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5005B - 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 - Google Patents
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95005B TWI595005B TW097131630A TW97131630A TWI595005B TW I595005 B TWI595005 B TW I595005B TW 097131630 A TW097131630 A TW 097131630A TW 97131630 A TW97131630 A TW 97131630A TW I595005 B TWI595005 B TW I59500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eq
- antibody
- group
- fms
- amino acid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66—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receptors for cytokines, lymphokines, interfer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39/395—Antibodies; Immunoglobulins; Immune serum, e.g. antilymphocytic seru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61P17/06—Antipsoriatic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2—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joint disorders, e.g. arthritis, arthrosi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8—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bone diseases, e.g. rachitism, Paget's diseas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2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for treat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g. nootropic agents, cognition enhancers, drugs for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or other forms of dementia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 A61P3/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for hyperglycaemia, e.g. antidiabetic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61P35/02—Antineoplastic agents specific for leukemia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61P37/06—Immunosuppressants, e.g. drugs for graft rejec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4/00—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14/435—Peptides having more than 20 amino acids; Gastrins; Somatostatins; Melanotropins; Derivatives thereof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C07K14/70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4/715—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for cytokines; for lymphokines; for interferons
- C07K14/7153—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for cytokines; for lymphokines; for interferons for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CSF]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from primates, e.g. ma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3—Crossreactivity, e.g. for species or epitope, or lack of said crossreactivity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4—Identification of a linear epitope shorter than 20 amino acid residues or of a conformational epitope defined by amino acid residu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4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 C07K2317/41—Glycosylation, sialylation, or fucosyl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5—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7—Framework region [F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3—Inducing cell death, e.g. apoptosis, necrosis or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6—Antagonist effect on antigen, e.g. neutralization or inhibition of bind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2—Affinity (KD), association rate (Ka), dissociation rate (Kd) or EC50 valu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Toxicology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Diabet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Neurolog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Mycology (AREA)
- Oncology (AREA)
- Psychiatry (AREA)
- Obesit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蛋白質,且尤其關於抗原結合蛋白質。
許多人類以及小鼠腫瘤細胞株都分泌細胞因子CSF-1(群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1),亦稱為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M-CSF),所述CSF-1又吸引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促進其存活且經由受體c-fms(貓科McDonough菌株)活化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亦稱為腫瘤浸潤巨噬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macrophage,TIM))可以為包括多達50%細胞腫塊之腫瘤基質的主要組分。Kelly等人,1988,Br.J.Cancer 57:174-177;Leek等人,1994,J.Leukoc.Biol. 56:423-435。在原發性人類腫瘤之調查過程中,存在眾多有關CSF-1 mRNA表現之證據。此外,許多研究已表明,升高之血清CSF-1、TAM數量或腫瘤CSF-1及/或c-fms之存在與癌症患者之不良預後相關。
TAM藉由多種方式支持腫瘤生長、轉移以及存活,包含經由分泌PDGF、TGF-β及EGF之對腫瘤細胞的直接促細胞分裂活性;以及經由產生ECM降解酶之轉移(評述於Leek及Harris,2002,J.Mammary Gland Biol and Neoplasia 7:177-189以及Lewis及Pollard,2006,Cancer Res 66:605-612中)。TAM支持腫瘤之另一重要方式為經由產生諸如COX-2、VEGF、FGF、EG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及MMP之多種促血管生長因子(proangiogenic factor)來幫助腫瘤之新血管形成。Dranoff等人,2004,Nat.Rev.Cancer 4:11-22;MacMicking等人,1997,Annu.Rev.Immunol. 15:323-350;Mantovani等人,1992,Immunol.Today 13:265-270。此外,CSF-1源性巨噬細胞(CSF-1-derived macrophage)可以經由產生諸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吲哚胺2,3雙加氧酶(indolamine 2,3 dioxigenase)、一氧化氮、IL-10及TGFβ之多種因子來達成免疫抑制。MacMicking等人,1997,Annu.Rev.Immunol. 15:323-350;Bronte等人,2001,J.Immunother. 24:431-446。
CSF-1是以膜結合形式與可溶性細胞因子(cytokine)形式表現(Cerretti等人,1988,Mol.Immunol. 25:761-770;Dobbin等人,2005,Bioinformatics 21:2430-2437;Wong等人,1987,Biochem.Pharmacol. 36:4325-4329)且調控巨噬細胞及其前驅體之存活、增殖、趨化性(chemotaxis)及活化(Bourette等人,2000,Growth Factors 17:155-166;Cecchini等人,1994,Development 120:1357-1372;Hamilton,1997,J.Leukoc.Biol. 62:145-155;Hume,1985,Sci.Prog. 69:485-494;Sasmono及Hume,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infection(Kaufmann,S.,Gordon,S.& Medzhitov,R.編)71-94(ASM Press,New York,2004);Ross及Auger,The macrophage(Burke,B.& Lewis,C.編)(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2))。
同源受體(cognate receptor)(其為c-fms原癌基因(亦稱為M-CSFR、CSF-1R或CD115))為具有相關酪胺酸激酶活性之165千道爾頓(kD)醣蛋白(glycoprotein)且屬於包含PDGFR-α、PDGFR-β、VEGFR1、VEGFR2、VEGFR3、Flt3及c-kit之第III類受體酪胺酸激酶家族。
Blume-Jensen及Hunter,2001,Nature 411:355-365;Schlessinger及Ullrich,1992,Neuron 9:383-391;Sherr等人,1985 Cell 41:665-676;van der Geer等人,1994,Annu.Rev.Cell.Biol. 10:251-337。使由貓科肉瘤病毒之McDonough菌株所攜帶之c-fms之致癌形式,亦即v-fms突變將賦予其組成性活化蛋白質激酶活性(Sherr等人,1985,Cell 41:665-676;Roussel及Sherr,2003,Cell Cycle 2:5-6)。正常細胞中c-fms之表現侷限於骨髓單核細胞(myelomonocytic cell)(包含單核細胞、組織巨噬細胞、庫普弗細胞(Kupffer cell)、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小膠質細胞(microglial cell)及破骨細胞(osteoclast))、造血前驅體細胞及滋養細胞。Arai等人,1999,J.Exp.Med. 190:1741-1754;Dai等人,2002,Blood 99:111-120;Pixley及Stanley,2004,Trends Cell Biol. 14:628-638。亦已在一些腫瘤細胞中顯現c-fms之表現(Kirma等人,2007,Cancer Res 67:1918-1926)。突變小鼠之多項活體外研究及分析表明CSF-1為c-fms之配位體(例如參看,Bourette及Rohrschneider,2000,Growth Factors 17:155-166;Wiktor-Jedrzeiczak等人,1990,Proc.Natl.Acad.Sci.U.S.A. 87:4828-4832;Yoshida等人,1990,Nature 345:442-444;van Wesenbeeck及van Hul,2005,Crit.Rev.Eukaryot.Gene Expr. 15:133-162)。CSF-1與c-fms之結合將誘導導致包含PI3-K/AKT及Ras/Raf/MEK/MAPK之信號轉導路徑下游活化之特定位點處受體之自體磷酸化,並且主要經由持久MEK活性介導巨噬細胞分化(Gosse等人,2005,Cellular Signaling 17:1352-1362)。近期之證據表明介白素-34(interleukin-34,IL-34)亦為c-fms之配位體(Lin等人2008,Science 320:807-811)。
本文描述結合c-fms(包含人類c-fms)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已發現,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干擾或調節至少一種與c-fms相關之生物反應,且因此可用於改善c-fms相關疾病或病症之作用。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與c-fms之結合能夠具有以下活性中之一或多種活性:抑制、干擾或調節c-fms-CSF-1結合或信號轉導;抑制c-fms-IL-34結合或信號轉導;減少單核細胞遷移至腫瘤中;及/或減少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之積累。
一個實施例包含用於產生c-fms受體抗原結合蛋白質之表現系統(包含細胞株)以及用於診斷及治療與人類c-fms相關之疾病之方法。
所描述之一些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A)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重鏈互補決定區(CDRH):(i)選自由SEQ ID NO:136-147構成的族群之
CDRH1;(ii)選自由SEQ ID NO:148-164構成的族群之CDRH2;(iii)選自由SEQ ID NO:165-190構成的族群之CDRH3;及(iv)(i)、(ii)及(iii)中含有一或多個總計不超過4個胺基酸之胺基酸取代、缺失或插入之CDRH;(B)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輕鏈互補決定區(CDRL):(i)選自由SEQ ID NO:191-210構成的族群之CDRL1;(ii)選自由SEQ ID NO:211-224構成的族群之CDRL2;(iii)選自由SEQ ID NO:225-246構成的族群之CDRL3;及(iv)(i)、(ii)及(iii)中含有一或多個總計不超過4個胺基酸之胺基酸取代、缺失或插入之CDRL;或(C)一或多個(A)之重鏈CDRH及一或多個(B)之輕鏈CDRL。
在一個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包括至少一個或兩個上文提及之(A)之CDRH以及至少一個或兩個上文提及之(B)之CDRL。在另一態樣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CDRH1、CDRH2、CDRH3、CDRL1、CDRL2以及CDRL3。
在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中,上文提及之(A)之CDRH另外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i)選自由SEQ ID NO:136-147構成的族群之CDRH1;(ii)選自由SEQ ID NO:148-164構成的族群之CDRH2;(iii)選自由SEQ ID NO:165-190構成的族群之CDRH3;及(iv)(i)、(ii)及(iii)中含有一或多個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取代、缺失或插入之CDRH;上文提及之(B)之CDRL選自由以
下構成的族群:(i)選自由SEQ ID NO:191-210構成的族群之CDRL1;(ii)選自由SEQ ID NO:211-224構成的族群之CDRL2;(iii)選自由SEQ ID NO:225-246構成的族群之CDRL3;及(iv)(i)、(ii)及(iii)中含有一或多個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取代、缺失或插入之CDRL;或(C)一或多個(A)之重鏈CDRH及一或多個(B)之輕鏈CDRL。
在另一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包括(A)CDRH,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i)選自由SEQ ID NO:136-147構成的族群之CDRH1,(ii)選自由SEQ ID NO:148-164構成的族群之CDRH2,及(iii)選自由SEQ ID NO:165-190構成的族群之CDRH3;(B)CDRL,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i)選自由SEQ ID NO:191-210構成的族群之CDRL1,(ii)選自由SEQ ID NO:211-224構成的族群之CDRL2,及(iii)選自由SEQ ID NO:225-246構成的族群之CDRL3;或(C)一或多個(A)之重鏈CDRH及一或多個(B)之輕鏈CDRL。在一個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包含:(A)SEQ ID NO:136-147之CDRH1、SEQ ID NO:148-164之CDRH2及SEQ ID NO:165-190之CDRH3;以及(B)SEQ ID NO:191-210之CDRL1、SEQ ID NO:211-224之CDRL2及SEQ ID NO:225-246之CDRL3。在另一實施例中,可變重鏈(VH)與選自由SEQ ID NO:70-101構成的族群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之序列一致性,及/或可變輕鏈(VL)與選自由
SEQ ID NO:102-135構成的族群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之序列一致性。在另一實施例中,VH選自由SEQ ID NO:70-101構成的族群,及/或VL選自由SEQ ID NO:102-135構成的族群。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特異性結合含有人類c-fms之c-fms亞功能域Ig樣1-1及Ig樣1-2之抗原決定基的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結合c-fms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其包括:(A)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重鏈CDR(CDRH):(i)與SEQ ID NO:136-147具有至少8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H1,(ii)與SEQ ID NO:148-164具有至少8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H2,及(iii)與SEQ ID NO:165-190具有至少8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H3;(B)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輕鏈CDR(CDRL):(i)與SEQ ID NO:191-210具有至少8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L1,(ii)與SEQ ID NO:211-224具有至少8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L2,及(iii)與SEQ ID NO:225-246具有至少8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L3;或(C)一或多個(A)之重鏈CDRH及一或多個(B)之輕鏈CDRL。在一個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A)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CDRH:(i)與SEQ ID NO:136-147具有至少9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H1,(ii)與SEQ ID NO:148-164具有至少9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H2,及(iii)與SEQ ID NO:165-190具有至少90%之序列一致性之
CDRH3;(B)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輕鏈CDRL:(i)與SEQ ID NO:191-210具有至少9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L1,(ii)與SEQ ID NO:211-224具有至少9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L2,及(iii)與SEQ ID NO:225-246具有至少90%之序列一致性之CDRL3;或(C)一或多個(A)之重鏈CDRH及一或多個(B)之輕鏈CDRL。
另一實施例為結合c-fms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具有下文所述之一致序列之CDR之一者或其組合。第A組、第B組及第C組是指由系統發生相關之純系得到之序列。在一態樣中,來自各組之CDR可以混合並且相匹配。在另一態樣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來自同一組A、B或C之CDRH。在另一態樣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來自同一組A、B或C之CDRL。在另一態樣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來自同一組A、B或C之至少兩個或三個CDRH,及/或至少兩個或三個CDRL。不同組之一致序列如下:第A組:(a)具有一般式GYTX1TSYGIS(SEQ ID NO:307)之CDRH1,其中X1選自由F及L構成的族群;(b)具有一般式WISAYNGNX1NYAQKX2QG(SEQ ID NO:308)之CDRH2,其中X1選自由T及P構成的族群,且X2選自由L及F構成的族群;(c)具有一般式X1X2X3X4X4X5FGEX6X7X8X9FDY(SEQ ID NO:309)之CDRH3,其中X1選自由E及D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S
及Q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G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4選自由L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5選自由W及G構成的族群,X6選自由V及L構成的族群,X7選自由E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8選自由G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且X9選自由F及L構成的族群;(d)具有一般式KSSX1GVLX2SSX3NKNX4LA(SEQ ID NO:310)之CDRL1,其中X1選自由Q及S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D及Y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N及D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F及Y構成的族群;(e)具有一般式WASX1RES(SEQ ID NO:311)之CDRL2,其中X1選自由N及T構成的族群;及(f)具有一般式QQYYX1X2PX3T(SEQ ID NO:312)之CDRL3,其中X1選自由S及T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D及T構成的族群,且X3選自由F及P構成的族群。
第B組:(a)具有一般式GFTX1X2X3AWMS(SEQ ID NO:313)之CDRH1,其中X1選自由F及V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S及N構成的族群,且X3選自由N及T構成的族群;(b)具有一般式RIKX1KTDGX2TX3DX4AAPVKG(SEQ ID NO:314)之CDRH2,其中X1選自由S及T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G及W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T及A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Y及N構成的族群;(c)具有一般式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YYGX14DV(SEQ ID NO:315)之CDRH3,其中X1選自由E、D及G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Y、L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3
選自由Y、R、G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4選自由H、G、S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5選自由I、A、L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6選自由L、V、T、P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7選自由T、V、Y、G、W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8選自由G、V、S及T構成的族群,X9選自由S、T、D、N及G構成的族群,X10選自由G、F、P及Y構成的族群,X11選自由G、Y及N構成的族群,X12選自由V及Y構成的族群,X13選自由W、S及Y構成的族群,且X14選自由M、T及V構成的族群;(d)具有一般式QASQDIX1NYLN(SEQ ID NO:316)之CDRL1,其中X1選自由S及N構成的族群;(e)具有一般式DX1SNLEX2(SEQ ID NO:317)之CDRL2,其中X1選自由A及T構成的族群,且X2選自由T及P構成的族群;及(f)具有一般式QQYDX1LX2T(SEQ ID NO:318)之CDRL3,其中X1選自由N及D構成的族群,且X2選自由L及I構成的族群。
第C組:(a)具有一般式GFTFX1SYGMH(SEQ ID NO:319)之CDRH1,其中X1選自由S及I構成的族群;(b)具有一般式VIWYDGSNX1YYADSVKG(SEQ ID NO:320)之CDRH2,其中X1選自由E及K構成的族群;(c)具有一般式SSX1X2X3YX4MDV(SEQ ID NO:321)之CDRH3,其中X1選自由G、S及W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N、D及S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Y及F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D及G構成的族群;(d)具有一般式
QASX1DIX2NX3LN(SEQ ID NO:322)之CDRL1,其中X1選自由Q及H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S及N構成的族群,且X3選自由F及Y構成的族群;(e)具有一般式DASNLEX1(SEQ ID NO:323)之CDRL2,其中X1選自由T及I構成的族群;及(f)具有一般式QX1YDX2X3PX4T(SEQ ID NO:324)之CDRL3,其中X1選自由Q及R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N及D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L及F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F、L及I構成的族群。
在另一實施例中,上文所述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包含至少一個CDRH之第一胺基酸序列以及包括至少一個CDRL之第二胺基酸序列。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與第二胺基酸序列彼此共價鍵結。在另一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第一胺基酸序列包含SEQ ID NO:165-190之CDRH3、SEQ ID NO:148-164之CDRH2及SEQ ID NO:136-147之CDRH1,且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第二胺基酸序列包括SEQ ID NO:225-246之CDRL3、SEQ ID NO:211-224之CDRL2及SEQ ID NO:191-210之CDRL1。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所提供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為單株抗體、多株抗體、重組抗體、人類抗體、人類化抗體、嵌合抗體、多特異性抗體或其抗體片段。在另一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抗體片段可以為Fab片段、Fab'片段、F(ab')2片段、Fv片段、雙功能抗體或單鏈抗體分子。在另一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
白質為人類抗體並且可以為IgG1-、IgG2-、IgG3-或IgG4類型。
在另一態樣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與所提供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中之一種抗原結合蛋白質競爭結合人類c-fms之細胞外部分。在一個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當投與患者時可以降低單核細胞趨化性;抑制單核細胞遷移至腫瘤中;抑制腫瘤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積累;或抑制患病組織中巨噬細胞之積累。
在另一態樣中,亦提供編碼結合c-fms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經分離核酸分子。在一些實例中,經分離核酸分子可操作地連接至控制序列。
在另一態樣中,亦提供表現載體以及經所述表現載體轉化或轉染之宿主細胞,其包括上述編碼可以結合c-fms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經分離核酸分子。
在另一態樣中,亦提供製備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方法,其包含由分泌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宿主細胞製備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步驟。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括至少一種所提供之上述抗原結合蛋白質以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醫藥組合物可以包括另一選自由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核種、毒素或治療及化學治療基構成的族群之活性劑。
本發明之實施例另外提供一種用於治療或預防患者與c-fms相關之病況的方法,其包括對患者投與有效量之至
少一種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病況為癌症,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乳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子宮內膜腺癌、白血病、淋巴瘤、黑素瘤、食管鱗狀上皮細胞癌、胃癌、星細胞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膀胱癌、腎癌、膀胱癌、肺癌以及卵巢癌。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抑制患者CSF-1與c-fms之細胞外部分結合之方法,其包括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抑制患者人類c-fms自體磷酸化之方法,其包括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
另一態樣中進一步提供一種降低患者單核細胞趨化性之方法,其包括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抗原結合蛋白質。
在另一態樣中,亦提供一種抑制患者單核細胞遷移至腫瘤中之方法,其包括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抗原結合蛋白質。
在另一態樣中,亦提供一種抑制患者腫瘤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積累之方法,其包括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抗原結合蛋白質。
這些及其他態樣將於本文中更為詳細地予以描述。所提供之各態樣可以涵蓋本文所提供之各種實施例。因此,預期涉及一個要素或要素組合之實施例之每一者都可以包括在所述各態樣中。所揭露之其他特徵、目的和益處將在下文的實施方式中顯而易見。
本文所使用之章節標題僅出於組織之目的且不應解釋為限制所述標的物。
除非本文另作定義,否則聯繫本申請案所使用之科技術語應具有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通常瞭解之含義。另外,除非文中另外需要,否則單數術語應包含複數且複數術語應包含單數。
總體而言,所使用之與本文所述之細胞及組織培養、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微生物學以及蛋白質及核酸化學及雜交學有關之命名以及其技術均為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常用者。除非另作指示,否則本申請案之方法及技術一般是根據此項技術中熟知之習知方法且如本說明書全篇所引用及論述之各種通用及更具體參考文獻中所述執行。例如參看Sambrook等人,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第3版,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Cold Spring Harbor,N.Y.(2001);Ausubel等人,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Greene Publishing Associates(1992);以及Harlow及Lane Antibodies:A Laboratory Manual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Cold Spring Harbor,N.Y.(1990),所述參考文獻是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酶促反應及純化技術是根據製造商之說明如此項技術中通常完成或如本文所述執行。所使用之與本文中所述之分析化學、合成有機化學以及醫學及藥物化學有關之術語及其實驗程序及技術為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常用者。標準技術可以用於
化學合成、化學分析、藥物製備、調配及傳遞以及患者之治療。
應瞭解,本發明不限於本文所述之特定方法、方案及試劑,且因此可以變化。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只是出於描述特定實施例之目的且不意欲限制所揭露之僅受申請專利範圍界定之範圍。
除操作實例外或當另外指示時,本文所使用之表示成分數量或反應條件之所有數字都應理解為在所有情況下由術語“約”修飾。當聯繫百分比使用時,術語“約”可能意謂±1%。
[定義名詞]
術語“聚核苷酸(polynucleotide)”或“核酸(nucleic acid)”包含單鏈及雙鏈核苷酸聚合物。核苷酸(包括聚核苷酸)可以為核糖核苷酸或脫氧核糖核苷酸,或任一類核苷酸之經修飾形式。所述修飾包含鹼基修飾,諸如溴尿苷及肌苷衍生物;核糖修飾,諸如2’,3’-雙脫氧核糖;及核苷酸間鍵修飾,諸如硫代磷酸酯(phosphorothioate)、二硫代磷酸酯(phosphorodithioate)、硒代磷酸酯(phosphoroselenoate)、二硒代磷酸酯(phosphorodiselenoate)、苯胺硫代磷酸酯(phosphoroanilothioate)、苯胺磷酸酯(phoshoraniladate)及磷醯胺酸(phosphoroamidate)。
術語“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意謂包括200個或更少核苷酸之聚核苷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寡核苷酸為
10至60個鹼基長。在其他實施例中,寡核苷酸為12、13、14、15、16、17、18、19或20至40個核苷酸長。寡核苷酸可以為單鏈或雙鏈(例如)以用於構築突變體基因。寡核苷酸可以為有義或反義寡核苷酸。寡核苷酸可以包括用於偵測檢定之標記,包含放射性標記、螢光標記、半抗原或抗原標記。寡核苷酸例如可以用作PCR引子、選殖引子或雜交探針。
“經分離核酸分子”意謂基因組DNA或RNA、mRNA、cDNA或其合成來源或一些組合,其不與自然界所發現之經分離聚核苷酸中之全部或一部分聚核苷酸締合,或者其與在自然界不與其連接之聚核苷酸連接。出於本揭示案之目的,應瞭解“包括特定核苷酸序列之核酸分子”不涵蓋完整染色體。“包括”指定核酸序列之經分離核酸分子除指定序列外,亦可以包含多至10種或甚至多至20種其他蛋白質或其部分之編碼序列,或可以包含控制所述核酸序列之編碼區之表現的可操作地連接之調控序列,及/或可以包含載體序列。
除非另作指示,否則本文所討論之任何單鏈聚核苷酸序列之左手端為5’端;雙鏈聚核苷酸序列之左手方向稱為5’方向。新生RNA轉錄物之5'至3'添加方向稱為轉錄方向;DNA鏈上具有與RNA轉錄物相同之序列且5'端與RNA轉錄物之5'端對應之序列區稱為“上游序列(upstream sequences)”;DNA鏈上具有與RNA轉錄物相同之序列且3'端與RNA轉錄物之3'端對應之序列區稱為
“下游序列(downstream sequences)”。
術語“控制序列(control sequence)”是指可以影響其所接合之編碼序列之表現及加工的聚核苷酸序列。所述控制序列之性質可以視宿主有機體而定。在特定實施例中,原核生物之控制序列可以包含啟動子、核糖體結合位點及轉錄終止序列。舉例而言,真核生物之控制序列可以包含包括一或多個轉錄因子識別位點之啟動子、轉錄增強子序列及轉錄終止序列。“控制序列”可以包含前導序列及/或融合搭配物序列。
術語“載體(vector)”意謂用於將蛋白質編碼資訊轉移至宿主細胞中之任何分子或實體(例如,核酸、質體、噬菌體或病毒)。
術語“表現載體(expression vector)”或“表現構築體(expression construct)”是指適用於轉化宿主細胞且含有引導及/或控制(與宿主細胞一起)一或多個與其可操作地連接之異源編碼區之表現的核酸序列之載體。表現構築體可以包含(但不限於)影響或控制轉錄、轉譯且當存在內含子時影響與其可操作地連接之編碼區之RNA剪接的序列。
如本文所使用,“可操作地連接(operably linked)”意謂應用所述術語之組分處於使其在適當條件下實現其固有功能之關係中。舉例而言,與蛋白質編碼序列“可操作地連接”之載體中之控制序列與所述蛋白質編碼序列接合,以致能在與所述控制序列之轉錄活性相容之條件下實
現所述蛋白質編碼序列之表現。
術語“宿主細胞(host cell)”意謂已經核酸序列轉化或能夠經核酸序列轉化且因此表現所關注之基因之細胞。
所述術語包含親代細胞之後代,無論所述後代之形態學或遺傳組成是否與原始親代細胞相同,只要存在所關注之基因即可。
術語“轉導(transduction)”意謂通常藉由噬菌體使基因自一種細菌轉移至另一種細菌。“轉導”亦指經由複製缺陷型反轉錄病毒獲取及轉移真核細胞序列。
術語“轉染(transfection)”意謂細胞對外來或外源DNA之吸收,且當已將外源DNA引入細胞膜內側時細胞已經“轉染”。多種轉染技術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且於本文中揭露。例如參看Graham等人,1973,Virology 52:456;Sambrook等人,2001,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同上文;Davis等人,1986,Basic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Elsevier;Chu等人,1981,Gene 13:197。
所述技術可用於將一或多個外源DNA部分引入適當宿主細胞中。
術語“轉化(transformation)”是指細胞遺傳特徵之改變,且當細胞已經修飾而含有新DNA或RNA時,其已經轉化。舉例而言,若細胞因經由轉染、轉導或其他技術引入新遺傳物質而使其在遺傳學上由其天然狀態改變則其是經轉化的。轉染或轉導後,轉化DNA可以藉由實體整合至細胞染色體中而與所述細胞之DNA重組;或可以暫
時保持為游離型元件而不經歷複製;或可以質體形式獨立複製。當轉化DNA隨細胞分裂而複製時,認為所述細胞已經“穩定轉化”。
術語“多肽(polypeptide)”或“蛋白質(protein)”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以指胺基酸殘基聚合物。所述術語亦適用於一或多個胺基酸殘基為相應天然存在之胺基酸之類似物或模擬物的胺基酸聚合物,以及天然存在之胺基酸聚合物。所述術語亦可以涵蓋例如已藉由添加碳水化合物殘基以形成醣蛋白來加以修飾或經磷酸化的胺基酸聚合物。
可以藉由天然存在且非重組之細胞產生多肽及蛋白質,或其是藉由基因工程改造或重組細胞產生,並且包括具有天然蛋白質之胺基酸序列的分子,或天然序列中具有一或多個胺基酸之缺失、添加及/或取代之分子。術語“多肽”及“蛋白質”尤其涵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抗體,或抗原結合蛋白質中具有一或多個胺基酸之缺失、添加及/或取代之序列。術語“多肽片段”是指當與全長蛋白質相比較時具有胺基末端缺失、羧基末端缺失及/或內部缺失之多肽。當與全長蛋白質相比較時,所述片段亦可以含有經修飾之胺基酸。在某些實施例中,片段為約5至500個胺基酸長。舉例而言,片段可以為至少5、6、8、10、14、20、50、70、100、110、150、200、250、300、350、400或450個胺基酸長。有用之多肽片段包含抗體之免疫功能片段,包含結合功能域。在c-fms結合抗體之情況下,有用片段包含(但不限於)CDR區、重鏈或輕鏈之可變功能域、一
部分抗體鏈或僅其包含兩個CDR之可變區,及其類似物。
術語“經分離蛋白質(isolated protein)”意謂標的蛋白質(1)不含至少一些通常會與其伴隨存在之其他蛋白質;(2)基本上不含來自相同來源(例如,來自相同物種)之其他蛋白質;(3)由來自不同物種之細胞表現;(4)已與至少約50%在自然界與其締合之聚核苷酸、脂質、碳水化合物或其他物質分離;(5)與在自然界不與其締合之多肽可操作地締合(藉由共價或非共價相互作用);或(6)不存在於自然界中。通常,“經分離蛋白質”構成至少約5%、至少約10%、至少約25%或至少約50%指定樣品。合成來源之基因組DNA、cDNA、mRNA或其他RNA或其任何組合可以編碼此類經分離蛋白質。經分離蛋白質較佳實質上不含在其天然環境中存在且會干擾其治療、診斷、預防、研究或其他用途之蛋白質或多肽或其他污染物。
多肽(例如,抗原結合蛋白質或抗體)之“變體(variant)”包括相對於另一多肽序列,胺基酸序列中具有一或多個胺基酸殘基之插入、缺失及/或取代之胺基酸序列。變體包含融合蛋白。
多肽“衍生物(derivative)”為已以某種與插入、缺失或取代變體不同之方式,例如經由與另一化學部分連結,來化學修飾之多肽(例如,抗原結合蛋白質或抗體)。
如本說明書通篇聯繫生物材料(諸如多肽、核酸、宿主細胞及其類似物)所使用之術語“天然存在(naturally occurring)”是指自然界中存在之材料。
如本文所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antigen binding protein)”意謂特異性結合特定靶抗原(諸如c-fms或人類c-fms)之蛋白質。
當解離常數(KD)10-8莫耳濃度(M)時,則稱抗原結合蛋白質與其靶抗原“特異性結合”。當KD 5×10-9莫耳濃度時,抗體以“高親和力”與抗原特異性結合;且當KD 5×10-10莫耳濃度時,其以“極高親和力”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在一個實施例中,抗體具有小於等於10-9莫耳濃度之KD以及約1×10-4/秒之解離速率。在一個實施例中,解離速率為約1×10-5/秒。在其他實施例中,抗體將以介於約10-8莫耳濃度與10-10莫耳濃度之間之KD結合c-fms或人類c-fms,且在另一實施例中,其將以KD 2×10-10結合。
“抗原結合區(Antigen binding region)”意謂特異性結合特定抗原之蛋白質或蛋白質之一部分。舉例而言,抗原結合蛋白質中含有與抗原相互作用且賦予抗原結合蛋白質對抗原之特異性及親和力之胺基酸殘基的部分稱為“抗原結合區”。抗原結合區通常包含一或多個“互補結合區”(“complementary binding regions,CDR”)。某些抗原結合區亦包含一或多個“構架(framework)”區。“CDR”為有助於抗原結合特異性及親和力之胺基酸序列。“構架”區能夠幫助維持CDR之適當構型以促進抗原結合區與抗原之間之結合。
在某些態樣中,提供結合c-fms蛋白或人類c-fms之
重組抗原結合蛋白質。在此情況中,“重組蛋白質(recombinant protein)”為使用重組技術(亦即經由表現如本文所述之重組核酸)製得的蛋白質。此項技術中熟知產生重組蛋白質之方法及技術。
術語“抗體(antibody)”是指能夠與完整抗體競爭特異性結合靶抗原之任何同型的完整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且其包含例如嵌合抗體、人類化抗體、完全人類抗體及雙特異性抗體。因此“抗體”為一類抗原結合蛋白質。
完整抗體通常包括至少兩個全長重鏈及兩個全長輕鏈,但在一些情況下可以包含較少鏈,諸如天然存在於駱駝體內可以僅包括重鏈之抗體。抗體可能僅源自單一來源,或如下文進一步描述,可能為“嵌合抗體”,即所述抗體之不同部分可能源自兩種不同抗體。抗原結合蛋白質、抗體或結合片段可以藉由重組DNA技術或藉由完整抗體之酶促裂解或化學裂解而於融合瘤中產生。除非另作指示,否則術語“抗體”除包含包括兩個全長重鏈及兩個全長輕鏈之抗體外,亦包含其衍生物、變體、片段及突變體,該等物質之實例描述於下文中。
術語“輕鏈”包含具有足夠可變區序列以賦予結合特異性之全長輕鏈及其片段。全長輕鏈包含可變區功能域VL及恆定區功能域CL。輕鏈之可變區功能域在多肽之胺基末端。輕鏈包含κ鏈及λ鏈。
術語“重鏈”包含具有足夠可變區序列以賦予結合特異性之全長重鏈及其片段。全長重鏈包含可變區功能域VH
及恆定區功能域CH1、CH2及CH3。VH功能域位於多肽之胺基末端,且CH功能域位於羧基末端,其中CH3距離多肽之羧基末端最近。重鏈可以屬於任何同型,包含IgG(包含IgG1、IgG2、IgG3及IgG4亞型)、IgA(包含IgA1及IgA2亞型)、IgM及IgE。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抗體或免疫球蛋白鏈(重鏈或輕鏈)之“免疫功能片段(immunologically functional fragment)”(或簡稱為“片段”)為包括缺乏至少一些全長鏈中存在之胺基酸但能夠特異性結合抗原之一部分(不管所述部分是如何獲得或合成)抗體的抗原結合蛋白質。所述片段具有生物活性,這是因為其特異性結合靶抗原並且能夠與其他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完整抗體)競爭特異性結合指定抗原決定基。在一個態樣中,所述片段將保持至少一個存在於全長輕鏈或重鏈中之CDR,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其將包括單一重鏈及/或輕鏈或其部分。此等生物活性片段可以藉由重組DNA技術產生,或可以藉由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完整抗體)之酶促裂解或化學裂解產生。免疫功能性免疫球蛋白片段包含(但不限於)Fab、Fab'、F(ab')2、Fv、功能域抗體及單鏈抗體,且可以源自任何哺乳動物來源,包含(但不限於)人類、小鼠、大鼠、駱駝或兔。另外,預期本文所揭露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功能性部分(例如一或多個CDR)可以與第二蛋白質或小分子共價結合,以產生針對體內特定靶之治療劑,從而具有雙功能治療特性或具有延長之血清半衰期。
“Fab片段”是由一個輕鏈以及一個重鏈之CH1及可變區構成。Fab分子之重鏈無法與另一重鏈分子形成二硫鍵。
“Fc”區含有包括抗體之CH1及CH2功能域之兩個重鏈片段。所述兩個重鏈片段是藉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二硫鍵及CH3功能域之疏水相互作用固持在一起。
“Fab'片段”含有一個輕鏈以及一個重鏈中含有VH功能域及CH1功能域以及CH1與CH2功能域之間之區域之一部分,因此兩個Fab'片段之兩個重鏈之間能夠形成鏈間二硫鍵,從而形成F(ab')2分子。
“F(ab')2片段”含有兩個輕鏈及含有CH1與CH2功能域之間之恆定區之一部分的兩個重鏈,因此在兩個重鏈之間形成鏈間二硫鍵。由此,F(ab')2片段是由兩個藉由兩個重鏈之間之二硫鍵固持在一起的Fab'片段構成。
“Fv區”包括來自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但缺乏恆定區。
“單鏈抗體(Single-chain antibodies)”為重鏈及輕鏈可變區已經可撓連接子(flexible linker)連接從而形成可以形成抗原結合區之單一多肽鏈的Fv分子。單鏈抗體詳細論述於國際專利申請公開案第WO 88/01649號及美國專利第4,946,778號及第5,260,203號中,所述專利之揭露內容是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功能域抗體(domain antibody)”為僅含有重鏈可變區或輕鏈可變區之免疫功能性免疫球蛋白片段。在一些
情況下,兩個或兩個以上VH區以肽連接子共價連接從而產生二價功能域抗體。二價功能域抗體之兩個VH區可靶向相同或不同抗原。
“二價抗原結合蛋白質(bivalent antigen binding protein)”或“二價抗體(bivalent antibody)”包括兩個抗原結合位點。在一些情況下,所述兩個結合位點具有相同抗原特異性。二價抗原結合蛋白質及二價抗體可以為雙特異性的,參看下文。
“多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質(multispecific antigen binding protein)”或“多特異性抗體(multispecific antibody)”為靶向一個以上抗原或抗原決定基者。
“雙特異性(bispecific或dual-specific)”或“雙功能(bifunctional)”抗原結合蛋白質或抗體分別為具有兩個不同抗原結合位點之雜交抗原結合蛋白質或抗體。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質及抗體為一類多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質或多特異性抗體,且可以藉由包含(但不限於)融合瘤融合或Fab’片段連接之多種方法產生。例如參看Songsivilai及Lachmann,1990,Clin.Exp.Immunol. 79:315-321;Kostelny等人,1992,J.Immunol. 148:1547-1553。雙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質或抗體之兩個結合位點會與可能位於相同或不同蛋白質靶上之兩個不同抗原決定基結合。
術語“中和抗原結合蛋白質(neutralizing antigen binding protein)”或“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
分別指結合配位體;防止所述配位體與其結合搭配物結合;且中斷將另外由配位體與其結合搭配物結合所引起之生物反應的抗原結合蛋白質或抗體。在評定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抗體或其免疫功能片段)之結合及特異性之過程中,當過量抗體使得與配位體結合之結合搭配物的量減少至少約20%、30%、40%、50%、60%、70%、80%、85%、90%、95%、97%、99%或更多(如在活體外競爭性結合檢定中所量測到)時,抗體或片段將實質上抑制所述配位體與其結合搭配物之結合。在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情況下,所述中和分子將減弱c-fms與CSF-1結合之能力。在一些實施例中,中和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c-fms與IL-34結合之能力。在其他實施例中,中和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c-fms與CSF-1及IL-34結合之能力。
當用於競爭同一抗原決定基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中和抗原結合蛋白質或中和抗體)之上下文中時,術語“競爭(compete)”意謂藉由一種檢定測定抗原結合蛋白質之間之競爭,在所述檢定中,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抗體或其免疫功能片段)在測試時防止或抑制參考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配位體或參考抗體)與常見抗原(例如,c-fms或其片段)之特異性結合。可使用多種競爭性結合檢定,例如:固相直接或間接放射免疫檢定(RIA)、固相直接或間接酶免疫檢定(EIA)、夾心競爭檢定(sandwich competition assay)(例如參看,Stahli等人,1983,Methods in Enzymology 9:242-253);固相直接生物素-抗生
物素蛋白EIA(例如參看,Kirkland等人,1986,J.Immunol. 137:3614-3619);固相直接標記檢定、固相直接標記夾心檢定(solid phase direct labeled sandwich assay)(例如參看,Harlow及Lane,1988,Antibodies,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 Press);使用I-125標記之固相直接標記RIA(例如參看,Morel等人,1988,Molec.Immunol. 25:7-15);固相直接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EIA(例如參看Cheung等人,1990,Virology 176:546-552);及直接標記RIA(Moldenhauer等人,1990,Scand.J.Immunol. 32:77-82)。通常,所述檢定涉及使用與載有未經標記之測試抗原結合蛋白質及經標記參考抗原結合蛋白質中任一者之固體表面或細胞結合的經純化抗原。競爭性抑制是藉由測定在測試抗原結合蛋白質存在下與固體表面或細胞結合之標記的量來量測。通常,測試抗原結合蛋白質是以過量存在。由競爭性檢定(競爭抗原結合蛋白質)鑑別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結合至與參考抗原結合蛋白質相同之抗原決定基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以及結合至與參考抗原結合蛋白質所結合之抗原決定基足夠接近之相鄰抗原決定基以出現空間位阻的抗原結合蛋白質。有關測定競爭性結合之方法之其他細節提供於本文之實例中。通常,當競爭性抗原結合蛋白質過量存在時,其將使得參考抗原結合蛋白質與常見抗原之特異性結合抑制至少40%、45%、50%、55%、60%、65%、70%或75%。在一些情況下,使結合抑制至少80%、85%、90%、95%或97%或更多。
術語“抗原(antigen)”是指能夠由選擇性結合劑(諸如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包含抗體或其免疫功能片段)結合且另外能夠用於動物體內以產生能夠結合所述抗原之抗體的分子或分子之一部分。抗原可以具有一或多個能夠與不同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抗體)相互作用之抗原決定基。
術語“抗原決定基(epitope)”為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抗體)所結合之分子之部分。所述術語包含能夠特異性結合抗原結合蛋白質(諸如抗體)或T細胞受體之任何決定子。抗原決定基可以為鄰接或非鄰接的(例如,在多肽中,其為多肽序列中彼此不鄰接但在所述分子之範圍內由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之胺基酸殘基)。在某些實施例中,抗原決定基可以為模擬物,這是因為其包括與用於產生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抗原決定基類似的三維結構,但不包括或僅包括一些用於產生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抗原決定基中存在的胺基酸殘基。在大多數情況下,抗原決定基位於蛋白質上,但在一些情況中,其可以位於諸如核酸之其他類分子上。
抗原決定基決定子可以包含化學活性表面分子群,諸如胺基酸、糖側鏈、磷醯基或磺醯基;且其可以具有特定三維結構特徵及/或特定電荷特徵。一般而言,對特定靶抗原具有特異性之抗體會優先識別蛋白質及/或大分子複雜混合物中靶抗原上之抗原決定基。
術語“一致性(identity)”是指如藉由比對及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多肽分子或兩個或兩個以上核酸分子之序列測定的所述序列之間之關係。“一致性百分比”意謂經比
較分子中胺基酸或核苷酸之間相同殘基之百分比且其是根據所比較之分子之最小尺寸計算。對於所述計算而言,必須藉由特定數學模型或電腦程式(即“算法”)定址比對中之空格(若存在)。可用於計算經比對核酸或多肽之一致性之方法包含以下文獻中所述之方法: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logy,(Lesk,A.M.編),1988,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Biocomputing Informatics and Genome Projects,(Smith,D.W.編),1993,New York:Academic Press;Computer Analysis of Sequence Data,Part I,(Griffin,A.M.及Griffin,H.G.編),1994,New Jersey:Humana Press;von Heinje,G.,1987,Sequence Analysis in Molecular Biology,New York:Academic Press; Sequence Analysis Primer,(Gribskov,M.及Devereux,J.編),1991,New York:M.Stockton Press;及Carillo等人,1988,SIAM J.Applied Math. 48:1073。
在計算一致性百分比之過程中,將所比較之序列以提供所述序列之間之最大匹配的方式比對。用於測定一致性百分比之電腦程式為GCG程式包,其包含GAP(Devereux等人,1984,Nucl.Acid Res. 12:387;Genetics Computer Group,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WI)。電腦算法GAP是用於比對待測定序列一致性百分比之兩個多肽或聚核苷酸。比對所述序列以達其各別胺基酸或核苷酸之最佳匹配(“匹配跨距”,如藉由所述算法所測定)。空格開口罰分(gap opening penalty)(其是以3×平均對角線計
算,其中“平均對角線”為所使用之比較矩陣之對角線的平均值;“對角線”為藉由特定比較矩陣達各最佳胺基酸匹配所賦分值或數值)以及空格擴展罰分(其通常為空格開口罰分之1/10倍)及比較矩陣(諸如PAM 250或BLOSUM 62)均與所述算法一起使用。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算法亦使用標準比較矩陣(有關PAM 250比較矩陣,參看Dayhoff等人,1978,Atlas of Protein Sequence and Structure 5:345-352;有關BLOSUM 62比較矩陣,參看Henikoff等人,1992,Proc.Natl.Acad.Sci.U.S.A. 89:10915-10919)。
使用GAP程式測定多肽或核苷酸序列之一致性百分比的推薦參數如下:算法:Needleman等人,1970,J.Mol.Biol. 48:443-453;比較矩陣:Henikoff等人,1992,同上文之BLOSUM 62;空格罰分:12(但無末端空格罰分);空格長度罰分:4;相似性臨限值:0。
用於比對兩個胺基酸序列之某些比對方案可以引起所述兩個序列僅較短區域匹配,且即使在所述兩個全長序列之間無明顯關係時,此較小匹配區域亦可以具有極高序列一致性。因此,需要時,可以調節所選比對方法(GAP程式),以引起跨靶多肽至少50個鄰接胺基酸之比對。
如本文所使用,“實質上純(substantially pure)”意
謂所述分子物質是所存在之主要物質,也就是說,以莫耳濃度計,其比相同混合物中之任何其他個別物質豐富。在某些實施例中,實質上純之分子為目標物質包括所存在之所有大分子物質之至少50%(以莫耳濃度計)的組合物。
在其他實施例中,實質上純之組合物將包括存在於所述組合物中之所有大分子物質之至少80%、85%、90%、95%或99%。在其他實施例中,將目標物質純化至基本上均質,其中藉由習知偵測方法無法在所述組合物中偵測到污染物質且因此所述組合物是由單一可偵測大分子物質組成。
術語“治療(treating)”是指成功治療或改善損傷、病理或病況之任何象徵,包含任何客觀或主觀參數,諸如消除、緩解或減輕症狀,或者使患者對所述損傷、病理或病況更耐受;減緩退化或惡化之速率;使退化之終點變得不太虛弱;改良患者之身體或精神之良好狀態。所述症狀之治療或改善可以建立在主觀或客觀參數之基礎之上,包含身體檢查、神經精神檢查及/或精神病學評估之結果。舉例而言,本文所提供之某些方法藉由降低癌症發病率、使癌症緩解及/或改善與癌症或發炎性疾病相關之症狀來成功地治療癌症。
“有效量(effective amount)”通常為足以降低症狀之嚴重程度及/或頻率;消除症狀及/或潛在病因;防止症狀及/或其潛在病因出現;及/或改善或補救由癌症引起或與癌症相關之損害的量。在一些實施例中,有效量為治療有效量或預防有效量。“治療有效量(therapeutically
effective amount)”為足以治療病狀(例如癌症)或症狀、尤其與病狀相關之狀態或症狀;或另外預防、阻止、延遲或逆轉所述病狀或以不管任何方式與疾病相關之任何其他不合意之症狀之進展的量。“預防有效量(prophylactically effective amount)”為當對個體投與時將具有預期預防作用(例如,預防或延緩癌症發作(或復發)或降低癌症或癌症症狀發作(或復發)之可能性)之醫藥組合物的量。
完全治療或預防作用未必是藉由投與一劑出現,且其可以僅在投與一系列劑量後出現。因此,可以一或多次投藥來投與治療或預防有效量。
“胺基酸(amino acid)”包含其在此項技術中之標準含義。20種天然存在之胺基酸及其縮寫遵循習知用法。參看Immunology-A Synthesis,第2版,(E.S.Golub及D.R.Green編),Sinauer Associates:Sunderland,Mass.(1991),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用於任何目的。20種習知胺基酸、非天然胺基酸(諸如[α]-,[α]-雙取代胺基酸、N-烷基胺基酸)及其他非習知胺基酸之立體異構體(例如,D-胺基酸)也可以為多肽之適當組分且包含於短語“胺基酸”中。非習知胺基酸之實例包含:4-羥基脯胺酸(4-hydroxyproline)、[γ]-羧基麩胺酸([gamma]-carboxyglutamate)、[ε]-N,N,N-三甲基離胺酸([epsilon]-N,N,N-trimethyllysine)、[ε]-N-乙醯離胺酸([epsilon]-N-acetyllysine)、O-磷酸絲胺酸(O-phosphoserine)、N-乙醯絲胺酸(N-acetylserine)、N-
甲醯甲硫胺酸(N-formylmethionine)、3-甲基組胺酸(3-methylhistidine)、5-羥基離胺酸(5-hydroxylysine)、[δ]-N-甲基精胺酸([sigma]-N-methylarginine)及其他類似胺基酸以及亞胺基酸(imino acid)(例如,4-羥基脯胺酸(4-hydroxyproline))。根據標準用法及慣例,在本文所使用之多肽符號中,左手方向為胺基末端方向且右手方向為羧基末端方向。
一般綜述
本文提供與c-fms蛋白質(包含人類c-fms(hc-fms)蛋白質)結合之抗原結合蛋白質。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為嵌入及/或接入一或多個如本文所述之互補決定區(CDR)之多肽。在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中,將CDR嵌入“構架”區內,其使CDR定向從而獲得CDR之適當抗原結合特性。一般而言,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干擾、阻斷、降低或調節CSF-1與c-fms之間之相互作用。
本文所述之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為抗體或源自抗體。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多肽結構是建立在抗體之基礎上,包含(但不限於)單株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微型抗體(minibody)、功能域抗體、合成抗體(在本文中有時稱為“抗體模擬物”)、嵌合抗體、人類化抗體、人類抗體、抗體融合物(antibody fusion)(在本文中有時稱為“抗體連結物(antibody conjugate)”)及其片段。各種結構將於下文中進一步描述。
已描述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c-fms、尤
其人類c-fms之細胞外功能域。如下文實例中進一步描述,測試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且發現其結合與多種其他抗c-fms抗體所結合不同之抗原決定基。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與CSF-1競爭且由此防止CSF-1與其受體結合。在某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IL-34與c-fms之間之結合。在其他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c-fms與CSF-1及IL-34結合之能力。因此,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能夠抑制c-fms活性。具體而言,結合這些抗原決定基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具有以下活性中之一或多種活性:抑制(尤其)c-fms自體磷酸化、c-fms信號轉導路徑之誘導、c-fms誘導之細胞生長、單核細胞趨化性、腫瘤中或腫瘤基質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之積累、腫瘤促進因子之產生及c-fms結合CSF-1後所誘導之其他生理學作用。本文所揭露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多種用途。舉例而言,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可用於c-fms、尤其hc-fms或其配位體之特異性結合檢定、親和純化中以及用於鑑別c-fms活性之其他拮抗劑之篩選檢定中。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對於抑制CSF-1與c-fms之結合或抑制c-fms之自體磷酸化有用。
如本文所解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用於多種治療應用中。舉例而言,某些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可用於治療與c-fms相關之病況,諸如,如本文中進一步描述,降低患者單核細胞趨化性;抑制單核細胞遷移至腫瘤中;抑制腫瘤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積累;或抑制血管生成。在某些
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TAM促進腫瘤生長、進展及/或轉移之能力。此外,在腫瘤細胞本身表現及使用c-fms之情況下,與c-fms結合之抗體可以抑制其生長/存活。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其他用途包含例如c-fms相關疾病或病況之診斷以及用於確定c-fms之存在與否之篩選檢定。本文所述之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可用於治療與c-fms活性有關之後果、症狀及/或病理。這些包含(但不限於)各類癌症及發炎性疾病以及癌症惡疾。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可用於治療各種骨病症。
c-fms
群落刺激因子1(CSF-1)會促進單核吞噬細胞系之存活、增殖及分化。CSF-1藉由與細胞表面c-fms受體結合經由受體c-fms激酶引起自體磷酸化以及隨後之細胞內信號級聯來發揮其活性。
術語“c-fms”、“c-fms受體”、“人類c-fms”及“人類c-fms受體”是指與配位體(包含(但不限於)CSF-1)結合且因此啟始細胞內之信號轉導路徑之細胞表面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受體可以結合IL-34或CSF-1與IL-34。本文所揭露之抗原結合蛋白質與c-fms、尤其人類c-fms結合。人類c-fms胺基酸序列之例示性細胞外功能域描述於SEQ ID NO:1中。如下文所述,c-fms蛋白質也可以包含片段。如本文所使用,所述術語可互換使用以表示與CSF-1特異性結合之受體、尤其人類受體。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人類c-fms(h-cfms)受體亦包含
天然存在之等位基因,包含突變A245S、V279M及H362R。術語c-fms亦包含c-fms胺基酸序列之轉譯後修飾。舉例而言,人類c-fms之細胞外功能域(ECD)(受體之殘基20-512)在序列中具有11個可能之N連接糖基化位點。因此,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結合在一或多個所述位置處糖基化之蛋白質或者由在一或多個所述位置處糖基化之蛋白質產生。
在涉及組織巨噬細胞群慢性活化之多種人類病理中,c-fms信號轉導路徑為上調(up-regulated)。CSF-1產生之增加亦與各種發炎性疾病(諸如發炎性腸病)中所見之組織巨噬細胞積累有關。此外,多類腫瘤之生長與癌症細胞及/或腫瘤基質中CSF-1及c-fms受體之過度表現有關。
c-fms受體抗原結合蛋白質
提供可用於調控c-fms活性之多種選擇性結合劑。此等結合劑例如包含含有抗原結合功能域(例如,單鏈抗體、功能域抗體、免疫黏附素及具有抗原結合區之多肽)且特異性結合c-fms多肽、尤其人類c-fms之抗原結合蛋白質。
舉例而言,一些結合劑可用於抑制CSF-1與c-fms之結合,且因此能用於抑制、干擾或調節與c-fms信號轉導有關之一或多種活性。在某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可用於抑制IL-34與c-fms之間之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干擾c-fms結合CSF-1及IL-34之能力。
總體而言,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通常包括一或多個如本文所述之CDR(例如1、2、3、4、5或6個)。在
一些情況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a)多肽結構及(b)一或多個插入及/或連接至多肽結構中之CDR。多肽結構可以採用多種不同之形式。舉例而言,其可以為或包括天然存在之抗體之構架,或其片段或變體;或者可以在自然界中為完全合成的。各種多肽結構之實例進一步描述於下文中。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多肽結構為抗體,或源自抗體,包含(但不限於)單株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微型抗體、功能域抗體、合成抗體(在本文中有時稱為“抗體模擬物”)、嵌合抗體、人類化抗體、抗體融合物(在本文中有時稱為“抗體連結物”)及分別各自之部分或片段。在一些情況下,抗原結合蛋白質為抗體之免疫學片段(例如,Fab、Fab’、F(ab’)2或scFv)。各種結構將於本文中進一步描述及定義。
如本文所提供之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與人類c-fms特異性結合。在特定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特異性結合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人類c-fms蛋白質。
在將抗原結合蛋白質用於治療應用之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抑制、干擾或調節c-fms之一或多種生物活性。在此情況下,當過量抗體使得與CSF-1結合之人類c-fms之量或與人類c-fms結合之CSF-1之量降低至少約20%、30%、40%、50%、60%、70%、80%、85%、90%、95%、97%、99%或更高(例如,藉由在活體外競爭性結合檢定中量測結合)時,抗原結合蛋白質特異性結合人類
c-fms及/或實質上抑制人類c-fms與CSF-1之結合。c-fms具有許多不同之生物作用,其可以在不同細胞類型中利用許多不同檢定加以量測,所述檢定之實例提供於本文中。
天然存在之抗體結構
所提供之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通常與天然存在之抗體相關的結構。這些抗體之結構單元通常包括一或多個四聚體,其各自由兩個相同之多肽鏈偶合體構成,但一些哺乳動物物種亦產生僅具有單一重鏈之抗體。在典型抗體中,各對或偶合體包括一個全長“輕”鏈(在某些實施例中為約25千道爾頓)及一個全長“重”鏈(在某些實施例中為約50-70千道爾頓)。各個別免疫球蛋白鏈均由若干各自由約90至110個胺基酸組成且表現特有摺疊圖案之“免疫球蛋白功能域”構成。這些功能域為構成抗體多肽之基本單元。各鏈之胺基末端部分通常包含負責抗原識別之可變功能域。羧基末端部分在進化上比所述鏈之另一末端保守且稱為“恆定區”或“C區”。人類輕鏈通常分為κ及λ輕鏈,且其中每一者均含有一個可變功能域及一個恆定功能域。重鏈通常分為μ、δ、γ、α或ε鏈且所述重鏈將抗體同型分別定義為IgM、IgD、IgG、IgA及IgE。IgG具有若干亞型,包含(但不限於)IgG1、IgG2、IgG3及IgG4。IgM亞型包含IgM1及IgM2。IgA亞型包含IgA1及IgA2。在人類中,IgA及IgD同型含有四條重鏈及四條輕鏈,IgG及IgE同型含有兩條重鏈及兩條輕鏈;且IgM同型含有五條重鏈及五條輕鏈。重鏈C區通常包括一或多個可負責效
應功能之功能域。重鏈恆定區功能域之數量將視同型而變。舉例而言,IgG重鏈各自含有三個稱為CH1、CH2及CH3之C區功能域。所提供之抗體可以具有所述同型及亞型中之任一者。在某些實施例中,c-fms抗體屬於IgG1、IgG2或IgG4亞型。
在全長輕鏈及重鏈中,可變區及恆定區是由具有約12個或12個以上胺基酸之“J”區連接,且重鏈亦包含具有約10個以上胺基酸之“D”區。例如參看Fundamental Immunology,第2版,第7章(Paul,W.編)1989,New York:Raven Press(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用於所有目的)。各輕鏈/重鏈對之可變區通常形成抗原結合位點。
例示性c-fms單株抗體之IgG2重鏈恆定功能域之一個實例具有胺基酸序列:
(SEQ.ID NO:2;星號
對應於終止密碼子)。
例示性c-fms單株抗體之κ輕鏈恆定功能域之一個實
例具有胺基酸序列:
(SEQ.
