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0934B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10934B CN101610934B CN2007800517302A CN200780051730A CN101610934B CN 101610934 B CN101610934 B CN 101610934B CN 2007800517302 A CN2007800517302 A CN 2007800517302A CN 200780051730 A CN200780051730 A CN 200780051730A CN 101610934 B CN101610934 B CN 1016109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member
- control
- seat
- state
- navig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4—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43—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longitudinal ax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60N2/01508—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 B60N2/01516—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1583—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locking on transversal elements on the vehicle floor or rail, e.g. transversal ro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60N2/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to a position in which it can be used as a support for objects, e.g. as a tra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1—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cushion, e.g. "portefeuille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车辆用座椅(1)中,通过转动控制控制杆(L),解除倾角调整装置(5)的锁定状态,由此使座椅靠背(2)进入可前倒状态。在保持控制杆(L)的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当座椅靠背(2)被切换到前倒状态时,车辆用座椅(1)和地板(F)之间的互锁状态被解除。然而,在座椅靠背(2)前倒的状态下,当解除控制杆(L)的操作状态时,保持车辆用座椅(1)和地板(F)之间的互锁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使座椅靠背折下(fold down)的折叠姿势的状态下通过使座椅靠背前倒并解除车辆用座椅和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而从地板上的安装位置移动到车辆内的收纳位置从而被收纳在收纳位置中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传统地,一些车辆用座椅设有通过将车辆用座椅切换至收纳姿势的状态来将安装区域设定为开放的功能。通过控制设置在座椅中的控制杆来操作这种收纳功能。具体地,首先通过控制杆的控制,解除倾角调整装置的锁定状态。因此,可以使座椅靠背前倒(fold forward),并且可以将座椅切换至折叠姿势的状态。
此后,通过进一步控制控制杆,解除座椅和地板彼此接合的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因此,处于折叠姿势状态的整个座椅可以被从地板翻转(tip up),或者可以下落至地板的凹部,由此收纳座椅。
这里,日本特开2001-347864号公报公开了一种设有误操作防止功能的技术,除非座椅靠背前倒,否则防止座椅在座椅的收纳控制下移动并被收纳。在本公开文献中,通过对设置用于解除倾角调整装置的锁定状态的第一杆的控制,解除倾角调整装置的锁定状态并且使座椅靠背前倒。
然后,与该运动连动,设置用于解除使座椅与地板接合的锁定装置的锁定状态的第二杆被切换进入到可控状态。因此,通过在这种状态下对第二杆进行控制,解除座椅和地板之间的接合状态,因此能够将座椅从地板上的安装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上述车辆用座椅的传统控制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也就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其能够通过座椅靠背的前倒和解除车辆用座椅和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在使车辆用座椅折下的折叠姿势的状态下从地板上的安装位置移动至车辆内部的收纳位置从而被收纳在收纳位置。车辆用座椅包括第一锁定解除机构和第二锁定解除机构。第一锁定解除机构能够可解除固定地固定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的靠背角度。第二锁定解除机构能够使车辆用座椅与地板接合/解除接合。第一锁定解除机构通常被保持在座椅靠背的靠背角度被固定的状态,通过设置在车辆用座椅中的控制构件的解除控制而解除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以使座椅靠背切换到可前倒状态。第二锁定解除机构通常被保持在车辆用座椅与地板互锁的状态下。此外,在控制构件受控执行解除操作并且控制构件的操作状态被保持期间,当座椅靠背进入前倒状态时,第二锁定解除机构操作以解除车辆用座椅和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然而,在座椅靠背前倒的途中,当控制部件的操作状态被解除时,第二锁定解除机构保持车辆用座椅和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构造,通过控制构件的解除控制,使座椅靠背前倒。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座椅靠背前倒的途中停止控制构件的解除控制,车辆用座椅保持与地板的互锁状态并且保持座椅靠背前倒的姿势状态。然而,在车辆用座椅中,当座椅前倒时,继续控制构件的解除控制,因此解除车辆用座椅与地板的互锁状态。如上所述,可以通过选择是否继续控制构件的解除控制的一次控制来执行是否选择性地切换车辆用座椅和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因此,能够无误差地容易地执行这种选择性切换控制。
