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516822A - 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信息机器 - Google Patents

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信息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16822A
CN1516822A CNA028033337A CN02803333A CN1516822A CN 1516822 A CN1516822 A CN 1516822A CN A028033337 A CNA028033337 A CN A028033337A CN 02803333 A CN02803333 A CN 02803333A CN 1516822 A CN1516822 A CN 15168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light
sides
mentioned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033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02320C (zh
Inventor
结城昭正
笹川智広
菅原直人
山本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16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6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232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232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6Reflective polariz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4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for double-sided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1Polar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polariser or analyse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6Front 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6Illuminating devices providing two modes of illumination, e.g. day-n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8Waveplates, i.e. plates with a retardation value of lambda/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备有:液晶(16);驱动该液晶(16)用的第一及第二电极;将液晶(16)夹在中间相对配置的第一偏振单元(13)及第二偏振单元(19);配置在第一偏振单元(13)的与上述液晶(16)相反一侧上的前光源(6);以及配置在上述液晶(16)的第二偏振单元(19)一侧,使通过了上述液晶(16)的来自前光源(6)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24)。第一偏振单元(13)在光学上配置得能吸收通过了上述液晶(16)的光或使其透射,第二偏振单元(19)在光学上配置得能吸收通过上述液晶(16)并通过了上述半透射的反射单元(24)的光或使其透射。

Description

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信息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从正反两面识别显示图像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以及使用它的携带电话机或携带电子笔记本(PDA)、手表等信息机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1)
作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326515号公报中记载着这样一种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它备有带有反射片的反射型液晶元件,同时前方照明装置(前光源)被配置在该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前面,例如白天在室外等周围有充分的光量的情况下,在前光源熄灭的状态下使用,另一方面,周围得不到充分的光量时,能将前光源点亮使用。
(现有技术2)
另外,作为现有的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设计出了一种在明亮的场所利用外界光进行反射型显示、在黑暗的场所能利用背光源进行透射型显示的半透射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例如在特开平10-186362号公报中记载着这样一种半透射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如图19所示,它设有:液晶显示面板100,该液晶显示面板100有表面侧偏振单元、表面侧透明板体、透射型的液晶显示部、背面侧透明板体、以及背面侧偏振单元,在与该液晶显示面板100的观察侧相反的一侧(背面侧)上设有由荧光灯、反射器和三角形的导光片构成的背光源120,同时在背光源120和透射型的液晶显示部之间,例如构成在薄而透明的片基上蒸镀了铝的半反射镜或幻式反射镜,片基上设有例如粘贴在背面侧偏振单元的背面侧上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110。另外,在图19中,130是棱镜片或散射膜等散光片,140是驱动液晶显示面板100的电路基板,150是收容这些液晶显示面板100、半透射的反射单元110、背光源120、散光片130及电路基板140的框体。
在这样构成的半透射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周围明亮的情况下,如箭头b所示,利用取入外界光后在半透射的反射单元110上反射的光,进行反射型显示,如果周围变暗,则将背光源点亮,如箭头a所示,利用透过了半透射的反射单元110的光,能识别显示的透射型显示。
(现有技术3)
另外,作为半透射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例,例如在特开2001-083494号公报中记载着这样一种半透射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如图20中的剖面图所示,它备有:透明的第一基板210;与该第一基板210相对配置,在与第一基板210相对的面上配置了彩色薄膜、透明电极及取向膜等的透明的第二基板220;被夹持在第一基板210及第二基板220之间的液晶230;设置在第一基板210的与液晶230相反一侧上的背光源240;配置在第一基板210的与第二基板220相对的一侧上的透明的第二绝缘膜250;配置在该第二绝缘膜250上,同时设有使来自背光源240的光透射的开口部的反射电极260;配置在该反射电极层260上的透明的第一绝缘膜270;以及配置在该第一绝缘膜270上的取向膜280。另外,在图20中,291是偏振片,292是相位差片,293是密封材料。
在这样构成的半透射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对利用取入外界光后在反射电极260上反射的光的反射型显示、以及利用从背光源240射出后通过了反射电极260上的开口部的光的透射型显示这两种显示进行切换。另外,在该现有技术3中,象现有技术2那样在反射单元和液晶之间没有透明基板,反射型显示时只是光路变短,能降低显示图像的视差,而且显示图像的亮度也提高了。
(现有技术4)
另外,作为现有的信息机器,例如在特开平08-163638号公报中是这样记载着的,如图21中的斜视图所示,备有:有各种操作开关的第一本体;以及有能与它进行开闭连接、进行各种信息的可视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本体,在打开了第二本体的状态下,液晶显示装置能进行大画面视频显示,而且,如果将第二本体折叠起来,则变成紧凑的适合于携带的尺寸的折叠式的携带电话。在图21中,301是有包括文字·数字输入开关的各种功能开关307的第一本体,302是有对各种信息进行可视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304、能与第一本体301进行开闭结合的第二本体,303是第一本体301和第二本体302的结合部,305是天线,306是在第二本体302呈闭合状态下操作时使圈内·圈外显示功能有效的按钮开关。308是使“圈内”或“圈外”显示的灯,具体地说,使“圈内”显示呈绿色,使“圈外”显示呈红色,通过使点亮·熄灭对应于各自的状态显示,来显示“圈内”或“圈外”。在这样构成的信息机器中,在关闭了第二本体302的状态下,如果操作按钮开关306,则利用显示灯308的显示,能容易地识别是“圈内”还是“圈外”。
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如上所述构成,在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半透射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任意一者中,显示面只是一面,还不曾有能在正反两面上进行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想法。
另外,现有的折叠式的信息机器还不能在关闭了第二本体的状态下,利用对液晶显示装置来说另外设置的显示灯的不同颜色或点亮或熄灭,识别是“圈内”还是“圈外”、即使在关闭了第二本体的状态下,也与打开的状态相同地识别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作为对策,虽然也考虑了设置关闭了第二本体的状态专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但在此情况下,由于零件个数增加,所以存在重量、体积、以及成本增大的问题。
(现有技术5)
另外,作为现有的信息机器,例如在特开2000-193956号公报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电子机器中,如图22所示,是这样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它有被夹在一对第一反射偏振片599及第一吸收型偏振片531和第二反射偏振片539及第二吸收型偏振片519中的液晶516、以及设置在最外侧的光源导光片512。在周围明亮的情况下,从其两面能看见利用外界光a的反射型图像,另外,在周围暗时,通过从光源导光片512发出光b,从光源导光片512一侧,透过导光片,能看见明亮的反射画面,另外,从相反的一侧能看见明亮的透射图像。
这里,526是驱动液晶516用的透明电极,550是散射层。
可是,在特开2000-193956号公报中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电子机器中,在周围稍微明亮的情况下,从与光源导光片512相反的一侧看图像时,由于外界光b少,所以外界光b被第一反射偏振片599反射而进行白色显示,由透明电极526驱动的液晶像素中亮度也不足。这时为了增加图像的亮度,即使点亮光源导光片512发出光a,通过第一反射偏振片599、第一吸收型偏振片531而偏振的光a由于在该液晶像素中被第二反射偏振片539反射,所以不能透射,不能增加亮度。
反之,在外界光b通过第一反射偏振片599、第一吸收型偏振片531而偏振的光a由于不被第二反射偏振片539反射而能透射,所以黑色显示变亮,对比度下降,所以存在显示品位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完成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正反两面上进行明亮的显示品位优异的图像显示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备有新的图像显示装置,在使第二本体呈打开状态或呈闭合状态下,能利用同一个液晶显示装置识别显示图像的信息机器。
本发明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备有:液晶;驱动该液晶用的第一及第二电极;将液晶夹在中间相对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配置在第一偏振单元的与上述液晶相反一侧上的前光源;以及配置在上述液晶的第二偏振单元一侧,使通过了上述液晶的来自前光源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第一偏振单元在光学上配置得能吸收通过了上述液晶的光或使其透射,第二偏振单元在光学上配置得能吸收通过上述液晶并通过了上述半透射的反射单元的光或使其透射。
另外,半透射的反射单元被配置在液晶和第二偏振单元之间,是有能使通过了液晶的来自前光源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透射窗的反射片。
另外,第一及第二电极是分别配置在液晶和第一偏振单元之间、以及液晶和第二偏振单元之间的透明电极,有透射窗的反射片被配置在上述第二电极的与液晶相反的一侧。
另外,半透射的反射单元被配置在液晶和第二偏振单元之间,是反射有规定的偏振特性的光,使除此以外的光透射的反射偏振片。
另外,备有将液晶保持在中间、分别配置在该液晶和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之间的第一及第二玻璃基板;以及在第一及第二玻璃基板中某一者的液晶一侧备有滤色片,而且将反射偏振片粘贴在第二基板的与上述液晶相反的一侧上,而且第二基板的厚度为上述滤色片的最窄的宽度的五倍以下。
另外,备有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电气连接的金属布线,在上述金属布线位于液晶和第一偏振单元之间的情况下,将第一1/4λ相位差片配置在上述金属布线和第一偏振单元之间,在上述金属布线位于液晶和反射偏振片之间的情况下,将第一1/4λ相位差片配置在上述金属布线和反射偏振片之间。
另外,备有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电气连接的金属布线,在上述金属布线的与液晶相反的一侧,设有以仿照金属布线的形状在光学上紧密接触、光的反射率比金属布线低的低反射层。
另外,本发明的信息机器备有:有各种操作开关的第一本体;以及有能可视地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单元,对上述第一本体能开闭地结合的第二本体,在该信息机器中,上述显示单元是一种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备有:液晶;驱动该液晶用的第一及第二电极;将液晶夹在中间相对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配置在第一偏振单元的与上述液晶相反一侧上的前光源;以及配置在上述液晶的第二偏振单元一侧,使通过了上述液晶的来自前光源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在第二本体关闭了的状态下成为内侧的框体的内侧面和成为外侧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窗,上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前光源侧的面配置在上述的一个窗上,上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偏振单元侧的面配置在另一个窗上。
