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358915B -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 Google Patents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58915B
CN105358915B CN201480036707.6A CN201480036707A CN105358915B CN 105358915 B CN105358915 B CN 105358915B CN 201480036707 A CN201480036707 A CN 201480036707A CN 105358915 B CN105358915 B CN 1053589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ption
air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exchang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67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58915A (zh
Inventor
藤田尚利
夏目敏幸
中山浩
松井伸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Daikin Applie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Daikin Applie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Daikin Applie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58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8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58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89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58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using regene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从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分别在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进行切换。第一吸附部(301)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当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吸附部(301)位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下游侧,第二吸附部(302)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当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二吸附部(302)位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下游侧。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供既能够抑制功耗的增大、又能够提高除湿能力的除湿装置。

Description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空气除湿后供向调湿空间的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的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将空气除湿后供向调湿空间(例如室内空间)的除湿装置已为人所知。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具备制冷剂回路且在吸附热交换器中对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的调湿装置,其中,上述制冷剂回路中有两个吸附热交换器。该调湿装置交替地重复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成为冷凝器的动作。具体而言,该调湿装置进行如下所述的除湿运转,在上述除湿运转下,向室内供给已在发挥蒸发器功能的吸附热交换器中被除湿的空气,并且向室外排出已在发挥冷凝器功能的吸附热交换器中被加湿的空气。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6-3492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以考虑在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除湿装置(调湿装置)中,通过增加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的转速来提高除湿能力。然而,如果增加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的转速,则会导致除湿装置的功耗增大。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抑制功耗增大又能够提高除湿能力的除湿装置。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发明涉及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制冷剂回路100,所述制冷剂回路100具有负载有吸附剂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所述制冷剂回路100交替地进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其中,在所述第一动作下,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且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而使吸附剂再生,在所述第二动作下,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而使吸附剂再生且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设置有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设置有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切换机构200,所述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已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被供向调湿空间S0,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第一吸附部301,所述第一吸附部301构成为负载有吸附剂并使空气与吸附剂接触,所述第一吸附部301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当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吸附部301位于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下游侧;以及第二吸附部302,所述第二吸附部302构成为负载有吸附剂并使空气与吸附剂接触,所述第二吸附部302设置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当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吸附部302位于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下游侧。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将用于向调湿空间S0供给的空气在热交换室S11、S12中流通,其中,在上述热交换室S11、S12中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由此能够使吸附热交换器101、102和吸附部301、302的吸附剂吸附该空气中的水分来将该空气除湿。并且,将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其中,在上述热交换室S12、S11中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由此能够向该空气中释放吸附热交换器102、101和吸附部302、301的吸附剂中的水分来使吸附热交换器102、101和吸附部302、301的吸附剂再生。这样,通过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内追加设置第一吸附部301并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追加设置第二吸附部302,由此能够增加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的除湿量。
此外,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分别在当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下游侧的位置上布置吸附部301、302,由此能够向吸附部301、302供给已由吸附热交换器101、102除湿和冷却的空气。由此,能够促进水分被吸附部301、302的吸附剂吸附。
第二方面发明的除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在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在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与在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为相反方向。
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吸附部301、302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下游侧,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吸附部301、302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上游侧。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每一个中,在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已供给到该热交换室S11、S12中的空气在通过吸附热交换器101、102后通过吸附部301、302,在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已供给到该热交换室S11、S12中的空气在通过吸附部301、302后通过吸附热交换器101、102。
第三方面发明的除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在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在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与在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为相同方向。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及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吸附部301、302都分别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下游侧。由此,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向吸附部301、302供给已由吸附热交换器101、102除湿和冷却的空气,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向吸附部301、302供给已由吸附热交换器101、102加热的空气。
第四方面发明的除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第一吸附部301布置成在所述第一吸附部301与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之间留有间隔,并且,所述第二吸附部302布置成在所述第二吸附部302与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之间留有间隔。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以在与吸附热交换器101之间留有间隔的方式布置吸附部301,并且,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以在与吸附热交换器102之间留有间隔的方式布置吸附部302,由此能够抑制吸附部301、302的温度分布的偏差、空气偏流。
第五方面发明的除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第一吸附部301布置成与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吸附部302布置成与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接触。
在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将吸附部301布置成与吸附热交换器101接触,并且,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将吸附部302布置成与吸附热交换器102接触,由此能够促进吸附热交换器101、102与吸附部301、302之间的导热。即,在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在吸附热交换器101、10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吸热作用来冷却吸附部301、302,在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在吸附热交换器101、10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放热作用来加热吸附部301、302。
第六方面发明涉及一种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的除湿装置10;以及加热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的加热器21,所述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使已通过所述加热器21的空气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
在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已供给到该热交换室S11、S12中的空气在通过吸附热交换器101、102后通过吸附部301、302,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已供给到该热交换室S11、S12中的空气在通过吸附部301、302后通过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由此,使已通过加热器21的空气在热交换室S11、S12中流通,其中,在所述热交换室S11、S12中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由此能够向吸附部301、302供给已由加热器21加热的空气,其中,所述吸附部301、302在热交换室S11、S12中位于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上游侧。
第七方面发明的除湿系统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还具备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转子70,所述吸附转子70具有吸附部71以及再生部72,所述吸附部71使已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与吸附剂接触来对该空气进行除湿,所述再生部72使已通过所述加热器21的空气与吸附剂接触来使吸附剂再生,已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通过所述吸附转子70的吸附部71而供向所述调湿空间S0,所述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使已依次通过所述加热器21和所述吸附转子70的再生部72的空气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
在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用于向调湿空间S0供给的空气在热交换室S11、S12中被除湿后,在吸附转子70的吸附部71进一步被除湿,其中,在所述热交换室S11、S12中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另一方面,已由加热器21加热的空气在通过吸附转子70的再生部72后通过热交换室S12、S11,其中,在所述热交换室S12、S11中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即,能够将已通过吸附转子70的再生部72的空气用于使吸附热交换器102、101和吸附部302、301的吸附剂再生。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发明,能够增加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的除湿量,进而能够促进水分被吸附部301、302的吸附剂吸附,因此能够提高除湿装置10的除湿能力。此外,不必为了提高除湿装置10的除湿能力而增加制冷剂回路100中的压缩机103的转速,因此能够抑制除湿装置10的功耗增大。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在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能够向吸附部301、302供给已由吸附热交换器101、102加热的空气,因此能够促进吸附部301、302的吸附剂再生。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能够抑制吸附部301、302中的温度分布的偏差、空气偏流,因此能够抑制吸附部301、302的吸附能力和再生能力下降。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能够促进吸附热交换器101、102与吸附部301、302之间的导热,因此能够促进水分被吸附部301、302的吸附剂吸附和吸附剂再生。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能够向吸附部301、302供给已由加热器21加热的空气,因此能够促进吸附部301、302的吸附剂再生,其中,所述吸附部301、302在热交换室S11、S12中位于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上游侧。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通过追加设置吸附转子70,能够提高除湿系统1的除湿能力。此外,能够将已通过吸附转子70的再生部72的空气用于使吸附热交换器102、101以及吸附部302、301的吸附剂再生,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已由加热器21加热的空气。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管道系统图。
图2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结构和第一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简要图。
图3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结构和第二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简要图。
图4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的管道系统图。
图5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的管道系统图。
图6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的管道系统图。
图7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管道系统图。
图8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结构和第一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简要图。
图9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的结构和第二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的简要图。
