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25891U -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25891U CN213025891U CN202022422437.8U CN202022422437U CN213025891U CN 213025891 U CN213025891 U CN 213025891U CN 202022422437 U CN202022422437 U CN 202022422437U CN 213025891 U CN213025891 U CN 2130258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
- rotating wheel
- mobile terminal
- middle frame
- circuit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7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侧边按键结构设置于移动终端的中框,按键结构包括按键组件和按键电路板,按键电路板包括分别位于不同平面的多个触点;按键组件包括转动轮和调节部,转动轮的部分轮体凸出于中框的侧边,调节部上设置有触发部;装配状态下,转动轮与调节部连接,转动轮在外界转矩作用下转动,驱动调节部沿第一方向运动,调节部上设置的触发部用于触发与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转动轮与调节部分离,转动轮沿第二方向运动,触发与第二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该侧边按键结构,既可以增加中框的强度,有益于移动终端的整体密封,又为移动终端的堆叠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手机等移动终端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一种娱乐工具和办公工具,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生活中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场景越来越多。
通常情况下,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侧边按键结构一般包含电源键、音量+键、音量-键,电源键用于实现开、关机以及熄屏等功能,音量+键和音量-键用于调节音量大小。主流的侧边按键结构均采用实体按键,具体地,侧边按键结构组装在手机上,电源键、音量+键、音量-键竖向排布在手机的一侧,中框需要在相应侧边进行开孔,保证侧边按键结构的部分结构突出中框以便按压。
在中框的侧边设置多个开孔,不仅削弱了中框侧键位置的强度,还影响了移动终端整机的密封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侧边按键结构,设置于移动终端的中框,所述按键结构包括按键组件和按键电路板,所述按键电路板包括分别位于不同平面的多个触点;
所述按键组件包括转动轮和调节部,所述转动轮的部分轮体凸出于所述中框的侧边,所述调节部上设置有触发部;
装配状态下,所述转动轮与所述调节部连接,所述转动轮在外界转矩作用下转动,驱动所述调节部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调节部上设置的触发部用于触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
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所述转动轮与所述调节部分离,所述转动轮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触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
可选地,所述按键组件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转动轮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调节部啮合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用于,将作用于所述转动轮上的外界转矩,转换为作用于所述调节部上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驱动力。
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齿轮和形成于所述调节部上的齿条结构,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齿条结构啮合;
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传动轴,所述转动轮和所述传动齿轮分别套设于所述传动轴外,所述转动轮与所述传动齿轮层叠设置,所述转动轮和所述传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按键组件还包括按键支架,所述按键支架设置有贯穿所述按键支架的安装空间,所述转动轮、所述传动轴和所述传动齿轮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中,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按键支架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侧边按键结构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和与移动终端的中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按键支架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滑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支架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贯穿所述按键支架,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所述按键支架沿所述导向柱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滑动。
