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0563A - 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50563A CN1650563A CNA038100878A CN03810087A CN1650563A CN 1650563 A CN1650563 A CN 1650563A CN A038100878 A CNA038100878 A CN A038100878A CN 03810087 A CN03810087 A CN 03810087A CN 1650563 A CN1650563 A CN 16505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qi
- transmission
- data
- section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5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combination with information about buffer occupancy at either end or at transit n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04L47/52—Queue scheduling by attributing bandwidth to queues
- H04L47/522—Dynamic queue service slot or variable bandwidth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04L47/56—Queue scheduling implementing delay-aware schedu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04L47/62—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 H04L47/625—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service slots or service orders
- H04L47/6255—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service slots or service orders queue load conditions, e.g. longest queue firs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暂时累积发送数据的缓冲器(106)。当缓冲器106中累积发送数据时,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出用于产生CQI的控制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当从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入指令信号时,CQI发生部件(107)根据质量信息产生CQI。当没有指令信号从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入时,不产生CQI。基站信息提取部件(108)提取包含在接收数据中的发送参数信息和调度信息。信道编码部件(109)根据关于发送参数信息编码率的信息对编码发送数据。调制器(110)根据关于发送参数信息调制方法的信息调制发送数据。因此,能够根据通信环境,以最佳条件在上行链路上以高速度执行大量分组数据通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并特别涉及一种在上行链路上执行高速分组传送的系统中的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其中基站设备根据从通信终端设备发送的CQI以执行调度。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在无线通信系统领域中已经标准化了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在该标准中,许多通信终端设备共享高速度和大容量的下行链路信道,并在该下行链路上执行高速分组传送。
在该HSDPA系统中,在基站设备所设定的周期中,基站设备指令通信终端设备发送一个指示分组数据的调制方案和编码速率的称之为CQI(信道质量指示符)的信号,并且在通信终端设备中能够解调该分组数据。当已经接收到CQI的基站设备执行调度时,它利用每个通信终端设备发送的CQI选择最佳调制方案、编码速率等等。然后,基站设备使用这种选择的调制方案、编码速率等等来调制和编码发送数据,并根据调度结果将数据发送到每个通信终端设备。通过这种方式,大容量的数据能够以高速度从基站设备发送到通信终端设备。
但是,对于传统的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而言,利用如HSDPA系统的专门用于下行链路的系统,以高速度将大量的数据从基站设备发送到通信终端设备,而当将该系统应用于上行链路时,则产生了这种问题,即在基站设备中不能执行根据数据的最佳调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根据每个移动设备中的数据为上行链路执行最佳调度。
通过配置通信终端设备而实现上述目的,以便当在缓冲器中累积发送数据时,则发送CQI,而当在缓冲器中没有发送数据时,则不发送CQI。而且,当缓冲器中累积的发送数据量等于或高于门限值时,从而发送数据有可能溢出,或当缓冲器中所剩余的已累积发送数据量较小时,从而期望提前完成数据发送,通信终端设备暂时增加发送时隙的数量,并且基站设备执行调度,该调度优先给通信终端设备分配发送,其中在CQI发送分配(assignment)的时间单元中来自该设备的CQI接收时隙的数量已经增加,借此实现了上述目的。更进一步,当在缓冲器中累积的发送数据的可容忍延迟时间为较小量时,通信终端设备暂时增加发送时隙的数量,并且基站设备执行调度,以便能够以高优先级从通信终端设备发送,其中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来自通信终端设备的CQI接收时隙的数量已经增加,借此实现了上述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移动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站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移动设备的操作流程图;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基站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条件设定部件的结构方框图;
图6A所示为用于CQI的发送时隙数量和发送时隙模式的视图;
图6B所示为用于CQI的发送时隙数量和发送时隙模式的视图;
图6C所示为用于CQI的发送时隙数量和发送时隙模式的视图;
图7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移动设备的操作流程图;
图8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移动设备的操作流程图;
图9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基站设备的操作流程图;
图10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移动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1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移动设备的操作流程图;
图1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移动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1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基站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1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CQI发送控制部件的结构方框图;
图1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的结构方框图;
图16A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移动设备和基站设备的操作示意图;
图16B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移动设备和基站设备的操作示意图;
图16C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移动设备和基站设备的操作示意图;
图16D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移动设备和基站设备的操作示图;
图16E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移动设备和基站设备的操作示图;
图17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5的移动设备的结构方框图;以及