图10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管道系统图。
图11是用于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管道系统图。
图12是用于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管道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附图中的相同或者相应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1的实施例。该除湿系统1用于将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除湿后供向调湿空间S0。在该例中,调湿空间S0由室内空间S1构成。室内空间S1是一种要求向其供给露点温度低的空气(例如,露点温度在-30℃~-50℃左右的空气)的空间,其例如是设在锂电池的生产线上的干式无尘室。
除湿系统1具备除湿装置10和控制器20。并且,在除湿装置10中设置有供气通路P1和再生通路P2。除湿装置10具备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制冷剂回路100、切换机构200以及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
(供气通路)
在供气通路P1中流动的是用于供向调湿空间S0的空气(在该例中为用于供向室内空间S1的空气)。在该例中,供气通路P1构成为:从室外空间引入室外空气OA并将供给空气SA供给室内空间S1。具体而言,供气通路P1具有:流入端与室外空间连接的第一供气通路部P11;以及流出端与室内空间S1连接的第二供气通路部P12。并且,在该例中,在供气通路P1的第一供气通路部P11中设置有冷却器11,在冷却器11的附近设置有集水盘12。
(再生通路)
在再生通路P2中流动的是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该例中,再生通路P2构成为:从室内空间S1引入室内空气RA并将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具体而言,再生通路P2具有:流入端与室内空间S1连接的第一再生通路部P21;以及流出端与室外空间连接的第二再生通路部P22。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室内空间S1内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不经由再生通路P2就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
(热交换室)
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构成为:一个热交换室能够作为供气通路P1的一部分而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并且另一个热交换室能够作为再生通路P2的一部分而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具体而言,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每一个,连接在第一供气通路部P11的流出端与第二供气通路部P12的流入端之间而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以供空气(即,用于向调湿空间S0供给的空气)流通,连接在第一再生通路部P21的流出端与第二再生通路部P22的流入端之间而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以供空气(即,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流通。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统称为“热交换室S11、S12”。
(冷却器、集水盘)
冷却器11将室外空气OA冷却以进行除湿。例如,冷却器11可以由制冷剂回路(省略图示)中的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热交换器(具体而言,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集水盘12回收已在冷却器11中冷凝的水。例如,集水盘12由上面敞开的容器构成并布置在冷却器11的下方,以便能够接住已在冷却器11中冷凝的水。在该例中,冷却器11设置在供气通路P1的第一供气通路部P11中。
(制冷剂回路)
制冷剂回路100用于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动作,制冷剂回路100具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压缩机103、膨胀阀104、四通换向阀105。
“吸附热交换器”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分别通过将吸附剂负载在热交换器(例如,横肋型管片式热交换器)的表面上而构成的。此外,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内,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吸附剂,可以使用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团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还可以使用除了具有吸附水分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的材料(所谓的吸着剂)。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统称为“吸附热交换器101、102”。
“压缩机”
压缩机103将制冷剂压缩后喷出。并且,压缩机103构成为:能够在控制器20的控制下改变转速(运转频率)。例如,压缩机103由可利用变频电路(省略图示)来调整转速的可变排量式压缩机(回转式、摆动式、涡旋式等压缩机)构成。
“膨胀阀”
膨胀阀104调节制冷剂的压力。例如,膨胀阀104由可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而改变开度的电子膨胀阀构成。
“四通换向阀”
四通换向阀105具有第一阀口~第四阀口,第一阀口连接在压缩机103的喷出侧,第二阀口连接在压缩机103的吸入侧,第三阀口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端部,第四阀口连接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端部。四通换向阀105构成为:能够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而设定成第一连接状态(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第二连接状态(图1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
“由制冷剂回路进行的制冷循环动作”
在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一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动作(第一动作),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下,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而将空气加湿(即,使吸附剂再生)。另一方面,在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二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第二制冷循环动作(第二动作),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动作下,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并且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而将空气加湿(即,使吸附剂再生)。如上所述,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能够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来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和第二制冷循环动作。具体而言,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交替地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和第二制冷循环动作。
-第一制冷循环动作(第一动作)-
若四通换向阀105变成第一连接状态,则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并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由此,已被压缩机103压缩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105流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进行由制冷剂加热吸附剂,从而吸附剂中的水分被释放到空气中的再生动作。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散热而冷凝的制冷剂在被膨胀阀104减压后流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进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的吸附动作,制冷剂则得到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吸热而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3吸入后被压缩。
-第二制冷循环动作(第二动作)-
若四通换向阀105变成第二连接状态,则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并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由此,已被压缩机103压缩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105流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进行由制冷剂加热吸附剂,从而吸附剂中的水分被释放到空气中的再生动作。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散热而冷凝的制冷剂在被膨胀阀104减压后流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进行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的吸附动作,制冷剂则得到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吸热而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3吸入后被压缩。
(切换机构)
切换机构200构成为:能够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与供气通路P1以及再生通路P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一通路状态(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第二通路状态(图1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
“第一通路状态”
若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变成第一通路状态,则第一热交换室S11连接在第一供气通路部P11与第二供气通路部P12之间而被列入供气通路P1中,而第二热交换室S12连接在第一再生通路部P21与第二再生通路部P22之间而被列入再生通路P2中。
“第二通路状态”
若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变成第二通路状态,则第一热交换室S11连接在第一再生通路部P21与第二再生通路部P22之间而被列入再生通路P2中,而第二热交换室S12连接在第一供气通路部P11与第二供气通路部P12之间而被列入供气通路P1中。
“热交换室的连接切换动作”
此外,在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一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一通路状态,在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二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二通路状态。如上所述,切换机构200构成为:能够与制冷剂回路100的制冷循环动作的切换联动地切换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与供气通路P1以及再生通路P2的连接状态,使得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作为供气通路P1的一部分来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并且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作为再生通路P2的一部分来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即,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已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供向调湿空间S0,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
“通过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通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一通路状态的情况(即,第一热交换室S11作为供气通路P1的一部分来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与下述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二通路状态的情况(即,第一热交换室S11作为再生通路P2的一部分来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的流通方向是相同的方向(成为所谓的并行流)。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也与上述情况一样。这样,即使吸附热交换器从蒸发器被切换为冷凝器(或者从冷凝器被切换为蒸发器),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也不发生变化。即,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在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与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为相同方向。
(吸附部)
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分别构成为:负载有吸附剂并使空气与吸附剂接触。例如,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分别通过使结构体(具体而言,具有蜂窝结构的结构体)的表面负载吸附剂而构成。此外,第一吸附部301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第二吸附部302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统称为“吸附部301、302”。
第一吸附部301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当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吸附部301位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下游侧(风下游侧)的位置(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作为供气通路P1的一部分来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已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除湿的空气所通过的位置)上。换言之,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第一吸附部301布置在当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一通路状态(图1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下游侧的位置上。
与此相同地,第二吸附部302布置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当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二吸附部302位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下游侧(风下游侧)的位置(即,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作为供气通路P1的一部分来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已被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除湿的空气所通过的位置)上。换言之,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第二吸附部302布置在当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二通路状态(图1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下游侧的位置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在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与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为相同方向。由此,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一通路状态(图1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下游侧的位置与下述的位置、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二通路状态(图1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下游侧的位置为相同的位置。与此相同地,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二通路状态(图1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下游侧的位置与下述的位置、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一通路状态(图1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下游侧的位置为相同的位置。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每一个中,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以及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吸附部301、302总是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下游侧。
(控制器)
控制器20基于各种传感器(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的检测值来控制除湿装置10。例如,控制器20由CPU、存储器构成。
(由除湿装置进行的除湿运转)
接下来,参照图1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的除湿运转进行说明。该除湿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10分钟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第一除湿动作和第二除湿动作。
“第一除湿动作”
在第一除湿动作下,驱动压缩机103,调整膨胀阀104的开度,四通换向阀105成为第一连接状态(图1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由此,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的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一通路状态(图1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
