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015390B - 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015390B
CN119015390B CN202411515068.3A CN202411515068A CN119015390B CN 119015390 B CN119015390 B CN 119015390B CN 202411515068 A CN202411515068 A CN 202411515068A CN 119015390 B CN119015390 B CN 1190153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arts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s
coug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15150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9015390A (zh
Inventor
喻强强
鲍梦婕
薛汉荣
樊浩
余建玮
胡展望
叶超
孙朋
向双娣
余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 filed Critical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241151506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90153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9015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015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015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015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中药脐贴由如下中药组合物制成:麻黄7‑9重量份、细辛1.3‑1.7重量份、生姜7‑9重量份、锁阳1.7‑2.3重量份、法半夏7‑9重量份、紫菀7‑9重量份、款冬花7‑9重量份、乌梅8.7‑11.3重量份、百部7‑9重量份、岩白菜7‑9重量份、僵蚕4.3‑5.7重量份、地龙4.3‑5.7重量份,矮地茶17.5‑22.5重量份、五倍子2.6‑3.4重量份、五味子2.6‑3.4重量份、白前4.3‑5.7重量份、桔梗5.2‑6.8重量份、桑白皮7‑9重量份、甘草5.2‑6.8重量份和王不留行7‑9重量份。本发明的中药脐贴以充足肾阳为根本兼顾温宣理肺为表,进行内外同调,对慢性咳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病,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咳嗽病程>8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但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咳嗽不仅是一些疾病的持续症状,也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病理生理学的疾病,即表现在呼吸道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高敏感性。在治疗上,西医学根据慢性咳嗽的不同病因会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镇咳药或抗组胺类等药物治疗,或者使用远离过敏源等非药物疗法,但临床长期疗效均不佳,也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中医学上并无慢性咳嗽病名,现多将其归入“咳嗽”、“久咳”等范畴。中医治疗慢性咳嗽即“顽咳”的经验丰富,方式多样,注重辨证施治和个体化诊疗,在控制咳嗽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独具优势。
目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的相关技术如中国专利申请CN118021925A公开了一种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为汤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颗粒,其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寒饮伏肺为主要病机,兼有风邪内扰、津伤内热等,以苓甘五味姜辛汤、过敏煎等中医经典方剂加减组合而成,通过温肺化饮、疏风散寒、滋阴清热来达到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的目的。中国专利申请CN118078947A公开了一种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嗽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为一种水煎剂或口服颗粒剂,其主要针对因咳致虚,因虚更咳,久咳、顽咳必伤肺旧久肺气耗散等问题,采用青果炭、乌梅炭、山药等三药酸涩以收敛肺气以协助药敛肺止咳。中国专利申请CN117427132A为一种治疗犬久咳顽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其为口服制剂,以煨葛根粉、白屈菜、土茯苓、苘麻子等配伍,以疏肝为根本,兼顾补肾健脾,辅以除湿排邪达到止咳效果。中国专利申请CN115554382A为一种治疗痰饮久伏型慢性咳嗽的中药组合物,从温化痰饮,止咳平喘,祛风通腑等方面达到治疗效果。然而,上述方案均属于口服制剂,口服制剂存在用药便利性差(水煎剂需要水煎后使用)、首过效应影响了药效、服药对消化系统带来一定负担等问题。此外,由于某些中药本身具有较强的药性或味道较为苦涩,可能会影响人(尤其是低龄患者)的味觉和食欲以及服药依从性。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以麻黄、细辛、生姜、法半夏、紫菀等等制成脐贴膏,以充足肾阳为根本兼顾温宣理肺为表,进行内外同调,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并采用肚脐给药,解决了口服给药用药便利性差、首过效应影响药效和对消化系统带来负面影响等问题,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用药疗效。
