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7944A - 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47944A CN101047944A CNA2006101157091A CN200610115709A CN101047944A CN 101047944 A CN101047944 A CN 101047944A CN A2006101157091 A CNA2006101157091 A CN A2006101157091A CN 200610115709 A CN200610115709 A CN 200610115709A CN 101047944 A CN101047944 A CN 1010479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
- band
- radio link
- link quality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6—Re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resource in the serving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5—Timing of allocation when channel conditions chan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due to low signal str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34—Reselection control
- H04W36/36—Reselection control by user or terminal equipment
- H04W36/362—Conditional hando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其中,终端装置向基站通知基于多个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而确定的最优子频带。终端装置测量当前分配给它的当前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与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比较各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接着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该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指定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者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并且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基于下行链路的无线电链路质量执行频域调度并且自适应地向各终端分配子频带的蜂窝系统的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下一代类型3GPP系统而研究的EUTRAN(演进型UTRAN)系统(参见3GPP TR 25.814 V7.0.0(2006-6))中,在频域和时域中,针对从基站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和从移动站到基站的上行链路都执行调度。换句话说,将用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传送频带分成多个子频带,而且基本上,将具有最佳质量的子频带分配给终端(移动站)并且传送数据。
在下行链路中,在整个传送频带上按固定周期从基站传送预定公共导频(common pilot)。图17示出了下行链路中的无线电帧的示例,并且在每个子频带中,在每个设置周期之后,或者换句话说,在每个TTI(传送时间间隔)之后,传送公共导频、控制信号、用户数据等。控制信号包含用户ID信息,该用户ID信息表示在TTI中传送的用户数据是针对哪个终端装置(移动站)的。通过解码控制信号并检查该用户ID信息,各终端能够确定是否解码也包含在同一TTI中的随后的用户数据。
如图18所示,通过执行针对每个子频带的公共导频(导频#1到导频#60)的无线电测量(SNR或SIR测量),各终端MS能够获知哪个频带具有针对该终端的最佳质量。各终端MS照原样向基站BS报告所有或部分无线电测量结果,或者将这些无线电测量结果转换成不同格式并且向基站BS报告这些无线电测量结果。这样,基站BS可以利用针对每个相应终端MS都具有最佳质量的子频带向终端传送单独数据(专用数据)(基站的调度传送)。作为由终端MS使用的方法,已经考虑了多种方法以指定测量结果的格式,并且向基站BS报告所述测量结果,然而,如图18所示的方法是典型的方法,其中,在上行链路中,向基站BS传送具有最佳质量的子频带的ID号和无线电测量结果。
在EUTRAN中,假定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都具有如图17所示的最大20MHz的传送带宽。下行链路中的子频带的带宽假定在300KHz到400KHz的范围内,而且在具有20MHz的传送带宽的传送频带中的子频带数大约为50到60个频带。当向子频带分配ID号时,在不执行附加CRC(循环冗余校验)代码和代码处理时,指示该ID号的信号的长度是6位。
通常,下行链路的数据传送特性随着从终端MS向基站BS报告测量结果的频率增大而改进。这是因为,用于向终端传送数据而使用最优子频带的时间量增加了。换句话说,这是因为,当向终端传送数据时,将要使用最优子频带的概率增大了。当使用具有良好质量的子频带时,就可以按高数据速率执行数据传送,结果改进了数据吞吐率特性。然而,随着从终端MS向基站BS报告测量结果的频率变高,上行链路中的无线电资源消耗也增加了。考虑到上行链路中的无线电资源消耗,降低了报告测量结果的频率,然而,这引起了下行链路数据传送特性的劣化。
作为现有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了一种多频率负载共享方法(参见日本特开2004-15697)。这种多频率负载共享方法使得可以通过响应于来自呼叫控制处理单元的请求而根据多个频率的使用状态分配并利用频率,来共享所述多个频率的负载。然而,在这种现有技术中,基站并不基于从终端报告的下行链路的无线电链路质量执行频域调度,并且不针对每个终端自适应地分配子频带。此外,即使从终端向基站报告无线电链路质量的测量结果的频率增大,基站也不抑制上行链路中的无线电资源消耗的增加。
当从基站向终端传送数据时,用于传送数据的子频带的质量随时间而改变,然而,通常是这样的情况,即,邻近或接近正在使用的当前子频带的子频带的质量更好。然而,当希望使用该邻近的子频带时,考虑到上行链路的无线电资源消耗,利用6位来报告该子频带的ID号不是优选的。如果可以有效地减少用于指定子频带的位数,则不必降低从终端向基站报告测量结果的频率,而且可以改进下行链路的数据传送特性。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本发明的目的是,有效地减少用于指定子频带的位数。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仅周期性地或者在无线电通信环境变差时执行对所有子频带的导频测量,使得不再必需总是执行对所有子频带的导频测量。
本发明是用于向基站通知基于多个子频带的无线电质量而确定的最优子频带的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子频带通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针对当前分配给终端的当前子频带并针对该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测量终端的无线电质量;比较各子频带的无线电质量,并且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该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指定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者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以及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
上面描述的本发明的子频带通知方法还包括:测量模式改变判断单元,确定是否满足用于改变到第二模式的条件,在第一模式下,比较当前子频带的无线电质量与该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的无线电质量,并且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而在第二模式下,测量针对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质量,并且向基站通知具有最佳无线电质量的子频带的ID号,其中,当满足所述条件时,所述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参照从所述无线电质量测量单元输出的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质量,并且确定具有最佳质量的子频带为最优子频带,并且所述传送单元向基站通知该子频带的ID号。
上面描述的本发明的子频带通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从终端接收到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的ID号之后,保存该子频带ID号,并且利用所述子频带向终端传送数据;当从终端接收到指定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者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的控制数据时,基于接收到的数据来更新保存的最优子频带;以及利用更新后的子频带向终端传送数据。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包括:无线电质量测量单元,测量当前分配给终端装置的当前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和该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比较各子频带的链路质量,并且确定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还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以及传送单元,基于所述确定结果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并且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还包括测量模式改变判断单元,该测量模式改变判断单元监测第一模式,并且确定是否满足用于改变到第二模式的条件,在第一模式下,比较当前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与该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而在第二模式下,向基站通知所有子频带中的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的ID号,并且其中,当满足所述条件时,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比较从无线电质量测量单元输出的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确定具有最佳质量的子频带为最优子频带,并且传送单元向基站通知该子频带的ID号。
根据本发明,针对当前分配给终端的当前子频带并针对该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来测量终端的无线电链路质量,比较针对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生成指定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还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的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从终端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这样,可以以较少的位数表示该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由此,即使频繁地从终端向基站报告测量结果,也可以抑制无线电资源消耗量的增加,并且可以改进下行链路的传送特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不必总是执行对所有子频带的导频测量,而是仅周期性地或者在无线电通信环境变差时执行针对所有子频带的导频测量,这样,即使在所有时间都不执行针对所有子频带的导频测量,也可以以良好的可靠性确定最优子频带并向基站通知该最优子频带。
