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80333U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80333U CN211480333U CN202020338039.5U CN202020338039U CN211480333U CN 211480333 U CN211480333 U CN 211480333U CN 202020338039 U CN202020338039 U CN 202020338039U CN 211480333 U CN211480333 U CN 21148033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electrical connector
- transverse direction
- connector assembly
- butt j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直立于基部上的突伸部,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突露于基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二对接部设置于基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突伸部形成有供对接连接器沿其直立方向插接的第三对接部,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连接部、相对设置于连接部在横向方向两端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立起于连接部上的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接触部分别收容于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部内。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能够实现电源信号和数据信号的转接,并且安装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安装方便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相邻模块之间的连接是通过铜排或者线对板连接器组合的转接来实现的,模块在拆装的同时还需拆开铜排或者插拔线对板连接器,具体来讲,线对板连接器组合包括连接有很多线缆的线缆连接器和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板端连接器,势必使得相邻模块间存在很多线缆。另外,由于模块与相邻模块连接方案是采用铜排或者线对板连接器组合,在模块拆装的同时需要拆螺钉、拆铜排、插拔连接器,从而导致安装效率低,后续无法实现自动化,同时存在很多线缆而导致产品凌乱,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电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直立于所述基部上的突伸部,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突露于所述基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二对接部设置于所述基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突伸部形成有供对接连接器沿其直立方向插接的第三对接部,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连接部、相对设置于所述连接部在横向方向两端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立起于所述连接部上的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接触部分别收容于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部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弹性,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及呈片状以插接于另一电连接器组件的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还具有立起于所述连接部上相对设置的至少一对所述第三接触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所述基部的纵长方向排布的若干电源端子和若干信号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根所述电源端子还具有将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衔接桥,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的若干接触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还具有将所述一对第三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固持部,所述固持部呈U形且其开口侧形成有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固持的干涉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根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两对所述第三接触部,且两对所述第三接触部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具有自下向上组装并卡扣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底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盖具有主体部、突设于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一侧的延伸部及向上突伸形成的若干卡扣部,所述卡扣部分成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排,其中一排所述卡扣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一端,另一排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另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盖还具有自所述主体部向上突伸形成的若干支撑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夹置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且被所述支撑部承载。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三向通路,多个电连接器组件在横向方向上能够相互对插,在垂直于横向方向的另一方向上实现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如此以使多个电连接器组件相互拼装,同时实现电源信号和数据信号的传输,提高安装效率甚至实现自动化安装;另外还省去了传统的线缆,不仅使得产品简洁不凌乱,而且还省去接线的步骤,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电源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的正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插接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至图7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组件插接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导电端子2。
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基部11及直立于所述基部11上的突伸部12,所述基部11为平板状且呈纵长状,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以与基部11的纵长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定义为横向方向,与基部11的纵长方向垂直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也即所述高度方向为所述突伸部12的直立方向。
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沿所述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部101和第二对接部102,所述第一对接部101突露于所述基部11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二对接部102设置于所述基部11在横向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突伸部12形成有供对接连接器500沿其直立方向插接的第三对接部103。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部101、102、103分别具有向外开放设置的第一、第二、第三端子槽1011、1021、103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部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基部11的第一侧用以与对接连接器500相对接,所述基部11的第二侧用于安装在墙面等其他外界安装面上。另外,如图7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500为安装于一外部电路板600上的板端连接器。
另外,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突设于所述基部11上的加高部13、靠近其纵长方向上的一端设置的接受部14、靠近其纵长方向上另一端设置的枢转部15及在所述纵长方向上位于所述加高部13和所述枢转部15之间的导向部16。
所述突伸部12自所述加高部13的顶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导向部16自所述加高部13靠近所述枢转部15的一端延伸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16为沿所述纵长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所述突伸部12呈矩形凸台状,且其突伸的高度大于所述导向部16。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向部16的顶面与所述加高部13的顶面共面,以实现安装时的顺利过渡,所述突伸部12兼具导引限位作用,以便对接模组的旋转安装,且导向部16和所述突伸部12的突伸高度不同,也即其顶面位于不同高度,进而形成位于所述导向部16两端的第一限位面161和第二限位面121,从而实现给对接模组提供两级导向作用。在所述横向方向上,所述导向部16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中间位置,且所述突出部12靠近所述绝缘本体1上远离第一对接部101的那一侧设置。
所述枢转部15突设于所述基部11上,所述加高部13上突设形成有限位壁112,所述限位壁112呈矩形状环绕设置并围设形成所述接受部14,且所述接受部14凹设于所述加高部13。
另外,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与所述接受部11相连通的锁扣凹部17,以收容及锁扣外接元件的对应部位。所述锁扣凹部17位于所述接受部14在所述纵长方向上的外侧,并且沿所述纵长方向将所述绝缘本体1贯穿。
