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912C -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912C CN1119912C CN00804633A CN00804633A CN1119912C CN 1119912 C CN1119912 C CN 1119912C CN 00804633 A CN00804633 A CN 00804633A CN 00804633 A CN00804633 A CN 00804633A CN 1119912 C CN1119912 C CN 111991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crambling code
- group
- transmissio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在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中,对各通信终端进行到来方向估计。在成组判定部107中,根据到来方向估计的结果,将扇区内所属的通信终端分割成多个组。在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中,进行分配控制,使得对相同方向性(不完全相同也可以)的信道分配同一扰频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数字无线通信系统中,在下行线路中进行控制方向性的发送(下行自适应阵列天线发送)情况下,估计以同一方向性进行接收发送的扇区数减少。即,例如由于通过由信号处理在特定的方向上缩小束来进行发送的方向性发送,可获得与扇区化相同的效果,所以认为通过使用方向性发送可减少物理的扇区。
这样,通过扇区数减少或使用自适应阵列天线的情况下的效果、即可用信号处理来进行方向性发送,来增加每个扇区中可容纳的信道数(用户终端数)。这样,在扇区内中增加可容纳的信道数后,必然担心在下行线路中同一扰频码下的扩频码不足的情况。为了消除该扩频码不足,估计在同一扇区内使用的多个扰频码。
以往,在同一扇区内使用多个扰频码的情况下,由于为了简单地消除扩频码不足而增加扰频码,所以进行与各信道的方向性无关的扰频码的分配。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在同一方向的多个信道间有使用不同的扰频码#0~#2的危险。
扰频码在本扇区中使相同的扰频码,而且来自基站的发送同步进行,所以可以期待在码间没有相互干扰的正交性。但是,如果在同一方向的多个信道间使用不同的扰频码#0~#2,则不能保证(期待)其正交性。
因此,在不使用自适应阵列天线的情况下,与对扇区内的所有信道使用同一扰频码的情况相比,在各通信终端的接收中,存在产生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接收特性恶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在同一扇区内使用多个扰频码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多个信道间的相互干扰。
本发明的主题是:在下行线路中采用控制方向性发送(自适应阵列天线)的系统中,通过对相同方向性(也可以不完全相同)的信道分配同一扰频码,来提高同一方向的多个信道间的码间的正交性,降低各通信终端的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现有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图;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无线基站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3是说明上述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图;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无线基站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图;
图6表示上述实施例3的无线基站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无线基站装置的结构方框图;以及
图8是说明上述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无线基站装置的结构方框图。这里,说明在同一扇区内使用多个扰频码的情况。为了简化说明,说明信道数(用户数)为2,天线为2个,使用的扰频码为2个的情况。
由天线101、102接收的上行线路的信号分别通过共用器103、104输入到无线接收部105。在无线接收部105中,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无线接收处理,获得基带信号。将该基带信号分别送到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同时分别送到接收自适应阵列天线(接收AAA)电路109a、109b。
在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中,对各信道(用户)的接收信号估计到来方向。将该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送到成组判定部107,同时送到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以及接收AAA电路109a、109b。在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中,根据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来求发送加权。将该发送加权送到每个信道(用户)对应的发送AAA电路123a、123b。
成组判定部107根据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来判定包含终端的组。将该判定结果送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
在接收AAA电路109a、109b中,根据来自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的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AAA处理,将接收AAA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每个接收方向性对应的匹配滤波器110、111。
在匹配滤波器110、111中,用扰频码(Scr)和扩频码(Spr)对接收信号进行解扩处理。将解扩处理后的信号分别送到解调部112、113,在那里进行解调处理,获得接收数据1、2。
另一方面,将成组判定部107判定的判定结果(成组结果)送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在那里根据判定结果对每个组分配扰频码。然后,将分配扰频码的控制信号输出到开关121、122。
发送数据1、2分别在调制部115、116中进行数字调制处理。该调制处理后的发送数据分别在乘法器117、118中用各自不同的扩频码(Spr)#1、#2来进行扩频调制处理。与扩频码相乘后的发送数据在乘法器119、120中用上述分配的扰频码#1、#2来进行调制处理。
将这样扩频处理后的发送数据分别输入到发送AAA电路123a、123b。在发送AAA电路123a、123b中,分别用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以及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求出的发送加权来对发送数据进行发送AAA处理。
复用器124、125对每个天线复用进行了各自的发送AAA处理的发送数据,送到无线发送部127。在无线发送部127中,对发送数据进行D/A变换和上变频等无线发送处理。无线发送处理过的发送信号分别通过共用器103、104经天线101、102作为下行线路信号来发送。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无线基站装置的扰频码的分配方法。
从各通信终端发送的信号在分别用无线接收部105进行了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后,分别由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进行到来方向估计处理。作为到来方向的估计方法,可以列举出使用FFT(快速傅立叶变换)的聚束法、线性预测法、最小范数法等,没有特别限制。
