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29988C - 显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29988C CN100529988C CNB2007100855546A CN200710085554A CN100529988C CN 100529988 C CN100529988 C CN 100529988C CN B2007100855546 A CNB2007100855546 A CN B2007100855546A CN 200710085554 A CN200710085554 A CN 200710085554A CN 100529988 C CN100529988 C CN 10052998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toner
- stirring
- developing apparatus
- stirring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8—Details of powder developing device no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ly
- G03G2215/0802—Arrangements for agitat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material
- G03G2215/0816—Agitator type
- G03G2215/0827—Augers
- G03G2215/0833—Augers with varying pitch on one shaf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装置,具有:搅拌、传送框体内色粉的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第二搅拌传送旋转体;和将色粉提供到感光鼓的显影辊,该显影装置的特征在于,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在和显影辊基本平行配置的旋转轴上,多个搅拌叶片相对旋转轴的轴心方向倾斜配置,搅拌体相对于相邻的搅拌体通过旋转中心的法线非对称地形成,非对称的搅拌叶片交互地配置有奇数个。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显影装置,特别涉及到一种利用色粉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显影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利用色粉的复印装置、传真装置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根据图像信息向感光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影从显影装置适当地提供显影剂,从而使之显影化,并将该显影剂转印到记录介质,进行图像输出。
一般情况下,显影装置具有:容纳显影剂(含有色粉)的显影剂槽;将显影剂槽的显影剂通过螺杆等搅拌并传送的搅拌传送单元;以及将显影剂提供到感光体的显影辊,其中,将在显影剂槽内均匀搅拌的显影剂适量提供到静电图像载体(感光鼓)。
但是,在现有的显影装置中,例如通过螺杆等一边搅拌显影剂一边传送时,具有与传送方向开始端相比,传送方向结束端的显影剂滞留较多的倾向,显影剂槽内分布的显影剂的量平衡恶化,当进行高速打印时显影剂偏向传送方向下游一侧,产生图像不佳的问题。
并且,显影剂槽内的搅拌传送单元进行的显影剂的传送无法切实、顺利地进行传送来的显影剂的收授,显影剂循环恶化,传送效率下降,难于应对近些年来的高速图像输出。
因此,作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的对策,以下装置为世人所知:设置以下单元,以便在显影剂槽内进行良好的显影剂循环:在显影剂槽内使显影剂向一个方向传送的第一搅拌传送单元;在和第一搅拌传送方向的显影剂传送方向相反方向上进行传送的第二搅拌传送单元;主传送单元,传送显影剂,使第一搅拌传送单元进行显影剂传送的终端部、及第二搅拌传送单元进行显影剂传送的终端部比搅拌部中进行有效的搅拌传送的端部靠近内侧(参照专利文件1:特开2000-137383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方法中,装置的构成配件增大,并且装置结构变得复杂,存在装置的节省空间化难以实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可高效地进行显影剂槽内的显影剂的搅拌传送、使显影剂循环良好的、在高速打印时也不会产生显影剂偏向的可实现高品质图像形成的显影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的结构如下所示。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的显影装置具有:搅拌传送部,对显影剂槽中容纳的显影剂一边搅拌一边传送;和显影辊,将从上述搅拌传送部传送的显影剂提供到静电潜影载体,该显影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搅拌传送部具有:相对上述显影辊基本平行配置的旋转轴;和相对上述旋转轴的轴心延伸方向倾斜配置的多个分离的盘状的搅拌体,上述多个搅拌体中的连续的奇数个的搅拌体分别相对于通过上述旋转轴的旋转中心的搅拌体的法线形成为非对称的形状,上述奇数个的搅拌体中的相邻的搅拌体以不同的相位配置在上述旋转轴上。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涉及的显影装置除了第一方式所述的结构外,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续的奇数个的搅拌体以上述搅拌传送部的搅拌区域的大致中央部为界,在第一侧形成第一组,在第二侧形成第二组,上述第二组中的上述搅拌体的排列顺序在朝向上述大致中心部的方向上,相对上述第一组的上述搅拌体的排列顺序为非对称的排列,上述第一、第二组分别在朝向上述大致中心部的方向上传送显影剂。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涉及的显影装置除了第一或第二方式所述的结构外,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显影装置上,靠近上述搅拌传送部配置色粉浓度传感器,靠近上述色粉浓度传感器配置的搅拌体在和上述色粉浓度传感器相对的部分形成切口部。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涉及的显影装置除了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外,其特征在于,上述搅拌传送部的两端的上述搅拌体形成为相对上述法线对称形成的半椭圆状。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涉及的显影装置除了第四方式所述的结构外,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搅拌体中的上述旋转轴的大致中央部的搅拌体大致形成为圆盘状。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涉及的显影装置除了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外,其特征在于,上述搅拌体相对于沿上述旋转轴轴心的方向以45度倾斜配置。
根据第一方式所述的发明,通过使上述多个搅拌体中的连续的奇数个的搅拌体分别相对于通过上述旋转轴的旋转中心的搅拌体的法线形成为非对称的形状,即,以旋转中心点对称地形成,并使上述奇数个的搅拌体中的相邻的搅拌体以不同的相位配置在上述旋转轴上,从而可在各个搅拌体上产生沿旋转轴轴线方向的传送力,并且,可打破作为整体传送的显影剂流的平衡使显影剂向预定的方向搅拌传送,因此可以简单的结构高效进行显影剂槽内的显影剂的搅拌传送,使显影剂循环良好,在高速打印时也不会产生显影剂偏向,可实现高品质图像形成。
并且,除了上述第一至第七方式所述的发明可获得的上述共同效果外,根据各方式所述发明可获得以下效果。
具体而言,根据第二方式所述的发明,除了第一方式所述的发明可获得的效果外,在沿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倾斜的状态下,也可防止在倾斜下游显影剂偏向引起的图像不佳。
根据第三方式所述的发明,除了第一或第二方式所述的发明可获得的效果外,可防止由搅拌体传送的显影剂密度变化而使透磁率变化从而造成色粉浓度传感器的输出波动,因此可检测出准确的色粉浓度。
根据第四方式所述的发明,除了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意一项所述发明可获得的效果外,各搅拌体的传送力变为最大,可稳定传送显影剂。
根据第五方式所述的发明,除了第四方式所述的发明可获得的效果外,在搅拌区域的中央部不传送地进行搅拌,从而可实现更均匀的显影剂搅拌。
根据第六方式所述的发明,除了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意一项所述发明可获得的效果外,可高效地进行显影剂的搅拌、传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了本发明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构成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和色粉补给装置的结构的概要侧面截面图。