另外,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前光源侧的面配置在第二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的窗上,上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偏振单元侧的面配置在内侧面上设置的窗上。
另外,备有判断第二本体的开闭状态的开闭判断单元;以及与该开闭判断单元连动,在断定了上述第二本体呈开放状态的情况下,点亮前光源的前光源点亮开关。
另外,备有使显示图像数据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的写入方向沿上下或左右方向反转的写入方向反转单元。
另外,备有将显示图像的数据变换成上下或左右相反排列的数据的数据变换单元。
另外,备有使显示图像的数据的灰度逆转的数据变换单元。
另外,将第二1/4λ相位差片配置在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偏振单元的与液晶相反的一侧。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1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1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1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1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1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2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3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3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3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3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4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4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5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5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6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7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7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7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19是说明现有技术2的半透射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用的图
图20是说明现有技术3的半透射半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用的图
图21是说明现有技术4的信息机器用的图
图22是说明现有技术5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案1)
以下,参照附图,以本发明的实施方案1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为例进行说明。
图1至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1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更具体地说,图1是用一部分剖面表示信息机器之一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的折叠后的状态(将第二本体闭合后的状态)的外观平面图,图2是用一部分剖面表示将第二本体打开后的状态的外观平面图,图3是将图1中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剖面图,图4是说明在将第二本体闭合后的状态下显示图像数据被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的写入方向的图,图5是说明在将第二本体打开后的状态下显示图像数据被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的写入方向的图。
在图1及图2中,1是有各种操作开关2的第一本体,3是有对各种信息进行可视显示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第二本体,4是能使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开闭结合的合叶,5是透明盖。另外,后面将用图3详细说明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
本实施方案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备有:有包括文字或数字输入开关的各种功能开关2的第一本体1;以及作为显示单元有对各种信息进行可视显示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能利用合叶4相对于第一本体1进行开闭结合的第二本体3。在第二本体3闭合的状态下成为外侧的外侧面和成为内侧的内侧面的两面上设有开口部(窗),在外侧面的开口部(设在外侧面上的窗)上设有透明盖5,配置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前光源侧的面,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第二偏振单元侧的面配置在内侧面的开口部(设在内侧面上的窗)上,构成显示部。
在图3中,6是备有例如由发光二极管(LED)构成的光源11和导光片12的前光源,12a是设置在导光片12上的反射棱镜,13是相当于第一偏振单元的滤色片(CF)侧偏振片,14是CF侧相位差片,15是相当于透明的第一基板的CF侧玻璃基板,16是液晶层,17是相当于透明的第二基板的薄膜晶体管(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8是TFT阵列侧相位差片,19是相当于第二偏振单元的TFT阵列侧偏振片,20是选通TFT,21是有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3是相当于第二电极的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5是CF,26是相当于第一电极的CF侧透明电极,27是透明的绝缘膜,40是1/4λ相位差片(第二1/4λ相位差片)。101a是有液晶16和驱动液晶16的第一及第二电极26及23的液晶显示面板,在本实施方案中,还备有具有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1(相当于有使通过了液晶16的来自前光源6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透射窗的反射片),是使透过了液晶16的光的一部分透射、将剩余部分反射的半透射半反射型的液晶显示面板。由第一电极26和第二电极23驱动液晶16,控制液晶16的双折射量。
在本实施方案中,由具有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1和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构成像素电极24,像素电极24排列成阵列状配置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上。
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主要备有以下构件。即,备有:形成了透明的第一电极26的透明的第一基板15;与第一基板15相对配置,形成了透明的第二电极23的透明的第二基板17;夹持在第一基板15及第二基板17之间的液晶16;分别配置在第一基板15及第二基板17的与液晶16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偏振单元13及第二偏振单元19;配置在液晶16和第二偏振单元19之间,使通过了第一基板15及液晶16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21、22;以及设置在第一偏振单元13的与第一基板15相反的一侧的前光源6。
更详细地说,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备有:有由光源11和前光源导光片12构成的前光源6、CF25、以及CF侧透明电极26的CF侧玻璃基板15;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被这两个玻璃基板15、17夹持的例如由TN液晶构成的液晶16;设有使一部分光透射到后方的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1;与反射电极21同样地通过选通TFT20施加电压的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依次粘贴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上的相位差片18、第二偏振片(TFT阵列侧偏振片19)、以及1/4λ相位差片40;以及依次粘贴在滤色片侧玻璃基板15上的相位差片14及第一偏振片(CF侧偏振片13)。
在将第二本体3闭合了的状态下,第一本体1的内侧面朝向1/4λ相位差片40闭合。
其次,根据图1、图3及图4,以前光源6点亮时为例,说明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的第二本体3呈闭合状态时的工作。如图1所示,在将第二本体3闭合了的状态下,在使用者一侧呈现出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前光源6一侧的面。
在图3中,如箭头L所示,从光源11发出的光在导光片12中漫射传播而蔓延,利用设置在导光片12上的反射棱镜12a,如箭头Li所示,向CF侧偏振片13侧发射。被发射的光利用CF侧偏振片13而变成线偏振光,通过CF侧相位差片14、第一基板1 5、液晶16、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等,到达反射电极21。另外,如箭头Lr所示,在反射电极21上反射后成为反射光,再通过液晶16、第一基板15、CF侧相位差片14、CF侧偏振片13、前光源6及透明盖5等,被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前光源6一侧的使用者看到(反射型显示)。
这时,对应于由加在像素电极24上的电压和CF侧透明电极26之间的电场决定的液晶层16的双折射量、以及CF侧相位差片14的双折射量,用箭头Li表示的反射光通过CF侧偏振片13时的透射率在0~1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如果对各个像素对应于图像设定加在像素电极24上的电压,则能进行图像显示。通常,这样设定:在电场为0的状态下,透射率增大,随着电场增强,透射率接近于0。
图4是说明第二本体呈闭合状态时显示图像数据被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中的写入方向的图,示出了从CF侧玻璃基板(第一基板)15侧看到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的形态。在图4中,51是栅线,52是栅驱动器,54是源线,55是源驱动器,沿着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分别设置多条栅线51和源线54,在各交点上配置由选通TFT20和像素电极24构成的像素。61是图像信号发生装置,62判断第二本体3的开闭状态的开闭判断单元,63是与开闭判断单元62连动,对应于第二本体3的开闭状态,使显示图像数据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的写入方向沿上下方向反转的写入方向反转单元。
图像信号发生装置61例如由帧存储器和CPU构成,依次发生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中的图像信号和写入时序信号。
开闭判断单元62例如由悬臂和开关构成,例如通过合叶4的角度检测等,检测第二本体3呈闭合状态还是呈开放状态。
写入方向反转单元63例如由电子电路构成,例如控制栅驱动器52,通过切换移位寄存器的启动门和移位方向,使栅线51的选定顺序反转,以便第二本体3呈闭合状态时角A→C,第二本体3呈开放状态时角C→A这样反转,不改变从图像信号发生装置61输出的图像信号的顺序和写入时序,而使显示图像数据向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的写入方向沿上下方向反转。
利用判断第二本体3的开闭状态的开闭判断单元62,检测到第二本体3呈闭合状态。于是,写入方向反转单元63将栅线51的选定顺序设定为沿着从角A侧的栅线向C侧的方向移动。因此,利用栅驱动器52从角A至C的方向依次选择在栅线51中施加栅导通电压的栅线51,同时在该栅线的选择状态下,由源驱动器55将从图像信号发生装置61发送来的对应的图像数据变换成灰度电压,一并分别加在所有的源线54上,并加在所选择的栅线上的各像素的像素电极24上。将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到角C的栅线为止,能按照从角A到C的线顺序方式形成图像,所以能从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前光源6一侧通过盖窗5看到反射模式的图像。
另外,至此虽然以前光源6点亮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将前光源6熄灭而利用外界光(用箭头Lo表示)的情况也一样。
因此,同时利用前光源6的光和外界光(箭头Lo)两者,能显示明亮的图像。
另外,这里讨论一下将第二本体3闭合了的状态时的透射光(箭头Ld)的影响。由于字反射电极21上设有透射窗22,所以到达反射电极21的前光源的发射光(箭头Li)的一部分通过透射窗22漏到相反一侧而成为透射光(箭头Ld)。该透射光(箭头Ld)在第一本体1的表面上反射的光成为漫反射光(箭头Ls)。在该漫反射光(箭头Ls)再通过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而向透明盖5的方向传播的情况下,引起色洇、对比度下降、轮廓模糊等。可是,在本实施方案中,在TFT阵列侧偏振片19的外侧设有1/4λ相位差片40,漫反射光(箭头Ls)射出TFT阵列侧偏振片19后,两次透过1/4  相位差片40,成为与TFT阵列侧偏振片19的偏振轴正交的线偏振光,被TFT阵列侧偏振片19吸收。因此,能抑制上述的不良影响。
