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5559B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35559B CN1935559B CN2006101281332A CN200610128133A CN1935559B CN 1935559 B CN1935559 B CN 1935559B CN 2006101281332 A CN2006101281332 A CN 2006101281332A CN 200610128133 A CN200610128133 A CN 200610128133A CN 1935559 B CN1935559 B CN 193555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hair back
- state
- electro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10000000515 too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9901 Anxiety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06 anxie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1 propul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27 up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由开关使电动马达动作,因此,椅背(4)从前倒状态竖起为规定的竖起状态,其后,即便是继续接通开关,电动马达也为停止状态,椅背(4)被支撑为该竖起状态。也就是包括,椅背(4)达到规定的竖起状态,为将该椅背(4)支撑为该竖起状态而动作的锁定部件,和伴随这个锁定部件动作的摇把(46)。用这个摇把(46)使开关(42)动作接通电动马达的驱动电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有关汽车等的车辆的驾驶室内构造,如日本专利公开2001-239870号公报上所记载的那样,由前后排列的多排车座的最后排座位的座位靠背分隔车厢和车厢后部的载物厢,以及将这个椅背向前倒下和椅垫重叠,可在这个椅背的背面上放置物品,也就是将载物厢向车厢部分扩大等方面的内容已为一般所知。
还有,有关车辆的座椅,如日本专利公开2005-41406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椅背折向椅垫重叠和椅背回覆站立原位均由电动马达进行的方法被提出也已为一般所知。在这个提案中,椅背的折叠及展开(复原)分别由限制开关检测而停止电动马达。再有,如日本专利公开2004-249962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在将椅背折叠到椅垫上的状态下可将座椅的整体收入到椅背的收藏部的同时,其收藏及复原都由电动马达进行,将为此解除收藏操作而复原的操作开关设置在(后排)座椅后方(载物厢)的提案也为所知。
然而,将椅背由前伏状态复原立起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采用电动马达的话,能够减轻使用者的负担。这种情况下,通过在该椅背后部的载物厢等设置自动复原型(momentary trye)操作开关,考虑只在按住该操作开关时电动马达工作。
但是,所谓采用自动复原型操作开关,是将椅背复原到哪个位置是由使用者来判断。为此,即便是判断为这个座椅的乘坐舒适度在这个位置的角度就可以了的话而停止了电动马达使椅背成乘坐状态,却容易发生实际上并未达到乘坐舒适状态的情况。例如,产生椅背成过于竖直的状态而使乘坐不舒适,或过于向后方倾倒也使乘坐不舒适,还使椅背背后的载物厢 空间减小等问题。
对此,考虑了为使椅背在规定的复原位置停止而设置标记。用这个标记确认椅背的复原位置而关闭操作。但是,即便是这种情况,手从开关离开的过早或过晚,而无法使椅背停止在所希望的位置。
还有,也可以考虑设置使椅背在规定的位置停止的限制器。也就是,椅背由电动马达的动作而竖起的时候,接触到限制器的话,在电动马达中就会流过过电流。检测这个过电流切断电动马达的电流。但是,从椅背接触到限制器那一点起到电动马达停止为止,在椅背或限制器等上产生大力,这个座椅装置就容易损坏。为此,还可以考虑补强限制器或椅背的一部分,但是通过这样的补强,增加了车体的重量。
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不只是将椅背从前倒状态竖起的情况,从竖起向前倾的情况也可以由电动马达进行。但是,那样做的话,无论是座椅上是否放着物品,不经意操作了电动马达的话椅背就会前倾。还有,将椅背向前倾倒的情况下,有必要操作电动马达。并且,从这个开关操作点起马达启动,椅背向前倾倒,到电动马达停止为止,比想像费时间,所以在迅速进行前倾的方面是不利的。还有,在椅背的前倾方面也采用电动马达的话,汽车的电消耗就会变多。
为此,还可以考虑椅背的立起由电动马达进行,而它的前倾则采用弹簧等回弹器,只要手动解除椅背锁椅背马上就能够变成前倒状态。
但是,由于竖起用电动马达介于齿轮等传动器固定于椅背或车体(或椅垫),使椅背前倾时,就会出现这个马达成为阻力的问题。也就是,使椅背前倾时,有必要让电动马达的输出轴向椅背竖起时的逆方向旋转,该马达就成为了阻力。为此,椅背由上述回弹器向前倾倒到一半时就会停止,使用者不从椅背上方推压的话,就无法到达规定位置。再有,在将椅背前倾时该椅背的基端部摩擦椅垫的后端部情况下,那个被摩擦的椅背就成为向前倾倒时的摩擦阻力。这种情况下,不只是上述电动马达的抵抗,还要加上这个摩擦阻力,所以,用弹簧等的回弹器将椅背前倾到规定位置就更难了。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本发明,是以使椅背竖起时,边确认安全边进行竖起操作,还 能够使其到达适合的竖起位置为课题。
还有,本发明,是在包括椅背竖起用电动马达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以安全且操作性好的进行椅背的前倾和竖起为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椅背竖起上采用电动马达的同时,还为提高其竖起的操作性及安全性,组合了自动复原型操作开关和强制停止椅背竖起动作的限制器。最好的是,椅背的前倾由手动进行,电动马达不成为其前倾的阻力。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申请的第一发明,是在包括以椅垫的后端部附近为中心,分别能够实现规定的竖起状态、以及向椅垫一侧倾斜或折叠的前倒状态的椅背,且该车辆用座椅装置与载物厢相邻地设置在该载物厢的车辆前侧,包括:
旋转以上述椅垫的后端部附近为中心的上述椅背的电动马达,和
使上述电动马达动作的驱动电路,另外
上述驱动电路,包括:
操作开关,为自动复原为关闭的操作开关,其设置在离开上述车辆用座椅的后部的所述载物厢中,通过接通它能够进行为使上述椅背从上述前倒状态竖起的上述电动马达启动,
通过上述操作开关使上述椅背竖起到上述竖起状态为止,无论该接通操作是否继续该椅背都在该规定位置停止,切断由上述驱动电路向上述电动马达通电的强制切断器,
支撑机构,将所述椅背支撑为所述竖起状态,
操作部件,解除所述支撑机构对椅背的支撑,和
第一回弹器,当解除了所述支撑机构对椅背的支撑时,回弹椅背使该椅背向所述前倒状态转动。
因此,使用者,在将椅背从前倒状态竖起时,只要接通操作离开车辆用座椅位置的自动复原型操作开关即可。因此,不需要使用什么体力,并且,边确认安全边将椅背从前倒状态竖起。也就是,在由电动马达竖起椅背的中途该椅背和车体壁面之间夹入物体,或者碰到载物厢中的物体有可能损坏时,只要放开操作开关就可以。由此,操作开关马上切断电动马达 停止,所以,能够在椅背竖起的中途停止而壁面故障。
并且,在那样的边确认安全边操作开关竖起椅背时,该椅背成为规定竖起状态的话,即便是继续按着操作开关,由强制切断器切断驱动电路提供给电动马达的通电。由此,从电动马达就不再输出扭矩,使椅背停止在规定的竖起位置。所以,也就不再会产生椅背比预定接近垂直状态,或者是过于向后方倾倒,也就避免了乘坐舒适感的降低。还有,避免了椅背背后的载物空间变得过小。再有,亦避免了由于电动马达的扭矩损伤该车辆用座椅。
第二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
是以上述椅背,还可以成为比上述竖起状态更向后方倾斜或后倒的状态为特征的。
第三发明,是在第一发明中,包括:
设置在上述椅背上的第一结合部件,
设置在上述椅垫或车体上,与上述第一结合部件结合支撑上述椅背的姿势的第二结合部件,和
在上述椅背位于上述竖起状态或上述后倒伏状态时,结合第一结合部件和第二结合部件成为第一形态,在上述椅背位于上述前倒状态时,解除上述两结合部件的结合成为第二形态的结合/解除结构,另外
上述强制切断器,连动于上述结合/解除结构的动作,该结合/解除结构成为上述第一形态时切断由上述驱动电路向上述电动马达的通电成切断状态,该结合/解除结构成为上述第二形态时接通由上述驱动电路向上述电动马达的通电成接通状态的连动开关为特征。