可选地,所述导向柱的自由端部设置有第一导向限位部,所述调节部设置有第二导向限位部,所述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导向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限位部配合,对所述调节部进行导向和限位。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限位部包括限位凸起,所述第二导向限位部包括限位槽,所述限位伸入至所述限位槽中,所述调节部沿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限位凸起沿所述限位槽滑动。
可选地,所述固定支架设置有复位辅助柱,所述按键支架设置有复位辅助孔;或者,
所述固定支架设置有复位辅助孔,所述按键支架设置有复位辅助柱;
所述复位辅助柱伸入至所述复位辅助孔中,所述复位辅助柱上套设有弹性复位件,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所述按键支架朝向所述固定支架运动,所述按键支架挤压所述弹性复位件;
沿第二反向的外力消失时,所述按键支架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恢复力作用下朝远离所述固定支架的方向运动。
可选地,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外径大于所述复位辅助孔的内径。
可选地,所述调节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所述触发部,所述触发部通过过盈配合与所述调节部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按键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所述按键电路板呈凹形,所述按键电路板的每一个侧壁分别设置一个触点。
可选地,所述按键电路板与移动终端的中框通过卡接方式定位安装;和/或,
所述按键电路板与移动终端的中框通过粘接方式固定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设置有如上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
可选地,所述中框的侧边开设有侧键安装槽,所述侧边按键结构的转动轮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所述侧键安装槽伸出至所述移动终端外。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该侧边按键结构中,通过转动轮、调节部以及触发部的配合,完成对按键电路板上的触点的触发,以实现触点对应的功能。由于只有转动轮的部分轮体凸出于中框的侧边,因此可显著减小中框侧边按键开口的尺寸,既可以增加中框的强度,有益于移动终端的整体密封,同时也为移动终端的堆叠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移动终端的侧边按键结构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移动终端的侧边按键结构处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移动终端的侧边按键结构的运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移动终端的侧边按键结构的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移动终端的侧边按键结构的触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移动终端的侧边按键结构的固定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按键电路板上的电源键、音量+键、音量-键等触点竖向排布在手机的一侧,电源键、音量键均在中框有按键开口,且竖排布置时的开口尺寸较大,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1)削弱了中框在侧边按键结构处的强度,例如,移动终端跌落时,容易造成该位置遭到破坏;2)影响移动终端的密封效果,按键开口尺寸越大,对移动终端的密封造成越大的挑战。此外,该侧边按键结构的形式也会对移动终端的堆叠造成影响,整机堆叠可能因为侧边按键结构的方案固化、单一,而无法有新的突破。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侧边按键结构,该侧边按键结构中,通过转动轮、调节部以及触发部的配合,完成对按键电路板上的触点的触发,以实现触点对应的功能。由于只有转动轮的部分轮体凸出于中框的侧边,因此可显著减小中框侧边按键开口的尺寸,既可以增加中框的强度,有益于移动终端的整体密封,同时也为移动终端的堆叠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参考图1-5所示,该侧边按键结构设置于移动终端的中框6,按键结构包括按键组件1和按键电路板2,按键电路板2包括分别位于不同平面的多个触点21,每个触点21对应相应的功能,通过按键组件1与按键电路板2的配合,实现相应的功能。例如,多个触点21中包括:用于实现开、关机以及熄屏等功能的电源键、用于实现调大音量的音量+键、用于实现调小音量的音量-键、用于实现更换移动终端通知模式(静音模式、震动模式、响铃模式等)的模式更换键等。
按键组件1包括转动轮11和调节部12,转动轮11的部分轮体凸出于中框6的侧边,调节部12上设置有触发部13。装配状态下,转动轮11与调节部12连接,转动轮11在外界转矩作用下转动,驱动调节部12沿第一方向运动,调节部12上设置的触发部13用于触发与第一方向(参考图1中示出的Y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21,以实现该位置的触点21对应的相应功能,比如增加音量或减小音量的功能。在沿第二方向(参考图1中示出的X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转动轮11沿第二方向运动,转动轮11能够与调节部12分离或接触,触发与第二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21,以实现该位置的触点21对应的相应功能,比如开关机功能、息屏功能、亮屏功能。