ID NO:3;星號對應於終止密碼子)。
免疫球蛋白鏈之可變區通常展現相同之總體結構,包括由三個更通常稱為“互補決定區(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s)”或CDR之高變區連接的相對保守之構架區(framework regions,FR)。來自上文所提及之各重鏈/輕鏈對之兩條鏈的CDR通常經由構架區對準以形成與靶蛋白質(例如,c-fms)上之特定抗原決定基特異性結合之結構。自N末端至C末端,天然存在之輕鏈及重鏈可變區通常均符合所述元件之以下次序:FR1、CDR1、FR2、CDR2、FR3、CDR3及FR4。已設計出編號系統以用於將數字分配至佔據所述功能域之每一者中之位置處的胺基酸。此編號系統定義於Kabat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1987及1991,NIH,Bethesda,MD)或Chothia & Lesk,1987,J.Mol.Biol. 196:901-917;Chothia等人,1989,Ndture 342:878-883中。
本文所提供之各種重鏈及輕鏈可變區描述於表2中。
所述可變區中之每一者均可以分別與上述重鏈及輕鏈恆定區連接以形成完全抗體重鏈及輕鏈。另外,由此產生之重鏈及輕鏈序列中之每一者均可以組合形成完全抗體結構。
應瞭解,本文所提供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亦可以與具有與
上文所列之例示性序列不同之序列的其他恆定功能域連接。
所提供之抗體之一些全長輕鏈及重鏈的特定實例以及其相應胺基酸序列概述於表1中。
另外,可以將表1中所列之例示性重鏈(H1、H2、H3等)中之每一者與表1中所示之例示性輕鏈中之任一者組合以形成抗體。所述組合之實例包含與L1至L34中之任一者組合之H1;與L1至L34中之任一者組合之H2;與L1至L34中之任一者組合之H3等。在一些情況下,所述抗體包含來自表1中所列之至少一個重鏈及至少一個輕鏈。在一些情況下,所述抗體包括表1中所列之兩個不同重鏈及兩個不同輕鏈。在其他情況下,所述抗體含有兩個相同輕鏈及兩個相同重鏈。舉例而言,抗體或免疫功能片段可以包含如表1中所列之兩個H1重鏈及兩個L1輕鏈,或兩個H2重鏈及兩個L2輕鏈,或兩個H3重鏈及兩個L3輕鏈,及輕鏈對與重鏈對之其他類似組合。
所提供之其他抗原結合蛋白質為藉由組合表1中所示之重鏈及輕鏈形成之抗體的變體且其包括各自與這些鏈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75%、80%、85%、90%、95%、97%或99%一致性的輕鏈及/或重鏈。在一些情況下,所述抗體包含至少一個重鏈及一個輕鏈,而在其他情況下,所述變體形式含有兩個相同輕鏈及兩個相同重鏈。
抗體之可變功能域
亦提供含有如下表2所示之選自由VH1、VH2、VH3、VH4、VH5、VH6、VH7、VH8、VH9、VH10、VH11、VH12、VH13、VH14、VH15、VH16、VH17、VH18、VH19、VH20、VH21、VH22、VH23、VH24、VH25、VH26、VH27、VH28、VH29、VH30、VH31及VH32構成的族群之抗體重鏈可變區,及/或選自由VL1、VL2、VL3、VL4、VL5、VL6、VL7、VL8、VL9、VL10、VL11、VL12、VL13、VL14、VL15、VL16、VL17、VL18、VL19、VL20、VL21、VL22、VL23、VL24、VL25、VL26、VL27、VL28、VL29、VL30、VL31、VL32、VL33及VL34構成的族群之抗體輕鏈可變區,以及這些輕鏈及重鏈可變區之免疫功能片段、衍生物、蛋白突變體(mutein)及變體的抗原結合蛋白質。
各種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之序列比對分別提供於圖1A及1B中。
此類抗原結合蛋白質通常可以由式“VHx/VLy”表示,其中“x”對應於如下表2所列出之重鏈可變區之編號,且“y”對應於輕鏈可變區之編號(一般而言,x及y
各自為1或2):
表2中所列重鏈可變區之每一者可以與表2中所示輕鏈可變區之每一者組合以形成抗原結合蛋白質。所述組合之實例包含與VL1、VL2、VL3、VL4、VL5、VL6、VL7、VL8、VL9、VL10、VL11、VL12、VL13、VL14、VL15、VL16、VL17、VL18、VL19、VL20、VL21、VL22、VL23、VL24、VL25、VL26、VL27、VL28、VL29、VL30、VL31、VL32、VL33或VL34中任一者組合之VH1;與VL1、VL2、VL3、VL4、VL5、VL6、VL7、VL8、VL9、VL10、VL11、VL12、VL13、VL14、VL15、VL16、VL17、VL18、VL19、VL20、VL21、VL22、VL23、VL24、VL25、VL26、VL27、VL28、VL29或VL30中任一者組合之VH2;或與VL1、VL2、VL3、VL4、VL5、VL6、VL7、VL8、VL9、VL10、VL11、VL12、VL13、VL14、VL15、VL16、VL17、VL18、VL19、VL20、VL21、VL22、VL23、VL24、VL25、VL26、VL27、VL28、VL29、VL30、VL31、VL32、VL33或VL34中任一者組合之VH3等。
在一些情況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來自表2中所列之至少一個重鏈可變區及/或一個輕鏈可變區。在一些情況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來自表2中所列之至少兩個不同重鏈可變區及/或輕鏈可變區。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實例包括(a)一個VH1及(b)VH2、VH3、VH4、VH5、VH6、VH7、VH8、VH9、VH10、VH11、VH12、VH13、VH14、VH15、VH16、VH17、VH18、VH19、VH20、VH21、VH22、VH23、VH24、VH25、VH26、VH27、VH28、VH29、VH30、VH31或VH32中之一者。另一實例包括(a)一個VH2及(b)VH1、VH3、VH4、VH5、VH6、VH7、VH8、VH9、VH10、VH11、VH12、VH13、VH14、VH15、VH16、VH17、VH18、VH19、VH20、VH21、VH22、VH23、VH24、VH25、VH26、VH27、VH28、VH29、VH30、VH31或VH32中之一者。另一實例包括(a)一個VH3及(b)VH1、VH2、VH4、VH5、VH6、VH7、VH8、VH9、VH10、VH11、VH12、VH13、VH14、VH15、VH16、VH17、VH18、VH19、VH20、VH21、VH22、VH23、VH24、VH25、VH26、VH27、VH28、VH29、VH30、VH31或VH32中之一者等。
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另一實例包括(a)一個VL1及(b)VL2、VL3、VL4、VL5、VL6、VL7、VL8、VL9、VL10、VL11、VL12、VL13、VL14、VL15、VL16、VL17、VL18、VL19、VL20、VL21、VL22、VL23、VL24、VL25、VL26、VL27、VL28、VL29、VL30、VL31、VL32、VL33或VL34中之一者。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另一實例包括(a)
一個VL2及(b)VL1、VL3、VL4、VL5、VL6、VL7、VL8、VL9、VL10、VL11、VL12、VL13、VL14、VL15、VL16、VL17、VL18、VL19、VL20、VL21、VL22、VL23、VL24、VL25、VL26、VL27、VL28、VL29、VL30、VL31、VL32、VL33及VL34中之一者。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另一實例包括(a)一個VL3及(b)VL1、VL2、VL4、VL5、VL6、VL7、VL8、VL9、VL10、VL11、VL12、VL13、VL14、VL15、VL16、VL17、VL18、VL19、VL20、VL21、VL22、VL23、VL24、VL25、VL26、VL27、VL28、VL29、VL30、VL31、VL32、VL33或VL34中之一者等。
重鏈可變區之各種組合可以與輕鏈可變區之各種組合之任一者組合。
在其他情況下,抗原結合蛋白質含有兩個相同輕鏈可變區及/或兩個相同重鏈可變區。舉例而言,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為包含如表2中所列之輕鏈可變區對與重鏈可變區對之組合形式的兩個輕鏈可變區及兩個重鏈可變區的抗體或免疫功能片段。
所提供之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重鏈可變功能域,其包括僅1、2、3、4、5、6、7、8、9、10、11、12、13、14或15個胺基酸殘基與選自VH1、VH2、VH3、VH4、VH5、VH6、VH7、VH8、VH9、VH10、VH11、VH12、VH13、VH14、VH15、VH16、VH17、VH18、VH19、VH20、VH21、VH22、VH23、VH24、VH25、VH26、VH27、VH28、VH29、VH30、VH31及VH32之重鏈可變功能域序列不同的胺基酸序列,
其中各所述序列差異獨立地為一個胺基酸之缺失、插入或取代,且所述缺失、插入及/或取代導致相對於前述可變功能域序列不超過15個胺基酸之改變。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中之重鏈可變區包括與VH1、VH2、VH3、VH4、VH5、VH6、VH7、VH8、VH9、VH10、VH11、VH12、VH13、VH14、VH15、VH16、VH17、VH18、VH19、VH20、VH21、VH22、VH23、VH24、VH25、VH26、VH27、VH28、VH29、VH30、VH31及VH32之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75%、80%、85%、90%、95%、97%或99%之序列一致性的胺基酸序列。
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輕鏈可變功能域,其包括僅1、2、3、4、5、6、7、8、9、10、11、12、13、14或15個胺基酸殘基與選自VL1、VL2、VL3、VL4、VL5、VL6、VL7、VL8、VL9、VL10、VL11、VL12、VL13、VL14、VL15、VL16、VL17、VL18、VL19、VL20、VL21、VL22、VL23、VL24、VL25、VL26、VL27、VL28、VL29、VL30、VL31、VL32、VL33或VL34之輕鏈可變功能域序列不同的胺基酸序列,其中各所述序列差異獨立地為一個胺基酸之缺失、插入或取代,且所述缺失、插入及/或取代導致相對於前述可變功能域序列不超過15個胺基酸之改變。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中之輕鏈可變區包括與VL1、VL2、VL3、VL4、VL5、VL6、VL7、VL8、VL9、VL10、VL11、VL12、VL13、VL14、VL15、VL16、VL17、VL18、VL19、VL20、VL21、VL22、VL23、VL24、VL25、VL26、VL27、VL28、VL29、VL30、
VL31、VL32、VL33或VL34之輕鏈可變區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75%、80%、85%、90%、95%、97%或99%之序列一致性的胺基酸序列。
其他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抗體或免疫功能片段)包含如上文所述之變體重鏈及變體輕鏈之變體形式。
CDR
本文所揭露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為接枝入、插入及/或接入一或多個CDR之多肽。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具有1、2、3、4、5或6個CDR。因此,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可以具有一個重鏈CDR1(“CDRH1”),及/或一個重鏈CDR2(“CDRH2”),及/或一個重鏈CDR3(“CDRH3”),及/或一個輕鏈CDR1(“CDRL1”),及/或一個輕鏈CDR2(“CDRL2”),及/或一個輕鏈CDR3(“CDRL3”)。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CDRH3與CDRL3。特定重鏈及輕鏈CDR分別標識於表3A及3B中。
可以使用Kabat等人於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5版,US Dept.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HS,NIH,NIH Publication第91-3242號,1991中所述之系統鑑別指定抗體之互補決定區(CDR)及構架區(FR)。本文所揭露之某些抗體包括一或多個與表3A(CDRH)及表3B(CDRL)中所提供之CDR中之一或多者的胺基酸序列相同或具有實質序列一致性的胺基酸序列。
表3A:例示性CDRH序列
已對天然存在之抗體內CDR之結構及特性加以描述,同上文。簡言之,在傳統抗體中,將CDR嵌入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中之構架內,其中其構成負責抗原結合及識別的區域。在構架區(稱為構架區1-4,即FR1、FR2、FR3及FR4;Kabat等人,1991,同上文;亦參看Chothia及Lesk,1987,同上文)內,可變區包括至少三個重鏈或輕鏈CDR,參看同上文(Kabat等人,1991,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Public Health Service N.I.H.,Bethesda,MD;亦參看Chothia及Lesk,1987,J.Mol.Biol. 196:901-917;Chothia等人,1989,Nature 342:877-883)。
然而,如本文所述,本文所提供之CDR不僅可以用於界定傳統抗體結構之抗原結合功能域,且亦可以嵌入多種其他多肽結構中。
在一個態樣中,所提供之CDR為(a)CDRH,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i)選自由SEQ ID NO:136-147構成的族群之CDRH1,(ii)選自由SEQ ID NO:148-164構成的族群之CDRH2,(iii)選自由SEQ ID NO:165-190構成的族群之CDRH3,及(iv)(i)、(ii)及(iii)中含有一或多個不超過5個、4個、3個、2個或1個胺基酸之胺基酸取代、缺失或插入之CDRH;(B)CDRL,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i)選自由SEQ ID NO:191-210組成之組群之CDRL1,(ii)選自由SEQ ID NO:211-224構成的族群之CDRL2,(iii)選自由SEQ ID NO:225-246構成的族群之CDRL3,及(iv)(i)、(ii)及(iii)中含有一或多個不超過5個、4個、3個、2個或1個胺基酸之胺基酸取代、缺失或插入之CDRL。
在另一態樣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表3A及表3B中所列之CDR之1、2、3、4、5或6種變體形式,其各自與表3A及表3B中所列之CDR序列具有至少80%、85%、90%或95%之序列一致性。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表3A及表3B中所列之1、2、3、4、5或6個CDR,其各自與這些表中所列之CDR具有不超過1、2、3、4或5個胺基酸不同。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所揭露之CDR包含源自相關單株抗體族群之一致序列。如本文所述,“一致序列(consensus sequence)”是指具有多個序列共有之保守胺基酸以及在指定胺基酸序列內變化之可變胺基酸的胺基酸序列。所提供之CDR一致序列包含與CDRH1、CDRH2、CDRH3、CDRL1、CDRL2以及CDRL3中每一者對應之CDR。
使用對應於抗c-fms抗體之VH及VL之CDR的標準系統發生(phylogenic)分析確定一致序列。藉由保持CDR鄰接於對應於VH或VL之相同序列內來確定一致序列。簡言之,將對應於VH或VL之完整可變功能域之胺基酸序列轉換成FASTA型式,以便利進行比較性比對及推斷系統發生。接下來,將這些序列之構架區用人工連接子序列(“GGGAAAGGGAAA”(SEQ ID NO:325))置換,從而能夠進行單獨CDR之檢查,而不會因巧合事件(例如偶然發現享有共同生殖系構架遺傳的不相關抗體)引入任何胺基酸位置之加權數偏誤,同時仍使CDR在對應於VH或VL之相同序列內保持鄰接。隨後使用利用標準ClutalW樣算法之程式進行此型式之VH或VL序列之序列相似性比對詢問(參看,Thompson等人,1994,Nucleic Acids Res. 22:4673-4680)。使用8.0之空格產生罰分及2.0之空格擴展罰分。基於序列相似性比對,使用UPGMA(使用算術平均數之非加權成組配對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using arithmetic average))或鄰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參看Saitou及Nei,1987,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4:406-425),此程式同樣產生系統演化樹(系統發生樹圖),從而能經由分枝長度比較及分組來構築並說明序列族群之相似性及區別。兩種方法產生類似結果,但由於UPGMA使用更簡單且更為保守之假定設定,故最終使用由所述方法得到之樹圖。由UPGMA得到之樹圖繪示於圖2中,其中將類似序列組定義為在所述族群內個別序列中每100個殘基具有不到15個取代(參看在樹圖中用作刻度之圖例)且將其用於定義一致序列集合。
如圖2所述,本文所提供之多種抗原結合蛋白質之譜系分析產生三個密切相關之系統發生純系組(phylogenically clones),稱為第A組、第B組及第C組。
第A組各個CDR區之一致序列為:a.一般式GYTX1TSYGIS之CDRH1(SEQ ID NO:307),其中X1選自由F及L構成的族群;b.一般式WISAYNGNX1NYAQKX2QG之CDRH2(SEQ ID NO:308),其中X1選自由T及P構成的族群,且X2選自由L及F構成的族群;c.一般式X1X2X3X4X4X5FGEX6X7X8X9FDY之CDRH3(SEQ ID NO:309),其中X1選自由E及D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S及Q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G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4選自由L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5選自由W及G構成的族群,X6選自由V及L構成的族群,X7選自由E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8選自由G及無胺基
酸構成的族群,且X9選自由F及L構成的族群;d.一般式KSSX1GVLX2SSX3NKNX4LA之CDRL1(SEQ ID NO:310),其中X1選自由Q及S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D及Y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N及D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F及Y構成的族群;e.一般式WASX1RES之CDRL2(SEQ ID NO:311),其中X1選自由N及T構成的族群;及f.一般式QQYYX1X2PX3T之CDRL3(SEQ ID NO:312),其中X1選自由S及T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D及T構成的族群,且X3選自由F及P構成的族群。
第B組各個CDR區之一致序列為:a.一般式GETX1X2X3AWMS之CDRH1(SEQ ID NO:313),其中X1選自由F及V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S及N構成的族群,且X3選自由N及T構成的族群;b.一般式RIKX1KTDGX2TX3DX4AAPVKG之CDRH2(SEQ ID NO:314),其中X1選自由S及T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G及W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T及A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Y及N構成的族群;c.一般式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YYGX14DV之CDRH3(SEQ ID NO:315),其中X1選自由E、D及G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Y、L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Y、R、G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4選自由H、G、S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5選自由I、A、L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
X6選自由L、V、T、P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7選自由T、V、Y、G、W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8選自由G、V、S及T構成的族群,X9選自由S、T、D、N及G構成的族群,X10選自由G、F、P及Y構成的族群,X11選自由G、Y及N構成的族群,X12選自由V及Y構成的族群,X13選自由W、S及Y構成的族群,且X14選自由M、T及V構成的族群;
d.一般式QASQDIX1NYLN之CDRL1(SEQ ID NO:316),其中X1選自由S及N構成的族群;
e.一般式DX1SNLEX2之CDRL2(SEQ ID NO:317),其中X1選自由A及T構成的族群,且X2選自由T及P構成的族群;及
f.一般式QQYDX1LX2T之CDRL3(SEQ ID NO:318),其中X1選自由N及D構成的族群,且X2選自由L及I構成的族群。
第C組各個CDR區之一致序列為:a.一般式GFTFX1SYGMH之CDRH1(SEQ ID NO:319),其中X1選自由S及I構成的族群;b.一般式VIWYDGSNX1YYADSVKG之CDRH2(SEQ ID NO:320),其中X1選自由E及K構成的族群;c.一般式SSX1X2X3YX4MDV之CDRH3(SEQ ID NO:321),其中X1選自由G、S及W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N、D及S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Y及F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D及G構成的族群;
d.一般式QASX1DIX2NX3LN之CDRL1(SEQ ID NO:322),其中X1選自由Q及H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S及N構成的族群,且X3選自由F及Y構成的族群;e.一般式DASNLEX1之CDRL2(SEQ ID NO:323),其中X1選自由T及I構成的族群;及f.一般式QX1YDX2X3PX4T之CDRL3(SEQ ID NO:324),其中X1選自由Q及R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N及D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L及F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F、L及I構成的族群。
在一些情況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具有上述一致序列之一者之至少一個CDRH1、CDRH2或CDRH3。在一些情況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具有上述一致序列之一者之至少一個CDRL1、CDRL2或CDRL3。在其他情況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根據上述一致序列之至少兩個CDRH及/或根據上述一致序列之至少兩個CDRL。在一個態樣中,CDRH及/或CDRL來源於不同組A、B及C。在其他情況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來自同一組A、B或C之至少兩個CDRH及/或來自同一組A、B或C之至少兩個CDRL。
在其他態樣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來自上述組A、B或C之同一組之CDRH1、CDRH2及CDRH3序列,及/或來自上述組A、B或C之同一組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因此,所提供之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來自第A組之一致序列之1、2、3、4、5或全部6個CDR。由此某些
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包含來自上文所述之第A組之一致序列的CDRH1、CDRH2、CDRH3、CDRL1、CDRL2以及CDRL3。所提供之其他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來自第B組之一致序列之1、2、3、4、5或全部6個CDR。由此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包含來自上文所述之第B組之一致序列的CDRH1、CDRH2、CDRH3、CDRL1、CDRL2以及CDRL3。所提供之其他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來自第C組之一致序列之1、2、3、4、5或全部6個CDR。由此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包含來自上文所述之第A組之一致序列的CDRH1、CDRH2、CDRH3、CDRL1、CDRL2以及CDRL3。
例示性抗原結合蛋白質
根據一個態樣,提供一種結合c-fms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所述c-fms包括(A)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重鏈互補決定區(CDRH):(i)選自由SEQ ID NO:136-147構成的族群之CDRH1;(ii)選自由SEQ ID NO:148-164構成的族群之CDRH2;(iii)選自由SEQ ID NO:165-190構成的族群之CDRH3;及(iv)(i)、(ii)及(iii)中含有一或多個不超過5個、4個、3個、2個或1個胺基酸之胺基酸取代、缺失或插入之CDRH;(B)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輕鏈互補決定區(CDRL):(i)選自由SEQ ID NO:191-210構成的族群之CDRL1;(ii)選自由SEQ ID NO:211-224構成的族群之CDRL2;(iii)選自由SEQ ID NO:225-246構成的族群之CDRL3;及(iv)
(i)、(ii)及(iii)中含有一或多個不超過5個、4個、3個、2個或1個胺基酸之胺基酸取代、缺失或插入之CDRL;或(C)一或多個(A)之重鏈CDRH及一或多個(B)之輕鏈CDRL。
在另一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包括(A)CDRH,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i)選自由SEQ ID NO:136-147構成的族群之CDRH1,(ii)選自由SEQ ID NO:148-164構成的族群之CDRH2,及(iii)選自由SEQ ID NO:165-190構成的族群之CDRH3;(B)CDRL,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i)選自由SEQ ID NO:191-210構成的族群之CDRL1,(ii)選自由SEQ ID NO:211-224構成的族群之CDRL2,及(iii)選自由SEQ ID NO:225-246構成的族群之CDRL3;或(C)一或多個(A)之重鏈CDRH及一或多個(B)之輕鏈CDRL。在一個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包含:(A)SEQ ID NO:136-147之CDRH1、SEQ ID NO:148-164之CDRH2及SEQ ID NO:165-190之CDRH3;以及(B)SEQ ID NO:191-210之CDRL1、SEQ ID NO:211-224之CDRL2及SEQ ID NO:225-246之CDRL3。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變重鏈(VH)與選自由SEQ ID NO:70-101構成的族群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75%、80%、85%、90%、95%、97%或99%之序列一致性,及/或可變輕鏈(VL)與選自由SEQ ID NO:102-135構成的族群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0%、75%、80%、85%、90%、
95%、97%或99%之序列一致性。在另一實施例中,VH選自由SEQ ID NO:70-101構成的族群,及/或VL選自由SEQ ID NO:102-135構成的族群。
在另一態樣中,亦提供特異性結合含有c-fms之c-fms亞功能域Ig樣1-1及Ig樣1-2之抗原決定基的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結合c-fms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CDRH3:(1)選自由SEQ ID NO:165-190構成的族群之CDRH3,(2)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I)之CDRH3的CDRH3,及(3)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CDRH3胺基酸序列:(a)X1X2X3X4X4X5FGEX6X7X8X9FDY(SEQ ID NO:309),其中X1選自由E及D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S及Q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G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4選自由L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5選自由W及G構成的族群,X6選自由V及L構成的族群,X7選自由E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8選自由G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且X9選自由F及L構成的族群(來源於上述系統發生第A組之CDRH3一致序列),(b)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YYGX14DV(SEQ ID NO:315),其中X1選自由E、D及G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Y、L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Y、R、G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4選自由H、G、S及無胺基酸構
成的族群,X5選自由I、A、L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6選自由L、V、T、P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7選自由T、V、Y、G、W及無胺基酸構成的族群,X8選自由G、V、S及T構成的族群,X9選自由S、T、D、N及G構成的族群,X10選自由G、F、P及Y構成的族群,X11選自由G、Y及N構成的族群,X12選自由V及Y構成的族群,X13選自由W、S及Y構成的族群,且X14選自由M、T及V構成的族群(來源於上述系統發生第B組之CDRH3一致序列),及(c)SSX1X2X3YX4MDV(SEQ ID NO:321),其中X1選自由G、S及W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N、D及S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Y及F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D及G構成的族群(來源於上述系統發生第C組之CDRH3一致序列);或(B)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輕鏈互補決定區(CDRL):(1)選自由SEQ ID NO:225-246構成的族群之CDRL3,(2)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1)之CDRL3的CDRL3,及(3)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CDRL3胺基酸序列:(a)QQYYX1X2PX3T(SEQ ID NO:312),其中X1選自由S及T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D及T構成的族群,且X3選自由F及P構成的族群(來源於上述系統發生第A組之CDRL3一致序列),(b)QQYDX1LX2T(SEQ ID NO:318),其中X1選自由N及D構成的族群,且X2選自由L及I構成的族群(來源於上述系統發生第B組之CDRL3一致序列),及(c)QX1YDX2X3PX4T(SEQ ID
NO:324),其中X1選自由Q及R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N及D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L及F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F、L及I構成的族群(來源於上述系統發生第C組之CDRL3一致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結合c-fms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根據第A、B或C組之一致序列之CDRH3,及/或根據第A、B或C組之一致序列之CDRL3,以及任何上述組之CDRH1及/或CDRH2,及/或任何上述組之CDRL1及/或CDRL2。
在一個實施例中,結合c-fms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第A組之CDRH3及/或CDRL3(參看,同上文),及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CDR:(1)CDRH1,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136-147之CDRH1,(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H1的CDRH1,及(c)選自由GYTX1TSYGIS構成的族群之CDRH1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07),其中X1選自由F及L構成的族群;(2)CDRH2,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148-164之CDRH2,(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H2的CDRH2,及(c)選自由WISAYNGNX1NYAQKX2QG構成的族群之CDRH2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08),其中X1選自由T及P構成的族群,且X2選自由L及F構
成的族群;(3)CDRL1,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191-210之CDRL1,(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L1的CDRL1,及(c)選自由KSSX1GVLX2SSX3NKNX4LA構成的族群之CDRL1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10),其中X1選自由Q及S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D及Y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N及D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F及Y構成的族群;及(4)CDRL2,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211-224之CDRL2,(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L2的CDRL2,及(c)選自由WASX1RES構成的族群之CDRL2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11),其中X1選自由N及T構成的族群。
在一個實施例中,結合c-fms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第B組之CDRH3及/或CDRL3(參看,同上文),及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CDR:(1)CDRH1,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136-147之CDRH1,(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H1的CDRH1,及(c)選自由GFTX1X2X3AWMS構成的族群之CDRH1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13),其中X1選自由F及V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S及N構成的族群,且
X3選自由N及T構成的族群;(2)CDRH2,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148-164之CDRH2,(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H2的CDRH2,及(c)選自由RIKX1KTDGX2TX3DX4AAPVKG構成的族群之CDRH2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14),其中X1選自由S及T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G及W構成的族群,X3選自由T及A構成的族群,且X4選自由Y及N構成的族群;(3)CDRL1,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191-210之CDRL1,(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L1的CDRL1,及(c)選自由QASQDIX1NYLN構成的族群之CDRL1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16),其中X1選自由S及N構成的族群;及(4)CDRL2,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211-224之CDRL2,(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L2的CDRL2,及(c)選自由DX1SNLEX2構成的族群之CDRL2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17),其中X1選自由A及T構成的族群,且X2選自由T及P構成的族群。
在一個實施例中,結合c-fms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第C組之CDRH3及CDRL3(參看,同上文),及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CDR:
(1)CDRH1,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136-147之CDRH1,(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H1的CDRH1,及(c)選自由GFTFX1SYGMH構成的族群之CDRH1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19),其中X1選自由S及I構成的族群;(2)CDRH2,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148-164之CDRH2,(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H2的CDRH2,及(c)選自由VIWYDGSNX1YYADSVKG構成的族群之CDRH2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20),其中X1選自由E及K構成的族群;(3)CDRL1,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191-210之CDRL1,(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L1的CDRL1,及(c)選自由QASX1DIX2NX3LN構成的族群之CDRL1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22),其中X1選自由Q及H構成的族群,X2選自由S及N構成的族群,且X3選自由F及Y構成的族群;(4)CDRL2,其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a)SEQ ID NO:211-224之CDRL2,(b)胺基酸序列因不超過2個胺基酸之胺基酸添加、缺失或取代而不同於(a)之CDRL2的CDRL2,及(c)選自由DASNLEX1構成的族群之CDRL2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23),其中X1選自由T及I構
成的族群。
在另一實施例中,上文所述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包含至少一個上述CDRH一致序列之第一胺基酸序列以及包括至少一個上述CDRL一致序列之第二胺基酸序列。在一個態樣中,所述第一胺基酸序列包括至少兩個上述CDRH一致序列,及/或所述第二胺基酸序列包括至少兩個上述一致序列。在另一態樣中,所述第一胺基酸序列包括上述第A、B或C組之同一組之至少兩個CDRH,及/或所述第二胺基酸序列包括上述第A、B或C組之同一組之至少兩個CDRL。在其他態樣中,所述第一及第二胺基酸序列分別包括上述第A、B或C組之同一組之至少一個CDRH及一個CDRL。在另一態樣中,所述第一胺基酸序列包括上述第A、B或C組之同一組之CDRH1、CDRH2及CDRH3,及/或所述第二胺基酸序列包括上述第A、B或C組之同一組之CDRL1、CDRL2及CDRL3。
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與第二胺基酸序列彼此共價鍵結。
在另一實施例中,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第一胺基酸序列包含SEQ ID NO:165-190之CDRH3、SEQ ID NO:148-164之CDRH2及SEQ ID NO:136-147之CDRH1,及/或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第二胺基酸序列包括SEQ ID NO:225-246之CDRL3、SEQ ID NO:211-224之CDRL2及SEQ ID NO:191-210之CDRL1。
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如表4A所示
之重鏈序列H1、H2、H3、H4、H5、H6、H7、H8、H9、H10、H11、H12、H13、H14、H15、H16、H17、H18、H19、H20、H21、H22、H23、H24、H25、H26、H27、H28、H29、H30、H31或H32之至少兩個CDRH序列。
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如表4B所示之輕鏈序列L1、L2、L3、L4、L5、L6、L7、L8、L9、L10、L11、L12、L13、L14、L15、L16、L17、L18、L19、L20、L21、L22、L23、L24、L25、L26、L27、L28、L29、L30、L31、L32、L33或L34之至少兩個CDRL序列。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如表4A所示之重鏈序列H1、H2、H3、H4、H5、H6、H7、H8、H9、H10、H11、H12、H13、H14、H15、H16、H17、H18、H19、H20、H21、H22、H23、H24、H25、H26、H27、H28、H29、H30、H31或H32之至少兩個CDRH序列,及如表4B所示之輕鏈序列L1、L2、L3、L4、L5、L6、L7、L8、L9、L10、L11、L12、L13、L14、L15、L16、L17、L18、L19、L20、L21、L22、L23、L24、L25、L26、L27、L28、L29、L30、L31、L32、L33或L34之至少兩個CDRL。
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如表4A所示之重鏈序列H1、H2、H3、H4、H5、H6、H7、H8、H9、H10、H11、H12、H13、H14、H15、H16、H17、H18、H19、H20、H21、H22、H23、H24、H25、H26、H27、H28、H29、H30、H31或H32之CDRH1、CDRH2及CDRH3序列。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如表4B所
示之輕鏈序列L1、L2、L3、L4、L5、L6、L7、L8、L9、L10、L11、L12、L13、L14、L15、L16、L17、L18、L19、L20、L21、L22、L23、L24、L25、L26、L27、L28、L29、L30、L31、L32、L33或L34之CDRL1、CDRL2及CDRL3序列。
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如表4A及表4B所示之H1及L1,或H1及L2,或H2及L31,或H2及L33,或H3及L3,或H4及L4,或H5及L5,或H6及L6,或H7及L7,或H8及L8,或H8及L9,或H9及L32,或H9及L34,或H10及L10,或H11及L11,或H12及L12,或H13及L12,或H14及L13,或H15及L14,或H16及L15,或H17及L16,或H18及L17,或H19及L18,或H20及L20,或H21及L19,或H22及L21,或H24及L22,或H25及L23,或H26及L24,或H27及L25,或H28及L26,或H29及L27,或H30及L28,或H31及L29,或H32及L30之所有6個CDR。
有關如下文實例中所述製備並鑑別之特定抗體的序列資訊概述於表4C中。出於參考之便利,在一些情況下,在本文中使用參考編號之縮寫形式,其中省略參考編號之最後一個編號。因此,舉例而言,1.109.1有時簡稱為1.109;1.109.1 SM稱為1.109 SM;1.2.1稱為1.2;1.2.1 SM稱為1.2 SM;2.360.1稱為2.360;2.360.1 SM稱為2.360 SM等。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所提供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為單株抗體、多株抗體、重組抗體、人類抗體、人類化抗體、嵌合抗體、多特異性抗體或其抗體片段。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抗體片段可以為Fab片段、Fab'片段、F(ab')2片段、Fv片段、雙功能抗體或單鏈抗體分子。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為人類抗體並且可以為IgG1-、IgG2-、IgG3-或IgG4類型。
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由僅如表4A至表4C中所述之輕鏈或重鏈多肽組成。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僅由可變輕鏈或可變重鏈功能域(諸如表4A至表4C中所述者)組成。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經一或多個PEG分子聚乙二醇化。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所提供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與標記基團偶聯,並且可以與本文所提供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中之一種抗原結合蛋白質競爭結合人類c-fms之細胞外部分。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經分離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當投與患者時可以降低單核細胞趨化性;抑制單核細胞遷移至腫瘤中;或抑制腫瘤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積累及功能。
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瞭解,對於具有一個以上來自所述序列之CDR之任何抗原結合蛋白質而言,獨立地選自所述序列之CDR之任何組合均有用。因此,可以產生具有1、2、3、4、5或6個獨立選擇之CDR的抗原結合蛋白質。然而,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特定實施例通常利用不重複之CDR之組合,例如抗原結合蛋白質通常不是用兩個CDRH2區製成等。
所提供之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將於下文中更為詳細地討論。
抗原結合蛋白質及結合抗原決定基以及結合功能域
當提及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特定殘基(諸如c-fms或c-fms之細胞外功能域)內之抗原決定基時,例如,這意謂抗原結合蛋白質特異性結合c-fms之特定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特異性結合由特定殘基(例如,c-fms之特定區段)組成之多肽。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通常不與c-fms或c-fms之細胞外功能域內之每一殘基接觸。c-fms或c-fms之細胞外功能域內每一單一胺基酸取代
或缺失也未必會顯著影響結合親和力。
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抗原決定基特異性及結合功能域可以藉由多種方法確定。舉例而言,一些方法可以使用抗原之截斷部分。其他方法利用在一或多個特定殘基處突變之抗原。
關於使用抗原之截斷(truncated)部分的方法,在一例示性方法中可以使用重疊肽之集合。重疊肽是由約15個跨抗原序列且少數胺基酸(例如3個胺基酸)之增量不同的胺基酸組成。將所述肽固定於微量滴定盤之各孔內或膜上不同位置處。可藉由使所述肽之一個末端生物素化來實現固定。視情況,可在胺基末端及羧基末端處使同一種肽之不同樣品生物素化且將其固定於單獨孔中以用於比較之目的。此適用於鑑別末端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質。視情況可包含在所關注之特定胺基酸處終止之其他肽。此方法適用於鑑別結合至c-fms(或c-fms之細胞外功能域)之內部片段的末端特異性抗原結合蛋白質。篩選與多種肽之每一者特異性結合的抗原結合蛋白質或免疫功能片段。抗原決定基定義為存在抗原結合蛋白質對其展現特異性結合之所有肽共有之胺基酸區段。有關定義抗原決定基之特定方法的細節描述於實例12中。
如實例12中所述,在一個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能夠結合包含Ig樣功能域1與Ig樣功能域2之組合之多肽;然而,其不會結合主要單獨含有Ig樣功能域1或主要含有單獨Ig樣功能域2的多肽。因此所述抗原
結合蛋白質之結合抗原決定基在三維上是由Ig樣1與Ig樣2功能域之組合構成。如圖8所示,這兩個功能域包括c-fms細胞外功能域之胺基酸20至胺基酸223,其具有以下胺基酸序列:
(SEQ ID NO:326)。
實例12中用於表示Ig樣1功能域之胺基酸序列對應於圖8中所示序列之胺基酸20-126(即,SEQ ID NO:1之胺基酸20-126,即
)。用於表示僅
Ig樣2功能域之胺基酸序列對應於圖8中所示序列之胺基酸85-223(即,SEQ ID NO:1之胺基酸85-223,即
)。
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結合或特異性結合cfms蛋白質(例如,成熟全長蛋白質)內之區
域,其中所述區域具有SEQ ID NO:326中所述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或特異性結合基本上由或由如SEQ ID NO:326中所述之胺基酸殘基組成的多肽。
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結合或特異性結合由SEQ ID NO:326組成之多肽,但不會結合或特異性結合由圖8中所述序列之胺基酸20-126(即,SEQ ID NO:1之胺基酸20-126)組成的多肽。在另一態樣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結合或特異性結合由SEQ ID NO:326組成之多肽,但不會結合或特異性結合由圖8中所述序列之胺基酸85-223(即,SEQ ID NO:1之胺基酸85-223)組成的多肽。
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結合或特異性結合由SEQ ID NO:326組成之多肽,但不會結合或特異性結合由圖8中所述序列之胺基酸20-126(即,SEQ ID NO:1之胺基酸20-126)組成的多肽或者由圖8中所述序列之胺基酸85-223(即,SEQ ID NO:1之胺基酸85-223)組成的多肽。
在另一方法中,可以藉由使抗原(例如,野生型抗原)中之特定殘基突變且確定抗原結合蛋白質是否能夠結合突變蛋白質來鑑別含有與抗體接觸或由抗體掩蔽之殘基的功能域/區域。藉由進行多種個別突變,可以鑑別在結合中起直接作用或與抗體足夠接近以致突變能影響抗原結合蛋白質與抗原之間之結合的殘基。由這些胺基酸之知識,可以闡明含有與抗原結合蛋白質接觸或由抗體覆蓋之殘基的抗
原之功能域或區域。所述功能域通常包含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結合抗原決定基。此通用方法之一個特定實例利用精胺酸/麩胺酸掃描方案(例如參看,Nanevicz,T.等人,1995,J.Biol.Chem.,270:37,21619-21625及Zupnick,A.等人,2006,J.Biol.Chem.,281:29,20464-20473)。一般而言,由於精胺酸及麩胺酸帶電且體積較大,且因此具有破壞引入突變之抗原區域中抗原結合蛋白質與抗原之間之結合的能力,故用這些胺基酸取代(通常個別地)野生型多肽中之胺基酸。
利用麩胺酸置換存在於野生型抗原中之精胺酸及離胺酸。
獲得多種所述個別突變體且分析所收集到之結合結果以確定何種殘基影響結合。
實例14描述關於本文所提供之c-fms結合蛋白質之人類c-fms的精胺酸/麩胺酸掃描。利用具有單一突變之各突變抗原產生一系列95種突變人類c-fms抗原。量測各突變c-fms抗原與本文所提供之所選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結合並且將其與所述所選結合蛋白質結合野生型c-fms抗原(SEQ ID NO:1)的能力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與如本文所使用之突變c-fms抗原之間結合的減少意謂,結合親和力降低(例如,如藉由諸如實例中所述之Biacore測試之已知方法所量測)及/或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總結合能力降低(例如,如藉由抗原結合蛋白質濃度對抗原濃度之圖中Bmax之減小所證實)。結合之明顯減少表明,突變殘基直接涉及與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結合,或當結合蛋白質與抗原結合時,所述突變殘基緊密鄰近結合蛋白質。
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之明顯減少意謂,相對於結合蛋白質與野生型c-fms抗原(例如,SEQ ID NO:1中所示之細胞外功能域)之間之結合,抗原結合蛋白質與突變c-fms抗原之間之結合親和力及/或結合能力降低大於40%、大於50%、大於55%、大於60%、大於65%、大於70%、大於75%、大於80%、大於85%、大於90%或大於95%。
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減少到可偵測之界限以下。在一些實施例中,當抗原結合蛋白質與突變c-fms抗原之結合小於所觀察的抗原結合蛋白質與野生型c-fms抗原(例如,SEQ ID NO:1中所示之細胞外功能域)之間之結合的50%(例如,小於45%、40%、35%、30%、25%、20%、15%或10%)時,證實結合明顯減少。所述結合量測可以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多種結合檢定進行。一種所述檢定之特定實例描述於實例14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展現明顯減少之與突變c-fms抗原之結合的抗原結合蛋白質,其中野生型c-fms抗原(例如SEQ ID NO:1)中之殘基經精胺酸或麩胺酸取代。在一個所述實施例中,如與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與具有以下突變E29R、Q121R、T152R及K185E中之一或多者(例如1、2、3或4個)之突變c-fms抗原的結合明顯減少。在此處所使用之簡寫符號中,所述型式為:野生型殘基:多肽中之位置:突變殘基,且殘基編號如SEQ ID NO:1中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如與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結合相比較,