因此,结合/解除结构成为第二形态的话,是解除了第一结合部件和第二结合部件的结合的状态,所以,椅背的竖起就成为可能。并且,在这个第二形态时连动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允许从驱动电路向电动马达的通电,所以,通过操作操作开关使电动马达动作,能够使前倒状态的椅背竖起。也就是与第一发明相同,使用者,通过接通操作操作开关,不需使用体力,并且在确认安全的同时能够将椅背从前倒状态竖起。
并且,将椅背从前倒状态移至规定的竖起位置,结合/解除结构成为结合第一结合部件和第二结合部件的第一形态,连动开关成为断开状态切断 从驱动电路向电动马达的通电。因此,即便是继续操作开关的接通操作,由于上述的切断通电,不再从电动马达输出扭矩。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通过第一结合部件和第二结合部件的结合,椅背确实被支撑在规定的竖起位置。因此,与第一发明相同,椅背不会出现比预定位置更竖直或过于向后方倾倒。
第四发明,是在第三发明中,上述结合/解除结构包括:
在接触上述第一结合部件及第二结合部件一个使该结合部件结合另一个结合部件的动作位置,和解除该结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的动作部件,
使上述动作部件回弹到上述动作位置的第二回弹器,以及
所述操作部件,在上述动作部件上通过操作传递部件连结设置在比该动作部件更远的位置,为解除上述第一结合部件和上述第二结合部件的结合使上述动作部件对抗着上述回弹力移向解除位置,另外
上述强制切断器,直接接受上述动作部件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时的动作而成切断状态,上述动作部件移到上述解除位置时成为接通状态为特征。
也就是,第一结合部件和第二结合部件的结合及解除时,直接反映了向动作部件的动作位置及解除位置的移动。并且,直接接受这个动作部件的动作连动开关变化为切断向电动马达通电的切断状态及允许通电的接通状态。
因此,连动开关的开/关时,可以直接反映到第一结合部件和第二结合部件的结合及解除结合。为此,由操作开关的操作椅背竖起到规定的竖起状态第一结合部件和第二结合部件结合,而椅背支撑着这个竖起状态时,同时连动开关确实成为切断状态切断向电动马达的通电。因此,无论椅背是否支撑在规定的竖起状态,可以避免电动马达支撑动作状态而对该座椅装置施加的过荷载。或者是,能够避免在椅背竖起到规定的竖起状态以前电动马达停止而使椅背不能竖起到规定的竖起状态,以及无法将椅背由上述两结合部件确实地支撑等。
第五发明,在第四发明中,是以
上述第一结合部件,为使它与上述椅背一起旋转而与该椅背的旋转中心同心设置,
上述动作部件与上述第二结合部件接触,
通过与上述椅背一起的第一结合部件的旋转,可以有选择地改变上述第二结合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结合部件的结合位置,上述椅背的后倾角度能够改变为特征的。
因此,通过解除操作部件的操作使动作部件移动到解除位置的话,第一结合部件和第二结合部件的结合被解除,所以能够前后旋转椅背。并且,解除解除操作部件的操作的话,动作部件通过回弹器移动到动作位置上述两结合部件成为结合状态,所以,适当改变第二结合部件相对于第一结合部件的结合位置,能够改变椅背的后倾角度。也就是,开/关连动开关的动作部件,与上述两结合部件一起构成椅背的可调节机构,根据本发明,利用这个可调节机构能够进行电动马达的通电控制,座椅装置的构造就变得简单。
第六发明,在第二发明中,还包括
上述电动马达,设置在上述椅垫和上述椅背中的一个部件上、或设置在车体和上述椅背中的一个部件上,通过向另一个部件传递扭矩,以该椅垫的后端部附近为中心旋转该椅背使它竖起,
再有,使上述椅背成为上述前倒状态时,为不从该椅背向上述电动马达传递逆扭矩的传递解除器为特征。
因此,从椅背的前倒状态向竖起状态的变化由设置在椅垫或车体和椅背它们中一个的部件上的电动马达就可进行,就可谋得减轻使用者的负担。另一方面,椅背由支撑机构支撑为竖起状态下,通过操作部件解除由支撑机构的该支撑状态,椅背就由回弹器的回弹力向前倾方向旋转。这时,由传递解除器,可以不传递从上述椅背向上述电动马达的逆扭矩,所以,能够避免电动马达在将椅背向前倾倒时成为阻力。也就是,将椅背向前倾倒时没有必要使电动马达的输出轴向与椅背竖起时的逆方向旋转。因此,椅背只由上述回弹器的回弹力,或者使用者在这个回弹力上轻轻加一个力,就能使椅背成为所希望的前倒状态。
第七发明,在上述第六发明中,还包括
设置在上述一个的部件上,随着上述电动马达的输出轴旋转的驱动齿轮,
与上述椅背的旋转中心同轴设置且旋转自由的,与上述驱动齿轮啮合 的被动齿轮,
设置在上述另一个的部件上,为能由上述电动马达通过驱动齿轮的旋转竖起上述椅背,阻止上述被动齿轮相对于上述另一个部件旋转地结合分离器,另外
上述传递解除器,由上述结合分离器解除对上述被动齿轮的旋转的阻止为特征。
因此,在由结合分离器阻止上述被动齿轮的相对旋转的状态下驱动上述电动马达的话,该电动马达的扭矩介于驱动齿轮由被动齿轮接受(传递给被动齿轮),椅背被竖起。
另一方面,在将椅背向前倒伏时,由传递解除器通过结合分离器解除上述旋转阻止的话,被动齿轮相对于上述另一个的部件自由旋转。由此,避免了电动马达成为椅背前倾时的阻力。
也就是,上述电动马达及驱动齿轮设置的上述一个的部件是椅背,上述的另一个部件是椅垫或车体的情况中,就成为如下情景。首先,通过上述结合分离器的解除,被动齿轮成为相对于另一个部件的椅垫或车体自由旋转。因此,椅背前倾倒伏时,被动齿轮相对于该椅背不旋转,与该椅背成为一体的状态能够向椅背前倾倒伏的方向旋转。为此,不再有必要在椅背前倾倒伏时使与被动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旋转,避免了电动马达成为椅背向前倾倒时的阻力。
还有,上述电动马达及驱动齿轮设置的上述一个的部件是椅垫或车体,上述另一个部件是椅背的情况下,就成为以下的情景。首先,通过上述结合分离器的解除,被动齿轮相对于另一个部件的椅背自由旋转。因此,在椅背向前倾倒时相对于被动齿轮旋转。也就是,被动齿轮在椅背向前倾倒时不旋转,因此与被动齿轮啮合的驱动齿轮也不旋转,避免了电动马达成为椅背向前倾倒时的阻力。
第八发明,在第七发明中,是以
上述结合分离器,包括:与上述被动齿轮成为一体旋转的结合齿轮,与该结合齿轮结合的万向接头部件,将该万向接头部件朝着结合上述结合齿轮的方向回弹的第三回弹器,另外
上述结合齿轮上,为阻止上述万向接头部件相对于上述被动齿轮的旋 转的多个结合齿,以上述椅背从上述竖起状态到上述椅垫一侧倾斜或倒伏的规定的前倒状态为止的旋转前倾角度以上的间隔设置在圆周方向上为特征。
因此,解除万向接头部件的结合齿轮的结合使椅背向前倾倒的情况下,即便是万向接头部件由回弹器向结合方向回弹,到椅背到达规定的向前倒伏状态为止,万向接头部件不与结合齿结合。因此,在避免电动马达成为椅背向前倾倒的阻力方面是有利的。
第九发明,在第八发明中,是以
上述结合齿轮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结合齿轮的齿间中,上述万向接头部件接触着,形成了受到上述第三回弹器的回弹力而使上述被动齿轮相对上述另一个部件旋转的凸起面为特征。
如上所述,解除对万向接头部件的结合齿的结合使椅背向前倾倒的情况,即便是万向接头部件由回弹器向结合方向回弹,到规定的向前倒伏状态为止,万向接头部件不与结合齿结合。但是,由于万向接头部件由上述回弹力成为接触结合齿轮的状态,由这个接触的摩擦力妨碍了上述被动齿轮的自由旋转。这就产生了椅背的前倾倒伏旋转驱动齿轮的力,意味着电动马达成为阻力,对于椅背的向前倾倒是不利的。
在此,本发明中,在上述结合齿轮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结合齿的齿间形成了上述万向接头部件由上述回弹器的回弹力而接触的凸起面,利用该回弹器的回弹力使上述被动齿轮相对于上述另一个部件积极地旋转。因此,能够避免椅背前倾倒伏时旋转驱动齿轮的力的发生,对于椅背的顺利前倾倒伏是有利的。
第十发明,在第六发明中,是以
上述传递解除器,与解除由上述支撑机构对椅背支撑的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连动,起到不从上述椅背向上述电动马达传递逆扭矩的作用为特征。
因此,在要向前倾倒椅背时,解除由支撑机构的椅背支撑,同时传递解除器起作用成为不从上述椅背向上述电动马达传递逆扭矩的状态,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另外进行上述传递解除操作,椅背的前倾倒伏操作就变得容易。
第十一发明,在第六发明中,是以
上述椅垫,伴随着上述椅背的向前倾倒而降低位置,伴随着该椅背的竖起而升高位置,在该椅背连结的车体上自由升降地结合着为特征。
这样伴随着椅背的向前倒伏椅垫下降的情况,为了使椅垫下降,例如发生与该座椅相邻的座椅的椅垫的滑动阻力、与车厢内侧壁的滑动阻力、与椅背连结的滑动阻力,向前倒伏椅背所需要的力就增大。即便是这样的情况,只要根据本发明,能够避免如上所述的电动马达成为椅背前倾倒伏的阻力,所以对顺利地向前倒伏椅背是有利的。
第十二发明,在第一发明中,
上述电动马达,设置在上述椅垫和上述椅背中的一个部件上、或设置在车体和上述椅背中的一个部件上,向另一个部件传递扭矩,使处于上述前倒状态的椅背以上述椅垫的后端部附近为中心旋转竖起直到上述竖起状态为止。
