强变为大于等于10%的区域)内,则会在上构件的上表面处发生光的全反射,从而如以上所述在光电转换元件26(参见图1)中会出现图像的亮度差(对比度)下降。为此,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托架18中,从经过读取位置X0的光轴LT至第一保持件51的上表面的端部的距离(这里为水平距离d)设定为使得d=W1=12mm。理想的是该水平距离d大于等于12mm,但是有利的是将水平距离d设定为使得d≥15mm,从而使相对光强变得小于等于7%。水平距离d的上限值基于第一保持件51在第一托架18中的安装区域确定。
在读取位置X0在慢扫描方向上的反射板79侧,反射板79被放置成比第一保持件51的端部51C更靠近光轴LT,但是由于反射板79的安装位置基于从扩散板67出射的光LB的反射状态设定,因而从光轴LT至反射板79的距离也可在12mm以内。
接下来描述光L在第一托架18中的传播。这里,描述读取原稿G位于第一稿台玻璃43A上的情况。
如图7A中所示,在将读取原稿G放置于第一稿台玻璃43A上并开始读取操作时,第一托架18沿慢扫描方向(箭头X的方向)运动并且发光元件61发光。接着,从发光元件61发射的光L以预定发散角扩散并从光入射表面65B入射到导光构件65内部。在导光构件65内部,光L以大于临界角的角度传播,从而光L在由上表面65C和下表面65D全反射的同时朝光出射表面65A传播。
接下来,从导光构件65的光出射表面65A出射的光L由扩散板67扩散,使得一部分光L作为光LA朝读取原稿G传播,并使得光L的其余部分作为光LB朝反射板79传播并被反射板79反射。光LA和光LB分别入射在第一稿台玻璃43A上并被折射,使得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的读取位置X0被其照射。读取位置X0为照射读取原稿G的光L的光强分布的中心位置并位于光轴LT上。
接着,在读取原稿G的读取位置X0处被反射并成为扩散光的光中,沿着光轴LT传播的光L从读取原稿G的表面朝第一镜75传播并被第一镜75反射。于是,如图3中所示,光L从第二托架22穿过成像用透镜24传播并在光电转换单元26处成像。
接下来描述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作用。
首先,描述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利用具有反射光L的上表面202A的导光构件202的第一对比实施例之间的差异。
在图9A中,示出了作为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托架18的第一对比实施例的第一托架200。第一托架200具有用于将从发光元件61发射的光L引导至读取原稿G的长方体导光构件202。除了用导光构件202代替了导光构件65以外,第一托架200与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托架18相同,因而对于第一托架200的其它构件用相同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对这些其它构件的描述。此外,为了更容易理解光L的反射路径,省略了光L的从发光元件61至读取位置X0的光路的图示。
导光构件202在内部全反射光L,但是位于读取原稿G侧的上表面202A比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导光构件65的表面粗糙并且是不透明的,从而入射在上表面202A上的光L被反射。
这里,在第一托架200中,照射读取位置X0的光L被读取原稿G反射并成为漫射光。在该漫射光L之中,沿光轴LT朝第一镜75传播的光L被第一镜75反射。此外,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被从扩散板67出射并被反射板79反射的光LF照射,并且光LF在沿箭头X的方向从读取位置X0朝反射板79侧偏移的反射位置X1处被反射并成为漫射光。在漫射光LF之中,朝扩散板67传播的光透射过扩散板67并进入导光构件202内部,但是由于该光从导光构件202的位于发光元件61侧的端面出射,因而不影响读取。
从导光构件202出射并被扩散板67扩散而直接朝读取原稿G传播的一部分光L(例如光LG)传播至沿箭头X的方向从读取位置X0朝导光构件202侧偏移的反射位置X2,并在反射位置X2处被反射并成为漫射光。在该漫射光LG之中,朝导光构件202的上表面202A传播的光LG因上表面202A粗糙且不透明而被上表面202A反射,并且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再次被该光照射。
再次照射读取原稿G的光LG致使从读取原稿G上的图像反射的光(漫射光)的光强波动,尤其是在图像的黑色喷涂部分的边缘中致使从读取原稿G的背景(白色)反射的光的光强与从图像(黑色)反射的光的光强之差下降。因而,在被光电转换元件26(参见图3)光电转换的图像中,读取原稿G的背景与图像之间的亮度差(对比度)下降,从而产生图像的轮廓变得模糊的现象。
接下来,如图9B中所示,描述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托架18。为了易于理解光L的反射路径,省略了光L的从发光元件61至读取位置X0的光路的图示。
在上述的第一托架18中,在由读取原稿G反射的漫射光之中,沿着光轴LT朝第一镜75传播的光L被第一镜75反射。此外,读取原稿G的读取表面GA被从扩散板67出射并被反射板79反射的光LD照射,并且光LD在沿箭头X的方向从读取位置X0朝反射板79侧偏移的反射位置X1处被反射并成为漫射光。在该漫射光之中,朝扩散板67传播的光LD透射过扩散板67并进入导光构件65内部,但是由于该光从光入射表面65B出射,因而不影响读取。
从导光构件65出射并被扩散板67扩散而直接朝读取原稿G传播的一部分光L(例如光LE)在沿箭头X的方向从读取位置X0朝导光构件65偏移的反射位置X2处被反射并成为漫射光。在该漫射光LE之中,朝导光构件65的上表面65C传播的光LE因导光构件65透明而不被上表面65C反射,光LE以小于临界角的角度入射在上表面65C上而被折射,透射过导光构件65的内部并从下表面65D向下传播。因而,抑制了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再次被光LE照射的情形,从而从读取原稿G上的图像反射的光(漫射光)的光强波动变小。此外,由光电转换元件26(参见图3)光电转换的图像的亮度差(对比度)的下降变小。
接下来描述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二对比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该第二对比实施例中使用导光构件65并将第一保持件212的端部212A移动成更靠近光轴LT。
在图10A中,示出了作为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托架18的第二对比实施例的第一托架210。对于与作为上述第一对比实施例的第一托架200(参见图9A)的基本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对这些部件的说明。此外,为了更容易理解光L的反射路径,省略了光L的从发光元件61至读取位置X0的光路的图示。
第一托架210具有这样的构造,该构造包括导光构件65,但是设置第一保持件212而不是第一托架200(参见图9A)的第一保持件51。第一保持件212由片状金属构成,其纵向与快扫描方向相同,宽度方向与慢扫描方向(箭头X的方向)相同并且其在慢扫描方向上的截面为L形。此外,第一保持件212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托架210的上表面并与读取原稿G相对地设置,并且该上表面的端部221A向下弯折。