图3是表示从正面观察上述显影装置和色粉补给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上述显影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5A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影装置的搅拌传送单元的结构的侧面截面图,图5B是图5A的b1-b1向视图,图5C是图5A的b2-b2向视图,图5D是图5A的b3-b3向视图,图5E是图5A的b4-b4向视图,图5F是图5A的b5-b5向视图。
图6是表示将色粉补给部安装到构成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时的安装示例的透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8A是表示构成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补给部的结构的侧视图,图8B是上述色粉补给部的从色粉补给侧端面观察到的正视图。
图9A是表示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色粉排出口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B是表示上述色粉排出口被挡板机构关闭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背面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连接上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和显影装置的补给用通道体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3A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装置安装到安装台的安装完成前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3B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装置安装到安装台的安装结束时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3C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装置从安装台脱离时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印机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图1是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的一个例子,是表示采用了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是通过由显影辊231(231a、231b、231c、231d)提供的显影剂(包括色粉)、根据图像数据使感光鼓21(21a、21b、21c、21d)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经过转印过程转印到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的显影装置23(23a、23b、23c、23d),具有包括容纳了色粉的色粉瓶200(200a、200b、200c、200d:图3)并将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23的色粉补给装置100(100a、100b、100c、100d),将色粉自动提供到显影装置23并进行图像输出。
安装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影装置23的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1所示,具有:感光鼓21(21a、21b、21c、21d),形成显影剂图像(以下称为色粉图像),该显影剂图像根据色分解的图像信息通过和各色相一致的显影剂(以下称为色粉)形成;多个彩色套印单元20(20a、20b、20c、20d),具有在该感光鼓21的表面上提供色粉的显影装置23(23a、23b、23c、23d),进一步具有:曝光单元10,根据图像信息按照各种颜色在各个感光鼓21上照射激光(光束)并生成静电潜影;转印带单元30,具有传送色粉图像的环形的转印带31;以及定影单元27,通过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使转印到记录纸张上的色粉图像热定影。
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1所示,是对图像信息进行色分解,按照各色相形成图像,并输出彩色图像的所谓数字彩色打印机,大致由图像形成部108和送纸部109构成,用于根据来自和外部连接的个人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省略图示)的印刷任务,在记录纸张上形成多色图像或单色图像。
图像形成部108以电子照相方式利用黄(Y)、品红(M)、青(C)、黑(BK)各颜色形成多色图像,主要由曝光单元10、彩色套印单元20、定影单元27、作为具有转印带31的转印单元的转印带单元30、转印辊36、以及转印带清洁单元37构成。
图像形成部108的概要结构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的一端的上部配置定影单元27,在该定影单元27的下方,从框体1a的一端到另一端配置转印带单元30,并且在该转印带单元30的下方配置彩色套印单元20,进一步在该彩色套印单元20的下方配置曝光单元10。
并且,在转印带单元30的另一端设有转印带清洁单元37。进一步,在图像形成部108的上部,与定影单元27相邻设有排纸盘43。并且,在该图像形成部108的下侧构成送纸部109。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彩色套印单元20,和黑(BK)、黄(Y)、品红(M)、青(C)各颜色对应的四个彩色套印单元20a、20b、20c、20d沿转印带31依次设置。
这些彩色套印单元20(20a、20b、20c、20d)在框体1a内大致和水平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平行排列设置,按各颜色分别具有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21(21a、21b、21c、21d)、使该感光鼓21带电的带电器(带电单元)22(22a、22b、22c、22d)、显影装置(显影单元)23(23a、23b、23c、23d)、清洁单元24(24a、24b、24c、24d)等。
其中,对和各颜色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的标记a、b、c、d分别对应于黑(BK)、黄(Y)、品红(M)、青(C)各颜色,在以下说明中,除了指定和特定颜色对应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的情况外,统一对各颜色设定的构成要素,记录为感光鼓21、带电器22、显影装置23、清洁单元24。
感光鼓21配置成使外周面的一部分和转印带31的表面接触,并且沿着鼓的外周面相邻地配置作为电场生成部的带电器22、显影装置23、及清洁单元24。
带电器22使用电晕线充电器型带电器,在和隔着感光鼓21配置转印带单元30的位置大致相反的一侧沿感光鼓21的外周面邻接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电器22使用电晕线充电器型带电器,但也可替代电晕线充电器型带电器而使用毛刷型带电器、磁刷型带电器、辊型带电器、锯齿型带电器、离子发生型带电装置等,只要是可向感光鼓施加所需带电性能的装置即可。
显影装置23中,黄(Y)、品红(M)、青(C)、黑(BK)各颜色色粉容纳在各显影装置23a、23b、23c、23d中,在感光鼓的旋转方向(图中的箭头A方向)上配置在比带电器22靠下游一侧。
显影装置23a、23b、23c、23d中,为了应对高速及大量的印刷,设有具有用于向各个显影装置23a、23b、23c、23d补给色粉的五个色粉补给部500a、500b、500c、500d的色粉补给装置100a、100b、100c、100d,各个显影辊231a、231b、231c、231d和感光鼓21a、21b、21c、21d相对配置,分别向感光鼓21a、21b、21c、21d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提供各色色粉并使之显影化。
作为补给用的色粉,在色粉补给部500a中容纳黑色(BK)显影剂,在色粉补给部500b中容纳青色(C)显影剂,在色粉补给部500c中容纳品红色(M)显影剂,在色粉补给部500d中容纳黄色(Y)显影剂。
此外,黑色(BK)显影剂用的色粉补给部500a考虑到通常较多使用的黑白打印,并列设置二个,其可进行大量印刷。
并且,各色粉补给部500分别配置在利用对应的色粉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23的大致正上方,通过显影剂补给用通道体612(612a、612b、612c、612d)与各个对应的显影装置23连接。
并且,用于补给黑色(BK)色粉的补给用通道体612a的结构是,将来自二个色粉补给装置100a、100a的色粉集中补给到显影装置23a。
清洁单元24在感光鼓旋转方向上配置在比带电器22靠上游一侧。并且,清洁单元24的结构是,具有清洁刮刀241,使该清洁刮刀241沿感光鼓21的外周面抵接配置,抓取该感光鼓21上的残留色粉并回收。图中的标记242是用于传送回收的色粉的传送螺杆。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清洁刮刀241,但不限于该结构,清洁刮刀可使用一个以上,也可单独使用毛刷、磁刷。并且也可同时使用清洁刮刀和毛刷、磁刷。只要是可抓取该感光鼓21上的残留色粉并回收的结构即可。