抗原結合蛋白質與具有以下突變E29R、Q121R、S172R、G274R及Y276R中之任一者或多者(例如1、2、3、4或5個)之突變c-fms抗原的結合明顯減少。在另一實施例中,如與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結合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展現明顯減少之與含有以下突變R106E、H151R、T152R、Y154R、S155R、W159R、Q171R、S172R、Q173R、G183R、R184E、K185E、E218R、A220R、S228R、H239R、N240R、K259E、G274R、N275R、Y276R、S277R及N282R中之任一者或多者(例如1、2、3、4、5個等,多至23個)之突變c-fms抗原的結合。在更多實施例中,如與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結合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與含有以下突變K102E、R144E、R146E、D174R及A226R中之任一者或多者(例如1、2、3、4或5個)之突變c-fms抗原的結合明顯減少。在其他實施例中,如與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結合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展現明顯減少之與含有以下突變W50R、A74R、Y100R、D122R、T130R、G161R、Y175R及A179R中之任一者或多者(例如1、2、3、4、5、6、7或8個)之突變c-fms抗原的結合。
儘管上文所列之突變體形式是關於SEQ ID NO:1中所示之野生型細胞外功能域序列來參考,但應瞭解在c-fms之等位變體中,指定位置處之胺基酸可以不同。亦涵蓋展現明顯減少之與所述c-fms之等位基因形式之結合的抗原結合蛋白質。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如與野生型c-fms
(例如,SEQ ID NO:1)之結合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明顯減少之與等位c-fms抗原之結合,其中如所示,所述等位抗原之以下殘基中之一或多者(例如1、2、3或4個)經精胺酸或麩胺酸置換:29R、121R、152R及185E(多肽中之位置:突變殘基,且殘基之編號如SEQ ID NO:1中所述)。在一些實施例中,如與結合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能力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展現明顯減少之與等位c-fms抗原之結合,其中如所示,以下殘基中之一或多者(例如1、2、3、4或5個)經精胺酸或麩胺酸置換:29R、121R、172R、274R及276R。在另一實施例中,如與結合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能力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展現明顯減少之與等位c-fms抗原之結合,其中如所示,以下殘基中之一或多者(例如1、2、3、4、5個等,多至23個)經精胺酸或麩胺酸置換:106E、151R、152R、154R、155R、159R、171R、172R、173R、183R、184E、185E、218R、220R、228R、239R、240R、259E、274R、275R、276R、277R及282R。在更多實施例中,如與結合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能力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明顯減少之與等位c-fms抗原之結合,其中如所示,以下殘基中之任一者或多者(例如1、2、3、4或5個)經精胺酸或麩胺酸置換:102E、144E、146E、174R及226R。在其他實施例中,如與結合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能力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展現明顯減少之與等位c-fms抗原之結
合,其中如所示,以下殘基中之任一者或多者(例如1、2、3、4、5、6、7或8個)經精胺酸或麩胺酸置換:50R、74R、100R、122R、130R、161R、175R及179R。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與突變c-fms抗原之結合明顯減少,其中野生型c-fms抗原中所選位置處之殘基突變成任何其他殘基。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如與結合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能力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展現明顯減少之與突變c-fms抗原之結合,所述突變c-fms抗原在位置29、121、152及185(其中所述位置如SEQ ID NO:1中所示)之一或多者(例如1、2、3或4個)處含有單一胺基酸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如與結合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能力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明顯減少之與突變c-fms抗原之結合,所述突變c-fms抗原在SEQ ID NO:1之位置29、121、172、274及276之一或多者(例如1、2、3、4或5個)處含有單一胺基酸取代。在另一實施例中,如與結合SEQ ID NO:1之野生型c-fms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與突變c-fms抗原之結合明顯減少,所述突變c-fms抗原在SEQ ID NO:1之位置106、151、152、154、155、159、171、172、173、183、184、185、218、220、228、239、240、259、274、275、276、277及282之一或多者(例如1、2、3、4、5個等,多至23個)處含有單一胺基酸取代。在更多實施例中,如與結合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能力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明顯減少之與突變
c-fms抗原之結合,所述突變c-fms抗原在SEQ ID NO:1之位置102、144、146、174及226之一或多者(例如1、2、3、4或5個)處含有單一胺基酸取代。在其他實施例中,如與結合野生型c-fms(例如,SEQ ID NO:1)之能力相比較,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明顯減少之與突變c-fms抗原之結合,所述突變c-fms抗原在位置50、74、100、122、130、161、175及179之一或多者(例如1、2、3、4、5、6、7或8個)處含有單一胺基酸取代。
如上文所述,可以由掃描結果鑑別直接涉及結合抗原結合蛋白質或由抗原結合蛋白質覆蓋之殘基。因此,這些殘基可以指示SEQ ID NO:1之功能域或區域含有結合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結合區。如可以自實例14中概述之結果看出,在一個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含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29-185之功能域。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含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29-276之區域。在其他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含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106-282之區域。在其他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含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102-226之區域。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含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50-179之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SEQ ID NO:1之全長序列之片段內的外來區域。在其他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由這些區域組成之多肽。在某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含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90-282之區域。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
結合蛋白質結合以下區域中之一者或兩者:SEQ ID NO:1之胺基酸90-185及胺基酸217-282。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以下區域中之一者或兩者:SEQ ID NO:1之胺基酸121-185及胺基酸217-277。
競爭抗原結合蛋白質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與結合上述抗原決定基之例示性抗體或功能片段之一者競爭特異性結合c-fms之抗原結合蛋白質。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亦可以結合與本文中之例示性抗原結合蛋白質之一者所結合相同之抗原決定基或重疊抗原決定基。預期與例示性抗原結合蛋白質所結合相同之抗原決定基競爭或結合的抗原結合蛋白質及片段展現類似的功能特性。例示性抗原結合蛋白質及片段包含上述抗原結合蛋白質及片段,包含具有表1、2、3及4A-C中所包含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功能域及CDR者。因此,作為特定實例,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與具有以下之抗體競爭者:(a)表4C中所列之抗體中所列之所有6個CDR;(b)表4C中所列之抗體中所列之VH及VL;或(c)如表4C中所列之抗體中所指定之兩個輕鏈及兩個重鏈。
單株抗體
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結合c-fms之單株抗體。可以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技術,例如在完成免疫時程後藉由使自轉殖基因動物採集之脾細胞永生化來產
生單株抗體。可以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技術,例如藉由使脾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產生融合瘤來使脾細胞永生化。產生融合瘤之融合程序中使用的骨髓瘤細胞較佳為非抗體產生細胞,具有高融合效率,及使其無法在僅支撐所需融合細胞(融合瘤)生長之特定選擇性培養基中生長的酶缺陷。小鼠融合中使用之適當細胞株的實例包含Sp-20、P3-X63/Ag8、P3-X63-Ag8.653、NS1/1.Ag41、Sp210-Ag14、FO、NSO/U、MPC-11、MPC11-X45-GTG 1.7及S194/5XXO Bul;大鼠融合中所使用之細胞株的實例包含R210.RCY3、Y3-Ag1.2.3、IR983F及4B210。適用於細胞融合之其他細胞株為U-266、GM1500-GRG2、LICR-LON-HMy2及UC729-6。
在一些情況下,藉由以下步驟製備融合瘤細胞株:用c-fms免疫原免疫動物(例如具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序列之轉殖基因動物);自經免疫動物採集脾細胞;將所採集之脾細胞與骨髓瘤細胞株融合,由此產生融合瘤細胞;由所述融合瘤細胞建立融合瘤細胞株;及鑑別產生結合c-fms多肽之抗體的融合瘤細胞株。所述融合瘤細胞株及由其產生之抗c-fms單株抗體均為本發明之態樣。
可以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技術純化由融合瘤細胞株分泌的單株抗體。融合瘤或mAb可以經進一步篩選以鑑別具有諸如阻斷Wnt誘導之活性之特定特性之mAb。所述篩選之實例提供於下文之實例中。
嵌合抗體及人類化抗體
亦提供基於上述序列之嵌合抗體及人類化抗體。使用前可以用各種方式對用作治療劑之單株抗體進行修飾。一個實例為嵌合抗體,其為由共價連接以產生功能性免疫球蛋白輕鏈或重鏈或其免疫功能部分之來自不同抗體之蛋白質區段構成的抗體。一般而言,一部分重鏈及/或輕鏈與得自特定物種或屬於特定抗體種類或亞類之抗體中的相應序列相同或同源,而所述鏈之剩餘部分與得自另一物種或屬於另一抗體種類或亞類之抗體中的相應序列相同或同源。
有關嵌合抗體之方法,例如參看美國專利第4,816,567號;及Morrison等人1985,Proc.Natl.Acad.Sci.USA 81:6851-6855,所述文獻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CDR接枝例如描述於美國專利第6,180,370號、第5,693,762號、第5,693,761號、第5,585,089號及第5,530,101號中。
一般而言,製造嵌合抗體之目標為產生嵌合體,其中使來自預定患者種類之胺基酸數量最大化。一實例為“CDR接枝”抗體,其中該抗體包括一或多個來自特定物種或屬於特定抗體類別或亞類之互補決定區(CDR),而抗體鏈之剩餘部分與得自另一物種或屬於另一抗體類別或亞類之抗體中的相應序列相同或同源。為在人類中使用,通常將來自齧齒動物抗體之可變區或所選CDR接枝至人類抗體中,置換人類抗體中天然存在之可變區或CDR。
一種有用類型之嵌合抗體為“人類化”抗體。一般而言,人類化抗體是由最初在非人類動物中產生之單株抗體產生。對此單株抗體中之某些胺基酸殘基(通常來自所述
抗體之非抗原識別部分)進行修飾以使其與人類抗體或相應同型中之相應殘基同源。可以例如使用各種方法藉由用至少一部分齧齒動物可變區取代人類抗體之相應區域來進行人類化(例如參看,美國專利第5,585,089號及第5,693,762號;Jones等人,1986,Nature 321:522-525;Riechmann等人,1988,Nature 332:323-27;Verhoeyen等人,1988,Science 239:1534-1536)。
在一個態樣中,將本文所提供之抗體之輕鏈及重鏈可變區的CDR(參看表3)接枝於來自相同或不同系統發生物種之抗體的構架區(FR)。舉例而言,可以將重鏈及輕鏈可變區VH1、VH2、VH3、VH4、VH5、VH6、VH7、VH8、VH9、VH10、VH11、VH12、VH13、VH14、VH15、VH16、VH17、VH18、VH19、VH20、VH21、VH22、VH23、VH24、VH25、VH26、VH27、VH28、VH29、VH30、VH31及VH32及/或VL1、VL2、VL3、VL4、VL5、VL6、VL7、VL8、VL9、VL10、VL11、VL12、VL13、VL14、VL15、VL16、VL17、VL18、VL19、VL20、VL21、VL22、VL23、VL24、VL25、VL26、VL27、VL28、VL29、VL30、VL31、VL32、VL33及VL34之CDR接枝於一致人類FR。為產生一致人類FR,可以對來自若干人類重鏈或輕鏈胺基酸序列之FR進行比對以鑑別一致胺基酸序列。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揭露之重鏈或輕鏈之FR經來自不同重鏈或輕鏈之FR置換。在一個態樣中,抗c-fms抗體之重鏈及輕鏈FR中之稀有胺基酸未經置換,而其餘FR胺基酸經置換。“稀有胺基酸”
為處於此特定胺基酸不常見於FR中之位置處的特定胺基酸。或者,可以使用來自一個重鏈或輕鏈之接枝可變區與不同於如本文所揭露之特定重鏈或輕鏈之恆定區的恆定區。在其他實施例中,接枝可變區為單鏈Fv抗體之部分。
在某些實施例中,來自非人類物種之恆定區可以與人類可變區一起使用以產生雜交抗體。
完全人類抗體
亦提供完全人類抗體。多種方法可用於製備在不將人類暴露至抗原之情況下對給定抗原具有特異性之完全人類抗體(“完全人類抗體”)。所提供之一種用於實施完全人類抗體製備之特定方式為小鼠體液免疫系統之“人類化”。將人類免疫球蛋白(Ig)基因座引入內源性Ig基因已失活之小鼠中為一種在小鼠(一種可以用任何所需抗原免疫之動物)體內產生完全人類單株抗體(mAb)的方式。
使用完全人類抗體可以使有時會因對人類投與作為治療劑之小鼠或得自小鼠之mAb所引起的免疫原性及過敏反應減至最小。
可以藉由對轉殖基因動物(通常為小鼠)免疫來製備完全人類抗體,其中轉殖基因動物能夠在不存在內源性免疫球蛋白產生之情況下產生人類抗體庫。出於此目的,抗原通常具有六個或六個以上鄰接胺基酸,且視情況與載體(諸如半抗原)連結。例如參看Jakobovits等人,1993,Proc.Natl.Acad.Sci.USA 90:2551-2555;Jakobovits等人,1993,Nature 362:255-258;及Bruggermann等人,1993,Year in Immunol. 7:33。在此方法之一實例中,藉由在小鼠中使得編碼小鼠重鏈及輕鏈免疫球蛋白鏈之內源性小鼠免疫球蛋白基因座失能,且將含有編碼人類重鏈及輕鏈蛋白質之基因座之人類基因組DNA大片段插入小鼠基因組中,來產生轉殖基因動物。隨後,對不與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完全互補之經部分改造之動物進行雜交育種以獲得具有所有所需免疫系統改造的動物。當投與免疫原時,此等轉殖基因動物產生對該免疫原具有免疫特異性但具有人類而非鼠科胺基酸序列(包含可變區)之抗體。有關所述方法之其他細節,例如參看WO96/33735及WO94/02602。關於用於製備人類抗體之轉殖基因小鼠的其他方法描述於美國專利第5,545,807號、第6,713,610號、第6,673,986號、第6,162,963號、第5,545,807號、第6,300,129號、第6,255,458號、第5,877,397號、第5,874,299號及第5,545,806號;PCT公開案WO91/10741、WO90/04036以及EP 546073B1及EP 546073A1中。
上文所述之轉殖基因小鼠(在本文中稱為“HuMAb”小鼠)含有編碼未重排人類重鏈(μ及γ)及κ輕鏈免疫球蛋白序列的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微小基因座,以及使內源μ及κ鏈基因座失活之靶向突變(Lonberg等人,1994,Nature 368:856-85)。因此,小鼠展現降低之小鼠IgM或κ鏈表現及對免疫之反應,且所引入之人類重鏈及輕鏈轉殖基因亦經歷種類轉換及體細胞突變以產生高親和力人類IgG κ單株抗體(Lonberg等人,同上文;Lonberg及Huszar,
1995,Intern.Rev.Immunol. 13:65-93;Harding及Lonberg,1995,Ann.N.Y Acad.Sci. 764:536-546)。HuMAb小鼠之製備詳細描述於Taylor等人,1992,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6287-6295;Chen等人,1993,International Immunology 5:647-656;Tuaillon等人,1994,J.Immunol. 152:2912-2920;Lonberg等人,1994,Nature 368:856-859;Lonberg,1994,Handbook of Exp.Pharmacology 113:49-101;Taylor等人,1994,International Immunology 6:579-591;Lonberg及Huszar,1995,Intern.Rev.Immunol. 13:65-93;Harding及Lonberg,1995,Ann.N.Y Acad.Sci. 764:536-546;Fishwild等人,1996,Nature Biotechnology 14:845-851中;前述參考文獻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用於所有目的。另外參看美國專利第5,545,806號、第5,569,825號、第5,625,126號、第5,633,425號、第5,789,650號、第5,877,397號、第5,661,016號、第5,814,318號、第5,874,299號及第5,770,429號,以及美國專利第5,545,807號;國際公開案第WO 93/1227號、第WO 92/22646號及第WO 92/03918號,所有所述專利之揭露內容均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用於所有目的。用於在所述轉殖基因小鼠中產生人類抗體之技術亦已揭露於WO 98/24893及Mendez等人,1997,Nature Genetics 15:146-156中,所述專利文獻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舉例而言,可以使用HCo7及Hco12轉殖基因小鼠品系產生抗c-fms抗體。有關使用轉殖基因小鼠產生人類抗體之其他細節提
供於下文之實例中。
使用融合瘤技術,可以產生具有所需特異性之抗原特異性人類mAb且所述mAb可以選自諸如上文所述之小鼠之轉殖基因小鼠。可以使用適當載體及宿主細胞來選殖並表現所述抗體,或可以自所培養之融合瘤細胞中收集所述抗體。
完全人類抗體亦可得自噬菌體呈現文庫(如Hoogenboom等人,1991,J.Mol.Biol. 227:381;及Marks等人,1991,J.Mol.Biol. 222:581)。噬菌體呈現技術經由在絲狀噬菌體表面上呈現抗體庫,且隨後藉由其與所選抗原之結合選擇噬菌體來模擬免疫選擇。一種此類技術描述於PCT公開案第WO 99/10494號(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其描述使用此方法分離針對MPL及msk受體之高親和力及功能性促效抗體。
雙特異性或雙功能抗原結合蛋白質
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亦包含雙特異性及雙功能抗體,其包含如上文所述之一或多個CDR或者一或多個可變區。在一些情況下,雙特異性或雙功能抗體為具有兩個不同之重鏈/輕鏈對及兩個不同結合位點之人工雜交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可以藉由包含(但不限於)融合雜交瘤或連接Fab’片段之多種方法產生。例如參看Songsivilai及Lachmann,1990,Clin.Exp.Immunol. 79:315-321;Kostelny等人,1992,J.Immunol. 148:1547-1553。
各種其他形式
所提供之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為上文所揭露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具有表1-4中所列之序列之蛋白質)之變體形式。舉例而言,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在表1-4中所列之一或多個重鏈或輕鏈、可變區或CDR中具有一或多個保守胺基酸取代。
可以基於常見側鏈之特性將天然存在之胺基酸分成以下各類:1)疏水性:正白胺酸、Met、Ala、Val、Leu、Ile;2)中性親水性:Cys、Ser、Thr、Asn、Gln;3)酸性:Asp、Glu;4)鹼性:His、Lys、Arg;5)影響鏈定向之殘基:Gly、Pro;及6)芳族:Trp、Tyr、Phe。
保守性胺基酸取代可能涉及這些類別之一者中的成員與同一類別中另一成員的交換。保守性胺基酸取代可以涵蓋非天然存在之胺基酸殘基,其通常藉由化學肽合成而非生物系統中之合成併入。所述胺基酸殘基包含肽模擬物及其他翻轉或倒轉形式之胺基酸部分。
非保守性取代可能涉及以上述類別之一者中之成員與另一類別的交換。可以將所述經取代殘基引入與人類抗體同源之抗體區域中,或引入所述分子之非同源區域中。
在進行所述改變之過程中,根據某些實施例,可以考慮胺基酸之親水性指數(hydropathic index)。藉由對各胺基酸賦予數字值(“親水性指數”)且隨後反覆對沿肽鏈
之所述值求平均值,來計算蛋白質之親水性概況。已基於各胺基酸之疏水性及電荷特徵賦予其親水性指數。其為:異白胺酸(+4.5)、纈胺酸(+4.2)、白胺酸(+3.8)、苯丙胺酸(+2.8)、半胱胺酸/胱胺酸(+2.5)、甲硫胺酸(+1.9)、丙胺酸(+1.8)、甘胺酸(-0.4)、蘇胺酸(-0.7)、絲胺酸(-0.8)、色胺酸(-0.9)、酪胺酸(-1.3)、脯胺酸(-1.6)、組胺酸(-3.2)、麩胺酸(-3.5)、麩胺醯胺(-3.5)、天冬胺酸(-3.5)、天冬醯胺(-3.5)、離胺酸(-3.9)及精胺酸(-4.5)。
親水性概況於賦予蛋白質相互作用之生物功能的重要性已為此項技術中所瞭解(例如參看Kyte等人,1982,J.Mol.Biol. 157:105-131)。已知某些胺基酸可以取代具有類似親水性指數或得分之其他胺基酸且仍保持類似生物活性。在基於親水性指數進行改變時,在某些實施例中,包含親水性指數在±2以內之胺基酸之取代。在一些態樣中,包含親水性指數在±1以內之胺基酸之取代,且在其他態樣中,包含親水性指數在±0.5以內之胺基酸之取代。
此項技術中亦應瞭解,在目前情況下,尤其當意欲將由此產生之生物功能性蛋白質或肽用於免疫學實施例中時,可以基於親水性來有效進行類似胺基酸之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在受到相鄰胺基酸之親水性制約時,蛋白質之最大局部平均親水性與其免疫原性及抗原結合或免疫原性相關,亦即,與所述蛋白質之生物特性相關。
已賦予所述胺基酸殘基以下親水性值:精胺酸(+3.0)、離胺酸(+3.0)、天冬胺酸(+3.0±1)、麩胺酸
(+3.0±1)、絲胺酸(+0.3)、天冬醯胺(+0.2)、麩醯胺酸(+0.2)、甘胺酸(0)、蘇胺酸(-0.4)、脯胺酸(-0.5±1)、丙胺酸(-0.5)、組胺酸(-0)、半胱胺酸(-1.0)、甲硫胺酸(-1.3)、纈胺酸(-1.5)、白胺酸(-1.8)、異白胺酸(-1.8)、酪胺酸(-2.3)、苯丙胺酸(-2.5)及色胺酸(-3.4)。在基於類似親水性值進行改變時,在某些實施例中,包含親水性值在±2以內之胺基酸之取代,在其他實施例中,包含親水性值在±1以內之胺基酸之取代,且在其他實施例中,包含親水性值在±0.5以內之胺基酸之取代。在一些情況下,亦可以基於親水性由一級胺基酸序列鑑別抗原決定基。所述區域亦稱為“抗原決定核心區”。
例示性保守性胺基酸取代描述於表5中。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能夠使用熟知技術確定如本文所述之多肽之適當變體。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藉由靶向被認為對活性而言不重要之區域來鑑別出能在不破壞活性之情況下加以改變的分子之適當區域。熟習此項技術者亦能夠鑑別類似多肽中保守之分子殘基及部分。在其他實施例中,甚至可能對生物活性或結構而言重要之區域亦可以經歷保守性胺基酸取代而不破壞生物活性或不對多肽結構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回顧鑑別類似多肽中對活性或結構而言重要之殘基的結構-功能研究。鑒於此類比較,可以預測蛋白質中與類似蛋白質中對活性或結構而言重要之胺基酸殘基對應的胺基酸殘基之重要性。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選擇對所述預測重要之胺基酸殘基進行之化學上類似之胺基酸取代。
熟習此項技術者亦可以關於類似多肽中之三維結構分析三維結構及胺基酸序列。鑒於此資訊,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預測抗體之胺基酸殘基關於其三維結構之排列。由於預測處於蛋白質表面上之胺基酸殘基可能涉及與其他分子之重要相互作用,故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選擇根本不改變所述殘基。此外,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產生在各所需胺基
酸殘基處含有單一胺基酸取代之測試變體。隨後可以使用針對c-fms中和活性之檢定(參看下文之實例)篩選這些變體,從而得到有關何種胺基酸能改變且何種胺基酸不能改變之資訊。換言之,根據自所述常規實驗收集之資訊,熟習此項技術者易於確定應單獨避免進一步取代或避免進一步取代與其他突變之胺基酸位置。
多種科技公開案已致力於二級結構之預測。參看Moult,1996,Curr.Op.in Biotech. 7:422-427;Chou等人,1974,Biochem. 13:222-245;Chou等人,1974,Biochemistry 113:211-222;Chou等人,1978,Adv.Enzymol.Relat.Areas Mol.Biol. 47:45-148;Chou等人,1979,Ann.Rev.Biochem. 47:251-276;及Chou等人,1979,Biophys.J. 26:367-384。此外,當前可用電腦程式輔助預測二級結構。一種預測二級結構之方法是基於同源性建模。舉例而言,具有大於30%之序列一致性或大於40%之相似性之兩個多肽或蛋白質通常具有類似結構拓撲學。近來蛋白質結構資料庫(CDB)之發展已使對二級結構(包含多肽結構或蛋白質結構內摺疊之潛在數量)之可預測性增強。參看Holm等人,1999,Nucl.Acid.Res. 27:244-247。已提出(Brenner等人,1997,Curr.Op.Struct.Biol. 7:369-376),給定多肽或蛋白質中存在有限數量之摺疊且在解決結構之臨界值後,結構預測即顯著變得更為準確。
預測二級結構之其他方法包含“串線(threading)”(Jones,1997,Curr.Opin.Struct.Biol. 7:377-387;Sippl等人,
1996,Structure 4:15-19)、“輪廓分析”(profile analysis)(Bowie等人,1991,Science 253:164-170;Gribskov等人,1990,Meth.Enzym. 183:146-159;Gribskov等人,1987,Proc.Nat.Acad.Sci. 84:4355-4358)及“進化關聯(evolutionary linkage)”(參看Holm,1999,同上文;及Brenner,1997,同上文)。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胺基酸進行取代從而:(1)降低對蛋白質水解之敏感性;(2)降低對氧化之敏感性;(3)改變形成蛋白質複合物之結合親和力;(4)改變配位體或抗原結合親和力;及/或(5)賦予或改變所述多肽之其他物理化學或功能特性。舉例而言,可以在天然存在之序列中進行單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在某些實施例中為保守性胺基酸取代)。可在抗體位於形成分子間接觸之功能域外之部分中進行取代。在所述實施例中,可以使用實質上不會改變親本序列之結構特徵之保守性胺基酸取代(例如,一或多種不會破壞表徵親本抗原結合蛋白質或天然抗原結合蛋白質之二級結構的胺基酸置換)。業內公認之多肽二級結構及三級結構的實例描述於Proteins,Structures and Molecular Principles(Creighton編),1984,W.H.New York:Freeman and Company;Introduction to Protein Structure(Brandon及Tooze編),1991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及Thornton等人,1991,Nature 354:105中,所述文獻各自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其他較佳之抗體變體包含半胱胺酸變體,其中親本或
天然胺基酸序列中之一或多個半胱胺酸殘基已缺失或經另一胺基酸(例如絲胺酸)取代。半胱胺酸變體為適用的,尤其在必須將抗體再摺疊成生物活性構形時更是如此。半胱胺酸變體可以具有比天然抗體少的半胱胺酸殘基,且通常具有偶數個殘基以使由不配對半胱胺酸產生之相互作用減至最小。
所揭露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功能域及CDR均可以用於製備含有能與c-fms多肽特異性結合之抗原結合區的多肽。舉例而言,可以將表3中所列之一或多個CDR共價或非共價併入分子(例如多肽)中以產生免疫黏附。免疫黏附可以併入CDR作為較大多肽鏈之部分,可以使CDR與另一多肽鏈共價連接,或可以非共價併入CDR。CDR使得免疫黏附能夠與所關注之特定抗原(例如,c-fms多肽或其抗原決定基)特異性結合。
亦提供基於本文所述之可變區功能域及CDR之模擬物(例如,“肽模擬物(peptide mimetics或peptidomimetics)”)。所述類似物可以為肽、非肽或肽與非肽區之組合。Fauchere,1986,Adv.Drug Res. 15:29;Veber及Freidiner,1985,TINS第392頁;及Evans等人,1987,J.Med.Chem. 30:1229,所述文獻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用於任何目的。結構上類似於治療上適用之肽的肽模擬物可以用於產生類似治療或預防作用。通常在電腦化分子建模之幫助下研發所述化合物。一般而言,肽模擬物為結構上類似於呈現所需生物活性(諸如本文中與c-fms特異性結
合之能力)之抗體但具有一或多個視情況以此項技術中熟知之方法經選自以下之鍵聯置換之肽鍵的蛋白質:-CH2NH-、-CH2S-、-CH2-CH2-、-CH-CH-(順式及反式)、-COCH2-、-CH(OH)CH2-及-CH2SO-。在某些實施例中,一致序列中一或多個胺基酸經同一類型之D-胺基酸系統取代(例如以D-離胺酸替代L-離胺酸)可以用於產生更為穩定之蛋白質。此外,可以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以引用方式併入之1992,Ann.Rev.Biochem. 61:387),例如藉由添加能夠形成使肽環化之分子內二硫橋鍵的內部半胱胺酸殘基來產生包括一致序列或實質上相同之一致序列變異的限制肽。
亦提供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衍生物。衍生化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包括賦予抗體或片段所需特性(諸如在特定用途中之半衰期增加)之任何分子或物質。衍生化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例如包括可偵測(或標記)部分(例如,放射性、比色、抗原或酶分子)、可偵測珠粒(諸如磁性珠粒或電緻密(例如金)珠粒)或與另一分子結合之分子(例如生物素或抗生蛋白鏈菌素)、治療或診斷部分(例如,放射性、細胞毒性或醫藥活性部分)或增加抗原結合蛋白質用於特定用途(例如,投與諸如人類個體之個體,或其他活體內或活體外用途)之適應性的分子。可以用於使抗原結合蛋白質衍生化之分子的實例包含白蛋白(例如,人類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及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可以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熟
知之技術製備白蛋白連接及聚乙二醇化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的衍生物。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包含如本文所述之聚乙二醇化單鏈多肽。在一個實施例中,將抗原結合蛋白質連結或以其他方式連接至轉甲狀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或TTR變體。TTR或TTR變體可以例如經選自由以下構成的族群之化學物質化學修飾:葡聚糖、聚(n-乙烯基吡咯啶酮)、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均聚物、聚氧化丙烯/氧化乙烯共聚物、聚氧乙基化多元醇及聚乙烯醇。
其他衍生物包含諸如藉由表現包括與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N末端或C末端融合之異源多肽的重組融合蛋白得到的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與其他蛋白質或多肽之共價或聚集連結物。舉例而言,連結肽可以為異源信號(或前導)多肽(例如酵母α因子前導肽)或諸如抗原決定基標籤之肽。含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融合蛋白可以包括經添加以利於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純化或鑑別之肽(例如,聚組胺酸)。亦可以將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與如Hopp等人,1988,Bio/Technology 6:1204及美國專利第5,011,912號中所述之FLAG肽連接。FLAG肽具有極高抗原性且提供藉由特定單株抗體(mAb)可逆結合之抗原決定基,從而能快速檢定且易於純化所表現之重組蛋白。可用於製備FLAG肽與給定多肽融合之融合蛋白的試劑可在市面上購得(Sigma,St.Louis,MO)。
可以將含有一或多種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寡聚物用作c-fms拮抗劑。寡聚體可以為共價連接或非共價連接
之二聚體、三聚體或更高寡聚體之形式。涵蓋包括兩種或兩種以上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寡聚體以供使用,其中一個實例為均二聚體。其他寡聚體包含雜二聚體、均三聚體、雜三聚體、均四聚體、雜四聚體等。
一實施例針對包括經由與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融合之肽部分之間的共價或非共價相互作用連接之多個c-fms結合多肽的寡聚體。所述肽可以為肽連接子(間隔子)或具有促進寡聚作用之特性的肽。如下文將詳細描述,白胺酸拉鏈及某些源於抗體之多肽為可以促進與其連接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寡聚作用的肽。
在特定實施例中,寡聚體包括兩個至四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寡聚體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部分可以為上文所述之任何形式,例如變體或片段。寡聚體較佳包括具有c-fms結合活性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
在一個實施例中,寡聚體是使用源自免疫球蛋白之多肽製備。有關包括某些與抗體來源多肽之各個部分(包含Fc功能域)融合之異源多肽之融合蛋白的製備已描述於例如Ashkenazi等人,1991,Proc.Natl.Acad.Sci.USA 88:10535;Byrn等人,1990,Nature 344:677;及Hollenbaugh等人,1992 "Construction of Immunoglobulin Fusion Proteins",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第4增補版,第10.19.1-10.19.11頁中。
一個實施例針對包括藉由將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與抗體之Fc區融合產生之兩個融合蛋白的二聚體。舉例而
言,可以藉由如下方式製備二聚體:將編碼融合蛋白之基因融合體插入適當表現載體中,在經重組表現載體轉化之宿主細胞中表現所述基因融合體,且使所表現之融合蛋白組裝成極為類似之抗體分子,隨後Fc部分之間形成鏈間二硫鍵從而得到二聚體。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Fc多肽”包含源自抗體Fc區之多肽之天然及蛋白突變體形式。亦包含所述多肽含有促進二聚作用之鉸鏈區之截斷形式。包括Fc部分(及由其形成之寡聚體)之融合蛋白提供易於藉由經蛋白質A或蛋白質G管柱進行親和層析來純化的益處。
PCT申請案WO 93/10151以及美國專利第5,426,048號及第5,262,522號中所述之一種適當Fc多肽為自人類IgG1抗體Fc區之N末端鉸鏈區延伸至天然C末端的單鏈多肽。另一適用之Fc多肽為美國專利第5,457,035號及Baum等人,1994,EMBO J. 13:3992-4001中所述之Fc蛋白突變體。此蛋白突變體之胺基酸序列與WO 93/10151中所提供之天然Fc序列一致,但胺基酸19已由Leu改變為Glu,胺基酸20已由Leu改變為Glu且胺基酸22已由Gly改變為Ala。蛋白突變體展現降低之對Fc受體之親和力。
在其他實施例中,諸如本文所揭露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重鏈及/或輕鏈可變部分可以經抗體重鏈及/或輕鏈之可變部分取代。
或者,寡聚體為具有或不具有肽連接子(間隔肽)包括多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融合蛋白。適當肽連接子
為美國專利第4,751,180號及第4,935,233號中所述之連接子。
用於製備寡聚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衍生物之另一方法涉及使用白胺酸拉鏈(zipper)。白胺酸拉鏈功能域為促進其中可見所述拉鏈之蛋白質之寡聚作用的肽。白胺酸拉鏈最初是在若干DNA結合蛋白質中鑑別出來(Landschulz等人,1988,Science 240:1759)且現已見於多種不同蛋白質中。已知之白胺酸拉鏈為天然存在之肽及其二聚或三聚衍生物。適於產生可溶性寡聚蛋白質之白胺酸拉鏈功能域的實例描述於PCT申請案WO 94/10308中,且得自肺表面活性蛋白D(lung surfactant protein,SPD)之白胺酸拉鏈描述於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之Hoppe等人,1994,FEBS Letters 344:191中。使得與其融合之異源蛋白質穩定三聚合之經修飾白胺酸拉鏈的用途描述於Fanslow等人,1994,Semin.Immunol. 6:267-278中。在一方法中,在適當宿主細胞中表現包括與白胺酸拉鏈肽融合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片段或衍生物的重組融合蛋白,且自培養物上清液中回收所形成之可溶性寡聚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片段或衍生物。
所提供之一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對c-fms具有如(例如)下文實例中所述量測之至少104/莫耳濃度×秒、至少105/莫耳濃度×秒、至少106/莫耳濃度×秒之締合速率(on-rate,ka)。所提供之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較低解離速率(dissociation rate或off-rate)。舉例而言,一些抗原結合蛋
白質具有1×10-2/秒,或1×10-3/秒,或1×10-4s-1/秒,或1×10-5/秒之kd(解離速率)。在某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小於25皮莫耳濃度、50皮莫耳濃度、100皮莫耳濃度、500皮莫耳濃度、1奈莫耳濃度、5奈莫耳濃度、10奈莫耳濃度、25奈莫耳濃度或50奈莫耳濃度之KD(平衡結合親和力(equilibrium binding affinity))。
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在活體外或活體內(例如,當投與人類個體時)具有至少一天之半衰期的抗原結合蛋白質。在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至少三天之半衰期。在另一實施例中,抗體或其部分具有四天或更長之半衰期。在另一實施例中,抗體或其部分具有八天或更長之半衰期。在另一實施例中,對抗體或其抗原結合部分加以衍生化或修飾以使其具有比未衍生化或未經修飾之抗體長的半衰期。在另一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含有點突變以增加血清半衰期,諸如2000年2月14日公開之WO 00/09560中所述,其是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糖基化
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具有與天然物種中所見不同或由天然物種中所見改變之糖基化模式。如此項技術中已知,糖基化模式可以視蛋白質序列(例如,下文所討論之特定糖基化胺基酸殘基之存在與否)或產生蛋白質之宿主細胞或有機體而定。特定表現系統討論於下文中。
多肽之糖基化通常為N連接或O連接的。N連接是指碳水化合物部分與天冬醯胺殘基之側鏈連接。三肽序列天
冬醯胺-X-絲胺酸及天冬醯胺-X-蘇胺酸(其中X為除脯胺酸外之任何胺基酸)為碳水化合物部分與天冬醯胺側鏈酶促連接之識別序列。因此,多肽中這些三肽序列中任一者之存在皆會產生潛在糖基化位點。O連接糖基化是指糖N-乙醯半乳糖胺、半乳糖或木糖中之一者與羥基胺基酸(最常見為絲胺酸或蘇胺酸,但亦可以使用5-羥基脯胺酸或5-羥基離胺酸)之連接。
便利地藉由改變胺基酸序列從而使其含有一或多個上述三肽序列來實現抗原結合蛋白質中糖基化位點之添加(對於N連接糖基化位點而言)。亦可以藉由向起始序列添加一或多個絲胺酸或蘇胺酸殘基或者起始序列被一或多個絲胺酸或蘇胺酸殘基取代來進行改變(對於O連接糖基化位點而言)。出於便利起見,可以經由改變DNA含量,尤其藉由在預先選擇之鹼基處使編碼靶多肽之DNA突變來改變抗原結合蛋白質胺基酸序列從而產生將轉譯成所需胺基酸之密碼子。
另一種增加抗原結合蛋白質上碳水化合物部分之數量的方式為將糖苷與蛋白質化學或酶促偶聯。這些程序之有利之處在於,其不需要在具有糖基化能力以供N連接糖基化及O連接糖基化之宿主細胞內產生蛋白質。視所使用之偶聯模式而定,可以將糖連接至(a)精胺酸及組胺酸、(b)游離羧基、(c)游離巰基(諸如半胱胺酸之巰基)、(d)游離羥基(諸如絲胺酸、蘇胺酸或羥基脯胺酸之羥基)、(e)芳族殘基(諸如苯丙胺酸、酪胺酸或色胺酸之芳族殘基)
或(f)麩胺酸之醯胺基團。這些方法描述於1987年9月11日公開之WO 87/05330以及Aplin及Wriston,1981,CRC Crit.Rev,Biochem.,第259-306頁中。
可以利用化學或酶促方法實現起始抗原結合蛋白質上存在之碳水化合物部分的移除。化學去糖基化需要將蛋白質暴露於化合物三氟甲烷磺酸或相當的化合物。此處理會導致除連接糖(N-乙醯葡糖胺或N-乙醯半乳糖胺)外之大部分或所有糖裂解,而存留完整多肽。化學去糖基化描述於Hakimuddin等人,1987,Arch.Biochem.Biophys. 259:52以及Edge等人,1981,Anal.Biochem. 118:131中。可以如Thotakura等人,1987,Meth.Enzymol. 138:350中所述利用多種內切糖苷酶及外切糖苷酶來實現多肽上碳水化合物部分之酶促裂解。可以如Duskin等人,1982,J.Biol.Chem. 257:3105所述利用化合物衣黴素(tunicamycin)來防止潛在糖基化位點處之糖基化。衣黴素阻斷蛋白質-N-糖苷鍵聯之形成。
因此,本發明之態樣包含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糖基化變體,其中與親本多肽之胺基酸序列相比,糖基化位點之數量及/或類型已改變。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蛋白質變體包括比天然抗體多或少數量之N連接糖基化位點。N連接糖基化位點以序列:Asn-X-Ser或Asn-X-Thr為特徵,其中表示為X之胺基酸殘基可以為除脯胺酸外之任何胺基酸殘基。取代胺基酸殘基以產生此序列提供可能的用於添加N連接碳水化合物鏈之新位點。或者,去除或改變此序列之
取代將防止添加存在於天然多肽中之N連接碳水化合物鏈。舉例而言,可藉由缺失Asn或藉由用不同胺基酸取代Asn來減少糖基化。在其他實施例中,產生一或多個新的N連接位點。抗體通常在Fc區中具有N連接糖基化位點。
標記及效應基團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包括一或多個標記。術語“標記基團(labeling group)”或“標記(label)”意謂任何可偵測之標記。適當標記基團之實例包含(但不限於)下述: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核種(例如,3H、14C、15N、35S、90Y、99Tc、111In、125I、131I)、螢光基團(例如,FITC、若丹明(rhodamin)、鑭系元素磷光體)、酶基團(例如,辣根過氧化物酶、β-半乳糖苷酶、螢光素酶、鹼性磷酸酶)、化學發光基團、生物素基團或由第二報告基因(例如,白胺酸拉鏈對序列、第二抗體之結合位點、金屬結合功能域、抗原決定基標籤)識別之預定多肽抗原決定基。
在一些實施例中,經由各種長度之間隔臂(spacer arm)將標記基團與抗原結合蛋白質偶聯在一起以減少潛在空間位阻。此項技術中已知多種標記蛋白質之方法且當適合時可以加以使用。
術語“效應基團(effector group)”意謂與抗原結合蛋白質偶聯之充當細胞毒性劑之任何基團。適當效應基團之實例為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核種(例如,3H、14C、15N、35S、90Y、99Tc、111In、125I、131I)。其他適當基團包含毒素、治療基或化學治療基。適當基團之實例包含加里刹黴素
(calicheamicin)、奧瑞他汀(auristatin)、格爾德黴素(geldanamycin)及美登鹼(maytansine)。在一些實施例中,經由各種長度之間隔臂將效應基團與抗原結合蛋白質偶聯在一起以減少潛在空間位阻。
一般而言,標記將視可對其進行偵測之檢定而定分為多種類別:a)同位素標記,其可以為放射性或重同位素;b)磁性標記(例如,磁性粒子);c)氧化還原活性部分;d)光學染料,酶基團(例如,辣根過氧化物酶、β-半乳糖苷酶、螢光素酶、鹼性磷酸酶);e)生物素化基團;及f)由第二報告基因(例如,白胺酸拉鏈對序列、第二抗體之結合位點、金屬結合功能域、抗原決定基標籤等)識別之預定多肽抗原決定基。在一些實施例中,經由各種長度之間隔臂將標記基團與抗原結合蛋白質偶聯在一起以減少潛在空間位阻。此項技術中已知標記蛋白質之多種方法。
特定標記包含光學染料,包含(但不限於)發色團、磷光體及螢光團,其中螢光團在許多情況下均為特定的。
螢光團可以為“小分子”螢光體或蛋白質螢光體。
“螢光標記”意謂可以經由固有螢光特性偵測之任何分子。適當螢光標記包含(但不限於)螢光素(fluorescein)、若丹明、四甲基若丹明、伊紅(eosin)、藻紅(erythrosin)、香豆素(coumarin)、甲基香豆素、芘、孔雀石綠(Malacite green)、芪(stilbene)、螢光黃(Lucifer Yellow)、層疊藍(Cascade BlueJ)、德州紅(Texas Red)、IAEDANS、EDANS、BODIPY FL、LC紅640、Cy 5、Cy 5.5、LC紅
705、俄勒岡綠(Oregon green)、Alexa-Fluor染料(Alexa Fluor 350、Alexa Fluor 430、Alexa Fluor 488、Alexa Fluor 546、Alexa Fluor 568、Alexa Fluor 594、Alexa Fluor 633、Alexa Fluor 660、Alexa Fluor 680)、層疊藍、層疊黃(Cascade Yellow)及R-藻紅蛋白(R-phycoerythrin)(PE)(Molecular Probes,Eugene,OR)、FITC、若丹明及德州紅(Pierce,Rockford,IL)、Cy5、Cy5.5、Cy7(Amersham Life Science,Pittsburgh,PA)。適當光學染料(包含螢光體)描述於Richard P.Haugland之MOLECULAR PROBES HANDBOOK中,其以引用之方式清楚地併入本文中。
適當蛋白質螢光體標記亦包含(但不限於)綠色螢光蛋白,包含GFP(Chalfie等人,1994,Science 263:802-805)、EGFP(Clontech Labs.,Inc.,基因庫寄存編號U55762)、藍色螢光蛋白(BFP,Quantum Biotechnologies,Inc.,Quebec,Canada;Stauber,1998,Biotechniques 24:462-471;Heim等人,1996,Curr.Biol. 6:178-182)、增強之黃色螢光蛋白(EYFP,Clontech Labs.,Inc.)、螢光酶(Ichiki等人,1993,J.Immunol. 150:5408-5417)、β半乳糖苷酶(Nolan等人,1988,Proc.Natl.Acad.Sci.U.S.A. 85:2603-2607)及海腎(Renilla)(WO92/15673、WO95/07463、WO98/14605、WO98/26277、WO99/49019;美國專利第5292658號、第5418155號、第5683888號、第5741668號、第5777079號、第5804387號、第5874304號、第5876995號、第5925558號)之海腎、海筆(Ptilosarcus)
或水母物種。
編碼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核酸
亦提供編碼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蛋白質或其部分之核酸,包含編碼抗體或其片段、衍生物、蛋白質突變體或其變體之一條鏈或兩條鏈的核酸;編碼重鏈可變區或僅CDR之聚核苷酸;足以用作雜交探針之聚核苷酸;用於鑑別、分析、突變或擴增編碼多肽之聚核苷酸之PCR引子或測序引子;用於抑制聚核苷酸表現之反義核酸;及前述之互補序列。核酸可以為任何長度。其可以例如為5、10、15、20、25、30、35、40、45、50、75、100、125、150、175、200、250、300、350、400、450、500、750、1000、1500、3000、5000或更多個核苷酸長,且/或可以包括一或多個額外序列,例如調控序列;及/或作為較大核酸(例如載體)之一部分。所述核酸可以為單鏈或雙鏈,且可以包括RNA及/或DNA核苷酸及其人工變體(例如,肽核酸)。表6繪示編碼IgG2重鏈恆定區及IgG2 κ輕鏈恆定區之例示性核酸序列。可以將本文所提供之任何可變區與這些恆定區連接以形成完全重鏈及輕鏈序列。然而,應瞭解,這些恆定區序列僅作為特定實例提供。在一些實施例中,將可變區序列連接至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其他恆定區序列。編碼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之例示性核酸序列提供於表7中。
表7繪示編碼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之例示性核酸序列,其中嵌入各種CDRH1、CDRH2、CDRH3、CDRL1、CDRL2以及CDRL3序列。
可以自已經c-fms或其免疫原性片段免疫之小鼠B細胞中分離編碼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或其部分(例如,全長抗體、重鏈或輕鏈、可變功能域,或CDRH1、CDRH2、CDRH3、CDRL1、CDRL2或CDRL3)的核酸。可以藉由諸如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之習知程序分離核酸。噬菌體呈現為另一可以製備抗體及其他抗原結合蛋白質之衍生物之已知技術的實例。在一個方法中,作為所關注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組分之多肽是在任何適當之重組表現系統中表現,且使所表現之多肽組裝形成抗原結合蛋白質分子。
表6及表7中所提供之核酸僅為例示性的。歸因於遺傳密碼之簡并性,表1至表4中所列或在本文中以其他方式描述之各多肽序列亦是由大量除所提供之核酸序列外之其他核酸序列編碼。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本申請案因此提供適當記錄之用於編碼各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各簡并核苷酸序列的描述及實現。
本發明之態樣另外提供在特定雜交條件下與其他核酸(例如,包括表6及表7中所列之核苷酸序列之核酸)雜交的核酸。此項技術中熟知用於雜交核酸之方法。例如參看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John Wiley & Sons,N.Y.(1989),6.3.1-6.3.6。如本文所定義,中度嚴格雜交條件使用含有5×氯化鈉/檸檬酸鈉(SSC)、0.5% SDS、1.0mM EDTA(pH 8.0)之預洗溶液、具有約50%甲醯胺、6×SSC之雜交緩衝液及55℃之雜交溫度(或其他類似雜交溶液,
諸如含有約50%甲醯胺者,及42℃之雜交溫度)及0.5×SSC、0.1% SDS中60℃之洗滌條件。嚴格雜交條件在45℃下於6×SSC中雜交,隨後在68℃下於0.1×SSC、0.2% SDS中進行一或多次洗滌。此外,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操作雜交及/或洗滌條件以增加或降低雜交嚴格度,以使得包括彼此至少65%、70%、75%、80%、85%、90%、95%、98%或99%一致之核苷酸序列之核酸通常仍能彼此雜交。
影響雜交條件選擇之基本參數及對於擬出適當條件之指南已例如描述於Sambrook,Fritsch及Maniatis(2001,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Cold Spring Harbor,N.Y.,同上文;及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1995,Ausubel等人編,John Wiley & Sons,Inc.,第2.10及6.3-6.4節)中,且可以由熟習此項技術者例如基於核酸之長度及/或鹼基組成容易地確定。
可以藉由突變將改變引入核酸中,由此引起其編碼之多肽(例如抗體或抗體衍生物)之胺基酸序列的改變。突變可以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技術引入。在一實施例中,可以例如使用定點突變誘發方案來改變一或多個特定胺基酸殘基。在另一實施例中,例如使用隨機突變誘發方案改變一或多個隨機選擇之殘基。無論如何進行改變,均能表現突變多肽且針對其所需特性加以篩選。
可以在不顯著改變核酸編碼之多肽之生物活性的情況下,將突變引入所述核酸中。舉例而言,可以進行核苷酸
取代,從而在非必需胺基酸殘基處產生胺基酸取代。或者,可以將一或多個突變引入核酸中從而選擇性改變所述核酸編碼之多肽之生物活性。舉例而言,突變可以使生物活性發生量變及質變。量變之實例包含增加、減少或去除活性。
質變之實例包含改變抗體之抗原特異性。在一個實施例中,可以使用此項技術中充分確立之分子生物學技術使編碼本文所述之任何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核酸突變以改變胺基酸序列。舉例而言,實例4描述如何使核酸序列(參看表6)突變以將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引入某些抗原結合蛋白質中以產生抗原結合蛋白質1.2 SM 1.109 SM及2.360 SM。
可以類似方式產生含有其他突變之其他抗原結合蛋白質。
另一態樣提供適於用作偵測核酸序列之引子或雜交探針的核酸分子。核酸分子可以僅包括編碼全長多肽之一部分核酸序列,例如可以用作編碼多肽之活性部分(例如c-fms結合部分)之探針或引子或片段的片段。
基於核酸序列之探針可以用於偵測核酸或類似核酸,例如編碼多肽之轉錄物。探針可以包括標記基團,例如放射性同位素、螢光化合物、酶或酶輔助因子。所述探針可以用於鑑別表現多肽之細胞。
另一態樣提供包括編碼多肽或其部分(例如含有一或多個CDR或者一或多個可變區功能域之片段)之核酸的載體。載體之實例包含(但不限於)質體、病毒載體、非游離型哺乳動物載體及表現載體(例如重組表現載體)。重組表現載體可以包括適於在宿主細胞中表現核酸之形式之
