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45805A - 膜片开关、使用膜片开关的键开关、具有键开关的键盘和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 Google Patents
膜片开关、使用膜片开关的键开关、具有键开关的键盘和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45805A CN1445805A CN03121683.8A CN03121683A CN1445805A CN 1445805 A CN1445805 A CN 1445805A CN 03121683 A CN03121683 A CN 03121683A CN 1445805 A CN1445805 A CN 14458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
- key
- diaphragm
- key top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9/00—Layers
- H01H2209/01—Increasing rigidity; Anti-cree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9/00—Layers
- H01H2209/068—Properties of the membrane
- H01H2209/07—Properties of the membrane metallic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在由一下膜片,一上膜片和一插在两膜片之间的间隔层组成的膜片开关中,一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件布置在上膜片的上方,同时,一对狭缝形成在与上膜片的上电极的两侧对应的位置处的弹簧片上。此外,膜片开关设置在一保持件下方。当键顶按下时,弹簧片的开关部分被膜片开关的下压突起推压。此外,在由一下膜片,一上膜片和一插在两膜片之间的间隔层组成的另一膜片开关中,一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件布置在上膜片的上方,同时,一半球形凸起形成在与上电极对应的弹簧片上。此外,上膜片构造成被介于凸起部分和弹簧片之间的连接部分推压。此外,在这样的键开关中,膜片开关设置在保持件的下方。在按下键顶时,凸起部分被保持件的下压突起按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所谓的三层结构的膜片开关,三层结构是由上膜片、下膜片和形成在两膜片之间的间隔层组成,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能防止上膜片塑性变形的膜片开关(在执行开关动作时,上膜片被按下并能在长时间内保持弹性恢复力)、一使用这种膜片开关的键开关、一使用这种键开关的键盘和一具有该键盘的个人电脑。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执行开关动作时确保上膜片稳定按压因而提供一稳定开关导通操作的膜片开关、一使用这种膜片开关的键开关、一使用这种键开关的键盘和一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可靠固定膜片的膜片开关(在将下膜片固定到支承板时,膜片粘结到总是处于平直姿态的支承板的粘结面,而在膜片开关的下膜片的下表面和支承板的粘结面之间不留下气泡)、一使用这种膜片开关的键开关、一使用这种键开关的键盘和一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更进一步,本发明涉及一种借助于一对连接件而引导键顶垂直运动的键开关,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构造成偏压键顶向上的键开关(借助于一由金属弹性薄板形成的弹簧件)、一使用这种键开关的键盘和一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背景技术
从传统上来说,已有人提出不同的膜片开关,每种开关具有三层结构,它由一在其上表面上形成下电极的下膜片,在其下表面上形成上电极(对应于下电极)的上膜片,以及一插在上下膜片之间的间隔片,用来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开(通过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的部位形成的间隔片上的开关孔)。
在这种类型的膜片开关中,为了执行开关导通操作,借助于一橡胶弹簧,一键顶等,用一手指直接或间接地从上方按下上膜片的上电极部分。由于这样的开关导通操作,形成在上膜片的下表面上的上电极,通过形成在间隔片上的开关孔,接触形成在下膜片的上表面上的下电极,从而进行给定的开关导通操作。
这里,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在一种情形中,物品放置在膜片开关上,或一盖安装在膜片开关上,而放置在膜片开关上的物品任其留在开关上持续一长时间。
在这种情况中,上膜片开关由一树脂薄膜构成,该膜一般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类似的材料组成,这样,上膜片经一极小的载荷推压而变形。因此,当物品放置在膜片开关上时,对应于上膜片的上电极的开关部分借助于物品而被按下。其结果,上膜片的上电极和下膜片的下电极互相接触的状态,即,开关合上的状态持续一段长的时间。这里,对应于上膜片的上电极的开关部分是处于开关部分被向下按下和变形的状态,因此,被推压的这种变形状态会保持一段长的时间。
当上膜片在推压下产生的开关部分的变形状态保持一段长的时间,则开关部分承受塑性变形并保持推压下的变形状态,因而不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中,上膜片的上电极和下膜片的下电极呈现为合上的状态,它们在这种状态中始终相互接触,因此,膜片开关出现不再执行开关功能的缺陷。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膜片开关(它在执行开关功能时能防止上膜片按下后的塑性变形,由此能在一长时间内保持弹性恢复力)、一使用这种膜片开关的键开关、一使用这种键开关的键盘和一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此外,膜片开关具有一平的层叠片结构,其中,上膜片一般也形成为平的。在这样一个膜片开关中,当用手指直接按压在上膜片上时,尽管按键部分形成在上膜片的上表面,通过印刷或诸如此类的方法使得用肉眼便于找到按键部分,但用手指不是总能按压到按键部分的恰当位置,因此,难于执行一稳定的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当平的上膜片通过一所谓的橡胶弹簧或一通常已知的键顶,被间接地按压时,存在着制造原因引起的尺寸精度的不规则性,而这种尺寸精度的不规则性直接影响到膜片开关的按压特性。因此,尽管通过橡胶弹簧或键顶(只要橡胶弹簧或键顶的尺寸精度落在合适的范围内)有可能按压上膜片的按键部分的恰当位置,但当尺寸精度没落入适当范围内时,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形,即,上膜片的按压处于橡胶弹簧或键顶发生倾斜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中,以上述情形的方式难于执行稳定的开关导通操作。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膜片开关(它在执行开关功能时能以稳定的方式按压上膜片,由此确保稳定的开关导通操作)、一使用这种膜片开关的键开关、一使用这种键开关的键盘和一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此外,构成膜片开关的下膜片,间隔片和上膜片一般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制成,而且它们的厚度很小。因此,膜片开关本身具有大的弹性,这样,在许多情形下操作膜片开关既不方便又不容易。
这样的膜片开关通常不是以单一形式使用,一般膜片开关的使用状态是:膜片开关安装在一支承板或诸如此类的结构上。在许多情形中,膜片开关使用粘结剂或压敏的双面粘胶带,通过粘结到支承板上而得到固定。为了通过粘结将膜片开关固定到支承板或类似的结构上,一粘结剂涂复到下膜片的下表面,或一压敏的双面粘胶带层叠在下膜片的下表面上,然后,通过粘结将下膜片固定到支承板或类似的结构上。
然而,由于膜片开关具有如上所述的大的弹性,所以,难于操作在平的状态下的膜片开关。因此,在用粘结方法将膜片开关固定到支承板或诸如此类的结构上时,颇为担心在下膜片和支承板或诸如此类的结构之间留有气泡。
当在下膜片和支承板的粘接面或诸如此类的结构之间留有气泡时,则在膜片开关的表面上形成不平整,由此引起不稳定的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当气泡残留在与间隔片上形成的开关孔对应的下膜片下面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即,上膜片的上电极和下膜片的下电极互相接触。在这种情形中,合上的状态继续保持,这样,膜片开关不再执行其开关的功能。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膜片开关(在用粘结方法将膜片开关的下膜片固定到支承板的粘接面或诸如此类的结构时,它能用粘结方法将膜片开关可靠地固定到支承板的粘结面,同时一直将膜片保持在平直状态下而在下膜片的下表面和支承板的粘结面之间不残留气泡)、一使用这种膜片开关的键开关、一具有键开关的键盘和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此外,从传统上来说,已有人提出不同类型的装在笔记本个人电脑上的键开关,其构造成由一对连接件来引导各键顶的垂直运动。
例如,日本未决的专利公开172380/1998揭示一种键开关,其中,各键顶的垂直运动由一对连接件来引导,该连接件具有可活动地与形成有下压突起的键顶的下表面以及底模的上表面啮合的齿轮,而一由硅橡胶或诸如此类材料制成的橡胶片以悬置的方式延伸在诸突起之间,这些突起用来悬置形成在具有齿轮的各连接件上的橡胶片。
在上述的键开关中,在键顶未按下的状态下,与橡胶片接触的下压突起,因橡胶片的弹性力而向上偏压,这样,保持键顶处于未压下状态。当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时,随着键顶的按下,橡胶片借助于下压突起而下压,这样,由于下压突起的缘故,通过设置在底模下方的膜片的开关部分连同橡胶片一起,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然而,在上述的日本未决专利公开172380/1988中所描述的键开关中,橡胶片用作为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该弹簧件具有易于接受诸如温度、湿度或诸如此类的使用环境影响的趋向,由此,橡胶片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劣化而呈现出差的耐用性。此外,为了保持键顶处于未按下的位置,如日本未决专利公开172380/1988的图2所示,必须通过使键顶的下压突起一直与橡胶片的上表面保持接触,利用橡胶片的弹性力将键顶向上偏压。在这种情形中,橡胶片总是承受弹性变形。当橡胶片总是保持在这种弹性变形的状态时,再加上橡胶片呈现差的耐用性的事实,橡胶片承受永久变形而不能返回到原始状态(即,橡胶片具有最初弹性力的状态)。因此,橡胶片的弹性力逐渐减小,从而使键顶的未按下的位置也逐渐移到向下的位置。其结果,则存在着诸如键的操作性或诸如此类的键性能改变的可能性。
在用设置在底模下方的膜片的开关部分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时,采用这样的结构:借助于形成在键顶下表面的下压突起,推压连同橡胶片在一起的开关部分。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如日本未决专利公开172380/1988的图1和图2所示,必须设定下压突起的长度近似为键顶厚度的三倍,这样,下压突起从键顶的下端向下足够地突出。因此,在未按下位置的键顶的高度最终变大,因而极其难于减小键开关的厚度。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膜片开关(它能确保诸如键长时间可操作性而不受使用环境影响的稳定特性,同时,它通过利用由金属弹性薄板制成的弹簧件来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从而可容易地减小其厚度)、一使用这种膜片开关的键开关、一具有键开关的键盘和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膜片开关,包括:一在其上表面形成下电极的下膜片;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与下电极对应的上电极的上膜片;以及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的间隔层,其中,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一开关孔,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其中,一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布置在上膜片上方。
在上述的膜片开关中,由于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布置在上膜片的上方,所以,即使当物品放置在上膜片上的状态维持一段长的时间,由于弹簧片有大的弹性力,上膜片不会发生塑性变形,这样,在长时间内保持弹性恢复力的同时,就有可能执行可靠的开关导通操作。
这里,上述的间隔层可以形成在上膜片和下膜片之间,并可以构造成以层叠的方式粘结两个膜片的粘结剂层,或可以构造成一间隔片,其构造成与上膜片和下膜片相等的一片材。
此外,较佳地在与上膜片的上电极两侧对应的弹簧片上形成一对狭缝。在这样的膜片开关中,由于一对狭缝形成在与上膜片的上电极两侧对应的地方,所以,即使当通过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与上电极对应的弹簧片的开关部分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整个弹簧片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开关部分。因此,用一小的下压荷载,即可使上膜片的上电极和下膜片的下电极互相接触,这样,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键开关,包括: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一下压突起的键顶;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对应于下压突起形成一开口的保持件;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它们可移动地与键顶的下表面以及保持件接合和连接,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一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以及一膜片开关,其包括一布置在所述保持件下方并对应于所述开口在其上表面上形成一下电极的下膜片,一对应于下电极在其下表面上形成一上电极的上膜片、以及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并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一开关孔的间隔层,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其中,键顶是这样执行开关导通操作的,即,通过抵抗弹簧件的偏压力按下键顶,借助于下压突起通过开口,使上电极和下电极互相接触,以及其中,一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布置在上膜片上方。
对于上述的键开关,通过抵抗弹簧件的偏压力而按下键顶,借助于下压突起通过开口而使上电极和下电极互相接触,这样就执行开关导通操作。由于在执行这样的开关导通操作中,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设置在上膜片上方,所以,即使当物品放置在键顶上的状态维持一段长的时间,由于弹簧片有大的弹性力,上膜片不会发生塑性变形,这样,可在长时间内保持弹性恢复力,从而确保可靠的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个人电脑,包括:一输入诸如字符、符号或诸如此类的各种数据的键盘,键盘包括诸键开关,每个键开关包括,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下压突起的键顶,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对应于下压突起形成一开口的保持件;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它们可移动地与键顶的下表面和保持件接合和连接,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一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以及一膜片开关,其包括一布置在所述保持件下方并对应于所述开口在其上表面上形成一下电极的下膜片,一对应于下电极在其下表面上形成一上电极的上膜片、以及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并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一开关孔的间隔层,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其中,键顶是这样执行开关导通操作的,即,通过抵抗弹簧件的偏压力按下键顶,借助于下压突起通过开口,使上电极和下电极互相接触。键开关还包括一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它布置在上膜片上方;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显示器;以及使显示器根据键盘输入的数据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控制装置。
在上述的个人电脑中,当诸如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的各种数据从键盘的键开关输入时,字符、符号和诸如此类的数据,经控制装置的控制由显示装置显示。这里,个人电脑装备有与上述的键开关连接的键盘,这样可获得与上述情形相同的有利操作。