结合附图阅读下面的描述,将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解释本发明的原理的图。
图2是解释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的图。
图3是解释其中终端同时使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来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4是解释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和受限导频测量两种模式下指定最优子频带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的格式的图。
图5是示出终端MS同时使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来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终端的构造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站的构造的图。
图8是示出基站改变子频带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解释其中终端同时使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来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10是解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控制数据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终端的构造的图。
图12是解释其中终端同时使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来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的第三实施例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终端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终端的构造的图。
图15是解释针对本发明的第一变化例的图。
图16是示出针对本发明的第二变化例的基站的构造的图。
图17是示出下行链路中的无线电帧的示例的图。
图18是解释现有子频带通知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发明原理
图1是解释本发明的原理的图。下面的解释是基于将传送频带分成60个子频带来进行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60个子频带的数量。在开始传送时,终端MS接收从基站BS传送的所有子频带#1到#60的公共导频#1到#60(S1),并且按每个指定最小测量时间单位(TTI)执行针对公共导频#1到#60的无线电测量(SNR或SIR测量)(S2)。而且,终端MS确定无线电链路质量最佳的子频带(S3),并且向基站BS报告所述子频带的ID号和SIR值(S4)。然而,终端MS还可以将无线电测量结果转换成另一种格式(例如,预定义表中的索引等),并且将其报告给基站BS。假如子频带#3是最优子频带,那么就利用6位来表示该子频带#3的ID号,并且在步骤S4中,向基站BS同时通知该ID号和无线电测量结果例如SIR值。
基站BS从各个终端接收通知,并且针对各个终端来分配最优子频带(S5),并且除了利用所述子频带向终端传送数据(S6),还传送所有子频带#1到#60的公共导频#1到#60(S7)。对于从多个终端通知的最优子频带是同一子频带的情况来说,用于向这些终端传送数据的定时被设置成不同的(时分复用)。
因为从基站BS发送所有子频带的公共导频#1到#60,所以针对在当前下行链路中用于向终端传送数据的子频带(#3)和两侧的相邻子频带(#2、#4),即针对共3个子频带,终端MS按每个指定最小测量时间单位(TTI)执行无线电测量(S8)。基于该测量结果,终端MS比较当前使用的子频带(当前子频带)的SIR与两个相邻子频带的SIR,并且确定最优子频带(S9)。在找到最优子频带之后,终端MS比较当前子频带的频率与最优子频带的频率,并且生成请求将子频带改变成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者改变成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的1位长的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1、-1)(参见图2中的(A)),并且在上行链路中同时向基站BS通知该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与SIR(S10)。然而,终端MS还可以把无线电测量结果转换成另一种格式(例如,预定义表中的索引等)并且将其报告给基站BS。基站BS从终端MS接收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并且基于所述命令,向终端分配具有比当前子频带的频率更高的频率的相邻子频带或具有比当前子频带的频率更低的频率的相邻子频带(S11),并且在所述子频带中向终端传送数据,接着重复前述次序。
在步骤S9中,当在两个相邻子频带中传送的公共导频的测量结果与在当前传送中正使用的子频带中传送的公共导频的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超过一定阈值时,执行子频带改变请求。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测量结果瞬时超出阈值的情况,最好是采取多个连续最小测量时间单位上的全程平均(running average)。
在图2中的(A)中,用1位来表示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1、-1),并且根据所述命令,进行请求,以把子频带改变成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改变成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然而,如图2中的(B)所示,也可以用2位来表示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可以请求基站把子频带改变成具有更高频率或更低频率的子频带,并且还可以请求基站不改变子频带。
此外,如图2中的(C)所示,也可以用3位来表示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不仅可以请求把子频带改变成相邻子频带,而且还可以请求把子频带改变成下一相邻子频带。
而且,在图2中的(A)和(B)中,可以执行请求,以把子频带改变成第+n/第-n个相邻子频带。例如,在图2中的(A)中,假定n=2,那么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是“0”意思是指定具有更低频率的下一相邻子频带,而命令是“1”意思是指定具有更高频率的下一相邻子频带。值n是预先设置的(例如,是在规范中指出的),或者是根据无线电链路质量等自适应地设置的。在后一情况下,基站(包括网络上的控制装置)或终端根据指定的算法设置值n。
为了确定子频带,同时使用在图2中的(A)到(C)中的任何一个中示出的相对子频带判定方法,和使用ID号来指定子频带的直接子频带判定方法。在开始传送数据时,终端MS执行针对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测量,并且向基站BS通知最优子频带的ID号(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此后,终端MS使用相对子频带判定方法执行子频带改变请求(受限导频测量模式)。然而,当不再希望利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来指定子频带时,终端MS返回到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此后,再次转到受限导频测量模式。
(B)第一实施例
图3是解释其中终端同时使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来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的第一实施例的图。
(a)第一实施例的概述
在开始传送数据时(T1),终端MS处于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下,并且执行针对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测量,确定最优子频带,接着向基站BS通知该最优子频带的ID号。此后(T2到T3),终端MS处于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并且利用相对子频带判定方法,向基站BS发送子频带改变请求。在该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终端MS监测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是否已变成不希望的,并且在其变成不希望的时,终端返回到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T4),此后,再次返回到受限导频测量模式(继续T5)。
使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成为不希望的条件是:
(1)针对当前用于向受关注终端传送数据的子频带和两个相邻子频带的多个无线电测量值的平均值SIRAV是阈值TH或更低;或者
(2)针对当前用于向受关注终端传送数据的子频带和两个相邻子频带的多个无线电测量值中的最佳无线电测量值小于阈值;或者
(3)受关注终端在下行链路中的数据接收成功率小于阈值。
这些条件判断中使用的测量值可以是在多个最小测量时间单位(TTI等)的时间上的全程平均。
(b)控制数据CNT和用户数据DT
图4是解释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的指定最优子频带的控制数据CNT和用户数据DT的格式的图。在此示出的格式只是一个示例。如图4中的(A)中所示,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下,模式设置位MSB被设置成“1”,并且子频带ID号被映射在控制信息的末6位上而被传送。另外,如图4中的(B)中所示,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模式设置位MSB被设置成“0”,并且图2中的(B)中示出的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被映射在控制信息的末2位上而被传送。结果,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与传送子频带ID号相比,可以将使用的位数减少4位,并且可以将用户数据增加4位。
(c)处理流程
图5是示出终端MS同时使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来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传送频带被分成60个子频带,然而,传送频带中的子频带数不受具体限制。
在开始传送数据时,终端MS处于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下,并且:(1)利用所有子频带的公共导频Pilot#1到Pilot#60来执行对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测量(例如,SIR测量);(2)基于测量结果确定最优子频带;以及(3)利用如图4中的(A)中所示的6位来向基站BS通知最优子频带的ID号(步骤101)。