曝光单元10主要具有:具有形成为箱状的框体、及配置在其内部的激光照射部11a的激光扫描单元(LSU)11;多棱镜12;及按照各色反射激光的反射镜13a、13b、13c、13d、14a、14a、14b、14c等。
从激光扫描单元11的激光照射部发出的激光通过未图示的多棱镜及fθ透镜被色分解后,被反射镜13a~13c反射,并按照各色照射到各感光鼓21a、21b、21c、21d上。
此外,激光扫描单元11的结构也可替代激光照射部,而使用将EL(Electro Luminescence)、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发光元件阵列状排列的写入头,也可是使用光源、液晶挡板的结构,只要是可在该感光鼓21上形成静电潜影的装置即可。
转印带单元30如图1所示,主要由转印带31、转印带驱动辊32、转印带从动辊33、中间转印辊35a、35b、35c、35d构成。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综合使用中间转印辊35a、35b、35c、35d时,记载为中间转印辊35。
转印带31使用厚75μm~120μm左右的薄膜形成为环状。转印带31的材质主要使用聚酰亚胺、聚碳酸酯、热塑性橡胶合金等。
并且,转印带31的结构是,为使其表面和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通过转印带驱动辊32、转印带从动辊33、中间转印辊35架设,通过该转印带驱动辊32的驱动力在副扫描方向(图中的箭头B方向)移动。
转印带驱动辊32配置在框体1a的一端,向转印带31施加驱动力以传送该转印带31,并且在转印带31和记录纸张重合的状态下与转印辊36夹持并压接着传送记录纸张。
转印带从动辊33配置在框体1a的另一端,和转印带驱动辊32一并使转印带31从定影单元27一侧到框体1a的另一端大致水平地架设,在减小图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横向宽度大小时,即在使宽度方向的设置面积节省空间时,可与转印带驱动辊32一并使转印带31从定影单元27一侧到框体1a的另一端向任意一个方向倾斜,可与之相对应地适当设定感光体、显影、激光照射部、定影等各种配置、大小等。
中间转印辊35配置在从转印带驱动辊32卷绕到转印带从动辊33的转印带31的内侧空间中,但也可设置为,使轴心相对于感光鼓21在图中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和转印带31的移动方向下游一侧错开的位置,挤压转印带31的内侧面,上述转印带31的外侧面缠绕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以获得预定的辊隙量。
并且,中间转印辊35具有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在该金属轴的外周面上覆盖EPDM、发泡聚氨酯等具有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但不限定为弹性材料。
这种结构的中间转印辊35为了将感光鼓21上形成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被施加有高压的转印偏压,即施加和色粉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并通过弹性材料对转印带31施加平均的高压。
在上述各感光鼓21上,和各色相对应的显影化的色粉图像(静电图像)通过转印带31层积,成为输入到装置的图像信息。这种层积的图像信息通过配置在转印带31的接触位置的转印辊36转印到记录纸张。
构成转印单元的转印辊36构成用于将转印带31上转印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的转印单元,其结构是:相对于转印带驱动辊32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平行相对,以预定的辊隙压接到该转印带驱动辊32上缠绕的转印带31,施加用于将该转印带31上形成的多色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的电压,即和色粉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
并且,为了使转印带31和转印辊36之间的辊隙保持一定,使转印带驱动辊32或转印辊36的任意一个辊由金属等硬质材料构成,另一个辊由弹性橡胶、发泡性树脂等软质材料构成。
在转印带驱动辊32和转印辊36的下方设有定位辊26。定位辊26将送纸部109提供的记录纸张的前端和转印带31上的色粉图像的前端对齐,并传送到转印辊36。
并且如上所述,通过感光鼓21的接触而附着到转印带31的色粉、或者未通过转印辊36转印到记录纸张而残留在转印带31的色粉会成为下一步骤中产生色粉混色的原因,因此通过转印带清洁单元37去除、回收。
转印带清洁单元37具有:清洁刮刀37a,设置在转印带从动辊33的附近,并与转印带31抵接(或滑接);盒状的色粉回收部37b,暂时容纳通过该清洁刮刀37a抓取的转印带31上的残留色粉(废色粉),从而抓取、回收转印带31上的残留色粉。
并且,转印带清洁单元37在比彩色套印单元20a靠近转印带31的移动方向上游一侧,与该彩色套印单元20a相邻配置。并且,转印带31的清洁刮刀37a与外侧面接触的部分中,其内侧面由转印带从动辊33支撑。
定影单元27如图1所示具有:由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构成的一对定影辊271;在该定影辊271上方的传送辊27c,将记录纸张从定影辊271的下方传入,并传出到传送辊27c的上方。
进一步,在定影单元27的上方设有排纸辊28,将从传送辊27c传送的记录纸张通过该排纸辊28排出到排纸盘43上。
定影单元27对色粉图像的定影是,根据温度检测器(省略图示)的检测值控制加热辊27a内部或与其接近设置的加热灯等加热单元(省略图示),从而使加热辊27a保持预定的温度(定影温度),并且通过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夹持转印了色粉图像的记录纸张并一边旋转传送一边加热加压,从而将色粉图像热定影到记录纸张上。
并且,与定影单元27相邻,双面打印用的双面原稿传送路径S3从定影单元27的后方向下到送纸部109附近而构成,在该双面原稿传送路径S3上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并列排列的传送辊29a、29b使记录纸张反转,在该状态下再次向转印辊36传送。
具体而言,传送辊29a配置在定影单元27的后方,传送辊29b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传送辊29a的下方,并且横向配置在和定位辊26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加热灯等加热单元的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但也可使用感应加热方式,或同时使用。并且加压时也可不使用辊状物,只要是不扰乱记录纸张上的色粉图像以平均热定影的适当方法即可。
送纸部109具有用于容纳图像形成所使用的记录纸张的手动盘41和送纸盒42,从手动盘41、送纸盒42将记录纸张一页页提供到图像形成部108。
手动盘41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的一侧(图中为右侧)使用时向外方展开,不使用时可容纳到一侧地设置,放置少量(所需页数)的使用者所需种类的记录纸张一页页取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内部。
在手动盘41的记录纸张传送方向(图中的箭头C方向)下游一侧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内,在曝光单元10的一侧设有拾取辊41a,进一步在送纸方向下游一侧大致水平地设有传送辊41b。
拾取辊41a与从手动盘41送纸的记录纸张的一端的表面接触,通过辊的摩擦阻力可切实一页页传送。
通过上述拾取辊41a及传送辊41b、41c、41d构成记录纸张传送路径S1。
另一方面,送纸盒42设置在框体1a内的图像形成部108及曝光单元10的下侧,可大量容纳根据装置规格规定的大小、或者使用者提前确定的大小的记录纸张。
送纸盒42的一端(图中的左侧端部)设有拾取辊42a,在该拾取辊42a的记录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一侧设有传送辊42b。
拾取辊42a根据输出要求与送纸盒42中设置的位于记录纸张最上部的记录纸张一端的表面接触,通过辊的摩擦阻力可切实一页页导出。
传送辊42b将从拾取辊42a导出的记录纸张沿框体1a内一端形成的记录纸张传送路径S2,朝上传送到图像形成部108。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输出。
图像形成装置1在送纸部109提供的记录纸张上上将感光鼓21上的色粉图像利用所谓中间转印方式(offset方式)将感光鼓21上的色粉图像通过转印带31转印到记录纸张。
首先,通过带电器22使感光鼓21的外周面平均带电到预定电位。从曝光单元10向带电的感光鼓21照射激光,从而在各色的感光鼓21上生成各色静电潜影。
接着,通过显影装置23(23a、23b、23c、23d)向感光鼓21(21a、21b、21c、21d)的各外周面提供色粉,感光鼓21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影通过色粉显影化为色粉图像。
并且,感光鼓21上生成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
从感光鼓21到转印带31的色粉图像转印通过将高压施加到与转印带31的内侧接触配置的中间转印辊35而进行。
