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22261B - Polarizing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Polarizing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522261B TW522261B TW090118470A TW90118470A TW522261B TW 522261 B TW522261 B TW 522261B TW 090118470 A TW090118470 A TW 090118470A TW 90118470 A TW90118470 A TW 90118470A TW 522261 B TW522261 B TW 52226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arizing element
- conductor
- transparent substrate
- dielectric
- patent applica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58—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compris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elements, e.g. wire grids, conductive part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522261
技術範圍 本發明關於一偏光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技術背景 瓜偏光7C件包括使用一電介質薄膜之偏光束分離器、 使用一雙折射晶體之洛匈棱鏡及格蘭-湯普森棱鏡,及描 繪一有機化合物樹脂薄膜於一方向所製造之線性偏光薄 膜,使導向碘或一雙向色性色調於一特定方向。 再者,一偏光元件之特徵為,具有非均質外型之銀微粒 係沉澱及散布於習知玻璃(例如參閱“新玻璃,,1997年所出 版=第12冊編號4之第42頁)中。根據此偏光元件,熱拔出 經石鹽銀微粒所分布之玻璃,結果岩鹽銀微粒轉換成球狀 體,及同時導向這些球狀體,使其主軸彼此對齊。該玻璃 接著在一降低之大氣下加熱,因此岩鹽銀微粒簡化為銀微 粒’藉此完成偏光元件之製造。 另外也有一所謂“薄板型偏光元件”(參閱Sumit〇ni〇 〇saka 公司之光學偏光控制元件目錄)。根據此薄板型偏光元 件’金屬或半導體薄膜層及電介質層彼此變換地配置之一 薄板結構,產生於真空環境中之玻璃基材或類似材料上, 而該真空環境使用真空沉積、濺射或類似方式,且以數十 層像這樣的鋪層完全地建造。該基材及薄膜結構係接著以 正交於薄板之方向切割成約30微米之厚度。由該切割所產 生之切割表面然後經拋光磨平,藉此完成偏光元件之製 造。 再者,一金屬光栅製成於一透明基材表面之一所謂“金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B7
屬光柵偏光7C件”係已實現(參閱日本揭示專利公告 號碼09-304620)。此偏光元件係經形成一金屬薄膜於一透 明基材上,接著經使用一光石版印刷製圖技術乾蝕刻該金 屬膜,或經一射出方法所製成。 然而,就線性地偏光元件而言,製造該薄膜係便宜的, 但因為該薄膜由抽出之樹脂膜所製成,有一問題為,比較 於一無機化合物型式偏光元件之耐熱及耐膜性較差。 再者,就以偏光元件而言,其特徵具有沉澱及散布於破 璃中非均質外型之銀微粒,有一問題為,於一降低之大氣 下,加熱該玻璃使得岩鹽銀微粒簡化成為銀微粒之步驟期 間,岩鹽銀微粒可回到一球狀外型及失去其非均質外型, 或銀微粒會縮小體積’其結果為入射光將散射,因此入射 光插置損失增加,且使得偏光特性定度變差。再者,有一 問題為,簡化岩鹽銀至金屬銀之處理效果僅由玻璃表面延 伸至數十微米之深度,因此不將構成偏光特性之岩鹽銀微 粒保留。岩鹽銀微粒之出現導致入射光插入損失之上升, 也使得偏光元件之製造沒有效率,且阻礙製造偏光元件之 成本。 再者’就薄板型偏光元件而言,其製程需要許多時間及 努力,這造成了其不可能減少製造成本之問題。再者,金 屬或半導體薄膜層及電介質間介面之黏著係非常差的,因 此其限制了所能建立鋪層之數目。再者,為減少入射光插 入損失,其須切割基材及薄板結構至約3 〇微米或更少之厚 度,以減少經拋光切割所產生之切割表面。此外,於此處 -5-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 297公釐)
裝 訂
522261 A7 ________B7 _ 五、發明説明(3 ) 理期間薄板結構易於破壞,其將導致產品產出極為不良的 問題,因此偏光元件之成本非常的高。 再者’就金屬光栅偏光元件而言,該光柵間隔必須比所 使用偏光光線之波長為窄。例如,如果處理一 155微米之 光學通信波長,製成次微米位階之光柵線條寬度及光柵間 隔之微處理將變得須要,但其可能有光石板印刷製圖技術 上之限制。有一問題為如果該光栅線條寬度或光柵間隔大 於設計值,則入射光將由金屬薄膜反射,其導致插入損失 增加且惡化偏光特性。再者,金屬薄膜之乾蝕刻選擇性地 彼例(由光致蝕刻劑蝕刻率所分割之金屬薄膜蝕刻率)係低 的’其導致之問題為其難以達成一厚的金屬薄膜,因為蝕 刻一厚的金屬該光致蝕刻劑也變厚。 結果,一完全地實現偏光特性之充份厚度金屬薄膜不能 達成。例如,在雙重檢查.光柵偏光元件之偏光特性測試 中,使用如上述日本揭示專利公告(Kokai)號碼09-304620 所揭露之金,其將發現吸收比約20dB,而不能充份地符合 光學元件諸如一偏光元件所須之性能。 鑒於上述,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便宜及具有良好偏光特 性之偏光元件,及製造此偏光元件之方法。 發明說明 為達成上述,如本發明之偏光元件,其吸收通過其間電 磁波之特定波長分量藉此產生偏光光線,且其特徵包本— 透明基材及複數配置於該透明基材表面之薄膜型導體,及 以其預定間隔及以正交透明基材表面之方向彼此平行延 -6 - 本紙張尺度it用巾S ®家標準(CNS) A4規格(21G X 297公爱) ' -------- 522261 A7
五、發明説明(4 伸。 ^者,如本發明偏光元件之特徵為,該透明基材具有複 數k供其表面中之第一凹槽,及薄膜型導體嵌人該第〆凹 槽中。 、再如本發明偏光元件之特徵為,該薄膜型導體嵌入 複數第二凹槽中,而該第二凹槽透過一電介質固定形成於 透明基材之表面上。 a再者,如本發明偏光兀件之特徵為,透明基材具有複數 提供於其表面之第一凹槽,&薄膜型導體製成於該第一側 表面。 再者,如本發明偏光元件之特徵為,其具有覆蓋整個透 明基材表面及薄膜型導體二者之一電介質。 再者,如本發明偏光元件之特徵為,該偏光元件於透明 表面上具有一電介質,該電介質已製成其中之複數凹槽, 彼此平行且以其預足間隔,及以一正交透明基材表面之方 向延伸,及薄膜型導體嵌入該凹槽中。 再者,如本發明偏光元件之特徵為,其滿足該關係: °·1λ < d < 0.5λ » 〇.5d < Η < 20d ^ 〇.〇6d s W s 1.5d,及 〇微米S I ε|W-(H/d), 其中d表示導體間預定之間隔,h表示導體之高度,w導 體之寬度,I εΐ導體複相對電容率之絕對值、λ偏光光線之 波長,d、W、H及λ之單位為微米。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5 較佳地,如本發明偏光元件之特徵為,其滿足該關係: 〇.7d < Η < 15d ,及 〇.6d < W < 〇.7d。 更佳地,如本發明偏光元件之特徵為,其滿足該關係: l.Od < Η < l〇d,及 0.06d < W < 〇.5d。 再者,如本發明偏光元件之特徵為,其中該導體包含由 金、銀、銅、鈀、鉑、鋁、鍺、鍺、矽、鎳、鈷、錳、 鐵、路、欽、釕、鈮、钕、镱、釔、鉬、銦,及鉍組成之 組合中選出之至少之一者。 為達成上面目的,如本發明製造一偏光元件之方法,其 偏光元件吸收來自通過其間之電磁波特定波長之成份,且 其特徵為,包含在一透明基材表面中之一第一波狀結構之 形成步驟’一第一波狀結構具有複數線性第一凹槽,且其 彼此平行以一其間之預定間隔延伸;一第二波狀結構形成 步驟’其沉積一電介質至一約固定厚度於使用一液相沉積 方法之該第一波狀結構上,藉此形成具有複數第二凹槽之 一第一波狀結構,該第二凹槽之寬度比該第一波狀結構之 第一凹槽為窄,及一導體嵌入步驟,其廢入一導體進入一 第二凹槽。 再者,製造如本發明偏光元件之方法之特徵為,在該第 二波狀結果形成步驟之液相沉積方法包含將該第一波狀結 構導接觸一氫化矽氟溶液,其中二氧化矽已溶解於一超飽 和範圍,藉此沉積二氧化矽於該第一波狀結構之表面。 -8-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爱)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7 ) 在如本發明實施例之偏光元件1 〇中,一電介質丨2係提供 於一透明基材11上。複數寬度W及高度Η之薄膜型導體13 係建立於透明基材1 1上’其以彼此平行方式且以一其間之 預定間隔d延伸,及經電介質12維持於定位。 透明基材1 1必須於所使用之偏光光線之波長為一透明基 材,及可為例如一玻璃基材、一樹脂基材、一單晶體基材 或類似材料。 許多型式玻璃可使用玻璃基材,包括鈉鹼石灰玻璃、碎 酸鋁玻璃、矽酸硼玻璃及石英玻璃,及一適合玻璃根據偏 光元件10之用途可由這些玻璃所選取。這些型式玻璃、石 英玻璃在紫外線至接近紅外線所涵蓋之範圍具有高光透射 比’因此其特別適合偏光元件10使用於光纖通信(155微米) 波長光之情形。再者,石英玻璃在意義上較佳為,其能容 易地受到表面微處理技術,諸如雷射磨擦及乾蝕刻。 當偏光元件10使用於光纖通信之波長光以及一石英玻璃 基材時,鎵-绅單晶體基材也能使用為該透明基材1 1。 再者’就使用不同於一石英玻璃基材之透明基材而言, 一二氧化矽(石英)外膜可製成數微米厚度於透明基材表面 上。在偏光元件10中,僅來自透明基材11表面數微米之部 份係製成供顯示偏光特性,因此如果此部件具有如同石英 玻璃之性質,則其將如上述一石英玻璃透明基材而論,易 於施加表面微處理之技術。 其必須注意根據偏光元件之使用,一丙晞酸樹脂、一聚 碳敗醋樹脂或類似可用以替代上述之透明基材。 -10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_B7 五、發明説明(8 ) 複數建立於透明基材Η表面上,換言之,以正交於上述 表面方式延伸配置之薄膜型導體1 3係固定接觸於透明基材 11或電介質12。結果,薄膜型導體13不須與透明基材11隔 離,及能夠維持導體13及透明基材11或電介質12間介面之 黏合,而不須給予特別之顧慮。薄膜型導體13,其能提升 偏光特性,而能藉此固定於預定方式,最後能實現穩定之 偏光特性。再者,薄膜型導體13於後續製造步驟諸如加工 及組裝期間,當受到各種外力時,將不會輕易地破壞。 接觸及固定於導體13於定位之材料較佳地具有與透明基 材11相同及幾乎相同之折射率。這係為更正通過偏光元件 10之光相位。此材料因此較佳地為由透明基材11所製成相 同之材料。就不同於透明基材11所製材料係使用為電介質 12而τ ’其較佳選擇具有一折射率近於透明基材π之材 料。 其必須注意固定導體13於定位之材料,除了透明基材11 或電介質12外,可由其它透明固體,例如黏著劑之一可固 化透明樹脂所替代。 現在將敘述相關圖3偏光元件10之偏光能力。 圖3係圖1所示偏光元件10與圖式所省略電介質12之前視 圖。 由於光線入射於偏光元件10上,波前平行於導體13側面 及電場平行於圖3之y -方向之偏光光線(電場波)Τ Ε係由偏 光元件10所反射,然而波前垂直於導體13側面電場平行於 -11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9 圖3之X -方向之偏光光線Τ Μ係由偏光元件1 〇所傳送。 在偏光光線ΤΕ有關波前方面,導體13具有一長度(圖3之 高度Η ),使得其大致地動作為導體,及因此瞬間電流流經 導體13。最後,得到相同於金屬表面之反射及吸收性質, 因此該偏光光線ΤΕ不能通過偏光元件10。 在另一相關偏光光線ΤΜ方面,導體13之長度(圖3之寬 度W)係比較於波長為短,及因此導體13大致地不會動作 為導體,導致沒有瞬間電流流經導體13。偏光光線ΤΜ因 此通過偏光元件10。 吸光比及插入損失大致地使用於計算一偏光元件之偏光 能力的特性。 吸光比係以下面公式由偏光光線ΤΜ (其係以較多數量傳 送)透射係數ΤΤΜ與偏光光線ΤΕ (其係以較少數量傳送)透射 係數ΤΤΕ之比率所定義’對於此情形,線性偏光光線係入 射於偏光元件: 吸光比(dB) — 10一Ιο^^ο^τμ/Ττε) 插置損失係以下面公式由偏光光線Τ Μ (其係以較多於偏 光光線ΤΕ之數量傳送)透射係數ΤΤΜ與偏光光線τΕ(其係以 較少數量傳送)透射係數ΤΤΕ之比率所定義,對於此情形, 線性偏光光線係入射於偏光元件: 插置損失(dB) = -10_log1()(TTM/l〇〇), 其間Ttm係表示為一百分比。 吸光比越高及插置損失比越低’則偏光元件之偏光特性 越好。 -12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____一 五、發明説明(1(3 ) 現在將敘述導體1 3之外型必須具有良好偏光特性以顯示 一給定偏光光線波長,換言之,必須取得寬度W、高度Η 及預定間隔d之值。 導體13之外型係希望基於所使用偏光波長而決定。其希 望建立於透明基材1 1上之導體1 3間預定間隔d使相關於下 列波長λ : 0.1 λ < d < 0.5 λ 如果預定間隔d係大於0.5又,則,有關所使用偏光光線 波長λ,其將不會有足夠導體13構成偏光元件TE之反射 及吸收。最後,偏光光線Τ Ε之透射係數將很高,因此該 偏光元件10將不再有正確地功能。 預定間隔d越低,則偏光隔離效果越大,但如果d小於 0· 1 λ,則必須傳送之偏光光線Τ Μ之反射及吸收將增加, 換言之,因此偏光元件10之性能將降低。再者,在圖1所 示偏光元件1 〇之結構,如果預定間隔d少於0.1 λ,則其將 難以配置該導體13,其由工業觀點係所不希望的。 再者,有關導體13間預定間隔d之導體13高度Η係較佳地 0.5d < Η < 20d,更佳地0.7d < Η < 15d,而更加地為 l.Od < Η < 10d。 導體13之高度H係較佳高到足以使得導體13在線性偏光 光線入射之傳送方向實質上作用為導體。換言之,高度Η 較佳高到使得瞬間電流當導體13接收偏光光線Τ Ε時流 動,導致反射及吸收性質類似於所得之一金屬表面,且因 此偏光光線Τ Ε不傳送。 -13-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〇χ 297公I) 522261 A7 __ B7 __ 五、發明説明(11 ) 如果高度Η少於0 · 5 d,則導體1 3在線性偏光光線入射之 傳送方向實質上不會作用為導體,因此一充分吸光比將不 會得到。 再者,吸光比能經由使得高度Η增加而變大,但一旦高 度Η超過20d,吸光比不再增加。再者,其不適合以電流 技術形成具有一高度Η大於2 Od之導體,因此由工業之觀 點,高度Η較佳為不超過20d。 有關導體13間預定間隔d之導體13寬度W鐵係較佳地為 〇.〇6d < W < 1.5d,更佳地為〇.〇6d S W < 0.7d,然而更佳地 為 0.06d < W < 0.5d。 當導體13之寬度W相對於預定間隔d變小時,插置損失 降低,但如果寬度W少於〇.〇6d,則一足夠大地吸光比將 不再得到。再者,為使得寬度W少0.06d,薄膜型導體π 必須相當地薄。其很困難達成且不實際。 當寬度W相對於預定間隔d變大時,吸光比上升,但其 不希望寬度超過1 · 5 d,因為在此情形下,必須傳送之偏光 光線T Μ之反射及吸收增加,且因此入射光之插置損失增 加0 導體13之具體性質大大地影響所得偏光元件1〇之特性。 特別地,導體13之電導性及相對介電係數構成偏光特性; 電導性及相對介電係數越大,反射及吸收偏光光線ΤΕ之 功能越強,且因此吸光比越大則偏光特性越好。 複相對電容率之絕對值I ε|能用作表示電導性及相對介電 係數之一具體數量,在此情形,當使用具有一大|ε|值之導體 本紙張尺度適用巾@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G X 297公釐]~' " 522261 A7 B7_____ 五、發明説明(12 ) 時,將得到具有一大吸光比之偏光元件。如上述,導體13 之形狀,例如寬度W、高度Η及預定間隔d及具體性質值 丨ε|係決定偏光特性值的因素。情形並非如此,這些每單一 因素決定偏光之特性。 根據使用於偏光元件之偏光光線波長,設定導體13之 外型,換言之,設定W、Η、d及Α間之關係,且進一步 設定導體13外型參數W、Η、d及具體性質值UI,藉此得 到使用於偏光元件10之偏光光線波長之最佳特性。 特別地,偏光元件10中導體13之外型參數W、Η及d及具 體性質值I ε|滿足下面關係: 1.0微米 S I ε| —W一(H/d) 例如,就所使用具有一低值| ε|之導體13而言,如果所採 用之一外型其W及H /d至少之一為大,則偏光元件1 〇將具 有足夠特性用於實際目的。再者,就所使用具有一高值| ε| 之導體13而言,W及H/d至少之一可為小。 如上述’偏光元件1 〇能以此方式產生,因而實現所使用 偏光光線波長之最佳特性。 導體13之材料係較佳為由金、銀、銅、細、鉬、銘、 鍺、鍺、矽、鎳、鈷、錳、鐵、鉻、鈦、釕、鈮、钕、 鏡、紀、鉬、銦,及錯組成之組合中選出之至少之一者。 