图18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5的基站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设备100、通信终端设备的结构图,图2所示为基站设备200的结构图。
移动设备100基本上包括天线101、接收无线部件102、解扩频部件103、解调器104、信道编码部件105、缓冲器106、CQI发生部件107、基站信息提取部件108、信道编码部件109、调制器110、扩频部件111,和发送无线部件112。
基站设备200基本上包括天线201、接收无线部件202、解扩频部件203、解调器204-1到204-n、信道编码部件205-1到205-n、CQI提取部件206、条件设定部件207、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调制器210-1到210-n、扩频部件211-1到211-n,和发送无线部件212。
首先,将使用图1描述移动设备100的结构。接收无线部件102对从天线101接收的接收信号执行诸如从射频到基带频率的下变换,并将信号输出到解扩频部件103。
解扩频部件103使用正如扩频时所用的相同扩频码对从接收无线部件102输入的接收信号执行解扩频,并输出解扩频信号给解调器104。
解调器104解调从解扩频部件103输入的接收信号并输出解调信号给信道编码部件105。
信道编码部件105解码从解调器104输入的接收信号,以获得用于该移动设备的接收数据并输出解码的接收数据到基站信息提取部件108中。
缓冲器106暂时存储发送数据并输出存储的发送数据到信道编码部件109。而且,缓冲器106输出一个表示(to the effect that)已经存储了发送数据的信号到CQI发送控制部件113中。
当从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入控制信号时,CQI发生部件107根据质量信息而产生CQI,并将产生的CQI输出到信道编码部件109。应该注意到,将具备受控发送功率的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等等用作质量信息。
基站信息提取部件108从信道编码部件105输入的接收数据中提取调度信息和发送参数信息,并将该信息输出到调制器110和信道编码部件109。这里,发送参数信息为诸如当移动设备100产生发送数据时所使用的调制方案和编码速率信息,并通过基站设备200计算该发送参数信息,然后将其发送到移动设备。而且,调度信息为指示被允许发送的移动设备并且由基站设备所设定的信息。
信道编码部件109根据从基站信息提取部件108输入的发送参数信息和调度信息,编码从缓冲器106输入的发送数据和从CQI发生部件107输入的CQI,并输出编码的数据到调制器110。应该注意到,只有当调度允许发送时,信道编码部件109才输出发送数据,而当不允许发送时,则不输出发送数据。
调制器110根据调制方案调制从信道编码部件109输入的发送数据并输出调制的数据到扩频部件111,其中调制方案基于从基站信息提取部件108输入的发送参数信息。
扩频部件111利用扩频码对从调制器110输入的发送数据执行扩频,并将扩频的数据输出到发送无线部件112。
发送无线部件112对从扩频部件111输入的发送数据执行诸如从基带频率到射频的上变换的处理,并通过天线101发送该处理的数据。
当信号表示从缓冲器106输入了已存储的发送数据时,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出一个表示将要产生CQI的控制信号到CQI发生部件107。
接下来,将使用图2描述基站设备200的结构。接收无线部件202对由天线201接收的接收信号执行诸如从射频到基带频率的下变换的处理,并输出下变换的信号到解扩频部件203。
解扩频部件203利用和扩频时所使用的相同扩频码对从接收无线部件202输入的接收信号执行解扩频,并输出解扩频的信号到解调器204-1到204-n。
解调器204-1到204-n解调从解扩频部件203输入的解扩频接收信号,并输出解调信号到信道编码部件205-1到205-n。
信道编码部件205-1到205-n解码从解调器204-1到204-n输入的接收信号,以便从各个移动设备获得接收数据并输出解码的接收数据给CQI提取部件206。
CQI提取部件206从信道编码部件205-1到205-n输入的接收数据中提取每个移动设备所发送的CQI,并输出提取的CQI到条件设定部件207。
当条件设定部件207执行调度时,它根据从CQI提取部件206输入的CQI以确定发送参数,并输出该发送参数信息和调度信息给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
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编码从条件设定部件207输入的发送参数信息和调度信息,并输出编码数据到调制器210-1到210-n。同时,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编码并输出将要发送的发送参数信息给移动设备,该设备作为调度过程中所发送到的对象,或当在所有移动设备都接收的公共控制信道上发送时,编码和输出用于特定信道的发送参数信息。应该注意到,输入到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的发送数据与发送参数信息和调度信息分开编码。
调制器210-1到210-n调制从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输入的发送数据,并输出该调制的数据到扩频部件211-1到211-n。
扩频部件211-1到211-n使用扩频码对从调制器210-1到210-n输入的发送数据执行扩频,并输出扩频的数据到发送无线部件212。
发送无线部件212对从扩频部件211-1到211-n输入的发送数据执行诸如从基带频率到射频的上变换的处理,并通过天线201发送该处理的数据。
然后,将使用图3的流程图描述移动设备100的操作。CQI发送控制部件113确定是否在缓冲器106中累积发送数据(步骤301(下文记为“ST”))。当在缓冲器106中累积发送数据时,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出一个表示将要产生CQI的控制信号到CQI发生部件107,然后CQI发生部件107产生CQI(ST302)。另一方面,当CQI发送控制部件113已经确定在缓冲器106中没有累积发送数据时,CQI发送控制部件113不输出控制信号到CQI发生部件107,并且CQI发生部件107不产生CQI。接着,信道编码部件109编码所产生的CQI;调制器110执行调制;扩频部件111执行扩频;以及发送无线部件112执行诸如从基带频率到射频的上变换的处理,并经由天线101发送CQI(ST303)。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当在缓冲器中累积发送数据时,则发送CQI,而当在缓冲器中没有累积发送数据时,则不发送CQI。因此,当移动设备要发送数据时,基站设备就根据该CQI执行调度。因此,对于上行链路而言,能够根据每个移动站的数据执行最佳调度。而且,由于只有当存在要发送的数据时才发送CQI,因此能够减少功率消耗。
尽管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当在缓冲器中累积发送数据时,无论累积的数据量如何都发送CQI,但是并不限制于这种情况,即当在缓冲器中累积发送数据时总是发送CQI,而是可以如此配置,即当在缓冲器中累积的发送数据的累积量变为等于或大于门限值时,发送CQI。
(实施例2)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设备400的结构图,以及图5所示为条件设定部件402的结构图。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根据在移动设备100的缓冲器中所累积的数据量,以增加和减少CQI的发送时隙的数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图4与图2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在图4的结构中提供了报告定时观测部件401。由于该移动设备的结构与图1所示结构的相同,因此省略了对其的描述。而且,在图4中,和图2相同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并因此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移动设备100的CQI发送控制部件113比较缓冲器106中累积的发送数据的累积量与门限值,该量从缓冲器中输入,当累积量等于或高于该门限值时,其输出一个控制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该信号用于在CQI发送时隙的通常数量上增加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时隙数量。而且,CQI发送控制部件113从缓冲器106接收一个与发送数据有关而不是与缓冲器106中累积数据量有关的值,并控制以根据该值的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来发送CQI。只改变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而不改变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发送时隙的数量。这里,与数据有关的值为基于有关数据的某些信息,诸如数据类型,例如声音数据和图像数据、QoS(服务质量)和重发次数的数量的值。下文将描述用于增加和减少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和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发送时隙的数量的方法。