此后,终端MS改变到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并且在每个TTI之后:(1)执行对当前使用的子频带和两个相邻子频带的无线电测量;(2)从三个子频带中确定最优子频带;以及(3)基于确定的结果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参见图2中的(B)),并且使用所述命令请求基站把子频带改变成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者请求基站把子频带改变成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或者请求基站不改变子频带(步骤102)。
在步骤102的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终端MS监测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是否变成不希望的(步骤103),并且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变成不希望的时,终端MS返回到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步骤101),接着又返回到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步骤102)。此后,重复上面描述的操作。
(d)终端构造
图6是示出终端MS的构造的图。
无线电接收器11接收来自基站的无线电信号并把该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解调器12基于从子频带ID/子频带频率控制单元13输入的子频带频率数据,来解调基带信号中包括的子频带#1到#60的信号,并将解调结果分离成针对每个子频带的用户数据/控制信号和导频信号,并且把它们输入到用户数据/控制信号解码单元14和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
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下,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使用所有子频带的公共导频Pilot#1到Pilot#60,来测量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例如,SIR或SNR),并且把测量结果输入至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另外,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使用最优子频带和两个相邻子频带的三个公共导频#i-1到#i+1,来测量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把测量结果输入至子频带改变判断单元18和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此外,在各测量模式下,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输出确定为最优子频带的子频带的SIR值。
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在测量模式是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时,向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输入高电平使能信号EN1,而在测量模式是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时,向子频带改变判断单元18输入高电平使能信号EN2。而且,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监测是否满足用于将测量模式切换成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的条件,并且在满足所述条件时,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将测量模式改变输入至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接着,将使能信号EN1设置成高电平,而将使能信号EN2设置成低电平。
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基于所有子频带的测量结果来确定最优子频带,并且把确定结果输入至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和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
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除了控制测量模式和最优子频带,还将测量模式输入至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并且将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的最优子频带输入至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从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接收最优子频带的通知,并且从子频带ID/子频带频率控制单元13获取针对所述最优子频带的ID号,并且将所述ID号输入至第一复用单元21。
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子频带改变判断单元18比较输入的三个子频带的测量结果,从这三个子频带中确定最优子频带,并且将确定结果输入至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和子频带改变请求信号生成单元22。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基于从子频带改变判断单元18输出的信号来更新最优子频带,并且将所述最优子频带输入至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
子频带改变请求信号生成单元22基于输入的最优子频带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并且将该命令输入至第一复用单元21。该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请求基站把当前使用的子频带改变成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者请求基站把该当前使用的子频带改变成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或者请求基站不改变该当前使用的子频带。
第一复用单元21复用:(1)从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输入的测量模式(模式设置位);(2)从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输入的子频带ID号,或者从子频带改变请求信号生成单元22输入的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以及(3)最优子频带的SIR值。然而,也可以将最优子频带的SIR值转换成另一种格式(例如,预定义表中的索引)。
第二复用单元23把从第一复用单元21输入的子频带相关数据置于控制信号中的指定位置处,而信道编码/物理信道生成单元24执行对控制信号和用户数据的信道编码,并且生成指定的物理信道数据。调制单元25调制所有物理信道数据,而无线电发送单元26执行从调制数据频率到无线电频率的上变频,并且从天线向基站传送信号。
(e)终端操作
在开始传送数据时,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向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输入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作为测量模式。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利用所有子频带的公共导频Pilot#1到Pilot#60来测量每个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例如,SIR或SNR),并且向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输入该测量结果。
在开始传送数据时,使能信号EN1是高电平,这样,在输入针对所有子频带的测量结果之后,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基于这些测量结果确定最优子频带#i,并且向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和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输入所述最优子频带。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获取最优子频带的ID号,并且向第一复用单元21输入该ID号。此后,终端向基站传送针对所述最优子频带的ID号。
而且,在输入最优子频带#i之后,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保存该最优子频带#i,接着,将测量模式改变成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并且向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输入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和最优子频带。
此后,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利用最优子频带#i和两个相邻子频带的三个导频#i-1到#i+1来测量每个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向子频带改变判断单元18和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输入该测量结果。
在受限导频模式下,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监测三个子频带的测量结果,以确定是否满足了用于切换到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的条件,并且在未满足该条件时,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向子频带改变判断单元18输入高电平使能信号EN2。这样,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子频带改变判断单元18比较输入的针对三个子频带的测量结果,接着,从这三个子频带中确定最优子频带,并且向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和子频带改变请求信号生成单元22输入该确定结果。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基于输入的信号来更新最优子频带,并且向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输入所述最优子频带。另一方面,子频带改变请求信号生成单元22基于输入的最优子频带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参见图2中的(B)),并且向第一复用单元21输入该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此后,终端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
此外,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在确定满足了用于切换到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的条件之后,向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输入该测量模式改变,接着将使能信号EN1设置成高电平,而将使能信号EN2设置成低电平。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立即向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输入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作为测量模式。这样,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利用所有子频带的公共导频Pilot#1到#60来测量每个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向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输入该测量结果。
