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524571A -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24571A
CN1524571A CNA2003101150101A CN200310115010A CN1524571A CN 1524571 A CN1524571 A CN 1524571A CN A2003101150101 A CNA2003101150101 A CN A2003101150101A CN 200310115010 A CN200310115010 A CN 200310115010A CN 1524571 A CN1524571 A CN 1524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ingkailing
drop pill
preparation
substrate
dri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101150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烨 赵
赵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CITY YAOKELONG PAT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CITY YAOKELONG PAT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CITY YAOKELONG PAT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filed Critical TIANJIN CITY YAOKELONG PAT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Priority to CNA20031011501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524571A/zh
Publication of CN1524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245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涉及治疗中风及其产生的后遗症、高热、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脑膜炎、脑出血、腮腺炎、感冒、肝炎等多种病症的一种治疗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按照清开灵口服液或者清开灵冲剂的配方,经过提取得到混合液后,浓缩制备成稠膏或干粉,以一定的比例,加入聚乙二醇等基质,加热至熔融,搅拌均匀,置入专用的滴丸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滴入甲基硅油等冷凝剂中,待冷凝成型后取出,去掉表面冷凝剂,干燥而成。

Description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涉及治疗中风及其产生的后遗症、高热、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脑膜炎、脑出血、腮腺炎、感冒、肝炎等多种病症的一种治疗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清开灵是安宫牛黄丸的改型制剂,其主要成分为牛黄、金银花、栀子、黄芩、水牛角、珍珠母、板蓝根等,其中牛黄开窍、清热、安神;水牛角、珍珠母具有保肾水、安心体、清热解毒的作用;黄芩、栀子等属苦寒药,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金银花、黄芩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板蓝根、栀子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诸药合用对于外感邪热、热入营血、持续高热不退有很好的解热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急性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为多,但病毒感染后,呼吸道黏膜失去了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所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常为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由于清开灵对病毒和细菌感染均有较强的作用,因而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尤其是对病毒感染出现的高热,疗效更为显著[1]。
清开灵具有较强的对抗病毒,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对抗细菌所产生的内毒素,从而减轻呼吸道炎症的渗出、水肿。另外清开灵可兴奋患者的呼吸,并能增加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从而达到解痉、平喘,改善肺通气的功能。清开灵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与病毒唑合用抗生素对比,前者疗效好,治愈率高达96%,且在退热、止咳、平喘、罗音消除时间及缩短病程优于对照组,使用方便安全,值得大力推广使用[2]。
在今年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公布的八种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中成药中,清开灵注射液被列为首选。同时在全国各大报刊推荐的部分抗非典药物中,清开灵制剂也被一致推荐为具有确切疗效治疗药物[3、4]。
清开灵用于临床治疗的适应症非常广泛,举例如下:
1.中风、脑血管病    清开灵注射液用于急性脑血管病变的抢救治疗,在缩短病程,减轻脑水肿,最大限度恢复病人脑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临床上对脑血管后遗症期的治疗,除强调肢体功能锻炼外,西药治疗多从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神经细胞等方面入手,但疗效往往不佳。清开灵注射液除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抢救治疗外,还适用于中风后遗症期某些证候[5]。
清开灵注射液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以后的患者,使其发挥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脑开窍的作用。通过对比发现,清开灵注射液不仅能够更快地降低高热患者的体温,而且能更快地促进昏迷患者的清醒,缩短病程,而且也能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临床观察发现,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对身体重要器官无伤害,值得推广应用[6]。
清开灵注射液辅助治疗乙脑,获得较好疗效。在退热时间、抽搐停止时间、神志转清时间上均较常规疗法组短(P<0 01),说明该药能明显改善乙脑的上述症状。乙脑病人病情发展快,致死、致残率较高,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大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清开灵注射液是安宫牛黄丸的改型制剂,其药理实验显示主要作用于脑、肝、心、肺等细胞,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镇静安神、醒脑开窍及改善脑循环、抑制病毒复制等作用,结果表明,清开灵辅助治疗乙脑有一定疗效[7]。
2.高热    清开灵注射液具有解毒、保肝、镇静作用,对多种高热有显著疗效。本观察证实,清开灵注射液单用或与抗生素合用,总体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者,是治疗急性高热的良药。目前西医治疗发热一般常用解热镇痛药,或配以激素治疗,其退热作用虽然较快,但往往患者汗出较多,且常常体温降而复升,疗效不能持久。本观察63例高热患者,应用清开灵注射液后,体温逐渐下降,且未发现体温降而复升的现象,因而笔者认为其退热作用缓和持久,不易反复,疗效可靠,对男女老幼皆宜[8]。
3.肝病    清开灵注射液主治高热神昏、肝胆湿热、中风痰迷等症。近年报道用于治疗高热、急性胰腺炎、黄疸型肝炎、原发性肝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症皆取得满意疗效。董氏用清开灵注射液合并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肝癌74例取得满意疗效,认为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除肝内代谢产物、清除炎症、修复损害肝细胞的作用。清开灵注射液在处理肝癌化疗栓塞后综合征方面有肯定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9]。
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清开灵注射液为纯中药复方制剂,经现代最新科学方法精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功能,静脉注射还可促进肝细胞代谢,改善肝功能,降低胆红素。根据临床使用观察无一例出现副作用,使用方便,可明显缩短疗程,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10]。
还可举出多种病历,如:胰腺炎、腮腺炎、扁桃体炎、麻疹、银屑病等[11~15]。由此可见,清开灵不失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瑰宝。
利用现有技术得到的多种口服剂型,由于制备技术等原因,服用后存在着起效慢、溶散时限长、溶出度低、吸收较差、肝肠首过效应和生物利用度较低等问题。
注射液的起效速度和生物利用度虽然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但极易引起毒性或过敏反应等毒副作用,从而影响着药效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关于清开灵的过敏反应问题,国内各种相关杂志多有报道。现摘引杨金玉所著《清开灵注射液的变态反应分析》一文为证:
1.清开灵注射液的各种变态反应
1.1皮肤过敏反应
1.1.1皮疹:苏保谦报道使用清开灵注射液426例中,有9例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11%,其中皮疹6例,一般在滴注30min内出现粟粒样鲜红色丘疹为主,分布遍及全身,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孟凡玲亦报道丘疹1例。
1.1.2荨麻疹:丁亚军报道不良反应中1例在静滴清开灵,20分钟后,皮肤瘙痒,周身见鲜红色荨麻疹。
1.1.3剥脱性皮炎:陈庆梅等报道1例用本药20min后患者耳后出现水泡,并出现高热、寒战,病情继续加重,全身呈片状脱落,经治疗3周后创面愈合。张艳宁亦报道1例静滴该药后约4h,自觉上肢关节部皮肤瘙痒,继后头、背、下肢、足关节等部位瘙痒,停用该药观察皮肤表面无明显皮疹,10d后全身出现落屑现象,20d后脱皮。
1.1.4皮下坏死:孙韦兰等报道1例18个月患儿输注本品1h发现液体稍有外渗,局部发红,但滴注通畅,次日晨发现外渗部位皮肤发青、发紫,并仍有渗液、脱皮。经会诊为药物外渗致皮下组织坏死溃烂。
1.1.5严重过敏反应:朱志义报道1例静滴本品约2min,患者连续喷嚏,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皮肤潮红,周身见红色细小丘疹,面色苍白,唇绀,出冷汗。
1.2过敏性休克与死亡
1.2.1过敏性休克:李胜利等人报道1例8岁患儿滴入本品后全身突然出现大片风团状皮疹,面部为甚,瘙痒剧烈,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口唇发紫,血压8/4Kpa,两肺布满哮呜音。田桂英亦报道1例3.5岁患儿静滴约10min出现过敏性休克。而齐文升报道1例静滴该药后,患者自觉全身不适,出现寒战、高热(41.2℃),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等休克症状,出现呼吸衰竭与肝肾功能异常等。
