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5950B - 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95950B CN1895950B CN2006100885848A CN200610088584A CN1895950B CN 1895950 B CN1895950 B CN 1895950B CN 2006100885848 A CN2006100885848 A CN 2006100885848A CN 200610088584 A CN200610088584 A CN 200610088584A CN 1895950 B CN1895950 B CN 18959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eat
- vehicle
- fuel tank
- glove bo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在驾驶员用的前部座椅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用的后部座椅,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设置油箱,该油箱设置结构可有效地配置上述油箱的加油口。将油箱(80)的加油口(82)配置在后部乘员用的后搁脚部(48)的车宽方向的内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以往车辆的驾驶员用前部座椅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用的后部座椅,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在这种车辆上,油箱配置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67079号,图2,图26)。
对于上述车辆,虽然将油箱配置成使其加油口朝向前部座椅的前方一侧、即朝向驾驶员用的搁脚空间,或从油箱延伸管路,在车身后部设置加油口,但对于前者的结构,在驾驶员坐在车上的状态下很进行加油作业,对于后者的结构,由于从油箱要延伸很长的管路,所以,人们希望对此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如下的车辆上效果良好地配置上述油箱的加油口,即在驾驶员用的前部座椅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用的后部座椅,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且油箱设置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技术方案1所述车辆(例如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油箱设置结构,其中,车辆结构如下:在驾驶员用的前部座椅(例如实施方式的前部座椅55)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用的后部座椅(例如实施方式的后部座椅59),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搁脚部 48),且油箱设置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例如实施方式的油箱80),其特征是:将上述油箱的加油口(例如实施方式的加油口82)配置在与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上的车辆的内侧。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特征是:上述前部座椅被支承在设置于其前部的轴(例如实施方式的铰链轴H1)上,且能以该轴为中心转动,另一方面,该前部座椅的后部支承在设置于车身上的座椅支承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座椅支承架65)上,且能锁止在该座椅支承架上,在上述座椅支承架的下方配置上述加油口。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特征是: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且在上述油箱上方设置杂物箱(例如实施方式的杂物箱63),在该杂物箱和上述后部座椅之间配置上述加油口。
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特征是:将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和覆盖上述杂物箱侧面的罩子(例如实施方式的座椅下罩46)制成一体,在该罩子上设置覆盖上述加油口的盖子(例如实施方式的盖子86)。
