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0432778C - 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32778C
CN100432778C CNB2004100455766A CN200410045576A CN100432778C CN 100432778 C CN100432778 C CN 100432778C CN B2004100455766 A CNB2004100455766 A CN B2004100455766A CN 200410045576 A CN200410045576 A CN 200410045576A CN 100432778 C CN100432778 C CN 10043277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diff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455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84695A (zh
Inventor
刘曜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B20041004557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32778C/zh
Publication of CN1584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846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27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277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是由导光板、发光源以及扩散片组所组成,其中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其出光面与一液晶面板相对应,发光源所发射的光线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内部,再经由出光面将光线射出,扩散片组则是重叠放置于出光面上方,其中出光面所射出的光线,先经过上述的扩散片组的集光之后再输出,以做为液晶面板显示影像所需的背光源。

Description

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液晶面板的背光模块,特别是指一种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薄膜晶体管的制作技术快速地进步,以及其具备有轻、薄、省电、无幅射等优点,因此使得液晶面板大量地应用于个人数字助理、笔记型计算机、数码相机、电视以及行动电话等各式电子产品中。但由于液晶面板属于非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其必须透过背光模块所提供的背光源的辅助,才能够将液晶面板的画面信息显示出来。
请参阅图1A、图1B所示,其为现有技术的增光型背光模块示意图。图中,背光模块10包括一导光板11、一发光源12、一反射板13以及多层光学薄膜14。
导光板11为可透光的楔形板,其材质为压克力,导光板11的上表面为出光面111,其一侧表面为入光面112。此外,在导光板11的下表面则是形成有多个扩散点113,其下方则是反射板13。
发光源12设于导光板11的入光面112。目前业者所使用的发光源12以冷阴极管为主,其所发射的光线由入光面112进入导光板11内部,经过扩散点113的散射以及反射板13的反射之后,再由出光面111射出。
多层光学薄膜14主要是由一下扩散片141、一增光片142(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BEF)以及一上扩散片143所组成。并且由下而上依序叠合于导光板11的出光面111,其中上、下扩散片143、141可以使光线更均匀扩散,而增光片142则可以增加光线的亮度。光线在经过上述光学薄膜14的作用之后,不仅可以获得品质更佳的背光源,液晶面板20的显示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市场所供应的增光片价格昂贵,成为降低成本的瓶颈,以3M公司所出产的BEF III以及DBEF二种规格的增光片为例,一般扩散片每片价格是BEF III的五分之一,更是DBEF的十分之一。
请参阅图2A所示,其为现有技术BEF III增光片结构示意图,BEF III增光片142a所使用的材质为PMMA,其表面设有多个锯齿状的棱镜结构15可增加光线亮度,虽然BEF III增光片142a具有增光功能,但由于棱镜结构15为规律性排列,因此会有阴影叠纹干涉(Moire)的现象产生,此外,BEF III增光片142a必须搭配上扩散片143以及下扩散片141一起使用,才能够发挥增光效果,并避免棱镜结构15遭到外力破坏。
请参阅图2B所示,其为现有技术DBEF增光片142b的增光原理示意图。其中,图的左侧光线直接由导光板11进入液晶面板20。图的右侧光线先经过DBEF增光片142b之后再进入液晶面板20,而在液晶面板20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一上偏极板201以及一下偏极板202,其中上偏极板201与下偏极板202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
当图中的左侧光线(P1,P2)碰到下偏极板202时,由于P1光线的偏振方向与下偏极板202相同,因此可以顺利地通过液晶面板20,而P2光线的偏振方向与下偏极板202垂直,因此无法通过下偏极板202。当图中右侧光线(P1,P2)碰到DBEF增光片142b时,P1光线将顺利地通过DBEF增光片142b和下偏极板202进入液晶面板20内部,而P2光线则被DBEF增光片142b反射回导光板11内部。此时,P2光线在经过导光板11的散射之后,将再度射出含有P1和P2偏振方向的光线。由于DBEF增光片142b可将P2偏振方向的光线回收再利用,因此增光效果较佳,然而,其缺点在于价格过于昂贵。
由上述说明可知,若采用图2A的方式进行增光,除了使用BEF III增光片之外,尚需要上、下扩散板的配合。因此整体而言,光学薄膜的成本难以下降,且BEF III和上扩散片过于紧密贴合时无法避免阴影叠纹干涉的产生。又若采用图2B的方式进行增光,除了使用DBEF增光片之外,尚需要下扩散板的配合。因此其成本将更高。此外,现有技术在进行增光片与扩散片的组装时,扩散片容易被刮伤而影响良率。