因此,椅背的前倾不是由电动马达,而是由回弹器的回弹力进行的,所以,假设即便是在座椅上放置了物体的状态下进行椅背的前倾倒伏作业(由操作部件解除支撑机构的支撑),也不会在物体上施加很大的力。也就是,由电动马达向前倾倒椅背的情况下物体要是夹在椅垫和椅背之间由于电动马达的驱动力还会向物体移动,但是,根据本发明,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尚,还考虑了检测电动马达的过电流停止该电动马达,但是,为此还得另外设置过电流检测器,相对于这一点本发明中也得到了简化。
另一方面,因为椅背从前倒状态得竖起是由电动马达进行的,所以减轻了驾驶员的劳动。还有,为椅背竖起的操作开关是设置在离开这个椅背的车内规定位置的,所以为了椅背竖起驾驶员不需要专门移动到椅背的位置,可以与其他的操作一起进行椅背的竖起操作。例如,将操作开关设置在载物厢的话,可以打开车辆后门在进行载物整理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椅背的竖起。
第十三发明,在第十二发明中,是以
上述椅背,解除了由上述支撑机构的支撑时,通过对抗上述回弹器的回弹力将该椅背向后一侧推,还可以比上述竖起状态更向后方倾斜或倒下,
上述支撑机构,在可以支撑上述椅背为上述竖起状态的基础上,还可以支撑为上述后倒状态为特征。
也就是,如上所述将电动马达用于椅背竖起的情况,还可以考虑椅背的向后倾倒(reclining)也使用电动马达。但是,因为希望椅背的竖起速度尽可能地快,所以用同一个电动马达向后倾倒椅背的话,倾倒速度也快,微调向后倾倒角度就困难。为此,本发明中,解除了支撑机构的椅背支撑的话,驾驶员可以将这个椅背向后推倒,然后再一次由支撑机构支撑在将椅背倾倒向后的适宜的角度,也就是,倾斜角度可以由驾驶员手动来调整。
第十四发明,在第十三发明中,是以
上述电动马达,将上述椅背从折叠在上述椅垫上的前倒状态竖起到上述竖起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设定在七秒以下为特征。
因此,由电动马达可将椅背从前倒状态快速竖起的同时,还在将椅背向后倾倒时由驾驶员手动操作调整它的倾倒角度。
第十五发明,在第十二发明中,是以
上述第一回弹器和上述电动马达,设定为将上述椅背,从上述竖起状态折向上述椅垫的前倒状态移动的时间比从上述前倾倒伏在椅垫的状态向上述竖起状态移动的时间短为特征。
也就是,由回弹器进行椅背的前倾倒伏的话,与电动马达进行的情况相比,如上所述安全性高。在此基础上,本发明中,椅背前倾倒伏所要的时间就比竖起所要的时间短。因此,可以将椅背从竖起状态快速成为向前倾倒状态,另一方面,在将椅背从前倒状态竖起时,可以边确认椅背后面的安全,边进行椅背的竖起操作。
第十六发明,在第二发明中,
上述支撑机构还将上述椅背支撑在上述后倒伏状态,另外
上述电动马达,设置在上述椅垫和上述椅背中的一个部件上、或设置在车体和上述椅背中的一个部件上,向另一个部件传递扭矩,使处于上述前倒状态的椅背以上述椅垫的后端部附近为中心旋转竖起直到上述竖起状态为止,
上述椅背,解除了由上述支撑机构的上述竖起状态的支撑时,可以对抗着上述回弹器的回弹力从上述竖起状态向后方倾倒为特征。
因此,椅背可以由电动马达从前倒状态快速竖起到竖起状态。还有,竖起椅背后,解除支撑机构的支撑驾驶员向后推倒椅背,在适合的后倾倒 角度位置再由支撑机构支撑。也就是,后倾斜角度可以由驾驶员手动调整。
第十七发明,在第十六发明中,包括
上述椅背在上述后倒伏状态时,解除上述电动马达的扭矩向上述另一个部件传递的传递解除器为特征。
因此,例如驾驶员在就坐的状态下,即便是不小心误操作了电动马达,椅背在后倒状态下的话,抑制了电动马达的扭矩传递给另一个部件,避免了椅背再向后倒,载物厢中的物件的破损,以及带给乘车人员的紧张感都得到消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所涉及的座椅的车辆后部的一部分的侧面图。
图2,是后部座椅的椅背前倒状态的和图1相同的图。
图3,是表示上述后部座椅的框架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后部座椅的椅背竖起用电动马达的驱动电路图。
图5,是表示上述后部座椅的铰接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支撑上述椅背为竖起状态的上述铰接部与连动开关的关系的正面图。
图7,是解除了上述椅背的支撑的与图6相同的图。
图8,是表示上述椅背的竖起状态及前倒状态的铰接部摇把和连动开关的关系的侧面图。
图9,是表示上述椅背的竖起状态及前倒状态的与图8同样的关系图。
图10,是表示上述椅背的竖起机构部在椅背竖起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上述竖起机构部在椅背竖起状态的侧面图。
图12,是表示上述竖起机构部在椅背竖起状态下牵引操作纽时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3,是表示椅背前倾中途的上述竖起机构部的侧面图。
图14,是表示椅背前倒状态的上述竖起机构部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具有前后方向设置了三排座椅的车辆(汽车)的后部。也就是,该图中表示了中间一排座椅1和后排座椅2,省略了具有驾驶座的第一排座椅。在使后排座椅2的椅背4竖起的状态下,该椅背4的背后成为了载物厢5。也就是,由竖起的椅背4车厢分隔为了前侧乘客厢和后侧的载物厢5。整理所载货物的工作可以打开车辆背面的后门进行。还有,中间座椅1的侧面(车宽方向的外侧),设置了边门,打开该边门能够进行中间座椅1和后部座椅2的乘坐和下车。
中排座椅1,固定在底面上,椅垫11后端的椅背12设置为可能调节的形式。
后排座椅2也包括椅垫3和椅背4,但是和中排座椅1的构成不同。
也就是,椅垫3,其前部由连杆13升降自由地连接在底板上。另一方面,椅背4的下端由支撑销15旋转自由地支撑在固定在底板上的隅撑14上。再有,椅垫3的后端和椅背4的下端由支撑销16连结。这些支撑销15、16及连杆13两端的支撑销的任何一个沿车宽方向水平设置。
由此,将椅背4向前倾倒的话,如图2所示,椅垫3被椅背4向前推,连杆13向前倒而使椅垫3的高度降低,成为其上的椅背4重叠的前倒状态。竖起椅背4的话,椅垫3被椅背4牵引,连杆13竖起,位置升高(参照图1)。
这样,后排座椅2的椅背4,从后述的支撑机构支撑为规定的竖起状态(例如比垂直线向后倾斜15至25度的状态),可以由后述的前倾回弹器向前倾倒,还有,可以由后述的电动马达从前倒状态竖起为上述规定的竖起状态,再有,还可以向后适当的倾倒。另外,椅背4的前面一侧和后面一侧,设置了为解除由上述支撑机构支撑等的操作部件的操作钮7、7。再有,载物厢5的侧壁上设置了接通操作上述电动马达的并回弹到常时断开一侧的自动恢复性操作开关8。
载物厢5的底板向下形成了凹陷的备胎收容凹部17,该收容凹部17 中能够收容备胎18。这个收容凹部17的前部由后排座椅2的后部覆盖,收容凹部17的后部由辅助放置厢19覆盖。在辅助放置厢19内可以放置工具等小型物件。将后排座椅2的椅背4前倾倒伏到椅垫3上时,如图2所示,辅助放置厢19的上表面和椅背4的背面近似成为一个平面。这种情况,倒下的椅背4的背面上也可以放置物件,成为载物厢5扩大到车厢一侧的状态。也就是,车厢由中排座椅1的椅背12分隔为前侧乘车车厢和后侧的载物厢5的状态。
<后排座椅的构造>
图3中表示了后排座椅2的框架构造及安装于车体底板的安装构造。该车辆包括左右两个独立的后排座椅2,分别具有后述的本发明所具有的功能,所以,以下主要详细叙述从前看的右侧座椅。同图中,21是椅垫3的框架,设置了弹簧22等。这个椅垫框架21的前部,与前后方向延长的固定在底板上的前后框架23由连杆13连结。椅垫框架21上安装了椅垫本体(省略图示)。
还有,在图3中,25是椅背4的框架,前后旋转自由地支撑在固定在车宽方向延长的底板上的车宽框架26上。也就是,车宽框架26上固定着隅撑14(图3中省略表示),这个隅撑14上椅背框架25的下端通过支撑销15(图3中省略图示)连结。椅垫框架21的后端翘起的部分与椅背框架25的比上述支撑销15靠上的位置由支撑销16连结。
尽管省略了具体的附图,左右的后排座椅2各自椅背4的中枢支撑部上,设置了回弹该椅背4向前倾倒的前倾倒伏器的螺旋弹簧。并且,椅背4两侧的中枢支撑部中靠近车体中央一侧的中枢支撑部上,设置了支撑椅背4为规定的竖起状态及向后倾倒或前倒状态的支撑机构的铰链结合31。尚图3中画出了右座椅一侧铰链结合被外壳32罩着的状态,省略了铰链结合自身的图示。另一方面,椅背4的两侧的中枢支撑部中车体侧壁一侧的中枢支撑部附近,设置了将椅背4向前倾倒或从前倒状态竖起到规定的竖起状态的带减速机的电动马达(永磁铁产生磁场型输入直流电的直流电动机或同期电动机)33。
还有,椅背4上,设置了将操作钮7的操作力分散传递给铰链结合31及电动马达33一侧的结合·解除结构的每一个的传递部件34。传递部件 34上,设置了向返回操作钮7的引力方向回弹的回弹器。关于结合·解除结构在后面说明。还有,椅背4的框架25的背面上,将椅背4向椅垫3折叠前倾倒伏时,固定为形成平整的置物面的平整的置物板35。
<电动马达的驱动电路>
