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95282A - 摄像机和被摄对象观察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机和被摄对象观察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95282A CN1595282A CN200410074662.XA CN200410074662A CN1595282A CN 1595282 A CN1595282 A CN 1595282A CN 200410074662 A CN200410074662 A CN 200410074662A CN 1595282 A CN1595282 A CN 15952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mera shake
- imaging
- optical system
- imaging optical
- correction m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17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3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915 proofre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79 in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66 trim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摄像机和被摄对象观察方法。在一种用于通过驱动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来驱动图像拾取装置(6),由此校正摄像机抖动的摄像机中,当操作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时,在将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设置成摄像机抖动校正打开模式的情况下,将可动镜(12)从成像光学系统与图像拾取装置(6)之间的光路上移开,并且在图像监视器(8)上重复地显示来自图像拾取装置(6)的图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的摄像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5-22649中,提出了一种具有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的摄像机,该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用于防止由于在保持摄像机时的摄像机抖动而在图像拾取装置的成像面上造成图像移动的效果。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No.5-22649中提出的摄像机被设计成对在拍摄照片时发生的摄像机抖动状态进行检测,并且根据所检测到的摄像机抖动状态,使图像拾取装置在垂直于成像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对摄像机抖动进行校正。
然而,在所述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5-22649的系统中,由于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对进入光学取景器的图像不起作用,所以不能由光学取景器来确认摄像机抖动校正的效果。由于光学取景器与电子取景器相比能够显示质量更高的图像,并且在图像显示过程中消耗更少的电流,所以将光学取景器广泛地用作用于观察的取景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摄像机,其包括:
图像拾取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图像监视器,用于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光学取景器,用于观察所述待成像的被摄对象;
可动镜,布置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之间的光路上,当通过所述光学取景器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时,该可动镜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光学取景器侧,而当拍摄照片时,该可动镜通过离开所述光路,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图像拾取装置侧;
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来将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单元,用于: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把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使所述可动镜离开所述光路;使所述图像拾取装置重复地输出图像数据;以及基于所重复输出的图像数据来在所述图像监视器上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摄像机,其包括:
图像拾取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图像监视器,包括:第一显示模式,用于在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处于工作状态时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以及第二显示模式,用于在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不处于工作状态时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来将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的设置状态,来进行控制以切换所述图像监视器的显示模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摄像机,其包括:
图像拾取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图像监视器,用于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光学取景器,用于观察所述待成像的被摄对象;
可动镜,布置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之间的光路上,当通过所述光学取景器观察所述被摄对象时,该可动镜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光学取景器侧,而在拍摄照片时,该可动镜通过离开所述光路,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图像拾取装置侧;
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来将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单元,用于通过在第一观察模式与第二观察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来进行操作,所述第一观察模式使得能够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将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设置模式时,将所述可动镜布置在所述光路上,由此通过所述光学取景器观察所述被摄对象,而所述第二观察模式使得能够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将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设置模式时,使所述可动镜离开所述光路,由此通过在所述图像监视器上显示来自所述图像拾取装置的图像数据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阐述本发明的优点,其部分地根据所述说明即可显见,或者可以通过对本发明的实践来获知。通过下面具体指出的装置和组合,可以实现并获得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被并入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本发明目前的优选实施例,并且与以上综合说明以及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具体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机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2是从摄像机的侧面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机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机的轮廓后视图;
图4是针对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光学取景器的情况下的显示示例的示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机中的成像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1R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第一实施例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摄像机的轮廓后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1R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改变过程的流程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摄像机的轮廓后视图;
图13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1R预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1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1的流程图;
