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8180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38180B TWI838180B TW112110642A TW112110642A TWI838180B TW I838180 B TWI838180 B TW I838180B TW 112110642 A TW112110642 A TW 112110642A TW 112110642 A TW112110642 A TW 112110642A TW I838180 B TWI838180 B TW I83818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shell
- straddle
- type vehicle
- hold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3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viding power to equipment other than for propul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中,既抑制了前外殼之剛性降低,又容易卸除電池。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前外殼、電池保持器及電池。電池保持器配置於頭管與前外殼之間。電池由電池保持器保持。前外殼包含中央外殼、左側外殼及右側外殼。中央外殼於車輛前視時與電池重疊。於將中央外殼自前外殼卸除之狀態下,在左側外殼與右側外殼之間設置有開口。開口具有於車輛前視時,朝向下方在左右方向上擴大之形狀。電池保持器係以如下方式支持電池,即,藉由使電池繞電池之下端旋轉之後向前方移動,可通過開口將電池卸除。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有於前外殼內配置有電池之跨坐型車輛。例如,於專利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中,電池於前外殼內由電池托盤支持。前外殼被分割為中央部與左右之側部。藉由將中央部自左右之側部卸除,於左右之側部之間設置開口。藉由通過開口將電池向上方抽出,而將電池自車輛卸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23447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開口具有朝向上方在左右方向上變大之形狀。因此,藉由將電池自電池托盤向上方抽出,而不與左右之側部干涉地容易地卸除電池。
另一方面,跨坐型車輛中,有開口具有朝向上方在左右方向上變小之形狀者。於此種車輛中,當如上所述將電池向上方抽出時,電池容易與左右之側部干涉。因此,難以卸除電池,導致維護性降低。藉由使開口於左右方向擴大,可抑制對電池之干涉,但因開口變大而導致前外殼之剛性降低。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在跨坐型車輛中,既抑制前外殼之剛性降低,又容易卸除電池。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前外殼、電池保持器及電池。前外殼配置於頭管之前方。電池保持器配置於頭管與前外殼之間。電池由電池保持器保持。前外殼包含中央外殼、左側外殼及右側外殼。中央外殼於車輛前視時與電池重疊。左側外殼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左方。右側外殼配置於中央外殼之右方。於將中央外殼自前外殼卸除之狀態下,於左側外殼與右側外殼之間設置有開口。開口具有於車輛前視時朝向下方在左右方向上擴大之形狀。電池保持器以如下方式支持電池,即,藉由使電池繞電池之下端旋轉之後向前方移動,可通過開口將電池卸除。
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開口朝向上方在左右方向上變小。因此,於將電池向上方抽出之情形時,電池容易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另一方面,開口朝向下方在左右方向上變大。因此,藉由使電池繞下端旋轉,降低電池之上部之位置,可通過開口之較寬之部分抽出電池。藉此,即便不擴大開口,亦可不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而容易地將電池自車輛卸除。因此,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既抑制了前外殼之剛性降低,又容易卸除電池。
於電池由電池保持器保持之狀態下,電池之上下方向之尺寸亦可大於電池之前後方向之尺寸。該情形時,由於開口朝向上方在左右方向上變窄,故因電池在上下方向上較大而導致電池之上部容易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然而,藉由將電池旋轉後向前方抽出,可不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地卸除電池。
於電池由電池保持器保持之狀態下,電池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亦可大於電池之上下方向之尺寸。該情形時,因電池於左右方向較大而導致電池容易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然而,藉由將電池旋轉後向前方抽出,可不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地卸除電池。