此外,本发明的构造可以为如下结构。也就是,车辆用座椅还包括:第一控制构件,作为所述控制构件的第一控制构件被设置成相对于车辆用座椅被转动控制;以及第二控制构件,其被设置成通过与第一控制构件接合而与第一控制构件一体地被转动控制。第一控制构件包括沿与第一控制构件的转动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的第一引导路径。第二控制构件包括沿与第二控制构件的转动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的第二引导路径。滑动构件被设置在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之间从而可枢转地穿过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在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被配置在对应位置的情况下,滑动构件被移动以沿着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滑动。然而,当两个引导形状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同时,通过滑动构件的滑动移动,滑动构件强制地使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转动变位,并且滑动构件将第一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和第二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配置在对应的位置。通过使第一控制构件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来对固定着座椅靠背的靠背角度的第一锁定解除机构进行解除控制。当第一控制构件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一控制构件沿第一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与滑动构件无干涉地转动,并且相对于第二控制构件转动。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被解除,座椅靠背前倒。与该移动连动,滑动构件被控制且滑动,由此滑动构件强制地使指向不同方向的引导路径移动。然后,通过滑动构件的运动,第二控制构件相对于第一控制构件转动。由此将车辆用座椅和地板彼此互锁的第二锁定解除机构被解除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构造,通过将第一控制构件转动控制至第一转动位置,座椅靠背的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被解除。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控制构件沿第一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与滑动构件不干涉地转动。因此,第二控制构件不与第一控制构件连动转动,而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然而,当从固定状态解除的座椅靠背前倒时,滑动构件受该运动控制以强制地移动,并且第二控制构件被滑动构件强制地转动和移动。由此,解除车辆用座椅和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因此,能够获得除非座椅靠背前倒、否则防止解除车辆用座椅和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的构造。
此外,本发明的构造可以为如下结构。也就是,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被形成为在第一控制构件受到转动控制之前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具有彼此一致的引导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构造,在座椅靠背前倒的途中,通过停止第一控制构件的控制,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彼此一致。因此,如果座椅靠背在这种状态下前倒,滑动构件沿彼此一致的引导路径移动。因此,第二控制构件保持在不受转动控制的初始位置。因此,能够获得在途中停止控制构件的解除控制的情况下、在座椅靠背前倒的状态下、将车辆用座椅与地板互锁的构造。
此外,本发明的构造可以为如下结构。也就是,在座椅靠背前倒的状态下,停止第一控制构件的控制,并且第一控制构件返回至初始位置。因此,与座椅靠背的前倒运动连动,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彼此一致,并且滑动构件沿一致的引导形状移动。由此,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在转动方向彼此一体地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构造,在靠背前倒的状态下,滑动构件在彼此一致的引导路径中移动,由此使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在转动方向彼此一体地接合。因此,在该状态下,通过再次执行第一控制构件的转动控制,滑动构件用作接合部,并且第二控制构件与第一控制构件一体地被控制转动。因此,通过再次执行已经停止控制一次的第一控制构件的转动控制,能够解除地板和座椅靠背处于前倒姿势的车辆用座椅之间的互锁状态。
此外,本发明的构造可以为如下结构。也就是,通过公共轴构件可枢转转动地支撑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根据本发明的构造,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绕在共轴位置处的公共轴构件转动,因此可以使整体构造紧凑并且使装配部件合理化。
此外,本发明的构造可以为如下结构。也就是,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形成为平板状。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形成为形成在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中的长孔,从而沿板厚方向贯通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滑动构件被构造为插入穿过长孔的接合销。
根据本发明的构造,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形成为形成在平板状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中的长孔,从而沿板厚方向贯通第一控制构件和第二控制构件。此外,插入穿过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的滑动构件被构造为插入穿过长孔的接合销。因此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收纳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示出车辆用座椅的锁定解除控制机构的初始状态的构造图;
图3是示出控制杆被转动控制至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的构造图;
图4是示出座椅靠背前倒并且控制缆线被牵引控制的状态的构造图;
图5是示出在座椅靠背前倒的途中停止控制杆的转动控制的状态的构造图;
图6是示出锁定装置的被推入撞销之前的状态的构造图;以及
