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7928U -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27928U CN218827928U CN202222406229.8U CN202222406229U CN218827928U CN 218827928 U CN218827928 U CN 218827928U CN 202222406229 U CN202222406229 U CN 202222406229U CN 218827928 U CN218827928 U CN 2188279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ard
- pair
- electrical connector
- guide
- so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座及一插头,所述插座包括第一本体及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插头包括第二本体及收容于第二本体内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均设有一左侧壁、一右侧壁、一对端壁及一底壁,所述第一本体的一对端壁上设有向外凸伸出的一对引导凸部,所述第二本体的一对端壁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引导凸部的一对导向凹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插头和插座通过引导凸部与引导凹口的相互配合,使得两者的插接更加顺畅,且引导凸部与引导凹口均偏向同一侧设置,能起到很好的防误插的作用,从而避免了误差所引起的端子变形、塑胶损坏、接触不良等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板对板(Board to Board)电连接器是电子产品中常用的一种连接器,其用于将两个电路板建立电性连接,其通常包括插头和插座,其分别焊接在两个电路板上,通过两者的插接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通信连接。一般来说,板对板电连接器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以插头、插座的形式成对使用,插头和插座往往采用纵长形或方形的结构,且内部的导电端子排列呈两排,当插头和插座相互插接后两者利用导电端子实现电性连接。然而,随着电连接器的尺寸和体积逐渐小型化、轻薄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两者在插接的时候时常容易出现偏差、插接不畅的问题,无法实现盲插,而一旦斜插或误插发生,就十分容易导致导电端子的变形、塑胶体的受损,从而影响产品良品率或者插接后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具有防呆结构的板对板电连接器,以防止误插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因缺少防呆结构而影响正常插接或导致接触不良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座及一插头,所述插座包括第一本体及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插头包括第二本体及收容于第二本体内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均设有一左侧壁、一右侧壁、一对端壁及一底壁,所述第一本体的一对端壁上设有向外凸伸出的一对引导凸部,所述第二本体的一对端壁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引导凸部的一对引导凹口。
进一步地,所述一对引导凸部分别位于第一本体的纵向两端且彼此相互对称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一对引导凸部均偏向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右侧壁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的两端还设有向外凸出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向外凸伸超过所述端壁且与所述端壁一体相连,所述引导凸部的底端一体连接于台阶部上,所述引导凸部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凸部的内侧设有一倾斜向下延伸的引导面。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的第一本体还设有一插接槽及一安装腔,所述插接槽和安装腔分别位于第一本体的底壁的上、下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插座还包括插置于所述安装腔内的定位体,所述定位体的两侧表面设有若干凸肋,所述凸肋沿定位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所述第一端子卡持于所述凸肋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凸肋沿所述定位体的两侧表面的底边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插头的第二本体设有一对接腔及位于对接腔内的对接凸部,所述引导凹口朝向所述对接凸部设置,且所述一对引导凹口均偏向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同一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的一对端壁中,其中一个端壁的外表面上还设有一向外凸起的凸壁,所述凸壁自该端壁的顶部向下延伸至该端壁的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插头和插座通过引导凸部与引导凹口的相互配合,使得两者的插接更加顺畅,且引导凸部与引导凹口均偏向同一侧设置,能起到很好的防误插的作用,从而避免了误差所引起的端子变形、塑胶损坏、接触不良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座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座的定位体与端子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座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头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头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板对板电连接器的插头与插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插座100及插头200,两者各自安装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并且彼此相互插接,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信号传输。
所述插座100呈纵长形,其包括:第一本体110、固定于第一本体110内的若干第一端子120及安装于第一本体110内的定位体130。所述第一本体110呈纵长形,其设有一对纵长形的侧壁(左侧壁111及右侧壁112)、连接所述一对侧壁的一对端壁113以及一底壁114,所述左侧壁111、右侧壁112、端壁113及底壁114彼此一体成型且共同围成一纵长形的插接槽115,其中,所述左侧壁111和所述右侧壁112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一对端壁113分别连接于所述左侧壁111和右侧壁112的纵向两端,且所述左侧壁111和右侧壁112上均设有若干纵向排列的容纳槽116,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端子120。所述底壁114位于所述插接槽115的底部,并设有若干贯穿孔117,且所述贯穿孔117在竖直方向上贯通所述底壁114,所述贯穿孔117的数量与所述第一端子120数量相同,用于供所述第一端子120自下而上通过底壁114而进入插接槽115内。所述第一本体110的两端还设有向外凸出的台阶部140,所述台阶部140与所述一对端壁113的底部一体相连。所述端壁113与所述侧壁和底壁114一体注塑成型,且一对端壁113上分别设有向外凸伸出的一对引导凸部150,参图4所示,所述引导凸部150的顶端高于所述侧壁111、112,所述引导凸部150的底端一体连接于台阶部140上,且所述引导凸部150的内侧设有一倾斜向下延伸至所述插接槽115的引导面151,用于起到插接引导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优选方案中,所述一对引导凸部150分别位于第一本体110的纵向两端且彼此相互镜像对称分布,即,所述一对引导凸部150均偏向于所述第一本体110的同一侧设置,或者说,所述一对引导凸部150均偏向于所述第一本体110的右侧壁112设置,起到很好的防呆作用。所述第一本体110还设有一位于底壁114正下方的安装腔118,所述安装腔118和插接槽115分别位于所述底壁114的上下两侧,两者通过底壁114隔离,且安装腔118用于容纳所述定位体30。
所述第一端子120设有一主体臂121、自主体臂121向上延伸出的接触臂122、自主体臂121向下延伸出的固定臂123,所述主体臂121收容于所述底壁114的贯穿孔117内,所述接触臂122收容于所述容纳槽116内并面向所述插接槽115,用于与插头200电性对接,而所述固定臂123向下延伸入所述安装腔118内且固定臂123的底部向外弯折延伸出第一本体110,用于与电路板焊接固定。
