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4299A - 蓄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蓄電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34299A TW201334299A TW101146505A TW101146505A TW201334299A TW 201334299 A TW201334299 A TW 201334299A TW 101146505 A TW101146505 A TW 101146505A TW 101146505 A TW101146505 A TW 101146505A TW 201334299 A TW201334299 A TW 20133429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rack
- outer casing
- battery
- contact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01R13/741—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 H01R13/745—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separate from the ho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54—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wire spring
- H01R4/4863—Coil spr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減少作業負擔、作業危險,而可簡單且安全地達成對蓄電裝置之電池單元之拆裝的蓄電裝置。蓄電裝置1係具有:複數個電池單元收容部70,係用以收容電池單元100;複數個連接器20,係可在與對電池單元收容部70插入電池單元100之方向X交叉的平面內浮動;安裝對象物80,係安裝複數個連接器20;及連接構件93,係連接複數個連接器20之間。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蓄電裝置。
以往已知一種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該裝置係如第33圖所示,具有:複數個電池單元170,係具有輸出入端子170a;匯流條154,係連接複數個電池單元170之間;及螺帽180,係安裝於輸出入端子170a並將匯流條154固定於電池單元170。
[專利文獻1]特開2003-257516號公報
可是,在專利文獻1的裝置,在電池單元170之修理或更換等需要對裝置拆裝電池單元170時,每次必須進行匯流條154及螺帽180的拆卸及安裝作業,而具有與電池單元170之拆卸及安裝相關之耗時、螺絲固定錯誤等之作業負擔、作業危險大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以往的問題點,即,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減少作業負擔、作業危險,而可簡單且安全地達成對蓄電裝置之電池單元之拆裝的蓄電裝置。
本發明之蓄電裝置係藉由具有:複數個電池單元收
容部,係用以收容電池單元;複數個連接器,係可在與對該電池單元收容部插入該電池單元之方向交叉的平面內浮動;安裝對象物,係安裝該複數個連接器;及連接構件,係連接該複數個連接器之間;來解決上述的課題。
亦可該連接構件係藉由從與插入該電池單元之方向係相反側被插入該連接器內,而與該連接器連接。
亦可該連接器係具有:安裝於該安裝對象物的第1外殼;第2外殼,係安裝於該第1外殼,並與該第1外殼一起構成接觸件收容部;及接觸件,係至少一部分被收容於該接觸件收容部內;該第2外殼係對該第1外殼,安裝成可在與插入該電池單元之方向交叉的平面內移動;該接觸件係在未對該第1外殼及該第2外殼固定而可相對地移動之狀態被收容於該接觸件收容部內。
亦可該接觸件係配置於該第1外殼側,並具有用以與該連接構件接觸的第1接觸部。
亦可該接觸件係配置於該第2外殼側,並具有用以與安裝於該電池單元之電池側連接器之電池側接觸件接觸的第2接觸部。
亦可該第1外殼係具有控制在該接觸件收容部內之該接觸件之位置及姿勢的第1控制部。
亦可該第2外殼係具有控制在該接觸件收容部內之該接觸件之位置及姿勢的第2控制部。
亦可該接觸件係具有:相對向配置的一對導電構件;及偏壓構件,係設置於該一對導電構件之間,並在使該一對導電構件彼此接近的方向偏壓。
亦可更具有安裝於該第2外殼的信號連接器;且構成為該信號連接器係在該第2外殼相對該第1外殼移動時,與該第2外殼一起相對該第1外殼移動。
亦可更具有在將該連接構件安裝於該連接器之狀態時覆蓋該連接構件的蓋。
亦可更具有被收容於該電池單元收容部的該電池單元;該電池單元係具有:內建於該電池單元的電池、及與該電池連接的電池側連接器;該電池側連接器係在該電池單元被收容於該電池單元收容部內時與該連接器連接。
亦可該電池側連接器係具有一方與該電池的正極連接,另一方與該電池之負極連接的一對電池側接觸件。
亦可該電池側連接器係具有電池側外殼;更具有安裝於該電池側外殼的電池側信號連接器;該電池側信號連接器係與該電池的控制電路連接。
亦可該電池側信號連接器係在該電池單元被收容於該電池單元收容部時,與安裝於該連接器的信號連接器連接。
在本發明中,在已對電池單元收容部插入電池單元之狀態藉連接器及連接構件將複數個電池單元彼此連接,因為僅是藉對電池單元收容部之電池單元的插拔作業,可達成對蓄電裝置之電池單元的拆裝,所以可減少作業負擔、作業危險,而可簡單且安全地達成對蓄電裝置之電池單元的拆裝。
又,藉由連接器構成為在與插入電池單元之方向交叉的平面內可浮動,因為可藉連接器的浮動功能吸收電池單元與連接器之間的位置偏差,所以即使是將連接器配置於使用者無法目視之位置的情況,亦可確實地連接電池單元與連接器。
以下,根據圖面說明本發明之蓄電裝置的實施形態及複數個變形例。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對收容架插入電池單元之方向規定為第1方向X,將與第1方向X正交的方向規定為第2方向Y,將與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正交的方向規定為第3方向Z。
以下,根據圖面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
蓄電裝置1係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具有收容架10、被插入收容架10內的複數個電池單元100。
在收容架10,如第1圖或第2圖所示,安裝藉第24圖所示的架側連接構件93連接彼此之間的複數個架側連接器20。又,在電池單元100,如第2圖所示,安裝藉第4圖所示之電池側連接構件(具有壓接端子的電纜)160與電池192的電池側連接器110。
因此,在蓄電裝置1中,如第1圖或第2圖所示,在將複數個電池單元100插入收容架10時,藉由架側連接器20
與電池側連接器110嵌合,而連接內建電池192的複數個電池單元100之間。
首先,以下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已安裝架側連接器20之收容架10的構成。
收容架10係具有:安裝於架側安裝面板80之複數個架側連接器20、可拆裝地安裝於架側連接器20的架側信號連接器60、收容電池單元100的複數個電池單元收容部70、連接架側信號連接器60之間的架側信號電纜91、對架側安裝面板80安裝架側連接器20的架側安裝構件92、連接複數個架側連接器20之架側接觸件50之間的架側連接構件93、及可拆裝地安裝於架側連接器20的蓋94。
架側連接器20係如第1圖或第2圖所示,在對收容架10的電池單元收容部70插入電池單元100時與電池單元100的電池側連接器110嵌合並連接。
架側連接器20係如第7圖或第8圖或第9圖所示,具有:固定於架側安裝面板80的第1外殼30、以可浮動之狀態安裝於第1外殼30的第2外殼40、及藉第1外殼30與第2外殼40所收容之架側接觸件50。
第1外殼30係由絕緣性樹脂所形成。第1外殼30係如第7圖或第23圖或第24圖所示,嵌入架側安裝面板80的安裝開口部81,並在使其一部分在第1方向X之架側安裝面板80的兩側突出之狀態,藉架側安裝構件92固定於架側安裝面板80。