其次,根据图2、图3及图5,说明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的第二本体3呈开放状态时的工作如图2所示,在将第二本体3沿上下方向打开了的状态下,在使用者一侧呈现出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与前光源6相反一侧的面(背面)。
本实施方案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备有在由开闭判断单元62断定了第二本体3呈开放状态的情况下,点亮前光源6的前光源点亮开关(图中未示出),开闭判断单元62如果通过例如合叶4的角度的检测等,检测到第二本体3呈开放状态,则前光源6自动地点亮。
从前光源6的光源11射出的光在导光片12中漫射传播而蔓延,利用设置在导光片12上的反射棱镜12a,向CF侧偏振片13侧发射。如箭头Li所示,被发射的光利用CF侧偏振片13而变成线偏振光,通过CF侧相位差片14、第一基板15、液晶16、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等,到达反射电极21,这与第二本体3呈闭合状态时的工作相同。其次,如箭头Ld所示,透射光通过设置在反射电极21上的透射窗22,漏到背面一侧。该透射光通过TFT阵列侧相位差片18、TFT阵列侧偏振片19,再通过1/4λ相位差片40,能被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背面侧的使用者看到(透射型显示)。
这时,对应于由加在像素电极24上的电压和CF侧透明电极26之间的电场决定的液晶层16的双折射量、以及CF侧相位差片14及TFT阵列侧相位差片18的双折射量,用箭头Ld表示的透射光通过TFT阵列侧偏振片19时的透射率在0~1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如果对各个像素对应于图像设定加在像素电极24上的电压,则能进行所谓透射模式的图像显示。一般说来,与反射模式相同,用反射模式时的反射光在CF侧偏振片13上的透射率为最小的电压,设定TFT阵列侧相位差片18的双折射量,以便透射模式时的透射光在TFT阵列侧偏振片19中的透射率为最小。
这时,如果周围明亮,则外界光(箭头Lo)通过前光源导光片12,从周围插入,所以同时利用外界光(箭头Lo)和光源11的光(箭头L)两者,能看见明亮的图像。另外,在外界光(箭头Lo)从作为观察者一侧的第二偏振片侧(从背面)入射的情况下,在作为第二偏振片的TFT阵列侧偏振片19上变成线偏振光的外界光通过反射电极21上的透射窗22、通过液晶层,到达作为第一偏振片的滤色片侧偏振片13,但不管液晶16的驱动状态如何,大约全部被吸收或透过,反射光几乎不射出。因此,对比度不下降。
这时,最好作为第一偏振片的滤色片侧偏振片13上的反射较少者能获得高的对比度,但如果几乎不反射,则实际使用时作为图像质量为允许的程度。例如,为了实现对比度达到10以上,通过反射电极21上的透射窗22、通过液晶层,到达作为第一偏振片的滤色片侧偏振片13的光内的至少90%以上的光,不管液晶16的驱动状态如何,在该滤色片侧偏振片13上被吸收或透过,最好被反射的光在10%以内。
图5是说明第二本体3呈开放状态时显示图像被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中的写入方向的图,示出了从TFT阵列侧玻璃基板(第二基板)17侧看到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图像的形态。与图4所示的第二本体3呈闭合状态时相比,上下逆转,角A和C、角B和D分别替换。
由开闭判断单元62通过例如合叶4的角度的检测,来检测第二本体3呈开放状态。因此,写入方向反转单元63自动地将栅线51的选定顺序从角A侧的栅向C侧方向的选择反转到从角C侧栅向A侧栅方向进行选择。因此,由栅驱动器52在栅线51中选定施加栅导通电压的栅线时,不从角A而是从角C开始依次选择,同时在该栅线的选择状态下,将各个灰度电压一并加在所有的源线54上,使成为交点的像素的选通TFT20导通,将灰度电压加在像素电极24上。将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到角A的栅线为止,能按照从角C到A的线顺序方式形成图像,所以能从与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前光源6相反一侧(背面册)看到透射模式的正方向的图像。因此,使用者在将第二本体3从闭合状态以不改变夹持位置的方式(仍夹持着第一本体1)向上打开时,也能看到正方向的图像。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方案,则由于备有:液晶16;将液晶16夹在中间相对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13及19;分别配置在液晶16和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13及19之间,驱动液晶,控制其双折射量的透明的第一及第二电极26及23;配置在液晶16和第二偏振单元13之间,使通过了液晶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21;以及设置在第一偏振单元13的与液晶16相反一侧上的前光源6,半透射的反射单元被配置在第二电极23的与液晶16相反一侧,是有使通过了第一电极26、液晶16及第二电极23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1,所以从前光源6一侧通过第一偏振单元13、第一电极26、液晶16及第二电极23到达反射电极21的光,其一部分通过反射电极21的透射窗22,到达第二偏振单元19,其余部分在反射电极21上反射后到达第一偏振单元13,结果能获得能从第一偏振单元13侧和第二偏振单元19侧这两侧识别显示图像的效果。另外,在由被反射电极21反射的光进行的反射型显示中,由于在反射单元(反射电极21)和第一偏振单元13之间不存在第二基板17,所以与存在第二基板17的情况相比,只是光路变短,就能获得显示图像的视差降低的效果。
另外,至此虽然说明了第二本体3沿上下方向开闭的情况,但沿左右方向开闭时,利用写入方向反转单元63,使显示图像数据被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的写入方向沿左右方向反转,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反射电极21虽然通常用铝或银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但作为透明电极,也可以是备有在其与液晶16相反的一侧在光学上紧密接触、以高的反射率反射光的绝缘膜或金属膜的结构。
另外,至此虽然说明了备有成为液晶层16的前光源侧的第一电极、第一偏振片为滤色片一侧,第二电极、第二偏振片为TFT阵列侧,在作为第二电极的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的与液晶16相反的一侧有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1的情况,反之,也可以备有第一电极、第一偏振片为为TFT阵列侧,第二电极、第二偏振片为滤色片(CF)一侧,在CF侧透明电极26的与液晶16相反的一侧有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1,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本实施方案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中,在第二本体3呈闭合状态下,作为在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上显示的图像(从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前光源6一侧能看到的图像),接收时,能举出例如发信者姓名、发信者的面部传真、信箱文档、i-mode(注册商标)接收地图、主页(HP)等,另外,等待接收时,能举出例如在携带电话等待接收画面上记载的表示电波强度的天线、电池余量、日历、时刻、插图、面部传真、游戏、i-mode接收地图、HP、装饰模样、装饰性照明等。
另外,在第二本体3打开的状态下,作为在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上显示的图像(从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TFT阵列侧偏振片19一侧能看到的图像),接收时,能举出例如发信者姓名、发信者的面部传真、信箱文档等,另外,等待接收时,能举出例如在携带电话等待接收画面上记载的表示电波强度的天线、电池余量、日历、时刻、插图、面部传真、游戏、信箱文档作成画面等。
另外,至此,虽然示出了在第二基板17的液晶层一侧形成使通过第一基板15及液晶16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是具有使通过了第一基板15、第一电极26、液晶16及第二电极23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1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作为有透射窗的反射片,也可以代替有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1,而使用例如配置了许多微细透射窗的铝蒸镀反射膜,将有该透射窗的反射片粘贴在作为第二玻璃基板的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和TFT阵列侧相位差片18之间。
另外,例如,如现有技术2中所记载的,也可以使用例如用在薄而透明的薄膜基底上蒸镀了铝等的半反射镜或幻式反射镜构成的薄膜状的构件,将薄膜基底粘贴在例如TFT阵列侧偏振片19的1/4λ相位差片40一侧。
(实施方案2)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2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更具体地说,是说明显示图像的数据重新排列的图。其他结构与实施方案1的情况相同。
在图6中,64是与开闭判断单元62连动,对应于第二本体3的开闭状态,将显示图像的数据变换成上下相反地重新排列的数据的数据变换单元。具体地说,数据变换单元64例如由帧存储器和CPU构成,暂时存储图像信号发生装置61发生的图像信号(图像数据),变换成显示图像的上下相反地重新排列的数据后发送给源驱动器55。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案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中,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中的栅的选择顺序相同,与第二本体3的开闭无关,对应于由开闭状态判断装置62检测的第二本体3的开闭状态,由数据变换单元64自动地将应显示的图像数据变换成沿上下方向重新排列的数据,发送给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源驱动器55。因此,使用者在将第二本体3从闭合状态以不改变夹持位置的方式(仍夹持着第一本体1)向上打开时,也能看到正方向的图像。
另外,至此虽然说明了第二本体沿上下方向开闭的情况,但沿左右方向开闭时,利用数据变换单元64,变换成左右相反地重新排列的数据,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案3)
图7至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3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更具体地说,图7是将作为信息机器之一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折叠后的状态(将第二本体闭合后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各光的偏振方向之一例的说明图,图9是将第二本体打开后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各光的偏振方向之一例的说明图。
在上述实施方案1中,虽然示出了由具有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3构成使通过了液晶16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的情况,但在本实施方案中,由反射具有规定的偏振特性的光,而使除此以外的光大体上透射的(反射沿规定的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使沿着与上述规定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透射的)反射偏振片构成。
在图7至图10中,58是配置在液晶16和第二偏振单元(TFT阵列侧偏振片19)之间,反射沿规定的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使沿着与其垂直的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透射的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在本实施方案中,配置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和TFT阵列侧偏振片19之间。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例如能利用住友3M(株)的商品名:DBEF(双重增亮膜)等。204是将电压供给第二电极(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用的金属布线。180是第一1/4λ相位差片,在本实施方案中被配置在金属布线204和反射偏振片58之间。140是第三1/4λ相位差片,在本实施方案中被配置在滤色片(CF)侧玻璃基板15和第一偏振单元(CF侧偏振片13)之间。101b是有液晶16和驱动液晶16的第一及第二电极26及23的液晶显示面板,在本实施方案中,是使入射到液晶16上的光全部透射的全透射型的液晶显示面板,第一及第二电极26及23是没有反射功能的透明电极。
在上述实施方案1中,用反射电极21和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构成像素电极,但在本实施方案中,用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构成像素电极,像素电极被排列成阵列状配置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上。
本实施方案中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只是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案1相同。即,备有:有包括文字或数字输入开关的各种功能开关2的第一本体1;以及作为显示单元有对各种信息进行可视显示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能利用合叶4相对于第一本体1进行开闭结合的第二本体3。在第二本体3闭合的状态下成为外侧的外侧面和成为内侧的内侧面的两面上设有开口部(窗),在外侧面的开口部(设在外侧面上的窗)上设有透明盖5,配置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前光源侧的面,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第二偏振单元侧的面配置在内侧面的开口部(设在内侧面上的窗)上,构成显示部。
