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49763A - 发送装置以及峰值抑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以及峰值抑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49763A CN1849763A CNA2004800262460A CN200480026246A CN1849763A CN 1849763 A CN1849763 A CN 1849763A CN A2004800262460 A CNA2004800262460 A CN A2004800262460A CN 200480026246 A CN200480026246 A CN 200480026246A CN 1849763 A CN1849763 A CN 18497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veform
- frequency
- peak value
- unit
- recep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114859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strain 972 / ATCC 24843) crk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04L27/2623—Reduction thereof by clipping
- H04L27/2624—Reduction thereof by clipping by soft clipp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06—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the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07—Efficiency-related asp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送装置,使用通信频带中的一部分频率来抑制峰值,由此可以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量。在该装置里,调制单元(102)将发送数据进行自适应调制。合成单元(103)将发送数据的波形和反向复本的波形进行合成处理,并抑制阈值以上的峰值。峰值判定单元(111)判定在发送信号里是否存在阈值以上的峰值。反向复本生成单元(112),当存在阈值以上的峰值时,在将阈值以上的峰值的波形提取出来的同时生成反向复本,该反向复本具有该提取出来的波形的反向特性。子带选择单元(114)在MCS被设定的各个副载波里,选择对接收质量具有较大的充裕度的副载波的频率,并将选择了的频率的范围里的反向复本输出到合成单元(10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装置以及峰值抑制方法,涉及比如利用OFDM方式将发送信号发送时的发送装置以及峰值抑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由于利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的多载波通信装置抗多路径以及衰落的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高质通信,作为可以实现高速无线传输的装置广受注目。在OFDM方式的通信里,因为将发送数据转换成并行数据后再叠加在多个副载波上来传输,所以每个副载波之间没有相关。由此,各个副载波的相位重叠在一起的话,作为OFDM码元会具有非常大的信号振幅。如此,各个副载波的相位重叠在一起的话,在发送时信号的峰值电压会变高,需要在放大发送信号时能包括峰值功率的动态范围的放大器。这样不仅放大器会大型化,就连消耗功率也会同时增加。而且,发送时信号的峰值功率会变大,需要能够在大范围保持线性的放大器,因此也就需要昂贵的放大器。
因此,利用限幅器将发送信号整体的振幅变小,通过进行振幅限制的处理来抑制峰值功率的方法(比如专利文献1),以及进行称为消波的只抑制峰值的处理来抑制峰值电压的方法是公知的。
在这样抑制峰值时,将峰值抑制信息包含在数据里一起发送的发送装置是公知的。接收从这样的发送装置发送的数据的接收装置,通过利用峰值抑制信息,将被抑制的峰值复原,由此可以不出差错地将数据解码。
另一方面,在OFDM方式的通信里,使用以下系统:基站装置使通信终端装置将通信终端装置的每个副载波的接收质量报告给自己,并且根据报告的接收质量,将适当多数量的副载波分配(频分用户复用)给各个用户,而且给每个副载波选择MCS(Modulation CodingSchemes,调制编码方式)。也就是,基站装置根据线路质量,对各个通信终端装置分配可以满足它们所期望的通信质量(比如最低传输率、差错率)且频率利用率最高的副载波,然后通过选择高速的MCS给各个副载波并进行数据发送,由此在多个用户之间进行高速的数据通信。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9-18451号公开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因为现有的发送装置以及峰值抑制方法,不考虑分配了规定的MCS的各个副载波的接收质量而将峰值抑制信息都包含在发送数据里,所以对被设定MCS的各个副载波,为了满足它们期望的差错率而将接收质量没有余量的副载波成分进行抑制处理时,系统整体的吞吐量出现较大恶化的问题。
本发明旨在通过利用通信频带中的一部分频率来抑制峰值,由此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本发明的发送装置,将基于表示通信对方的接收质量的接收质量信息而进行频分复用处理的发送信号发送,包括:决定单元,按每个频率来决定MCS的参数;检测单元,检测出发送信号里的峰值;生成单元,生成波形,该波形具有所述峰值的波形的反向特性;合成单元,利用频率将所述具有反向特性的波形合成在所述发送信号的波形上,该频率与按每个频率来决定的MCS参数中表示通信对方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值以及关于所述接收质量的固有下限值的差最大的MCS参数对应;发送单元,将合成了所述反向特性的波形的所述发送信号发送出去。
本发明的峰值抑制方法,将基于表示通信对方的接收质量的接收质量信息而进行频分复用处理的发送信号进行峰值抑制,包括:决定步骤,按每个频率来决定调制编码方式的参数;检测步骤,检测出发送信号里的峰值;生成步骤,生成波形,该波形具有所述峰值的波形的反向特性;合成步骤,使用频率将所述具有反向特性的波形合成在所述发送信号的波形上,该频率与按每个频率来决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中表示通信对方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值以及关于所述接收质量的固有下限值的差最大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对应。