CQI发生部件107根据质量信息和从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入的控制信号产生CQI,并将其输出给信道编码部件109。而且,CQI发生部件107基于从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入的控制信号,根据优先级以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产生CQI。
接下来,将利用图4描述基站设备400的结构。报告定时观测部件401根据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接收时隙的数量,将接收时隙的数量分类,并确定每个移动设备100所归属的分段,并输出每个移动设备100所归属的分段给条件设定部件402。而且,报告定时观测部件401输出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用于CQI接收时隙的接收定时给条件设定部件402。
条件设定部件402根据从CQI提取部件206输入的CQI,以及从报告定时观测部件401输入的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接收时隙的分段信息和接收模式以执行调度,确定发送参数,并输出调度信息和发送参数信息给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
然后,将利用图5描述条件设定部件402的结构。条件设定部件402基本上包括调度器501和发送参数设定部件502。
调度器501根据从CQI提取部件206输入的CQI、从报告定时观测部件401输入的分段信息和接收定时信息、以及从发送参数设定部件502输入的发送参数信息来确定发送数据将要发送到的移动设备,并输出指示允许发送的移动站的调度信息给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调度器501确定具有想要提早发送的发送数据的移动设备100,来自该设备的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接收时隙的数量较大,并执行调度,以便该具有想要提早发送的发送数据的移动设备100能够以比其他移动设备100更高的优先级进行发送。
发送参数设定部件502根据从CQI提取部件206输入的CQI确定调制方案和编码速率,并将该确定的调制方案和编码速率作为发送参数信息输出给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应该注意到,发送参数并不限制于编码速率和调制方案,而是可以为其他诸如多个代码的数量的参数。
接下来,作为一个例子将利用图6描述改变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和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发送时隙的数量的方法。
图6A所示为以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发送时隙的通常数量发送的情况的视图,如倾斜阴影线所指示,例如以第一时隙、第五时隙等等的三个时隙间隔发送CQI。因此,在以CQI发送时隙的通常数量进行发送的情况下,只在每四个时隙的一个时隙中发送CQI。这里,在本例中,在图6A的CQI发送时隙的通常数量上,如图6(b)和6(c)所示增加CQI发送时隙的数量,CQI发送时隙的时间单元为四个时隙的时间单元。应该注意到,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并不限制于四个时隙的时间单元,而是能够为任何数量时隙的时间单元。
第一种改变CQI发送时隙的数量的方法是重复两个连续的CQI发送时隙和两个连续的CQI非发送时隙,诸如在图6B中倾斜阴影线所示的第一时隙、第二时隙、第五时隙、第六时隙等等。因此,在改变该CQI发送时隙数量的第一种方法中,在每四个时隙的前两个时隙中连续地发送CQI。
第二种改变CQI发送时隙数量的方法是在每隔一个时隙中发送一个CQI,诸如在图6C中倾斜阴影线所示的第一时隙、第三时隙、第五时隙、第七时隙等等。因此,在改变CQI发送时隙数量的第二种方法中,以一个时隙的间隔在每四个时隙中来发送CQI。
这里,在图6(b)和6(c)中,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发送时隙的数量是相同的,但是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发送时隙的模式却不同。根据如上所述的发送数据的优先级信息,通过移动设备改变发送模式,基站设备能够考虑发送模式来执行调度。
接下来,将利用图7描述移动设备100的操作。首先,当缓冲器106中剩余的数据量较小时的情况下执行调度,以便将要说明(explain)其早前完成的发送。CQI发送控制部件113比较发送数据的累积量与一个门限值,该量从缓冲器106输入(ST701),当累积的数据量大于该门限值时,由于仍旧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发送所有的发送数据,因此输出一个指令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从而指令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的通常数量的CQI发送时隙中产生CQI。CQI发生部件107产生CQI,并将其输出到信道编码部件109(ST702)。另一方面,当从缓冲器106输入的累积数据量不大于该门限值时,为了通知这种情况,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出一个指令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从而指令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通常数量的CQI发送时隙上增加了数量的发送时隙中产生CQI,并且具有指令产生输入的CQI的指令信号的CQI发送部件107产生CQI,并将其输出到信道编码部件109(ST703)。而且,CQI发送控制部件113给CQI发生部件107输出一个控制信号,用于根据与发送数据有关的值,以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产生CQI。然后,CQI发生部件107根据来自CQI发送控制部件113的控制信号产生CQI。接下来,信道编码部件109编码所产生的CQI;调制器110自适应地进行调制;扩频部件111执行扩频;以及发送无线部件112执行诸如从基带频率到射频的上变换的处理,并经由天线101发送CQI(ST704)。
接着,将利用图8描述当执行调度时移动设备100的操作,以便缓冲器106中累积的发送数据不会溢出。CQI发送控制部件113比较发送数据的累积量与门限值,该量从缓冲器106输入(ST801),当累积的数据量小于门限值时,由于发送数据不会溢出缓冲器106,则输出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通常数量的CQI发送时隙的定时信息给CQI发生部件107,以及CQI发生部件107产生CQI并将其输出给信道编码部件109(ST802)。另一方面,当从缓冲器106输入的累积数据量不小于该门限值时,由于发送数据可能溢出缓冲器106,因此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出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在CQI发送时隙数量上增加了数量的时隙的定时信息给CQI发生部件107,以及CQI发生部件107产生CQI并将其输出到信道编码部件109(ST803)。而且,CQI发送控制部件113给CQI发生部件107输出一个控制信号,用于根据与发送数据有关的值,以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而产生CQI。CQI发生部件107根据来自CQI发送控制部件113的控制信号产生CQI。然后,信道编码部件109编码所产生的CQI;调制器110自适应地进行调制;扩频部件111执行扩频;以及发送无线部件112执行诸如从基带频率到射频的上变换的处理,并经由天线101发送CQI(ST804)。
再下来,将利用图9描述基站设备400的结构。基站设备400通过CQI提取部件206为每个移动设备100从接收信号中提取CQI,以及报告定时观测部件401比较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接收时隙的数量与一个门限值(ST901),比较结果如果是CQI接收时隙的数量不大于该门限值时,则执行通常的调度(ST902)。另一方面,当在ST901中CQI接收时隙的数量大于该门限值时,则考虑优先的调度(ST903)。应该注意到,在ST901中进行比较的门限值是用于确定是否执行通常的调度还是考虑优先的调度,并且当确定考虑优先的调度时,根据它们的优先级设定附加的门限值,并分别为这些移动设备设定优先级等级。然后,将调度结果作为调度信息予以发送(ST904)。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移动设备根据发送数据量来改变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发送时隙的数量,以及基站设备通过测量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到达(incoming)的CQI发送时隙的数量,从而能够估计在移动设备中将要发送的数据量,以及能够在调度中考虑该估计结果。因此,能够根据每个移动设备中的数据量为上行链路执行最佳调度。进一步,能够利用资源在上行链路上有效地发送数据。而且,由于根据与数据发送有关的值来改变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因此能够执行更精细的调度,另外由于不需要减少CQI发送次数(times)的数量,从而当调度时基站设备能够接收足够数量的CQI。所以,根据传播路径状态能够执行高速度和大容量的通信。