以下,主要说明与实施方案1不同的地方。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备有:由光源11和前光源导光片12构成的前光源6;备有CF25及CF侧透明电极的CF侧玻璃基板15;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被这两个玻璃基板15、17夹持着的例如由TN液晶构成的液晶层16;以及通过选通TFT20施加电压的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另外,还备有:依次粘贴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上的第一1/4λ相位差片(TFT阵列侧1/4λ相位差片180);反射偏振片58;第二偏振片(TFT阵列侧偏振片19)及第  1/4λ相位差片40;以及依次粘贴在CF侧玻璃基板15上的第三1/4λ相位差片(CF侧1/4相位差片140)及第一偏振片(CF侧偏振片13)。
其次,根据图7至图10,以前光源6点亮时为例,说明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
如箭头L所示,从光源11发出的光在导光片12中漫射传播而蔓延,利用设置在导光片12上的反射棱镜12a,如箭头Li所示,向CF侧偏振片13侧发射。被发射的光利用CF侧偏振片13变成线偏振光(在图8及图10中横向偏振的线偏振光),通过CF侧1/4λ相位差片140,入射到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b上。再通过TFT阵列侧1/4相位差片180,到达TFT阵列侧偏振反射片58。
在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b中,在电压不加在CF侧透明电极26和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之间的情况下,由于液晶层16和1/4λ片140、180的双折射量(延迟)的作用,偏振方向旋转180度,如图10所示,变成横向偏振的线偏振光,到达TFT阵列侧偏振反射片58。
另外,在施加了电压的情况下,液晶层16的双折射量接近于0,由于液晶层16和1/4λ片140、180的双折射量的作用,变成偏振方向旋转了90度的线偏振光,到达TFT阵列侧偏振反射片58。
这里,在TFT阵列侧偏振反射片58中,线偏振光沿规定的方向即沿纵向反射,成为反射光,如图7及图8中的箭头Lr所示,再通过TFT阵列侧1/4λ相位差片180、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b、CF侧1/4λ相位差片140、CF侧偏振片13、前光源6及透明盖5等,能被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前光源6一侧的使用者看到(反射型显示)。
另外,在TFT阵列侧偏振反射片58中,线偏振光沿着与规定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横向透射,如图9及图10中的箭头Ld所示,通过TFT阵列侧偏振片19及第二1/4λ相位差片40等,能被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第二偏振片(TFT阵列侧偏振片19)一侧的使用者看到(透射型显示)。
这时,如图8及图10所示,由于由加在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上的电压决定的液晶层16的双折射量和1/4λ相位差片140、180的双折射量的作用,在TFT阵列侧偏振反射片58中,被反射的反射光(箭头Lr)的反射率在0~1之间变化,同时透射光(箭头Ld)的透射率在1~0之间变化。利用该效果,对应于图像对各像素24设定加在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上的电压,能进行图像显示。
通常,如图9所示,在将折叠式携带电话机的第二本体3打开的状态下,由于重视从内侧面看到的透射光(箭头Ld)的由液晶16产生的黑白切换的对比度,所以在由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决定的电场低的状态下,设定得透射光(箭头Ld)的透射率高,电场增强,随着TN液晶分子相对于玻璃基板15及17垂直取向,透射率接近于0。
首先,用图7说明来自第一偏振单元13侧的显示。如果利用由加在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上的电压决定的液晶层16的双折射量,将在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上反射的反射光(箭头Lr)的反射率设定为1,则对图7中所示的第一偏振单元13侧(前光源6侧)的使用者能进行白色显示。这样,由于没有实施方案1中那样的由透射窗22造成的漏光损失,所以与作为半透射的反射单元使用有一部分投射部分(透射窗22)的反射电极21的情况相比,能获得高的反射效率。
这时,将在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上反射的反射光(箭头Lr)的反射率设定为1的状态下的反射率高者能实现明亮的反射图像。但是,即使多少有些吸收,实际使用上也没有问题。例如,在将反射率设定为1的状态下,对于从液晶层16入射到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上的光来说,即使吸收率为10%,反射率为90%,亮度只下降10%,没有问题。
如果利用由加在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上的电压决定的液晶层16的双折射量,将在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上反射的反射光Lr的反射率设定为0,则透射率变为1,前光源的发射光(箭头Li)通过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射出,变成透射光(箭头Ld)。该透射光(箭头Ld)通过TFT阵列侧偏振片19,再通过第二1/4λ相位差片40,照亮第一本体1的表面。该透射光(箭头Ld)在第一本体1的表面上反射的光变成漫反射光(箭头Ls)。在该漫反射光(箭头Ls)再通过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沿前光源6侧的透明盖5的方向漏出而被看到的情况下,引起色洇、对比度下降、轮廓模糊等。可是,在本实施方案中,在TFT阵列侧偏振片19的外侧设有1/4  相位差片40,漫反射光(箭头Ls)射出TFT阵列侧偏振片19后,两次透过第二1/4λ相位差片40,所以变成与TFT阵列侧偏振片19的偏振轴正交的线偏振光,不通过TFT阵列侧偏振片19而被吸收。其结果,对图7所示的第一偏振单元13侧(前光源6侧)的使用者能进行紧缩的黑色显示。
该工作与外界光(箭头Lo)通过前光源6入射的情况也完全相同,因此,在比较亮的或不充分亮的环境中,同时利用外界光和前光源,能看到鲜明的反射图像。
其次,用图9说明将第二本体3打开了的状态下的来自第二偏振单元19侧的显示。如果利用由加在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上的电压决定的液晶层16的双折射量,将透过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的透射光(箭头Ld)的透射率设定为1,则能进行白色显示,如果设定为0,则能进行黑色显示。该工作与点亮前光源6发射的光和外界光(箭头Lo)通过前光源6入射的情况完全相同,因此,在比较亮的或不充分亮的环境中,同时利用外界光和前方光,能看到鲜明的透射图像。
这时,从使用者侧(第二偏振单元19侧)照亮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外界光(箭头Lo)成为显示图像的对比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由于TFT阵列侧偏振片19吸收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反射方向的线偏振光,所以从第二偏振单元19侧入射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外界光(箭头Lo)在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上反射,不到达第二偏振单元19侧的使用者的眼中。
另外,外界光Lo中通过第二偏振片19、反射偏振片58并通过了液晶单元的光与液晶16的驱动状态无关,基本上被第一偏振片13吸收或透射而无反射,因此,在周围亮有外界光Lo的状态下,透射图像的对比度也高。
另外,在从使用者侧(第二偏振单元19侧)照亮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外界光(箭头Lo)中,通过了TFT阵列侧偏振片19及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的光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上形成的金属布线204或TFT等上反射,成为对比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和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之间备有第一1/4λ相位差片(TFT阵列侧1/4λ相位差片180),往复两次通过第一1/4λ相位差片,所以偏振方向旋转90度,金属布线204或TFT等上的反射光不能再次通过反射偏振片58。因此,金属布线204或TFT等上的反射光不到达第二偏振单元19侧的使用者的眼中,能防止由金属布线204或TFT等上的反射光引起的对比度的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三1/4λ相位差片140配置在液晶16和第一偏振单元13之间,与上述第一1/4λ相位差片180的情况相同,对前光源6一侧的使用者来说,能阻断层间反射或来自像素边界的布线构件的反射光,能防止由反射光引起的对比度的下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1中也一样,在从第二偏振单元19侧照亮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外界光中,通过了TFT阵列侧偏振片19的光被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上形成的金属布线204、TFT、反射电极21等反射,成为从第二偏振单元19侧观察时对比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和第二偏振单元之间备有TFT阵列侧相位差片18,使该相位差片18的双折射量大约为1/4λ,则由于通过相位差片18,所以偏振方向旋转,金属布线204、TFT、反射电极21等上的反射光不能再次通过TFT阵列侧偏振片19。因此,金属布线204、TFT、反射电极21等上的反射光不到达第二偏振单元19侧的使用者的眼中,能防止由金属布线204、TFT、反射电极21等上的反射光引起的对比度的下降。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案1中也说明过,但在将折叠式携带电话机折叠后的状态下从内侧看时和从外侧看时,液晶层16的施加电压和亮度的关系相反,所以有必要根据折叠的状态或打开的状态,预先将显示图像数据的灰度逆转。同时在折叠为上下开闭的情况下,有必要将图像数据上下逆转,在左右开闭的情况下,对图像数据进行左右开闭的数据变换。具体地说,在实施方案2所示的图6中,在数据变换单元64中,备有与图像数据重新排列的同时变换灰度的功能,检测信息机器的开闭,自动地进行图像数据的重新排列及灰度的变换。或者,也可以在外部设置切换开关,用户能进行切换。
另外,至此虽然说明了第一电极是CF侧透明电极26、第二电极是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的情况,但也可以反过来,第一电极是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第二电极是CF侧透明电极26,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至此虽然说明了成为液晶层16的前光源侧的第一电极、第一偏振片为滤色片侧,第二电极、第二偏振片为TFT阵列侧的情况,但也可以反过来,第一电极、第一偏振片为TFT阵列侧,第二电极、第二偏振片为滤色片(CF)侧,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案4)
图11及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4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更具体地说,图11是表示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2(a)、(b)是分别表示图11及比较例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被放大示出的剖面图。另外,在12(a)、(b)中,是用近似于实际的宽度和厚度的纵横比的尺寸比描绘的。
在图11及图12中,78是配置在液晶16和第二偏振单元(CF侧偏振片13)之间,反射沿规定的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使沿着与其垂直的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透射的CF侧反射偏振片。
在上述实施方案3中,虽然示出了第一偏振单元是CF侧偏振片13、第二偏振单元是TFT阵列侧偏振片19、第一电极是CF侧透明电极26、第二电极是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第一基板是CF侧玻璃基板15、第二基板是TFT侧玻璃基板17、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被配置在第二基板(TFT侧玻璃基板17)和第二偏振单元(TFT阵列侧偏振片19)之间的情况,但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偏振单元是TFT阵列侧偏振片19、第二偏振单元是CF侧偏振片13、第一电极是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第二电极是CF侧透明电极26、第一基板是TFT侧玻璃基板17、第二基板是CF侧玻璃基板15、CF侧反射偏振片78被配置在第二基板(CF侧玻璃基板17)和第二电极(CF侧透明电极26)之间。
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案3相同。
以下,主要说明与实施方案3不同的地方。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备有:由光源11和前光源导光片12构成的前光源6;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CF侧玻璃基板15;以及被这两个基板夹持的例如由TN液晶构成的液晶层16,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第一基板)的内侧(液晶层16侧)设有通过选通TFT20被施加电压的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第一电极),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 7的外侧(与液晶层16相反的一侧)依次粘贴着第一1/4λ相位差片(TFT阵列侧1/4λ相位差片180)、以及作为第一偏振单元的TFT阵列侧偏振片19。在CF侧玻璃基板15(第二基板)的内侧依次粘贴着反射偏振片78、以及第三1/4λ相位差片(CF侧1/4λ相位差片140),另外还形成CF25及CF侧透明电极26(第二电极),在CF侧玻璃基板15的外侧粘贴着CF侧偏振片13,再在其外侧粘贴着1/4λ相位差片40。
其次,以前光源6点亮时为例,说明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工作的详细情况。