基于上述结构,中框6相应侧边的按键开口(图中未示出)的尺寸无需与多个触点21相对应,只要能够满足使得部分转动轮11凸出该侧边即可,进而缩小了中框6的侧边上的按键开口的尺寸,提高中框6在侧边按键结构处的结构强度,有益于移动终端的整体密封。另外,多个触点21分别位于不同的平面,为多个触点21的排布方式提供了多种选择,因此为侧边按键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提供了多种选择,进而为移动终端的整机堆叠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
在一个示例中,参考图1-5所示,按键电路板2上设置有三个触点21,例如分别为:用于实现开、关机以及熄屏等功能的电源键、用于实现调大音量的音量+键、用于实现调小音量的音量-键。按键电路板2为柔性电路板,以方便其布置。按键电路板2呈凹形,三个触点21分别设置在按键电路板2的不同侧壁上,即按键电路板2的每一个侧壁分别设置一个触点21,其中,按键电路板2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的触点21分别为音量+键和音量-键,音量+键和音量-键的连线对应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另一个侧壁上的触点21为电源键,与该侧壁垂直的直线所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
当需要调节音量的高低时,转动转动轮11,此时,转动轮11驱动调节部12沿第一方向运动,调解部的触发部13按压相应的触点21,以实现相应的调高音量的功能或调低音量的功能。
当需要实现电源键的功能时,例如息屏功能,则向转动轮11施加一个沿第二方向的力,转动轮11沿第二方向运动,并与调节部12分离,转动轮11的端部按压相应触点21,实现息屏的功能。
该示例中,虽然设置了三个触点21,但是中框6上仅仅需要设置一个按键开口,该按键开口仅需要供转动轮11的部分轮体凸出中框6的相应侧边即可,因此可以缩小中框6上的按键开口的尺寸,提高中框6的整体结构强度,有益于移动终端的整体密封。另外,三个触点21分别位于不同的平面,改变了传统的触点21排布方式,为侧边按键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提供了多种选择,进而为移动终端的整机堆叠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
为了保证按键电路板的可靠安装,按键电路板与移动终端的中框通过卡接方式定位安装;和/或,按键电路板与移动终端的中框通过粘接方式固定连接。其中,“和/或”指上述卡接方式和粘接方式,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仅使用一种。另外,除了上述两种方式外,按键电路板与中框还可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同时使用卡接方式和粘接方式。参考图1-5所示,在进行按键电路板2的安装时,首先通过卡接方式将按键电路板2与中框6定位安装,然后通过粘接方式实现按键电路板2与中框6的固定连接,既能提高按键电路板2安装的效率,又能确保按键电路板2安装位置的准确以及连接的可靠性。
例如,为了安装方便,可以在中框6的侧壁上开设定位槽62,在按键电路板2上设置定位卡片22,在安装时,将定位卡片卡入至定位槽中,提高安装精度的同时,还提升了安装效率。最后,通过粘接的方式实现最终固定,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转动轮与调节部分离”与“转动轮与调节部连接”是相对的概念,转动轮与调节部连接指,转动轮的运动可驱动调节部一并运动的状态,其包括:转动轮与调节部直接接触式的连接,以及转动轮通过其他结构实现与调节部的非直接接触式的连接;非直接接触式的连接,例如转动轮通过传动组件与调节部连接。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参考图1-5所示,该侧边按键结构还包括传动组件14,转动轮11通过传动组件14与调节部12啮合连接,传动组件14用于,将作用于转动轮11上的外界转矩,转换为作用于调节部12上的沿第一方向的驱动力,以实现在外界转矩作用下,转动轮11驱动调节部12沿第一方向运动,以带动触发部13运动至与触点21对应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相互垂直,也可呈其他角度。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角度与传动组件的具体结构相关。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不同角度的配合,为侧边按键结构提供了多种结构形式,进一步为移动终端的堆叠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
在一个示例中,参考图1-5所示,第二方向为横向(例如图1中的X方向),传动组件14构造为,将作用于转动轮11上的外界转矩转换为作用于调节部12上的沿竖向的驱动力,即第一方向为竖向(例如图1中的Y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具体地,传动组件14包括传动齿轮142和形成于调节部12上的齿条结构121,传动齿轮142与齿条结构121啮合。传动组件14还包括传动轴141,转动轮11和传动齿轮142分别套设于传动轴141外,转动轮11与传动齿轮142层叠设置,以缩小该侧边安装结构在移动终端厚度方向的尺寸。转动轮11和传动齿轮142分别与传动轴141固定连接。
在外界转矩作用下,转动轮11转动,转动轮11的转动驱动传动轴141转动,传动轴141的转动驱动传动齿轮142转动,传动齿轮142转动驱动齿条结构121沿竖向运动,进而使得调节部12沿竖向运动,带动触发部13沿竖向运动,以触发相应的触点21。
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转动轮11与调节部12分离,转动轮11沿第二方向运动,触发与第二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21。
在一个示例中(图中未示出该示例),第二方向为横向,传动组件构造为,将作用于转动轮上的外界转矩转换为,作用于调节部上的沿与第二方向呈45度的方向的驱动力,即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45度。此时,多个触点沿与第二方向呈45度的方向布置。