如图4所示,左右的后排座椅的电动马达33内藏了可变电阻及断路器,在各个驱动电路41上设置了上述自动复原型操作开关8、作为强制切断器的连杆连动开关42及保险器43。连动开关42,在铰链结合31支撑椅背4的状态下切断(接通该驱动电路41的状态),在其他的状态下由后述的铰链结合摇把成接通状,也就是接通操作开关8向电动马达33通电的状态(允许向电动马达33通电的状态)。
<连杆及连动开关>
如图5所示,铰链结合31的外壳45上,设置了与椅背4的旋转中心同心的动作部件的铰链结合摇把46,和上述连动开关42。连动开关42,为能直接接受铰链结合摇把46的动作进行接通·切断的转换,接近该铰链结合摇把46设置。
以下,具体地说明。图6及图7表示了铰链结合31和连动开关42之间的关系。尚,图6及图7中只是模式表示了铰链结合摇把46。铰链结合31,包括:在椅背4上与它的旋转中心同心设置固定的内齿轮(第一结合部件)51、设置在该内侧齿轮51的内侧的一对锁定部件(第二结合部件)52、驱动锁定部件52的凸起部件53。这个凸起部件53上结合着铰链结合摇把46,由这个铰链结合摇把46和凸起部件53构成结合·解除结构的动作部件。
内齿轮51,包括在环形部件的内表面上夹着其轴心(与椅背4的旋转中心相同)相对形成的一对内齿54。这个内齿轮51的两个内齿54之间形成了比齿端面高的(内径小的隆起)隆起面55。
一对锁定部件52,设置在夹着上述轴心的位置,在朝外的面上形成了与内齿54结合(啮合)的锁定齿56。这两个锁定部件52,支撑在车体一侧并可在内齿轮51的直径方向自由移动(或椅垫一侧。以下,“车体一侧”也可以意味着“椅垫一侧”),且在与内齿54结合的解除方向上,也就是被回弹向轴心一侧移动的回弹器(省略图示)。通过这个锁定部件52接合于内 齿轮51的内齿54,椅背4被支撑为相对于车体一侧规定的竖起状态或前倒状态的锁定状态。也就是,椅背4抵抗前倾倒伏回弹器(螺旋弹簧)的回弹力被支撑为竖起或后倒状态。解除了锁定部件52的结合,椅背4相对于车体一侧旋转自由,其结果,由前倾倒伏回弹器的回弹力向前倾倒。
凸起部件53,设置在一对锁定部件52之间,可在上述轴心周围自由旋转。这个凸起部件53的表面上,夹着上述轴心而相对的一对接合面57,和同样夹着上述轴心的一对解除面58,在周方向上相邻的设置。如图6所示,旋转凸起部件53与一对接合面57向两锁定部件52的内侧(轴心一侧)的面接触时(第一形态),该两锁定部件52对抗上述回弹向外侧移动成为与内齿54结合的椅背锁定状态。另一方面,一对解除面58比接合面57更靠近上述轴心。因此,凸起部件53旋转,如图7所示,两解除面58与两锁定部件52的内侧面(轴心一侧)面接触时(第二形态),两锁定部件52由上述回弹向内侧移动解除内齿54的结合椅背成为解除状态。
铰链结合摇把46及凸起部件53,为成为接合面57接触锁定部件52锁定部件52结合内齿54而将椅背4支撑在车体一侧的第一形态(参照图6),它的旋转方向由回弹器59回弹。因此,铰链结合摇把46由操作钮7通过第一牵引绳47牵引,如图7所示,凸起部件53旋转解除面58向锁定部件52的内侧面接触成为第二形态(椅背解除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由上述的操作钮7、传递部件34、第一牵引绳47、铰链结合摇把46、凸起部件53及回弹器59构成结合·解除结构。
并且,连动开关42,如图6所示,铰链结合摇把46在上述第一形态(椅背锁定状态)时,设置为铰链结合摇把46接触成为切断状态。如图7所示,铰链结合摇把46移动到椅背解除位置离开连动开关42(第二形态),该连动开关42成为接通状态。
图8中用实线表示了椅背4竖起的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前倒状态。在上述的规定竖起状态中,连动开关42通过铰链结合摇把46的接触成为切断状态。铰链结合摇把46由操作钮7牵引后,锁定部件52成为椅背解除状态的同时,铰链结合摇把46离开连动开关42,该连动开关42成为接通状态。
这种状态在图8中双点划线所表示,椅背4由于前倾倒伏回弹器(弹簧) 的回弹力向前倾倒时,内齿轮51如图7所示那样与椅背4一起沿箭头A的方向转动,锁定部件52成为接触内齿轮51的隆起面55的状态。这个状态,是阻止锁定部件52使凸起部件53抵抗回弹器59的回弹返回椅背锁定状态的状态。因此,即便是由操作钮7解除牵引,连动开关42也保持接通状态。
这个实施方式中,将椅背4竖起为规定的竖起状态时,锁定部件52的锁定齿56对于内齿轮51的内齿54,为使在邻接隆起面55的位置相对啮合,设定了内齿轮51和锁定部件52的位置关系。再有,在上述椅背解除状态,即便是在该椅背4前倒与椅垫3重合的完全前倒状态,锁定部件52的锁定齿56对于隆起面55,为不使与内齿54啮合,即便是椅背4成为完全前倒状态,连动开关42也保持着接通状态(允许向电动马达33通电的状态)。
因此,接通操作开关8,电动马达33启动椅背4渐渐竖起。并且,椅背4达到规定的竖起状态,锁定部件52的锁定齿56啮合内齿轮51的内齿54,在支撑椅背4为规定的竖起状态的同时,连动开关42成为切断状态,切断电动马达33的通电而使它停止,也就是不再产生扭矩。
还有,如图9中的点划线所示,椅背4在规定的竖起状态时,牵引操作钮7成为椅背解除状态,通过将椅背4克服上述前倒回弹器的回弹力向后推,可如实线所示倒向后方。并且,解除操作钮7的牵引,凸起部件53由于回弹器59的回弹力旋转,通过锁定部件52啮合内齿轮51的内齿54,椅背4被支撑为向后倾倒适宜角度的状态。内齿轮51的内齿54,为使椅背4从规定的竖起状态向后方近似水平的后倒状态,还能够支撑为适宜的角度,设定了内齿轮圆周方向的规定范围。还有,将椅背4向后方倾倒适宜的角度通过锁定部件52支撑的状态,铰链结合摇把46由回弹器59的回弹力旋转而接触连动开关42的状态(图9的实线状态)。因此,由于连动开关42处于切断状态,所以即便是接通操作开关8电动马达33也不会启动。
<电动马达的椅背竖起机构>
如图10所示,后排座椅2的椅背框架25上固定了马达支撑部件61,该马达支撑部件61上支撑着电动马达33。还有,这个马达支撑部件61上,由电动马达33的输出轴而旋转地驱动齿轮62支撑为轴心在车宽方向。如 图11所示,驱动齿轮62,是通过结合在电动马达33的输出轴上的蜗杆63被旋转地。尚,电动马达33和蜗杆63合起来称为电动马达,但是,本发明中,还包括驱动齿轮62不通过蜗杆而只由电动马达33驱动的情况。另一方面,固定在车体底板上的隅撑64上,支撑着与后排座椅2的椅背4的旋转中心同心且旋转自由的被动齿轮65。这个被动齿轮65上啮合着驱动齿轮62。
被动齿轮65上,一体设置了与该被动齿轮65一起旋转的结合齿轮66。另一方面,支撑隅撑64的车宽方向的支撑轴68上旋转自由地支撑着可能与结合齿轮66啮合的万向接头部件67。但是,这个万向接头部件67,由回弹器(弹簧)69为向着结合结合齿轮66的方向旋转而回弹着。还有,马达支撑部件61上,由车宽方向的支撑轴71旋转自由地支撑着解除摇把71。解除摇把71,是抵抗上述回弹器69的回弹力解除对万向接头部件67的结合齿轮66的结合。这种情况下,结合齿轮66和万向接头部件67,构成阻止被动齿轮65与椅背4一起旋转的结合分离器。
结合齿轮66上,形成了万向接头部件67的先端万向接头73结合的在圆周方向上按照规定的间隔形成了多个结合齿74。结合齿74的齿面(接合面),平行于被动齿轮65的轴心向着椅背向前倾倒时旋转方向的前方,且在被动齿轮65的近似直径方向展开。还有,这个结合齿74的设置间隔,设定为比椅背4从上述规定的竖起状态到向前完全前倒状态为止旋转地前倒角度(100~115度)稍微大一点的120度。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结合齿74设置了三个。尚,结合齿74还即可以是一个或两个。
因此,万向接头部件67的万向接头73与结合齿轮66的结合齿74结合,被动齿轮65就无法向椅背前倒方向旋转。因此,椅背4处于前倒状态时,使万向接头部件67处于上述结合状态启动电动马达33,使驱动齿轮62向椅背竖起方向旋转,由万向接头部件67阻止了旋转由被动齿轮65接受驱动齿轮62的旋转反力。由此,驱动齿轮62边旋转边使被动齿轮65的旋转朝着椅背旋转的方向移动,也就是,由驱动齿轮62和被动齿轮65的啮合位置的改变,竖起椅背4。也就是,电动马达33的扭矩通过驱动齿轮62和被动齿轮65传给车体一侧,椅背竖起。
本实施方式中,电动马达33,设定将椅背4从完全前倒状态竖起到上 述规定的竖起状态所要的时间为七秒以下(最好的是三至四秒)。还有,上述前倒回弹器,将椅背4从上述规定的竖起状态到完全前倒状态的时间,设定的比将椅背4从完全前倒状态竖起到上述规定的竖起状态所要的时间短。由此,在确保安全的同时,缩短了从完全前倒状态和竖起状态之间的移动时间提高了方便性。
<传递解除器>
万向接头部件67上,设置了作为接受来自解除摇把71的解除力的接受部的销76。另一方面,解除摇把71上,设置了从存在结合万向接头部件67的销76的结合齿轮66一侧接触的销接触部77。解除摇把71,由回弹器(弹簧)78回弹为使销接触部77向远离销76的方向旋转。并且,这个解除摇把71上,结合着由前面叙述的传递部件34延伸连结操作钮7的第二牵引绳79。也就是,操作钮7的牵引力通过第二牵引绳79传给解除摇把71,该解除摇把71抵抗着回弹器78的回弹力旋转万向接头部件67,即,向解除对结合齿轮66的结合的方向旋转。这种情况,操作钮7、传递部件34、第二牵引绳79、解除摇把71及回弹器78,构成由结合分离器解除被动齿轮65的旋转阻止在椅背前倒时电动马达33不成为阻力的传递解除器。
在解除摇把71为将万向接头部件67从结合齿轮66离开而处于摇动状态下,椅背4从规定的竖起状态开始向前倾倒,这时,解除摇把71伴随着椅背4的旋转向远离万向接头部件67的方向移动。因此,解除摇把71的销接触部77从万向接头部件67的销76解脱,万向接头部件67返回与结合齿轮66结合的方向。