開口亦可具有於較電池更靠上方處與電池相比在左右方向上較小之形狀。該情形時,當將電池向上方抽出時,電池會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然而,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藉由使電池旋轉之後向前方移動,可不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而容易地卸除電池。
電池之上部亦可包含左上角部與右上角部。於車輛前視時,左上角部亦可與左側外殼重疊。於車輛前視時,右上角部亦可與右側外殼重疊。該情形時,若要將電池直接向前方抽出,則會導致左右之角部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然而,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藉由使電池旋轉之後向前方移動,可不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而容易地卸除電池。
電池保持器亦可具有向前方敞開之形狀。該情形時,使電池旋轉後容易向前方抽出。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具備緊固件。緊固件亦可以可裝卸之方式安裝於電池保持器。緊固件亦可防止電池自電池保持器脫離。該情形時,藉由緊固件而防止電池自電池保持器脫出。又,藉由自電池保持器卸除緊固件,而將電池自電池保持器釋放。藉此,可容易地使電池旋轉。
電池保持器亦可具有向前方及上方敞開之形狀。緊固件亦可包含前板部與上板部。前板部亦可位於電池之前方。上板部亦可位於電池之上方。該情形時,容易自前方及上方放入或取出電池。又,藉由緊固件而防止電池自電池保持器向前方及上方脫出。
電池保持器亦可包含自下方支持電池之支持面。支持面亦可朝向前方且上方傾斜。該情形時,即便於卸除緊固件而自電池保持器釋放電池之狀態下,亦可藉由支持面支持電池。又,由於支持面朝向前方且上方傾斜,故電池不易自電池保持器脫落。
電池亦可包含前表面。前表面亦可為於由電池保持器保持之狀態下朝向前方。於使電池旋轉而使得電池之前表面與電池保持器之支持面接觸的狀態下,電池亦可自開口向前方突出地配置。該情形時,可自使電池旋轉之狀態通過開口容易地抽出該電池。
中央外殼亦可包含上外殼部與下外殼部。下外殼部亦可配置於上外殼部之下方。下外殼部亦可與上外殼部為不同體。下外殼部亦可為可相對於左側外殼、右側外殼、上外殼部裝卸。該情形時,開口朝向下方,左右變大。因此,藉由卸除下外殼部,而使開口之左右較大之部分敞開。藉此,容易放入前外殼內或自前外殼內取出,維護性提高。
下外殼部亦可藉由嵌入而安裝於左側外殼、右側外殼及上外殼部。該情形時,容易裝卸下外殼部。藉此,維護性提高。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於跨坐型車輛中,既抑制了前外殼之剛性降低,又容易卸除電池。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進行說明。圖1係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跨坐型車輛1為速克達。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車體框架2、前輪3、轉向裝置4、動力單元5、車體外殼6、座部7及後輪8。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前後、左右、上下之各方向係指座部7上之騎乘者所觀察到之前後、左右、上下之各方向。
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11、向下框架12、下框架13及座部框架14。頭管11向斜前下方延伸。向下框架12自頭管11向下方延伸。下框架13自向下框架12向後方延伸。座部框架14配置於座部7之下方。座部框架14朝向斜後上方延伸。座部7配置於頭管11之後方。
前輪3由轉向裝置4將其以可旋轉之方式支持。轉向裝置4由頭管11將其以可旋轉地支持。轉向裝置4包含把手桿15、轉向軸16及前叉17。把手桿15連接於轉向軸16。轉向軸16由頭管11將其以可旋轉地支持。前叉17連接於轉向軸16。前叉17將前輪3以使之可旋轉之方式支持。
車體外殼6包含前外殼21、護腿板22、腳踏板23、後外殼24及把手外殼25。前外殼21覆蓋頭管11。前外殼21配置於頭管11之前方。護腿板22配置於前外殼21之後方。
腳踏板23配置於座部7之前方且下方。腳踏板23具有平坦之形狀。腳踏板23亦可具有於左右方向上之中央向上方突出之中央通道部。後外殼24配置於座部7之下方。把手外殼25覆蓋把手桿15。於把手外殼25,安裝有頭燈26。
動力單元5配置於座部7之下方。動力單元5由車體框架2支持。動力單元5例如包含引擎與變速箱。動力單元5亦可包含電動馬達。後輪8經由動力單元5受車體框架2支持。或者,後輪8亦可經由擺臂受車體框架2支持。後輪8藉由來自動力單元5之動力而旋轉。
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放大側視圖。如圖2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電池30與電池保持器31。電池保持器31配置於頭管11與前外殼21之間。電池30由電池保持器31保持。電池30配置於頭管11之前方。圖3係跨坐型車輛1之放大前視圖。如圖3所示,於車輛前視時,電池30與頭管11重疊。