根据本发明,通过利用通信频带中的一部分频率来抑制峰值,可以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装置结构的方框图;
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MCS表格的图;
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装置动作的流程图;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信号的波形中时间和PAPR关系的图;
图5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信号的波形中时间和振幅关系的图;
图6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复本中时间和振幅关系的图;
图7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反向复本中时间和振幅关系的图;
图8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副载波的图;
图9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BLER和CIR关系的图;
图10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接收质量的充裕度的图;
图11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反向复本的经FFT处理后的波形的图;
图12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信号的PAPR的柱状分布图;
图13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信号的Eb/No和BER的关系的图;
图14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装置动作的流程图;
图15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副载波的图;
图16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BLER和CIR关系的图;
图17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接收质量的余量的图;
图18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无线通信装置动作的流程图;
图19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无线通信装置动作的流程图;
图20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无线通信装置结构的方框图;
图21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无线通信装置结构的方框图;
图22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无线通信装置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100的结构的方框图。
编码单元101根据发送参数决定单元123输入的编码率信息,用规定的编码率将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并将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2。
调制单元102根据发送参数决定单元123输入的调制方式信息,用规定的调制方式将由编码单元101输入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发送数据输出给合成单元103。
合成单元103,根据FFT单元116输入的具有阈值以上的波形的反向特性的波形(以下称为“反向复本”)信息的反向复本信息,将由调制单元102输入的发送数据的波形和反向复本在频率轴上合成,并输出到串并(以下称为“S/P”)转换单元104。
S/P转换单元104,将由合成单元103输入的发送数据进行从串行数据形式转换为并行数据形式的处理,并输出到反向傅立叶变换(以下称为“IFFT”)单元105。
作为反向正交转换单元的IFFT单元105,将由S/P转换单元104输入的发送数据进行IFFT处理,输出到保护区间(以下称为“GI”)加插单元106以及最大功率对平均功率比(以下称为“PAPR”)计算单元109。
GI加插单元106,将GI加插到由IFFT单元105输入的发送数据里,并输出到无线发送处理单元107。
无线发送处理单元107,将由GI加插单元106输入的发送数据进行从基频上变频到无线频率等的处理,并经由天线108发送出去。
PAPR计算单元109,通过由IFFT单元105输入的经IFFT处理后的发送数据计算出PAPR,并将计算结果输出到峰值判定单元111。
截止指示单元110,将用来消除发送数据振幅的阈值信息的PAPR信息输出到峰值判定单元111。
作为峰值检测单元的峰值判定单元111,将由PAPR计算单元109输入的PAPR计算结果和由截止指示单元110输入的阈值信息相比较,判定表示阈值以上的PAPR的峰值是否存在。然后,峰值判定单元111,当表示阈值以上的PAPR的峰值存在时,将包含峰值的阈值以上的发送数据的波形信息输出到反向复本生成单元112。
作为波形生成单元的反向复本生成单元112,根据由峰值判定单元111输入的波形信息,将输入的波形信息消除的波形也就是反向复本生成,并将反向复本信息输出到子带选择单元114。
子带指示单元113,根据由余量算出单元124输入的对各个副载波的接收质量的充裕度信息的余量信息,发出指示给子带选择单元114,使其在通信频带里选择由对接收质量的充裕度最大的副载波构成的子带的频带。
作为选择单元的子带选择单元114,选择由子带指示单元113指示的规定子带,只将选择了的子带的频带中的由反向复本生成单元112输入的反向复本输出到带通滤波器(以下称为“BPF”)115。
BPF115,根据由子带选择单元114输入的反向复本信息,从由反向复本生成单元112生成的用来消除波形的反向复本中,将由反向复本的子带指示单元113指示的子带频带以外的不必要频带成分消除,并输出到傅立叶变换(以下称为FFT)单元116。
作为正交转换单元的FFT单元116,根据由子带选择单元114输入的去掉了不需要的频带成分的反向复本信息,将反向复本进行FTT处理,并输出到合成单元103。
无线接收处理单元118,将由天线117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从无线频率下变频成基频等的处理,并输出到GI删除单元119。
GI删除单元119,从由无线接收处理单元118输入的接收信号中,将GI删除并输出到FFT单元120。
FFT单元120,将由GI删除单元119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FFT处理,并输出到调制单元121。
调制单元121,将由FFT单元120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调制,并输出到解码单元122。