通过向中间转印辊35施加和色粉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转印带31通过该中间转印辊35被施加平均的高压,成为相反极性的(+)电压。这样一来,感光鼓21上的带电极性(-)的色粉图像在感光鼓21与转印带31旋转接触时,转印到转印带31上。
各感光鼓21上形成的各色色粉图像随着转印带31一边移动一边与各感光鼓21旋转接触而以黄(Y)、品红(M)、青(C)、黑(BK)的顺序重叠转印,在转印带31上形成彩色的色粉图像。
这样一来,按照各色在感光鼓21上通过色粉显影化的静电潜影在转印带31上层积,印刷用图像作为多色色粉图像再现于转印带31。
并且,转印到转印带31的多色色粉图像在转印带31移动并且记录纸张和该转印带31重合的位置上,通过转印辊36从转印带31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通过和感光鼓21的接触而附着到转印带31的色粉、或者未通过转印辊36转印到记录纸张而残留在转印带31的色粉会成为下一步骤中产生色粉混色的原因,因此通过转印带清洁单元37去除、回收。
以下说明送纸部109进行的记录纸张提供动作。
在使用手动盘41上放置的记录纸张时,在通过操作面板(省略图示)的命令来控制的时序下,如图1所示,通过拾取辊41a从手动盘41内一页页将记录纸张取入到装置内部。
取入到装置内部的记录纸张通过传送辊41b沿记录纸张传送路径S1传送到图像形成部108。
另一方面,当使用送纸盒42中容纳的记录纸张时,根据输出要求通过拾取辊42a从送纸盒42内一页页分离传送记录纸张,并通过传送辊42b沿记录纸张传送路径S2传送到上方的图像形成部108。
从手动盘41、送纸盒42传送的记录纸张在通过定位辊26对齐记录纸张的前端和转印带31上的色粉图像的前端的时刻,传送到转印辊36一侧,转印带31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转印了色粉图像的记录纸张大致垂直地被传送并到达定影单元27,在定影单元27中,通过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色粉图像热定影到记录纸张。
通过了定影单元27的记录纸张在单面印刷要求时,通过排纸辊28面朝下地排出到排纸盘43上。
另一方面,在双面印刷要求时,通过排纸辊28夹住记录纸张后,使该排纸辊28反向旋转,将记录纸张引导到双面原稿传送路径S3,并通过传送辊29a、29b再次传送到定位辊26。
此时,记录纸张在转印的面反转的同时,传送的前后方向改变。即,最初转印时为开始一侧的端部在背面转印时变为结束一侧,最初转印时为结束一侧的端部在背面转印时变为开始一侧。
并且,将色粉图像转印及热定影到记录纸张背面后,通过排纸辊28排出到排纸辊43上。
这样来进行转印到记录纸张的转印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下的显影装置23和色粉补给装置100的结构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和色粉补给装置的结构的概要侧面截面图,图3是表示从正面观察到的上述显影装置和色粉补给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上搭载的显影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图5A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影装置的搅拌传送单元的结构的侧面截面图,图5B至图5F是表示构成上述搅拌传送单元的搅拌叶片的结构的说明图,图5B是图5A的b1-b1向视图,图5C是图5A的b2-b2向视图,图5D是图5A的b3-b3向视图,图5E是图5A的b4-b4向视图,图5F是图5A的b5-b5向视图。
首先说明显影装置23。
显影装置23如图2至4所示,在形成外装部的同时容纳色粉的框体(显影剂槽)234的上部开口形成用于导入色粉的色粉导入口234a,在框体234内部配置有显影辊231、第一色粉搅拌传送旋转体(搅拌传送单元)232、第二色粉搅拌传送旋转体233,在使该显影辊231和感光鼓21相对抵接或接近的状态下,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显影装置23的色粉导入口234a在和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的色粉供给口611相同的一侧,形成在比转印带宽W靠外的一侧。
第一色粉搅拌传送旋转体232及第二色粉搅拌传送旋转体233在框体234的底部一侧彼此沿显影辊231的轴心方向平行配置,将提供到框体234内的色粉与显影剂一并搅拌的同时传送到显影辊231。显影辊231在第一色粉搅拌传送旋转体232的上侧以从开口部235露出的状态配置。
框体234中,在第一色粉搅拌传送旋转体232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如图2所示,相对第一色粉搅拌传送旋转体232靠近配置色粉浓度传感器232d。色粉浓度传感器232d是用透过式传感器检测色粉密度并测量色粉浓度的装置。
在此对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232的结构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232如图5A所示,用于搅拌、传送由色粉瓶200提供的色粉,具有:旋转轴232a,相对显影辊231大致平行配置;多个分离的盘状的搅拌叶片(搅拌体)232b1、232b2、232b3、232b4、232b5。
搅拌叶片232b1、232b2、232b3、232b4、232b5相对于旋转轴232a的轴心的延伸方向在同一方向上倾斜45度地等间隔配置,以配置在旋转轴232a的大致中央部的搅拌叶片232b4为中心,在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分割为:由图中左侧的搅拌叶片232b1、232b2、232b3、232b2构成的集合体232B1;由搅拌叶片232b3、232b2、232b3、232b5构成的集合体232B2。
配置在旋转轴232a一端上的搅拌叶片232b1如图5B所示,是以椭圆形的长度方向的法线(通过旋转轴232a的中心轴、且相对于搅拌叶片的长度方向的外边缘的切线垂直的直线)L1为中心左右对称形成的半椭圆形(具有半椭圆形的切口的形状)。
配置在旋转轴232a的另一端上的搅拌叶片232b5如图5F所示,形成为和搅拌叶片232b1相同的形状,且在相对搅拌叶片232b1以旋转轴232a为中心点对称的状态下安装到旋转轴232a。
即,搅拌叶片232b1和搅拌叶片232b5在错开相位180度的状态(反相位)下安装到旋转轴232a上。
搅拌叶片232b1、232b5不限定为半椭圆形状,相对于长度方向的法线L1形成为左右对称即可。
和搅拌叶片232b1相邻的搅拌叶片232b2如图5C所示,以通过旋转轴232a的长度方向的法线L1为中心,形成为左右非对称的形状。
即,搅拌叶片232b2由以长度方向的法线L1为中心的半椭圆部分,以及和该半椭圆部分连续形成的预定面积(比半椭圆部分面积小)的搅拌部232b21形成。
并且,搅拌叶片232b1通过以长度方向的法线L1为中心仅在一侧形成切口部分而呈左右非对称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在该法线L1的两侧形成大小不同的切口部分而形成为左右非对称的形状。
和搅拌叶片232b2相邻的搅拌叶片232b3如图5D所示,和搅拌叶片232b2是相同的形状,以旋转轴232a为中心相对于搅拌叶片232b2在点对称的方向上安装到旋转轴232a。即,搅拌叶片232b3相对于旋转轴232a,在和搅拌叶片232b2错开180度相位的状态(反相位:不同的相位)下安装到旋转轴232a。
具体而言,搅拌叶片232b3以通过旋转轴232a的长度方向的法线L1为中心形成为左右非对称的形状,由半椭圆部分、及与该半椭圆部分连续形成的预定面积(比半椭圆部分面积小)的搅拌部232b31形成。
搅拌叶片232b3的搅拌部232b31相对于搅拌叶片232b2的搅拌部232b21以旋转轴232a为中心形成在点对称的位置上。
并且,搅拌叶片232b2通过以长度方向的法线L1为中心仅在一侧形成切口部分而呈左右非对称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通过在该法线L1的两侧形成大小不同的切口部分而形成为左右非对称的形状。即,以法线L1为中心的左右面积比率不是1比1即可。
并且,搅拌叶片232b2和搅拌叶片232b3也可不是相同形状。
旋转轴232a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上配置的搅拌叶片232b4如图5E所示,大致形成为椭圆形,在和色粉浓度传感器232d相对的位置上形成切口部232c,可通过来自色粉浓度传感器232d的检测光。进一步在以旋转轴232a为中心点对称的位置上形成有一处该切口部232c。
连续的奇数个的非对称搅拌叶片的相位关系是:在朝向旋转轴232a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方向上,在集合体232B2中的奇数个的非对称搅拌叶片(排列顺序232b3-232b2-232b3)和集合体232B1中的奇数个的非对称搅拌叶片(排列顺序232b2-232b3-232b2)中,为非对称的关系(不同的排列顺序:不同的相位,具体而言是错开180度相位的排列顺序)。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使椭圆形状以长度方向的法线L1为中心左右对称、及非对称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是使椭圆形以短边方向的法线(通过旋转轴232a的中心轴,且相对于搅拌叶片的短边方向一侧的外边缘的切线垂直的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非对称的搅拌叶片。这种情况下,使搅拌叶片232b1、232b5以短边方向的法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形成,使搅拌叶片232b2、232b3以短边方向的法线为中心左右非对称地形成。