1.2.2过敏性休克死亡:于淑兰报道1例老年患者给予本品致第5天下午滴入约10min时,患者突然呼吸困难,面部紫绀,全身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直至测不到,立即停药,经抢救无效死亡。张晓晕等人报道2例给予清开灵注射液出现过敏休克致死亡。
1.3哮喘:叶晗报道1例静滴本品15min后,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哮喘、呼吸困难。另有报道当本品输入时出现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1.4喉阻塞与水肿:陈少茹等报道1例静滴本品8min后,患者咽部出现发痒、发紫、呼吸困难。经对症处理,10min后喉阻塞症状消失。另有报道给药30min,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说不出话,考虑药物过敏致喉头水肿。
1.5发热与药物热:贾义星等报道2例静滴本品后30-60min发冷、发热,体温升至39.5℃以上。苏保谦报道过敏反应中发热3例,体温达38.8℃。丁亚军报道1例滴至20min时,患者出现不适,先是胸闷,继之发冷、发热、体温升至39.5℃,而邓少玲报道某者在第2次静滴本品约6min时,出现寒战、高热(39.5℃),并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1.6急性肾功能衰竭:关铭华报道1例静滴该药3h后,先出现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并出现全身出血性皮疹。  给予升压药后,血压恢复正常,但出现无尿两天,血BUN.Gr急剧升高,B超显示双肾实质弥漫性病变,可能为清开灵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1.7精神症状:杨官成报道3例患者应用本品过程中出现幻觉、烦躁、胡言乱语等精神症状,均于停药后次日症状减轻或消失[16]。
由此可见,现有清开灵剂型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尚有必要寻求更实用更理想的用于临床、家庭的新剂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向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提供一种生物利用度高,快速释药,快速显效,毒副作用更小,且使用携带方便的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可按照下面的配方和比例配制,再通过专用设备以及适当的工艺条件进行制备,即可得到本发明所涉及的清开灵滴丸:
[配方和比例]
胆酸0.88%,脱氧胆酸1%,黄芩苷1.35%,水牛角粉6.72%,栀子6.72%,珍珠母粉13.44%,金银花16.13%,板兰根53.76%。
基质:分子量大于2000的聚乙二醇、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单硬脂酸甘油脂、虫胶、聚氧乙烯单硬脂酸脂、聚醚、羧甲基淀粉钠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相混合而成。
[制备工艺]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P.586清开灵口服液或国家药品标准第十六至二十六册P.719,(1999)国药标字Z-43号清开灵颗粒的制备方法,将各中药材进行提取制备,得到混合液后,将混合液浓缩成稠膏(或制成干粉);
二.将通过第一步所得稠膏或干粉按照重量份计,以1∶(1~8)的比例与选择确定的基质(基质可以选用分子量大于2000的聚乙二醇、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单硬脂酸甘油脂、虫胶、聚氧乙烯单硬脂酸脂、聚醚、羧甲基淀粉钠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中的几种混合使用)混合均匀后,置于化料罐内边搅拌边加热直至熔融;
三.采用自制的滴丸机或专用的滴丸设备(如天津河北工业大学机床厂生产的WD8-1型全自动中药滴丸机),并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保持在(50~100)℃,并使冷凝柱内冷凝液的温度梯度为(40~10)→(5~-15)℃(即冷凝柱上部温度为(40~10)℃,底部温度为(5~-15)℃;
四.待滴丸机滴头和冷凝柱内冷凝液的温度已经分别稳定处于第三步所要求的温度状态时,将化好的原料通过滴丸机的滴头,以适当的速度滴入冷凝液中。冷凝剂可以是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植物油、乙醇中的任意一种;
五.由滴丸机的出口将收缩成型的滴丸取出,去掉表面的冷凝液,干燥即得。
[有益效果]    清开灵配方是安宫牛黄丸的化裁方,对于中风以及脑血管类疾病、外感邪热、热入营血、持续高热不退,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以及某些肝病,均有明显而确切的疗效。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应用中,清开灵用于临床的治疗用途还在不断的被挖掘出来。在今年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公布的八种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中成药中,清开灵注射液被列为首选。同时在全国各大报刊推荐的部分抗非典药物中,清开灵制剂也被一致推荐为具有确切疗效治疗药物。
然而利用现有技术得到的清开灵的多种剂型,由于制备技术或给药途径等原因,都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如口服的各种剂型,服用后存在着起效慢、溶散时限长、溶出度低、吸收较差、肝肠首过效应和生物利用度较低等问题,从而影响着药效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