图16和17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曝光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机的结构的框图。该摄像机包括: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摄像机抖动校正控制单元2,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摄像机控制单元5,图像拾取装置6,图像拾取信号处理单元7,图像监视器8,快门驱动单元9,快门10,镜驱动单元11,可动镜12,时钟单元13,以及通知单元14。
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包括,例如,一振动检测传感器,如角速度传感器,并且通过检测摄像机的振动来检测摄像机抖动的幅度。图1中,仅示出了一个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但是,实际上该摄像机具有两个振动检测传感器,以检测在与成像光学系统(未示出)的光轴垂直的两个轴向上的摄像机抖动。由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所检测到的摄像机抖动的幅度被输出到摄像机抖动校正控制单元2。根据所述摄像机抖动的幅度,摄像机抖动校正控制单元2驱动作为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的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是用于驱动图像拾取装置6的驱动机构(致动器)。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是一切换部件,其用于手动设置摄像机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后面将对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进行说明。
作为操作控制单元的摄像机控制单元5由微型计算机等组成,并且负责对整个摄像机的控制(包括摄像机抖动校正控制)。
图像拾取装置6例如由CCD组成,并且接收来自被摄对象(未示出)的光通量,以将该光通量转化为电信号(图像拾取信号)。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根据在该摄像机中发生的摄像机抖动来驱动图像拾取装置6。结果,进入图像拾取装置6上的某个像素中的光通量不会因为发生摄像机抖动而进入其他像素。
图像拾取装置6的输出被输入到图像拾取信号处理单元7。图像拾取信号处理单元7将该输入信号数字化,并且应用已知的图像处理来生成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在图像监视器8上显示一图像。快门驱动单元9是用于打开和关闭快门(焦平面快门)10的驱动机构。快门10是一用于控制图像拾取装置6的曝光量的遮挡部件。镜驱动单元11是一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可动镜12,使其反射或透射来自被摄对象(未示出)的光通量。
图像监视器8的显示控制、快门10的驱动控制、可动镜12的驱动控制等,全由摄像机控制单元5来执行。
时钟单元13是一用于测量时间的计时器。可以将时钟单元13嵌入在摄像机控制单元5中。通知单元14是一用于通过点亮LED等来将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通知给用户的部件。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机的内部结构的左侧视图。图2中的摄像机是一种镜头互换型的单镜头反射摄像机。即,将摄像机主体21设计成通过安装部22来安装成像镜头(未示出)。该成像镜头包括一由内部的多个镜头组成的光学系统(成像光学系统),并且来自被摄对象(未示出)的光通量进入摄像机主体21。
图2示出了可动镜12位于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未示出)与图像拾取装置6之间的光路上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来自被摄对象(未示出)的光通量由可动镜12反射到图中向上的方向上。由可动镜12反射的光通量被送到取景器光学系统(光学取景器)中,该取景器光学系统由屏幕板(screen mat)23、五棱镜24以及取景器目镜25组成。即,进入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通量首先在屏幕板23上聚焦为图像。五棱镜25反转聚焦在屏幕板23上的图像的方向,并且进一步将其送到取景器目镜25中。结果,用户可以通过取景器目镜25来观察待成像的被摄对象。
另一方面,当拍摄照片时,可动镜12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未示出)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6之间的光路上退开,然后通过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进入所述图像拾取装置6侧。
图3是图2中的摄像机的轮廓后视图。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打开或关闭暴露并且设置在摄像机主体21的后侧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可以设置在拍摄照片时是否启动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或者通过按压释放按钮(release button)26,将摄像机中的释放开关(未示出)打开,然后执行以下要解释的一系列成像过程。所述释放开关由第一释放开关(后面用1R开关表示)和第二释放开关(后面用2R开关表示)两个开关组成。即,当打开1R开关时,作为曝光的预备动作,执行AE和AF,而当打开2R开关时,执行曝光。
在具有如图2所示的结构的摄像机中,不能由所述光学取景器来确认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的效果。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的操作过程中将图像监视器8用作取景器。此时,图4示出了从所述取景器目镜看到的光学取景器的状态。这里,可以在位于成像屏框100的下部由标号27所指示的位置处显示光圈值和快门速度。而且,在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的操作过程中,通过点亮作为通知单元14的LED等来通知用户。在这种利用通知单元14的通知模式中,可以根据由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所检测到的摄像机抖动的幅度,来改变所述LED的点亮状态。例如,当摄像机抖动的幅度较大时,通过使所述LED闪烁,用户可以容易地意识到当前发生的摄像机抖动很大。在第一实施例中,将LED用作通知单元14,但并不只是限于该示例。
在成像屏框100的中央所示的是AE区。该AE区也是AF区。
参照图5来说明具有这种结构的摄像机的成像控制。例如,当摄像机安装有电池时,由摄像机控制单元5来执行该流程。在图5中,首先,摄像机控制单元5初始化一寄存器(未示出)的多个设置值(步骤S1)。确定电源开关(PW开关)是否处于打开状态(步骤S2),并且将摄像机控制单元5设计成在确定PW开关打开之前一直等待。
当在步骤S2中确定PW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PW开关是否关闭(步骤S3)。在步骤S3中,当确定PW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时,关闭所述图像监视器的显示,并且关闭摄像机电源(步骤S4)。另一方面,在步骤S3中,当确定PW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执行1R预处理(步骤S5)。后面将说明该1R预处理。
经过1R预处理之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1R开关是否处于打开状态(步骤S6)。在步骤S6中,当确定1R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时,过程返回到步骤S3。另一方面,当确定1R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执行AE和AF(步骤S7)。当可动镜12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未示出)与图像拾取装置6之间的光路上(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不工作)时,不能执行基于图像拾取装置6的输出的AE和AF,因此通过利用摄像机中的AE传感器和AF传感器(未示出这两个传感器)来执行AE和AF。另一方面,当可动镜12离开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未示出)与图像拾取装置6之间的光路(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在工作)时,基于图像拾取装置6的输出来执行AE和AF。这些技术是现有技术,因此略去其详细说明。
在AE和AF过程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2R开关是否处于打开状态(步骤S8)。在步骤S8中,当确定2R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再次确定1R开关是否处于打开状态(步骤S9)。在步骤S9中,当确定1R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过程返回到步骤S8。另一方面,在步骤S9中,当确定1R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时,过程返回到步骤S3。
在步骤S8中,当确定2R开关处于打开状态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执行曝光控制(步骤S10)。然后,将所获取的图像数据记录在例如诸如存储卡的记录介质中(步骤S11)。在记录该图像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1R开关是否处于关闭状态(步骤S12),并且将摄像机控制单元5设计成在1R关闭之前一直等待。另一方面,当确定1R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时,过程返回到步骤S3。