从光源11发出的光(箭头L)在前光源导光片12中漫射传播而蔓延,利用设置在该导光片12上的反射棱镜12a,发射到TFT阵列侧偏振片19上。被发射的光利用TFT阵列侧偏振片19而变成线偏振光,通过TFT阵列侧1/4λ相位差片180、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液晶层16、CF侧透明电极26、CF25、CF侧1/4λ相位差片140,到达CF侧反射偏振片78。
在CF侧反射偏振片78中,线偏振光沿某一方向被反射而成为反射光(箭头Lr),线偏振光沿与其垂直的方向透过,变成透射光(箭头Ld)。
这时,由于由加在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上的电压决定的液晶层16的双折射量的作用,在CF侧反射偏振片78中反射的反射光(箭头Lr)的透射率在0~1之间变化,同时,透射光(箭头Ld)的透射率在1~0之间变化。因此,如果对各像素对应于图像,设定加在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上的电压,能进行图像显示。
其次,用图12(a)及(b),说明反射偏振片78被配置在第二基板(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和第二电极(CF侧透明电极26)之间时的效果。
如图12(b)所示,在将滤色片(CF)侧反射偏振片78粘贴在CF侧玻璃基板15的外侧的情况下,与通常呈长方形的CF25的一个像素的宽度为50微米至100微米窄的情况相比,由于CF侧玻璃基板15的厚度为300微米至700微米较厚,所以从CF侧反射偏振片78到CF25的距离(包括CF侧玻璃基板15、CF侧1/4λ相位差片140和CF侧反射偏振片78的一半的厚度)为500微米至900微米,与CF25的像素的宽度相比,大约长10倍,结果从CF侧反射偏振片78看CF25的一个像素的宽度的视角θB约3度左右较小。
因此,在反射偏振片789上反射的光的大部分通过入射时通过的CF像素相邻的颜色不同的CF像素,由于透射波长不同,再吸收大,平均能再吸收2/3。因此,不能获得明亮的反射图像。
根据单纯的几何学计算,在光线从外界光的入射量最多的30度方向入射到折射率为1.5的CF侧玻璃基板15上的情况下,最好使玻璃的厚度为CF25较窄的宽度的二倍以内,如果采用这样的尺寸,则反射光能通过与入射时相同的CF像素的可能性增大,再吸收少,所以反射率高。
另外,在利用前光源6的光的情况下,发散角为15度左右,这时,如果使玻璃的厚度尺寸为CF25较窄的宽度的五倍以内,则反射光能通过与入射时相同的CF像素的可能性大,再吸收少,所以反射率高。因此,在实施方案3的折叠式的携带电话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中,最好使粘贴反射偏振片58的第二玻璃基板的厚度为窄的滤色片像素的宽度的五倍以内,如果为二倍以内,则能从前光源6一侧看到反射率高的反射图像。
与此不同,如图12(a)所示,在将CF侧反射偏振片78粘贴在CF侧玻璃基板15的内侧的实施方案的情况下,从CF侧反射偏振片78到CF25的距离(包括CF侧1/4λ相位差片140和CF侧反射偏振片78的一半的厚度)为50微米至100微米变短,结果上述视角θA变大,约为25度至90度。其结果,反射光(箭头Lr)与入射光(箭头Li)相同,通过CF25的像素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反射光(箭头Lr)和入射光(箭头Li)通过颜色不同的滤色片25的像素的可能性小,能抑制通过CF25时的反射光(箭头Lr)被CF25再吸收,所以大幅度提高了反射率。
这样,CF25不配置在第一电极侧,而配置在第二电极侧,而且在反射偏振片78被配置在第二基板(CF侧玻璃基板17)和第二电极(CF侧透明电极26)之间的情况下,反射型显示时由于大幅度提高了反射率,所以能实现明亮的图像。
另外,在反射型显示时,由于在反射单元78和第一偏振单元19之间不存在图12(b)所示的第二基板17,所以与存在图12(b)所示的第二基板17的情况相比,只是光路变短,就能获得显示图像的视差降低的效果。
另外,至此虽然说明了将反射偏振片78粘贴在滤色片25上的例,但不限于此,即使粘贴在TFT阵列侧基板17上,也能期待同样的效果。
但是,由于反射偏振片78是树脂制的,不能承受高温处理,所以最好用粘贴在处理温度较低的滤色片25上的方法,该方法比高温处理时的反射偏振片78的变质(反射偏振特性劣化)少,反射率提高得多。
(实施方案5)
图13及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5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更具体地说,图13是表示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14(a)~(c)是说明图13所示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是在上述实施方案4中没有第二基板(CF侧玻璃基板15)的实施方案。
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没有第二基板(CF侧玻璃基板15),所以在CF侧反射偏振片78和CF25之间不存在玻璃基板。因此,与在实施方案4中用图12(a)说明的相同,从CF侧反射偏振片78看CF25的一个像素的宽度的视角θC约为25~90度变大,反射型显示时的反射率大幅度提高。
另外,反射型显示时,由于在CF侧反射偏振片78和第一偏振单元19之间不存在第二基板,所以与图12(b)所示的存在第二基板17的情况相比,只是光路变短,也能获得显示图像的视差低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没有第二基板(CF侧玻璃基板15),所以能获得能谋求轻量化的效果。
其次,用图14说明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首先,将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第一基板)和CF侧玻璃基板15(第二基板)之间留有间隙粘接起来,形成单元,将液晶16注入间隙中,形成液晶单元后,将TFT阵列侧1/4λ相位差片180(第一1/4λ相位差片)和TFT侧偏振片19(第一偏振片)粘贴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上(图14(a))。
其次,用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充分地保护在两个玻璃基板15及17上形成的电极端子等金属部分后,用氟酸对全体进行刻蚀,将CF侧玻璃基板15除去(图14(b))。
此后,将1/4λ相位差片40(第二1/4λ相位差片)、CF侧1/4λ相位差片140(第三1/4λ相位差片)粘贴在CF25上(图14(c))。
另外,至此,虽然说明了第一基板是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第二基板是CF侧玻璃基板15,将CF侧玻璃基板15除去,将反射偏振片78粘贴在CF25上的情况,但也可以反过来,第一基板是CF侧玻璃基板15,第二基板是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将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除去,将反射偏振片78直接粘贴在TFT阵列上,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案6)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6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更具体地说,是表示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在图15中,31及32分别是夹持着液晶层16相对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使用与上述各实施方案相同的偏振片。33及34分别是配置在液晶层16和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31及32之间的第一及第二基板,使用与上述各实施方案相同的玻璃基板。
35及36是驱动液晶16,控制其双折射量的第一及第二电极。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第一及第二电极分别配置在液晶层16及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之间,用第一及第二电极夹持着液晶层16,但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及第二电极35及36都被配置在第二偏振单元32和液晶16之间。即,具体地说,第一电极35和第二电极36互相啮合而呈齿状电极,都被配置在第二基板34的表面上,利用由这些第一电极35和第二电极36形成的有平行于第二基板34表面的分量的电场驱动液晶16。
37及38是第二及第三1/4λ相位差片,使用与上述各实施方案相同的1/4λ相位差片。39是沿规定的方向反射线偏振光,沿着与上述规定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使线偏振光透射的反射偏振片,使用与上述各实施方案相同的反射偏振片。
101c是有液晶16和驱动液晶16的第一及第二电极35及36的液晶显示面板,在本实施方案中,是使透过了液晶16的光全部透过的全透射型的液晶显示面板。这样的全透射型的液晶显示面板101c例如在特公昭63-21907号公报中已有记载,通常被称为IPS(即面内切换:施加横电场)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与此不同,实施方案3中所示的全透射型的液晶显示面板101b被称为施加纵电场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
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是在实施方案3所示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中使用施加横电场方式的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c,来代替施加纵电场方式的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b,主要只是第一及第二电极的配置及结构不同,驱动液晶16的电场方向不同,其他结构及工作与实施方案3相同。
虽然省略了工作的说明,但在本实施方案中也与实施方案3相同,从前光源侧通过液晶16而到达反射偏振片39的光的一部分即沿规定的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在反射偏振片39上反射后到达第一偏振单元31,其余部分沿着与上述规定方向垂直的方向偏振的线偏振光通过反射偏振片39,到达第二偏振单元32,结果能从第一偏振单元31侧和第二偏振单元32侧这两侧看到显示图像。
另外,从第二偏振单元32侧照亮液晶显示装置的外界光成为使透射型显示图像的对比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由于第二偏振单元32吸收反射偏振片39反射的方向的线偏振光,所以能获得能提高对比度的效果。
另外,第一、第二及第三1/4λ相位差片40、37及38的效果也与实施方案3相同。
另外,至此虽然示出了第一电极35和第二电极36都被配置在第二偏振单元32和液晶16之间的情况,但第一电极35和第二电极36也可以都被配置在第一偏振单元31和液晶16之间,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至此虽然示出了反射偏振片39作为半透射的反射单元被配置在第一1/4λ相位差片37和第二偏振单元32之间的情况,但也可以代替反射偏振片39,而使用与实施方案1中说明的相同的有透射窗的反射片(例如配置了多个微细的透射窗的蒸镀铝的反射膜),例如将有该透射窗的反射片粘贴在第二基板34上朝向液晶16的一侧。
另外,至此在实施方案3所示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中,虽然说明了使用施加横电场方式的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c代替施加纵电场方式的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b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在实施方案4或5所示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中,也可以使用施加横电场方式的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c代替施加纵电场方式的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b。
(实施方案7)
图16至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7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它的信息机器用的图,更具体地说,图16是将作为信息机器之一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剖面图,图17及图18是表示图16所示的各光的偏振方向的一例的说明图。
在图16中,204a是配置在液晶16一侧的例如由铬或铝等金属构成的导电层,204b是光的反射率比配置在与液晶16相反一侧(第二基板17侧)上的导电层204a低的例如由氧化铬构成的低反射层。在本实施方案中,为了将电压供给第二电极(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设置在第二基板(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上的金属布线204有导线层204a和低反射层204b两层结构。
通常,例如用溅射法在玻璃基板上形成铬膜或铝膜,再通过刻蚀使铬膜或铝膜进行构图,形成栅布线或源布线等金属布线204,所以玻璃基板侧的表面成为反射率高的镜面。因此,如在实施方案3中所述,从第二偏振单元19侧照亮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外界光(箭头Lo)中、通过了TFT阵列侧偏振片19及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的光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上形成的金属布线204上反射,成为对比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为了防止对比度下降,在实施方案3中设置第一1/4λ相位差片(TFT阵列侧1/4λ相位差片180),使金属布线241上的反射光不能再次通过反射偏振片58。
与此不同,在本实施方案中,在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上形成光的反射率比导电层204a低的反射层204b,在它上面形成导电层204a,构成两层结构的金属布线204。
这样,通过使金属布线204呈两层结构,使从第二偏振单元19侧照亮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外界光(箭头Lo)中、通过TFT阵列侧偏振片19及TFT阵列侧反射偏振片58而到达金属布线204的光到达低反射层204b,所以能抑制反射,能防止由金属布线204上的反射光引起的对比度的下降。
其次,用图16至图18,主要说明本实施方案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与实施方案3不同的地方。