-供气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已引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被冷却器11冷却除湿后供向第一热交换室S11。已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空气通过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此时,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通过的空气中的水分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的吸附剂吸附。此外,该吸附之际产生的吸附热被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流动的制冷剂吸收。这样,通过发挥蒸发器功能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因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吸附剂夺走水分而湿度降低,并且因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导致温度也降低。接下来,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除湿和冷却的空气通过第一吸附部301。此时,该空气中的水分被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吸附。由此,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除湿的空气进一步被第一吸附部301除湿。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而被除湿后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室内空间S1供给。
-再生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已引入到再生通路P2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向第二热交换室S12供给。已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通过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此时,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通过的空气被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流动的制冷剂加热。此外,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吸附剂中的水分释放到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空气中。由此,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吸附剂得以再生。这样,通过发挥冷凝器功能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空气,因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吸附剂得到水分而湿度上升,并且因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导致温度也上升。接下来,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加湿和加热的空气通过第二吸附部302。此时,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中的水分释放到通过第二吸附部302的空气中。由此,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得以再生。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
“第二除湿动作”
在第二除湿动作下,驱动压缩机103,调整膨胀阀104的开度,四通换向阀105成为第二连接状态(图1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由此,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二通路状态(图1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
-供气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已引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被冷却器11冷却除湿后供向第二热交换室S12。已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通过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通过的空气,因被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吸附剂夺走水分而湿度降低,并且因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导致温度也降低。接下来,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除湿和冷却的空气通过第二吸附部302。此时,该空气中的水分被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吸附。由此,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除湿的空气进一步被第二吸附部302除湿。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而被除湿后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室内空间S1供给。
-再生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已引入到再生通路P2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向第一热交换室S11供给。已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空气通过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此时,在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通过的空气,因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吸附剂得到水分而湿度上升,并且因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导致温度也上升。由此,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的吸附剂得以再生。接下来,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加湿和加热的空气通过第一吸附部301。此时,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的水分释放到通过第一吸附部301的空气中。由此,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得以再生。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
(除湿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里”,表示从正面侧观察了除湿装置10的情况下的方向。此外,在图2中,中间图为除湿装置10的俯视图,右图为除湿装置10的右视图,左图为除湿装置10的左视图。
除湿装置10具备收纳制冷剂回路100的构成部件的壳体41。壳体41形成为稍微扁平并且高度比较低的长方体形状,其具有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左侧面面板44以及右侧面面板45。在该例中,壳体41的长度方向即为前后方向。
在壳体41上形成有吸附侧吸入口51、再生侧吸入口52、供气口53以及排气口54。吸附侧吸入口51设置在背面面板43的上侧部分上,再生侧吸入口52设置在背面面板43的下侧部分上。供气口53在右侧面面板45中设置在正面面板42侧的端部附近,排气口54在左侧面面板44中设置在正面面板42侧的端部附近。
此外,在壳体41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第一隔板46、第二隔板47以及中央隔板48。这些隔板46、47、48以立着的状态设置在壳体41的底板上,并在从壳体41的底板到顶板的范围内对壳体41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第一隔板46和第二隔板47以与正面面板42以及背面面板43平行的姿态,在壳体41的前后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地布置。第一隔板46靠近背面面板43布置,第二隔板47靠近正面面板42布置。关于中央隔板48的布置方式,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在壳体41内,第一隔板46与背面面板43之间的空间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下侧的空间构成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上侧的空间构成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经由与吸附侧吸入口51连接的导管(与图1的第一供气通路部P11相对应)而与室外空间连通。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经由与再生侧吸入口52连接的导管(与图1的第一再生通路部P21相对应)而与室内空间S1连通。此外,吸附侧过滤器63设置在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中,再生侧过滤器64设置在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中。
在壳体41内,第一隔板46与第二隔板47之间的空间被中央隔板48划分成左右两个空间,中央隔板48左侧的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室S11,中央隔板48右侧的空间构成第二热交换室S1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收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内,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收纳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此外,制冷剂回路100的膨胀阀104(省略图示)收纳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
整体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分别形成为长方形厚板状或者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各自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主面(横向长度较长的侧面)即为使空气通过的面。而且,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以立着的状态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内,并且呈上述两个主面与第一隔板46和第二隔板47平行的姿态。与此相同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以立着的状态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并且呈上述两个主面与第一隔板46和第二隔板47平行的姿态。
整体上,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分别形成为长方形厚板状或者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各自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主面(横向长度较长的侧面)即为使空气通过的面。例如,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分别为蜂窝状结构体,其中,所述蜂窝状结构体具有从其中的一个主面贯通到另一个主面的多个孔。此外,第一吸附部301以立着的状态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内,并且呈上述两个主面与第一隔板46和第二隔板47平行的姿态。与此相同地,第二吸附部302以立着的状态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并且呈上述两个主面与第一隔板46和第二隔板47平行的姿态。
此外,在该例中,第一吸附部301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内布置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与第二隔板47之间,第二吸附部302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布置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与第二隔板47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吸附部301布置成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之间留有间隔,第二吸附部302布置成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之间留有间隔。
此外,在壳体41内,第二隔板47正面侧的空间被分隔成上下两个部分,在这样的上下分隔的空间中,上侧的部分构成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下侧的部分构成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
在第一隔板46上设置有第一风阀D1~第四风阀D4,在第二隔板47上设置有第五风阀D5~第八风阀D8。第一风阀D1~第八风阀D8分别构成为:能够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而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这些第一风阀D1~第八风阀D8构成切换机构200。
第一风阀D1安装在第一隔板46的上侧部分(面向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的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右侧的位置处,第二风阀D2安装在第一隔板46的上侧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左侧的位置处。第三风阀D3安装在第一隔板46的下侧部分(面向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的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右侧的位置处,第四风阀D4安装在第一隔板46的下侧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左侧的位置处。
第五风阀D5安装在第二隔板47的上侧部分(面向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的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右侧的位置处,第六风阀D6安装在第二隔板47的上侧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左侧的位置处。第七风阀D7安装在第二隔板47的下侧部分(面向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的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右侧的位置处,第八风阀D8安装在第二隔板47的下侧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左侧的位置处。
在壳体41内,在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及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与正面面板42之间的空间被隔板49分隔成左右两个空间,隔板49右侧的空间构成进气风扇室S25,隔板49左侧的空间构成排气风扇室S26。进气风扇室S25经由与供气口53连接的导管(与图1的第二供气通路部P12相对应)而与室内空间S1连通。排气风扇室S26经由与排气口54连接的导管(与图1的第二再生通路部P22相对应)而与室外空间连通。并且,进气风扇61收纳在进气风扇室S25内,排气风扇62收纳在排气风扇室S26内。进气风扇61的吹出口与供气口53连接,进气风扇61将从第二隔板47侧吸入的空气吹向供气口53。排气风扇62的吹出口与排气口54连接,排气风扇62将从第二隔板47侧吸入的空气吹向排气口54。例如,进气风扇61和排气风扇62分别由离心式多叶片风扇(所谓的西洛克风扇)构成。此外,制冷剂回路100中的压缩机103和四通换向阀105(省略图示)收纳在进气风扇室S25内。
“第一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2,对由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进行的第一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在第一除湿动作下,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并且,如图2所示,第一风阀D1、第四风阀D4、第六风阀D6、第七风阀D7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第八风阀D8处于关闭状态。由此,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被设定为第一通路状态(图1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第一热交换室S11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第二热交换室S12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
-供气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经由吸附侧吸入口51供给到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在通过吸附侧过滤器63后通过第四风阀D4而供向第一热交换室S11。
已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之际,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夺走水分,从而被除湿。
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而被除湿后的空气通过第六风阀D6流入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然后通过进气风扇室S25和供气口53后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S1。
-再生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经由再生侧吸入口52供给到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在通过再生侧过滤器64后,通过第一风阀D1而供向第二热交换室S12。
已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之际,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得到水分。由此,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得以再生。
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空气在通过第七风阀D7后流入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然后通过排气风扇室S26和排气口54后向室外空间排出。
“第二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3,对由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进行的第二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在第二除湿动作下,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并且,如图3所示,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第八风阀D8处于打开状态,第一风阀D1、第四风阀D4、第六风阀D6、第七风阀D7处于关闭状态。由此,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被设定为第二通路状态(图1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第一热交换室S11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第二热交换室S12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
