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M485336U - 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5336U
TWM485336U TW103209502U TW103209502U TWM485336U TW M485336 U TWM485336 U TW M485336U TW 103209502 U TW103209502 U TW 103209502U TW 103209502 U TW103209502 U TW 103209502U TW M485336 U TWM485336 U TW M48533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fitting portion
wall
coupling device
windbo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95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n-Yu Guo
Original Assignee
Jin-Yu Gu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Yu Guo filed Critical Jin-Yu Guo
Priority to TW1032095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5336U/zh
Publication of TWM4853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5336U/zh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Description

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特別是指一種有利於人員組合主體和副體,操作聯結集風裝置和風管形成一整體型態之新型者。
應用出風箱或集風裝置連接空調管路,使空氣流依設定路徑或方向、位置配送的風扇結構和空調循環送風系統,係已屬於一習知技藝。例如,台灣第93217378號「空調循環裝置」、第98218755號「多功能天花板空調循環機」專利案等,係提供了典型的實施例。
一個有關於這類空調循環送風系統在組裝操作和結構設計方面的課題是,出風箱或集風裝置和管路的連結作業通常是在出風箱或集風裝置上挖設一通孔,經焊接或矽膠黏合作業連接該風管或管路。就像那些熟習此技藝的人所知悉,該連接作業不利於在現場實施,而是必須先於工廠加工組裝,再運輸配送到現場施工固定。因此,不僅施工組裝作業複雜不便、成本較高,並且在運輸配送的過程也容易發生碰撞損壞的情形,而這種情形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代表性的來說,這些參考資料顯示了在有關空調循環系統與相關組合設計方面的技藝。如果重行設計考量該出風箱或集風裝置和空調管路之結構,使其構造不同於習用者,將可改變它的使用形態,而有別於舊法;實質上,也會增加它的應用範圍。例如,在符合組裝簡便的條件下,撤除舊法實施焊接或矽膠連接的操作模式和不利於現場施工組裝的情形;或進一步改善習知運輸配送過程容易發生碰撞損壞等情形;而這些課題在上述的參考資料中均未被具體教示或揭露。
爰是,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提供組裝作業操作簡便的作用;包括一幾何形輪廓的主體和副體的組合。副體設置在一集風箱或集風裝置上,具有壁和連接壁的肩部;以及,副體的壁設有至少一(彈性)嵌部。主體包括一定義有外表面和內表面的邊壁;邊壁外表面設有組合部,用來組裝一風管或管路;邊壁內表面形成有嵌合部,對應結合副體嵌部,而完成集風裝置和管路的連結作業;改善習知技藝不利於運輸配送、組裝作業複雜等情形。
根據本創作之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該副體的嵌部包括一懸臂和設置在懸臂上的指部,所述懸臂使指部產生一彈性運動作用。以及,該主體嵌合部形成一連續排列的齒狀物結構;因此,當主體和副體組合時,指部沿著嵌合部彈性嵌合在嵌合部上,形成連結型態。
請參閱第1、2及3圖,本創作之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包括一主體和副體的組合,概分別以參考編號10、20表示之。主體10包括一凸出的邊壁11,界定主體10形成一具有內部空間12的幾何形輪廓;邊壁11定義有一外表面13和一內表面14。邊壁外表面13設有至少一組合部15,用來組裝一風管或管路(圖未顯示);在可行的實施例中,組合部15是在邊壁11上形成凸肋或凹槽的結構,用來和管路嵌合。
第1、2圖也顯示了邊壁內表面14形成有至少一嵌合部16,嵌合部16使在內表面14形成一連續排列的齒狀物結構。圖中也描繪了主體邊壁11連接形成有一肩部17;所述的肩部17寬度或外徑大於邊壁外表面13的寬度或外徑。
請參考第2、3圖,在所採的實施例中,副體20可設置在一出風箱或集風裝置30的通孔31上。對應主體10結構,副體20具有凸出的壁21;壁21界定副體20形成一具有內部空間22的幾何形輪廓。副體20包括一連接壁21的肩部23;所述的肩部23寬度或外徑大於副體內部空間22(或壁21)的寬度或外徑。
在一個較佳的實施例中,副體20的壁21設有至少一嵌部24。嵌部24包括一懸臂25和設置在懸臂25上的指部26;所述懸臂25使指部26產生一彈性運動作用。因此,當副體20設置在出風箱或集風裝置30時,壁21凸出或穿過通孔31,使副體肩部23壓靠在出風箱或集風裝置30或通孔31的周邊區域上;並且,容許人員在現場組合主體10和副體20。
也就是說,當主體10對應組合副體20時,副體20的指部26會相對沿著主體嵌合部16彈性跳動的嵌合在嵌合部16上,使主體10和副體20形成連結型態;以及,在風管或管路裝配組合主體10的組合部15後,完成出風箱或集風裝置30和管路的連結作業。
可了解的是,假設主體10的邊壁11的寬度或外徑大於該通孔31的寬度或直徑,主體10和副體20組合後,主體邊壁11將可直接抵靠在出風箱或集風裝置30的通孔31的周邊區域上,形成定位作用。
須加以說明的是,以第3圖為參考,依據該主體嵌合部16和副體嵌部24的配合情形,主體嵌合部16的齒狀物排列結構是從接近邊壁11底端或肩部17的位置朝圖中邊壁11的上端方向延伸設置;副體嵌部24的指部26較佳的是設置在壁21的上端位置。並且,主體嵌合部16形成齒狀物和副體嵌部24設置指部26的結構是可以被修正變更的;例如,設置類似的扣接結構或主體10和副體20形成圓形斷面時,設置可相互鎖合的內、外螺紋結構,也可達到相同的組合作用。
代表性的來說,這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在具備有組裝簡便的條件下,相較於舊法而言,係具有下列的優點: 1.  該主體10、副體20和相關組件結構的配合已被重行設計考量;例如,主體10設齒狀物的嵌合部16配合副體20設置懸臂25和指部26,形成彈性嵌合作用,讓人員可現場操作結合及組裝風管;副體20設肩部23,容許人員現場操作組合出風箱或集風裝置30等部分,明顯撤除了舊法實施焊接或矽膠連接的操作模式和不利於現場施工組裝的情形。 2.  特別是,該主體10和副體20的結構配合作業,容許人員現場施工,使習知施工組裝作業複雜不便、成本較高和運輸配送過程容易發生碰撞損壞等情形,也獲得了明顯的改善。
故,本創作係提供了一有效的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其空間型態係不同於習知者,且具有舊法中無法比擬之優點,係展現了相當大的進步,誠已充份符合新型專利之要件。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可行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創作專利範圍所涵蓋。
10‧‧‧主體
11‧‧‧邊壁
12‧‧‧內部空間
13‧‧‧外表面
14‧‧‧內表面
15‧‧‧組合部
16‧‧‧嵌合部
17‧‧‧肩部
20‧‧‧副體
21‧‧‧壁
22‧‧‧內部空間
23‧‧‧肩部
24‧‧‧嵌部
25‧‧‧懸臂
26‧‧‧指部
30‧‧‧出風箱或集風裝置
31‧‧‧通孔
第1圖係本創作之外觀結構示意圖;描繪了主體和副體配合的情形。
第2圖係第1圖之結構分解示意圖;顯示了主體和副體的結構情形。
第3圖係本創作之實施例示意圖;描繪了主體、副體和出風箱或集風裝置之組合情形。
10‧‧‧主體
11‧‧‧邊壁
12‧‧‧內部空間
13‧‧‧外表面
14‧‧‧內表面
15‧‧‧組合部
16‧‧‧嵌合部
17‧‧‧肩部
20‧‧‧副體
21‧‧‧壁
22‧‧‧內部空間
23‧‧‧肩部
24‧‧‧嵌部
25‧‧‧懸臂
26‧‧‧指部