在第一托架210中,从经过读取位置X0的光轴LT至第一保持件212的上表面的端部212A的水平距离d为d=W3=9mm。换言之,与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持件51的上表面的端部51C相比,第一保持件212的上表面的端部212A更靠近读取位置X0。
这里,在第一托架210中,照射读取位置X0的光L被读取原稿G反射并成为漫射光。在该漫射光L之中,沿光轴LT朝第一镜75传播的光L被第一镜75反射。
在从导光构件65出射而被扩散板67扩散并直接向读取原稿G传播的光L之中,以比光LG(参见图9A)的漫射角更大的漫射角出射的光LH在沿箭头X的方向朝比读取位置X2(参见图9A)更远离光轴LT的一侧偏移的读取位置X5处被反射并成为漫射光。该漫射光LH因第一保持件212放置成更靠近导光构件65而被第一保持件212的上表面反射,并且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再次被该光照射。因此,从读取原稿G的背景(白色)反射的光的光强与从图像(黑色)反射的光的光强之差下降,读取原稿G的背景与图像之间的亮度差(对比度)下降,从而产生图像的轮廓变得模糊的现象。
接下来,如图10B中所示,描述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托架18。为了易于理解光L的反射路径,省略了光L的从发光元件61至读取位置X0的光路的图示。
在上述的第一托架18中,在由读取原稿G反射的漫射光之中,沿着光轴LT朝第一镜75传播的光L被第一镜75反射。此外,在从导光构件65出射而被扩散板67扩散且直接朝读取原稿G传播的光L之中,以比光LE(参见图9B)的漫射角大的漫射角出射的光LK在读取方向X上比读取位置X2(参见图9B)更向外偏移的读取位置X5处被反射并成为漫射光。这里,第一保持件51未放置在其中光L的相对光强大于10%的从读取位置X0至位置X3的范围内,因而第一保持件51不会被漫射光LK照射,并且漫射光LK以比临界角小的角度入射在导光构件65的上表面65C上,被折射,透射过导光构件65的内部,并从下表面65D向下传播。
即使一部分漫射光LK到达第一保持件51的上表面,由于第一保持件51被放置在光L的相对光强小于等于10%的范围内,因而将会被第一保持件51的上表面反射并照射待读取表面GA的光的光强也会变得足够小,从而在视觉上不会影响对读取原稿G的读取。
这样,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托架18中,抑制了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再次被光LK照射的情形,从而从读取原稿G上的图像反射的光(漫射光)的光强波动变小。此外,由光电转换元件26(参见图3)光电转换的图像的亮度差(对比度)的下降变小。
此外,在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托架18中,由于使第一保持件51的端部51C的位置远离光轴LT移动,因而再次照射读取原稿G的待读取表面GA的光量减少,从而不再需要为抑制光反射而对第一保持件51的上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从而与使用进行了表面处理的保持件时相比,构造变得廉价。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
如图11中所示,也可使用具有其中形成弯曲部132A的第一保持件132的第一托架130。弯曲部132A为上表面的端部相对于水平面以锐角(倾角θ)向下弯曲的部位。这里,在第一托架130中,在位于反射位置X2的读取位置X0侧的反射位置X6处反射的光LM被弯曲部132A反射,向导光构件65传播,并透射过导光构件65的内部。这样,也可设置朝导光构件65引导反射光LM的导光构件。
此外,第一托架18也可以使这样的托架,其中,在导光构件65上方不存在第一保持件51,并且整个导光构件65都被暴露出。
除了利用聚碳酸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玻璃等以外,也可使用全反射光并且透光率大于等于80%的树脂材料作为导光构件65的其它材料。此外,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读取第一稿台玻璃43A上的读取原稿G,并且还可适用于对第二稿台玻璃43B进行读取。
为说明和描述之目的而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意图详尽或将本发明局限于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多种修改和变型。为最佳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而选择并描述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以构想适于具体应用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各种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包括:
布置成一行并发射光的多个光源;
导光体,该导光体包括供从所述多个光源发射的光进入的光入射表面、供所述光朝向读取部分出射的光出射表面、以及将从所述光入射表面进入的光反射成朝向所述光出射表面引导的侧表面,并透射从所述读取部分反射的光;
托架,该托架具有所述多个光源和所述导光体;以及
读取单元,该读取单元接收从所述读取部分反射的光而读取该读取部分的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与作为所述托架的一部分并位于所述导光体上方的上构件相比,所述导光体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将从所述读取部分反射的光引导至所述读取单元的光路的光轴伸出得更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从所述光轴至所述上构件的在该光轴侧的端部的水平距离等于或大于1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所述导光体是透明的。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件,该图像形成部件基于由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图像的信息而形成图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69532 | 2009-07-17 | ||
JP2009169532A JP2011024134A (ja) | 2009-07-17 | 2009-07-17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58994A CN101958994A (zh) | 2011-01-26 |
CN101958994B true CN101958994B (zh) | 2015-08-05 |
Family
ID=43465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42866.8A Active CN101958994B (zh) | 2009-07-17 | 2010-03-18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37434B2 (zh) |