应该注意到,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不直接利用发送时隙的数量和发送模式来通知有关发送数据的信息,但是可能只使用发送时隙的数量和发送模式之
(实施例3)
图10所示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设备1000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根据可容忍的延迟时间来改变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发送时隙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图10与图1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提供了可容忍延迟时间信息发生部件1001。应该注意到,与图1所相同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予以指示,并因此省略了对这些相同组件的描述。而且,由于基站设备的结构与图4的结构相同,因此也省略了对基站结构的描述。
首先,将利用图10描述移动设备1000的结构。CQI发送控制部件113比较从可容忍延迟时间信息发生部件1001输入的可容忍延迟时间信息与一个门限值,当可容忍延迟时间等于或高于该门限值时,输出一个用于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的通常数量的发送时隙中产生CQI的控制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另一方面,当可容忍延迟时间小于该门限值时,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出一个用于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的增加了数量的CQI发送时隙中产生CQI的控制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而且,CQI发送控制部件113接收与发送数据有关而不是与可容忍延迟时间有关的信息,并根据该信息以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来控制发送CQI。只改变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而不用改变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发送时隙的数量。
可容忍延迟时间信息发生部件1001根据缓冲器106中累积的数据确定可容忍的延迟时间,并将确定的可容忍的延迟时间作为可容忍延迟时间信息输出给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这里,可容忍的延迟时间为将要发送数据的时间或直到期望数据已经发送完的时间为止的剩余时间。
当将要发送的数据类型为诸如声音的数据类型时,如果在通信过程中接收一侧延迟的接收它们,则其通信内容不能够被传达给接收方,则可容忍延迟时间较短。
接下来,将利用图11描述移动设备1000的操作。CQI发送控制部件113比较可容忍的延迟时间与门限值(ST1101),当可容忍延迟时间等于或高于该门限值时,输出一个用于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的通常数量的发送时隙中产生CQI的控制信号。然后,CQI发生部件107产生CQI(ST1102)。另一方面,当可容忍延迟时间小于该门限值时,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出一个控制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该信号用于控制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的增加了数量的CQI发送时隙中产生CQI。然后,CQI发生部件107产生CQI(ST1103)。
CQI发送控制部件113输出一个控制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该信号用于根据与发送数据有关的值,以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产生CQI。CQI发生部件107根据来自CQI发送控制部件113的控制信号产生CQI。然后,CQI发生部件107输出所产生的CQI给信道编码部件109;信道编码部件109编码所产生的CQI;调制器110自适应地调制;扩频部件111执行扩频;以及发送无线部件112执行诸如从基带频率到射频的上变换的处理,并经由天线101发送CQI(ST1104)。应该注意到,由于基站设备的操作与上述实施例2中的基站设备200的操作相同,因此省略了对该操作的描述。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移动设备根据可容忍的延迟时间改变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发送时隙的数量,基站设备通过测量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到达的CQI时隙的数量,能够估计移动设备中的数据的可容忍的延迟时间,并在调度中能够考虑该估计的结果。因此,能够根据每个移动设备中的数据为上行链路执行最佳调度。进一步,能够使用资源在上行链路上有效地发送数据。而且,由于根据与数据发送有关的值,改变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因此能够执行更精细的调度,并且由于不需要减少CQI发送时隙的数量,从而当执行调度时,基站设备能够接收足够数量的CQI。因此,根据传播路径条件能够执行高速度和大容量的通信。
应该注意到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不直接利用发送时隙的数量和发送模式来通知有关发送数据的信息,但是可能只使用发送时隙的数量和发送模式之一。
(实施例4)
图12所示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设备1200的结构图;以及图13所示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设备1300的结构图;图14所示为CQI发送控制部件1203的结构图;以及图15所示为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303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当多个移动设备1200的缓冲器106中累积的发送数据的量大致相同时,通过改变门限电压,缓冲器106中累积的发送数据量与该门限电压进行比较,使得具有大致相同的发送数据量的移动设备1200报告CQI,以便能够执行更精细的调度。在本实施例中,图12与图1在结构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提供了报告定时控制信号提取部件1201和报告定时控制指令部件1202,图13与图2在结构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提供了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和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303。与图1和图2相同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并因此省略对相同组件的描述。
首先,将利用图12描述移动设备1200的结构。CQI发送控制部件1203根据指令信号设定一个门限值,该指令信号用于设定一个从报告定时控制指令部件1202输入的门限值。然后,CQI发送控制部件1203比较在缓冲器106中累积的发送数据之累积量与该设定的门限值,该量从缓冲器输入,当该累积量等于或高于该门限值时,输出一个控制产生CQI的控制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以便在CQI发送时隙的通常数量上增加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时隙的数量。而且,CQI发送控制部件1203从缓冲器106接收与发送数据有关而不是与缓冲器106中的数据累积量有关的值,并根据优先级控制以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发送CQI。只改变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而不改变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发送时隙的数量。
报告定时控制信号提取部件1201从自信道编码部件105输入的接收数据中提取包含在其中的分段信息,并将其输出到报告定时控制指令部件1202。
报告定时控制指令部件1202根据从报告定时控制信号提取部件1201输入的分段信息确定一个门限值,并输出该确定的门限值信息给CQI发送控制部件1203,CQI发送控制部件1203将缓冲器106中累积的发送数据的量与该门限值进行比较。
接下来,将利用图13描述基站设备1300的结构。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作为观测装置用于测量从CQI提取部件206输入的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接收时隙的数量,并将接收时隙的测量数量作为定时信息输出给条件设定部件1302。