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基于针对所有子频带的测量结果来确定最优子频带#j,并且向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和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输入所述最优子频带。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获取最优子频带的ID号,并且向第一复用单元21输入该ID号。此后,终端向基站传送所述最优子频带的ID号。另外,在输入了最优子频带#j之后,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保存该最优子频带#j,接着,将测量模式改变到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并且向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输入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和最优子频带#j。此后,重复上面描述的操作。
(f)基站构造
图7是示出基站的构造的图,而图8是示出基站改变子频带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在基站处,接收器单元31接收来自每个终端的无线电信号,接着执行从接收频率到基带频率的下变频,并且向解码器32输入下变频后的信号。解码器32解码来自每个终端的控制信号,提取来自每个终端的子频带相关信息(参见图4),并且向下行链路数据传送调度器33输入该信息(步骤201)。调度器33参照用于每个终端的模式设置位MSB,并且检查控制信号是包括子频带ID号,还是包括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步骤202)。
当从预定终端接收到的控制信息的模式设置位MSB是“1”时,或者换句话说,当控制信息中包括子频带ID号时,调度器33以接收到的子频带ID号更新保持在内部对应表TBL中的针对所述终端的最优子频带号Bi(步骤203)。另一方面,在步骤202中,当模式设置位MSB是“0”时,或者换句话说,当控制信息中包括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时,调度器33检查所述命令是“00”、“10”,还是“01”(步骤204、205),并且在所述命令是“10”时,确定子频带移向较低侧,并且根据下面的公式更新保持在表TBL中的终端的最优子频带号Bi(步骤206)。
Bi-1=Bi
而当命令是“01”时,调度器确定子频带移向较高侧,并且根据下面的公式更新保持在表TBL中的终端的最优子频带号Bi(步骤207)。
Bi+1=Bi
此外,当命令是“00”时,调度器确定保持当前子频带,并且不改变针对受关注终端的子频带(步骤208)。
在完成了针对所有终端的子频带更新处理之后,调度器33向控制单元34通知针对每个终端的最优子频带,而控制单元34控制信号复用器35,以利用通知的子频带来执行对每个用户的数据的频率复用,接着物理信道生成单元36利用针对每个终端的复用数据来生成物理信道数据,并且发送器单元37调制所有相应的物理信道数据,执行从调制数据频率到无线电频率的上变频,并且从天线向每个相应的终端发送上变频后的数据。
在上面的解释中,终端如图2中的(B)中所示利用2位来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并且向基站传送所述命令,然而,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解释,其中,生成如图2中的(A)或图2中的(C)中所示的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
根据本发明的该第一实施例,可以有效地减少用于指定子频带而使用的位数,也可以按高频速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同时抑制无线电资源的消耗量,由此在基站与终端之间可以进行良好传送。
而且,根据该第一实施例,同时使用了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这样,可以以高可靠性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
此外,根据该第一实施例,不再必需始终执行针对所有子频带的导频测量,而是可以仅在无线电通信环境变差时执行针对所有子频带的导频测量,由此可以改进基站的数据吞吐率。
(C)第二实施例
(a)第二实施例的概述
图9是解释其中终端同时使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来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在开始传送数据时(时间T1),终端MS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下执行对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测量,并且向基站BS通知最优子频带的ID号。接下来,针对k个连续TTI的时段(T2到T3),终端MS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向基站BS发送子频带改变请求。此后,在时间T4,终端MS返回到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执行对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测量,并且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的ID号。此后,每当终端MS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向基站发送子频带改变请求并持续k个连续TTI的时段,就重复转到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并持续一个TTI的时段的操作。
如图9所示,当受限导频测量模式的重复次数k固定时,那么如图10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在控制数据中不需要模式设置位MSB,由此可以把数据传送频带加宽所述量。在图10中的(A)中,示出了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下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的示例,而图10中的(B)中示出了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的控制数据和用户数据的示例。
k值是预设值,或者是自适应地改变以与终端的移动速度相对应的值。在前一情况下,使用无线电系统规范中告知的k值。在后一情况下,终端(或者基站或者网络上的控制装置)根据终端的无线电链路质量或操作环境(移动速度等)通过利用一定算法来确定所述值,而且在终端与基站之间共享所述值。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向基站通知所述值k,或者在控制数据中必需有图4中所示的模式设置位MSB。
(b)终端的构造和操作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终端的构造的图,并且示出了根据无线电链路质量或终端的操作环境(移动速度等)自适应地控制受限导频测量模式的重复次数k的终端的构造,其中,对与图6中示出的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这个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1)具有终端移动速度测量单元41和重复频率确定单元42,该重复频率确定单元42确定受限导频测量的重复次数k;和(2)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基于次数k来执行模式切换判断。
终端移动速度测量单元41例如利用公共导频信号来估测多普勒频率,接着基于所估测的多普勒频率来估测移动终端的移动速度,并且向重复频率确定单元42输入所估测的结果。终端移动速度越快,SIR的改变速度也越快,这样,在终端移动速度快时,重复频率确定单元42减少图9中描述的受限导频测量模式的重复次数k,而在移动速度慢时,重复频率确定单元42增加执行重复的次数k。
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切换测量模式,使得每当执行了k次时段为TTI的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时,就执行一次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并且除了把模式切换信号输入给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还把使能信号EN1、EN2中的每一个恰当地输入给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和子频带改变判断单元18。
图11是基于终端的移动速度来控制执行受限导频测量的次数k的示例,然而,k也可以是恒定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终端移动速度测量单元41和重复频率确定单元42。
根据本发明的该第二实施例,同时使用了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这样,可以以高可靠性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
而且,根据该第二实施例,不必总是执行针对所有子频带的导频测量,而是每当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已执行了设定的k次时,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可以只执行一次,而且在向基站通知子频带时不必向基站通知模式信息,这样,可以减少控制数据的量。
此外,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根据无线电链路质量或终端的移动速度来控制受限导频测量的重复次数k,这样,可以最优化地控制重复次数k。
(D)第三实施例
(a)第三实施例的概述
图12是解释其中终端同时使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来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的第三实施例的图,其中,这个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下,针对所有子频带测量无线电链路质量达m个连续TTI,并且基于其平均值来确定最优子频带。
在开始传送数据时(T1到T2),终端MS利用全部公共导频测量针对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SIR或SNR)达m个连续TTI,并且基于m×TTI时段上的平均值来确定最优子频带,接着向基站通知所述最优子频带的ID号(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m的值可以是预设值,或者是对应于无线电链路质量、终端移动速度等而自适应地设置的值。
此后(T3到T4),终端MS处于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并且利用相对子频带判定方法,向基站BS发送子频带改变请求。在该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终端MS监测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是否变成不再是希望的,并且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变成不再是希望的时,返回到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T5到T6),并且基于m×TTI时段上的平均值来确定最优子频带,接着向基站通知所述最优子频带的ID号。此后,终端MS再次返回到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并且重复上面描述的控制(继续T7)。当满足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条件时,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变成不希望的。