解码单元122,将由调制单元121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解码,并输出到发送参数决定单元123的同时得到接收数据。
发送参数决定单元123,基于由解码单元122输入的接收数据,每个副载波利用表示通信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的接收质量信息的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数)以及接收功率信息等,选择表示解调方式以及编码率的组合的MCS(MCS参数)。也就是,发送参数决定单元123,如图2所示,具有MCS与解调方式以及编码率相关连的MCS表格,基于由解码单元122输入的接收信号,求出由通信终端装置报告的表示通信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值的接收CIR(Carrier to Interference Ratio,载波干扰比),用求出的CIR并参照MCS表格为每个副载波选择MCS。然后发送参数决定单元123,将被选择的各个副载波的MCS作为MCS信息输出到子带指示单元113。另外,发送参数决定单元123,将表示所选择的MCS的调制方式的信息的调制方式信息输出到调制单元102,同时将表示所选择的MCS的编码率的信息的编码率信息输出到编码单元101。在图2里,MCS表示按0到7的顺序传输效率越来越高,MCS7为最高的传输效率。
余量算出单元124,基于由解码单元122输入的接收数据,求出表示通信终端装置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值的接收CIR,并用由发送参数决定单元123输入的MSC信息和求出的接收CIR,通过每个接收CIR和MCS的固有的值的下限值的差,算出每个副载波的对接收质量的充裕度,将算出的充裕度信息的余量信息输出到子带指示单元113。另外,关于各个副载波,对接收质量的余量的求出方法后述。
接下来,关于无线通信装置100的峰值抑制动作,利用图3~图11说明。图3表示无线通信装置100的峰值抑制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IFFT单元105将发送数据进行IFFT处理(步骤ST301)。
接下来,PAPR计算单元109测定PAPR(步骤ST302)。
接下来,峰值判定单元111如图4所示,根据由截止指示单元110输入的阈值信息,判定每个码元是否存在PAPR为阈值(α)以上的峰值(步骤ST303)。
当PAPR为阈值α以上的峰值存在时,反向复本生成单元112,如图5所示,在发送信号的时间和振幅的关系里,将振幅在阈值(β)以上以及振幅在阈值(-β)以下的波形信息501、502、503、504提取出来,如图6所示,生成波形信息501的复本601,波形信息502的复本602,波形信息503的复本603,波形信息504的复本604(步骤ST304)。
接下来,反向复本生成单元112,如图7所示,生成具有复本601的反向特性的反向复本701,具有复本602的反向特性的反向复本702,具有复本603的反向特性的反向复本703,具有复本604的反向特性的反向复本704(步骤ST305)。
接下来,子带选择单元114,选择由子带指示单元113指示的子带(步骤ST306),BPF115只输出根据子带指示单元113所指示的子带频带中的反向复本。具体地说,在通信频带F3中,如图8所示,当分配给频段1中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数据选择了图2里的MCS6并由16QAM调制,而且分配给频段2中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数据选择了MCS3并由QPSK调制时,子带选择单元114考虑对各个波段的接收质量的充裕度,选择余量最大的波段。
图9是表示块误码率(以下称为“BLER”)和CIR的关系的图。对满足所期望的BLER的阈值H,如图2和图9所示,-1dB~1dB为可设定成MCS=1的范围,1dB~2.5dB为可设定成MCS=2的范围,2.5dB~3.5dB为可设定成MCS=3的范围,3.5dB~5.0dB为可设定成MCS=4的范围,5dB~7.5dB为可设定成MCS=5的范围,7.5dB~10.0dB为可设定成MCS=6的范围,10.0dB以上为可设定成MCS=7的范围。各个MCS的接收CIR的下限值,设定为MCS=1时为-1dB,设定为MCS=2时为1dB,设定为MCS=3时为2.5dB,设定为MCS=4时为3.5dB,设定为MCS=5时为5.0dB,设定为MCS=6时为7.5dB,设定为MCS=7时为10.0dB,实际上设定的MCS的接收CIR的下限值和实际上求出的通信终端装置的接收CIR的差为充裕度。此时,频段1的接收CIR为9.5dB,频段2的接收CIR为3dB时,余量算出单元124算出作为频段1的充裕度(余量)9.5-7.5=2.0dB,算出作为频段2的充裕度(余量)3.0-2.5=0.5dB,子带指示单元113根据图10,选择充裕度最大的子带1。
接下来,FFT单元116,将被选择的频段1的反向复本进行FFT处理(步骤ST307)。通过将频段1的反向复本进行FFT处理,可以得到如图11所示的波形。因为频段1以外的频段2的反向复本,未由子带选择单元114输出,所以经过FFT处理后的波形只为图11里的实线部分。
接下来,合成单元103将发送信号和经FFT处理后的频段1的反向复本(图11的实线部分的波形)进行合成处理(步骤ST308)。通过像这样在频段1将反向复本和发送信号合成,分配给频段1的副载波的发送数据发生差错的可能性会增大。但是,在频段1将反向复本和发送信号合成时,与在通信频带F3整体将反向复本和发送信号合成相比,因为在频段2不将反向复本和发送信号合成,所以发送数据整体的差错特性的恶化会小。另外,频段1的发送数据即使发生差错,由于频段1的发送数据对发送质量的充裕度大,通过进行重发等的处理,可以使频段1的发送数据不出差错地解码。另外,在步骤ST303里,如果PAPR小于阈值α时,不进行反向复本和发送信号合成的处理。
图12以及图13表示模拟的结果。图12表示根据现有技术在整个频带进行峰值抑制处理(消波)时的PAPR的柱状图分布图,图13为表示根据现有技术将峰值抑制的阈值设为可变时,每个比特的功率对噪声比(Eb/No)和BER的关系的图。
在图12,P1表示阈值为4dB的峰值抑制时的PAPR的柱状分布图,P2表示阈值为5dB的峰值抑制时的PAPR的柱状分布,P3表示阈值为6dB的峰值抑制时的PAPR的柱状分布,P4表示阈值为7dB的峰值抑制时的PAPR的柱状分布,P5表示阈值为8dB的峰值抑制时的PAPR的柱状分布,P6表示阈值为9dB的峰值抑制时的PAPR的柱状分布,P7表示阈值为10dB的峰值抑制时的PAPR的柱状分布,P8表示不进行峰值抑制处理时的PAPR的柱状分布。由图12可知,通过峰值抑制处理,使用阈值后,较大的PAPR消失了。但是因为峰值成分也随之消失,如图13所示发生了BER的恶化。
在图13,C1表示将阈值设定为4dB时的Eb/No和BER的关系,C2表示将阈值设定为5dB时的Eb/No和BER的关系,C3表示将阈值设定为8dB时的Eb/No和BER的关系。通过图13可知,比起将阈值设定为4dB来,将阈值设定为5dB时的差错率要小;比起将阈值设定为5dB来,将阈值设定为8dB时的差错率要小。由图12以及图13可知,将阈值变小的话,虽然可以降低PAPR,但是会使BER恶化。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由于可以将抑制峰值而导致恶化的因素分配在设定了对接收质量充裕度大的MCS的副载波上,所以可以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实施方式2)