再者’導體13之材料係更較佳為由金、銀、銅、銘、 免、铑、鎳、姑,及路組成之組合中選出之至少之一者。 即使對於其它金屬材料,上述金屬材料具有高電導性及 相對介電係數。如果此金屬材料使用於偏光元件1〇之導體 -15-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__B7 五、發明説明(~~) ^ "~" " 13時,則改良在偏光元件1〇上入射光反射及吸收特性,因 此偏光元件10之偏光特性得以改良。 圖4係如圖1所示偏光元件變化之前視圖。 在圖4中,相等於圖1構成元件之構成元件係由相同參考 編號所指定。 偏光元件20具有一波狀結構(此後稱為‘‘第一波狀結 構”),其中複數線性第一凹槽22係彼此平行形成於透明基 材21之一表面中。一層由二氧化矽所形成之電介質3〇係形 成於第一波狀結構之表面上。此層電介質3〇係形成約相同 厚度於第一波狀結構表面之所有位置,且因此其表面輪廓 也具有一波狀結構(此後稱為“第二波狀結構,,)。第二波狀 結構之凹槽32(此後稱為“第二凹槽32,,)具有一宽度w及一 深度H。再者,突出部件33(此後稱為‘‘第二突起33,,)具有 寬度d。一寬度W及深度Η之薄膜型導體13係嵌入各第二 凹槽32中。 製造如圖4所示之偏光元件方法現在將經由參考圖$ a至 5D而說明。 圖5A至5D係有易於說明製造圖4所示偏光元件步驟之圖 型。特別地,圖5A表示一透明基材處理步驟,圖5B表示 一電介質形成步騾,圖5C表示一屌體嵌入步驟,及圖5D 表示該完成之偏光元件。 首先,圖5 A所示,線性第一凹槽22係製成於透明基材2 1 之上部件中。為形成這些第一凹槽22中,其可使用一實行 光曝光之方法,該方法使用一光石版印刷製圖曝光技術、 -1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釐) 522261 A7
-電子光束牽引技術、一雷射牽引技術、一雷射二光束介 面曝光或類似技術,及接著實行乾蝕刻或濕蝕刻技術。再 者’也可使用雷射磨光或利用一壓力機之模型轉換,其容 許形成一精細第一波狀結構。 經利用此-方法,形成具有一寬度w,及一深度h之第— 凹槽22,及具有一寬度d,之第一突起23。 接下來如圖5B所不,一層二氧化碎電介質川係形成於 該第一波狀結構表面上。 、 電介質30層之形成係利用液相沉積所完成。特別地,透 明基材2i接觸含二氧化矽之一氫化矽氟酸(ha)至一超 飽和範圍(此後稱為‘處理熔液’),藉此沉積處理溶液中之 二氧化矽至透明基材21之表面。 處理溶液之預備,例如係將一含諸如發膠或梦玻璃之二 氧化矽’大約地溶解至氫化矽氟酸溶液中之飽和狀態,接 ,加水或一試劑(諸如硼酸或金屬鋁)或另外提升大約飽和 氫化矽氟酸溶液之溫度,藉此使得所含之二氧化矽至一超 飽和範圍。 就一樹脂基材用作透明基材21之情形而言,一具有諸如 一氧化甲基丙烯基或一胺基之有機功能基之有機矽化合物 外膜’係於%成二氧化矽沉積前所製成;當二氧化矽沉積 後續地成時,一強力固接樹脂基材之二氧化矽外膜能因 此形成。 透過此液相沉積,二氧化矽係以相同沉積率均質地沉積 於各第一凹槽22側表面之所有底部表面及各第一突起23之
裝 訂
線 -17-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15 ) 頂部表面。在電介質30層形成後,第二凹槽32之寬度W係 少於最初地形成於透明基材2 1上部中之第一凹槽22寬度 W ·,然而第二凹槽32之深度Η係相同於第一凹槽22深度 Η。再者,緊鄰導體13間之間隔d係大於第一突起23之寬 度d、 透過此液相沉積,第二凹槽32之寬度能因此非常地窄, 深度1 5乘以此寬度之凹槽外型能輕易地形成。 在電介質30層已形成後,導體13係嵌入如圖5C所示之第 二凹槽32。無電解沉積係適合達成此結果之一方法。 變換地,將導體13嵌入第二凹槽32可經施加含一導體原 料之溶液至電介質30層,然後加熱。施加含導體原料之方 法包括鑄造、浸鍍、照像凹版印刷、橡皮版印刷、黏輥、 嘴鍍,及離心鍍法。 當使用此方法時,一些導體保留於第二突起33之表面 上,及如果情形保持於此,則偏光元件20之插置損失將增 加。為避免於此,在導體13嵌入後,保留在第二突起33上 之導體係經抛光、姓刻,或以布擦拭及類似方式去除。 以此方式形成之導體13具有例如一 0· 1微米寬度W、一 1·5微米高度η,及一 〇.5微米間隔d。為形成具有此一外型 之導體13於第二凹槽32中,第二凹槽32之寬度W必須為〇1 微米’第二凹槽32之深度Η須為1.5微米,及間隔d必須為 〇·5微米。 遵循上述程序,如圖5D所示之偏光元件20係製成。 值得注意的是,就第二凹槽32寬度為大及深度為低而 -18-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五、發明説明(16 ) 言,CVD、真空沉積、濺射或類似方式可使用來形成導體 13 « 再者,經形成具有一抗反射功能敷層於導體1 3表面上, 插置損失能減少,因此具有改良偏光特性之偏光元件20能 得以製造。 使用上述製造方法,其易於製造一具有至少2 5dB吸光比 及不超過1 .OdB之插置損失之偏光元件。 再者,其也可能製造一具有至少30dB吸光比及不超過 l.OdB之插置損失更佳之偏光元件。 裝 其也必須注意,雖然剛得到一製造方法,其中一層電介 質30在第一凹槽22經製成於透明基材21上部後所形成,其 也可能省略該電介質3〇層之形成,簡單地形成該第一凹槽 22至一窄寬度於第一製造步騾中,接著直接地嵌入導體13 至第一凹槽22。 圖6係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一偏光元件前視圖。
複數線性第一凹槽42係彼此平行,而製成於由例如曝光 及乾蚀刻所完成之透明基材4丨之上部中。導體i 3係接著直 接地嵌入這些第一凹槽42。導體13之寬度及高度係分別地 經由W及Η所註記,緊鄰導體13間之隔離係由^所註記。 圖7係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一偏光元件前視圖。 在透明基材51之頂部,複數線性凹槽53係彼此平行,而 製成於由例如曝光及乾蝕刻所完成之電介質52表面中。電 介質52係經由二氧化矽或類似所製成及製成輸微米厚度於 透明基材51上,導體13係嵌入電介質52中所製成之凹槽 -19-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爱) 522261 A7 _ B7 _ 五、發明説明(17 ) 53。導體1 3之寬度及高度係分別地經由w及Η所註記,及 緊鄰導體13間之隔離係由d所註記。每一導體13係製以接 觸電介質52。 圖8係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一偏光元件前視圖。 導體13係經實行例如曝光及乾蝕刻,以數微米厚度之薄 膜外型,製成於透明基材6 1頂部上。 圖9係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一偏光元件之前視圖。 由複數線性第一凹槽74及複數線性第一突起73所組成之 一弟一波狀結構,係製成於由例如曝光及乾|虫刻所完成之 透明基材71之上部中。導體72係製成於第一突起73之侧表 面上。這些導體72係經由無電鍍沉積或類似方式所形成之 導體薄膜所形成’且覆蓋於第一波狀結構之整個表面,接 著導體薄膜之移動部件製成於第一突起73之頂部表面,及 導體薄膜之部件使用高度地方向性(非均質)蝕刻(例如使用 CF6氣體之反應離子蝕刻)製成於第一凹槽74之底部表面。 導體72之寬度及高度係分別地經由w及Η所註記,及緊鄰 導體72間之隔離係由d所註記。導體72由第一凹槽74底部 表面所提升。 ~ 圖10係如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一偏光元件前視圖。 包括複數線性第一突起82之一第一波狀結構,係製成於 由例如曝光及乾蝕刻所完成之透明基材8丨之上部中。一導 體82係製成於每第一突起82之頂部表面,其沿著第一突起 82之側表面部件向下延伸。這些導體83係經由第一突起 之上方實行濺射、CVD或類似方式所形成。導體83之寬度 -20-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 297公釐)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18 ) 及南度係分別地經由W及η所社命,i ^ ^ 及冬' 鄰導體83間之隔 離係由d所註記。 圖1—1係如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一偏光元件前視圖。 此實施例之偏光元件係相同於第六實施例,除了第一突 起82上 < 導體83部件係經由拋光或類似方式所完成,藉此 改良插置損失。 & 曰 圖12係如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一偏光元件前視圖。 