此外,在上述的膜片开关中,最好在对应于上电极的弹簧片上形成一半球形的凸起部分。在这样的膜片开关中,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设置在上膜片上方。由于半球形的凸起部分形成在与上电极对应的弹簧片上,所以,在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时,当用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按下凸起部分时,借助于与凸起部分周围的弹簧片连接的连接部分,将上膜片按下,通过间隔层的开关孔,上膜片的上电极与下膜片的下电极接触,由此执行开关导通操作。这里,通过凸起部分和弹簧片之间的连接部分而将上膜片按下。即使当归属于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的凸起部分的推压位置,不在凸起部分的中心部分位置时,也有可能以稳定的方式可靠地使上膜片的上电极与下膜片的下电极互相接触。由于这样的结构,有可能以稳定的方式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较佳地在上述的弹簧片的凸起部分的两侧形成一对狭缝。在这样的膜片开关中,由于一对狭缝形成在弹簧片的凸起部分的两侧,所以,即使当通过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与上电极对应的弹簧片的凸起部分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整个弹簧片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介于凸起部分和弹簧片之间的连接部分。因此,用一小的下压荷载,即可使上膜片的上电极和下膜片的下电极互相接触,这样,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最好在对应于上电极的弹簧片上形成一对弹性的切口和突起(cut-and-raised)的突耳。在这样的膜片开关中,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设置在上膜片上方,而一对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形成在与上电极对应的弹簧片上,这样,在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时,当用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按下对应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时,借助于介于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和弹簧片之间的连接部分,将上膜片按下,通过间隔层的开关孔,上膜片的上电极与下膜片的下电极接触,由此执行开关导通操作。这里,由于通过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和弹簧片之间形成的连接部分而将上膜片按下,所以,即使当用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两个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同时下压,或仅有一个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下压时,也有可能以稳定的方式可靠地使上膜片的上电极与下膜片的下电极互相接触。因此,能以稳定的方式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这里,较佳地在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的两侧的弹簧片中形成一对狭缝。在这样的膜片开关中,由于一对狭缝形成在弹簧片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的两侧,所以,即使当通过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与上电极对应的弹簧片的对应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整个弹簧片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介于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和弹簧片之间的连接部分。因此,用一小的下压荷载,即可使上膜片的上电极和下膜片的下电极互相接触,这样,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膜片开关,包括:一在其上表面形成下电极的下膜片;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与下电极对应的上电极的上膜片;以及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的间隔层,其中,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一开关孔,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其中,有空气槽形成在间隔层内,并有通气孔形成在下膜片内,所述通气孔位于空气槽内。
在上述的膜片开关中,空气槽形成在间隔层内,同时,通气孔形成在下膜片内,以使通气孔位于空气槽内。因此,在使用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以粘结的方式将下膜片固定到支承板或诸如此类的结构时,即使当气泡残留在下膜片的下表面和支承板的粘结面之间时,也可将这样的气泡通过通气孔泄漏到空气槽中。因此,可以用粘结的方法可靠地将总是处于平直状态的膜片固定到支承板上。
这里,间隔层可以形成在上膜片和下膜片之间,并可以构造成以层叠的方式粘结两个膜片的粘结剂层,在这种情形中,空气槽形成在粘结剂层中。此外,间隔层可以构造成一间隔片,该片由用来形成上膜片或下膜片的薄片制成。在这种情形中,空气槽形成在通过涂复方法形成于间隔片上的粘结剂层。
此外,最好是形成在间隔层的空气槽与膜片开关的外面连通。在这种情形中,残留在下膜片的下表面和支承板的粘结面之间的气泡,通过通气孔和空气槽泄漏到膜片开关的外面。这里,即使当空气槽不与膜片开关的外面连通时,形成在间隔层的空气槽也不会造成任何问题。在这种情形中,通过下膜片的通气孔的气泡驻留在空气槽内并由整个空气槽来缓和。
此外,最好空气槽与外侧以及开关孔连通,同时,以开关孔为起始点,形成多个空气槽,而且通气孔在各空气槽里和沿各空气槽连续地形成多个。在这样的膜片开关中,既与外侧又与开关孔连通的空气槽,以开关孔为起始点,形成多个空气槽,同时,通气孔沿各空气槽连续地形成多个。因此,在使用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以粘结的方式将下膜片固定到支承板或诸如此类的结构时,即使当气泡残留在下膜片的下表面和支承板的粘结面之间时,也可将这样的气泡通过通气孔和空气槽泄漏到外面。此外,在通过推压上膜片的上电极的上表面来执行开关导通操作中,可以将开关孔内的空气通过空气槽泄漏到外面,这样,可以总是以稳定的方式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最好形成的开关孔大于下电极,而且多个通气孔中的至少一个位于开关孔的内部。在这样的膜片开关中,形成的开关孔大于下电极,而且多个通气孔中的至少一个位于开关孔的内部,这样,在使用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以粘结的方式将膜片开关的下膜片固定到支承板或诸如此类的结构时,即使当气泡残留在与下膜片的下表面和支承板的粘结面之间的开关孔对应的部分里,也可将这样的气泡通过设置在开关孔内的通气孔、开关孔和空气槽泄漏到外面。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键开关,包括: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一下压突起的键顶;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对应于下压突起形成一开口的保持件;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它们可移动地与键顶的下表面和保持件接合和连接,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一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以及一膜片开关,其包括一布置在所述保持件下方并对应于所述开口在其上表面上形成一下电极的下膜片,一对应于下电极在其下表面上形成一上电极的上膜片、以及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并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一开关孔的间隔层,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其中,键顶是这样执行开关导通操作的,即,通过抵抗弹簧件的偏压力按下键顶,借助于下压突起通过开口,使上电极和下电极互相接触,以及其中,一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布置在上膜片上方。其中,有空气槽形成在间隔层内,并有通气孔形成在下膜片内,所述通气孔位于空气槽内。
在上述的键开关中,前述的膜片开关用作为布置在保持件下方的膜片开关。因此,以如上述情形相同的方式,空气槽形成在间隔层内,同时,通气孔形成在下膜片内,以使通气孔位于空气槽内。因此,在使用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以粘结的方式将下膜片固定到支承板或诸如此类的结构时,即使当气泡残留在下膜片的下表面和支承板的粘结面之间时,也可将这样的气泡通过通气孔泄漏到空气槽中。因此,可以用粘结的方法可靠地将膜片固定到总是处于平直状态的支承板的粘结面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个人电脑,包括:一输入诸如字符、符号或诸如此类的各种数据的键盘,键盘包括诸键开关,每个键开关包括,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下压突起的键顶,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对应于下压突起形成一开口的保持件;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它们可移动地与键顶的下表面和保持件接合和连接,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一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以及一膜片开关,其包括一布置在所述保持件下方并对应于所述开口在其上表面上形成一下电极的下膜片,一对应于下电极在其下表面上形成一上电极的上膜片、以及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并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一开关孔的间隔层,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其中,键顶是这样执行开关导通操作的,即,通过抵抗弹簧件的偏压力按下键顶,借助于下压突起通过开口,使上电极和下电极互相接触;有空气槽形成在间隔层内且有通气孔形成在下膜片内,所述通气孔位于空气槽内,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显示器,以及使显示器根据键盘输入的数据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控制装置。
在上述的个人电脑中,当诸如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的各种数据从键盘的键开关输入时,符号和诸如此类的数据,经控制装置的控制由显示装置显示。这里,个人电脑装备有与上述的键开关连接的键盘,这样可获得与上述情形相同的有利操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键开关,包括:一在其下表面形成多个滑动接合部分的键顶;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在其上形成多个转动接合部分的保持件;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它们分别与键顶的滑动接合部分和保持件的转动接合部分接合,从侧向观察相互交叉成X形,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一开关部分,它根据键顶的按下操作,执行开关导通操作;以及一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的、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它包括一在其中心部分的推压部分,在按下键顶时,所述推压部分通过对开关部分的作用而执行开关导通操作,其中,至少是弹簧件的推压部分和其周缘部分设置从侧面观察的凹形;以及变形动作部分,它在按下键顶时将弹簧件变形成U形,并设置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两侧的部分上,从一侧观测,该部分的位置比两个连接件的交叉部分更靠近转动接合部分侧。
在上述的键开关中,对于偏压键顶向上并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件,至少推压部分和其周缘部分设置成凹陷形(从侧向观察),这样,可确保弹簧件的变形方向。此外,对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于变形作用部分的设置部分,较之两个连接件的交叉部分更接近于转动接合部分(从侧边观察),所以,在按下键顶时,由于连接件的变形作用部分,弹簧件变形成U形,在此同时,弹簧件的推压部分下降,从而能执行可靠的开关导通操作。此外,由于弹簧件是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所以,由于弹性金属薄板所具有的高耐用性,可以确保诸如不受使用环境影响的键的操作稳定性。
这里,在上述的键开关中,较佳地在第一连接件上形成一第一保持部分,在第二连接件上形成一第二保持部分,且弹簧件在第一保持部分和第二保持部分之间延伸,以形成变形作用部分。在这样的键开关中,由于用作延伸弹簧件的第一保持部分和第二保持部分也共同地用作为变形弹簧件的变形作用部分,所以,不必特地提供弹簧件的变形作用部分,这样,可简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结构。
此外,较佳地,松动地安装有第一保持部分的第一保持孔和松动地安装有第二保持部分的第二保持孔形成在弹簧件中,且弹簧件这样形成:弹簧件的宽度从第一保持孔和第二保持孔朝向其中心部分逐渐地增加。在这样的键开关中,由于弹簧件的宽度从第一保持孔和第二保持孔朝向其中心部分增加,所以,由于键顶的按下操作而在弹簧件中产生的应力,在具有大的宽度的中心部分分散,可以可靠地防止在中心部分的下压应力的集中。因此,可以提高弹簧件的耐用性。
此外,较佳地,上述的弹簧件形成为一在平面图中的近似的圆形。在这样的键开关中,由于弹簧件形成为一在平面图中的近似的圆形,所以,可以均匀地在整个弹簧件上分散由于键顶的按下操作而在弹簧件中产生的应力。因此,可以显著地进一步提高弹簧件的耐用性。
此外,较佳地,构成膜片开关的开关部分设置在保持件的下方,弹簧件随同键顶的按下操作而弧形地向下,以操作膜片开关。在这样的键开关中,借助于随同键顶的按下操作而弧形向下的弹簧件来操作膜片开关,因此,完全不需要形成用来推压膜片开关的键顶下压突起,由此,可容易地达到键开关厚度的减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个人电脑,包括:一输入诸如字符、符号或诸如此类的各种数据的键盘,键盘包括诸键开关,每个键开关包括:一在其下表面形成多个滑动接合部分的键顶,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在其上形成多个转动接合部分的保持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它们分别与键顶的滑动接合部分和保持件的转动接合部分接合,从一侧向观察,相互交叉成X形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一开关部分,它根据键顶的按下操作,执行开关导通操作,以及一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的、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它包括一在其中心部分的推压部分,在按下键顶时,推压部分通过对开关部分的作用而执行开关导通操作,其中,至少是弹簧件的推压部分和其周缘部分设置成从一侧观察呈凹形,以及变形动作部分,它在按下键顶时将弹簧件变形成U形,并设置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两侧的部分上,从一侧观测,该部分的位置比两个连接件的交叉部分更靠近转动接合部分侧,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显示器,以及使显示器根据键盘输入的数据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控制装置。
在上述的个人电脑中,当诸如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的各种数据从键盘的键开关输入时,字符、符号和诸如此类的数据,经控制装置的控制由显示装置显示。这里,个人电脑装备有与上述的键开关连接的键盘,这样可获得与上述情形相同的有利操作。
附图的简要说明
包含在本说明书内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图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它们连同本文的介绍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诸目的、优点和原理。
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一分解的立体图,其用分解的方式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膜片开关的一部分;
图2是示出膜片开关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3是膜片开关的侧截面图;
图4是一键开关的立体图,其处于键顶移去的状态;
图5是键开关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6是键顶的侧截面图;
图7是键顶的后视图;
图8是第一连接件的平面图;
图9是第二连接件的平面图;
图10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开关处于未按下状态;
图11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开关处于按下状态;
图12是一分解的立体图,其用分解的方式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一膜片开关的一部分;
图13是示出膜片开关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4是膜片开关的侧截面图;
图15是一键开关的立体图,其处于键顶移去的状态;
图16是键开关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17是键顶的侧截面图;
图18是键顶的后视图;
图19是第一连接件的平面图;
图20是第二连接件的平面图;
图21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顶处于未按下状态;
图22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顶处于按下状态;
图23是一分解的立体图,其用分解的方式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一膜片开关的一部分;
图24是示出膜片开关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25是膜片开关的侧截面图;
图26是一键开关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27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顶处于未按下状态;
图28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顶处于按下状态;
图29是一分解的立体图,其用分解的方式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一膜片开关的一部分;
图30示出膜片开关的一部分,其中,图30(A)是膜片开关的平面图,而图30(B)是膜片开关的后视图;
图31是膜片开关的侧截面图;
图32是一键开关的立体图,其处于键顶移去的状态;
图33是一键开关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34是键顶的侧截面图;
图35是键顶的后视图;
图36是第一连接件的平面图;
图37是第二连接件的平面图;
图38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顶处于未按下状态;
图39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顶处于按下状态;
图40是一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键开关的分解的立体图;
图41是一键开关的平面图,其处于键顶移去的状态;
图42是键顶的后视图;
图43是键顶的侧截面图;
图44是第一连接件的平面图;
图45是第一连接件的侧截面图;
图46是第二连接件的平面图;
