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3925A - 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63925A CN101163925A CNA2006800132767A CN200680013276A CN101163925A CN 101163925 A CN101163925 A CN 101163925A CN A2006800132767 A CNA2006800132767 A CN A2006800132767A CN 200680013276 A CN200680013276 A CN 200680013276A CN 101163925 A CN101163925 A CN 1011639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branch
- mentioned
- insulating material
- c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4—Protection means thereof, e.g. covers for refrigerant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1—Reducing heat transf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201/00—Insulation
- F25D2201/10—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35—Heat exchanger or boiler mak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35—Heat exchanger or boiler making
- Y10T29/49359—Cooling apparatus making, e.g., air conditioner, refrige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容易进行分解作业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分支单元(5)将制冷剂配管(41)分支为多个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并且包括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和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确保与分支部分(88)之间的绝热空间(50S),并包围分支部分(88)。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设置于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的外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将制冷剂配管分支为多个分支制冷剂配管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个室外机与多个室内机相连接的多联式空调机中,在设置于室外机内的室外热交换器与设置于多个室内机的室内热交换器之间,形成有制冷剂回路。这里,为了向多个室内热交换器分别输送制冷剂,需要在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与室内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配管内设置分支配管。
在设置有这种分支配管的分支部分内,有时需要设置用于检测制冷剂温度的热敏电阻、用于调整制冷剂压力的电动阀、用于进行制冷剂之间热交换的气液热交换器、用于基于热敏电阻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来控制电动阀的电器安装件等。具有该种分支配管、热敏电阻、电动阀、气液热交换器、电器安装件等的分支部分,一般被收纳于外壳内,并构成制冷剂中继分支单元。
并且,该制冷剂中继分支单元中的分支配管,由于制冷剂在低压配管内流动,而存在温度低于周围温度的部分,从而可能在该低温部分产生结露。
与此相对,为了防止该种结露的发生,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提出有将聚氨酯等的绝热材料填充于外壳内部的绝热结构单元。这里,使绝热材料完全包围分支配管地进行填充,通过使分支配管的低温部分不与空气接触,由此防止结露。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38900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绝热结构中,由于将制冷剂配管与绝热材料紧密接触地设置,因此有时会相互粘合。如果像这样制冷剂配管与绝热材料相互粘合,则与制冷剂配管相关的内部部件的维护和为了产品的再利用等而进行分解作业就会变得繁杂。并且,例如,即使需要对配置于单元内部的电动阀进行维护时,由于分解作业繁杂,而不能容易地进行维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可容易进行分解作业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第一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是一种将制冷剂配管分支为多个分支制冷剂配管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该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包括壳体部和绝热材料。壳体部确保与分支部分之间的空间并包围分支部分。绝热材料被设置于壳体部的外周。
在以往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所采用的绝热结构中,制冷剂配管和绝热材料紧密接触地设置。因此,制冷剂配管与绝热材料有时会相互粘合,从而在维护制冷剂配管相关的电动阀等部件等时,分解作业变得繁杂。
与此相对,在第一发明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中,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隔有空间并被壳体部包围。因此,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不会与壳体部及绝热材料直接接触。并且,在壳体部的外周上设置有绝热材料。由此,通过使制冷配管的分支部分与壳体部之间所确保的空间和绝热材料,可确保制冷配管的分支部分的绝热性。因此,可以避免壳体部及绝热材料与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相粘合,从而能够容易地分解分支部分与壳体部及绝热材料。
因此,可确保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的绝热性,并容易进行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分解作业。
并且,由于制冷剂在低压配管内流动,从而分支配管存在温度低于周围温度的部分,从而在该低温部分容易产生结露。但是,根据上述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通过确保含有电动阀的制冷剂回路的气密性,就可抑制结露并确保绝热性的同时,容易进行分解作业。
根据第一发明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第二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壳体部包括:具有相互嵌合的嵌合部分的一对第一壳体部及第二壳体部。并且,绝热材料包括:与第一壳体部成为一体的第一绝热材料;和与第二壳体部成为一体的第二绝热材料。
这里,第一壳体部与第一绝热材料成为一体,第二壳体部与第二绝热部成为一体,从而成为两个结构体。由此,仅将两个结构体分开或合为一体,即可容易地进行分解、组装。
例如,在将上述两个结构体相对于分支制冷剂配管的排列面而上下分开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提高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易于分解性和易于组装性。
根据第二发明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在第三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中,第一壳体部的嵌合部分的一部分为凹状。并且,第二壳体部的嵌合部分的一部分成为与凹状嵌合的凸状。
这里,第一壳体部的嵌合部分的一部分为凹状,第二壳体部的嵌合部分的一部分为凸状。并且,在第三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中采用槽结构,从而使这些凹状与凸状相互嵌合。因此,限制了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沿凹凸方向在垂直方向上移动。