核酸。重組表現載體包含一或多個基於待用於表現之宿主細胞而選擇的調控序列,其可操作地連接至待表現之核酸序列。調控序列包含指導核苷酸序列在多種類型之宿主細胞中組成性表現的調控序列(例如,SV40早期基因增強子、勞氏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啟動子及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啟動子);指導核苷酸序列僅在某些宿主細胞中表現之調控序列(例如,組織特異性調控序列,參看Voss等人,1986,Trends Biochem.Sci. 11:287;Maniatis等人,1987,Science 236:1237,其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及指導核苷酸序列響應特定處理或條件之誘導表現的調控序列(例如,哺乳動物細胞中之金屬硫蛋白(metallothionin)啟動子,及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系統中之tet反應性及/或鏈黴素反應性啟動子)(參看前文)。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表現載體之設計可以視諸如欲轉化之宿主細胞之選擇、所需蛋白質之表現量等因素而定。
可以將表現載體引入宿主細胞中,由此產生由如本文所述之核酸編碼的蛋白質或肽,包含融合蛋白或肽。
另一態樣提供已引入重組表現載體之宿主細胞。宿主細胞可以為任何原核生物細胞(例如,大腸桿菌(E.coli))或真核生物細胞(例如,酵母、昆蟲或哺乳動物細胞(例如CHO細胞)。可以經由習知轉化或轉染技術將載體DNA引入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細胞中。為穩定轉染哺乳動物細胞,已知視所使用之表現載體及轉染技術而定,僅一小部分細胞可以將外來DNA整合至其基因組中。為鑑別及選
擇這些整合體,通常將編碼可選擇標記(例如,對抗生素之抗性)之基因連同所關注之基因一起引入宿主細胞中。
較佳之可選擇標記包含賦予對諸如G418、潮黴素(hygromycin)及甲胺喋呤(methotrexate)之藥物之抗性的標記。可以藉由藥物選擇(例如,已併入可選標記基因之細胞將存活,而其他細胞將死亡)方法來鑑別經所引入之核酸穩定轉染的細胞。
抗原結合蛋白質之製備
所提供之非人類抗體例如可以得自任何產生抗體之動物,諸如小鼠、大鼠、兔、山羊、驢或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諸如猴(例如食蟹猴或恆河猴)或猿(例如黑猩猩))。可以例如將非人類抗體用於活體外細胞培養及基於細胞培養物之應用中,或對抗體之免疫反應不會發生或不顯著、能防止、無關緊要或為所需之任何其他應用中。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藉由用全長c-fms或c-fms之細胞外功能域免疫來產生抗體。或者,可以藉由用作為形成抗原決定基(本文所提供之某些抗體與其結合)之部分的c-fms區段之胺基酸免疫來產生某些非人類抗體(參看下文)。所述抗體可為多株抗體、單株抗體,或可以在宿主細胞中藉由表現重組DNA合成。
可以如上文所述藉由免疫含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之轉殖基因動物或藉由選擇表現人類抗體庫之噬菌體呈現文庫來製備完全人類抗體。
可以藉由包含習知單株抗體方法(例如Kohler及
Milstein,1975,Nature 256:495中之標準體細胞雜交技術)之多種技術來製備單株抗體(mAb)。或者,亦可使用其他單株抗體製備技術,例如B淋巴細胞之病毒或致癌轉化。一種用於製備融合瘤之適當動物系統為鼠科系統,其為已經充分確立之程序。免疫方案及分離經免疫脾細胞以供融合之技術為此項技術中所已知。對於所述程序而言,將來自經免疫小鼠之B細胞與適當之永生化融合搭配物(諸如鼠科骨髓瘤細胞株)融合。若需要,則可以使大鼠或除大鼠外之其他動物免疫來替代小鼠,且可以將來自所述動物之B細胞與鼠科骨髓瘤細胞株融合以形成融合瘤。或者,可以使用除小鼠外之來源之骨髓瘤細胞株。製備融合瘤之融合程序亦已為吾人所熟知。
可以藉由經由胺基酸橋(短肽連接子)連接重鏈及輕鏈可變功能域(Fv區)片段產生單一多肽鏈來形成所提供之單鏈抗體。可以藉由在編碼兩個可變功能域多肽(VL及VH)之DNA之間使編碼肽連接子之DNA融合來製備所述單鏈Fv(scFv)。所得多肽可以自身對折形成抗原結合單體,或其可以形成多聚體(例如二聚體、三聚體或四聚體),此視兩個可變功能域之間之可撓性連接子之長度而定(Kortt等人,1997,Prot.Eng.10:423;Kort等人,2001,Biomol.Eng. 18:95-108)。藉由組合包括不同VL及VH之多肽,可以形成與不同抗原決定基結合之多聚scFv(Kriangkum等人,2001,Biomol.Eng. 18:31-40)。研發用於製備單鏈抗體之技術包含美國專利第4,946,778號;Bird,
1988,Science 242:423;Huston等人,1988,Proc.Natl.Acad.Sci.U.S.A. 85:5879;Ward等人,1989,Nature 334:544;de Graff等人,2002,Methods Mol Biol. 178:379-387中所述之技術。由本文所提供之抗體得到之單鏈抗體包含(但不限於)包括表2中所述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之可變功能域組合或者包含表3及表4中所述之CDR之輕鏈及重鏈可變功能域之組合的scFv。
可以使用亞類轉換(subclass switching)方法將本文所提供之屬於一種亞類之抗體變為不同亞類之抗體。因此,例如IgG抗體可能得自IgM抗體,且IgM抗體亦可能得自IgG抗體。所述技術允許製備具有給定抗體(親本抗體)之抗原結合特異性且亦展現與親本抗體同型或亞類不同之抗體同型或亞類相關之生物學特性的新穎抗體。可以使用重組DNA技術。可以將所選殖之編碼特定抗體多肽之DNA用於所述程序中,例如編碼所需同型之抗體之恆定功能域的DNA。例如參看Lantto等人,2002,Methods Mol.Biol. 178:303-316。
因此,所提供之抗體包含具有所需同型(例如IgA、IgG1、IgG2、IgG3、IgG4、IgE及IgD)之例如包括上文所述之可變功能域組合者以及其Fab或F(ab’)2片段。此外,若需要IgG4,則亦可能需要如Bloom等人,1997,Protein Science 6:407(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所述在鉸鏈區引入點突變(例如,CPSCP->CPPCP),以降低形成能導致IgG4抗體不均一之H鏈內二硫鍵的趨勢。
此外,用於得到具有不同特性(亦即,對抗體所結合之抗原具有不同親和力)之抗體之技術亦為吾人所已知。一種稱為鏈改組(chain shuffling)之此類技術涉及於絲狀噬菌體(filamentous bacteriophage)之表面上呈現免疫球蛋白可變功能域基因庫,通常稱為噬菌體呈現。如Marks等人,1992,BioTechnology 10:779所述,已使用鏈改組製備對半抗原2-苯基噁唑-5-酮具高親和力的抗體。
可以對表2中所述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或者表3及表4中所述之CDR進行保守性修飾(且對編碼核酸進行相應修飾)以產生具有功能及生物化學特徵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達成所述修飾之方法已於上文描述。
可以各種方式對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進行進一步修飾。舉例而言,若欲將其用於治療目的,則可以將其與聚乙二醇接合(聚乙二醇化)以延長血清半衰期或增強蛋白質傳遞。或者,可以將標的抗體或其片段之V區與不同抗體分子之Fc區融合。可以對用於此目的之Fc區進行修飾,從而使其不結合補體(complement),由此降低當將融合蛋白用作治療劑時在患者體內誘發細胞溶解之可能性。此外,可以將標的抗體或其功能性片段與人類血清白蛋白接合以增強所述抗體或其片段之血清半衰期。抗原結合蛋白之或其片段之另一有用融合搭配物為轉甲狀腺素蛋白(transthyretin,TTR)。TTR具有形成四聚體之能力,因此,抗體-TTR融合蛋白可以形成能增加其結合親和力之多價抗體。
或者,可以藉由在重鏈及輕鏈之胺基酸序列中產生在其對保持(a)取代區中分子主鏈之結構,例如薄片或螺旋構形;(b)目標位點處分子之電荷或疏水性或(c)大體積側鏈之影響顯著不同的取代,來獲得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功能及/或生化特徵的實質改變。“保守性胺基酸取代”涉及以對所述位置處之胺基酸殘基之極性或電荷具有極少或無影響之非天然殘基取代天然胺基酸殘基。參看表3,同上文。另外,如先前關於丙胺酸掃描突變誘發中所述,多肽中之任何天然殘基亦可以經丙胺酸取代。
熟習此項技術者可以藉由應用常規技術實施標的抗體之胺基酸取代(無論為保守性取代或非保守性取代)。胺基酸取代可以用於鑑別本文所提供之抗體中之重要殘基,或增加或降低所述抗體對人類c-fms之親和力或用於改變本文所述之其他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結合親和力。
表現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方法
本文中亦提供包括至少一種如本文所述之聚核苷酸之質體、表現載體、轉錄或表現盒形式之表現系統及構築體,以及包括所述表現系統或構築體之宿主細胞。
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藉由多種習知技術中之任一種製備。舉例而言,可以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技術藉由重組表現系統來製備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參看Monoclonal Antibodies,Hybridomas:A New Dimension in Biological Analyses,Kennet等人(編)Plenum Press,New York(1980);及Antibodies:A Laboratory Manual,
Harlow及Lane(編),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Cold Spring Harbor,N.Y.(1988)。
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融合瘤細胞株(例如,尤其抗體可以融合瘤表現)或融合瘤以外之其他細胞株表現。可以使用編碼抗體之表現構築體轉化哺乳動物、昆蟲或微生物宿主細胞。如美國專利第4,399,216號、第4,912,040號、第4,740,461號、第4,959,455號中所例示,轉化可以使用將聚核苷酸引入宿主細胞中之任何已知方法進行,所述方法包含例如將聚核苷酸包裝於病毒或噬菌體中且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轉染程序以構築體轉導宿主細胞。所使用之最佳轉化程序將視欲轉化何種類型之宿主細胞而定。用於將異源聚核苷酸引入哺乳動物細胞中之方法已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且包含(但不限於)葡聚糖介導之轉染、磷酸鈣沈澱、聚凝胺(polybrene)介導之轉染、原生質體融合、電穿孔、將聚核苷酸封裝於脂質體中、將核酸與帶正電脂質混合及將DNA直接微注射至核中。
重組表現構築體通常包括編碼包括下述一或多者之多肽之核酸分子:一或多個本文所提供之CDR;輕鏈恆定區;輕鏈可變區;重鏈恆定區(例如,CH1、CH2及/或CH3);及/或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另一支架部分。使用標準接合技術將這些核酸序列插入適當表現載體中。在一實施例中,將重鏈或輕鏈恆定區附接於抗c-fms特異性重鏈或輕鏈可變區之C末端且與表現載體接合。通常選擇在所使用之特定宿主細胞中具有功能之載體(亦即,所述載體可與
宿主細胞機制相容,從而允許基因擴增及/或表現之發生)。在一些實施例中,將載體用於使用蛋白質報告基因(諸如二氫葉酸還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進行之蛋白質-片段互補檢定中(例如參看美國專利第6,270,964號,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適當表現載體可以購自例如Invitrogen Life Technologies或BD Biosciences(曾稱為“Clontech”)。適用於選殖及表現所述抗體及片段之其他有用載體包含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之Bianchi及McGrew,2003,Biotech.Biotechnol.Bioeng. 84:439-44中所述之載體。其他適當之表現載體例如於Methods Enzymol.,第185卷(D.V.Goeddel編),1990,New York:Academic Press中得以論述。
通常,任何宿主細胞中所使用之表現載體將含有維持質體以及選殖與表現外源核苷酸序列之序列。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序列(統稱為“側翼序列”)通常包含以下核苷酸序列中之一或多者:啟動子、一或多個增強子序列、複製起點、轉錄終止序列、含有供體及受體剪接位點之完全內含子序列、編碼聚核苷酸分泌之前導序列之序列、核糖體結合位點、聚腺苷酸化序列、用於插入編碼欲表現之多肽之核酸的多連接子區及可選擇標記元件。這些序列中之每一者均於下文中討論。
視情況,載體可以含有“標籤”編碼序列,亦即位於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編碼序列5'或3'末端之寡核苷酸分子、編碼聚組胺酸(諸如六組胺酸)之寡核苷酸序列;或
市售抗體存在之另一“標籤”,諸如FLAG®、HA(血球凝集素流感病毒(hemaglutinin influenza virus))或myc。
此標籤通常在多肽表現後與多肽融合,且可以充當親和純化或偵測宿主細胞中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構件。親和純化可以例如藉由使用針對標籤之抗體作為親和基質進行之管柱層析實現。視情況,隨後可以藉由各種方式(諸如使用某些肽酶以裂解)將所述標籤自純化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移除。
側翼(flanking)序列可以為同源序列(亦即,來自與宿主細胞相同之物種及/或品系)、異源序列(亦即,來自與宿主細胞物種或品系不同之物種)、雜交序列(亦即,一種以上來源之側翼序列之組合)、合成序列或天然序列。因此,側翼序列之來源可以為任何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生物體、任何脊椎動物或非脊椎動物生物體或任何植物,其限制條件為所述側翼序列可以在宿主細胞機制中起作用且能由宿主細胞機制活化。
適用於載體中之側翼序列可以此項技術中熟知之若干方法中之任一種獲得。通常,適用於本文中之側翼序列先前已經由定位技術及/或藉由限制性內切核酸酶消化得以鑑別,且因此可以使用適當限制性內切核酸酶自適當組織來源分離。在一些情況下,可已知側翼序列之完整核苷酸序列。此處,可以使用本文所述之有關核酸合成或選殖之方法合成側翼序列。
不管所有或僅一部分側翼序列已知,均可以使用聚合
酶鏈反應(PCR)及/或藉由用諸如寡核苷酸及/或來自相同物種或另一物種之側翼序列片段之適當探針篩選基因組文庫來獲得所述側翼序列。若側翼序列尚未知,則可以自可能含有例如編碼序列或甚至另一基因或另一些基因之較大DNA片段中分離含有側翼序列之DNA片段。可以藉由限制性內切核酸酶消化產生適當DNA片段,隨後使用瓊脂糖凝膠純化、Qiagen®管柱層析(Chatsworth,CA)或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其他方法分離來實現分離。對於實現此目的之適當酶的選擇將易於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瞭解。
複製起點通常為購得之原核表現載體之一部分,且所述起點將有助於在宿主細胞中擴增載體。若所選載體不含有複製起點位點,則可以基於已知序列化學合成且將其與所述載體接合。舉例而言,質體pBR322(New England Biolabs,Beverly,MA)之複製起點適用於大部分革蘭氏陰性細菌(gram-negative bacteria)且各種病毒起點(例如,SV40、多瘤病毒(polyoma)、腺病毒(adenovirus)、水皰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或諸如HPV或BPV之乳頭瘤病毒(papillomaviruse))均適用於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選殖載體。一般而言,哺乳動物表現載體無需複製起點組分(例如,由於SV40起點亦含有病毒早期啟動子,故通常僅使用SV40起點)。
轉錄終止序列通常位於多肽編碼區末端之3'處且用於終止轉錄。原核生物細胞中之轉錄終止序列通常為富集G-C之片段,隨後為聚T序列。儘管序列易於自文庫選殖
或甚至在市面上購買作為載體之部分,但其亦能使用用於核酸合成之方法(諸如本文所述之方法)合成。
可選擇標記基因編碼選擇性培養基中生長之宿主細胞存活及生長所需之蛋白質。典型選擇標記基因編碼具有以下特性之蛋白質:(a)賦予原核宿主細胞對抗生素或其他毒素(例如,安比西林(ampicillin)、四環素或康黴素(kanamycin))之抗性;(b)補足細胞之營養缺陷型之缺陷;或(c)提供自複合培養基或指定培養基中不可得之關鍵養分。特定可選擇標記為康黴素抗性基因、安比西林抗性基因及四環素抗性基因。亦可有利地使用新黴素(neomycin)抗性基因用於原核與真核宿主細胞中之選擇。
其他可選擇基因亦可以用於擴增將要表現之基因。擴增為一種產生對於生長或細胞存活至關重要之蛋白質所需的基因在重組細胞之連續後代之染色體內串聯重複的過程。用於哺乳動物細胞之適當可選擇標記的實例包含二氫葉酸還原酶(DHFR)及無啟動子胸苷激酶基因。哺乳動物細胞轉化體置於選擇壓力下,其中由於載體中存在之可選擇基因,僅所述轉化體唯一地適於存活。藉由在選擇劑於培養基中之濃度連續增加之條件下培養經轉化之細胞來施加選擇壓力,由此引起可選擇基因與編碼另一基因(諸如結合c-fms多肽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DNA擴增。因此,由經擴增DNA合成增加量之多肽,諸如抗原結合蛋白質。
核糖體結合位點通常為mRNA轉譯啟始所需,且其以Shine-Dalgarno序列(原核生物)或Kozak序列(真核生
物)為特徵。所述元件通常位於啟動子之3'末端及欲表現多肽之編碼序列之5'末端。
在一些情況下,例如當需要在真核宿主細胞表現系統中糖基化時,可以操作各個前置序列或前序列以改良糖基化或產率。舉例而言,可以改變特定信號肽之肽酶裂解位點或添加前導序列,此亦可能影響糖基化。最終蛋白質產物可以在1位(1-position)(相對於成熟蛋白質之第一胺基酸)具有一或多個可能未完全移除之易於表現的額外胺基酸。舉例而言,最終蛋白質產物可以具有一或兩個可見於與胺基末端連接之肽酶裂解位點中之胺基酸殘基。或者,若酶在成熟多肽內之某些酶裂解位點剪切,則使用此類區域可以產生略微截斷形式之所需多肽。
表現及選殖通常將含有由宿主有機體識別且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分子的啟動子。啟動子為位於結構基因之起始密碼子上游(即,5'端)(通常在約100至1000鹼基對(bp)內)控制所述結構基因轉錄之非轉錄序列。通常將啟動子歸類為兩類中之一種:可誘導性啟動子及組成性啟動子。可誘導性啟動子響應培養條件中之一些改變(諸如,養分之存在或不存在或溫度之改變)在其控制下啟始DNA之增加程度之轉錄。另一方面,組成性啟動子一致地轉錄其可操作地連接之基因,亦即,對基因表現具有極少控制或無控制。大量由多種潛在宿主細胞所識別之啟動子為熟知的。藉由用限制性酶消化將啟動子自來源DNA中移除且將所需啟動子序列插入載體中,
來將適當啟動子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包括重鏈或輕鏈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DNA中。
酵母宿主中所使用之適當啟動子亦已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酵母增強子能有利地與酵母啟動子一起使用。用於哺乳動物宿主細胞中之適當啟動子為熟知的且包含(但不限於)自諸如以下病毒之病毒之基因組獲得的啟動子:多瘤病毒、禽痘病毒、腺病毒(諸如腺病毒2)、牛乳頭瘤病毒、禽類肉瘤病毒、巨細胞病毒、逆轉錄病毒、B型肝炎病毒及猿猴病毒40(SV40)。其他適當之哺乳動物啟動子包含異源哺乳動物啟動子,例如熱休克啟動子及肌動蛋白啟動子。
所關注之其他啟動子包含(但不限於):SV40早期啟動子(Bemoist及Chambon,1981,Nature 290:304-310);CMV啟動子(Thornsen等人,1984,Proc.Natl.Acad.U.S.A. 81:659-663);勞氏(Rous)肉瘤病毒之3'長末端重複中所含之啟動子(Yamamoto等人,1980,Cell 22:787-797);疱疹胸苷激酶啟動子(Wagner等人,1981,Proc.Natl.Acad.Sci.U.S.A. 78:1444-1445);金屬硫蛋白基因之啟動子及調控序列(Prinster等人,1982,Nature 296:39-42);及原核啟動子,諸如β-內醯胺酶啟動子(Villa-Kamaroff等人,1978,Proc.Natl.Acad.Sci.U.S.A. 75:3727-3731);或tac啟動子(DeBoer等人,1983,Proc.Natl.Acad.Sci.U.S.A. 80:21-25)。亦關注以下展現組織特異性且已用於轉殖基因動物中之動物轉錄控制區:在胰腺腺泡細胞中具有活性之
彈性蛋白酶I基因控制區(Swift等人,1984,Cell 38:639-646;Ornitz等人,1986,Cold Spring Harbor Symp.Quant.Biol. 50:399-409;MacDonald,1987,Hepatology 7:425-515);在胰腺β細胞中具有活性之胰島素基因控制區(Hanahan,1985,Nature 315:115-122);在淋巴細胞中具有活性之免疫球蛋白基因控制區(Grosschedl等人,1984,Cell 38:647-658;Adames等人,1985,Nature 318:533-538;Alexander等人,1987,Mol.Cell.Biol. 7:1436-1444);在睾丸、乳房、淋巴及肥大細胞中具有活性之小鼠乳腺腫瘤病毒控制區(Leder等人,1986,Cell 45:485-495);在肝臟中具有活性之白蛋白基因控制區(Pinkert等人,1987,Genes and Devel. 1:268-276);在肝臟中具有活性之α胎蛋白基因控制區(Krumlauf等人,1985,Mol.Cell.Biol. 5:1639-1648;Hammer等人,1987,Science 253:53-58);在肝臟中具有活性之α1-抗胰蛋白酶基因控制區(Kelsey等人,1987,Genes and Devel. 1:161-171);在骨髓細胞中具有活性之β-血球蛋白基因控制區(Mogram等人,1985,Nature 315:338-340;Kollias等人,1986,Cell 46:89-94);在腦中之寡樹突神經膠質細胞中具有活性之髓鞘鹼性蛋白基因控制區(Readhead等人,1987,Cell 48:703-712);在骨骼肌中具有活性之肌凝蛋白輕鏈2基因控制區(Sani,1985,Nature 314:283-286);及在下視丘中具有活性之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基因控制區(Mason等人,1986,Science 234:1372-1378)。
可以將增強子序列插入載體中以增加高級真核生物對編碼包括輕鏈或重鏈之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DNA的轉錄。增強子為DNA之順式作用元件,通常為約10-300個鹼基對長,其對啟動子起作用以增加轉錄。增強子相對定向且與位置無關,其已見於轉錄單元之5'及3'端位置處。若干自哺乳動物基因得到之增強子序列已為吾人所知(例如,血球蛋白、彈性蛋白酶、白蛋白、α胎蛋白及胰島素)。然而,通常使用來自病毒之增強子。此項技術中已知之SV40增強子、巨細胞病毒早期啟動子增強子、多瘤病毒增強子及腺病毒增強子為用於活化真核生物啟動子之例示性增強元件。儘管增強子可以位於載體中編碼序列之5'或3'位處,但通常其位於啟動子之5'位。可以將編碼適當天然或異源信號序列(前導序列或信號肽)之序列併入表現載體中,以促進抗體之細胞外分泌。信號肽或前導序列之選擇視將產生抗體之宿主細胞之類型而定,且異源信號序列可以置換天然信號序列。在哺乳動物宿主細胞中起作用的信號肽之實例包含以下:美國專利第4,965,195號中所述之介白素-7(interleukin□7,IL-7)信號序列;Cosman等人,1984,Nature 312:768中所述之介白素-2受體之信號序列;歐洲專利第0367 566號中所述之介白素-4受體信號肽;美國專利第4,968,607號中所述之I型介白素-1受體信號肽;歐洲專利第0 460 846號中所述之II型介白素-1受體信號肽。
所提供之表現載體可以由起始載體(諸如市售載體)
構築。所述載體可含有或可不含有所有所需側翼序列。若載體中不存在一或多個本文所述之側翼序列,則可以獨立地獲得所述序列並將其與所述載體接合。此項技術中熟知用於獲得各側翼序列之方法。
在已構築載體並且已將編碼包括輕鏈、重鏈或輕鏈及重鏈之c-fms抗原結合序列的核酸分子插入所述載體之適當位點後,可以將完成的載體插入適當宿主細胞中以供擴增及/或多肽表現。可以藉由包含轉染、感染、磷酸鈣共沈澱、電穿孔、微注射、脂轉染、DEAE-葡聚糖介導之轉染或其他已知技術之熟知方法將抗原結合蛋白質之表現載體轉化至所選宿主細胞中。所選方法將部分隨欲使用之宿主細胞類型而變。所述方法及其他適當方法已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且例如描述於Sambrook等人,2001,同上文中。
當在適當條件下培養時,宿主細胞合成抗原結合蛋白質,其隨後可以自培養基(若宿主細胞將其分泌至培養基中)或直接自產生所述蛋白質之宿主細胞中(若未分泌)收集。適當宿主細胞之選擇將視多種因素而定,諸如所需表現量、為活性所需或必需之多肽修飾(諸如糖基化或磷酸化)及摺疊成生物活性分子之簡易性。
可用作宿主以供表現之哺乳動物細胞株已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且包含(但不限於)可獲自美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之永生化細胞株,包含(但不限於)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海拉細胞(HeLa cell)、幼倉鼠腎(BHK)細胞、猴腎細
胞(COS)、人肝細胞癌細胞(例如,Hep G2)及多種其他細胞株。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經由確定何種細胞株具有高表現量且組成性產生具有c-fms結合特性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來選擇細胞株。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以選擇來自無法產生其自身之抗體但具有產生及分泌異源抗體之能力之B細胞譜系的細胞株。
用於診斷及治療目的之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用途
抗原結合蛋白質適用於偵測生物樣品中之c-fms及鑑別產生c-fms之細胞或組織。舉例而言,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用於診斷檢定中,例如用於偵測及/或量化組織或細胞中表現之c-fms的結合檢定。特異性結合c-fms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亦可以用於治療有需要之患者與c-fms相關的疾病。此外,可使用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c-fms防止其與其配位體CSF-1形成複合物,藉此調節c-fms於細胞或組織中之生物活性。可以調節之活性之實例包含(但不限於)抑制c-fms之自體磷酸化;降低單核細胞趨化性;抑制單核細胞遷移;抑制腫瘤或患病組織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之積累;及/或抑制血管生成。因此,結合c-fms之抗原結合蛋白質能調節及/或阻斷與其他結合化合物之相互作用且因此可以在改善與c-fms相關之疾病中具有治療用途。
適應症
許多腫瘤細胞分泌CSF-1,而CSF-1又經由同源受體
c-fms吸引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促進其存活並將其活化。
已證實,人類腫瘤中CSF-1之含量與所述腫瘤中存在之TAM之數量成正相關(Murdoch等人,2004,Blood 104:2224-2234)。若干研究已與患有各種形式癌症之患者之高TAM數量及降低之患者存活率關聯。近期研究已表明,腫瘤細胞中自分泌環之存在。其他研究表明c-fms在各種發炎性疾病中起作用。因此,藉由本文所提供之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調控c-fms-CSF-1信號轉導能抑制、干擾或調節至少一種與c-fms相關之生物反應,且因此適用於改善c-fms相關疾病或病況之影響。本文所提供之c-fms結合蛋白質亦可以用於診斷、預防或治療所述疾病或病況。
與人類c-fms相關之疾病或病況包含在患者體內之發作至少部分是由c-fms與CSF-1配位體及/或IL-34相互作用引起之任何疾病或病況。所述疾病或病況之嚴重程度亦可以因c-fms與CSF-1及/或IL-34之相互作用而增加或降低。可以用抗原結合蛋白質治療之疾病及病況之實例包含各種癌症、發炎性疾病及骨病症。亦可以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治療或預防癌症轉移及與癌症向骨轉移相關之骨溶解。TAM之高含量與多種癌症中之腫瘤生長有關,所述癌症包含:乳癌(Tsutsui等人,2005,Oncol.Rep. 14:425-431;Leek等人,1999,Br.J.Cancer 79:991-995;Leek及Harris,2002,J.Mammary Gland Biol and Neoplasia 7:177-189)、前列腺癌(Lissbrant等人.2000,Int.J.Oncol. 17:445-451)、
子宮內膜癌(Ohno等人,2004,Anticancer Res. 24:3335-3342)、膀胱癌(Hanada等人,2000,Int.J.Urol 7:263-269)、腎癌(Hamada等人,2002,Anticancer Res. 22:4281-4284)、食道癌(Lewis及Pollard,2006,Cancer Res. 66(2):606-612)、鱗狀細胞癌(Koide等人,2004,Am.J.Gastroenterol. 99:1667-1674)、葡萄膜黑色素瘤(Makitie等人,2001,Invest.Ophthalmol.Vis.Sci. 42:1414-1421)、濾泡性淋巴瘤(Farinha等人,2005,Blood 106:2169-2174)、腎癌及子宮頸癌(Kirma等人,2007,Cancer Res 67:1918-1926)。在乳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癌、膀胱癌、腎癌、食道癌、鱗狀細胞癌、葡萄膜黑色素瘤、濾泡性淋巴瘤以及卵巢癌之情況下,TAM之高含量亦表明患者存活率之降低。因此,可以使用本文所提供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腫瘤中TAM之募集且降低腫瘤中TAM之存活及功能,因此負面影響腫瘤生長且增加患者存活率。
可以治療之其他癌症包含(但不限於)實體腫瘤,通常為肺癌、卵巢癌、結腸直腸癌、腦癌、胰腺癌、頭癌、頸癌、肝癌、淋巴瘤以及霍奇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多發性骨髓瘤(Farinha等人,2005,Blood 106:2169-2174)、黑素瘤、胃癌、星細胞癌、胃癌及肺腺瘤。Ishigami等人,2003,Anticancer Research 23:4079-4083;Caruso等人,1999,Modern Pathology 12:386-390;Witcher等人,2004,Research Support 104:3335-3342;Haran-Ghera等人1997,Blood 89:2537-2545;Hussein等人,200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athology 87:163-76;Lau等人2006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94:1496-1503;Leung等人1997,Acta Neuropathologica. 93:518-527;Giraudo等人,2004,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14:623-633;Kirma等人,2007,Cancer Research 67:1918-26;van Ravenswaay等人,1992,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67:166-174。
亦可以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腫瘤生長、進展及/或轉移。可以使用各種方法監測所述抑制。舉例而言,抑制能引起腫瘤尺寸之減小及/或降低腫瘤內之代謝活性。可以例如藉由MRI或PET掃描量測這兩種參數。亦可以藉由活組織檢查監測抑制以確定壞死程度、腫瘤細胞死亡程度及腫瘤內血管供應程度。可以使用已知方法監測轉移及與轉移相關之骨溶解之程度。
自分泌環(autocrine loop)之存在表明抑制c-fms活性可以對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以及腫瘤細胞具有影響。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將具有自分泌環之腫瘤作為主要靶而靶向。在其他實施例中,靶向TAM與腫瘤以提供組合作用。
在其他實施例中,靶向使用旁分泌環或自分泌環以及旁分泌環之腫瘤。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單獨投與,但亦可以與一或多種其他癌症治療選擇(諸如化學療法、放射療法或手術)組合使用。若投與化學治療劑,則可以在化學治療劑之前或之後或者同時
投與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作為相同組合物之部分)。
可以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組合使用之化學療法治療包含(但不限於)抗腫瘤劑,包含烷基化劑,其包含:氮芥劑(nitrogen mustard),諸如氮芥(mechlorethamine)、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異環磷醯胺(ifosfamide)、美法侖(melphalan)以及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亞硝基脲(nitrosoureas)、諸如卡莫司汀(carmustine)(BCNU)、洛莫司汀(lomustine)(CCNU)以及司莫司汀(semustine)(甲基-CCNU);TemodalTM(替莫唑胺(temozolamide))、次乙亞胺/甲基三聚氰胺(ethylenimine/methylmelamine),諸如三伸乙基三聚氰胺(thriethylenemelamine,TEM)、三伸乙基(triethylene)、硫代磷醯胺(thiophosphoramide)(塞替派(thiotepa))、六甲基三聚氰胺(hexamethylmelamine)(HMM,六甲密胺(altretamine));烷基磺酸酯,諸如白消安(busulfan);三嗪(triazine),諸如達卡巴嗪(dacarbazine)(DTIC);抗代謝物,包含葉酸類似物(諸如甲胺喋呤(methotrexate)及三甲曲沙(trimetrexate))、嘧啶類似物(諸如5-氟尿嘧啶(5FU)、脫氧氟尿苷(fluorodeoxyuridine)、吉西他賓(gemcitabine)、胞嘧啶阿拉伯糖苷(cytosine arabinoside)(AraC,阿糖胞苷(cytarabine))、5-氮雜胞苷(5-azacytidine)、2,2'-二氟脫氧胞苷(2,2'-difluorodeoxycytidine))、嘌呤類似物(諸如6-巰基嘌呤、6-硫鳥嘌呤、硫唑嘌呤(azathioprine)、2'-脫氧咖啡
黴素(2'-deoxycoformycin)(噴司他丁(pentostatin))、赤-羥基壬基腺嘌呤(erythrohydroxynonyladenine,EHNA))、磷酸氟達拉濱(fludarabine phosphate)及2-氯脫氧腺苷(克拉屈濱(cladribine),2-CdA));天然產物,包含抗有絲分裂藥物,諸如紫杉醇(paclitaxel)、長春生物鹼(vinca alkaloid)(包含長春花鹼(vinblastine)(VLB))、長春新鹼(vincristine)及長春端賓(vinorelbine))、歐洲紫杉醇(taxotere)、雌莫司汀(estramustine)及雌莫司汀磷酸鹽(estramustine phosphate);鬼臼毒素(pipodophylotoxin),諸如依託泊苷(etoposide)及替尼泊苷(teniposide);抗生素,諸如放線菌素D(actimomycin D)、道諾黴素(daunomycin)(柔紅黴素(rubidomycin))、多柔比星(doxorubicin)、米托蒽醌(mitoxantrone)、伊達比星(idarubicin)、博來黴素(bleomycin)、普卡黴素(plicamycin)(米拉黴素(mithramycin))、絲裂黴素C(mitomycin C)及放線菌素(actinomycin);酶,諸如L-天冬醯胺酶;生物反應修飾劑,諸如干擾素-α、IL-2、G-CSF及GM-CSF;雜藥劑,包含鉑配位錯合物(諸如順鉑(cisplatin)及卡鉑(carboplatin))、蒽醌(anthracenedione)(諸如米托蒽醌(mitoxantrone))、經取代脲(諸如羥基脲)、甲基肼衍生物(包含N-甲基肼(MIH)及丙卡巴肼(procarbazine))、腎上腺皮質抑制劑(諸如米托坦(mitotane)(o,p-DDD)及胺魯米特(aminoglutethimide));激素及拮抗劑,包含腎上腺皮質激素拮抗劑,諸如潑尼松(prednisone)及相當物、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及胺魯米特(aminoglutethimide);GemzarTM(吉西他賓(gemcitabine))、孕激素(progestin)(諸如己酸羥孕酮(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乙酸甲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及乙酸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雌激素,諸如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及炔雌醇相當物(ethinyl estradiol equivalent);抗雌激素,諸如他莫昔芬(tamoxifen);雄激素,包含丙酸睾酮(testosterone propionate)及氟甲睾酮(fluoxymesterone)/相當物;抗雄激素,諸如氟他胺(flutamide)、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及亮丙立德(leuprolide);及非類固醇抗雄激素,諸如氟他胺(flutamide)。亦可以將靶向外源機制之療法(包含(但不限於)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去甲基化劑(例如,Vidaza))及轉錄阻遏釋放(ATRA)療法與抗原結合蛋白質組合。
可以與抗原結合蛋白質一起投與之癌症療法亦包含(但不限於)靶向療法。靶向療法之實例包含(但不限於)使用治療性抗體。例示性治療性抗體包含(但不限於)小鼠、小鼠-人類嵌合體、CDR接枝抗體、人類化及完全人類抗體,及合成抗體,諸如藉由篩選抗體文庫選擇的抗體。
例示性抗體包含(但不限於)結合腫瘤細胞上存在之細胞表面蛋白Her2、CDC20、CDC33、類黏蛋白醣蛋白及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且視情況誘導對呈現這些蛋白質之腫瘤細胞之細胞抑制及/或細胞毒性作用的抗體。例示性
抗體亦包含HERCEPTINTM(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其可以用於治療乳癌及其他形式癌症;以及RITUXANTM(利妥昔單抗(rituximab))、ZEVALINTM(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 tiuxetan)),GLEEVECTM及LYMPHOCIDETM(依帕珠單抗(epratuzumab)),其可以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及其他形式癌症。某些例示性抗體亦包含ERBITUXTM(IMC-C225);爾替諾琳(ertinolib)(Iressa);BEXXARTM(碘131托西莫單抗(iodine 131 tositumomab));KDR(激酶功能域受體)抑制劑;抗VEGF抗體及拮抗劑(例如,AvastinTM及VEGAF-TRAP);抗VEGF受體抗體及抗原結合區;抗Ang-1及Ang-2抗體及抗原結合區;Tie-2及其他Ang-1及Ang-2受體之抗體;Tie-2配位體;針對Tie-2激酶抑制劑之抗體;Hif-1a抑制劑;及CampathTM(阿侖單抗(Alemtuzumab))。在某些實施例中,癌症治療劑為選擇性誘導腫瘤細胞細胞凋亡之多肽,包含(但不限於)TNF相關多肽TRAIL。
化學治療劑之其他特定實例包含紫杉醇(taxol)、紫杉烷(taxene)(例如,多西紫杉醇(docetaxel)及歐洲紫杉醇(Taxotere))、經修飾太平洋紫杉醇(例如,Abraxane及Opaxio)、多柔比星、Avastin®、舒尼替尼(Sutent)、索拉非尼(Nexavar)及其他多激酶抑制劑,順鉑及卡鉑、依託泊苷、吉西他賓及長春花鹼。亦可以將其他激酶之特定抑制劑與抗原結合蛋白質組合使用,包含(但不限於)MAPK路徑抑制劑(例如,ERK、JNK及p38之抑制劑)、
PI3激酶/AKT抑制劑及Pim抑制劑。其他抑制劑包含Hsp90抑制劑、蛋白酶體抑制劑(例如萬珂(Velcade))及多作用機制之抑制劑(諸如三氧化砷(Trisenox))。
在某些實施例中,將如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與一或多種減少血管生成之抗血管生成劑組合使用。某些所述藥劑包含(但不限於)IL-8拮抗劑;Campath、B-FGF;FGF拮抗劑;Tek拮抗劑(Cerretti等人,美國公開案第2003/0162712號;Cerretti等人,美國專利第6,413,932號,及Cerretti等人,美國專利第6,521,424號,其各自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用於所有目的);抗TWEAK劑(其包含(但不限於)抗體及抗原結合區);可溶性TWEAK受體拮抗劑(Wiley,美國專利第6,727,225號);拮抗整合素與其配位體之結合之ADAM去整合素(distintegrin)功能域(Fanslow等人,美國公開案第2002/0042368號);抗eph受體及抗蝶素(anti-ephrin)抗體;抗原結合區或拮抗劑(美國專利第5,981,245號、第5,728,813號、第5,969,110號、第6,596,852號、第6,232,447號、第6,057,124號及其專利家族成員);抗VEGF劑(例如,特異性結合VEGF或可溶性VEGF受體或其配位體結合區之抗體或抗原結合區),諸如AvastinTM或VEGF-TRAPTM,及抗VEGF受體劑(例如,與其特異性結合之抗體或抗原結合區)、EGFR抑制劑(例如,與其特異性結合之抗體或抗原結合區),諸如帕尼單抗(panitumumab)、IRESSATM(吉非替尼(gefitinib))、TARCEVATM(爾洛替尼(erlotinib))、抗Ang-1
及抗Ang-2劑(例如與其或其受體特異性結合之抗體或抗原結合區,例如Tie-2/TEK),及抗Tie-2激酶抑制劑(例如,特異性結合生長因子及抑制生長因子活性之抗體或抗原結合區,諸如肝細胞生長因子(HGF,亦稱為Scatter因子)拮抗劑),以及特異性結合其受體“c-met”之抗體或抗原結合區;抗PDGF-BB拮抗劑;針對PDGF-BB配位體之抗體及抗原結合區;及PDGFR激酶抑制劑。
可以與抗原結合蛋白質組合使用之其他抗血管生成劑包含諸如MMP-2(基質金屬蛋白酶2)抑制劑、MMP-9(基質金屬蛋白酶9)抑制劑及COX-II(環加氧酶II)抑制劑之藥劑。有用COX-II抑制劑之實例包含CELEBREXTM(塞來昔布(celecoxib))、伐地考昔(valdecoxib)及羅非昔布(rofecoxib)。
在某些實施例中,癌症治療劑為血管生成抑制劑。某些所述抑制劑包含(但不限於)SD-7784(Pfizer,USA);西侖吉肽(cilengitide)(Merck KGaA,Germany,EPO 770622);培加尼布八鈉(pegaptanib octasodium)(Gilead Sciences,USA);阿爾法斯他汀(Alphastatin)(BioActa,UK);M-PGA(Celgene,USA,美國專利第5,712,291號);伊洛馬司他(ilomastat)(Arriva,USA,美國專利第5,892,112號);司馬沙尼(semaxanib)(Pfizer,USA,美國專利第5,792,783號);瓦他拉尼(vatalanib)(Novartis,Switzerland);2-甲氧雌二醇(EntreMed,USA);TLC ELL-12(Elan,Ireland);乙酸阿奈可他(anecortave acetate)(Alcon,
USA);α-D148 Mab(Amgen,USA);CEP-7055(Cephalon,USA);抗Vn Mab(Crucell,Netherlands)DAC:抗血管生成劑(ConjuChem,Canada);安吉西丁(Angiocidin)(InKine Pharmaceutical,USA);KM-2550(Kyowa Hakko,Japan);SU-0879(Pfizer,USA);CGP-79787(Novartis,Switzerland,EP 970070);ARGENT技術(Ariad,USA);YIGSR-Stealth(Johnson & Johnson,USA);纖維蛋白原E片段(BioActa,UK);血管生成抑制劑(Trigen,UK);TBC-1635(Encysive Pharmaceuticals,USA);SC-236(Pfizer,USA);ABT-567(Abbott,USA);黑素抑制素(Metastatin)(EntreMed,USA);血管生成抑制劑(Tripep,Sweden);馬西平(maspin)(Sosei,Japan);2-甲氧雌二醇(Oncology Sciences Corporation,USA);ER-68203-00(IVAX,USA);氟草胺(Benefin)(Lane Labs,USA);Tz-93(Tsumura,Japan);TAN-1120(Takeda,Japan);FR-111142(Fujisawa,Japan,JP 02233610);血小板因子4(RepliGen,USA,EP 40712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拮抗劑(Borean,Denmark);癌症療法(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USA);貝伐單抗(bevacizumab)(pINN)(Genentech,USA);血管生成抑制劑(SUGEN,USA);XL 784(Exelixis,USA);XL 647(Exelixis,USA);MAb,α5β3整合素,第二代(Applied Molecular Evolution,USA and MedImmune,USA);基因療法,視網膜病(Oxford BioMedica,UK);恩紮妥林鹽酸鹽(enzastaurin hydrochloride)(USAN)(Lilly,USA);CEP
7055(Cephalon,USA and Sanofi-Synthelabo,France);BC 1(Genoa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taly);血管生成抑制劑(Alchemia,Australia);VEGF拮抗劑(Regeneron,USA);rBPI 21及BPI源性抗血管生成劑(XOMA,USA);PI 88(Progen,Australia);西侖吉肽(cilengitide)(pINN)(Merck KGaA,German;Munich Technical University,Germany,Scripps Clinic and Research Foundation,USA);西妥昔單抗(cetuximab)(INN)(Aventis,France);AVE 8062(Ajinomoto,Japan);AS 1404(Cancer Research Laboratory,New Zealand);SG 292(Telios,USA);內皮抑素(Endostatin)(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USA);ATN 161(Attenuon,USA);ANGIOSTATIN(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USA);2-甲氧雌二醇(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USA);ZD 6474(AstraZeneca,UK);ZD 6126(Angiogene Pharmaceuticals,UK);PPI 2458(Praecis,USA);AZD 9935(AstraZeneca,UK);AZD 2171(AstraZeneca,UK);瓦他拉尼(vatalanib)(pINN)(Novartis,Switzerland and Schering AG,Germany);組織因子路徑抑制劑(EntreMed,USA);哌加他尼(pegaptanib)(Pinn)(Gilead Sciences,USA);黃根醇(xanthorrhizol)(Yonsei University,South Korea);基於基因之VEGF-2疫苗(Scripps Clinic and Research Foundation,USA);SPV5.2(Supratek,Canada);SDX 103(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USA);PX 478(ProIX,USA);METASTATIN(EntreMed,USA);肌
鈣蛋白1(troponin 1)(Harvard University,USA);SU 6668(SUGEN,USA);OXI 4503(OXiGENE,USA);o-胍(Dimensional Pharmaceuticals,USA);莫托普胺C(motuporamine C)(British Columbia University,Canada);CDP 791(Celltech Group,UK);阿替莫德(atiprimod)(PINN)(GlaxoSmithKline,UK);E 7820(Eisai,Japan);CYC 381(Harvard University,USA);AE 941(Aeterna,Canada);疫苗,血管生成(EntreMed,USA);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活化劑抑制劑(Dendreon,USA);奧谷帆德(oglufanide)(pINN)(Melmotte,USA);HIF-1α抑制劑(Xenova,UK);CEP 5214(Cephalon,USA);BAY RES 2622(Bayer,Germany);安吉西丁(Angiocidin)(InKine,USA);A6(Angstrom,USA);KR 31372(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uth Korea);GW 2286(GlaxoSmithKline,UK);EHT 0101(ExonHit,France);CP 868596(Pfizer,USA);CP 564959(OSI,USA);CP 547632(Pfizer,USA);786034(GlaxoSmithKline,UK);KRN 633(Kirin Brewery,Japan);藥物傳遞系統,眼內,2-甲氧雌二醇(EntreMed,USA);安吉尼克(anginex)(Maastricht University,Netherlands,and Minnesota University,USA);ABT 510(Abbott,USA);ML 993(Novartis,Switzerland);VEGI(Proteom Tech,USA);腫瘤壞死因子α抑制劑(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USA);SU 11248(Pfizer,USA and SUGEN USA);ABT 518(Abbott,
USA);YH16(Yantai Rongchang,China);S-3APG(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USA and EntreMed,USA);MAb,KDR(ImClone Systems,USA);MAb,α5β1(Protein Design,USA);KDR激酶抑制劑(Celltech Group,UK及Johnson & Johnson,USA);GFB 116(South Florida University,USA and Yale University,USA);CS 706(Sankyo,Japan);康普瑞汀A4(combretastatin A4)前藥(Arizona State University,USA);軟骨素酶4C(chondroitinase AC)(IBEX,Canada);BAY RES 2690(Bayer,Germany);AGM 1470(Harvard University,USA,Takeda,Japan,and TAP,USA);AG 13925(Agouron,USA);四硫鉬酸鹽(Tetrathiomolybdate)(University of Michigan,USA);GCS 100(Wayne State University,USA)CV 247(Ivy Medical,UK);CKD 732(Chong Kun Dang,South Korea);MAb,血管內皮生長因子(Xenova,UK);伊索拉定(irsogladine)(INN)(Nippon Shinyaku,Japan);RG 13577(Aventis,France);WX 360(Wilex,Germany);角鯊胺(squalamine)(pINN)(Genaera,USA);RPI 4610(Sirna,USA);癌症療法(Marinova,Australia);肝素酶抑制劑(InSight,Israel);KL 3106(Kolon,South Korea);和厚樸酚(Honokiol)(Emory University,USA);ZK CDK(Schering AG,Germany);ZK Angio(Schering AG,Germany);ZK 229561(Novartis,Switzerland,and Schering AG,Germany);XMP 300(XOMA,USA);VGA 1102(Taisho,
Japan);VEGF受體調節劑(Pharmacopeia,USA);VE-鈣黏素-2拮抗劑(ImClone Systems,USA);血管生成抑制因子(Vasostatin)(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USA);疫苗,Flk-1(ImClone Systems,USA);TZ 93(Tsumura,Japan);TumStatin(Beth Israel Hospital,USA);截斷之可溶性FLT 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Merck & Co,USA);Tie-2配位體(Regeneron,USA);凝血栓蛋白1(thrombospondin 1)抑制劑(Allegheny Health,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undation,USA);2-苯磺醯胺,4-(5-(4-氯苯基)-3-(三氟甲基)-1H-吡唑-1-基)-;Arriva及C-Met.AVE 8062((2S)-2-胺基-3-羥基-N-[2-甲氧基-5-[(1Z)-2-(3,4,5-三-甲氧基苯基)乙烯基]苯基]丙醯胺單鹽酸鹽);美替木單抗(metelimumab)(pINN)(免疫球蛋白G4,抗-(人類轉化生長因子β1(人類單株CAT 192.γ.4-鏈)),與人類單株CAT 192.κ.-鏈二聚體之二硫化物);Flt3配位體;CD40配位體;介白素-2;介白素-12;4-1BB配位體;抗4-1BB抗體;TNF拮抗劑及TNF受體拮抗劑,包含TNFR/Fc、TWEAK拮抗劑,及TWEAK-R拮抗劑,包含TWEAK-R/Fc;TRAIL;VEGF拮抗劑,包含抗VEGF抗體;VEGF受體(包含VEGF-R1及VEGF-R2,亦稱為Flt1及Flk1或KDR)拮抗劑;CD148(亦稱為DEP-1、ECRTP及PTPRJ,參看Takahashi等人,J.Am.Soc.Nephrol.10:213545(1999),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用於任何目的)促效劑;凝血栓蛋白1抑制劑,及Tie-2或Tie-2配位體之一者或兩者之抑制劑(諸
如Ang-2)。此項技術中已知多種Ang-2抑制劑,包含已公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20030124129號(對應於PCT申請案第WO03/030833號)及美國專利第6,166,185號中所述之抗Ang-2抗體,所述專利文獻之內容是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此外,此項技術中亦已知Ang-2肽抗體(peptibody),且可見於例如已公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20030229023號(對應於PCT申請案第WO03/057134號)及已公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20030236193號中,所述專利文獻之內容是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用於所有目的。
某些癌症治療劑包含(但不限於):沙立度胺(thalidomide)及沙立度胺類似物(N-(2,6-二側氧基-3-哌啶基)鄰苯二甲醯亞胺);替康蘭鈉(tecogalan sodium)(硫酸化多醣肽聚糖);TAN 1120(8-乙醯基-7,8,9,10-四氫-6,8,11-三羥基-1-甲氧基-10-[[八氫-5-羥基-2-(2-羥丙基)-4,10-二甲基哌喃並[3,4-d]-1,3,6-二氧氮雜環辛-8-基]氧基]-5,12-並四苯二酮);薩拉蒂塔(suradista)(7,7'-[羰基雙[亞胺基(1-甲基-1H-吡咯-4,2-二基)羰基亞胺基(1-甲基-1H-吡咯-4,2-二基)羰基亞胺基]]雙-1,3-萘二磺酸四鈉鹽);SU 302;SU 301;SU 1498((E)-2-氰基-3-[4-羥基-3,5-雙(1-甲基乙基)苯基]-N-(3-苯基丙基)-2-丙烯醯胺);SU 1433(4-(6,7-二甲基-2-喹喏啉基)-1,2-苯二醇);ST 1514;SR 25989;可溶性Tie-2;SERM衍生物,Pharmos公司;司馬沙尼(semaxanib)(pINN)(3-[(3,5-二甲基-1H-吡咯-2-基)亞甲基]-1,3-二氫
-2H-吲哚-2-酮);S 836;RG 8803;RESTIN;R 440(3-(1-甲基-1H-吲哚-3-基)-4-(1-甲基-6-硝基-1H-吲哚-3-基)-1H-吡咯-2,5-二酮);R 123942(1-[6-(1,2,4-噻二唑-5-基)-3-噠嗪基]-N-[3-(三氟甲基)苯基]-4-哌啶胺);脯胺醯羥化酶抑制劑;進展升高基因(progression elevated gene);普利司他(prinomastat)(INN)((S)-2,2-二甲基-4-[[p-(4-吡啶基氧基)苯基]磺醯基]-3-硫嗎啉甲羥肟酸);NV 1030;NM 3(8-羥基-6-甲氧基-α-甲基-1-側氧基-1H-2-苯並哌喃-3-乙酸);NF 681;NF 050;MIG;METH 2;METH 1;馬納薩丁B(manassantin B)(α-[1-[4-[5-[4-[2-(3,4-二甲氧基苯基)-2-羥基-1-甲基乙氧基]-3-甲氧基苯基]四氫-3,4-二甲基-2-呋喃基]-2-甲氧基苯氧基]乙基]-1,3-苯並二氧雜環戊烯-5-甲醇);KDR單株抗體;α5β3整合素單株抗體;LY 290293(2-胺基-4-(3-吡啶基)-4H-萘並[1,2-b]-哌喃-3-甲腈);KP 0201448;KM 2550;整合素特異性肽;INGN 401;GYKI 66475;GYKI 66462;Greenstatin(101-354-纖溶酶原(人類));類風濕性關節炎、前列腺癌、卵巢癌、神經膠質瘤、內皮抑素、結腸直腸癌、ATF BTPI、抗血管生成基因、血管生成抑制劑或血管生成之基因療法;明膠酶抑制劑、FR 111142(4,5-二羥基-2-己烯酸5-甲氧基-4-[2-甲基-3-(3-甲基-2-丁烯基)氧口元基]-1-氧雜螺[2.5]辛-6-基酯);福酚美克(forfenimex)(PINN)(S)-α-胺基-3-羥基-4-(羥甲基)苯乙酸);纖維黏連蛋白拮抗劑(1-乙醯基-L-脯胺醯基-L-組胺醯基-L-絲胺醯基-L-半胱胺醯基-L-天冬醯胺);成纖維細