由于上述原因,使得背光模块整体的生产成本过高,不但造成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也使得制造业者的获利无法提升,影响所及则是造成液晶显示器的使用率无法全面的普及化。因此,对于光电相关领域的研发人员而言,莫不致力于提出较佳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获得更便宜以及品质更佳的背光模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成本较低的背光模块。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组装的背光模块。
本发明所揭露的背光模块用以提供一液晶面板显示影像时所需要的背光源,其由导光板、发光源以及扩散片组所组成。
导光板为可透光的楔形板结构,其材质以压克力为主。导光板的上表面为出光面并与液晶面板相对应,其一侧表面为入光面。此外,在导光板的下表面则是形成有多个扩散点,其下方则是设有反射板。
发光源采用冷阴极管,并以端面照光方式将光线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内部,经过扩散点的散射以及反射板的反射之后,由出光面将光线射出。
该扩散片组则是重叠放置于出光面上方,每一片扩散片包括一片基板,基板的上表面涂布一层光学扩散层,其下表面则是涂布一层背涂层。其中背涂层可以将光线导引进入基板,而光学扩散层可以将光线扩散并在扩散片的上方产生集光效果,其中,所述扩散片组包含至少两片扩散片,其中位于上方的扩散片的底面接触其相邻下方的另一扩散片的顶面。
当光线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经过导光板上方的扩散片的集光作用之后,其所输出的背光源的亮度较为均匀,其视角较使用BEF III增光片广,因此更容易符合TCO 03的平面显示器安规标准。此外,以一组扩散片重叠放置方式进行集光,不仅集光效果佳,并且可以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成本,在组装的过程中较不易因扩散片的表面被刮伤,而影响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增光型背光模块示意图;
图2A为现有技术BEF III增光片结构示意图;
图2B为现有技术DBEF增光片的增光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应用于二侧入光的背光模块实施例图;
图4B为本发明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实施例图;
图5为本发明扩散片的扩散与集光原理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对于背光模块进行亮度量测的位置图;
图6B为本发明对于扩散片的数量与亮度增益值的关系图;
图7A为本发明在不同的水平视角下对液晶面板进行亮度量测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在不同的垂直视角下对液晶面板进行亮度量测的示意图;
表一为本发明在导光板上方放置不同数量的扩散片,所量测到背光模块在不同位置的亮度结果。
图号说明
10     背光模块   11     导光板      111    出光面
112    入光面     113    扩散点      12     发光源
13     反射板     14     薄膜        141    下扩散片
142    增光片     143    上扩散片    20     液晶面板
201    上偏极板    202    下偏极板      30     背光模块
31     导光板      311    出光面        312    入光面
313    扩散点      32     发光源        33     扩散片
331    基板        332    光学扩散层    333    背涂层
334    透明树脂    335    扩散颗粒      34     反射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30的示意图,图中背光模块30置于一液晶面板20的下方,并提供液晶面板20显示影像时所需要的背光源。
本发明所揭露为一端照式背光模块30,其包括一导光板31、一发光源32以及三片为一组的扩散片33。导光板31为一可透光的楔形板结构,其材质以压克力为主,其中导光板31的上表面为出光面311并与液晶面板20相对应,其一侧表面为入光面312,在导光板31的下表面则是形成有多个扩散点313,其下方则是设有反射板34。发光源32大多采用冷阴极管,其并以端面照光方式将光线由入光面312射入导光板31内部,在经过扩散点313的散射以及反射板34的反射之后,光线将由出光面311射出。而扩散片33则是重叠放置于出光面311上方,由于扩散片33具有扩散和集光的功能,因此当出光面312射出的光线在经过上述扩散片33之后,其所输出的背光源不仅集光效果佳,亮度也较为均匀。此外,采用本发明的背光模块,其视角较使用BEF III增光片广,因此更容易符合TCO 03的平面显示器安规标准。而扩散片33的成本远低于现有所使用的组合,因此在市场上将更有竞争力。
请参阅图4A所示,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二侧入光的背光模块30a,其中导光板为一可透光的平板结构,其材质以压克力为主,其出光面311a设于导光板31a的上表面,其入光面312a则是设于导光板31a的二侧表面,因此发光源32a分别由二侧的入光面312a以端光照光方式将光线射入导光板31a内部,经过扩散点313a的散射以及反射板34a的反射之后由出光面311a射出,再利用三片为一组的扩散片33进行扩散和集光。
请参阅图4B所示,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块30b,其中导光板31b为一可透光的平板结构,其材质以压克力为主,其出光面311b设于导光板31b的上表面,其入光面312b则是设于导光板31b的下表面,因此发光源32b所发射的光线直接由导光板31b下方的入光面312b进入,再由导光板31b上方的出光面311b射出,再利用三片为一组的扩散片33进行扩散和集光。
请参阅图5所示,其为本发明扩散片33的扩散与集光原理示意图,所使用的扩散片33是下扩散片,然而本发明以Keiwa所生产的下扩散片为例进行解说,目前扩散片33都是以PET、PC或Polyester做为基板331的材料,并在基板331上表面涂布一层光学扩散层332。其下表面则是涂布一层背涂层333。光学扩散层332以及背涂层333主要是由透明树脂334以及扩散颗粒335所组成。其中光学扩散层332的扩散颗粒335随机分布于透明树脂334内部,而背涂层333的扩散颗粒335则是平均分布于透明树脂334上。背涂层33可以将光线导引进入基板331内部,并经过光学扩散层332内部的扩散颗粒335的扩散之后,在扩散片33的上方产生集光效果。虽然不同的扩散片33供货商,包括Tsujiden,GE等,在扩散颗粒的形状、制造的方法或许会有所不同,但利用此原理所制成的扩散片33均可以达成类似的扩散与集光的效果。扩散片33的使用数目依实际使用的情况而定,例如光源强度或是面板尺寸,但不以三片为限。