下面,参照图6具体描述步骤S5中的1R预处理。在图6中的1R预处理中,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是否改变了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即,是否改变了图3中的摄像机抖动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步骤S21)。在步骤S21中,如果确定改变了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设置,则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是否处于打开状态(步骤S22)。在步骤S22中,当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处于打开状态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设置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标志(步骤S23),并且启动摄像机抖动校正(步骤S24)。在步骤S22中,如果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处于关闭状态,则摄像机控制单元5清除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标志(步骤S25),并且结束摄像机抖动校正过程(步骤S26)。后面将描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和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
在步骤S21中,当确定未改变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设置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是否正在设置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标志(步骤S27)。在步骤S27中,当确定正在设置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标志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用户是否已指示取消等待模式(步骤S28)。在步骤S28中,当确定用户已指示取消等待模式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启动摄像机抖动校正(步骤S29)。另一方面,在步骤S27中,如果确定未设置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标志或者未指示取消等待模式时,过程转到步骤S30,而不启动摄像机抖动校正。
在关于摄像机抖动校正的过程以这种方终止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执行摄像机抖动校正以外的其他过程,如关于摄像机成像模式设置或变焦设置的过程(步骤S30)。然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摄像机不工作的状态是否持续了一预定时间(步骤S31)。通过时钟单元13来测量该预定时间。
在步骤S31中,如果确定所述预定时间还未过去,则过程跳出图6中的流程图,转入图5中的步骤S6。另一方面,在步骤S31中,如果确定所述预定时间已过去,那么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是否正在设置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标志(步骤S32)。在步骤S32中,如果确定正在设置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标志,那么摄像机控制单元5终止摄像机抖动校正(步骤S33),并且将摄像机设为等待模式(省电模式)(步骤S34)。该等待模式是一种当用户不操作摄像机时关闭诸如图像显示的摄像机功能以节省功耗的模式。在等待模式期间,如果用户操作摄像机,则取消等待模式,并且摄像机控制单元5从图5中的步骤S3启动控制。
另一方面,在步骤S32中,如果确定不在设置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标志,则过程在不终止摄像机抖动校正的情况下跳到步骤S34,并且将该摄像机设为等待模式。
下面将说明步骤S24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和步骤S26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
首先,参照图7说明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在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中,为通知用户已打开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打开通知单元14的LED显示(步骤S41)。然后,利用摄像机抖动校正控制单元2,摄像机控制单元5启动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的操作(步骤S42)。然后,打开图像拾取装置6(步骤S43),并且打开图像监视器8(步骤S44)。
为使来自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入射光通量进入图像拾取装置6,使可动镜12向上移动并离开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未示出)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6之间的光路(步骤S45),并且打开快门10(步骤S46)。然后,基于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的检测结果,计算摄像机抖动的幅度和摄像机抖动的方向(步骤S47),并且根据操作结果驱动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从而驱动图像拾取装置6(步骤S48)。
摄像机控制单元5在图像拾取信号处理单元7中对图像拾取装置6的输出的图像进行处理(步骤S49),并且将结果显示在图像监视器8上(步骤S50)。这里,连续地执行步骤S47到步骤S50的操作,直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结束。通过这样重复地操作图像拾取装置6,用户可以实时地观察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图像数据。
现在,参照图8说明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在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中,摄像机控制单元5关闭通知单元14的LED显示(步骤S51)。然后,关闭图像监视器8(步骤S52)。进一步,关闭图像拾取装置6(步骤S53)。然后,利用摄像机抖动校正控制单元2,摄像机控制单元5停止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的操作(步骤S54)。
结果,摄像机控制单元5关闭快门10(步骤S55),并且将可动镜12向下移动,使其位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未示出)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6之间的光路上(步骤S56)。而且,使图像拾取装置6回到初始位置,例如,回到其中所述图像拾取装置的中心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重合的位置处(步骤S57)。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当打开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将图像显示在所述图像监视器而非光学取景器上,从而使用户可以在拍摄照片前确认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的效果。另外,由于通过通知单元的显示指示了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用户可以容易地识别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是否处于激活状态。再者,当摄像机进入等待模式时,将图像监视器和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区域设为失活(inactive)状态,使得可以节省功耗。
[第二实施例]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图像监视器的显示模式具有第一显示模式和第二显示模式这两种模式,并且这两种显示模式可以根据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的状态来切换。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摄像机的轮廓后视图。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例具有三种模式,即:摄像机抖动校正打开模式(第一显示模式),用于显示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处于激活状态下的图像;摄像机抖动校正关闭模式(第二显示模式),用于显示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处于失活状态下的图像;以及全关闭模式,用于将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和图像监视器8都关闭。其他结构和成像控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而略去其说明。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1R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10中的1R预处理中,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是否改变了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步骤S61)。在步骤S61中,如果确定改变了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设置,则摄像机控制单元5执行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改变过程(步骤S62)。