图47是第二连接件的侧截面图;
图48是一弹簧件的平面图;
图49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顶处于未按下状态;
图50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顶处于按下状态;
图51是一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键开关的立体图,其处于键顶移去的状态;
图52是一键开关的平面图,其处于键顶移去的状态;
图53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顶处于未按下状态;
图54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当键顶处于按下状态;
图55是用来说明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的解释性视图,其中,图55(A)是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的立体图,而图55(B)是表示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的电气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根据实施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六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根据本发明的一膜片开关、一使用该膜片开关的键开关、一具有该键开关的键盘以及具有该键盘的个人电脑。首先,参照图55(A)和55(B)介绍笔记本型个人电脑。这里,图55(A)是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的立体图,而图55(B)是表示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的电气结构的方框图。
在图55(A)中,一笔记本型个人电脑101基本上由一本体部分102和一支承在本体部分102上的显示器103构成,本体部分包括一执行各种算术运算的CPU,显示器103可相对于本体部分102打开和合上。显示器103可转动地支承在本体部分102的连接部分104上,由此,显示器103可相对于本体部分102打开或合上。一设置有多个键开关的键盘105安装在本体部分102上。
此外,在图55(B)中,通过一总线109与CPU106相连接的是,储存用来控制个人电脑各部分的程序的ROM107,以及储存各种类型数据的RAM108。此外,通过总线109与CPU106相连接的还有输入/输出接口110。连接于该输入/输出接口110的是,上述的显示器103、上述的键盘105和硬盘器111,硬盘器中储存用于文件记录、图形计算和诸如此类运算的程序。为响应来自于键盘105的输入数据,上述的CPU106从硬盘器111中读出用于文件记录,图形计算和诸如此类运算的程序,并执行该程序和在显示器103上显示字符、符号和诸如此类的数据。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3,介绍用于与上述笔记本型个人电脑101的键盘105连接的键开关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膜片开关。这里,图1是以分解的方式表示膜片开关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膜片开关一部分的平面图,以及图3是膜片开关的侧截面图。
在图1中,膜片开关1基本上构造为一下膜片2、一上膜片3、一插在下膜片2和上膜片3之间的间隔片4,以及一层叠在上膜片3上的弹簧片5。如图3所示,膜片开关支承在支承板50上。
这里,下膜片2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下文中简称为“PET”)制成的薄膜片形成,一连接到一线路图形6的下开关电极7形成在下膜片2的上表面。此外,上膜片3以与下膜片2类似的方式,由PET薄膜片形成。与线路图形8连接的上开关电极9形成在上膜片3的下表面上与下膜片2的下开关电极7对应的位置。
这里,线路图形6和形成在下膜片2上的下开关电极7,以及线路图形8和形成在上膜片3上的上开关电极9,均可用已知方法来制得。例如,利用含有碳粒和银粒或诸如此类粒子的导电涂料,采用涂覆的方法可将它们形成给定的图形。此外,也可将粘结在PET薄膜片上的铜箔蚀刻成给定的图形。
间隔片4以与下膜片2和上膜片3类似的方式,由一PET薄膜片形成。在与下开关电极7和上开关电极9对应位置的间隔片4上形成有一开关孔10。这样的开关孔10的一个作用是,在开关未导通的操作时,使下开关电极7和上开关电极9互相隔开,而另一作用是,在执行开关导通的操作时,当对应于上开关电极9的上膜片3的上表面被按下而使上开关电极9与下开关电极7接触时,移动上开关电极9。
弹簧片5是由不锈钢或诸如此类的材料制成并具有大的弹性的一金属薄板。一对平行的狭缝11形成在弹簧片5上,如图2所示,各狭缝11的诸部分重叠在上膜片3的上电极9的两侧。各狭缝11所执行的作用是,即使当通过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与上电极9对应的弹簧片5的开关部分12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弹簧片5的整个本体上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开关部分12。因此,用一小的下压荷载,即可使上膜片3的上电极9和下膜片2的下电极7互相接触,这样,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膜片开关1中,由金属薄片制成的5弹簧片布置在上膜片3的上方。因此,即使当上膜片3处在物品放置在上膜片3上的状态中维持一段长的时间,由于弹簧片5有大的弹性力,所以,上膜片3不会发生塑性变形,这样,在长时间内保持弹性恢复力的同时,就有可能执行可靠的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由于一对狭缝11形成在与上膜片3的上电极9两侧对应的弹簧片5上,所以,即使当通过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与上电极9对应的弹簧片5的开关部分12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整个弹簧片本体5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开关部分12。因此,用一小的下压荷载,即可使上膜片3的上电极9和下膜片2的下电极7互相接触,这样,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然后,参照图4至图9,介绍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膜开关1的键开关。这里,图4是处于键顶移去的状态的键开关的立体图,图5是键开关的分解的立体图,图6是键顶的侧截面图,图7是键顶的后视图,图8是第一连接件的平面图,以及图9是第二连接件的平面图。
首先,参照图4和图5,介绍键开关的示意性的结构。在图4和图5中,键开关20大致由下列零件构成;一键顶21;一布置在键顶21下方的保持件22;一第一连接件23和一第二连接件24,它们与键顶21的下表面和保持件21连接和接合,并引导键顶21的垂直运动;一偏压键顶21向上的圈弹簧件25;一布置在保持件22下方的膜片开关1;以及一用来支承整个键开关20的、布置在膜片开关1下方的支承板50。
这里,键顶21是由诸如ABS树脂或诸如此类的合成树脂制成,字符、符号和诸如此类的标识用诸如印刷那样的已知方法形成在其上表面上。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在键顶21的背表面,一体形成一对滑动接合部分26和一对转动接合部分27。滑动槽28形成在对应的滑动接合部分26内,而在下文中将会描述的第一连接件23的各接合销29A和29B,可滑动地接合在对应的滑动槽28内。这里,闭合端面28A形成在滑动槽28内。此外,向下敞开的转动槽30形成在对应的转动接合部分27内。将在下文中描述的第二连接件34的各接合销31A,31B可转动地与转动槽30接合。
此外,在键顶21的背表面,处在背表面的四个角落上的滑动接合部分26和转动接合部分27之间的一位置处,形成一圆柱形弹簧保持部分32(见图10,图11),它安装在圈弹簧25的上端部分并保持住圈弹簧25。此外,在弹簧保持部分32的近中心位置,设置一下压突起33,它向下推压膜片开关1中的弹簧片5的开关部分12,因此,下压突起33向下延伸。如图7所示,下压突起33具有大于键顶21厚度的长度且从键顶21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如在下文中所述,在向下推压键顶21时,下压突起33执行这样的动作,即,向下推压形成在膜片开关1的弹簧片5上的开关部分12。
设置在键顶21下方的保持件22由诸如ABS树脂或诸如此类的合成树脂制成,在这样的保持件22中,对每个膜片开关1形成一键位部分(key stationportion)34,其中,键位部分34具有的膜厚度小于绕键位部分34的周缘部分的薄膜厚度。角位孔35分别形成在键位部分34的一侧(图5中的左侧)的两个角落处。滑动接合突耳36以这样的方式与保持件22一体形成,即,滑动接合突耳36从各角位孔35的侧端突起并悬伸在各角位孔35的上方。第二连接件24的接合销37A和37B(将在下文中描述)可滑动地与各滑动接合突耳36配合。这里,封闭端面36A形成在滑动接合突耳36上。此外,角位孔38分别形成在位于键位部分34另一侧(图5中的右侧)的两个角落处。一对夹持壁39形成在每个角位孔38的附近。第一连接件23(将在下文中描述)的接合销40A和40B由各夹持壁39可转动地接合。
此外,在键位部分34的近中心位置处,形成一圆柱形弹簧保持部分41(见图10,图11),它安装并保持圈弹簧25的下端部分。在弹簧保持部分41内,形成一穿过保持件22的开口42。开口42对应于键顶21的下压突起33。在推压键顶21时,下压突起33通过开口42向下移动,并推压膜片开关1中的弹簧片5的开关部分12,这样,可使上膜片3的上电极9和下膜片2的下电极7互相接触。
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23形成在平面图中的一近似的“正方形”中,并包括一对板形部分43A,43B,和分别与各板形部分43A,43B的两端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44A,44B。此外,接合销29A,29B从一个连接部分44A(图8中左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而接合销40A,40B从一个连接部分44B(图8中右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各接合销29A,29B可滑动地与形成在键顶21的各滑动接合部分的滑动槽28接合,而各接合销40A,40B可转动地接合在保持件22的一对夹持壁39,39里。此外,轴部分45A,45B以突起的方式,形成在各板形部分43A,43B的近中心部分。
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件24以与第一连接件23相同的方式形成在平面图中的一近似的“正方形”中,并包括一对板形部分46A,46B,和分别与各板形部分46A,46B的两端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47A,47B。此外,接合销37A,37B从一个连接部分47A(图9中左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而接合销31A,31B从另一个连接部分47B(图9中右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各接合销31A,31B可转动地与形成在键顶21的各转动接合部分27的转动槽30接合,而各接合销37A,37B可滑动地接合在保持件22的各滑动接合突耳36里。此外,轴孔48A,48B形成在各板形部分46A,46B(见图5)的近中心部分。第一连接件23的轴部分45A,45B分别在各轴孔48A,48B中转动地枢转。因此,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24,以基于轴部分45A,45B和轴孔48A,48B之间的枢转关系的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
设置圈弹簧25来实施向上偏压键顶21的功能。圈弹簧25的上端部分安装和保持在形成在键顶21上的弹簧保持部分32的外面,而圈弹簧25的下端部分安装和保持在形成在保持件22的键位部分34上的弹簧保持部分41的外面。
参照图10和图11,介绍具有上述结构的键开关20的操作方式。图10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键开关处于键顶未按下的状态,图11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键开关处于键顶按下状态。
如图10所示,在键顶处于未按下的状态中,键顶21基于圈弹簧25的偏压力而向上偏压,以使键顶21保持在未按下的位置。在这样未按下的位置上,与键顶21内的滑动接合部分26的滑动槽28接合的第一连接件23的各接合销29A,29B,与滑动槽28的封闭端面28A接触,而与保持件22内的滑动接合突耳36接合的第二连接件24的各接合销37A,37B,与滑动接合突耳36的封闭端面36A接触。因此,键顶21的向上运动受到限制。
当键顶21抵抗圈弹簧25的偏压力向下推压时,第一连接件23的各接合销29A,29B被迫在滑动接合部分26的滑动槽28内沿正确的方向逐渐地滑动,且各接合销40A,40B在夹持壁39,39内,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第二连接件24的各接合销37A,37B被迫在滑动接合突耳36内沿正确的方向逐渐地滑动,且各接合销31A,31B在键顶21的转动接合部分27的转动槽30内转动。对应这种转动,键顶21的下压突起33逐渐地向下移动。
当键顶21进一步按下时,键顶21的下压突起33在形成于键位部分34的弹簧保持部分41的内部通过开口42,并推压膜片开关1的弹簧片5的开关部分12。因此,如图11所示,通过间隔片4的开关孔10,使上膜片3的上电极9和下膜片2的下电极7互相接触,这样,可以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当键顶21的按下被释放时,基于圈弹簧25的偏压力,执行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因此,键顶21返回到如图10所示的未按下位置。
对于上述的键开关20,在设置在保持件22下方的膜片开关1中,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5设置在上膜片3的上方,即使当物品放置在键顶21的状态维持一段长的时间,由于弹簧片5的大的弹性力,上膜片3不可能发生塑性变形,所以,可以执行可靠的开关导通操作而同时在一段长的时间里保持弹性恢复力。
此外,一对狭缝11形成在与上膜片3上形成的上电极9的两侧对应的弹簧片5上。由于这样的结构,所以,即使当通过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与上电极9对应的弹簧片5的开关部分12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整个弹簧片本体5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开关部分12。因此,用一小的下压荷载,即可使上膜片3的上电极9和下膜片2的下电极7互相接触,这样,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4,介绍用于与上述笔记本型个人电脑101的键盘105连接的键开关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一膜片开关。这里,图12是以分解的方式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膜片开关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表示膜片开关一部分的平面图,以及图14是膜片开关的侧截面图。
在图12中,膜片开关201基本上构造为一下膜片202、一上膜片203、一插在下膜片202和上膜片203之间的间隔片204,以及一层叠在上膜片203上的弹簧片205。如图14所示,膜片开关201支承在支承板250上。
这里,下膜片202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下文中简称为“PET”)制成的薄膜片形成,一连接到一线路图形206的下开关电极207形成在下膜片202的上表面。此外,上膜片203以与下膜片202相同的方式,由PET薄膜片形成。与线路图形208连接的上开关电极209形成在上膜片203的下表面上与下膜片202的下开关电极207对应的位置。
这里,线路图形206和形成在下膜片202上的下开关电极207,以及线路图形208和形成在上膜片203上的上开关电极209,均可用已知方法来制得。例如,可利用含有碳粒和银粒或诸如此类粒子的导电涂料,采用涂覆的方法将它们形成给定的图形。此外,也可将粘结在PET薄膜片上的铜箔蚀刻成给定的图形。
间隔片204以与下膜片202和上膜片203类似的方式,由一PET薄膜片形成。在与下开关电极207和上开关电极209对应的位置,间隔片204上形成有一开关孔210。这样的开关孔210的一个作用是,在开关未导通的操作时使下开关电极207和上开关电极209互相隔开,而另一作用是,在执行开关的操作时,当对应于上开关电极209的上膜片203的上表面被按下而使上开关电极209与下开关电极207接触时,移动上开关电极209。
弹簧片205是由不锈钢或诸如此类的材料制成的并具有大的弹性的一金属薄板。一对平行的狭缝211形成在弹簧片205上,如图13所示,各狭缝211的诸部分重叠在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的两侧。此外,在形成于各狭缝211之间的弹簧片205的开关部分212上, 形成一半球形的凸起部分213。借助于设置在凸起部分213周围的连接部分214,凸起部分213一体地连接在弹簧片205上。
各个狭缝211执行这样的功能:即使当通过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形成在与上电极209对应的弹簧片205的开关部分212上的凸起部分213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整个弹簧片本体205上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凸起部分213的连接部分214。因此,即使当施加到凸起部分213上的下压荷载很小时,也可将下压荷载集中到凸起部分213的连接部分214。因此,借助于连接部分214,推压上电极209的上表面,可通过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在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的膜片开关201中,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205设置在上膜片203的上方,且半球形凸起部分213形成在与上电极209对应的弹簧片205上。因此,在开关导通操作时,当用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按下凸起部分213时,借助于在凸起部分213和设置在凸起部分213周围的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4,将上膜片203按下,这样,通过间隔层204的开关孔210,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与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接触,由此,执行开关导通操作。这里,由于通过凸起部分213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4而将上膜片203按下,所以,即使当归属于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的凸起部分213的推压位置,不在凸起部分213的中心部分位置时,也有可能以可靠和稳定的方式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与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因此,可能以稳定的方式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具体来说,如图12至图14所示,上电极209和下电极207的尺寸(直径)设定为大于凸起部分213的尺寸(直径)。因此,即使当沿相对于凸起部分213倾斜的方向施加,由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引起的下压荷载时,借助于在连接部分214的一部分,将上电极209与下电极207互相接触,这样,可确保稳定的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由于一对狭缝211形成在弹簧片205的凸起部分213的两侧,所以,即使当通过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与上电极209对应的弹簧片205的凸起部分213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整个弹簧片本体205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介于凸起部分213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4。因此,用一小的下压荷载,即可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这样,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接下来,参照图15至图20,介绍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膜片开关201的键开关。这里,图15是处于键顶移去状态的键开关的立体图,图16是键开关的分解的立体图,图17是键顶的侧截面图,图18是键顶的后视图,图19是第一连接件的平面图,以及图20是第二连接件的平面图。