所述定位体30为一纵长形绝缘体,其自下而上组装入所述第一本体10的安装腔118内,用于对第一端子12的固定臂123进行夹紧定位,所述定位体30的两侧表面上形成有若干凸肋31,所述凸肋31沿定位体30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所述凸肋31间隔设有每相邻的两个第一端子120之间,用于对所述两排第一端子120进行定位,且所述凸肋31沿所述定位体30的两侧表面的底边分布。另外,所述定位体30的顶部的四周还设有一圈倾斜面32,起到引导插入的作用,方便定位体30插入所述安装腔118内。
所述插头200呈纵长形,其包括:第二本体210、收容于第二本体210内的若干第二端子220。与第一本体110类似,所述第二本体210同样设有一对侧壁(左侧壁211及右侧壁212)、一对端壁213、一底壁214及一对接腔215,所述对接腔215内设有向上凸伸出的对接凸部216。所述对接凸部216自所述底壁214向上一体凸伸而形成的,用于插入所述第一本体110的插接槽115内,且所述对接凸部216的两侧表面开设有若干容纳所述第二端子220的端子槽21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一对端壁213的内表面上设有一朝向对接凸部216的引导凹口218,且其中一个端壁213的外表面上还设有一向外凸起的凸壁219,所述凸壁219自所述端壁213的顶部向下延伸至该端壁213的底部,所述引导凹口218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本体110上的引导凸部150,且所述引导凹口218均偏向于所述第二本体210的同一侧设置,或者说,所述一对引导凹口218均偏向于所述第二本体210的右侧壁212设置,参图5及图6所示,如此才能与所述第一本体110的引导凸部150对应配合,起到很好的防呆作用。为了便于展示插头200和插座100的插接方式,图7中将插头200方向进行了翻转,使两者的引导凸部150和引导凹口218能够相互位置对应。
综上所述,所述插座100、插头200相互插接时,通过所述引导凸部150与引导凹口218的相互配合,使得两者的插接更加顺畅,且所述引导凸部150与引导凹口218均偏向同一侧设置,能起到很好的防误插的作用,从而避免了误差所引起的端子变形、塑胶损坏、接触不良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包括一插座及一插头,所述插座包括第一本体及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插头包括第二本体及收容于第二本体内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均设有一左侧壁、一右侧壁、一对端壁及一底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一对端壁上设有向外凸伸出的一对引导凸部,所述第二本体的一对端壁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引导凸部的一对引导凹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引导凸部分别位于第一本体的纵向两端且彼此相互对称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引导凸部均偏向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右侧壁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两端还设有向外凸出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向外凸伸超过所述端壁且与所述端壁一体相连,所述引导凸部的底端一体连接于台阶部上,所述引导凸部的顶端高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凸部的内侧设有一倾斜向下延伸的引导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的第一本体还设有一插接槽及一安装腔,所述插接槽和安装腔分别位于第一本体的底壁的上、下两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还包括插置于所述安装腔内的定位体,所述定位体的两侧表面设有若干凸肋,所述凸肋沿定位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所述第一端子卡持于所述凸肋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沿所述定位体的两侧表面的底边分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的第二本体设有一对接腔及位于对接腔内的对接凸部,所述引导凹口朝向所述对接凸部设置,且所述一对引导凹口均偏向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同一侧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对板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一对端壁中,其中一个端壁的外表面上还设有一向外凸起的凸壁,所述凸壁自该端壁的顶部向下延伸至该端壁的底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06229.8U CN218827928U (zh) | 2022-09-12 | 2022-09-12 |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06229.8U CN218827928U (zh) | 2022-09-12 | 2022-09-12 |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27928U true CN218827928U (zh) | 2023-04-07 |
Family
ID=87261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06229.8U Active CN218827928U (zh) | 2022-09-12 | 2022-09-12 |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27928U (zh) |
-
2022
- 2022-09-12 CN CN202222406229.8U patent/CN2188279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795929B1 (en) |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 |
US7828559B2 (en) | Board-to 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 |
US20050112952A1 (en) | Power jack connector | |
EP0569893A2 (en) |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090176386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 reinforcing member facilitate contacting with a housing of mating connector | |
WO1998044596A1 (en) |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visual indicators | |
CN109950727B (zh) | 一种插座连接器及其组件 | |
US6561821B1 (en) | High profile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2088469B (zh) | 高密度电连接器 | |
CN101505017A (zh) | 电源连接器组件 | |
US7179095B1 (en) | Matrix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15771775U (zh) | 具有防呆机构的电连接器组件 | |
US6454610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full-insertion indicating means | |
CN21148035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8005410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 | |
CN218827928U (zh) |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 |
TWM506398U (zh) | 插頭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 |
CN110391562B (zh) | 一种转接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218867525U (zh) | 一种板对板高频电连接器 | |
CN216698783U (zh) | 一种浮动式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母座 | |
CN211480333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1789699U (zh) | 连接器 | |
CN114784548A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642063U (zh) | 连接器、连接器模块和连接器组件 | |
CN211404933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