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特征是:在上述罩子上的上述杂物箱的前方一侧,与其一体地形成电池收纳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电池收纳部93)。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1所述,该结构即使在驾驶员坐在前部座椅上的状态下,也能给油箱加油,而且,能很容易地进行加油作业。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该结构即使在在座椅支承架的下方产生空间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利用该空间作为加油作业用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3所述,该结构即使在在杂物箱和位于其后方的后部座椅之间产生了空间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利用该空间作为加油作业用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4所述,将油箱侧面的后搁脚部和覆盖该油箱上方的杂物箱侧面的座椅下罩制成一体,这样能有效减少部件个数,且通过开关盖子能很容易地向在上述座椅下罩内与杂物箱一起配置的油箱加油。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5所述,由于使电池收纳部具有与加油口同样的配置,能简化电池的存取,所以,能很容易地对电池进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上述车辆主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4是上述车辆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3中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上述车辆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若无特殊说明则与车辆的朝向一致。另外,图中箭头FR指车辆前方,箭头LH指车辆左侧,箭头UP指车辆上方。
图1、2所示的车辆1为四轮的小型三人座汽车,其中在车身前部和后部的左、右分别具备前轮2和后轮3,在这些前后轮2、3之间且在车宽方向中央具备驾驶员M1用的前部座椅55,并且,在该前部座椅55的后方具备左、右两个后部乘员(乘客)M2用的后部座椅59,在该后部座椅59的下方具备用于驱动后轮的动力单元25。在车辆1的车身的前后中间部(前部座椅55的前方以及两侧面)形成有属于驾驶员M1及后部乘员M2的搁脚部的低地板部4。
车辆1的车架5是由多种钢材通过焊接等方式结合成一体构成的,并由以下部分构成:扁平状的地板型材6,其形成上述低地板部4的骨架且通过后面详述的后地板罩44支承前部座椅55;矩形的前型材7,其用于在车身前部支承前轮悬架装置10以及转向机构13等;同样是矩形的后型材8,其用于支承后轮悬架装置15以及后部 座椅59等。
前轮悬架装置10为独立悬架式,并以左、右引导臂11及前减振器12为主构成。在左、右前轮2之间设有转向机构13,杆式车把14安装在该转向机构13的转向轴13a的上端部,并位于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中央的前部、座椅55的斜上前方。
车架5的前部兼用作驾驶员M1的腿护罩,其被前罩18覆盖。在前罩18的下部内侧设有前地板护板42,在该前地板护板42上形成有驾驶员M1用的前搁脚部43,并且设有车辆加速减速用的油门踏板以及制动踏板(图中都未表示)。此外,图中的符号19是指前灯,符号20是散热器,符号21是后视镜,符号22是仪表盘,符号23是前挡泥板。
另一方面,后轮悬架装置15为车轴悬架式的,以摆臂16以及左、右后减振器17为主构成。摆臂16作为上述动力单元25的支架而发挥作用,从上面看,摆臂16呈向后方敞开的“U”字形,且其前端部通过套筒等与车架5的后型材8的前端部中央相连接。该摆臂16可与动力单元25一起摆动,其后端部可上下移动。
在动力单元25的前部具备单缸发动机(以下简单地称为发动机)26,该单缸发动机26具有与车宽方向平行的曲轴。在发动机26的曲轴箱27的右端部,设有与曲轴同轴配置的变矩器29。另外,在曲轴箱27的后方连接设有变速箱30,并且,在变速箱30的后方连接设有差速(差速齿轮)箱31。在差速箱31与左、右后轮3之间,分别配置有沿车宽方向的左、右传动轴32。
各传动轴32分别以插通于圆筒状的轴套33内的状态被支承,这些轴套33的车宽方向内侧接合在差速箱31上,其中间部接合在摆臂16的左、右后端部上。此外,在各轴套33的中间部与车架5的后型材8后端部两侧之间分别设有限制摆臂16左右运动的控制连杆34。
前部座椅55具有驾驶员M1乘座的前述座椅主体56及配置在其后端部上方且从后方支承驾驶员M1腰部的靠背57。前述座椅主体 56支承在座椅下罩46上,该座椅下罩46从与上述前地板护板42连接的后地板护板45处向上竖起,而且该前述座椅主体56能以其前端附近的铰链轴H1为中心转动。由于该前述座椅主体56的上表面(乘座面)能从其大致水平的可乘座状态开始转动,以使其后部向上方移动,所以,在其下方(座椅下罩46内)的杂物箱(行李箱)63可收纳物品。即,前述座椅主体56具有开关其下方杂物箱63的上部开口的盖的功能。
参照图3进行说明,在前述座椅主体56的后端部下方设有座椅锁扣64,该座椅锁扣64可将前述座椅主体56的转动锁定在上述可乘座的状态。座椅锁扣64和前述座椅主体56的后端部支承在座椅支承架65上,该座椅支承架65从座椅导轨66的横梁67开始延伸,而座椅导轨66用于支承车架5上的后部座椅59。座椅支承架65从其上表面看呈向后方敞口的“コ”字形,其左、右后端部与上述横梁67相连接,并且,其前部下端通过辅助支板支承在前型材6的后部上。