还有,结合齿轮66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结合齿74之间形成了凸起面81。该凸起面81,是在椅背4向前倾倒途中,通过上述回弹器69的回弹与解除了与结合齿74的结合的万向接头部件67的万向接头73的先端部接触的物件。这个凸起面81,通过万向接头73接受上述回弹器69的回复力,是促使结合齿轮66与被动齿轮65一起向椅背的前倾倒伏方向旋转的物件。
为此,凸起面81,从各个结合齿74的齿面先端(最远离轴心的部位),向着椅背前倒时的旋转方向后侧旁边的结合齿74的齿面基端(最接近轴心的部位),半径渐渐缩短(倾斜)。并且,万向接头部件67,设置为使上述回弹器69的回复力相对于上述凸起面81,与上述旋转方向前方一侧上成为 锐角的方向施加。
因此,如图11所示,椅背4处在规定的竖起状态时,万向接头部件67结合在结合齿轮66的结合齿74上。牵引操作钮7的话,如图12所示,解除摇把71向解除方向旋转,伴随于此,万向接头部件67向解除方向旋转从结合齿轮66的结合齿74脱离。由此,被动齿轮65被解除了由万向接头部件67向车体一侧的约束,与接受前倒回弹器的螺旋弹簧的回弹力的椅背4一起能够向椅背前倒方向旋转。
因此,椅背4向前倾倒时,被动齿轮65与椅背4一起向前倾倒方向旋转。这时,驱动齿轮62和被动齿轮65的啮合位置相对不变,这也就是意味着,没有必要使通过驱动齿轮62的电动马达33的输出轴与椅背竖起时的逆方向旋转。为此,就能够防止电动马达33被外力旋转时而产生的逆扭矩,或由于驱动齿轮62与被动齿轮65的啮合、驱动齿轮62与蜗杆63的啮合等的减速机类的旋转阻力成为椅背前倾倒伏的阻力。
还有,椅背4开始前倾后,解除摇把71伴随着椅背4的旋转向着远离万向接头部件67的方向移动。由此,如图13所示,解除摇把71的销接触部77从万向接头部件67的销76解脱,万向接头部件67它的万向接头73通过回弹器69的回弹接触到结合齿轮66的凸起面81上。其结果,被动齿轮65,被回弹器69回弹为向着椅背的前倾方向旋转。为此,被动齿轮65就确实与椅背4一起向着椅背前倾方向旋转。
如图14所示,椅背4成为完全前倒状态后,万向接头部件67就处于能够与结合齿轮66的该凸起面81的相邻或者是下一个结合齿74结合的状态。因此,启动电动马达33,驱动齿轮62就旋转被动齿轮65,能够使椅背4竖起。尚,通过将结合齿74的设置间距设定为上述的120度,椅背4前倒中当电动马达33完全没有被旋转的情况下,椅背4成为完全前倒状态时,万向接头部件67的先端就处于相邻的结合齿74前面的位置。因此,从电动马达33的启动时开始,到由这个启动万向接头部件67与相邻的结合齿74结合开始竖起椅背4的动作为止,时间迟延缩短,对椅背4快速竖起是有利的。
<后排座椅的操作>
和以上一样来说明操作后排座椅2时的各部分的动作。
—椅背的前倒—
椅背4处在规定的竖起状态时,铰链结合31,如图6所示,处于铰链结合摇把46由回弹器59的回弹向下旋转的状态。为此,凸起部件53的凸起面52与锁定部件52接触,该锁定部件52与内齿轮51的内齿54结合。由此,椅背4被支撑为该竖起状态。还有,铰链结合摇把46接触连动开关42(图9的实线状态),连动开关42成为切断状态。因此,即便是接通操作开关8,也不会启动电动马达33。另一方面,由电动马达33的竖起机构部中,如图11所示,万向接头部件67结合在结合齿轮66的结合齿74上。
在所述的竖起状态中,牵引操作钮7,铰链结合31中铰链结合摇把46被第一牵引绳47牵引与凸起部件53一起向上旋转,由此,通过锁定部件52解除椅背4的支撑(参照图7)。也就是,椅背4就成为了由前倒回弹器的回弹能够向前倾倒。另一方面,竖起机构部中解除摇把71被第二牵引绳79牵引,由此,万向接头部件67的万向接头73从结合齿轮66的结合齿74解脱,被动齿轮65就相对于车体能够自由旋转(参照图12)。
因此,椅背4通过前倒回弹器的回弹向前倾倒时,被动齿轮65与椅背4一起向椅背前倒方向旋转。因此,实际上没有必要旋转电动马达33的驱动齿轮62,避免了电动马达33成为成为椅背4的前倒阻力。也就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电动马达33的输出轴上结合了蜗杆63,这个蜗杆63上啮合驱动齿轮62的话,蜗杆63就成为驱动齿轮62的旋转阻力。但是,如上所述那样,由于将椅背4向前倾倒时没有必要逆转驱动齿轮62(不会在驱动齿轮62上作用逆扭矩),所以,避免了蜗杆63,也就是电动马达33成为椅背向前倾倒时的阻力。因此,在椅背4向前倾倒之际,不需要施加大的外力,只由前倒回弹器的回弹就能够快而且确实地向前倾倒椅背4,驾驶员不需要在前倒椅背4时花太大的力气。
椅背4从上述规定的竖起状态开始向前倾倒时,如图13所示,通过解除摇把71离开万向接头部件67,该万向接头部件67的万向接头73通过回弹器69的回弹被推到结合齿轮66的凸起面81上。由此,在结合齿轮66上被施加了由回弹器69提供的向椅背前倒方向旋转的力,促进了被动齿轮65向椅背前倒方向的旋转。所以,避免了在驱动齿轮62上产生逆方向的旋转力,也就是避免了电动马达33成为椅背前倒的阻力。椅背4完全 倒伏到椅垫3上后,如图14所示,万向接头部件67成为啮合结合齿轮66的该凸起面81的相邻的结合齿74的状态。
尚,即便是在解除摇把71脱离万向接头部件67之前解除了操作钮7的牵引,万向接头部件67一旦从结合齿轮66的结合齿74脱离,由于椅背4的前倒,万向接头部件67就与凸起面81接触。
另一方面,铰链结合31一侧中,由于椅背4的前倒开始,如图7所示,因为内齿轮51与椅背4一起旋转,所以,锁定部件52就成为接触内齿轮51的隆起面55的状态。锁定部件52接触着隆起面55椅背4成为上述完全前倒状态。因此,在椅背4的前倒途中即便是解除操作钮7的牵引,椅背4也由于上述前倒回弹器继续前倒。还有,通过锁定部件52的隆起面55的接触,铰链结合摇把46从连动开关42脱离,连动开关42成为接通状态(接通操作开关8的话就允许向电动马达33通电的状态),即便是解除操作钮7的牵引,也会保持该接通状态。
尚,解除了操作钮7的牵引后,由于锁定部件52的锁定齿56接触内齿轮51的隆起面55,所以,铰链结合摇把46没有完全返回,为此,第一牵引绳47就能够出现松弛。
通过椅背4的前倒,椅垫3被椅背4向前推,如图2所示,连杆13前倒椅垫3降低高度,在其上面折叠椅背4。由此,载物厢5向车厢一侧扩大,在椅背4的背面上也可以放置物体。
—椅背的竖起—
在椅背4完全前倒于椅垫3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因为连动开关42成为接通状态,按住载物厢5的操作开关8,通过来自电池的通电电动马达33被启动(参照图4)。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完全前倒状态中,万向接头部件67结合到结合齿轮66的结合齿74上,被动齿轮65成为被阻止了向椅背的前倒方向的旋转的状态。
因此,通过电动马达33的启动,驱动齿轮62旋转,它的旋转反力由被动齿轮65接受,驱动齿轮62转动被动齿轮65的齿部。也就是,椅背4渐渐竖起。在这个椅背4的竖起中,如图4所示,因为是铰链结合31的锁定部件52接触着内齿轮51的隆起面55的状态,所以连动开关42保持接通。因此,只要按住操作开关8,就可以保持电动马达33的接通。
椅背4处于图11所示的竖起状态时,如图6所示,内齿轮51的内齿54就和锁定部件52相对。由此,锁定部件52啮合于内齿54,椅背4被支撑为该竖起状态。同时,铰链结合摇把46由回弹器59的回弹向下旋转接触连动开关42,该连动开关42成为接通状态。为此,操作开关8就是处于被按的状态,向电动马达33的通电被连动开关42切断,该电动马达33处于不产生扭矩的状态。
正如这样,通过持续按住操作开关8,可以使椅背4竖起到规定的竖起状态为止。并且,椅背4到达规定的竖起状态,即便是继续按住操作开关8,电动马达33的动作也会停止,椅背4确实被支撑为该竖起状态。因此,驾驶员将椅背4从前倒状态竖起时,不需要一边确认椅背4的竖起情况一边操作操作开关8,即便是从离开后排座椅2的载物厢5操作操作开关8,也可以将椅背4确实竖起到规定的竖起状态。也就是,可以避免椅背4成为比预定更竖起的状态、或者过于向后方倒下而使乘坐不适,还有,也避免了椅背的背部的货物放置空间过于窄小。
还有,因为电动马达33不再产生扭矩,所以就避免了在椅背4上,或铰链结合31上等作用过负荷,对提高后排座椅2的耐久性是有利的。
还有,因为操作开关8是自动复原型开关,所以,在椅背4竖起途中停止按操作开关8,就中断了向电动马达33的通电椅背4停止竖起。因此,再由电动马达33竖起椅背4的途中,该椅背4和车体侧壁之间夹入物件时、或载物厢5的物件上快要撞上椅背4而有可能使物件损坏时,只要手从操作开关8离开,使椅背4停止在中途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椅背4竖起途中停止电动马达33时,万向接头部件67结合到结合齿轮66的结合齿74上,阻止被动齿轮65向椅背前倒方向的旋转。因此,椅背4接受前倒回弹器的回弹力,而电动马达33成为阻力而不会马上前倒。还有,椅背4的竖起途中停止电动马达33后,再次接通操作开关8,椅背4继续被竖起到规定的竖起状态,使电动马达33停止的状态下支撑为该竖起状态。