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根据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接收时隙的数量分类接收时隙的数量,并确定每个移动设备1200所归属的分段,以及输出每个移动设备1200所归属的分段给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303。进一步,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能够在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303的控制下,为每个分段改变门限值。再进一步,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输出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接收时隙的接收模式给条件设定部件1302。
当执行调度时,条件设定部件1302利用从CQI提取部件206输入的CQI来确定发送参数,以及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接收时隙的数量和从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输入的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CQI接收时隙的接收模式,并输出到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
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303输出指示报告CQI的次数的数量和将改变定时的分段的信息给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而且,同时,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303给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输出一个信号,以改变每个分段的门限值。例如,当移动设备1200集中在相同的分段中时,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303能够通过进一步划分集中的分段来确定将要优先调度的移动设备1200。
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编码从条件设定部件1302输入的发送参数信息和调度信息,以及从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303输入的分段信息,并将其输出给调制器210-1到210-n。同时,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编码并输出将要发送的发送参数信息给作为在调度过程中要发送的对象的移动设备,或者当在所有移动设备都接收的公共控制信道上发送时,作为特定信道的发送参数信息进行编码和输出。应该注意到,由于除了在CQI发送控制部件1203中要使用的门限值是基于基站设备1300发送的分段信息而设定以外,移动设备1200的操作与图7和图8所示的上述实施例2相同,因此将省略对所述操作的描述。
然后,将利用图14描述CQI发送控制部件1203的结构。CQI发送控制部件1203基本上包括门限值设定部件1401和CQI发送定时设定部件1402。
门限值设定部件1401根据从报告定时控制指令部件1202输入的用于设定门限值的指令信号为每个分段设定一个门限值。当该指令信号为表示将要改变门限值的指令信号时,则改变门限值,如果当该指令信号为表示将不改变门限值的指令信号时,则不改变门限值。通过门限值设定部件1401为每个分段设定门限值,以使门限值与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中的分段的门限值相同。接下来,门限值设定部件1401输出设定的门限值给CQI发送定时设定部件1402。
CQI发送定时设定部件1402比较从门限值设定部件1401输入的门限值与从缓冲器106输入的发送数据的累积量,并输出一个控制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该信号用于在发送数据累积量所归属的分段的CQI发送时隙中进行发送。而且,CQI发送定时设定部件1402根据与从缓冲器106输入的数据的发送有关的信息,以输出一个用于产生CQI的指令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
接下来,将利用图15描述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303的结构。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303基本上包括分布确定部件1501、改变判定部件1502和分段改变部件1503。
分布确定部件1501根据从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输入的、来自每个移动设备1200的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接收时隙的数量所归属的分段,确定是否存在移动设备1200集中的分段,以及是否存在归属于高优先级分段的移动设备1200。然后,分布确定部件1501输出确定结果到改变判定部件1502中。
改变判定部件1502输出根据自分布确定部件1501输入的确定结果而判定的分段信息给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具体而言,在不为每个分段改变门限值的情况下,改变判定部件1502将分段信息照原样输出到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而不改变每个分段的门限值,或不发送信号。另一方面,当移动设备1200集中在同一个分段中时,为了进一步划分该集中的分段,改变判定部件1502决定设定门限值。而且,当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最大数量的接收时隙的分段中不存在任何移动设备1200时,为了确定将要优先调度的移动设备1200,决定为所有的分段改变门限值。当决定为分段改变门限值时,将用于改变分段的信号和移动设备1200的分布信息输出到分段改变部件1503。
当接收一个表示对分段进行改变的信号时,分段改变部件1503根据从改变判定部件1502输入的分布信息改变分段的门限值,并将有关每个分段的改变门限值的信息输出到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
然后,将利用图16描述CQI的发送和接收和移动设备1200和基站设备1300中的发送定时控制信号。如图16A所示,移动设备1200发送CQI到基站设备1300。同时,CQI发送间隔为如图16D所示的Δt10。接下来,具有所接收的CQI的基站设备1300根据移动设备1200的分布情况,在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301中分段的基础上设定这些分段,并发送设定的分段信息到每个移动设备1200,如图16B所示。具有所接收的分段信息的移动设备1200考虑到该分段信息在CQI发送控制部件113中设定一个门限值,比较设定的门限值和缓冲器106中累积的发送数据量,改变CQI发送间隔为,例如,如图16D所示的Δt10/2,以及如图16C所示发送CQI到基站设备1300。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除了上述实施例2的效果以外,基于从基站设备发送的分段信息设定门限值,该门限值与缓冲器中累积的发送数据的量进行比较。因此,即使当缓冲器中累积的发送数据量与其他移动设备中的数据量大致相同时,也能够在这些移动设备之间执行优先的调度,并能够根据该数据量执行精细的调度。
应该注意到,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不直接利用发送时隙的数量和发送模式来通知有关发送数据的信息,但是可能只使用发送时隙的数量和发送模式之一。
(实施例5)
图17所示为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设备1700的结构图,而图18所示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设备1800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当多个移动设备1700的缓冲器106中所累积发送数据量的可容忍延迟时间大致相同时,通过改变可容忍延迟时间与其进行比较的门限值,从而为具有大致相同的可容忍延迟时间的移动设备1700执行更精细的调度。在本实施例中,图17与图1在结构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提供了报告定时控制信号提取部件1701、报告定时控制指令部件1702和可容忍延迟时间信息发生部件1703,图18和图2在结构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提供了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801和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803。与图1和图2相同的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因此省略了对相同组件的描述。
首先,将利用图17描述移动设备1700的结构。CQI发送控制部件1704根据从报告定时控制指令部件1702输入的用于设定门限值的指令信号设定一个门限值。然后,CQI发送控制部件1704比较从可容忍延迟时间信息发生部件1703输入的可容忍延迟时间与设定的门限值,以及当可容忍延迟时间等于或高于该门限值,输出一个指令信号给CQI发生部件107,该信号用于指令在CQI发送时隙的通常数量上增加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时隙数量。而且,CQI发送控制部件1704从缓冲器106接收与发送数据有关而不是与缓冲器106中发送数据的可容忍延迟时间有关的信息,并根据该信息控制以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来发送CQI。只改变发送时隙的发送模式,而不改变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发送时隙的数量。
