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28230A - 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28230A CN1628230A CN03803254.6A CN03803254A CN1628230A CN 1628230 A CN1628230 A CN 1628230A CN 03803254 A CN03803254 A CN 03803254A CN 1628230 A CN1628230 A CN 16282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air
- running
- cold
- producing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5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subsequent heating, i.e. with the air, given the required humidity in the central station, passing a heating element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调湿装置,具有两个吸附元件(81、82),进行间歇式动作。调湿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100)。用于使吸附元件(81、82)再生的第2空气在制冷剂回路(100)的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在制冷剂回路(100)设有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进行除湿运转时,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所供气的第1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此时,第2热交换器(104)停止工作。另一方面,在进行除湿运转时,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所排出的第1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此时,第1热交换器(103)停止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空气的湿度调节的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特开平9-329371号公报公开的所谓将干燥剂转轮(desiccant rotor)和热泵进行组合的调湿装置。在该调湿装置中,在再生用空气流道设置热泵的冷凝器,在向室内供气用的空气流道设置热泵的蒸发器。并且,该调湿装置进行利用干燥剂转轮将换气用供气除湿后供给室内并利用换气用排气使干燥剂转轮再生的运转。
具体而言,向上述调湿装置取入室外空气作为换气用供气。该室外空气在干燥剂转轮中被除湿,之后流入供气用空气流道,在蒸发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被冷却后供给室内。并且,向上述调湿装置取入室内空气作为换气用排气。该室内空气在流过再生用空气流道的期间,在冷凝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被加热,然后被用于干燥剂转轮的再生,并被排出到室外。
但是,上述以往的调湿装置由于是仅考虑了将室内供气除湿的除湿运转的结构,所以在用于将室内供气加湿的加湿运转时,具有不能得到充足的能力的问题。
即,为了进行加湿运转,需要向供气用空气流道输送利用从干燥剂转轮脱离的水分被加湿的空气。可是,在上述调湿装置中,在供气用空气流道设置热泵的蒸发器。因此,被加湿的供气用空气通过蒸发器被冷却,该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的一部分被冷凝。所以,在上述调湿装置中,在通过蒸发器时,供气用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减少,不能获得充分的加湿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制冷剂回路的调湿装置中,能够获得充分的加湿能力。
本发明采取的第1解决方案是一种调湿装置,包括:具有吸附剂并使该吸附剂和空气接触的吸附元件81、82,以及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0;该调湿装置进行使上述吸附元件81、82吸附第1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和利用被上述制冷剂回路100的制冷剂加热的第2空气使上述吸附元件81、82再生的再生动作,把通过上述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中的一种供给室内,把另一种排出到室外。上述制冷剂回路100具有:用于使供给上述吸附元件81、82的第2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用于使供给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器103;用于使排出到室外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器104,上述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上述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至少一个成为蒸发器。
本发明采取的第2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个停止工作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3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个停止工作的运转,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4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方停止工作的运转,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以及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而以另一个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5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而以另一个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6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2、3、4或5解决方案中任一项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的运转,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7解决方案是一种调湿装置,包括:具有吸附剂并使该吸附剂和空气接触的吸附元件81、82,以及使制冷剂循环并进行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0;该调湿装置可以进行下述加湿运转,进行使上述吸附元件81、82吸附第1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和利用被上述制冷剂回路100的制冷剂加热的第2空气使上述吸附元件81、82再生的再生动作,把通过上述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中的第2空气供给室内,把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上述制冷剂回路100具有:使供给上述吸附元件81、82的第2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成为冷凝器的再生热交换器102;使排出到室外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在上述加湿运转时成为蒸发器的排气侧热交换器104。
本发明采取的第8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7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可以进行把通过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中的第1空气供给室内,把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的除湿运转,并且,制冷剂回路100具有使供给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在上述除湿运转时成为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103,上述制冷剂回路100的排气侧热交换器104构成第2热交换器104。
本发明采取的第9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8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个停止工作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10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8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个停止工作的运转,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11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8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个停止工作的运转,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以及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而以另一个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12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8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而以另一个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13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3、4或5解决方案中任一项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14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0、11或12解决方案中任一项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15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3、4或5解决方案中任一项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16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0、11或12解决方案中任一项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17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4或第5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18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1或第12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19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4或第5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20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1或第12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本发明采取的第21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3、4或5解决方案中任一项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以下动作,即,使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相互串联连接的状态,并且仅使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的一部分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采取的第22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0、11或12解决方案中任一项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以下动作,即,使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相互串联连接的状态,并且仅使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的一部分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采取的第23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3、4或5解决方案中任一项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以下动作,即,使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相互串联连接的状态,并且向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仅供给从位于上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输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
本发明采取的第24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0、11或12解决方案中任一项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以下动作,即,使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相互串联连接的状态,并且向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仅供给从位于上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输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
本发明采取的第25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把室外空气作为第2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再生热交换器102,同时把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吸附元件81、82。
本发明采取的第26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7或第8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把室外空气作为第2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再生热交换器102,同时把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吸附元件81、82。
本发明采取的第27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1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把室外空气作为第1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吸附元件81、82,同时把室内空气作为第2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再生热交换器102。
本发明采取的第28解决方案是根据所述第8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其构成为,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把室外空气作为第1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吸附元件81、82,同时把室内空气作为第2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再生热交换器102。
在上述第1解决方案中,在调湿装置进行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在进行吸附动作时,吸附元件81、82使第1空气和吸附剂接触,使第1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另一方面,在进行再生动作时,吸附元件81、82使被加热的第2空气和吸附剂接触,使水蒸气从吸附剂中脱离。即,使吸附元件81、82再生。从吸附剂脱离后的水蒸气被提供到第2空气中。
本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将从吸附元件81、82出来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中的一方供给室内,把另一方排出到室外。即,在把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减湿的第1空气供给室内的情况下,把用于吸附元件81、82的再生的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并且,在把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的第2空气供给室内的情况下,把被吸附元件81、82夺去水分的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
在上述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100中,设有再生热交换器102、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一定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1热交换器104中的至少一方成为蒸发器。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输送给再生动作时的吸附元件81、82。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在该第1热交换器103,供给室内的第1空气或第2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另一方面,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在该第2热交换器104,使制冷剂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或第2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
在上述第2解决方案中,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2热交换器104供给制冷剂的运转,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1热交换器103供给制冷剂的运转。
在上述第3解决方案中,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2热交换器104供给制冷剂的运转,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1热交换器103供给制冷剂的运转。并且,本解决方案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为蒸发器的运转。
在上述第4解决方案中,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2热交换器104供给制冷剂的运转,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1热交换器103供给制冷剂的运转。并且,本解决方案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为蒸发器的运转。另外,本解决方案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所供给的制冷剂含有高压气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成为冷凝器,仅在所供给的制冷剂含有高压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成为过冷却器。
在上述第5解决方案中,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为蒸发器的运转。并且,本解决方案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所供给的制冷剂含有高压气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成为冷凝器,仅在所供给的制冷剂含有高压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成为过冷却器。
在上述第6解决方案中,调湿装置在将通过吸附动作被减湿的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通过再生动作被加湿的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的运转。在进行该运转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将供给室内的第1空气冷却。即,第1空气在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减湿后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冷却,然后供给室内。
另外,在本解决方案中,调湿装置在将通过再生动作被加湿的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通过吸附动作被减湿的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在进行该运转时,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被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吸热并使制冷剂蒸发。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被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所回收的热量在再生热交换器102被用于第2空气的加热。
在上述第7解决方案中,调湿装置进行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在进行吸附动作时,吸附元件81、82使第1空气和吸附剂接触,使第1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另一方面,在进行再生动作时,吸附元件81、82使被加热的第2空气和吸附剂接触,使水蒸气从吸附剂中脱离。即,使吸附元件81、82再生。从吸附剂脱离后的水蒸气被提供到第2空气中。
本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至少进行加湿运转。在进行该加湿运转时,把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的第2空气供给室内的情况下,把被吸附元件81、82夺去水分的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在该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100中设有再生热交换器102和排气侧热交换器104。在进行该加湿运转时,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排气侧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即,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输送给再生动作时的吸附元件81、82。另一方面,在排气侧热交换器104,使制冷剂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