图14表示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峰值抑制处理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装置具有和图1相同的结构,所以在此省略对其说明。
关于无线通信装置所进行的峰值抑制处理的动作,利用图14以及图15来说明。
首先,IFFT单元105,将发送数据进行IFFT处理(步骤ST1401)。
接下来,PAPR计算单元109,测定PAPR(步骤ST1402)。
接下来,峰值判定单元111,如图4所示,根据由截止指示单元110输入的阈值信息,判定是否存在PAPR为阈值(α)以上的峰值(步骤ST1403)。
当PAPR为阈值(α)以上的峰值存在时,子带选择单元114设定K=0(步骤ST1404)。
接下来,子带选择单元114,选择N个(N为自然数而且其数目在通信频带中的所有子带数目以下)由子带指示单元113所指示的子带(步骤ST1405),并只将所选择的N个子带的频带中的反向复本输出。比如,子带选择单元114,在通信频带里,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当分配给频段1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数据选择MCS6并由16QAM调制,而且分配给频段2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数据选择MCS3并由QPSK调制,同时分配给频段3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数据选择MCS3并由QPSK调制时,子带选择单元114,考虑各个频段的对接收质量的充裕度来选择充裕度最大的频段。图16是表示BLER和CIR的关系的图,设定得和图9相同。然后,当频段1的接收CIR为9.5dB,频段2的接收CIR为3dB,同时频段3的接收CIR为2.6dB时,余量算出单元124,算出作为频段1的充裕度(余量)9.5-7.5=2.0dB,作为频段2的充裕度(余量)3.0-2.5=0.5dB,作为频段3的充裕度(余量)2.6-2.5=0.1dB,子带指示单元113根据图17,选择充裕度最大的频段1。
接下来,FFT单元116,将被选择的频带1的反向复本进行FFT处理(步骤ST1406)。通过在频段1将反向复本进行FFT处理,可以得到如图11所示的波形。因为频段1以外的反向复本,未由子带选择单元114输出,所以经过FFT处理后的波形只为图11里的实线部分。
接下来,合成单元103,将发送信号和经FFT处理后的反向复本(图11的实线部分的波形)进行合成处理(步骤ST1407)。
接下来,峰值判定单元111再次判定,在反向复本合成后经IFFT处理的发送数据里,是否存在阈值α以上的峰值(步骤1408)。
当发送数据里存在阈值α以上的峰值时,子带选择单元114重新选择K个新增子带(步骤ST1409)。具体地说,子带选择单元114,如图17所示,作为新增子带选择了对接收质量的充裕度大小仅次于频段1的频段2。
另外,无线通信装置直到阈值α以上的峰值不存在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T1405~步骤ST1408的处理。换言之,无线通信装置,只要阈值α以上的峰值还存在,就一直选择通信频带中的所有的频段(直到N的最大值),反复进行步骤ST1405~步骤ST1409的处理。
在步骤ST1408里,当阈值α以上的峰值不存在时,无线通信装置100就结束峰值阈值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T1403里,当阈值α以上的峰值不存在时,无线通信装置就结束峰值阈值处理。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除了所述实施方式1的效果以外,直到阈值α以上的峰值不存在为止,依次选择新增子带而扩大合成反向复本的频带,因此可以防止1个频段的发送数据的差错率发生恶化。
(实施方式3)
图18以及图19是表示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峰值抑制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3的无线通信装置具有和图1相同的结构,所以在此省略对其说明。
关于无线通信装置所进行的峰值抑制处理的动作,利用图18以及图19来说明。
首先,IFFT单元105,将发送数据进行IFFT处理(步骤ST1801)。
接下来,PAPR计算单元109,测定PAPR(步骤ST1802)。
接下来,峰值判定单元111,如图4所示,根据由截止指示单元110输入的阈值信息,判定是否存在PAPR为阈值α以上的峰值(步骤ST1803)。
当PAPR为阈值α以上的峰值存在时,FFT单元116将反向复本进行FFT处理(步骤ST1804)。
接下来,合成单元103在规定的通信频带中,将发送信号和反向复本进行合成处理(步骤ST1805)。
接下来,峰值判定单元111,将反向复本和发送信号进行合成处理后,再次判定发送信号里是否存在阈值α以上的峰值(步骤ST1806)。
当阈值α以上的峰值不存在时,子带选择单元114,选择K个对接收质量的充裕度最小的子带(步骤ST1807)。具体来说,子带选择单元114,在通信频带中,如图17所示,选择一个对接收质量的充裕度最小的频段3。
接下来,子带选择单元114,从通信频带中的频段1~频段3的所有频段中,将频段3去掉,选择剩余的频段1以及频段2(步骤ST1808)。
接下来,子带选择单元114,每进行一次选择子带的处理就计数一次,并判定总计数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次数(步骤ST1809)。
当总计数还未达到规定的次数时,子带选择单元114,判定峰值判定单元111是否检测出了峰值(步骤ST1810)。
当峰值判定单元111没有检测出峰值时,子带选择单元114,在通信频带中被选剩下来的子带中,再次选择K个对接收质量的充裕度最小的子带(步骤ST1807)。具体来说,子带选择单元114,在通信频带被选剩下来的频段1以及频段2中,选择K个对接收质量的充裕度最小的频段2的子带。接下来,子带选择单元114,选择从选择对象的子带中去掉频段2而剩下来的频段1(步骤ST1808)。直到在步骤ST1809里,达到了规定的次数;或是在步骤ST1810里,检测出了阈值α以上的峰值为止,反复进行步骤ST1807~步骤ST1810的处理。
在步骤ST1810里,通过峰值判定单元111检测出峰值时,子带选择单元114,将刚刚去掉的K个子带作为重新选择子带复原(步骤ST1811)。具体地说,子带选择单元114,只选择了频段3而且刚刚将频段2从选择对象中去掉时,将频段2作为选择对象的频段复原,选择频段1。
接下来,FFT单元116,将通过反向复本生成单元112生成的反向复本进行FFT处理(步骤ST1812)。
接下来,合成单元103,将发送信号和经FFT处理后的反向复本进行合成处理(步骤ST1813)。
在步骤ST1806,存在阈值α以上的峰值时,FFT单元116进一步将反向复本进行FFT处理(步骤ST1812),并将反向复本和发送信号进行合成处理(步骤ST1813)。