图7是示出锁定装置和撞销彼此互锁的状态的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考图1至图7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构造。如图1所示,在车辆用座椅中,座椅主体1包括用作倚靠部的座椅靠背2和用作就座部的座垫3。在座椅靠背2中,位于座椅靠背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下端部通过用作转动停止装置(rotation stop device)的倾角调整装置5连接至座垫3。在这种情况下,各倾角调整装置5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锁定解除机构。
这些倾角调整装置5通常被施加沿使倾角调整装置5处于锁定状态并且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处于固定状态的操作方向的力。通过将设置在座垫3的图中的右后部侧的底面部上的控制杆L拉至后侧,使各倾角调整装置5立即解除锁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各倾角调整装置5均包括用于切换解除互锁状态控制的控制构件。通过棒构件(未示出)连接控制构件。通过拉动上述控制杆L,立即解除倾角调整装置5的锁定状态。注意,上述各控制构件可以连接至支路缆线,该支路缆线连接至控制杆L,从而通过拉动控制杆L,立即解除锁定状态。结果,解除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因此座椅靠背2进入可通过绕各倾角调整装置5的轴中心做转动运动来调节靠背角度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由钩在座椅靠背2和座垫3之间的弹簧构件(未示出)施加使座椅靠背2朝向前倒转动方向的力。因此,通过在乘客未在座椅主体1上就座的状态下拉动控制杆L,座椅靠背2在上述施力的作用下自然地沿着前倒方向转动,由此折叠在座垫3的上面部。
顺便提及,上述各倾角调整装置5通常被施加使倾角调整装置5处于锁定状态的操作方向的力,因此通过停止对控制杆L的拉动控制,倾角调整装置5自动地返回到锁定状态。然而,在这些倾角调整装置5中,设定有锁定区和自由区,在该锁定区,通过停止对控制杆L的拉动控制,使这些倾角调整装置5返回到锁定状态,在该自由区,即使停止拉动控制,这些倾角调整装置5也不返回到锁定状态。
上述锁定区通常被设定在就座在座椅主体1中的乘客将座椅靠背2用作倚靠部的角度范围内,并且被设定在座椅靠背2处于直立姿势的转动位置和座椅靠背2尽量向后折叠的转动位置之间的范围。此外,上述自由区被设定在乘客就座在座垫3上时不使用座椅靠背2的角度范围内,并且被设定在座椅靠背2位于直立姿势的转动位置和座椅靠背2尽可能的向前折叠的转动位置之间的范围。
因此,当使座椅靠背2前倒时,通过拉动控制杆L,只要座椅靠背2向前倾斜哪怕是只倾斜很少,即使停止对控制杆L的控制,座椅靠背2也自然地朝着座垫3的上面部前倒。注意,上面描述的倾角调整装置5的基本构造是在例如日本特开2002-360368号公报等文献中公开的已知的构造,因此省略对其详细说明。
在这种情况下,当折叠座椅靠背2以切换为折叠姿势时,座椅主体1解除与地板F的接合状态,并且被弹起至车辆横向侧(车窗侧)的收纳位置。因此,只通过控制杆L的一次控制,座椅主体1就被切换至座椅靠背2前折的紧凑折叠姿势,并且可以将处于折叠姿势的座椅主体1收纳在车辆横向侧的收纳位置。结果,可以开放地板F的设置座椅主体1的区域,因此可以将该区域有效地用作行李空间等。
顺便提及,当座椅主体1位于地板F上的可就座使用的使用位置时,座垫3的图中的右侧的底面部通过后述的前后成一行地配置的一对锁定装置10与地板F互锁。在这种情况下,锁定装置10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锁定解除机构。此外,位于座垫3的图中的左侧的部分通过翻转装置6连接至地板F,并且处于允许朝着车辆横向侧倾斜和转动的状态。
当座椅主体1被就座使用时,上述锁定装置10处于与类似地前后成一行地配置在地板F上的撞销S互锁的状态。此外,通过与稍后参考图4说明的座椅靠背2的前倒运动连动地牵引受控的控制缆线CA来控制解除锁定装置10与撞销S之间的互锁状态。
此外,弹簧构件6S被钩至上述翻转装置6,用于沿座垫3被弹起的转动方向对座垫3恒定地施力。因此,当随着上述座椅靠背2的前倒而解除锁定装置10的互锁状态时,在座椅靠背2前折的折叠姿势的状态下,通过施力使座椅主体1从地板F弹起至车辆的横向侧。
在这种情况下,在座垫3的图中的右侧的底面部上设置有支撑板4,支撑板4通过用作竖直板来相对于地板F支撑座垫3。支撑板4具有可枢转地连接的上端部,以能够相对于座垫3的骨架(未示出)倾斜和转动。结果,支撑板4能够在从座垫3的底面部竖直下垂的直立姿势和叠入以与座垫3的底面部的形状相配的叠入姿势之间改变。
尽管未示出,通过钩在支撑板4和座垫3的骨架之间的施力弹簧的施力来使支撑板4通常保持在直立姿势的状态,从而用作竖直板。此外,尽管图中未示出,类似地,随着座椅主体1从地板F的弹起运动,支撑板4被沿叠入以与座垫3的底面部的形状相配的方向被牵引。
结果,当座椅主体1被弹起至收纳位置时,支撑板4被保持在被叠入以与座垫3的底面部的形状相配的状态。此外,随着座椅主体1从收纳位置下落至地板F上的使用位置的运动,支撑板4通过被施力逐渐地朝着座垫3的下侧翻转。结果,当座椅主体1下落至地板F上的使用位置时,支撑板4处于从座垫3的底面部竖直垂下的直立状态。
此外,锁定装置10被配置在支撑板4的下端部的前后两个位置处。这些锁定装置10被构造成与类似地配置在地板F上的前后两个位置处的撞销S接合/解除接合。具体地,锁定装置10具有当通过座椅主体1下落到地板F上的运动将撞销S推入锁定装置10中时与撞销S互锁的操作结构。
接着,参考图6和图7,说明锁定装置10的锁定结构。如图6所示,各锁定装置10均包括:一体地连接至支撑板4的基板11;可枢转转动地连接至基板11的锁定件(latch)12和棘爪(pole)13;以及钩在锁定件12和棘爪13之间的拉伸弹簧14。各锁定装置10均被构造成,通过将撞销S推入形成在基板11中的收容口11A的内部而使锁定件12与撞销S互锁。
在这种情况下,基板11包括一对板。诸如锁定件12等组成部件被装配在两个板之间。然后,锁定件12通过支撑轴12E可枢转转动地连接至基板11。此外,锁定件12通常被钩在锁定件12的钩部12C和棘爪13的钩部13C之间的拉伸弹簧14的施力,并且锁定件12被施加图中沿逆时针方向的力。因此,锁定件12被保持在锁定件12与形成在基板11中的止动件11B接触的初始位置姿势的状态下。
在锁定件12中,在锁定件12的初始位置姿势的状态下,形成有从形成在基板11中的收容口11A的内部突出的上颚12A和当锁定件12从初始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移动从而闭合收容口11A(参见图7)的下颚12B。此外,在锁定件12中,形成有角部12D,当锁定件12从初始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该角部12D与形成在棘爪13中的爪部13B接合。
另一方面,棘爪13通过支撑轴13E可枢转转动地连接至基板11。此外,棘爪13通常受到如上所述地钩在棘爪13和锁定件12之间的拉伸弹簧14的施力,并且棘爪13通常被保持在与锁定件12的角部12D压接的初始位置姿势的状态下,此状态为可通过施力以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在棘爪13中,形成有控制臂13A和爪部13B,该控制臂13A在被连接至如下面参照图4说明的通过座椅靠背2的前倒来牵引控制的控制缆线CA的端部的状态下被受控操作,当锁定件12从初始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该爪部13B与锁定件12的角部12D接合。