JP (1) | JP2011024134A (zh) |
KR (1) | KR101354558B1 (zh) |
CN (1) | CN101958994B (zh) |
AU (1) | AU2010201056B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58447B2 (en) | 2007-07-31 | 2013-01-2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canner module and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
US8379275B2 (en) * | 2007-07-31 | 2013-02-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canner module and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
JP2011024043A (ja) * | 2009-07-16 | 2011-02-03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54625B2 (ja) * | 2011-03-18 | 2015-07-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95204B2 (ja) * | 2011-06-20 | 2014-01-22 | キヤノン・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 イメージセンサユニット、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06145A (ja) * | 2011-11-11 | 2013-05-30 | Fuji Xerox Co Ltd | 読取装置 |
JP5995459B2 (ja) * | 2012-02-24 | 2016-09-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導光体、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
JP5917281B2 (ja) * | 2012-05-07 | 2016-05-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501104B2 (ja) * | 2020-05-22 | 2024-06-1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読取装置、出力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1683433B1 (en) * | 2022-08-31 | 2023-06-20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62143A (zh) * | 2002-05-28 | 2003-12-17 | 景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图像读取装置与液晶模块所用的线状光源 |
EP1511289A1 (en) * | 2003-08-19 | 2005-03-02 | Ricoh Company, Ltd. | Light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29378A (ja) | 1990-09-20 | 1992-04-30 | Canon Inc | 画像読取装置 |
JPH1166268A (ja) * | 1997-08-13 | 1999-03-09 | Fujitsu Ltd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02247297A (ja) | 2001-02-15 | 2002-08-30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 |
US6771397B2 (en) | 2001-03-12 | 2004-08-03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reader for use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2290675A (ja) | 2001-03-23 | 2002-10-04 | Murata Mach Ltd | 原稿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
JP4170818B2 (ja) | 2003-04-11 | 2008-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照明装置・原稿読み取り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09144A (ja) | 2003-04-11 | 2009-01-15 | Ricoh Co Ltd | 原稿読み取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84373A (ja) * | 2003-09-09 | 2005-03-31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05252646A (ja) | 2004-03-04 | 2005-09-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画像読取装置 |
US7085023B2 (en) * | 2003-10-14 | 2006-08-0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Image-reading apparatus |
JP4208782B2 (ja) * | 2004-07-22 | 2009-0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及び密着型イメージセンサ、並びにそれら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89537A (ja) | 2005-01-04 | 2006-07-20 | Ricoh Co Ltd | 画像照明機構、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69713B2 (ja) * | 2005-02-18 | 2011-04-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42954B2 (ja) * | 2005-06-14 | 2010-09-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照射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57049B2 (ja) * | 2006-02-09 | 2011-08-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照明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73867B2 (ja) | 2006-04-20 | 2011-09-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TWM319594U (en) * | 2007-01-24 | 2007-09-21 |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 Scanning apparatus |