另一方面,在步骤ST1809里,当总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子带选择单元114,判断为不存在阈值以上的峰值,不进行峰值抑制而结束处理。
另外,在步骤ST1803里,当阈值α以上的峰值不存在时,判断为不存在阈值以上的峰值,不进行峰值抑制而结束处理。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3,除了所述实施方式1的效果以外,还可以防止如下情形发生,即当峰值抑制后峰值未被检测出来而且过剩地抑制峰值时,直到峰值被检测出来为止都会依次减少选择子带的数目,同时当峰值被检测出来时将反向复本和发送信号进行合成处理,如此会不必要地抑制峰值而导致差错率恶化。
(实施方式4)
图2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无线通信装置2000的结构的方框图。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无线通信装置2000,在如图1所示的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装置100里,如图20所示追加了消波单元2001。另外,在图20里,和图1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号码,在此省略对其说明。
消波单元2001,将由IFFT单元105输入的发送数据进行消波处理,并输出到GI加插单元106。换言之,消波单元2001,将预先设定的阈值和发送数据的信号电平相比较,当信号电平高于阈值时,将信号电平抑制到阈值,并输出到GI加插单元106;当信号电平不足于阈值时,将信号电平原封不动地输出到GI加插单元106。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4,因为除了所述实施方式1的效果以外,在将反向复本和发送数据进行合成处理后,再进行消波处理,所以可以确实地抑制峰值。
(实施方式5)
图2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无线通信装置2100的结构的方框图。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无线通信装置2100,在如图1所示的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装置100里,如图21所示去掉了FFT单元116,具有S/P转换单元2101、IFFT单元2102以及合成单元2103来代替合成单元103、S/P转换单元104以及IFFT单元105。另外,在图21里,和图1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号码,在此省略对其说明。
S/P转换单元2101,将由调制单元102输入的发送数据进行从串行数据形式转换为并行数据形式的处理,并输出到IFFT单元2102。
IFFT单元2102,将由S/P转换单元2101输入的发送数据进行IFFT处理,并输出到合成单元2103。
合成单元2103,将由IFFT单元2102输入的发送数据的波形和由子带选择单元114输入的反向复本在时间轴上合成,并输出到GI加插单元106。
接下来,关于无线通信装置2100进行抑制峰值处理的动作,利用图22说明。图22表示无线通信装置2100的峰值抑制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IFFT单元2102将发送数据进行IFFT处理(步骤ST2201)。
接下来,PAPR计算单元109,测定PAPR(步骤ST2202)。
接下来,峰值判定单元111,如图4所示,根据由截止指示单元110输入的阈值信息,判定是否存在PAPR为阈值(α)以上的峰值(步骤ST2203)。
当存在PAPR为阈值α以上的峰值时,在反向复本生成单元112,如图5所示,在发送信号的时间和振幅的关系里,将振幅在阈值(β)以上以及振幅在阈值(-β)以下的波形信息提取出来,并生成如图6所示的复本(步骤ST2204)。
接下来,反向复本生成单元112,如图7所示,生成反向复本,该反向复本具有生成的复本的反向特性(步骤ST2205)。
接下来,子带选择单元114选择由子带指示单元113所指示的子带(步骤ST2206),BPF115将由子带指示单元113所指示的子带频带里的反向复本输出。具体来说,子带选择单元114,在通信频带中,如图10所示,当分配给频段1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数据选择MCS6并以16QAM调制;而且分配给频段2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数据选择MCS3并以QPSK调制时,子带选择单元114,考虑各个频段的对接收质量的充裕度来选择充裕度最大的频段。然后,当频段1的接收CIR为9.5dB,频段2的接收CIR为3dB,余量算出单元124,算出作为频段1的充裕度(余量)9.5-7.5=2.0dB,作为频段2的充裕度(余量)3.0-2.5=0.5dB,子带指示单元113根据图10,选择充裕度最大的频段1。
接下来,合成单元2103将发送信号和经IFFT处理后的反向复本进行合成处理(步骤ST2207)。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5,除了所述实施方式1的效果以外,因为没有必要将发送数据整体进行反复的IFFT处理,所以可以简单地进行峰值抑制处理。
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地无线通信装置,可以适用于基站装置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另外,用于所述各实施方式说明的各功能块,典型地由集成电路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来实现。这些既可以分别实行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实行单芯片化。
这里,虽然称做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集成电路)、系统LSI(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超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极大LSI(极大规模集成电路)。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技术不只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利用将LSI内部的电路块连接或设定重新配置的可重配置处理器(ReconfigurableProcessor)。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替换LSI集成电路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也有应用生物工程学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申请基于2003年9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3-341655号。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作为参考。