具体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齿轮组和形成于调节部上的齿条结构,传动齿轮组中输出齿轮与齿条结构啮合。传动齿轮组还包括输入齿轮,转动轮和传动齿轮组的输入齿轮分别套设于传动轴外,转动轮与输入齿轮层叠设置,转动轮和输入齿轮分别与传动轴固定连接。传动齿轮组还包括一个或多个中间传动齿轮,用于将输入齿轮的转矩传递给输出齿轮,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呈45度角设置。
在外界转矩作用下,转动轮转动,转动轮的转动驱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的转动驱动输入齿轮转动,输入齿轮通过中间传动齿轮驱动输出齿轮转动,输出齿轮转动驱动齿条结构沿第一方向运动,进而使得调节部沿第一方向运动,带动触发部沿第一方向运动,触发相应触点。
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转动轮与调节部分离,转动轮沿第二方向运动,触发与第二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参考图1-6所示,该侧边按键结构包括传动组件14,传动组件14包括传动齿轮142和形成于调节部12上的齿条结构121,传动齿轮142与齿条结构121啮合。传动组件14还包括传动轴141,转动轮11和传动齿轮142分别套设于传动轴141外,转动轮11与传动齿轮142层叠设置,以缩小该侧边安装结构的尺寸。转动轮11和传动齿轮142分别与传动轴141固定连接。
侧边按键结构还包括按键支架3,按键支架3设置有贯穿按键支架3的安装空间,转动轮11、传动轴141和传动齿轮142安装于安装空间中,传动轴141与按键支架3转动连接。按键支架3保证了转动轮11、传动轴141以及传动齿轮142的可靠安装,确保了该侧边按键结构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侧边按键结构还包括固定支架4,固定支架4和与移动终端的中框6固定连接,以确保侧边按键结构的可靠安装。固定支架4与按键支架3形成沿第二方向的滑动连接,以实现: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转动轮11沿第二方向运动,触发与第二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21。
上述滑动连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通过相互配合滑动槽和滑动块的配合实现、通过导向孔和导向柱的配合实现或者通过滑动槽和滑动条的配合实现等。
在一个示例中,参考图1-6所示,固定支架4设置有导向柱41,导向柱41贯穿按键支架3,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按键支架3沿导向柱41相对固定支架4滑动,以实现转动轮11沿第二方向运动,触发与第二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21。
在一个示例中(图中未示出该示例),导向柱设置在按键支架上,导向孔设置在固定支架上,可实现与上述示例中类似的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导向柱可以是圆形柱,也可以是方形柱,或者其他柱体。导向柱通过按键支架的安装空间贯穿按键支架,也可通过设置导向孔贯穿按键支架。
在一个示例中,参考图1-6所示,导向柱41为方形柱,按键支架3上设置有与导向柱41的相邻侧面配合的配合面31,配合面31用于形成安装空间的部分内侧面,通过配合面31与导向柱41的配合,更好地确保固定支架4和按键支架3沿导向柱41的轴向相对滑动。
在一个示例中(图中未示出该示例),导向柱为圆形柱,按键支架上设置有与导向柱配合的导向孔,通过导向柱与导向孔的配合,更好地确定固定支架与按键之间沿导向柱的轴向相对滑动,以实现更好地的导向效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参考图1-6所示,该侧边按键结构中,导向柱41的自由端部设置有第一导向限位部,调节部12上设置第二导向限位部,调节部12沿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导向限位部与第二导向限位部配合,对调节部12进行导向和限位,以保证调节部12严格地沿第一方向运动,提高通过该侧边按键结构实现相应功能的准确性。
其中,第一导向限位部和第二导向限位部,二者之一包括限位筋条,二者另一包括限位槽,限位筋条卡入限位槽中,以实现对调节部的导向和限位。
在一个示例中,参考图1-6所示,第一导向限位部包括限位筋条411,所述第二导向限位部包括限位槽122,限位槽122为燕尾槽,限位筋条411与燕尾槽适配,限位筋条411伸入至燕尾槽中。通过限位筋条411和燕尾槽的配合,既能确保调节部12沿严格沿第一方向运动,又能更好地避免调节部12从按键支架3脱落,更好地保证该侧边按键结构的使用。
在一个示例中(图中未示出该示例),所述第一导向限位部包括限位槽,限位槽为燕尾槽,第二导向限位部包括限位筋条,限位筋条与燕尾槽适配,限位筋条伸入至燕尾槽中。该结构同样既能确保调节部沿严格沿第一方向运动,又能更好地避免调节部从按键支架脱落,更好地保证该侧边按键结构的使用。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参考图1-6所示,该侧边按键结构中,调节部12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部设置触发部13,触发部13为弹性件,例如弹性较好的橡胶件或者弹簧等。
转动轮11在外界转矩作用下转动,驱动调节部12沿第一方向运动,调节部12带动触发部13运动,触发部13按压相应的触点21,触发该触点21对应的功能。触发部13按压触点21时,触发部13产生弹性形变,当上述施加在转动轮11上的转矩撤销后,在上述弹性形变产生的恢复力的作用下,触发部13带动调节部12沿第一方向向远离上述触点21的方向运动,恢复至初始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触发部13触发触点21后,也可通过向转动轮11施加一个与上述转矩相反方向的转矩,使得调节部12恢复至原始状态。或者,触发部13对应的触点21包括弹性结构,通过触点21的弹性结构实现调节部12的复位。
触发部13与调节部12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为分体式的固定连接结构。