在该座椅支承架65的前端下侧安装有座椅锁扣64,并且,前述座椅主体56的后端部支承在该前端部上侧上。另外,在上述横梁67的附近安装有虽未图示但从正面看呈门形的座椅终端支板69,靠背支板70以横跨该座椅终端支板69和座椅支承架65的方式安装,且其从侧面看其弯曲成直角状。
后部座椅59具有左、右后部乘员M2乘座的宽度较大的后座椅主体60及从其后端附近向斜后上方立起并用于支承左、右后部乘员M2脊背的同样宽度的座椅靠背61。后座椅主体60能拆装地支承在上述座椅导轨66上,通过卸下该后座椅主体60,能拆装其下方的发动机辅件类(空气滤清器37等)。另外,后座椅主体60的乘座面位于比前述座椅主体56的乘座面高的位置上,而且前后座椅主体56、60在前后方向上离开一定距离。
另外,座椅靠背61能以其下端附近的铰链轴H2为中心转动,通过使该座椅靠背61的上部从处于后座椅主体60的后端附近向斜 后上方立起的可乘座状态开始以使其向前方移动的方式转动,并将其折叠成与后座椅主体60重叠,使其背面与后方后台面的上表面相连,形成大型的货物放置部。
后台面73形成在覆盖车架5后部的后罩72的后端部上。后罩72,其两侧部伸出到后挡泥板74上,且从侧面看其与后座椅主体60和座椅靠背61的下部重叠,并向上方隆起。因此,不能使处于乘座状态的后部乘员M2的腰部向车宽方向外侧挪动。另外,在后罩72的侧部上方安装有后部乘员M2用的臂托75。
在后罩72的侧部内侧配置有从车架5延伸的支承架76。在支承架76的前部设有向臂托75的前部内侧延伸的侧握把支板77,在该侧握把支板77的前端部通过轴支承有后部乘员M2用的可倒式的侧握把78。侧握把78在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由于将握把部配置在后部乘员M2的膝盖的上方,所以,侧握把78具有辅助握把的功能,而且,在后部乘员M2上下车等时,为了使上述握把部能避开后部乘员M2的膝盖,将其设计成可转动。
将发动机26的气缸28设计成从曲轴箱27的前部稍稍向前上方突出。在气缸28上部的吸气孔中连接有节流阀体36,在该节流阀体36的后部连接有空气滤清器37。空气滤清器37设置在后部座椅59的下方且在曲轴箱27的上方并偏向车身左侧的位置上。发动机吸气用的进气管38从空气滤清器37的左侧部稍稍向前上方延伸,该进气管38的前端部向座椅下罩46内侧的后部左侧敞口。
另一方面,排气管39的基端部连接在气缸28下部的排气孔上。排气管39在从气缸28导出后,向后方折返,在经由配置在曲轴箱27后部左侧的排气催化装置39a后连接在位于差速器31后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消音器40的左端部。
这里,在低地板部4的后部内侧配设有车辆1的油箱(燃料箱)80。油箱80在前后方向上从前述座椅主体56的后部延伸到靠背57的后部,并在左右方向上,设计成横跨前述座椅主体56和靠背57的全宽。将该油箱80的前部设计成进入到杂物箱63的下方,因此, 将杂物箱63的后部下侧设计成向后上方倾斜。
这里,同时参照图4、5进行说明。油箱80是由上下钢板部件在其外周凸缘81上结合成一体制成的,其外周凸缘81的两侧部支承在中央侧车架6b上,而该中央侧车架6b配置在较车架5的地板型材6上的下侧车架6a更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上。在油箱80的后部右侧设有向上方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着开口的加油82。此外,图中符号83表示燃油泵。
各地板护板42、45以及座椅下罩46是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且后地板护板45和座椅下罩46作为上述后地板罩44形成为一体。
这里,同时参照图6进行说明。将后地板罩44的前端部(后地板护板45的前端部)设计成与前地板护板42的后端部相连,并且,在其后端部上形成有后壁部47,该后壁部47从后地板护板45的后端位置向上方立起,且该后地板护板45形成了后罩72的前壁部。
在位于后地板护板45上的座椅下罩46的后部两侧的部位,分别设有左、右后部乘员M2用的后搁脚部48。该后搁脚部48与后部座椅59的乘座面高度相对应,并将其设计在位于较后地板护板45的前部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上,而该后地板护板45与形成有前搁脚部43的前地板护板42相连接。
更详细地说就是,后地板护板45具有:与前地板护板42相连接的前部水平部49;从该前部水平部49上的左右两侧后缘分别向上方立起的上立部50,该上立部50可避开座椅下罩46;从该两上立部50的上缘分别向后下方延伸的上述后搁脚部48。两后搁脚部48在俯视图中位于前述座椅主体56的后部两侧,且油箱80位于两后搁脚部48之间。此外,使后搁脚部48与前搁脚部43同样向后下方(前上方)倾斜,用于在制动时等容易支承乘员的脚。
后地板护板45的最上部是上立部50的上缘部(搁脚部的前缘部),为了形成与该最上部平齐的上缘部,在后地板护板45上的前部水平部49以及后搁脚部48的车宽方向外侧缘部上分别形成向上方立起的前侧壁部51以及后侧壁部52。在这些前后侧壁部51、52 的内部配设有车架5上的下侧车架6a。