JP2009010830A (ja) | 2007-06-29 | 2009-01-15 | Ricoh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87337B2 (ja) | 2007-07-25 | 2012-12-05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原稿読取用光源装置 |
US8358447B2 (en) * | 2007-07-31 | 2013-01-2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canner module and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
JP5100278B2 (ja) | 2007-09-25 | 2012-12-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導光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原稿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 |
JP4609531B2 (ja) * | 2008-06-11 | 2011-01-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2011024043A (ja) | 2009-07-16 | 2011-02-03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09
- 2009-07-17 JP JP2009169532A patent/JP2011024134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3-18 US US12/726,395 patent/US8537434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3-18 CN CN201010142866.8A patent/CN101958994B/zh active Active
- 2010-03-18 KR KR1020100024021A patent/KR101354558B1/ko active Active
- 2010-03-18 AU AU2010201056A patent/AU201020105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62143A (zh) * | 2002-05-28 | 2003-12-17 | 景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图像读取装置与液晶模块所用的线状光源 |
EP1511289A1 (en) * | 2003-08-19 | 2005-03-02 | Ricoh Company, Ltd. | Light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537434B2 (en) | 2013-09-17 |
JP2011024134A (ja) | 2011-02-03 |
CN101958994A (zh) | 2011-01-26 |
US20110013235A1 (en) | 2011-01-20 |
AU2010201056A1 (en) | 2011-02-03 |
KR101354558B1 (ko) | 2014-01-23 |
KR20110007938A (ko) | 2011-01-25 |
AU2010201056B2 (en) | 2011-1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58994B (zh)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8837015B2 (en) | Illuminator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JP5453346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EP2808742B1 (en) | Light guid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 |
JP5293479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19934B2 (ja) | 光照射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395829B2 (en) | Illuminat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0199639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27833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16847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346126B2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158379A (ja) | 照明装置、イメージセンサユニット、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10749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23869A (ja) |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007539A (ja) | 導光体、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12838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59337B2 (ja) | 導光体、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60580B2 (ja) | 照明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71609A (ja) | 導光体、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26289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12839A (ja) |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