工业实用性
关于本发明的发送装置以及峰值抑制方法,通过使用通信频带中的一部分频率来抑制峰值,具有防止发送数据整体的差错率特性发生恶化现象的效果,对抑制峰值有益。
Claims (7)
1.一种发送装置,将基于表示通信对方的接收质量的接收质量信息而进行频分复用处理的发送信号发送,包括:
决定单元,按每个频率来决定调制编码方式的参数;
检测单元,检测出发送信号里的峰值;
生成单元,生成波形,该波形具有所述峰值的波形的反向特性;
合成单元,利用频率将所述具有反向特性的波形合成在所述发送信号的波形上,该频率与按每个频率来决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中表示通信对方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值以及关于所述接收质量的固有下限值的差最大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对应;以及
发送单元,将合成了所述反向特性的波形的所述发送信号发送出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还包括选择单元,在每次所述峰值被检测出来时,按照所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述差的由大到小的顺序来选择频率;其中,所述合成单元使用选择了的频率,将所述具有反向特性的波形合成在所述发送信号的波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检测单元,在合成了所述具有反向特性的波形的所述发送信号里,检测峰值;并且还包括选择单元,在合成了所述具有反向特性的波形的所述发送信号里,没有检测出峰值时,选择按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述差的由小到大的顺序将频率从通信频带中的频率里去掉后的剩余的频率;其中所述合成单元,在所述剩余的频率里,将所述具有反向特性的波形合成在所述发送信号的波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选择单元,按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的所述差的由小到大的顺将频率从通信频带中的频率里去掉,且将该处理最多反复进行规定次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合成单元,在频率轴上,将所述具有反向特性的波形合成在所述发送信号的波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还包括反向正交转换单元,将所述发送信号进行反向正交转换处理;其中所述合成单元,将所述具有反向特性的波形合成在所述经反向正交转换处理后的发送信号上。
7.一种峰值抑制方法,将基于表示通信对方的接收质量的接收质量信息而进行频分复用处理的发送信号进行峰值抑制,包括:
决定步骤,按每个频率来决定调制编码方式的参数;
检测步骤,检测出发送信号里的峰值;
生成步骤,生成波形,该波形具有所述峰值的波形的反向特性;以及
合成步骤,使用频率将所述具有反向特性的波形合成在所述发送信号的波形上,该频率与按每个频率来决定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中表示通信对方的接收质量的测定值以及关于所述接收质量的固有下限值的差最大的调制编码方式参数对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41655/2003 | 2003-09-30 | ||
JP2003341655 | 2003-09-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49763A true CN1849763A (zh) | 2006-10-18 |
Family
ID=34419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800262460A Pending CN1849763A (zh) | 2003-09-30 | 2004-09-27 | 发送装置以及峰值抑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121738A1 (zh) |
JP (1) | JPWO2005034401A1 (zh) |
CN (1) | CN1849763A (zh) |
WO (1) | WO2005034401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11778B2 (en) | 2007-08-29 | 2012-02-07 |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 Method for suppressing peak power of orthogonally multiplex signal, peak power suppressing circuit, and transmitter |
CN101594637B (zh) * | 2008-05-28 | 2012-08-29 | 京瓷株式会社 | 发送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CN101647217B (zh) * | 2007-04-13 | 2013-02-2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峰值抑制电路、发送装置以及峰值抑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58727B2 (ja) * | 2005-07-22 | 2011-03-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適応変調制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適応変調制御方法 |
US7792200B2 (en) * | 2005-11-14 | 2010-09-07 | Telefonal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eak-to-average power reduction |
CN101060344B (zh) * | 2006-04-19 | 2010-05-1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中的中频消峰方法和系统 |
JP5106796B2 (ja) * | 2006-06-19 | 2012-12-2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基地局、送信方法 |
KR101314611B1 (ko) * | 2007-01-30 | 2013-10-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주파수 선택성에 따른 mcs 인덱스 선택 방법, 장치, 및이를 위한 통신 시스템 |