因此,通过由凹状与凸状构成的槽结构,可以提高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的密封性。
并且,上述槽结构不限于壳体部。例如,也可使第一壳体部的嵌合部分以及与其对应的第一绝热材料的一部分为凹状,使第二壳体部的嵌合部分以及与其对应的第二绝热材料的一部分为与凹状相嵌合的凸状。在该种情况下,限制了第一壳体部及第一绝热材料与第二壳体部及第二绝热材料,沿朝向凹凸方向在垂直方向上移动。因此,通过由凹状与凸状构成的槽结构,可以提高第一壳体部及第一绝热材料与第二壳体部及第二绝热材料的密封性。
根据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第四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还具有覆盖绝热材料外周的金属制外壳。
这里,限制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从而抑制放热程度。并且,这里,即使万一发生不能预料的情况,由于覆盖绝热材料外周的外壳为金属制品,因此也可有效地防止蔓延燃烧。
并且,由于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为由金属制外壳覆盖的结构,因此,例如即使绝热材料为柔软性材料,也可提高整个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强度。
根据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在第五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中壳体部含有注射成形树脂。
这里,作为在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内侧所设置的壳体部的材料,含有硬化树脂、即注射成形树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的密封性。
根据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在第六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中,绝热材料含有PS、EPS、PP及EPP中的至少任一种。这里,PS是指Polystyrene、即聚苯乙烯。并且,EPS是指Expanded Polystyrene、即所谓泡沫聚苯乙烯。
以往的绝热结构通过将聚氨酯发泡构成。但是,使该聚氨酯发泡的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发泡放热而温度升高(100℃左右),因此为了保护设置于分支部分附近的功能部件及温度传感器等免受发泡放热的影响,而需要将其配置于发泡空间外等。
与此相对,在第六发明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中,作为绝热材料采用至少含有PS、EPS、PP及EPP中任意一种且预先成形的部件。因此,在制造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时,可使PS、EPS、PP及EPP中任意一种发泡,并使用发泡放热被冷却后的成形部件。因此,可以消除发泡放热对设置于分支部分附近的功能部件及温度传感器的影响的问题。
根据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在第七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中,壳体部包括:用于供从分支部分延伸的配管贯穿的贯穿部;和从与贯穿方向垂直的方向包围贯穿部的包围部。贯穿部以外周形成为与包围部对应的形状的方式含有橡胶而被成形。
这里,贯穿部形成为其外周是与包围部相对应的形状。因此,可以固定形状使贯穿部的形状稳定化,并可提高贯穿部与包围部的密封性。并且,由于贯穿部含有橡胶而被成形,因此相对于包围部的包围方向具有弹性。因此,通过贯穿部的形状的稳定化与弹性的相乘效果,可进一步提高贯穿部与包围部的密封性。
第八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制造方法,是将制冷剂配管分支为多个分支制冷剂配管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制造方法,该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在第一步骤中,确保与分支部分之间的空间,并以包围分支部分的方式形成壳体部。在第二步骤中,以沿着壳体部的外周的方式利用预先成形的绝热材料来包围壳体部。在第三步骤中,利用金属制外壳包围绝热材料。
在以往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制造方法中,在通过制造工序构成的绝热结构中,制冷剂配管与绝热材料紧密接触地设置。因此,制冷剂配管与绝热材料可能相互粘合,从而在进行关于制冷剂配管的电动阀等部件的维护等时,分解作业变得繁杂。
与此相对,在第八发明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制造方法中,在周围确保空间的同时用壳体部包围分支部分,并且,利用预先成形的绝热材料包围壳体部,并进一步用金属制外壳包围,由此制造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
因此,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隔有空间并被壳体部包围,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不会与壳体部及绝热材料直接接触。并且,在壳体部的外周上设置有绝热材料。由此,通过制冷配管的分支部分与壳体部之间所确保的空间和绝热材料,来确保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的绝热性。因此,可以避免壳体部及绝热材料与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相粘合,从而能够容易地分解分支部分与壳体部及绝热材料。从而,可以制造一种确保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的绝热性的同时,可容易进行分解作业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
并且,这里,使用预先成形且冷却了的绝热材料。因此,即使是制造在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中含有耐热性差的部件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情况下,也可避免因这些部件受热而产生的损伤。
第一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可确保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的绝热性,并容易进行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分解作业。
第二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仅将两个结构体分开或合为一体,即可容易地进行分解、组装。
第三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通过由凹状与凸状构成的槽结构,可以提高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的密封性。
第四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即使万一发生不能预料的情况,由于覆盖绝热材料外周的外壳为金属制品,因此也可有效地防止蔓延燃烧。
第五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的密封性。
第六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可以消除发泡放热对设置于分支部分附近的功能部件及温度传感器的影响的问题。
第七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通过贯穿部的形状的稳定化与弹性的相乘效果,可进一步提高贯穿部与包围部的密封性。
第八发明涉及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制造方法,即使是制造在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中含有耐热性差的部件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的情况下,也可避免因这些部件受热而产生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采用的空调机的外观示意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分支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分支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绝热结构的剖面图。