在步骤S61中,另一方面,当确定未改变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设置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用户是否已指示取消等待模式(步骤S63)。在步骤S63中,当确定用户已指示取消等待模式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步骤S64)。
在步骤S64中,当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被设为全关闭模式时,过程转到步骤S67。当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被设为校正关闭模式时,执行摄取图像显示启动过程(步骤S65),并且过程跳到步骤S67。这里,所述摄取图像显示启动过程是图7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中,除有关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的过程之外的过程,即,用于执行步骤S43、步骤S44、步骤S45、步骤S46、步骤S49和步骤S50的过程。而且,当将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设为校正打开模式时,执行和图7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相同的过程(步骤S66),并且过程转到步骤S67。
这样,在有关摄像机抖动校正的过程结束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执行除摄像机抖动校正以外的过程,如关于摄像机成像模式设置或变焦设置的过程(步骤S67)。从而,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摄像机处于失活的状态是否持续了一预定时间(步骤S68)。在步骤S68中,如果未经过所述预定时间,则过程跳出图10中的流程图,转到图5中的步骤S6。另一方面,在步骤S68中,当确定已经过所述预定时间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步骤S69)。
在步骤S69中,当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被设为全关闭模式时,过程转到步骤S72。当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被设为校正关闭模式时,执行摄取图像结束过程(步骤S70),并且过程转到步骤S72。所述摄取图像显示结束过程是图8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中,除关于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的过程之外的过程,即,用于执行步骤S52、步骤S53、步骤S55和步骤S56的过程。而且,当将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设为校正打开模式时,执行与图8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过程相同的处理(步骤S71),并且过程转到步骤S72。在与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对应的这些过程之后,将摄像机设为等待模式(步骤S72)。
下面参照图11,说明图10中的步骤S62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过程。在图11的过程中,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是如何改变的,然后执行对应于所述确定结果的过程。
在图11中,摄像机控制单元5首先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是否已经从全关闭模式改变成校正关闭模式(步骤S101)。在步骤S101中,当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已从全关闭模式改变成校正关闭模式时,只执行有关图像显示的过程。即,摄像机控制单元5打开图像拾取装置6(步骤S102),并且打开图像监视器8(步骤S103)。然后将可动镜12上移(步骤S104),并且打开快门10(步骤S105)。然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在图像拾取信号处理单元7中对图像拾取装置6的输出的图像进行处理(步骤S106),并且将结果显示在图像监视器8上(步骤S107)。
在步骤S101中,当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未从全关闭模式改变成校正关闭模式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是否已经从校正关闭模式改变成校正打开模式(步骤S108)。在步骤S108中,当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已经从校正关闭模式改变成校正打开模式时,由于已经显示了图像,所以只执行摄像机抖动校正的过程。即,摄像机控制单元5设置摄像机校正标志(步骤S109),并且通过摄像机抖动校正控制单元2打开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步骤110)。接着,通过摄像机抖动计算(步骤S111),根据计算结果驱动图像拾取装置6(步骤S112)。然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在图像拾取信号处理单元7中对图像拾取装置6的输出的图像进行处理(步骤S113),并且将结果显示在图像监视器8上(步骤S114)。
在步骤S108中,当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未从校正关闭模式改变成校正打开模式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是否已经从校正打开模式改变成校正关闭模式(步骤S115)。在步骤S115中,当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已经从校正打开模式改变成校正关闭模式时,只执行终止摄像机抖动校正功能的过程。即,摄像机控制单元5清除摄像机抖动校正标志(步骤S116),并且通过摄像机抖动校正控制单元2关闭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步骤S117)。接着,摄像机控制单元5使图像拾取装置6回到初始位置(步骤S118)。然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在图像拾取信号处理单元7中对图像拾取装置6的输出的图像进行处理(步骤S119),并且将结果显示在图像监视器8上(步骤S120)。
在步骤S115中,当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未从校正打开模式改变成校正关闭模式时,那么这是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已经从校正关闭模式改变成全关闭模式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摄像机控制单元5关闭图像监视器8(步骤S121),并且还关闭图像拾取装置6(步骤S122)。然后,关闭快门10(步骤S123),并且将可动镜12下移(步骤S124)。
在该情况下,如果在两个步骤中连续地改变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例如,从全关闭模式改变到校正打开模式,那么执行两次图11中的确定过程。即,在第二实施例中,即使正在执行另一过程,当已改变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的状态时,则立即通过中断过程启动步骤S101中的确定过程。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可以在没有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的操作的情况下显示图像。
[第三实施例]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2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摄像机的轮廓后视图。如图12所示,第三实施例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除了具有摄像机抖动校正打开模式(演示)(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打开模式对应)和摄像机抖动关闭模式(与第二实施例中的全关闭模式对应)之外,还具有一摄像机抖动校正打开模式,其能够在摄像机抖动校正驱动单元3处于工作状态的状态下通过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对象。其他结构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略去其说明。
下面只说明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不同点。图13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1R预处理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在图13中的1R预处理中,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是否已经改变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步骤S201)。在步骤S201中,如果确定尚未改变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设置,那么过程转到步骤S206。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1中,如果确定已经改变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设置,那么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4已改变到哪个模式(步骤S202)。