此實施例之偏光元件係經取得第七實施例之偏光元件所 製成’且以一電介質84覆蓋於整個波狀結構,使得保護導 體83及另更正所傳送光之相位。電介質84具有約相同於透 明基材8 1之折射係數。電介質8 4係例如經施加一溶膠外膜 液體所製成,該溶膠液體具有諸如烷氧基矽烷之一有機矽 化合物,使作為其覆蓋整個波狀結構之主要成份,接著實 行熱處理以便膠化,且藉此固化該溶膠型外膜液體。 如上述,如本發明偏光元件,用於產生偏光特性之透明 基材表面之厚度能充分地變薄,使其約與所使用偏光光線 波長相同程度,因此易於製成一薄的偏光元件。 再者’用於產生偏光特性之結構係製成於偏光元件之表 面上,因此具有一大型表面區域之偏光元件能輕易地得 到。 再者,許多偏光元件能同時經由切割具有一大型表面積 之偏光元件,成為許多具有預定尺寸之部件而製成,因此 其易於提升偏光元件之成本縮減。 範例 -21 - k尺度適用中國國fii(CNS) A4規格(21〇x29?公釐)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19 ) 範例1 一片100毫米X 100毫米X2.1毫米尺寸之石英玻璃係製成一 透明基材。一照相抗蝕劑係施加於此透明基材上,且實行 He-Cd雷射雙束千擾曝光,接著具有寬度(W’)〇.3〇微米及 深度(Η)1·5微米之線性凹槽,以一 〇·3〇微米之間隔(d,)彼此 平行延伸其間之一波狀結構,係使用反應離子蝕刻所形 成。 接下來,整個波狀結構表面所形成之0.10微米厚度二氧 化碎層,係經使用含二氧化碎之氫化碎氟酸溶液,且實行 一液相沉積至超飽和範圍(處理溶液),藉此形成一波狀結 構,其中該厚度係0·10微米、凹槽寬度(W)係0.1微米,凹 槽高度(Η)係1.5微米,及緊鄰凹槽間之間隔係0.5微米。 在本範例之液相沉積中,氫化矽氟酸之濃度係2 · 5莫耳/ 公升及處理溶液溫度係35°C。 接下來,利用無電鍍沉積法,使一金導體嵌入波狀結構 之凹槽中。形成於波狀結構突起之頂部表面上過多的金係 利用一拋光裝置去除。 如上面之結果,產生一偏光元件,其中寬度(w)〇1微米 及咼度(H)l.5微米之金薄膜由一片石英玻璃表面以一 〇.5微 米間隔(d )升起其間,且以金薄膜接觸一二氧化矽層。 當如上述製造偏光元件時,波狀結構外型及導體外型係 實行相同製程製造另一範例,接著經使用一掃描電子顯微 鏡(SEM)觀看此範例截面積而量測。 偏光元件之偏姑特性係利用丨55微米之波長光線所計 -22-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__ B7 五、發明説明(2〇 ) 异’然而其發現吸光比 〜冗局)2.3dB及插置損失為〇 ndB。吸 光比及插置損失係遵循先前所給予定義所計算。 再者,其必須注意不論在金及二氧化矽間之介面,或石 英玻璃及二氧化間之介面將不會有剝片分離。 範例2至10 使用如範例1之100毫米X 1〇〇毫米X 2丨毫米尺寸之石英 玻璃片,具有如表1所示不同型式及外型導體之偏光元件 係利用如範例1之相同程序所製造。 在表1,每一預定間隔d、高度Η、寬度W及參數 丨ε| —W_(H/d)具有微米之單位。 表2表示各範例偏光元件之特性(吸光比及插置損失)。 在範例6中,所使用波長係0.78微米,然而就所有其它範 例而言,所使用波長係1.55微米。 表1 間隔(d) 高度(Η) 寬度(w) 導體 | £ | W(H/d) 1 0.5(0.32 λ) 1.5(3.0d) 0.1(0.2d) Au 29.4 2 0.5(0.32 λ) 1.5(3.0d) 0.5(1.0d) Au 147.0 範 3 0.5(0.32 λ) 5.0(10.0d) 0.1(0.2d) Au 98.0 4 0.25(0.16 λ) 1.5(3.0d) 0.1(0.2d) Au 58.8 5 0.5(0.32 λ) 1.5(3.0d) 0.1(0.2(1) A1 50.4 6 0.25(0.32 λ) 0.75(3.0d) 0.05(0.2d) A1 7.72 例 7 0.5(0.32 λ) 1.5(3.0d) 0.1(0.2d) Ag 22.1 上 0.5(0.32 λ) 1.5(3.0d) 0.1(0.2d) Cu 32.9 9 0.5(0.32 λ) 1.5(3.0d) 0.05(0.1d) Au 14.7 10 0.3(0.19 λ) 0.3(1.0d) 0.1(0.3d) A1 2.57 -23-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21 ) 表2 吸光比[dB] 插置損失[dB] 波長[微米] 1 52.3 0.13 1.55 —2 55.6 1.49 1.55 一3 58.2 0.61 1.55 範 〜4 58.7 0.22 1.55 5 55.7 0.26 1.55 一6 47.8 0.69 0.78 例 7 53.5 0.28 1.55 8 51.3 0.21 1.55 9 48.4 0.07 1.55 10 22.5 0.08 1.55 範例1 :在此範例中,一較佳材料係使用於偏光元件中 導體,導體之外型參數係選於較佳範圍,因此得到具有良 好吸光比及良好插置損失之偏光元件。 範例2 :導體寬度W大於範例1,因此雖然吸光比高則插 置損失增加。 範例3 :導體高度Η大於範例1,因此得到一大吸光比。 再者,即使Η增加,僅些微地增加插置損失。 範例4 :導體間之間隔d小於範例1,因此得到一大吸光 比。再者,因為寬度W未變,插置損失僅些微地增加。 其能夠由範例1至4看出,即使當寬範圍變化製成導體外 型參數時,可得到良好偏光特性。 範例5 :導體外型參數係相同於範例1,但鋁使用為導體 -2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B7 I、發明説明(22 ) ^ ^ — 材料。即使使用鋁,得到具有卓越特性之偏光元件。 範例6 ··使用一與其它範例(一 1.55微米光纖通信波長)不 同之波長(0.78微米)但經改變外型參數至一適合此新波長 者,使再次得到卓越之偏光特性。 範例7、8 :導體外型參數相同於範例i,但導體材料係 改變至銀或銅。即使如此,卓越偏光特性係得到如同當使 用金時。 範例9 :導體寬度W係低於範例1,因此得到特別地之插 置損失。再者,吸光比僅些微地降低。 範例10 :導體之外型參數不僅在最佳範圍内,再者使用 一具有相當低電導性之鋁。即使如此,得到一付之實際使 用之偏光元件。 比較範例1至4 使用如範例1之100毫米X 100毫米X 21毫米尺寸之石英 玻璃片’具有如表3所示不同型式及外型導體之偏光元 件,係利用如範例1之相同程序所製造。 在表3,每一預定間隔d、高度η、寬度w及參數 丨ε| 一W—(H/d)具有微米之單位。 表4表不各比較範例偏光元件之特性(吸光比及插置損 失)。 表3 間隔(d) 高度(Η) 寬度(w) 導體 | ε | W(H/d) 比較範例 1 0.5(0.32 λ) 0.25(0.5d) 0.1(0.2d) Au 4.90 2 0.8(0.52 λ) 1.5(2.0d) 0.1(0.13d) Au 18.4 -25-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家標準(CNS) A#規格(⑽公爱)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23 ) 3 0.5(0.32 λ) 0.15(0.3d) 0.05(0.1d) A1 0.77 4 0.5(0.32 λ) 1.5(3.0d) 〇.8(1.6d) Au 235 表4 吸光比[dB] 插置損失[dB] 波長[微米] 比較範例 1 8.9 0.01 1.55 2 7.5 0.10 1.55 3 7.4 2.80 1.55 4 51.1 7.39 1.55 比較範例1 :高度Η低,及因此一足夠吸光比不能得到。 比較範例2 :導體間之間隔d係大於於所使用之波長,因 此不能得到一充分吸光比。 比較範例3 :導體外型參數及具體性質值| ε |彼此無法 充分地配合,特別地高度Η太低,導致偏光特性(吸光比及 插置損失)不適合實際使用。 比較範例4 :導體之寬度W為大,因此插置損失相當地 大。 工業應用 如上述,如本發明偏光元件,複數薄膜型導體係配置於 透明基材表面上,且彼此平行以一其間預定間隔及以一正 交於透明基材表面方向延伸。透過散佈及吸收之入射光插 置損失能因此減少,因此良好的偏光特性能得到。再者, 由於簡單的結構,偏光元件係便宜的。 再者,如本發明偏光元件,透明基材具有複數提供於其 -2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0X297公釐)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24 ) 表面之第一凹槽,及薄膜型導體嵌入這些凹槽中。導體能 因此固定於定位,因此導體不會由透明基材分離,及最後 穩定偏光特性能實現。 再者,如本發明偏光元件,薄膜型導體嵌入複數第二凹 槽中,該凹槽透過固定地提供於透明基材表面上之一電介 質所形成。