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0821635U - 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1635U
CN220821635U CN202322526236.6U CN202322526236U CN220821635U CN 220821635 U CN220821635 U CN 220821635U CN 202322526236 U CN202322526236 U CN 202322526236U CN 220821635 U CN220821635 U CN 220821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cell
barrier layer
cell stack
plate assembly
permeation b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2623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彼得·詹姆斯·巴赫
玛尼·普拉萨纳
安迪谢·塔德比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2623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16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1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16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结构,导电结构包括两层石墨层和至少一层渗透阻隔层,至少一层渗透阻隔层夹设于两层石墨层之间,且渗透阻隔层的渗透率小于石墨层的渗透率。本实用新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通过在两层石墨层之间设置渗透阻隔层,以便于降低导电结构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这样,不需要增加石墨层的厚度或密度来降低石墨层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利于实现双极板组件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且较薄的石墨层能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同时渗透阻隔层也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以进一步地增加导电结构的导电性,从而能够增加燃料电池堆的重量比功率,降低燃料电池堆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
背景技术
双极板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PEMFC stack)中的重要部件,双极板能够提供反应气体,但是双极板的厚度会影响其导电性和渗透率,特别是双极板对氢气的渗透率和其导电性成反比,在保证其导电性的同时,较高的气体渗透性降低了燃料电池堆板的制造成品率。
相关技术中,为了降低反应气体的渗透率,一种方法是在双极板中可以增加聚合物树脂成分,通过树脂填充双极板的孔隙结构来降低气体的渗透率,但是添加过多的树脂时,双极板的导电性会降低,另一种方法是增加双极板的石墨层的厚度或密度,从而降低气体的渗透率,但是增加石墨层的厚度或密度,会增加燃料电池堆的体积以及降低燃料电池堆的重量功率密度,且增加了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所述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能够在不降低双极板导电性的同时,使得双极板的厚度更薄,从而增加燃料电池堆的重量功率密度,同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包括两层石墨层和至少一层渗透阻隔层,所述至少一层渗透阻隔层夹设于两层所述石墨层之间,且所述渗透阻隔层的渗透率小于所述石墨层的渗透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通过在两层石墨层之间设置渗透阻隔层,以便于降低导电结构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这样,不需要增加石墨层的厚度或密度来降低石墨层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能够减小石墨层的厚度,使得导电结构的体积更小、重量更低,利于实现双极板组件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且较薄的石墨层能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同时,渗透阻隔层也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以进一步地增加导电结构的导电性,从而能够增加燃料电池堆的重量比功率,降低燃料电池堆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每个所述导电结构的渗透阻隔层均设有多层,多层所述渗透阻隔层在两层所述石墨层之间层叠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所述渗透阻隔层的材质为过渡金属或合金。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所述渗透阻隔层构造为金属导电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所述石墨层构造为柔性石墨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所述渗透阻隔层的外周边沿与所述石墨层的外周边沿重合,且所述渗透阻隔层的表面积与所述石墨层的表面积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所述石墨层具有至少一个流体舷窗,所述渗透阻隔层的外周边沿与所述石墨层的外周边沿重合,且所述渗透阻隔层设有用于避让所述流体舷窗的流体口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所述流体口孔的面积大于所述流体舷窗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所述流体口孔的边缘与所述流体舷窗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A1,且满足0.001mm≤A1≤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所述渗透阻隔层位于所述石墨层的中间区域,且所述渗透阻隔层的周长小于所述石墨层的周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所述渗透阻隔层的外周边沿与所述石墨层的外周边沿之间的距离为A2,且满足0.001mm≤A2≤5mm。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料电池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燃料电池堆,包括:膜电极和双极板组件,所述双极板组件为上述中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其中,所述双极板组件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双极板组件分别为正极板组件和负极板组件,所述正极板组件和所述负极板组件分别位于所述膜电极相对设置的两侧。