在上述第8解决方案中,调湿装置不仅进行加湿运转,还可以进行除湿运转。在进行除湿运转时,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减湿的第1空气被供给室内,用于吸附元件81、82的再生的第2空气被排出到室外。
在该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100中,除再生热交换器102和排气侧热交换器104以外,还设有第1热交换器103。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排气侧热交换器104构成第2热交换器104。在进行除湿运转时,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即,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输送给再生动作时的吸附元件81、82。另一方面,在第1热交换器103,使制冷剂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
在上述第9解决方案中,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2热交换器104供给制冷剂的运转,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1热交换器103供给制冷剂的运转。
在上述第10解决方案中,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2热交换器104供给制冷剂的运转,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1热交换器103供给制冷剂的运转。并且,本解决方案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为蒸发器的运转。
在上述第11解决方案中,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2热交换器104供给制冷剂的运转,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并且不向第1热交换器103供给制冷剂的运转。并且,本解决方案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为蒸发器的运转。另外,本解决方案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所供给的制冷剂含有高压气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成为冷凝器,仅在所供给的制冷剂含有高压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成为过冷却器。
在上述第12解决方案中,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为蒸发器的运转。并且,本解决方案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以第1热交换器103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所供给的制冷剂含有高压气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成为冷凝器,仅在所供给的制冷剂含有高压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成为过冷却器。
在上述第13和第14解决方案中,调湿装置在将通过吸附动作被减湿的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通过再生动作被加湿的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在进行该运转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将供给室内的第1空气冷却,在第2热交换器104,使制冷剂从排出到室外的第2空气中吸热。即,第1空气在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减湿后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冷却,然后供给室内。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2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所回收的热量在再生热交换器102被用于第2空气的加热。
在上述第15和第16解决方案中,调湿装置在将通过再生动作被加湿的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通过吸附动作被减湿的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在进行该运转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将供给室内的第2空气冷却,在第2热交换器104,使制冷剂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吸热。即,第2空气在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后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冷却,然后供给室内。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进行中热量回收,所回收的热量在再生热交换器102被用于第2空气的加热。
在上述第17和第18解决方案中,调湿装置在将通过吸附动作被减湿的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通过再生动作被加湿的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在进行该运转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将供给室内的第1空气冷却,在第2热交换器104,使制冷剂向排出到室外的第2空气中放热。即,第1空气在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减湿后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冷却,然后供给室内。并且,制冷剂回路100的制冷剂不仅在再生热交换器102也在第2热交换器104向第2空气中放热。
在上述第19和第20解决方案中,调湿装置在将通过再生动作被加湿的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通过吸附动作被减湿的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在进行该运转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将供给室内的第2空气加热,在第2热交换器104,使制冷剂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吸热。即,第2空气在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后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加热,然后供给室内。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所回收的热量在再生热交换器102被用于第2空气的加热。
在上述第21、第22、第23和第24解决方案中,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为蒸发器的运转中,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相互串联连接的状态。例如,在第1热交换器103为上游侧、第2热交换器104为下游侧的情况下,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103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
并且,上述第21和第22解决方案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仅使用相互串联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的一部分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动作。在该进行该动作时,与使用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的全部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在该热交换器103、104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
并且,上述第23和第24解决方案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可以进行向相互串联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仅供给从位于上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输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的动作。在该进行该动作时,与将全部制冷剂供给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在该热交换器103、104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
在上述第25和第26解决方案中,室外空气作为第2空气被取入调湿装置中。利用室外空气构成的第2空气在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并且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后供给室内。此时,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被取入调湿装置中。利用室内空气构成的第1空气在被吸附元件81、82夺去水分后排出到室外。
在上述第27和第28解决方案中,室外空气作为第1空气被取入调湿装置中。利用室外空气构成的第1空气在通过吸附元件81、82被减湿后供给室内。此时,室内空气作为第2空气被取入调湿装置中。利用室内空气构成的第2空气在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并且被用于吸附元件81、82的再生后排出到室外。
本发明的调湿装置在进行把被加湿的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且把被夺去水分的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的运转时,可以在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104使制冷剂与第1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供给室内的加湿后的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可以避免第2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损失掉。所以,根据本发明,在可以向室内供给加湿后的第2空气的调湿装置中,可以维持较高的加湿性能。
并且,根据上述第、第8解决方案,可以获得以下效果。此处对该点进行说明。
首先,以往已经公知有特开平11-241837号公报公开的使用转轮(rotor)状吸附元件的调湿装置。在该调湿装置中,切换进行向室内供给被减湿的空气的除湿运转和向室内供给被加湿的空气的加湿运转。吸附元件被收纳在壳体中,并且被驱动着沿着其中心轴周围旋转。并且,在吸附元件中,吸附侧空气通过其中的一部分,利用电加热器被加热的再生侧空气在其剩余部分中通过。
在这种以往的调湿装置的除湿运转中,被吸附元件夺去水分的吸附侧空气供给室内。此时,吸附元件通过被加热的再生侧空气而再生,通过吸附元件后的再生侧空气被排出到室外。另一方面,在进行加湿运转时,被提供了从吸附元件脱离的水分的再生侧空气供给室内。此时,被吸附元件夺去水分的吸附侧空气被排出到室外。
在这种以往的调湿装置中,作为用于加热再生侧空气的热源使用电加热器,但也可以取而代之,把热泵用作热源。通常,在构成热泵的制冷剂回路中设有两个热交换器,其中一方为蒸发器,另一方为冷凝器。在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再生侧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另一方面,在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进行通过吸附元件后的吸附侧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
但是,在这种以往的调湿装置中,为了切换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需要切换从吸附元件输出的吸附侧空气的流通路径。因此,在将热泵适用于该调湿装置时,需要在把吸附侧空气的流通切换到室内侧或室外侧的切换部位的上游配置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所以,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等的构成机器的布局受到限制,具有大大影响调湿装置的设计自由度的问题。并且,由于热交换器等的布局受到限制,使空气流道变复杂,导致调湿装置的大型化。
与此相对,在上述第1、第8解决方案的调湿装置中,在制冷剂回路100设置使朝向室内的空气可以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使朝向室外的空气可以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器104,把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至少一方作为蒸发器。因此,可以在把第1空气或第2空气切换到室内侧或室外侧的切换部位的下游侧配置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
因此,根据上述第1、第8解决方案,可以减小调湿装置的构成机器、特别是可以成为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103或第2热交换器104的布局限制。并且,可以避免因机器的布局限制造成的问题,即可以避免调湿装置的设计自由度受影响、或空气流道变复杂致使调湿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在上述第2~第5、第9~第12的各解决方案中,构成可以进行各种运转的制冷剂回路100。因此,根据这些解决方案,可以进行制冷剂回路100的多种运转,能够增加调湿装置的功能。
在上述第6解决方案中,可以进行将第1空气减湿再冷却后供给室内的运转。因此,通过进行该运转,不仅可以进行室内的湿度调节,还可以进行制冷。并且,在本解决方案中,可以进行把从所排出的第1空气中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的运转。所以,通过进行该运转,可以把所排出的第1空气的内部能量有效地用于调湿装置的运转。
根据上述第13和第14解决方案,可以进行在将第1空气减湿再冷却后供给室内的同时,把从所排出的第2空气中回收的热量再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的运转。所以,通过进行该运转,不仅可以进行室内的湿度调节,还可以进行制冷,并且可以把所排出的第2空气的内部能量有效地用于调湿装置的运转。
根据上述第15和第16解决方案,可以进行在将第2空气加湿再冷却后供给室内的同时,把从所排出的第1空气中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的运转。所以,通过进行该运转,可以进行适合于不提高室内温度而仅进行加湿的运转,并且可以把所排出的第1空气的内部能量有效地用于调湿装置的运转。
根据上述第17和第18解决方案,可以进行在将第1空气减湿再冷却后供给室内的同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使制冷剂向第2空气中放热的运转。所以,通过进行该运转,不仅可以进行室内的湿度调节,还可以进行制冷。另外,可以降低输送给蒸发器即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的热函,可以在该情况时增大第1热交换器103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提高制冷能力。
根据上述第19和第20解决方案,可以进行在将第2空气加湿再加热后供给室内的同时,把从所排出的第1空气中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或第1热交换器103的第2空气的加热的运转。所以,通过进行该运转,不仅可以进行室内的湿度调节,还可以进行制热,并且可以把所排出的第1空气的内部能量有效地用于调湿装置的运转。
根据上述第21~第24的解决方案,在相互串联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的运转中,可以削减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因此,可以实现均成为蒸发器的第1和第2热交换器103、104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与成为冷凝器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的放热量的平衡,能够在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稳定的冷冻循环。
在上述第25和第26的解决方案中,可以进行把作为第2空气取入的室外空气加湿后供给室内、并且把作为第1空气取入的室内空气减湿后排出到室外的运转。并且,在上述第27和第28的解决方案中,可以进行把作为第1空气取入的室外空气减湿后供给室内、并且把作为第2空气取入的室内空气加湿后排出到室外的运转。因此,根据这些第25~第28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供给室内空气的调湿,还可以进行室内换气。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调湿装置的结构和除湿运转中的第1动作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调湿装置的除湿运转中的第2动作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调湿装置的加湿运转中的第1动作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调湿装置的加湿运转中的第2动作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调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调湿装置的吸附元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2、3的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的概念说明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3、4的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的概念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的概念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的概念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的配管系统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的概念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的概念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5的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进行的冷冻循环的莫里尔图(压力-热函图)。
图1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2的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进行的冷冻循环的莫里尔图(压力-热函图)。
图20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除湿环境运转中的第1动作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除湿环境运转中的第2动作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加湿环境运转中的第1动作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加湿环境运转中的第2动作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的概念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的概念说明图。
图2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2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加湿运转中的第1动作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加湿运转中的第2动作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前方”“里侧”均是根据参照附图而言的。
(发明的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构成为,切换进行将减湿后的空气供给室内的除湿运转和将加湿后的空气供给室内的加湿运转。并且,该调湿装置构成为,具有制冷剂回路100和两个吸附元件81、82,进行所谓的间歇式动作。此处,参照图1、图5、图6、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调湿装置的结构。
(调湿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5所示,上述调湿装置具有大致扁平的长方体状的壳体10。在该壳体10内收纳着两个吸附元件81、82和制冷剂回路100。在制冷剂回路100设有再生热交换器102、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另外,关于制冷剂回路100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6所示,上述吸附元件81、82通过交替层叠平板状的平板部件83和波形状的波纹板部件84而构成。平板部件83形成为其长边长度L1为其短边长度L2的2.5倍的长方形状。即,在该平板部件83中,L1/L2=2.5。另外,此处表示的数值为示例。波纹板部件84与邻接的波纹板部件84的棱线方向相互偏移90°的状态层叠。并且,吸附元件81、82整体形成为长方体状乃至四方柱状。
在上述吸附元件81、82中,在平板部件83和波纹板部件84的层叠方向,隔着平板部件83交替划分形成调湿侧通道85和冷却侧通道86。在该吸附元件81、82中,调湿侧通道85在平板部件83的长边侧的侧面开口,冷却侧通道86在平板部件83的短边侧的侧面开口。并且,在该吸附元件81、82中,该图的前方侧和里侧的端面构成调湿侧通道85和冷却侧通道86均未开口的闭塞面。
在上述吸附元件81、82中,在面对调湿侧通道85的平板部件83的表面和设在冷却侧通道85的波纹板部件84的表面涂覆着用于吸附水蒸气的吸附剂。作为这种吸附剂,例如可以列举硅胶、沸石、离子交换树脂等。
如图1所示,在上述壳体10,在最前方侧设有室外侧面板11,在最里侧设有室内侧面板12。在室外侧面板11靠近其左端形成室外侧吸入口13,靠近其右端形成室外侧吹出口16。另一方面,在室内侧面板12靠近其左端形成室内侧吹出口14,靠近其右端形成室内侧吸入口15。
在壳体10的内部,按照从前方侧到里侧的顺序设有第1隔离板20和第1隔离板30。壳体10的内部空间通过这些第1、第2隔离板20、30被划分成前后。
室外侧面板11和第1隔离板20之间的空间被划分成上侧的室外侧上部流道41和下侧的室外侧下部流道42。室外侧上部流道41通过室外侧吹出口16连通室外空间。室外侧下部流道42通过室外侧吸入口13连通室外空间。
在室外侧面板11和第1隔离板20之间的空间靠近其右端设置排气扇96。并且,在室外侧上部流道41设置第2热交换器104。第2热交换器104是所谓的交叉散热型的散热片和管热交换器,其构成为使朝向排气扇96流过室外侧上部流道41的空气和制冷剂回路100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即,第2热交换器104用于使排出到室外的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构成排气侧热交换器。
在第1隔离板20形成第1右侧开口21、第1左侧开口22、第1右上开口23、第1右下开口24、第1左上开口25、和第1左下开口26。这些开口21、22…分别具有开闭闸门,构成为自由开闭状态。
第1右侧开口21和第1左侧开口22是纵长的长方形状开口。第1右侧开口21设在第1隔离板20的右端附近。第1左侧开口22设在第1隔离板20的左端附近。第1右上开口23、第1右下开口24、第1左上开口25、和第1左下开口26是横长的长方形状开口。第1右上开口23设在第1隔离板20上部的第1右侧开口21的左边相邻位置。第1右下开口24设在第1隔离板20下部的第1右侧开口21的左边相邻位置。第1左上开口25设在第1隔离板20上部的第1左侧开口22的右边相邻位置。第1左下开口26设在第1隔离板20下部的第1左侧开口22的右边相邻位置。