(b)终端的处理流程
图13是示出本第三实施例的终端MS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在开始传送数据时,终端MS处于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下,并且利用针对所有子频带的公共导频Pilot#1到#60来测量针对所有子频带的SIR达m个连续TTI,接着,计算m×TTI时段上的平均值(步骤301)。接下来,终端MS基于针对所有子频带的SIR的平均值来确定最优子频带,并且如图4中的(A)中所示,利用6位向基站BS通知所述最优子频带的ID号(步骤302)。
此后,终端MS改变到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并且在每个TTI之后:(1)执行对当前使用的子频带和两个相邻子频带的无线电测量;(2)从这三个子频带中确定最优子频带;以及(3)基于该确定结果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命令(参见图2中的(B)),并且利用所述命令请求基站把子频带改变成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者请求基站把子频带改变成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或者请求基站不改变子频带(步骤303)。
在步骤303的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终端MS监测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是否变成不再是希望的(步骤304),并且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变成不再是希望的时,返回到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步骤301),此后,再次返回到受限导频测量模式(步骤302)。此后,重复上面描述的操作。
(c)终端的构造和操作
图14是示出本第三实施例的终端的构造的图,并且是示出终端对应于无线电链路质量或终端的操作环境(移动速度等)而自适应地改变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的重复次数m的情况下的构造的图,其中,对与图1中示出的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赋予了相同的标号。这个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1)具有终端移动速度测量单元51和重复频率确定单元52,该重复频率确定单元52确定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的重复次数m;和(2)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基于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确定最优子频带。
例如,终端移动速度测量单元51利用公共导频信号估测多普勒频率,并且基于所估测的多普勒频率来估测终端的移动速度,接着向重复频率确定单元52输入所估测的结果。终端移动速度越快,SIR变化得也越快,这样,在终端移动速度快时,重复频率确定单元52增加图12中解释的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的重复次数m,而在终端移动速度慢时,减少该模式的重复次数m。
在受限导频测量模式下,模式切换判断单元19监测受限导频测量是否不再是希望的,并且在受限导频测量不再是希望的时,向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输入该测量模式变化,并且,将使能信号EN1设置成高电平,而将使能信号EN2设置成低电平。
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立即向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输入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作为测量模式。这样,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利用所有子频带的公共导频Pilot#1到Pilot#60来测量每个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向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输入该测量结果。
当使能信号EN1变成高电平时,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基于j×TTI(其中,j的初始值为1)时段内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确定最优子频带,并且除了增大j(j+1=j),还向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输入所述最优子频带。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获取所述最优子频带的ID号,并且向第一复用单元21输入该ID号。此后,终端向基站传送所述最优子频带的ID号。当j=m时,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16基于m×TTI时段上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确定最优子频带#M,并且向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并向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输入所述最优子频带。
最优子频带通知信号生成单元20获取最优子频带#M的ID号,并且向第一复用单元21输入该ID号。此后,终端向基站传送所述最优子频带#M的ID号。而且,在输入了最优子频带#M之后,最优子频带/测量模式控制单元17保存该最优子频带#M,接着,将测量模式改变成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并且向无线电链路质量测量单元15输入该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和最优子频带#M。此后,设置受限导频测量模式,并且重复上面描述的操作。
图14示出了自适应地控制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的重复次数m的示例,然而,m可以是固定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终端移动速度测量单元51和重复频率确定单元52。
根据该第三实施例,同时使用了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和受限导频测量模式,这样,可以以高可靠性向基站通知最优子频带。
而且,根据该第三实施例,不必总是执行对所有子频带的导频测量,并且仅在无线电通信环境变差时执行对所有子频带的导频测量,这样可以改进基站的数据吞吐率。
此外,根据该第三实施例,根据无线电链路质量或终端的移动速度来控制执行全部公共导频测量的次数m,这样,可以最优化地控制重复次数m。
(E)变化例
(a)第一变化例
第二和第三实施例是其中单独地控制受限导频测量模式的重复次数k和全部公共导频测量模式的重复次数m的实施例,然而,如图15所示,也可以采用其中可以同时控制k和m的构造。
(b)第二变化例
图7中示出的基站的实施例是其中数据传送调度器33基于从每个终端接收的最优子频带来为每个终端分配子频带的实施例,然而,如图16所示,也可以采用其中具有终端移动速度估测单元38的构造,并且数据传送调度器33在考虑到从终端接收到的最优子频带信息和终端的移动速度的情况下来为每个终端分配子频带。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终端基于控制信号中包括的用户ID信息来确定针对所述终端的最优子频带。
由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提出许多明显且广泛不同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所以应当理解,除了如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之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其具体实施例。
Claims (16)
1、一种子频带通知方法,其用于从终端向基站通知基于多个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而确定的最优子频带,所述子频带通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针对当前分配给终端的当前子频带并针对该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来测量所述终端的无线电链路质量;
比较各子频带的所述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该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指定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以及
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频带通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终端在开始传送时测量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确定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为最优子频带,接着向基站通知该子频带的ID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频带通知方法,其中
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包括2位,由此,所述2位指定所述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还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或者指定是否保持当前子频带作为所述最优子频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频带通知方法,其中
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包括3位,由此,所述3位指定所述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一相邻子频带或第二相邻子频带,还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第一相邻子频带或第二相邻子频带,或者指定是否保持当前子频带作为所述最优子频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子频带通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来指定所述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第n相邻子频带,还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第n相邻子频带,并且设置n的值为固定值,或者根据无线电链路质量来控制n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频带通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监测是否满足用于从第一模式改变到第二模式的条件,在第一模式下,比较当前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与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从终端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而在第二模式下,测量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向基站通知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的ID号;