还有,牵引操作钮7使椅背4从竖起状态前倒途中接通操作开关8的情况,椅背4返回到规定的竖起状态。椅背4的前倒途中,如前所述连动开关42处于接通状态,接通操作开关8的话,电动马达33就被通了电。 但是,如图13所示,在前倒途中,即便是由于电动马达33旋转驱动齿轮62,椅背4也不会马上向竖起方向旋转。通过驱动齿轮62的旋转,被动齿轮65与结合齿轮66一起向椅背的前倒方向旋转,从结合齿轮66的结合齿74结合在万向接头部件67阻止该被动齿轮65的椅背前倒方向的旋转那一点开始,椅背4开始竖起。
—椅背的后倒—
椅背4在规定的竖起状态时,如上所述连动开关42处于接通状态。从这个状态,为将椅背4向后推到,牵引操作钮7由铰链结合31解除椅背4的支撑的中间,误操作了操作开关8使其接通,但是由于操作钮7被牵引而使连动开关42无法接通,电动马达33被通电而旋转。但是,所谓的操作钮7被牵引,也就是万向接头部件67和结合齿轮66的结合被解除了,所以,即便是电动马达33动作也不会向椅背传递扭矩。也就是,椅背4不会被电动马达33向后倾倒,提高了安全性。
向后倾倒椅背4中,牵引操作钮7,克服椅背4被前倒回弹器的回弹而向前倾倒的力,将椅背4向后推倒。例如驾驶员处于乘坐状态而由其后背向后推动椅背4即可。并且,椅背4到达适宜的后倒角度时,解除操作钮7的牵引,铰链结合31的锁定部件52结合到内齿轮51的内齿54上,椅背4被支撑在该后倒角度。
在牵引操作钮7的状态中,如图12所示,万向接头部件67离开结合齿轮66,所以,被动齿轮65不受万向接头部件67的阻力,椅背向后旋转成为可能。因此,被动齿轮65保持与驱动齿轮62相同的啮合位置,与椅背4一起向后旋转,电动马达33不会成为椅背的后倒阻力。
还有,解除摇把71,在椅背4处于竖起状态下,为成为使销76接触的姿势,通过第二牵引绳79限制其姿势,构成电动马达33的扭矩传递限制器。也就是,通过椅背4向后到,该椅背4向后一侧倾倒越大,解除摇把71整体向后方倾斜移动,伴随于此,万向接头部件67向后倾斜解除该万向接头部件67和结合齿轮66的结合齿74的结合。因此,即便是驱动电动马达33,结合齿轮66与被动齿轮65一起空转,防止了椅背4的后倒。
通过这样的功能,例如,在驾驶员乘坐在座椅上时,即便是不经意接触了操作开关8,在驾驶员牵引着为将椅背4向后倾倒的操作钮7的情况 下,或第二牵引绳等老化无法解除万向接头部件67和结合齿轮66的结合,只要椅背4的后倒程度在所规定程度以上(从侧面看,椅背4与水平线所成的角度在规定角度以下),椅背4不会再向后倒。或者,在驾驶员刚一牵引操作钮7,由于以上所述的原因开始异常的向后倾倒,即便是这样,其后只要椅背4的后倒继续到后倒规定限度以上,椅背4就不会再后倒。由此,载物厢中的物件破损、或给乘车人员带来不适都可以得到缓和。尚、上述规定的角度、根据解除摇把的形状或设置位置可以有所变动,如只从椅背4的竖起状态向后倾斜一点点,限制这个以上的倾斜。也就是,实质上限制电动马达33的后倒也是可能的。
还有,椅背4处于后倒状态下,牵引操作钮7解除铰链结合31的椅背4的支撑,椅背4由前倒回弹器的回弹,从后倒状态竖起。这种情况下也是由解除摇把71万向接头部件67从结合齿轮66脱离,不受电动马达33的阻力,能够竖起椅背4。并且,将椅背4竖起到希望的角度时,解除操作钮7的牵引,铰链结合31的锁定部件52结合到内齿轮51的内齿54,椅背4被支撑为该角度。还有,若继续操作钮7的牵引状态,铰链结合31处于解除支撑的状态,椅背4从上述后倾倒状态继续向前倾倒。
尚,没有设置上述后排座椅2的车辆中,在相当于上述中排座椅1的座椅上适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亦可。
本发明,并不为示例的实施方式所限定,在没有超出本发明要旨的情况下,不需讲种种改良及设计上的变更均为可能的。
Claims (17)
1.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包括椅背(4),该椅背(4),以椅垫(3)的后端部附近为中心,分别能够实现规定的竖起状态、以及向椅垫(3)一侧倾斜或折叠的前倒状态,且该车辆用座椅装置与载物厢(5)相邻地设置在该载物厢(5)的车辆前侧,其特征为:
包括电动马达(33)和驱动电路(41),
上述电动马达(33),旋转以上述椅垫(3)的后端部附近为中心的上述椅背(4),和
上述驱动电路(41),使上述电动马达(33)动作,另外
上述驱动电路(41)包括:
操作开关(8),为自动复原为关闭的操作开关,其设置在离开上述车辆用座椅的后部的所述载物厢中,通过接通它能够进行为使上述椅背(4)从上述前倒状态竖起的上述电动马达(33)启动,
强制切断器(42),通过上述操作开关(8)的接通操作,使上述椅背(4)向上述竖起状态为止竖起时,为了无论该接通操作是否继续都能使该椅背(4)停止在该竖起状态位置上,切断由上述驱动电路(41)通向上述电动马达(33)电流,
支撑机构(31),将所述椅背(4)支撑为所述竖起状态,
操作部件(7),解除所述支撑机构(31)对椅背(4)的支撑,和
第一回弹器,当解除了所述支撑机构(31)对椅背(4)的支撑时,回弹椅背(4)使该椅背(4)向所述前倒状态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椅背(4),还可以成为比上述竖起状态更向后方倾斜或后倒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还包括第一结合部件(51)、第二结合部件(52)、结合/解除结构(7、34、46、47、53、59),
上述第一结合部件(51),设置在上述椅背(4)上,
上述第二结合部件(52),设置在上述椅垫(3)或车体上,与上述第一结合部件(51)结合支撑上述椅背(4)的姿势,和
上述结合/解除结构(7、34、46、47、53、59),在上述椅背(4)位于上述竖起状态或上述后倒伏状态时,结合上述第一结合部件(51)和第二结合部件(52)成为第一形态,在上述椅背(4)位于上述前倒状态时,解除上述两结合部件(51、52)的结合成为第二形态,另外
上述强制切断器(42),连动于上述结合/解除结构(7、34、46、47、53、59)的动作,该结合/解除结构(7、34、46、47、53、59)成为上述第一形态时切断由上述驱动电路(41)向上述电动马达(33)的通电而成为切断状态,在该结合/解除结构(7、34、46、47、53、59)成为上述第二形态时接通由上述驱动电路(41)向上述电动马达(33)的通电而成为接通状态的连动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结合/解除结构(7、34、46、47、53、59)包括动作部件(46、53)、第二回弹器(59)、以及所述操作部件(7),
上述动作部件(46、53),在接触上述第一结合部件(51)及第二结合部件(52)一个使该结合部件结合另一个结合部件的动作位置,和解除该结合的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第二回弹器(59),使上述动作部件(46、53)回弹到上述动作位置,
上述操作部件(7),在上述动作部件(46、53)上通过操作传递部件(47)连结设置在比该动作部件(46、53)更远的位置,为解除上述第一结合部件(51)和上述第二结合部件(52)的结合使上述动作部件(46、53)对抗着上述回弹力移向解除位置,另外
上述强制切断器(42),直接接受上述动作部件(46、53)向上述动作位置移动时的动作而成切断状态,上述动作部件(46、53)移到上述解除位置时成为接通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第一结合部件(51),为使它与上述椅背(4)一起旋转而与该椅背(4)的旋转中心同心设置,
上述动作部件(53)与上述第二结合部件(52)接触,
通过与上述椅背(4)一起的上述第一结合部件(51)的旋转,可以有选择地改变上述第二结合部件(52)相对于上述第一结合部件(51)的结合位置,能够改变上述椅背(4)的后倾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电动马达(33),设置在上述椅垫(3)和上述椅背(4)中的一个部件上、或设置在车体和上述椅背(4)中的一个部件上,通过向另一个部件传递扭矩,以该椅垫(3)的后端部附近为中心旋转该椅背(4)使它竖起,
还包括传递解除器(71),使上述椅背(4)成为上述前倒状态时,不从该椅背(4)向上述电动马达(33)传递逆扭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还包括驱动齿轮(62)、被动齿轮(65)、结合分离器(66、67、69),
上述驱动齿轮(62),设置在上述一个的部件上,随着上述电动马达(33)的输出轴旋转,
上述被动齿轮(65),设置为与上述椅背(4)的旋转中心同轴且旋转自由,还与上述驱动齿轮啮合,
上述结合分离器(66、67、69),设置在上述另一个的部件上,为能由上述电动马达(33)通过驱动齿轮(62)的旋转竖起上述椅背(4),阻止上述被动齿轮(65)相对于上述另一个部件旋转,另外
上述传递解除器(71),由上述结合分离器(66、67、69)解除对上述被动齿轮(65)的旋转的阻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结合分离器(66、67、69),包括:与上述被动齿轮(65)成为一体旋转的结合齿轮(66),与该结合齿轮(66)结合的万向接头部件(67),将该万向接头部件(67)朝着结合上述结合齿轮(66)的方向回弹的第三回弹器(69),另外