如圖2所示,於電池30由電池保持器31保持之狀態下,電池30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大於電池30之前後方向之尺寸。如圖3所示,於電池30由電池保持器31保持之狀態下,電池30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大於電池30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電池30後傾而配置。如圖2及圖3所示,電池30包含前表面32、後表面33、上表面34、下表面35、第1側面36及第2側面37。於電池30由電池保持器31保持之狀態下,前表面32與後表面33朝向上方且後方傾斜。於電池30由電池保持器31保持之狀態下,上表面34與下表面35朝向前方且上方傾斜。
如圖3所示,前外殼21包含中央外殼41、左側外殼42及右側外殼43。中央外殼41於車輛前視時與電池30重疊。左側外殼42配置於中央外殼41之左方。右側外殼43配置於中央外殼41之右方。中央外殼41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左側外殼42與右側外殼43之間。中央外殼41以可裝卸之方式安裝於左側外殼42與右側外殼43。
圖4係將中央外殼41卸除後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放大前視圖。圖5係將中央外殼41卸除後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放大立體圖。如圖4及圖5所示,於將中央外殼41自前外殼21卸除之狀態下,在左側外殼42與右側外殼43之間設置有開口44。左側外殼42包含第1內緣部45。右側外殼43包含第2內緣部46。開口44設置於第1內緣部45與第2內緣部46之間。
於車輛前視時,第1內緣部45朝向下方朝左右方向上之外側傾斜。於車輛前視時,第2內緣部46朝向下方向朝左右方向上之外側傾斜。開口44具有於車輛前視時,朝向下方在左右方向上擴大之形狀。即,開口44具有於車輛前視時,朝向上方在左右方向上變窄之形狀。開口44於較電池30之上表面34更靠上方處與電池30相比在左右方向上較小。開口44於較電池30之上表面34更靠下方處與電池30相比在左右方向上較大。
於車輛前視時,電池30配置於開口44內。電池30之上部包含左上角部47與右上角部48。於車輛前視時,左上角部47接近左側外殼42而配置。於車輛前視時,右上角部48接近右側外殼43而配置。於車輛前視時,左上角部47接近第1內緣部45而配置。於車輛前視時,右上角部48接近第2內緣部46而配置。
圖6係電池保持器31及電池30之立體圖。圖7係電池保持器31之立體圖。如圖6及圖7所示,電池保持器31具有向前方及上方敞開之形狀。電池保持器31包含支持面51、後壁52、第1側壁53、第2側壁54。支持面51具有平坦之形狀。支持面51配置於電池30之下方。支持面51自下方支持電池30。支持面51較電池30之前表面32更向前方延伸。如圖2所示,支持面51朝向前方且上方傾斜。
後壁52自支持面51向上方延伸。後壁52配置於電池30之後方。後壁52自後方支持電池30。後壁52較電池30之上表面34更向上方延伸。如圖2所示,後壁52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
第1側壁53與第2側壁54自支持面51向上方延伸。第1側壁53配置於電池30之左方。第2側壁54配置於電池30之右方。第1側壁53與第2側壁54較後壁52低。即,第1側壁53之上端與第2側壁54之上端位於較後壁52之上端更靠下方。第1側壁53較電池30之第1側面36低。第2側壁54較電池30之第2側面37低。
電池保持器31包含連接器保持部55。連接器保持部55配置於支持面51之下方。連接器保持部55連接於支持面51。連接器保持部55與支持面51一體地形成。或者,連接器保持部55亦可與支持面51為不同體。如圖4所示,連接器保持部55保持連接器38、39。連接器38、39連接於與電池30連接之導線。
電池保持器31包含第1保持部56與第2保持部57。第1保持部56與第2保持部57支持連接於電池30之未圖示之電零件。第1保持部56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第1側壁53之外側。第1保持部56連接於第1側壁53。第1保持部56與第1側壁53一體地形成。或者,第1保持部56亦可與第1側壁53為不同體。第2保持部57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第2側壁54之外側。第2保持部57連接於第2側壁54。第2保持部57與第2側壁54一體地形成。或者,第2保持部57亦可與第2側壁54為不同體。
如圖6所示,電池30配置於支持面51上。電池30包含第1電極58與第2電極59。第1電極58與第2電極59面向電池30之前方而配置。第1電極58與第2電極59面向電池30之上方而配置。第1電極58與第2電極59於左右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
第1電極58包含第1前孔61與第1上孔62。第1前孔61設置於第1電極58之前表面32。第1前孔61朝向電池30之前方。第1上孔62設置於第1電極58之上表面34。第1上孔62朝向電池30之上方。如圖4所示,藉由通過第1前孔61之螺絲65,而將第1端子66連接於第1電極58。第1端子66連接於未圖示之導線。再者,亦可藉由使螺絲65通過第1上孔62,而將第1端子66連接於第1電極58。