第1外殼30係一體地具有:收容架側接觸件50之一部分的第1接觸件收容部31、使架側連接構件93插入架側連
接器20內的第1插入開口部32、控制架側接觸件50之位置及姿勢的第1控制部33、收容架側信號連接器60之一部分的第1信號連接器收容部34、以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突出之方式所形成的第1凸緣部35、使架側安裝構件92之軸部92a插入的安裝構件用孔部36、及使架側卡止構件90插入的第1卡止構件用孔部37。
第1接觸件收容部31係如第8圖或第14圖所示,形成2個,2個第1接觸件收容部31係在藉中間壁隔開彼此之間的狀態,配置成排列於第2方向Y。第1接觸件收容部31係與形成於第2外殼40的第2接觸件收容部41一起構成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各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如第12圖所示,以3個為一組收容架側接觸件50。此外,被收容於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之架側接觸件50的數量係只要一個以上,任何數量都可。
如第5圖或第9圖所示,第1插入開口部32係使架側連接構件93從第1方向X的後方側插入架側連接器20內的開口部。第1插入開口部32係形成2個,2個第1插入開口部32係在藉中間壁隔開彼此之間的狀態,配置成排列於第2方向Y。第1插入開口部32係各自與第1接觸件收容部31連接。
如第14圖、第16圖所示,第1控制部33係與形成於第2外殼40的第2控制部43協同動作,控制在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內之架側接觸件50之位置及姿勢的部位。
如第7圖所示,第1控制部33係以與第1外殼30及第2外殼40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無關,從第1插入開口部32
所插入之架側連接構件93可進入架側接觸件50的第1接觸部51d之間的方式,控制形成於第1外殼30之第1插入開口部32與第1接觸部51d的位置關係。
第1控制部33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如第14圖、第17圖及第20圖所示,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第1部分33a,係使各架側接觸件50的一部分(架側接觸件50的第1接觸部51d側)從第1方向X插入並從第2方向Y的兩側及第3方向Z的兩側包圍;及第2部分33b,係在第1方向X之架側接觸件50的支撐部51c與第1接觸部51d之間的區域介於一對導電構件51之間。
架側接觸件50係藉第1控制部33的第1部分33a限制往第2方向Y之兩側的移動、及往第3方向Z之兩側的移動。又,架側接觸件50係藉第1控制部33的第2部分33b限制往第1方向X的移動。
第1控制部33的第1部分33a係如第21圖或第22圖所示,被設定成在控制架側接觸件50之第1接觸部51d之位置的部分(與架側接觸件50之第1接觸部51d對應的部分)之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的寬度尺寸比在使架側接觸件50插入之第1部分33a的正面寬度部分之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的寬度尺寸更小。
藉此,避免第1部分33a的正面寬度部分與架側接觸件50之間的物理性干涉,而可一面大為確保第2外殼40相對第1外殼30之相對移動量,一面高精度地控制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之架側接觸件50之第1接觸部51d的位置。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控制部33的第1部分33a係如第21圖或第22圖所示,以從正面寬度部分朝向第1方向X,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之寬度逐漸變小的方式形成斜坡狀。藉此,可圓滑地進行架側接觸件50對第1控制部33的安裝。
此外,第1控制部33之具體的形態係未限定為上述者,只要是形成於第1外殼30,並控制在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內之架側接觸件50的位置及姿勢者都可。
第1信號連接器收容部34係收容架側信號連接器60之一部分的部位。第1信號連接器收容部34係如第8圖或第13圖或第14圖所示,形成2個,並在第2方向Y形成於2個第1接觸件收容部31的兩外側。第1信號連接器收容部34係與形成於第2外殼40的第2信號連接器收容部44一起構成架側信號連接器收容部22。
第1凸緣部35係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以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突出的方式形成於第1方向X中之第1外殼30的前端側。第1凸緣部35係在架側連接器20之組裝後的狀態,在第1方向X被夾在形成於第2外殼40的第2凸緣部45與架側安裝面板80之間。
安裝構件用孔部36係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在第2方向Y中之第1外殼30的兩端側,形成於第1凸緣部35。
第1卡止構件用孔部37係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使架側卡止構件90插入,並使所插入之架側卡止構件90的兩端固定的孔。第1卡止構件用孔部37係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在第2方向Y中之第1外殼30的中央及兩側,以上下一
組分別形成。
第2外殼40係由絕緣性樹脂所形成。第2外殼40係在與第1方向X正交的平面內可相對第1外殼30移動之狀態,即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可相對第1外殼30移動之狀態,安裝於第1外殼30。
具體說明第1外殼30與第2外殼40之間的安裝形態,首先,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位於自第2凸緣部45朝向第1方向X之位置之第2外殼40的後方側嵌合部47在第1方向X被插入第1外殼30的內部。在被插入第1外殼30的內部之第2外殼40的後方側嵌合部47與第1外殼30的內壁之間,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具有間隙。藉此,第2外殼40係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可相對第1外殼30相對地移動,而且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之第2外殼40的移動量係被限制為固定量。
又,如第23圖所示,在第1外殼30的安裝構件用孔部36與第2外殼40的安裝構件用凹部48共同地在第1方向X藉架側安裝構件92,將第1外殼30與第2外殼40安裝於架側安裝面板80。架側安裝構件92具有凸緣部92b。藉此,第2外殼40係藉第1外殼30與凸緣部92b被夾於第1方向X,而被限制在第1方向X移動。
進而,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將架側卡止構件90沿著第3方向Z插入第1外殼30的第1卡止構件用孔部37與第2外殼40的第2卡止構件用孔部49。藉此,第2外殼40係藉架側卡止構件90而被限制在第1方向X移動。
第2外殼40係一體地具有:第2接觸件收容部41,係
收容架側接觸件50的一部分;第2插入開口部42,係使電池側連接器110的電池側接觸件130插入架側連接器20內;第2控制部43,係控制架側接觸件50的位置及姿勢;第2信號連接器收容部44,係收容架側信號連接器60的一部分;第2凸緣部45,係以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突出的方式所形成;前方側嵌合部46,係在架側連接器20與電池側連接器110嵌合時與電池側外殼120嵌合;後方側嵌合部47,係在架側連接器20之組裝狀態與第1外殼30內嵌合;安裝構件用凹部48,係使架側安裝構件92的軸部92a插入;及第2卡止構件用孔部49,係使架側卡止構件90插入。