在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中,对各通信终端估计到来方向后,将该估计结果送到成组判定部107。在成组判定部107中,根据到来方向的结果,将扇区内所属的通信终端至少分割为2个组。
作为成组方法的一例,将各通信终端的到来方向预先分类在规定的角度范围,通过判定哪个通信终端属于哪个角度范围来进行成组。成组时的规定角度范围例如以本无线基站装置的天线方向作为基准来设定。例如,在将扇区所属的通信终端根据到来方向分割为3个组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预先设定3个角度范围,根据哪个通信终端是否属于各个角度范围来形成组201~203。
将成组判定部107的判定结果、即哪个通信终端属于哪个角度范围(组)的组信息送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在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中,进行分配控制,使得对相同方向性(也可以不完全相同)的信道分配同一扰频码。
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进行组设定,使得包含从到来方向估计中具有相同方向性的信道。因此,通过对每个组分配扰频码,可以对相同方向性(也可以不完全相同)的通信终端(信道)分配同一扰频码。
将该分配控制信号送到开关121、122,切换扰频码。然后,将对每个组分配的扰频码用于对该组所属的通信终端的下行线路信号。
例如,在用成组判定部107判定为从到来方向通信终端A~G属于组1,通信终端H~K属于组2时,对组1分配扰频码#1,对组2分配扰频码#2。这种情况下,对于通信终端A~G对应的下行线路信号都使用扰频码#1,而对于通信终端H~K对应的下行线路信号都使用扰频码#2。
另一方面,将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送到接收AAA电路109a、109b,在那里用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来求接收加权,根据该接收加权形成接收方向性。然后,在接收AAA电路109a、109b中,用该接收方向性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AAA处理。
此外,将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估计出的到来方向的结果送到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求每个通信终端的发送加权。根据发送加权形成发送方向性。然后,在发送AAA电路123a、123b中,用每个通信终端的发送方向性来进行发送AAA处理。发送AAA处理过的各通信终端的发送信号被各天线对应的加法器124、125复用,由无线发送部127进行D/A变换和上变频等处理后,从天线101、102被方向性发送。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装置应用于下行线路中控制方向性发送(自适应阵列天线)的系统中,对具有与通信终端的到来方向相同的方向性的通信终端进行成组,对该组所属的所有通信终端分配同一扰频码。因此,可以提高同一组所属的通信终端对应的下行线路信号的码间的正交性。由此,可以降低各通信终端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在方向性发送下行线路信号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对各通信终端单独进行方向性控制,也可以将各通信终端成组,对同一组所属的通信终端进行同一方向性控制。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根据来自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的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将成组判定部107判定出的组信息输出到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在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中,根据组信息,对每个组进行方向性控制。这样,通过对每个组进行发送方向性控制,可以简化方向性控制的处理。
此外,在接收部的结构中,也可以将匹配滤波器110、111设置在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或接收AAA电路109a、109b的前级。即,也可以对解扩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到来方向估计和接收AAA处理。而且,到来方向估计和接收AAA处理也可以按独立并且不同的算法来处理。在本发明中,不一定需要接收AAA处理。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即使对下行线路信号单独进行方向性控制的情况下,在上行线路信号中使用组加权时,用该组加权对具有大致同一方向性的通信终端进行成组,对每个组分配扰频码的情况。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无线基站装置的结构方框图。在图4中,对与图2相同的部分附以与图2相同的标号。
经天线101、102接收的上行线路的信号分别通过共用器103、104输入到无线接收部105。在无线接收部105中,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无线接收处理,获得基带信号。将该基带信号分别送到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同时分别送到接收自适应阵列天线(接收AAA)电路109a、109b。
在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中,对各信道(用户)的接收信号估计到来方向。将该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送到成组判定部107,并且送到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在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中,根据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来求发送加权。将该发送加权送到每个信道(用户)对应的发送AAA电路123a、123b。
成组判定部107根据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来判定包含终端的组。将该判定结果送到接收组加权计算部108,并且送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
在接收加权计算部108中,对每个判定的组计算接收组加权,将该接收组加权送到每个组对应的接收AAA电路109a、109b。在接收AAA电路109a、109b中,对接收信号用接收组加权来进行接收AAA处理,将接收AAA处理过的信号输出到每个接收方向性对应的匹配滤波器110、111。
在匹配滤波器110、111中,用扰频码(Scr)和扩频码(Spr)对接收信号进行解扩处理。将解扩处理过的信号分别送到解调部112、113,在那里进行解调处理,获得接收数据1、2。
另一方面,将成组判定部107判定的判定结果(成组结果)送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在那里根据判定结果对每个组分配扰频码。然后,将扰频码分配的控制信号输出到开关121、122。
将发送数据1、2分别在调制部115、116中进行数字调制处理。该调制处理后的发送数据分别在乘法器117、118中分别用不同的扩频码(Spr)#1、#2进行扩频调制处理。此外,将乘以了扩频码的发送数据在乘法器119、120中用上述那样分配的扰频码#1、#2来进行调制处理。
将这样扩频调制处理过的发送数据分别输入到发送AAA电路123a、123b。在发送AAA电路123a、123b中,分别用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用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求出的发送加权,来对发送数据进行发送AAA处理。