胞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拮抗劑;FCE 27164(7,7'-[羰基雙[亞胺基(1-甲基-1H-吡咯-4,2-二基)羰基亞胺基(1-甲基-1H-吡咯-4,2-二基)羰基亞胺基]-]雙-1,3,5-萘三磺酸六鈉鹽);FCE 26752(8,8'-[羰基雙[亞胺基(1-甲基-1H-吡咯-4,2-二基)羰基亞胺基(1-甲基-1H-吡咯-4,2-二基)羰基亞胺基]]雙-1,3,6-萘三磺酸);內皮單核細胞活化多肽II;VEGFR反義寡核苷酸;抗血管生成及營養因子;ANCHOR血管生成抑制劑;內皮抑素;Del-1血管生成蛋白質;CT 3577;坎托特汀(contortrostatin);CM 101;軟骨素酶AC;CDP 845;CanStatin;BST 2002;BST 2001;BLS 0597;BIBF 1000;ARRESTIN;apomigren(1304-1388類XV膠原蛋白(人類基因COL15A1 α1-鏈前驅體));血管抑制素(angioinhibin);aaATIII;A 36;9α-氟甲孕酮乙酸鹽((6-α)-17-(乙醯氧基)-9-氟-6-甲基-孕-4-烯-3,20-二酮);2-甲基-2-鄰苯二甲醯亞胺基-戊二酸(2-(1,3-二氫-1-側氧基-2H-異吲哚-2-基)-2-甲基戊二酸);釔90標記之單株抗體BC-1;司馬沙尼(Semaxanib)(3-(4,5-二甲基吡咯-2-基亞甲基)吲哚啉-2-酮)(C15 H14 N2 O);PI 88(硫酸化磷酸甘露戊糖);沃瓦西迪(Alvocidib)(4H-1-苯並哌喃-4-酮、2-(2-氯苯基)-5,7-二羥基-8-(3-羥基-1-甲基-4-哌啶基)-順-(-)-)(C21-H20 Cl N O5);E 7820;SU 11248(5-[3-氟-2-側氧基-1,2-亞二氫吲哚-(3Z)-基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甲酸(2-二乙基胺基乙基)醯胺)(C22 H27 F N4 O2);角鯊胺(Squalamine)(膽甾烷-7,24-二醇,3-[[3-[(4-
胺基丁基)胺基丙基]胺基]-,24-(硫酸氫),(3.β.,5.α.,7.α.)-)(C34 H65 N3 O.sub.5 S);羊毛鉻黑T;AGM 1470(胺基甲酸(氯乙醯基)-,5-甲氧基-4-[2-甲基-3-(3-甲基-2-丁烯基)氧口元基]-1-氧雜螺[2,5]辛-6-基酯,[3R-[3α,4α(2R,3R),5β,6β]])(C19 H28 Cl N O6);AZD 9935;BIBF 1000;AZD 2171;ABT 828;KS-介白素-2;子宮球蛋白(Uteroglobin);A 6;NSC 639366(1-[3-(二乙基胺基)-2-羥丙基胺基]-4-(氧口元-2-基甲基胺基)蒽醌富馬酸酯)(C24 H29 N3 O4.C4 H4 O4);ISV 616;抗ED-B融合蛋白;HUI 77;肌鈣蛋白I(Troponin I);BC-1單株抗體;SPV 5.2;ER 68203;CKD 731(3-(3,4,5-三甲氧基苯基)-2(E)-丙烯酸(3R,4S,5S,6R)-4-[2(R)-甲基-3(R)-3(R)-(3-甲基-2-丁烯基)氧口元-2-基]-5-甲氧基-1-氧雜螺[2.5]辛-6-基酯)(C28 H38 O8);IMC-1C11;aaATIII;SC 7;CM 101;Angiocol;Kringle 5;CKD 732(3-[4-[2-(二甲基胺基)乙氧基]苯基]-2(E)-丙烯酸)(C29 H41 N O6);U 995;血管能抑素(Canstatin);SQ 885;CT 2584(1-[11-(十二烷基胺基)-10-羥基十一烷基]-3,7-二甲基黃嘌呤)(C30 H55 N5 O3);Salmosin;EMAP II;TX 1920(1-(4-甲基哌嗪基)-2-(2-硝基-1H-1-咪唑基)-1-乙酮)(C10 H15 N5 O3);α-v β-x抑制劑;CHIR 11509(N-(1-丙炔基)甘胺醯基-[N-(2-萘基)]甘胺醯基-[N-(胺甲醯基甲基)]甘胺酸雙(4-甲氧基苯基)甲醯胺)(C36 H37 N5 O6);BST 2002;BST 2001;B 0829;FR 111142;4,5-二羥基-2(E)-己烯酸
(3R,4S,5S,6R)-4-[1(R),2(R)-環氧基-1,5-二甲基-4-己烯基]-5-甲氧基-1-氧雜螺[2.5]辛-6-基酯(C22 H34 O7);及激酶抑制劑,包含(但不限於)N-(4-氯苯基)-4-(4-吡啶基甲基)-1-酞嗪胺;4-[4-[[[[4-氯-3-(三氟甲基)苯基]胺基]羰基]胺基]苯氧基]-N-甲基-2-吡啶甲醯胺;N-[2-(二乙基胺基)乙基]-5-[(5-氟-1,2-二氫-2-側氧基-3H-亞吲哚-3-基)甲基]-2,4-二甲基-1H-吡咯-3-甲醯胺;3-[(4-溴-2,6-二氟苯基)甲氧基]-5-[[[[4-(1-吡咯啶基)丁基]胺基]羰基]胺基]-4-異噻唑甲醯胺;N-(4-溴-2-氟苯基)-6-甲氧基-7-[(1-甲基-4-哌啶基)甲氧基]-4-喹唑啉胺;3-[5,6,7,13-四氫-9-[(1-甲基乙氧基)甲基]-5-側氧基- -12H-茚並[2,1-a]吡咯並[3,4-c]咔唑-12-基]丙基酯N,N-二甲基-甘胺酸;N-[5-[[[5-(1,1-二甲基乙基)-2-噁唑基]甲基]硫基]-2-噻唑基]-4-哌啶甲醯胺;N-[3-氯-4-[(3-氟苯基)甲氧基]苯基]-6-[5-[[[2-(甲磺醯基)乙基]胺基]甲基]-2-呋喃基]4-喹唑啉胺;4-[(4-甲基-1-哌嗪基)甲基]-N-[4-甲基-3-[[4-(3-吡啶基)-2-嘧啶基]胺基]-苯基]苯甲醯胺;N-(3-氯-4-氟苯基)- -7-甲氧基-6-[3-(4-嗎啉基)丙氧基]-4-喹唑啉胺;N-(3-乙炔基苯基)-6,7-雙(2-甲氧基乙氧基)-4-喹唑啉胺;N-(3-((((2R)-1-甲基-2-吡咯啶基)甲基)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2-((3-(1,3-噁唑-5-基)苯基)胺基)-3-吡啶甲醯胺;2-(((4-氟苯基)甲基)胺基)-N-(3-((((2R)-1-甲基-2-吡咯啶基)甲基)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3-吡啶甲醯胺;N-[3-(吖丁啶-3-基甲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2-(4-氟-苯甲胺基)-煙鹼醯胺;6-氟-N-(4-(1-甲基乙基)苯基)-2-((4-
吡啶基甲基)胺基)-3-吡啶甲醯胺;2-((4-吡啶基甲基)胺基)-N-(3-(((2S-)-2-吡咯啶基甲基)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3-吡啶甲醯胺;N-(3-(1,1-二甲基乙基)-1H-吡唑-5-基)-2-((4-吡啶基甲基)胺基)- -3-吡啶甲醯胺;N-(3,3-二甲基-2,3-二氫-1-苯並呋喃-6-基)-2-(-(4-吡啶基甲基)胺基)-3-吡啶甲醯胺;N-(3-((((2S)-1-甲基-2-吡咯啶基)甲基)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2-((4-吡啶基甲基)胺基)-3-吡啶甲醯胺;2-((4-吡啶基甲基)胺基)-N-(3-((2-(1-吡咯啶基)乙基)氧基)-4-(三氟甲基)苯基)-3-吡啶甲醯胺;N-(3,3-二甲基-2,3-二氫-1H-吲哚-6-基)-2-((4-吡啶基甲基)胺基)-3- -吡啶甲醯胺;N-(4-(五氟乙基)-3-(((2S)-2-吡咯啶基甲基)氧基)苯基)-2-((4-吡啶基甲基)胺基)-3-吡啶甲醯胺;N-(3-((3-吖丁啶基甲基)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2-((4-吡啶基-甲基)胺基)-3-吡啶甲醯胺;N-(3-(4-哌啶基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2-((2-(3-吡啶基)乙基)胺基)-3-吡啶甲醯胺;N-(4,4-二甲基-1,2,3,4-四氫異喹啉-7-基)-2-(1H-吲唑-6-基胺基)-煙鹼醯胺;2-(1H-吲唑-6-基胺基)-N-[3-(1-甲基吡咯啶-2-基甲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煙鹼醯胺;N-[1-(2-二甲基胺基-乙醯基)-3,3-二甲基-2,3-二氫-1H-吲哚-6-基]-2-(1H-吲唑-6-基胺基)-煙鹼醯胺;2-(1H-吲唑-6-基胺基)-N-[3-(吡咯啶-2-基甲氧基)-5-三氟-甲基-苯基]-煙鹼醯胺;N-(1-乙醯基-3,3-二甲基-2,3-二氫-1H-吲哚- -6-基)-2-(1H-吲唑-6-基胺基)-煙鹼醯胺;N-(4,4-二甲基-1-側氧基-1,2,3,-4-四氫-異喹啉-7-基)-2-(1H-吲唑-6-基胺基)-煙鹼醯胺;N-[4-(第三丁
基)-3-(3-哌啶基丙基)苯基][2-(1H-吲唑-6-基胺基)(3- -吡啶基)]甲醯胺;N-[5-(第三丁基)異噁唑-3-基][2-(1H-吲唑-6-基胺基)(3-吡啶基)]甲醯胺;及N-[4-(第三丁基)苯基][2-(1H-吲唑-6- -基胺基)(3-吡啶基)]甲醯胺,以及以下專利中所揭露之激酶抑制劑:美國專利第6,258,812號、第6,235,764號、第6,630,500號、第6,515,004號、第6,713,485號、第5,521,184號、第5,770,599號、第5,747,498號、第5,990,141號;美國公開案第U.S.20030105091號;及專利合作條約公開案第WO 01/37820號、第WO 01/32651號、第WO 02/68406號、第WO 02/66470號、第WO 02/55501號、第WO 04/05279號、第WO 04/07481號、第WO 04/07458號、第WO 04/09784號、第WO 02/59110號、第WO 99/45009號、第WO 98/35958號、第WO 00/59509號、第WO 99/61422號、第WO 00/12089號及第WO 00/02871號,所述公開案各自是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用於所有目的。
如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亦可以與生長因子抑制劑組合使用。所述藥劑之實例包含(但不限於)可以抑制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反應之藥劑,諸如EGF-R抗體、EGF抗體,及作為EGF-R抑制劑之分子;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諸如VEGF受體,及能抑制VEGF之分子;及erbB2受體抑制劑,諸如結合erbB2受體之有機分子或抗體,例如HERCEPTINTM(Genentech,Inc.)。EGF-R抑制劑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第5,747,498號、
WO 98/14451、WO 95/19970及WO 98/02434中。
組合療法之特定實例例如包含用於治療乳癌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與紫杉醇或紫杉烷(例如,多西紫杉醇及歐洲紫杉醇)或經修飾太平洋紫杉醇(例如,Abraxane或Opaxio)、多柔比星及/或Avastin®;用於治療腎癌之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與多激酶抑制劑MKI(舒尼替尼、索拉非尼或706)及/或多柔比星;用於治療鱗狀細胞癌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與順鉑及/或放射物;用於治療肺癌之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與紫杉醇及/或卡鉑。
除腫瘤學應用外,可以將本文所提供之結合蛋白質用於治療或偵測發炎性疾病。在巨噬細胞引起疾病之病理之發炎性疾病中,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降低其他細胞區室中巨噬細胞之含量的能力表明其在治療這些疾病中之有效作用。若干研究表明,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對調節發炎性疾病(如例如發炎性關節炎、動脈粥樣硬化及多發性硬化)起到作用。
可以治療之其他疾病包含(但不限於)發炎性腸病、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潰瘍性結腸炎、類風濕性脊椎炎、強直性脊椎炎、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濕疹、接觸性皮炎、牛皮癬、中毒性休克症候群、膿毒病、感染性休克、內毒素休克、哮喘、慢性肺部炎性疾病、矽肺病(silicosis)、肺類肉瘤病(pulmonary sarcoidosis)、骨質疏鬆症、再狹窄、心臟及腎再灌注損傷、血栓形成、腎小球腎炎、糖尿病、移植物抗
宿主反應、同種異體移植排斥反應、多發性硬化、肌肉變性症、肌營養不良、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及中風。
亦可以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治療惡病質(cachexia),這是因為認為由巨噬細胞產生之促炎細胞因子涉及惡病質之病理(Sweet等人,2002,J.Immunol. 168:392-399;Boddaert等人,2006,Curr.Opin.Oncol. 8:335-340及Wang等人2006 J.Endocrinology 190:415-423)。
已知抗原結合蛋白質用於治療各種發炎性疾病之能力,故可以將其與各種其他消炎劑一起使用或與各種其他消炎劑組合使用。所述藥劑之實例包含(但不限於)TNFα抑制劑,諸如TNF藥物(例如,HUMIRATM、REMICADETM)及TNF受體免疫球蛋白分子(諸如ENBRELTM)、IL-1抑制劑、受體拮抗劑或可溶性IL-1ra(例如,Kineret或ICE抑制劑)、COX-2抑制劑及金屬蛋白酶抑制劑(諸如上文所述者),及α-2-δ配位體(例如,PREGABALINTM及NEUROTINTM)。
鑒於c-fms於破骨細胞發育及活化中之重要作用,故在某些實施例中,亦可以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治療各種骨疾病(例如,Rolf,F.等人(2008)J.Biol.Chem.55:340-349,及Watarn,A.等人(2006)J.Bone Mineral Metabolism 24:274-282)。因此,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用於治療罹患涉及過度骨缺乏之各種醫學病症之患者或者甚至在未必存在過度破骨細胞活性之情況下仍需要形成新骨骼
之患者。過度破骨細胞活性與可以利用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治療之多種骨質缺乏病症有關,所述病症包含骨質缺乏病(ostopenia)、骨質疏鬆症、牙周炎、佩吉特病(Paget’s disease)、由固定引起之骨缺乏、溶骨性轉移及關節炎,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其他涉及骨侵蝕之其他病況。已知一些癌症會增加破骨細胞活性且誘導骨骼再吸收,諸如乳癌及前列腺癌。出現於骨髓中之多發性骨髓瘤亦與骨骼缺乏有關。
關於癌症之骨轉移,經由使用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CSF-1/c-fms軸(axis)將經由多種作用機制而具有治療益處。這些機制將包含經由TAM產生之基質降解酶之缺乏來抑制侵入及轉移;經由破骨細胞數量及功能之缺乏來干擾骨髓內腫瘤細胞種植;經由先前提及之TAM之減少來抑制轉移腫瘤生長,以及抑制與骨轉移病灶(bone metastatic lesion)有關之骨溶解(Ohno,H.等人.(2008)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5:2634-2643)。抗原結合蛋白質亦可以對骨肉瘤(一種骨骼癌症)具有治療益處。
亦可以治療各種其他低骨量(low bone mass)病況,包含各種形式之骨質疏鬆症,包含(但不限於)糖皮質激素誘發之骨質疏鬆症、移植後誘發之骨質疏鬆症、與化學療法有關之骨質疏鬆症(例如,化學療法誘發之骨質疏鬆症)、固定誘發之骨質疏鬆症、因機械卸載引起之骨質疏鬆症及與抗抗痙劑之使用有關之骨質疏鬆症。可以治療之其他骨疾病包含與腎衰竭有關之骨疾病及與營養、胃腸及/
或肝相關之骨疾病。
亦可以治療不同形式之關節炎,實例包含骨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亦可以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治療與關節炎(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之全身性骨缺乏。在治療關節炎之過程中,患者可以由病灶周圍或病灶內注射標的抗原結合蛋白質獲益。舉例而言,可以將抗原結合蛋白質注射至發炎關節之相鄰處或直接注射至發炎關節中,由此刺激所述部位處受損骨骼之修復。
亦可以將本文所述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用於各種骨骼修復應用中。舉例而言,其可以用於延遲與人工關節有關之磨粒骨溶解,加速骨折之修復,及增強將骨移植物併入已移入其之周圍活骨骼中。
當將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用於治療骨病症時,可以將其單獨投與或與其他治療劑組合投與,例如與癌症治療劑、抑制破骨細胞活性之藥劑或增強成骨細胞活性之其他藥劑組合投與。舉例而言,可以將抗原結合蛋白質投與經歷放射療法或化學療法之癌症患者。與抗原結合蛋白質組合使用之化學治療劑可以包含蒽環黴素(anthracycline)、紫杉醇(taxol)、他莫昔芬(tamoxifene)、多柔比星(doxorubicin)、5-氟尿嘧啶、草酸鉑(oxaloplatin)、Velcade®([(1R)-3-甲基-1-[[(2S)-1-側氧基-3-苯基-2-[(吡嗪基羰基)胺基]丙基]胺基]丁基]酉朋酸)及或用於治療癌症之其他小分子藥物。
抗原結合蛋白質可以單獨使用以治療上文所提及之導
致骨量缺乏之病況,或與治療有效量之骨生長促進(合成代謝)劑或骨抗再吸收劑組合使用,所述藥劑包含(但不限於):稱為BMP-1至BMP-12之骨成型因子、轉化生長因子β及TGF-β家族成員、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1至FGF-10、介白素-1抑制劑(包含IL-1ra、針對IL-1之抗體及針對IL-1受體之抗體)、TNFα抑制劑(包含依那西普(etanercept)、阿達木單抗(adalibumab)及英利昔單抗(infliximab))、RANK配位體抑制劑(包含可溶性RANK、護骨素(osteoprotegerin)及特異性結合RANK或RANK配位體之拮抗抗體)、Dkk-1抑制劑(例如,抗Dkk-1抗體)、甲狀旁腺激素、E型前列腺素、二磷酸鹽及骨增強礦物質(諸如氟化物及鈣)。可以與抗原結合蛋白質及其功能性片段組合使用之合成代謝劑包含甲狀旁腺激素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其中較佳將所述IGF與IGF結合蛋白質複合。適用於組合治療之IL-1受體拮抗劑描述於WO89/11540中,且適當之可溶性TNF受體-1描述於WO98/01555中。例示性RANK配位體拮抗劑揭露於例如WO 03/086289、WO 03/002713、美國專利第6,740,511號及第6,479,635號中。所有上述專利及專利申請案都是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亦可以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血管生成(例如腫瘤中)。舉例而言,在發炎性血管生成主要是由FGF-2驅動之情況下,可以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減少血管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VEGF含量較低且
腫瘤血管密度較高之腫瘤中之血管生成。
診斷方法
可以將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用於診斷目的以偵測、診斷或監測與c-fms相關之疾病及/或病況。所揭露之抗原結合蛋白質提供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經典免疫組織學方法偵測樣品中c-fms之存在(例如,Tijssen,1993,Practice and Theory of Enzyme Immunoassays,第15卷(編輯R.H.Burdon及P.H.van Knippenberg,Elsevier,Amsterdam);Zola,1987,Monoclonal Antibodies:A Manual of Techniques,第147-158頁(CRC Press,Inc.);Jalkanen等人,1985,J.Cell.Biol. 101:976-985;Jalkanen等人,1987,J.Cell Biol. 105:3087-3096)。c-fms之偵測可以在活體內或活體外進行。
本文所提供之診斷應用包含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偵測c-fms之表現及配位體與c-fms之結合。可用於偵測c-fms之存在之方法的實例包含免疫檢定,諸如酶連免疫吸附劑檢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及放射免疫檢定(radioimmunoassay,RIA)。
對於診斷應用而言,通常用可偵測之標記基團標記抗原結合蛋白質。適當標記基團包含(但不限於)下述:放射性同位素或放射性核種(例如,3H、14C、15N、35S、90Y、99Tc、111In、125I、131I)、螢光基團(例如,FITC、若丹明、鑭系元素磷光體)、酶基團(例如,辣根過氧化物酶、β-半乳糖苷酶、螢光素酶、鹼性磷酸酶)、化學發光基團、生
物素基團或由第二報告基因識別之預定多肽抗原決定基(例如,白胺酸拉鏈對序列、第二抗體之結合位點、金屬結合功能域、抗原決定基標籤)。在一些實施例中,經由各種長度之間隔臂將標記基團與抗原結合蛋白質偶聯在一起以降低潛在空間位阻。此項技術中已知標記蛋白質之多種方法且均可以加以使用。
在另一態樣中,可以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鑑別一或多種表現c-fms之細胞。在特定實施例中,將抗原結合蛋白質用標記基團標記並且偵測經標記抗原結合蛋白質與c-fms之結合。在另一特定實施例中,在活體內偵測抗原結合蛋白質與c-fms之結合。在另一特定實施例中,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技術分離並量測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例如參看Harlow and Lane,1988,Antibodies:A Laboratory Manual,New York:Cold Spring Harbor(1991編及定期增補本);John E.Coligan,ed.,1993,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所揭露之另一態樣提供偵測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競爭結合c-fms之的測試分子之存在。一種所述檢定之實例將涉及偵測在測試分子之存在或不存在下含有一定量c-fms之溶液中游離抗原結合蛋白質的量。游離抗原結合蛋白質(亦即,不與c-fms結合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量增加將表明測試分子能夠與抗原結合蛋白質競爭結合c-fms。在一個實施例中,將抗原結合蛋白質用標記基團標記。或者,將測試分子標記且在存在及不存在抗原結合蛋
白質之情況下監測游離測試分子之量。
治療方法:醫藥調配物、投藥途徑
亦提供使用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方法。在一些方法中,對患者提供抗原結合蛋白質。所述抗原結合蛋白質抑制CSF-1與人類c-fms之結合。在一些方法中,投與抗原結合蛋白質亦可藉由抑制CSF-1與人類c-fms之結合抑制人類c-fms之自體磷酸化。另外,在某些方法中,藉由對患者投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抗原結合蛋白質來降低單核細胞之趨化性。在一些方法中,藉由投與有效量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來抑制單核細胞遷移至腫瘤中。此外,可以藉由投與如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來抑制腫瘤或患病組織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之積累。
亦提供包括治療有效量之一或多種抗原結合蛋白質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稀釋劑、載劑、增溶劑、乳化劑、防腐劑及/或佐劑之醫藥組合物。另外,包含藉由投與所述醫藥組合物治療患者之方法。術語“患者”包含人類患者。
可接受之調配物材料在所使用之劑量及濃度下對受者無毒。在特定實施例中,提供包括治療有效量之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醫藥組合物。
在某些實施例中,可接受之調配物材料較佳在所使用之劑量及濃度下對受者無毒。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醫藥組合物可以含有用於改變、維持或保持例如所述組合物之pH值、容積滲透濃度、黏度、澄清度、顏色、等滲性、氣味、無菌性、穩定性、解離或釋放速率、吸收或滲透性的
調配材料。在所述實施例中,適當調配材料包含(但不限於)胺基酸(諸如甘胺酸、麩胺酸、天冬胺酸、精胺酸或離胺酸);抗菌劑;抗氧化劑(諸如抗壞血酸、亞硫酸鈉或亞硫酸氫鈉);緩衝劑(諸如硼酸鹽、碳酸氫鹽、Tris-HCl、檸檬酸鹽、磷酸鹽或其他有機酸);增積劑(諸如甘露糖醇或甘胺酸);螯合劑(諸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錯合劑(諸如咖啡鹼、聚乙烯吡咯啶酮、β-環糊精或羥丙基-β-環糊精);填充劑;單醣;二醣;及其他碳水化合物(諸如葡萄糖、甘露糖或葡聚糖);蛋白質(諸如血清白蛋白、明膠或免疫球蛋白);著色劑、調味劑及稀釋劑;乳化劑;親水聚合物(諸如聚乙烯吡咯啶酮);低分子量多肽;成鹽平衡離子(諸如鈉);防腐劑(諸如氯苄烷銨、苯甲酸、水楊酸、硫柳汞、苯乙醇、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氯己定(chlorhexidine)、山梨酸或過氧化氫);溶劑(諸如甘油、丙二醇或聚乙二醇);糖醇(諸如甘露糖醇或山梨糖醇);懸浮劑;界面活性劑或濕潤劑(諸如普流尼克(pluronics)、PEG、脫水山梨糖醇酯、聚山梨醇酯(諸如聚山梨醇酯20、聚山梨醇酯)、三硝基甲苯(triton)、緩血酸胺、卵磷脂、膽固醇、泰洛沙伯(tyloxapal));穩定性增強劑(諸如蔗糖或山梨糖醇);張力增強劑(諸如鹼金屬鹵化物,較佳為氯化鈉或氯化鉀、甘露糖醇、山梨糖醇);傳遞媒劑;稀釋劑;賦形劑及/或醫藥佐劑。參看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第18版,(A.R.Genrmo編),1990,Mack Publishing Company。
在某些實施例中,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視例如預期投藥途徑、傳遞型式及所需劑量來確定最佳醫藥組合物。例如參看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同上文。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組合物可以影響所揭露之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物理狀態、穩定性、活體內釋放速率及活體內清除速率。在某些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中之主要媒劑或載劑在性質上可以為水性或非水性的。舉例而言,適當媒劑或載劑可以為注射用水、生理食鹽水溶液或人工腦脊髓液,可能會補充有常見於非經腸投藥組合物中之其他物質。中性緩衝食鹽水或混有血清白蛋白之食鹽水為其他例示性媒劑。在特定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括約pH 7.0-8.5之Tris緩衝劑或約pH 4.0-5.5之乙酸鹽緩衝劑,且可以另外包含山梨糖醇或適當替代物。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藉由將具有所需純度之所選組合物與可選調配劑(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同上文)以凍乾塊狀物或水性溶液之形式混合來製備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組合物儲存待用。另外,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使用諸如蔗糖之適當賦形劑將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調配為凍乾物形式。
可以選擇醫藥組合物用於非經腸傳遞。或者,可以選擇所述組合物以供吸入或經由消化道(諸如經口)傳遞。
所述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組合物之製備在此項技術之技術內。
調配組分較佳以投藥部位可接受之濃度提供。在某些
實施例中,使用緩衝劑將組合物之pH值維持在生理pH值或略微較低之pH值下,通常在約5至約8之pH值範圍內。
當預期非經腸投藥時,可以將治療組合物以包括醫藥學上可接受之媒劑中之所需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無熱原質(pyrogen-free)、非經腸可接受之水溶液的形式提供。用於非經腸注射之特別適當的媒劑為無菌蒸餾水,其中將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調配為經適當保存之無菌等張溶液。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製備可以涉及所需分子與可以提供能經由儲槽式注射傳遞之產物之受控釋放或持續釋放的藥劑(諸如可注射微球體、生物可侵蝕性粒子、聚合化合物(諸如聚乳酸或聚乙醇酸)、珠粒或脂質體)之調配。在某些實施例中,亦可以使用玻尿酸,其具有在循環中促進持續時間(sustained duration)之作用。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使用可植入藥物傳遞裝置來引入所需抗原結合蛋白質。
調配某些醫藥組合物以供吸入。在某些實施例中,將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調配為可吸入乾粉。在特定實施例中,亦可以將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吸入溶液與推進劑一起調配以供氣霧劑傳遞。在某些實施例中,溶液可以霧化。因此,肺部投藥及調配方法另外描述於國際專利申請案第PCT/US94/001875號中,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且描述經化學修飾之蛋白質之肺部傳遞。一些調配物可以經口投與。可以在存在或不存在常規用於混配固體劑型(諸如錠劑及膠囊)之載劑的情況下調配以此形式投
與之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將膠囊設計成當生物可用性最大且系統前降解(pre-systemic degradation)最小化時在胃腸道中之某點處釋放調配物的活性部分。可以包含其他試劑以促進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吸收。亦可以使用稀釋劑、調味劑、低熔點蠟、植物油、潤滑劑、懸浮劑、錠劑崩解劑以及黏合劑。
一些醫藥組合物包括有效量之一或多種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與適用於製造錠劑之無毒賦形劑的混合物。
藉由將錠劑溶解於無菌水或另一適當媒劑中,可以製備出單位劑量形式之溶液。適當賦形劑包含(但不限於)惰性稀釋劑,諸如碳酸鈣、碳酸鈉或碳酸氫鈉、乳糖或磷酸鈣;或黏合劑,諸如澱粉、明膠或阿拉伯膠;或潤滑劑,諸如硬脂酸鎂、硬脂酸或滑石。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其他醫藥組合物,包含涉及持續或受控傳遞調配物中之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調配物。熟習此項技術者亦已知用於創制各種其他持續或受控傳遞構件(諸如脂質體載體、生物可侵蝕微粒或多孔珠粒及儲槽式注射器)的技術。例如參看國際專利申請案第PCT/US93/00829號,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且描述用於傳遞醫藥組合物之多孔聚合微粒之受控釋放。持續釋放製劑可以包含成形物件形式之半滲透性聚合物基質,例如薄膜或微膠囊。持續釋放基質可以包含聚酯、水凝膠、聚丙交酯(如美國專利第3,773,919號及歐洲專利
申請公開案第EP 058481號中所揭露,其各自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L-麩胺酸與L-麩胺酸γ乙酯之共聚物(Sidman等人,1983,Biopolymers 2:547-556)、聚(甲基丙烯酸2-羥乙基酯)(Langer等人,1981,J.Biomed.Mater.Res. 15:167-277及Langer,1982,Chem.Tech. 12:98-105)、乙烯乙酸乙烯酯(Langer等人,1981,同上文)或聚-D(-)-3-羥基丁酸(歐洲專利申請公開案第EP 133,988號)。持續釋放組合物亦可以包含可以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若干方法中之任一種製備的脂質體。例如參看Eppstein等人,1985,Proc.Natl.Acad.Sci.U.S.A. 82:3688-3692;歐洲專利申請公開案第EP 036,676號、第EP 088,046號及第EP 143,949號,其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用於活體內投藥之醫藥組合物通常是以無菌製劑之形式提供。可以經由無菌濾膜過濾實現滅菌。當將組合物凍乾時,可以在凍乾及復水之前或之後使用此方法進行滅菌。非經腸投與之組合物可以凍乾形式或溶液形式儲存。
通常將非經腸組合物置放於具有無菌存取口之容器中,例如靜脈內溶液袋或具有可經皮下注射針穿透之塞子的小瓶。
在某些實施例中,將如本文所揭露之表現重組抗原結合蛋白質之細胞封裝(encapsulated)以供傳遞(參看Invest.Ophthalmol Vis Sci 43:3292-3298,2002及Proc.Natl.Acad.Sciences 103:3896-3901,2006)。
在某些調配物中,抗原結合蛋白質具有至少10毫克/
毫升、20毫克/毫升、30毫克/毫升、40毫克/毫升、50毫克/毫升、60毫克/毫升、70毫克/毫升、80毫克/毫升、90毫克/毫升、100毫克/毫升或150毫克/毫升之濃度。一些調配物含有緩衝劑、蔗糖以及聚山梨醇酯。調配物之實例為含有50-100毫克/毫升抗原結合蛋白質、5-20毫莫耳濃度乙酸鈉、5-10%(質量/體積)蔗糖及0.002-0.008%(質量/體積)聚山梨醇酯之調配物。某些調配物例如含有9-11毫莫耳濃度乙酸鈉緩衝劑、8-10%(質量/體積)蔗糖及0.005-0.006%(質量/體積)聚山梨醇酯中之65-75毫克/毫升抗原結合蛋白質。某些所述調配物之pH值在4.5-6之範圍內。其他調配物具有5.0-5.5之pH值(例如,pH值為5.0、5.2或5.4)。
一旦已調配出醫藥組合物後,其可以溶液、懸浮液、凝膠、乳液、固體、結晶或脫水粉末或凍乾粉末形式儲存於無菌小瓶中。所述調配物可以即用形式或投藥前復水之形式(例如凍乾形式)儲存。亦提供用於製造單劑量投藥單元之套組。某些套組含有具有無水蛋白質之第一容器及具有水性調配物之第二容器。在某些實施例中,提供含有單腔室及多腔室預填充注射器(例如,液體注射器及lyosyringe)之套組。欲使用之含治療有效量之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醫藥組合物將例如視治療情境及目的而定。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用於治療之適當劑量含量將部分視所傳遞之分子、使用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適應症、投藥途徑及患者之體格(體重、體表或器官尺寸)
及/或情況(年齡及平均健康狀況)而變化。在某些實施例中,臨床醫生可以滴定劑量且改變投藥途徑以獲得最佳治療作用。
典型劑量可以視上文所提及之因素而在約1微克/公斤多至約30毫克/公斤或更多的範圍內。在特定實施例中,劑量可以在10微克/公斤多至約30毫克/公斤、視情況0.1毫克/公斤多至約30毫克/公斤或者0.3毫克/公斤多至約20毫克/公斤之範圍內。在一些應用中,劑量為0.5毫克/公斤至20毫克/公斤。在一些情況下,抗原結合蛋白質是以0.3毫克/公斤、0.5毫克/公斤、1毫克/公斤、3毫克/公斤、10毫克/公斤或20毫克/公斤給與。在一些治療方案中,劑量時程為每週一次(qW)0.3毫克/公斤、每週一次0.5毫克/公斤、每週一次1毫克/公斤、每週一次3毫克/公斤、每週一次10毫克/公斤或每週一次20毫克/公斤之劑量。
給藥頻率將視所使用之調配物中特定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藥物動力學參數而定。通常,臨床醫生投與所述組合物直至達到達成所需作用之劑量。因此,可以將所述組合物以單一劑量或者隨時間兩劑或兩劑以上劑量(其可以或可不含有相同量之所需分子)或經由植入裝置或導管連續輸注投與。可以經由使用適當劑量-反應曲線來確定適當劑量。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在延長之時間段內對患者投與抗原結合蛋白質。抗原結合蛋白質之慢性投藥使通常與並非完全人類抗體(例如針對非人類動物中之人類
抗原產生之抗體,例如非人類物種中產生之非完全人類抗體或非人類抗體)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相關之不利免疫或過敏反應減至最少。
醫藥組合物之投藥途徑與已知方法相符,例如經口;經由靜脈內、腹膜內、大腦內(腦實質內)、腦室內、肌肉內、眼內、動脈內、門脈內或病灶內路徑注射;藉由持續釋放系統或植入裝置。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藉由團注(bolus injection)或連續輸注或者藉由植入裝置投與組合物。
亦可以經由植入(implantation)膜、海綿或已吸收或封裝所需分子之另一適當材料經局部投與組合物。在某些實施例中,當使用植入裝置時,可以將所述裝置植入任何適當組織或器官中,且可以經由擴散、定時釋放團注或持續投藥來達成所需分子之傳遞。
亦可能需要離體(ex vivo)使用所揭露之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醫藥組合物。在所述情況下,將已自患者移出之細胞、組織或器官暴露於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醫藥組合物,此後將所述細胞、組織及/或器官植入回到患者體內。
具體而言,可以藉由植入已使用諸如本文所述之方法之方法基因工程改造以表現及分泌多肽之某些細胞,來傳遞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細胞可以為動物細胞或人類細胞,且可以為自體細胞、異源細胞或異種細胞。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使細胞永生化。
在其他實施例中,為降低免疫反應之機率,可以將細胞封裝以避免侵入周圍組織。在其他實施例中,封裝材料通常為生物相容性半滲透聚合外殼或膜,其允許釋放蛋白質產物但防止患者之免疫系統或來自周圍組織之其他有害因素破壞細胞。
以下實例(包含所進行之實驗及所達成之結果)只是出於說明之目的提供且不應將其解釋為限制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
實例
檢定
AML-5檢定
為確定針對c-fms之抗體是否能結合c-fms並展現阻斷c-fms/CSF-1軸之功能活性,使用基於細胞之生物檢定。
此檢定定量地量測CSF-1驅動之生長因子依賴性人類粒單核細胞株AML5(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Toronto,Ontario)的增殖。因此,所述檢定藉由引入阻斷此路徑之試劑來量測對此增殖之抑制。在此檢定中,在降低濃度之抗體存在下,將AML-5細胞與10奈克/毫升CSF-1一起培養。72小時後,使用Alamar BlueTM(Biosource)量測細胞增殖,且基於細胞代謝活性間接量測增殖。
骨髓檢定
在與測定抗體是否能與獼猴c-fms交叉反應的類似檢定中,在CSF-1驅動之來自原代猴骨髓之單核細胞的增殖過程中測試抗體。與AML-5增殖檢定類似,在降低濃度
之抗體存在下,將獼猴骨髓細胞與10奈克/毫升CSF-1一起培養。72小時後,使用Alamar BlueTM量測細胞增殖。
實驗中使用之抗體純系
以下實驗包含使用三種抗體純系,稱為1.109、1.2、2.360,其均為包含兩個完全重鏈及兩個完全輕鏈之四聚體。純系1.109包括兩個重鏈H1(SEQ ID NO:4)及兩個輕鏈L1(SEQ ID NO:36),純系1.2包括兩個重鏈H8(SEQ ID NO:11)及兩個輕鏈L8(SEQ ID NO:43),且純系2.360包括兩個重鏈H24(SEQ ID NO:27)及兩個輕鏈L22(SEQ ID NO:57)。
實例1:c-fms融合瘤之製備
各實施例可以使用XenoMouse®技術來研發針對人類c-fms之完全人類單株抗體。為達免疫之目的,使用c-fms-Fc,即具有C末端人類Fc功能域之人類c-fms細胞外功能域(殘基1-512,參看圖8,SEQ ID:1)。此外,利用c-fms-LZ(一種具有C末端白胺酸拉鏈功能域之人類c-fms細胞外功能域(殘基1-512))(Amgen Lot #45640-43)及293T/c-fms細胞株(一種經全長人類c-fms轉染之人類腺病毒5型轉化之人類胚腎細胞株)篩選抗c-fms抗體。
用c-fms-Fc將第1組(IgG1)及第2組(IgG2)XenoMice®免疫/增強。藉由酶連免疫吸附劑檢定(ELISA)量測血清滴度且將來自第1組與第2組小鼠之脾融合以產生融合瘤。藉由ELISA針對與c-fms-LZ之結合且藉由螢
光微量容量檢定技術(fluorometric microvolume assay technology,FMAT)針對與293T/c-fms細胞之結合來篩選所得多株上清液。藉由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測試總計828份陽性上清液對於CSF-1與c-fms/293T細胞之結合之抑制。進一步測試所得168份陽性上清液對於CSF-1誘導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5細胞之增殖的抑制。根據篩選,將33種融合瘤鑑別為CSF-1活性之拮抗劑且選擇用於選殖。
實例2:抗c-fms融合瘤之表徵
在33種所選融合瘤中,成功選殖29種(19種IgG1及10種IgG2同型)且測試這些純系之上清液對於CSF-1與293T/c-fms細胞之結合的抑制以及對於CSF-1誘導之AML-5細胞增殖的抑制。使用單體c-fms蛋白質之低解析度Biacore結合檢定表明,這29種抗c-fms融合瘤之KD在0.1-43奈莫耳濃度(nM)之範圍內(參看表8)。使用胺偶聯將抗人類IgG固定於感應晶片之所有四個流槽上。
將粗融合瘤樣品稀釋成一半濃度且將其捕獲於抗IgG表面上。單體c-fms(殘基1-512)-pHis是濃度為125奈莫耳濃度時之分析物。亦對29種融合瘤進行序列譜系分析(參看圖2)。
根據結合抑制及增殖抑制檢定,選擇29份上清液中之16份(11份IgG1及5份IgG2同型)以供進一步表徵。
藉由分別抑制CSF-1誘導之小鼠DRM(源自小鼠骨髓之Dexter型培養物之ras-及myc永生化單核細胞株)細胞及原代獼猴骨髓細胞增殖來測試與小鼠及獼猴c-fms之交叉反應性。關於細胞增殖,並無上清液抑制小鼠DRM細胞之增殖(資料未顯示),而16份上清液中有13份抑制獼猴骨髓細胞之增殖。亦測試上清液對於CSF-1誘導之人類外周血來源之CD14+單核細胞增殖的抑制,且在人類AML-5生物檢定(參看上文之檢定章節)中進行再測試,其結果顯示於表9及10中。將2-4A5抗體(Biosource)(一種大鼠抗人類c-fms抗體)用作陽性對照。
四種IgG1同型抗體在AML-5生物檢定中具有小於10皮莫耳濃度(pM)效能,且三種抗體(純系ID 1.2.1、1.109.3及1.134.1)抑制獼猴骨髓細胞之增殖。在三種抗體中,純系1.2.1及1.109.3在Biacore結合檢定中對於c-fms具有最高親和力。兩種IgG2同型抗體2.103.3及2.360.2在AML-5及獼猴骨髓生物檢定中展現較高效能且在Biacore檢定中展現對於c-fms之類似親和力。在AML-5及獼猴骨髓生物檢定中展現較高效能之5種抗體亦展現序列多樣性。根據所述效能、親和力及多樣性之因素,選擇純系1.2.1、1.109.3及2.360.2以供進一步研發及表徵。
*NA=無活性,無交叉反應性;**ND=未進行
* NA=無活性,無交叉反應性;** ND=未進行。
實例3:抗體之表現及表徵
將抗體純系1.2、1.109及2.360之重鏈及輕鏈基因分離且將其選殖至構築體中以表現為IgG2重鏈及κ輕鏈。藉由在COS/PKB細胞中瞬時表現來表現抗體且藉由蛋白質A層析加以純化。抗體產量為3.6-7.4毫克/公升,其在此表現系統之預期範圍內。
在AML-5增殖檢定中比較經選殖抗體與融合瘤表現
之抗體的活性。在降低濃度之抗體存在下,將AML-5細胞與10奈克/毫升CSF-1一起培養。72小時後,使用Alamar Blue量測細胞增殖(參看圖3A與圖3B)。重組抗體展現與融合瘤上清液類似之中和活性,且1.2及1.109自IgG1至IgG2之轉化不具有明顯影響。如圖4所示,重組抗體亦在獼猴增殖檢定中呈現良好之中和活性。與AML-5增殖檢定類似,在降低濃度之抗體存在下,將獼猴骨髓細胞與10奈克/毫升CSF-1一起培養。72小時後,使用Alamar Blue量測細胞增殖。
藉由SDS-PAGE及尺寸排阻層析(SEC)表徵純化抗體產生典型結果,其中例外為純系1.109輕鏈,其在SDS-PAGE上遷移比預期多。由於先前在CDR1中注意到N連接糖基化位點序列,故此例外並非不可預料的。多於預期遷移表明此糖基化位點被佔據。
抗體之N末端測序證實,如所預期,信號肽經處理(processed),且如所預期的,重鏈N末端麩醯胺酸殘基可能會環化成焦麩胺酸(pyroglutamic acid)。在酶促去糖基化後,對個別抗體鏈進行質譜分析。重鏈之質量證實,N末端麩醯胺酸殘基環化成焦麩胺酸且C末端離胺酸殘基不存在。並未注意到其他轉譯後修飾。純系1.2 SM及2.360輕鏈之質量證實其為完整的且無轉譯後修飾。未獲得純系1.109輕鏈之質量,可能是因為糖基化位點對酶移除具抗性且因此無法獲得確切質量。
實例4:體細胞突變(SM)之校正
如表11所示,IgG2純系1.2、1.109及2.360抗體與已知生殖系序列之序列比較揭露以下體細胞突變,且表中編號是對應於圖1A-1、圖1A-2、圖1B-1及圖1B-2中所示之成熟序列。
為測試體細胞突變是否能轉化成生殖系殘基,產生相關構築體且藉由在COS/PKB細胞中瞬時表現來表現抗體並藉由蛋白質A層析加以純化。這些抗體稱為IgG2純系1.2 SM、1.109 SM及2.360 SM(SM=經處理體細胞突變)。
對於1.109 LC,製備兩種構築體。在第一個構築體中,將Asn-28轉化成Asp-28以去除N連接糖基化位點,且在第二個構築體中,將Asn-28轉化成Asp-28且將Asn-45轉化成Lys-45。產量為1.7-4.5毫克/公升,其在此表現系統之預期範圍內。
藉由SDS-PAGE及尺寸排阻層析(SEC)表徵純化抗體產生典型結果。兩種形式之IgG2純系1.109 SM之SDS-PAGE表明,輕鏈遷移比親代抗體輕鏈快,證實N連接糖基化位點已去除。N末端測序表明,抗體鏈之N末端
是完整的,且質譜分析表明,體細胞突變已轉化成生殖系殘基。
實例5:體細胞突變校正(somatic mutation-corrected)之抗體之表徵
在校正體細胞突變後,在AML-5及獼猴骨髓增殖檢定中再測試經純化IgG2抗體。在AML-5增殖檢定中,IgG2純系1.2 SM或1.109 SM(SM=經處理體細胞突變)之IC50相對於親代IgG2抗體並無改變,但IgG2純系2.360 SM抗體之效能存在10倍降低(參看表12)。
使用Biacore 3000儀藉由表面電漿共振量測體細胞突變校正之抗體與單體c-fms蛋白質之結合親和力。IgG2純系1.2 SM抗體之親和力與親代抗體基本上並無變化,而IgG2純系1.109 SM及2.360 SM抗體之親和力比各別親代抗體低約2倍(參看表12)。
進一步測試親代(PT)及SM IgG2抗體抑制125I-hCSF-1與AML-5細胞之結合的能力。首先測定125I-hCSF-1與AML-5細胞之表觀結合親和力為46皮莫耳濃度且未經標記之hCSF-1之KI為17.8皮莫耳濃度(參看實例10)。如表12所示,抗體1.2之KI值與AML-5生物檢定中之IC50值一致且1.2 SM得到類似結果。抗體1.109之KI值與IC50值一致,且與1.109 SM抗體無不同,但如Biacore所量測,其對於單體c-fms之親和力存在2倍降低。抗體2.360不像抗體1.2及1.109一樣抑制且2.360 SM之抑制確實比親代抗體弱。
*SM=經處理體細胞突變
在增殖檢定中,使用人類或獼猴骨髓單核細胞進一步研究1.2 SM抗體之活性。對於人類檢定,在降低濃度之抗體1.2 SM存在下,將人類細胞與11.1奈克/毫升重組人類CSF-1一起培養。對於獼猴檢定,在降低濃度之抗體1.2 SM存在下,將獼猴細胞與29.63奈克/毫升重組人類CSF-1一起培養。將人類IgG2抗體用於對照實驗中。7天後,使用CellTiter-Glo(Promega,Madison WI)量測細胞增殖以測定ATP含量。進行非線性回歸曲線擬合來測定抗體之IC50值。表13展現三組實驗之結果。
實例6:c-fms酪胺酸磷酸化之抑制
為表明抗c-fms IgG2 mAb 1.109、1.2以及2.360能完全或幾乎完全地抑制磷酸酪胺酸(pTyr)反應,在CSF-1刺激之前,在37℃下用各種濃度之所述mAb處理293T/c-fms細胞1小時。
使用滴定稀釋液之IgG2 mAb之各種濃度為1.0、0.1、0.01、0.001及0.0001微克/毫升。使用濃度各自為10微克/毫升之非阻斷抗c-fms單株抗體mAb 3-4A4(BioSource,Intl.)及不相關抗體hCD39 M105作為對照。將血清饑餓之293T/c-fms細胞用使用如上文所提及之各種濃度(且各濃度以10倍稀釋變化)之IgG2(PT)mAb之每一者處理,隨後以50奈克/毫升5分鐘CSF-1刺激5分鐘。刺激後,收集全細胞溶解產物,在4℃下用抗c-fms C20多株抗體(Santa Cruz Biotechnology,Inc.)使其免疫沈澱隔夜,且藉由西方墨點法(Western blotting)加以檢查,其中利用一般抗pTyr抗體4G10(Upstate Biotechnology)及抗c-fms C20抗體分別免疫探查所述墨點之c-fms之酪胺酸磷酸化值及c-fms本身。
為在24×10公分培養皿上生長293T/c-fms細胞,在37
℃下於5% CO2中,經由4毫升胰蛋白酶/燒瓶(Gibco-Invitrogen)收集11個T175燒瓶(約50-60%長滿),且將其轉移到70毫升DMEM(Gibco)/10% FBS(JRH Biosciences)中。隨後,向每一10公分培養皿中提供10毫升培養基且用2毫升所收集之細胞接種。在37℃下製備DMEM/-FBS培養基達1小時。經由小心抽吸自10公分培養皿中移出培養基,儘可能多地移出含FBS之培養基。添加10毫升DMEM/-FBS且在37℃下將混合物培養1小時。
在37℃下血清饑餓1小時後,移出培養基。利用4.0毫升連續稀釋之含Ab樣品或單獨DMEM/-FBS產生抗體處理物及minus-Ab對照,且在37℃另外再培養1小時以提供總計2小時之血清饑餓。抗體預處理物及配位體刺激描述於表14中。
使具有50奈克/微升CSF-1(R&D Systems/216-MC/Lot CC093091)之新鮮小瓶(25微克/瓶)在500微升PBS(Gibco)/0.1% BSA(Sigma)中再生且在冰上保存。在Ab處理結束之前,在DMEM/-FBS(60毫升)中製備1:1000之CSF-1儲備液(60微升)稀釋液達約5分鐘。在37℃下,將293T/c-fms細胞與50奈克/毫升CSF-1一起培養5分鐘。移出上清液且添加2毫升冷溶解緩衝液(100毫升PBS/1% Triton、100微升0.5莫耳濃度之EDTA、100微升1.0莫耳濃度之NaF、200微升0.5莫耳濃度之β-甘油磷酸、500微升釩酸鈉(100×)、10.0微升岡田酸(okadaic acid)(10,000×)及4片完全(Complete)蛋白酶抑制劑)。將溶解產物(2.0毫升)與30微升50%蛋白質A/G瓊脂糖(Amersham)組合且在4℃下於搖床(rocker platform)上培養1小時以預先清除非特異性結合蛋白質。在旋轉所述部分後,將上清液傾析於新的15毫升試管上。
將全細胞溶解產物用2.5微克/毫升抗c-fms C20(25微升,0.2微克/微升)免疫沈澱。在4℃下於搖床上培養抗體-細胞溶解產物混合物隔夜以探查總c-fms。添加驢抗兔IgG/HRP(1:10,000於阻斷溶液中,Jackson)且在4℃下另外再培養30分鐘。將免疫複合物在SDS-PAGE上跑膠且進行免疫墨點化。用抗pTyr 4G10或抗c-fms C20探查西方墨點以分別偵測pTyr c-fms及總c-fms。
如圖5所示,IgG2純系(PT)1.109、1.2以及2.360在293T3/c-fms檢定系統中展現抑制配位體誘導之pTyr/c-fms的能力。在CSF-1刺激之前,用0.1微克/毫升(8.3奈莫耳濃度)IgG2純系(PT)1.109或1.2處理1小時使得磷酸酪胺酸信號降低至背景值。另一方面,IgG2純系(PT)2.360以1.0微克/毫升(83奈莫耳濃度)產生相同抑制。然而,0.01微克/毫升(0.83奈莫耳濃度)或更低濃度之抗體處理不會引起pTyr抑制。相比之下,與-mAb/+CSF-1對照相比,最高劑量(1.0微克/毫升)非阻斷抗c-fms 3-4A4及非相關hCD39 M105抗體對於配位體誘導之pTyr信號並無影響。因此,抑制pTyr形成與阻斷CSF-1結合直接關聯。
假定在這些檢定中所使用之293T/c-fms轉染體保持先前量測之約30,000個受體/細胞之細胞表面c-fms密度,則約3百萬個細胞將載有約90×106個c-fms,明顯低於在4.0毫升預處理中以0.1微克/毫升存在之約5.0×1011個mAb。關於靶以約10,000倍過量存在之mAb可能會使得可用c-fms飽和。此表明8.3奈莫耳濃度純系(PT)1.109
或1.2有效阻斷50奈克/毫升或1.0奈莫耳濃度或者約10:1(mAb:c-fms)莫耳比率之CSF-1的信號轉導。在本檢定系統中,純系(PT)1.109及1.2之功效之臨限值可能在0.1微克/毫升與0.01微克/毫升(0.83-8.3奈莫耳濃度)之間。
在不存在CSF-1添加之情況下用1.0微克/毫升IgG2(PT)mAb處理不會產生高於背景值之pTyr信號。利用以10微克/毫升使用之所有三種IgG2(PT)形式進行的先前實驗亦表明在相同條件下無pTyr信號。未量測到與這些mAb有關之促效活性。
實例7:使用IgG
2
PT及SM形式進行之配位體誘導之pTyr/c-fms的抑制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確定如與其各別親代形式(PT)相比,IgG2純系1.109、1.2以及2.360之生殖系回復突變(SM)形式是否存在任何功能改變。為製備供本實驗用之293T/c-fms細胞,經由4毫升胰蛋白酶/燒瓶收集自5種T175(約80-90%長滿)生長之細胞且將其轉移至75毫升具有10% FBS的DMEM中。向每一24×10公分培養皿中添加9毫升培養基且用3毫升所收集之細胞接種。製備DMEM/-FBS培養基及/或在37℃下加溫達1小時。經由小心抽吸自10公分培養皿中移出培養基以儘可能多地移出含FBS之培養基。添加DMEM/-FBS(10毫升)且在37℃下將混合物培養1小時。製備冷溶解緩衝液且在冰上保存。
如表15中所述,製備單株抗體滴定液且在室溫下保
存。
針對各mAb測試在1.0微克/毫升至0.1微克/毫升範圍內之一系列連續抗體稀釋液(300微升+2.7毫升DMEM/-FBS)。37℃下血清饑餓1小時後,移出培養基且以與表13中所述方式類似地製備抗體預處理物及minus-Ab對照。抗體預處理物及配位體刺激描述於下文表16中。
如實例6關於PT形式所述,進行利用抗c-fms mAb(SM形式)之配位體誘導之pTyr。
使用293T/c-fms細胞比較1.0及0.1微克/毫升三種IgG2 mAb之PT形式相對於SM形式之影響的實驗表明,其在抑制配位體誘導之pTyr/c-fms之能力方面並無差異
(參看圖6)。純系1.109及1.2(PT及SM形式)以比2.360(PT形式及SM形式)低之濃度展現抑制。
當在添加50奈克/毫升(1.0奈莫耳濃度)CSF-1之前,在37℃下用0.1微克/毫升(8.3奈莫耳濃度)或更高濃度mAb將293T/c-fms細胞處理1小時的時候,純系1.109及1.2(PT或SM)能夠防止活體外配位體誘導之pTyr/c-fms。
這些單株抗體阻斷pTyr/c-fms形成之能力將導致對CSF-1信號轉導、單核細胞遷移及隨後TAM積累之抑制。促效活性似乎與這些mAb無關,從而避免以非CSF-1依賴性方式活化受體。mAb當以1.0微克/毫升及高達10微克/毫升之濃度使用時未展現促效活性(資料未展現)。
因此,mAb能夠防止活體外配位體誘導之pTyr/c-fms。
實例8:藉由抗c-fms mAb免疫沈澱c-fms
藉由使用如上文所述穩定轉染之293T/c-fms細胞達成IgG2抗c-fms mAb結合並免疫沈澱c-fms之能力。將未經刺激之細胞之全細胞溶解產物用各mAb(PT及SM)及抗c-fms C20抗體免疫沈澱隔夜,且經由西方墨點利用C20 Ab(Santa Cruz Biotechnology,Inc.)作為探針加以檢查以偵測c-fms。藉由單株抗體免疫沈澱c-fms。製備在37℃/5% CO2下生長至約75%長滿之穩定轉染之293T/c-fms的溶解產物且將其與如表17中所示之單株抗體組合。
使用未經處理之穩定293T/c-fms全細胞溶解產物的免疫沈澱實驗顯示與多株抗c-fms C20對照相比之各種mAb(除2.360 SM外)結合並沈澱c-fms的能力;然而,純系2.360-SM在本檢定中展現降低之能力(參看圖7)。
實例9:藉由IgG
2
mAb免疫沈澱SNP-變體
單一核苷酸多態現象或SNP為當基因組序列中單一核苷酸(A、G、T或C)改變時出現的DNA序列變異。
SNP可以出現在人類基因組之編碼區及非編碼區。許多SNP對於細胞功能並無影響,但科學家認為其他SNP偏向於使人患病或對其藥物反應具有影響。DNA序列中之變異可以對一個人如何對疾病、環境損害(例如,細菌、病毒、毒素以及化學品)、藥物及其他療法作出反應具有重要影響。為此,SNP對於生物醫學研究、藥品研發以及醫學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另外,SNP圖譜將使科學家能夠鑑別多種與複雜疾病(諸如癌症、糖尿病以及血管疾病)相關之
基因。
可以將人類c-fms之細胞外區分成5種免疫球蛋白(Ig)樣重複功能域(稱為A至E)。有關人類功能域之討論,例如參看Hampe,A.等人(1989)Oncogene Res.4:9-17。有關小鼠蛋白質中之相應功能域,例如參看Wang等人(1993)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13:5348-5359。經證實,功能域A-C包括CSF-1結合區,而已證實,功能域D在結合配位體後幫助調控受體二聚化。已製備人類c-fms之三種天然存在之SNP變體,即Ig功能域C中之A245S、V279M以及Ig功能域D中之H362R(有關c-fms細胞外功能域之胺基酸序列參看圖8)。據悉,這些SNP在CSF-1結合區中或接近CSF-1結合區,且藉由利用抗c-fms H-300(針對接近人類c-fms/CSF-1R之N末端之胺基酸11-310定位產生之兔多株抗體;Santa Cruz Biotech.,Inc.,目錄號sc-13949)探查西方墨點法檢查。