清开灵注射液的起效速度和生物利用度虽然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但清开灵注射液在临床上极易引起毒性或过敏反应等毒副作用,致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又增加了新的危险性,并带来更多的痛苦,甚至有致人死亡的病例,对此国内的有关杂志多有报道[16]。
除此而外,清开灵注射液与多种药物都存在着配伍禁忌的问题。据李晓红报导:清开灵与硫酸阿米卡星存在配伍禁忌[17];赵秀丽报道:盐酸氯丙嗪注射液与清开灵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18];阎桂玲报道:清开灵注射液与小诺新霉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19]。
由于这些缺陷,使得现有清开灵各种制剂的应用受到严重的制约。由此可见,尚有必要寻求一种对临床、家庭更为实用和理想的清开灵的新剂型。
本发明所涉及的清开灵滴丸,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与药物形成固体分散体系的原理,药物主要以分子、胶体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使药物的总表面增大且基质为亲水性,对药物具有润湿作用,因而使药物溶解和吸收加快,吸收完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发挥高效、速效作用。
与片剂、胶囊的给药方式相比,存在着本质区别。清开灵滴丸可口服和舌下给药。尤其舌下含化给药,能使药物有效成分与粘膜表面充分接触,通过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而可不经胃肠道和肝脏而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有效地避免了首过效应,从而具有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用药方便等特点。
不仅如此,本滴丸还从根本上克服了清开灵注射液极易引起过敏的缺陷,在保持其优良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了临床和家庭使用中易产生多种过敏和副作用的危险,使得这一具有确切治疗效果的优秀中药品种能够更好的为最广大的患者服务。
另外本制剂是把经过提取的原料与基质混合后加热并熔融成液态,再滴入冷凝液中经过骤冷,使药物均匀分散在基质的晶格中直接凝固而成的,整个制备过程全部在液态下密闭进行,无粉尘污染,不易受晶型的影响,因此不易水解和氧化,从而保证了药品的质量,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
同时制备滴丸的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采用专用设备后,能大大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了劳动强度低。
据有关报道,清开灵滴丸在临床上已进行了一定的疗效和毒性验证,现摘引如下:本临床观察结果,清开灵滴丸总有效率较胶囊明显提高,起效和达峰时间提前,说明清开灵滴丸是一高效速效药物。清开灵滴丸在临床观察使用中,未发现对心、肝、肾等器官有明显毒副作用,故认为该药是一种疗效可靠、安全、使用方便值得推广的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药物[20]。
[具体实施方式]    实现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例如下:
一.按照制备工艺第一条,将混合液浓缩,制成干粉;
二.将通过第一步提取得到的稠膏,按照重量份计,以1∶3的比例基质相混合(本实例基质选用聚乙二醇6000),置于化料罐内边搅拌边加热直至熔融;
三.采用自制的滴丸机,并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保持在85±2℃,并使冷凝液的温度梯度为(20→-5)℃(即冷凝柱上部温度为20℃,底部温度为-5℃);
四.待滴丸机滴头和冷凝柱内冷凝液的温度已经分别稳定处于第三步所要求的温度状态,将化好的原料加入滴丸机的储料罐,通过滴丸机的滴头滴入冷凝液中(本例中冷凝液选用甲基硅油);
五.由滴丸机的出口将收缩成型的滴丸取出,去掉表面的冷凝液,干燥即得。
实例一    选择不同基质进行组方的实验
实验设计:为了观察提取后的稠膏与不同基质进行组方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分别以聚乙二醇6000(分子量为6000)、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单硬脂酸甘油脂、虫胶、聚氧乙烯单硬脂酸脂、聚醚、羧甲基淀粉钠等基质与经过提取的稠膏以1∶3的比例均匀混合,其它均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所给出的条件,即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各组配制好的原辅料分别加热至熔融状态,置入自制的滴丸机,并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保持在85±2℃,并使冷凝液的温度梯度为(20→-5)℃(即冷凝柱上部温度为20℃,底部温度为-5℃),选择甲基硅油作为冷凝剂,再按照前面[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分别进行制备,可以得到9个稠膏与不同基质的配比试验。
由试验结果得知:当选择不同的基质时,对圆整率、丸重差异和硬度等指标影响较大,而溶散时限所受影响不等。选择聚乙二醇6000(分子量为6000)作为基质,圆整率达到95%,丸重差异<10%,硬度达到了(+++),溶散时限<30min。
实例二    稠膏与基质不同配比的实验