第2電極59包含第2前孔63與第2上孔64。第2前孔63設置於第2電極59之前表面32。第2前孔63朝向電池30之前方。第2上孔64設置於第2電極59之上表面34。第2上孔64朝向電池30之上方。如圖4所示,藉由通過第2前孔63之螺絲67,而將第2端子68連接於第2電極59。第2端子68連接於未圖示之導線。再者,亦可藉由使螺絲67通過第2上孔64,而將第2端子68連接於第2電極59。
如圖6所示,電池30藉由緊固件69而固定於電池保持器31。緊固件69以可裝卸之方式安裝於電池保持器31,防止電池30自電池保持器31脫出。緊固件69具有彎曲之板狀之形狀。緊固件69包含前板部71與上板部72。前板部71位於電池30之前方。前板部71於上下方向延伸。前板部71限制電池30向前方移動。上板部72位於電池30之上方。上板部72於前後方向延伸。上板部72限制電池30向上方移動。
如圖7所示,電池保持器31包含第1保持器安裝部73與第2保持器安裝部74。第1保持器安裝部73連接於支持面51。於第1保持器安裝部73,安裝前板部71之下端。第1保持器安裝部73包含螺孔75。如圖6所示,前板部71之下端藉由螺絲76而固定於第1保持器安裝部73。第2保持器安裝部74設置於後壁52。於第2保持器安裝部74,安裝上板部72之後端。第2保持器安裝部74包含卡止孔77。上板部72之後端插入至第2保持器安裝部74之卡止孔77,而卡止於第2保持器安裝部74。
圖8係表示將緊固件69自電池保持器31卸除後之狀態之電池保持器31與電池30之立體圖。如上所述,電池保持器31具有向前方及上方敞開之形狀。因此,於將緊固件69自電池保持器31卸除之狀態下,電池保持器31將電池30以使之可朝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動之方式予以支持。又,電池保持器31以使電池30可繞電池30之下端朝前後方向旋轉之方式支持電池30。再者,於圖8中,二點鏈線表示自安裝於電池保持器31之狀態朝前方旋轉之電池30'。
如圖3所示,中央外殼41包含上外殼部27與下外殼部28。下外殼部28配置於上外殼部27之下方。下外殼部28與上外殼部27為不同體。下外殼部28相對於左側外殼42、右側外殼43、及上外殼部27能夠裝卸。下外殼部28藉由嵌入而安裝於左側外殼42、右側外殼43、及上外殼部27。
圖9係將下外殼部28卸除後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放大前視圖。圖10係下外殼部28之立體圖。如圖9所示,左側外殼42包含複數個第1卡止孔81。複數個第1卡止孔81沿著第1內緣部45配置。右側外殼43包含複數個第2卡止孔82。複數個第2卡止孔82沿著第2內緣部46配置。再者,於圖式中,僅對複數個第1卡止孔81之一部分標註符號81,而省略了其他第1卡止孔81之符號。於圖式中,僅對複數個第2卡止孔82之一部分標註符號82,而省略了其他第2卡止孔82之符號。
如圖10所示,下外殼部28包含複數個第1卡止突起83與複數個第2卡止突起84。複數個第1卡止突起83沿著下外殼部28之左緣部85配置。複數個第1卡止突起83分別插入至複數個第1卡止孔81,卡止於複數個第1卡止孔81。藉此,將下外殼部28安裝於左側外殼42。再者,於圖式中,僅對複數個第1卡止突起83之一部分標註符號83,而省略了其他第1卡止突起83之符號。
複數個第2卡止突起84沿著下外殼部28之右緣部86配置。複數個第2卡止突起84分別插入至複數個第2卡止孔82,卡止於複數個第2卡止孔82。藉此,將下外殼部28安裝於右側外殼43。再者,於圖式中,僅對複數個第2卡止突起84之一部分標註符號84,而省略了其他第2卡止突起84之符號。
如圖9所示,上外殼部27包含複數個第3卡止孔87。複數個第3卡止孔87沿著下外殼部28之緣部88配置。再者,於圖式中,僅對複數個第3卡止孔87之一部分標註符號87,而省略了其他第3卡止孔87之符號。
如圖10所示,下外殼部28包含複數個第3卡止突起89。下外殼部28包含朝向下方凹陷之凹部90。上外殼部27配置於凹部90內。複數個第3卡止突起89沿著凹部90配置。再者,於圖式中,僅對複數個第3卡止突起89之一部分標註符號89,而省略了其他第3卡止突起89之符號。複數個第3卡止突起89分別插入至複數個第3卡止孔87,卡止於複數個第3卡止孔87。藉此,將下外殼部28安裝於上外殼部27。
如圖4所示,左側外殼42包含第1外殼安裝部91。第1外殼安裝部91自第1內緣部45朝左右方向上之內側突出。於車輛前視時,第1外殼安裝部91配置於電池30之下方。第1外殼安裝部91包含第1螺孔92。如圖9所示,藉由通過第1螺孔92之螺絲93,而將上外殼部27固定於左側外殼42。
如圖4所示,右側外殼43包含第2外殼安裝部94。第2外殼安裝部94自第2內緣部46朝左右方向上之內側突出。於車輛前視時,第2外殼安裝部94配置於電池30之下方。第2外殼安裝部94包含第2螺孔95。如圖9所示,藉由通過第2螺孔95之螺絲96,而將上外殼部27固定於右側外殼43。第1外殼安裝部91與第2外殼安裝部94配置於車輛前視時不與電池30重疊之位置。
接下來,對電池30之卸除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如圖9所示,將下外殼部28自左側外殼42、右側外殼43及上外殼部27卸除。其次,將上外殼部27之螺絲93、96卸除,如圖4所示,將上外殼部27自左側外殼42與右側外殼43卸除。其次,將緊固件69之螺絲76卸除,如圖11所示,將緊固件69自電池保持器31卸除。藉此,電池30可相對於電池保持器31移動。
接下來,電池30於支持面51上繞電池30之下端旋轉。藉此,如圖12所示,電池30之上表面34朝向前方,電池30之前表面32與電池保持器31之支持面51接觸。於該狀態下,電池30自開口44向前方突出而配置。然後,藉由將電池30通過開口44向前方拉出,而將電池30自跨坐型車輛1卸除。