例如,触发部13通过过盈配合与调节部12固定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参考图1-6所示,触发部13包括朝向调节部12的连接凸块131,调节部12包括与连接凸块131配合的配合槽(图中未示出),连接凸块131卡入配合槽内,并与配合槽过盈配合,以实现触发部13与调节部12的可靠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参考图1-6所示,第二导向限位部包括限位槽122,限位槽122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与调节部12沿第一方向的尺寸相同,即,限位槽122沿第一方向贯穿调节部12。触发部13上设置有与限位槽122可实现过盈配合的连接凸块131,通过连接凸块131沿第一方向卡入限位槽122中,实现触发部13与调节部12的过盈配合连接,确保触发部13与调节部12的连接的可靠性。
再例如,触发部通过粘接方式与调节部固定连接,或者触发部通过紧固件的方式与调节部固定连接,紧固件例如为螺钉或螺栓等。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参考图1-6所示,该侧边按键结构中,固定支架4和按键支架3,二者之一设置有复位辅助柱42,二者另一设置有复位辅助孔32,复位辅助柱42伸入至复位辅助孔32中,复位辅助柱42上套设有弹性复位件5,弹性复位件5例如为弹簧、弹性橡胶件等。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按键支架3朝向固定支架4运动,按键支架3挤压弹性复位件5;沿第二反向的外力消失后,按键支架3在弹性复位件5的恢复力作用下朝远离固定支架4的方向运动,恢复至原位。
在一个示例中,参考图1-6所示,固定支架4设置有复位辅助柱42,按键支架3设置有复位辅助孔32,复位辅助柱42上套设有弹簧,弹簧的外径大于复位辅助孔32的内径,复位辅助柱42部分伸入至复位辅助孔32中。
当需要通过侧边按键实现触点21对应的功能时(例如关机功能时),向转动轮11施加沿第二方向的外力,转动轮11和按键支架3朝向固定支架4运动,转动轮11的端部按压相应触点21,实现相应功能。与此同时,按键支架3挤压弹簧,弹簧产生弹性形变,当撤销上述外力后,按键支架3在弹簧的恢复力作用下,朝远离固定支架4的方向运动,恢复至原位,至此,结束相应功能的操作(例如关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涉及的导向柱和复位辅助柱可以共用同一个柱形结构,相应的,导向孔和复位辅助孔也共用同一孔结构。
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例如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OS机或车载电脑等。参考图1-6所示,移动终端包括中框6,中框6形成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中设置有如上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
中框6的侧边开设有侧键安装槽61,侧边按键结构的转动轮11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侧键安装槽61伸出至移动终端外,以便于实现按压操作。
该移动终端中,通过转动轮11、调节部12以及触发部13的配合,完成对按键电路板2上的触点21的触发,以实现触点21对应的相应功能。由于只有转动轮11的部分轮体凸出于中框6的侧边,因此可显著减小中框6侧边按键开口的尺寸,既可以增加中框6的强度,也有益于移动终端的整体密封,同时也为移动终端的堆叠设计提供了多种选择。
在一个示例中,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参考图1-6所示,该移动终端中,设置有容置空间,上述侧边按键结构安装在容置空间中。侧边按键结构通过紧固件与中框6连接,例如,侧边按键结构的固定支架4通过一对螺钉固定在中框6上。按键电路板2为柔性电路板(FPC),呈C形布置,C形属于凹形的一种,按键电路板2通过挂台(相当于定位卡片22与定位槽62构成的配合结构)安装在中框6上,按键电路板2的背面(背面指按键电路板2的未设置触点21的一面)与中框6通过背胶粘接固定,当安装完按键电路板2后,再安装侧边按键结构的其他结构。
侧边按键结构主要由支架部分、运动组件、齿条运动组件三部分构成,支架部分包括固定支架4,固定支架4的两端通过螺钉安装在中框6上,固定支架4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复位辅助柱42,每个复位辅助柱42上套有弹簧,运动组件由滑动块(相当于按键支架3)、传动齿轮142、转动轮11、传动轴141组成,传动齿轮142与转动轮11通过传动轴141安装在滑动块上,传动齿轮142与转动轮11绕轴可做同步的转动。齿条运动组件由齿条(相当于设置有齿条结构121的调节部12)和一对传力块(相当于触发部13)组成,齿条通过燕尾形键槽(燕尾槽)安装在固定支架4上,且齿条可沿键槽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作直线运动,齿条的部分位置有用于实现啮合连接的齿条结构121,用于与运动组件中的传动齿轮142实现啮合连接。传力块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齿条的两端。支架部分、运动组件、齿条运动组件的安装有先后顺序,先将运动组件安装到支架部分,然后再安装齿条运动组件,最后再将支架部分与中框6通过螺钉进行固定。
固定支架4与滑动块通过一组导向柱41进行导滑,固定支架4两端有一对弹簧,分别套设在导向柱41上,用于对运动组件进行复位。具体地,当对转动轮11施加一个横向力时(如图1所示的X方向的力),运动组件将在导向柱41的导向作用下沿该横向(第二方向)作直线运动,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撤销外力后,在弹簧的恢复力的作用下,运动组件复位。
齿条运动组件安装在固定支架4上,因此,其不跟随运动组件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初始状态,齿条与传动齿轮142处于啮合状态,当运动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后,传动齿轮142与齿条会脱离啮合状态。当不对转动轮11施加横向力,且运动组件复位后,传动齿轮142与齿条重新回到啮合状态。此时,可以通过对转动轮11施加一个转矩,使其转动,传动齿轮142跟随其转动,在传动齿轮142的带动下,齿条沿第一方向作直线运动。