用复用器124、125对每个天线复用进行了各自发送AAA处理的发送数据,送到无线发送部127。在无线发送部127中,对发送数据进行D/A变换和上变频等无线发送处理。无线发送处理过的发送信号分别通过共用器103、104,经天线101、102作为下行线路信号来发送。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无线基站装置的扰频码的分配方法。
从各通信终端发送的信号由各个无线接收部105进行了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后,分别由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进行到来方向估计处理。作为到来方向的估计方法,可以列举出使用FFT(快速傅立叶变换)的聚束法、线性预测法、最小范数法等,没有特别限制。
在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中,对各通信终端估计到来方向后,将该估计结果送到成组判定部107。在成组判定部107中,根据到来方向的结果,将扇区内所属的通信终端至少分割为2个组。成组的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成组判定部107兼用于计算上行线路信号的接收组加权和分配下行线路信号的扰频码。
将成组判定部107的判定结果、即哪个通信终端属于哪个角度范围(组)的组信息送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在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中,进行分配控制,使得对相同方向性(也可以不完全相同)的信道分配同一扰频码。
成组的判定结果也可以原封不动地用于扰频码的分配,也可以以该成组的判定结果为基础,考虑下行线路信号所用的扩频码数(码资源)来进行成组修正处理,用于扰频码的分配。
如上所述,进行组设定,使得包含从到来方向估计中具有相同方向性的信道。因此,通过对每个组分配扰频码,可以对相同方向性(也可以不完全相同)的通信终端(信道)分配同一扰频码。
将该分配控制信号送到开关121、122,切换扰频码。然后,将对每个组分配的扰频码用于对该组所属的通信终端的下行线路信号。
另一方面,将来自成组判定部107的信息(例如角度范围信息)送到接收组加权计算部108,求每组的接收加权。根据该接收加权来形成接收方向性。然后,在接收AAA电路109a、109b中,用每组的接收方向性来进行接收AAA处理。
此外,将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估计出的到来方向的结果送到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求每个通信终端的发送加权。根据该发送加权来形成发送方向性。然后,在发送AAA电路123a、123b中,用每个通信终端的发送方向性来进行发送AAA处理。
接收组加权计算部108中的自适应信号处理例如可考虑用LMS(LeastMean Square:最小均方)、RLS(Recursive Least Squares:遂归最小二乘)等算法来进行。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无线基站装置应用于下行线路中控制方向性发送(自适应阵列天线)的系统中,在对上行线路信号使用组加权的情况下,根据该组加权来对具有与通信终端的到来方向相同的方向性的通信终端进行成组,对该组所属的所有通信终端分配同一扰频码。因此,可以提高同一组所属的通信终端对应的下行线路信号的码间的正交性。由此,可以降低各通信终端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此外,由于可以利用求上行线路信号的组加权的成组判定结果,所以可以简化扰频码分配中的处理。其结果,可以减小无线基站装置中的处理负荷。
上述说明是关于在下行线路信号中使用的扩频码数目(码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由上行线路信号对应的组加权计算求出的组判定结果。该控制考虑下行线路信号所用的扩频码数目(码资源)来适当进行。即,在扩频码数目不足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使用由上行线路信号所用的组加权计算求出的组判定结果来进行扰频码的分配,而在未发生扩频码不足的情况下,在成组判定部107中进行成组修正处理,根据该判定结果来进行扰频码的分配。即,在未发生下行线路信号所用的扩频码不足的情况下,对多个组分配相同的扰频码,并且以未发生扩频码不足程度的终端数目(信道数)作为最大值来进行成组处理。
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成组判定部107根据码资源信息选择将接收组加权所用的成组判定结果原封不动地用于扰频码的分配控制、或是不使用成组的判定结果、或是进行成组修正处理。
例如,根据码资源信息,用图3来说明的话,在根据码资源信息未发生码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将不使用成组的判定结果的控制信号送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在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中,对所有的组201~203分配相同的扰频码。而在未产生码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在成组判定部107中进行成组修正处理,将组202、203和组201进行成组。然后,将该成组修正的判定结果送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在那里对组202、203所属的通信终端分配相同的扰频码#0,对组201所属的通信终端分配不同的扰频码#1。另一方面,在根据码资源信息未发生扩频码不足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使用接收组加权所用的成组的判定结果来对每个组分配相同的扰频码。
从有关上行线路信号的接收AAA的观点来看,由于组202和组203的方向性差异大,所以作为不同的组来区别接收的方法在接收特性方面良好。该观点与各组内的终端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在下行线路信号中,对组202和组203是否分配相同的扰频码取决于终端数。因此,如果未发生扩频码不足,则在组202和组203中分配相同的扰频码可提高正交性,从降低相互干扰来看是有利的。
因此,在采用下行线路中控制方向性发送的系统中,在对上行线路信号使用组加权的情况下,通过根据码资源信息来改变成组判定和扰频码分配控制,可提高接收特性,并且可以降低各通信终端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在方向性发送下行线路信号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对各通信终端单独进行方向性控制,也可以将各通信终端成组,对相同的组所属的通信终端进行相同的方向性控制。
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根据来自到来方向估计部106a、106b的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将成组判定部107判定的组信息输出到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在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中,根据组信息来对每个组进行方向性控制。将从成组判定部107判定的组信息中求出的接收组加权输出到发送加权计算部126a、126b,在发送加权126a、126b中,根据组信息来对每个组进行方向性控制。
这样,通过对每个组进行发送方向性控制,可以简化方向性控制的处理。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说明通信终端401移动并在组间移动时,在同一扇区内切换扰频码的情况。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无线基站装置的结构方框图。在图6中,与图2相同的部分附以与图2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6所示的无线基站装置包括:组切换判定部501,在因通信终端移动而使设定的成组产生变化时,判定是否切换组;以及切换定时控制部502,在产生组切换时,控制该切换的定时。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无线基站装置中,说明通信终端移动后进行组切换的情况。首先,估计各通信终端的接收信号的到来方向。对于到来方向的估计方法来说,与实施例1相同。