报告定时控制信号提取部件1701从自信道编码部件105输入的接收数据中提取包括在其中的分段信息,并将其输出到报告定时控制指令部件1702。
报告定时控制指令部件1702根据从报告定时控制信号提取部件1701输入的分段信息,确定一个与从可容忍延迟时间信息发生部件1703输出的可容忍延迟时间进行比较的门限值,并将确定的门限值作为门限信息输出到CQI发生部件107。
可容忍延迟时间信息发生部件1703从根据从缓冲器106输入的数据的类型决定的可容忍延迟时间获得剩余的可容忍延迟时间以及当前延迟,并将其作为可容忍延迟时间信息输出到CQI发送控制部件1704。
接下来,将利用图18描述基站设备1800的结构。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801根据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的接收时隙数量对接收时隙的数量进行分类,并确定每个移动设备1700所属的分段,并将每个移动设备1700所属的分段输出到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803。而且,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801能够在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803的控制下改变每个分段的门限值。再进一步,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801输出在CQI发送分配的时间单元中CQI接收时隙的接收模式到条件设定部件1802。
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803输出指示报告CQI次数的数量和将要改变定时的分段的信息给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而且,同时,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803输出一个信号到报告定时观测部件1801以改变每个分段的门限值。例如,当移动设备1700集中在相同的分段中时,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803能够确定一个将要通过进一步控制划分集中的分段而优先进行调度的移动设备1700。
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编码从条件设定部件207输入的发送参数信息和调度信息,和从报告定时控制信号发生部件1803输入的分段信息,并将其输出到调制器210-1到210-n。同时,信道编码部件209-1到209-n编码并发送将要发送给作为调度中要发送的对象的移动设备的发送参数信息,或者当在所有移动设备都接收的公共控制信道上发送时,作为特定信道的发送参数信息进行编码并输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除了上述实施例3的效果以外,根据从基站设备发送的分段信息设定一个与可容忍延迟时间进行比较的门限值。因此,即使当缓冲器中累积的发送数据的可容忍延迟时间大致和其他移动设备中发送数据的可容忍延迟时间一样短时,也能够在这些移动设备中执行优先的调度,还能够根据数据类型执行精细的调度。
应该注意到,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不直接利用发送时隙的数量和发送模式来通知有关发送数据的信息,但是可能只使用发送时隙的数量和发送模式之一。
在上述实施例1到5中,在上行链路上发送到基站设备的CQI能够为任何的指示移动设备通信质量的信息,诸如发送功率的功率值信息,有关剩余发送功率的信息,即移动设备的可容忍最大发送功率(上限值)和各个信道的发送功率之差,或有关剩余发送功率与各个信道发送功率之比的信息。而且,能够组合使用上述实施例1到5。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根据每个移动站的数据,为上行链路执行最佳调度。
本说明书基于2002年10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2-295449号,其中公开的内容在此引用作为参考。
产业应用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终端设备和一种基站设备,并且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在上行链路上执行高速分组传输的系统中的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其中由基站设备根据通信终端设备发送的CQI执行调度。
Claims (10)
1、一种通信终端设备包括:
累积发送数据的缓冲器;
根据通信质量产生CQI的CQI发生部件;和
根据在所述缓冲器中累积的发送数据量和与该发送数据有关的值其中之一控制所述CQI发送的发送控制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设备,其中当在所述缓冲器中没有累积发送数据时,所述发送控制部件不发送所述CQI。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设备,其中当在所述缓冲器中所累积的发送数据的累积量不小于一个门限值时,所述发送控制部件在给定时间的增加了数量的时隙中进行发送,在上述时隙中发送所述CQI。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设备,其中可容忍延迟时间较短时,所述发送控制部件在给定时间的增加了数量的时隙中发送,在上述时隙中发送所述CQI。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终端设备,其中所述发送控制部件根据包含在接收数据中的分段信息来设定所述门限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设备,其中所述发送控制部件根据所述发送数据量和与该发送数据有关的所述值其中之一,在所述给定的时间内改变时隙的发送模式,在上述时隙中发送所述CQI。
7、一种基站设备包括:
从接收数据中提取CQI的CQI提取部件;
为所述CQI观测接收时隙数量的观测部件;
根据由所述CQI提取部件所提取的所述CQI和在给定时间中接收时隙的所述数量而执行调度的调度器;和
根据所述调度器执行的调度产生发送数据的数据发生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设备,其中所述调度器执行调度,以便通信方能够以高优先级发送,其中增加在给定时间中来自通信方的接收时隙的所述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设备,其中所述调度器考虑在所述给定时间中用于所述CQI的接收时隙的接收模式而执行调度。
10、一种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缓冲器中累积发送数据;
根据通信质量产生CQI;以及
只有当在所述缓冲器中累积发送数据时才发送所述CQI。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295449A JP3512783B1 (ja) | 2002-10-08 | 2002-10-08 | 通信端末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
JP295449/2002 | 2002-10-0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50563A true CN1650563A (zh) | 2005-08-03 |
Family
ID=32064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038100878A Pending CN1650563A (zh) | 2002-10-08 | 2003-08-14 | 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50174982A1 (zh) |
EP (1) | EP1487144A4 (zh) |
JP (1) | JP3512783B1 (zh) |
CN (1) | CN1650563A (zh) |
AU (1) | AU2003257845A1 (zh) |
WO (1) | WO2004034629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77609A (zh) * | 2008-05-09 | 2009-11-11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因特网语音协议封包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808369B (zh) * | 2009-06-30 | 2012-12-12 | 中山大学 | 一种基于cqi预测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51265B2 (ja) * | 2002-06-20 | 2006-03-0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 |