请参图2、图3及图6、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所述基部11的纵长方向排布的若干电源端子2a和若干信号端子2b。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端子2a构成并排设置的一组,所述信号端子2b构成并排设置的另一组,且所述信号端子2b位于所述电源端子2a在所述纵长方向上的其中一侧。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连接部21、相对设置于所述连接部21在横向方向两端的第一接触部201和第二接触部202、立起于所述连接部21上的第三接触部203,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接触部201、202、203分别收容于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部101、102、103的第一、第二、第三端子槽1011、1021、1031内,如此以使电连接器组件100具有三向通路,以便多个电连接器组件100相互拼装,并实现电源信号和数据信号的传输,提高安装效率甚至实现自动化安装;另外还省去了传统的线缆,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所述第一接触部201具有弹性,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01及呈片状以插接于另一电连接器组件100的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01之间的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02,使得所述电源端子2a与相邻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电源端子2a、信号端子2b和相邻电连接器组件100的信号端子2b之间的电性连接,进而实现电源信号和数据信号的传输,无需锁附螺丝和额外地插拔连接器。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还具有立起于所述连接部21上相对设置的至少一对所述第三接触部203。在本实施例中,每根所述电源端子2a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三接触部203,每根所述信号端子2b具有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的两对所述第三接触部203,每对第三接触部203相对设置以供对接连接器500的对接端子51插入。
如图6至图7所示,电源信号及数据信号自左侧的外接模块传输至与其相邻的电连接器组件100,进而同步传递至对接连接器500及位于右侧的电连接器组件100。
每根所述电源端子2a还具有将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201与所述连接部21相连的衔接桥23,所述一对第一接触部201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衔接桥23呈U形以将所述一对第一接触部201相连。所述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201具有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的若干接触臂2012。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还具有将所述一对第三接触部203与所述连接部21相连的固持部24,所述固持部24呈U形且其开口侧形成有与所述绝缘本体1相固持的干涉部241。
请参图2及图6至图7所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还具有自下向上组装并卡扣于所述绝缘本体1底部的底盖3,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部向上凹设形成收容所述底盖3的收容空间(未图示),并使所述绝缘本体的底面与所述底盖3的底面共面。
所述底盖3具有主体部31、突设于所述主体部31在横向方向上一侧的若干延伸部32及向上突伸形成的若干卡扣部33,每一所述延伸部32呈条状且相邻的两个延伸部32沿所述纵长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卡扣部33分成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排,其中一排所述卡扣部33设置于所述主体部31在横向方向上的一端,另一排设置在所述主体部31在横向方向上的另一端。
所述底盖3还具有自所述主体部31向上突伸形成的若干支撑部34及自所述主体部31向上突伸形成以插入绝缘本体1的对应定位孔内的若干定位柱35,所述第二接触部202夹置于所述支撑部34与所述绝缘本体1之间且被所述支撑部34承载。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具有三向通路,多个电连接器组件100在横向方向上能够直接相互对插,在垂直于横向方向的另一方向上实现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如此以使多个电连接器组件100相互拼装,同时实现电源信号和数据信号的传输,提高安装效率甚至实现自动化安装;另外还省去了传统的线缆,不仅使得产品简洁不凌乱,而且还省去接线和拆装铜排的步骤,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直立于所述基部上的突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突露于所述基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二对接部设置于所述基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突伸部形成有供对接连接器沿其直立方向插接的第三对接部,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连接部、相对设置于所述连接部在横向方向两端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立起于所述连接部上的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接触部分别收容于第一、第二、第三对接部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弹性,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及呈片状以插接于另一电连接器组件的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还具有立起于所述连接部上相对设置的至少一对所述第三接触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所述基部的纵长方向排布的若干电源端子和若干信号端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电源端子还具有将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衔接桥,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的若干接触臂。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还具有将所述一对第三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固持部,所述固持部呈U形且其开口侧形成有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固持的干涉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两对所述第三接触部,且两对所述第三接触部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还具有自下向上组装并卡扣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底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具有主体部、突设于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一侧的延伸部及向上突伸形成的若干卡扣部,所述卡扣部分成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排,其中一排所述卡扣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一端,另一排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另一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还具有自所述主体部向上突伸形成的若干支撑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夹置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且被所述支撑部承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38039.5U CN211480333U (zh) | 2020-03-17 | 2020-03-17 | 电连接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38039.5U CN211480333U (zh) | 2020-03-17 | 2020-03-17 | 电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80333U true CN211480333U (zh) | 2020-09-11 |
Family
ID=72362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38039.5U Active CN211480333U (zh) | 2020-03-17 | 2020-03-17 | 电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8033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11159B2 (en) | 2020-03-27 | 2023-11-07 | Sung-Yu Chen | Terminal with leaf spring extending rearward from support at both side walls |
-
2020
- 2020-03-17 CN CN202020338039.5U patent/CN21148033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11159B2 (en) | 2020-03-27 | 2023-11-07 | Sung-Yu Chen | Terminal with leaf spring extending rearward from support at both side wall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RE49901E1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for transmitting high speed signal | |
CN212412338U (zh) | 背板连接器 | |
US2023018786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hybrid connection for conductive terminals | |
CN205282752U (zh) | 电连接器 | |
US896119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structures | |
CN211480333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430408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9247077U (zh) | 基于错位接触的fpc连接器组件 | |
CN218005410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 | |
CN211404933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5882239U (zh) |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 |
CN212783870U (zh) |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 |
CN213816537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737012Y (zh) | 电子转接器 | |
CN21756286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9247036U (zh) | 单边接触fpc连接器 | |
CN220368176U (zh) | 线缆电连接器 | |
US20240079801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 |
CN218827928U (zh) |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 |
EP4336661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 |
CN111711008B (zh) | 一种板端连接器、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220155781U (zh) | 一种线缆电连接器 | |
CN218070278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3816494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1556319U (zh) | 一种智能型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