在第1隔离板20和第2隔离板30之间设置两个吸附元件81、82。这些吸附元件81、82隔着规定间隔左右排列配置。具体而言,靠右设置第1吸附元件81,靠左设置第2吸附元件82。
第1、第2吸附元件81、82被设置成,使各个平板部件83和波纹板部件84的层叠方向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从图1中的前方朝向里侧的方向)一致,并且使各个平板部件83等的层叠方向相互平行。另外,各吸附元件81、82被配置成,使其左右侧面与壳体10的侧板大致平行,使其上下表面与壳体10的顶板和底板大致平行,使其前后端面与室外侧面板11和室内侧面板12大致平行。
并且,在设于壳体10内的各吸附元件81、82中,冷却侧通道86在其左右侧面开口。即,在第1吸附元件81中有冷却侧通道86开口的一个侧面和在第2吸附元件82中冷却侧通道86开口的一个侧面彼此相面对着。
第1隔离板20和第2隔离板30之间的空间被划分成右侧流道51、左侧流道52、右上流道53、右下流道54、左上流道55、左下流道56、和中央流道57。
右侧流道51形成于第1吸附元件81的右侧,并连通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道86。左侧流道52形成于第2吸附元件82的左侧,并连通第2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道86。
右上流道53形成于第1吸附元件81的上侧,并连通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道85。右下流道54形成于第1吸附元件81的下侧,并连通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道85。左上流道55形成于第2吸附元件82的上侧,并连通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道85。左下流道56形成于第2吸附元件82的下侧,并连通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道85。
中央流道57形成于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之间,并连通两吸附元件81、82的冷却侧通道86。该中央流道57在图1、图5中表现的流道断面形状形成为八角形状。
再生热交换器102是所谓的交叉散热型散热片和管热交换器,其构成为使流过中央流道57的空气和制冷剂回路100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该再生热交换器102配置在中央流道57中。即,再生热交换器102配置在左右排列的第1吸附元件81和第2吸附元件82之间。并且,再生热交换器102被设置成以大致垂直立起的状态将中央流道57划分成左右。
在第1吸附元件81和再生热交换器102之间设置右侧闸门61。该右侧闸门61用于隔离中央流道57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右侧部分和右下流道54之间,并构成为自由开闭状态。另一方面,第2吸附元件82和再生热交换器102之间设置左侧闸门62。该左侧闸门62用于隔离中央流道57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左侧部分和左下流道56之间,并构成为自由开闭状态。
所说室外侧面板11和第1隔离板20之间的流道41、42及第1隔离板20和第2隔离板30之间的流道51、52…,通过设在第1隔离板20的开口21、22…的开闭闸门被切换成连通状态和切断状态。具体而言,在第1右侧开口21为开口状态时,右侧流道51和室外侧下部流道42连通。在第1左侧开口22为开口状态时,左侧流道52和室外侧下部流道42连通。在第1右上开口23为开口状态时,右上流道53和室外侧上部流道41连通。在第1右下开口24为开口状态时,右下流道54和室外侧下部流道42连通。在第1左上开口25为开口状态时,左上流道55和室外侧上部流道41连通。在第1左下开口26为开口状态时,左下流道56和室外侧下部流道42连通。
在第2隔离板30形成第2右侧开口31、第2左侧开口32、第2右上开口33、第2右下开口34、第2左上开口35、和第2左下开口36。这些开口31、32…分别具有开闭闸门,并构成为自由开闭状态。
第2右侧开口31和第2左侧开口32是纵长的长方形状开口。第2右侧开口31设在第2隔离板30的右端附近。第2左侧开口32设在第2隔离板30的左端附近。第2右上开口33、第2右下开口34、第2左上开口35、和第2左下开口36是横长的长方形状开口。第2右上开口33设在第2隔离板30上部的第2右侧开口31的左边相邻位置。第2右下开口34设在第2隔离板30下部的第2右侧开口31的左边相邻位置。第2左上开口35设在第2隔离板30上部的第2左侧开口32的右边相邻位置。第2左下开口36设在第2隔离板30下部的第2左侧开口32的右边相邻位置。
室内侧面板12和第2隔离板30之间的空间被划分成上侧的室内侧上部流道46和下侧的室内侧下部流道47。室内侧上部流道46通过室内侧吹出口14连通室内空间。室内侧下部流道47通过室内侧吸入口15连通室内空间。
在室内侧面板12和第2隔离板30之间的空间靠近其左端设置供气扇95。并且,在室内侧上部流道46设置第1热交换器103。第1热交换器103是所谓的交叉散热型散热片和管热交换器,其构成为使朝向供气扇95流过室内侧上部流道46的空气和制冷剂回路100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即,第1热交换器103用于使供给室内的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说第1隔离板20和第2隔离板30之间的流道及第2隔离板30和室外侧面板11之间的流道,通过设在第2隔离板30的开口的开闭闸门被切换成连通状态和切断状态。具体而言,在第2右侧开口31为开口状态时,右侧流道51和室内侧下部流道47连通。在第2左侧开口32为开口状态时,左侧流道52和室内侧下部流道47连通。在第2右上开口33为开口状态时,右上流道53和室内侧上部流道46连通。在第2右下开口34为开口状态时,右下流道54和室内侧下部流道47连通。在第2左上开口35为开口状态时,左上流道55和室内侧上部流道46连通。在第2左下开口36为开口状态时,左下流道56和室内侧下部流道47连通。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如图7所示,上述制冷剂回路100是填充了制冷剂的闭环回路。在制冷剂回路100设置着压缩机101、再生热交换器102、第1热交换器103、第2热交换器104、容器(receiver)105、四通切换阀120、和电动膨胀阀110。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通过使制冷剂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
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压缩机101的排出侧连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一端。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另一端通过容器105连接电动膨胀阀110的一端。电动膨胀阀110的另一端连接四通切换阀120的第1端口121。该四通切换阀120的第2端口122连接第2热交换器104的一端。其第4端口124连接第1热交换器103的一端。并且,四通切换阀120的第3端口123被封闭着。第1热交换器103的另一端和第2热交换器10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压缩机101的吸入侧。
四通切换阀120用于切换以下状态,第1端口121和第2端口122相互连通、第3端口123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的状态,及第1端口121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第2端口122和第3端口123相互连通的状态。如前面所述,该四通切换阀120的第3端口123被封闭着。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四通切换阀120被用作三通阀。因此,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也可以用三通阀代替四通切换阀120。
运转动作
说明上述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该调湿装置切换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并且,该调湿装置通过交替反复进行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除湿运转或加湿运转。
(除湿运转)
如图1、图2所示,在进行除湿运转时,驱动供气扇95,室外空气通过室外侧吸入口13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外空气作为第1空气流入室外侧下部流道42。另一方面,驱动排气扇96,室内空气通过室内侧吸入口15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内空气作为第2空气流入室内侧下部流道47。
并且,在进行除湿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而第2热交换器104停止工作。关于该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将在后面叙述。
参照图1、图5说明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在该第1动作中,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即,在第1动作中,通过第1吸附元件81将空气减湿,同时使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再生。
如图1所示,在第1隔离板20,第1右下开口24和第1左上开口25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21、22、23、2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右下开口24使室外侧下部流道42和右下流道54连通,通过第1左上开口25使左上流道55和室外侧上部流道41连通。
在第2隔离板30,第2右侧开口31和第2右上开口33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32、34、35、3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2右侧开口31使室内侧下部流道47和右侧流道51连通,通过第2右上开口33使右上流道53和室内侧上部流道46连通。
右侧闸门61处于闭锁状态,左侧闸门62处于开口状态。在该状态下,中央流道57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左侧部分和左下流道56通过左侧闸门62连通。
被取入壳体10的第1空气从室外侧下部流道42通过第1右下开口24流入右下流道54。另一方面,被取入壳体10的第2空气从室内侧下部流道47通过第2右侧开口31流入右侧流道51。
如图5(a)所示,右下流道54的第1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道85。在流过该调湿侧通道85的期间,第1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通过第1吸附元件81被减湿后的第1空气流入右上流道53。
另一方面,右侧流道51的第2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道86。在流过该冷却侧通道86的期间,第2空气吸收在调湿侧通道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时产生的吸附热。即,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气体流过冷却侧通道86。夺取了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道57后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然后,第2空气从中央流道57流入左下流道56。
在第1吸附元件81和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道85。在该调湿侧通道85,吸附剂通过第2空气被加热,水蒸气从吸附剂脱离。即,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后的水蒸气和第2空气一起流入左上流道55。
如图1所示,流入右上流道53的减湿后的第1空气,通过第2右上开口33被输送到室内侧上部流道46。该第1空气在流过室内侧上部流道46的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然后,被减湿冷却的第1空气通过室内侧吹出口14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左上流道55的第2空气,通过第1左上开口25流入室外侧上部流道41。该第2空气在流过室外侧上部流道41的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此时,第2热交换器104停止工作,所以第2空气未被加热也未被冷却。并且,用于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的第2空气,通过室外侧吹出口16被排出到室外。
参照图2、图5说明除湿运转的第2动作。在该第2动作中,和第1动作相反,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即,在第2动作中,通过第2吸附元件82将空气减湿,同时使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再生。
如图2所示,在第1隔离板20,第1右上开口23和第1左下开口26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21、22、24、25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右上开口23使右上流道53和室外侧上部流道41连通,通过第1左下开口26使室外侧下部流道42和左下流道56连通。
在第2隔离板30,第2左侧开口32和第2左上开口35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31、33、34、3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2左侧开口32使室内侧下部流道47和左侧流道52连通,通过第2左上开口35使左上流道55和室内侧上部流道46连通。
左侧闸门62处于闭锁状态,右侧闸门61处于开口状态。在该状态下,中央流道57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右侧部分和右下流道54通过右侧闸门61连通。
被取入壳体10的第1空气从室外侧下部流道42通过第1左下开口26流入左下流道56。另一方面,被取入壳体10的第2空气从室内侧下部流道47通过第2左侧开口32流入左侧流道52。
如图5(b)所示,左下流道56的第1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道85。在流过该调湿侧通道85的期间,第1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通过第2吸附元件82被减湿后的第1空气流入左上流道55。
另一方面,左侧流道52的第2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道86。在流过该冷却侧通道86的期间,第2空气吸收在调湿侧通道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时产生的吸附热。即,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气体流过冷却侧通道86。夺取了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道57后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然后,第2空气从中央流道57流入右下流道54。
在第2吸附元件82和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道85。在该调湿侧通道85,吸附剂通过第2空气被加热,水蒸气从吸附剂脱离。即,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后的水蒸气和第2空气一起流入右上流道53。
如图2所示,流入左上流道55的减湿后的第1空气,通过第2左上开口35被输送到室内侧上部流道46。该第1空气在流过室内侧上部流道46的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然后,被减湿冷却的第1空气通过室内侧吹出口14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右上流道53的第2空气,通过第1右上开口23流入室外侧上部流道41。该第2空气在流过室外侧上部流道41的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此时,第2热交换器104停止工作,所以第2空气未被加热也未被冷却。并且,用于第2吸附元件82的冷却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的第2空气,通过室外侧吹出口16被排出到室外。
(加湿运转)
如图3、图4所示,在进行加湿运转时,驱动供气扇95,室外空气通过室外侧吸入口13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外空气作为第2空气流入室外侧下部流道42。另一方面,驱动排气扇96,室内空气通过室内侧吸入口15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流入室内侧下部流道47。
并且,在进行加湿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而第1热交换器103停止工作。关于该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将在后面叙述。
参照图3、图5说明加湿运转的第1动作。在该第1动作中,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即,在第1动作中,通过第2吸附元件82将空气加湿,并使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吸附水蒸气。
如图3所示,在第1隔离板20,第1右侧开口21和第1右上开口23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22、24、25、2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右侧开口21使室外侧下部流道42和右侧流道51连通,通过第1右上开口23使右上流道53和室外侧上部流道41连通。
在第2隔离板30,第2右下开口34和第2左上开口35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31、32、33、3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2右下开口34使室内侧下部流道47和右下流道54连通,通过第2左上开口35使左上流道55和室内侧上部流道46连通。
右侧闸门61处于闭锁状态,左侧闸门62处于开口状态。在该状态下,中央流道57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左侧部分和左下流道56通过左侧闸门62连通。
被取入壳体10的第1空气从室内侧下部流道47通过第2右下开口34流入右下流道54。另一方面,被取入壳体10的第2空气从室外侧下部流道42通过第1右侧开口21流入右侧流道51。
如图5(a)所示,右下流道54的第1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道85。在流过该调湿侧通道85的期间,第1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在第1吸附元件81被夺去水分后的第1空气流入右上流道53。
另一方面,右侧流道51的第2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道86。在流过该冷却侧通道86的期间,第2空气吸收在调湿侧通道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时产生的吸附热。即,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气体流过冷却侧通道86。夺取了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道57后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然后,第2空气从中央流道57流入左下流道56。
在第1吸附元件81和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道85。在该调湿侧通道85,吸附剂通过第2空气被加热,水蒸气从吸附剂脱离。即,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后的水蒸气被提供给第2空气,第2空气被加湿。通过第2吸附元件82被加湿的第2空气然后流入左上流道55。
如图3所示,流入左上流道55的第2空气,通过第2左上开口35被输送到室内侧上部流道46。该第2空气在流过室内侧上部流道46的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此时,第1热交换器103停止工作,所以第2空气未被加热也未被冷却。并且,被加湿的第2空气通过室内侧吹出口14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右上流道53的第1空气,通过第1右上开口23被输送到室外侧上部流道41。该第1空气在流过室外侧上部流道41的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然后,夺取了水分和热量的第1空气通过室外侧吹出口16被排出到室外。
参照图4、图5说明加湿运转的第2动作。在该第2动作中,和第1动作相反,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即,在第2动作中,通过第1吸附元件81将空气加湿,同时使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吸附水蒸气。
如图4所示,在第1隔离板20,第1左侧开口22和第1左上开口25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21、23、24、2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左侧开口22使室外侧下部流道42和左侧流道52连通,通过第1左上开口25使左上流道55和室外侧上部流道41连通。
在第2隔离板30,第2右上开口33和第2左下开口36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31、32、34、35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2右上开口33使右上流道53和室内侧上部流道46连通,通过第2左下开口36使室内侧下部流道47和左下流道56连通。
左侧闸门62处于闭锁状态,右侧闸门61处于开口状态。在该状态下,中央流道57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右侧部分和右下流道54通过右侧闸门61连通。
被取入壳体10的第1空气从室内侧下部流道47通过第2左下开口36流入左下流道56。另一方面,被取入壳体10的第2空气从室外侧下部流道42通过第1左侧开口22流入左侧流道52。
如图5(b)所示,左下流道56的第1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道85。在流过该调湿侧通道85的期间,第1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在第2吸附元件82被夺去水分后的第1空气流入左上流道55。
另一方面,左侧流道52的第2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道86。在流过该冷却侧通道86的期间,第2空气吸收在调湿侧通道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时产生的吸附热。即,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气体流过冷却侧通道86。夺取了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道57后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然后,第2空气从中央流道57流入右下流道54。
在第2吸附元件82和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道85。在该调湿侧通道85,吸附剂通过第2空气被加热,水蒸气从吸附剂脱离。即,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后的水蒸气被提供给第2空气,第2空气被加湿。通过第1吸附元件81被加湿的第2空气然后流入右上流道53。
如图4所示,流入右上流道53的第2空气,通过第2右上开口33被输送到室内侧上部流道46。该第2空气在流过室内侧上部流道46的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此时,第1热交换器103停止工作,所以第2空气未被加热也未被冷却。并且,被加湿的第2空气通过室内侧吹出口14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左上流道55的第1空气,通过第1左上开口25被输送到室外侧上部流道41。该第1空气在流过室外侧上部流道41的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然后,被夺取了水分和热量的第1空气通过室外侧吹出口16被排出到室外。