上述结合齿轮(66)上,为阻止上述万向接头部件(67)相对于上述被动齿轮(65)的旋转的多个结合齿(74),以上述椅背(4)从上述竖起状态到上述椅垫(3)一侧倾斜或倒伏的规定的前倒状态为止的旋转前倾角度以上的间隔设置在圆周方向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结合齿轮(66)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结合齿(74)的齿间,接触着上述万向接头部件(67),形成了受到上述第三回弹器(69)的回弹力而使上述被动齿轮(65)相对上述另一个部件旋转的凸起面(81)。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传递解除器(71),连动于解除由上述支撑机构(31)对椅背(4)支撑的上述操作部件(7)的操作,起到不从上述椅背(4)向上述电动马达(33)传递逆扭矩的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椅垫(3),伴随着上述椅背(4)的向前倾倒而降低,伴随着该椅背(4)的竖起而升高,在该椅背(4)连结的车体上能够自由升降地结合着。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电动马达(33),设置在上述椅垫(3)和上述椅背(4)中的一个部件上、或设置在车体和上述椅背(4)中的一个部件上,向另一个部件传递扭矩,使处于上述前倒状态的椅背(4)以上述椅垫(3)的后端部附近为中心旋转竖起直到上述竖起状态为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椅背(4),解除了由上述支撑机构(31)的支撑时,通过对抗上述第一回弹器的回弹力将该椅背(4)向后一侧推,还可以比上述竖起状态更向后方倾斜或倒下,
上述支撑机构(31),在可以支撑上述椅背(4)为上述竖起状态的基础上,还可以支撑为上述后倒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电动马达(33),将上述椅背(4)从折叠在上述椅垫(3)上的前倒状态竖起到上述竖起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设定在七秒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第一回弹器和上述电动马达(33),设定为将上述椅背(4),从上述竖起状态折向上述椅垫(3)的前倒状态移动的时间比从上述前倾倒伏在椅垫(3)的状态向上述竖起状态移动的时间短。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上述支撑机构(31),还将上述椅背(4)支撑在上述后倒伏状态,另外
上述电动马达(33),设置在上述椅垫(3)和上述椅背(4)中的一个部件上、或设置在车体和上述椅背(4)中的一个部件上,向另一个部件传递扭矩,使处于上述前倒状态的椅背(4)以上述椅垫(3)的后端部附近为中心旋转竖起直到上述竖起状态为止,
上述椅背(4),解除了由上述支撑机构(31)的上述竖起状态的支撑时,可以对抗着上述回弹器的回弹力从上述竖起状态向后方倾倒。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特征为:
包括传递解除器(71),在上述椅背(4)在上述后倒伏状态时,解除上述电动马达(33)的扭矩向上述另一个部件传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72588 | 2005-09-20 | ||
JP2005272577A JP4720394B2 (ja) | 2005-09-20 | 2005-09-20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JP2005272581 | 2005-09-20 | ||
JP2005-272577 | 2005-09-20 | ||
JP2005272581A JP4622771B2 (ja) | 2005-09-20 | 2005-09-20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JP2005-272588 | 2005-09-20 | ||
JP2005272588A JP4622772B2 (ja) | 2005-09-20 | 2005-09-20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JP2005-272581 | 2005-09-20 | ||
JP2005272577 | 2005-09-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35559A CN1935559A (zh) | 2007-03-28 |
CN1935559B true CN1935559B (zh) | 2011-08-17 |
Family
ID=37953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281332A Active CN1935559B (zh) | 2005-09-20 | 2006-09-05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720394B2 (zh) |
CN (1) | CN193555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01006B2 (en) * | 2008-08-18 | 2011-03-08 | Lear Corporation | Crank and rod actuator for moving a seat back |
US8864210B2 (en) | 2012-09-04 | 2014-10-21 | Bae Industries, Inc. | Seat latch assembly having manual seat dump and powered upright design rewind and reset mechanism |
US8746773B2 (en) | 2012-09-04 | 2014-06-10 | Bae Industries, Inc. | Seat latch assembly having manual seat dump and powered upright design rewind and reset mechanism |
USD697726S1 (en) | 2012-09-20 | 2014-01-21 | Steelcase Inc. | Chair |
US9458905B2 (en) * | 2012-09-20 | 2016-10-04 | Steelcase Inc. | Spring assembly and method |
US11304528B2 (en) | 2012-09-20 | 2022-04-19 | Steelcase Inc. | Chair assembly with upholstery covering |
US10065530B2 (en) | 2013-03-15 | 2018-09-04 | Leggett & Platt Canada Co.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nsorless remote release actuating system |
US9290115B2 (en) * | 2013-09-10 | 2016-03-22 | Bae Industries, Inc. | Seat assembly with moveable seatback |
CN106414239B (zh) * | 2014-03-31 | 2021-07-30 | Be航天公司 | 用于锁紧气弹簧的电子致动的机械电缆释放装置和方法 |
TWI595344B (zh) * | 2014-07-24 | 2017-08-11 | Merits Health Products Co Ltd | Seat tilt angle control |
EP3153346B1 (en) * | 2015-10-07 | 2019-09-25 | Volvo Car Corporation | A seat system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
JP7168856B2 (ja) | 2019-02-21 | 2022-11-10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KR102286924B1 (ko) * | 2019-11-13 | 2021-08-0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시트백 자동 복원 장치 및 방법 |