当满足所述条件时,测量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向基站通知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的ID号;以及
接着返回到所述第一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子频带通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第二模式下,基于m个无线电链路测量的平均值来识别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并且设置m的值为固定值,或者根据无线电链路质量来控制m的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频带通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模式下,确定已经连续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的次数是否已经达到指定次数k,其中,比较当前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与该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从终端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
当已经连续生成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的次数已经达到所述指定的次数k时,从所述第一模式改变到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测量针对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向基站通知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的ID号;以及
接着返回到所述第一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子频带通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k的值为固定值,或者根据无线电链路质量来控制k的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子频带通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从终端接收到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的ID号之后,保存该子频带的ID号,并且利用该子频带向该终端传送数据;
当从所述终端接收到指定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者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的控制数据时,基于接收到的数据来更新所述保存的最优子频带;以及
利用更新后的子频带向终端传送数据。
11、一种终端装置,其用于向基站通知从多个子频带中基于无线电链路质量而确定的最优子频带,所述终端装置包括:
无线电质量测量单元,测量当前分配给终端装置的当前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和该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
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比较各子频带的所述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确定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还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以及
传送单元,基于所述确定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并且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装置,还包括:
测量模式改变判断单元,确定是否满足用于从第一模式改变到第二模式的条件,在第一模式下,比较当前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与该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而在第二模式下,测量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向基站通知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的ID号,其中
当满足所述条件时,所述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参照从所述无线电质量测量单元输出的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确定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为最优子频带,并且所述传送单元向基站通知该子频带的ID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装置,包括:
测量模式改变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一模式下确定已经连续生成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的次数是否已经达到指定次数k,在第一模式下,比较当前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与该当前子频带两侧的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向基站传送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并且其中
当已经生成所述子频带改变请求数据的次数已经达到所述指定次数k时,所述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将模式从第一模式改变到第二模式,并且在第二模式下,参照从所述无线电质量测量单元输出的所有子频带的无线电链路质量,并且确定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为最优子频带,并且所述传送单元向基站通知该最优子频带的ID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当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最优子频带确定单元基于m个无线电链路测量的平均值来识别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时,设置有用于根据无线电链路质量来控制m的值的单元。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根据无线电链路质量来控制所述k的值。
16、一种基站装置,其使用多个子频带来执行频分复用传送,以向多个终端传送数据,并且包括:
存储单元,当从终端接收到子频带ID号作为具有最佳无线电链路质量的子频带的ID号时,与终端相对应地保存所述子频带ID号;
更新控制单元,当从所述终端接收到指定最优子频带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高频率的子频带或者是比当前子频带具有更低频率的子频带的控制数据时,基于该接收到的数据来更新所述保存的最优子频带;以及
数据传送单元,使用针对各终端的最优子频带向终端传送数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87365A JP4716907B2 (ja) | 2006-03-28 | 2006-03-28 | サブバンド通知方法及び端末装置 |
JP2006087365 | 2006-03-28 | ||
JP2006-087365 | 2006-03-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47944A true CN101047944A (zh) | 2007-10-03 |
CN101047944B CN101047944B (zh) | 2010-11-10 |
Family
ID=38331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1570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47944B (zh) | 2006-03-28 | 2006-08-11 | 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010049B2 (zh) |
EP (1) | EP1841259A3 (zh) |
JP (1) | JP4716907B2 (zh) |
CN (1) | CN101047944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19789B (zh) * | 2009-12-21 | 2012-06-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中心站与终端站微波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2752791A (zh) * | 2011-04-21 | 2012-10-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信道质量指示的方法及系统 |
CN102934494A (zh) * | 2010-06-21 | 2013-02-13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和方法 |
CN102948240A (zh) * | 2010-06-21 | 2013-02-2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接入点终端、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及集成电路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661519B2 (en) | 2003-02-24 | 2017-05-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fficient reporting of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811348B2 (en) | 2003-02-24 | 2014-08-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ommunicating, and/or using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self-noise |
US7218948B2 (en) | 2003-02-24 | 2007-05-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pilot tones in a multi-sector cell, including null pilot tones, for generat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s |
US9544860B2 (en) | 2003-02-24 | 2017-0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ilot signals for use in multi-sector cells |
US8503938B2 (en) | 2004-10-14 | 2013-08-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ommunicat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including loading factors which can be used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purposes |
US9191840B2 (en) | 2005-10-14 | 2015-11-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ommunicat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used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