-供气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经由吸附侧吸入口51供给到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在通过吸附侧过滤器63后通过第三风阀D3而供向第二热交换室S12。
已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之际,被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夺走水分,从而被除湿。
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而被除湿后的空气通过第五风阀D5流入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然后通过进气风扇室S25和供气口53后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S1。
-再生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经由再生侧吸入口52供给到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在通过再生侧过滤器64后,通过第二风阀D2而供向第一热交换室S11。
已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之际,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得到水分。由此,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得以再生。
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空气在通过第八风阀D8后流入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然后通过排气风扇室S26和排气口54后向室外空间排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中,通过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追加设置第一吸附部301并且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追加设置第二吸附部302,从而能够提高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的除湿量。
此外,通过将第一吸附部301布置在当第一热交换室S11被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除湿的空气所通过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向第一吸附部301供给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除湿和冷却的空气。由此,能够促进在第一吸附部301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与此相同地,在第二热交换室S12被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能够向第二吸附部302供给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除湿和冷却的空气,因此能够促进在第二吸附部302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分别将吸附部301和吸附部302布置在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处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下游侧的位置处,由此能够向吸附部301、302供给已由吸附热交换器101、102除湿和冷却的空气,因此能够促进水分被吸附部301、302的吸附剂吸附。
如上所述,能够增加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的除湿量,进而能够促进水分被吸附部301、302的吸附剂吸附,因此能够提高除湿装置10的除湿能力。
此外,不必为了提高除湿装置10的除湿能力而增加制冷剂回路100的压缩机103的转速,因此能够抑制除湿装置10的功耗增大。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吸附部301、302在以下两种情况下都分别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下游侧:一种情况是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由此,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当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的情况(即,第一热交换室S11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的情况)下,能够向第一吸附部301供给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加热的空气。由此,能够促进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再生。与此相同地,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当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即,第二热交换室S12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的情况)下,能够向第二吸附部302供给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加热的空气。由此,能够促进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再生。如上所述,能够促进吸附部301、302的吸附剂再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除湿装置10的除湿能力。
此外,通过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之间留有间隔地布置第一吸附部301,从而能够抑制第一吸附部301中的温度分布的偏差、空气偏流。第二吸附部302也与上述方式一样。这样,能够抑制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中的温度分布的偏差、空气偏流,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吸附部301及第二吸附部302中的吸附能力和再生能力下降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需要说明的是,再生通路P2还可以具有如图4所示的结构,即:再生通路P2引入室外空气OA并将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在该例中,第一再生通路部P21的流入端连接在第一供气通路部P11的中间部(具体而言,冷却器11的下游侧)。其它结构则与图1所示的结构一样。
在图4所示的除湿系统1中,使室内空气RA不会从室内空间S1向除湿装置10返回。因此,即使当室内空间S1因化学物质等而受到污染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除湿装置10将比室内空气RA更加干净的室外空气OA除湿后供向室内空间S1,因此能够维持室内空间S1的干净度。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此外,供气通路P1还可以具有如图5所示的结构,即:供气通路P1引入室内空气RA并将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S1。并且,再生通路P2可以构成为:引入室外空气OA并将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在该例中,第一供气通路部P11的流入端与室内空间S1连接,第一再生通路部P21的流入端与室外空间连接。此外,冷却器11设置在第一再生通路部P21中。其它结构则与图1所示的结构一样。
在图5所示的除湿系统1中,由除湿装置10进一步对低露点室内空气RA进行除湿后将上述低露点室内空气RA供向室内空间S1,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室内空间S1的露点低。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此外,除湿系统1还可以具有如图6所示的结构,即:除湿系统1除了具备图1所示的除湿装置10和控制器20之外,还具备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在该例中,调湿空间S0由室内空间S1和设置在室内空间S1内的腔室S2构成。室内空间S1是一种要求向其供给露点温度低的空气(例如,露点温度为-30℃左右的空气)的空间,腔室S2是一种要求向其供给露点温度比供向室内空间S1的空气还低的空气(例如,露点温度为-50℃左右的空气)的空间。此外,在该例中,在除湿系统1中设置有前处理通路P3和后处理通路P4。而且,在该除湿系统1中,已由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除湿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0供向室内空间S1,已由除湿装置10除湿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腔室S2。控制器20基于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控制除湿装置10和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
(前处理通路)
在前处理通路P3中流动的是用于供向调湿空间S0的空气(在该例中为用于供向室内空间S1的空气)。在该例中,前处理通路P3构成为:从室外空间引入室外空气OA并将供给空气SA0供向室内空间S1。具体而言,前处理通路P3具有:流入端与室外空间连接的第一前处理通路部P31;以及流出端与室内空间S1连接的第二前处理通路部P32。此外,在该例中,冷却器11设置在第一前处理通路部P31中。
(后处理通路)
在后处理通路P4中流动的是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该例中为从再生通路P2供来的空气)。在该例中,后处理通路P4构成为:从再生通路P2的流出端引入空气并将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空间。具体而言,后处理通路P4具有:流入端与再生通路P2的流出端连接的第一后处理通路部P41;以及流出端与室外空间连接的第二后处理通路部P42。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腔室S2内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不经由室内空间S1而作为排出空气EA被排向室外空间,室内空间S1内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不经由再生通路P2和后处理通路P4而作为排出空气EA被排向室外空间。
(供气通路、再生通路)
在该例中,供气通路P1构成为:从室内空间S1引入室内空气RA并将供给空气SA供向腔室S2。具体而言,第一供气通路部P11的流入端与室内空间S1连接,第二供气通路部P12的流出端与腔室S2连接。此外,再生通路P2构成为:从室内空间S1引入室内空气RA并将再生空气(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排向后处理通路P4。具体而言,第一再生通路部P21的流入端连接在第一供气通路部P11的中间部,第二再生通路部P22的流出端与第一后处理通路部P41的流入端连接。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具有与除湿装置10一样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除湿装置10的结构一样。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
与除湿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100一样,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而交替地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和第二制冷循环动作,其中,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下,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而使吸附剂再生,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动作下,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并且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而使吸附剂再生。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的切换机构)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切换机构200构成为:能够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将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与前处理通路P3和后处理通路P4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三通路状态(图6中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第四通路状态(图6中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
“第三通路状态”
如果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处于第三通路状态,则第一热交换室S11连接在第一前处理通路部P31与第二前处理通路部P32之间而被列入到前处理通路P3中,而第二热交换室S12连接在第一后处理通路部P41与第二后处理通路部P42之间而被列入到后处理通路P4中。
“第四通路状态”
如果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处于第四通路状态,则第一热交换室S11连接在第一后处理通路部P41与第二后处理通路部P42之间而被列入到后处理通路P4中,而第二热交换室S12连接在第一前处理通路部P31与第二前处理通路部P32之间而被列入到前处理通路P3中。
“热交换室的连接切换动作”
此外,在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一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三通路状态,在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二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四通路状态。即,与除湿装置10的切换机构200一样,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已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供向调湿空间S0(在该例中为室内空间S1),在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的是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已在除湿装置1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
“通过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通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在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中,当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处于第三通路状态的情况(即,第一热交换室S11作为前处理通路P3的一部分来被列入到前处理通路P3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与下述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即当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处于第四通路状态的情况(即,第一热交换室S11作为后处理通路P4的一部分来被列入到后处理通路P4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为相同方向。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也与上述方式一样。即,与除湿装置10的切换机构200一样,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为相同方向,其中一种情况是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
(由前处理用除湿装置进行的除湿运转)
接下来,参照图6,对由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进行的除湿运转进行说明。该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10分钟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第三除湿动作和第四除湿动作。
“第三除湿动作”
在第三除湿动作下,驱动压缩机103,调整膨胀阀104的开度,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一连接状态(图6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由此,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的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三通路状态(图6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
已引入到前处理通路P3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被冷却器11冷却除湿后供向第一热交换室S11。已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之际,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夺走水分而被除湿。已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被除湿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0供向室内空间S1。
已引入到后处理通路P4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从再生通路P2供来的空气)供向第二热交换室S12。已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之际,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得到水分。由此,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得以再生。已通过第二热交换室S12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空间。
“第四除湿动作”
在第四除湿动作下,驱动压缩机103,调整膨胀阀104的开度,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二连接状态(图6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由此,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制冷循环动作。此外,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四通路状态(图6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
已引入到前处理通路P3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被冷却器11冷却除湿后供向第二热交换室S12。已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之际,被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夺走水分而被除湿。已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被除湿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0供向室内空间S1。