图5是沿分支单元的A-A截面的剖面图。
图6是沿分支单元的B-B截面的剖面图。
图7是沿分支单元的C-C截面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5:分支单元(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
11、21、31:分支制冷剂配管;
41:制冷剂配管;
50:主体(主体部);
50S:绝热空间(空间);
51:绝热材料树脂外壳(壳体部);
52:上部树脂外壳(第一壳体部、包围部);
53:下部树脂外壳(第二壳体部、包围部);
54:泡沫绝热材料外壳(绝热材料);
55:上部绝热材料外壳(第一绝热材料);
56:下部绝热材料外壳(第二绝热材料);
57:钣金外壳(金属制外壳);
57a:上部钣金外壳;
57b:下部钣金外壳;
61、62、63、64:橡胶衬套(贯通部);
88:分支部分;
88a:分支配管(分支部分);
88b:气液热交换单元(分支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制冷剂配管分支为多个分支制冷剂配管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本发明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不是通过将绝热材料直接覆盖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来确保绝热性,而是采用通过在与分支部分之间设置绝热空间来用壳体部覆盖分支部分,并用绝热材料覆盖该壳体部的外周的结构。由此,关于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具有如下特征,即,可确保含有电动阀的制冷剂回路的分支部分的密封性,抑制结露,同时可确保绝热性,容易进行分解作业。并且,由此也可容易进行各部的再利用,并且还可提高分解后的组装性。
以下,对适用于空调机的本发明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分支单元5),进行具体说明。
[空调机的结构概要]
基于附图1,对本发明涉及的制冷剂中继分支单元的一个示例、即含有分支单元5的空调机的结构概要进行说明。
该空调机1具有一台室外机40和多个室内机10、20、30。
在室外机40内设有:室外热交换器、压缩机、储存器(accumulator)、四通切换阀等的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为使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产生气流的螺旋式风扇;用于驱动该螺旋式(propeller)风扇的风扇电动机;用于检测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温度的热敏电阻;以及用于进行装置控制的控制回路等。
室内机10、20、30具有:各个室内热交换器;用于检测室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为使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产生气流的贯流式(cross flow)风扇;用于驱动该贯流式风扇的风扇电动机;以及与室外机40之间进行通信并控制风扇电动机的控制回路等。
室外机40内的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机10、20、30内的室内热交换器,通过制冷剂配管41及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连接起来,并设置有用于从室外机40侧的制冷剂配管41向室内机侧的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分支的分支单元5。
[分支单元的概要]
图2表示分支单元5的示意结构。
分支单元5由如下部分构成:主体50;安装于主体50并控制主体50内的电气部件的电气安装件箱70。
在分支单元5内,装载有采用了VRV控制系统(Variable RefrigerantVolume:可变制冷剂流量控制系统)的制冷剂回路。通过采用了该VRV控制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室外机40即使为一台,也可构成与多台室内机10、20、30之间的制冷剂回路(参照图1)。
分支单元5由如下部分构成:主体50、电气安装件箱70、制冷剂配管41和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等。
具有用于控制各装置的基板71(后述)的电气安装件箱70,通过螺栓75被螺合于主体50内。
如图1及图2所示,制冷剂配管41是在主体50内安装的配管中从室外机40侧延伸来的配管,并由气体管42和液体管43构成。
如图1及图2所示,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是在主体50所安装的配管中从各室内机10、20、30延伸的配管,并分别由气体管12、22、32及液体管13、23、33构成。并且,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相对于分支单元5沿水平方向排列。由此,可将内装了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的分支单元5的结构,设为在上下方向上易于分开的结构。
在配置有多个室内机10、20、30的建筑物内,出于安装施工的容易性及高效维持制冷剂能力的观点,而将该分支单元5配置于天花板里侧等的室内,从而尽量缩短与室内机10、20、30的距离(配管长度)。此时,分支单元5的配置场所有时会接近浴室或水池,而需要分支单元5具有高度的气密性。并且,由于设置场所常常较窄,因此也要求在维护时容易分解。因此,该分支单元5采用了气密性高的绝热结构、确保了分解容易性的结构。
以下,对采用了高气密性的绝热结构且确保了分解容易性的分支单元5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分支单元5的内部结构]
图3是表示分支单元5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分支单元5的绝热结构的剖面图。
如上所述,分支机构5构成为,包括:主体50、电气安装件箱70、制冷剂配管41、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及分支部分88等。
该分支部分88是将制冷剂配管41分支为三个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的部分,且由分支配管88a及气液热交换单元88b构成。分支配管88a将室外机40侧的气体管42分支为室内机10、20、30侧的多根气体管12、22、32并进行连接。气液热交换单元88b将室外机40侧的液体管43分支为室内机10、20、30侧的液体管13、23、33并进行连接。该气液热交换单元88b用于在高温制冷液与低温制冷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具有用于将制冷剂再次导入该气液热交换单元88b的制冷剂循环回路(未图示)。在该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在比气液热交换单元88b位于室内机10、20、30侧,设置有制冷时用于减压及加热时用于制冷剂分配的电动阀81、82、83。该电动阀81、82、83分别具有膨胀阀,并通过控制各膨胀阀中阀的开度,来调节制冷剂的减压程度,从而可控制从配管中通过的制冷剂量。
并且,在该分支部分88附近,为了进行制冷时的等温控制以及防止配管结露,而在室内机侧的气体管12、22、32内设置了用于检测内部的制冷剂温度的气体管热敏电阻(未图示)。并且,为了进行加热时的等温控制,而在室内机侧的液体管12、23、33内设置了用于检测内部的制冷剂温度的液体管热敏电阻(未图示)。
就构成制冷剂配管41的气体管42和液体管43而言,随着从主体50内部向室外机40侧离开,形成有彼此距离沿上下方向离开的室外机侧隔离部分。并且,在该室外机侧隔离部分与分支部分88之间,设置有以使气体管42与液体管43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卷绕的橡皮状的橡胶衬套64。
就构成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的气体管12、22、32与液体管13、23、33而言,随着从主体50内部向室内机10、20、30侧离开,形成有彼此距离沿上下方向离开的室内机侧隔离部分。并且,在该室内机侧隔离部分与分支部分88之间,设置有以使气体管12、22、32与液体管13、23、33分别实现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卷绕的橡皮状的橡胶衬套61、62、63。
(主体50的结构)