於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中,開口44朝向上方在左右方向上變小。因此,於將電池30向上方抽出之情形時,電池30容易與左右之側外殼干涉。另一方面,開口44朝向下方在左右方向上變大。因此,藉由使電池30繞下端旋轉,降低電池30之上部之位置,能夠通過開口44之較寬之部分抽出電池30。藉此,即便不擴大開口44,亦可不與左右之側外殼42、43干涉而容易地將電池30自跨坐型車輛1卸除。因此,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中,既抑制了前外殼21之剛性降低,又容易卸除電池30。再者,於要將電池30安裝於跨坐型車輛1之情形時,只要進行與上述卸除之步序相反之步序即可。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能夠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跨坐型車輛1並不限定於速克達,亦可為輕型機踏車等其他種類之車輛。前外殼21之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之構造,亦可變更。例如,上外殼部27與下外殼部28亦可為一體。
電池保持器31之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之構造,亦可變更。例如,亦可省略連接器保持部55。亦可省略第1保持部56與第2保持部57。緊固件69之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之構造,亦可變更。例如,前板部71亦可於左右方向延伸。上板部72亦可於左右方向延伸。
電池30之形狀或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之形狀或配置,亦可變更。例如,電池30之左右方向之尺寸亦可小於電池30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如圖14所示,於車輛前視時,左上角部47亦可與左側外殼42重疊。於車輛前視時,右上角部48亦可與右側外殼43重疊。於此種情形時,亦可藉由使電池30繞下端旋轉,而不與左右之側外殼42、43干涉地卸除電池30。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於跨坐型車輛中,既抑制了前外殼之剛性降低,又容易卸除電池。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前輪
4:轉向裝置
5:動力單元
6:車體外殼
7:座部
8:後輪
11:頭管
12:向下框架
13:下框架
14:座部框架
15:把手桿
16:轉向軸
17:前叉
21:前外殼
22:護腿板
23:腳踏板
24:後外殼
25:把手外殼
26:頭燈
27:上外殼部
28:下外殼部
30:電池
30':電池
31:電池保持器
32:前表面
33:後表面
34:上表面
35:下表面
36:第1側面
37:第2側面
38,39:連接器
41:中央外殼
42:左側外殼
43:右側外殼
44:開口
45:第1內緣部
46:第2內緣部
47:左上角部
48:右上角部
51:支持面
52:後壁
53:第1側壁
54:第2側壁
55:連接器保持部
56:第1保持部
57:第2保持部
58:第1電極
59:第2電極
61:第1前孔
62:第1上孔
63:第2前孔
64:第2上孔
65:螺絲
66:第1端子
67:螺絲
68:第2端子
69:緊固件
71:前板部
72:上板部
73:第1保持器安裝部
74:第2保持器安裝部
75:螺孔
76:螺絲
77:卡止孔
81:第1卡止孔
82:第2卡止孔
83:第1卡止突起
84:第2卡止突起
85:左緣部
86:右緣部
87:第3卡止孔
88:緣部
89:第3卡止突起
90:凹部
91:第1外殼安裝部
92:第1螺孔
93:螺絲
94:第2外殼安裝部
95:第2螺孔
96:螺絲
圖1係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放大側視圖。
圖3係跨坐型車輛之放大前視圖。
圖4係將中央外殼卸除後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之放大前視圖。
圖5係將中央外殼卸除後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之放大立體圖。
圖6係電池保持器及電池之立體圖。
圖7係電池保持器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將緊固件自電池保持器卸除後之狀態之電池保持器與電池之立體圖。
圖9係將下外殼部卸除後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之放大前視圖。
圖10係下外殼部之立體圖。
圖11係將緊固件自電池保持器卸除後之狀態之跨坐型車輛之放大前視圖。
圖12係將電池卸除時之跨坐型車輛之放大立體圖。
圖13係將電池卸除時之跨坐型車輛之放大立體圖。
圖14係表示電池之配置之變化例之跨坐型車輛之放大前視圖。
21:前外殼
30:電池
32:前表面
34:上表面
38,39:連接器
42:左側外殼
43:右側外殼
44:開口
45:第1內緣部
46:第2內緣部
51:支持面
52:後壁
55:連接器保持部
91:第1外殼安裝部
92:第1螺孔
94:第2外殼安裝部
95:第2螺孔
Claims (12)