座椅下罩46在俯视图中呈向后方敞开的“U”字形,并以覆盖杂物箱63的前方以及两侧的外周壁部53为主构成。将在外周壁部53上的圆弧状前端部设计在俯视图中大致位于后地板护板45的前部水平部49的中央位置上,左右后端部与后壁部47抵接。
在座椅下罩46的上端部以沿前述座椅主体56的外周形状的方式形成有俯视图呈椭圆状的罩子上部开口85。在罩子上部开口85的后端部内侧配置有座椅支承架65的前端部,前述座椅主体56的后端部卡止在上述座椅锁扣64上,该座椅锁扣64安装于该座椅支承架65的前端部上。为了避开该座椅支承架65的前端部以及座椅锁扣64,将杂物箱63的后端部设计成位于座椅支承架65的前端部的前方(参照图3)。
因此,在座椅下罩46内的座椅支承架65前端部的下方(换句话说,是前述座椅主体56后端部的下方或靠背57的下方)形成有一定大小的空间K,该空间K在上下方向横跨座椅支承架65的前端部及油箱80的上表面之间。空间K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杂物箱63及后部座椅59之间,在该空间K内的左侧配置有上述进气管38的前端部,在右侧配置有上述油箱80的加油口82(参照图4、5)。
而且,为了能向座椅下罩46内的加油口82加油,将该座椅下罩46的一部分构成盖子(即燃油箱盖)86。
如图3、4、5所示,盖子86位于座椅下罩46的外周壁部53右侧,并被设置在如下范围内,即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占据整个座椅下罩46的上下宽度,在前后方向上从座椅支承架65的前端部到后壁部47的面前,并用于对在该范围内形成的外周壁部53的右侧开口87进行开闭操作。
在该盖子86的关闭状态下,将其下端部的锁止爪88卡止在右侧开口87的下端部上,并且,使安装在上部的锁芯89的卡止部卡止在右侧开口87的上部,由此将从座椅下罩46上卸下的动作限制再预定的状态并固定在该状态。
另外,通过操作锁芯89,解除与右侧开口87上部的锁止,使盖子86从上述关闭状态变成可转动的状态,以使其上部以其下端部为中心向外侧移动,并打开右侧开口87(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进而可向处于该右侧开口87下端部很近位置的内侧加油口82进行加油作业。此外,在座椅下罩46内设有内罩90,即使在打开盖子86时,该内罩90也能遮盖加油口82内侧部位加油口82的周边。
如图3所示,在座椅下罩46前部内侧的后地板护板45的前部水平部49附近,配设有车辆1的电池92。电池92配置在杂物箱63的前方,其自身的下部位于前部水平部49上表面的下方。为了支承该电池92,在后地板罩44的前部下侧一体地形成有向上方敞口的箱状电池收纳部93。
这里,同时参照图4、6进行说明。座椅下罩46(外周壁部53)的前端部作为分体的电池罩94,制成能拆装的结构,通过拆下该电池罩94并打开座椅下罩46前端部的前部开口95,能对座椅下罩46内侧的电池92进行维修等。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油箱设置结构适用于具有如下结构的车辆1,即,在驾驶员M1用的前部座椅55的后方设置后部乘员M2用的后部座椅59,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55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M2用的后搁脚部48,且在上述前部座椅55的下方设置油箱80,将上述油箱80的加油口82配置在上述后部乘员M2用的后搁脚部48的车宽方向内侧。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驾驶员M1乘座在前部座椅55上的状态下,也能向油箱80加油,并且,能很容易地进行加油作业。
另外,对于上述油箱的配置结构,上述前部座椅55能以设置在其前部的铰链轴H1为中心转动地被支承,另一方面,该前部座椅55的后部能锁止地支承在设置于车身上的座椅支承架65上,通过将上述加油口82配置在上述座椅支承架65的下方,能有效地利用在座椅支承架65下方产生的空间(空间K),并将该空间作为加油作业用的空间。
另一方面,对于上述油箱的配置结构,通过在上述前部座椅55的下方且在上述油箱80的上方设置杂物箱63,在该杂物箱63与上述后部座椅59之间配置上述加油口82,能有效地利用在杂物箱63和位于其后方的后部座椅59之间产生的空间(空间K),并将其作为加油作业用的空间。
而且,对于上述油箱的配置结构,通过将上述后部乘员M2用的后搁脚部48及覆盖上述杂物箱63侧面的座椅下罩46制成一体,并在该罩子上设置覆盖上述加油口82的盖子86,能将油箱80侧面的后搁脚部48与覆盖该油箱80上方杂物箱63侧面的座椅下罩46制成一体,进而有效地减少部件个数,且能在上述座椅下罩46内,通过开关盖子86能更加容易地向与杂物箱63一起配置的油箱80加油。
而且,对于上述油箱的配置结构,在上述座椅下罩46上的上述杂物箱63的前方一侧,一体地形成电池收纳部93,因此,该电池收纳部93与加油口82的配置相同,由于能简化电池92的存取,所以,能很容易地对电池进行维护。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其中,车辆构成如下:在车宽方向中央所具有的驾驶员用的前部座椅的后方设置左右两个后部乘员用的后部座椅,并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侧面设置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且在上述前部座椅的下方在上述后部乘员用的左右的搁脚部之间设置杂物箱和油箱,其特征是:
将上述油箱的前部以进入所述杂物箱上的向后上方倾斜的后部的下方的方式进行设置,
将上述油箱的加油口配置在与上述后部乘员用搁脚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上的车辆的内侧且配置在上述杂物箱的后方,并且在上述油箱的后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上方倾斜地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其特征是:上述前部座椅被支承在设置于其前部的轴上,且能以该轴为中心转动,另一方面,该前部座椅的后部被支承在设置于车身上的座椅支承架上,且可锁止在该座椅支承架上,在上述座椅支承架的下方配置上述加油口。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杂物箱和上述后部座椅之间配置上述加油口,并且设置能够遮盖加油口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位的内罩。
4.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其特征是:将上述后部乘员用的搁脚部和覆盖上述杂物箱侧面的罩子制成一体,在该罩子上设置覆盖上述加油口的盖子,该盖子以其下端部为中心开关。
5.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罩子上的上述杂物箱的前方一侧一体地形成电池收纳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06734A JP4571033B2 (ja) | 2005-07-15 | 2005-07-15 |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配置構造 |
JP206734/2005 | 2005-07-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95950A CN1895950A (zh) | 2007-01-17 |
CN1895950B true CN1895950B (zh) | 2011-07-27 |
Family
ID=37608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8858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95950B (zh) | 2005-07-15 | 2006-06-06 | 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571033B2 (zh) |
CN (1) | CN1895950B (zh) |
IT (1) | ITTO2006042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020362B1 (ko) * | 2008-02-28 | 2011-03-09 | 혼다 기켄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차량의 연료공급장치 |
JP7024681B2 (ja) * | 2018-10-16 | 2022-02-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におけるリアシート下構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26439A (en) * | 1985-10-05 | 1988-02-23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runk structure in scooter-type vehicles |
CN2488795Y (zh) * | 2001-07-13 | 2002-05-01 | 浙江模具厂 | 有头盔箱骑式摩托车 |
CN1353066A (zh) * | 2000-11-09 | 2002-06-12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车座设置结构 |
CN1090116C (zh) * | 1998-02-18 | 2002-09-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油箱设置构造 |
CN1504378A (zh) * | 2002-12-03 | 2004-06-16 | ���\�й�ҵ��ʽ���� | 踏板型摩托车的燃油开关操纵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14848B2 (ja) * | 1995-06-30 | 2002-08-1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タンデムシート付き自動二輪車 |