(二)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其由如下组成的中药组合物所制成:麻黄7-9重量份、细辛1.3-1.7重量份、生姜7-9重量份、锁阳1.7-2.3重量份、法半夏7-9重量份、紫菀7-9重量份、款冬花7-9重量份、乌梅8.7-11.3重量份、百部7-9重量份、岩白菜7-9重量份、僵蚕4.3-5.7重量份、地龙4.3-5.7重量份,矮地茶17.5-22.5重量份、五倍子2.6-3.4重量份、五味子2.6-3.4重量份、白前4.3-5.7重量份、桔梗5.2-6.8重量份、桑白皮7-9重量份、甘草5.2-6.8重量份和王不留行7-9重量份。
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所述中药组合物的组成为:麻黄8重量份、细辛1.5重量份、生姜8重量份、锁阳2重量份、法半夏8重量份、紫菀8重量份、款冬花8重量份、乌梅10重量份、百部8重量份、岩白菜8重量份、僵蚕5重量份、地龙5重量份,矮地茶20重量份、五倍子3重量份、五味子3重量份、白前5重量份、桔梗6重量份、桑白皮8重量份、甘草6重量份和王不留行8重量份。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上述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S1、将中药组合物打粉,所述中药组合物的组成为:麻黄7-9重量份、细辛1.3-1.7重量份、生姜7-9重量份、锁阳1.7-2.3重量份、法半夏7-9重量份、紫菀7-9重量份、款冬花7-9重量份、乌梅8.7-11.3重量份、百部7-9重量份、岩白菜7-9重量份、僵蚕4.3-5.7重量份、地龙4.3-5.7重量份,矮地茶17.5-22.5重量份、五倍子2.6-3.4重量份、五味子2.6-3.4重量份、白前4.3-5.7重量份、桔梗5.2-6.8重量份、桑白皮7-9重量份、甘草5.2-6.8重量份和王不留行7-9重量份;
S2、煎煮:将除王不留行之外的其余药粉放到砂锅中,加入6-10倍水煎煮,先武火煮沸6-8min后改文火煎煮25-35min,煎煮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防糊底,使其均匀受热,得到煎煮液(含药粉);
S3、低温蒸馏:使用旋转蒸发仪将S2的煎煮液在60-70℃下低温蒸馏,蒸发多余水分,得到含水量200%±5%的糊状药液(含药粉渣和浸膏),向糊状药液中加入王不留行药粉,搅拌均匀,得到糊状药膏;
S4、赋形:将蜂蜡烊化,与糊状药膏按照质量比2.9-3.1:1的比例缓慢加入,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塑形,得到中药脐贴。
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1中,所述中药组合物的组成为:麻黄8重量份、细辛1.5重量份、生姜8重量份、锁阳2重量份、法半夏8重量份、紫菀8重量份、款冬花8重量份、乌梅10重量份、百部8重量份、岩白菜8重量份、僵蚕5重量份、地龙5重量份,矮地茶20重量份、五倍子3重量份、五味子3重量份、白前5重量份、桔梗6重量份、桑白皮8重量份、甘草6重量份和王不留行8重量份。
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1中,王不留行打粉过80目筛,其余药材均打粉过40目筛备用。
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2中,加入8倍水煎煮,先武火煮沸6-8min后改文火煎煮30min。
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3中,使用旋转蒸发仪将S2的煎煮液在60-65℃下低温蒸馏。
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4中,烊化的蜂蜡与糊状药膏按照质量比3:1混合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S4中,所述模具为扁平模具,模具底部设有衬布,衬布为圆形或方形;蜂蜡与糊状药膏搅拌均匀后倒至衬布的中间,经冷却得到中药脐贴;或者,所述模具为球状模具,蜂蜡与糊状药膏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得到填脐丸,填脐丸配合粘性衬布使用。
衬布为无纺布、棉布、医用胶带、水凝胶基质片、硅胶片中的一种或多种。衬布上的胶粘层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聚异丁烯胶粘剂或硅胶胶粘剂中的任一种,也可使用压敏胶(通过轻压来实现粘合),压敏胶可为丙烯酸酯、硅胶和橡胶基胶粘剂。
(三)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其治则为:以充足肾阳为根本,兼顾温宣理肺为表,进行内外同调,肺肾并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体现了中医“金水相生”的观点。
2、脐为元气所汇聚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部位所具有的微循环网,脐下腹膜具备了超级丰富的、密集的静脉网,浅部为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之间相吻合;深部为腹壁上下静脉相吻合链接。腹下动脉分支大部分也通过脐部周围,现代医学认为:药物在脐部皮肤渗透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和(或)腹下动脉的大部分分支而透入到体循环,所以经过脐部皮肤给药吸收比其它部位给药药效较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吸收快。
因此,本发明治疗慢性咳嗽的药物是采用肚脐给药,解决了口服给药用药便利性差、首过效应影响药效和对消化系统带来负面影响等问题,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用药疗效;此外肚脐距离腰肾较近,慢性咳嗽日久及肾,药效成分快速进入腹下动脉,不仅可以较快地达到温补肾阳,激发肾气,以增强纳气之功;又肺属金,肾属水,肾精旺盛可滋养肺卫,应“金水相生”之意。锁阳具有温阳补肺之功效,在补阳基础上补肺阳气,使助麻黄疏散风寒邪气。