SG160204A1 (en) | 2002-12-04 | 2010-04-29 | Interdigital Tech Corp | Reliability detect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and application to outer loop power control |
GB2405289B (en) * | 2003-08-20 | 2006-10-25 | Ipwireless Inc | Method,base station,remote station and system for HSDPA communication |
JP4789450B2 (ja) * | 2004-11-04 | 2011-10-1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回線品質報告方法、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端末 |
JP4457868B2 (ja) * | 2004-11-25 | 2010-04-2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移動局 |
GB0500588D0 (en) * | 2005-01-12 | 2005-02-16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the transmission of data unit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1838023B1 (en) * | 2005-01-28 | 2016-10-05 | Godo Kaisha IP Bridge 1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JP4645208B2 (ja) * | 2005-02-02 | 2011-03-0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 |
JP4455389B2 (ja) | 2005-04-01 | 2010-04-2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20060233265A1 (en) * | 2005-04-15 | 2006-10-19 | Nokia Corporation | Joint feed-forward and feedback desig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GB2427097B (en) | 2005-05-03 | 2007-03-21 | Ipwireles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ling information |
US8107418B2 (en) | 2005-07-27 | 2012-01-3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
EP1901573A1 (en) * | 2005-08-03 | 2008-03-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and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method |
CN102882639B (zh) | 2005-08-24 | 2015-06-17 |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 Wtru周期性发送上行链路传输时传送cqi的方法及wtru |
KR101119281B1 (ko) | 2005-08-29 | 2012-03-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정보 피드백 장치 및방법과 이를 이용한 스케줄링 장치 및 방법 |
JP5063883B2 (ja) | 2005-09-29 | 2012-10-3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送信方法、送信装置、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
KR20070047720A (ko) | 2005-11-02 | 2007-05-07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패킷 스케줄링 방법, 그리고 그 장치 |
EP1986349A4 (en) * | 2006-02-17 | 2013-03-13 | Sharp Kk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EQUIPMENT, BASIC STATION EQUIPMEN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PROCESS |
EP1871023B1 (en) * | 2006-06-23 | 2008-12-17 | Mitsubishi Elec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e Europe B.V.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transferred by a first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 to a second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 |
US8374161B2 (en) | 2006-07-07 | 2013-02-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143288B2 (en) * | 2006-07-24 | 2015-09-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Variable control channel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319869B1 (ko) | 2006-08-24 | 2013-10-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초기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이를 지원하는 기지국, 및 초기데이터 수신 방법 |
KR101221904B1 (ko) * | 2006-09-05 | 2013-01-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피드백 정보의 송신요청 및 수신 방법과, 이를 수행하는기지국 |
EP2096877B1 (en) | 2006-08-31 | 2014-08-20 | NEC Corporation | W-cdm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qi transmission cycle control method |
US8018895B2 (en) | 2006-11-30 | 2011-09-13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on shared channels |
US9413489B2 (en) * | 2007-04-27 | 2016-08-09 | Blackberry Limi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ata-driven, variable-rate,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for LTE non-real-time bursty traffic |
WO2009131099A1 (ja) * | 2008-04-25 | 2009-10-29 | 株式会社 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及び方法 |
WO2010026936A1 (ja) * | 2008-09-04 | 2010-03-1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5093124B2 (ja) * | 2009-01-13 | 2012-12-0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伝送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4481346B2 (ja) * | 2009-03-19 | 2010-06-1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KR101618283B1 (ko) * | 2009-05-22 | 2016-05-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합 다중 포인트 통신을 위한 정보 피드백 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228300C (en) * | 1997-03-21 | 2001-09-04 | Colin Leon Kahn | Tdma system with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
JP3434670B2 (ja) * | 1997-05-21 | 2003-08-11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帯域管理装置 |