如图3及图4所示,主体50构成包括: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钣金外壳57和配管接受部59。
如图4所示,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由如下部分构成:相对于设置有分支制冷剂配管的面而位于上侧的上部树脂外壳52;和位于下侧的下部树脂外壳53。该上部树脂外壳52与下部树脂外壳53通过具有优良蔓延燃烧性的注射成形树脂来成形。并且,上部树脂外壳52与下部树脂外壳53相互从上下方向抵接并形成长方体的外壳,从而在内部收纳制冷剂配管41的一部分、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的一部分以及分支部分88。如图4所示,在该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与制冷剂配管41的一部分、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的一部分及分支部分88之间,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设置有绝热空间50S。并且,如图3所示,该上部树脂外壳52与下部树脂外壳53夹着上述与气体管及液体管一体设置的橡胶衬套61、62、63、64并相互抵接。
如图4所示,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设置成其与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的外周相抵接。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由如下部分构成:以与上部树脂外壳52的上侧相抵接的方式设置的上部绝热材料外壳55;和以与下部树脂外壳53的下侧相抵接的方式设置的下部绝热材料外壳56。该上部绝热材料外壳55及下部绝热材料外壳56,通过具有优良绝热性的苯乙烯类树脂、即EPS(Expanded Polystyrene:泡沫聚苯乙烯)来形成。这里,由于没有使用聚氨酯类树脂,而采用了苯乙烯类树脂,因此可以抑制暴露于空气时的水分吸收程度。并且,上部绝热材料外壳55与上述的上部树脂外壳52一起,下部绝热材料外壳56与上述的下部树脂外壳53一起,通过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沿上下方向相互抵接。
图5详细表示图4中A-A截面。
如上所述,如图3所示,上部树脂外壳52及上部绝热材料外壳55、与下部树脂外壳53及下部绝热材料外壳56,处于夹持着橡胶衬套61、62、63且相互抵接的状态。因此,在该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的室内机10、20、30侧,设置有用于夹入各个橡胶衬套61、62、63凹陷形状部。并且,虽未图示,以下关于室外机40侧也相同。
并且,这里,在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与橡胶衬套61、62、63之间,夹有密封材料61a、62a、63a。
这些该密封材料61a、62a、63a通过EPDM形成。并且,此外也可使用橡胶海绵或其他合成树脂材料。通过该密封材料61a、62a、63a、64a,可以进一步提高上部树脂外壳52及下部树脂外壳53与橡胶衬套61、62、63之间相抵接的抵接部的气密性。
图6详细表示图5中B-B截面(分支制冷剂配管延伸方向的截面)。
这里,在下部树脂外壳53与上部树脂外壳52夹着密封材料61a、62a、63a相抵接的部分上,下部树脂外壳53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形状。并且,上部树脂外壳52形成有对应的凹部形状,从而配合该下部树脂外壳53的凸部形状。并且,如图3所示,下部树脂外壳53的凸部形状沿整个抵接部连续形成。并且,对应的上部树脂外壳52也同样,沿整个抵接部连续形成凹部形状。
由此,形成凹凸形状相互对应的槽结构,通过硬脂树脂、即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隔着密封材料61a、62a、63a夹入橡胶衬套61、62、63,由此,可以限制上部树脂外壳52及下部树脂外壳53在配管延伸方向上移动,从而提高上部树脂外壳52和下部树脂外壳53的密封性。
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密封材料61a、62a、63a通过具有弹性的EPDM来形成,橡胶衬套61、62、63、64也通过具有弹性的橡胶形成,因此即使发生伴随外界气温上升/下降的膨胀/收缩,也不会有损气密性。并且,由于通过凹凸形状构成的槽结构及密封材料形成为膜结构,因此可更好地保持气密性,并尽可能地限制基于配置于内部的配管内的制冷剂温度与外界气温的差异而产生的结露。
根据如上所示的绝热结构,如图4所示,制冷剂配管41,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分支配管88a,气液热交换单元88b(电动阀81、82、83),气体管热敏电阻和液体管热敏电阻等内部部件配置成,通过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及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位于大致气密地封闭的绝热空间50S中。
图7详细表示图5中的C-C截面。
如上所述,橡胶衬套61、62、63、64将液体管13、23、33、42及气体管12、22、32、43一体地包围。并且,由于该橡胶衬套61、62、63、64由导热性低的橡胶成形,因此可有效地防止液体管13、23、33、42与气体管12、22、32、43之间的热交换。
如图4所示,钣金外壳57设置成与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的外周相抵接,且由如下部分构成:以与上部绝热材料外壳55的上侧相抵接的方式设置的上部钣金外壳57a;以与下部绝热材料外壳56的下侧相抵接的方式设置的下部钣金外壳57b。该上部钣金外壳57a和下部钣金外壳57b由金属制外壳成形。由此,可有效地防止万一来自电动阀81、82、83等的蔓延燃烧。上部钣金外壳57a和下部钣金外壳57b以包围上述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及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的方式沿上下方向相互嵌合,并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相互螺合。由此,施力使得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及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沿上下方向相互挤压,从而可提高绝热结构的气密性。
上部钣金外壳57a包括:从室内机40侧观察位于左侧的第一侧面部58a;从室外机40侧观察位于右侧、与第一侧面部58a相反侧的第二侧面部58b;室外机侧侧面58c;室内机侧侧面58d;以及上表面58e。在该第一侧面部58a中设置有第一安装孔65,该第一安装孔65用于通过基板安装爪部77(后述)安装电气安装件箱70。并且,在第二侧面部58b中同样设置有第二安装孔66。电气安装件箱70可通过各个安装孔部65、66相对于主体50被可自由拆卸地安装。
如图7、图8及图3所示,配管接受部59由室外机侧配管接受部44和室内机侧配管接受部14、24、34构成。室外机侧配管接受部44具有第一接受部件44a和第二接受部件44b。就第一接受部件44a与第二接受部件44b而言,从室外机40侧观察,通过沿左右方向嵌合,夹入制冷剂配管41(气体管42及液体管43)。并且,关于室内机侧配管接受部14(14a、14b)、室内配管接受部24(24a、24b)、室内配管接受部34(34a、34b),也具有与上述室外机侧配管接受部44相同的构成,省略其说明。
并且,如图2及图4所示,主体50的一侧以室外机40侧的气体管42及液体管43从室外机侧配管接受部44露出的状态进行配置。并且,如图2及图4所示,主体50的另一侧以室外机10、20、30侧的气体管12、22、32及液体管13、23、33从室内机侧配管接受部14、24、34露出的状态进行配置。
(电气安装件箱70的结构)
如图3所示,电气安装件箱70由基板71、基板罩72和基板安装框架73等构成。
基板71通过电气配线与在主体50内安装的电气部件等连接。在该基板71上,装载有用于进行装置控制的CPU及ROM、RAM、电源电路等。
这里,通过使基板护罩72与基板安装框架73相互嵌合,构成基板外壳74。基板71被收纳于该基板外壳74的内部,基板71及基板护罩72及基板安装框架73成为一体,并作为电气安装件箱70使用。
可将该电气安装件箱70安装在主体50的第一侧面部58a及第二侧面部58b中的任意一个上。具体而言,在电气安装件箱70的基板安装框架73上设置有基板安装爪部77。并且,通过将该基板安装爪部77插入第一侧面部58a的第一安装孔部65或第二侧面部58b的第二安装孔部66内并卡住,从而可将电气安装件箱70安装于主体50。
(维护和分支单元5的分解作业)
关于分支单元5的维护,例如进行气体管热敏电阻、液体管热敏电阻、电动阀等内部部件的替换、修理等的维护时,仅将螺栓卸下,即可沿上下方向容易地分解相互螺合的钣金外壳57、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