導體能因此固定於定位,再者導體不會由透明 基材分離,結果穩定偏光特性得以實現。 再者,如本發明偏光元件,導體係形成於提供於透明基 材之表面中之第一凹槽側表面上。導體能固定於定位,再 者導體不會由透明基材分離,結果穩定偏光特性得以實 現。 再者,如本發明偏光元件,一電介質覆蓋於整個透明基 材表面及薄膜型導體二者。導體係固定地經由電介質所保 護,因此於後續諸如加工及組合之製造步驟期間,當受到 各種外力時不會輕易地破壞。 再者,如本發明偏光元件,偏光元件具有一電介質於透 明基材之表面上,該電介質已形成其中,複數凹槽以一預 定間隔彼此平行,且以正交透明基材表面方向延伸其間, 及薄膜型導體嵌入凹槽中。導體能因此固定於定位,再者 導體不會由透明基材分離,結果穩定偏光特性得以實現。 再者,如本發明之偏光元件,其滿足下面關係: Ο.ΐλ < d < 0.5λ ^ 0.5d < Η < 20d » 0.06d < W < 1.5d,及 -27-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釐)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25 ) 1.0微米 S 丨 ε| —W_(H/d), 其中d表示導體間預定之間隔,Η表示導體之高度,W導 體之寬度,I ε|導體複相對電容率之絕對值、λ偏光光線之 波長,d、W、Η及λ之單位為微米。結果,具有高吸光比 及低插置損失之較佳偏光特性能得到。 較佳地,如本發明之偏光元件,其附加地滿足下面關 係: 0.7d < H S 15d,及 0.06d < V/ < 0.7d。 結果,具有高吸光比及低插置損失之更佳偏光特性能得 到。 更佳地,如本發明之偏光元件,其附加地滿足下面關 係: l.Od < Η < 10d,及 0.06d < W < 0.5d。 結果,具有高吸光比及低插置損失之又更較佳之偏光特 十生能得到。 再者,如本發明之偏光元件,該導體包含由金、銀、 銅、Ιε、鉑、鋁、鍺、姥、矽、鎳、姑、筵、鐵、絡、 鈥、釕、銳、妓、鏡、紀、鉬、銦,及叙組成之組合中選 出之至少之一者。經使用此材料,具有相當地高之電導性 及相對電介係數之導體能得到,因此入射光之反射及吸收 性質能改良,且因此進一步改良偏光特性。 如製造本發明偏光元件之方法,一偏光製造能得以製 -28-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1 A7 B7 五、發明説明(26 ) 一預定間隔彼 入射於偏光元 ,因此偏光元 造’其中導體係嵌入透明基材之表面,且 此平行之方式延伸其間。由於散佈及吸收 件上光之插置損失能得到。再者,製程簡 件能便宜製造。 -29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Claims (1)
- 522261 第090118470號專利申請案 A8 B8、申請專利範圍長成份,藉此產生偏光光線,其特徵為包含: 一透明基材;及 明基材之表面上, 正交該透明基材之 複數薄膜型導體,其配置於該透明基材之表面 且以一預定間隔彼此平行延伸於一 $亥面乃*向.。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之偏光元件,甚中該透明基材具 有複數個設於其該表面中之第一凹槽,該薄膜型導體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偏光元件,其中該薄膜型導體 係後入複數第二凹槽中,該凹槽係穿入均勾地設於透 明基材表面上之一電介質所形成。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之偏光元件,其中該透明基材具 有複數個設於其該表面之第一凹槽,該薄膜型導體係 形成於該第一凹槽之側表面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光元件,其中其具有覆蓋整 個透明基材及薄膜型導體之表面二者的電介質。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光元件,其中該偏光元件具 有一電介質於該透明基材之該表面,該電介質中形成 有複數凹槽以一預定間隔彼此平行及以一正交該透明 基号之表面的方向延伸,該薄膜導體係嵌入該凹槽 中。 7·如申清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偏光元件,其滿 足以下之關係··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0X297公复) 522261 日修正 Α8 Β8 C8、申請專利範圍 〇1λ S d < 〇·5 又, 〇.5d < Η < 2〇d > 0 〇6“ W < l.5d,及 L〇微米 S I ε| —w」H/d), 其中d表示該導體間該預定之間隔,h表示該導體之高 度 ^遠導體之寬度,丨εΙ表示該導體複相對電容率之 、色對值、X表示偏光光線之波長,d、W、Η及λ之單位 為微米。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偏光元件,其進一步滿足以下 關係: 0.7d < H S 15d,及 〇.〇6d < W < 0.7d。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偏光元件,其進一步滿足以下 關係: 1 〇d < Η < 10d,及 〇.〇6d < W S 0.5d。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光元件,其中該導體包含由 金、銀、銅、把、銘、铭、鍺、錯、碎、鎳、始、 龜、鐵、絡、数、贫、說、敛、鏡、叙J、翻、銦,及 紐組成之組合中選出之至少之一者。 11· 一種偏光元件之製造方法,該偏光元件係由通過其間 之電磁波吸收特定波長成份,藉此產生偏光光線,其 特徵為包含: 一第一波狀結構之形成步騾,其係在一透明基材表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6 % /f A B c D 申請專利範圍 面,形成具有複數之彼此以預定間隔平行延伸之線性 第一凹槽; 一第二波狀結構之形成步驟’其係使用一液相沉積 方法沉積一電介質至一接近均勻之厚度於該第一波狀 結構上,藉此形成具有複數第二凹槽之一第二波狀結 構,而該第二凹槽具有比該第一凹槽寬度為窄之寬 度;及 一導體嵌入之步騾,其係嵌入一導體進入該第二凹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偏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中 在該第二波狀結構形成步驟中之該液相沉積方法,包 含導引該第一波狀結構接觸一氫化矽氟酸,其中二氧 化矽已溶解至一超飽和程度,藉此沉積二氧化矽於該 第一波狀結構之表面。 -3-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129353A JP2002328222A (ja) | 2001-04-26 | 2001-04-26 | 偏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522261B true TW522261B (en) | 2003-03-01 |
Family
ID=18977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0118470A TW522261B (en) | 2001-04-26 | 2001-07-27 | Polarizing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289173B2 (zh) |
EP (1) | EP1387190A1 (zh) |
JP (1) | JP2002328222A (zh) |
KR (1) | KR20030097839A (zh) |
CN (1) | CN1520524A (zh) |
CA (1) | CA2445750A1 (zh) |
TW (1) | TW522261B (zh) |
WO (1) | WO200209104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27338B (zh) * | 2006-05-30 | 2014-02-21 | Rohm & Haas Denmark Finance As | 光學元件及形成一線柵之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84500B2 (en) * | 2002-02-12 | 2005-04-26 | Unaxis Balzers Ltd. | Component comprising submicron hollow spaces |