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第2接觸件收容部41係形成2個,2個第2接觸件收容部41係在藉中間壁隔開彼此之間的狀態,配置成排列在第2方向Y。第2接觸件收容部41係與形成於第1外殼30的第1接觸件收容部31一起構成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
第2插入開口部42係如第8圖或第10圖所示,在架側連接器20內,從第1方向X的前方側,使是為針接觸件的電池側接觸件130(及電池側外殼120的被覆部125)插入的開口部。第2插入開口部42係形成2個,2個第2插入開口部42係在藉中間壁隔開彼此之間的狀態,配置成排列在第2方向Y。第2插入開口部42係與第2接觸件收容部41連接。
如第14圖、第16圖所示,第2控制部43係與形成於第1外殼30的第1控制部33協同動作,控制在架側接觸件收
容部21內之架側接觸件50之位置及姿勢的部位。
如第7圖所示,第2控制部43係以與第1外殼30及第2外殼40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無關,從第2插入開口部42所插入之電池側接觸件130(正確而言,未被電池側接觸件130之被覆部125覆蓋的部分)可進入架側接觸件50的第2接觸部51e之間的方式控制形成於第2外殼40之第2插入開口部42與第2接觸部51e的位置關係。電池側接觸件130之接觸部131附近係如第5圖所示,藉形成於電池側外殼120之防止觸電的被覆部125局部地覆蓋。被覆部125係具有形成梳齒狀,即在第2方向Y以既定間隔所形成的複數個縫隙部125a。未被電池側接觸件130之被覆部125覆蓋的部分,即對應於縫隙部125a在外部所露出之部分係作用為電池側接觸件130的接觸部131。
第2控制部43係在本實施形態中,如第16圖、第17圖及第20圖所示,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第1部分43a,係使各架側接觸件50的一部分(架側接觸件50的第2接觸部51e側)從與第1方向X係相反側插入並從第2方向Y的兩側及第3方向Z的兩側包圍;及第2部分43b,係在第1方向X之架側接觸件50的支撐部51c與第2接觸部51e之間的區域中介於一對導電構件51之間。
架側接觸件50係藉第2控制部43的第1部分43a限制往第2方向Y之兩側的移動、及往第3方向Z之兩側的移動。又,架側接觸件50係藉第2控制部43的第2部分43b限制往與第1方向X的相反側的移動。
第2控制部43的第1部分43a係如第21圖或第22圖所
示,被設定成在控制架側接觸件50之第2接觸部51e之位置的部分(與架側接觸件50之第2接觸部51e對應的部分)之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的寬度尺寸比在使架側接觸件50插入之第1部分43a的正面寬度部分之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的寬度尺寸更小。
藉此,避免第1部分43a的正面寬度部分與架側接觸件50之間的物理性干涉,而可一面大為確保第2外殼40相對第1外殼30之相對移動量,一面高精度地控制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之架側接觸件50之第2接觸部51e的位置。
進而,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控制部43的第1部分43a係如第21圖或第22圖所示,以從正面寬度部分朝向與第1方向X係相反側,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之寬度逐漸變小的方式形成斜坡狀。藉此,可圓滑地進行架側接觸件50對第2控制部43的安裝。
此外,第2控制部43之具體的形態係未限定為上述者,只要是形成於第2外殼40,並控制在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內之架側接觸件50的位置及姿勢者都可。
第2信號連接器收容部44係收容架側信號連接器60之一部分的部位。第2信號連接器收容部44係如第9圖、第15圖及第16圖所示,形成2個,並在第2方向Y形成於2個第2接觸件收容部41的兩外側。第2信號連接器收容部44係與形成於第1外殼30的第1信號連接器收容部34一起構成架側信號連接器收容部22。
第2凸緣部45係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以從第2凸緣
部45的外面在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突出的方式所形成。第2凸緣部45係在架側連接器20之組裝後的狀態,在第1方向X與形成於第1外殼30的第1凸緣部35相對向。第2凸緣部45係在架側連接器20之組裝後的狀態,在第1方向X被第1凸緣部35與架側安裝構件92的凸緣部92b所夾住,藉此,第2外殼40往第1方向X的移動受到限制。
如第5圖或第6圖所示,前方側嵌合部46係在架側連接器20與電池側連接器110嵌合時與電池側外殼120嵌合的部位。前方側嵌合部46係自第2凸緣部45形成於與第1方向X係相反側,並在架側連接器20與電池側連接器110嵌合時插入電池側外殼120內。
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後方側嵌合部47係在架側連接器20之組裝狀態與第1外殼30內嵌合的部位。後方側嵌合部47係自第2凸緣部45形成於第1方向X,並在架側連接器20之組裝狀態下插入第1外殼30內。
安裝構件用凹部48係使架側安裝構件92之軸部92a插入的凹部,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在第2方向Y之第2外殼40的兩端側,形成於第2凸緣部45。
如第9圖所示,第2卡止構件用孔部49係使架側卡止構件90插入的孔。第2卡止構件用孔部49係第2方向Y之尺寸比第1方向X的尺寸更長,在本實施形態中形成為長孔狀。架側卡止構件90係在第2方向Y有游隙(間隙)之狀態貫穿第2卡止構件用孔部49。藉此,相對第1外殼30之第2外殼40的相對移動不會受到架側卡止構件90阻礙。
架側接觸件50係供給電源用的插座接觸件。如第12
圖所示,架側接觸件50係在第2方向Y排列於架側連接器20之各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內的狀態,以3個為一組所配置。各架側接觸件50係在包含第1外殼30及第2外殼40之任一個構件之間亦具有游隙(間隙)之狀態被收容,換言之,各架側接觸件50係相對包含第1外殼30及第2外殼40之任一個構件都未固定。
如第17圖所示,架側接觸件50係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一對導電構件51;及偏壓構件52,係安裝於一對導電構件51之間,並在使一對導電構件51彼此接近的方向偏壓。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偏壓構件52係由線圈彈簧所構成,但是具體之形態係未限定為線圈彈簧,例如亦可由橡膠等的彈性構件所構成。
一對導電構件51係由非彈性的導電性金屬(韌銅,純度約99%的銅)所形成,並各自具有相同的形狀。在本實施形態,導電構件51具有以純銅之導電率為100%時50%以上的導電率。
如第17圖所示,一對導電構件51係各自具有:基部51a,係分開地配置於一對導電構件51之間;安裝部51b,係形成於各基部51a並安裝偏壓構件52;支撐部51c,係自基部51a朝向另一方的導電構件51延伸,並在抵抗偏壓構件52之偏壓力下支撐另一方的導電構件51;及第1接觸部51d與第2接觸部51e,係分別形成於在第1方向X之安裝部51b(及支撐部51c)的兩側。
如第17圖所示,支撐部51c係從各基部51a沿著第3方向Z分別立設,並以在第2方向Y限制一方之導電構件51
與另一方的導電構件51之相對位置的方式與形成於另一方之導電構件51的支撐部51c卡合。
如第17圖所示,架側接觸件50係將偏壓構件52安裝於一對導電構件51,並構成為在一對導電構件51之間使支撐部51c彼此卡合之狀態,自律地維持組裝後的立體構造。一對導電構件51係藉偏壓構件52的彈力,抑制在第1方向X之相對的位置偏差。
各架側接觸件50係在使第1接觸部51d彼此及第2接觸部51e彼此在第3方向Z相對向之狀態所配置。如第7圖所示,各架側接觸件50係在配置於第1接觸件收容部31內的第1接觸部51d之間隔著架側連接構件93與架側連接構件93連接,又,在配置於第2接觸件收容部41內的第2接觸部51e之間隔著電池側接觸件130與電池側接觸件130連接。