另一方面,第二搅拌传送旋转体233对由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232搅拌、传送的色粉一边搅拌一边传送到显影辊231一侧。
框体234在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状态下,相对于转印方向(转印带传送方向)在直角方向(转印带宽度方向)上呈长箱状,并开口形成开口部235,使得在将显影装置23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状态下内置的显影辊231和感光鼓21相对。
开口部235至少使显影辊231和感光鼓21可相对抵接地沿显影辊231的轴心方向在框体234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地开口形成。在开口部235的图中的下侧端部边缘,在显影辊231上沿轴心方向设有刮刀236。刮刀236在该刮刀236的端部边缘和显影辊231的表面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通过该间隙向显影辊231的表面提供预定量的色粉。
这种结构的显影装置23的上侧设有色粉补给装置100。
接着对色粉补给装置100的结构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将色粉补给部安装到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时的安装示例的透视图,图7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结构的透视图,图8A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补给部的结构的侧视图,图8B是上述色粉补给部的从色粉补给侧端面观察到的正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上搭载的色粉补给装置100(100a、100b、100c、100d)的色粉补给部500a、500b、500c、500d均为相同的结构。
色粉补给装置100如图2、图8A所示,主要由以下构成:色粉补给部500,其具有:容纳了作为显影剂的色粉的色粉瓶(色粉容纳部)200、及在一端部可转动地支撑该色粉瓶200的瓶支撑部件300;以及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色粉供给装置)600,安装有该色粉补给部500并将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23。
在瓶支撑部件300的底面(将色粉补给装置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的下面)中,如图8B所示,设有开合色粉排出口(下述)的挡板机构400,上述色粉排出口用于将从色粉瓶200补给的色粉排出到瓶支撑部件300外部。
即,通过挡板机构400,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变为打开状态时,该色粉排出口、构成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的补给用通道体612变为连通状态,通过和显影装置23连接的补给用通道体62,从色粉瓶200提供的色粉补给到显影装置23。
首先说明色粉瓶200。
色粉瓶200如图8A所示,由大致圆筒状形成的主体部201构成。将主体部201的瓶支撑部件300支撑的一侧的端部作为前端部201a时,该前端部201a上形成用于排出色粉的开口部(下述)。并且,作为和主体部201的前端部201a相反一侧的端部的后端部201b被关闭。
主体部201的表面上形成朝向旋转轴X下陷的多个槽部201c。并且在主体部201的内部中,相当于槽部201c的部分成为向旋转轴X一侧突出形状的突出部。
突出部之间形成的槽作为将主体部201内容纳的色粉从后端部201b向前端部201a引导的引导槽起作用。
其中,槽部201c如图8A所示,在主体部201以旋转轴X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Y旋转时,作为重力方向的下侧向前端部201a方向倾斜,作为和重力方向相反方向的上侧向后端部201b方向倾斜地形成。这样一来,色粉瓶200向Y方向旋转,该色粉瓶200中容纳的色粉从主体部201的后端部201b向前端部201a传送。
此外,槽部201c只要可将主体部201中容纳的色粉从后端部201b向前端部201a传送,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接着说明瓶支撑部件300。
瓶支撑部件300如图8A、图8B所示,大致形成为圆筒状,由覆盖主体部201的前端部201a而粘合的第一框体301及第二框体302构成,在该瓶支撑部件300的端部上形成开口部300a,其至少露出前端部201a的前端面201d上设置的凸缘202。
在第一框体301的表面上,用于将色粉补给装置100安装并固定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固定用板状的第一固定部件(引导部)303和第二固定部件(引导部)304彼此平行地形成。
在该第一固定部件303和第二固定部件304之间,如图8B所示,设有挡板机构400,用于控制从色粉补给装置100补给的色粉向外部的排出。
因此,第一固定部件303和第二固定部件304调整为可确保瓶支撑部件300和图像形成装置1的间隙的高度,以使挡板机构400起作用。
并且,在第一固定部件303及第二固定部件304上,如图8A所示,分别通过一对凸缘体303a、303b及304a、304b,以预定间隔且沿色粉瓶200的轴线方向形成引导部303c、304c。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挡板机构400。
图9A是表示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色粉排出口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B是表示上述色粉排出口被挡板机构关闭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背面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挡板机构400如图9A、图9B所示,在瓶支撑部件300的底面,具有可在箭头F方向及箭头R方向上滑动的板状的挡板部件40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瓶支撑部件300的前端部的开口部300a、或色粉瓶200的凸缘202、202突出的一侧作为前侧(F),将其相反一侧作为后侧(R)。
挡板机构400如图9A所示,当挡板部件401向箭头R方向滑动时,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被打开。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当挡板部件401向箭头F方向滑动时,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被关闭。
在瓶支撑部件300中,如图10所示,设有用于引导挡板部件401的第一引导部件306和第二引导部件307。
第一引导部件306由与瓶支撑部件300的底面基本平行的大致板状的部件构成,并形成与该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连通的开口部306a。进一步,第一引导部件306的与箭头F、R方向垂直方向的侧端部306a、306b在和瓶支撑部件300的安装侧相反的一侧中形成为薄板形状。该侧端部306b、306b作为挡板部件41的导轨起作用。
并且,第二引导部件307由从第一引导部件306的安装位置到箭头R方向的下游一侧,向箭头R方向延伸设置,且板面彼此相对地配置的二个引导板307a、307b构成。该引导板307a、307b作为挡板部件401的导轨作用。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
图11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结构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连接上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和显影装置的补给用通道体的结构的说明图。
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如图1、2、5、6所示,使色粉补给部500的结构是,隔着转印带单元30与显影装置23大致平行地相对配置。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中,可一并安装二个容纳黑色色粉的色粉补给部500a。
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中,上部安装了色粉补给部500的安装台602(602a~602d:图6、7)相对于转印带传送方向在大致直角的方向上(转印带宽度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
色粉补给部500如图6所示,在瓶支撑部件300一侧固定到驱动机构701(701a~701d)一侧,并且在相反一侧通过保持带702固定色粉瓶200。
驱动机构701中设有驱动部(未图示),该驱动部在色粉补给部500安装到安装台602时,上述从瓶支撑部件300的开口部300a突出的色粉瓶200的凸缘202(图8A、图8B)嵌合以传送驱动力(旋转力)。驱动部一般由电机构成,根据提供色粉的状态被控制运转。