所述燃料电池堆与上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横截面;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电结构的渗透阻隔层与一层石墨层的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渗透阻隔层流体口孔面积大于石墨层流体舷窗的面积的双极板组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渗透阻隔层外周长小于石墨层外周长的双极板组件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渗透阻隔层外周长小于石墨层外周长的双极板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燃料电池堆100,
双极板组件10,正极板组件11,负极板组件12,膜电极13,正极气体扩散层14,正极催化剂层15,质子交换膜16,负极催化剂层17,负极气体扩散层18,冷却剂19,
导电结构20,渗透阻隔层21,石墨层22,流体口孔23,流体舷窗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包括:至少一个导电结构20。
导电结构20包括两层石墨层22和至少一层渗透阻隔层21,至少一层渗透阻隔层21夹设于两层石墨层22之间,且渗透阻隔层21的渗透率小于石墨层22的渗透率。
由此,不需要增加石墨层22的厚度或密度来降低石墨层22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能够减小石墨层22的厚度,使得导电结构20的体积更小、重量更低,利于实现双极板组件1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且较薄的石墨层22能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同时,渗透阻隔层21也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以进一步地增加导电结构20的导电性,从而增加燃料电池堆100的重量比功率,降低燃料电池堆100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
例如图1所示,双极板组件10包括两个导电结构20,其中,每个导电结构20均包括两层石墨层22和一层渗透阻隔层21,渗透阻隔层21位于两层石墨层2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双极板组件10装配于燃料电池堆100时,朝向膜电极13的一侧的石墨层22会与反应气体接触而出现渗透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两层石墨层22之间增加渗透阻隔层21,且渗透阻隔层21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要小于石墨层22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这样,能够通过渗透阻隔层21来降低导电结构20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进而明显降低导电结构20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同时,石墨层22不需要通过提升其厚度或密度来降低其的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故石墨层22能够做的更薄,从而使得石墨层22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渗透阻隔层21同样存在导电性,这样使得导电结构20的导电性更好。
进一步地,采用渗透阻隔层21的导电结构20,其石墨层22和渗透阻隔层21都较薄,从而使得导电结构20的重量更低,这样,能够在保证导电结构20在重量较小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导电性,从而能够增加燃料电池堆100的重量比功率,同时还能够降低燃料电池堆100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结构20的导电性能够达到2*10-6Std cm3/(seccm2 Pa),即能够满足2025年美国DOE能效认证的目标。
当然,上述的导电结构20的数量、石墨层22的数量以及渗透阻隔层21的数量均用于举例说明,并不代表对此的限定。
可选地,渗透阻隔层21与石墨层22粘接相连,以便于增强渗透阻隔层21与石墨层22的连接稳定性,且便于减小对导电结构20的体积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渗透阻隔层21和石墨层22的粘接强度,降低导电结构20的内部电阻率,可以对渗透阻隔层21进行预处理,从而除去渗透阻隔层21表面的油脂、灰尘和碎屑,其处理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等离子体、强酸或强碱、电化学、还原热处理等形式,来减少渗透阻隔层21的表面氧化物,增渗透阻隔层21的表面粗糙度,合并渗透阻隔层21的表面官能团,从而提升渗透阻隔层21对石墨层22附着力。
其中,渗透阻隔层21的形状可以是扁平的、波纹状的、肋状的、酒窝状的或其他预先构造好的形状,采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减少渗透阻隔层21内部的蠕变和增加导电结构20的抗弯强度,同时,渗透阻隔层21的表面还可以预先涂上碳或导电材料或其他的复合材料,这样能够抑制使用过程中易产生的氧化物或氢化物,或防止在于石墨层22贴合之前发生大气钝化。渗透阻隔层21的厚度可以选择一微米或几微米到几十微米,渗透阻隔层21的厚度取决于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同时要使渗透阻隔层21适合与石墨层22压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通过在两层石墨层22之间设置渗透阻隔层21,以便于降低导电结构20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这样,不需要增加石墨层22的厚度或密度来降低石墨层22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能够减小石墨层22的厚度,使得导电结构20的体积更小、重量更低,利于实现双极板组件1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且较薄的石墨层22能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同时,渗透阻隔层21也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以进一步地增加导电结构20的导电性,从而增加燃料电池堆100的重量比功率,降低燃料电池堆100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每个导电结构20的渗透阻隔层21均设有多层,多层渗透阻隔层21在两层石墨层22之间层叠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多层渗透阻隔层21在两层石墨层22之间层叠设置,其在层叠后,能够使导电结构20对于反应气体的渗透率更低,从而能够使得燃料电池堆100的反应气体泄漏的更少,使其反应的更加充分,能够提高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转化率,且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导电结构20的导电性。
