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62867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62867U CN217562867U CN202221419864.3U CN202221419864U CN217562867U CN 217562867 U CN217562867 U CN 217562867U CN 202221419864 U CN202221419864 U CN 202221419864U CN 217562867 U CN217562867 U CN 2175628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signal
- transmission part
- power
- electrical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相应的所述端子槽中,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电源传输部和位于所述电源传输部在高度方向上一侧的信号传输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排布于所述电源传输部的电源端子和若干排布于所述信号传输部的信号端子。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结构简单且能够同时传输电源信号和数据信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若干导电端子用于传输电源,当同时需要传输数据信号时,例如在用于连接显示适配器时,需要额外的连接器来进行传输,如此产品结构及安装均较为复杂。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同时传输电源信号和数据信号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相应的所述端子槽中,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电源传输部和位于所述电源传输部在高度方向上一侧的信号传输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排布于所述电源传输部的电源端子和若干排布于所述信号传输部的信号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传输部位于所述电源传输部的正下方,且其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源传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传输部呈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矩形状,且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以收容相应信号端子的信号端子槽,所述信号端子槽的中心高度位于所述信号传输部的中心高度的上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端子自后向前组装至所述绝缘本体后,所述电源端子自后向前插装至所述绝缘本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电源传输部,所述电源传输部设有呈阵列排布的若干对接柱,所述信号传输部和与其相邻设置的所述对接柱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部分的所述对接柱的外周面于其角部位置设有缺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弹性接触臂及位于该对接触臂前侧的防护壁,所述防护壁具有供对接端子插入的插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接触臂的前端为自由端,所述防护壁与所述一对接触臂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且至少具有三个相连的壁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信号端子还具有将防护壁的后端与所述一对接触臂的底端相连的衔接壁、位于所述接触臂后侧的抵持臂及弯折臂,所述衔接壁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传输部自所述电源传输部的下表面向下突伸形成,且具有向前开放设置的信号传输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的接触臂及位于所述固定部后侧且垂直于所述接触臂设置的焊脚,所述电源端子的固定部呈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板状以使其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横向方向上的尺寸,所述信号端子的固定部呈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分成位于不同高度的至少两排,所述信号端子自后向前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后,位于同一排的电源端子自后向前共同插装至所述绝缘本体,且位于不同排的所述电源端子依照先下后上的顺序插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端子的固定部包括位于前侧的干涉段及位于后侧的加高段,所述干涉段于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倒刺,所述干涉段与所述加高段的连接部位形成面向前方设置的台阶面。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在电源传输部于高度方向上的一侧设置信号传输部,从而不仅可实现传统电源连接器传输电源信号的功能,还能实现传输数据信号的功能,结构简单、制作及安装更为便捷,也更节省产品内的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为插头连接器时的立体组装图。
图2至图4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5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中信号端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信号端子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7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中信号端子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中电源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为插座连接器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插座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插座连接器中电源端子的立体图。
图12是图9所示插座连接器中信号端子的立体图。
图13是图9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至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可为如图1至图8所示的插头连接器100,也可为如图9至图13所示的插座连接器200,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用以与线缆(未图示)相连,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用以安装于外部电路板(未图示)上。以下在介绍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的共有特征时,将统称为电连接器;在介绍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的区别特征时,将以各自名称进行说明。
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及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11,所述导电端子2收容于相应的所述端子槽11中。