实验设计:为了观察稠膏与基质的不同配比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选择聚乙二醇6000(分子量为6000)作为基质,分别以(1∶1)~(1∶8)的比例将经过提取的稠膏与所选基质混合均匀,其它均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给出的条件,即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混合好的原辅料分别加热至熔融状态,置入自制的滴丸机,并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保持在85±2℃,并使冷凝液的温度梯度为(20→-5)℃(即冷凝柱上部温度为20℃,底部温度为-5℃),选择甲基硅油作为冷凝剂,再按照前面[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分别进行制备,可以得到8个不同配比的实验。
由试验结果得知:选择聚乙二醇6000(分子量为6000)作为基质,以不同的配比与经过提取的稠膏混合,当原料与基质的混合比例为1∶3时,圆整率指标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而其它指标所受影响较小,只有硬度指标当原料与基质的混合比例低于1∶3时出现明显下降。混合比例为1∶3时,圆整率达到94%,丸重差异<10%,硬度达到了(+++),溶散时限<30min。
实例三    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滴头温度的实验
实验设计:为了观察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滴头温度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混合好的稠膏与基质的混合物加热至熔融状态,置入自制的滴丸机,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分别保持在(50,60,70,80,90,100)±2℃,并使冷凝液的温度梯度为(20→-5)℃(即冷凝柱上部温度为20℃,底部温度为-5℃),其它均按照[最佳实施方案]中的所给出的条件,基质选用聚乙二醇6000(分子量为6000),与经过提取的稠膏以1∶3的比例相混合,选择甲基硅油作为冷凝剂,按照前面[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分别进行制备,可以得到不同的6个实验。
由试验结果得知:当选择不同的滴头温度时,对圆整率、丸重差异和硬度指标影响较大,对溶散时限无明显影响。而温度在(80~90)之间时,圆整率达到96%,丸重差异<10%,硬度达到了(+++),溶散时限<30min。
实例四    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冷凝液的实验
实验设计:为了观察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冷凝液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分别以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植物油、乙醇作为冷凝液,其它均按照[最佳实施方案]中的所给出的条件,基质选用聚乙二醇6000(分子量为6000),与经过提取的稠膏以1∶3的比例相混合,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混合好的原辅料分别加热至熔融状态,置入自制的滴丸机,并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保持在85±2℃,并使冷凝液的温度梯度为(20→-5)℃(即冷凝柱上部温度为20℃,底部温度为-5℃),再按照前面[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分别进行制备,可以得到4个不同的实验。
由试验结果得知:当选择不同的冷凝液时,对圆整率指标影响较大,而对溶散时限、丸重差异和硬度等指标无明显影响。四种冷凝液中,以甲基硅油为最优,圆整率达到97%,丸重差异<10%,硬度达到了(+++),溶散时限<30min。
实例五    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冷凝液温度的实验
实验设计:为了观察制备过程中选择不同冷凝剂温度对本发明所涉及产品的影响,选用聚乙二醇6000(分子量为6000)作为基质,与经过提取的稠膏以1∶3的比例相混合,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将混合好的原辅料分别加热至熔融状态,置入自制的滴丸机,并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保持在85±2℃,并使冷凝液的温度梯度分别为(20→-5,30→-10,40→-15)℃(即冷凝柱上部温度分别为20,30,40℃,底部温度为-5,-10,-15℃),选择甲基硅油作为冷凝剂,再按照前面[具体实施方式]所给出的工艺分别进行制备,可以得到3个不同的实验。
由试验结果得知:当选择不同的冷凝剂温度时,对圆整率指标略有影响,而对溶散时限、丸重差异和硬度等指标则无明显影响。冷凝液的温度梯度保持在20→-5℃,圆整率达到94%,丸重差异<10%,硬度达到了(+++),溶散时限<30min。(注:表中的硬度:+++=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部分参考资料如下:
1.吕丽华.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1-12(4)P.25-26
2.王化珍.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医药论坛杂志2003,5-24(9)P.14-16
3.2003.5.23.中国中医药报第一版;
4.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非典型肺炎中医诊治初步意见》.中国中医药报2003.5.21.;
5.黄修玲,郑丽.清开灵治疗中风后遗症.光明中医2003,4-18(107)
6.吕希玉,孔荣,王家风.清开灵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高热、昏迷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9-10(3)P.4-6
7.杨贯民,姚廷清.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研究.中国基层医药2003;9-10(9)P.913-914