US8694042B2 (en) | 2005-10-14 | 2014-04-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base station's transmission power budget |
US20070249287A1 (en) | 2005-12-22 | 2007-10-25 | Arnab Das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between a plurality of dictionaries |
US9137072B2 (en) | 2005-12-22 | 2015-09-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
US9119220B2 (en) | 2005-12-22 | 2015-08-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backlog related information |
US9572179B2 (en) | 2005-12-22 | 2017-02-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transmission backlog information |
US9338767B2 (en) | 2005-12-22 | 2016-05-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implementing and/or using a 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 |
US9125092B2 (en) | 2005-12-22 | 2015-09-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and/or using control information |
US9125093B2 (en) | 2005-12-22 | 2015-09-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custom control channel reporting formats |
US9473265B2 (en) | 2005-12-22 | 2016-10-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utilizing a plurality of dictionaries |
US9148795B2 (en) | 2005-12-22 | 2015-09-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report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
US9451491B2 (en) | 2005-12-22 | 2016-09-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ing to generating and transmitting initial and additional control information report sets in a wireless system |
US8514771B2 (en) | 2005-12-22 | 2013-08-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and/or us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formation |
US20070149132A1 (en) | 2005-12-22 | 2007-06-28 | Junyl Li |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selecting control channel reporting formats |
US8437251B2 (en) | 2005-12-22 | 2013-05-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transmission backlog information |
US20070243882A1 (en) | 2006-04-12 | 2007-10-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ng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ssociated with a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
JP4525634B2 (ja) * | 2006-05-18 | 2010-08-1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
JP4984880B2 (ja) * | 2006-12-27 | 2012-07-2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無線リソース割当方法ならびに基地局 |
KR100996085B1 (ko) * | 2007-02-26 | 2010-11-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KR20140107609A (ko) * | 2007-06-21 | 2014-09-04 |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 E-utran에 대한 핸드오버 관련 측정 보고 |
JP5199820B2 (ja) * | 2008-10-14 | 2013-05-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局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JP5303784B2 (ja) * | 2009-03-10 | 2013-10-0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5285769B2 (ja) * | 2009-05-26 | 2013-09-11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端末、基地局、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5077708B2 (ja) * | 2009-07-15 | 2012-11-21 | Necイン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ハンドオーバ方法なら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
US20110250919A1 (en) | 2010-04-13 | 2011-10-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qi esti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9350475B2 (en) | 2010-07-26 | 2016-05-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hysical layer signaling to user equip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515773B2 (en) | 2010-04-13 | 2016-12-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9307431B2 (en) | 2010-04-13 | 2016-04-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porting of channel properti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WO2011160100A1 (en) * | 2010-06-18 | 2011-12-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hannel quality reporting for different types of subframes |
US9136953B2 (en) | 2010-08-03 | 2015-09-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erference estim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9271158B2 (en) * | 2013-02-11 | 2016-02-23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sub-system for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
EP3576309B1 (en) | 2013-04-17 | 2020-12-02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Extracting sub-bands from signals in a frequency domain |
EP3684095B1 (en) * | 2014-05-08 | 2024-02-28 | Apple Inc. | User equipment applying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increased frequency layer monitoring and backward compatibility with lte |
JP6626846B2 (ja) | 2015-01-28 | 2019-12-25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及び方法 |
EP3282756A4 (en) | 2015-04-10 | 2018-12-05 | Kyocera Corporation | User terminal |
KR20190025819A (ko) * | 2016-07-01 | 2019-03-12 |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31015A (en) * | 1995-06-21 | 2000-10-10 | Motorola, Inc. | Two-way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performing dynamic channel control |
JPH1118131A (ja) * | 1997-06-26 | 1999-01-22 | Nec Corp |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のチャネル設定方法およびその方式 |
JP3870010B2 (ja) * | 2000-06-15 | 2007-01-1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動局装置 |
SG115481A1 (en) * | 2001-06-13 | 2005-10-28 | Ntt Docomo Inc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base stations, mobile stations,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s i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7126996B2 (en) * | 2001-12-28 | 2006-10-24 | Motorola, Inc. | Adaptive transmission method |
US7020110B2 (en) * | 2002-01-08 | 2006-03-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IMO-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6873831B2 (en) * | 2002-04-01 | 2005-03-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power modul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JP4016255B2 (ja) * | 2002-06-11 | 2007-12-0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複数周波数の負荷分散方式 |