如第21圖或第22圖所示,架側接觸件50係藉第1外殼30之第1控制部33的第1部分33a、與第2外殼40之第2控制部43的第1部分43a,控制在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內之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的位置。又,如第22圖所示,架側接觸件50係藉第1外殼30之第1控制部33的第2部分33b、與第2外殼40之第2控制部43的第2部分43b,控制在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內之在第1方向X的位置。
如第17圖所示,偏壓構件52係安裝於分別形成於一對導電構件51的安裝部51b之間,並配置於由分別形成於構成架側接觸件50之一對導電構件51的基部51a及支撐部51c所規定之空間內。
架側信號連接器60係在對收容架10插入電池單元100時,對安裝於電池單元100並與電池192的控制電路193連接的電池側信號連接器140嵌合,以傳達電源監視等的控制信號。架側信號連接器60係可拆裝地安裝於第2外殼40,並在第2外殼40相對第1外殼30移動時,與第2外殼40一起相對第1外殼30移動。藉此,可確實連接架側信號連接器60與電池側信號連接器140。如第10圖所示,架側信號連接器60具有:可拆裝地安裝於架側連接器20的架側信號外殼61、與架側信號外殼61所固持之架側信號接觸件(未圖示)。架側信號連接器60係被從與第1方向X為相反側插入架側連接器20的架側信號連接器收容部22內,並藉形成於架側信號外殼61的彈簧部62防止往第1方向X脫離。架側信號接觸件(未圖示)係與架側信號電纜91連接。在本實施形態,架側信號連接器60係對一個架側連接器20安裝2個,但是架側信號連接器60的數量係多少個都可。在本實施形態,架側信號連接器60係形成可傳達不同信號。此外,在本實施形態,架側信號連接器60可拆裝地安裝於第2外殼40,但是亦可將架側信號連接器60固定於第2外殼40,在此情況,亦可不設置架側信號外殼61,而將架側信號接觸件(未圖示)直接安裝於第2外殼40。
在本實施形態,為了使由在架側接觸件50流動之電流所產生的磁場所造成之對在架側信號連接器60流動之信號的影響變小,如第5圖或第6圖所示,架側信號連接器60係在第2方向Y,配置於2個架側接觸件50的兩外側。
即,因為由在2個架側接觸件50流動之電流所產生的磁場所造成之對信號的影響係在2個架側接觸件50之間最強,而在2個架側接觸件50的兩外側最弱,所以在本實施形態,將架側信號連接器60配置於2個架側接觸件50的外側。
如第1圖或第2圖所示,電池單元收容部70係在收容架10內被劃分成複數個,且為收容支撐各電池單元100的部位。
如第1圖或第2圖所示,架側安裝面板80係配置於收容架10之在第1方向X的背面之架側連接器20的安裝對象物。如第23圖所示,架側安裝面板80係具有:使架側連接器20嵌合的複數個安裝開口部81、與用以使架側安裝構件92之軸部92a通過的複數個安裝構件用孔部82。
如第8圖或第9圖所示,架側卡止構件90係沿著第3方向Z,通過形成於第1外殼30的第1卡止構件用孔部37與形成於第2外殼40的第2卡止構件用孔部49,並限制在第1方向X之第1外殼30與第2外殼40之間的相對移動。架側卡止構件90係將其兩端固定於第1外殼30的第1卡止構件用孔部37。架側卡止構件90係在與第2卡止構件用孔部49之間具有間隙,藉此,架側卡止構件90不會阻礙相對第1外殼30之第2外殼40的相對移動。此外,在本實施形態,架側卡止構件90係構成為藉由從外周側向內側施力而縮徑,而且藉由解除該力而擴徑的彈簧銷,但是其具體的形態係未限定為彈簧銷。
如第3圖所示,架側信號電纜91係連接架側信號連接
器60之間,具體而言,係與架側信號連接器60的架側信號接觸件(未圖示)連接。在架側信號電纜91的兩端,連接架側信號連接器60。
如第23圖所示,架側安裝構件92係將架側連接器20安裝於架側安裝面板80。架側安裝構件92具有:軸部92a;及凸緣部92b,係形成於軸部92a的一端並具有比軸部92a大的直徑。
架側安裝構件92的軸部92a係通過形成於第2外殼40的安裝構件用凹部48、形成於第1外殼30的安裝構件用孔部36、及形成於架側安裝面板80的安裝構件用孔部82。架側安裝構件92的軸部92a係特別在與安裝構件用凹部48之間具有間隙,藉此,軸部92a不會阻礙相對第1外殼30之第2外殼40的相對移動。架側安裝構件92的凸緣部92b係在架側連接器20之組裝後的狀態,配置於形成於第2外殼40之第2凸緣部45之第1方向X的前方側,並限制第2外殼40之往第1方向X之前方側的移動。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構成為螺栓,但是架側安裝構件92的具體形態係只要是可將架側連接器20安裝於架側安裝面板80者都可,例如亦可是螺絲。
如第24圖所示,架側連接構件93係將一端與架側連接器20的架側接觸件50連接,並將另一端與其他的架側連接器20的架側接觸件50連接。此外,在本實施形態,架側連接構件93雖構成為匯流條,但是其具體形態係只要是連接架側接觸件50之間者都可。例如,如第28圖所示,亦可將架側連接構件93作成在兩端具有匯流條狀之
端子93a的電纜93b。在本實施形態及變形例都共通,架側連接構件93係至少被插入架側連接器20內的部分形成為平板狀。架側連接構件93之被插入架側連接器20內的部分係在使其截面之長邊朝向第2方向Y的狀態,被插入架側連接器20內。
如第25圖所示,蓋94係可拆裝地安裝於架側連接器20,防止使用者接觸架側連接構件93而發生觸電,以提高與架側信號電纜91的絕緣性,並防止架側連接構件93從架側連接器20脫離,又防止異物侵入架側連接器20內。在本實施形態,在各架側連接器20安裝一個蓋94,但是蓋94之具體形態係未限定如此,例如,如第27圖所示,亦可將2個蓋94安裝於各架側連接器20。在第27圖所示的變形例,各蓋94對應於配置成在第2方向Y排列之左右的第1插入開口部32,配置成排列在第2方向Y,並與第1外殼30進行絞鏈連接。
其次,以下說明收容架10的組裝方法。
首先,如第23圖所示,在架側安裝面板80的第1方向X,使架側連接器20對架側安裝面板80的安裝開口部81嵌合,再藉架側安裝構件92將架側連接器20固定於架側安裝面板80。
此外,即使在藉架側安裝構件92將架側連接器20安裝於架側安裝面板80之前的狀態,亦因為藉架側卡止構件90將第1外殼30與第2外殼40彼此安裝,所以架側連接器20不會分解。
接著,如第24圖所示,從架側安裝面板80之與第1
方向X係相反側,將架側連接構件93插入第1外殼30的第1插入開口部32,而連接架側接觸件50的第1接觸部51d與架側連接構件93。具體而言,如第24圖所示,將架側連接構件93的一端插入位於上方之架側連接器20之右側的第1插入開口部32,同時在架側連接構件93的另一端插入位於下方之架側連接器20之左側的第1插入開口部32。
在本實施形態,如上述所示,藉由藉架側連接構件93連接各架側連接器20的架側接觸件50,而藉架側連接構件93串列地連接各架側連接器20。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藉架側連接構件93串列地連接各架側連接器20,但是亦可並列地連接各架側連接器20。又,亦可以將串列及並列組合的方式連接各架側連接器20。
又,在本實施形態,如第23圖所示,以沿著第3方向Z排成一列的方式將各架側連接器20配置於架側安裝面板80,但是對架側安裝面板80之架側連接器20的配置形態係未限定如此。例如,如第26圖所示,亦可對架側安裝面板80將各架側連接器20配置成N列×M行(第2方向Y×第3方向Z)的陣列狀。此外,在第26圖所示的變形例,藉架側連接構件93串列地連接各架側連接器20。
接著,如第25圖所示,從架側安裝面板80之與第1方向X相反側,將蓋94安裝於架側連接器20。依此方式,藉由將蓋94安裝於架側連接器20,而可防止使用者接觸架側連接構件93而發生觸電,又,可提高與架側信號電纜91的絕緣性。
然後,如第10圖、第12圖所示,從架側安裝面板80之與第1方向X相反側,將與架側信號電纜91連接的架側信號連接器60安裝於架側連接器20。具體而言,如第3圖所示,將與架側信號電纜91之一端連接的架側信號連接器60插入位於上方之架側連接器20之右側的架側信號連接器收容部22,同時將與架側信號電纜91之另一端連接的架側信號連接器60插入位於下方之架側連接器20之左側的架側信號連接器收容部22。
在本實施形態,如上述所示,藉由將架側信號連接器60(及架側信號電纜91)安裝於各架側連接器20,而串列地連接各架側連接器20。