(制冷剂回路的动作)
参照图7、图8说明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另外,图8所示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的流向是进行第2动作时的流向。
说明进行除湿运转时的动作。在进行除湿运转时,四通切换阀120形成为第1端口121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第2端口122和第3端口123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电动膨胀阀110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104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参照图8(a))。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被输送到电动膨胀阀110。该制冷剂在通过电动膨胀阀110时被减压。在电动膨胀阀110被减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然后从压缩机101排出。
说明加湿运转时的动作。在进行加湿运转时,四通切换阀120形成为第1端口121和第2端口122相互连通、第3端口123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电动膨胀阀110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第1热交换器103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参照图8(b))。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被输送到电动膨胀阀110。该制冷剂在通过电动膨胀阀110时被减压。在电动膨胀阀110被减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然后从压缩机101排出。
这样,在加湿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1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进行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的热量回收,可以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进行将加湿的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被夺去水分的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的加湿运转时,在成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104可以使制冷剂与第1空气进行热交换。因此,供给室内的加湿后的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可以避免第2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损失掉。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可以向室内供给加湿后的第2空气的调湿装置中,可以维持较高的加湿性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制冷剂回路100中设置使朝向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使朝向室外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器104,切换进行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的运转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因此,可以在把第1空气或第2空气切换到室内侧或室外侧的切换部位的下游侧配置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减小调湿装置的构成机器、特别是可以成为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103或第2热交换器104的布局限制。并且,可以避免因机器的布局限制造成的问题,即能够可靠地避免调湿装置的设计自由度受影响、或空气流道变复杂致使调湿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构成为,具有多个吸附元件81、82,交替进行向第1吸附元件81供给第1空气并进行吸附动作且同时向第2吸附元件82供给第2空气并进行再生动作的第1动作,和向第2吸附元件82供给第1空气并进行吸附动作且同时向第1吸附元件81供给第2空气并进行再生动作的第2动作。
在这种进行间歇式动作的调湿装置中,在只设置一个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下述结构。即,在从第1吸附元件81输出的第1空气和从第2吸附元件82输出的第1空气双方流过的空气流道中设置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并且必须形成可以把通过该热交换器后的第1空气切换到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空气流道。因此,为了设置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不得不使空气流道变复杂,有可能导致调湿装置的大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具有两个可以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103、104。因此,可以进行下述布局,即,在壳体10内的室内侧吹出口14附近配置第1热交换器103,同时在壳体10内的室外侧吹出口16附近配置第2热交换器104。所以,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维持简洁的调湿装置的空气流道,并且可以使壳体10形成为扁平的形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进行除湿运转时,可以将第1空气减湿再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冷却后供给室内。因此,根据该调湿装置,不仅可以进行室内的湿度调节,还可以进行制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进行加湿运转时,可以把从第2热交换器104排出的第1空气中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因此,根据该调湿装置,可以把所排出的第1空气的内部能量有效地用于调湿装置的运转。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元件81、82,形成使流通的空气和吸附剂接触的调湿侧通道85、和用于在吸附动作时夺取在调湿侧通道85产生的吸附热的冷却用流体流过的冷却侧通道8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流体通过吸附元件81、82的冷却侧通道86后,供给再生热交换器102并被加热。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附元件81、82形成冷却侧通道86,利用作为冷却用流体的第2空气夺取在吸附动作时产生的吸附热。因此,利用吸附动作时的吸附元件81、82,可以抑制因在调湿侧通道85产生的吸附热造成的第1空气的温度上升。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避免流过吸附元件81、82的调湿侧通道85的第1空气的相对湿度过度降低,能够增大被吸附元件81、82吸附的水蒸气的量。并且,通过增大吸附元件81、82的水分吸附量,不需要使调湿装置大型化,即可实现调湿装置的能力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把第2空气用作冷却用流体导入吸附元件81、82的冷却侧通道86,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将从该冷却侧通道86输出的第2空气加热。即,用于吸附元件81、82的再生的第2空气,不仅在再生热交换器102,也可以在吸附元件81、82的冷却侧通道86被加热。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削减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必须提供给第2空气的热量,能够削减调湿装置的运转所需要的能量。
(发明的实施方式2)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是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变更制冷剂回路100的结构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除制冷剂回路100以外的结构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是被填充了制冷剂的闭环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100设置着压缩机101、再生热交换器102、第1热交换器103、第2热交换器104、容器105、第1电动膨胀阀111和第2电动膨胀阀112。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通过使制冷剂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
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压缩机101的排出侧连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一端。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另一端通过容器105连接第1电动膨胀阀111的一端和第2电动膨胀阀112的一端。第1电动膨胀阀111的另一端连接第1热交换器103的一端。第2电动膨胀阀112的另一端连接第2热交换器104的一端。第1热交换器103的另一端和第2热交换器10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压缩机101的吸入侧。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切换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并且,该调湿装置通过交替反复进行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
上述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除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以外,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此处,参照图8~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另外,图8、图10所示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的流向是进行第2动作时的流向。
(除湿运转)
在进行除湿运转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两种运转动作。并且,在进行除湿运转时,可以适当地选择进行两种运转动作。
说明除湿运转时的第1运转动作。在该第1运转动作中,第1电动膨胀阀111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而第2电动膨胀阀112是全闭状态。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104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参照图8(a))。即,在该第1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进行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运转时相同的动作。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被输送到第1电动膨胀阀111。该制冷剂在通过第1电动膨胀阀111时被减压。在第1电动膨胀阀111被减压的制冷剂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然后从压缩机101排出。
说明除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在该第2动作中,第1电动膨胀阀111和第2电动膨胀阀112分别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0(a))。并且,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并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运转时不同,在第2热交换器104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后分流成两个方向。分流后的制冷剂中的一方被输送到第1电动膨胀阀111,另一方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
被输送到第1电动膨胀阀111的制冷剂在通过第1电动膨胀阀111时被减压,然后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另一方面,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的制冷剂在通过第2电动膨胀阀112时被减压,然后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从第2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和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合流后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然后从压缩机101排出。
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2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2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再次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加湿运转)
在进行加湿运转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两种运转动作。并且,在加湿运转时可以适当选择进行两种运转动作。
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1运转动作。在该第1运转动作中,第2电动膨胀阀112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而第1电动膨胀阀111是全闭状态。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第1热交换器103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参照图8(b))。即,在该第1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进行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运转时相同的动作。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该制冷剂在通过第2电动膨胀阀112时被减压。在第2电动膨胀阀112被减压的制冷剂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然后从压缩机101排出。
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在该第2动作中,第1电动膨胀阀111和第2电动膨胀阀112分别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0(b))。并且,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并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运转时不同,在第1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后分流成两个方向。分流后的制冷剂中的一方被输送到第1电动膨胀阀111,另一方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
被输送到第1电动膨胀阀111的制冷剂在通过第1电动膨胀阀111时被减压,然后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从第2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另一方面,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的制冷剂在通过第2电动膨胀阀112时被减压,然后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和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合流后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然后从压缩机101排出。
在进行该第2运转动作时,加湿的第2空气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冷却后供给室内。此时,优选在第1热交换器103防止第2空气中的水分结露,避免加湿量的减少。因此,在进行该第2运转动作时,优选将在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流量设定得小于在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流量,将第1热交换器103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抑制得较低。
并且,在进行加湿运转的第1和第2运转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1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实施方式2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1获得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以下效果。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除湿运转时,把从所排出的第2空气中回收的热量再次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因此,根据该调湿装置,可以把所排出的第2空气的内部能量有效地用于调湿装置的运转。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加湿运转时,可以把从所排出的第1空气中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因此,根据该调湿装置,可以把所排出的第1空气的内部能量有效地用于调湿装置的运转。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加湿运转的第2运转动作时,可以把第2空气加湿并冷却后供给室内。因此,根据该调湿装置,可以进行适合于不提高室内温度仅需要进行加湿时的场合。
另外,在该加湿运转的第2运转动作时,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发挥蒸发器的功能。因此,与只有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的第1运转动作相比,可以在不减少冷冻循环的制冷剂的吸热量的情况下,把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较高。所以,可以避免第2热交换器104的结霜(着霜),可以避免因除霜造成的加湿运转的中断,能够实现加湿能力的提高。
(发明的实施方式3)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是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变更制冷剂回路100的结构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除制冷剂回路100以外的结构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是被填充了制冷剂的闭环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100设置着压缩机101、再生热交换器102、第1热交换器103、第2热交换器104、容器105、和四通切换阀120。另外,在制冷剂回路100分别设有各两个电动膨胀阀111、112和单向阀151、152。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通过使制冷剂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
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压缩机101的排出侧连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一端及四通切换阀120的第1端口121。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另一端通过容器105连接第1电动膨胀阀111的一端和第2电动膨胀阀112的一端。
第1电动膨胀阀111的另一端通过第1单向阀151连接第1热交换器103的一端。第1热交换器103的另一端连接四通切换阀120的第4端口124。另外,第2单向阀152设置在连接第1单向阀151和第1热交换器103之间及再生热交换器102和容器105之间的配管上。第1单向阀151被设置成只允许从第1电动膨胀阀111朝向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的流通。第2单向阀152被设置成只允许从第1热交换器103朝向容器105的制冷剂的流通。
另一方面,第2电动膨胀阀112的另一端连接第2热交换器104的一端。第2热交换器104的另一端和四通切换阀120的第3端口123分别连接压缩机101的吸入侧。并且,四通切换阀120的第2端口122通过毛细管(CP)连接压缩机101的吸入侧。
四通切换阀120用于切换以下状态,第1端口121和第2端口122相互连通、第3端口123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的状态,及第1端口121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第2端口122和第3端口123相互连通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00中,通过毛细管(CP)使四通切换阀120的第2端口122连接压缩机101的吸入侧,其目的是避免液封状态。即,实质上四通切换阀120的第2端口122被堵塞着,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00中,四通切换阀120被用作三通阀。因此,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也可以用三通阀代替四通切换阀120。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切换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并且,该调湿装置通过交替反复进行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
上述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除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以外,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此处,参照图8、图10~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另外,图8、图10、图12所示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的流向是进行第2动作时的流向。
(除湿运转)
在进行除湿运转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两种运转动作。并且,在除湿运转时可以适当选择两种运转动作。