接着,在成组判定部107中,监视到来方向,在发生组改变的通信终端时,对组切换判定部501发送表示组改变的信号。在组切换判定部501中,在接收了表示组改变的信号时,对高位层传送控制信号,以便与组改变的通信终端形成通信协议。
然后,通过高位层对组改变的通信终端通知切换扰频码。然后,从高位层将表示可切换扰频码的切换控制信号传送到切换定时控制部502。切换定时控制部502在接收到切换控制信号时,对成组判定部107传送控制信号,指示切换的定时。成组判定部107根据上述切换定时来更新上述通信终端的所属组。即,用图5说明时,将通信终端401的所述组从组203更新为组202。
将成组判定部107中更新过的信息、即哪个通信终端是否属于哪个角度范围(组)的组信息传送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在扰频码分配控制部114中,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分配控制,使得对方向性大致相同的信道分配相同的扰频码。
根据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来计算发送加权,用该发送加权对发送数据进行发送AAA处理的动作,以及根据成组判定结果来计算接收加权,用该接收组加权来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AAA处理的动作与实施例1相同。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在通信终端移动并且组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方向性大致相同的信道正确地分配相同的扰频码,可以提高具有大致相同方向性的通信终端所对应的下行线路信号的码间的正交性。由此,可以降低各通信终端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将进行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和进行方向性发送的信道组合发送时,进行本发明的扰频码的分配情况。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4的无线基站装置的结构方框图。在图7中仅记述发送端。该无线基站装置的接收端与图2、图4及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
话音信号和分组信号等通信信道的发送数据1、2分别在调制部601、602中进行数字调制处理。该调制处理过的发送数据分别在乘法器603、604中用不同的扩频码(Spr:扩频码)#1、#2进行扩频调制处理。与扩频码相乘后的发送数据在乘法器605、606中用扰频码分配控制部612分配的扰频码来进行调制处理。
这样调制处理过的发送数据被分别输入到发送AAA电路607a、607b。在发送AAA电路607a、607b中,用分别使用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等求出的发送加权对发送数据进行发送AAA处理。
进行了各自发送AAA处理的发送数据由复用器608、609对每个天线进行复用并传送到无线发送部610。在无线发送部610中,对发送数据进行D/A变换和上变频等无线发送处理。无线发送处理过的发送信号分别通过构成自适应阵列天线的天线611a、611b作为下行线路信号发送。
此外,进行非方向性发送的公用控制信道信号的控制数据在调制部613中进行数字调制处理。该调制处理过的发送数据分别在乘法器614中用扩频码(Spr:扩频码)#0来进行扩频调制处理。与扩频码相乘的发送数据在乘法器615中用扰频码#0来进行调制处理。
这样扩频处理后的发送数据被传送到无线发送部616。在无线发送部616中,对发送数据进行D/A变换和上变频等无线发送处理。无线发送处理过的发送信号通过构成自适应阵列天线的天线617作为下行线路信号发送。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无线基站装置中的扰频码分配控制。
首先,估计各通信终端的接收信号的到来方向。对于到来方向的估计方法来说,与实施例1相同。接着,根据各通信终端的到来方向将同一扇区内的通信终端成组。将该成组的信息、即哪个通信终端属于哪个角度范围(组)的组信息传送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612。在扰频码分配控制部612中,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分配控制,使得对方向性大致相同的信道分配相同的扰频码。该情况下,考虑与非方向性发送的公用信道信号之间的正交性来进行分配控制。
具体地说,在组合非方向性发送和方向性发送的情况下,变为形成如图7所示的方向性的状态。这里,如果在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例如,公用控制信道)和方向性发送信道(例如,通信信道)中改变扰频码,则在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和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之间不能保证正交性,在彼此的信道中产生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使接收特性恶化。
因此,在扰频码分配控制部612中,对进行方向性发送的至少一个(这里为1个)组进行选择分配在进行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的扰频码的控制。例如,实际上,对信道数(用户数)最多的组、即最多通信终端所属的组进行选择分配在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的扰频码的控制。具体地说,如图8所示,在扇区701中,在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扰频码#0时,对最多的通信终端所属的组704分配扰频码#0。对于其他组702、703,分别分配其他的扰频码#1、#2。
这样,通过分配扰频码#0~#2,可以对尽可能多的通信终端降低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这种情况下,期望是不引起码数目不足的条件。
或者,在这样组合非方向性发送和方向性发送的情况下,放弃非方向性发送信道和方向性发送信道之间的正交性,与实施例1同样,也可以对进行方向性发送的信道分配与每组非方向性发送信道中使用的扰频码不同的扰频码。
此外,在这样组合非方向性发送和方向性发送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分别示出非方向性发送所用的天线和方向性发送所用的天线,但不一定是单独使用的,也可以用方向性发送所用的天线来进行非方向性发送。
从到来方向的估计结果来计算发送加权,用该发送加权对发送数据进行发送AAA处理的动作,以及根据成组判定结果来计算接收组加权,用该接收组加权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AAA处理的动作都与实施例1相同。
上述实施例1~4可以适当组合来实施。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1~4,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例1~4中,说明了天线为2个或3个,扰频码为2个的情况,但本发明也适用于扰频码为3个以上的情况,或天线数为4个以上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1~4中,说明了对接收信号进行接收AAA处理后进行解扩处理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对解扩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接收AAA处理的情况。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采用以下结构,包括:到来方向估计部件,估计来自各通信终端的接收信号的到来方向;分类部件,根据所述到来方向将所述各通信终端分类为组;扰频码分配控制部件,对每个所述组分配不同的扰频码;以及发送部件,对所述各通信终端方向性发送用分配的扰频码调制的发送信号。