该示例中,按键电路板2上设置有三个触点21,分别位于凹形的按键电路板2的三个内侧壁上,即按键电路板2的每一个侧壁分别设置一个触点21,其中,按键电路板2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的触点21分别为音量+键和音量-键,音量+键和音量-键的连线对应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另一个侧壁上的触点21为电源键,与该侧壁垂直的直线所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
当给转动轮11施加一个如图1所示的X方向的力时,运动组件沿着力的方向运动,传动齿轮142和齿条由初始的啮合状态切换为脱离啮合的状态,在转动轮11的按压下,按动电源键,电源键工作,以实现相应的功能。该过程中,由于传动齿轮142和齿条脱离啮合状态,不会因为误转动转动轮11而按动音量+键或音量-键,提高了防误触的可靠性。当撤销外力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组件复位,传动齿轮142和齿条恢复啮合状态。
参考图1所示,当顺时针转动转动轮11时,在转动轮11的带动下,传动齿轮142做同步的转动运动,在齿轮的带动下,齿条朝下做直线运动(即齿条沿第一方向运动)。在传力块的作用下,按动音量-键,实现调低音量的功能。同理,转动轮11逆时针转动时,可触动音量-键,实现调高音量的功能。
综上所述,通过对转动轮11施加一个横向力可以触发电源键,以实现电源键对应的功能,通过使得转动轮11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可以触发音量-键或音量+键,以实现调低音量或调高音量的功能。
该移动终端至少包括如下效果:
第一,按键电路板呈凹形布置,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尺寸可设置的较小,有益于缩小中框上的侧架安装槽的尺寸,改善了中框的整体结构强度,且有益于中框与移动终端的电池盖之间的密封。
第二,侧边按键结构中按键电路板的凹形布置形式给整机堆叠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并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具有多种配合形式,给移动终端的整机堆叠提供了更多新的选择。
第三,该侧边按键结构中,电源键、音量+键和音量-键实现了分开工作,操作转动轮时,只能实现一种触点对应的功能,不会发生误触现象。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侧边按键结构,设置于移动终端的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结构包括按键组件和按键电路板,所述按键电路板包括分别位于不同平面的多个触点;
所述按键组件包括转动轮和调节部,所述转动轮的部分轮体凸出于所述中框的侧边,所述调节部上设置有触发部;
装配状态下,所述转动轮与所述调节部连接,所述转动轮在外界转矩作用下转动,驱动所述调节部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调节部上设置的触发部用于触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
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所述转动轮与所述调节部分离,所述转动轮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触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触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组件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转动轮通过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调节部啮合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用于,将作用于所述转动轮上的外界转矩,转换为作用于所述调节部上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驱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齿轮和形成于所述调节部上的齿条结构,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齿条结构啮合;
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传动轴,所述转动轮和所述传动齿轮分别套设于所述传动轴外,所述转动轮与所述传动齿轮层叠设置,所述转动轮和所述传动齿轮分别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组件还包括按键支架,所述按键支架设置有贯穿所述按键支架的安装空间,所述转动轮、所述传动轴和所述传动齿轮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中,所述传动轴与所述按键支架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按键结构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和与移动终端的中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按键支架形成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贯穿所述按键支架,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所述按键支架沿所述导向柱相对所述固定支架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的自由端部设置有第一导向限位部,所述调节部设置有第二导向限位部,所述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导向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限位部配合,对所述调节部进行导向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限位部包括限位凸起,所述第二导向限位部包括限位槽,所述限位伸入至所述限位槽中,所述调节部沿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限位凸起沿所述限位槽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设置有复位辅助柱,所述按键支架设置有复位辅助孔;或者,