进一步地,在多层渗透阻隔层21在进行层叠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可以全部在MD(纵向)上堆叠,也可以全部在TD(横向)上堆叠,或者是交替在MD(纵向)和TD(横向)上堆叠,这样都能够使得导电结构20对于反应气体的渗透率更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渗透阻隔层21的材质为过渡金属或合金。
可以理解的是,渗透阻隔层21采用过渡金属或合金,能够使渗透阻隔层21拥有良好的导电性。
例如,渗透阻隔层21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过渡金属,如Ti(钛)、Ni(镍)、W(钨)、Nb(铌)等,同时,合适的非过渡金属同样可以被使用,如Cu(铜)、Al(铝)、Zn(锌)等。
或者,任何合适的合金同样可以被使用,如,SS316(不锈钢316)和SS304(不锈钢304)等合金都可以作为渗透阻隔层21。
进一步地,在设有多层渗透阻隔层21时,其可以使用相同的金属材料或不同的金属材料来组合,具体怎样实施,取决于其抗氧化或氢化物形成的趋势,或者是为了使整体的机械强度更高,来支撑其作为子层的流场特征。这样能够使得导电结构20的适用性更广。
在一些实施例中,渗透阻隔层21构造为金属导电层。
由此,构造为金属导电层的渗透阻隔层21能够在实现防止渗透的同时还能有良好的导电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石墨层22构造为柔性石墨层。
由此,构造为柔性石墨层的石墨层22在布置于燃料电池堆100时更加容易,且能使石墨层22对反应气体的渗透更好。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渗透阻隔层21的外周边沿与石墨层22的外周边沿重合,且渗透阻隔层21的表面积与石墨层22的表面积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渗透阻隔层21将石墨层22全部覆盖住,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防止石墨层22出现气体渗透的情况,这样能够使得燃料电池堆100的重量比功率最高,化学能的转化率更高。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石墨层22具有至少一个流体舷窗24,渗透阻隔层21的外周边沿与石墨层22的外周边沿重合,且渗透阻隔层21设有用于避让流体舷窗24的流体口孔23。
具体地,石墨层22的流体舷窗24为其端口,渗透阻隔层21设有避让流体舷窗24的流体口孔23,这样避免渗透阻隔层21直接接触到潮湿的空气或者是周围的环境,从而避免渗透阻隔层21的腐蚀,这样能够使渗透阻隔层21的使用寿命更长,从而增加燃料电池堆100的使用寿命。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流体口孔23的面积大于流体舷窗24的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流体口孔23的面积大于流体舷窗24的面积,能够有效的使得渗透阻隔层21避免直接接触到空气或是周围的环境,从而避免渗透阻隔层21出现被腐蚀的情况,同时,流体口孔23的面积大于流体舷窗24的面积,还会使得渗透阻隔层21与石墨层22贴合更加简单,能够提升加工效率。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流体口孔23的边缘与流体舷窗24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A1,且满足0.001mm≤A1≤5mm。
可以理解的是,A1在满足上述取值范围时,能够有效的控制流体口孔23的面积,能够使得流体口孔23的面积大于流体舷窗24的同时,不至于过大,使得渗透阻隔层21能够覆盖石墨层22除了流体舷窗24的剩余部分,防止反应气体渗透出去,从而保证燃料电池堆100的化学能的转化率。
例如,A1=0.005mm,此时流体口孔23的面积会略大于流体舷窗24的面积,使得渗透阻隔层21不会接触到流体舷窗24处的空气,从而避免渗透阻隔层21被腐蚀。
或者,A1=0.2mm,此时的渗透阻隔层21也会覆盖石墨层22除了流体舷窗24的剩余部分,这样能够保证渗透阻隔层21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渗透的作用,从而使得燃料电池堆100的化学能的转换率更高。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渗透阻隔层21位于石墨层22的中间区域,且渗透阻隔层21的周长小于石墨层22的周长。
可以理解的是,渗透阻隔层21的周长小于石墨层22的周长,使得渗透阻隔层21贴合于石墨层22的中间区域,从而使得渗透阻隔层21不会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从而避免渗透阻隔层21被腐蚀,从而增加渗透阻隔层21的使用使用寿命,进而增加燃料电池堆100的使用寿命。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渗透阻隔层21的外周边沿与石墨层22的外周边沿之间的距离为A2,且满足0.001mm≤A2≤5mm。
可以理解的是,A2在满足上述取值范围时,能够使渗透阻隔层21在石墨层22内的同时,还能够覆盖住石墨层22的大部分区域,从而保证渗透阻隔层21的防渗透的效果。
例如,A2可以采用以下取值:A2=0.1mm或A2=3mm,此时A2均满足上述取值范围。
例如,如图4所示,当A2=0.1mm时,此时渗透阻隔层21会覆盖住石墨层22的中间区域(有效区域),同时,流体口孔23覆盖住了流体舷窗24,这样能保证燃料电池堆100的使用时,化学能的转化率更高。
或者,如图5所示,当A2=3mm时,此时的渗透阻隔层21仅在石墨层22的过渡区域,渗透阻隔层21并未覆盖住石墨层22的流体舷窗24,这样渗透阻隔层21不会接触到流体舷窗24的反应气体,能够使得渗透阻隔层21的使用寿命最大化,从而增加燃料电池堆100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燃料电池堆100。
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100,如图1所示,包括:膜电极13和双极板组件10,双极板组件10为上述中任一项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
其中,双极板组件10设有两个,且两个双极板组件10分别为正极板组件11和负极板组件12,正极板组件11和负极板组件12分别位于膜电极13相对设置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板组件11和负极板组件12均可由两层导电结构20构造而成,且两层导电结构20之间形成有空腔,空腔内适于通有冷却剂19,冷却剂19用于与燃料电池堆100换热,以降低燃料电池堆100的温度。
正极板组件11和负极板组件12分别设于膜电极13的两侧,如图1所示,正极板组件11位于膜电极13的上侧,负极板组件12位于膜电极13的下侧,正极板组件11与膜电极13之间形成的空腔内通有氢气,负极板组件12和膜电极13形成的空腔内通有空气。