在依此方式所得之本實施形態,在對電池單元收容部70插入電池單元100之狀態藉架側連接器20及架側連接構件93將複數個電池單元100彼此連接,因為僅藉對電池單元收容部70之電池單元100的插拔作業,可達成對蓄電裝置1之電池單元100的拆裝,所以減少作業負擔、作業危險,而可簡單且安全地達成對蓄電裝置1之電池單元100的拆裝。
又,藉由架側連接器20構成為在與插入電池單元100之方向(第1方向X)交叉的平面內可浮動,因為可藉架側連接器20的浮動功能吸收電池單元100與架側連接器20之間的位置偏差,所以即使是將架側連接器20配置於使用者無法目視之位置的情況,亦可確實地連接電池單元100與架側連接器20。
又,因為不使用螺絲或螺栓等,而藉由對架側連接
器20插入架側連接構件93,可達成對架側連接器20之架側連接構件93的安裝,所以可簡單地達成對架側連接器20之架側連接構件93的安裝。
又,對第1外殼30,將第2外殼40安裝成可在與第1方向X正交的平面(由第2方向Y與第3方向Z所構成之平面)移動,並藉由在藉形成於第1外殼30的第1控制部33與形成於第2外殼40的第2控制部43控制位置及姿勢之狀態將架側接觸件50配置於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內,因為可隨著第2外殼40的移動而藉第2控制部43使架側接觸件50的第2接觸部51e移動,所以能以簡單的構造大為確保架側接觸件50的浮動量(位移量),容許第2接觸部51e與電池側接觸件130之間的位置偏差,而可提高第2接觸部51e與電池側接觸件130之間之連接的確實性。
又,藉由在由第1外殼30及第2外殼40所構成之架側接觸件收容部21具有游隙之狀態收容架側接觸件50,因為不需要用以將架側接觸件50組裝於第1外殼30及第2外殼40之安裝構件等的追加零件,所以零件數少,而可減少組裝的作業負擔。
又,藉由將第2外殼40設置成可相對第1外殼30在第2方向Y相對地移動,而且將控制在第2方向Y之第2接觸部51e之位置的第2控制部43形成於第2外殼40,在第2外殼40相對第1外殼30在第2方向Y移動的情況下,因為第2接觸部51e藉第2控制部43亦在第2方向Y移動,所以可限定在電池側接觸件130上之與第2接觸部51e接觸的位置(即,在電池側接觸件130上之接觸部131的位置)。
依此方式,藉由限定在電池側接觸件130上之接觸部131接觸的位置,可藉被覆部125覆蓋電池側接觸件130之未與第2接觸部51e接觸的位置,而可使電池側接觸件130具有防止觸電功能。
又,藉由限定在電池側接觸件130上之接觸部131的位置,在藉第2接觸部51e夾入電池側接觸件130之狀態(即,使架側連接器20與電池側連接器110嵌合之狀態),即使是使電池側連接器110相對架側連接器20在第2方向Y移動的情況,亦因為第2接觸部51e不會相對電池側接觸件130滑動,所以可減少用以使電池側連接器110相對架側連接器20在第2方向Y移動所需的力,又,可防止使電池側連接器110相對架側連接器20在第2方向Y滑動時的力傳至架側連接器20或電池側連接器110之其他的構成元件。
其次,根據第29圖至第31圖,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
在此,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中,架側接觸件的構成、及第1外殼之第1控制部與第2外殼之第2控制部的構成和第1實施形態相異。以下,僅說明第1實施形態與第2實施形態之間的相異點。
首先,以下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架側接觸件50’的構成。
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的架側接觸件50係如第17圖所示,由分開形成之一對導電構件51與偏壓構件52所構成。
相對地,在第2實施形態,如第29圖所示,架側接觸件50’由配置成彼此相對向的一對樑部51’、與連結一對樑部51’之間的連結部52’一體地形成。在第2實施形態,架側接觸件50’係由彈性的導電性金屬所形成。
一對樑部51’係如第29圖所示,分別具有:自連結部52’在第1方向X所形成的第1接觸部51d、與自連結部52’在與第1方向X係相反側所形成的第2接觸部51e。第1接觸部51d彼此及第2接觸部51e彼此係各自在第3方向Z相對向。
如第29圖所示,連結部52’係具有沿著第2方向Y所形成的孔部52a’。在該連結部52’的孔部52a’,以在複數個架側接觸件50’共用的方式使軸構件95通過。
在對架側連接器20插入架側連接構件93及電池側接觸件130時,樑部51’懸臂狀地彈性變形,而第1接觸部51d及第2接觸部51e之間擴大,在第1接觸部51d之間夾入架側連接構件93,而且在第2接觸部51e之間夾入電池側接觸件130。
其次,在以下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第1外殼30的第1控制部33及第2外殼40之第2控制部43的構成。
在第2實施形態,相當於第1實施形態之第2外殼40的第2控制部43之第2部分33b的部位係未設置。又,如第29圖、第30圖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第1外殼30之第1控制部33的第1部分33a及第2外殼40之第2控制部43之第1部分43a的構成及功能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而且,第2實施形態之第1外殼30之第1控制部33的第
2部分33b’的形態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即,第2實施形態之第1控制部33的第2部分33b’係在第2方向Y之第1接觸件收容部31的兩內壁以凹部所構成,在作為該第2部分33b’的凹部內,如第30圖所示,配置軸構件95的兩端,藉此,控制架側接觸件50’之在第1方向X的位置。
在依此方式所得之第2實施形態,和由分開地形成之一對導電構件51與偏壓構件52構成架側接觸件50,而且需要將一對導電構件51與偏壓構件52彼此組裝的第1實施形態相比,可減少架側接觸件50’的製造負擔。
其次,根據第32圖,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
在此,在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中,僅第1凸緣部、第2凸緣部及架側安裝面板的配置關係、及架側卡止構件的數量等之部分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以下,僅說明第1實施形態與第3實施形態之間的相異點。
首先,以下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形成於第1外殼30之第1凸緣部35、形成於第2外殼40之第2凸緣部45、及架側安裝面板80的配置關係。
在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在對架側安裝面板80安裝架側連接器20後之狀態,第1外殼30與第2凸緣部45介於形成於架側安裝構件92的凸緣部92b與架側安裝面板80之間。
相對地,在第3實施形態,如第32圖所示,在將架側連接器20安裝於架側安裝面板80後之狀態,僅第2凸緣部45介於形成於架側安裝構件92的凸緣部92b與架側安裝
面板80之間。
而且,在第3實施形態,如第32圖所示,第1凸緣部35被夾在第2外殼40(尤其第2凸緣部45)與架側安裝面板80之間,藉此,第1外殼30被固定於架側安裝面板80。
又,在第1實施形態與第3實施形態,架側卡止構件90的數量相異,即,在第1實施形態,使用3個架側卡止構件90,而在第3實施形態,使用一個架側卡止構件90。
在依此方式所得之本實施形態,在將架側連接器20安裝於架側安裝面板80後之狀態,僅第2凸緣部45介於凸緣部92b與架側安裝面板80之間,和第1外殼30與第2凸緣部45介於凸緣部92b與架側安裝面板80之間的第1實施形態相比,因為不必考慮第1凸緣部35之在第1方向X之厚度的公差,所以可減少架側安裝面板80與架側連接器20之間的晃動。
此外,在上述的複數種實施形態,說明架側連接器之第1外殼與第2外殼的雙方具有控制在架側接觸件收容部內之架側接觸件之位置及姿勢的控制部者,但是亦可僅在一方的外殼設置控制部。
又,在上述的複數種實施形態,說明對安裝對象物(架側安裝面板)固定架側連接器的第1外殼者,但是亦可將第1外殼安裝成可相對安裝對象物(架側安裝面板)移動。