并且,维护结束后,以与上述相同的顺序,安装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及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安装钣金外壳57,并分别将它们螺合。
[本实施方式的分支单元5的特征]
(1)
以往的分支单元所采用的绝热结构,将制冷剂配管与绝热材料紧密接触地设置。因此,有时制冷剂配管与绝热材料相互粘合,从而在进行制冷剂配管相关的电动阀等部件的维护等时,分解作业变得繁杂。并且,在分支部分具有复杂结构时,上述分解性的问题变得更加显著。
与此相对,就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支单元5而言,分支部分88与电动阀81、82、83,间隔有绝热空间50S并被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包围。由此,分支部分88不会与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及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直接接触。并且,在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的外周上设置有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由此,可通过与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之间确保的绝热空间50S及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来确保分支部分88的绝热性。因此,可避免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及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与分支部分88相粘合,从而可容易地将分支部分88与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及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分解。
因此,可确保分支部分88的绝热性,并容易进行分支单元5的分解作业。
例如,就分支单元5而言,通过确保含有电动阀81、82、83的制冷剂回路的分支部分的密封性,可抑制结露并确保绝热性,同时可容易地进行分解作业。
(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分支单元5中,上部树脂外壳52与上部绝热材料外壳55形成为一体,下部树脂外壳53与下部绝热材料外壳56形成为一体,从而形成两个结构体。由此,仅通过将两个结构体分开或合为一体,即可容易地进行分解、组装。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支单元5中,两个结构体为相对于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的排列面而上下分开的结构。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分支单元5的易于分解性和易于组装性。
(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支单元5中,使上部树脂外壳52的嵌合部分的一部分为凹状,使下部树脂外壳53的嵌合部分的一部分为凸状。并且,采用了槽结构,从而使这些凹状与凸状相互嵌合。因此,限制了上部树脂外壳52与下部树脂外壳53沿凹凸方向在垂直方向上移动。
因此,通过由凹状与凸状构成的槽结构,可以提高上部树脂外壳52与下部树脂外壳53的密封性。
(4)
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分支单元5中,限制分支部分88,从而抑制放热程度。并且,这里,即使万一发生不能预料的情况,由于覆盖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的外周的钣金外壳57为金属制品,因此也可有效地防止蔓延燃烧。
并且,由于分支单元5为由钣金外壳57覆盖的结构,因此即使是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为柔软性材料的情况下,也可提高整个分支单元5的强度。
(5)
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分支单元5中,作为分支单元5的内侧设置的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的材料,采用了硬化树脂、即注射成形树脂。因此,更加有效地提高上部树脂外壳52及下部树脂外壳53的密封性。
并且,由于作为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的材料采用了注射成形树脂,因此即使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的形状复杂,也可容易地对应该复杂的形状进行成形。
(6)
以往的绝热结构通过将聚氨酯发泡构成。但是,使该聚氨酯发泡的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因发泡放热温度升高(100℃左右),为了保护设置于分支部分附近的功能部件及温度传感器等免受发泡放热的影响,而需要将其配置于发泡空间外等。
与此相对,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支单元5的制造工序中,首先,确保绝热空间50S,并用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包围分支部分88。并且,预先使PS、EPS、PP及EPP等发泡,并通过使用冷却后的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包围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这里,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形成为沿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的外周的形状。并且,这里的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与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也可预先成形为一体。并且,用钣金外壳57包围该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
如此,通过使用预先成形并冷却了的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来制造分支单元5,可以消除发泡放热对耐热性差的功能部件及温度传感器等的影响。
例如,即使是在分支部分88的电动阀81、82、83的附近设置耐热性差的热敏电阻的情况下,根据使用了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也可以避免发泡放热对热敏电阻的影响,从而消除热敏电阻的损伤。
并且,由此,由于可在分支单元5的分支部分88中采用耐热性差的部件,因此可降低部件成本。
并且,通过上述工序制造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从而可不使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与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接触,就可制造分支单元5。因此,可以避免绝热材料与制冷剂配管的分支部分粘合,从而容易地分解分支部分88、与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及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
并且,使用绝热材料树脂外壳51包围分支部分88时,优选在低湿度环境的条件下包围分支部分88。由此,可预先降低被包围的绝热空间50S的水分、湿度,从而有效地抑制结露的发生。
并且,在使聚氨酯发泡的方法中,也存在其他问题。即,易于分解性较差,在发泡工序中,由于硬化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存在生产率较差的问题。并且,需要聚氨酯发泡用的发泡专用设备、工具,因此存在成本升高的问题。并且,由于聚氨酯与水反应并发生碳化,因此必须形成为不与空气接触的结构。与此相对,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支单元5中,由于作为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采用了至少含有PS、EPS、PP及EPP中的任意一种泡沫绝热材料外壳54,因此可以改善这些问题。
(7)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支单元5中,橡胶衬套61、62、63、64的外周,形成为与上部树脂外壳52及下部树脂外壳53的对应部分相对应的形状。