其中,膜电极13包括多层结构,且多层结构包括:正极气体扩散层14、正极催化剂层15、质子交换膜16、负极催化剂层17和负极气体扩散层18。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堆100,通过在两层石墨层22之间设置渗透阻隔层21,以便于降低导电结构20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这样,不需要增加石墨层22的厚度或密度来降低石墨层22对反应气体的渗透率,能够减小石墨层22的厚度,使得导电结构20的体积更小、重量更低,利于实现双极板组件1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且较薄的石墨层22能够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同时,渗透阻隔层21也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以进一步地增加导电结构20的导电性,从而能够增加燃料电池堆100的重量比功率,降低燃料电池堆100的体积,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导电结构(20),所述导电结构(20)包括两层石墨层(22)和至少一层渗透阻隔层(21),所述至少一层渗透阻隔层(21)夹设于两层所述石墨层(22)之间,且所述渗透阻隔层(21)的渗透率小于所述石墨层(22)的渗透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电结构(20)的渗透阻隔层(21)均设有多层,多层所述渗透阻隔层(21)在两层所述石墨层(22)之间层叠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阻隔层(21)的材质为过渡金属或合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所述渗透阻隔层(21)构造为金属导电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所述石墨层(22)构造为柔性石墨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阻隔层(21)的外周边沿与所述石墨层(22)的外周边沿重合,且所述渗透阻隔层(21)的表面积与所述石墨层(22)的表面积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层(22)具有至少一个流体舷窗(24),所述渗透阻隔层(21)的外周边沿与所述石墨层(22)的外周边沿重合,且所述渗透阻隔层(21)设有用于避让所述流体舷窗(24)的流体口孔(2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口孔(23)的面积大于所述流体舷窗(24)的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口孔(23)的边缘与所述流体舷窗(24)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A1,且满足0.001mm≤A1≤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阻隔层(21)位于所述石墨层(22)的中间区域,且所述渗透阻隔层(21)的周长小于所述石墨层(22)的周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阻隔层(21)的外周边沿与所述石墨层(22)的外周边沿之间的距离为A2,且满足0.001mm≤A2≤5mm。
12.一种燃料电池堆(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膜电极(13)和双极板组件(10),所述双极板组件(10)为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10);
其中,所述双极板组件(10)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双极板组件(10)分别为正极板组件(11)和负极板组件(12),所述正极板组件(11)和所述负极板组件(12)分别位于所述膜电极(13)相对设置的两侧。
CN202322526236.6U 2023-09-18 2023-09-18 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 Active CN2208216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6236.6U CN220821635U (zh) 2023-09-18 2023-09-18 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6236.6U CN220821635U (zh) 2023-09-18 2023-09-18 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1635U true CN220821635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711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26236.6U Active CN220821635U (zh) 2023-09-18 2023-09-18 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16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72138C (en) End structure of a fuel cell stack
JP5240282B2 (ja) 燃料電池セル
US7985512B2 (en) Bipolar separator plate for use in a fuel cell assembly and for preventing poisoning of reforming catalyst
JP4351431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4627406B2 (ja) セパレータおよび燃料電池
JP2010123377A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US20060216558A1 (en) Monitor connection of fuel cell stack
US8101314B2 (en) Separator and fuel cell
JP6103376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20821635U (zh) 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
JP4041308B2 (ja)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JP2006294453A (ja)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JP2018055945A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119650752A (zh) 燃料电池堆的双极板组件和燃料电池堆
KR101145455B1 (ko) 돌출형 전류집전체를 가지는 연료전지 스택
JP2008277178A (ja) 燃料電池用セル
JP4726182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US20040191603A1 (en) Clad metallic bipolar plates and electricity-producing systems and fuel cells using the same
JP4422505B2 (ja) 燃料電池
KR101145574B1 (ko) 냉각수 유로가 형성된 전류집전체를 가지는 연료전지 스택
JP2009252420A (ja) 燃料電池及び燃料電池用の樹脂フレーム
JP4545129B2 (ja) 燃料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KR100556814B1 (ko) 연료전지의 스택
CN217955902U (zh) 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和车辆
JP5021698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