本发明采用外贴脐部作为治疗手段,对低龄慢性咳嗽患者较友好,脐部给药渗透性好,生物利用度高,温阳肾气之功更明显,避免了传统中西药给药方式的依赖性和成瘾性,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也避免了使用口服中药带来吃药不便利、药物损失、口感和气味影响患者食欲和对肠胃等消化道带来一定负担等问题。
3、本发明在制备所述中药脐贴时,先将药材先打粉,后煎煮,使得药物混合程度更高,煎煮时受热更加均匀,成型后更加细腻;接着采用低温蒸馏技术,避免高温加热后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保留药效的同时,蒸馏掉多余水份得到糊状药液;接着向糊状药液中加王不留行,王不留行为走窜之品,打成细粉后更均匀,有助于药效扩散;最后使用蜂蜡赋形,避免了传统赋形剂的毒性,且蜂蜡为脂类,与皮肤更加亲和无刺激,且蜂蜡本身具有杀菌的作用,可以使得药物长时间保存,又因蜂蜡熔点较低,敷于脐部后,封闭内环境使得温度较肤温高,而此温度可使蜂蜡形态发生改变,更好的于人体贴合。
4、本发明的药脐贴,其药材组成、制备工艺均不涉及毒性药材或辅料,也不涉及铅丹成分,药物成分安全;且所述药物为外用药,进一步提高用药安全性,符合慢性咳嗽患者久咳成疾,需长期用药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申请人认为,肾藏精主纳气,为气之根,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足,阳气充盛则伏痰不生,呼吸顺畅;肾阳不足,失去温煦,纳气无权以及水液代谢障碍则痰液滋生,则咳嗽经久不愈。故慢性咳嗽多内外同调,治疗应重在肺肾。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其治则为:以充足肾阳为根本兼顾温宣理肺为表,进行内外同调,肺肾并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体现了中医“金水相生”的观点。
本发明的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其由如下组成的中药组合物所制成:麻黄7-9重量份、细辛1.3-1.7重量份、生姜7-9重量份、锁阳1.7-2.3重量份、法半夏7-9重量份、紫菀7-9重量份、款冬花7-9重量份、乌梅8.7-11.3重量份、百部7-9重量份、岩白菜7-9重量份、僵蚕4.3-5.7重量份、地龙4.3-5.7重量份,矮地茶17.5-22.5重量份、五倍子2.6-3.4重量份、五味子2.6-3.4重量份、白前4.3-5.7重量份、桔梗5.2-6.8重量份、桑白皮7-9重量份、甘草5.2-6.8重量份和王不留行7-9重量份。
上述中药组合物中,麻黄、细辛为君药,君药以解除表邪。
上述中药组合物中,生姜、法半夏为臣药,将细辛与生姜及法半夏三药合用,可温内阳,鼓肾阳,纳气降逆,与君药内外相应。
上述中药组合物中,紫菀、款冬花、乌梅、百部、岩白菜、桑白皮、矮地茶、五倍子、五味子、白前、锁阳为佐药,协助君臣温宣理肺,止咳化痰。佐药中五倍子、五味子具有滋肾的功效,肺肾同调,收敛兼具补纳,尤适于肺虚久咳。前述佐药辅助以锁阳,用于阳虚且外感咳嗽,达到温阳补肺(补阳基础上补肺阳气),使助麻黄疏散风寒邪气;少量锁阳可避免加重体内的火热状况。
上述中药组合物中,僵蚕、地龙、桔梗、王不留行、甘草为使药,宣肺通经,助药归经,调和诸药,缓和药性,减少直接接触对皮肤的刺激性和引发过敏等问题(如细辛含有的挥发油,生姜的姜辣素成分对于部分人群来说可能是刺激性的,五倍子酸性强)。王不留行为使药,为走窜之品,有助于药效成分经肚脐进行腹下动脉快速扩散。
在本发明的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中各药材发挥的功效如下: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细辛:解表散寒、温化肺脏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能鼓动肾中真阳之气,配合生姜温通内里之寒饮。
生姜:发汗解表,祛风散寒,辛散温通。
法半夏:与生姜两者相合,温阳散寒、化浊燥湿,有补其阳之不足,寒浊内盛,痰湿内蕴之效。两者皆为辛温降逆之品,且生姜可制半夏之毒,使降逆止呕之功效更著而安全。
紫苑、款冬花:《本经疏证》中所说,“凡治咳逆久咳,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紫菀味甘苦辛,能润能泻,温而不燥,偏于润肺下气、化痰开郁,款冬花味辛,温而不燥,偏于镇咳下气、润肺祛痰。紫苑与款冬花两药合用,使痰得化,咳得止,尤其适用于虚寒久嗽。
乌梅可调节肝之疏泄,以畅全身气机,具有润肺镇咳,生津收敛之功,又配合百部、紫菀、桔梗、桑白皮通过调肺气之升降而止咳;加僵蚕以解痉止咳化痰;再入矮地茶使得肝、肺同调,气机得畅,咳得止,痰得化;再辅以地龙,通经活络,清肺平喘,使得气机通畅,药效得助。
五倍子与五味子两者均具有敛肺止咳功效。而五倍子重在敛肺,五味子则还具有滋肾的功效,肺肾同调,收敛兼具补纳,尤适于肺虚久咳。
锁阳具有温阳补肺,使助麻黄疏散风寒邪气。慢性咳嗽日久及肾,加入锁阳可温补肾阳,激发肾气,以增强纳气之功,又肺属金,肾属水,肾精旺盛可滋养肺卫,应“金水相生”之意。
岩白菜具有滋补强壮,止咳止血之功,可增强主要补虚止咳之功。
白前性微温,不燥,因此善于祛痰止咳,为肺之咳喘之要药,且以痰多为宜,配合半夏、紫苏等温肺、化痰、止咳的药物联合。甘草本身既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作用,又兼具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止功,王不留行通经活络,促进药物吸收。
以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制备方法如下:
(1)药材准备:麻黄80g、细辛15g、生姜80g、锁阳20g、法半夏80g、紫菀80g、款冬花80g、乌梅100g、百部80g、岩白菜80g、僵蚕50g、地龙50g,矮地茶200g、五倍子30g、五味子30g、白前50g、桔梗60g、桑白皮80g、甘草60g和王不留行80g。王不留行打粉过80目筛,其余药材均打粉过40目筛备用。
(2)煎煮:将除王不留行之外的其余药粉放到砂锅中,加入8倍水煎煮,先武火煮沸8min后改文火煎煮30min,煎煮过程中用竹铲不断搅拌以防糊底,使其均匀受热,不过滤,得到含药粉的煎煮液。
(3)低温蒸馏:使用旋转蒸发仪将煎煮液在65℃下低温蒸馏,蒸发多余水分,得到含水量200%的糊状药液(含药粉渣和浸膏),向糊状药液中加入王不留行药粉,搅拌均匀,得到糊状药膏。