说明除湿运转时的第1运转动作。在该第1运转动作中,四通切换阀120处于第1端口121和第2端口122相互连通、第3端口123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第1电动膨胀阀111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而第2电动膨胀阀112是全闭状态。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104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参照图8(a))。即,在该第1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进行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运转时相同的动作。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被输送到第1电动膨胀阀111。该制冷剂在通过第1电动膨胀阀111时被减压,然后通过第1单向阀151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吸入压缩机101。被吸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被压缩后被排出。
说明除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在该第2动作中,形成为第1端口121和第2端口122相互连通、第3端口123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第1电动膨胀阀111和第2电动膨胀阀112分别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0(a))。并且,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并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运转时不同,在第2热交换器104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后分流成两个方向。分流后的制冷剂中的一方被输送到第1电动膨胀阀111,另一方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
被输送到第1电动膨胀阀111的制冷剂在通过第1电动膨胀阀111时被减压,然后通过第1单向阀151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吸入压缩机101。
另一方面,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的制冷剂在通过第2电动膨胀阀112时被减压,然后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从第2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和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合流后被压缩机101吸入。被吸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被压缩后被排出。
在进行该第2运转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2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2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再次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加湿运转)
在进行加湿运转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三种运转动作。并且,在加湿运转时可以适当选择进行三种运转动作。
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1运转动作。在该第1运转动作中,四通切换阀120处于第1端口121和第2端口122相互连通、第3端口123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第1电动膨胀阀111是全闭状态,第2电动膨胀阀112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第1热交换器103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参照图8(b))。即,在该第1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进行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运转时相同的动作。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该制冷剂在通过第2电动膨胀阀112时被减压,然后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然后从压缩机101排出。
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2运转动作。在该第2运转动作中,形成为第1端口121和第2端口122相互连通、第3端口123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第1电动膨胀阀111和第2电动膨胀阀112分别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0(b))。并且,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并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运转时不同,在第1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后分流成两个方向。分流后的制冷剂中的一方被输送到第1电动膨胀阀111,另一方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
被输送到第1电动膨胀阀111的制冷剂在通过第1电动膨胀阀111时被减压,然后通过第1单向阀151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从第2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吸入压缩机101。
另一方面,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的制冷剂在通过第2电动膨胀阀112时被减压,然后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和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合流后被压缩机101吸入。被压缩机101吸入的制冷剂被压缩后排出。
在进行该第2运转动作时,加湿的第2空气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冷却后供给室内。此时,优选在第1热交换器103防止第2空气中的水分结露,避免加湿量的减少。因此,在进行该第2运转动作时,优选将在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流量设定得小于在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流量,将第1热交换器103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抑制得较低。
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3运转动作。在该第3运转动作中,四通切换阀120处于第1端口121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第2端口122和第3端口123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第1电动膨胀阀111是全闭状态,第2电动膨胀阀112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双方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2)。并且,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并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运转时不同,在第1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分流成两个方向。分流后的制冷剂中的一方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另一方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
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流入容器105,另一方面,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第1热交换器103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第2单向阀152,和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一起流入容器105。
从容器105流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该制冷剂在通过第2电动膨胀阀112时被减压,然后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然后从压缩机101排出。
在进行该第3运转动作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中,制冷剂向通过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2空气中放热。即,第2空气在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再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加热后供给室内。
在进行加湿运转的第1、第2和第3运转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1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实施方式3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获得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以下效果。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进行加湿运转的第3运转动作时,可以将第2空气加湿再加热后供给室内。因此,根据该调湿装置,不仅可以进行室内的湿度调节,还可以进行制热。并且,在进行该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均发挥冷凝器功能的的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处于相互并联状态。因此,与成为冷凝器的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处于相互串联状态时相比,可以增大在第1热交换器103从制冷剂供给第2空气的热量,能够充分确保制热能力。
(发明的实施方式4)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是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变更制冷剂回路100的结构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除制冷剂回路100以外的结构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是被填充了制冷剂的闭环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100设置着压缩机101、再生热交换器102、第1热交换器103、第2热交换器104、容器105、和桥接回路106。并且,在制冷剂回路100中设有一个电动膨胀阀110和两个四通切换阀130、140。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通过使制冷剂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
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压缩机101的排出侧连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一端和第1四通切换阀130的第1端口131。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另一端通过容器105连接电动膨胀阀110的一端。电动膨胀阀110的另一端通过桥接回路106连接第1热交换器103的一端和第2热交换器104的一端。并且,桥接回路106连接再生热交换器102和容器105之间的配管。
第1热交换器103的另一端连接第2四通切换阀140的第4端口144。第2热交换器104的另一端连接第2四通切换阀140的第2端口142。第2四通切换阀140的第1端口141连接第1四通切换阀130的第4端口134。第1四通切换阀130的第3端口133和第2四通切换阀140的第3端口143分别连接压缩机101的吸入侧。并且,第1四通切换阀130的第2端口132通过毛细管(CP)连接压缩机101的吸入侧。
桥接回路106用于将4个单向阀151~154连接成桥状。在该桥接回路106中,在第1单向阀151和第2单向阀152之间连接第1热交换器103,在第2单向阀152和第3单向阀153之间连接电动膨胀阀110,在第3单向阀153和第4单向阀154之间连接第2热交换器104,在第4单向阀154和第1单向阀151之间连接容器105。
在该桥接回路106中,第1单向阀151被设置成只允许从第1热交换器103朝向容器105的制冷剂的流通,第2单向阀152被设置成只允许从电动膨胀阀110朝向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的流通。第3单向阀153被设置成只允许从电动膨胀阀110朝向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的流通。第4单向阀154被设置成只允许从第2热交换器104朝向容器105的制冷剂的流通。
第1四通切换阀130用于切换以下状态,第1端口131和第2端口132相互连通、第3端口133和第4端口134相互连通的状态,及第1端口131和第4端口134相互连通、第2端口132和第3端口133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第2四通切换阀140用于切换以下状态,第1端口141和第2端口142相互连通、第3端口143和第4端口144相互连通的状态,及第1端口141和第4端口144相互连通、第2端口142和第3端口143相互连通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00中,通过毛细管(CP)使第1四通切换阀130的第2端口132连接压缩机101的吸入侧,其目的是避免液封状态。即,实质上第1四通切换阀130的第2端口132被堵塞着,在上述制冷剂回路100中,第1四通切换阀130被用作三通阀。因此,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也可以用三通阀代替第1四通切换阀130。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切换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并且,该调湿装置通过交替反复进行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
上述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除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以外,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此处,参照图10、图13、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另外,图10、图14所示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的流向是进行第2动作时的流向。
(除湿运转)
在进行除湿运转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两种运转动作。并且,在除湿运转时,可以适当选择两种运转动作。
说明进行除湿运转时的第1运转动作。在该第1运转动作中,第1四通切换阀130处于第1端口131和第2端口132相互连通、第3端口133和第4端口134相互连通的状态,第2四通切换阀140处于第1端口141和第4端口144相互连通、第2端口142和第3端口143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电动膨胀阀110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0(a))。并且,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并联状态。即,在该第1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运转时不同,在第2热交换器104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容器105被输送到电动膨胀阀110。该制冷剂在通过电动膨胀阀110时被减压,然后被输送到桥接回路106。流入桥接回路106的制冷剂分流成两个方向。分流后的制冷剂中的一方通过第2单向阀152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另一方通过第3单向阀153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
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在第2四通切换阀140中从第4端口144朝向第1端口141通过,然后在第1四通切换阀130中从第4端口134朝向第3端口133通过并被压缩机101吸入。另一方面,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从第2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在第2四通切换阀140中从第2端口142朝向第3端口143通过,然后与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合流,并被压缩机101吸入。被压缩机101吸入的制冷剂在被压缩后排出。
在该第1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2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2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再次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另外,此处,在第1运转动作时,使第2四通切换阀140处于第1端口141和第4端口144相互连通、第2端口142和第3端口143相互连通的状态,但在使第2四通切换阀140处于第1端口141和第2端口142相互连通、第3端口143和第4端口144相互连通的状态时,也能进行该运转。该情况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只通过第2四通切换阀140被压缩机101吸入,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顺序通过第2四通切换阀140和第1四通切换阀130被压缩机101吸入。
说明除湿运转时的第2运转动作。在该第2运转动作中,第1四通切换阀130处于第1端口131和第4端口134相互连通、第2端口132和第3端口133相互连通的状态,第2四通切换阀140处于第1端口141和第2端口142相互连通、第3端口143和第4端口144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电动膨胀阀110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4(a))。并且,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并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运转时不同,在第2热交换器104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分流成两个方向。分流后的制冷剂中的一方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另一方被输送到第1四通切换阀130。并且,被输送到第1四通切换阀130的制冷剂在第1四通切换阀130中从第1端口131朝向第4端口134通过,然后在第2四通切换阀140中从第1端口141朝向第2端口142通过,之后被输入到第2热交换器104。
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中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流入容器105。另一方面,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第2热交换器104冷凝的制冷剂通过桥接回路106的第4单向阀154和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一起流入容器105。
从容器105流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电动膨胀阀110,在通过该电动膨胀阀110时被减压。在电动膨胀阀110被减压的制冷剂通过桥接回路106的第2单向阀152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在第2四通切换阀140中从第4端口144朝向第3端口143通过,然后被压缩机101吸入。被压缩机101吸入的制冷剂在被压缩后排出。
(加湿运转)
在进行加湿运转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两种运转动作。并且,在加湿运转时可以适当选择进行两种运转动作。
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1运转动作。在该第1运转动作中,第1四通切换阀130处于第1端口131和第2端口132相互连通、第3端口133和第4端口134相互连通的状态,第2四通切换阀140处于第1端口141和第4端口144相互连通、第2端口142和第3端口143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电动膨胀阀110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0(b))。并且,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并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运转时不同,在第1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经过容器105被输送到电动膨胀阀110。该制冷剂在通过电动膨胀阀110时被减压,然后被输送到桥接回路106。流入桥接回路106的制冷剂分流成两个方向。分流后的制冷剂中的一方通过第2单向阀152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另一方通过第3单向阀153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
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从第2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在第2四通切换阀140中从第4端口144朝向第1端口141通过,然后在第1四通切换阀130中从第4端口134朝向第3端口133通过并被压缩机101吸入。
另一方面,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在第2四通切换阀140中从第2端口142朝向第3端口143通过,然后与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合流,并被压缩机101吸入。被压缩机101吸入的制冷剂在被压缩后排出。
在该第1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1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另外,此处,在第1运转动作时,使第2四通切换阀140处于第1端口141和第4端口144相互连通、第2端口142和第3端口143相互连通的状态,但在使第2四通切换阀140处于第1端口141和第2端口142相互连通、第3端口143和第4端口144相互连通的状态时,也能进行该运转。该情况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只通过第2四通切换阀140被压缩机101吸入,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顺序通过第2四通切换阀140和第1四通切换阀130被压缩机101吸入。