JP2006003447A (ja) * | 2004-06-15 | 2006-01-05 | Sony Corp | 偏光分離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20060093809A1 (en) * | 2004-10-29 | 2006-05-04 | Hebrink Timothy J | Optical bodi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optical bodies |
KR101228486B1 (ko) * | 2004-12-16 | 2013-01-31 |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 편광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
WO2006126707A1 (ja) * | 2005-05-27 | 2006-11-30 | Zeon Corporation | グリッド偏光フィルム、グリッド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積層体、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KR20070074787A (ko) * | 2005-06-13 | 2007-07-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계조 전압 발생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
US7894019B2 (en) | 2005-10-17 | 2011-02-22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Wire grid polarize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JP4275692B2 (ja) * | 2005-10-17 | 2009-06-10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ワイヤグリッド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4275691B2 (ja) * | 2005-10-17 | 2009-06-10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ワイヤグリッド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
KR100894939B1 (ko) | 2005-10-17 | 2009-04-27 | 아사히 가세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와이어 그리드 편광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JP5193454B2 (ja) * | 2005-10-31 | 2013-05-08 | 株式会社東芝 | 短波長用偏光素子及び偏光素子製造方法 |
US20070183025A1 (en) * | 2005-10-31 | 2007-08-09 | Koji Asakawa | Short-wavelength polarizing elements and the manufacture and use thereof |
CN100533180C (zh) * | 2005-11-24 | 2009-08-26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电磁偏极化结构与偏极化电磁波元件 |
KR101266880B1 (ko) * | 2006-06-08 | 2013-05-2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편광판의 제조방법 및 레이저 가공장치 |
JP5003053B2 (ja) * | 2006-08-10 | 2012-08-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偏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5933910B2 (ja) * | 2006-08-15 | 2016-06-15 | ポラリゼーション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エルエルシー | 偏光子薄膜及びこの製作方法 |
JP5403862B2 (ja) * | 2006-11-28 | 2014-01-29 | チェイル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微細金属パターンの製造方法 |
JP4795214B2 (ja) * | 2006-12-07 | 2011-10-19 | チェイル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ワイヤーグリッド偏光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8181113A (ja) * | 2006-12-27 | 2008-08-07 | Toray Ind Inc | 反射型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US20080173471A1 (en) * | 2007-01-22 | 2008-07-2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Element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4488033B2 (ja) * | 2007-02-06 | 2010-06-2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偏光素子及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08304522A (ja) * | 2007-06-05 | 2008-12-18 | Seiko Epson Corp | 偏光素子、偏光素子の製造方法、液晶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
JP2009031537A (ja) * | 2007-07-27 | 2009-02-12 | Seiko Epson Corp |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液晶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WO2009018107A1 (en) * | 2007-08-02 | 2009-02-05 | Agoura Technologies, Inc. | Nanoembossed shapes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of wire grid polarizers |
KR101457254B1 (ko) | 2007-09-28 | 2014-10-31 | 아사히 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광경화성 조성물, 미세 패턴 형성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소자 |
JP2009086095A (ja) * | 2007-09-28 | 2009-04-23 | Nippon Zeon Co Ltd | グリッド偏光子 |
JP2009117408A (ja) * | 2007-11-01 | 2009-05-28 | Sony Corp |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印刷装置 |
JP5349793B2 (ja) * | 2007-12-10 | 2013-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798924A (zh) * | 2007-12-12 | 2012-11-28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光偏振化结构及发光装置 |