根据该结构,在应用于下行线路中控制方向性发送(自适应阵列天线)的系统中,由于对从通信终端的到来方向具有相同方向性的通信终端进行成组,对该组所属的所有通信终端分配同一扰频码,所以可以提高同一组所属的通信终端对应的下行线路信号的码间的正交性。由此,可以降低各通信终端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在上述结构中采用以下结构,分类部件在对各通信终端的发送中,根据所述到来方向将各所述通信终端分类为发送组。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上行线路信号中多个信道(用户)间进行成组,可以将在同一组内用公用的加权(以后称为组加权)来求用于方向性接收时的组加权的成组和扰频码分配所用的成组共用,所以在上行线路中进行组方向性发送的情况下,可以简化扰频码的分配中的处理。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在上述结构中采用以下结构,分类部根据码资源信息进行再分类处理。
根据该结构,在对上行线路信号使用组加权的情况中,根据码资源信息来改变成组判定和扰频码分配控制,从而提高接收特性,并且可以降低各通信终端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在上述结构中采用以下结构,包括:通知部,在因移动产生需要变更组的通信终端时,对所述通信终端通知切换扰频码:以及切换定时控制部,控制切换所述扰频码的定时;所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对因所述移动需要变更组的通信终端分配切换后的扰频码。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通信终端移动并且组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大致同一方向性的信道正确地分配同一扰频码,可以提高具有大致同一方向性的通信终端所对应的下行线路信号的码间的正交性。由此,可以降低各通信终端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在上述结构中采用以下结构,扰频码分配部进行分配控制,使得进行方向性发送的信道内的至少一个设定的扰频码和进行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的扰频码相同。
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在上述结构中采用以下结构,扰频码分配控制部对通信终端最多所属的组分配与进行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的扰频码相同的扰频码。
根据该结构,可以对尽量多的通信终端降低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本发明的通信终端装置的特征在于,与上述结构的无线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由此,即使在同一扇区内使用多个扰频码,由于仍使多个扰频下行线路信号的正交性得到保证,所以可以防止接收特性的恶化。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估计来自各通信终端的接收信号的到来方向的到来方向估计步骤;根据所述到来方向将各所述通信终端分类为组的分类步骤;对每个所述组分配不同的扰频码的扰频码分配控制步骤;以及对各所述通信终端方向性发送用分配的扰频码调制的发送信号的发送步骤。
根据该方法,在应用于下行线路中控制方向性发送(自适应阵列天线)的系统中,由于对具有与通信终端的到来方向相同的方向性的通信终端进行成组,对该组所属的所有通信终端分配同一扰频码,所以可以提高同一组所属的通信终端对应的下行线路信号的码间的正交性。由此,可以降低各通信终端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在上述方法中包括:在因移动产生需要变更组的通信终端时,对所述通信终端通知切换扰频码通知步骤;以及控制切换所述扰频码的定时的切换定时控制步骤;在所述扰频码分配控制步骤中,对因所述移动需要变更组的通信终端分配切换后的扰频码。
根据该方法,即使在通信终端移动并且组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大致同一方向性的信道正确地分配同一扰频码,可以提高具有大致同一方向性的通信终端所对应的下行线路信号的码间的正交性。由此,可以降低各通信终端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在上述方法中,在扰频码分配控制步骤中,对通信终端最多所属的组分配与进行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的扰频码相同的扰频码。
根据该方法,可以对尽可能多的通信终端降低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如以上说明,在本发明的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控制下行线路方向性的发送(自适应阵列天线)的系统中,由于对相同方向性(也可以不完全相同)的信道分配同一扰频码,所以使同一方向的多个信道间的码间的正交性提高,可以降低各通信终端接收时的来自其他信道的相互干扰。
本说明书基于1999年12月8日中请的(日本)特愿平11-349465号专利申请。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数字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laims (18)
1、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包括:到来方向估计部件,估计来自各通信终端的接收信号的到来方向;分类部件,根据所述到来方向将所述各通信终端分类为组;扰频码分配控制部件,对每个所述组分配不同的扰频码;以及发送部件,对所述各通信终端方向性发送用分配的扰频码调制的发送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类部件在对各通信终端的发送中,根据所述到来方向将各所述通信终端分类为发送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类部件根据码资源信息进行再分类处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发送部件对各通信终端分别进行方向性控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发送部件对各组所属的通信终端进行方向性控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部件,用于根据所述到来方向估计部件估计的到来方向来对所述接收信号进行方向性接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扰频码分配控制部件根据码资源信息来改变扰频码的分配控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扰频码分配控制部件在扩频码数目不足的情况下,用分类部件分类的组来进行扰频码的分配,而在不发生扩频码不足的情况下,对多个组进行分配同一扰频码的控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知部件,在因移动产生需要变更组的通信终端时,对所述通信终端通知切换扰频码;以及切换定时控制部件,控制切换所述扰频码的定时;所述扰频码分配控制部件对因所述移动需要变更组的通信终端分配切换后的扰频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扰频码分配部件进行分配控制,使得进行方向性发送的信道内的至少一个设定的扰频码和进行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的扰频码相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扰频码分配控制部件对通信终端最多所属的组分配与进行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的扰频码相同的扰频码。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扰频码分配部件进行分配控制,使得进行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的扰频码与进行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的扰频码为不同的扰频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非方向性的信道所用的天线和方向性的信道所用的天线。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非方向性的信道所用的天线和方向性的信道所用的天线是相同的。