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电源传输部12和位于所述电源传输部12在高度方向上一侧的信号传输部13,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排布于所述电源传输部12的电源端子21和若干排布于所述信号传输部13的信号端子22。
所述信号传输部13位于所述电源传输部12的正下方,且其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源传输部12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电源传输部12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以收容电源端子21的电源端子槽112。所述信号传输部13呈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矩形状,且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以收容相应信号端子22的信号端子槽113。
如图2及图10所示,所述信号端子槽113的中心高度位于所述信号传输部13的中心高度的上侧,具体来讲,所述信号端子槽113的水平中心面到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h1大于所述信号传输部13到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h2,也即所述信号端子槽113偏置于所述信号传输部13的上半部分。
组装导电端子2时,所述信号端子22自后向前组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后,所述电源端子21自后向前插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
以下将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的区别特征分开进行介绍,具体地,请参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100,在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中,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基部14及自基部14向前延伸形成的电源传输部12,所述电源传输部12设有呈阵列排布的若干对接柱121,所述信号传输部13和与其相邻设置的所述对接柱121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源传输部12具有两排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对接柱121,所述信号传输部13和位于下排的对接柱121在高度方向上相邻且间隔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接柱121也可设置为在高度方向上排成一排、三排甚至更多排。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2所示,部分的所述对接柱121的外周面于其角部位置设有缺部1211,所述缺部1211设置于相应对接柱121的下侧,也即靠近所述信号传输部13的一侧。
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信号端子22装入所述信号传输部13上的相应信号端子槽113之后,所述电源端子21装入所述电源传输部12的相应对接柱121内。
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插头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2称之为导电端子2a、将插座连接器200的导电端子2称之为2b,参图5及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100的信号端子22的一种实施例,每一所述信号端子22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弹性接触臂201及位于该对接触臂201前侧的防护壁202,所述防护壁202具有供对接端子(也即插座连接器200的导电端子2b)插入的插接口2020。
每一所述接触臂201的前端为自由端,所述防护壁202与所述一对接触臂21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且至少具有三个相连的壁部2021。如图5所示,在所述信号端子22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壁202为具有三个壁部且呈上侧开口的U形结构;如图7所示,在所述信号端子22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壁202为具有四个壁部2021的框型结构。
每一所述信号端子22还具有将所述防护壁202的后端与所述一对接触臂201的底端相连的衔接壁203、位于所述接触臂201后侧的抵持臂204及弯折臂205,所述衔接壁203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肋2031。
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电源端子21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弹性接触臂201、位于所述一对接触臂201后侧且相对设置的一对抵持臂204及位于所述一对抵持臂204后侧且相对设置的一对弯折臂205,每一所述接触臂201的前端为固定端、后端为自由端。每一所述抵持臂204的前端为固定端、后端为自由端,所述一对抵持臂204的自由端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向外张开延伸,所述一对弯折臂205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
另外,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与对接连接器(插座连接器200)相锁扣的弹性锁扣臂15。
请参图9至图13所示,在所述插座连接器200中,所述信号传输部13自所述电源传输部12的下表面向下突伸形成,且具有向前开放设置的信号传输腔130。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b包括固定部206、自所述固定部206向前延伸的接触臂201及位于所述固定部206后侧且垂直于所述接触臂201设置的焊脚207。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信号端子22的接触臂201向前延伸且突露于所述信号传输腔130内。所述插头连接器100的每一导电端子2a的一对接触臂201夹持于所述插座连接器200的相应导电端子2b的接触臂201的两侧。
同时,所述导电端子2b中的电源端子21的固定部206呈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板状以使其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横向方向上的尺寸,其信号端子22的固定部206呈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21的固定部206为冲压形成的板状结构。
所述电源端子21分成位于不同高度的至少两排,每一所述电源端子21整体上呈L形,下排电源端子21位于上排电源端子21的弯曲限定的内侧空间内部,以被上排电源端子21在两侧包围。所述信号端子22自后向前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后,位于同一排的电源端子21自后向前共同插装至所述绝缘本体1,且位于不同排的所述电源端子21依照先下后上的顺序插装,也即,位于下排的电源端子21先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位于上排的电源端子21后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
所述电源端子21的固定部206包括位于前侧的干涉段2061及位于后侧的加高段2062,所述干涉段2061于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倒刺2063,所述干涉段2061与所述加高段2062的连接部位形成面向前方设置的台阶面2064。所述干涉段2061在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接面10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加高段2062在该对接面10上的投影内部。