在步骤S201中,如果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设置已经改变为校正关闭模式,则执行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1(步骤S203)。后面将说明该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1。在步骤203中的过程之后,过程转到步骤S206。
在步骤S201中,如果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设置已经改变为校正打开模式,则执行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1(步骤S204)。后面将说明该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1。在步骤204中的过程之后,过程转到步骤S206。
在步骤S201中,如果确定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设置已经改变为校正打开(演示)模式,则执行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2(步骤S205)。该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2是与图7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相同的过程。在步骤205之后,过程转到步骤S206。
这样,在关于摄像机抖动校正的过程结束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执行除摄像机抖动校正以外的其他过程,如关于摄像机成像模式设置或变焦设置的过程(步骤S206)。
图14是示出图13中的步骤S203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1的过程的流程图。即,在图14中的摄像机抖动结束过程1中,摄像机控制单元5关闭通知单元14的LED显示(步骤S301)。然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先前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步骤S302)。在步骤S302中,如果先前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是校正打开模式,则过程跳出图14中的流程。
另一方面,在步骤302中,如果先前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是校正打开(演示)模式,则摄像机控制单元5关闭图像监视器8(步骤S303)。此后,步骤S304到步骤S308中的过程与图8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中的步骤S53到步骤S57中的过程相同,因而略去其说明。
图15是示出图13中的步骤S204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1的过程的流程图。即,在图15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启动过程1中,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先前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步骤S401)。在步骤S401中,如果先前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是校正关闭模式,则摄像机控制单元5打开通知单元14的LED显示(步骤S402),并且过程跳出图15的流程。
另一方面,在步骤401中,如果先前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是校正打开(演示)模式,则摄像机控制单元5关闭图像监视器8(步骤S403)。此后,步骤S404到步骤S408中的过程与图8中的摄像机抖动校正结束过程中的步骤S53到步骤S57中的过程相同,因而略去其说明。
图16和17是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曝光过程的控制过程的流程图。摄像机控制单元5确定当前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步骤S501)。
在步骤S501中,如果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是校正打开模式,则摄像机控制单元5通过摄像机抖动校正控制单元2打开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步骤S502)。随后,通过摄像机抖动计算(步骤S503),根据计算结果来驱动图像拾取装置6(步骤S504)。摄像机控制单元5将可动镜12上移(步骤S505),清除积累在图像拾取装置6中的电荷,并且启动累积(integration)操作(步骤S506)。
此外,摄像机控制单元5打开快门10(步骤S507)。然后,启动用于测量曝光时间的计时器(未示出)(步骤S508)。在曝光时间之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终止图像拾取装置6的累积操作(步骤S509),并且关闭快门10(步骤S510)。然后,读出积累在图像拾取装置6中的电荷(步骤S512),并且将可动镜12下移(步骤S513)。摄像机控制单元5关闭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1,并且使图像拾取装置6的位置返回初始位置(步骤S514),然后过程跳出该流程。
在步骤S501中,当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是校正关闭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将可动镜12上移(步骤S515),清除积累在图像拾取装置6中的电荷,并且启动累积操作(步骤S516)。
接着,摄像机控制单元5打开快门10(步骤S517)。然后,启动用于测量曝光时间的计时器(未示出)(步骤S518)。在曝光时间之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终止图像拾取装置6的累积操作(步骤S519),并且关闭快门10(步骤S520)。然后,读出在图像拾取装置6中积累的电荷(步骤S521),并且将可动镜12下移(步骤S522)。然后过程跳出该流程。
在步骤S501中,当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是校正打开(演示)模式时,摄像机控制单元5关闭图像监视器8(步骤S523)。摄像机控制单元5清除积累在图像拾取装置6中的电荷,并且启动累积操作(步骤S524)。
接着,启动用于测量曝光时间的计时器(未示出)(步骤S525)。在曝光时间之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终止图像拾取装置6的累积操作(步骤S526),并且关闭快门10(步骤S527)。然后,读出在图像拾取装置6中积累的电荷(步骤S528),并且使图像拾取装置6的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步骤S529)。然后摄像机控制单元5打开快门(步骤S530)。
在摄像机控制单元5打开图像监视器8(步骤S531)之后,在图像拾取信号处理单元7中对图像拾取装置6的输出的图像进行处理(步骤S532),并且将结果显示在图像监视器8上(步骤S533)。然后,过程跳出该流程。
在此已经通过参照多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所示出的多个实施例,而是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对其进行改变和修改。
例如,在所述多个实施例中,是将本发明的技术应用于数码相机,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技术应用于其他具有摄像机功能的复杂产品,如带摄像机功能的便携式电话、带摄像机功能的个人数字助理,以及带有摄像机的便携式计算机。
而且,可以自由地组合在所述多个实施例中说明的各种模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发现其他优点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就其更广泛的方面而言,不受这里所示和所描述的具体细节和多个代表性的实施例的限制。因此,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总的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Claims (14)
1、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拾取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图像监视器,用于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光学取景器,用于观察所述待成像的被摄对象;
可动镜,布置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之间的光路上,当通过所述光学取景器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时,该可动镜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光学取景器侧,而当拍摄照片时,该可动镜通过离开所述光路,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图像拾取装置侧;