已引入到后处理通路P4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从再生通路P2供来的空气)供向第一热交换室S11。已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之际,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得到水分。由此,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得以再生。已通过第一热交换室S11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空间。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效果)
如上所述,利用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对用于供向室内空间S1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进行除湿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SA0而供向室内空间S1,并且利用除湿装置10对从室内空间S1供来的室内空气RA进行除湿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SA而供向腔室S2,由此能够使腔室S2内的空气的露点温度低于室内空间S1内的空气的露点温度。这样,向腔室S2集中供给低露点供给空气SA,由此,相比使整个室内空间S1处于低露点状态的情况,能够降低使除湿系统1运转所需要的功耗。
(第二实施方式)
图7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1的实施例。该除湿系统1具备除湿装置10、控制器20以及加热器2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的结构(图2)不同。具体而言,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以及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的布置方式。其它结构则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加热器)
加热器21设置在再生通路P2中,并且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之上游侧(风上游侧)。即,加热器21构成为加热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该例中,加热器21布置在第一再生通路部P21中。例如,加热器21可以由显热热交换器构成,也可以由制冷剂回路(省略图示)中的发挥冷凝器功能的热交换器(具体而言为管片式热交换器)等构成,其中,上述显热热交换器在流过第一再生通路部P21的空气与流过第二再生通路部P22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制冷剂回路)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而交替地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和第二制冷循环动作,其中,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下,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而使吸附剂再生,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动作下,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并且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而使吸附剂再生。
(切换机构)
切换机构200构成为:能够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而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一通路状态(图7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第二通路状态(图7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此外,在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一连接状态(图7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一通路状态,在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二连接状态(图7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二通路状态。即,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已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之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供向调湿空间S0,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已通过加热器21的空气)在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处于第一通路状态的情况(即,第一热交换室S11作为供气通路P1的一部分来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与下述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处于第二通路状态的情况(即,第一热交换室S11作为再生通路P2的一部分来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的流通方向是相反的方向(成为所谓的相向流)。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也与上述方式一样。这样,如果吸附热交换器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或者,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则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就会翻转。即,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为相反方向,其中一种情况是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
(吸附部)
第一吸附部301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内,当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一吸附部301位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下游侧(风下游侧)的位置(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作为供气通路P1的一部分来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除湿的空气所通过的位置)处。
第二吸附部302布置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当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第二吸附部302位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下游侧(风下游侧)的位置(即,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作为供气通路P1的一部分来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除湿的空气所通过的位置)处。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为相反方向,其中一种情况是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由此,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一通路状态(图7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下游侧的位置与下述的位置、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二通路状态(图7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上游侧的位置(在该例中,处于加热器21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之间的位置)为相同的位置。与此相同地,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二通路状态(图7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下游侧的位置与下述的位置、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为第一通路状态(图7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上游侧的位置(在该例中,处于加热器21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之间的位置)为相同的位置。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在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吸附部301、302分别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下游侧,在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吸附部301、302分别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上游侧。
(由除湿装置进行的除湿运转)
接下来,参照图7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的除湿运转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一样,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10分钟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第一除湿动作和第二除湿动作。
“第一除湿动作”
在第一除湿动作下,驱动压缩机103,调整膨胀阀104的开度,四通换向阀105成为第一连接状态(图7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由此,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的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一通路状态(图7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
-供气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已引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被冷却器11冷却除湿后供向第一热交换室S11。已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空气通过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此时,在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通过的空气,因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吸附剂夺走水分而湿度降低,并且因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导致温度也降低。接下来,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除湿和冷却的空气通过第一吸附部301。此时,该空气中的水分被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吸附。由此,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除湿的空气进一步被第一吸附部301除湿。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而被除湿后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室内空间S1供给。
-再生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已引入到再生通路P2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在被加热器21加热之后供向第二热交换室S12。已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通过第二吸附部302。此时,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的水分释放到通过第二吸附部302的空气中。由此,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得以再生。接下来,已由第二吸附部302加湿的空气通过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在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通过的空气,因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吸附剂得到水分而湿度上升,并且因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导致温度也上升。由此,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吸附剂得以再生。已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
“第二除湿动作”
在第二除湿动作下,驱动压缩机103,调整膨胀阀104的开度,四通换向阀105成为第二连接状态(图7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由此,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二通路状态(图7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
-供气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已引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被冷却器11冷却除湿后供向第二热交换室S12。已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通过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此时,在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的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通过的空气,因被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吸附剂夺走水分而湿度降低,并且因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冷却导致温度也降低。接下来,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除湿和冷却的空气通过第二吸附部302。此时,该空气中的水分被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吸附。由此,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除湿的空气进一步被第二吸附部302除湿。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而被除湿后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向室内空间S1供给。
-再生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已引入到再生通路P2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被加热器21加热后供向第一热交换室S11。已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空气通过第一吸附部301。此时,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的水分释放到通过第一吸附部301的空气中。由此,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得以再生。接下来,已由第一吸附部301加湿的空气通过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此时,在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通过的空气,因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吸附剂得到水分而湿度上升,并且因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散热作用而被加热导致温度也上升。由此,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吸附剂得以再生。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
(除湿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8,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里”,表示从正面侧观察了除湿装置10的情况下的方向。此外,在图8中,中间图为除湿装置10的俯视图,上图为除湿装置10的后视图,下图为除湿装置10的主视图。
除湿装置10具备收纳制冷剂回路100的构成部件的壳体41。壳体41形成为稍微扁平并且高度比较低的长方体形状,其具有正面面板42、背面面板43、左侧面面板44以及右侧面面板45。在该例中,壳体41的长度方向即为左右方向。
在壳体41上形成有吸附侧吸入口51、再生侧吸入口52、供气口53以及排气口54。吸附侧吸入口51设置在背面面板43的靠右位置处,再生侧吸入口52设置在背面面板43的靠左位置处。供气口53设置在正面面板42的靠左位置处,排气口54设置在正面面板42的靠右位置处。
此外,在壳体41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第一隔板46、第二隔板47以及中央隔板48。这些隔板46、47、48以立着的状态设置在壳体41的底板上,并在从壳体41的底板到顶板的范围内对壳体41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第一隔板46和第二隔板47以与左侧面面板44以及右侧面面板45平行的姿态,在壳体41的左右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地布置。第一隔板46靠近左侧面面板44布置,第二隔板47靠近右侧面面板45布置。从而,第一隔板46的左侧的空间即为左侧空间S31,第一隔板46与第二隔板47之间的空间即为中央空间S32,第二隔板47的右侧的空间即为右侧空间S33。需要说明的是,将在下文中说明关于中央隔板48的布置方式。
左侧空间S31被划分为左侧面面板44侧的部分和第一隔板46侧的部分。左侧空间S31内,壳体41的左面侧的空间被分隔成前后两个空间,前侧的空间构成进气风扇室S25,里侧的空间构成再生侧吸入室S28。左侧空间S31内,第一隔板46侧的空间被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上侧的空间构成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下侧的空间构成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
进气风扇室S25经由与供气口53连接的导管(与图7的第二供气通路部P12相对应)而与室内空间S1连通。此外,进气风扇61收纳在进气风扇室S25中。进气风扇61的吹出口与供气口53连接。此外,制冷剂回路100的压缩机103和四通换向阀105(省略图示)收纳在进气风扇室S25中。另一方面,再生侧吸入室S28经由与再生侧吸入口52连接的导管(与图7的第一再生通路部P21相对应)而与室内空间S1连通。
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根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隔板而与再生侧吸入室S28相隔开,并且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与进气风扇室S25连通。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与再生侧吸入室S28连通。