US6389066B1 (en) * | 1997-09-21 | 2002-05-14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modification of modulated and coded schem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532364B1 (en) * | 1997-09-30 | 2003-03-1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down-link frame numbering |
WO1999031823A1 (fr) * | 1997-12-16 | 1999-06-24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Procede d'attribution d'un canal radio pour une radiocommunication |
US6539226B1 (en) * | 1998-02-16 | 2003-03-25 | Nec Corporation |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system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
US6088578A (en) * | 1998-03-26 | 2000-07-11 | 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 Burst reques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DMA high speed data |
US6400929B1 (en) * | 1998-04-17 | 2002-06-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rate |
JP4231593B2 (ja) * | 1999-07-21 | 2009-03-04 |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通信方法 |
WO2001054336A1 (en) * | 2000-01-20 | 2001-07-26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Flexible frame structures in adaptive high data rate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
JP3426200B2 (ja) * | 2000-08-02 | 2003-07-1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GB2369003A (en) * | 2000-11-07 | 2002-05-15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Channel switching in UMTS |
US7050759B2 (en) * | 2002-02-19 | 2006-05-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mechanism and method |
-
2002
- 2002-10-08 JP JP2002295449A patent/JP3512783B1/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08-14 EP EP03807956A patent/EP148714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3-08-14 CN CNA038100878A patent/CN1650563A/zh active Pending
- 2003-08-14 WO PCT/JP2003/010333 patent/WO2004034629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3-08-14 US US10/513,603 patent/US2005017498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8-14 AU AU2003257845A patent/AU200325784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77609A (zh) * | 2008-05-09 | 2009-11-11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因特网语音协议封包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577609B (zh) * | 2008-05-09 | 2014-03-05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用于处理因特网语音协议封包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808369B (zh) * | 2009-06-30 | 2012-12-12 | 中山大学 | 一种基于cqi预测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87144A1 (en) | 2004-12-15 |
WO2004034629A1 (ja) | 2004-04-22 |
JP2004134898A (ja) | 2004-04-30 |
AU2003257845A1 (en) | 2004-05-04 |
JP3512783B1 (ja) | 2004-03-31 |
US20050174982A1 (en) | 2005-08-11 |
EP1487144A4 (en) | 2007-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50563A (zh) | 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 | |
CN1224293C (zh) | 调度设备、基站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310544C (zh) | 通信控制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及其中使用的移动站和基站 | |
CN1254131C (zh) | 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及移动无线通信方法 | |
CN1247043C (zh) | 通信系统中用于分配资源的系统 | |
CN1157866C (zh) | 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19912C (zh) |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242569C (zh) | 用于将数据流分配到单信道上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047944A (zh) | 子频带通知方法和终端装置 | |
CN1830161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596527A (zh) | 分组发送调度方法及基站装置 | |
CN101057423A (zh) | 在支持上行链路分组数据服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传送和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
CN1819479A (zh) | 上行链路无线电资源分配方法、无线基站以及无线网络控制器 | |
CN1592483A (zh) | 分组优先级控制装置及方法 | |
CN1285178C (zh) | 无线装置 | |
CN101057430A (zh) | 通信装置及调度方法 | |
CN1604663A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调度上行链路分组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
CN1758781A (zh) | 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调度模式转换 | |
CN1791242A (zh)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台 | |
CN1846361A (zh) | 用于在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中控制介质接入控制层的操作状态的设备和方法 | |
CN1868227A (zh) | 信令方法、系统、基站以及移动台 | |
CN1509529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方法 | |
CN1426206A (zh) | 通讯控制系统、通讯控制方法、基站和移动设备 | |
CN1652479A (zh) | 用于在分组通信系统中调度上行链路速率的方法及设备 | |
CN1219082A (zh) | 在不中断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随机存取控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