又,在上述的複數種實施形態,說明架側連接器整體被收容於架側接觸件收容部內者,但是亦可使架側接觸件的一部分在架側接觸件收容部的外部突出。
1‧‧‧蓄電裝置
10‧‧‧收容架
20‧‧‧架側連接器(連接器)
21‧‧‧架側接觸件收容部(接觸件收容部)
22‧‧‧架側信號連接器收容部
30‧‧‧第1外殼
31‧‧‧第1接觸件收容部
32‧‧‧第1插入開口部
33‧‧‧第1控制部
33a‧‧‧第1部分
33b‧‧‧第2部分
34‧‧‧第1信號連接器收容部
35‧‧‧第1凸緣部
36‧‧‧安裝構件用孔部
37‧‧‧第1卡止構件用孔部
40‧‧‧第2外殼
41‧‧‧第2接觸件收容部
42‧‧‧第2插入開口部
43‧‧‧第2控制部
43a‧‧‧第1部分
43b‧‧‧第2部分
44‧‧‧第2信號連接器收容部
45‧‧‧第2凸緣部
46‧‧‧前方側嵌合部
47‧‧‧後方側嵌合部
48‧‧‧安裝構件用凹部
49‧‧‧第2卡止構件用孔部
50、50’‧‧‧架側接觸件(接觸件)
51‧‧‧導電構件
51’‧‧‧樑部
51a‧‧‧基部
51b‧‧‧安裝部
51c‧‧‧支撐部
51d‧‧‧第1接觸部
51e‧‧‧第2接觸部
52‧‧‧偏壓構件
52’‧‧‧連結部
52a’‧‧‧孔部
60‧‧‧架側信號連接器(信號連接器)
61‧‧‧架側信號外殼
62‧‧‧彈簧部
70‧‧‧電池單元收容部
80‧‧‧架側安裝面板(安裝對象物)
81‧‧‧安裝開口部
82‧‧‧安裝構件用孔部
90‧‧‧架側卡止構件
91‧‧‧架側信號電纜
92‧‧‧架側安裝構件
92a‧‧‧軸部
92b‧‧‧凸緣部
93‧‧‧架側連接構件(連接構件)
93a‧‧‧端子
93b‧‧‧電纜
94‧‧‧蓋
95‧‧‧軸構件
100‧‧‧電池單元
110‧‧‧電池側連接器
120‧‧‧電池側外殼
125‧‧‧被覆部
125a‧‧‧縫隙部
130‧‧‧電池側接觸件
131‧‧‧接觸部
140‧‧‧電池側信號連接器
160‧‧‧電池側連接構件(具有壓接端子的電纜)
192‧‧‧電池
193‧‧‧控制電路
X‧‧‧第1方向
Y‧‧‧第2方向
Z‧‧‧第3方向
第1圖係從前方側觀察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蓄電裝置所表示的立體圖。
第2圖係從後方側觀察蓄電裝置所表示的立體圖。
第3圖係表示已對收容架安裝架側連接器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4圖係表示已對電池單元安裝電池側連接器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5圖係表示使架側連接器與電池側連接器相對向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6圖係從與第5圖相異之方向觀察時表示使架側連接器與電池側連接器相對向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7圖係以部分剖面圖表示架側連接器與電池側連接器嵌合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8圖係將架側連接器分解後所表示的立體圖。
第9圖係從與第8圖相異之方向觀察時將架側連接器分解後所表示的立體圖。
第10圖係表示安裝架側信號連接器之前之架側連接器的立體圖。
第11圖係在X-Z平面以部分剖面圖表示架側連接器的說明圖。
第12圖係在X-Y平面以部分剖面圖表示架側連接器的說明圖。
第13圖係將架側接觸件裝入架側連接器之第1外殼所表示的立體圖。
第14圖係剖開架側連接器之第1外殼而且將一部分放大所表示的說明圖。
第15圖係將架側接觸件裝入架側連接器之第2外殼所表示的立體圖。
第16圖係剖開架側連接器之第2外殼而且將一部分放大所表示的說明圖。
第17圖係表示架側接觸件的立體圖。
第18圖係表示從第1方向觀察時第2外殼相對架側連接器之第1外殼相對地移動之狀況的說明圖。
第19圖係表示從第3方向觀察時第2外殼相對架側連接器之第1外殼相對地移動之狀況的說明圖。
第20圖係表示從第2方向觀察時第2外殼相對架側連接器之第1外殼相對地移動之狀況的說明圖。
第21圖係示意地表示從第3方向觀察時第2外殼相對架側連接器之第1外殼相對地移動時之第1控制部、第2控制部及架側接觸件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22圖係示意地表示從第2方向觀察時第2外殼相對架側連接器之第1外殼相對地移動時之第1控制部、第2控制部及架側接觸件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23圖係表示使用架側安裝構件將架側連接器安裝於收容架之架側安裝面板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24圖係表示將架側連接構件安裝於架側連接器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25圖係表示將蓋安裝於已安裝架側連接構件之架側連接器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26圖係以模式表示複數個架側連接器之配置形態及連接形態的示意圖。
第27圖係表示安裝於架側連接器之蓋之變形例的立體圖。
第28圖係表示連接複數個架側連接器間之架側連接構件之變形例的立體圖。
第29圖係構成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之架側接觸件的立體圖。
第30圖係示意地表示在第2實施形態,從第3方向觀察時第2外殼相對架側連接器之第1外殼相對地移動時之第1控制部、第2控制部及架側接觸件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31圖係示意地表示在第2實施形態,從第2方向觀察時第2外殼相對架側連接器之第1外殼相對地移動時之第1控制部、第2控制部及架側接觸件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32圖係從第3方向觀察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蓄電裝置所表示的說明圖。
第33圖係表示以往之插入式連接器的說明圖。
1‧‧‧蓄電裝置
10‧‧‧收容架
20‧‧‧架側連接器
70‧‧‧電池單元收容部
80‧‧‧架側安裝面板
100‧‧‧電池單元
X‧‧‧第1方向
Y‧‧‧第2方向
Z‧‧‧第3方向
Claims (14)
- 一種蓄電裝置,其特徵為具有:複數個電池單元收容部,係用以收容電池單元;複數個連接器,係可在與對該電池單元收容部插入該電池單元之方向交叉的平面內浮動;安裝對象物,係安裝該複數個連接器;及連接構件,係連接該複數個連接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蓄電裝置,其中該連接構件係藉由從與插入該電池單元之方向的相反側被插入該連接器內,而與該連接器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蓄電裝置,其中該連接器係具有:安裝於該安裝對象物的第1外殼;第2外殼,係安裝於該第1外殼,並與該第1外殼一起構成接觸件收容部;及接觸件,係至少一部分被收容於該接觸件收容部內;該第2外殼係對該第1外殼,安裝成可在與插入該電池單元之方向交叉的平面內移動;該接觸件係在未對該第1外殼及該第2外殼固定而可相對地移動之狀態被收容於該接觸件收容部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蓄電裝置,其中該接觸件係配置於該第1外殼側,並具有用以與該連接構件接觸的第1接觸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蓄電裝置,其中該接觸件係配置於該第2外殼側,並具有用以與安裝於該電池單元之電池側連接器之電池側接觸件接觸的第2接觸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蓄電裝置,其中該第1外殼係具有控制在該接觸件收容部內之該接觸件之位置及姿勢的第1控制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蓄電裝置,其中該第2外殼係具有控制在該接觸件收容部內之該接觸件之位置及姿勢的第2控制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蓄電裝置,其中該接觸件係具有:相對向配置的一對導電構件;及偏壓構件,係設置於該一對導電構件之間,並在使該一對導電構件彼此接近的方向偏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蓄電裝置,其中更具有安裝於該第2外殼的信號連接器;該信號連接器係在該第2外殼相對該第1外殼移動時,與該第2外殼一起相對該第1外殼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蓄電裝置,其中更具有在將該連接構件安裝於該連接器之狀態覆蓋該連接構件的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蓄電裝置,其中更具有被收容於該電池單元收容部的該電池單元;該電池單元係具有:內建於該電池單元的電池、及與該電池連接的電池側連接器;該電池側連接器係在該電池單元被收容於該電池單元收容部內時與該連接器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蓄電裝置,其中該電池側連接器係具有一對電池側接觸件,該對電池側接觸件之 