-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頭管; 前外殼,其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前方; 電池保持器,其配置於上述頭管與上述前外殼之間;及 電池,其由上述電池保持器保持;且 上述前外殼包含: 中央外殼,其於車輛前視時與上述電池重疊; 左側外殼,其配置於上述中央外殼之左方;及 右側外殼,其配置於上述中央外殼之右方;且 於將上述中央外殼自上述前外殼卸除之狀態下,於上述左側外殼與上述右側外殼之間設置有開口, 上述開口具有於車輛前視時,朝向下方在左右方向上擴大之形狀, 上述電池保持器係以如下方式支持電池,即,藉由使上述電池繞上述電池之下端旋轉之後向前方移動,可通過上述開口將上述電池卸除。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上述電池由上述電池保持器保持之狀態下,上述電池之上下方向之尺寸大於上述電池之前後方向之尺寸。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上述電池由上述電池保持器保持之狀態下,上述電池之左右方向之尺寸大於上述電池之上下方向之尺寸。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開口具有於較上述電池更靠上方處與上述電池相比在左右方向上較小之形狀。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電池之上部包含左上角部與右上角部, 於車輛前視時,上述左上角部與上述左側外殼重疊, 於車輛前視時,上述右上角部與上述右側外殼重疊。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電池保持器具有向前方敞開之形狀。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 進而具備緊固件,該緊固件以可裝卸之方式安裝於上述電池保持器,防止上述電池自上述電池保持器脫出。
-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電池保持器向前方及上方敞開之形狀, 上述緊固件包含: 位於上述電池之前方之前板部、及 位於上述電池之上方之上板部。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電池保持器包含自下方支持上述電池之支持面, 上述支持面朝向前方且上方傾斜。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電池保持器包含自下方支持上述電池之支持面, 上述電池包含在由上述電池保持器保持之狀態下朝向前方之前表面, 於使上述電池旋轉而使得上述電池之前表面與上述電池保持器之上述支持面接觸的狀態下,上述電池自上述開口向前方突出而配置。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中央外殼包含: 上外殼部、及 配置於上述上外殼部之下方且與上述上外殼部為不同體之下外殼部, 上述下外殼部可相對於上述左側外殼、上述右側外殼及上述上外殼部裝卸。
- 如請求項1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下外殼部係藉由嵌入而安裝於上述左側外殼、上述右側外殼及上述上外殼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63902A JP2023154536A (ja) | 2022-04-07 | 2022-04-07 | 鞍乗型車両 |
JP2022-063902 | 2022-04-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42310A TW202342310A (zh) | 2023-11-01 |
TWI838180B true TWI838180B (zh) | 2024-04-01 |
Family
ID=85556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10642A TWI838180B (zh) | 2022-04-07 | 2023-03-22 | 跨坐型車輛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257466A1 (zh) |
JP (1) | JP2023154536A (zh) |
TW (1) | TWI838180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13748C (zh) * | 2004-08-30 | 2008-08-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车体罩盖构造 |
CN102069873A (zh) * | 2009-11-24 | 2011-05-2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
CN102822045A (zh) * | 2010-03-31 | 2012-12-1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机动车 |
CN209479843U (zh) * | 2018-12-27 | 2019-10-11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的车体盖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26271A (ja) * | 1982-01-20 | 1983-07-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のトランク装置 |