JP2008193414A (ja) * | 2007-02-05 | 2008-08-21 | Nec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その上りリンクにおけるデータ送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局装置 |
US8094744B1 (en) | 2007-04-27 | 2012-01-10 |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 System and method of selecting a data detection technique for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 |
WO2008149550A1 (ja) * | 2007-06-05 | 2008-12-1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電力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電力線通信方法 |
JPWO2009038018A1 (ja) * | 2007-09-21 | 2011-01-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
JP5433327B2 (ja) * | 2009-07-10 | 2014-03-0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ピークファクタ低減装置および基地局 |
JP2011072024A (ja) * | 2010-12-01 | 2011-04-07 | Sharp Corp | 適応変調制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適応変調制御方法 |
EP2874364A4 (en) * | 2012-07-12 | 2016-03-09 | Nec Corp |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WIRELESS TRANSMISSION BELT |
JP6260127B2 (ja) * | 2013-07-09 | 2018-01-17 | アイコム株式会社 | プリアンブル生成装置、プリアンブル生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KR101664797B1 (ko) * | 2015-07-03 | 2016-10-25 | (주)에프씨아이 | Ofdm신호의 papr를 감쇄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ofdm 송신기 |
JP6355221B2 (ja) * | 2015-11-25 | 2018-07-11 |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受信装置 |
CN108429713B (zh) * | 2017-02-13 | 2020-06-16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压缩方法及装置 |
US11190383B2 (en) * | 2020-03-04 | 2021-11-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ducing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PAPR) using peak suppression information messages |
US11689343B2 (en) * | 2020-04-15 | 2023-06-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eak suppression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on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
US20210409162A1 (en) * | 2020-06-30 | 2021-12-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eak suppression information message as retransmiss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18398B2 (ja) * | 1995-06-30 | 1998-02-2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Cdma基地局送信装置 |
EP0930752A3 (en) * | 1998-01-14 | 1999-10-20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allocating data and power in a discrete multiton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275522B1 (en) * | 1998-01-14 | 2001-08-14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allocating data and power in a discrete, multi-tone communication system |
DE19850642C2 (de) * | 1998-11-03 | 2003-08-07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Verfahren zur Reduzierung des Crest-Faktors eines Signals |
JP3191802B2 (ja) * | 1999-06-17 | 2001-07-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JP4313925B2 (ja) * | 2000-03-17 | 2009-08-1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マルチキャリア直接拡散送受信システム,マルチキャリア直接拡散送受信機,マルチキャリア直接拡散送信機及びマルチキャリア直接拡散受信機 |
JP2002016577A (ja) * | 2000-06-28 | 2002-01-18 | Sony Corp |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
EP1302045A2 (en) * | 2000-07-21 | 2003-04-16 | PMC-Sierra Ltd. | Reduction of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