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2运转动作。在该第2运转动作中,第1四通切换阀130和第2四通切换阀140均处于第1端口131、141和第4端口134、144相互连通、第2端口132、142和第3端口133、143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电动膨胀阀110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双方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4(b))。并且,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并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运转时不同,在第1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分流成两个方向。分流后的制冷剂中的一方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另一方被输送到第1四通切换阀130。并且,被输送到第1四通切换阀130的制冷剂在第1四通切换阀130中从第1端口131朝向第4端口134通过,并且在第2四通切换阀140中从第1端口141朝向第4端口144通过,之后被输入到第1热交换器103。
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流入容器105。另一方面,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第1热交换器103冷凝的制冷剂通过桥接回路106的第1单向阀151,和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一起流入容器105。
从容器105流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电动膨胀阀110,在通过该电动膨胀阀110时被减压。在电动膨胀阀110被减压的制冷剂通过桥接回路106的第3单向阀153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在第2四通切换阀140中从第2端口142朝向第3端口143通过,然后被压缩机101吸入。被压缩机101吸入的制冷剂在被压缩后排出。
在进行该第2运转动作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中,制冷剂向通过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2空气中放热。即,第2空气在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再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加热后供给室内。
在进行加湿运转的第1和第2运转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1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进行上述的各运转动作。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和上述实施方式3相同的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5)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是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变更制冷剂回路100的结构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除制冷剂回路100以外的结构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是被填充了制冷剂的闭环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100设置着压缩机101、再生热交换器102、第1热交换器103、第2热交换器104、容器105、和桥接回路106。并且,在制冷剂回路100中设有一个四通切换阀120和两个电动膨胀阀111、112。在该制冷剂回路100中,通过使制冷剂循环,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
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压缩机101的排出侧连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一端。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另一端连接第1电动膨胀阀111的一端。第1电动膨胀阀111的另一端连接四通切换阀120的第1端口121。四通切换阀120的第2端口122连接第2热交换器104的一端,第3端口123连接压缩机101的吸入侧,第4端口124连接第1热交换器103的一端。
第1热交换器103的另一端和第2热交换器10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桥接回路106。第2电动膨胀阀112的一端通过容器105连接桥接回路106,另一端直接连接桥接回路106。
桥接回路106用于将4个单向阀151~154连接成桥状。在该桥接回路106中,在第1单向阀151和第2单向阀152之间连接第1热交换器103,在第2单向阀152和第3单向阀153之间连接第2电动膨胀阀112,在第3单向阀153和第4单向阀154之间连接第2热交换器104,在第4单向阀154和第1单向阀151之间连接容器105。
在该桥接回路106中,第1单向阀151被设置成只允许从第1热交换器103朝向容器105的制冷剂的流通,第2单向阀152被设置成只允许从第2电动膨胀阀112朝向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的流通。第3单向阀153被设置成只允许从第2电动膨胀阀112朝向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的流通。第4单向阀154被设置成只允许从第2热交换器104朝向容器105的制冷剂的流通。
四通切换阀120用于切换以下状态,第1端口121和第2端口122相互连通、第3端口123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的状态,及第1端口121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第2端口122和第3端口123相互连通的状态。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切换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并且,该调湿装置通过交替反复进行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
上述调湿装置的运转动作除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以外,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此处,参照图15~图1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另外,图16、图17所示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的流向是进行第2动作时的流向。
(除湿运转)
在进行除湿运转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两种运转动作。并且,在除湿运转时,可以适当选择两种运转动作。
说明进行除湿运转时的第1运转动作。在该第1运转动作中,四通切换阀120处于第1端口121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第2端口122和第3端口123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第1电动膨胀阀111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第2电动膨胀阀112是全闭状态。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6(a))。并且,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串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运转时不同,在第2热交换器104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被输送到电动膨胀阀110。该制冷剂在通过电动膨胀阀110时被减压,然后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
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一部分。从第1热交换器103输出的制冷剂顺序通过桥接回路106的第1单向阀151、容器105、第2电动膨胀阀112、桥接回路106的第3单向阀153,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从第2热交换器104输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压缩机101吸入。被压缩机101吸入的制冷剂在被压缩后排出。
在该第1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1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2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2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再次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说明除湿运转时的第2运转动作。在该第2运转动作中,四通切换阀120处于第1端口121和第2端口122相互连通、第3端口123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第1电动膨胀阀111是全闭状态,第2电动膨胀阀112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7(a))。并且,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串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运转时不同,在第2热交换器104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中放热且一部分冷凝。从再生热交换器102输出的制冷剂顺序通过第1电动膨胀阀111和四通切换阀120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中放热并冷凝。
从第2热交换器104输出的制冷剂顺序通过桥接回路106的第4单向阀154和容器105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该制冷剂在通过第2电动膨胀阀112时被减压,然后通过桥接回路106的第2单向阀152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1热交换器103蒸发的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压缩机101吸入。被压缩机101吸入的制冷剂在被压缩后排出。
另外,此处在第2运转动作中,使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冷凝器,但也可以使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使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过冷却器。该情况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的气体制冷剂全部冷凝,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只形成为液体制冷剂。并且,在第2热交换器104中,流入的液体制冷剂向第2空气中放热,成为过冷却状态。
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放热后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因此,向成为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103输送热函更低的制冷剂。
(加湿运转)
在进行加湿运转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两种运转动作。并且,在加湿运转时,可以适当选择两种运转动作。
说明进行加湿运转时的第1运转动作。在该第1运转动作中,四通切换阀120处于第1端口121和第2端口122相互连通、第3端口123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第1电动膨胀阀111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第2电动膨胀阀112是全闭状态。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6(b))。并且,第2热交换器104和第1热交换器103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串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运转时不同,在第1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放热并冷凝。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冷凝的制冷剂被输送到电动膨胀阀110。该制冷剂在通过电动膨胀阀110时被减压,然后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
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一部分。从第2热交换器104输出的制冷剂顺序通过桥接回路106的第4单向阀154、容器105、第2电动膨胀阀112、桥接回路106的第2单向阀152,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从第2空气中吸热并蒸发。从第1热交换器103输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压缩机101吸入。被压缩机101吸入的制冷剂在被压缩后排出。
在该第1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1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1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在进行该第1运转动作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中,从通过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2空气向制冷剂放热。即,第2空气在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再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冷却后供给室内。因此,该第1运转动作适合于避免室内的温度上升并且需要进行加湿的场合。
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2运转动作。在该第2运转动作中,四通切换阀120处于第1端口121和第4端口124相互连通、第2端口122和第3端口123相互连通的状态。并且,第1电动膨胀阀111是全闭状态,第2电动膨胀阀112根据运转条件适当调节其开度。
在该状态下使压缩机101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制冷剂循环,进行冷冻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双方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参照图17(b))。并且,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在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处于相互串联状态。即,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运转时不同,在第1热交换器103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
具体而言,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被输送到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中放热且一部分冷凝。从再生热交换器102输出的制冷剂顺序通过第1电动膨胀阀111和四通切换阀120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进行与第2空气的热交换,向第2空气中放热并冷凝。
从第1热交换器103输出的制冷剂顺序通过桥接回路106的第1单向阀151和容器105被输送到第2电动膨胀阀112。该制冷剂在通过第2电动膨胀阀112时被减压,然后通过桥接回路106的第3单向阀153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进行与第1空气的热交换,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在第2热交换器104蒸发的制冷剂通过四通切换阀120被压缩机101吸入。被压缩机101吸入的制冷剂在被压缩后排出。
另外,此处在第2运转动作中,使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双方成为冷凝器,但也可以使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使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过冷却器。该情况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流入的气体制冷剂全部冷凝,被输送到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只形成为液体制冷剂。并且,在第1热交换器103中,流入的液体制冷剂向第2空气中放热,成为过冷却状态。
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中,制冷剂向通过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2空气中放热。即,第2空气在吸附元件81、82被加湿、再在第1热交换器103被加热后供给室内。
并且,在该第2运转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双方放热后被输送到第2热交换器104。因此,向成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104输送热函更低的制冷剂。
并且,在进行加湿运转的第1和第2运转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1空气中吸热,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即,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排出到室外的第1空气中进行热量回收,把在第2热交换器104回收的热量用于再生热交换器102的第2空气的加热。
实施方式5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5,在上述实施方式3获得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以下效果。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进行除湿运转的第2运转动作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制冷剂向第2空气中放热。此时,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过冷却器的情况下,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的出口成为过冷却状态。
参照图18说明该情况时的冷冻循环。从压缩机101排出的A点状态的制冷剂,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成为B’点状态。该B’点状态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向第2空气中放热成为B点状态。B点状态的制冷剂在第2电动膨胀阀112被减压成为C点状态,然后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在第1热交换器103中,制冷剂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从C点状态变成为D点状态。D点状态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再次成为A点状态。
这样,在进行除湿运转的第2运转动作时,可以使放热后的高压制冷剂形成为热函低于B’点状态的B点状态的制冷剂。并且,可以使被输送到作为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的状态形成为热函低于C’点状态的C点状态的制冷剂。因此,通过进行该运转动作,可以降低输送到作为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的热函,增大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的吸热量,提高制冷能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进行加湿运转的第2运转动作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双方,制冷剂向第2空气中放热。此时,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过冷却器的情况下,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103的出口成为过冷却状态。
参照图18说明该情况时的冷冻循环。从压缩机101排出的A点状态的制冷剂,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成为B’点状态。该B’点状态的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103向第2空气中放热成为B点状态。B点状态的制冷剂在第2电动膨胀阀112被减压成为C点状态,然后流入第2热交换器104。在第2热交换器104中,制冷剂从第1空气中吸热并蒸发,从C点状态变成为D点状态。D点状态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再次成为A点状态。
这样,在进行加湿运转的第2运转动作时,可以使放热后的高压制冷剂形成为热函低于B’点状态的B点状态的制冷剂。并且,可以使被输送到作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的状态形成为热函低于C’点状态的C点状态的制冷剂。
因此,通过进行该运转动作,可以不减少输送到作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的吸热量,把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设定得较高。所以,能够防止第2热交换器104的结霜,避免因除霜造成的加湿运转的中断,可以提高加湿能力。并且,在不必担心结霜的运转条件下,通过降低输送到作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的热函,可以增大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增大相对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1热交换器103的第2空气的加热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的状态下,可以切换进行制冷剂从第1热交换器103流向第2热交换器104的运转、和制冷剂从第2热交换器104流向第1热交换器103的运转(参照图16)。因此,在进行除湿运转时,可以向第1热交换器103供给热函最低的制冷剂,确保第1热交换器103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充分冷却第1空气。并且在进行加湿运转时,可以向第1热交换器103供给已经在第2热交换器104吸热的制冷剂,防止在第2热交换器104产生结露,致使第2空气中的水分减少。
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
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100也可以构成为,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的状态下(即,除湿运转或加湿运转的第1运转动作时的状态),进行用于削弱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的能力的动作。