从光源11发出的光(箭头L)在导光片12中漫射传播而蔓延,利用设置在导光片12上的反射棱镜12a,发射到CF侧偏振片13侧。被发射的光(箭头Li)利用CF侧偏振片13变成线偏振光(在图17及18中为横向线偏振光),到达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d。
在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d中,在电压被加在CF侧透明电极26和TFT侧透明电极23之间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偏振方向不旋转,仍横向通过,在反射偏振片58上反射。被反射的光(箭头Lr)再次通过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d、CF侧偏振片13、前光源6及透明盖5等,能被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前光源6侧的使用者看到(反射型显示)。
在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01d中,在电压不加在CF侧透明电极26和TFT侧透明电极23之间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偏振方向被液晶层旋转90度而变成纵向线偏振光射出,通过反射偏振片58、TFT阵列侧偏振片19及第二1/4λ相位差片40,能被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第二偏振片(TFT阵列侧偏振片19)侧的使用者看到(透射型显示)。
另外,至此,在实施方案3中,虽然说明了将把电压供给TFT阵列侧透明电极23用的金属布线(源布线)204构成配置在液晶16侧的导电层204a和配置在光的反射率比与液晶16相反一侧(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侧)的导电层204a低的低反射层204b两层结构的情况,但在其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将把电压供给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用的另一金属布线(栅布线)构成同样的两层结构的金属布线,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最好将在最靠近TFT阵列侧玻璃基板17的位置形成的金属布线如上所述构成光的反射率比导电层204a低的低反射层204b两层结构。而且,为了抑制靠近液晶16形成的其他金属布线或晶体管等的反射率比该金属布线层高的电气元件的反射,如果与形成布线的同时刻蚀两层结构的金属布线用的膜,构成光学上进行遮蔽的形状的图形,则在晶体管等其他构件有反射的情况下,由于在与该构件的与液晶层16相反的一侧设有同样的低反射层,所以能防止对比度的下降。另外,这时,绝缘层等也可以介于晶体管等其他构件和低反射层之间。
另外,虽然低反射层204b最好呈黑色,但不限定于此。
另外,低反射层204b也没有必要完全呈黑色构成两层结构,如果仿照导电层204a的形状在光学上紧密接触地配置低反射层204b,则能期待同样的效果。但是,如果呈两层结构,由于通过一次复制工序就能完成处理,所以有利于降低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升实施方案1至7,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旨意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虽然说明了液晶显示装置的TFT方式的情况,但即使是单纯矩阵方式LCD(液晶显示装置)也一样。另外,作为TFT液晶面板的写入方式,虽然举例说明了所谓线顺序方式,但即使是点顺序方式,通过变更写入的上下方向,不言而喻,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虽然说明了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前光源6侧的面被配置在第二本体3的外侧面上,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第二偏振单元19侧的面被配置在内侧面上的情况,但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配置方向也可以相反,在此情况下,在将第二本体3打开的状态下,能进行备有前光源6的反射型显示,利用外界光或点亮前光源6,能看到显示图像。因此,在能充分获得外界光的情况下,不消费点亮前光源6的电力,就能看到显示图像。另外,在将第二本体3闭合的状态下,能将前光源6作为背光源源进行透射型显示,通过点亮前光源6,能看到显示图像。
从抑制点亮前光源6的电力的观点看,也可以根据将第二本体3闭合的状态和打开的状态中处于哪一种状态的时间长,决定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10的配置方向。
以上,虽然以携带电话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如果是备有带有各种操作开关的第一本体、以及带有能可视地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单元的第二本体,能将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开闭结合的信息机器,例如折叠式的PDA、第一本体被固定在手腕上的开闭式的手表、折叠式的台式计算机等,能同样地构成,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例如,在折叠式的PDA中,在第二本体闭合的状态下,作为在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上显示的图像,例如能举出:日历、时刻、目录、插图、面部传真、游戏应用、地图、因特网HP、装饰模样、装饰性照明等,在第二本体打开的状态下,作为在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上显示的图像,例如能举出:文件作成画面、邮箱操作画面、设定画面等。
另外,在开闭式的手表中,在第二本体闭合的状态下,作为在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上显示的图像,例如能举出:日历、时刻等,在第二本体打开的状态下,作为在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上显示的图像,例如能举出:报警设定画面、目录设定画面等。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虽然说明了构成将本发明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作为信息机器的显示装置用,在将备有显示装置的第二本体打开的状态和闭合的状态两种情况下,能看到同一个液晶显示装置产生的显示图像的信息机器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能作为在冰箱、电子度盘标度、冷冻机等家用电器中备有不经常使用的设定开关的机器中兼作隐藏设定开关的盖的显示装置使用。另外,由于本发明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能从第一偏振单元侧和第二偏振单元侧这两侧同时看到显示图像,所以还能作为朝向两者进行交战型的游戏的显示装置使用。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发明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则由于备有:液晶;驱动该液晶用的第一及第二电极;将液晶夹在中间相对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配置在第一偏振单元的与上述液晶相反一侧上的前光源;以及配置在上述液晶的第二偏振单元一侧,使通过了上述液晶的来自前光源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第一偏振单元在光学上配置得能吸收通过了上述液晶的光或使其透射,第二偏振单元在光学上配置得能吸收通过上述液晶并通过了上述半透射的反射单元的光或使其透射,所以从前光源侧通过第一偏振单元及液晶后到达半透射的反射单元的光、不管是前光源还是外界光都一样,一部分透过半透射的反射单元而到达第二偏振单元,根据液晶的驱动状态被调节的光通过第二偏振单元,发射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以外(透射型显示)。这时,即使周围明亮,单由于从第二偏振单元侧入射到液晶中的外界光不被反射,所以能实现对比度大的透射型显示。另外,一部分在半透射的反射单元上反射后再通过液晶而到达第一偏振单元,根据液晶的驱动状态被调节的光通过第一偏振单元,再通过前光源,发射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以外(反射型显示)。其结果,能从第一偏振单元侧和第二偏振单元侧这两侧看到明亮的显示品位优异的显示图像。
另外,由于半透射的反射单元被配置在液晶和第二偏振单元之间,是有能使通过了液晶的来自前光源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透射窗的反射片,所以从前光源侧通过第一偏振单元及液晶后到达反射片上的光一部分通过反射片上的透射窗后到达第二偏振单元,其余部分被反射片反射,到达第一偏振单元,结果能从第一偏振单元侧和第二偏振单元侧这两侧看到显示图像。
另外,由于第一及第二电极是分别配置在液晶和第一偏振单元之间、以及液晶和第二偏振单元之间的透明电极,有透射窗的反射片被配置在上述第二电极的与液晶相反的一侧,所以从前光源侧通过第一偏振单元、第一电极、液晶及第二电极后到达有透射窗的反射片的光一部分通过反射片上的透射窗后到达第二偏振单元,其余部分被反射片反射,到达第一偏振单元,结果能从第一偏振单元侧和第二偏振单元侧这两侧看到显示图像。
另外,由于半透射的反射单元被配置在液晶和第二偏振单元之间,是反射有规定的偏振特性的光,使除此以外的光透射的反射偏振片,所以从前光源侧通过液晶到达了反射偏振片的光的一部分中有规定的偏振特性的光被反射偏振片反射后到达第一偏振单元,其余部分的光基本上通过反射偏振片后到达第二偏振单元,结果能获得能从第一偏振单元侧和第二偏振单元侧这两侧看到显示图像的效果。这时,由于对特定的偏振特性的光来说,反射偏振片的全部面成为反射面,所以能期待高的反射率,反之,对于特定的偏振特性以外的光来说,反射偏振片的全部面成为透射面,所以能期待高的透射率。
另外,由于备有将液晶保持在中间、分别配置在该液晶和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之间的第一及第二玻璃基板;以及在第一及第二玻璃基板中某一者的液晶一侧备有滤色片,而且将反射偏振片粘贴在第二基板的与上述液晶相反的一侧上,而且第二基板的厚度为上述滤色片的最窄的宽度的五倍以下,所以能抑制反射光被滤色片再吸收,能看到明亮的反射图像。
另外,由于备有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电气连接的金属布线,在上述金属布线位于液晶和第一偏振单元之间的情况下,将第一1/4λ相位差片配置在上述金属布线和第一偏振单元之间,在上述金属布线位于液晶和反射偏振片之间的情况下,将第一1/4λ相位差片配置在上述金属布线和反射偏振片之间,所以在金属布线位于液晶和第一偏振单元之间的情况下,通过了第一偏振单元的光的一部分被金属布线反射,但由于反射光往复两次通过第一1/4λ相位差片,所以偏振方向旋转90度,不能再次通过第一偏振单元。另外,在金属布线位于液晶和反射偏振片之间的情况下,通过了第二偏振单元及反射偏振片的光的一部分被金属布线反射,但由于反射光往复两次通过第一1/4λ相位差片,所以偏振方向旋转90度,不能再次通过反射偏振片。因此,金属布线上的反射光不会到达观察者的眼中,能防止由金属布线的反射光引起的对比度的下降。
另外,由于备有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电气连接的金属布线,在上述金属布线的与液晶相反的一侧,设有以仿照金属布线的形状在光学上紧密接触、光的反射率比金属布线低的低反射层,所以通过了金属布线的与液晶相反的一侧偏振单元的光的一部分在金属布线的表面上反射,但由于是低反射层,所以能抑制反射,能获得高的对比度。
另外,如果采用本发明的信息机器,则在备有具有各种操作开关的第一本体;以及有能可视地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单元,对上述第一本体能开闭地结合的第二本体的信息机器中,由于上述显示单元是一种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备有:液晶;驱动该液晶用的第一及第二电极;将液晶夹在中间相对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配置在第一偏振单元的与上述液晶相反一侧上的前光源;以及配置在上述液晶的第二偏振单元一侧,使通过了上述液晶的来自前光源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在第二本体关闭了的状态下成为内侧的框体的内侧面和成为外侧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窗,上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前光源侧的面配置在上述的一个窗上,上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偏振单元侧的面配置在另一个窗上,所以不需备有新的图像显示装置,在将第二本体打开的状态和闭合的状态两种情况下,都能看到由同一个液晶显示装置产生的显示图像。
另外,  由于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前光源侧的面配置在第二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的窗上,上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偏振单元侧的面配置在内侧面上设置的窗上,所以在将第二本体闭合的状态下,能进行备有前光源的反射型显示,利用外界光或通过点亮前光源,能看到显示图像。因此,在能充分获得外界光的情况下,不消费点亮前光源的电力,就能看到显示图像。另外,在将第二本体打开的状态下,能将前光源作为背光源源进行透射型显示,通过点亮前光源,能看到显示图像。
另外,  由于备有判断第二本体的开闭状态的开闭判断单元;以及与该开闭判断单元连动,在断定了上述第二本体呈开放状态的情况下,点亮前光源的前光源点亮开关,所以一旦打开第二本体,便自动地点亮前光源,能看到显示图像。
另外,由于备有使显示图像数据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的写入方向沿上下或左右方向反转的写入方向反转单元,所以在第二本体沿上下方向打开的情况下,对应于第二本体的开闭状态,使显示图像数据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的写入方向沿上下方向反转,在左右方向开闭的情况下,左右方向反转,所以进行第二本体的开闭时,把持着不变,就能看到正方向的显示图像。
另外,由于备有将显示图像的数据变换成上下或左右相反排列的数据的数据变换单元,所以在第二本体沿上下方向打开的情况下,对应于第二本体的开闭状态,将显示图像数据变换成上下颠倒地重新排列的数据,在左右方向开闭的情况下,变换成左右颠倒地重新排列的数据,所以进行第二本体的开闭时,把持着不变,就能看到正方向的显示图像。
另外,由于备有使显示图像的数据的灰度逆转的数据变换单元,所以不管是打开第二本体时,还是闭合第二本体时,都能进行正确的与本来颜色一致的显示。