(4)赋形:将蜂蜡烊化,与糊状药膏按照质量比3:1的比例缓慢加入,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塑形。模具为球状模具,蜂蜡与糊状药膏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得到直径约1.3-1.4cm的填脐丸,配合一张四周边缘涂有胶粘剂的无纺布衬布进行使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药材准备:麻黄84g、细辛16g、生姜84g、锁阳22g、法半夏84g、紫菀84g、款冬花84g、乌梅106g、百部84g、岩白菜84g、僵蚕52g、地龙52g,矮地茶210g、五倍子32g、五味子32g、白前52g、桔梗65g、桑白皮84g、甘草65g和王不留行84g。中药脐贴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1
本对比例制备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时,在使用的中药组合物中去掉“五倍子、五味子和锁阳”等三种药材,制备过程参见实施例1。
临床试验
(一)研究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126例慢性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主动退出1例,依从性差2例,共脱落3例,最终39例完成试验;试验组失访3例,依从性差1例,共脱落4例,最终38例完成试验;对比组失访2例,主动退出1例,依从性差1例,共脱落4例,最终38例完成试验。
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考《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中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咳嗽为主要症状或唯一症状;病程≥8周;CT或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
中医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ZYYXH/T4-2008》中的诊断标准:咳嗽,咯痰或无痰;病程≥8周;由外感反复发作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可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3、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慢性咳嗽患者;符合中医辨病属于慢性咳嗽的患者;年龄在18岁-80岁之间且无严重基础病,对本研究设计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均耐受者;自愿参加此次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排除标准
经检查证实患有心脑血管、肺、肝、肾、内分泌等重大疾病患者;急性及亚急性咳嗽患者;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炎、肺结核、哮喘等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患者;过敏体质、药物过敏或皮肤敏感者;有腹部手术史者;穴位对应部位皮肤有溃疡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患有精神异常、认知障碍等疾病;正在参与其他试验或研究者。
5、剔除标准
不符合标准而被误纳入者;统计或评价资料数据缺失、错漏影响疗效评定者;试验期间出现影响治疗的其他疾病;实验期间进行其它治疗干预者;试验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试验期间出现严重的其它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有可能发生危险事件者。
6、脱落标准
受试者依从性欠佳,未严格按规定治疗,影响疗效评定者;自行退出研究者;失访者。
7、干预措施
对照组:复方甲氧那明胶囊(上海三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669)口服,每日3次,每次2粒,治疗4周。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实施例1的脐贴进行治疗,1贴/次,1次/天,贴敷时间为每天8小时以上,治疗4周。
对比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对比例1的贴进行治疗,1贴/次,1次/天,贴敷时间为每天8小时以上,治疗4周。
三组以2周为1疗程,治疗共2疗程。
8、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制定:将咳嗽作为主症根据无、轻、中、重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从低到高分别为0、2、4、6分。将咯痰、咽痒、胸闷三个次症根据无、轻、中、重评为0、1、2、3分。舌脉如实记录,不作为计分项。研究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周期结束后中医证候评分各评价1次。
(2)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采用线性计分法,在直线上标记间隔为1cm的标尺,两端分别为0cm和10cm,0cm端表示为无咳嗽,10cm端表示剧烈咳嗽;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咳嗽。在测评过程中,让患者根据主观感受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咳嗽的程度。
(3)咳嗽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用莱彻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评估三组患者的咳嗽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具体包括咳嗽对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的影响,分值越高,表示健康状态越好。