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00中,设置旁通下游侧的第1或第2热交换器103、104的配管,向下游侧的第1或第2热交换器103、104仅供给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循环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例如,在进行除湿运转的第1运转动作的制冷剂回路100中,仅将从第1热交换器103输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导入第2热交换器104,只有在一部分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2空气中吸热。通过进行这种动作,与把从第1热交换器103输出的制冷剂全部导入第2热交换器104时相比,可以削减下游侧的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
并且,本变形例的制冷剂回路100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在第1或第2热交换器103、104具有多个通道并且向各通道分配制冷剂的情况下,制冷剂回路100可以构成为可以仅向第1或第2热交换器103、104的一部分通道导入制冷剂。例如,在进行除湿运转的第1运转动作的制冷剂回路100中,从第1热交换器103输出的制冷剂只导入到第2热交换器104的一部分通道中。在该状态下,第2热交换器104不是整体而是仅部分进行制冷剂和第2空气的热交换。通过进行这种动作,与向第2热交换器104的所有通道导入制冷剂并在第2热交换器104整体中使制冷剂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情况相比,可以削减下游侧的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
根据本变形例,在相互串联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双方成为蒸发器的运转中,可以削减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因此,能够实现均成为蒸发器的第1和第2热交换器103、104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与成为冷凝器的再生热交换器102中的制冷剂的放热量的平衡,能够在制冷剂回路100中进行稳定的冷冻循环。
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2
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在进行加湿运转的第1运转动作时,也可以进行下述运转。即,在进行该第1运转动作时,可以把第2电动膨胀阀112设定为规定的开度,以代替使第2电动膨胀阀112成为全闭状态。这样,在第2电动膨胀阀112将制冷剂减压时,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的蒸发温度不同。
参照图19说明把第2电动膨胀阀112设定为规定的开度时的冷冻循环。从压缩机101排出的A点状态的制冷剂,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向第2空气中放热成为B点状态。B点状态的制冷剂在第1电动膨胀阀111被减压成为C点状态。C点状态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104从第1空气中吸热变成为D点状态。D点状态的制冷剂在第2电动膨胀阀112被减压成为E点状态。E点状态的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103从第2空气中吸热并蒸发变成为F点状态。F点状态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1吸入并压缩,再次成为A点状态。
这样,通过进行本变形例的运转动作,可以分别设定第1热交换器103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和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因此,能够仅将第2热交换器104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设定得较高,可以防止在第2热交换器104的结霜。另外,该情况时,如上述变形例1那样,优选采取用于削减第1热交换器103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的对策。
(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下述结构。
第1变形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除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之外,也可以进行除湿循环运转和加湿循环运转。在该除湿循环运转和加湿循环运转中,与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相同,可以交替地反复进行第1动作和第2动作。此处,说明把本变形例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1时的情况。
(除湿循环运转)
如图20、图21所示,在除湿循环运转中,驱动供气扇95,室内空气通过室内侧吸入口15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流入室内侧下部流道47。另一方面,驱动排气扇96,室外空气通过室外侧吸入口13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外空气作为第2空气流入室外侧下部流道42。
参照图5、图20说明除湿循环运转的第1动作。在该第1动作中,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即,在第1动作中,通过第1吸附元件81将空气减湿,同时使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再生。
如图20所示,在第1隔离板20,第1右侧开口21和第1左上开口25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22、23、24、2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右侧开口21使室外侧下部流道42和右侧流道51连通,通过第1左上开口25使左上流道55和室外侧上部流道41连通。
在第2隔离板30,第2右上开口33和第2右下开口34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31、32、35、3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2右上开口32使右上流道53和室内侧上部流道46连通,通过第2右下开口34使室内侧下部流道47和右下流道54连通。
右侧闸门61处于闭锁状态,左侧闸门62处于开口状态。在该状态下,中央流道57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左侧部分和左下流道56通过左侧闸门62连通。
被取入壳体10的第1空气从室内侧下部流道47通过第2右下开口34流入右下流道54。另一方面,被取入壳体10的第2空气从室外侧下部流道42通过第1右侧开口21流入右侧流道51。
如图5(a)所示,右下流道54的第1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道85。在流过该调湿侧通道85的期间,第1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通过第1吸附元件81被减湿后的第1空气流入右上流道53。
另一方面,右侧流道51的第2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道86。在流过该冷却侧通道86的期间,第2空气吸收在调湿侧通道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时产生的吸附热。即,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气体流过冷却侧通道86。夺取了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道57后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然后,第2空气从中央流道57流入左下流道56。
在第1吸附元件81和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道85。在该调湿侧通道85,吸附剂通过第2空气被加热,水蒸气从吸附剂脱离。即,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后的水蒸气和第2空气一起流入左上流道55。
如图20所示,流入右上流道53的减湿后的第1空气,通过第2右上开口33被输送到室内侧上部流道46。该第1空气在流过室内侧上部流道46的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然后,被减湿冷却的第1空气通过室内侧吹出口14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左上流道55的第2空气,通过第1左上开口25流入室外侧上部流道41。该第2空气在流过室外侧上部流道41的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此时,第2热交换器104停止工作,所以第2空气未被加热也未被冷却。并且,用于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的第2空气,通过室外侧吹出口16被排出到室外。
参照图5、图21说明除湿循环运转的第2动作。在该第2动作中,和第1动作相反,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即,在第2动作中,通过第2吸附元件82将空气减湿,同时使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再生。
如图21所示,在第1隔离板20,第1左侧开口22和第1右上开口23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21、24、25、2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左侧开口22使室外侧下部流道42和左侧流道52连通,通过第1右上开口23使右上流道53和室外侧上部流道41连通。
在第2隔离板30,第2左上开口35和第2左下开口36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31、32、33、34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2左上开口35使左上流道55和室内侧上部流道46连通,通过第2左下开口36使室内侧下部流道47和左下流道56连通。
左侧闸门62处于闭锁状态,右侧闸门61处于开口状态。在该状态下,中央流道57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右侧部分和右下流道54通过右侧闸门61连通。
被取入壳体10的第1空气从室内侧下部流道47通过第2左下开口36流入左下流道56。另一方面,被取入壳体10的第2空气从室外侧下部流道42通过第1左侧开口22流入左侧流道52。
如图5(b)所示,左下流道56的第1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道85。在流过该调湿侧通道85的期间,第1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通过第2吸附元件82被减湿后的第1空气流入左上流道55。
另一方面,左侧流道52的第2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道86。在流过该冷却侧通道86的期间,第2空气吸收在调湿侧通道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时产生的吸附热。即,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气体流过冷却侧通道86。夺取了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道57后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然后,第2空气从中央流道57流入右下流道54。
在第2吸附元件82和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道85。在该调湿侧通道85,吸附剂通过第2空气被加热,水蒸气从吸附剂脱离。即,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后的水蒸气和第2空气一起流入右上流道53。
如图9所示,流入左上流道55的减湿后的第1空气,通过第2左上开口35被输送到室内侧上部流道46。该第1空气在流过室内侧上部流道46的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然后,被减湿冷却的第1空气通过室内侧吹出口14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右上流道53的第2空气,通过第1右上开口23流入室外侧上部流道41。该第2空气在流过室外侧上部流道41的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此时,第2热交换器104停止工作,所以第2空气未被加热也未被冷却。并且,用于第2吸附元件82的冷却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的第2空气,通过室外侧吹出口16被排出到室外。
(加湿循环运转)
如图22、图23所示,在进行加湿循环运转时,驱动供气扇95,室内空气通过室内侧吸入口15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内空气作为第2空气流入室内侧下部流道47。另一方面,驱动排气扇96,室外空气通过室外侧吸入口13被取入壳体10内。该室外空气作为第1空气流入室外侧下部流道42。
参照图5、图22说明加湿循环运转的第1动作。在该第1动作中,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动作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动作。即,在第1动作中,通过第2吸附元件82将空气加湿,并使第1吸附元件81的吸附剂吸附水蒸气。
如图22所示,在第1隔离板20,第1右上开口23和第1右下开口24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21、22、25、2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右上开口23使右上流道53和室外侧上部流道41连通,通过第1右下开口24使室外侧下部流道42和右下流道54连通。
在第2隔离板30,第2右侧开口31和第2左上开口35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32、33、34、3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2右侧开口31使室内侧下部流道47和右侧流道51连通,通过第2左上开口35使左上流道55和室内侧上部流道46连通。
右侧闸门61处于闭锁状态,左侧闸门62处于开口状态。在该状态下,中央流道57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左侧部分和左下流道56通过左侧闸门62连通。
被取入壳体10的第1空气从室外侧下部流道42通过第1右下开口24流入右下流道54。另一方面,被取入壳体10的第2空气从室内侧下部流道47通过第2右侧开口31流入右侧流道51。
如图5(a)所示,右下流道54的第1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道85。在流过该调湿侧通道85的期间,第1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在第1吸附元件81被夺去水分后的第1空气流入右上流道53。
另一方面,右侧流道51的第2空气流入第1吸附元件81的冷却侧通道86。在流过该冷却侧通道86的期间,第2空气吸收在调湿侧通道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时产生的吸附热。即,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气体流过冷却侧通道86。夺取了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道57后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然后,第2空气从中央流道57流入左下流道56。
在第1吸附元件81和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道85。在该调湿侧通道85,吸附剂通过第2空气被加热,水蒸气从吸附剂脱离。即,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后的水蒸气被提供给第2空气,第2空气被加湿。通过第2吸附元件82被加湿的第2空气然后流入左上流道55。
如图22所示,流入左上流道55的第2空气,通过第2左上开口35流入室内侧上部流道46。该第2空气在流过室内侧上部流道46的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此时,第1热交换器103停止工作,所以第2空气未被加热也未被冷却。并且,被加湿的第2空气通过室内侧吹出口14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右上流道53的第1空气,通过第1右上开口23被输送到室外侧上部流道41。该第1空气在流过室外侧上部流道41的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然后,夺取了水分和热量的第1空气通过室外侧吹出口16被排出到室外。
参照图5、图23说明加湿循环运转的第2动作。在该第2动作中,和第1动作相反,进行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动作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动作。即,在第2动作中,通过第1吸附元件81将空气加湿,同时使第2吸附元件82的吸附剂吸附水蒸气。
如图23所示,在第1隔离板20,第1左上开口25和第1左下开口26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21、22、23、24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1左上开口25使左上流道55和室外侧上部流道41连通,通过第1左下开口26使室外侧下部流道42和左下流道56连通。
在第2隔离板30,第2左侧开口32和第2右上开口33处于连通状态,其余的开口31、34、35、36处于切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第2左侧开口32使室内侧下部流道47和左侧流道52连通,通过第2右上开口33使右上流道53和室内侧上部流道46连通。
左侧闸门62处于闭锁状态,右侧闸门61处于开口状态。在该状态下,中央流道57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右侧部分和右下流道54通过右侧闸门61连通。
被取入壳体10的第1空气从室外侧下部流道42通过第1左下开口26流入左下流道56。另一方面,被取入壳体10的第2空气从室内侧下部流道47通过第2左侧开口32流入左侧流道52。
如图5(b)所示,左下流道56的第1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调湿侧通道85。在流过该调湿侧通道85的期间,第1空气中包含的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在第2吸附元件82被夺去水分后的第1空气流入左上流道55。
另一方面,左侧流道52的第2空气流入第2吸附元件82的冷却侧通道86。在流过该冷却侧通道86的期间,第2空气吸收在调湿侧通道85水蒸气被吸附剂吸附时产生的吸附热。即,第2空气作为冷却用气体流过冷却侧通道86。夺取了吸附热的第2空气流入中央流道57后通过再生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再生热交换器102,第2空气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加热。然后,第2空气从中央流道57流入右下流道54。
在第2吸附元件82和再生热交换器102被加热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1吸附元件81的调湿侧通道85。在该调湿侧通道85,吸附剂通过第2空气被加热,水蒸气从吸附剂脱离。即,进行第1吸附元件81的再生。从吸附剂脱离后的水蒸气被提供给第2空气,第2空气被加湿。通过第1吸附元件81被加湿的第2空气然后流入右上流道53。
如图23所示,流入右上流道53的第2空气,通过第2右上开口33被输送到室内侧上部流道46。该第2空气在流过室内侧上部流道46的期间通过第1热交换器103。此时,第1热交换器103停止工作,所以第2空气未被加热也未被冷却。并且,被加湿的第2空气通过室内侧吹出口14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流入左上流道55的第1空气,通过第1左上开口25被输送到室外侧上部流道41。该第1空气在流过室外侧上部流道41的期间通过第2热交换器104,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被冷却。然后,夺取了水分和热量的第1空气通过室外侧吹出口16被排出到室外。
(制冷剂回路的动作)
参照图24、图25说明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另外,图24、图25所示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的流向是进行第2动作时的流向。
进行除湿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0的动作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运转时的动作相同。即,如图24(a)所示,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104处于停止工作状态。
另一方面,在进行加湿循环运转时,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两种动作。并且,在进行加湿循环运转时,可以适当选择进行两种动作。
进行加湿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动作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加湿运转时的动作相同。即,如图24(b)所示,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蒸发器,第1热交换器103处于停止工作状态。
进行加湿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0的第2动作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除湿运转时的动作相同。即,如图25所示,在制冷剂回路100中,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103成为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104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并且,在再生热交换器102,制冷剂和第2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冷凝,在第1热交换器103,制冷剂和第2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蒸发。通过进行该第2运转动作,可以向室内供给被加湿冷却的第2空气。
第2变形例
如图26、图27所示,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中,可以把再生热交换器102设置成大致水平放置的状态。此处,关于本变形例的调湿装置,说明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在该调湿装置中,中央流道57形成为图26、图27表示的四方形的流道断面形状。并且,再生热交换器102被设置成上下划分该中央流道57的状态。另外,再生热交换器102被配置成使其上面略低于第1和第2吸附元件81、82的下面。
并且,在该调湿装置中,右侧闸门61划分中央流道57中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下侧部分和右下流道54之间。另一方面,左侧闸门62划分中央流道57中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的下侧部分和左下流道56之间。
本变形例的调湿装置在进行除湿运转或加湿运转时,进行和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动作。另外,图26表示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的状态。在图27中,图(a)表示第1动作时的状态,图(b)表示第2动作时的状态。
如果按照本变形例这样配置再生热交换器102,安装调湿装置时的制约性变小。即,在调湿装置的保养作业中,有时需要从壳体10内取出第1和第2吸附元件81、82。另一方面,在本变形例的调湿装置中,把再生热交换器102配置在吸附元件81、82的下方。因此,只要打开壳体10的左右任一侧面,即可取出两个吸附元件81、82。所以,该调湿装置也可以安装成例如使壳体10的左右任一侧面紧贴墙壁的状态。
第3变形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把制冷剂回路100整体收纳在壳体10的内部,但也可以取而代之仅将制冷剂回路100的一部分收纳在壳体10内。例如,也可以形成和调湿装置的壳体10不同的仅收纳压缩机101的压缩机单元。该情况时,闭环回路的制冷剂回路100通过用连接配管连接压缩机单元内的压缩机101和壳体10内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等来构成。