由此,可以固定形状使橡胶衬套61、62、63、64的形状稳定化。由此,可提高橡胶衬套61、62、63、64与上部树脂外壳52及下部树脂外壳53的对应部分的密封性。
并且,由于橡胶衬套61、62、63、64含有橡胶而成形,因此在由上部树脂外壳52及下部树脂外壳53的对应部分包围的方向上具有弹性。
由此,通过橡胶衬套61、62、63、64的形状的稳定化与弹性的相乘效果,可进一步提高橡胶衬套61、62、63、64与上部树脂外壳52及下部树脂外壳53的对应部分的密封性。
并且,由于橡胶衬套61、62、63、64由导热性较低的树脂成形,因此可有效地防止液体管13、23、33、42与气体管12、22、32、43之间的热交换。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分支单元5中,举例说明了通过使上部树脂外壳52的嵌合部分的一部分为凹状、使下部树脂外壳53的嵌合部分的一部分为凸状的槽结构,从而提高密封性的情况。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上述的槽结构,例如也可使上部树脂外壳52的嵌合部分及与其对应的上部绝热材料外壳55的一部分为凹状,使下部树脂外壳53的嵌合部分及与其对应的下部绝热材料外壳56的一部分为与凹状嵌合的凸状。在该情况下,限制了上部树脂外壳52及上部绝热材料外壳55与下部树脂外壳53及下部绝热材料外壳56,沿凹凸方向在垂直方向上移动。因此,通过由该凹状与凸状构成的槽结构,可提高上部树脂外壳52及上部绝热材料外壳55与下部树脂外壳53及下部绝热材料外壳56的密封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分支单元,由于可容易进行分解作业,因此特别适用于将制冷剂配管分支为多个分支制冷剂配管的分支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laims (8)
1.一种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该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将制冷剂配管(41)分支为多个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
该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包括:
壳体部(51),其确保与上述分支部分(88、88a、88b)之间的空间(50S),并包围上述分支部分(88、88a、88b);和
绝热材料(54),其被设置于上述壳体部(51)的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部(51)包括:具有相互嵌合的嵌合部分的一对第一壳体部(52、51)及第二壳体部(53、51),
上述绝热材料(54)包括:与上述第一壳体部(52、51)成为一体的第一绝热材料(55、54);和与上述第二壳体部(53、51)成为一体的第二绝热材料(56、5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壳体部(52、51)的上述嵌合部分的一部分为凹状,
上述第二壳体部(53、51)的上述嵌合部分的一部分为与上述凹状嵌合的凸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其特征在于,
该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还具有覆盖上述绝热材料(54)外周的金属制外壳(57)。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部(51)含有注射成型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热材料(54)含有PS、EPS、PP及EPP中的至少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
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部(51)包括:用于供从上述分支部分(88、88a、88b)延伸的配管贯穿的贯穿部(61、62、63、64);和从与上述贯穿方向垂直的方向包围上述贯穿部(61、62、63、64)的包围部(52、53),
上述贯穿部(61、62、63、64)以外周形成为与上述包围部(52、53)对应的形状的方式含有橡胶而被成形。
8.一种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将制冷剂配管(41)分支为多个分支制冷剂配管(11、21、31),其特征在于,该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5)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骤,其确保与上述分支部分(88、88a、88b)之间的空间(50S),并以包围上述分支部分(88、88a、88b)的方式形成壳体部(51);
第二步骤,其以沿着上述壳体部(51)的外周的方式利用预先成形的绝热材料(54)来包围上述壳体部(51);
第三步骤,其利用金属制外壳(57、58、59)包围上述绝热材料(5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20556/2005 | 2005-04-19 | ||
JP2005120556A JP3885817B2 (ja) | 2005-04-19 | 2005-04-19 | 分岐冷媒中継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PCT/JP2006/307739 WO2006115058A1 (ja) | 2005-04-19 | 2006-04-12 | 分岐冷媒中継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3925A true CN101163925A (zh) | 2008-04-16 |
CN101163925B CN101163925B (zh) | 2011-02-16 |
Family
ID=37214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1327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3925B (zh) | 2005-04-19 | 2006-04-12 | 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04303B2 (zh) |
EP (1) | EP1876398B1 (zh) |
JP (1) | JP3885817B2 (zh) |
CN (1) | CN101163925B (zh) |
AU (1) | AU2006240835B2 (zh) |
CA (1) | CA2604722A1 (zh) |
ES (1) | ES2642786T3 (zh) |
WO (1) | WO2006115058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92623A (zh) * | 2010-03-11 | 2011-09-2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2192624A (zh) * | 2010-03-11 | 2011-09-2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室外机、分配单元及包括它们的空气调节装置 |
CN102313406A (zh) * | 2010-06-30 | 2012-01-11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
CN102466375A (zh) * | 2010-11-05 | 2012-05-2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热水两用装置 |
US9097444B2 (en) | 2010-11-01 | 2015-08-04 | Lg Electronics Inc. | Heat pump type water heating apparatus |
CN106403410A (zh) * | 2016-08-31 | 2017-02-1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用膨胀阀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22862B2 (ja) * | 2006-01-06 | 2011-02-02 |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及び人工心肺装置の製造方法 |
KR20090014595A (ko) * | 2007-08-06 | 2009-02-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조장치용 배관키트 및 이를 갖춘 에어핸들링유닛 |