另一方面,保持带702(图6)在色粉补给部500安装到安装台602时,保持该色粉补给部500的色粉瓶200,可装卸地设置在安装台602上。并且,保持带702在保持色粉瓶200时,打开可使该色粉瓶200旋转程度的间隙,或者以可旋转程度的摩擦力接触该色粉瓶200地安装到安装台602上。
在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中,搭载色粉补给部500的安装台602如图7所示,在上面的安装了色粉补给部500的瓶支撑部件300的一端,在和该瓶支撑部件300上设置的挡板机构400对应的地方形成色粉供给口611(611a、611b、611c、611d),在下侧设有从该色粉供给口611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的下方设置的显影装置23连通的色粉传送用的补给用通道体612(612a、612b、612c、612d)。
并且在图7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和黑色色粉的色粉补给部500a对应的安装台602a的一部分。
该黑色色粉用的色粉补给部500a(图1)的安装台602a上设置的补给用通道体612a将和二个色粉补给部500a对应的各色粉供给口611a、611a提供的色粉合并,从一个黑色用显影装置23a上设置的色粉导入口234a(图2、3)送入。
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如图3、11所示,通过比相对于转印带传送方向为直角方向的转印带宽W设置得靠近外侧的色粉供给口611,导入由色粉补给部500提供的色粉。
另一方面,青、品红、黄色的色粉补给部500b-500d安装台602b-602d分别具有在转印带宽度方向上以长箱状形成的框体610a(图11),在该框体610a的内部,和显影辊231(图2)的轴线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色粉搅拌轴610b和第二色粉搅拌轴610c并列设置。
框体610a的内部通过隔壁体610d被分割形成为配置有第一色粉搅拌轴610b的第一色粉室610e、及配置有第二色粉搅拌轴610c的第二色粉室610f。
第一及第二色粉搅拌轴610b、610c分别设有用于搅拌、传送色粉的螺杆610b1、610c1,并且利用框体610a的另一端610a2上设置的驱动齿轮610b2、610c2,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旋转。
并且,第一及第二色粉搅拌轴610b、610c在色粉传送方向下游一侧端部分别设有色粉接收板610b3、610c3,接受传送的色粉。
此外,作为色粉搅拌用单元不限为螺杆610b1、610c1,例如也可是在第一及第二色粉搅拌轴610b、610c上设置相对于色粉传送方向倾斜的多个搅拌板,只要可获得同样的效果也可是其他结构。
隔壁体610d在框体610a内沿第一色粉搅拌轴610b和第二色粉搅拌轴610c在框体宽度(长度)方向上形成,在框体610a的两个侧壁附近,开口形成使第一色粉室610e和第二色粉室610f连通的色粉室连通口610d1、610d2。色粉经过该色粉室连通口610d1、610d2,从第一色粉室610e到第二色粉室610f、及从第二色粉室610f到第一色粉室610e循环。
在框体610a的一端610a1设有:色粉供给口611,导入从配置在上方的色粉瓶200提供的色粉;和色粉供给口610a4,配置在下方,向补给用通道体612(图2、3)提供框体610a内部的色粉,上述补给用通道体612将色粉导入到显影装置23。
色粉供给口611开口形成在与从框体610a的一端610a1向另一端610a2搅拌、传送色粉的第一色粉搅拌轴610b的一部分相对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色粉供给口610a4开口形成在与从框体610a的另一端610a2向一端610a1搅拌、传送色粉并循环的第二色粉搅拌轴610c的一部分相对的位置上。
补给用通道体612如图12所示,图中的上部和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一体设置,而下部设有可装卸到显影装置23的显影装置安装部612a。
在补给用通道体612的上部开口形成用于导入色粉的色粉导入口612b1,从该色粉导入口612b1到显影装置安装部612a使色粉通过的色粉通道612c1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直线状地设置。
并且,在安装台602的框体610a的上面的一端,如图7所示,在安装了色粉补给部500的状态下,在和瓶支撑部件300的第一固定部件303及第二固定部件304(图8B)相对的位置上,突出形成和第一固定部件303及第二固定部件304的引导部303c、304c(图8B)扣合并引导的瓶支撑部件引导部620、620。瓶支撑部件引导部620、620隔着色粉供给口611并大致平行地沿安装台60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安装台602的色粉供给口611形成在安装色粉补给部500时和瓶支撑部件300上设置的挡板机构400的挡板部件401(图9A)对应的位置上。即,色粉供给口611形成在通过挡板机构400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打开时,可接收从该色粉排出口300b排出的色粉的位置上。
在色粉供给口611附近,形成通过挡板机构400的挡板部件401上设置的限制部件402(图9A)的止动部(下述)的止动来限制该挡板部件401的移动的突起部613(613a~613d)。
另一方面,在和安装台602的色粉供给口611在长度方向相反的一侧,形成安装色粉补给装置100时用于支撑色粉瓶200的后端部(和瓶支撑部件300的安装部相反一侧的端部)的支撑部件614(614a~614d)。
该支撑部件614用于在色粉瓶200和安装台602之间获得预定的间隙,使色粉瓶200的旋转顺利。该支撑部件614的形状等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是可使色粉瓶200顺利旋转的形状及材料即可。
色粉供给口611附近设置的突起部613的形成位置由限制部件402的限制动作决定。
在此对突起部613的形成位置的决定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13A是表示安装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安装台的安装完成前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3B是表示安装到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安装台的安装完成时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3C是表示从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安装台脱离时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突起部613形成在以下位置:通过与限制部件402的扣合,在色粉补给装置100完成到安装台602的安装时,挡板部件401使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为打开状态,在色粉补给装置100从安装台602脱离时,使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为关闭状态。
限制部件402如上所述在主体部402a的前端部(和突起部613的扣合一侧端部)形成第一止动部402b、第二止动部402c。
第一止动部402b设置得比第二止动部402c靠近前端,并且接触面402d倾斜形成,使得抵接到突起部613时易于越过该突起部613。并且,为了尽量减小和突起部613的顶部的接触面积,接触面402d倾斜即可。
如果第一止动部402b的接触面402d倾斜,则从图13A所示状态开始,使限制部件402向箭头F方向移动,第一止动部402b越过第一框体301上形成的突起部613,进一步向箭头F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止动部402c也越过突起部613。这样一来,当限制部件402要向和箭头F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通过突起部613和第二止动部402c限制限制部件402的移动(图13B所示状态)。
接着说明色粉补给装置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
色粉补给装置100使色粉补给部500的瓶支撑部件300侧在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的安装台602上滑动,并安装到该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
通过该色粉补给部500的滑动动作,如图9A、图9B所示,瓶支撑部件300上设置的挡板机构400的挡板部件401开合该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
挡板部件401的移动由和挡板部件401一体形成的限制部件402限制。
通过挡板机构400,当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打开时,随着挡板部件401在箭头R方向的移动,限制部件402从图13B所示的状态开始进一步向箭头R方向移动时,如图13C所示,第二止动部402c和突起部613抵接,从而倒入到第一止动部402b一侧,进一步向箭头R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止动部402b和第二止动部402c一并越过突起部613。这样一来,使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为打开状态。