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来将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单元,用于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把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使所述可动镜离开所述光路,使所述图像拾取装置重复地输出图像数据,并且基于所重复输出的图像数据来在所述图像监视器上显示图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当取消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所述操作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可动镜返回到所述光路,并且停止所述图像监视器上的图像显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当在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的操作之后连续地持续一预定时间未操作所述摄像机时,所述操作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可动镜返回到所述光路,并且停止所述图像监视器上的图像显示,然后将所述摄像机的操作模式设为省电模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当取消所述省电模式时,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把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操作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可动镜离开所述光路,使所述图像拾取装置重复地输出图像数据,并且基于所重复输出的图像数据来在所述图像监视器上显示图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取景器具有一通知单元,其用于根据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的设置的状态来进行通知,并且
所述操作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使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把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由所述通知单元对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的设置进行通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其用于检测在所述摄像机中发生的摄像机抖动的幅度,
其中,所述通知单元还根据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检测单元所检测到的摄像机抖动的幅度,来通知摄像机抖动的程度。
7、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拾取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图像监视器,包括:第一显示模式,用于在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处于工作状态时,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以及第二显示模式,用于在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不处于工作状态时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来将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的设置状态,进行控制以切换所述图像监视器的显示模式。
8、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拾取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图像监视器,用于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光学取景器,用于观察所述待成像的被摄对象;
可动镜,布置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之间的光路上,当通过所述光学取景器观察所述被摄对象时,该可动镜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光学取景器侧,而在拍摄照片时,该可动镜通过离开所述光路,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图像拾取装置侧;
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来将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单元,用于通过在第一观察模式与第二观察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来进行操作,所述第一观察模式使得能够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将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设置模式时,将所述可动镜布置在所述光路上,由此通过所述光学取景器观察所述被摄对象,而所述第二观察模式使得能够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将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设置模式时,使所述可动镜离开所述光路,由此通过在所述图像监视器上显示来自所述图像拾取装置的图像数据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
9、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拾取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图像监视器,用于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光学取景器,用于观察所述待成像的被摄对象;
可动镜,布置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之间的光路上,当通过所述光学取景器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时,该可动镜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光学取景器侧,而在拍摄照片时,该可动镜通过离开所述光路,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图像拾取装置侧;
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来将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单元,其可以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把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使所述可动镜离开所述光路,使所述图像拾取装置重复地输出图像数据,并且基于所重复输出的图像数据来在所述图像监视器上显示图像。
10、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拾取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图像监视器,用于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光学取景器,用于观察所述待成像的被摄对象;
可动镜,布置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之间的光路上,当通过所述光学取景器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时,该可动镜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光学取景器侧,而在拍摄照片时,该可动镜通过离开所述光路,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图像拾取装置侧;
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来将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单元,用于: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把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通过将所述可动镜从所述光路移开来进行控制,使所述图像拾取装置重复地输出图像数据,并且基于所重复输出的图像数据在所述图像监视器上显示图像;或者,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把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非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通过将所述可动镜布置在所述光路上来进行控制,以使得可以通过所述光学取景器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
11、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成像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显示装置,用于基于从所述成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取景器装置,用于观察所述待成像的被摄对象;
镜装置,布置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与所述成像装置之间的光路上,用于在通过所述取景器装置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时,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取景器装置侧,在拍摄照片时该镜装置离开所述光路,以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成像装置侧;
摄像机抖动校正装置,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成像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装置,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装置,来把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装置,用于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装置把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将所述镜装置从所述光路移开,使所述成像装置重复地输出图像数据,并且进行控制以基于所重复输出的图像数据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图像。