8.张晓琼,杨廷辉,罗琼.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高热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2;12-11(6)P.463-464
9.罗海英,吴万垠,卢君仁,徐凯,刘伟胜,朱迪盈,李柳宁.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后综合征.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6-18(2)P.130-133
10.李甘叶,刘波.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临床研究2001,10(20)P.1955-1956
11.覃小兰,张北平,刘旭生.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83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9-24(5)P.70-71
12.李春莲,庞秀英,王宏伟.清开灵治疗流行性腮腺炎75例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Jul-12(13)P.1400
13.郑宝钗,陈赛斌.清开灵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7)P.614
14.尤立平,白彦萍,杨顶权,刘艳.38例成人麻疹临床证候分析及清开灵口服液疗效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26(1)P.77-78
15.贾丽梅,张晓忠.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银屑病71例临床观察.黑龙江医学2001,25(9)P.686
16.杨金玉.清开灵注射液的变态反应分析.中国新医药2003,1P.66-67
 17.李晓红,张伟.清开灵与硫酸阿米卡星存在配伍禁忌.南方护理学报2003,4-10(2)P.62
18.赵秀丽,李敏.盐酸氯丙嗪注射液与清开灵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2)P56
19.阎桂玲,王兰英.清开灵注射液与小诺新霉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齐鲁护理杂志2003,5-9(5)P.328
20.李臻,王珍虎,边立荣,邸晓鹿,彭诗东.清开灵滴丸治疗感冒临床疗效研究.内蒙古医学杂志2002,34(1)P.18-20

Claims (8)

1.一种清开灵滴丸,其特征在于:该滴丸是把清开灵口服液或清开灵颗粒剂在提取制备过程中所得到的稠膏或干粉,与所选定的基质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经过特定的工艺制备而成;基质可以用分子量大于2000的聚乙二醇、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胶、聚氧乙烯单硬脂酸脂、聚醚、羧甲基淀粉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相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开灵滴丸,其特征在于:稠膏或干粉与所述基质的配比以重量份计为1∶(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开灵滴丸,其特征在于:稠膏或干粉与所述基质的配比更为优选的范围是1∶(3~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开灵滴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及的基质中,更为优选的是分子量在4000至10000的聚乙二醇。
5.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清开灵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P.586清开灵口服液或国家药品标准第十六至二十六册P.719,(1999)国药标字Z-43号清开灵颗粒的制备方法,将各中药材进行提取制备,得到混合液后,将混合液浓缩成稠膏(或制成干粉);
二.将通过第一步所得稠膏或干粉按照重量份计,以1∶(1~8)的比例与选择确定的基质(基质可以选用分子量大于2000的聚乙二醇、硬脂酸、硬脂酸钠、甘油明胶、单硬脂酸甘油脂、虫胶、聚氧乙烯单硬脂酸脂、聚醚、羧甲基淀粉钠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中的几种混合使用)混合均匀后,置于化料罐内边搅拌边加热直至熔融;
三.采用自制的滴丸机或专用的滴丸设备(如天津河北工业大学机床厂生产的WD8-1型全自动中药滴丸机),并调整滴丸机的温度控制系统,使滴丸机的滴头温度保持在(50~100)℃,并使冷凝柱内冷凝液的温度梯度为(40~10)→(5~-15)℃(即冷凝柱上部温度为(40~10)℃,底部温度为(5~-15)℃;
四.待滴丸机滴头和冷凝柱内冷凝液的温度已经分别稳定处于第三步所要求的温度状态时,将化好的原料通过滴丸机的滴头,以适当的速度滴入冷凝液中。冷凝液可以是液体石蜡、甲基硅油、植物油、乙醇中的任意一种;
五.由滴丸机的出口将收缩成型的滴丸取出,去掉表面的冷凝液,干燥即得。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制备方法的步骤3,其特征在于:滴制过程中滴丸机滴头的温度更优选的范围是(70~95)℃。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制备方法的步骤3,其特征在于:滴制过程中冷凝液的温度梯度更优选的范围是(20→-5)℃。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制备方法的步骤4,其特征在于:滴制过程中冷凝液的最佳选择是甲基硅油。