為研究人類c-fms SNP變體如何與本文所提供之各種c-fms Ab相互作用,使用表現三類c-fms SNP變體(如上文所討論)之瞬時轉染的293T細胞及野生型(WT)c-fms(以及不相關之載體匹配的對照)來評定各抗c-fms mAb經由免疫沈澱結合SNP-變體的能力。
一式兩份在10公分培養皿中用哺乳動物表現載體pCIneo中之c-fms A245S、V279M、H362R、WT c-fms以及不相關對照構築體轉染293T細胞且使其在37℃/5% CO2下生長48小時。如上文所述製備細胞溶解產物。將
1.0毫升等分試樣中之2.5微克/毫升抗c-fms mAb及多株抗c-fms C20或抗c-kit C19添加至如表18中所述之各細胞溶解產物中。
如實例6中所述,在4℃下於搖床(rocker)上培養細胞隔夜。
抗體顯示其結合SNP形式之能力與WT對照相比並無降低(圖9)。mAb似乎具有結合多種天然存在之c-fms變體的能力。
穩定(stable)293T/c-fms之未經處理之全細胞溶解產物的免疫沈澱顯示與多株抗c-fms對照相比,所有所述各種mAb(除2.360 SM外)結合並沈澱c-fms的能力相同;純系2.360-SM在本檢定中展現明顯降低之能力。對於各種mAb免疫沈澱來自瞬時轉染之293T/c-fms細胞之c-fms及SNP變體之能力的檢查表明,其結合SNP形式之能力並無降低。各種mAb結合c-fms SNP之能力表明,其可跨越已知對於人類存在之變體譜圖上識別c-fms蛋白質。
實例10:藉由抗c-fms mAb抑制
125
I-hCSF-1之結合
藉由量測對125I-hCSF-1與AML-5細胞結合之抑制來測定抗c-fms mAb與細胞表面表現之人類c-fms的親和力。
使用125I(Amersham)及IODO-GEN®(Pierce)將重
組hCSF-1(Amgen)碘化。將75微升PBS、10微克hCSF-1及1毫居里(mCi)125I添加至預先塗佈IODO-GEN®之碘化試管中並將其置於冰上達15分鐘。將混合物轉移至藉由凝膠過濾將125I-hCSF-1與游離125I分離之經平衡2毫升P6管柱中。彙集含有碘化hCSF-1之部分,隨後將其在結合培養基(具有2.5%牛白蛋白V部分、20毫莫耳濃度Hepes及0.2%疊氮化鈉之RPMI-1640,pH 7.2)中稀釋至100奈莫耳濃度之濃度。基於hCSF-1之初始蛋白質濃度及由對照實驗得到之80%回收率計算每毫莫耳每分鐘4.8×1015次計數次數(cpm/mmol)之比活性,在所述對照實驗中,使125I-hCSF-1在省略額外125I之情況下經歷碘化方案。
聯合各抑制檢定進行飽和放射性配位體結合實驗以便測定hCSF-1與在AML-5細胞表面上表現之c-fms之結合的KD及KI值。在96孔圓底微量滴定盤中產生混合物,且總體積為150微升/孔。在含有0.2%疊氮化鈉之結合培養基中稀釋所有試劑且在4℃下進行實驗以使潛在受體內化及脫落減至最少。
對於飽和結合檢定,將125I-hCSF-1連續稀釋兩倍,自約1.7奈莫耳濃度開始且在分配至12個孔後達到約1.5皮莫耳濃度之濃度。在1,000倍莫耳過量之未經標記之hCSF-1存在下,量測單一濃度125I-hCSF-1(一式三份,約80皮莫耳濃度)之非特異性結合,且假定存在經放射標記之hCSF-1之濃度的線性函數。
對於125I-hCSF-1抑制檢定,產生5奈莫耳濃度之初始
濃度的未經標記之hCSF-1。抗c-fms 1.2、1.109及2.360(各自為PT及SM)之初始濃度分別為0.312奈莫耳濃度、1.25奈莫耳濃度及20奈莫耳濃度。將各樣品連續稀釋2倍至15孔中。在檢定開始、中間及結束時將一式三份單獨結合培養基之孔以及一式三份1,000倍莫耳過量之未經標記之hCSF-1的孔作為對照以測定抑制百分比。將單一濃度之125I-hCSF-1(約9皮莫耳濃度)添加至各孔中。
將AML-5細胞用PBS洗滌2次,且恰好在培養之前將其以1×105個細胞/孔添加至各檢定盤中。
4℃下,在微量軌道式振盪器上培養兩種檢定達4小時,達到平衡所需之時間長度如在時程實驗中所測定。將兩份60微升等分試樣之各培養混合物轉移至含有200微升鄰苯二甲酸酯油之冷卻的400微升聚乙烯離心管中,且在4℃之台式微量離心機(Sorvall)中以9615×g旋轉15分鐘,以使締合細胞之125I-hCSF-1與游離125I-hCSF-1分離。將所述油管切開並將各細胞小球及上清液收集於個別12×75毫米玻璃管中,且將其裝載於COBRA γ計數器(Packard Instrument Company)上以量測每分鐘計數。對自各孔獲取之一式兩份之等分試樣的每分鐘計數值取平均以供分析。
在Prism 3.03版本(GraphPad Software,Inc.)中經由非線性回歸將飽和結合資料與僅1-位點結合方程擬合以獲得46皮莫耳濃度之125I-hCSF-1結合細胞表面表現之人類c-fms的表觀平均KD值。在Prism中經由非線性回歸使用在同時進行之結合檢定中獲得的125I-hCSF-1之KD值將抑
制資料與單一位點競爭抑制方程擬合,以產生未經標記之hCSF-1(表觀平均KI=17.8皮莫耳濃度)以及各抗c-fms mAb之KI值。報導兩次實驗之平均KI值(參看表13)。
實例11:單體c-fms與抗c-fms mAb之結合之速率及親和常數之測定
藉由Biacore量測人類c-fms(1-512).pHIS(Amgen)對抗c-fms mAb之親和力。在25℃下使用裝備有CM4感應晶片之Biacore 3000儀(Biacore AB)進行實驗。感應晶片、胺偶聯試劑(EDC(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NHS(N-羥基琥珀醯亞胺)及乙醇胺鹽酸鹽,pH 8.5)、10毫莫耳濃度乙酸鈉(pH 5.5)、HBS-EP(0.01莫耳濃度HEPES(pH 7.4)、0.15莫耳濃度NaCl、3毫莫耳濃度EDTA、0.005%體積/體積界面活性劑P20)及10毫莫耳濃度鹽酸甘胺酸(pH 1.5)均購自Biacore AB。牛血清白蛋白(BSA,Bovuminar Standard Powder)購自Serological Corporation。AffiniPure山羊抗人類IgG,Fcγ Fragment Specific購自Jackson ImmunoResearch Laboratories。
使用標準胺偶聯化學(利用HBS-EP作為運行緩衝液(running buffer))將抗人類IgG,Fcγ特異性捕獲抗體共價固定於CM4晶片上。簡言之,利用1:1(體積/體積)之0.1莫耳濃度NHS與0.4莫耳濃度EDC之混合物以5微升/分鐘之流速將各流槽活化7分鐘。將於10毫莫耳濃度乙酸鈉(pH 5.5)中28微克/毫升之山羊抗人類IgG以約2700
RU之密度固定。以5微升/分鐘注射1莫耳濃度乙醇胺達7分鐘來使殘餘反應性表面去活化。使用三份以100微升/分鐘注射之50微升10毫莫耳濃度鹽酸甘胺酸(pH 1.5)注射液移除任何剩餘非共價結合之捕獲抗體且調節各表面。將運行緩衝液轉換成具有0.1毫克/毫升BSA之HBS-EP以用於所有剩餘步驟。
將0.25微克/毫升抗c-fms 1.2或1.2 SM以10微升/分鐘注射於一個流槽(flow cell)中之山羊抗人類IgG,Fcγ中達2分鐘以獲得約47 RU之表面密度。將另一單獨具有山羊抗人類IgG,Fcγ之流槽用作參考表面。各檢定均以10個循環之緩衝液作為分析物開始以使信號穩定。一式三份製備濃度為30、10、3.33、1.11、0.37及0.12奈莫耳濃度之人類單體c-fms(1-512).pHIS樣品,且將其連同6種緩衝液空白一起以隨機次序以100微升/分鐘注射於經捕獲抗c-fms與參考表面上。使各複合物締合2分鐘且解離5分鐘。在以100微升/分鐘注射具有10毫莫耳濃度鹽酸甘胺酸(pH 1.5)之30秒脈衝之各c-fms或緩衝液,隨後30秒注射緩衝液後,使表面再生。
以類似方式測試其他抗c-fms抗體,但對於流程中進行改變以引起結合特徵之差異。將0.5微克/毫升抗c-fms 1.109及1.109 SM各自以10微升/分鐘注射於山羊抗人類IgG上達1.5分鐘以分別獲得59及91 RU之表面密度。製備濃度為10、3.33、1.11、0.37、0.12及0.041奈莫耳濃度之人類c-fms(1-512).pHIS樣品以供抗c-fms 1.109結合,
且製備除0.041奈莫耳濃度樣品以外之相同樣品組以供抗c-fms 1.109 SM結合。使人類單體c-fms(1-512).pHIS自抗c-fms 1.109解離20分鐘,且使1.109 SM解離15分鐘。
將1微克/毫升抗c-fms 2.360及2.360 SM各自分別以10微升/分鐘注射於山羊抗人類IgG,Fcγ上達1.5或2分鐘以獲得約100 RU之表面密度。製備濃度為30、10、3.33、1.11及0.37奈莫耳濃度之人類c-fms(1-512)/pHIS樣品以供抗c-fms 2.360結合,且製備添加0.12奈莫耳濃度樣品之相同樣品組以供抗c-fms 2.360 SM結合。使人類單體c-fms(1-512).pHIS自抗c-fms 2.360解離8分鐘,且使2.360 SM解離5分鐘。
藉由減去參考表面反應以移除整體折射指數(bulk refractive index)改變,且隨後減去平均緩衝液空白反應以自實驗流槽中移除系統人工產物來兩次參考資料。處理資料且將其與BIAevaluation(4.1版,Biacore AB)中具有局部Rmax之1:1相互作用模型全擬合以獲得動力學速率常數ka及kd。儘管收集來自各c-fms濃度之三份樣品的資料,但由於BIAevaluation軟體固有參數值之限制,故僅可分析兩份樣品之資料。由kd/ka之商計算KD值。結果展現於表19中。上文所提供之各樣品之資料概述於表20中。
*SM=已移除體細胞突變
*針對人類靶之原代細胞檢定;** SM=已移除之體細胞突變
實例12.抗c-fms抗體IgG
2
純系1.109、1.2以及2.36之抗原決定基定位
c-fms-抗生物素蛋白融合(c-fms avidin fusion)構築體
之製備
c-fms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表現構築體繪示於圖10中。為表現各融合蛋白,將人類c-fms細胞外功能域之編碼序列藉由PCR擴增且選殖至pCEP4-抗生物素蛋白(N)中,以便使用限制性酶XhoI將c-fms序列與雞抗生物素蛋白序列之C末端連接。由於雞抗生物素蛋白之信號序列在pCEP4-抗生物素蛋白(N)載體中保持完整,故不包含c-fms之信號序列。
如上文所述,細胞外功能域含有5種不同的Ig樣區。
人類c-fms中之不同功能域例如論述於Hampe等人,1989,Oncogene Res. 4:9-17中。有關小鼠c-fms中相應功能域之討論,例如參看Wang等人,1993,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13:5348-5359。製備以下不同抗生物素蛋白構築體以與所述Ig樣功能域(有關細胞外功能域之胺基酸序列參看圖8;SEQ ID No 1)對應。
信號:胺基酸1-19
Ig樣1功能域:胺基酸20-126
Ig樣1-2功能域:胺基酸20-223
Ig樣1-3功能域:胺基酸20-320
Ig樣1-4功能域:胺基酸20-418
Ig樣1-5功能域:胺基酸20-512
僅Ig樣2功能域:胺基酸85-223。
因此,為產生人類c-fms特異性區(為truncations)以供抗原決定基定位,進行PCR擴增以靶向以下胺基酸:
Ig樣環1(IPVI-ALLP)、Ig樣環1及2(IPVI-AQIV)、Ig樣環1-3(IPVI-EGLN)、Ig樣環1-4(IPVI-GTLL)及Ig樣環1-5(IPVI-PPDE)以及單獨Ig樣環2(TEPG-AQIV)。
括號中標識之序列分別指示各功能域之開始序列及末端序列(參看圖8)。選擇所述特定區域以保持涉及二硫鍵形成之半胱胺酸殘基,因為所述鍵對於維持功能域之天然三維結構極為重要。另外,單獨Ig樣環2之構築體出於相同原因亦包含Ig樣環1之一些序列。因此,所列功能域之開始胺基酸及末端胺基酸與上文所列之Hampe及Wang之論文中所指定之功能域區略有不同。
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之表現
藉由在T75組織培養瓶中瞬時轉染人類293T黏附細胞來表現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在37℃及5% CO2下,使細胞在具有10%經透析FBS及1×Pen-strep-麩胺醯胺之DMEM(高糖)(生長培養基)中生長並維持。將約3×106個293T細胞接種至含有15毫升生長培養基之T75燒瓶中且使其生長隔夜達約20小時。隨後用pCEP4-抗生物素蛋白(N)-c-fms構築體轉染細胞。在各燒瓶中,在Opti-MEM培養基(Invitrogen)存在下將15微克DNA與75微升Lipofectamine 2000(Invitrogen)混合且將複合物培養20分鐘。將轉染複合物接種至相應燒瓶中且在37℃下於Opti-MEM培養基中培養4-5小時。在培養期結束時,用新鮮生長培養基置換Opti-MEM培養基。轉染後約48小時,採集條件培養基(conditioned media)且在4℃下以
2000×g離心10分鐘以移除細胞及碎片,並且將其轉移至50毫升試管中。亦遵循相同方案但不使用DNA(模擬轉染(mock transfection))產生對照瓶,得到負對照條件培養基以用於結合實驗。
融合蛋白之偵測
使用基於FACS之定量檢定測定各c-fms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之濃度。將c-fms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捕獲於6.7微米生物素聚苯乙烯珠粒(Spherotech,Inc.,Libertyville Ill.)上。將1×條件培養基(20及200微升)添加至5微升(約3.5×105個)珠粒中,且在室溫下於旋轉下培養1小時。藉由離心移除條件培養基且用含有0.5% BSA之PBS(BPBS)洗滌樣品。在室溫下,於箔覆蓋下,將抗生物素蛋白珠粒用200微升0.5微克/毫升FITC標記之山羊抗-抗生物素蛋白抗體(Vector Labs,Burlingame,CA)於BPBS中之溶液染色達45分鐘。培養後,藉由離心再收集珠粒,用BPBS洗滌並使其再懸浮於0.5毫升BPBS中以供分析。使用FACScan(Becton Dickinson Bioscience,Franklin Lakes,NJ)偵測FITC螢光。使用利用rAvidin得到之標準曲線將信號轉化成蛋白質質量。為進行抗原決定基定位,使生物素珠粒每3.5×105個珠粒裝載約100奈克c-fms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且以生長培養基補足至體積。
抗體結合FACS檢定
將載有標準化量之C-FMS亞功能域融合蛋白之經生
物素塗覆的聚苯乙烯珠粒(Spherotech,Inc.)與1微克FITC接合抗c-fms單株抗體(1.109、1.2以及2.36)混合於0.2毫升BPBS中。在室溫下培養1小時後,添加3毫升洗滌緩衝液(BPBS)且藉由以750×g離心5分鐘來收集抗體-珠粒複合物。在3毫升BPBS中洗滌離心塊。藉由FACS(Becton Dickinson)分析偵測結合抗生物素蛋白-珠粒複合物之抗體。記錄各樣品之平均(X)螢光強度。
抗體競爭性檢定
為準備利用螢光素進行標記,將單株抗體以1毫克/毫升之濃度透析或再懸浮於PBS(pH 7.4)中。將混合有來自Molecular Probes之異構體(F-2181)之標記([6-螢光素-5-(及-6)-甲醯胺基]己酸,琥珀醯亞胺基酯5(6)-SFX)以莫耳比率9.5:1(標記:蛋白質)自DMSO中5毫克/毫升標記儲備液中添加至蛋白質中。在室溫下,於暗處將混合物培養1小時。藉由在PBS中透析將經標記抗體與游離標記分離。對於各競爭實驗而言,組合在BPBS中含有20倍過量(20微克/毫升)之未經標記之競爭劑抗體、3.5×105個塗覆有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之生物素珠粒的結合反應。在將未經標記之競爭劑抗體預先培養30分鐘後,添加FITC標記之抗體(1微克/毫升)。自此時向前(from this point forward),所述方法遵循單色彩方法。
可以利用FITC標記之抗-抗生物素蛋白抗體藉由FACScan偵測293T細胞中表現之所有融合蛋白(圖11)。為確定何種c-fms Ig樣功能域為抗體結合位點,在結合檢
定中使用所有6種融合蛋白。抗體純系1.109、1.2以及2.36與人類c-fms亞功能域Ig樣1-2、Ig樣1-3、Ig樣1-4以及Ig樣1-5融合蛋白結合。其不結合單一功能域c-fms Ig樣1及Ig樣2融合蛋白。為進行比較,將人類c-fms ECD用作正對照(圖11及圖12)。這些結果表明,這三種抗體之抗原決定基主要位於人類c-fms之N末端Ig樣環1及Ig樣2環處,且需要存在Ig樣環1及Ig樣環2區。所述結果亦表明,抗體不能直接阻斷主要位於Ig樣環3處之配位體高親和力結合位點。歸因於為配位體結合關鍵區之Ig樣環1及2,其可以間接影響配位體結合(Wang等人,1993,Molecular Cell Biology 13:5348-5359)。
在三種抗體中,純系1.109在1微克/毫升下相比其他兩種抗體具有最高結合信號。競爭資料表明,利用20倍過量之未經標記抗體,三種抗體均能夠彼此阻斷(參看圖13、14及15)。競爭資料亦表明,這三種抗體之抗原決定基相似或在Ig樣環1及Ig樣環2內相鄰。
實例13:抗c-fms抗體1.2 SM相對於市售抗體之抗原決定基定位
進行本實驗以確定本文所揭露之某些人類抗體是結合與眾多市售抗體相同的抗原決定基還是不同的抗原決定基。
材料與方法:所測試之市售c-fms抗體
所測試之大鼠及小鼠抗體展現於表21及表22中。
c-fms-抗生物素蛋白融合構築體以及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之表現
如實例12中所述製備人類c-fms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表現構築體。藉由在10公分組織培養盤中瞬時轉染人類293T黏附細胞來表現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在37℃及5% CO2下,使細胞在含有5%合格FBS且補充有1×Pen-strep-麩胺醯胺(Invitrogen)、1×非必需胺基酸(Invitrogen)及1×丙酮酸鈉(Invitrogen)之DMEM(高糖)(生長培養基)中生長並維持。將約2.5×106個293T細胞接種至含有10公分含有10毫升生長培養基之培養盤中且使其生長隔夜達約20小時。隨後用pCEP4-抗生物素蛋白(N)-c-fms構築體轉染細胞。對於每次轉染,在無補充物DMEM培養基(Invitrogen)存在下將7.5微克DNA與
45微升FuGene6(Roche)混合且將複合物培養20分鐘。
將轉染複合物添加至相應培養盤中且在37℃下培養隔夜。次日早晨,將細胞用1×杜貝卡氏磷酸鹽緩衝之生理鹽水(Dulbecco’s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Invitrogen)洗滌2次,且補給5毫升含有上述補充物加胰島素、轉鐵蛋白、硒-X(ITS-X)(Invitrogen)之無血清DMEM。轉染後約48小時,採集條件培養基且在4℃下以2000×g離心10分鐘以移除細胞及碎片,並且將其轉移至15毫升試管中。亦遵循相同方案但不使用DNA(模擬轉染))產生對照盤,得到負對照條件培養基以用於結合實驗。
融合蛋白之偵測
使用基於FACS之定量檢定測定各c-fms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之濃度。將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捕獲於6.7微米生物素聚苯乙烯珠粒(Spherotech,Inc.,Libertyville Ill.)上。將1×條件培養基(2、20及200微升)添加至5微升(約3.5×105個)珠粒中,且在室溫下於旋轉下培養1小時。藉由離心移除條件培養基且用含有2% FBS之PBS(FPBS)洗滌樣品。在室溫下,於旋轉下,將抗生物素蛋白珠粒用500微升1.0微克/毫升FITC標記之山羊抗-抗生物素蛋白抗體(Vector Labs,Burlingame,CA)於FPBS中之溶液染色達30分鐘。培養後,藉由離心再收集珠粒,用FPBS洗滌並使其再懸浮於0.5毫升FPBS中以供分析。使用FACScan(Becton Dickinson Bioscience,Franklin Lakes,
NJ)偵測FITC螢光。使用利用rAvidin得到之標準曲線將信號轉化成蛋白質質量。為進行抗原決定基定位,使生物素珠粒每3.5×105個珠粒裝載約200奈克c-fms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且以FPBS補足至體積。
抗體結合FACS檢定
將載有標準化量之c-fms亞功能域融合蛋白之經生物素塗覆的聚苯乙烯珠粒(Spherotech,Inc.)與1微克人類抗c-fms單株抗體(1.2)小鼠抗c-fms單株抗體(MAB 329、MAB 3291及MAB3292[R&D Systems])或大鼠抗c-fms單株抗體(2-4A5-2[Invitrogen]、O.N.178及5J15[U.S.Biological])混合於0.2毫升FPBS中。在室溫下培養1小時後,將抗體-珠粒複合物用1.25毫升洗滌緩衝液(FPBS)洗滌3次,同時藉由以18,000×g離心1分鐘在洗滌之間進行收集。隨後將抗體用1微克/毫升之接合FITC之種類適當之山羊二次抗體(Southern Biotech)染色達30分鐘。
重複洗滌步驟且將抗體-珠粒複合物再懸浮於0.5毫升FPBS中以供分析。藉由FACS(Becton Dickinson)分析偵測結合抗生物素蛋白-珠粒複合物之抗體。記錄各樣品之平均(X)螢光強度。
抗體競爭性檢定
為利用螢光素進行標記,將單株抗體以1毫克/毫升之濃度透析或再懸浮於PBS(pH 7.4)中做準備。將混合有來自Molecular Probes之異構體(F-2181)之標記([6-螢光素-5-(及-6)-甲醯胺基]己酸,琥珀醯亞胺基酯5(6)-SFX)
以10:1(標記:蛋白質)之莫耳比率自DMSO中10毫克/毫升儲備液中添加至蛋白質中。在室溫下,於暗處將混合物培養1小時。藉由在PBS中之NAP 5管柱層析隨後0.2微米過濾來使經標記抗體與游離標記分離。對於各競爭實驗而言,組裝在FPBS中含有25倍過量(25微克/毫升)之未經標記之競爭劑抗體、3.5×105個塗覆有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之生物素珠粒的結合反應。在預先培養15分鐘後,添加FITC標記之抗體(1微克/毫升)。自此時開始,所述方法遵循單色彩方法。
結果及討論
可以利用FITC標記之抗-抗生物素蛋白抗體藉由FACScan偵測293T細胞中表現之所有融合蛋白。如實例12中所述,所測試之若干抗體結合需要Ig1-2抗生物素蛋白融合構築體中所見之Ig樣環1及Ig樣環2區存在的類似抗原決定基。因此,可利用本文所提供之人類抗體、市售抗人類c-fms抗體及抗生物素蛋白融合構築體組中之所選成員中的一種進行結合及競爭實驗。
如所預期的,所有市售抗體均能夠成功結合全長c-fms ECD Ig1-5構築體。在6種市售抗體中,有一種(MAB 3291)能夠結合Ig1-2構築體,表明其為人類抗c-fms抗原決定基之可能競爭劑。其他結合實驗是使用Ig1構築體進行。經證實,MAB3291結合Ig1構築體,表明其抗原決定基完全位於Ig樣1功能域內。經確認,Ig1及Ig1-2構築體中所見之關於MAB329微小信號為抗體與珠粒之背景結合。
競爭資料表明,商業來源之抗體甚至以25倍過量之競爭劑抗體亦不能阻斷代表性人類抗體。
來自結合及競爭實驗之組合資料表明,市售抗體結合不為人類抗c-fms抗體所利用之抗原決定基。
實例14:藉由c-fms之精胺酸/麩胺酸掃描進行抗c-fms抗體之抗原決定基定位
使用精胺酸/麩胺酸掃描方法來定位與c-fms結合之抗體。精胺酸與麩胺酸側鏈帶電且體積較大,並且可能會破壞抗體與c-fms之結合。因此,這種方法可以指示當突變時負面影響抗原結合蛋白質與c-fms之結合的殘基。這表明未突變抗原結合蛋白質中之相應殘基可以與抗原結合蛋白質接觸或緊密鄰近於抗體,以致利用精胺酸或麩胺酸之取代足以影響結合。
精胺酸/麩胺酸突變體之構築、表現及表徵
選擇分佈於c-fms之前三個Ig功能域中之95個胺基酸進行突變。選擇偏向除半胱胺酸及脯胺酸以外之帶電或極性胺基酸,以便降低會產生錯誤摺疊之蛋白質之突變的可能性。使非精胺酸胺基酸突變成精胺酸;使精胺酸及離胺酸突變成麩胺酸。
在96孔型式(format)中合成含有突變殘基之有義及反義寡核苷酸。使用Quikchange II套組(Stratagene,#200523)進行c-fms細胞外功能域-Flag-His標記之構築體(“野生型”)的突變誘發。在96孔培養盤中於瞬時轉染之293-6E細胞懸浮液(NRCC)中表現pTT5載體中Flag-His標記之
c-fms的所有突變構築體。藉由針對His標籤隨後針對抗同型Alexa-fluor抗體之西方墨點法表徵條件培養基中重組蛋白質之表現量及完整性。使用條件培養基中之蛋白質進行後續抗原決定基定位實驗。
藉由在ePage SDS-PAGE電泳裝置(Invitrogen)上使來自各孔之上清液跑膠、壓印且用抗His抗體(Novagen)隨後抗同型Alexa-fluor抗體探查來表徵突變體之表現。表現各突變體構築體。
構形抗原決定基之測定
為確定抗c-fms抗體是否結合c-fms上之構形抗原決定基,在還原及非還原條件下於西方墨點上個別地執行三種抗c-fms抗體(1.2 SM、1.109 SM及2.360)以及c-fms。
如藉由在還原條件下西方墨點中缺乏譜帶所證實,展示抗體1.2 SM及2.360結合構形抗原決定基,而利用抗體1.109 SM觀察到明帶(light band),表明其能夠結合線性抗原決定基。
BioPlex結合檢定
使用基於珠粒(beads-based)之多重化檢定來同時量測抗體與95 c-fms突變體、野生型及負對照之結合。在室溫(RT)下,將100組彩色編碼之鏈黴素塗覆之LumAvidin珠粒(Luminex)與生物素化抗5×組胺酸抗體(Qiagen,#1019225)結合1小時,隨後洗滌。隨後在室溫下,使各彩色編碼之珠粒組與100微升上清液中之c-fms突變體、野生型或負對照結合1小時,且洗滌。
彙集各自與特定蛋白質締合之彩色編碼之珠粒組。將所彙集之珠粒等分至96孔過濾板(Millipore,#MSBVN1250)之96個孔中。將以3倍稀釋之100微升抗c-fms抗體(1.2 SM、1.109 SM及2.360)添加至三個管柱中達三個點,且在室溫下培養1小時並洗滌。將100微升1:200稀釋之藻紅蛋白(PE)接合之抗人類IgG Fc(Jackson Immunoresearch,#109-116-170)添加至各孔中並在室溫下培養1小時,且洗滌。
將珠粒再懸浮於PBS中之1% BSA中,振盪10分鐘且在BioPlex儀(Bio-Rad)上讀取。所述儀器藉由各珠粒之彩色編碼來鑑別各珠粒,且根據PE染色之螢光強度量測與珠粒結合之抗體的量。將抗體與各突變體之結合直接與其與同一池中之野生型之結合相比較。
鑑別與突變體c-fms結合之抗體
憑經驗確定在結合過程中檢定系統之可變性及變化之顯著性。藉由使野生型c-fms與所有100組彩色編碼之珠粒結合,憑經驗確定珠粒與珠粒以及孔與孔之可變性。將珠粒分散於96孔板之各孔中,且在所述板之所有12個管柱中,利用沿所述板之各管柱3倍稀釋的抗c-fms抗體1.2 SM來進行探查。使用曲線擬合由量測最大信號、最小信號及斜率之可變性得到EC50。使用可變性量測來確定EC50之位移量值是否顯著。
使用加權4參數邏輯斯蒂曲線擬合(weighted 4 Parameter Logistical curve fit)(利用Splus中之VarPower
的4PL)來繪製抗體結合平均螢光強度(MFI)圖。使用各池中之三種野生型對照來測定實驗可變性。將抗體與突變體抗原之結合與其與各野生型對照之結合相比較。計算突變體與各野生型對照之間EC50倍數變化之99%信賴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且對與產生較大p值之野生型對照的比較加以報導。應用使用Benjamini-Hochberg錯誤發現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控制之多重性調節。認為EC50之99% CI明顯不同於野生型EC50(亦即具有0.02或更低之FDR調節之p值)的突變對於蛋白質抗原與抗原結合蛋白質之間之特異性結合反應極為重要。
此外,認為如藉由使最大MFI信號降低至野生型之30%或更低所證實,減小結合之突變會顯著影響蛋白質抗原與抗原結合蛋白質之間之結合。表23中概述顯著降低1.2 SM、1.109及2.36抗體與人類c-fms細胞外功能域之結合之能力的突變之“碰撞”或位置。表23中所使用之符號為:(野生型殘基:多肽中之位置:突變體殘基),其中編號如SEQ ID NO:1中所示。
由於在表23中所示之特定突變存在下仍保持至少一種抗體之結合,故突變體蛋白質不太可能因引入突變而引起錯誤摺疊或聚集。由於所述抗體仍能夠結合抗原,故對於引起所有抗體EC50位移之突變而言,事實亦是如此。
儘管如藉由面元劃分分析(binning analysis)所表明,各測試抗體結合類似區域,但能藉由抑制抗體與突變體抗原之結合之突變來辨識各抗體。一些突變會影響多種抗體,這與抗體屬於類似面元之事實相符。
實例15:MDAMB231乳腺癌異種移植物之生長的抑制
由於本文所提供之抗原結合蛋白質結合人類c-fms,但不結合小鼠c-fms,故利用結合鼠科c-fms之抗體來進行一系列活體內實驗,以說明抗c-fms抗體治療癌症之功用。
在Matrigel(1:1)存在下,經皮下向無胸腺裸鼠中植入1千萬個MDAMB231人類乳腺癌細胞。自腫瘤細胞植入第一天內開始,經腹膜內每週三次向小鼠注射100微升PBS中之400微克抗鼠科c-fms抗體或400微克對照大鼠抗小鼠IgG達所述研究之持續時間。腫瘤量測值及治療天數繪示於圖16中。51天後,對小鼠實施安樂死且收集腫瘤並用福爾馬林(formalin)固定。評估H&E染色切片及F4/80(巨噬細胞標記)靶向之免疫組織化學切片。在對治療及族群未知之情況下進行所有評分。來自經抗鼠科c-fms抗體治療之小鼠之切片展現明顯低於經對照治療之小鼠之染色,因此表明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數量明顯減少。為能更
客觀地評估壞死程度,使用Metavue軟體捕獲AFOG染色切片之數位影像,量測腫瘤之完整橫截面積及壞死之橫截面積。隨後由這些量測值計算各腫瘤之壞死百分比且將其繪示於圖16中。這些結果表明,抗c-fms抗體能減小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增加壞死且抑制MDAMB231乳腺癌異種移植物之生長。
實例16:已建立之NCIH1975肺腺癌異種移植物之生長的抑制
在Matrigel(1:1)存在下,經皮下向無胸腺裸鼠中植入1千萬個NCIH1975人類肺腺癌細胞。使腫瘤生長至250-300立方毫米後,經腹膜內每週三次向小鼠注射100微升PBS中之400微克抗鼠科c-fms抗體或400微克對照大鼠抗小鼠IgG達所述研究之持續時間。每週一次用30毫克/公斤歐洲紫杉醇(正對照)治療第三組小鼠。腫瘤量測值及治療天數繪示於圖17中,其展現抗c-fms抗體能夠抑制已建立之NCIH1975肺腺癌異種移植物之生長。
上述腫瘤模型說明抑制CSF-1/cfms軸(諸如本文所揭露者)之活性之抗cfms抗體用於治療癌症之功用。所述抗體降低患病組織中滲透巨噬細胞之能力意味著所述抗體亦能用於代謝及發炎性疾病。
實例17:調節CSF-1/CSF-1R相互作用以控制血管生成
為測試巨噬細胞之CSF-1介導之募集、分化以及刺激是否涉及促進腫瘤或其他正常組織中之血管生成,評估兩
種不同之中和(neutralizing)大鼠抗鼠科CSF-1R單株抗體(M279是於內部產生,而另一種FS98是自Ebiosciences獲得)對活體內小鼠角膜血管生成之影響。投與對照mAb、M279或AFS98單次全身劑量後第5天,量測並分析以下參數:1)與小鼠角膜血管生成反應有關之血管密度;2)小鼠CSF-1之循環量;3)角膜及其他組織中巨噬細胞滲透量。
小鼠角膜囊袋檢定
將4毫米之PVA海綿(M-PACT Worldwide,Eudora,KS)精確地切成相等的兩片,且將其浸入8微升含有2.4微克重組人類FGF-2或48微克重組人類VEGF(R&D Systems,Minneapolis,MN)之PBS中。將所述海綿無菌(asceptically)處理成48片適用於角膜囊袋植入之類似尺寸之微小海綿片段(小球)。各海綿片段含有約50奈克重組人類FGF-2或1微克重組人類VEGF。使用全身麻醉將雌性C57 BL/6小鼠(7-10週齡)麻醉且藉由在每一隻眼中置入1滴丙美卡因(Proparacaine)局麻劑來使眼為角膜切口作準備。在角膜中間產生一道精細切口且在角膜基質中沿眼部彎曲在距角膜緣約1毫米處產生開口(“囊袋”)。將含有PBS、VEGF或FGF-2之小球置入角膜囊袋中,且經腹膜內用200微升無熱原質PBS中之250微克劑量大鼠IgG(Sigma,St.Louis,MO);或用250微克經純化大鼠抗小鼠CSF-1R治療動物。小球植入後第5天,用全身麻醉劑將小鼠麻醉,且在裝備有Insight Spot數位攝影機
(其裝備有與含有所述小球之子午線(meridian)中之極軸呈45度入射角之近垂直式照明器)的立體顯微鏡下使每一隻眼(角膜)顯影。藉由減色濾光鏡(Adobe Photoshop)處理所述所獲取之數位影像,且使用Bioquant影像分析軟體(Nashville,TN)分析以確定角膜周界總密度內超過匹配可見毛細管之臨限之像素的分率。藉由使用像素分率測定角膜之總血管密度,其結果表示為血管區域像素數與整隻眼區域像素數之比率。
小鼠CSF-1 ELISA
根據製造商之說明,使用DUOSET抗體ELISA系統(R&D systems)測定作為抗CSF-1R抗體活性之生物標記的小鼠CSF-1之血清含量。
小鼠肝臟及角膜組織中巨噬細胞及血管之免疫定位
為確定抗小鼠CSF-1R抗體對組織中巨噬細胞及血管含量之影響,使用與Alexa 488純系BM8(1:1000)接合之大鼠抗小鼠F4/80(巨噬細胞限制性細胞表面醣蛋白)來偵測組織巨噬細胞。使用接合PE純系390(使用1微克/毫升)之CD31,大鼠抗小鼠PECAM-1 IgG2a偵測內皮細胞。採集組織後,將其冷凍於OCT中以供進一步處理。在室溫下,將5微米肝或角膜切片用冷丙酮固定15分鐘,且隨後用PBS洗滌2次。洗滌後,在室溫下將各切片培養於阻斷溶液(BS)中達30分鐘。添加在BS中上述濃度之F4/80-488及CD31-PE且在室溫下將所述切片培養30分鐘,隨後用PBS洗滌2次。將載片在固定介質(mounting
media)中固定且利用Leica-Hamamutsu-Openlab系統獲取螢光影像。
結果與結論
大鼠抗鼠科CSF-1R中和抗體M279及AFS98將FGF-2明顯抑制約80%,但不抑制VEGF誘導之小鼠角膜血管生成(P<0.01)。與在大鼠IgG治療之小鼠中所觀察之含量相比,單劑量250微克M279或AFS98使鼠科CSF-1血清含量明顯增加(45-83倍增加)。小鼠角膜切片之免疫螢光染色/定位(IMF)結果表明,相比手術/單獨PBS小球植入,FGF-2及VEGF小球植入會增加角膜中巨噬細胞滲透。相比對照大鼠IgG治療,M279治療將刺激物(FGF-2與VEGF)誘發之角膜巨噬細胞滲透穩定地減小約85至96%。小鼠肝切片之IMF結果亦表明,用M279或AFS98之單一治療將使小鼠肝中F4/80陽性巨噬細胞之數量明顯減少約60%,而如CD31 IMF所評定,其不會明顯改變血管密度(P<0.01)。巨噬細胞遵循血管網路,但通常不與血管化小鼠角膜中之微血管共同定位。
當評估兩種血管生成刺激物(FGF-2及VEGF)時,阻斷CSF-1/CSF-1R相互作用以減少巨噬細胞滲透至組織中,同時根據角膜血管密度成像,可知其僅抑制FGF-2血管生成。基於所述結果,可以看出,發炎性環境指示CSF-1反應性組織巨噬細胞何時能便利/促進血管生成,同時亦說明,多個發炎性部位處之組織巨噬細胞需要進行CSF-1/CSF-1R相互作用以維持其在發炎性病灶處之存
在。所述結果表明,在發炎性血管生成主要是由FGF-2驅動之情況下,抑制CSF-1/CSF-1R相互作用能有益於減少新血管形成,尤其為VEGF含量不高但腫瘤血管密度較高之腫瘤中之新血管形成。
實例18:獼猴中之毒理學研究
對獼猴投與1.2 SM抗體並量測藥效學標記。用於研究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之作用的族群展現於表24中。藉由靜脈內注射對獼猴每週投與抗體1.2 SM持續4週,隨後為11週之恢復期,其中在第29天時進行末期屍檢且在3個月時進行恢復期屍檢。量測藥效學標記,包含血清CSF-1含量、酒石酸鹽抗性酸性磷酸酶5b(Trap5b)濃度以及結腸巨噬細胞數量。如下文更為詳細地描述,所述標記中每一者之量測值均表明抗體結合c-fms且抑制c-fms/CSF-1軸之能力。所述標記之含量亦與血液中抗體含量相關。
血清CSF-1含量對用抗體1.2 SM治療之反應
血清CSF-1含量作為一個用以偵測抗c-fms抗體存在及活性之生物標記。這可以藉由小鼠中具有125I標記之CSF-1之巨噬細胞的選擇性降解(Tushinski RJ等人Cell
(1982)28:71-81);CSF-1在c-fms剔除小鼠之血清中升高之觀察(Dai XM等人Blood(2002)99:111-120);以及血清CSF-1含量在經抗小鼠c-fms抗體治療之小鼠中升高之說明得以證實。
針對在-7、8、29、57、85以及99天時收集之血清試樣測定獼猴CSF-1的相對濃度。遵循由檢定製造商(R&D Systems Human CSF-1 DuoSet ELISA kit;Minneapolis,MN)所提供之方案,使用酶連免疫吸附劑檢定(ELISA)分析樣品。藉由與人類CSF-1標準曲線相比較來測定獼猴CSF-1濃度。
為量測血清抗體1.2 SM之濃度,將小鼠抗1.2 SM抗體被動吸附至Maxisorp微定量板各孔(Nunc)中。在移除過量小鼠抗1.2 SM抗體後,用SuperBlock®T20(Pierce,Rockford,IL)阻斷微定量板各孔。藉由將抗體1.2 SM注入100%獼猴血清池來製備標準品及品質控制品(QC)。阻斷後洗滌微定量板各孔。在環境室溫下將標準品、基質空白(NSB)、QC及研究樣品解凍,在用SuperBlock®T20預處理1/50後,接著將其裝載於微定量板各孔中。藉由固定小鼠抗1.2 SM抗體捕獲樣品中之抗體1.2 SM。藉由洗滌微定量板各孔移除未結合之抗體1.2 SM。洗滌後,將第二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接合之小鼠抗1.2 SM抗體添加至微定量板各孔中以結合所捕獲之抗體1.2 SM。藉由洗滌移除未結合之HRP接合抗體。將2組分3,3`,5,5`-四甲基聯苯胺(TMB)底物溶液添加至各孔中。使TMB底物溶液
與過氧化物反應且在HRP存在下產生色度信號,所述信號與初始步驟中捕獲試劑所結合之抗體1.2 SM的量成正比。停止顯色且在450奈米至650奈米下量測色彩強度(光學密度,OD)。使用Watson 7.0.0.01版簡化包(reduction package)使用具有1/Y之加權因子之邏輯斯蒂(自估價(auto-estimate))(4參數邏輯斯蒂;4-PL)回歸模型來簡化資料。
用抗體1.2 SM治療猴子會導致血清CSF-1含量之明顯增加且這與抗體血清濃度相關。因此,已發現在投與抗體後CSF-1血清含量增加且其在血清中積累,且在投藥完成後其接著降低,並且血清抗體含量降低。所述觀察與抗體對c-fms/CSF-1軸起作用相符。
Trap5b含量對用抗體1.2 SM治療之反應
Trap5b含量作為一個抗c-fms抗體之標記(marker)。Trap5b是由破骨細胞特異性表現且為破骨細胞數量之指示劑。由造血細胞之骨髓譜系得到之破骨細胞表現c-fms且利用CSF-1。CSF-1損失會導致CSF-1剔除(op/op)小鼠中破骨細胞及Trap5b含量降低之觀察結果與這一事實相符(Dai XM等人,Blood(2002)99:111-120)。
使用BoneTRAP®檢定(Immunodiagnostic Systems Limited,Fountain Hills,AZ)以測定個體體內TRAP5b之數量。如上文所述測定抗體1.2 SM血清濃度。針對在-7、8、29、57、85以及99天時收集之血清試樣測定血清中TRAP5b及抗體1.2 SM之含量。
在給藥期第29天時,用1.2 SM抗體治療之所有個體具有減少之Trap5b。在用抗體1.2 SM治療後,血清Trap5b濃度隨著血清抗體濃度之降低而增加。用抗體1.2 SM之治療與血清Trap5b濃度之降低相關。
巨噬細胞對用抗體1.2 SM治療之反應
巨噬細胞的數量可作為抗體1.2 SM於獼猴中之活性之另一指標,藉由CD-68染色組織之雷射掃描細胞分析術(laser scanning cytometry,LSC)測定結腸組織中存在之巨噬細胞的數量。在第29天屍檢時自3隻動物/性別/組收集結腸樣品,且在第100天屍檢時自2隻動物/性別/組收集結腸樣品。將各組織樣品收集於OCT(最佳切削溫度(Optimal Cutting Temperature))介質(Sakura Finetek,Torrance,California)中且在乾冰/丁烷浴中冷凍。使用利用抗CD68或同型抗體之常規免疫組織化學來使巨噬細胞染色。使用雷射掃描細胞分析術(LSC)來列舉二胺基聯苯胺(DAB)陽性事件。使用2掃描方法,其中在平台上藉由光電二極體偵測器測定雷射光吸收之數量。第一個低解析度通過可標識載片上所述切片之位置,且隨後較高解析度之通過可獲取場影像。使用LSC相關之iCyte軟體進行DAB染色之定量分析。
表25概述治療後即刻(第29天)及不再投與抗體1.2 SM之恢復期後(第99天)結腸巨噬細胞數量之改變。如自所述表中可以看出,投與抗體1.2 SM可降低集落巨噬細胞之數量,而在停止治療後巨噬細胞數量增加,由此說明
抗體之活性。
實例19:使用c-fms結合蛋白質治療患者之腫瘤
診斷患有惡性腫瘤之人類患者。用有效量之本文所述之c-fms結合蛋白質治療患者。在投與c-fms結合蛋白質後,量測(例如,藉由MRI或PET掃描)腫瘤之尺寸及/或代謝活性。發現響應c-fms結合蛋白質之投與腫瘤尺寸及/或代謝活性或者腫瘤生長、生存力、轉移之其他指示明顯降低。
實例20:使用c-fms結合蛋白質降低惡性腫瘤患者體內之TAM
診斷患有惡性腫瘤之人類患者。用有效量之本文所述之c-fms結合蛋白質治療患者。在投與c-fms結合蛋白質後,量測TAM之數量。發現響應c-fms結合蛋白質之投與TAM之數量明顯減少。
實例21:使用c-fms結合蛋白質治療惡病質
診斷患有癌症之人類患者。用有效量之本文所述之c-fms結合蛋白質治療患者。在投與c-fms結合蛋白質後,評定惡病質之程度。發現響應c-fms結合蛋白質之投與惡病質之程度明顯降低。
實例22:使用c-fms結合蛋白質降低血管化
診斷患有惡性腫瘤之人類患者。用有效量之本文所述之c-fms結合蛋白質治療患者。在投與c-fms結合蛋白質後,採取腫瘤活組織檢查且評定血管化程度。發現響應c-fms結合蛋白質之投與腫瘤血管化程度及/或功能明顯降低。
實例23:使用c-fms結合蛋白質治療發炎性關節炎
診斷患有發炎性關節炎之人類患者。用有效量之本文所述之c-fms結合蛋白質治療患者。在投與c-fms結合蛋白質後,評定發炎程度及/或骨密度。發現響應c-fms結合蛋白質之投與發炎程度及/或骨質溶解明顯降低。
所標識之所有專利及其他公開案都是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以達到描述和揭露(例如)所述公開案中所述的可能與本文所述結合使用之方法的目的。所述公開案僅提供本申請案申請日期之前的揭露內容。就此點看,在任何方面都不應解釋為承認本發明的發明者無權由於現有發明或任何其它原因而使所述揭示案的日期提前。所有有關日期之陳述或有關所述文獻內容之說明都是基於申請者可用之資訊且不應構成有關所述文獻之日期或內容之正確性的
任何許可。
圖1A-1與圖1A-2繪示本文所提供之重鏈可變區之序列比較,圖1B-1與圖1B-2繪示本文所提供之輕鏈可變區之序列比較,其中標示出CDR及構架區。
圖2繪示29個抗c-fms融合瘤之譜系分析。比對與所有經選殖融合瘤之可變重鏈(VH)或可變輕鏈(VL)功能域對應之胺基酸序列並將其彼此相比較以解析抗體多樣性。繪示表示這些比較性比對之系統樹圖,其中水平分枝長度對應於任何兩個序列或序列分枝系(密切相關之序列之族群)之間取代(差異)之相對數量。圖2中指出被歸為一組而用以確定一致序列之序列。
圖3A與圖3B證明以各種融合瘤抗c-fms上清液抑制AML-5增殖。圖3A繪示利用融合瘤抗c-fms上清液之AML-5生物檢定。圖3B繪示利用經純化重組抗c-fms抗體之AML-5生物檢定。在降低濃度之抗體存在下,將AML-5細胞與10奈克/毫升(ng/ml)CSF-1一起培養。72小時後,使用Alamar Blue量測細胞增殖。
圖4繪示在CSF-1中滴定c-fms抗體之CynoBM檢定。描述藉由各種融合瘤抗c-fms上清液抑制富集CSF-1之獼猴骨髓細胞的增殖。在降低濃度之抗體存在下,將獼猴骨髓細胞與10奈克/毫升CSF-1一起培養。72小時後,使用Alamar Blue量測細胞增殖。
圖5繪示藉由IgG2 mAb(PT,母型)抑制配位體誘導
之pTyr-c-fms。使293T/c-fms細胞血清饑餓1小時且用連續滴定(1.0至0.0001微克/毫升(μg/ml))或1.0微克/毫升(對照)之IgG2 mAb 1.109、1.2或2.360(PT)以及對照mAb抗c-fms 3-4A4(非阻斷型)及抗h-CD39 M105(非特異性)進行處理。隨後在37℃下將細胞用50奈克/毫升CSF-1刺激5分鐘。利用如所述之抗c-fms C20將全細胞溶解產物免疫沈澱。用抗pTyr 4G10(上圖)或抗c-fms C20(下圖)探查西方墨點(Western blot)以分別偵測pTyr/c-fms及總c-fms。
圖6比較藉由IgG2 mAb(PT對SM(經處理之體細胞突變))抑制配位體誘導之pTyr-c-fms。使293T/c-fms細胞血清饑餓1小時且用1.0及0.1微克/毫升之IgG2 mAb 1.109、1.2或2.360(PT或SM)以及對照mAb抗c-fms 3-4A4(非阻斷型)處理。隨後在37℃下用50奈克/毫升CSF-1刺激細胞且利用如所述之抗c-fms C20使全細胞溶解產物免疫沈澱。用抗pTyr 4G10(上圖)或抗c-fms C20(下圖)探查西方墨點以分別偵測pTyr/c-fms及總c-fms。
圖7繪示藉由IgG2 mAb(PT對SM形式)免疫沈澱c-fms之西方墨點。4℃下使用2.5微克/毫升之IgG2 mAb 1.109、1.2或2.360(PT或SM形式)及抗c-fms C20將未經刺激之293T/c-fms細胞之全細胞溶解產物免疫沈澱隔夜。用抗c-fms C20及抗兔IgG/HRP探查(probe)西方墨點。
圖8繪示人類c-fms之細胞外功能域區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1)。
圖9繪示c-fms SNP之免疫沈澱之西方墨點。構築所述c-fms SNP之表現構築體並在293T/c-fms細胞中瞬時表現。接著用各mAb及對照Ab將未經刺激之全細胞溶解產物免疫沈澱。用c-fms H300及抗兔IgG/HRP探查西方墨點。
圖10繪示人類c-fms ECD(細胞外功能域)及截斷(truncations)之構築體之圖。將抗生物素蛋白標籤順框(in frame)融合於c-fms之N末端處。圖中指出各c-fms構築體之前四個及後四個胺基酸。
圖11描述FITC標記之抗-抗生物素蛋白、1.109、1.2以及2.360 c-fms抗體與c-fms ECD及截斷之抗生物素蛋白融合蛋白的結合。
圖12繪示抗-抗生物素蛋白FITC、對照抗體及抗c-fms抗體(經FITC標記)與全長c-fms及Ig樣環2(單獨)融合蛋白之結合。
圖13展現利用20倍(20x)未經標記之1.109、1.2以及2.360 c-fms抗體以及隨後加入1微克/毫升濃度FITC標記之1.109所進行的競爭檢定。
圖14繪示利用20倍(20x)未經標記之1.109、1.2以及2.360 c-fms抗體以及隨後加入1微克/毫升濃度FITC標記之1.2所進行的競爭檢定。
圖15繪示利用20倍(20x)未經標記之1.109、1.2以及2.360 c-fms抗體以及隨後加入1微克/毫升濃度FITC標記之2.360所進行的競爭檢定。
圖16藉由量測腫瘤體積及各腫瘤之壞死百分比來繪示抗鼠科c-fms抗體對MDAMB231乳腺癌異種移植物的生長之抑制。隨後由這些量測值計算各腫瘤壞死百分比且繪示於圖16中。
圖17繪示已建立之NCIH1975肺腺癌異種移植物之生長的抑制。已繪示腫瘤量測值及治療天數,表明抗鼠科c-fms抗體能夠抑制已建立之NCIH1975肺腺癌異種移植物之生長。
<110> 安健股份有限公司(Amgen,Inc.) 柏西爾 肯尼士 艾倫(Kenneth Allan Brasel) 史馬德斯 詹姆士F.(James F.Smothers) 瑟瑞帝 道格拉斯 派特(Douglas Pat Cerretti) 梅林 克里斯多夫(Christopher Mehlin) 森 吉林(Jilin Sun) 弗斯特 史帝芬(Stephen Foster)
<120> 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
<130> APMOL.007VPC
<150> 60/957,148
<151> 2007-08-21
<150> 61/084,588
<151> 2008-07-29
<160> 326
<170> FastSEQ for Windows Version 4.0
<210> 1
<211> 51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
<210> 2
<211> 32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
<210> 3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
<210> 4
<211> 45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
<210> 5
<211> 44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
<210> 6
<211> 45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
<210> 7
<211> 44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
<210> 8
<211> 45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
<210> 9
<211> 45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
<210> 10
<211> 45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
<210> 11
<211> 44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
<210> 12
<211> 45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
<210> 13
<211> 45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
<210> 14
<211> 44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
<210> 15
<211> 44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
<210> 16
<211> 44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
<210> 17
<211> 45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
<210> 18
<211> 45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
<210> 19
<211> 44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
<210> 20
<211> 44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
<210> 21
<211> 44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
<210> 22
<211> 45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
<210> 23
<211> 45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
<210> 24
<211> 44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4
<210> 25
<211> 44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5
<210> 26
<211> 44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6
<210> 27
<211> 45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7
<210> 28
<211> 45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8
<210> 29
<211> 45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9
<210> 30
<211> 44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0
<210> 31
<211> 44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1
<210> 32
<211> 44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2
<210> 33
<211> 44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3
<210> 34
<211> 45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4
<210> 35
<211> 45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5
<210> 36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6
<210> 37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7
<210> 38
<211> 2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8
<210> 39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9
<210> 40
<211> 2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0
<210> 41
<211> 2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1
<210> 42
<211> 2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2
<210> 43
<211> 2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3
<210> 44
<211> 2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4
<210> 45
<211> 2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5
<210> 46
<211> 2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6
<210> 47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7
<210> 48
<211> 2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8
<210> 49
<211> 2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49
<210> 50
<211> 2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0
<210> 51
<211> 21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1
<210> 52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2
<210> 53
<211> 2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3
<210> 54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4
<210> 55
<211> 2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5
<210> 56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6
<210> 57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7
<210> 58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8
<210> 59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59
<210> 60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0
<210> 61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1
<210> 62
<211> 2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2
<210> 63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3
<210> 64
<211> 2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4
<210> 65
<211> 2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5
<210> 66
<211> 21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6
<210> 67
<211> 2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7
<210> 68
<211> 22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8
<210> 69
<211> 2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69
<210> 70
<211> 12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0
<210> 71
<211> 12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1
<210> 72
<211> 12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2
<210> 73
<211> 1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3
<210> 74
<211> 12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4
<210> 75
<211> 12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5
<210> 76
<211> 12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6
<210> 77
<211> 1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7
<210> 78
<211> 12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8
<210> 79
<211> 12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79
<210> 80
<211> 1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0
<210> 81
<211> 1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1
<210> 82
<211> 1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2
<210> 83
<211> 12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3
<210> 84
<211> 12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4
<210> 85
<211> 1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5
<210> 86
<211> 1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6
<210> 87
<211> 1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7
<210> 88
<211> 12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8
<210> 89
<211> 13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89