首先,参照图15和图16,介绍键开关的示意性的结构。在图15和图16中,键开关220大致由下列零件构成:一键顶221;一布置在键顶221的下方的保持件222,一第一连接件223和一第二连接件224,它们与键顶221的下表面和保持件222连接和接合,并引导键顶221的垂直运动;一偏压键顶221向上的圈弹簧件225;一布置在保持件222下方的膜片开关201;以及一用来支承整个键开关220的、布置在膜片开关201下方的支承板250。
这里,键顶221是由诸如ABS树脂或诸如此类的合成树脂制成,字符、符号和诸如此类的标识用诸如印刷那样的已知方法形成在其上表面上。此外,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键顶221的背表面,一体形成一对滑动接合部分226和一对转动接合部分227。滑动槽228形成在对应的滑动接合部分226,而在下文中将会描述的第一连接件223的各接合销229A和229B,可滑动地接合在对应的滑动槽228内。这里,闭合端面228A形成在滑动槽228内。此外,向下敞开的转动槽230形成在对应的转动接合部分227内。将在下文中描述的第二连接件234的各接合销231A,231B可转动地与转动槽230接合。
此外,在键顶221的背表面,被处在背表面的四个角落上的对应的滑动接合部分226和转动接合部分227包围的一位置处,形成一圆柱形弹簧保持部分232(见图21,图22),它安装在圈弹簧225的上端部分并保持住圈弹簧225。此外,在弹簧保持部分232的近中心位置,设置一下压突起233,它向下推压膜片开关201中的弹簧片205的开关部分212,因此,下压突起233向下延伸。如图18所示,下压突起233具有大于键顶221厚度的长度且从键顶221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如在下文中所述,在向下推压键顶221时,下压突起233执行这样的动作,即,向下推压形成在膜片开关201的弹簧片205上的开关部分212。
设置在键顶221下方的保持件222由诸如ABS树脂或诸如此类的合成树脂制成。在这样的保持件222中,对每个键开关220形成一键位部分234,其中,键位部分234具有的膜厚度小于绕键位部分234的周缘部分的薄膜厚度。角位孔235分别形成在键位部分234的一侧(图16中的左侧)的两个角落处。滑动接合突耳236以这样的方式与保持件222一体形成,即,滑动接合突耳236从各角位孔235的侧端突起并悬伸在各角位孔235的上方。第二连接件224的接合销237A和237B(将在下文中描述)可滑动地与各滑动接合突耳236配合。这里,封闭端面236A形成在滑动接合突耳236上。此外,角位孔238分别形成在位于键位部分234另一侧(图16中的右侧)的两个角落处。一对夹持壁239形成在每个角位孔238的附近。第一连接件223(将在下文中描述)的接合销240A和240B与各夹持壁239可转动地接合。
此外,在键位部分234的近中心位置处,形成一圆柱形弹簧保持部分241(见图21,图22),它安装并保持在圈弹簧225的下端部分。在弹簧保持部分241内,形成一穿过保持件222的开口242。开口242对应于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在推压键顶221时,下压突起233通过开口242向下移动,并推压形成在膜片开关201中的弹簧片205上的开关部分212的凸起部分213,这样,可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
如图19所示,第一连接件223形成在平面图中的一近似的“正方形”中,并包括一对板形部分243A,243B,和分别与各板形部分243A,243B的两端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244A,244B。此外,接合销229A,229B从一个连接部分244A(图19中左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而接合销240A,240B从另一个连接部分244B(图19中右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各接合销229A,229B可滑动地与形成在键顶221上的各滑动接合部分的滑动槽228接合,而各接合销240A,240B可转动地接合在保持件222的一对夹持壁239,239里。此外,轴部分245A,245B以突起的方式,形成在各板形部分243A,243B的近中心部分。
如图20所示,第二连接件224以与第一连接件223相同的方式形成在平面图中的一近似的“正方形”中,并包括一对板形部分246A,246B,和分别与各板形部分246A,246B的两端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247A,247B。此外,接合销237A,237B从一个连接部分247A(图20中左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而接合销231A,231B从另一个连接部分247B(图20中右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各接合销231A,231B可转动地与形成在键顶221的各转动接合部分227的转动槽230接合,而各接合销237A,237B可滑动地接合在保持件222的各滑动接合突耳236里。此外,轴孔部分248A,248B形成在各板形部分246A,246B(见图16)的近中心部分。第一连接件223的轴部分245A,245B分别在各轴孔248A,248B中可转动地枢接。因此,第一连接件223和第二连接件224,基于轴部分245A,245B和轴孔248A,248B之间的枢转关系,以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
设置圈弹簧225来执行将键顶221向上偏压的功能。圈弹簧225的上端部分安装并保持在形成于键顶221上的弹簧保持部分232的外面,而圈弹簧225的下端部分安装并保持在形成于保持件222的键位部分234上的弹簧保持部分241的外面。
参照图21和图22,介绍具有上述结构的键开关220的操作方式。图21是处于键顶未按下状态的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图22是处于键顶按下状态的键开关的侧截面图。
如图21所示,在键顶221未按下的状态下,圈弹簧225的偏压力将键顶221偏压向上,以使键顶221保持在未按下的位置。在这样的未按下位置上,与键顶221中的滑动接合部分226的滑动槽228接合的第一连接件223的各接合销229A,229B,与滑动槽228的闭合端面228A接触,而与保持件222中的滑动接合突耳236接合的第二连接件224的各接合销237A,237B,与滑动接合突耳236的闭合端面236A接触。这样,键顶221的向上运动受到限制。
当键顶221抵抗圈弹簧225的偏压力向下按下时,第一连接件223的各接合销229A,229B被迫沿正确的方向,在滑动接合部分226的滑动槽228内逐渐地滑动,而各接合销240A,240B沿逆时针方向在夹持壁239,239内转动。同时,第二连接件224的各接合销237A,237B被迫沿正确的方向,在滑动接合突耳236内逐渐地滑动,而各接合销231A,231B沿顺时针方向在键顶221的转动接合部分227的转动槽230内转动。对应这样的转动,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逐渐地向下移动。
当键顶221进一步按下时,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通过形成在键位部分234上的弹簧保持部分241内的开口242,并推压形成在膜片开关201的弹簧片205的开关部分212上的凸起部分213。因此,如图22所示,借助于下压突起233施加到凸起部分213上的下压荷载,被集中在凸起部分213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4上。其结果,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的上表面通过连接部分214而被按下,这样,通过间隔片204的开关孔210,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由此,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当键顶221的下压被释放时,根据圈弹簧225的偏压力执行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因此,键顶221返回到如图21所示的未按下的位置。
对于上述的键开关220,在设置在保持件222下方的膜片开关201中,执行开关导通操作,通过抵抗圈弹簧225的偏压力而推压键顶221,借助于下压突起233通过开口242向下移动,可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这里,由金属薄片制成的弹簧片205设置在上膜片203的上方,而半球形凸起部分213形成在与上电极209对应的弹簧片205上。因此,在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时,当凸起部分213被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按下时,借助于在凸起部分213和设置在凸起部分213周围的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4,将上膜片203按下,这样,通过形成在间隔层204内的开关孔210,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与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接触,由此,执行开关导通操作。这里,由于通过凸起部分213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4而将上膜片203按下,所以,即使当归属于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的凸起部分213的推压位置,不在凸起部分213的中心部分位置时,也有可能以可靠和稳定的方式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与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因此,可能以稳定的方式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对于设置在保持件222下方的膜片开关201,由于一对狭缝211形成在弹簧片205中的弹簧片205的凸起部分213的两侧,所以,即使当通过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与上电极209对应的弹簧片205的凸起部分213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整个弹簧片本体205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介于凸起部分213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4。因此,用一小的下压荷载,即可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这样,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接下来,参照图23至图25,介绍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膜片开关。这里,图23是以分解的方式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膜片开关的一部分的分解的立体图,图24是示出键开关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25是膜片开关的侧截面图。
下文中,对于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膜片开关相同的元件、部件和诸如此类的零件,它们通过给定相同的标号予以说明。此外,所作的介绍着重在表征第三实施例的膜片开关的结构上,而略去本实施例的膜片开关与第二实施例的膜片开关相同的结构描述。
在图23至图25中,构成膜片开关1的一部分的弹簧片205是由不锈钢或诸如此类的材料制成并具有较大弹性的金属薄板。一对平行的狭缝211形成在弹簧片205上,如图24所示,各狭缝211的诸部分重叠在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的两侧。此外,在形成于各狭缝211之间的开关部分212中,对应于上膜片203的上电极,形成一对弹性的切口和突起(cut-and-raised)的突耳215。如图24所示,通过在弹簧片205中形成倒置的S形空档部分216,接着,以弹簧片205为弯曲起始点,沿倾斜向上的方向弯曲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的连接部分217,从而形成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以这样的方式,借助于连接部分217,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与弹簧片205一体地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膜片开关201,由于除弹簧片205之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对应的结构相同,所以,它们的描述被略去。
在根据上述的第三实施例的膜片开关201中,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205设置在上膜片203上方,而一对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形成在与上电极209对应的弹簧片205上。这样,在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时,当用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按下对应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时,借助介于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7,将上膜片203按下,通过形成在间隔层204的开关孔210,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与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接触,这样,执行开关导通操作。这里,由于通过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和弹簧片205之间形成的连接部分217而将上膜片203按下,所以,即使当用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两个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同时下压,或仅有一个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下压时,也有可能以可靠和稳定的方式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与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因此,能以稳定的方式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具体来说,如图23至图25所示,上电极209和下电极207的尺寸(直径)设定为大于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离连接部分217的长度,这样,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的连接部分217分别位于上电极209和下电极207的范围之内。因此,即使当用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下压荷载施加到两个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或仅施加到这些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的其中一个时,借助于至少一个连接部分217,将上电极209与下电极207互相接触,这样,可确保稳定的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由于一对狭缝211设置在弹簧片205的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的两侧,所以,即使当通过一手指、一橡胶弹簧、一键顶或诸如此类的手段,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与上电极209对应的弹簧片205的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整个弹簧片本体205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介于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7。因此,用一小的下压荷载,即可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这样,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然后,图26示出一使用根据上述的第三实施例的膜片开关201的键开关。图26是该键开关的分解的立体图。
使用根据上述的第三实施例的膜片开关201的键开关220仅在下列的结构上不同于第二实施例的键开关。这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弹簧片205的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露出在开口242中,该开口242形成在弹簧保持部分241的内部,而弹簧保持部分241又近似地形成在键位部分234的中心部分,在键顶221按下时,下压突起233向下移动通过开口242并压下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这样,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对于其它的结构来说,它们与使用第二实施例的膜片开关的键开关的对应结构一致。
参照图27和图28,介绍具有上述结构的键开关220的操作方式。图27是处于键顶未按下状态的键开关的侧截面图,而图28是处于键顶按下状态的键开关的侧截面图。