所述信号端子22的固定部206具有对称设置的一对延伸部2065及分置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第二倒刺2066,所述信号端子22还具有在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一对延伸部2065之间的弯折部2067,所述弯折部2067自所述固定部206向上撕裂形成。
所述绝缘本体1还具有位于其顶部以与插头连接器100相卡扣的锁扣部16,当所述插头连接器100与插座连接器200相配合时,所述锁扣部16被所述锁扣臂15卡扣。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在电源传输部12于高度方向上的一侧设置信号传输部13,从而不仅可实现传统电源连接器传输电源信号的功能,还能实现传输数据信号的功能,结构简单、制作及安装更为便捷,也更节省产品内的安装空间。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相应的所述端子槽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电源传输部和位于所述电源传输部在高度方向上一侧的信号传输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排布于所述电源传输部的电源端子和若干排布于所述信号传输部的信号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部位于所述电源传输部的正下方,且其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电源传输部在横向方向上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部呈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矩形状,且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以收容相应信号端子的信号端子槽,所述信号端子槽的中心高度位于所述信号传输部的中心高度的上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自后向前组装至所述绝缘本体后,所述电源端子自后向前插装至所述绝缘本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的电源传输部,所述电源传输部设有呈阵列排布的若干对接柱,所述信号传输部和与其相邻设置的所述对接柱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部分的所述对接柱的外周面于其角部位置设有缺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弹性接触臂及位于该对接触臂前侧的防护壁,所述防护壁具有供对接端子插入的插接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接触臂的前端为自由端,所述防护壁与所述一对接触臂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且至少具有三个相连的壁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信号端子还具有将防护壁的后端与所述一对接触臂的底端相连的衔接壁、位于所述接触臂后侧的抵持臂及弯折臂,所述衔接壁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肋。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部自所述电源传输部的下表面向下突伸形成,且具有向前开放设置的信号传输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的接触臂及位于所述固定部后侧且垂直于所述接触臂设置的焊脚,所述电源端子的固定部呈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平板状以使其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横向方向上的尺寸,所述信号端子的固定部呈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分成位于不同高度的至少两排,所述信号端子自后向前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后,位于同一排的电源端子自后向前共同插装至所述绝缘本体,且位于不同排的所述电源端子依照先下后上的顺序插装。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的固定部包括位于前侧的干涉段及位于后侧的加高段,所述干涉段于其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一倒刺,所述干涉段与所述加高段的连接部位形成面向前方设置的台阶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19864.3U CN217562867U (zh) | 2022-06-08 | 2022-06-08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19864.3U CN217562867U (zh) | 2022-06-08 | 2022-06-08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62867U true CN217562867U (zh) | 2022-10-11 |
Family
ID=83500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19864.3U Active CN217562867U (zh) | 2022-06-08 | 2022-06-08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62867U (zh) |
-
2022
- 2022-06-08 CN CN202221419864.3U patent/CN2175628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412338U (zh) | 背板连接器 | |
US8579519B2 (en) | Cable assembly transmitting with electrical and optical signals | |
US829266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modules | |
US2023018786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hybrid connection for conductive terminals | |
CN113422243B (zh) | 电连接器 | |
US20110130046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1564722B (zh) | 高速连接器 | |
CN217562867U (zh) | 电连接器 | |
US1199070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13959169U (zh) | 一种高速电连接器 | |
TW202406236A (zh) | 電連接器組件及其製造方法 | |
CN213959171U (zh) | 一种高速电连接器 | |
CN211480333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140482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0723448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119787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3851902A (zh) |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16903604U (zh) | 屏蔽板、母端信号传输模块以及母端连接器 | |
CN219643158U (zh) | 一种用于连接器的插接结构及一种连接器 | |
CN117220067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5600600U (zh) | 导电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 |
CN110299631B (zh) | 一种用于内窥镜的电连接器组合 | |
TWM632367U (zh) | 電連接器 | |
CN210006965U (zh) | 新型光电混合插座连接器 | |
CN117712748A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