KR101727034B1 (ko) * | 2010-03-11 | 2017-04-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장치 |
JP5447231B2 (ja) * | 2010-06-30 | 2014-03-19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
JP5338756B2 (ja) * | 2010-06-30 | 2013-11-1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
JP5471896B2 (ja) * | 2010-06-30 | 2014-04-16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
EP2498026A3 (de) * | 2011-03-09 | 2017-05-10 | Vaillant Gmb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hindern der Kondensation von Luftfeuchtigkeit an Kalten Soleleitungen |
DE102011111798A1 (de) * | 2011-08-27 | 2013-02-28 | Vaillant Gmb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hindern der Kondensation von Luftfeuchtigkeit an kalten Soleleitungen |
JP6028445B2 (ja) * | 2012-01-23 | 2016-11-16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冷媒回路ユニット |
WO2013145013A1 (ja) * | 2012-03-29 | 2013-10-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分流コントローラ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JP5971008B2 (ja) * | 2012-07-30 | 2016-08-1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冷媒回路ユニット |
WO2014192139A1 (ja) * | 2013-05-31 | 2014-12-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熱媒体変換装置、及び、この熱媒体変換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US9891005B2 (en) * | 2013-11-21 | 2018-02-13 | David Rich | High efficiency ventilation system |
JP5783235B2 (ja) * | 2013-12-11 | 2015-09-2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 |
TWI588420B (zh) * | 2014-06-06 | 2017-06-21 |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冷媒插座及具有該冷媒插座的空調設備 |
KR20180008550A (ko) | 2015-05-12 | 2018-01-24 | 엘리언스 포 서스터너블 에너지, 엘엘씨 | 분할 난방 및 냉방 시스템들 |
CN109154458B (zh) * | 2017-04-27 | 2021-01-08 | 日立江森自控空调有限公司 |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空调机 |
EP4187167A1 (en) * | 2017-12-26 | 2023-05-31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Hvac product for flammable refrigerant |
FR3085468B1 (fr) | 2018-09-03 | 2020-12-18 | Arkema France | Procede de conditionnement d'air |
JP6809583B1 (ja) * | 2019-09-24 | 2021-01-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流路切換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CN210861592U (zh) | 2019-11-19 | 2020-06-26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密封箱胆、热回收切换装置的主机、制冷装置 |
JP7557441B2 (ja) * | 2021-08-23 | 2024-09-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回路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76110A (en) * | 1974-01-21 | 1976-08-24 | White Kenneth R | Refrigerant charging kit |
US4457214A (en) * | 1982-12-07 | 1984-07-03 | Qua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Refrigerated structure |
JPH0267823U (zh) * | 1988-07-27 | 1990-05-23 | ||
DE3939296C3 (de) * | 1989-11-28 | 1996-02-08 | Electrolux Siegen Gmbh | Vorrichtung zum Entsorgen des Kältemittels von Absorptions-Kältesystemen |
JP3055163B2 (ja) * | 1990-10-16 | 2000-06-26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3221076B2 (ja) * | 1992-07-17 | 2001-10-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ィジタルフィルタ設計法 |
JPH06137592A (ja) * | 1992-10-29 | 1994-05-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箱 |
CN2151411Y (zh) * | 1993-03-25 | 1993-12-29 | 清华大学 | 节能多功能水冷空调器 |
JP3169480B2 (ja) * | 1993-06-21 | 2001-05-28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3066276B2 (ja) * | 1995-01-31 | 2000-07-1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分離型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JP3326352B2 (ja) * | 1997-02-28 | 2002-09-2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H1163565A (ja) * | 1997-08-13 | 1999-03-05 | Osaka Gas Co Ltd | 屋外型断熱配管ボックス |
JP3175676B2 (ja) * | 1997-12-05 | 2001-06-1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
US6122926A (en) * | 1999-10-12 | 2000-09-2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 Low thermal conductance insulated cooling assembly for IC chip modules |
JP2001241696A (ja) * | 2000-02-28 | 2001-09-07 | Daikin Ind Ltd | 断熱材組立体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冷媒中継ユニット |
JP2002180558A (ja) * | 2000-04-28 | 2002-06-26 | Sekisui Chem Co Ltd | 建 物 |
JP3848625B2 (ja) * | 2003-02-06 | 2006-11-22 | 株式会社葉山電器製作所 | 生物用環境調整装置 |