另外,由于将第二1/4λ相位差片配置在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偏振单元的与液晶相反的一侧,所以在第二偏振单元侧的显示面被遮蔽了的状态下,看第一偏振单元侧的显示面时,从半透射的反射单元透过了第二偏振单元侧的光在遮蔽体上漫反射,能抑制再入射到液晶显示装置中,能抑制由此引起的色洇或图像模糊、对比度下降。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能提供一种能在正反两面进行明亮的显示品位优异的图像显示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在将第二本体打开的状态和闭合的状态两种情况下,能看到由同一个液晶显示装置产生的显示图像。

Claims (14)

1.一种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液晶;驱动该液晶用的第一及第二电极;将液晶夹在中间相对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配置在第一偏振单元的与上述液晶相反一侧上的前光源;以及配置在上述液晶的第二偏振单元一侧,使通过了上述液晶的来自前光源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第一偏振单元在光学上配置得能吸收通过了上述液晶的光或使其透射,第二偏振单元在光学上配置得能吸收通过上述液晶并通过了上述半透射的反射单元的光或使其透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半透射的反射单元被配置在液晶和第二偏振单元之间,是有能使通过了液晶的来自前光源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透射窗的反射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及第二电极是分别配置在液晶和第一偏振单元之间、以及液晶和第二偏振单元之间的透明电极,有透射窗的反射片被配置在上述第二电极的与液晶相反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半透射的反射单元被配置在液晶和第二偏振单元之间,是反射有规定的偏振特性的光,使除此以外的光透射的反射偏振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将液晶保持在中间、分别配置在该液晶和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之间的第一及第二玻璃基板;以及在第一及第二玻璃基板中某一者的液晶一侧备有滤色片,而且将反射偏振片粘贴在第二基板的与上述液晶相反的一侧上,而且第二基板的厚度为上述滤色片的最窄的宽度的五倍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电气连接的金属布线,在上述金属布线位于液晶和第一偏振单元之间的情况下,将第一1/4λ相位差片配置在上述金属布线和第一偏振单元之间,在上述金属布线位于液晶和反射偏振片之间的情况下,将第一1/4λ相位差片配置在上述金属布线和反射偏振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电气连接的金属布线,在上述金属布线的与液晶相反的一侧,设有以仿照金属布线的形状在光学上紧密接触、光的反射率比金属布线低的低反射层。
8.一种信息机器,备有:具有各种操作开关的第一本体;以及具有可视地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单元,且对上述第一本体能开闭地结合的第二本体,该信息机器的特征在于:上述显示单元是一种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备有:液晶;驱动该液晶用的第一及第二电极;将液晶夹在中间相对配置的第一及第二偏振单元;配置在第一偏振单元的与上述液晶相反一侧上的前光源;以及配置在上述液晶的第二偏振单元一侧,使通过了上述液晶的来自前光源一侧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的半透射的反射单元,在第二本体关闭了的状态下成为内侧的框体的内侧面和成为外侧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窗,上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前光源侧的面配置在上述的一个窗上,上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偏振单元侧的面配置在另一个窗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机器,其特征在于: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前光源侧的面配置在第二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的窗上,上述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偏振单元侧的面配置在内侧面上设置的窗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息机器,其特征在于:备有判断第二本体的开闭状态的开闭判断单元;以及与该开闭判断单元连动,在断定了上述第二本体呈开放状态的情况下,点亮前光源的前光源点亮开关。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机器,其特征在于:备有使显示图像数据写入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像素的写入方向沿上下或左右方向反转的写入方向反转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机器,其特征在于:备有将显示图像的数据变换成上下或左右相反排列的数据的数据变换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机器,其特征在于:备有使显示图像的数据的灰度逆转的数据变换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机器,其特征在于:将第二1/4λ相位差片配置在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偏振单元的与液晶相反的一侧。
CNB028033337A 2001-09-14 2002-06-07 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信息机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232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279527 2001-09-14
JP279527/2001 2001-09-14
JP88476/2002 2002-03-27
JP2002088476A JP3941561B2 (ja) 2001-09-14 2002-03-27 両面表示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6822A true CN1516822A (zh) 2004-07-28
CN1302320C CN1302320C (zh) 2007-02-28

Family

ID=26622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333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2320C (zh) 2001-09-14 2002-06-07 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信息机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7002649B2 (zh)
EP (2) EP1942368A1 (zh)
JP (1) JP3941561B2 (zh)
CN (1) CN1302320C (zh)
TW (1) TW591291B (zh)
WO (1) WO2003025662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5176C (zh) * 2005-03-16 2008-07-23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双面显示装置及面光源装置
CN105039939A (zh) * 2014-04-22 2015-11-11 达兴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形成金属导线的方法
CN105527745A (zh) * 2016-02-02 2016-04-2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8020955A (zh) * 2016-10-28 2018-05-11 技旼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画面方向切换功能的透明显示装置
CN109478387A (zh) * 2016-07-14 2019-03-15 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0376780A (zh) * 2019-07-20 2019-10-25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屏下检测系统、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114005368A (zh) * 2021-11-08 2022-02-01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23246B2 (ja) * 2002-08-09 2010-08-1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7292296B2 (en) 2002-10-17 2007-11-0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and device including same
JP4333117B2 (ja) 2002-10-29 2009-09-1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US20060072302A1 (en) * 2004-10-01 2006-04-06 Chien Tseng L Electro-luminescent (EL) illuminated wall plate device with push-tighten frame means
JP2004205703A (ja) * 2002-12-24 2004-07-22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モバイル装置
KR101061396B1 (ko) * 2003-02-28 2011-09-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폴더형 휴대 단말
JP4170121B2 (ja) * 2003-03-20 2008-10-22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539836B1 (ko) * 2003-03-27 2005-12-28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TWI363574B (en) * 2003-04-07 2012-05-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131838B2 (ja) * 2003-05-16 2008-08-1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JP4098747B2 (ja) * 2003-05-28 2008-06-11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両面発光型表示装置
JP2005084955A (ja) * 2003-09-09 2005-03-31 Hitachi Ltd 携帯情報端末
JP4558651B2 (ja) * 2004-02-13 2010-10-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CN1322362C (zh) * 2004-04-08 2007-06-2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可双面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TWI240124B (en) * 2004-05-31 2005-09-21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tilizing the same
CN100432778C (zh) * 2004-06-07 2008-11-1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KR100659454B1 (ko) * 2005-01-21 2006-12-1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JP2006239292A (ja) * 2005-03-07 2006-09-14 Daiichi Shokai Co Ltd 遊技機
JP4848653B2 (ja) * 2005-03-22 2011-12-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両面表示装置
KR100775208B1 (ko) * 2005-04-12 2007-11-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KR101124396B1 (ko) * 2005-06-03 2012-03-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모드 횡전계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WO2007072766A1 (en) 2005-12-22 2007-06-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EP1804114B1 (en) 2005-12-28 2014-03-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EP1832915B1 (en) 2006-01-31 2012-04-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ith improved contrast
EP1816508A1 (en) 2006-02-02 2007-08-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EP1826606B1 (en) 2006-02-24 2012-12-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EP1826605A1 (en) 2006-02-24 2007-08-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7768605B2 (en) * 2006-06-30 2010-08-03 Motorola, Inc. Display stack-up for a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plays
US20080030496A1 (en) * 2007-01-03 2008-02-07 Social Concepts, Inc. On-line interaction system