如图27所示,在键顶221未按下的状态下,圈弹簧225的偏压力将键顶221偏压向上,以使键顶221保持在未按下的位置。在这样的未按下位置上,与键顶221中的滑动接合部分226的滑动槽228接合的第一连接件223的各接合销229A,229B,与滑动槽228的闭合端面228A接触,而与保持件222中的滑动接合突耳236接合的第二连接件224的各接合销237A,237B,与滑动接合突耳236的闭合端面236A接触。这样,键顶221的向上运动受到限制。
当键顶221抵抗圈弹簧225的偏压力向下按下时,第一连接件223的各接合销229A,229B被迫沿正确的方向,在滑动接合部分226的滑动槽228内逐渐地滑动,而各接合销240A,240B沿逆时针方向在夹持壁239,239内转动。同时,第二连接件224的各接合销237A,237B被迫沿正确的方向,在滑动接合突耳236内逐渐地滑动,而各接合销231A,231B沿顺时针方向在键顶221的转动接合部分227的转动槽230内转动。对应这样的转动,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逐渐地向下移动。
当键顶221进一步按下时,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通过形成在键位部分234上的弹簧保持部分241内的开口242,并推压形成在膜片开关201的弹簧片205的开关部分212上的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因此,如图28所示,借助于下压突起233施加到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上的下压荷载,被集中在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7上。其结果,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的上表面通过连接部分217而被按下,这样,通过间隔片204的开关孔210,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由此,执行开关导通操作。以这样的方式,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在这样的开关导通操作之后向下弹性地变形,在键顶221的下压操作中,可执行合适的超程(over-travelling)操作。
当键顶221的下压被释放时,根据圈弹簧225的偏压力执行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因此,键顶221返回到如图21所示的未按下的位置。
对于上述的键开关220,开关导通操作是这样执行的,即,通过推压键顶221而抵抗圈弹簧225的偏压力,借助于下压突起233通过开口242,可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这里,由金属薄片制成的弹簧片205设置在上膜片203的上方,而一对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与上电极209对应地形成在弹簧片205上。因此,在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时,当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被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按下时,借助于在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7,可将上膜片203按下,这样,通过形成在间隔层204内的开关孔210,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与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接触,由此,执行开关导通操作。这里,由于通过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7而将上膜片203按下,所以,即使当通过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使两个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同时被按下,或仅有一个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被按下时,也有可能以可靠和稳定的方式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与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因此,可能以稳定的方式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此外,通过借助于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推压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从而使上电极209和下电极207互相接触,即使在执行开关导通操作之后,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仍可弹性地向下变形,因此,在键顶221的按下操作时,可以实现适当的超程操作。
此外,由于一对狭缝211形成在弹簧片205中的弹簧片205的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的两侧,所以,即使当通过键顶221的下压突起233,将一下压荷载施加到与上电极209对应的弹簧片205的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时,也可通过阻止下压荷载分散到整个弹簧片本体205而将下压荷载集中到介于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和弹簧片205之间的连接部分217。因此,用一小的下压荷载,即可使上膜片203的上电极209和下膜片202的下电极207互相接触,这样,可以快速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接下来,参照图29至图31,介绍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膜片开关,其使用于连接在上述的笔记本型个人电脑101上的键盘105上的键开关上。这里,图29是以分解的方式表示膜片开关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立体图,图30示出膜片开关的一部分,其中,图30(A)是膜片开关的平面图,图30(B)是膜片开关的后视图。图31是膜片开关的侧截面图。
在图29中,膜片开关301基本上构造为一下膜片302、一上膜片303、一插在下膜片302和上膜片303之间的间隔片304。
这里,下膜片302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下文中简称为“PET”)制成的薄膜片形成,一连接到一线路图形306的下开关电极307形成在下膜片302的上表面。此外,以下开关电极307为起点,多个通气孔305形成在下膜片302上,这样,通气孔305沿纵向和横向连续排列成四排。
此外,上膜片303以与下膜片302类似的方式,由PET薄膜片形成。与线路图形308连接的上开关电极309形成在上膜片303的下表面上与下膜片302的下开关电极307对应的位置。
这里,线路图形306和形成在下膜片302上的下开关电极307,以及线路图形308和形成在上膜片303上的上开关电极309,均可用已知方法来制得。例如,可利用含有碳粒和银粒或诸如此类粒子的导电涂料,采用涂覆的方法将它们形成为给定的图形。此外,也可将粘结在PET薄膜片上的铜箔蚀刻成给定的图形。
间隔片304以与下膜片302和上膜片303类似的方式,由一PET薄膜片形成。在与下开关电极307和上开关电极309对应的位置,间隔片304上形成有一开关孔310。这样的开关孔310的一个作用是,在开关未导通的操作时使下开关电极307和上开关电极309互相隔开,而另一作用是,在执行开关的操作时,当对应于上开关电极309的上膜片303的上表面被按下而使上开关电极309与下开关电极307接触时,移动上开关电极309。此外,通过采用涂复的方法在间隔层304的两面形成粘结剂层311,形成与开关孔310和膜片开关301的外侧连通的四排空气槽312。以开关孔310作为一起点,不仅沿横向而且沿纵向形成各空气槽312。这里,各个空气槽312借助于粘结剂层311,对应于各个通气孔305,形成在间隔片304的下表面,通气孔305以下电极307为起点,沿着纵向和横向在下膜片302上形成四排。如图30(A)和图30(B)所示,各通气孔305的排列应使通气孔305位于各空气槽312内。此外,如图29至图31所示,形成在间隔片304上的开关孔310大于上电极309和下电极307。此外,通气孔305应这样形成:在下膜片302上形成的四排中的每排多个通气孔305中,构成最内气孔的各通气孔305布置在开关孔310的内部。
这里,如图31所示,具有上述结构的膜片开关301,使用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以粘结的方式固定到支承板313。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上述膜片开关301中,通过借助于用涂复方法形成在间隔片304的两表面上的粘结剂层311,将上膜片303和下膜片302粘结到间隔片304的两表面,与膜片开关301的外侧连通的四排空气槽312,形成在间隔片304和上膜片303和下膜片302之间,更具体来说,形成在间隔片304和下膜片302之间。此外,多个通气孔305形成在下膜片302的四排中,这样,通气孔305设置在各空气槽312内。因此,在用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采用粘结方法将膜片开关301的下膜片302固定到开关支承板313时,即使当气泡残留在下膜片302的下表面和支承板313的粘结面之间时,也可通过各通气孔305和空气槽312将气泡泄漏到外面。因此,可以可靠地将总是处于平直状态的膜片开关301固定到支承板313的粘结面。
此外,与膜片开关301的外侧连通并与形成在间隔片304中的开关孔310连通的四排空气槽312,是利用开关孔310作为起点形成的。还有,各通气孔305可沿各空气槽312连续形成多个。因此,在用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采用粘结方法将膜片开关301的下膜片302固定到开关支承板313时,即使当气泡大范围残留在下膜片302的下表面和支承板313的粘结面之间时,也可通过各通气孔305和空气槽312将气泡泄漏到外面。此外,在通过按下上膜片303的上电极309的上表面而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时,可以通过各通气孔305和空气槽312将开关孔310内的空气泄漏到外面,从而总是可以执行稳定的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形成在间隔片304上的开关孔310大于下膜片302的下电极307,而且,在下膜片302上形成的四排中的每排多个通气孔305中,构成最内通气孔的各通气孔305布置在开关孔310的内部。因此,在用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采用粘结方法将膜片开关301的下膜片302固定到开关文承板313时,即使当气泡在对应于开关孔310的一位置处,残留在下膜片302的下表面和支承板313的粘结面之间时,也可通过设置在开关孔310内的通气孔305、开关孔310和空气槽312将气泡快速而可靠地泄漏到外面。
然后,参照图32至图37,介绍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膜片开关301的键开关。这里,图32是处于键顶移去的状态的键开关的立体图,图33是键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34是键顶的侧截面图,图35是键顶的后视图,图36是第一连接件的平面图,以及图37是第二连接件的平面图。
首先,参照图32和图33,介绍键开关的示意性的结构。在图32和图33中,键开关320大致由下列零件构成:一键顶321;一布置在键顶321的下方的保持件322;一第一连接件323和一第二连接件324,它们与键顶321的下表面和保持件322连接和接合,并引导键顶321的垂直运动,一偏压键顶321向上的圈弹簧件325;一布置在保持件322下方的膜片开关301;以及一用来支承整个键开关320的、布置在膜片开关301的下方的支承板313。
这里,键顶321是由诸如ABS树脂或诸如此类的合成树脂制成,字符、符号和诸如此类的标识用诸如印刷那样的已知方法形成在其上表面上。此外,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键顶321的背表面,一体形成一对滑动接合部分326和一对转动接合部分327。滑动槽328形成在对应的滑动接合部分326,而在下文中将会描述的第一连接件323的各接合销329A和329B,可滑动地接合在对应的滑动槽328内。这里,闭合端面328A形成在滑动槽328内。此外,向下敞开的转动槽330形成在对应的转动接合部分327。将在下文中描述的第二连接件334的各接合销331A,331B可转动地与转动槽330接合。
此外,在键顶321的背表面,由处在背表面的四个角落上的各滑动接合部分326和转动接合部分327包围的一位置处,形成一圆柱形弹簧保持部分332(见图38,图39),它安装在圈弹簧325的上端部分并保持住圈弹簧325。此外,在弹簧保持部分332的近中心位置,设置一下压突起333,它向下推压膜片开关301中的上膜片的上电极309,因此,下压突起333向下延伸。如图34所示,下压突起333具有大于键顶321厚度的长度且从键顶321的下端面向下延伸。如在下文中所述,在向下推压键顶321时,下压突起333执行这样的动作,即,向下推压形成在膜片开关301的上膜片303的上电极309的上表面。
设置在键顶321下方的保持件322由诸如ABS树脂或诸如此类的合成树脂制成,在这样的保持件322中,对每个键开关320形成一键位部分334,其中,键位部分334具有的膜厚度小于绕键位部分334的周缘部分的薄膜厚度。角位孔335分别形成在键位部分334的一侧(图33中的左侧)的两个角落处。滑动接合突耳336以这样的方式与保持件322一体形成,即,滑动接合突耳336从各角位孔335的侧端突起并悬伸在各角位孔335的上方。第二连接件324的接合销337A和337B(将在下文中描述)可滑动地与各滑动接合突耳336接合。这里,封闭端面336A形成在滑动接合突耳336上。此外,角位孔338分别形成在位于键位部分334另一侧(图33中的右侧)的两个角落处。一对夹持壁339形成在每个角位孔338的附近。第一连接件323(将在下文中描述)的接合销340A和340B由各夹持壁339可转动地接合。
此外,在键位部分334的近中心位置处,形成一圆柱形弹簧保持部分341(见图38,图39),它安装并保持在圈弹簧325的下端部分。在弹簧保持部分341内,形成一穿过保持件322的开口342。开口342对应于键顶321的下压突起333。在推压键顶321时,下压突起333通过开口342向下移动,并推压形成在膜片开关301中的上膜片303上的上电极309,这样,可使上膜片303的上电极309和下膜片302的下电极307互相接触。
如图36所示,第一连接件323形成在平面图中的一近似的“正方形”中,并包括一对板形部分343A,343B,和分别与各板形部分343A,343B的两端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344A,344B。此外,接合销329A,329B从一个连接部分344A(图36中左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而接合销340A,340B从另一个连接部分344B(图36中右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各接合销329A,329B可滑动地与形成在键顶321的各滑动接合部分326的滑动槽328接合,而各接合销340A,340B可转动地接合在保持件322的一对夹持壁339,339里。此外,轴部分345A,345B以突起的方式,形成在各板形部分343A,343B的近中心部分。
如图37所示,第二连接件324以与第一连接件323相同的方式形成在平面图中的一近似的“正方形”中,并包括一对板形部分346A,346B,和分别与各板形部分346A,346B的两端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347A,347B。此外,接合销337A,337B从一个连接部分347A(图37中左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而接合销331A,331B从另一个连接部分347B(图37中右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各接合销331A,331B可转动地与形成在键顶321的各转动接合部分327的转动槽330接合,而各接合销337A,337B可滑动地接合在保持件322的各滑动接合突耳336里。此外,轴孔348A,348B形成在各板形部分346A,346B(见图33)的近中心部分。第一连接件323的轴部分345A,345B分别在各轴孔348A,348B中可转动地枢接。因此,第一连接件323和第二连接件324,以基于轴部分345A,345B和轴孔348A,348B之间的枢转关系的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
设置圈弹簧325来实施向上偏压键顶321的功能。圈弹簧325的上端部分安装和保持在形成于键顶321上的弹簧保持部分332的外面,而圈弹簧325的下端部分安装和保持在形成于保持件322的键位部分334上的弹簧保持部分341的外面。
参照图38和图39,介绍具有上述结构的键开关320的操作方式。图38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键开关处于键顶未按下的状态,图39是键开关的侧截面图,键开关处于键顶按下状态。在图38和图39中,略去形成在膜片开关301的间隔片304的两表面上的空气槽312。
如图38所示,在键顶321处于未按下的状态中,键顶321基于圈弹簧325的偏压力而向上偏压,以使键顶321保持在未按下的位置。在这样未按下的位置上,与键顶321内的滑动接合部分326的滑动槽328接合的第一连接件323的各接合销329A,329B,与滑动槽328的封闭端面328A接触,而与保持件322内的滑动接合突耳336接合的第二连接件324的各接合销337A,337B,与滑动接合突耳336的封闭端面336A接触。因此,键顶321的向上运动受到限制。
当键顶321抵抗圈弹簧325的偏压力向下推压时,第一连接件323的各接合销329A,329B被迫在滑动接合部分326的滑动槽328内沿正确的方向逐渐地滑动,且各接合销340A,340B在夹持壁339,339内,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第二连接件324的各接合销337A,337B被迫在滑动接合突耳336内沿正确的方向逐渐地滑动,且各接合销331A,331B在键顶321的转动接合部分327的转动槽30内转动。对应这种转动,键顶321的下压突起333逐渐地向下移动。
当键顶321进一步按下时,键顶321的下压突起333通过形成在键位部分334的弹簧保持部分341内部的开口342,并推压形成在膜片开关301的上膜片303上的上电极309。因此,如图39所示,通过间隔片304的开关孔310,使上膜片303的上电极309和下膜片302的下电极307互相接触,这样,可以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这里,在上述膜片开关301的下压操作中,在通过推压上膜片303的上电极309的上表面而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时,在开关孔310内的空气可通过各个空气槽312泄漏到外面,因此,可以总是执行稳定的开关导通操作。
当键顶321的下压被释放时,根据圈弹簧325的偏压力执行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因此,键顶321返回到如图38所示的未按下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的键开关320,在设置于保持件322下方的膜片开关301中,通过借助于用涂复方法形成在间隔片304的两表面上的粘结剂层311,将上膜片303和下膜片302粘结到间隔片304的两表面,与外侧连通的四排空气槽312,形成在间隔片304和上膜片303和下膜片302之间,更具体来说,形成在间隔片304和下膜片302之间。此外,多个通气孔305形成在下膜片302的四排中,这样,通气孔305设置在各空气槽312内。因此,在用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采用粘结方法将膜片开关301的下膜片302固定到开关支承板313上时,即使当气泡残留在下膜片302的下表面和支承板313的粘结面之间时,也可通过各通气孔305和空气槽312将气泡泄漏到外面。因此,可以可靠地将总是处于平直状态的膜片开关301固定到支承板313的粘结面。