(4)咳嗽缓解时间与治愈时间:根据每日咳嗽VAS评分,受试者咳嗽VAS评分下降≥2分,并持续2天,分数开始下降的当天为咳嗽缓解时间;根据每日咳嗽VAS评分,受试者咳嗽VAS评分变为0分,并持续到观察最后一天依旧不升高,则开始变为0分的当天即为咳嗽治愈所需的时间。
(5)主要肺功能指标的评估:采取肺功能测定仪器测定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最大呼气流量(PEF)、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并计算FEV1/FVC。
9、安全性指标:
(1)一般体格检查项目(体温、心率、血压、脉搏等);
(2)心电图;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
(3)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如是否出现一般性皮疹、过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等。注意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如实记录处理经过及结果。
10、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确定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肺功能指标正常,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功能指标基本正常,70%≤证候积分减少<90%;
有效:临床症状均好转,肺功能指标有所改善,30%≤证候积分减少<70%;
无效: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肺功能指标未恢复正常,证候积分减少<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1、统计分析
运用SPSS26.0软件录入和分析数据。对于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_)±s)进行数据描述,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数据,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则采用秩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对于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1)三组患者性别比较
参见表1,本次研究纳入患者共115例,男性共59例,女性共56例。试验组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19例,占50.00%,女性19例,占50.00%。试验对比组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20例,占52.63%,女性18例,占47.37%。对照组患者共39例,其中男性20例,占51.28%,女性19例,占48.72%。经X2检验,得到X2=0.053,P=0.974>0.05,表明三组患者性别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性别数据具有可比性。
表1:三组患者性别比例比较
(2)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参见表2,对三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试验组患者中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为52.55±16.48岁;对比组患者中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为51.71±17.35岁;对照组患者中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为51.49±13.44岁。经秩和检验,得到Hc=0.227,P=0.893>0.05,表明三组患者年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年龄数据具有可比性。
表2: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3)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参见表3,对三组患者的病程进行比较,试验组患者中最长病程为9月,最短病程为2月,平均病程为6.21±2.20月;对比组患者中最长病程为10月,最短病程为2月,平均病程为6.34±2.27月;对照组患者中最长病程为10月,最短病程为2月,平均病程为6.33±2.35月。经秩和检验,得到Hc=0.086,P=0.958>0.05,表明三组患者病程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病程数据具有可比性。
表3: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2、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参见表4,对组内数据进行比较:经过治疗后,三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经t检验,得出试验组t=15.797,P<0.001,对比组t=13.051,P<0.001;经秩和检验,得出对照组Z=-5.140,P<0.001,表明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组干预均有效。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三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0,P=0.961>0.05),说明三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评分数据具有可比性;经秩和检验,得出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31.903,P<0.001),提示在改善咳嗽、咯痰、咽痒、胸闷等中医症状方面,试验组>对比组>对照组。