一者與該電池的正極連接,另一者與該電池之負極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蓄電裝置,其中該電池側連接器係具有電池側外殼;更具有安裝於該電池側外殼的電池側信號連接器;該電池側信號連接器係與該電池的控制電路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蓄電裝置,其中該電池側信號連接器係在該電池單元被收容於該電池單元收容部時,與安裝於該連接器的信號連接器連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00167A JP5247896B2 (ja) | 2012-01-04 | 2012-01-04 | 蓄電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34299A true TW201334299A (zh) | 2013-08-16 |
TWI501476B TWI501476B (zh) | 2015-09-21 |
Family
ID=48745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46505A TWI501476B (zh) | 2012-01-04 | 2012-12-11 | 蓄電裝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70722B2 (zh) |
EP (1) | EP2775548B1 (zh) |
JP (1) | JP5247896B2 (zh) |
CN (1) | CN103999257B (zh) |
TW (1) | TWI501476B (zh) |
WO (1) | WO201310307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41924B (zh) * | 2021-03-03 | 2024-05-11 | 日商日本壓著端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50325818A1 (en) * | 2012-08-27 | 2015-11-12 | Nec Energy Devices, Ltd. | Power storage device |
WO2014073544A1 (ja) * | 2012-11-06 | 2014-05-15 | Nec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ラック構造、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ラック構造の組立方法 |
WO2014073524A1 (ja) * | 2012-11-06 | 2014-05-15 | Nec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電池シェルフアセンブリ、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池シェルフアセンブリの組立方法 |
JP6135246B2 (ja) * | 2013-03-29 | 2017-05-31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装置 |
JP2015127993A (ja) * | 2013-12-27 | 2015-07-09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装置及び接続ユニット |
JP6422940B2 (ja) | 2014-03-07 | 2018-11-14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US10374454B2 (en) | 2014-11-07 | 2019-08-0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Power supply device |
FR3029361B1 (fr) * | 2014-11-28 | 2018-03-23 |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electrique |
US9926725B2 (en) * | 2015-01-22 | 2018-03-27 | Hubbell Incorporated | Lockable cover assembly |
JP6425093B2 (ja) * | 2015-03-03 | 2018-11-2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蓄電パック |
JP6883772B2 (ja) * | 2016-10-28 | 2021-06-0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構造及び蓄電装置 |
JP6840542B2 (ja) | 2017-01-04 | 2021-03-1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480500B2 (ja) * | 2017-04-28 | 2019-03-1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KR101826933B1 (ko) | 2017-08-14 | 2018-02-08 | 주식회사 광명전기 | 배터리 응용 전력저장장치의 배터리 트레이의 내진 접속구조 |
KR101826932B1 (ko) | 2017-08-14 | 2018-02-08 | 주식회사 광명전기 | 배터리 응용 전력저장장치에서의 회로 직렬 및 병렬 연결에 대한 플러그 인 시스템 |
US20190056770A1 (en) * | 2017-08-15 | 2019-02-21 | Sea Sonic Electronics Co., Ltd. | Atx power supply and housing thereof |
CN111164788B (zh) * | 2017-12-28 | 2023-04-07 | 远景Aesc日本有限公司 | 电池系统以及保持体 |
JP7044576B2 (ja) * | 2018-02-02 | 2022-03-30 |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ジャパン | 充電器 |
CN108847463A (zh) * | 2018-05-28 | 2018-11-20 | 义乌市丰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装置 |
CN108638820A (zh) * | 2018-05-28 | 2018-10-12 | 义乌市丰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US11397210B1 (en) * | 2018-06-19 | 2022-07-26 |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Systems, Inc. | System for high density testing of batteries within an environmental test chamber |