右侧空间S33被划分为壳体41的右面侧的部分和第二隔板47侧的部分。在右侧空间S33内,壳体41右面侧的空间中的前侧空间构成排气风扇室S26。另一方面,里侧的空间被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下侧的空间构成与排气风扇室S26相隔开的吸附侧吸入室S27,上侧的空间与排气风扇室S26连通。在右侧空间S33内,第二隔板47侧的空间被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上侧的空间构成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下侧的空间构成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
排气风扇室S26经由与排气口54连接的导管(与图7的第二再生通路部P22相对应)而与室外空间连通。此外,排气风扇62收纳在排气风扇室S26中。排气风扇62的吹出口与排气口54连接。吸附侧吸入室S27经由与吸附侧吸入口51连接的导管(与图7的第一供气通路部P11相对应)而与室外空间连通。
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与排气风扇室S26连通。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与吸附侧吸入室S27连通。
中央空间S32被中央隔板48划分成前后两个空间,中央隔板48后侧的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室S11,中央隔板48前侧的空间构成第二热交换室S1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收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收纳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此外,制冷剂回路100的膨胀阀104(省略图示)收纳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
整体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分别形成为长方形厚板状或者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各自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主面(横向长度较长的侧面)即为使空气通过的面。而且,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以立着的状态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内,并且呈上述两个主面与第一隔板46和第二隔板47平行的姿态。与此相同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以立着的状态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并且呈上述两个主面与第一隔板46和第二隔板47平行的姿态。
整体上,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分别形成为长方形厚板状或者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各自的彼此相对的两个主面(横向长度较长的侧面)即为使空气通过的面。例如,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分别为蜂窝状结构体,其中,所述蜂窝状结构体具有从其中的一个主面贯通到另一个主面的多个孔。此外,第一吸附部301以立着的状态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内,并且呈上述两个主面与第一隔板46和第二隔板47平行的姿态。与此相同地,第二吸附部302以立着的状态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并且呈上述两个主面与第一隔板46和第二隔板47平行的姿态。此外,在该例中,第一吸附部301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内布置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与第一隔板46之间,第二吸附部302在第二热交换室S12内布置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与第一隔板46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吸附部301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之间留有间隔,第二吸附部302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之间留有间隔。
在第一隔板46上设置有第一风阀D1~第四风阀D4,在第二隔板47上设置有第五风阀D5~第八风阀D8。第一风阀D1~第八风阀D8分别构成为:能够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而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这些第一风阀D1~第八风阀D8构成切换机构200。
第一风阀D1安装在第一隔板46的上侧部分(面向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的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正面侧的位置处,第二风阀D2安装在第一隔板46的上侧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背面侧的位置处。第三风阀D3安装在第一隔板46的下侧部分(面向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的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正面侧的位置处,第四风阀D4安装在第一隔板46的下侧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背面侧的位置处。
如果打开第一风阀D1,则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与第二热交换室S12连通。如果打开第二风阀D2,则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与第一热交换室S11连通。如果打开第三风阀D3,则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与第二热交换室S12连通。如果打开第四风阀D4,则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与第一热交换室S11连通。
第五风阀D5安装在第二隔板47的上侧部分(面向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的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正面侧的位置处,第六风阀D6安装在第二隔板47的上侧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背面侧的位置处。第七风阀D7安装在第二隔板47的下侧部分(面向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的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正面侧的位置处,第八风阀D8安装在第二隔板47的下侧部分中的比中央隔板48更靠背面侧的位置处。
如果打开第五风阀D5,则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与第二热交换室S12连通。如果打开第六风阀D6,则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与第一热交换室S11连通。如果打开第七风阀D7,则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与第二热交换室S12连通。如果打开第八风阀D8,则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与第一热交换室S11连通。
“第一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8,对由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进行的第一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在第一除湿动作下,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并且,如图8所示,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第八风阀D8处于打开状态,第一风阀D1、第四风阀D4、第六风阀D6、第七风阀D7处于关闭状态。由此,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被设定为第一通路状态(图7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第一热交换室S11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第二热交换室S12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
-供气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经由吸附侧吸入口51和吸附侧吸入室S27供给到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在通过第八风阀D8后供向第一热交换室S11。
已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之际,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夺走水分,从而被除湿。
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而被除湿后的空气通过第二风阀D2后流入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然后通过进气风扇室S25和供气口53后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S1。
-再生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经由再生侧吸入口52和再生侧吸入室S28供给到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在通过第三风阀D3后供向第二热交换室S12。
已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二吸附部302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之际,从第二吸附部302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吸附剂得到水分。由此,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得以再生。
已通过第二吸附部302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空气在通过第五风阀D5后流入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然后通过排气风扇室S26和排气口54后向室外空间排出。
“第二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9,对由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进行的第二除湿动作下的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在第二除湿动作下,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此外,如图9所示,第一风阀D1、第四风阀D4、第六风阀D6、第七风阀D7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风阀D2、第三风阀D3、第五风阀D5、第八风阀D8处于关闭状态。由此,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被设定为第二通路状态(图7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第一热交换室S11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第二热交换室S12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
-供气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经由吸附侧吸入口51和吸附侧吸入室S27供给到第一吸附侧内部通路S21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在通过第七风阀D7后供向第二热交换室S12。
已供给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之际,被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的吸附剂夺走水分,从而被除湿。
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和第二吸附部302而被除湿后的空气通过第一风阀D1流入第二吸附侧内部通路S23,然后通过进气风扇室S25和供气口53后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S1。
-再生通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情况-
经由再生侧吸入口52和再生侧吸入室S28供给到第一再生侧内部通路S22中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在通过第四风阀D4后供向第一热交换室S11。
已供给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空气在依次通过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之际,从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吸附剂得到水分。由此,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得以再生。
已通过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在通过第六风阀D6后流入第二再生侧内部通路S24,然后通过排气风扇室S26和排气口54后向室外空间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中,通过在第一热交换室S11中追加设置第一吸附部301并且在第二热交换室S12中追加设置第二吸附部302,从而能够提高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的除湿量。
此外,通过将第一吸附部301布置在当第一热交换室S11被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除湿的空气所通过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向第一吸附部301供给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除湿和冷却的空气。由此,能够促进在第一吸附部301水分被吸附剂吸附。与此相同地,在第二热交换室S12被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能够向第二吸附部302供给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除湿和冷却的空气,因此能够促进在第二吸附部302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即,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分别将吸附部301和吸附部302布置在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处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下游侧的位置处,由此能够向吸附部301、302供给已由吸附热交换器101、102除湿和冷却的空气,因此能够促进在吸附部301、302水分被吸附剂吸附。
如上所述,能够增加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空气的除湿量,进而能够促进在吸附部301、302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因此能够提高除湿装置10的除湿能力。
此外,不必为了提高除湿装置10的除湿能力而增加制冷剂回路100的压缩机103的转速,因此能够抑制除湿装置10的功耗增大。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吸附部301、302分别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下游侧,当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吸附部301、302分别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上游侧。由此,使已通过加热器21的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流通,由此能够将已由加热器21加热的空气供向该热交换室S11、S12中的位于吸附热交换器101、102上游侧的吸附部301、302。由此,能够促进在吸附部301、302的吸附剂再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第一吸附部301位于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下游侧,因此已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供向第一吸附部301。在该情况下,对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供向第一吸附部301的空气而言,不仅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加热,而且还被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加湿。第二吸附部302也一样。
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第一吸附部301位于第一热交换室S11中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上游侧,从而已由加热器21加热的空气供向第一吸附部301。在该情况下,由加热器21对通过加热器21供向第一吸附部301的空气进行加热,然而加热器21不对通过加热器21供向第一吸附部301的空气进行加湿。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更加促进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剂的再生,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吸附部301的吸附能力。第二吸附部302也一样。
此外,通过在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之间留有间隔地布置第一吸附部301,从而能够抑制第一吸附部301中的温度分布的偏差、空气偏流。第二吸附部302也一样。这样,能够抑制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中的温度分布的偏差、空气偏流,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中的吸附能力和再生能力下降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除湿系统1除了具备图7所示的除湿装置10、控制器20以及加热器21之外,还可以具备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在该例中,调湿空间S0由室内空间S1和设置在室内空间S1内的腔室S2构成。此外,在除湿系统1中设置有前处理通路P3和后处理通路P4。而且,在该除湿系统1中,已由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除湿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0供向室内空间S1,已由除湿装置10除湿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腔室S2。控制器20根据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来控制除湿装置10和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
(前处理通路、后处理通路)
前处理通路P3构成为:从室外空间引入室外空气OA并将供给空气SA0供向室内空间S1。后处理通路P4构成为:从再生通路P2的流出端引入空气并将排出空气EA向室外空间排出。
(供气通路、再生通路)
在该例中,供气通路P1构成为:从室内空间S1引入室内空气RA并将供给空气SA供向腔室S2。具体而言,第一供气通路部P11的流入端与室内空间S1连接,第二供气通路部P12的流出端与腔室S2连接。此外,再生通路P2构成为:从室内空间S1引入室内空气RA并将处理完的空气向后处理通路P4排出。具体而言,第一再生通路部P21的流入端连接在第一供气通路部P11的中间部,第二再生通路部P22的流出端与第一后处理通路部P41的流入端连接。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具有与除湿装置10一样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结构与图8所示的除湿装置10的结构一样。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