<210> 90
<211> 1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0
<210> 91
<211> 1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1
<210> 92
<211> 12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2
<210> 93
<211> 12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3
<210> 94
<211> 12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4
<210> 95
<211> 124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5
<210> 96
<211> 1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6
<210> 97
<211> 1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7
<210> 98
<211> 1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8
<210> 99
<211> 1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99
<210> 100
<211> 12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0
<210> 101
<211> 13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1
<210> 102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2
<210> 103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3
<210> 104
<211> 11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4
<210> 105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5
<210> 106
<211> 10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6
<210> 107
<211> 10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7
<210> 108
<211> 10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8
<210> 109
<211> 1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09
<210> 110
<211> 1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0
<210> 111
<211> 10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1
<210> 112
<211> 1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2
<210> 113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3
<210> 114
<211> 10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4
<210> 115
<211> 10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5
<210> 116
<211> 1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6
<210> 117
<211> 1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7
<210> 118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8
<210> 119
<211> 10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19
<210> 120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0
<210> 121
<211> 10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1
<210> 122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2
<210> 123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3
<210> 124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4
<210> 125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5
<210> 126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6
<210> 127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7
<210> 128
<211> 11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8
<210> 129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29
<210> 130
<211> 11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0
<210> 131
<211> 10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1
<210> 132
<211> 10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2
<210> 133
<211> 10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3
<210> 134
<211> 11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4
<210> 135
<211> 11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5
<210> 136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6
<210> 137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7
<210> 138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8
<210> 139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39
<210> 140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0
<210> 141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1
<210> 142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2
<210> 143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3
<210> 144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4
<210> 145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5
<210> 146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6
<210> 147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7
<210> 148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8
<210> 149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49
<210> 150
<211> 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0
<210> 151
<211> 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1
<210> 152
<211> 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2
<210> 153
<211> 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3
<210> 154
<211> 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4
<210> 155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5
<210> 156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6
<210> 157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7
Gly
<210> 158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8
<210> 159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59
<210> 160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0
<210> 161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1
<210> 162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2
<210> 163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3
<210> 164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4
<210> 165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5
<210> 166
<211> 1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6
<210> 167
<211> 1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7
<210> 168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8
<210> 169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69
<210> 170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0
<210> 171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1
<210> 172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2
<210> 173
<211> 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3
<210> 174
<211> 1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4
<210> 175
<211> 1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5
<210> 176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6
<210> 177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7
<210> 178
<211> 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8
<210> 179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79
<210> 180
<211> 1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0
<210> 181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1
<210> 182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2
<210> 183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3
<210> 184
<211> 1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4
<210> 185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5
<210> 186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6
<210> 187
<211> 2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7
<210> 188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8
<210> 189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89
<210> 190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0
<210> 191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1
<210> 192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2
<210> 193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3
<210> 194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4
<210> 195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5
<210> 196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6
<210> 197
<211> 1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7
<210> 198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8
<210> 199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199
<210> 200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0
<210> 201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1
<210> 202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2
<210> 203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3
<210> 204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4
<210> 205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5
<210> 206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6
<210> 207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7
<210> 208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8
<210> 209
<211> 15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09
<210> 210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0
<210> 211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1
<210> 212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2
<210> 213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3
<210> 214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4
<210> 215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5
<210> 216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6
<210> 217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7
<210> 218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8
<210> 219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19
<210> 220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0
<210> 221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1
<210> 222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2
<210> 223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3
<210> 224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4
<210> 225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5
<210> 226
<211> 12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6
<210> 227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7
<210> 228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8
<210> 229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29
<210> 230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0
<210> 231
<211> 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1
<210> 232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2
<210> 233
<211> 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3
<210> 234
<211> 8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4
<210> 235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5
<210> 236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6
<210> 237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7
<210> 238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8
<210> 239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39
<210> 240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40
<210> 241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41
<210> 242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42
<210> 243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43
<210> 244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44
<210> 245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45
<210> 246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400> 246
<210> 247
<211> 98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47
<210> 248
<211> 324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48
<210> 249
<211> 375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49
<210> 250
<211> 363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50
<210> 251
<211> 37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51
<210> 252
<211> 357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52
<210> 253
<211> 387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53
<210> 254
<211> 37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54
<210> 255
<211> 387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55
<210> 256
<211> 360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56
<210> 257
<211> 37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57
<210> 258
<211> 384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58
<210> 259
<211> 360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59
<210> 260
<211> 360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60
<210> 261
<211> 360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61
<210> 262
<211> 384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62
<210> 263
<211> 38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63
<210> 264
<211> 360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64
<210> 265
<211> 35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65
<210> 266
<211> 357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66
<210> 267
<211> 38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67
<210> 268
<211> 357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68
<210> 269
<211> 390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69
<210> 270
<211> 35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70
<210> 271
<211> 363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71
<210> 272
<211> 387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72
<210> 273
<211> 372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73
<210> 274
<211> 34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74
<210> 275
<211> 357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75
<210> 276
<211> 357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76
<210> 277
<211> 360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77
<210> 278
<211> 375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78
<210> 279
<211> 390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79
<210> 280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80
<210> 281
<211> 336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81
<210> 282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82
<210> 283
<211> 31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83
<210> 284
<211> 31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84
<210> 285
<211> 31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85
<210> 286
<211> 339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86
<210> 287
<211> 31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87
<210> 288
<211> 339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88
<210> 289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89
<210> 290
<211> 31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90
<210> 291
<211> 31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91
<210> 292
<211> 339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92
<210> 293
<211> 333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93
<210> 294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94
<210> 295
<211> 31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95
<210> 296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96
<210> 297
<211> 31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97
<210> 298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98
<210> 299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299
<210> 300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300
<210> 301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301
<210> 302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302
<210> 303
<211> 336
<212> DNA
<213> 智人
<400> 303
<210> 304
<211> 321
<212> DNA
<213> 智人
<400> 304
<210> 305
<211> 339
<212> DNA
<213> 智人
<400> 305
<210> 306
<211> 318
<212> DNA
<213> 智人
<400> 306
<210> 307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VARIANT
<222> 4
<223> Xaa=Phe or Leu
<400> 307
<210> 308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9
<223> Xaa=Thr或Pro
<220>
<221> 變異體
<222> 15
<223> Xaa=Leu或Phe
<400> 308
<210> 309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1
<223> Xaa=Glu或Asp
<220>
<221> 變異體
<222> 2
<223> Xaa=Ser或Gln
<220>
<221> 變異體
<222> 3
<223> Xaa=Gly或無
<220>
<221> 變異體
<222> 4,5
<223> Xaa=Leu或無
<220>
<221> 變異體
<222> 6
<223> Xaa=Trp或Gly
<220>
<221> 變異體
<222> 10
<223> Xaa=Val或Leu
<220>
<221> 變異體
<222> (11)...(11)
<223> Xaa=Glu或無
<220>
<221> 變異體
<222> (12)...(12)
<223> Xaa=Gly或無
<220>
<221> 變異體
<222> (13)...(13)
<223> Xaa=Phe或Leu
<400> 309
<210> 310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4
<223> Xaa=Gln或Ser
<220>
<221> 變異體
<222> 8
<223> Xaa=Asp或Tyr
<220>
<221> 變異體
<222> 11
<223> Xaa=Asn或Asp
<220>
<221> 變異體
<222> 15
<223> Xaa=Phe或Tyr
<400> 310
<210> 311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4
<223> Xaa=Asn或Thr
<400> 311
<210> 312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5
<223> Xaa=Ser或Thr
<220>
<221> 變異體
<222> 6
<223> Xaa=Asp或Thr
<220>
<221> 變異體
<222> 8
<223> Xaa=Phe或Pro
<400> 312
<210> 313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4
<223> Xaa=Phe或Val
<220>
<221> 變異體
<222> 5
<223> Xaa=Ser或Asn
<220>
<221> 變異體
<222> 6
<223> Xaa=Asn或Thr
<400> 313
<210> 314
<211> 19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4
<223> Xaa=Ser或Thr
<220>
<221> 變異體
<222> 9
<223> Xaa=Gly或Trp
<220>
<221> 變異體
<222> 11
<223> Xaa=Thr或Ala
<220>
<221> 變異體
<222> 13
<223> Xaa=Tyr或Asn
<400> 314
<210> 315
<211> 19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1
<223> Xaa=Glu,Asp或Gly
<220>
<221> 變異體
<222> 2
<223> Xaa=Tyr,Leu或無
<220>
<221> 變異體
<222> 3
<223> Xaa=Tyr,Arg或Gly
<220>
<221> 變異體
<222> 4
<223> Xaa=His,Gly,Ser,或無
<220>
<221> 變異體
<222> 5
<223> Xaa=Ile,Ala,Leu,或無
<220>
<221> 變異體
<222> 6
<223> Xaa=Leu,Val,Tyr,Pro或無
<220>
<221> 變異體
<222> (7)...(7)
<223> Xaa=Thr,Val,Tyr,Gly,Trp,或無
<220>
<221> 變異體
<222> (8)...(8)
<223> Xaa=Gly,Val,Ser,或Thr
<220>
<221> 變異體
<222> (9)...(9)
<223> Xaa=Ser,Thr,Asp,Asn,或Gly
<220>
<221> 變異體
<222> (10)...(10)
<223> Xaa=Gly,Phe,Pro,或Tyr
<220>
<221> 變異體
<222> (11)...(11)
<223> Xaa=Gly,Tyr,或Asn
<220>
<221> 變異體
<222> (12)...(12)
<223> Xaa=Val或Tyr
<220>
<221> 變異體
<222> (13)...(13)
<223> Xaa=Trp,Ser或Tyr
<220>
<221> 變異體
<222> (17)...(17)
<223> Xaa=Met,Thr,或Val
<400> 315
<210> 316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7
<223> Xaa=Ser或Asn
<400> 316
<210> 317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2
<223> Xaa=Ala或Thr
<220>
<221> 變異體
<222> 7
<223> Xaa=Thr或Pro
<400> 317
<210> 318
<211> 8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5
<223> Xaa=Asn或Asp
<220>
<221> 變異體
<222> 7
<223> Xaa=Leu或Ile
<400> 318
<210> 319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5
<223> Xaa=Ser或Ile
<400> 319
<210> 320
<211> 17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9
<223> Xaa=Glu或Lys
<400> 320
<210> 321
<211> 10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3
<223> Xaa=Gly,Ser或Trp
<220>
<221> 變異體
<222> 4
<223> Xaa=Asn,Asp或Ser
<220>
<221> 變異體
<222> 5
<223> Xaa=Tyr或Phe
<220>
<221> 變異體
<222> 7
<223> Xaa=Asp或Gly
<400> 321
<210> 322
<211> 11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4
<223> Xaa=Gln或His
<220>
<221> 變異體
<222> 7
<223> Xaa=Ser或Asn
<220>
<221> 變異體
<222> 9
<223> Xaa=Phe或Tyr
<400> 322
<210> 323
<211> 7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7
<223> Xaa=Thr或Ile
<400> 323
<210> 324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變異體
<222> 2
<223> Xaa=Gln或Arg
<220>
<221> 變異體
<222> 5
<223> Xaa=Asn或Asp
<220>
<221> 變異體
<222> 6
<223> Xaa=Leu或Phe
<220>
<221> 變異體
<222> 8
<223> Xaa=Phe,Leu或Ile
<400> 324
<210> 325
<211> 12
<212> DNA
<213> 智人
<400> 325
<210> 326
<211> 203
<212> PRT
<213> 智人
<400> 326
Claims (13)
- 一種抗體,包括互補決定區(CDR)CDRH1、CDRH2、CDRH3、CDRL1、CDRL2以及CDRL3,其中所述互補決定區包括如下的胺基酸序列:(a)CDRH1包括SEQ ID NO:147,CDRH2包括SEQ ID NO:163,CDRH3包括SEQ ID NO:186,CDRL1包括SEQ ID NO:193,CDRL2包括SEQ ID NO:214以及CDRL3包括SEQ ID NO:228;(b)CDRH1包括SEQ ID NO:140,CDRH2包括SEQ ID NO:155,CDRH3包括SEQ ID NO:169,CDRL1包括SEQ ID NO:202,CDRL2包括SEQ ID NO:218以及CDRL3包括SEQ ID NO:236;(c)CDRH1包括SEQ ID NO:140,CDRH2包括SEQ ID NO:155,CDRH3包括SEQ ID NO:169,CDRL1包括SEQ ID NO:201,CDRL2包括SEQ ID NO:218以及CDRL3包括SEQ ID NO:236;(d)CDRH1包括SEQ ID NO:142,CDRH2包括SEQ ID NO:157,CDRH3包括SEQ ID NO:187,CDRL1包括SEQ ID NO:206,CDRL2包括SEQ ID NO:221以及CDRL3包括SEQ ID NO:242,其中所述抗體結合至人類c-fms之細胞外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抗體,其中所述抗體包括重鏈可變區(VH)與輕鏈可變區(VL),以及其中VH及VL包括如下的胺基酸序列:(a)VH包括SEQ ID NO:77及VL包括SEQ ID NO:109; (b)VH包括SEQ ID NO:77及VL包括SEQ ID NO:110;(b)VH包括SEQ ID NO:70及VL包括SEQ ID NO:102;(c)VH包括SEQ ID NO:70及VL包括SEQ ID NO:103;(d)VH包括SEQ ID NO:93及VL包括SEQ ID NO:123;(e)VH包括SEQ ID NO:94及VL包括SEQ ID NO:124。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抗體,其中所述抗體包括完全重鏈與完全輕鏈,其中所述完全重鏈與完全輕鏈包括如下的胺基酸序列:(a)所述完全重鏈包括SEQ ID NO:11及所述完全輕鏈包括SEQ ID NO:43;(b)所述完全重鏈包括SEQ ID NO11:及所述完全輕鏈包括SEQ ID NO:44;(c)所述完全重鏈包括SEQ ID NO:4及所述完全輕鏈包括SEQ ID NO:36;(d)所述完全重鏈包括SEQ ID NO:4及所述完全輕鏈包括SEQ ID NO:37;(e)所述完全重鏈包括SEQ ID NO:27及所述完全輕鏈包括SEQ ID NO:57;(f)所述完全重鏈包括SEQ ID NO:28及所述完全輕鏈包括SEQ ID NO:58。
- 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a)至(d)中的任一抗體,其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a)與(b)的任一抗體競爭結合至人 類c-fms之細胞外部分,且其以小於10-8M的平衡結合親和力(KD)結合至人類c-fms。
- 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抗體,能與由胺基酸序列SEQ ID NO:326組成的多肽結合,其中所述抗體不會與由序列SEQ ID NO:1的胺基酸20-126構成的多肽結合,且不會與由序列SEQ ID NO:1的胺基酸85-223構成的多肽結合,其中所述抗體結合至人類c-fms之細胞外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抗體,其(a)為單株抗體、重組抗體、人類抗體、人類化抗體、嵌合抗體、雙特異性抗體或多特異性抗體;(b)為IgG1類、IgG2類、IgG3類或IgG4類;(c)為IgG1類、IgG2類、IgG3類或IgG4類的人類抗體;或(d)為Fab片段、Fab'片段、F(ab')2片段、Fv片段、雙功能抗體、功能域抗體或單鏈抗體分子。
- 一種核酸,其編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抗體,其中所述核酸分子可操作地連接(operably linked)至控制序列。
- 一種載體,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核酸。
- 一種宿主細胞,其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載體或第7項所述之核酸。
-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括至少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抗體,以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醫藥組合物,其進一步包括另一活性劑,所述另一活性劑選自由抗發炎劑、癌症治療劑、骨生長促進(合成代謝)劑及骨抗再吸收劑所構成的族群。
- 一種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抗體的用途,其係用於製備治療或預防選自癌症、骨疾病以及發炎性疾病的病況之藥物。
- 一種製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抗體的方法,包括培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宿主細胞以產生所述抗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95714807P | 2007-08-21 | 2007-08-21 | |
US8458808P | 2008-07-29 | 2008-07-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11829A TW200911829A (en) | 2009-03-16 |
TWI595005B true TWI595005B (zh) | 2017-08-11 |
Family
ID=40019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7131630A TWI595005B (zh) | 2007-08-21 | 2008-08-19 | 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 |
Country Status (30)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8182813B2 (zh) |
EP (4) | EP3330292A1 (zh) |
JP (3) | JP5718640B2 (zh) |
KR (1) | KR101770429B1 (zh) |
CN (1) | CN101802008B (zh) |
AR (1) | AR068347A1 (zh) |
AU (1) | AU2008288974B2 (zh) |
BR (1) | BRPI0815368A2 (zh) |
CA (1) | CA2696761C (zh) |
CL (1) | CL2008002444A1 (zh) |
CR (1) | CR11282A (zh) |
CY (1) | CY1119755T1 (zh) |
DK (1) | DK2188313T3 (zh) |
EA (2) | EA201591355A1 (zh) |
ES (1) | ES2650224T3 (zh) |
HR (1) | HRP20171741T1 (zh) |
HU (1) | HUE037265T2 (zh) |
LT (1) | LT2188313T (zh) |
MX (1) | MX2010001918A (zh) |
NO (1) | NO2188313T3 (zh) |
NZ (1) | NZ583282A (zh) |
PE (1) | PE20091004A1 (zh) |
PL (1) | PL2188313T3 (zh) |
PT (1) | PT2188313T (zh) |
RS (1) | RS56743B1 (zh) |
SG (1) | SG10201500328QA (zh) |
SI (1) | SI2188313T1 (zh) |
TW (1) | TWI595005B (zh) |
WO (1) | WO2009026303A1 (zh) |
ZA (1) | ZA20100154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70977B2 (en) | 2008-03-14 | 2013-06-25 | Transgene S.A. | Antibody against the CSF-1R |
MX2010009894A (es) | 2008-03-14 | 2011-02-22 | Transgene Sa | Anticuerpo contra csf-1r. |
US8183207B2 (en) | 2008-11-26 | 2012-05-22 | Five Prime Therapeutics, Inc. | Treatment of osteolytic disorders and cancer using CSF1R extracellular domain fusion molecules |
US8080246B2 (en) | 2008-11-26 | 2011-12-20 | Five Prime Therapeutics, Inc. |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 (CSF1R) extracellular domain fusion molecules |
IT1394281B1 (it) * | 2009-01-19 | 2012-06-06 | Zardi | Processo per la produzione di proteine di fusione polivalenti e polispecifiche utilizzando come struttura portante l'uteroglobina e prodotti cosi' ottenuti. |
WO2011002494A1 (en) * | 2009-07-01 | 2011-01-06 | University Of Tenessee Research Foundation | Use of immunoglobulin heavy and light chains or fragments therof to bind to aggregated amyloidogenic proteins |
SI2949670T1 (sl) | 2009-12-10 | 2019-05-31 | F. Hoffmann-La Roche Ag | Protitelesa, ki se preferenčno vežejo na zunajcelično domeno 4 človeškega CSF1R, in njihova uporaba |
BR112012020372A8 (pt) * | 2010-03-05 | 2018-01-02 | Hoffmann La Roche | anticorpo que se liga ao csf-1r humano,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ácido nucleico, vetores de expressão, célula hospedeira e método para a produção de um anticorpo recombinante |
US9221910B2 (en) * | 2010-03-05 | 2015-12-29 | Hoffmann-La Roche Inc. | Antibodies against human CSF-1R |
AR080698A1 (es) | 2010-04-01 | 2012-05-02 | Imclone Llc | Anticuerpo o fragmento del mismo que especificamente enlaza la variante de csf -1r humano, composicion farmaceutica que lo comprende, su uso para la manufactura de un medicamento util para el tratamiento de cancer y metodo para determinar si un sujeto es candidato para tratamiento de cancer basado e |
RS58211B1 (sr) * | 2010-05-04 | 2019-03-29 | Five Prime Therapeutics Inc | Antitela koja vezuju csf1r |
CN103261223B (zh) | 2010-10-13 | 2017-03-29 | 詹森生物科技公司 | 人制瘤素m抗体及使用方法 |
KR101993839B1 (ko) | 2011-02-08 | 2019-06-28 | 메디뮨 엘엘씨 | 스타필로코커스 아우레우스 알파 독소에 특이적으로 결합하는 항체 및 이의 사용 방법 |
CN102719404B (zh) * | 2011-03-30 | 2015-02-18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 用于筛选c-Fms激酶抑制剂的细胞模型及筛选方法 |
LT2710033T (lt) * | 2011-05-17 | 2021-06-10 |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 Žmogaus imunodeficito virusą neutralizuojantys antikūnai ir jų panaudojimo būdai |
ES2618828T3 (es) | 2011-07-18 | 2017-06-22 |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Uso de antagonistas de c-Fms |
MX355830B (es) | 2011-10-21 | 2018-05-02 | Transgene Sa | Modulacion de activacion de macrofagos. |
KR20140113683A (ko) | 2011-12-15 | 2014-09-24 | 에프. 호프만-라 로슈 아게 | 인간 csf-1r에 대한 항체 및 이의 용도 |
AR090263A1 (es) * | 2012-03-08 | 2014-10-29 | Hoffmann La Roche | Terapia combinada de anticuerpos contra el csf-1r humano y las utilizaciones de la misma |
US20130302322A1 (en) | 2012-05-11 | 2013-11-14 | Five Prime Therapeutics, Inc. | Methods of treating conditions with antibodies that bind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 (csf1r) |
RU2718751C2 (ru) | 2012-08-31 | 2020-04-14 | Файв Прайм Терапьютикс, Инк. | Способы лечения патологических состояний антителами, которые связываются с рецептором колониестимулирующего фактора 1 (csf1r) |
US9708375B2 (en) | 2013-03-15 | 2017-07-18 | Amgen Inc. | Inhibitory polypeptides specific to WNT inhibitors |
JP2016516092A (ja) | 2013-04-12 | 2016-06-02 | モルフォシス・アー・ゲー | M−csfを標的とする抗体 |
AR095882A1 (es) | 2013-04-22 | 2015-11-18 | Hoffmann La Roche | Terapia de combinación de anticuerpos contra csf-1r humano con un agonista de tlr9 |
GB201315487D0 (en) * | 2013-08-30 | 2013-10-16 | Ucb Pharma Sa | Antibodies |
GB201315486D0 (en) * | 2013-08-30 | 2013-10-16 | Ucb Pharma Sa | Antibodies |
EP3712166A1 (en) | 2013-09-05 | 2020-09-23 | Amgen Inc. | Fc-containing molecules exhibiting predictable, consistent, and reproducible glycoform profiles |
AR097584A1 (es) | 2013-09-12 | 2016-03-23 | Hoffmann La Roche | Terapia de combinación de anticuerpos contra el csf-1r humano y anticuerpos contra el pd-l1 humano |
MX2016014761A (es) | 2014-05-16 | 2017-05-25 | Amgen Inc | Ensayo para detectar poblaciones celulares linfocitos t colaboradores 1 (th1) y linfocitos t colaboradores (th2). |
EP3157957A1 (en) | 2014-06-23 | 2017-04-26 | Five Prime Therapeutics, Inc. | Methods of treating conditions with antibodies that bind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 (csf1r) |
SMT202100164T1 (it) | 2014-10-29 | 2021-05-07 | Bristol Myers Squibb Co | Terapia di combinazione per il cancro |
JP6797801B2 (ja) | 2014-12-22 | 2020-12-09 | ファイヴ プライム セラピューティクス インク | Pvnsを治療するための抗csf1r抗体 |
CA2980460A1 (en) | 2015-04-13 | 2016-10-20 | Five Prime Therapeutics, Inc. |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cancer |
WO2016187216A1 (en) * | 2015-05-18 | 2016-11-24 | Bluebird Bio, Inc. | Anti-ror1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
CN107660152B (zh) | 2015-05-27 | 2021-11-05 | Ucb生物制药私人有限公司 | 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
EP3108897A1 (en) | 2015-06-24 | 2016-12-28 | F. Hoffmann-La Roche AG | Antibodies against human csf-1r for use in inducing lymphocytosis in lymphomas or leukemias |
MA48579A (fr) | 2015-09-01 | 2020-03-18 | Agenus Inc | Anticorps anti-pd1 et méthodes d'utilisation de ceux-ci |
CA2998350A1 (en) * | 2015-09-16 | 2017-03-23 | John Lippincott | Anti-cd115 antibodies |
JP7038064B2 (ja) | 2016-04-18 | 2022-03-17 | セルデックス セラピューティ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ヒトcd40に結合するアゴニスト抗体およびその使用 |