此外,与膜片开关301的外侧连通并与形成在间隔片304中的开关孔310连通的四排空气槽312,以开关孔310作为起点形成。还有,各通气孔305沿各空气槽312连续形成多个。因此,在通过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采用粘结方法将膜片开关301的下膜片302固定到开关支承板313上时,即使当气泡大范围残留在下膜片302的下表面和支承板313的粘结面之间时,也可通过各通气孔305和空气槽312将气泡泄漏到外面。此外,在通过按下上膜片303的上电极309的上表面而执行开关导通操作时,可以通过各空气槽312将开关孔310内的空气泄漏到外面,从而总是可以执行稳定的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形成在间隔片304上的开关孔310大于下膜片302的下电极307,而且,在下膜片302上形成的四排中的每排多个通气孔305中,构成最内气孔的各通气孔305布置在开关孔310的内部。因此,在通过粘结剂或压敏双面粘胶带采用粘结方法将膜片开关301的下膜片302固定到开关支承板313上时,即使当气泡在对应于开关孔310的一位置处,并残留在下膜片302的下表面和支承板313的粘结面之间时,也可通过设置在开关孔310内的通气孔305、开关孔310和空气槽312将气泡快速而可靠地泄漏到外面。
然后,参照图40至图48,介绍连接到上述笔记本型个人电脑101的键盘105上的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键开关。这里,图40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键开关的分解的立体图,图41是处于键顶移去状态的键开关的平面图,图42是键顶的后视图,图43是键顶的侧截面图,图44是第一连接件的平面图,图45是第一连接件的侧截面图,图46是第二连接件的平面图,图47是第二连接件的侧截面图,以及图48是弹簧件的平面图。
首先,参照图40和图41,介绍键开关的示意性的结构。在图40和图41中,键开关401大致由下列零件构成:一键顶402;一布置在键顶402的下方的保持件403;一第一连接件404和一第二连接件405,它们与键顶402的下表面和保持件403连接和接合,并引导键顶402的垂直运动;一偏压键顶402向上的弹簧件406,一布置在保持件403下方的膜片开关407;以及一用来支承整个键开关401的、布置在膜片开关407下方的支承板408(见图49,图50)。
这里,键顶402是由诸如ABS树脂或诸如此类的合成树脂制成,字符、符号和诸如此类的标识用诸如印刷那样的已知方法形成在其上表面上。此外,如图42和图43所示,在键顶402的背表面,在其一侧(图42中右侧和图43中左侧),一体地形成一对滑动接合部分409,在其另一侧(图42中左侧和图43中右侧),一体地形成一对滑动接合部分410。此外,滑动槽411形成在对应的滑动接合部分409内,而在下文中将会描述的第一连接件404的各接合销418A和418B,可滑动地接合在对应的滑动槽411内。这里,闭合端面411A形成在滑动槽411内。此外,滑动槽412也形成在对应的滑动接合部分410。将在下文中描述的第二连接件405的各接合销424A,424B可滑动地与各滑动槽412接合。这里,闭合端面412A形成在滑动槽412内。
设置在键顶402下方的保持件403由诸如ABS树脂或诸如此类的合成树脂制成。在这样的保持件403中,对每个键开关401形成一键位部分413,其中,一矩形通孔形成在键位部分413。一对夹持壁414形成在键位部分413的一侧(图40,图41中左侧)的两个角落部分。第二连接件405(将在下文中介绍)的接合销425A,425B可转动地接合在各夹持壁414之间。此外,一对夹持壁415形成在位于键位部分413另一侧(图40,图41中的右侧)的两个角落处。各夹持壁415、第一连接件404(将在下文中介绍)的接合销419A,419B可转动地接合。
如图44所示,第一连接件404形成在平面图中的一近似的“正方形”中,并包括一对板形部分416A,416B,和分别与各板形部分416A,416B的两端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417A,417B。此外,接合销418A,419B从一个连接部分417A(图44中左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而接合销419A,419B从另一个连接部分417B(图44中右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各接合销418A,418B可滑动地与形成在键顶402的各滑动接合部分409的滑动槽411接合,而各接合销419A,419B可转动地接合在保持件403的一对夹持壁415,415里。此外,轴部分420A,420B以突起的方式,形成在各板形部分416A,416B的近中心部分。此外,弹簧保持部分421以弯曲形状一体地形成在连接部分417B的内侧(图44中左侧)。弹簧保持部分421松动地保持在形成在弹簧件406(将在下文中介绍)中的保持孔429中。
如图46所示,第二连接件405以与第一连接件404相同的方式形成在平面图中的一近似的“正方形”中,并包括一对板形部分422A,422B,和分别与各板形部分422A,422B的两端部分连接的连接部分423A,423B。此外,接合销424A,424B从一个连接部分423A(图46中左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而接合销425A,425B从另一个连接部分423B(图46中右侧的连接部分)的角部向外延伸。各接合销424A,424B可滑动地与形成在键顶402的各滑动接合部分410的滑动槽412接合,而各接合销425A,425B可转动地接合在保持件403的各夹持壁414里。此外,细长弧形的轴孔426A,426B形成在各板形部分422A,422B(见图47)的近中心部分。第一连接件404的轴部分420A,420B分别在对应的轴孔426A,426B中可转动和滑动地枢接。因此,第一连接件404和第二连接件405,以基于轴部分420A,420B和轴孔426A,426B之间的枢转关系的相对转动的方式和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此外,一弹簧保持部分427以弯曲形状一体地形成在一连接部分423B的内侧(图46中的右侧)。弹簧保持部分427松动地安装并保持在形成于弹簧件406(将在下文中介绍)中的保持孔430中。
如图48所示,弹簧件406是由钢材或不锈钢制成的、并具有一大致圆形的弹性金属薄板。弹簧件406具有在其近中心部分的推压部分450,以及由推压部分450的周缘形成的周缘部分451。保持孔429,430形成在弹簧件406的两侧,其中,第一连接件404的弹簧保持部分421松动地安装在保持孔429中,而第二连接件405的弹簧保持部分427松动地安装在保持孔430中。如图49所示,在弹簧保持部分421松动地安装在保持孔429中,以及弹簧保持部分427松动地安装在保持孔430的状态中,由于弹簧件406因其弹性力而略微向下弯曲,弹簧件406执行将键顶402偏压向上的功能。这里,尽管弹簧件406形成为一近似的圆形,但可采用任何形状,只要该形状朝向其中心部分逐渐地增加宽度即可。在此方式下,弹簧件406的宽度从各保持孔429,430朝向中心部分逐渐地增加的原因在于,由于键顶402的推压操作而在弹簧件406中产生的应力,可在宽度较大的中心部分扩散,从而防止推压应力集中在弹簧件406的中心部分。由于这种结构,可以提高弹簧件406的耐用性。这里,当弹簧件406形成为如上所述的近似的圆形时,由于键顶402的推压操作而在弹簧件406中产生的应力,可最均匀地在整个弹簧件406上扩散,因此,可以显著地提高弹簧件406的耐用性。
在图40中,设置在保持件403下方的膜片开关407基本上包括一下膜片431、一上膜片432、一插在下膜片431和上膜片432之间的间隔片433。
这里,下膜片431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下文中简称为“PET”)制成的薄膜片形成,一连接到一线路图形434的下开关电极435形成在下膜片431的上表面。此外,上膜片432以与下膜片431类似的方式,由PET薄膜片形成。与线路图形436连接的上开关电极437形成在上膜片432的下表面上与下膜片431的下开关电极435对应的位置。
这里,线路图形434和形成在下膜片431上的下开关电极435,以及线路图形436和形成在上膜片432上的上开关电极437,均可用已知方法来制得。例如,可利用含有碳粒和银粒或诸如此类粒子的导电涂料,采用涂覆的方法将它们形成为给定的图形。此外,也可将粘结在PET薄膜片上的铜箔蚀刻成给定的图形。
间隔片433以与下膜片431和上膜片432类似的方式,由一PET薄膜片形成。在与下开关电极435和上开关电极437对应的位置,间隔片433上形成有一开关孔438。这样的开关孔438的一个作用是,在开关未导通的操作时使下开关电极435和上开关电极437互相隔开,而另一作用是,在执行开关的操作时,当对应于上开关电极437的上膜片432的上表面被按下而使上开关电极437与下开关电极435接触时,移动上开关电极437。
参照图49和图50,介绍具有上述结构的键开关401的操作方式。图49是处于键顶未按下的状态的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图50是处于键顶按下状态的键开关的侧截面图。
如图49所示,在键顶402处于未按下的状态中,键顶402基于圈弹簧406的偏压力而向上偏压,以使键顶402保持在未按下的位置。在这样未按下的位置上,与键顶402内的滑动接合部分409的滑动槽411接合的第一连接件404的各接合销418A,418B,与滑动槽411的封闭端面411A接触,而与各滑动接合部分410的滑动槽412接合的第二连接件405的各接合销424A,424B,与滑动槽412的封闭端面412A接触。因此,键顶402的向上运动受到限制。
当键顶402抵抗圈弹簧406的偏压力向下推压时,第一连接件404的各接合销418A,418B被迫在滑动接合部分409的滑动槽411内沿正确的方向逐渐地滑动,且各接合销419A,419B在夹持壁415,415内,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第二连接件405的各接合销424A,424B被迫在滑动接合部分410的滑动槽412内沿正确的方向逐渐地滑动,且各接合销425A,425B在夹持壁414,414内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对应这种转动,弹簧件406逐渐地向下移动且弹簧件406的弯曲状态也逐渐地加强。
当键顶402进一步按下时,弹簧件406的弯曲状态增强。然后,构成弯曲弹簧件406的最下端的推压部分450向下行进超过一线段,该线段是连接与夹持壁415,415接合的第一连接件404的接合销419A,419B的转动中心和与夹持壁414,414接合的第二连接件405的接合销425A,425B的转动中心的线段,在此时刻,位于弯曲弹簧件406的最低端的推压部分450,以清晰的喀嗒声的手感,从膜片开关407的上表面按下其上膜片432的上电极437。因此,如图50所示,通过间隔片433的开关孔438,使上膜片432的上电极437和下膜片431的下电极435互相接触,由此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当键顶402的按下被释放时,基于圈弹簧406的偏压力,执行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因此,键顶402返回到如图49所示的未按下位置。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键开关401中,对于偏压键顶402向上的、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件406,至少推压部分450和周缘部分451设置成一凸形(从侧向观察)。因此,可以确保弹簧件406的变形方向。此外,由于起变形作用的部分的弹簧保持部分421,427分别形成在第一连接件404和第二连接件405的诸部分上,从侧向来观察,它们的位置比两个连接件404,405的交叉部分更靠近夹持壁414,415,所以,当键顶402被按下时,弹簧件406由于连接件404,405的弹簧保持部分421,427而变形成U形,在此同时,弹簧件406的推压部分450下降,由此可以可靠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件406在第一连接件404的弹簧保持件421和第二连接件405的弹簧保持件427之间延伸,它们引导键顶402的垂直运动,而且借助于这样的弹簧件406,键顶402被偏压向上。因此,由于弹性金属薄板所具有的高耐用性,它能确保诸如键长时间可操作而不受使用环境影响的稳定特性。
此外,圆形的弹簧件406是形成为从弹簧保持孔429和430朝向中心部分增加其宽度,所以,由于键顶402的按下操作而在弹簧件406中产生的应力,在具有大的宽度的中心部分分散,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下压应力集中在弹簧件406的中心部分。由于这样的结构,可以提高弹簧件406的耐用性。
这里,本实施例的弹簧件406形成为大致的圆形(在平面图中),因此,由于键顶402的按下操作而在弹簧件406中产生的应力,可在整个弹簧件406上分散,由此可以显著地提高弹簧件406的耐用性。
此外,膜片开关407构造成借助于弹簧件406来操作,该弹簧件随键顶402的下压操作而向下弯曲,没有必要在键顶上再形成一个用来推压膜片开关407的下压突起,因此,可以容易地减小键开关401的厚度。
接下来,参照图51至图54,介绍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键开关,图51是处于键顶移去状态的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键开关的立体图,图52是处于键顶移去状态的键开关的平面图,图53是处于键顶未按下状态的键开关的侧截面图,图54是处于键顶按下状态的键开关的侧截面图。
这里,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键开关大致上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键开关401一致。在第五实施例的键开关401中,由于弹簧件在第一连接件404的弹簧保持件421和第二连接件405的弹簧保持件427之间延伸,所以,采用近似为圆形的弹簧件406。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键开关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键开关仅在一点上不同,即,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键开关使用矩形的弹簧件。因此,在下文的描述中,与第五实施例的键开关401相同的元件、零件和诸如此类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并略去对它们的描述。这就是说,下文只对与第六实施例不同的结构作出解释。
用于第六实施例的键开关401的弹簧件440以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方式,由钢材或不锈钢制成的弹性金属薄板形成,并具有在平面图中的大致矩形。如图52所示,弹簧件440具有在其近中心部分的推压部分460,以及由推压部分460的周缘形成的周缘部分461。保持孔441,442形成在弹簧件440的两侧,其中,第一连接件404的弹簧保持部分421松动地安装在保持孔441中,而第二连接件405的弹簧保持部分427松动地安装在保持孔442中。如图53所示,在弹簧保持部分421松动地安装在保持孔441中,以及弹簧保持部分427松动地安装在保持孔442的状态中,在弹簧件440由于其弹性力而略微向下弯曲的状态下,弹簧件440执行将键顶402偏压向上的功能。
参照图53和图54,介绍具有上述结构的键开关401的操作方式。如图53所示,在键顶402处于未按下的状态中,键顶402基于圈弹簧440的偏压力而向上偏压,以使键顶402保持在未按下的位置。在这样未按下的位置上,与键顶402内的滑动接合部分409的滑动槽411接合的第一连接件404的各接合销418A,418B,与滑动槽411的封闭端面411A接触,而与各滑动接合部分410的滑动槽412接合的第二连接件405的各接合销424A,424B,与滑动槽412的封闭端面412A接触。因此,键顶402的向上运动受到限制。这里,如图53所示,弹簧件440处于略微向下弯曲的状态,因此,推压部分460和周缘部分461保持成凹形。
当键顶402抵抗圈弹簧440的偏压力向下推压时,第一连接件404的各接合销418A,418B被迫在滑动接合部分409的滑动槽411内沿正确的方向逐渐地滑动,且各接合销419A,419B在夹持壁415,415内,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第二连接件405的各接合销424A,424B被迫在滑动接合部分410的滑动槽412内沿正确的方向逐渐地滑动,且各接合销425A,425B在夹持壁414,414内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对应这种转动,弹簧件440逐渐地向下移动且弹簧件440的弯曲状态也逐渐地加强。
当键顶402进一步按下时,弹簧件440的弯曲状态增强。然后,构成弯曲弹簧件440的最低端的推压部分460向下行进超过一线段,该线段是连接与夹持壁415,415接合的第一连接件404的接合销419A,419B的转动中心和与夹持壁414,414接合的第二连接件405的接合销425A,425B的转动中心的线段,在此时刻,位于弯曲弹簧件440的最低端的推压部分460,以清晰的喀嗒声的手感,从膜片开关407的上表面按下其上膜片432的上电极437。因此,如图54所示,通过间隔片433的开关孔438,使上膜片432的上电极437和下膜片431的下电极435互相接触,由此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当键顶402的按下被释放时,基于圈弹簧440的偏压力,执行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因此,键顶402返回到如图53所示的未按下位置。
如上所述,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键开关401中,以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对于偏压键顶402向上的、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件440,至少推压部分460和周缘部分461设置成一凸形(从侧向观察)。因此,可以确保弹簧件440的变形方向。此外,由于起变形作用的部分的弹簧保持部分421,427分别形成在第一连接件404和第二连接件405的诸部分上,从侧向来观察,它们的位置比两个连接件404,405的交叉部分更靠近夹持壁414,415,所以,当键顶402被按下时,弹簧件440由于连接件404,405的弹簧保持部分421,427而变形成U形,在此同时,弹簧件440的推压部分460下降,由此可以可靠地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此外,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件440在第一连接件404的弹簧保持件421和第二连接件405的弹簧保持件427之间延伸,它们引导键顶402的垂直运动,而且借助于这样的弹簧件440,键顶402被偏压向上。因此,由于弹性金属薄板所具有的高耐用性,它能确保诸如键长时间可操作而不受使用环境影响的稳定特性。
毋用赘言,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前提下,可作出各种改进和变化。
举例来说,根据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实施例的膜片开关1、201和401构造成:在上膜片3、203、403和下膜片2、202、402之间,插入由以与上述两种膜片3、203、403、2、202、402相同的方式制得的PET薄膜片形成的间隔片4、204、404。然而,取代间隔片4、204、404,间隔片可以构造成一粘结剂层,它形成在上膜片3、203、403和下膜片2、202、402之间,并以层叠的方式粘结两种膜片3、203、403、2、202、402。在这种情形中,不必在上膜片3、203、403或下膜片2、202、402的整个粘结剂面上形成粘结剂层,且粘结剂层可形成为分散成点图形的点型间隔片。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例的膜片开关201中,半球形凸起部分213形成在弹簧片205上。然而,凸起部分213也可形成为半球形之外的形状,例如,穹顶形,碟形或诸如此类的形状。