JP4107809B2 (ja) | 2001-02-09 | 2008-06-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構造 |
JP6515800B2 (ja) * | 2015-12-24 | 2019-05-2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収納部構造 |
-
2022
- 2022-04-07 JP JP2022063902A patent/JP2023154536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3-08 EP EP23160702.9A patent/EP4257466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03-22 TW TW112110642A patent/TWI838180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13748C (zh) * | 2004-08-30 | 2008-08-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车体罩盖构造 |
CN102069873A (zh) * | 2009-11-24 | 2011-05-2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
CN102822045A (zh) * | 2010-03-31 | 2012-12-1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两轮机动车 |
CN209479843U (zh) * | 2018-12-27 | 2019-10-11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的车体盖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54536A (ja) | 2023-10-20 |
EP4257466A1 (en) | 2023-10-11 |
TW202342310A (zh) | 2023-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627154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TWI417215B (zh) | 機車 | |
EP2586688B1 (en) | Charging port structure and straddled vehicle | |
JP5632789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TWI774379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2002225765A (ja) |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 |
JP5846992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TWI710485B (zh) | 跨坐型車輛之usb端子單元配置構造 | |
TWI838180B (zh) | 跨坐型車輛 | |
JP2012066669A (ja) | 車両のコネクタ支持構造 | |
JP5312976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12214079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WO2018047677A1 (ja) | 鞍乗型車両のバッテリケース | |
JP6515800B2 (ja) | バッテリ収納部構造 | |
JP6063648B2 (ja) | 電装品取付構造 | |
JP5951671B2 (ja) | 車両 | |
JP2014097700A (ja) | 車載電子部品の支持構造 | |
TWI710486B (zh) | 跨坐型車輛之usb端子單元構造 | |
US20230373584A1 (en) | Straddle-type vehicle | |
CN107444539B (zh) | 跨坐型车辆 | |
JP717776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 |
JPWO2020050096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3316874B2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ランプアッセンブリ取付構造 | |
JP7135033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カバー構造 | |
JP6990640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サイドスタンドスイッチの配線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