KR101978321B1 (ko) * | 2018-09-19 | 2019-05-14 | 이텍산업 주식회사 | 전기식 스키드 스티어로더용 착탈식 배터리 랙 시스템 |
TWM574975U (zh) * | 2018-10-09 | 2019-03-0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Battery storage device for energy station |
KR20210154038A (ko) | 2020-06-11 | 2021-12-20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Ess를 위한 조립형 배터리 팩 |
WO2022067427A1 (en) * | 2020-10-02 | 2022-04-07 | Blue Solutions Canada Inc. | Energy storage unit having a rack assembly and a plurality of battery modules |
DE102021110035B3 (de) | 2021-04-21 | 2022-08-11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Elektrisches Batteriemodul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desselbe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1241559A1 (en) * | 2000-02-18 | 2001-08-27 | Liebert Corporation | Modular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
JP3516649B2 (ja) * | 2000-10-04 | 2004-04-05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蓄電池収納キャビネット及び蓄電池収納接続方法 |
JP2003257516A (ja) | 2002-03-06 | 2003-09-12 | Tdk Corp | ブスバ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源装置 |
JP3881317B2 (ja) * | 2003-01-30 | 2007-02-14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鉄道車両用バッテリー箱 |
JP5070681B2 (ja) * | 2005-04-07 | 2012-11-1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組電池 |
JP5072421B2 (ja) * | 2007-04-25 | 2012-11-14 | スリオ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N201112870Y (zh) * | 2007-07-12 | 2008-09-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池连接器 |
JP2011060732A (ja) * | 2009-09-14 | 2011-03-24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 |
JP5573471B2 (ja) * | 2010-08-05 | 2014-08-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パック |
JP5373757B2 (ja) | 2010-12-22 | 2013-12-18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12
- 2012-01-04 JP JP2012000167A patent/JP5247896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2-11 CN CN201280061357.XA patent/CN103999257B/zh active Active
- 2012-12-11 WO PCT/JP2012/082036 patent/WO201310307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2-11 TW TW101146505A patent/TWI501476B/zh active
- 2012-12-11 EP EP12864340.0A patent/EP2775548B1/en active Active
- 2012-12-11 US US14/360,158 patent/US9570722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41924B (zh) * | 2021-03-03 | 2024-05-11 | 日商日本壓著端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308557A1 (en) | 2014-10-16 |
EP2775548B1 (en) | 2017-09-13 |
EP2775548A1 (en) | 2014-09-10 |
US9570722B2 (en) | 2017-02-14 |
EP2775548A4 (en) | 2014-11-19 |
TWI501476B (zh) | 2015-09-21 |
CN103999257A (zh) | 2014-08-20 |
WO2013103072A1 (ja) | 2013-07-11 |
CN103999257B (zh) | 2017-02-22 |
JP2013140710A (ja) | 2013-07-18 |
JP5247896B2 (ja) | 2013-07-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01476B (zh) | 蓄電裝置 | |
TWI463725B (zh) | 電池單元用連接器及具備此連接器的電池單元 | |
US727338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US10741817B2 (en) | Battery connection module | |
TWI485946B (zh) | 蓄電裝置 | |
US9281616B2 (en) | Connector | |
JP2015138604A (ja) | 配線モジュール | |
US20140212732A1 (en) | Bus bar module and power supply unit | |
US20110306240A1 (en) | High speed modular jack | |
JP2020532830A (ja) | Pcbダイレクトコネクタ | |
WO2017047214A1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5459195B2 (ja) | 回路構成体および電気接続箱 | |
WO2011160958A2 (en) | Hv battery connector | |
JP7663014B2 (ja) | 端子台および蓄電池ユニット | |
CN220963891U (zh) | 连接器母座及电连接器 | |
CN221614318U (zh) | 电路板、电源模块及电源系统 | |
TWI842200B (zh) | 電力收發裝置及其電連接器 | |
CN213694718U (zh) | 高压伺服驱动器 | |
CN206340767U (zh) | 一种微型din连接器 | |
JP2018129142A (ja) | 接続モジュール | |
JP2022170204A (ja) | 端子台および蓄電池ユニット | |
CN104993274A (zh) | 薄型电源连接器系统 | |
US20190191549A1 (en) | Board un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