此外,在上述第三实施例的膜片开关201中,一对条形的、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形成在弹簧片205上。然而,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的数量不限于一对,可形成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此外,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的形状也可变化。
还有,根据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各键开关220构成为:下压突起233形成在键顶221的下表面,膜片开关201中的弹簧片205的半球形凸起部分213或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借助于下压突起233而被压下。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即,推压部分可以形成在第一连接件223或第二连接件224上,且半球形凸起部分213或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耳215可借助于这种推压部分而被推下。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的膜片开关301中,介于上膜片303和下膜片302之间,由以与上膜片303和下膜片302相同的方式制成的PET薄膜形成的间隔片304插入其间,且在此同时,借助于涂复形成在间隔片304上的粘结剂层311形成空气槽312。然而,不使用间隔片304,空气槽312可仅使用形成在上膜片303和下膜片302之间的粘结剂层311通过涂复方法来形成。此外,在上膜片303和下膜片302之间粘结剂层311可形成为多排条形,而形成在各条形粘结剂层311之间的一缝状槽可被用作为空气槽312。
Claims (32)
1.一种膜片开关,包括:
一在其上表面形成下电极的下膜片;
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与下电极对应的上电极的上膜片;以及
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的间隔层,其中,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一开关孔,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
其中,一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布置在上膜片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开关,其特征在于,一对狭缝对应于上膜片的上电极的两侧形成在弹簧片上。
3.一种键开关,包括:
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一下压突起的键顶;
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对应于下压突起形成一开口的保持件;
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它们可移动地与键顶的下表面以及保持件接合和连接,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
一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以及
一膜片开关,其包括一布置在所述保持件下方并对应于所述开口在其上表面上形成一下电极的下膜片,一对应于下电极在其下表面上形成一上电极的上膜片、以及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并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一开关孔的间隔层,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
其中,键顶是这样执行开关导通操作的,即,通过抵抗弹簧件的偏压力按下键顶,借助于下压突起通过开口,使上电极和下电极互相接触,以及
其中,一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布置在上膜片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一对狭缝对应于上膜片的上电极的两侧形成在弹簧片上。
5.一种键盘,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键开关。
6.一种个人电脑,包括:
一输入诸如字符、符号或诸如此类的各种数据的键盘,键盘包括诸键开关,每个键开关包括,
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下压突起的键顶,
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对应于下压突起形成一开口的保持件;
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它们可移动地与键顶的下表面和保持件
接合和连接,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
一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以及
一膜片开关,其包括一布置在所述保持件下方并对应于所述开口在其上
表面上形成一下电极的下膜片,一对应于下电极在其下表面上形成一上电极
的上膜片、以及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并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
一开关孔的间隔层,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
其中,键顶是这样执行开关导通操作的,即,通过抵抗弹簧件的偏压力
按下键顶,借助于下压突起通过开口,使上电极和下电极互相接触,以及
键开关还包括一由金属薄板制成的弹簧片,它布置在上膜片上方;
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显示器;以及
使显示器根据键盘输入的数据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控制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开关,其特征在于,一半球形凸起部分对应于上电极形成在弹簧片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膜片开关,其特征在于,一对狭缝形成在所述弹簧片的凸起部分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一半球形凸起部分对应于上电极形成在弹簧片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一对狭缝形成在上述弹簧片的凸起部分的两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片开关,其特征在于,一对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缘对应于上电极形成在弹簧片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膜片开关,其特征在于,一对狭缝在所述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缘的两侧形成在弹簧片上。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一对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缘对应于上电极形成在弹簧片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一对狭缝在所述弹性的切口和突起的突缘的两侧形成在弹簧片上。
15. 一种键盘,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键开关。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个人电脑,其特征在于,一半球形凸起部分对应于上电极形成在弹簧片上。
17.一种膜片开关,包括:
一在其上表面形成下电极的下膜片;
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与下电极对应的上电极的上膜片;以及
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的间隔层,其中,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一开关孔,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
其中,有空气槽形成在间隔层内,并有通气孔形成在下膜片内,所述通气孔位于空气槽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膜片开关,其特征在于,空气槽与外侧以及所述开关孔连通,同时,以开关孔为起点形成多个空气槽,在各空气槽内并沿空气槽连续地形成多个通气孔。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膜片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孔被形成为大于下电极,且所述多个通气孔中至少有一个布置在所述开关孔内。
20.一种键开关,包括:
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一下压突起的键顶;
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对应于下压突起形成一开口的保持件;
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它们可移动地与键顶的下表面和保持件接合和连接,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
一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以及
一膜片开关,其包括一布置在所述保持件下方并对应于所述开口在其上表面上形成一下电极的下膜片,一对应于下电极在其下表面上形成一上电极的上膜片、以及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并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一开关孔的间隔层,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
其中,键顶是这样执行开关导通操作的,即,通过抵抗弹簧件的偏压力按下键顶,借助于下压突起通过开口,使上电极和下电极互相接触;以及
其中,有空气槽形成在间隔层内,并有通气孔形成在下膜片内,所述通气孔位于空气槽内。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槽与外侧以及所述开关孔连通,同时,以开关孔为起点形成多个空气槽,在各空气槽内并沿空气槽连续地形成多个通气孔。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孔被形成为大于下电极,且所述多个通气孔中至少有一个布置在所述开关孔内。
23.一种键盘,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键开关。
24.一种个人电脑,包括:
一输入诸如字符、符号或诸如此类的各种数据的键盘,键盘包括诸键开关,每个键开关包括,
一在其下表面形成下压突起的键顶,
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对应于下压突起形成一开口的保持件;
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它们可移动地与键顶的下表面和保持件
接合和连接,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
一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以及
一膜片开关,其包括一布置在所述保持件下方并对应于所述开口在其上
表面上形成一下电极的下膜片,一对应于下电极在其下表面上形成一上电极
的上膜片、以及一设置在下膜片和上膜片之间并对应于下电极和上电极形成
一开关孔的间隔层,借助于开关孔,使下电极和上电极互相隔离;
键顶是这样执行开关导通操作的,即,通过抵抗弹簧件的偏压力按下键
顶,借助于下压突起通过开口,使上电极和下电极互相接触,以及有空气槽
形成在间隔层内且有通气孔形成在下膜片内,所述通气孔位于空气槽内;
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显示器,以及
使显示器根据键盘输入的数据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控制装置。
25.一种键开关,包括:
一在其下表面形成多个滑动接合部分的键顶;
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在其上形成多个转动接合部分的保持件;
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它们分别与键顶的滑动接合部分和保持件的转动接合部分接合,从侧向观察相互交叉成X形,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
一开关部分,它根据键顶的按下操作,执行开关导通操作;以及
一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的、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它包括一在其中心部分的推压部分,在按下键顶时,所述推压部分通过对开关部分的作用而执行开关导通操作,
其中,至少是弹簧件的推压部分和其周缘部分设置从侧面观察的凹形;以及
变形动作部分,它在按下键顶时将弹簧件变形成U形,并设置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两侧的部分上,从一侧观测,该部分的位置比两个连接件的交叉部分更靠近转动接合部分侧。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一第一保持部分形成在第一连接件上,一第二保持部分形成在第二连接件上,而所述弹簧件在第一保持部分和第二保持部分之间延伸,以使第一保持部分和第二保持部分形成为所述变形动作部分。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部分松动地安装在一第一保持孔内,第二保持部分松动地安装在一第二保持孔内,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持孔形成在弹簧件中,所述弹簧件形成为使其宽度从第一保持孔和第二保持孔朝向其中心部分逐渐地增加。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件形成为在平面图中的近似圆形。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部分由一布置在保持件下方的膜片构成,而弹簧件随着键顶的按下操作而向下弯曲,由此操作膜片开关。
30.一种键盘,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键开关。
31.一种个人电脑,包括:
一输入诸如字符、符号或诸如此类的各种数据的键盘,键盘包括诸键开关,每个键开关包括:
一在其下表面形成多个滑动接合部分的键顶,
一布置在键顶下方并在其上形成多个转动接合部分的保持件;
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它们分别与键顶的滑动接合部分和保持件的
转动接合部分接合,从一侧向观察,相互交叉成X形并引导键顶的垂直运动;
一开关部分,它根据键顶的按下操作,执行开关导通操作,以及
一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的、偏压键顶向上的弹簧件,它包括一在其中心部分的推压部分,在按下键顶时,推压部分通过对开关部分的作用而执行开关导通操作,其中,至少是弹簧件的推压部分和其周缘部分设置成从一侧观察呈凹形,以及变形动作部分,它在按下键顶时将弹簧件变形成U形,并设置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两侧的部分上,从一侧观测,该部分的位置比两个连接件的交叉部分更靠近转动接合部分侧,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显示器,以及使显示器根据键盘输入的数据显示字符和符号或诸如此类数据的控制装置。
32.一种键盘,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键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071761 | 2002-03-15 | ||
JP2002071761A JP2003272475A (ja) | 2002-03-15 | 2002-03-15 | 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を使用したキースイッチ、キースイッチを備えたキーボード及びキーボードを備えた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
JP2002071781A JP2003272470A (ja) | 2002-03-15 | 2002-03-15 | 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を使用したキースイッチ、キースイッチを備えたキーボード及びキーボードを備えた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
JP2002081157 | 2002-03-22 | ||
JP2002081157A JP2003281964A (ja) | 2002-03-22 | 2002-03-22 | 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を使用したキースイッチ、キースイッチを備えたキーボード及びキーボードを備えた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
JP2002094432A JP2003297176A (ja) | 2002-03-29 | 2002-03-29 | キースイッチ、キースイッチを備えたキーボード及びキーボードを備えた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
JP2002094432 | 2002-03-29 | ||
JP2002071781 | 2003-03-1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45805A true CN1445805A (zh) | 2003-10-01 |
Family
ID=28046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3121683.8A Pending CN1445805A (zh) | 2002-03-15 | 2003-03-17 | 膜片开关、使用膜片开关的键开关、具有键开关的键盘和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797906B2 (zh) |
CN (1) | CN1445805A (zh) |
TW (1) | TWI229359B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44364A (zh) * | 2009-10-23 | 2011-05-0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源按钮模组及采用该电源按钮模组的电子装置 |
CN103744529A (zh) * | 2014-01-23 | 2014-04-23 | 张文嵛 | 用于电脑键盘的按键单元及电脑键盘 |
CN104344358A (zh) * | 2013-07-31 | 2015-02-11 | 海洋王(东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消防应急标志灯具及其静音按键组合 |