EP2261704A4 (en) * | 2008-04-03 | 2012-10-10 | Asahi Glass Co Ltd | ROTATING GRID POLARIZ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KR20110002004A (ko) * | 2008-04-08 | 2011-01-06 | 아사히 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와이어 그리드형 편광자의 제조 방법 |
KR20110031440A (ko) * | 2008-07-10 | 2011-03-28 | 아사히 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와이어 그리드형 편광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JP2010204626A (ja) * | 2009-02-05 | 2010-09-16 | Asahi Glass Co Ltd | ワイヤグリッド型偏光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610376B1 (ko) * | 2009-04-10 | 2016-04-08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와이어 그리드 편광자,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와이어 그리드 편광자의 제조 방법 |
JP2011141468A (ja) * | 2010-01-08 | 2011-07-21 | Seiko Epson Corp | 偏光素子、偏光素子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
JP5672702B2 (ja) * | 2010-01-08 | 2015-02-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偏光素子、偏光素子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
JP2012073484A (ja) * | 2010-09-29 | 2012-04-12 | Asahi Glass Co Ltd | ワイヤグリッド型偏光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KR101259849B1 (ko) * | 2010-12-27 | 2013-05-03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와이어그리드편광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2012141533A (ja) * | 2011-01-06 | 2012-07-26 | Canon Inc | ワイヤーグリッド偏光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ワイヤーグリッド偏光板 |
US9061928B2 (en) | 2011-02-28 | 2015-06-23 | Corning Incorporated | Ultrasonic transducer assembly for applying ultrasonic acoustic energy to a glass melt |
DE102011079030B4 (de) | 2011-07-12 | 2014-10-02 | 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ät Jena | Polarisato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Polarisators |
WO2013085283A1 (ko) * | 2011-12-05 | 2013-06-13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편광 분리 소자 |
CN104105987B (zh) * | 2011-12-05 | 2016-08-24 | Lg化学株式会社 | 偏振光分离元件 |
KR102159660B1 (ko) * | 2011-12-08 | 2020-09-28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복수의 무선 액세스 기술을 사용한 통신 |
WO2013095062A1 (ko) * | 2011-12-22 | 2013-06-2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편광 분리 소자의 제조방법 |
CN104011570A (zh) * | 2011-12-22 | 2014-08-27 | Lg化学株式会社 | 制备偏振分离器的方法 |
JP5938241B2 (ja) * | 2012-03-15 | 2016-06-22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2883089A4 (en) * | 2012-08-10 | 2016-04-06 | Temasek Polytechnic | OPTICAL GRID |
CN104583822B (zh) * | 2012-08-29 | 2017-12-12 | Lg化学株式会社 | 偏振光分离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偏振光分离元件 |
JP2014134564A (ja) * | 2013-01-08 | 2014-07-24 | Canon Inc | 吸収型ワイヤグリッド偏光素子および光学機器 |
KR102056902B1 (ko) * | 2013-05-29 | 2019-12-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와이어 그리드 편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액정 표시패널 및 액정 표시장치 |
US9632223B2 (en) * | 2013-10-24 | 2017-04-25 | Moxtek, Inc. | Wire grid polarizer with side region |
KR101827658B1 (ko) * | 2013-11-13 | 2018-02-08 |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편광자, 편광자용 기판 및 광 배향 장치 |
JP2016164618A (ja) * | 2015-03-06 | 2016-09-0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転写フィルム、転写フィルムの巻取体、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巻取体、画像表示装置、転写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6484373B1 (ja) | 2018-06-26 | 2019-03-13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偏光板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光学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42003A (ja) * | 1981-09-07 | 1983-03-11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偏光板 |
JPS6066203A (ja) * | 1983-09-22 | 1985-04-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偏光素子 |
US5521726A (en) * | 1994-08-26 | 1996-05-28 | Alliedsignal Inc. | Polarizer with an array of tapered waveguides |