FR3109561B1 (fr) * | 2020-04-28 | 2022-05-06 |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 Siège de véhicul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140267A1 (en) * | 2001-03-30 | 2002-10-03 | Isao Ikegaya | Recli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US6641499B1 (en) * | 1999-06-10 | 2003-11-04 | Aimbridge Pty Ltd. | Transmission |
US20040195889A1 (en) * | 2003-04-01 | 2004-10-07 | Tyrone Secord | Recliner clutch mechanism for vehicle seat |
CN1578739A (zh) * | 2001-11-06 | 2005-02-09 | 英提尔汽车公司 | 电动折叠座椅 |
US20050052064A1 (en) * | 2003-09-10 | 2005-03-10 | Stephen Bruck | Seat recliner mechanism incorporating a rotatable cam co-acting within an interiorly apertured pawl |
US20050168035A1 (en) * | 2002-03-05 | 2005-08-04 | Richard Boudinot | Automotive seat with a backrest whose position can be electrically adjuste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93251A (ja) * | 1981-11-30 | 1983-06-02 | Toshiba Corp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H03109543A (ja) * | 1989-09-25 | 1991-05-09 | Oji Paper Co Ltd | 写真印画紙用支持体 |
JPH06141574A (ja) * | 1991-05-24 | 1994-05-20 | Tachi S Co Ltd | パワーシートのモータ制御方法およびモータ制御装置 |
JPH05193409A (ja) * | 1991-10-21 | 1993-08-03 | Tachi S Co Ltd | 格納式フットレストのモータ制御方法およびモータ制御装置 |
JPH06217847A (ja) * | 1993-01-22 | 1994-08-09 | Tachi S Co Ltd | ランバーサポート装置付パワーシートのモータ制御方法およびモータ制御装置 |
JP3588821B2 (ja) * | 1994-07-05 | 2004-11-17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JP3702432B2 (ja) * | 1995-02-09 | 2005-10-05 |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JP3860146B2 (ja) * | 2002-12-26 | 2006-12-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自動回転収納シートシステム |
JP2005014670A (ja) * | 2003-06-24 | 2005-01-20 | Aisin Seiki Co Ltd | シート装置 |
JP4091495B2 (ja) * | 2003-07-24 | 2008-05-28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電動格納シート及び電動格納シートの格納方法 |
-
2005
- 2005-09-20 JP JP2005272577A patent/JP4720394B2/ja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09-05 CN CN2006101281332A patent/CN193555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41499B1 (en) * | 1999-06-10 | 2003-11-04 | Aimbridge Pty Ltd. | Transmission |
US20020140267A1 (en) * | 2001-03-30 | 2002-10-03 | Isao Ikegaya | Recli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578739A (zh) * | 2001-11-06 | 2005-02-09 | 英提尔汽车公司 | 电动折叠座椅 |
US20050168035A1 (en) * | 2002-03-05 | 2005-08-04 | Richard Boudinot | Automotive seat with a backrest whose position can be electrically adjusted |
US20040195889A1 (en) * | 2003-04-01 | 2004-10-07 | Tyrone Secord | Recliner clutch mechanism for vehicle seat |
US20050052064A1 (en) * | 2003-09-10 | 2005-03-10 | Stephen Bruck | Seat recliner mechanism incorporating a rotatable cam co-acting within an interiorly apertured pawl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35559A (zh) | 2007-03-28 |
JP4720394B2 (ja) | 2011-07-13 |
JP2007083777A (ja) | 2007-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35559B (zh)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
EP1764260B1 (en) |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 |
CN100434307C (zh) | 用于车辆座椅的电动收纳系统 | |
JP4492439B2 (ja) | ヘッドレスト | |
JP2646379B2 (ja) | シフトチェンジ連動のヘッドレスト制御方法およびヘッドレスト制御装置 | |
KR101969743B1 (ko) | 차량 시트의 등받이를 조절하기 위한 자동 잠김 방지 구동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차량 시트 | |
CN101610934B (zh) | 车辆用座椅 | |
US7328939B2 (en) | Seat assembly for vehicle | |
CN100425470C (zh) | 车辆座椅装置 | |
CN207972552U (zh) | 用于电动座椅的动力传输装置 | |
CN112550096B (zh) | 车辆用后座椅 | |
CN101208216B (zh) | 敞蓬机动车头枕 | |
CN109484261B (zh) | 用于车辆的安全座椅 | |
CN218892464U (zh) | 零重力车辆座椅及座椅骨架 | |
CN2853497Y (zh) | 方便进车系统 | |
JP2001347859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4622772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JP4688215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CN214057302U (zh) | 一种易进出座椅的翻起保持机构 | |
JP4970800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CN216467458U (zh) | 一种翻转机构、汽车座椅及车辆 | |
JP5187378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CN221162369U (zh) | 一种后翻座椅结构 | |
EP1304256A2 (en) | A tiltable rear seat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03561708A (zh) | 带车轮的座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