WO2015109636A1 (zh) * | 2014-01-26 | 2015-07-30 | 昆山兴协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薄膜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
CN107850949A (zh) * | 2015-06-16 | 2018-03-27 | 雷蛇(亚太)私人有限公司 | 可按压键及键盘 |
CN108470656A (zh) * | 2017-02-23 | 2018-08-31 | 祯信股份有限公司 | 薄膜开关 |
CN109429150A (zh) * | 2017-08-31 | 2019-03-05 | 索尼昂荷兰有限公司 | 膜片、声音发生器、听力装置和方法 |
CN114365063A (zh) * | 2019-09-11 | 2022-04-1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WO2004114343A1 (ja) * | 2003-06-23 | 2006-07-2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キーボード |
JP4513688B2 (ja) * | 2005-08-17 | 2010-07-2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
TWI314277B (en) * | 2005-11-04 | 2009-09-01 | Jensin Intl Technology Corp | Keyboard structure and keyboard assembly method |
US7230190B1 (en) * | 2005-11-30 | 2007-06-12 | Intel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able keyboard arrangements |
JP2007241887A (ja) * | 2006-03-10 | 2007-09-20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キーボード |
US20070236917A1 (en) * | 2006-04-07 | 2007-10-11 | Tk Holdings Inc | Lighted soft touch buckle for restraint system |
US20070245530A1 (en) * | 2006-04-07 | 2007-10-25 | Tk Holdings Inc. | Illuminated tongue |
JP4898323B2 (ja) * | 2006-06-30 | 2012-03-14 | ポリマ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キーシートおよび押釦スイッチ |
FR2913809B1 (fr) * | 2007-03-14 | 2009-06-05 | Nicomatic Sa Sa | Interrupteur a domes de type bouton-poussoir, et circuit imprime le comprenant |
TWM391181U (en) * | 2010-06-08 | 2010-10-21 |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 Key button structure having anti-dust function |
GB2513028B (en) | 2011-01-28 | 2015-08-12 | Novalia Ltd | Electronic connector |
US9449772B2 (en) | 2012-10-30 | 2016-09-20 | Apple Inc. | Low-travel key mechanisms using butterfly hinges |
US9502193B2 (en) | 2012-10-30 | 2016-11-22 | Apple Inc. | Low-travel key mechanisms using butterfly hinges |
US9710069B2 (en) | 2012-10-30 | 2017-07-18 | Apple Inc. |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having flex tails upon which keyboard keycaps are coupled |
TWI463512B (zh) * | 2012-12-19 | 2014-12-01 | Asustek Comp Inc | 按鍵結構 |
JP6313339B2 (ja) | 2013-02-06 | 2018-04-18 |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動的に調整可能な外観及び機能を有する入力/出力デバイス |
JP6103543B2 (ja) | 2013-05-27 | 2017-03-29 |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短行程スイッチアッセンブリ |
JP5604566B1 (ja) * | 2013-07-05 | 2014-10-08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及び座席装置 |
US9908310B2 (en) | 2013-07-10 | 2018-03-06 | Apple Inc.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reduced friction surface |
WO2015047661A1 (en) | 2013-09-30 | 2015-04-02 | Apple Inc. | Keycaps with reduced thickness |
WO2015047606A1 (en) | 2013-09-30 | 2015-04-02 | Apple Inc. | Keycaps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 |
CN103745861B (zh) * | 2014-01-16 | 2016-04-13 | 晟扬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防卡键的电脑按键 |
US9793066B1 (en) | 2014-01-31 | 2017-10-17 | Apple Inc. | Keyboard hinge mechanism |
US9779889B2 (en) | 2014-03-24 | 2017-10-03 | Apple Inc. | Scissor mechanism features for a keyboard |
US9704665B2 (en) | 2014-05-19 | 2017-07-11 | Apple Inc. | Backlit keyboard including reflective component |
US9715978B2 (en) | 2014-05-27 | 2017-07-25 | Apple Inc. | Low travel switch assembly |
EP3180678A1 (en) | 2014-08-15 | 2017-06-21 | Apple Inc. | Fabric keyboard |
US10082880B1 (en) | 2014-08-28 | 2018-09-25 | Apple Inc. | System level features of a keyboard |
US9870880B2 (en) | 2014-09-30 | 2018-01-16 | Apple Inc. | Dome switch and switch housing for keyboard assembly |
US9997308B2 (en) | 2015-05-13 | 2018-06-12 | Apple Inc. | Low-travel key mechanism for an input device |
WO2016183510A1 (en) | 2015-05-13 | 2016-11-17 | Knopf Eric A | Keyboard for electronic device |
WO2016183488A1 (en) | 2015-05-13 | 2016-11-17 | Apple Inc. | Keyboard assemblies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es and method of forming keyboard assemblies |
US9997304B2 (en) | 2015-05-13 | 2018-06-12 | Apple Inc. | Uniform illumination of keys |
US9934915B2 (en) | 2015-06-10 | 2018-04-03 | Apple Inc. | Reduced layer keyboard stack-up |
US9971084B2 (en) | 2015-09-28 | 2018-05-15 | Apple Inc. | Illumination structure for uniform illumination of keys |
US10353485B1 (en) | 2016-07-27 | 2019-07-16 | Apple Inc. | Multifunction input device with an embedded capacitive sensing layer |
US10115544B2 (en) | 2016-08-08 | 2018-10-30 | Apple Inc. | Singulated keyboard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or assembling a keyboard |
US10755877B1 (en) | 2016-08-29 | 2020-08-25 | Apple Inc. | Keyboard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
US11500538B2 (en) | 2016-09-13 | 2022-11-15 | Apple Inc. | Keyless keyboard with force sensing and haptic feedback |
CN117270637A (zh) | 2017-07-26 | 2023-12-22 | 苹果公司 | 具有键盘的计算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196515B1 (zh) * | 1972-08-18 | 1977-09-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
US3909564A (en) * | 1974-08-08 | 1975-09-30 | Amp Inc | Keyboard assembly with foldable printed circuit matrix switch array, and key actuator locking slide plate |
US3999025A (en) * | 1975-07-30 | 1976-12-21 | Burroughs Corporation | Low profile tactile feedback keyboard switch assembly |
US4046975A (en) * | 1975-09-22 | 1977-09-06 | Chomerics, Inc. | Keyboard switch assembly having internal gas passages preformed in spacer member |
US4492838A (en) * | 1983-02-24 | 1985-01-08 | Amp Incorporated | Key switch having an actuator integral with the return spring |
JPH055623Y2 (zh) * | 1988-04-08 | 1993-02-15 | ||
US5422447A (en) * | 1992-09-01 | 1995-06-06 | Key Tronic Corporation | Keyboard with full-travel, self-leveling keyswitches and return mechanism keyswitch |
US5561278A (en) * | 1994-09-16 | 1996-10-01 | Rutten; Phillip | Membrane switch |
JPH0950728A (ja) * | 1995-08-07 | 1997-02-18 | Fuji Polymertech Kk | 照光式スイッチ |
JP3763626B2 (ja) | 1996-12-17 | 2006-04-05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キースイッチとキーボード |
JP3962959B2 (ja) * | 1996-12-20 | 2007-08-22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感圧スイッチ |
TW454934U (en) | 2000-04-07 | 2001-09-11 |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 Keystroke switch apparatus |
-
2003
- 2003-03-10 US US10/384,011 patent/US679790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3-12 TW TW092105375A patent/TWI22935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3-17 CN CN03121683.8A patent/CN144580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44364A (zh) * | 2009-10-23 | 2011-05-0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源按钮模组及采用该电源按钮模组的电子装置 |
CN104344358A (zh) * | 2013-07-31 | 2015-02-11 | 海洋王(东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消防应急标志灯具及其静音按键组合 |
CN104344358B (zh) * | 2013-07-31 | 2019-03-08 | 海洋王(东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消防应急标志灯具及其静音按键组合 |
CN103744529A (zh) * | 2014-01-23 | 2014-04-23 | 张文嵛 | 用于电脑键盘的按键单元及电脑键盘 |
CN103744529B (zh) * | 2014-01-23 | 2017-02-08 | 张文嵛 | 用于电脑键盘的按键单元及电脑键盘 |
WO2015109636A1 (zh) * | 2014-01-26 | 2015-07-30 | 昆山兴协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薄膜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
US10002726B2 (en) | 2014-01-26 | 2018-06-19 | Kunshan Joing Technology Co., Ltd | Membrane switch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07850949B (zh) * | 2015-06-16 | 2020-03-27 | 雷蛇(亚太)私人有限公司 | 可按压键及键盘 |
CN107850949A (zh) * | 2015-06-16 | 2018-03-27 | 雷蛇(亚太)私人有限公司 | 可按压键及键盘 |
US10438761B2 (en) | 2015-06-16 | 2019-10-08 | Razer (Asia-Pacific) Pte. Ltd. | Depressible keys and keyboards |
CN108470656A (zh) * | 2017-02-23 | 2018-08-31 | 祯信股份有限公司 | 薄膜开关 |
CN109429150A (zh) * | 2017-08-31 | 2019-03-05 | 索尼昂荷兰有限公司 | 膜片、声音发生器、听力装置和方法 |
CN109429150B (zh) * | 2017-08-31 | 2021-06-25 | 声扬荷兰有限公司 | 膜片、声音发生器、听力装置和方法 |
CN114365063A (zh) * | 2019-09-11 | 2022-04-1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CN114365063B (zh) * | 2019-09-11 | 2024-06-2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US12141368B2 (en) | 2019-09-11 | 2024-11-12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229359B (en) | 2005-03-11 |
US6797906B2 (en) | 2004-09-28 |
TW200401319A (en) | 2004-01-16 |
US20030173201A1 (en) | 2003-09-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445805A (zh) | 膜片开关、使用膜片开关的键开关、具有键开关的键盘和具有键盘的个人电脑 | |
CN1296802C (zh) | 输入键及输入装置 | |
CN1192407C (zh) | 按钮电键盖及其制造方法 | |
CN1324255C (zh) | 衬垫 | |
CN1249750C (zh) | 按钮开关 | |
CN1224137C (zh) | 测量电阻用的连接器和用于电路板的电阻测量装置以及测量方法 | |
CN1147819C (zh) | 触摸屏 | |
CN1287493C (zh) | 卡用复合连接器 | |
CN1182898C (zh) | 操作装置 | |
CN1237386C (zh) |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195129A (zh) | 一体型键顶以及使用该键顶的键盘输入装置和计算机 | |
CN1248560C (zh) | 电子机器及其盖部件 | |
CN1723747A (zh) | 线路板部件和使用该线路板部件的复合线路板 | |
CN1595493A (zh) | 键结构体及键盘装置 | |
CN1527370A (zh) |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 |
CN1806368A (zh) | 各向异性导电连接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路装置的检查装置 | |
CN1769966A (zh) | 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728372A (zh) | 半导体器件 | |
CN1806178A (zh) | 各向异性导电性连接器以及晶片检测装置 | |
CN1841592A (zh) | 叠层电容器 | |
CN1992113A (zh) | 照光式按键板 | |
CN1035697C (zh) | 用于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 | |
CN1400854A (zh) | 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设计方法、电路基板以及电子装置 | |
CN1473340A (zh) | 按键开关装置、具有该按键开关装置的键盘以及具有该键盘的电子设备 | |
CN1601679A (zh) | 输入键及输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