JPH0990122A (ja) * | 1995-09-28 | 1997-04-04 | Kyocera Corp | グリッド型偏光子の製造方法 |
JPH09178943A (ja) * | 1995-12-26 | 1997-07-11 | Sony Corp | 偏光光学素子 |
JPH09288211A (ja) * | 1996-04-23 | 1997-11-04 | Sony Corp | 偏光光学素子 |
JPH1073722A (ja) * | 1996-08-30 | 1998-03-17 | Sony Corp | 偏光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H10153706A (ja) * | 1996-11-25 | 1998-06-09 | Ricoh Co Ltd | 偏光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654553B2 (ja) * | 1997-06-19 | 2005-06-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学素子 |
-
2001
- 2001-04-26 JP JP2001129353A patent/JP2002328222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07-27 EP EP01954367A patent/EP1387190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07-27 KR KR10-2003-7013878A patent/KR2003009783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1-07-27 WO PCT/JP2001/006512 patent/WO2002091044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1-07-27 CN CNA018233937A patent/CN1520524A/zh active Pending
- 2001-07-27 US US10/475,720 patent/US728917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7-27 CA CA002445750A patent/CA244575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1-07-27 TW TW090118470A patent/TW52226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
- 2007-09-18 US US11/901,794 patent/US2008001899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27338B (zh) * | 2006-05-30 | 2014-02-21 | Rohm & Haas Denmark Finance As | 光學元件及形成一線柵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2091044A1 (fr) | 2002-11-14 |
US20040239833A1 (en) | 2004-12-02 |
CN1520524A (zh) | 2004-08-11 |
CA2445750A1 (en) | 2002-11-14 |
US20080018997A1 (en) | 2008-01-24 |
US7289173B2 (en) | 2007-10-30 |
JP2002328222A (ja) | 2002-11-15 |
KR20030097839A (ko) | 2003-12-31 |
EP1387190A1 (en) | 2004-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522261B (en) | Polarizing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KR100632510B1 (ko) | 와이어 그리드 편광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0510794C (zh)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 | |
EP0129463B1 (fr) | Dispositif polariseur optique intégré et son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 |
TW546494B (en) | Broadband wire grid polarizer for visible spectrum, method of making same, and apparatus for polarizing broad bandwidth | |
US7190524B2 (en) | Process for fabrication of high reflectors by reversal of layer sequenc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 |
US20120206805A1 (en) | Nanowire grid polarizer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
EP2864990A2 (en) | Metal nanostructured networks an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
WO2004019070A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beam polarization | |
CN110441842A (zh) | 一种基于vo2及石墨烯混合超材料的多功能器件 | |
EP1103829A1 (en) | Polarizer | |
US20060056024A1 (en) | Wire grid polariz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2000147253A (ja) | 紫外光および可視光のための偏光子およびその作成方法 | |
JP4402728B2 (ja) | 偏光ガラス、光アイソレーターおよび偏光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 |
US20060204197A1 (en) | Optical waveguid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 |
CN101738668A (zh) | 偏振立方体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0643965B1 (ko) | 와이어 그리드 편광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Giordano et al. | Template-assisted growth of transparent plasmonic nanowire electrodes | |
KR102469458B1 (ko) | 메타물질 흡수체 | |
Srivastava et al. | Design and analysis of visible photonics resonators coated with CuO thin film | |
CN113568101B (zh) | 一种偏振依赖的红外窄带滤波器及其制备方法 | |
Agarwal et al. | Ytterbium doped ZnO nanolaminated planar waveguide for ring resonator applications | |
JPH02244104A (ja) | ガラス光導波路 | |
CN220105331U (zh) | 一种高对比度光栅偏振片 | |
CN116482792A (zh) | 一种高对比度光栅偏振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