12、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拾取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显示装置,用于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取景器装置,用于观察所述待成像的被摄对象;
镜装置,布置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之间的光路上,用于在通过所述取景器装置观察所述被摄对象时,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取景器装置侧,而在拍摄照片时该镜装置通过离开所述光路,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图像拾取装置侧;
摄像机抖动校正装置,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装置,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装置来把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装置,用于通过在第一观察模式与第二观察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来进行操作,所述第一观察模式使得能够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装置将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设置模式时,通过将所述镜装置布置在所述光路上,来通过所述取景器装置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而所述第二观察模式使得能够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装置将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设置模式时,通过将所述镜装置从所述光路上移开,以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来自所述图像拾取装置的图像数据,由此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
13、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成像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
显示装置,用于基于从所述成像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
取景器装置,用于观察所述待成像的被摄对象;
镜装置,布置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与所述成像装置之间的光路上,用于在通过所述取景器装置来观察所述被摄对象时,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取景器装置侧,并且,当拍摄照片时该镜装置离开所述光路,以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成像装置侧;
摄像机抖动校正装置,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成像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
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装置,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装置,来把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以及
操作控制装置,其能够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装置把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将所述镜装置从所述光路移开,以使所述图像拾取装置重复地输出图像数据,并基于所重复输出的图像数据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图像。
14、一种使用摄像机的被摄对象观察方法,所述摄像机的特征在于包括:图像拾取装置,用于通过从一成像光学系统接收入射光通量来输出图像数据,所述成像光学系统接收来自一待成像的被摄对象的光通量;图像监视器,用于基于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显示图像;光学取景器,用于观察所述待成像的被摄对象;可动镜,布置在所述成像光学系统与所述图像拾取装置之间的光路上,当通过所述光学取景器观察所述被摄对象时,该可动镜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光学取景器侧,而当拍摄照片时,所述可动镜通过离开所述光路将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进入的光通量导向图像拾取装置侧;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用于通过在垂直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图像拾取装置来校正摄像机抖动;以及,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用于通过操作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单元来将所述摄像机的成像模式设置成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所述方法包括:
在由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设置单元把所述成像模式设置成所述摄像机抖动校正模式时,通过将所述可动镜从所述光路移开,来进行控制;使所述图像拾取装置重复地输出图像数据;以及基于所重复输出的图像数据在所述图像监视器上显示图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318521A JP2005086669A (ja) | 2003-09-10 | 2003-09-10 | カメラ |
JPJP2003318521 | 2003-09-10 | ||
JP2003318521 | 2003-09-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95282A true CN1595282A (zh) | 2005-03-16 |
CN100465771C CN100465771C (zh) | 2009-03-04 |
Family
ID=34225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7466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5771C (zh) | 2003-09-10 | 2004-09-10 | 摄像机和被摄对象观察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50052538A1 (zh) |
JP (1) | JP2005086669A (zh) |
CN (1) | CN100465771C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52838C (zh) * | 2005-04-05 | 2009-01-14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 |
CN101310526B (zh) * | 2006-02-03 | 2010-12-01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具有摄像抖动修正功能的运动图像重放设备 |
CN101256334B (zh) * | 2007-02-28 | 2010-12-22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 |
CN101300831B (zh) * | 2005-11-04 | 2011-12-07 | 诺基亚公司 | 图像稳定的数码成像 |
CN105830436A (zh) * | 2013-12-27 | 2016-08-03 | 索尼公司 |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及程序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170783A1 (en) * | 2005-01-28 | 2006-08-03 | Stavely Donald J | Adaptive response image stabilization |
US7791643B2 (en) * | 2005-01-28 | 2010-09-0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equenced response image stabilization |
US8537224B2 (en) * | 2005-01-31 | 2013-09-1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mage capture device having a shake metter |
US20060227221A1 (en) * | 2005-04-05 | 2006-10-12 | Mitsumasa Okubo | Image pickup device |
JP2007065041A (ja) * | 2005-08-29 | 2007-03-15 |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 撮像装置 |
WO2007055280A1 (ja) * | 2005-11-11 | 2007-05-1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カメラシステム |
JP4752466B2 (ja) * | 2005-11-28 | 2011-08-1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4695972B2 (ja) | 2005-12-14 | 2011-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2007171708A (ja) * | 2005-12-26 | 2007-07-05 | Pentax Corp | 防振機能付カメラ |