与除湿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100一样,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制冷剂回路100构成为: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而交替地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和第二制冷循环动作,其中,在所述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下,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而使吸附剂再生,在所述第二制冷循环动作下,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并且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而使吸附剂再生。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的切换机构)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切换机构200构成为:能够响应于由控制器20进行的控制,来将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与前处理通路P3以及后处理通路P4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三通路状态(图10中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第四通路状态(图10中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
“第三通路状态”
如果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处于第三通路状态,则第一热交换室S11连接在第一前处理通路部P31与第二前处理通路部P32之间而被列入到前处理通路P3中,而第二热交换室S12连接在第一后处理通路部P41与第二后处理通路部P42之间而被列入到后处理通路P4中。
“第四通路状态”
如果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处于第四通路状态,则第一热交换室S11连接在第一后处理通路部P41与第二后处理通路部P42之间而被列入到后处理通路P4中,而第二热交换室S12连接在第一前处理通路部P31与第二前处理通路部P32之间而被列入到前处理通路P3中。
“热交换室的连接切换动作”
此外,在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一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三通路状态,在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二连接状态的情况下,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四通路状态。即,与除湿装置10的切换机构200一样,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已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被供向调湿空间S0,在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的是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已在除湿装置1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
“通过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通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例中,在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中,当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处于第三通路状态的情况(即,第一热交换室S11作为前处理通路P3的一部分来被列入到前处理通路P3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与下述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即当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处于第四通路状态的情况(即,第一热交换室S11作为后处理通路P4的一部分来被列入到后处理通路P4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为相反方向。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空气的流通方向也与上述情况一样。即,与除湿装置10的切换机构200一样,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的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为相反方向,其中一种情况是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
(由前处理用除湿装置进行的除湿运转)
接下来,参照图10,对由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进行的除湿运转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一样,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10分钟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第三除湿动作和第四除湿动作。
“第三除湿动作”
在第三除湿动作下,驱动压缩机103,调整膨胀阀104的开度,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一连接状态(图10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由此,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的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三通路状态(图10的用实线表示的状态)。
“第四除湿动作”
在第四除湿动作下,驱动压缩机103,调整膨胀阀104的开度,四通换向阀105处于第二连接状态(图10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由此,制冷剂回路100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并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的第二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切换机构200将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的连接状态设定为第四通路状态(图10的用虚线表示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利用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对用于供向室内空间S1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外空气OA)进行除湿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SA0而供向室内空间S1,并且利用除湿装置10对从室内空间S1供来的室内空气RA进行除湿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SA而供向腔室S2,由此能够使腔室S2内的空气的露点温度低于室内空间S1内的空气的露点温度。这样,向腔室S2集中供给低露点供给空气SA,由此,相比使整个室内空间S1处于低露点状态的情况,能够降低使除湿系统1的运转所需要的功耗。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表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1的实施例。该除湿系统1具备图10所示的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以此来替代图6所示的前处理用除湿装置30。其它结构则与图6一样。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图6)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0)一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12表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除湿系统1的实施例。该除湿系统1除了具备图1所示的除湿装置10和控制器20之外,还具备加热器21、吸附转子70以及辅助冷却器80。此外,在该除湿系统1中设置有转子供气通路P71、转子再生通路P72、吹扫(purge)通路P73以及冷却空气通路P80。
(转子供气通路)
在转子供气通路P71中流动的是用于供向调湿空间S0的空气(在该例中为用于供向室内空间S1的空气)。在该例中,转子供气通路P71构成为:从供气通路P1的流出端引入空气并将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S1。具体而言,转子供气通路P71的流入端与供气通路P1的流出端连接,转子供气通路P71的流出端与室内空间S1连接。
(转子再生通路)
在转子再生通路P72中流动的是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该例中为从吹扫通路P73供来的空气)。在该例中,转子再生通路P72构成为:从吹扫通路P73的流出端引入空气并将再生空气(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供向再生通路P2。具体而言,转子再生通路P72的流入端与吹扫通路P73的流出端连接,转子再生通路P72的流出端与再生通路P2的流入端连接。
(吹扫通路)
在吹扫通路P73中流动的是用于供向转子再生通路P72的空气(在该例中为从供气通路P1供来的空气)。在该例中,吹扫通路P73构成为:从供气通路P1的流出端引入空气并将再生空气供向转子再生通路P72。具体而言,吹扫通路P73的流入端与供气通路P1的流出端连接,吹扫通路P73的流出端与转子再生通路P72的流入端连接。
(冷却空气通路)
在冷却空气通路P80中流动已被冷却和除湿的空气。在该例中,冷却空气通路P80构成为:从室内空间S1中引入室内空气RA并将该空气供向供气通路P1的中间部(详细而言,已在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所通过的部分)。具体而言,冷却空气通路P80的流入端与室内空间S1连接,冷却空气通路P80的流出端与供气通路P1的中途部连接。
(加热器)
加热器21设置在转子再生通路P72中,其构成为:对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该例中为从吹扫通路P73供给到转子再生通路P72的空气)进行加热。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器21中的加热温度被设定为比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冷凝温度的上限值还低的温度(例如,60℃)。
(吸附转子)
吸附转子70通过使圆板状多孔性基材的表面负载吸附剂而构成,吸附转子70跨越转子供气通路P71、转子再生通路P72以及吹扫通路P73而设。而且,吸附转子70构成为:其被驱动机构(省略图示)驱动,从而以转子供气通路P71、转子再生通路P72以及吹扫通路P73之间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具体而言,吸附转子70具有:布置在转子供气通路P71中的吸附部71;布置在转子再生通路P72中的再生部72;以及布置在吹扫通路P73中的吹扫部73。因而,负载在吸附转子70上的吸附剂会伴随着吸附转子70的旋转而依次在吸附部71、再生部72以及吹扫部73中移动。即,吸附转子70进行旋转,使得位于吸附部71的部分向再生部72移动、位于再生部72的部分向吹扫部73移动、位于吹扫部73的部分向吸附部71移动。
“吸附部”
吸附部71是用于使在转子供气通路P71中流动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已在除湿装置1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与已在冷却空气通路P80中通过的空气混合而成的空气)与吸附剂接触来对该空气进行除湿的部分。通过吸附部71而被除湿后的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空间S1。
“再生部”
再生部72在转子再生通路P72中布置在处于加热器21下游侧的位置上,其是用于使在转子再生通路P72中流动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已通过加热器21的空气)与吸附剂接触来使吸附剂再生的部分。已通过再生部72的空气供向再生通路P2。
“吹扫部”
吹扫部73是用于利用再生部72的废热(具体而言是在再生部72中未被用于吸附剂的再生的废热)来对供向再生部72的空气进行预热的部分。详细而言,在吹扫部73中,在吹扫通路P73中流动的空气与吸附剂接触而被除湿。此外,位于再生部72的部分(即,由已通过加热器21的空气加热的部分)伴随着吸附转子70的旋转而向吹扫部73移动。由此,在吹扫通路P73中流动的空气从吹扫部73中得到热(即,再生部72的废热)而被预热。此外,位于吹扫部73的部分向通过吹扫通路P73的空气释放热而被冷却之后,伴随着吸附转子70的旋转而向吸附部71移动。
(辅助冷却器)
辅助冷却器80设置在冷却空气通路P80中,其对在冷却空气通路P80中流动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室内空气RA)进行冷却。例如,辅助冷却器80可以由发挥制冷剂回路(省略图示)的蒸发器功能的热交换器(具体而言,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已在冷却空气通路P80中冷却的空气与在供气通路P1中流动的空气(在该例中为已在除湿装置1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汇合。
(除湿装置)
在该例中,已通过供气通路P1的空气在通过转子供气通路P71后供向室内空间S1。即,已在除湿装置10的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在通过吸附转子70的吸附部71后供向室内空间S1。
此外,在该例中,已通过转子再生通路P72的空气在通过再生通路P2后向室外空间排出。即,除湿装置10的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使已依次通过加热器21和吸附转子70的再生部72的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
(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用于供向调湿空间S0的空气(在该例中为用于供向室内空间S1的空气)在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被除湿后,在吸附转子70的吸附部71中进一步被除湿。这样,通过追加设置吸附转子70,能够提高除湿系统1的除湿能力。
此外,已由加热器21加热的空气在通过吸附转子70的再生部72后,通过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即,能够将已通过吸附转子70的再生部72的空气用于使吸附热交换器102、101和吸附部302、301的吸附剂再生。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已由加热器21加热的空气。
此外,通过将在冷却空气通路P80中流动的空气供向供气通路P1的中途部,从而能够用已在冷却空气通路P80中冷却的空气来使已通过热交换室S11、S12的空气的温度降低,其中,在所述热交换室S11、S12中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即,能够利用残留在吸附部301、302的再生时的余热、吸附部301、302的吸附热来降低温度已上升的空气的温度。
此外,从供气通路P1供来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会依次通过吹扫通路P73、转子再生通路P72以及再生通路P2,因此,能够将已在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即,已在除湿装置10中被除湿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用于使吸附转子70的吸附剂和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中的吸附剂的再生,其中,在所述热交换室S11、S12中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由此,能够促进吸附剂的再生。
(其它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说明中,以第一吸附部301布置成第一吸附部301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之间留有间隔并且第二吸附部302布置成第二吸附部302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之间留有间隔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第一吸附部301还可以布置成第一吸附部301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接触,第二吸附部302也可以布置成第二吸附部302与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接触。通过按照上述方式构成,能够促进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与第一吸附部301之间的导热,并且能够促进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与第二吸附部302之间的导热。例如,在第一热交换室S11被列入到供气通路P1中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吸热作用来冷却第一吸附部301,在第一热交换室S11被列入到再生通路P2中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散热作用来加热第一吸附部301。由此,能够促进在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中水分被吸附剂吸附以及使吸附剂再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将多个除湿装置10互相并列连接来构成一个除湿机组。例如,还可以为:通过将图2(或图7)所示的除湿装置10上下层叠多个并将各个除湿装置10的开口(具体而言,吸附侧吸入口51、再生侧吸入口52、供气口53、排气口54)按种类连在一起而构成一个除湿机组。
另外,可以考虑如下方法,即:不在除湿装置10中追加设置第一吸附部301和第二吸附部302,而是通过扩大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尺寸来提高除湿装置10的除湿能力。即,通过扩大吸附热交换器的尺寸,能够在发挥蒸发器功能的吸附热交换器中提高制冷剂的吸热作用。由此,能够降低吸附热交换器内的空气的温度,并且能够抑制吸附剂的吸附热导致空气温度上升的情况。此外,在吸附热交换器内存在如下趋势,即:空气的温度越低,则空气中的饱和水蒸气量越少,从而空气中的水分越容易被吸附剂吸附。这样,利用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能够促进水分从空气中被吸附到吸附剂中。
然而,在发挥蒸发器功能的吸附热交换器的内部,随着从上游侧移向下游侧,空气的温度与空气中的水分量会逐渐减小。即,在吸附热交换器的内部,已在上游侧除湿和冷却的空气供向下游侧。因此,在吸附热交换器内的下游侧,即使因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空气的温度降低导致空气中的饱和水蒸气量减少,空气中的水分量也会减少,因此难以促进使水分从空气中被吸附到吸附剂中。此外,空气中的水分量越少,吸附剂的吸附热产生量就越少。因此,在吸附热交换器的下游侧,吸附剂因制冷剂的吸热作用而被过于冷却。
如上所述,即使扩大吸附热交换器的尺寸,随着从吸附热交换器内的上游侧移向下游侧,制冷剂的吸热作用带来的效果(促进水分被吸附剂吸附的效果,除去吸附热的效果)逐渐减弱,因此难以有效地提高除湿装置10的除湿能力。