并且,在制冷剂回路100中,除壳体10内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以外,也可以追加使制冷剂与和第1空气及第2空气不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作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另外,也可以把该追加的热交换器和压缩机101一起收纳在上述压缩机单元中。
第4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调湿装置中可以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两种运转,但也可以构成为只进行加湿运转的调湿装置。此处,关于本变形例的调湿装置,说明其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
如图28、图29所示,在本变形例的调湿装置中,在第1隔离板20仅形成第1右侧开口21、第1左侧开口22、第1右上开口23、第1左上开口25,未形成第1右下开口24和第1左下开口26。并且,在第2隔离板30仅形成第2右上开口33、第2右下开口34、第2左上开口35、第2左下开口36,未形成第2右侧开口31和第2左侧开口32。并且,设在制冷剂回路100的热交换器只有再生热交换器102和第2热交换器104,在制冷剂回路100中未设置第1热交换器103。并且,本变形例的调湿装置交替地反复第1动作和第2动作来进行加湿运转。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用于调节空气湿度的调湿装置非常有效。
Claims (28)
1.一种调湿装置,包括:具有吸附剂并使该吸附剂和空气接触的吸附元件(81、82),以及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0);该调湿装置进行使上述吸附元件(81、82)吸附第1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和利用被上述制冷剂回路(100)的制冷剂加热的第2空气使上述吸附元件(81、82)再生的再生动作,把通过上述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中的一种供给室内,把另一种排出到室外,其构成为,
上述制冷剂回路(100)具有:用于使供给上述吸附元件(81、82)的第2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再生热交换器(102);用于使供给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1热交换器(103);用于使排出到室外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2热交换器(104),上述再生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上述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至少一个成为蒸发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个停止工作的运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个停止工作的运转,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方停止工作的运转,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以及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而以另一个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而以另一个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6.根据权利要求2、3、4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的运转,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7.一种调湿装置,包括:具有吸附剂并使该吸附剂和空气接触的吸附元件(81、82),以及使制冷剂循环并进行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0);该调湿装置可以进行下述加湿运转,进行使上述吸附元件(81、82)吸附第1空气中的水分的吸附动作、和利用被上述制冷剂回路(100)的制冷剂加热的第2空气使上述吸附元件(81、82)再生的再生动作,把通过上述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中的第2空气供给室内,把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
上述制冷剂回路(100)具有:使供给上述吸附元件(81、82)的第2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成为冷凝器的再生热交换器(102);使排出到室外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在上述加湿运转时成为蒸发器的排气侧热交换器(10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以进行把通过吸附元件(81、82)后的第1空气和第2空气中的第1空气供给室内,把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的除湿运转,
并且,制冷剂回路(100)具有使供给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在上述除湿运转时成为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103),
上述制冷剂回路(100)的排气侧热交换器(104)构成第2热交换器(10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个停止工作的运转。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个停止工作的运转,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并使另一个停止工作的运转,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以及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而以另一个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100)可以进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和以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的一个为蒸发器而以另一个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13.根据权利要求3、4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0、11或12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15.根据权利要求3、4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0、11或12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1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蒸发器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的运转。
1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20.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进行以制冷剂回路(100)的第1热交换器(103)为冷凝器或过冷却器而以第2热交换器(104)为蒸发器的运转。
21.根据权利要求3、4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以下动作,即,使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相互串联连接的状态,并且仅使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的一部分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22.根据权利要求10、11或12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以下动作,即,使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相互串联连接的状态,并且仅使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的一部分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23.根据权利要求3、4或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以下动作,即,使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相互串联连接的状态,并且向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仅供给从位于上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输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
24.根据权利要求10、11或12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两者为蒸发器的运转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100)中,可以进行以下动作,即,使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成为相互串联连接的状态,并且向第1热交换器(103)和第2热交换器(104)中位于下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仅供给从位于上游侧的热交换器(103、104)输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把室外空气作为第2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再生热交换器(102),同时把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吸附元件(81、82)。
26.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2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1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把室外空气作为第2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再生热交换器(102),同时把室内空气作为第1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吸附元件(81、82)。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把室外空气作为第1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吸附元件(81、82),同时把室内空气作为第2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再生热交换器(102)。
2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第1空气供给室内并将第2空气排出到室外时,可以把室外空气作为第1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吸附元件(81、82),同时把室内空气作为第2空气吸入并输送给再生热交换器(10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6268/2002 | 2002-02-04 | ||
JP2002026268 | 2002-02-04 | ||
JP2002114825A JP3695417B2 (ja) | 2002-02-04 | 2002-04-17 | 調湿装置 |
JP114825/2002 | 2002-04-17 | ||
PCT/JP2003/000944 WO2003067160A1 (fr) | 2002-02-04 | 2003-01-30 |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de l'humidit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28230A true CN1628230A (zh) | 2005-06-15 |
CN100334399C CN100334399C (zh) | 2007-08-29 |
Family
ID=27736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80325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4399C (zh) | 2002-02-04 | 2003-01-30 | 调湿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18320B2 (zh) |
JP (1) | JP3695417B2 (zh) |
CN (1) | CN100334399C (zh) |
AU (1) | AU2003244345A1 (zh) |
WO (1) | WO2003067160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88674B (zh) * | 2007-06-12 | 2012-01-0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湿度调节装置 |
CN105358915A (zh) * | 2013-06-28 | 2016-02-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
CN110462297A (zh) * | 2017-04-07 | 2019-11-1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单元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24910B2 (ja) * | 2003-05-27 | 2005-03-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4525138B2 (ja) * | 2004-03-31 | 2010-08-1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TR200700831T1 (tr) * | 2004-08-18 | 2007-06-21 | Ar�El�K Anon�M ��Rket� | Bir soğutucu. |
JP3864982B2 (ja) * | 2005-05-30 | 2007-01-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KR100808013B1 (ko) | 2007-06-14 | 2008-02-28 | 강신태 | 이원화된 냉동사이클을 구비한 냉동제습 장치 및 이를이용한 건조기 |
JP4321650B2 (ja) * | 2007-12-07 | 2009-08-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5397107B2 (ja) * | 2009-09-09 | 2014-01-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調湿換気装置 |
JP5822931B2 (ja) * | 2011-07-27 | 2015-11-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調湿装置の制御方法 |
US9976822B2 (en) * | 2012-03-22 | 2018-05-22 |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ditioning air in an enclosed structure |
CN105143779B (zh) * | 2013-04-10 | 2017-12-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 |
RS56955B1 (sr) * | 2015-04-22 | 2018-05-31 | Privredno Drustvo Za Pruzanje Usluga Iz Oblasti Automatike I Programiranja Synchrotek D O O | Kgh sistem putničkog odeljka vozila sa promenom topologije vazdušnog toka |
KR101667979B1 (ko) * | 2015-06-19 | 2016-10-21 |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 제습 및 가습 기능을 갖는 공기조화기와 이를 이용한 제습냉방 및 가습난방 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03351B2 (ja) * | 1992-01-27 | 2000-01-2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除加湿装置 |
US5791153A (en) * | 1995-11-09 | 1998-08-11 | La Roche Industries Inc. | High efficienc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humidity control |
JPH1026369A (ja) | 1996-07-12 | 1998-01-27 | Ebara Corp | 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
JPH09196483A (ja) | 1996-01-12 | 1997-07-31 | Ebara Corp | 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
JPH09329371A (ja) | 1996-06-07 | 1997-12-22 | Ebara Corp | 空調システム |
US5860284A (en) * | 1996-07-19 | 1999-01-19 | Novel Aire Technologies, L.L.C. | Thermally regenerated desiccant air conditioner with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 |
JP2000065395A (ja) | 1998-08-20 | 2000-03-03 | Ebara Corp | 除湿空調装置 |
JP2000257968A (ja) | 1999-03-05 | 2000-09-22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US6199388B1 (en) * | 1999-03-10 | 2001-03-13 | Semco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
JP2000329375A (ja) | 1999-05-17 | 2000-11-30 | Ebara Corp | 空調装置、空調冷凍システム及び空調装置の運転方法 |
JP2000337657A (ja) | 1999-05-24 | 2000-12-08 | Ebara Corp | 除湿装置及び除湿方法 |
JP2000346396A (ja) | 1999-06-10 | 2000-12-15 | Ebara Corp | 除湿方法及び除湿装置 |
JP2001074275A (ja) | 1999-09-02 | 2001-03-23 | Ebara Corp | 除湿装置 |
JP2001263732A (ja) * | 2000-03-24 | 2001-09-26 | Daikin Ind Ltd | 調湿システム |
-
2002
- 2002-04-17 JP JP2002114825A patent/JP36954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01-30 CN CNB038032546A patent/CN10033439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1-30 AU AU2003244345A patent/AU200324434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1-30 US US10/503,211 patent/US731832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1-30 WO PCT/JP2003/000944 patent/WO20030671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88674B (zh) * | 2007-06-12 | 2012-01-0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湿度调节装置 |
CN105358915A (zh) * | 2013-06-28 | 2016-02-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
CN105358915B (zh) * | 2013-06-28 | 2016-10-19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
CN110462297A (zh) * | 2017-04-07 | 2019-11-1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单元 |
CN110462297B (zh) * | 2017-04-07 | 2021-05-2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单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695417B2 (ja) | 2005-09-14 |
AU2003244345A1 (en) | 2003-09-02 |
US7318320B2 (en) | 2008-01-15 |
JP2003294268A (ja) | 2003-10-15 |
US20050150237A1 (en) | 2005-07-14 |
CN100334399C (zh) | 2007-08-29 |
WO2003067160A1 (fr) | 2003-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64033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864035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628230A (zh) | 调湿装置 | |
CN1926387A (zh) | 空调系统 | |
CN1201124C (zh) | 制冷循环系统和冷冻、空调装置 | |
CN1206480C (zh) | 热输送装置 | |
CN1304803C (zh) | 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节流装置、流量控制装置 | |
CN1926388A (zh) | 空调系统 | |
CN1930423A (zh) |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585874A (zh) | 空调装置 | |
CN1671999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1031758A (zh) | 换气装置、空调系统、换气系统及建筑物 | |
CN1083474C (zh) | 在热力循环中使用的改进的非共沸工作介质 | |
CN1527923A (zh) | 吸附部件与空调装置 | |
CN1717567A (zh) | 冷冻装置 | |
CN101056690A (zh) | 除湿装置 | |
CN1308717A (zh) | 热交换器、热泵、除湿装置和除湿方法 | |
CN1654903A (zh) | 加热/冷却系统 | |
CN1109855C (zh) | 热输送装置 | |
CN1836135A (zh) | 湿度调节装置 | |
CN1592833A (zh) | 冷冻装置 | |
CN100337064C (zh) | 除湿单元 | |
CN101031755A (zh) | 换气装置及建筑物 | |
CN101031756A (zh) | 换气装置及建筑物 | |
CN1930427A (zh) | 调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29 Termination date: 2017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