15、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估计来自各通信终端的接收信号的到来方向的到来方向估计步骤;根据所述到来方向将各所述通信终端分类为组的分类步骤;对每个所述组分配不同的扰频码的扰频码分配控制步骤;以及对各所述通信终端方向性发送用分配的扰频码调制的发送信号的发送步骤。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因移动产生需要变更组的通信终端时,对所述通信终端通知切换扰频码通知步骤;以及控制切换所述扰频码的定时的切换定时控制步骤;在所述扰频码分配控制步骤中,对因所述移动需要变更组的通信终端分配切换后的扰频码。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扰频码分配控制步骤中,对通信终端最多所属的组分配与进行非方向性发送的信道中设定的扰频码相同的扰频码。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仅在扩频码不足时,进行对每个组分配不同的扰频码的处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49465/99 | 1999-12-08 | ||
JP34946599A JP2001169326A (ja) | 1999-12-08 | 1999-12-08 |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349465/1999 | 1999-12-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42382A CN1342382A (zh) | 2002-03-27 |
CN1119912C true CN1119912C (zh) | 2003-08-27 |
Family
ID=18403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08046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9912C (zh) | 1999-12-08 | 2000-12-07 |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684086B2 (zh) |
EP (1) | EP1152628B1 (zh) |
JP (1) | JP2001169326A (zh) |
KR (1) | KR100405098B1 (zh) |
CN (1) | CN1119912C (zh) |
AU (1) | AU1733201A (zh) |
DE (1) | DE60008856T2 (zh) |
WO (1) | WO200104348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271982A1 (en) * | 2001-06-19 | 2003-01-02 | Mitsubishi Elec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e Europe B.V. | Secondary scrambling code allocation method |
GB2378857B (en) * | 2001-08-18 | 2005-06-29 | Motorola Inc | Code assignment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KR100435790B1 (ko) * | 2001-09-06 | 2004-06-10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코드 채널 할당을 위한 적응적인코드 뱅크 관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
US20030064753A1 (en) * | 2001-09-28 | 2003-04-03 | Kasapi Athanasios A. |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beamforming in a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
US6973314B2 (en) * | 2001-09-28 | 2005-12-06 | Arraycomm Llc. |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clustering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targets |
GB2397987B (en) * | 2001-11-02 | 2004-12-15 | Toshiba Res Europ Ltd | Receiver processing system |
DE60219213T2 (de) * | 2001-11-20 | 2008-01-24 | Qualcomm, Inc., San Diego | Rückstreckenleistungsgeregelter zwischenverstärker |
US7206293B2 (en) * | 2001-12-28 | 2007-04-17 | Arraycomm Llc |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beamforming in a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
JP2003244054A (ja) | 2002-02-21 | 2003-08-29 | Ntt Docomo Inc | 送信制御装置及び送信制御方法 |
AU2002324261A1 (en) * | 2002-08-14 | 2004-03-03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for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
US7831263B2 (en) * | 2002-11-08 | 2010-11-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of a repeater |
JP2004201137A (ja) * | 2002-12-19 | 2004-07-15 | Ntt Docomo Inc | 指向性ビーム通信システム、指向性ビーム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制御装置 |
JP3999683B2 (ja) * | 2003-02-17 | 2007-10-3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
US7437166B2 (en) * | 2003-09-24 | 2008-10-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Reducing shared downlink radio channel interference by transmitting to multiple mobiles using multiple antenna beams |
CA2562045A1 (en) * | 2004-04-05 | 2005-11-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peater that reports detected neighbors |
WO2005103753A1 (en) * | 2004-04-05 | 2005-11-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peater with positioning capabilities |
US20050243896A1 (en) * | 2004-04-30 | 2005-11-03 | Yifei Yuan | Method of reusing spreading codes |