此外,作为促进水分从空气中被吸附剂吸附的方案,可以考虑扩大空气与吸附剂之间的接触面积的方案。即,空气与吸附剂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空气中的水分就越容易被吸附剂吸附。特别是,在空气中的水分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与利用制冷剂的吸热作用来降低空气温度的情况相比,扩大空气与吸附剂之间的接触面积的情况下更能促进水分从空气中被吸附剂吸附。此外,在吸附部可以不设置制冷剂管道等部件,因此就结构而言,与吸附热交换器相比,吸附部的情况下更容易扩大其表面积(与空气接触的接触面积)。由此,通过将吸附部布置在处于发挥蒸发器功能的吸附热交换器的下游侧位置(已由吸附热交换器除湿和冷却的空气所通过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在吸附热交换器的下游侧扩大空气与吸附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与扩大吸附热交换器的尺寸的情况相比,能有效地提高除湿装置10的除湿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吸附剂的再生动作(从吸附剂向空气中释放水分)的反应速度比吸附剂的吸附动作(吸附剂从空气中吸附水分)的反应速度快。由此,在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的风量可以多于在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通过的空气的风量或可以与之相等。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图7)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0)中,举出了加热器21设置在再生通路P2中的例子,然而还可以为:除湿系统1不具备加热器21。例如,供向再生通路P2的空气(即,向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供给的空气)的温度可以高于供向供气通路P1的空气(即,向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供给的空气)的温度,在这些空气的温度差大于规定的温度差(具体而言,能够使吸附剂再生的温度差)的情况下,还可以省略加热器21。
此外,还可以将以上的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来实施。以上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而已,并没有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产业实用性-
如以上的说明,上述的除湿装置对于干式无尘室等对调湿空间进行除湿的除湿装置有用。
-符号说明-
1 除湿系统
10 除湿装置
100 制冷剂回路
101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
102 第二吸附热交换器
103 压缩机
104 膨胀阀
105 四通换向阀
200 切换机构
301 第一吸附部
302 第二吸附部
S0 调湿空间
S1 室内空间
S2 腔室
S11 第一热交换室
S12 第二热交换室
P1 供气通路
P2 再生通路
20 控制器
30 前处理用除湿装置
P3 前处理通路
P4 后处理通路
70 吸附转子
71 吸附部
72 再生部
73 吹扫部

Claims (7)

1.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冷剂回路(100),所述制冷剂回路(100)具有负载有吸附剂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所述制冷剂回路(100)交替地进行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其中,在所述第一动作下,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且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冷凝器而使吸附剂再生,在所述第二动作下,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冷凝器而使吸附剂再生且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而将空气除湿;
第一热交换室(S11)和第二热交换室(S12),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设置有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设置有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
切换机构(200),所述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使得已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被供向调湿空间(S0),且使得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在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
第一吸附部(301),所述第一吸附部(301)构成为负载有吸附剂并使空气与吸附剂接触,所述第一吸附部(301)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中,当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吸附部(301)位于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的下游侧;以及
第二吸附部(302),所述第二吸附部(302)构成为负载有吸附剂并使空气与吸附剂接触,所述第二吸附部(302)设置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当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吸附部(302)位于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的下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在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在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与在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为相反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在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和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中的每一个中通过的空气的流通方向在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与在该吸附热交换器(101、102)成为冷凝器的情况下为相同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附部(301)布置成在所述第一吸附部(301)与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之间留有间隔,并且,
所述第二吸附部(302)布置成在所述第二吸附部(302)与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之间留有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吸附部(301)布置成与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101)接触,并且,
所述第二吸附部(302)布置成与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102)接触。
6.一种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10);以及
加热用于使吸附剂再生的空气的加热器(21),
所述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使已通过所述加热器(21)的空气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系统还具备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转子(70),所述吸附转子(70)具有吸附部(71)以及再生部(72),所述吸附部(71)使已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与吸附剂接触来对该空气进行除湿,所述再生部(72)使已通过所述加热器(21)的空气与吸附剂接触来使吸附剂再生,
已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1、102)的热交换室(S11、S12)中通过的空气通过所述吸附转子(70)的吸附部(71)而供向所述调湿空间(S0),
所述切换机构(200)对空气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使已依次通过所述加热器(21)和所述吸附转子(70)的再生部(72)的空气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室(S11)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室(S12)中的、设置有成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102、101)的热交换室(S12、S11)中流通。
CN201480036707.6A 2013-06-28 2014-06-24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589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7166 2013-06-28
JP2013137166 2013-06-28
PCT/JP2014/003387 WO2014208083A1 (ja) 2013-06-28 2014-06-24 除湿装置および除湿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8915A CN105358915A (zh) 2016-02-24
CN105358915B true CN105358915B (zh) 2016-10-19

Family

ID=52141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670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58915B (zh) 2013-06-28 2014-06-24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46479A1 (zh)
EP (1) EP3015778A4 (zh)
JP (1) JP5885781B2 (zh)
KR (1) KR101630143B1 (zh)
CN (1) CN105358915B (zh)
BR (1) BR112015032117A2 (zh)
WO (1) WO20142080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67979B1 (ko) * 2015-06-19 2016-10-21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제습 및 가습 기능을 갖는 공기조화기와 이를 이용한 제습냉방 및 가습난방 방법
CN109312939B (zh) * 2016-06-27 2021-07-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KR101898592B1 (ko) * 2016-11-07 2018-09-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장치
KR101973648B1 (ko) * 2017-08-07 2019-04-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BE1027506B1 (nl) * 2019-08-16 2021-03-15 Atlas Copco Airpower Nv Droger voor samengeperst gas, compressorinstallatie voorzien van droger en werkwijze voor het drogen van samengeperst gas
WO2021005771A1 (ja) * 2019-07-10 2021-0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処理装置
CN112361639B (zh) * 2019-07-26 2022-04-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
JP2022544356A (ja) * 2019-08-16 2022-10-18 アトラス コプコ エアーパワー,ナームローゼ 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圧縮ガスのための乾燥機、乾燥機を備えた圧縮機設備、及び圧縮ガスの乾燥方法
CN110925902B (zh) * 2019-11-22 2021-02-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低露点复合除湿机
KR20210112155A (ko) * 2020-03-04 2021-09-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WO2022038721A1 (ja) * 2020-08-19 2022-0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処理装置
CN112327975B (zh) * 2020-11-03 2022-06-17 张勇 一种高效多级烘干系统的控制方法
US20220205654A1 (en) * 2020-12-28 2022-06-30 Guangdong Broan IAQ Systems Co., Ltd.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5642A (ja) * 1994-04-06 1995-10-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
CN1527924A (zh) * 2001-07-18 2004-09-08 ͬ�Ϳ�ҵ��ʽ���� 空调装置
CN1628230A (zh) * 2002-02-04 2005-06-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JP2010190495A (ja) * 2009-02-18 2010-09-02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WO2013061564A1 (ja) * 2011-10-25 2013-05-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8927A (en) * 1980-07-30 1983-08-16 Exxon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Co. Cyclic adsorption process
US5826434A (en) * 1995-11-09 1998-10-27 Novelaire Technologies, L.L.C. High efficiency outdo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0146220A (ja) * 1998-11-02 2000-05-26 Nissan Motor Co Ltd 空気調和手段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3624910B2 (ja) * 2003-05-27 2005-03-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WO2005095882A1 (ja) * 2004-03-31 2005-10-13 Daikin Industries, Ltd. 熱交換器
JP2006264490A (ja) * 2005-03-23 2006-10-0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891207B2 (ja) 2005-06-17 2007-03-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5266657B2 (ja) * 2007-03-30 2013-08-2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車両用除加湿装置
JP4360434B2 (ja) * 2007-10-05 2009-1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206977B1 (en) * 2007-10-05 2018-06-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Humidity control device and ventilation device
CN102438727B (zh) * 2009-05-22 2014-12-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处理方法、流体处理装置及流体
JP5452565B2 (ja) * 2011-10-27 2014-03-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5786646B2 (ja) * 2011-10-27 2015-09-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5906708B2 (ja) * 2011-12-13 2016-04-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5642A (ja) * 1994-04-06 1995-10-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
CN1527924A (zh) * 2001-07-18 2004-09-08 ͬ�Ϳ�ҵ��ʽ���� 空调装置
CN1628230A (zh) * 2002-02-04 2005-06-1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JP2010190495A (ja) * 2009-02-18 2010-09-02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WO2013061564A1 (ja) * 2011-10-25 2013-05-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5032117A2 (pt) 2017-07-25
WO2014208083A1 (ja) 2014-12-31
KR20160025012A (ko) 2016-03-07
JP5885781B2 (ja) 2016-03-15
KR101630143B1 (ko) 2016-06-13
JP2015028415A (ja) 2015-02-12
CN105358915A (zh) 2016-02-24
EP3015778A4 (en) 2017-02-22
US20160146479A1 (en) 2016-05-26
EP3015778A1 (en) 2016-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8915B (zh) 除湿装置和除湿系统
JP5695752B2 (ja) 除湿システム
US20230022397A1 (en) Air quality adjustment system
KR100708289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JP2010131583A (ja) 低消費電力の除湿装置
JP5521106B1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3807408B2 (ja) 熱交換器
JP369297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54734B2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2017044387A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2015087070A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6051039B2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2016084982A (ja) 除湿装置
JP200514037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208023A1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6009531B2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6050107B2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2013124778A (ja) 調湿装置
JP2017138078A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6235942B2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2005291592A (ja) 熱交換器
JP2017227355A (ja) 調湿装置
JP2003035468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4149119A (ja) 除湿システム
JP200304248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9

Termination date: 201806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