图6A为本发明对于背光模块30进行亮度量测的位置图,所量测的位置选择在背光模块30的中心以及靠近背光模块30的四个角落处,其目的在于使亮度量测的结果更具代表性,量测条件如下:
a.发光源:采用TOA公司所生产的冷阴极管。
b.灯管电流:7.5mA。
c.扩散片规格:Keiwa BS-040的下扩散板。
d.反射式灯罩:ALSET E60V。
表一为本发明在导光板上方放置不同数量的扩散片数量,所量测到背光模块在不同位置的亮度结果。表中显示导光板从无扩散片到放置四片扩散片的情况下,背光模块在不同位置处所量测到的亮度值。
图6B为本发明对于扩散片的数量与亮度增益值的关系图,其中增益值表示有使用扩散片与无使用扩散片时所量测到的亮度比值。由图6B的关系图中可知,当放置三片以上的扩散片时可获得不错的集光效果。但考虑到成本与背光模块的机构的设计,本发明仍以三片下扩散片为最佳实施例,或是上、下扩散片组合而成,此外,扩散片的使用数目依实际使用的情况而定,但不以三片为限。
图7A为本发明在不同的水平视角下对液晶面板进行亮度量测的示意图。图7B为本发明在不同的垂直视角下对液晶面板进行亮度量测的示意图。由图中可知,本发明利用三片为一组的下扩散片所得到的集光效果与现有技术利用BEF III增光片所产生的增光效果,在亮度比较上差异不大,但本发明的视角较使用BEF III增光片广,因此更容易符合TCO 03的平面显示器安规标准。
更重要的是,本发明不会有阴影叠纹干涉现象的产生,且使用三片为一组下扩散片可大幅降低成本,不仅货源供应无虞,且在组装的过程中较不易因下扩散片表面的刮伤,而影响良率。

Claims (9)

1、一种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由导光板、发光源及扩散片组所组成,其中:
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其中该出光面与液晶面板相对应;
所述发光源所发射的光线经由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板内部,再经由该出光面将光线射出;以及
所述扩散片组,重叠放置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方,其中该出光面射出的光线,经过上述扩散片组的集光之后,输出背光源,所述扩散片组包含至少两片扩散片,其中位于上方的扩散片的底面接触其相邻下方的另一扩散片的顶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入光面设于该导光板之一侧表面,该发光源由该侧表面以端面照光方式,将光线射入该导光板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入光面设于该导光板的二侧表面,该发光源由上述二侧表面以端面照光方式,将光线射入该导光板内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入光面设于该导光板的下表面,该发光源由该下表面直接射入导光板内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源为冷阴极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扩散片包括一片基板,其上表面涂布一层光学扩散层,其下表面涂布一层背涂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材料选自PET、PC或Polyester三种材料之一。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扩散层由透明树脂以及扩散颗粒所组成,该扩散颗粒任意分布于该透明树脂内部,其将光线扩散并在该扩散片上方产生集光效果。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涂层由透明树脂以及扩散颗粒所组成,该扩散颗粒平均分布于该透明树脂上,其将光线导引进入该基板内部。
CNB2004100455766A 2004-06-07 2004-06-07 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277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455766A CN100432778C (zh) 2004-06-07 2004-06-07 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4100455766A CN100432778C (zh) 2004-06-07 2004-06-07 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4695A CN1584695A (zh) 2005-02-23
CN100432778C true CN100432778C (zh) 2008-11-12

Family

ID=34601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4557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2778C (zh) 2004-06-07 2004-06-07 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3277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9036C (zh) * 2005-05-27 2008-08-0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光学组件与光源装置
CN106054448A (zh) * 2016-06-12 2016-10-26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9001937A (zh) * 2018-01-23 2018-12-14 苏州东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经济型直下式背光组件
CN108873471A (zh) * 2018-06-28 2018-11-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4971A (en) * 1995-06-26 2000-09-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ransflective displays with reflective polarizing transflector