表4: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3、三组患者咳嗽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
参见表5,对组内数据进行比较:经过治疗后,三组VAS评分均下降,经秩和检验,得出试验组Z=-5.325,P<0.001,对比组Z=-5.400,P<0.001,对照组Z=-4.634,P<0.001,表明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组干预均有效。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经秩和检验,得出三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037,P=0.982>0.05),说明三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数据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52.765,P<0.001),提示试验组较于对比组、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咳嗽程度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表5:治疗前后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4、三组患者咳嗽生活质量(LCQ)评分比较
参见表6,对组内数据进行比较:经过治疗后,三组LCQ评分均提高,经秩和检验,得出试验组Z=-5.384,P<0.001,对比组Z=-5.321,P<0.001,对照组Z=-5.308,P<0.001,表明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组干预均有效。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经秩和检验,得出三组患者治疗前的LC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258,P=0.879>0.05),说明三组治疗前的LCQ评分数据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治疗后的LC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65.019,P<0.001),提示试验组较于对比组、对照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表6:治疗前后三组患者LCQ评分比较(分)
5、三组患者最大呼气流量(PEF)水平比较
参见表7,对组内数据进行比较:经过治疗后,三组PEF水平均有提高,经t检验,得出试验组t=-9.166,P<0.001;经秩和检验,得出对比组Z=-5.378,P<0.001,对照组Z=-2.512,P=0.012<0.05,表明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EF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组干预均有效。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经秩和检验,得出三组患者治疗前的PE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090,P=0.956>0.05),说明三组治疗前的PEF数据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治疗后的PE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5.782,P<0.001),提示试验组较于对比组、对照组在提升患者最大呼气流量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表7:治疗前后三组患者最大呼气流量(PEF)比较(L/S)
6、三组患者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比较
参见表8,对组内数据进行比较:经过治疗后,三组FEV1水平均有提高,经秩和检验,得出试验组Z=-5.228,P<0.001,对照组Z=-2.058,P=0.040<0.05;经t检验,得出对比组t=-11.615,P<0.001,表明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EV1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组干预均有效。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三组患者治疗前的FEV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3,P=0.833>0.05),说明三组治疗前的FEV1数据具有可比性;经秩和检验,得出三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30.684,P<0.001),提示试验组较于对比组、对照组在提升患者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表8: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比较(L/S)
7、三组患者FEV1/FVC水平比较
参见表9,对组内数据进行比较:经过治疗后,三组FEV1/FVC水平均有提高,经秩和检验,得出试验组Z=-5.373,P<0.001,对比组Z=-5.522,P<0.001,对照组Z=-4.194,P<0.001,表明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EV1/FVC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组干预均有效。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经秩和检验,得出三组患者治疗前的FEV1/FV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160,P=0.923>0.05),说明三组治疗前的FEV1数据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FV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30.683,P<0.001),提示试验组较于对比组、对照组在提升患者FEV1/FVC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表9:治疗前后三组患者FEV1/FVC比较(%)