JP4386304B2 (ja) * | 1999-08-31 | 2009-12-1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JP2001097272A (ja) * | 1999-09-30 | 2001-04-10 | Suzuki Motor Corp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JP4135717B2 (ja) * | 2005-01-26 | 2008-08-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 |
-
2005
- 2005-07-15 JP JP2005206734A patent/JP457103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6-06 CN CN2006100885848A patent/CN189595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6-13 IT ITTO20060424 patent/ITTO20060424A1/it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26439A (en) * | 1985-10-05 | 1988-02-23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runk structure in scooter-type vehicles |
CN1090116C (zh) * | 1998-02-18 | 2002-09-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油箱设置构造 |
CN1353066A (zh) * | 2000-11-09 | 2002-06-12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车座设置结构 |
CN2488795Y (zh) * | 2001-07-13 | 2002-05-01 | 浙江模具厂 | 有头盔箱骑式摩托车 |
CN1504378A (zh) * | 2002-12-03 | 2004-06-16 | ���\�й�ҵ��ʽ���� | 踏板型摩托车的燃油开关操纵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ITTO20060424A1 (it) | 2007-01-16 |
JP4571033B2 (ja) | 2010-10-27 |
CN1895950A (zh) | 2007-01-17 |
JP2007022286A (ja) | 2007-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23078B (zh) | 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 | |
CN102069873B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 |
EP3450289B1 (en) | Vehicle | |
CN101531223A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3079899A (zh) | 用于具有混合动力驱动装置或电机的机动车的碰撞能量吸收结构 | |
CN1810550A (zh) | 气囊和气囊装置 | |
CN101531228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12888591B (zh) | 移动体 | |
AU2017292237B2 (en) | Vehicle | |
JP3577356B2 (ja) | 四輪車両における燃料タンク構造 | |
CN102639392B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座支撑结构 | |
CN1895950B (zh) | 车辆的油箱设置结构 | |
CN102139728B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101423083B (zh) | 车辆的物品收纳结构 | |
CN101468679B (zh) | 机动两轮车的收纳箱结构 | |
US9327621B2 (en) | Storage structure of off-road vehicle | |
CN101348145A (zh) | 跨骑式车辆 | |
JP2005029057A (ja) | 車両エンジンルーム内の補機配設構造 | |
CN100364808C (zh)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
CN102442381A (zh) | 小型摩托车中的罐的配置结构 | |
JP2001199283A (ja) | 小型車両 | |
CN100404358C (zh) | 机动两轮车的头盔保持架安装构造 | |
CN101386314B (zh) | 跨乘型车辆 | |
CN101175666A (zh) | 摩托车 | |
JP6181397B2 (ja) | 電動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 Termination date: 2013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