因此,如图6所示,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各锁定装置10中,通过将撞销S推入基板11的收容口11A的运动,具有暴露于收容口11A的上颚12A的锁定件12被推动以沿顺时针方向移动。结果,如图7所示,通过拉伸弹簧14的施力将棘爪13的爪部13B拉到锁定件12的角部12D,以使爪部13B和角部12D彼此接合,因此锁定锁定件12的转动。此外,随着锁定件12沿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下颚12B在撞销S后面移动,从而闭合收容口11A。结果,撞销S被保持在通过锁定件12锁定在收容口11A内部的状态。
也就是,在进行控制缆线CA的牵引控制之前的状态下,具有上述构造的各锁定装置10处于可锁定的状态,在该可锁定状态下,通过撞销S的推入控制,撞销S可以与锁定件12互锁。此外,如图6所示,在各锁定装置10中,通过控制缆线CA的牵引控制,控制臂13A受控制,使得棘爪13沿逆时针方向受控转动。结果,解除棘爪13的爪部13B和锁定件12的角部12D的接合状态,因此锁定件12在拉伸弹簧14的施力作用下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结果,撞销S在被锁定件12的上颚12A推动的状态下被从收容口11A排出,解除撞销S与锁定件12之间的互锁状态。此外,解除控制缆线CA的牵引控制,由此棘爪13重新进入与锁定件12的角部12D压接的状态,因此,各锁定装置10返回到与撞销S可能互锁的可锁定状态。
顺便提及,控制杆L的控制结构结合了误操作防止机构,除非座椅靠背2前倒,否则该误操作防止机构防止解除上述锁定装置10和撞销S之间的互锁状态。以下,详细说明控制杆L的控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图2示出了从沿图1的线II-II剖面观察的控制杆L的控制结构的内部结构。
如图所示,上述倾角调整装置5被配置成使得倾角调整装置5被夹在分别构成座椅靠背2的骨架和座垫3的骨架的靠背框架2F和座垫框架3F的板面之间,倾角调整装置5将靠背框架2F和座垫框架3F彼此连接。通过插入倾角调整装置5的中心部的控制轴5A的转动控制运动,使倾角调整装置5的操作状态在锁定状态和解除锁定状态之间切换。
控制轴5A从倾角调整装置5的内部贯通座垫框架3F,并且控制轴5A被一体地连接至控制轴5A前面的解除臂5B的上端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向后(朝向图中的右侧)拉动控制控制杆L之前的通常情况下,解除臂5B被保持在初始转动控制位置(图中的位置),在该位置处,通过装配至倾角调整装置5的弹簧构件(未示出)的施力使倾角调整装置5保持在锁定状态。
此外,如图3所示,当朝着图中的右侧拉动控制控制杆L时,解除臂5B被推动以抵抗对其的施力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解除控制倾角调整装置5的锁定状态。通过推动和移动突出销5P来执行用于推动解除臂5B以使其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转动控制,该突出销5P被设置在解除臂5B的下端部处并沿板厚度方向突出,通过稍后将说明第一控制构件30的加压部33来执行所述推动和移动。
另一方面,再次参考图2,用于执行上述解除臂5B的转动控制的部件被装配至座垫框架3F。具体地,用于装配上述部件的平板状基板20首先被一体地固定至座垫框架3F。基板20设置有转动止动件21,该转动止动件21形成在基板20的图中的右下端处,用于限制第一控制构件30和稍后将说明的第二控制构件40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此外,如图3所示,在基板20的图中的中央侧的下部位置形成有转动止动件22,用于限制第一控制构件30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此外,关于形成在基板20的图中左侧的端部的缆线钩部23,钩住并固定具有双重结构的控制缆线CA的外缆线C2的端部。通过使基板20沿板厚度方向局部地折曲来形成这些转动止动件21和22及缆线钩部23。
此外,平板状第一控制构件30通过连接轴A1可枢转转动地连接至基板20。在这种情况下,连接轴A1对应于本发明的轴构件。连接轴A1被一体地固定至基板20,并且可枢转转动地支撑第一控制构件30。
此外,上述控制杆L被一体地焊接并固定至第一控制构件30。此外,拉伸弹簧S2的一端被钩至弹簧钩部31,该弹簧钩部31形成在第一控制构件30的图中的左上侧的端部。拉伸弹簧S2的另一端被钩至形成于座垫框架3F的弹簧钩部3A。因此,拉伸弹簧S2向第一控制构件30施力并使第一控制构件30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相对于基板20转动,从而将第一控制构件30保持在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状态。
此外,在第一控制构件30的图中的右下侧的端部处,形成有复位控制部32,该复位控制部32用于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推动控制形成在第二控制构件40中的接合部42。如图3所示,随着通过拉伸弹簧S2的施力使第一控制构件30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运动,复位控制部32推动并移动接合部42,从而使接合部42压靠形成在基板构件20中的转动止动件21。因此,如图2所示,通过拉伸弹簧S2的施力,第一控制构件30和第二控制构件40被保持在与转动止动件21接触的初始位置的状态。
此外,在第一控制构件30的相对于转动中心(连接轴A1)的图中的右侧的板部中,形成有沿板厚度方向贯通第一控制构件30的长孔30H。长孔30H具有在第一控制构件30的转动中心附近延伸的直线部和在第一控制构件30的转动中心附近延伸的圆弧部,直线部和圆弧部彼此连续地形成。具体地,在长孔30H中,在第一控制构件30被保持在所示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长孔30H的直线延伸部被配置并且形成为与沿直线延伸并且形成在第二控制构件40中的长孔40H重叠(一致)。
此外,在第一控制构件30的图中的上端侧的区域中,形成有沿径向突出的加压部33。如图3所示,通过克服拉伸弹簧S 2的施力使第一控制构件30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加压部33与解除臂5B的突出销5P接触,从而沿转动方向推动和移动突出销5P。这里,图3示出了第一控制构件30被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的状态。
此外,再次参考图2,平板状的第二控制构件40可枢转转动地连接至连接轴A1,该连接轴A1可枢转地支撑第一控制构件30。第二控制构件40被设置成其板面与第一控制构件30的板面相对的状态,并且被装配至第一控制构件30,从而可绕连接轴A1转动。
控制缆线CA的内缆线C1的端部被钩至缆线钩部41,该缆线钩部41形成在第二控制构件40的图中的左下侧的端部。此外,在第二控制构件40的图中的右下例的端部处,形成接合部42,该接受部42受由形成在第一控制构件30中的复位控制部32所施加的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推动和移动控制。通过沿板厚度方向局部地折曲第二控制构件40来形成缆线钩部41和接合部42。
此外,第二控制部件40的相对于转动中心(连接轴A1)的图中的右侧的板部中,形成有沿板厚度方向贯通第二控制构件40的长孔40H。长孔40H被形成为在第二控制构件40的转动中心附近延伸的直线形状。如上所述,在通过拉伸弹簧S2的施力使第二控制构件40与第一控制构件30一起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长孔40H被配置并且形成为与形成在第一控制构件30中的长孔30H的直线延伸部重叠。