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取下色粉补给部500时,随着将色粉补给部5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拔出的动作,进行和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从而使挡板部件401向箭头F方向(图13A)移动,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被关闭。
接着对色粉补给装置100进行的对显影装置23的色粉供给动作进行说明。
将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23时,如图3所示,通过驱动机构701(701a~701d:图6)的驱动,色粉瓶200旋转,从而使色粉瓶200排出的色粉从瓶支撑部件300内部提供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在通过该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搅拌色粉后,提供到显影装置23。
提供到显影装置23的色粉通过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232及第二搅拌传送旋转体233搅拌的同时,传送向显影辊231。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显影装置中的色粉的搅拌、传送。
在显影装置23中,从色粉瓶200提供的色粉、框体234内容纳的色粉如图5A所示,通过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232被搅拌的同时被传送。
在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232中,以配置在旋转轴232a的长度方向中心的搅拌叶片232b4为界,通过搅拌叶片232b1、232b2、232b3、232b2的集合体232B1一侧,及搅拌叶片232b3、232b2、232b3、232b5的集合体232B2一侧搅拌、传送色粉。
在搅拌叶片232b1、232b2、232b3、232b2的集合体232B1一侧,色粉被二个非对称搅拌叶片232b2搅拌的同时,向图5A中的右方向传送,并且通过和搅拌叶片232b2不同相位(非对称)的一个非对称搅拌叶片232b3搅拌的同时,向图5A中的左方向传送。因此,搅拌的色粉通过二个非对称搅拌叶片232b2和一个非对称搅拌叶片232b3的传送作用,整体上传送到箭头232C1方向(图5A)。
另一方面,在搅拌叶片232b3、232b2、232b3、232b5的集合体232B2一侧,色粉被二个非对称搅拌叶片232b3搅拌的同时,向图5A中的左方向传送,并且通过和搅拌叶片232b3不同相位(非对称)的一个非对称搅拌叶片232b2搅拌的同时,向图5A中的右方向传送。因此,搅拌的色粉通过二个非对称搅拌叶片232b3和一个非对称搅拌叶片232b2的传送作用,整体上传送到箭头232C2方向(图5A)。
这样一来,可搅拌在框体内234(图2)内难以循环的内壁部一侧的色粉的同时向框体234的中央部传送。并且,在框体234内的中央部中,通过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232的中央部的搅拌叶片232b4被进一步搅拌,色粉分布变得均匀。
如上所述,被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232(图2)搅拌、传送的色粉被第二搅拌传送旋转体233(图2)进一步搅拌,并传送到显影辊231一侧。
这样一来,可将在框体234内平均搅拌的色粉通过显影辊231提供到感光鼓21。
通过上述结构,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构成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232的多个搅拌叶片232b1、232b2、232b3、232b4、232b5一边高效地搅拌框体234内的色粉,一边可使框体234的两侧的壁上的色粉不滞留地循环,因此可将均匀搅拌的色粉提供到显影辊231。这样一来,可从显影辊231将均匀搅拌的色粉提供到感光鼓21,因此可形成高品质的图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第一搅拌传送旋转体232的搅拌体,设有五种搅拌叶片232b1、232b2、232b3、232b4、232b5,并且将搅拌叶片232b4配置在旋转轴232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在图中左右分割出作为搅拌叶片的集合体232B1、232B2,分别组合搅拌叶片232b2、232b3以三个构成,但本发明只要是非对称的盘状搅拌体交互地配置奇数个并向搅拌区域的中央部传送的装置即可,不限定搅拌体的种类、个数,也可是其他形状、个数构成的搅拌体。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23适用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但只要是搭载了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可,不受此限定,例如也可适用于图14所示的复印机101。
复印机101如图14所示,在具有和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大致相同的结构的图像形成部108的上方配置图像读取装置(扫描器)110,在该图像形成部108的下侧配置和多种纸张对应的第一送纸盒142a、第二送纸盒142b、第三送纸盒142c、第四送纸盒142d,可自动进行多种大量印刷。
图中的标记120是回收废色粉的废色粉盒。
并且,在复印机101中,对具有和上述实施方式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同样结构的装置标以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进一步,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只要是搭载显影装置的装置,也可适用于其他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实施例,在权利要求所示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即,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组合了适当变更的技术手段所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显影装置,具有:搅拌传送部,对显影剂槽中容纳的显影剂一边搅拌一边传送;和显影辊,将从上述搅拌传送部传送的显影剂提供到静电潜影载体,该显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搅拌传送部具有:相对上述显影辊平行配置的旋转轴;和相对上述旋转轴的轴心延伸方向倾斜配置的多个分离的盘状的搅拌体,
上述多个搅拌体中的连续的奇数个的搅拌体,分别相对于通过上述旋转轴的旋转中心的搅拌体的法线形成为非对称的形状,并且该连续的奇数个的搅拌体的每个搅拌体自身以与旋转轴的交叉点为中心点对称,上述旋转轴的旋转中心为上述旋转轴与各个搅拌体相交叉的点,
上述奇数个的搅拌体中的相邻的搅拌体,以不同的相位配置在上述旋转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续的奇数个的搅拌体,以上述搅拌传送部的搅拌区域的中央部为界,在第一侧形成第一组,在第二侧形成第二组,
上述第二组中的上述搅拌体的排列,在朝向上述中心部的方向上,相对上述第一组的上述搅拌体的排列顺序为非对称的排列,
上述第一、第二组分别在朝向上述中央部的方向上传送显影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显影装置上,靠近上述搅拌传送部配置色粉浓度传感器,
靠近上述色粉浓度传感器配置的搅拌体,在和上述色粉浓度传感器相对的部分形成切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搅拌传送部的两端的上述搅拌体,形成为相对上述法线对称形成的半椭圆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搅拌体中的上述旋转轴的中央部的搅拌体形成为圆盘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搅拌体相对于沿上述旋转轴轴心的方向以45度倾斜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65624A JP4628287B2 (ja) | 2006-03-10 | 2006-03-10 | 現像装置 |
JP2006065624 | 2006-03-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38463A CN101038463A (zh) | 2007-09-19 |
CN100529988C true CN100529988C (zh) | 2009-08-19 |
Family
ID=38479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08555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9988C (zh) | 2006-03-10 | 2007-03-12 | 显影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36535B2 (zh) |