CNA2003101150101A 2003-07-24 2003-11-19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5245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3101150101A CN1524571A (zh) 2003-07-24 2003-11-19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3146139.5 2003-07-24
CN03146139 2003-07-24
CNA2003101150101A CN1524571A (zh) 2003-07-24 2003-11-19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4571A true CN1524571A (zh) 2004-09-01

Family

ID=34314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3101150101A Pending CN1524571A (zh) 2003-07-24 2003-11-19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52457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9430B (zh) * 2006-06-30 2010-08-11 曲韵智 大规格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54581A (zh) * 2022-08-04 2022-09-16 北京绿源求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9430B (zh) * 2006-06-30 2010-08-11 曲韵智 大规格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54581A (zh) * 2022-08-04 2022-09-16 北京绿源求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CN115054581B (zh) * 2022-08-04 2022-11-01 北京绿源求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8501B (zh) 一种治疗甲亢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840151A (zh) 活血化瘀镇痛止痛纯中药制剂
CN1768812A (zh) 一种用于除湿止痒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544042A (zh) 六味地黄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57942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78811B (zh) 一种治疗皮肤溃疡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524571A (zh) 一种清开灵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87721A (zh) 一种治疗关节炎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巴布膏制剂和制备方法
CN101297954B (zh) 治疗咳嗽的敷脐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634476A (zh) 麻杏止咳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29978B (zh)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9015390B (zh) 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
CN1857531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药制剂处方、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899385A (zh) 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药复方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以及应用
CN105169001A (zh) 一种用于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药组合物
CN1634509A (zh) 一种治疗疼痛的伊痛舒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269515C (zh) 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组合物、外贴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94941B (zh) 治疗喉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0376257C (zh) 一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
CN1686271A (zh) 一种药物组合物
CN103007161B (zh) 一种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外用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307976C (zh) 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病的舒胸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795893A (zh) 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843419A (zh) 一种治疗皮肤病的外用中药组合物
CN1569172A (zh) 治疗冠心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