EP1745605A1 (en) * | 2004-05-04 | 2007-01-24 | 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tandards GmbH | Communication system,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d among vehicles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778596B2 (en) * | 2004-07-29 | 2010-08-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irlink sensing watermarking repeater |
BRPI0419219B1 (pt) * | 2004-12-01 | 2018-06-26 | Telecom Italia S.P.A. | Métodos para designar códigos de embaralhamento para células de uma rede de comunicação móvel celular de CDMA e para planejar uma rede de comunicação móvel celular de CDMA, e, meio de armazenamento legível por computador |
US7831236B2 (en) | 2006-07-07 | 2010-11-09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ecure provision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operating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S) |
US9130618B2 (en) * | 2006-10-26 | 2015-09-08 | Alcatel Lucent |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variable slot structure |
US7684370B2 (en) | 2007-05-03 | 2010-03-23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Adaptive beamforming configu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access points serving as handoff indication mechanism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EP1988727B1 (en) | 2007-05-03 | 2010-04-14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Adaptive beamforming configu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access points serving as handoff indication mechanism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US8588835B2 (en) * | 2007-07-06 | 2013-11-19 | Ntt Docomo, Inc. |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directivity control metho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175068B2 (en) * | 2008-03-26 | 2012-05-08 | Advanced Receiver Technologies, Llc | Active spread code detection |
US8811267B2 (en) * | 2008-08-13 | 2014-08-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upporting primary user and secondary user |
CN101772176B (zh) * | 2008-12-30 | 2012-05-0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干扰协调方法及接入网设备 |
US8699967B2 (en) * | 2009-08-31 | 2014-04-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transmit diversity enhancement |
JP2012009987A (ja) * | 2010-06-23 | 2012-01-12 | Sony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8717887B2 (en) * | 2011-08-08 | 2014-05-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crambling code plan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8989730B2 (en) | 2012-06-29 | 2015-03-24 | At&T Mobility Ii Llc | Detection of faulty radio oscillator or faulty mobile timing measurements |
JP6468034B2 (ja) * | 2015-04-01 | 2019-02-1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基地局の処理方法 |
CN115278651B (zh) * | 2021-04-29 | 2024-09-27 |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设备类型指示及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098580C (en) * | 1991-11-11 | 1999-05-11 | Reuven Meida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link of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5805996A (en) | 1991-12-13 | 1998-09-08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Base station with antenna coverage directed into neighboring cells based on traffic load |
US6483866B1 (en) * | 1993-10-12 | 2002-11-19 |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 Multi-st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iver for inverse transforming two pseudo-orthogonal transmission sequences used for metric calculation and base station selection based thereon |
ZA95797B (en) * | 1994-02-14 | 1996-06-20 | Qualcomm Inc | Dynamic sectorization in 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
DE19506439A1 (de) | 1995-02-24 | 1996-08-29 | Sel Alcatel Ag | Zuweisung einer Trägerfrequenz in einem SDMA-Funksystem |
JP3684754B2 (ja) | 1996-05-08 | 2005-08-1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セルラ通信網 |