JP (1) | JP4628287B2 (zh) |
CN (1) | CN100529988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53048B2 (ja) | 2007-10-02 | 2010-04-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05802B2 (ja) * | 2010-07-29 | 2012-08-2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906221B2 (ja) * | 2013-08-16 | 2016-04-20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現像剤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108685A (ja) * | 2013-12-03 | 2015-06-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6299335B2 (ja) * | 2014-03-28 | 2018-03-2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225141A (ja) * | 2014-05-27 | 2015-12-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379082B2 (ja) * | 2019-10-24 | 2023-1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補給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87364A (ja) | 1983-10-19 | 1985-05-17 | Toshiba Corp | 現像装置 |
JPS61197026A (ja) * | 1985-02-22 | 1986-09-01 | Sharp Corp | 粉体撹拌器 |
JPS61200841A (ja) * | 1985-03-01 | 1986-09-05 | Sharp Corp | 粉体撹拌器 |
JPS6230272A (ja) * | 1985-07-31 | 1987-02-09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現像装置 |
JPH02107164U (zh) * | 1989-02-14 | 1990-08-27 | ||
JPH03274072A (ja) * | 1990-03-23 | 1991-12-05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現像剤循環攪拌装置 |
US5220382A (en) * | 1991-12-23 | 1993-06-15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Development apparatus having a cross-mixing auger |
JPH0728321A (ja) * | 1993-07-07 | 1995-01-31 | Fujitsu Ltd | トナー像形成装置 |
JPH08220887A (ja) | 1995-02-13 | 1996-08-30 | Minolta Co Ltd | 現像装置 |
JP3437930B2 (ja) | 1998-11-02 | 2003-08-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2001166574A (ja) * | 1999-12-08 | 2001-06-22 | Sharp Corp | 現像装置 |
JP3832242B2 (ja) * | 2000-12-26 | 2006-10-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3544652B2 (ja) * | 2001-09-06 | 2004-07-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装置 |
JP2003233254A (ja) * | 2002-02-08 | 2003-08-2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37997A (ja) | 2002-07-05 | 2004-02-05 | Ricoh Co Ltd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86284B2 (ja) * | 2005-10-07 | 2011-10-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06
- 2006-03-10 JP JP2006065624A patent/JP4628287B2/ja active Active
-
2007
- 2007-02-01 US US11/700,896 patent/US763653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3-12 CN CNB2007100855546A patent/CN10052998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636535B2 (en) | 2009-12-22 |
US20070212115A1 (en) | 2007-09-13 |
JP2007241047A (ja) | 2007-09-20 |
CN101038463A (zh) | 2007-09-19 |
JP4628287B2 (ja) | 2011-0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95739B2 (en) |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having multiple supply ports which are disposed at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axial direction | |
US7835672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image carri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0529988C (zh) | 显影装置 | |
US5005517A (en) | Developing device | |
CN101533247B (zh) | 显影装置和包括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1038466B (zh) | 调色剂容器和使用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供应装置 | |
US7672622B2 (en) | Support element, toner replenishing device, toner supply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046945B2 (en) | Developing apparatus | |
JP4684200B2 (ja) | トナー搬送装置、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4420915B2 (ja) | トナー搬送装置、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90188B2 (ja) | トナー搬送装置、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971442B (zh) | 调色剂供应装置及使用该调色剂供应装置的显影单元 | |
US7515853B2 (en) |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developing unit using the same | |
US5915151A (en) | Rotary-type developing unit | |
CN100456158C (zh) | 彩色显影装置 | |
JP2008197470A (ja) | トナー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80942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846465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846467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846466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4049033A (ja) |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164999A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30521A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99564A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97471A (ja) | トナー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