此外,贯通两个长孔30H和40H彼此重叠的空间部,插入接合销P,从而贯通两个长孔30H和40H。接合销P可以沿着通过使两个长孔30H和40H重叠所获得孔形状滑动移动。这里,在钩在接合销P和形成在基板20的图中的右下侧的端部处的弹簧钩部21A之间拉伸弹簧S1的施力作用下,接合销P通常被保持在长孔40H的图中的左下侧的端部。在第一控制构件30和第二控制构件40两者都在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接合销P位于在长孔30H的直线延伸部和长孔30H的圆弧形延伸部之间。
因此,当第一控制构件30在初始位置状态下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如图3所示,由于以圆弧形式延伸的长孔30H形状,因此第一控制构件30以不与接合销P干涉的方式转动。因此,在用于解除控制倾角调整装置的转动中,第一控制构件30被独立转动,而不会使第二控制构件40转动。
这里,接合销P被连接至控制连杆(control link)70,控制连杆70与后述的座椅靠背2的前倒运动连动地被提升控制。接合销P被强制控制从而与座椅靠背2的前倒运动连动地滑动至图中的上侧。因此,如图3所示,在第一控制构件30被转动控制并且由此两个长孔30H和40H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同的情况下,接合销P被控制为随着下面的强制变位滑动。
也就是,当接合销P被控制连杆70强制提升至图中的上侧时,接合销P在两个长孔30H和40H中滑动移动,同时使强制牵引力作用成使两个长孔30H和40H的孔形状彼此一致。因此,如图4所示,通过接受来自接合销P的强制牵引力,第二控制构件40相对于保持在第一转动位置的第一控制构件30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变位。由此,控制缆线CA的内缆线C1的端部在从外缆线C2的端部被牵引出的状态下被牵引控制。
接着说明用于滑动控制上述接合销P至图中的上侧的机构。也就是,如图2所示,摆动连杆(rocking link)60可枢转转动地连接至上述倾角调整装置5的控制轴5A。摆动连杆60相对于控制轴5A自由转动,并且由联接至摆动连杆60的图中的右端的控制连杆70将摆动连杆60通常地保持在如图所示的初始转动位置的状态。
如图4所示,随着解除倾角调整装置5的锁定状态所产生的座椅靠背2的前倒运动,摆动连杆60在被安装至靠背框架2F的推动构件2B推动移动状态下被推动并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摆动连杆60进行将控制连杆70提升至上侧的控制,控制连杆70被联接至摆动连杆60的右端部。
注意,上述座椅靠背2的前倒运动在推动构件2B与固定至座垫框架3F的前倒止动件3S接触的位置处被限制。此外,再次参考图2,联接至上述摆动连杆60的控制连杆70被形成为沿图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臂状形状。在控制连杆70中,控制连杆70的下端部被设置为夹在第一控制构件30的板面和第二控制构件40的板面之间。
在控制连杆70的下端部中,形成有沿着连杆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70H。此外,插入穿过上述两个长孔30H和40H的接合销P被插入穿过长孔70H,从而能够在长孔70H中移动滑动。如图4所示,通过控制杆L的转动控制,使座椅靠背20前倒,由此通过摆动连杆60提升控制连杆70,并且由此在使接合销P滑动和移动的同时将控制连杆70提升至上例。
上述控制杆L的控制结构的运动概括如下。也就是,处于预操作状态的控制杆L被保持在图2所示的初始转动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倾角调整装置5处于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固定的锁定状态。然后,当通过在该状态下的拉动控制使控制杆L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控制构件30被转动至图3所示的第一转动位置。因此,加压部33推动和移动解除臂5B的突出销5P,解除倾角调整装置5的锁定状态。注意,第二控制构件40至今未在运动中转动,并且保持在处于初始转动位置的状态。
利用本构造,解除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并且如图4所示,座椅靠背2前倒至折叠在座垫3的上面部的位置。因此,连接至摆动连杆60的控制连杆70被提升至图中的上侧,并且接合销P被控制为沿提升方向滑动,由此第二控制构件40在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控制缆线CA被牵引控制,解除座椅主体1和地板F的互锁状态。座椅主体1从地板F上的使用位置翻转至座椅靠背2以折叠姿势倾倒的状态的收纳位置,并且由此收纳座椅主体1。
也就是,一旦控制杆L被转动控制至第一转动位置,保持其操作状态,由此能够连续执行下面的两种控制:解除倾角调整装置5的锁定状态,并且使座椅靠背2前倒;以及进一步解除座椅主体1和地板F的互锁状态。另外,控制杆L被设计成不会引起误操作,从而除非使座椅靠背2前倒,否则防止通过缆线CA的牵引控制来解除座椅主体1和地板F的互锁状态。
这里,在上述座椅靠背2前倒的途中,控制杆L的转动控制被停止,由此,如图5所示,第一控制构件30和第二控制构件40返回至初始位置姿势的状态。然而,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被解除,因此转动继续,一直到座椅靠背2如图中所示完全前倒的位置。因此,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摆动连杆60承受推动和移动控制,并且控制连杆70承受提升控制,因此,接合销P也被强制地控制滑动。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控制构件30的长孔30H和第二控制构件40的长孔40H中,长孔30H和40H沿直线延伸的孔形状彼此一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接合销P沿两长孔30H和40H的直线延伸的孔形状朝图中的右上方向移动,并且接合销P的移动在直线延伸的孔形状内的位置处停止。因此,第一控制构件30和第二控制构件40通过接合销P在转动方向上一体地彼此接合。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座椅靠背2前倒,第二控制构件40也不被转动控制,因此座椅主体1在座椅靠背2前倒的状态下被维持在地板F上的使用位置。然后,在该状态下,控制杆L在图中沿逆时针方向再次被转动控制,由此,第一控制构件30和第二控制构件40沿转动方向被一体地转动控制。因此,控制缆线CA被牵引控制,处于折叠姿势状态的座椅主体1被从位于地板F上的使用位置弹起至收纳位置从而被收纳。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采用由使座椅靠背2前倒而转动控制第二控制构件40的构造,由此除非座椅靠背2前倒、否则能够防止解除座椅主体1和地板F的互锁状态。因此,仅通过控制杆L(第一控制构件30)的一次转动控制,能够无误操作地执行上述操作,并且因此能够容易地执行直到解除座椅主体1和地板F的互锁状态才被执行的连续控制。
如上所述,通过选择性地切换是否继续控制杆L(第一控制构件30)的操作状态,能够选择是否解除地板F和包括座椅靠背2的座椅主体1的互锁状态。另外,采用通过停止第一控制构件30的转动控制而使两个长孔30H和40H的孔形状彼此一致的构造。结果,当在座椅靠背2前倒的状态下停止控制杆L的转动控制时,即使座椅靠背2前倒,也可以防止第二控制构件40的转动控制。因此,能够使包括折叠的座椅靠背2的座椅主体1停留在地板F上。