US6122266A (en) | 1997-02-19 | 2000-09-1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ulti-level sectorized CDMA communications |
KR100259845B1 (ko) | 1997-08-22 | 2000-06-15 | 윤종용 | 하나의채널의의사잡음옵셋을이용한옴니셀간의그룹화및언그룹화방법 |
KR100259847B1 (ko) | 1997-09-10 | 2000-06-15 | 윤종용 | 의사잡음 옵셋을 이용한 섹터셀간의 그룹화 및 언그룹화 방법 |
US6108323A (en) | 1997-11-26 | 2000-08-22 | Nokia Mobile Phones Limite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a CDMA cellular system having beamforming antennas |
JPH11298954A (ja) * | 1998-04-08 | 1999-10-29 | Hitachi Ltd |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
US6542484B1 (en) * | 1998-05-15 | 2003-04-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ode allocation for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s |
JP2000341193A (ja) * | 1999-05-25 | 2000-12-08 | Nec Corp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2016530A (ja) * | 2000-06-30 | 2002-01-18 | Toshiba Corp | 移動無線機及びその制御装置 |
JP4348844B2 (ja) * | 2000-07-25 | 2009-10-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Cdmaセルラー通信システム、cdma基地局装置及びオーバーリーチ検出方法 |
-
1999
- 1999-12-08 JP JP34946599A patent/JP2001169326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0
- 2000-12-07 AU AU17332/01A patent/AU1733201A/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0-12-07 EP EP00979972A patent/EP1152628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0-12-07 US US09/890,939 patent/US668408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0-12-07 DE DE60008856T patent/DE60008856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0-12-07 KR KR10-2001-7009957A patent/KR100405098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0-12-07 CN CN00804633A patent/CN111991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12-07 WO PCT/JP2000/008660 patent/WO2001043481A1/ja active IP Right Gr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1733201A (en) | 2001-06-18 |
WO2001043481A1 (fr) | 2001-06-14 |
EP1152628B1 (en) | 2004-03-10 |
US6684086B2 (en) | 2004-01-27 |
US20020160813A1 (en) | 2002-10-31 |
DE60008856D1 (de) | 2004-04-15 |
EP1152628A4 (en) | 2002-10-02 |
DE60008856T2 (de) | 2004-07-29 |
CN1342382A (zh) | 2002-03-27 |
EP1152628A1 (en) | 2001-11-07 |
JP2001169326A (ja) | 2001-06-22 |
KR20010093330A (ko) | 2001-10-27 |
KR100405098B1 (ko) | 2003-1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9912C (zh) |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57866C (zh) | 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62989C (zh) | 无线基站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206818C (zh) | 方向性发送方法及方向性控制型通信装置 | |
CN1819479A (zh) | 上行链路无线电资源分配方法、无线基站以及无线网络控制器 | |
CN1882154A (zh) | 按需协调上行链路干扰的方法、基站、移动终端和网络 | |
CN1593067A (zh) | 无线基站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245623A (zh) | 多时隙、多载波通信系统的自适应信道分配方法和装置 | |
CN1270449C (zh) | 定向波束通信系统、定向波束通信方法、基站及控制器 | |
CN1882187A (zh) | 单频网中上行链路干扰协调的方法、基站、终端和网络 | |
CN1287723A (zh) | 基站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84582A (zh)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带有功率控制的自适应信道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 |
CN1774137A (zh) | 在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方法和系统 | |
CN1592483A (zh) | 分组优先级控制装置及方法 | |
CN1164132C (zh) | 改进移动通信系统中天线布置的方法 | |
CN1180565C (zh) |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650563A (zh) | 通信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 | |
CN1640015A (zh) | 无线装置、无线通信系统、空间通道控制方法及空间通道控制程序 | |
CN1509529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方法 | |
CN1171471C (zh) | 通信终端装置及无线接收方法 | |
CN1887013A (zh) | 用于最小化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小区内干扰的方法 | |
CN1555616A (zh) | 无线终端装置及其接收操作控制程序 | |
CN1494773A (zh) | 无线基站系统及指向性控制方法 | |
CN1231089C (zh) | 基站装置、通信终端装置和通信方法 | |
CN1113575C (zh) | 移动电信网内的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827 Termination date: 2013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