ATE352913T1 (de) * | 2002-06-27 | 2007-02-15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ssung von kanaleigenschaften in einem kommunikationssystem |
US6928062B2 (en) * | 2002-10-29 | 2005-08-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pilot and signaling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JP4218387B2 (ja) * | 2003-03-26 | 2009-02-0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無線リンク品質情報補正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
JP4215601B2 (ja) * | 2003-09-05 | 2009-01-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 |
KR100929094B1 (ko) * | 2003-09-20 | 2009-11-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 동적 자원 할당 시스템 및 방법 |
KR100973946B1 (ko) * | 2004-03-12 | 2010-08-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밴드 적응적변조 및 코딩 서브 채널 운용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KR100946923B1 (ko) * | 2004-03-12 | 2010-03-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정보의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그리고 그에 따른 시스템 |
US20050201296A1 (en) * | 2004-03-15 | 2005-09-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 | Reduced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
JP4012167B2 (ja) * | 2004-03-31 | 2007-11-21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7580444B2 (en) * | 2004-05-04 | 2009-08-25 | Her Majesty The Queen In Right Of Canada, As Represented By The Minister Of Industry,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Centre Canada | Frequency hopp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599327B2 (en) * | 2004-06-24 | 2009-10-06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184870B2 (en) * | 2005-04-01 | 2015-1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
US20070002898A1 (en) * | 2005-06-13 | 2007-01-04 | Nokia Corporation | Flexible bandwidth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a common physical layer technology platform |
US9225416B2 (en) * | 2005-10-27 | 2015-12-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aried signaling channels for a reverse 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054894B2 (en) * | 2005-10-31 | 2011-11-08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044532B2 (en) * | 2006-03-20 | 2018-08-07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Pre-coder selection based on resource block grouping |
-
2006
- 2006-03-28 JP JP2006087365A patent/JP471690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6-23 EP EP20060253257 patent/EP1841259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06-30 US US11/477,521 patent/US801004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8-11 CN CN2006101157091A patent/CN10104794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19789B (zh) * | 2009-12-21 | 2012-06-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中心站与终端站微波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2934494A (zh) * | 2010-06-21 | 2013-02-13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基站和方法 |
CN102948240A (zh) * | 2010-06-21 | 2013-02-2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接入点终端、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及集成电路 |
US9288787B2 (en) | 2010-06-21 | 2016-03-15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Access point termi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CN102948240B (zh) * | 2010-06-21 | 2017-03-2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接入点终端、无线通信终端、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
CN102752791A (zh) * | 2011-04-21 | 2012-10-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信道质量指示的方法及系统 |
WO2012142885A1 (zh) * | 2011-04-21 | 2012-10-2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信道质量指示的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232238A1 (en) | 2007-10-04 |
EP1841259A2 (en) | 2007-10-03 |
JP4716907B2 (ja) | 2011-07-06 |
CN101047944B (zh) | 2010-11-10 |
EP1841259A3 (en) | 2013-04-10 |
JP2007266844A (ja) | 2007-10-11 |
US8010049B2 (en) | 2011-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47944A (zh) | 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 | |
KR101267694B1 (ko) | 상이한 무선 통신 기술들을 위한 간섭 관리 | |
CN1732642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1031127A (zh) | 上行fdma蜂窝系统的减小用户间同信道干扰的方法 | |
CN1285178C (zh) | 无线装置 | |
CN1918824A (zh) |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快速测距而执行快速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
CN1701621A (zh) | 在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中测量与报告信道质量的方法 | |
CN1930803A (zh) | 用于在正交频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管理频带自适应调制和编码子信道的系统和方法 | |
CN1650563A (zh) | 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 | |
CN1969477A (zh) | 在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中支持软切换的设备和方法 | |
CN101064865A (zh) |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资源调度方法和装置 | |
CN1853386A (zh) | 虚拟集中的上行链路调度 | |
CN1263681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及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 |
CN101047432A (zh) | 一种分配上行资源的方法 | |
CN1515127A (zh) | 无线电通信设备和传输速率确定方法 | |
CN1926785A (zh) | 移动站装置以及移动站装置中的发送天线选择方法 | |
CN1791242A (zh)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台 | |
CN1698291A (zh)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控制反向话务速率的装置和方法 | |
CN1685647A (zh) | 一个无线系统中的信标信令 | |
CN101064529A (zh) | 频分多址系统中的干扰测量方法、资源分配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1057430A (zh) | 通信装置及调度方法 | |
CN1913389A (zh) | 移动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移动通信系统 | |
AU2007289044A1 (en) | A method of improving throughput in a system including persistent assignments | |
CN101043500A (zh) | 反向数据调制编码方式的确定方法及其接入终端 | |
CN101060699A (zh) | 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 Termination date: 201608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