Claims (9)

  1. 一種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包括一主體和副體的組合; 主體具有一凸出的邊壁,設有至少一嵌合部;邊壁界定主體形成一有內部空間的幾何形輪廓;邊壁定義有一外表面和一內表面; 副體具有凸出的壁;壁界定副體形成一具有內部空間的幾何形輪廓; 副體包括一連接壁的肩部;所述的肩部寬度大於副體內部空間的寬度;以及 副體的壁設有至少一嵌部,能對應結合主體嵌合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其中該嵌合部設在邊壁內表面; 嵌合部形成一連續排列的齒狀物結構;以及 副體嵌部包括一懸臂和設置在懸臂上的指部;所述懸臂使指部產生一彈性運動作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其中該主體邊壁的外表面設有至少一組合部,用來組裝一管路; 組合部是在邊壁上形成凸肋和凹槽其中之一的結構;以及 副體設置在一集風裝置之一通孔上,使副體肩部壓靠在通孔週邊區域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其中該主體邊壁連接形成有一肩部;所述肩部的寬度大於邊壁外表面的寬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其中該主體邊壁連接形成有一肩部;所述肩部的寬度大於邊壁外表面的寬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其中該主體嵌合部是從接近邊壁底端的位置朝邊壁的上端方向延伸設置;以及 副體的嵌部的是設置在壁的上端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其中該主體嵌合部是從接近邊壁底端的位置朝邊壁的上端方向延伸設置;以及 副體的嵌部的是設置在壁的上端位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其中該主體嵌合部是從接近邊壁底端的位置朝邊壁的上端方向延伸設置;以及 副體的嵌部的是設置在壁的上端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其中該主體嵌合部是從接近邊壁底端的位置朝邊壁的上端方向延伸設置;以及 副體的嵌部的是設置在壁的上端位置。
TW103209502U 2014-05-29 2014-05-29 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 TWM4853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9502U TWM485336U (zh) 2014-05-29 2014-05-29 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9502U TWM485336U (zh) 2014-05-29 2014-05-29 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5336U true TWM485336U (zh) 2014-09-01

Family

ID=51944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9502U TWM485336U (zh) 2014-05-29 2014-05-29 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853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85337U (zh) 集風箱管路之聯結裝置
JP2015169379A (ja) タンクのシール構造
JP2015031488A5 (zh)
TWM485336U (zh) 集風箱管路聯結裝置
JP2018177198A5 (zh)
JP2005155762A (ja) 管継手及びその管継手構造
JP2009045644A (ja) 吸引ノズル
JP6204183B2 (ja) 自在ダクト
JP2015117903A (ja) 自在ダクト
JP1706495S (ja) ビルトイン家電製品付き室内壁用連結部材
CN206582432U (zh) 消防管路专用法兰
KR20130005736A (ko) 덕트
TWD195993S (zh) 窗角結構壁面防裂元件
CN104988965A (zh) 厨房出水龙头
JP2015013433A (ja) ライニング工法、ライニング構造物
CN210622225U (zh) 一种新型竖井排风接管箱
JP2016001093A (ja) 換気扇用配管部材
CN207392373U (zh) 一种排水管道
CN103090149A (zh) 波纹管与法兰的连接结构
CN209638587U (zh) 一种带活套法兰的波纹管
JP2015175102A (ja) 軒樋継手、及び軒樋継手と軒樋の接続構造
JP2013104534A5 (zh)
CN204331536U (zh) 一种旋钮
CN205660645U (zh) 用于阀门的管接设备
JP6572525B2 (ja) 壁裏に配設される配管と継ぎ手の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