另外,通过使座椅靠背2前倒,接合销P与该运动路动地滑动移动,由此能够沿转动方向一体地连接第一控制构件30和第二控制构件40。因此,一旦已经停止被控制的控制杆L再次被控制,由此能够解除地板F与处于座椅靠背2被前倒的折叠姿势的座椅主体1的互锁。
另外,第一控制构件30和第二控制构件40通过公共连接轴A1(轴构件)可枢转转动地彼此连接,由此,第一控制构件30和第二控制构件40在共轴的位置处转动。因此,可以实现紧凑构造,并可以使装配部件合理化。另外,锁定解除控制机构适用于可收纳式车辆用座椅的收纳控制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无误差操作地执行用于将座椅主体1以折叠紧凑姿势收纳到收纳位置的控制。
如上所述,已经参考一个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可以以各种模式实现本发明。例如,锁定解除控制机构可以适用于通过将车辆用座椅弹起至车辆的前侧或者车辆用座椅下落到形成在地板中的凹部中的其他类型的机构。也就是,本发明的锁定解除控制机构可以适用于通过控制杆的控制来使座椅靠背前倒并解除车辆用座椅和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目的的各种机构用的结构。
此外,尽管长孔(引导路径)被说明为被配置形成在两个控制构件中使得长孔的引导形状在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彼此一致,但是引导形状不必必需彼此一致。然而,在引导形状不彼此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在座椅靠背倾倒的途中停止控制杆的转动控制,接合销滑动移动,并且第二控制构件被转动和控制。因此,即使在该阶段停止控制杆的控制,车辆用座椅和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也会被暂时地解除,因此,还需要使车辆用座椅再次下落至地板以使车辆用座椅与地板互锁的控制。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能够通过座椅靠背的前倒和解除所述车辆用座椅与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在使所述车辆用座椅折下的折叠姿势的状态下从所述地板上的安装位置移动至车辆内部的收纳位置从而被收纳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车辆用座椅包括:
第一锁定解除机构,所述第一锁定解除机构能够解除固定地固定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的靠背角度;以及
第二锁定解除机构,所述第二锁定解除机构能够使所述车辆用座椅与所述地板互锁/解除互锁;
其中,所述第一锁定解除机构通常被保持在所述座椅靠背的靠背角度被固定的状态,通过设置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中的控制构件的解除控制而解除所述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以使所述座椅靠背切换到能够前倒状态,
所述第二锁定解除机构通常被保持在所述车辆用座椅与所述地板互锁的状态下,在所述控制构件受控执行解除操作并且所述控制构件的操作状态被保持期间,当所述座椅靠背进入前倒状态时,所述第二锁定解除机构操作以解除所述车辆用座椅和所述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在所述座椅靠背前倒的途中,当所述控制构件的操作状态被解除时,所述第二锁定解除机构保持所述车辆用座椅和所述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
所述车辆用座椅还包括:
第一控制构件,作为所述控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控制构件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车辆用座椅被转动控制;以及
第二控制构件,所述第二控制构件被设置成通过与所述第一控制构件接合而与所述第一控制构件一体地被转动控制,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构件包括沿与所述第一控制构件的转动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的第一引导路径,所述第二控制构件包括沿与所述第二控制构件的转动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方向延伸的第二引导路径,滑动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导路径和所述第二引导路径之间从而枢转地穿过所述第一引导路径和所述第二引导路径,所述滑动构件被移动以沿着所述第一引导路径和所述第二引导路径的彼此一致的引导形状滑动,当所述引导形状的延伸方向彼此不同时,根据滑动移动,所述滑动构件强制地使所述第一控制构件和所述第二控制构件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转动变位,同时使所述第一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和所述第二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一致,
通过将所述第一控制构件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来对固定着所述座椅靠背的靠背角度的所述第一锁定解除机构进行解除控制,当所述第一控制构件转动至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时,所述第一控制构件通过所述第一引导路径的引导形状与所述滑动构件无干涉地相对于所述第二控制构件转动,并且通过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倒,解除所述靠背角度的固定状态,然后,所述滑动构件与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倒运动连动地被控制而滑动,由此所述滑动构件强制地使指向不同方向的引导路径变位,由于所述滑动构件的运动,所述第二控制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控制构件相对转动,由此受控解除所述第二锁定解除机构,以解除所述车辆用座椅和所述地板之间的互锁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路径和所述第二引导路径被形成为在所述第一控制构件受转动控制之前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具有彼此一致的引导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当在所述座椅靠背前倒的途中、停止对所述第一控制构件的控制并且所述第一控制构件返回至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滑动构件移动,从而与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倒运动连动地沿所述第一引导路径和所述第二引导路径的彼此一致的所述引导形状滑动,以由此使所述第一控制构件和所述第二控制构件在转动方向彼此一体地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由公共轴构件能枢转转动地支撑所述第一控制构件和所述第二控制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构件和所述第二控制构件被形成为平板状,并且所述第一引导路径和所述第二引导路径被形成为形成在所述第一控制构件和所述第二控制构件中的长孔、从而沿板厚方向贯通所述第一控制构件和所述第二控制构件,所述滑动构件被构造为插入穿过所述第一控制构件中的长孔和所述第二控制构件中的长孔的接合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43336/2007 | 2007-02-23 | ||