所述固定支架设置有复位辅助孔,所述按键支架设置有复位辅助柱;
所述复位辅助柱伸入至所述复位辅助孔中,所述复位辅助柱上套设有弹性复位件,在沿第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所述按键支架朝向所述固定支架运动,所述按键支架挤压所述弹性复位件;
沿第二反向的外力消失时,所述按键支架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恢复力作用下朝远离所述固定支架的方向运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外径大于所述复位辅助孔的内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所述触发部,所述触发部通过过盈配合与所述调节部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所述按键电路板呈凹形,所述按键电路板的每一个侧壁分别设置一个触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电路板与移动终端的中框通过卡接方式定位安装;和/或,
所述按键电路板与移动终端的中框通过粘接方式固定连接。
14.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侧边按键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的侧边开设有侧键安装槽,所述侧边按键结构的转动轮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所述侧键安装槽伸出至所述移动终端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22437.8U CN213025891U (zh) | 2020-10-27 | 2020-10-27 |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22437.8U CN213025891U (zh) | 2020-10-27 | 2020-10-27 |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25891U true CN213025891U (zh) | 2021-04-20 |
Family
ID=75481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422437.8U Active CN213025891U (zh) | 2020-10-27 | 2020-10-27 |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02589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96622A (zh) * | 2020-10-27 | 2022-05-13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
2020
- 2020-10-27 CN CN202022422437.8U patent/CN21302589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96622A (zh) * | 2020-10-27 | 2022-05-13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92593B (zh) | 一种多功能按键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可穿戴设备 | |
CN213124216U (zh) |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
CN110933210B (zh) | 电子设备 | |
EP1073080B1 (en) | 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 | |
CN212848133U (zh) | 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 |
CN213025891U (zh) |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
CN111510525B (zh) | 电子设备 | |
CN103681074A (zh) | 开关及其旋转角度放大装置 | |
KR100420190B1 (ko) | 복합 조작형 스위치장치 | |
JP2002063830A (ja) | 押釦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複合スイッチ | |
CN109192576B (zh) | 一种按键结构及终端设备 | |
CN211743016U (zh) | 电子设备 | |
WO2023179726A1 (zh) | 按键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04559664U (zh) | 智能终端 | |
CN111090232B (zh) | 电子设备 | |
CN212322874U (zh) | 按键结构和电子设备 | |
CN212907522U (zh) | 一种旋转按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08819789U (zh) | 一种多功能按键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可穿戴设备 | |
CN114496622A (zh) |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
CN210984569U (zh) | 按钮开关 | |
CN114496623A (zh) | 一种侧边按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
CN218160130U (zh) | 一种旋钮按键结构及开关 | |
CN212257251U (zh) | 一种墙壁开关的触片连接结构 | |
CN214427861U (zh) | 显示屏键盘及电子设备 | |
CN217361420U (zh) | 一种开关及电器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