8、三组患者咳嗽缓解时间与治愈时间比较
参见表10,对三组患者的咳嗽缓解时间进行比较,试验组患者平均咳嗽缓解时间为6.95±2.50天,对比组患者平均咳嗽缓解时间为9.13±3.71天,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缓解时间为11.26±3.84天,经秩和检验,得到Hc=22.883,P<0.001,表明试验组较于对照组、对比组在缩短患者咳嗽缓解时间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对三组患者的咳嗽治愈时间进行比较,试验组患者平均咳嗽治愈时间为16.32±3.53天,对比组患者平均咳嗽治愈时间为19.66±4.13天,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治愈时间为23.13±4.18天,经秩和检验,得到Hc=38.352,P<0.001,表明试验组较于对比组、对照组在缩短患者咳嗽治愈时间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表10:三组患者咳嗽缓解时间与治愈时间比较
9、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参见表11,本研究疗程全部完成后,试验组患者共38例,其中临床控制为6例,显效为15例,有效为14例,无效为3例,总有效率为92.11%;对比组患者共38例,其中临床控制为3例,显效为9例,有效为21例,无效为5例,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患者共39例,其中临床控制为1例,显效为4例,有效为25例,无效为9例,总有效率为76.92%。采用秩和检验对三组的疗效总有效率进行分析,经秩和检验,得到Hc=15.069,P=0.001<0.05,表明三组疗效总有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试验组疗效总有效率较于对比组、对照组更高。
表11:三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注: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10、安全性评估
(1)药物安全性评估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进行了生命体征、血、尿、粪的常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均未发现治疗前正常而治疗后异常的结果,表明该药物安全。
(2)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参见表12,在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对比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3例和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瘙痒、胃肠道反应等不适症状,经过及时对症治疗干预后不适症状消失,且在本研究期间未间断治疗。用X2检验对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得到X2=0.305,P=0.859>0.05,表明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12: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通过本临床试验研究初步探讨了本发明制备的中药贴剂联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本贴剂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改善咳嗽、咯痰、咽痒、胸闷等方面优势明显,在缩短患者咳嗽缓解时间和治愈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指标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高且具备可靠的安全性,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其特征在于,其由如下组成的中药组合物所制成:麻黄8重量份、细辛1.5重量份、生姜8重量份、锁阳2重量份、法半夏8重量份、紫菀8重量份、款冬花8重量份、乌梅10重量份、百部8重量份、岩白菜8重量份、僵蚕5重量份、地龙5重量份,矮地茶20重量份、五倍子3重量份、五味子3重量份、白前5重量份、桔梗6重量份、桑白皮8重量份、甘草6重量份和王不留行8重量份。
2.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中药组合物打粉,所述中药组合物的组成为:麻黄8重量份、细辛1.5重量份、生姜8重量份、锁阳2重量份、法半夏8重量份、紫菀8重量份、款冬花8重量份、乌梅10重量份、百部8重量份、岩白菜8重量份、僵蚕5重量份、地龙5重量份,矮地茶20重量份、五倍子3重量份、五味子3重量份、白前5重量份、桔梗6重量份、桑白皮8重量份、甘草6重量份和王不留行8重量份;
S2、煎煮:将除王不留行之外的其余药粉放到砂锅中,加入6-10倍水煎煮,先武火煮沸6-8min后改文火煎煮25-35min,得到煎煮液,煎煮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防糊底,使其均匀受热;
S3、低温蒸馏:使用旋转蒸发仪将所述步骤S2得到的煎煮液在60-70℃下低温蒸馏,蒸发多余水分,得到含水量200%±5%的糊状药液,向糊状药液中加入王不留行药粉,搅拌均匀,得到糊状药膏;