JP5110799B2 (ja) * | 2006-03-07 | 2012-12-26 |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防振機能付きカメラ |
JP2007240733A (ja) * | 2006-03-07 | 2007-09-20 | Pentax Corp | 防振機能付きカメラ |
US20080057643A1 (en) * | 2006-08-29 | 2008-03-06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Memory and method of reducing floating gate coupling |
JP4289387B2 (ja) * | 2006-12-08 | 2009-07-0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画像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電源制御方法 |
JP4789789B2 (ja) * | 2006-12-12 | 2011-10-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5027029B2 (ja) * | 2008-03-25 | 2012-09-19 |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拡大表示機能付きカメラおよびカメラの制御方法 |
WO2011001970A1 (ja) * | 2009-06-30 | 2011-01-06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電子機器、カメラ、カメラシステム、測位動作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測位動作制御方法 |
JP5709500B2 (ja) * | 2010-12-09 | 2015-04-30 | 株式会社ザクティ | 電子カメラ |
KR101710631B1 (ko) * | 2010-12-23 | 2017-03-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손 떨림 보정 모듈을 구비하는 디지털 영상 촬영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
JP6046931B2 (ja) * | 2011-08-18 | 2016-12-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478677B2 (ja) * | 2012-07-19 | 2014-04-23 |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6494202B2 (ja) * | 2013-08-07 | 2019-04-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振れ補正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7635016B2 (ja) * | 2021-02-24 | 2025-0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像ブレ補正装置および像ブレ補正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61761B2 (ja) * | 1989-09-14 | 1999-10-12 |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 |
JPH0522649A (ja) * | 1991-07-17 | 1993-01-29 | Ricoh Co Ltd | カメラの手振れ防止装置および手振れ防止方法 |
JP3406046B2 (ja) * | 1994-03-03 | 2003-05-12 |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ブレ補正可能なカメラ |
JP3414522B2 (ja) * | 1994-09-29 | 2003-06-09 |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メラのぶれ補正装置 |
JP3424468B2 (ja) * | 1996-11-29 | 2003-07-07 |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ブレ補正装置及びカメラ |
US7113204B2 (en) * | 2000-02-04 | 2006-09-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JP4136296B2 (ja) * | 2000-09-05 | 2008-08-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
JP2002156676A (ja) * | 2000-11-20 | 2002-05-31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ブレ検出機能付き撮影装置 |
JP2002303925A (ja) * | 2001-04-05 | 2002-10-18 | Canon Inc | ファインダ表示装置 |
JP4794758B2 (ja) * | 2001-06-18 | 2011-10-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及びレンズ |
JP4738672B2 (ja) * | 2001-09-03 | 2011-08-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振れ補正機能付カメラ |
JP3633902B2 (ja) * | 2002-01-31 | 2005-03-30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カメラ |
US7162151B2 (en) * | 2003-08-08 | 2007-01-09 | Olympus Corporation | Camera |
-
2003
- 2003-09-10 JP JP2003318521A patent/JP2005086669A/ja active Pending
-
2004
- 2004-09-10 US US10/938,982 patent/US2005005253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4-09-10 CN CNB200410074662XA patent/CN100465771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52838C (zh) * | 2005-04-05 | 2009-01-14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 |
CN101300831B (zh) * | 2005-11-04 | 2011-12-07 | 诺基亚公司 | 图像稳定的数码成像 |
CN101310526B (zh) * | 2006-02-03 | 2010-12-01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具有摄像抖动修正功能的运动图像重放设备 |
CN101256334B (zh) * | 2007-02-28 | 2010-12-22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 |
CN105830436A (zh) * | 2013-12-27 | 2016-08-03 | 索尼公司 |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及程序 |
CN105830436B (zh) * | 2013-12-27 | 2019-12-17 | 索尼公司 |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及程序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465771C (zh) | 2009-03-04 |
US20050052538A1 (en) | 2005-03-10 |
JP2005086669A (ja) | 2005-03-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95282A (zh) | 摄像机和被摄对象观察方法 | |
CN1232880C (zh) | 具有自动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 | |
CN1282030C (zh) | 被摄体像调整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 |
CN1928604A (zh) | 透镜装置、图像拾取装置及图像拾取系统 | |
CN1038092C (zh) | 视点检测器和使用该视点检测器的调节器 | |
CN1725811A (zh) | 摄像装置和图像恢复方法 | |
CN1450398A (zh) | 摄象装置以及摄象系统 | |
CN1619407A (zh) | 镜头更换式摄像装置、控制装置、清洁装置以及清洁方法 | |
CN1677151A (zh) | 移动部件移动装置和透镜镜筒 | |
CN1185540C (zh) | 测距装置 | |
CN1603934A (zh) | 照相机的自动调焦装置及其辅助光发光判定控制方法 | |
CN1487726A (zh) | 数码照像机 | |
CN1725808A (zh) | 摄像装置和图像恢复方法 | |
CN1196966C (zh) | 具有近距离摄影功能的照相机 | |
CN1467559A (zh) | 照相机 | |
CN1873514A (zh) | 取景装置及照相机 | |
CN1470932A (zh) | 光学装置 | |
CN1228680C (zh) | 照相机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9063896A (ja) | 撮像装置 | |
CN1258283C (zh) | 摄像设备 | |
JP5333888B2 (ja)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
CN1503047A (zh) | 图像摄影装置 | |
CN1211702C (zh) | 照相机的调整装置及调整方法 | |
CN1264043C (zh) | 摄像装置 | |
JP2010283619A (ja) | 撮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