US7023900B2 (en) * | 2001-03-02 | 2006-04-0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difying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in CDMA transmitters |
US7280504B2 (en) * | 2001-09-28 | 2007-10-0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OFDM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
JP3696191B2 (ja) * | 2001-09-28 | 2005-09-14 | 株式会社東芝 | Ofdm送受信装置 |
US7012883B2 (en) * | 2001-11-21 | 2006-03-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te selection for an OFDM system |
US7126996B2 (en) * | 2001-12-28 | 2006-10-24 | Motorola, Inc. | Adaptive transmission method |
US6891902B2 (en) * | 2002-07-02 | 2005-05-10 | Intel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a power level of a transmission signal |
-
2004
- 2004-09-27 CN CNA2004800262460A patent/CN1849763A/zh active Pending
- 2004-09-27 JP JP2005514416A patent/JPWO2005034401A1/ja active Pending
- 2004-09-27 US US10/573,815 patent/US2007012173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4-09-27 WO PCT/JP2004/014060 patent/WO20050344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47217B (zh) * | 2007-04-13 | 2013-02-2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峰值抑制电路、发送装置以及峰值抑制方法 |
US8111778B2 (en) | 2007-08-29 | 2012-02-07 |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 Method for suppressing peak power of orthogonally multiplex signal, peak power suppressing circuit, and transmitter |
CN101378377B (zh) * | 2007-08-29 | 2012-07-04 | 株式会社日立国际电气 | 正交多路复用信号的峰值抑制方法、峰值抑制电路及发送装置 |
CN101594637B (zh) * | 2008-05-28 | 2012-08-29 | 京瓷株式会社 | 发送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05034401A1 (ja) | 2007-11-22 |
US20070121738A1 (en) | 2007-05-31 |
WO2005034401A1 (ja) | 2005-04-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49763A (zh) | 发送装置以及峰值抑制方法 | |
CN1235435C (zh) | 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终端装置 | |
CN1833388A (zh) |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副载波分配方法 | |
CN1926785A (zh) | 移动站装置以及移动站装置中的发送天线选择方法 | |
CN1266982C (zh) | 无线电通信设备和传输速率确定方法 | |
CN1830161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836392A (zh) | 多载波通信装置、多载波通信系统及发送功率控制方法 | |
CN1665228A (zh) | 根据频率再用率自适应分配子信道的装置和方法 | |
CN1906908A (zh) | 高速率无线数据通信系统中的调制和编码装置及方法 | |
CN1832467A (zh) | 正交频分复用发送装置及方法、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 | |
CN1615623A (zh) | Ofdm系统的速率选择 | |
CN1231089A (zh) | 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式及其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 |
CN1826745A (zh) | 无线发送装置和调制方式的选择方法 | |
CN1898930A (zh) | 多载波mimo系统的速率选择 | |
CN100340122C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传播路径推断方法 | |
CN1465153A (zh) | 多载波发送装置、多载波接收装置及多载波无线通信方法 | |
CN1816993A (zh) | 关于多载波通信装置及反馈信息通信方法 | |
CN101031127A (zh) | 上行fdma蜂窝系统的减小用户间同信道干扰的方法 | |
CN101047944A (zh) | 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 | |
CN1354582A (zh) | 自适应副载波加载方法和装置 | |
CN1698334A (zh) | 具有多个信道的通信系统中的功率和位加载分配 | |
CN1369981A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接收处理方法以及接收装置 | |
CN1846381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及其峰值抑制方法 | |
CN1640021A (zh) | 无线通信设备、接收设备及接收方案的选择方法 | |
CN1886923A (zh) | 多载波通信中的无线发送装置及峰值功率的抑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6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