JP2001311939A (ja) * 2000-04-28 2001-11-09 Ricoh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161941A (ja) * 2001-09-14 2003-06-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両面表示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機器
CN1439959A (zh) * 2002-02-22 2003-09-0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
CN1466003A (zh) * 2002-07-05 2004-01-07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件
WO2004036300A1 (ja) * 2002-10-17 2004-04-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搭載機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4971A (en) * 1995-06-26 2000-09-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ransflective displays with reflective polarizing transflector
JP2001311939A (ja) * 2000-04-28 2001-11-09 Ricoh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161941A (ja) * 2001-09-14 2003-06-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両面表示型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機器
CN1439959A (zh) * 2002-02-22 2003-09-0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
CN1466003A (zh) * 2002-07-05 2004-01-07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件
WO2004036300A1 (ja) * 2002-10-17 2004-04-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搭載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84695A (zh) 2005-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87629B2 (ja) 面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TW594119B (en) Backlight module for 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310471B (en) Backlight module equipped with brightness convergence function
TWI443386B (zh) 稜鏡薄片、背光單元及具有該背光單元之液晶顯示裝置
JP2005221619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TWI766274B (zh) 增亮支撐柱以及具有增亮支撐柱的背光模組
CN111913320A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TW200412456A (en) Low-power backlight module
US7140743B2 (en) Direct backlight module
WO2013174032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80157115A1 (en) Edge-lit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5176197B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10235362A1 (en) Light concentration device and related backlight module
KR101441382B1 (ko) 프리즘 시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유닛및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90154141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2008013699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0432778C (zh) 具有集光功能的背光模块
CN11540755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100989046B1 (ko) 광학 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CN201803318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00592168C (zh) 具有放射状沟槽的光学基板以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US20070253217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a Light Diffusing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747135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20100131300A (ko) 백라이트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210123507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