JP2007043336 | 2007-02-23 | ||
PCT/JP2007/073938 WO2008102506A1 (ja) | 2007-02-23 | 2007-12-12 | 車両用シー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10934A CN101610934A (zh) | 2009-12-23 |
CN101610934B true CN101610934B (zh) | 2011-08-24 |
Family
ID=39709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517302A Active CN101610934B (zh) | 2007-02-23 | 2007-12-12 | 车辆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60528B2 (zh) |
EP (1) | EP2127939B1 (zh) |
JP (1) | JP5141680B2 (zh) |
CN (1) | CN101610934B (zh) |
WO (1) | WO200810250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59458B1 (fr) * | 2010-04-28 | 2012-06-01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Siege de vehicule modulaire |
WO2012133678A1 (ja) | 2011-03-31 | 2012-10-04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5751083B2 (ja) * | 2011-08-11 | 2015-07-22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8960800B2 (en) * | 2011-11-22 | 2015-02-24 | Magna Seating Inc. | Fold and tumble release mechanism |
US9067517B1 (en) * | 2012-03-30 | 2015-06-30 | Dometic Sweden Ab | Cantilevered vehicular seat with force distributing locks |
DE102012216901B3 (de) * | 2012-06-13 | 2013-09-26 | Johnson Controls Gmbh | Scharniermechanismus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Fahrzeugsitzes |
EP3050744B8 (en) * | 2013-09-27 | 2018-04-18 |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 r.l. | Vehicle seat |
JP6217566B2 (ja) * | 2014-09-08 | 2017-10-25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US9481272B2 (en) * | 2014-10-20 | 2016-11-01 | Lear Corporation | Vehicle seat assembly |
DE202015103395U1 (de) * | 2014-11-18 | 2015-07-09 | Johnson Controls Gmbh |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zur Verriegelung einer Lehne eines Fahrzeugsitzes mit einer Fahrzeugstruktur |
JP6867841B2 (ja) * | 2017-03-28 | 2021-05-12 |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US10336221B2 (en) | 2017-10-18 | 2019-07-02 | Ami Industries, Inc. | Stowable seat with backrest release |
CN109941156A (zh) * | 2018-08-05 | 2019-06-28 | 浙江爱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设置导向加锁机构座椅安装基底 |
US11554688B2 (en) * | 2019-02-25 | 2023-01-17 | Ts Tech Co., Ltd. | Detachable vehicle seat |
US11505104B2 (en) * | 2019-06-11 | 2022-11-22 | Ts Tech Co., Ltd. | Seat |
WO2023243713A1 (ja) * | 2022-06-17 | 2023-12-21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シート状態変更装置、乗り物用シートおよび車両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03160A (zh) * | 2003-09-22 | 2005-04-06 | 亚乐克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座椅的锁定装置 |
CN1642774A (zh) * | 2002-03-29 | 2005-07-20 | 约翰逊控制自动化系统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9028083D0 (en) | 1990-12-27 | 1991-02-13 | Rover Group | A seat for a vehicle |
US5393116A (en) | 1993-10-25 | 1995-02-28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Van-type vehicle multi-positional seat |
JP2951878B2 (ja) * | 1995-11-17 | 1999-09-20 | 中央発條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座席の折り畳み装置 |
FR2791617B1 (fr) * | 1999-04-02 | 2001-06-15 | Matra Automobile | Vehicule automobile a habitacle modulaire |
US6345867B1 (en) * | 2000-06-02 | 2002-02-12 |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 Seat recliner and floor latch with interlock |