S4、赋形:将蜂蜡烊化,与步骤S3得到的糊状药膏按照质量比2.9-3.1:1的比例缓慢加入,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塑形,得到中药脐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王不留行打粉过80目筛,其余药材均打粉过40目筛备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加入8倍水煎煮,先武火煮沸6-8min后改文火煎煮30min。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使用旋转蒸发仪将S2的煎煮液在60-65℃下低温蒸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烊化的蜂蜡与糊状药膏按照质量比3:1混合均匀。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所述模具为扁平模具,模具底部设有衬布,衬布为圆形或方形;蜂蜡与糊状药膏搅拌均匀后倒至衬布的中间,经冷却得到中药脐贴;或者,所述模具为球状模具,蜂蜡与糊状药膏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得到填脐丸,填脐丸配合粘性衬布使用。
CN202411515068.3A 2024-10-29 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90153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515068.3A CN119015390B (zh) 2024-10-29 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1515068.3A CN119015390B (zh) 2024-10-29 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015390A CN119015390A (zh) 2024-11-26
CN119015390B true CN119015390B (zh) 2025-03-28

Family

ID=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1587A (zh) * 2014-05-29 2016-02-10 李益坤 一种治疗气管炎的药物
CN106491756A (zh) * 2016-12-29 2017-03-15 崔红生 桑梅止咳颗粒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1587A (zh) * 2014-05-29 2016-02-10 李益坤 一种治疗气管炎的药物
CN106491756A (zh) * 2016-12-29 2017-03-15 崔红生 桑梅止咳颗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406564A (zh) 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用途
CN108324833A (zh) 一种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的中药制剂
CN103656403A (zh) 一种治疗肺结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407878B (zh) 一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雾化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91384A (zh)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9015390B (zh) 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86106C (zh) 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37288B (zh) 一种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80030B (zh) 具有降血糖功效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7599125A (zh) 一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补钙壮骨中药组合物及制法和应用
CN101632756B (zh) 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67753A (zh)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2429978B (zh)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9015390A (zh) 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脐贴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74765A (zh) 一种安神、助睡眠的中药组合物
CN105902897A (zh) 一种治疗胰腺癌的药物制剂及其用途
CN106822300B (zh) 一种祛痘美颜的中药制剂
CN110694037A (zh) 一种治疗颈椎病、感冒、抑郁症的组合物
CN115624586B (zh) 一种治疗激素依赖性哮喘的中药组合物以及应用
CN104324134A (zh) 一种改善微循环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6211974B (zh) 一种改善人体微循环的中药组合物
CN117959394B (zh) 参芪通脉制剂在制备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中的用途
CN103349709B (zh) 一种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的中药制剂
CN102908607A (zh) 用于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外用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91645A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制剂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