BR112018076281A2 (pt) | 2016-06-20 | 2019-03-26 | Kymab Limited | imunocitocina, uso de uma imunocitocina, método,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método para tratar uma doença proliferativa em um animal, ácido nucleico, vetor, hospedeiro e anticorpo ou fragmento do mesmo |
WO2018036852A1 (en) | 2016-08-25 | 2018-03-01 | F. Hoffmann-La Roche Ag | Intermittent dosing of an anti-csf-1r antibody in combination with macrophage activating agent |
MA50948A (fr) | 2016-12-07 | 2020-10-14 | Agenus Inc | Anticorps et procédés d'utilisation de ceux-ci |
CN110072553B (zh) | 2016-12-22 | 2023-09-15 |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 在抗pd-l1/pd1治疗失败之后抗csf-1r抗体与抗pd-l1抗体组合对肿瘤的治疗 |
WO2018183366A1 (en) | 2017-03-28 | 2018-10-04 | Syndax Pharmaceuticals, Inc. | Combination therapies of csf-1r or csf-1 antibodies and a t-cell engaging therapy |
US20200031944A1 (en) | 2017-03-31 | 2020-01-30 | Five Prime Therapeutics, Inc. |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cancer using anti-gitr antibodies |
WO2018195283A1 (en) | 2017-04-19 | 2018-10-25 | Elstar Therapeutics, Inc. | Multispecific molecules and uses thereof |
EP3624848A1 (en) | 2017-05-19 | 2020-03-25 | Syndax Pharmaceuticals, Inc. | Combination therapies |
JP7164141B2 (ja) | 2017-06-08 | 2022-11-01 | 株式会社フリーハンド | 帽子 |
CN111094352B (zh) | 2017-08-25 | 2024-10-01 | 戊瑞治疗有限公司 | B7-h4抗体及其使用方法 |
BR112020004879A2 (pt) | 2017-09-13 | 2020-09-15 | Five Prime Therapeutics, Inc. | métodos para tratar o câncer pancreático, para tratar o câncer e para determinar a responsividade de um sujeito com câncer |
EP3720881A1 (en) | 2017-12-08 | 2020-10-14 | Elstar Therapeutics, Inc. | Multispecific molecules and uses thereof |
EP3759142A1 (en) | 2018-03-02 | 2021-01-06 | Five Prime Therapeutics, Inc. | B7-h4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
AU2019243848B2 (en) | 2018-03-26 | 2025-01-02 | Amgen Inc. | Total afucosylated glycoforms of antibodies produced in cell culture |
IL277797B1 (en) | 2018-04-12 | 2024-11-01 | Amgen Inc | Methods for making stable protein compositions |
JP7525471B2 (ja) | 2018-07-24 | 2024-07-30 | メディミューン,エルエルシー | S.アウレウス(S.aureus)クランピング因子A(ClfA)に対する抗体 |
KR20210081322A (ko) | 2018-08-02 | 2021-07-01 | 다인 세라퓨틱스, 인크. | 근육 표적화 복합체 및 디스트로핀병증을 치료하기 위한 그의 용도 |
EP3856350A1 (en) | 2018-09-27 | 2021-08-04 | Marengo Therapeutics, Inc. | Csf1r/ccr2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
BR112021006622A2 (pt) | 2018-10-09 | 2021-07-20 | Medimmune, Llc | combinações de anticorpos anti-staphylococcus aureus |
EP3894014A4 (en) * | 2018-12-13 | 2022-04-20 | Development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 Anti-human csf-1r antibody and uses thereof |
EP3930852A4 (en) * | 2019-02-26 | 2022-12-28 | Sorrento Therapeutics, Inc. | Antigen binding proteins that bind bcma |
TW202112812A (zh) * | 2019-05-24 | 2021-04-01 | 香港商安立璽榮生醫(香港)有限公司 | Csf1r抗體、il10融合蛋白及其用途 |
US20220363760A1 (en) | 2019-05-30 | 2022-11-17 |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 Multi-tumor gene signature for suitability to immuno-oncology therapy |
EP3976832A1 (en) | 2019-05-30 | 2022-04-06 |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 Methods of identifying a subject suitable for an immuno-oncology (i-o) therapy |
CN114174537A (zh) | 2019-05-30 | 2022-03-11 |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 细胞定位特征和组合疗法 |
AU2020346886A1 (en) * | 2019-09-13 | 2022-04-14 | Memorial Hospital For Cancer And Allied Diseases | Anti-CD371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
US20220370463A1 (en) * | 2019-09-19 | 2022-11-24 | New York Society for the Relief of the Ruptured and Crippled, Maintaining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 | Stabilized c-fms intracellular fragments (ficd) promote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arthritic bone erosion |
KR20220069982A (ko) | 2019-09-26 | 2022-05-27 | 암젠 인크 | 항체 조성물의 생산 방법 |
CN114430747B (zh) | 2019-09-26 | 2025-02-25 | 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 | 抗csf-1r抗体 |
CN114846135A (zh) | 2019-11-04 | 2022-08-02 | 杜克大学 | 原发性和转移性癌症的治疗 |
CN111068054B (zh) * | 2019-11-06 | 2022-02-11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以csf1r作为药物靶点治疗肿瘤的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
US20230273126A1 (en) | 2020-06-04 | 2023-08-31 | Amgen Inc. | Assessment of cleaning procedures of a biotherapeutic manufacturing process |
EP4204453A1 (en) | 2020-08-31 | 2023-07-05 |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 Cell localization signature and immunotherapy |
KR20230087539A (ko) | 2020-10-15 | 2023-06-16 | 암젠 인크 | 항체 생산 방법에서의 상대적인 비결합 글리칸 |
WO2022120179A1 (en) | 2020-12-03 | 2022-06-09 |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 Multi-tumor gene signatures and uses thereof |
WO2022125576A1 (en) * | 2020-12-09 | 2022-06-16 | Janux Therapeutics, Inc. |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tumor activated antibodies targeting psma and effector cell antigens |
WO2022132636A1 (en) * | 2020-12-14 | 2022-06-23 | AmMax Bio, Inc. | High concentration formulations of anti-csf1 and anti-csf1r antibodies |
EP4352094A1 (en) | 2021-06-07 | 2024-04-17 | Amgen Inc. | Using fucosidase to control afucosylation level of glycosylated proteins |
US11969475B2 (en) | 2021-07-09 | 2024-04-30 | Dyne Therapeutics, Inc. | Muscle targeting complexes and uses thereof for treating 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 |
US11771776B2 (en) | 2021-07-09 | 2023-10-03 | Dyne Therapeutics, Inc. | Muscle targeting complexes and uses thereof for treating dystrophinopathies |
AU2022309028A1 (en) * | 2021-07-09 | 2024-01-25 | Dyne Therapeutics, Inc. | Muscle targeting complexes and formulations for treating dystrophinopathies |
CN113712526B (zh) * | 2021-09-30 | 2022-12-30 | 四川大学 | 一种脉搏波提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MX2024003852A (es) | 2021-10-05 | 2024-05-24 | Amgen Inc | Unión al receptor fc-gamma y contenido de glucanos. |
CN118871451A (zh) | 2022-03-18 | 2024-10-29 |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 分离多肽的方法 |
AU2023254846A1 (en) | 2022-04-15 | 2024-10-10 | Dyne Therapeutics, Inc. | Muscle targeting complexes and formulations for treating myotonic dystrophy |
WO2023215725A1 (en) | 2022-05-02 | 2023-11-09 | Fred Hutchinson Cancer Center |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cellular immunotherapy |
WO2024138213A2 (en) * | 2022-12-23 | 2024-06-27 | The Wistar Institute Of Anatomy And Biology | Siglec 9 inhibitor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for enhancing immunotherapy efficacy |
WO2024220916A1 (en) | 2023-04-20 | 2024-10-24 | Amgen Inc. | Methods of determining relative unpaired glycan content |
CN116903740B (zh) * | 2023-04-21 | 2024-04-30 | 星奕昂(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靶向ror1的抗体及其应用 |
TW202446418A (zh) | 2023-05-17 | 2024-12-01 | 美商錫達斯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 使用抗群落刺激因子1受體抗體治療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關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症候群之方法 |
WO2025038600A1 (en) | 2023-08-14 | 2025-02-20 | Amgen Inc. | Methods for reducing yellow color |
WO2025038763A1 (en) | 2023-08-15 | 2025-02-20 |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 Ceramic hydroxyapatite chromatography flow through method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87837A (zh) * | 2002-11-15 | 2006-06-14 | 希龙公司 | 防止和治疗癌转移以及与癌转移相关的骨质损失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73919A (en) | 1969-10-23 | 1973-11-20 | Du Pont | Polylactide-drug mixtures |
US4263428A (en) | 1978-03-24 | 1981-04-21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is-anthracycline nucleic acid function inhibitors and improved method for administering the same |
US4399216A (en) | 1980-02-25 | 1983-08-16 |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 Processes for inserting DNA into eucaryotic cells and for producing proteinaceous materials |
IE52535B1 (en) | 1981-02-16 | 1987-12-09 | Ici Plc | Continuous release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
DE3374837D1 (en) | 1982-02-17 | 1988-01-21 | Ciba Geigy Ag | Lipids in the aqueous phase |
US4816567A (en) | 1983-04-08 | 1989-03-28 | Genentech, Inc. | Recombinant immunoglobin preparations |
HUT35524A (en) | 1983-08-02 | 1985-07-29 | Hoechst Ag | Process for preparing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regulatory /regulative/ peptides providing for the retarded release of the active substance |
DE3474511D1 (en) | 1983-11-01 | 1988-11-17 | Terumo Corp |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ntaining urokinase |
US4740461A (en) | 1983-12-27 | 1988-04-26 | Genetics Institute, Inc. | Vectors and methods for transformation of eucaryotic cells |
US4751180A (en) | 1985-03-28 | 1988-06-14 | Chiron Corporation | Expression using fused genes providing for protein product |
EP0200252B1 (en) * | 1985-05-02 | 1999-03-10 | Yamanouchi Europe B.V. | Tablets comprising trimethoprim and a sulfonamide |
US4935233A (en) | 1985-12-02 | 1990-06-19 | G. D. Searle And Company | Covalently linked polypeptide cell modulators |
AU597574B2 (en) | 1986-03-07 | 1990-06-07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ethod for enhancing glycoprotein stability |
US4959455A (en) | 1986-07-14 | 1990-09-25 | Genetics Institute, Inc. | Primate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IL-3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
EP0281604B1 (en) | 1986-09-02 | 1993-03-31 | Enzon Labs Inc. | Single polypeptide chain binding molecules |
US4946778A (en) | 1987-09-21 | 1990-08-07 | Genex Corporation | Single polypeptide chain binding molecules |
US5260203A (en) | 1986-09-02 | 1993-11-09 | Enzon, Inc. | Single polypeptide chain binding molecules |
US4912040A (en) | 1986-11-14 | 1990-03-27 | Genetics Institute, Inc. | Eucaryotic expression system |
US5011912A (en) | 1986-12-19 | 1991-04-30 | Immunex Corporation | Hybridoma and monoclonal antibody for use in an immunoaffinity purification system |
US4965195A (en) | 1987-10-26 | 1990-10-23 | Immunex Corp. | Interleukin-7 |
US4968607A (en) | 1987-11-25 | 1990-11-06 | Immunex Corporation | Interleukin-1 receptors |
WO1989011540A1 (en) | 1988-05-27 | 1989-11-30 | Synergen, Inc. | Interleukin-1 inhibitors |
GB8823869D0 (en) | 1988-10-12 | 1988-11-16 | Medical Res Council | Production of antibodies |
WO1990005183A1 (en) | 1988-10-31 | 1990-05-17 | Immunex Corporation | Interleukin-4 receptors |
US5530101A (en) | 1988-12-28 | 1996-06-25 | Protein Design Labs, Inc. | Humanized immunoglobulins |
JP2762522B2 (ja) | 1989-03-06 | 1998-06-04 | 藤沢薬品工業株式会社 | 血管新生阻害剤 |
US5112946A (en) | 1989-07-06 | 1992-05-12 | Repligen Corporation | Modified pf4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
US5683888A (en) | 1989-07-22 | 1997-11-04 | University Of Wales College Of Medicine | Modified bioluminescent proteins and their use |
US5292658A (en) | 1989-12-29 | 1994-03-08 | University Of Georgi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Boyd Graduate Studies Research Center | Cloning and expressions of Renilla luciferase |
WO1991010741A1 (en) | 1990-01-12 | 1991-07-25 | Cell Genesys, Inc. | Generation of xenogeneic antibodies |
US6673986B1 (en) | 1990-01-12 | 2004-01-06 | Abgenix, Inc. | Generation of xenogeneic antibodies |
US6713610B1 (en) | 1990-01-12 | 2004-03-30 | Raju Kucherlapati | Human antibodies derived from immunized xenomice |
AU651596B2 (en) | 1990-06-05 | 1994-07-28 | Immunex Corporation | Type II interleukin-1 receptors |
US5789650A (en) | 1990-08-29 | 1998-08-04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for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
US5633425A (en) | 1990-08-29 | 1997-05-27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
US5661016A (en) | 1990-08-29 | 1997-08-26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of various isotypes |
US6255458B1 (en) | 1990-08-29 | 2001-07-03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 High affinity human antibodies and human antibodies against digoxin |
US5545806A (en) | 1990-08-29 | 1996-08-13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 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for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
US5814318A (en) | 1990-08-29 | 1998-09-29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for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
US6300129B1 (en) | 1990-08-29 | 2001-10-09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for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
US5625126A (en) | 1990-08-29 | 1997-04-29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for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
US5874299A (en) | 1990-08-29 | 1999-02-23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
US5770429A (en) | 1990-08-29 | 1998-06-23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
EP0814159B1 (en) | 1990-08-29 | 2005-07-27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genic mice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
US5877397A (en) | 1990-08-29 | 1999-03-02 | Genpharm International Inc. | Transgenic non-human animals capable of producing heterologous antibodies of various isotypes |
US5892112A (en) | 1990-11-21 | 1999-04-06 | Glycomed Incorporated | Process for preparing synthetic matrix metalloprotease inhibitors |
DE69131780T2 (de) | 1991-03-11 | 2000-11-16 | University Of Georgia Research Foundation, Athens | Klonierung und expression der luziferase aus renilla |
AU2249592A (en) | 1991-06-14 | 1993-01-12 | Dnx Corporation | Production of human hemoglobin in transgenic pigs |
EP0593592B1 (en) | 1991-07-08 | 1998-03-25 |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 segmented block copolymer |
US5262522A (en) | 1991-11-22 | 1993-11-16 | Immunex Corporation | Receptor for oncostatin M and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
US5521184A (en) | 1992-04-03 | 1996-05-28 | Ciba-Geigy Corporation | Pyrimidine derivatives and processe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
ES2301158T3 (es) | 1992-07-24 | 2008-06-16 | Amgen Fremont Inc. | Produccion de anticuerpos xenogenicos. |
ES2198414T3 (es) | 1992-10-23 | 2004-02-01 | Immunex Corporation | Procedimientos para preparar proteinas oligomericas solubles. |
WO1994011384A1 (en) | 1992-11-13 | 1994-05-26 | Immunex Corporation | Novel cytokine designated elk ligand |
US5629327A (en) | 1993-03-01 | 1997-05-13 |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Corp. |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
US5457035A (en) | 1993-07-23 | 1995-10-10 | Immunex Corporation | Cytokine which is a ligand for OX40 |
US5516658A (en) | 1993-08-20 | 1996-05-14 | Immunex Corporation | DNA encoding cytokines that bind the cell surface receptor hek |
EP0759170B1 (en) | 1993-09-10 | 2008-07-09 |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 Uses of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
US5700823A (en) | 1994-01-07 | 1997-12-23 | Sugen, Inc. | Treatment of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lated disorders such as cancers |
IL112248A0 (en) | 1994-01-25 | 1995-03-30 | Warner Lambert Co | Tricyclic heteroaromatic compound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hem |
WO1995021191A1 (en) | 1994-02-04 | 1995-08-10 | William Ward | Bioluminescent indicator based upon the expression of a gene for a modified green-fluorescent protein |
EP0756627A1 (en) | 1994-04-15 | 1997-02-05 | Amgen Inc. | Hek5, hek7, hek8, hek11, new eph-like receptor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
US6303769B1 (en) | 1994-07-08 | 2001-10-16 | Immunex Corporation | Lerk-5 dna |
US5919905A (en) | 1994-10-05 | 1999-07-06 | Immunex Corporation | Cytokine designated LERK-6 |
US5814464A (en) | 1994-10-07 | 1998-09-29 | Regeneron Pharma | Nucleic acids encoding TIE-2 ligand-2 |
US5777079A (en) | 1994-11-10 | 1998-07-07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Modifi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 |
US6057124A (en) | 1995-01-27 | 2000-05-02 | Amgen Inc. | Nucleic acids encoding ligands for HEK4 receptors |
CA2761116A1 (en) | 1995-04-27 | 1996-10-31 | Amgen Fremont Inc. | Human antibodies derived from immunized xenomice |
GB9508538D0 (en) | 1995-04-27 | 1995-06-14 | Zeneca Ltd | Quinazoline derivatives |
US5747498A (en) | 1996-05-28 | 1998-05-05 | Pfizer Inc. | Alkynyl and azido-substituted 4-anilinoquinazolines |
US5880141A (en) | 1995-06-07 | 1999-03-09 | Sugen, Inc. | Benzylidene-Z-indoline compound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
DE19534177A1 (de) | 1995-09-15 | 1997-03-20 | Merck Patent Gmbh | Cyclische Adhäsionsinhibitoren |
US5874304A (en) | 1996-01-18 | 1999-02-23 |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 Humaniz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s and methods |
US5804387A (en) | 1996-02-01 | 1998-09-08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 FACS-optimized mutants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
US5876995A (en) | 1996-02-06 | 1999-03-02 | Bryan; Bruce | Bioluminescent novelty items |
TW555765B (en) | 1996-07-09 | 2003-10-01 | Amgen Inc | Low molecular weight 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type-I and type-II proteins |
DE69716916T2 (de) | 1996-07-13 | 2003-07-03 | Glaxo Group Ltd., Greenford | Kondensierte heterozyklische verbindungen als protein kinase inhibitoren |
US5925558A (en) | 1996-07-16 | 1999-07-20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Assays for protein kinases using fluorescent protein substrates |
ID18494A (id) | 1996-10-02 | 1998-04-16 | Novartis Ag | Turunan pirazola leburan dan proses pembuatannya |
US5976796A (en) | 1996-10-04 | 1999-11-02 | Loma Linda University | Construction and expression of renilla luciferase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fusion genes |
EP2305027B1 (en) | 1996-12-03 | 2014-07-02 | Amgen Fremont Inc. | Transgenic mammals having human Ig loci including plural VH and Vkappa regions and antibodies produced therefrom |
ATE290205T1 (de) | 1996-12-12 | 2005-03-15 | Prolume Ltd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nachweis und identifizieren von infektiösen wirkstoffen |
US6242213B1 (en) | 1996-12-23 | 2001-06-05 | Immunex Corporation | Isolated DNA molecules encoding RANK-L |
CA2196496A1 (en) | 1997-01-31 | 1998-07-31 | Stephen William Watson Michnick |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
CO4950519A1 (es) | 1997-02-13 | 2000-09-01 | Novartis Ag | Ftalazinas, preparaciones farmaceuticas que las comprenden y proceso para su preparacion |
US6342220B1 (en) | 1997-08-25 | 2002-01-29 | Genentech, Inc. | Agonist antibodies |
ES2221212T5 (es) | 1997-10-02 | 2008-12-01 | 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o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 | Metodos para la modulacion de la neovascularizacion y/o el crecimiento de arterias colaterales y/o de otras arterias a partir de conexiones arteriolares preexistentes. |
RS49779B (sr) | 1998-01-12 | 2008-06-05 | Glaxo Group Limited, | Biciklična heteroaromatična jedinjenja kao inhibitori protein tirozin kinaze |
AU756838B2 (en) | 1998-03-04 | 2003-01-23 |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 Heterocyclo-substituted imidazopyrazine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
WO1999049019A2 (en) | 1998-03-27 | 1999-09-30 | Prolume, Ltd. | Luciferases, fluorescent proteins, nucleic acids encoding the luciferases and fluorescent proteins and the use thereof in diagnostics |
JP4528440B2 (ja) | 1998-05-29 | 2010-08-18 | スージェン, インク. | ピロール置換2−インドリノンタンパク質キナーゼ阻害剤 |
UA60365C2 (uk) | 1998-06-04 | 2003-10-15 | Пфайзер Продактс Інк. | Похідні ізотіазолу, спосіб їх одержання, фармацевтична композиція та спосіб лікування гіперпроліферативного захворювання у ссавця |
JP2002520324A (ja) | 1998-07-10 | 2002-07-09 | メルク エンド カムパニー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新規な血管形成インヒビター |
CA2341029A1 (en) | 1998-08-17 | 2000-02-24 | Abgenix, Inc. | Generation of modified molecules with increased serum half-lives |
AU760020B2 (en) | 1998-08-31 | 2003-05-08 | Merck & Co., Inc. | Novel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
JP2002534468A (ja) | 1999-01-13 | 2002-10-15 | バイエ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 p38キナーゼ阻害剤としてのω−カルボキシアリール置換ジフェニル尿素 |
ES2265929T3 (es) | 1999-03-30 | 2007-03-01 | Novartis Ag | Derivados de ftalazina para el tratamiento de enfermedades inflamatorias. |
US6521424B2 (en) | 1999-06-07 | 2003-02-18 | Immunex Corporation | Recombinant expression of Tek antagonists |
DE60027564T3 (de) | 1999-06-07 | 2009-07-23 | Immunex Corp., Thousand Oaks | Tek-antagonisten |
CA2348158A1 (fr) | 1999-08-27 | 2001-03-08 | Transgene S.A. | Fibre adenovirale modifiee et utilisations |
EP1223980B1 (de) | 1999-10-28 | 2003-05-21 | Hofbauer, Reinhold | Verwendung von csf-1-inhibitoren |
PL203782B1 (pl) | 1999-11-05 | 2009-11-30 | Astrazeneca Ab | Pochodne chinazoliny,sposoby ich wytwarzania,ich kompozycje farmaceutyczne oraz ich zastosowania |
PT1233943E (pt) | 1999-11-24 | 2011-09-01 | Sugen Inc | Formulações para agentes farmacêuticos ionizáveis como ácidos livres ou bases livres |
US6515004B1 (en) | 1999-12-15 | 2003-02-04 |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 N-[5-[[[5-alkyl-2-oxazolyl]methyl]thio]-2-thiazolyl]-carboxamide inhibitors of cyclin dependent kinases |
US6727225B2 (en) | 1999-12-20 | 2004-04-27 | Immunex Corporation | TWEAK receptor |
JP2003523768A (ja) | 2000-02-25 | 2003-08-12 | イミュネ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インテグリンアンタゴニスト |
US6630500B2 (en) | 2000-08-25 | 2003-10-07 | Cephalon, Inc. | Selected fused pyrrolocarbazoles |
DK2311825T3 (en) | 2000-12-21 | 2016-01-18 | Novartis Ag | Pyrimidinamines AS ANGIOGENESEMODULATORER |
US7102009B2 (en) | 2001-01-12 | 2006-09-05 | Amgen Inc. | Substituted amine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of use |
US20020147198A1 (en) | 2001-01-12 | 2002-10-10 | Guoqing Chen | Substituted arylamine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of use |
US6995162B2 (en) | 2001-01-12 | 2006-02-07 | Amgen Inc. | Substituted alkylamine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of use |
US7105682B2 (en) | 2001-01-12 | 2006-09-12 | Amgen Inc. | Substituted amine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of use |
US6878714B2 (en) | 2001-01-12 | 2005-04-12 | Amgen Inc. | Substituted alkylamine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of use |
DK2270052T3 (en) | 2001-06-26 | 2018-07-02 | Amgen Inc | Antibodies to OPGL |
US7205275B2 (en) | 2001-10-11 | 2007-04-17 | Amgen Inc. | Methods of treatment using specific binding agents of human angiopoietin-2 |
US7521053B2 (en) | 2001-10-11 | 2009-04-21 | Amgen Inc. | Angiopoietin-2 specific binding agents |
US7138370B2 (en) | 2001-10-11 | 2006-11-21 | Amgen Inc. | Specific binding agents of human angiopoietin-2 |
AU2003220525A1 (en) * | 2002-03-29 | 2003-10-20 | Abgenix, Inc. |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interleukin-5 and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same |
EP1494714A4 (en) | 2002-04-05 | 2008-03-05 | Amgen Inc | HUMAN ANTI-OPGL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S SELECTIVE OPGL PATH HEMMER |
US7307088B2 (en) | 2002-07-09 | 2007-12-11 | Amgen Inc. | Substituted anthranilic amide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of use |
TWI329112B (en) | 2002-07-19 | 2010-08-21 | Bristol Myers Squibb Co | Novel inhibitors of kinases |
AR045563A1 (es) * | 2003-09-10 | 2005-11-02 | Warner Lambert Co | Anticuerpos dirigidos a m-csf |
US9401875B2 (en) | 2012-06-01 | 2016-07-26 |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 Packet transfer processing method and packet transfer processing device |
US9300829B2 (en) | 2014-04-04 | 2016-03-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correction method thereof |
-
2008
- 2008-08-19 EA EA201591355A patent/EA201591355A1/ru unknown
- 2008-08-19 DK DK08798203.9T patent/DK2188313T3/en active
- 2008-08-19 HU HUE08798203A patent/HUE037265T2/hu unknown
- 2008-08-19 LT LTEP08798203.9T patent/LT2188313T/lt unknown
- 2008-08-19 RS RS20171242A patent/RS56743B1/sr unknown
- 2008-08-19 CA CA2696761A patent/CA2696761C/en active Active
- 2008-08-19 PL PL08798203T patent/PL2188313T3/pl unknown
- 2008-08-19 SG SG10201500328QA patent/SG10201500328QA/en unknown
- 2008-08-19 ES ES08798203.9T patent/ES2650224T3/es active Active
- 2008-08-19 EP EP17198988.2A patent/EP3330292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8-19 MX MX2010001918A patent/MX2010001918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8-19 KR KR1020107005166A patent/KR10177042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8-19 WO PCT/US2008/073611 patent/WO200902630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8-19 SI SI200831892T patent/SI2188313T1/en unknown
- 2008-08-19 EP EP20120188326 patent/EP2592093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8-19 NO NO08798203A patent/NO2188313T3/no unknown
- 2008-08-19 PT PT87982039T patent/PT2188313T/pt unknown
- 2008-08-19 AU AU2008288974A patent/AU2008288974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8-08-19 BR BRPI0815368-0A2A patent/BRPI0815368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8-19 TW TW097131630A patent/TWI595005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8-19 NZ NZ583282A patent/NZ583282A/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8-19 EA EA201000357A patent/EA023555B1/ru active IP Right Revival
- 2008-08-19 CN CN200880103384.2A patent/CN101802008B/zh active Active
- 2008-08-19 EP EP08798203.9A patent/EP2188313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8-19 JP JP2010521980A patent/JP5718640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8-19 EP EP20120188330 patent/EP2589610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8-19 CL CL2008002444A patent/CL2008002444A1/es unknown
- 2008-08-20 US US12/195,169 patent/US8182813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8-21 PE PE2008001418A patent/PE20091004A1/es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8-08-21 AR ARP080103651 patent/AR068347A1/es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
- 2010-02-18 CR CR11282A patent/CR11282A/es unknown
- 2010-03-03 ZA ZA2010/01541A patent/ZA201001541B/en unknown
-
2012
- 2012-05-08 US US13/466,850 patent/US8513199B2/en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14 US US13/967,037 patent/US9303084B2/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2-17 JP JP2014254993A patent/JP6189281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2-19 US US15/048,777 patent/US9988457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8-01 JP JP2017148838A patent/JP2018007683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11-13 HR HRP20171741TT patent/HRP20171741T1/hr unknown
- 2017-12-05 CY CY20171101276T patent/CY1119755T1/el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87837A (zh) * | 2002-11-15 | 2006-06-14 | 希龙公司 | 防止和治疗癌转移以及与癌转移相关的骨质损失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Kitaura H, Zhou P, Kim HJ, Novack DV, Ross FP, Teitelbaum SL, "M-CSF mediates TNF-induced inflammatory osteolysis",J Clin Invest,2005,Vol.115,page 3418~3427 * |
Rao Q, Zheng GG, Li G, Lin YM, Wu KF,"Membrane-bound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ediated auto-juxtacrine downregulate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release on J6-1 leukemic cell",Exp Biol Med (Maywood),2004,Vol.229,page 946~953 * |
Sherr CJ, Ashmun RA, Downing JR, Ohtsuka M, Quan SG, Golde DW, Roussel MF,"Inhibition of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1 activity by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the human CSF-1 receptor",Blood,1989,Vol.73,page 1786~1793 *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95005B (zh) | 人類c-fms抗原結合蛋白質 | |
TWI476206B (zh) | 對肝細胞生長因子具專一性之結合劑 | |
US7521048B2 (en) | TRAIL receptor-2 polypeptides and antibodies | |
PH12014501541B1 (en) |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ntibodies against human csf-1r and uses thereof | |
AU2011250879A1 (en) | Specific binding agents to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