US8413059B2 (en) * 2007-01-03 2013-04-02 Social Concepts, Inc. Image based electronic mail system
US8166407B2 (en) 2007-01-25 2012-04-24 Social Concepts, Inc.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social interaction over an electronic network
KR101432567B1 (ko) * 2007-04-19 2014-08-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TWI344661B (en) * 2007-09-12 2011-07-01 Wistron Corp Keypad device and related input device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WO2009051125A1 (ja) * 2007-10-19 2009-04-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両面発光バックライト
JP5500066B2 (ja) * 2008-04-03 2014-05-21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354685B2 (ja) * 2010-07-30 2013-11-27 株式会社大都技研 遊技台
JP5343945B2 (ja) * 2010-08-25 2013-11-13 株式会社大都技研 遊技台
KR20120127953A (ko) * 2011-05-16 2012-11-2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US10260754B2 (en) 2011-07-12 2019-04-16 Viking Range, Llc Advanced electronic control display
TWI478333B (zh) * 2012-01-30 2015-03-21 Ind Tech Res Inst 雙面發光顯示面板
US9395589B2 (en) 2012-03-20 2016-07-19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nvert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5184707B1 (ja) * 2012-03-30 2013-04-17 株式会社ナナオ 液晶表示装置
US10031367B2 (en) * 2012-09-27 2018-07-24 Apple Inc. Display with inverted thin-film-transistor layer
FR3003196B1 (fr) * 2013-03-15 2018-01-19 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Vitrage comprenant un ecran transparent.
JP6354974B2 (ja) * 2014-02-13 2018-07-11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
JP6405206B2 (ja) * 2014-11-28 2018-10-17 シチズンファイ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CN104917857A (zh) * 2015-05-20 2015-09-16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终端
KR102436809B1 (ko) * 2015-12-15 2022-08-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윈도우 표시 장치
CN106610546B (zh) * 2017-02-23 2020-04-17 宁波视睿迪光电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2393571B1 (ko) * 2019-12-31 2022-05-03 주식회사 토비스 양면 유기발광 디스플레이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18899A (ja) * 1994-02-03 1995-08-18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591920B2 (ja) 1994-11-30 1997-03-19 日本電気移動通信株式会社 折りたたみ式携帯電話機
US5686979A (en) * 1995-06-26 1997-11-1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cal panel capable of switching between reflective and transmissive states
JPH10186362A (ja) 1996-12-27 1998-07-14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3573938B2 (ja) 1997-03-28 2004-10-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前方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US6879354B1 (en) 1997-03-28 2005-04-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Front-illuminating device and a reflection-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such a device
JPH11133419A (ja) * 1997-10-31 1999-05-21 Casio Comput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6295109B1 (en) * 1997-12-26 2001-09-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CD with plurality of pixels having reflective and transmissive regions
US6266119B1 (en) * 1998-01-13 2001-07-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apparatus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JP3999867B2 (ja) * 1998-02-16 2007-10-31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3687384B2 (ja) * 1998-12-25 2005-08-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KR100300760B1 (ko) * 1999-02-26 2001-09-26 김성수 조명램프를 가지는 휴대용 무선전화기
JP2001021907A (ja) 1999-07-02 2001-01-26 Toshib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083494A (ja) 1999-09-14 2001-03-30 Seiko Epson Corp 半透過反射型の液晶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KR20020056893A (ko) * 1999-10-01 2002-07-10 하루타 히로시 액정표시패널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전자기기
JP2001215509A (ja) * 1999-11-22 2001-08-10 Seiko Instruments Inc 液晶装置
KR100681764B1 (ko) 1999-12-06 2007-02-15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투과반사형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656694B1 (ko) * 1999-12-20 2006-12-15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US6574487B1 (en) * 2000-02-23 2003-06-03 Motorola, Inc.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a dual-sid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4412441B2 (ja) * 2000-07-11 2010-02-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5176C (zh) * 2005-03-16 2008-07-23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双面显示装置及面光源装置
CN105039939A (zh) * 2014-04-22 2015-11-11 达兴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形成金属导线的方法
CN105527745A (zh) * 2016-02-02 2016-04-2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9478387A (zh) * 2016-07-14 2019-03-15 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9478387B (zh) * 2016-07-14 2021-03-02 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8020955A (zh) * 2016-10-28 2018-05-11 技旼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画面方向切换功能的透明显示装置
CN110376780A (zh) * 2019-07-20 2019-10-25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屏下检测系统、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110376780B (zh) * 2019-07-20 2024-04-02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屏下检测系统、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114005368A (zh) * 2021-11-08 2022-02-01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05368B (zh) * 2021-11-08 2023-12-29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3161941A (ja) 2003-06-06
EP1426810A1 (en) 2004-06-09
JP3941561B2 (ja) 2007-07-04
US7139053B2 (en) 2006-11-21
US7002649B2 (en) 2006-02-21
CN1302320C (zh) 2007-02-28
EP1942368A1 (en) 2008-07-09
US20040027513A1 (en) 2004-02-12
TW591291B (en) 2004-06-11
US20060007372A1 (en) 2006-01-12
EP1426810A4 (en) 2006-01-11
WO2003025662A1 (fr) 2003-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2320C (zh) 两面显示型液晶显示装置及信息机器
CN1156731C (zh) 显示装置和使用它的电子机器以及显示装置用的导光体
CN1120996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76295C (zh) 从设备两面看设于两面的两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134698C (zh) 显示装置及使用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128382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15591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43163C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和使用该显示装置的电子仪器
CN1826553A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100568833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CN1140835C (zh) 显示元件和电子表
CN1092341C (zh) 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和反射式彩色液晶显示装置
TWI246619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viewable under all lighting conditions
CN2590029Y (zh) 液晶装置用基板、液晶装置、和具有液晶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1075040A (zh) 光源器件,显示器件,终端器件和透明/散射状态切换元件
CN1273643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计时器
CN1942810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信息设备
CN1201921A (zh) 显示设备与电子表
CN1357115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20178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639618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266505A (zh) 钟表
CN1708720A (zh) 能从双面观看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便携设备
JP2000181367A (ja) 反射型半導体表示装置
CN1114123C (zh) 液晶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228

Termination date: 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