JP2004340568A (ja) * | 2003-04-22 | 2004-12-0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装置 |
GB2407319A (en) * | 2003-09-12 | 2005-04-27 | Crp Group Ltd |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 |
US7681405B2 (en) * | 2005-04-14 | 2010-03-23 | Alton Williams | Insulated shipping container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of |
-
2005
- 2005-04-19 JP JP2005120556A patent/JP38858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4-12 EP EP06731685.1A patent/EP187639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4-12 CA CA002604722A patent/CA260472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04-12 WO PCT/JP2006/307739 patent/WO200611505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4-12 CN CN2006800132767A patent/CN10116392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12 US US11/911,806 patent/US810430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12 AU AU2006240835A patent/AU2006240835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6-04-12 ES ES06731685.1T patent/ES2642786T3/es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92623A (zh) * | 2010-03-11 | 2011-09-2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2192624A (zh) * | 2010-03-11 | 2011-09-2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室外机、分配单元及包括它们的空气调节装置 |
CN102192623B (zh) * | 2010-03-11 | 2013-10-3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2192624B (zh) * | 2010-03-11 | 2014-11-2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室外机、分配单元及包括它们的空气调节装置 |
CN102313406A (zh) * | 2010-06-30 | 2012-01-11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
CN102313406B (zh) * | 2010-06-30 | 2016-06-15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空调机的制冷剂分配单元 |
US9689578B2 (en) | 2010-06-30 | 2017-06-27 |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US9097444B2 (en) | 2010-11-01 | 2015-08-04 | Lg Electronics Inc. | Heat pump type water heating apparatus |
CN102466375A (zh) * | 2010-11-05 | 2012-05-2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热水两用装置 |
CN102466375B (zh) * | 2010-11-05 | 2014-10-0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热水两用装置 |
US9234663B2 (en) | 2010-11-05 | 2016-01-12 | Lg Electronics Inc. | Heat pump supply apparatus having a combined use with an air conditioner |
CN106403410A (zh) * | 2016-08-31 | 2017-02-1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用膨胀阀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2604722A1 (en) | 2006-11-02 |
EP1876398A1 (en) | 2008-01-09 |
US20090049855A1 (en) | 2009-02-26 |
JP2006300380A (ja) | 2006-11-02 |
AU2006240835A1 (en) | 2006-11-02 |
EP1876398A4 (en) | 2014-03-26 |
WO2006115058A1 (ja) | 2006-11-02 |
CN101163925B (zh) | 2011-02-16 |
JP3885817B2 (ja) | 2007-02-28 |
EP1876398B1 (en) | 2017-09-06 |
US8104303B2 (en) | 2012-01-31 |
AU2006240835B2 (en) | 2009-10-01 |
ES2642786T3 (es) | 2017-1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63925A (zh) | 分支制冷剂中继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
US7484379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US6574967B1 (en) | Cooling and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thermoelectric module | |
CN101512264B (zh) | 具有压力补偿阀的冰箱 | |
KR101865002B1 (ko) | 온습도 통합관리 및 제어기능을 갖춘 자동제어반 | |
KR20130138082A (ko) | 냉각 장치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공기 조화기 | |
CN107110554B (zh) | 检修面板 | |
JP2005180795A (ja) | 電子冷却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断熱パネル | |
US10260773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US20200103161A1 (en) | Refrigerator | |
EP1595726B1 (en) | HVAC unit housing assembly | |
CN111971506A (zh) | 包括壳体和袋的照明设备 | |
CN101363656B (zh) | 框架断冷式空调机箱 | |
WO2016092669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4075171B2 (ja) | ブロック型減圧装置 | |
JP2008074323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冷媒配管シール構造 | |
JP4957437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空調ユニット | |
JP5881392B2 (ja) | 冷蔵庫 | |
JP2003002036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配管構造 | |
JP2007164326A (ja) | 断熱仕切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9066183A (ja) | 環境形成装置及び貫通孔部構造 | |
JPH11159791A (ja) | 空気調和機の断熱装置 | |
JPH05306831A (ja) | 空調用ダクト | |
CN2705742Y (zh) | 空调机 | |
JP2001270319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