US6644730B2 (en) | 2000-06-08 | 2003-11-11 | Takashimaya Nippatsu Kogyo Co., Ltd. | Storage type seat for automobile and seat storage structure |
JP3956334B2 (ja) | 2000-06-08 | 2007-08-08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収納式シート |
US7040684B2 (en) * | 2001-05-29 | 2006-05-09 | Intier Automotive Inc. | Easy entry seat with seat back mounted floor latch |
JP4770067B2 (ja) | 2001-06-07 | 2011-09-07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JP3755428B2 (ja) * | 2001-06-18 | 2006-03-15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
US6698837B2 (en) * | 2001-11-30 | 2004-03-02 | Fisher Dynamics Corproration | Seat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recliner and floor-latch mechanism |
EP1601549B1 (en) * | 2003-03-10 | 2008-07-02 | Intier Automotive Inc. | Seat assembly with seat back lockout |
US7152922B2 (en) * | 2004-05-07 | 2006-12-26 |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 Powered remote release actuator for a seat assembly |
JP4423133B2 (ja) * | 2004-08-10 | 2010-03-03 |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 折畳式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JP4648077B2 (ja) * | 2005-05-13 | 2011-03-09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フロアロック装置 |
-
2007
- 2007-12-12 CN CN2007800517302A patent/CN101610934B/zh active Active
- 2007-12-12 EP EP07850489.1A patent/EP2127939B1/en active Active
- 2007-12-12 JP JP2009500070A patent/JP5141680B2/ja active Active
- 2007-12-12 US US12/527,634 patent/US8360528B2/en active Active
- 2007-12-12 WO PCT/JP2007/073938 patent/WO200810250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42774A (zh) * | 2002-03-29 | 2005-07-20 | 约翰逊控制自动化系统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 |
CN1603160A (zh) * | 2003-09-22 | 2005-04-06 | 亚乐克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座椅的锁定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2-370565A 2002.12.24 |
JP特开2006-315568A 2006.11.24 |
JP特开2006-51869A 2006.02.2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8102506A1 (ja) | 2008-08-28 |
US20100109411A1 (en) | 2010-05-06 |
JP5141680B2 (ja) | 2013-02-13 |
US8360528B2 (en) | 2013-01-29 |
JPWO2008102506A1 (ja) | 2010-05-27 |
EP2127939A4 (en) | 2011-02-02 |
EP2127939A1 (en) | 2009-12-02 |
CN101610934A (zh) | 2009-12-23 |
EP2127939B1 (en) | 2013-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10934B (zh) | 车辆用座椅 | |
JP4896770B2 (ja) | 車両用格納式シートのロック構造 | |
CN100528631C (zh) | 锁定装置 | |
JP4234713B2 (ja) | 床に収納可能なシート | |
JP516914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US7134725B2 (en) | Motor vehicle seat | |
CN102712271B (zh) |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靠背翻转机构 | |
KR101679184B1 (ko) | 차량 시트, 특히 자동차 시트 | |
CN101715398A (zh) | 车辆用座椅 | |
JP3776200B2 (ja) | 車両用座席 | |
JP510954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04039590A (zh) | 锁定和斜度调整组件,尤其靠背锁止件 | |
CN100537295C (zh) | 车辆用转动、滑动式座椅 | |
US8118367B2 (en) | Multi-load floor smartfold hybrid | |
JP2001239870A (ja) | 床下格納シート構造 | |
JP2008506569A (ja) | 自動車用座席 | |
JP4693478B2 (ja) | 乗り物用シート | |
JP4661361B2 (ja) |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JP4958177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構造 | |
JP2009107372A (ja) | 天井格納式シート | |
JP2007269191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09214573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5223104B2 (ja) | 天井格納式シート | |
KR0117352Y1 (ko) | 접을수 있는 자동차용 시트 | |
JP5296443B2 (ja) | シートベルトアンカー補強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