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0176C - 针织物的设计方法与设备 - Google Patents
针织物的设计方法与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10176C CN1310176C CNB02822471XA CN02822471A CN1310176C CN 1310176 C CN1310176 C CN 1310176C CN B02822471X A CNB02822471X A CN B02822471XA CN 02822471 A CN02822471 A CN 02822471A CN 1310176 C CN1310176 C CN 131017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nitted fabric
- stocking yarn
- maille
- mesh
- view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9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10000003056 antler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86 fabric fo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88 flo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64138 MAP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7/00—Auxiliary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use with knitting machines
- D04B37/02—Auxiliary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use with knitting machines with weft knitting machin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001—Texturing; Colouring; Generation of texture or colou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12—Cloth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10/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generation 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2210/16—Clo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显示逼近由针织纱实际针织成的针织物质量风格的图像,将线状的针织纱图像数据(1)分割成多个网眼(2)、网眼(2)对应于依循针织线圈(4)的形状变形的变形网眼(3),由网眼变形方法描绘处理针织纱图像数据(1),能求得针织线图(4)的图像。对于针织线圈(4)重迭的部分。可规定下侧区间(4a)与上侧区间(4b)而合成为针织物(6)显示。还能够再现毛茸等而求得接近实际针织物的质量风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模拟与显示针织产品的针织物图像的设计方法与设备。
背景技术
迄今,在针织产品的针织物设计中,采用的例如是日本工业标准JISL0200规定的线圈记号或针织记号等针织物制造用的表示方法。线圈记号是表明各种正面线圈、反面线圈、正面集圈线圈、反面集圈线圈、浮线线圈与转移线圈等各种线圈组织的记号。针织记号则是对应于各种线圈记号来表示织针的针织顺序的记号。针织物制造用的表示方法可以指定构成针织物的各个线圈,根据此指定生成用于由自动纬织机制造针织物的针织数据。
本申请人于特开昭60-71748号公报中提出以彩色码置换线圈记号,生成相对于自动纬织机的线圈数据的技术。通过以彩色码置换线圈记号,易由计算机进行的图像处理进行针织物的设计,此外,通过使用多种颜色,可由显示装置显示出多种线圈的组织。
本申请人还在特开平7-70890号公报中提出了,利用针织物制成用数据,模拟生成构成针织物线圈的线圈图像且显示针织物模拟图像的技术。在此项技术中,按下述方式进行了图像处理:首先将针织纱的图像数据作为纱的样本存储,根据针织物制造用数据确定针织线圈中各个线圈的形状、位置以及各部分的明暗等。将各线圈分成多段,对应于将纱样本的样本数据分割成的段再合成为线圈。分割成段的图像数据。根据针织物制成用数据决定各线圈的形状或下侧线圈的重叠情形。依照线圈形状,进行分段化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的仿样逼近,相对于与下侧线圈的重叠制成掩模,通过留剩的下侧线圈的暴露部分,进行针织物图像的模拟。若是于针织纱的周边给予凹凸,则能表现出绒毛样式。若干针织纱样本上添加斜线,则能表现出纱线捻度。
在进行针织物设计时,若采用针织物制造时的显示方法,所显示的图像未必能真实地反映根据此针织物制造用数据所形成的实际织物的图像。因此,使用针织物制造用数据进行针织物设计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际需要有能想像出实际针织物图像的能力,而不能凭直觉来设计针织物。
特开平7-70890号公报提出的应用针织线圈的线圈模拟,能够对实际的针织物进行直观的设计。但是针织纱周边的毛茸或针织纱的捻度的表现是人工形式的,难以接近实际的由针织纱针织成的针织物的手感。特别是在分段的仿样逼近中,当把分段单纯按曲线区间结合。在段与段的连接部分处会产生布边。通过使段的两端变软而重叠,可以实现光滑的结合。但在这样的结合下,在整个分割开的段上不能保证毛茸能如原来那样连续地显现出,实际上即会将毛茸多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用作彩色样本,也难以由模拟图像表现出自然的针织物的质量风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显示出接近以针织纱实际形成的针织物的质量风格的图像的针织物的设计方法与设备。
本发明的针织物设计方法是根据针织物形成用数据模拟显示针织纱的针织物图像的针织物设计方法,此方法的特征在于:
将线状延伸状态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分割成预定形状的多个网眼;
设定网眼的变形状态以依循构成针织物的各针织线圈的形状,且保持网眼间的连接状态;
对于各个网眼,将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变形成与网眼的变形相一致;
根据预定的规则,使依循针织线圈变形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连续,且使连续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部分地重迭,同时为在与针织纱连续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连接而进行移动描绘,在针织线圈间产生重复的部分为与该连接状态相对应而于上侧或下侧中描绘,以模拟针织物的图像。
本发明还具有下述特征述,上述针织线圈的形状,相对于预定的基本形状,由设置在形成针织线圈的针织纱的预定基准线上的多个控制点的坐标表示;
对于与该基本形状不同的针织线圈的形状,则通过相对地移动各控制点的位置处理;
上述网眼的变形状态则根据能对各控制点指定的线宽的信息设定。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基本形状具有纬织机的针织操作形成的针织线圈形状的峰部及此峰部两侧的谷部之半;
上述控制点在该基本形状的谷部两端、峰部的中央以及该两端与该中央之间设定有多个;
对各控制点能够指定在先前形成的针织线圈上侧进行描绘或在其下侧进行描绘。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上述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分割成网眼时要包括在针织纱外侧的毛茸部分。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针织纱是形状、颜色与起茸状态中至少有一个是在预定长度的区间内变化的针织纱;
上述图像数据至少是在该区间上分成网眼。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针织物形成用数据是根据使预先准备的各种针织线圈的形状排列好进行针织物设计而生成。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针织线圈的形状是预先使上述沿线状延伸形状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与依循上述针织线圈变形的状态相一致,而变形模拟生成。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用于由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种针织物设计方法的程序。
本发明也提供了用于在将针织物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中的同时进行针织物设计的针织物设计设备,此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
将取线性延伸状态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存储的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
将从上述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读出的针织纱图像数据分割成预定形状的多个网眼的网眼分割装置;
输入用于形成拟模拟图像的织物的数据的数据输入装置;
根据上述数据输入装置输入的针织物形成用数据,为依循构成针织物的各针织线圈的形状且保持网眼间的连接状态而设定网眼变形状态的形状设定装置;
将由上述网眼分割装置分成网眼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对于各网眼,依据由上述形状设定装置设定的网眼的变形状态。使依循各针织线圈变形,且让针织线圈间重迭产生的部分依据预定规则显示于上侧或下侧,而模拟针织物图像的针织物模拟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此设备还包括有针织物设计装置,它能将表示预先准备的各种针织线圈形状的图像数据排列面设计针织物的图像,根据所设计的针织物的图像数据生成上述针织物形成用数据,且输入上述数据输入装置中。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能存储多种针织纱图像数据;
还包括有针织纱指定装置,能从该多种针织纱图像数据中选择指定由上述网眼分割装置分割到上述网眼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特点与优点可根据下面的详细说明与附图获得进一步的理解。
图1是示明模拟本发明一实施形式的针织物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图。
图2是示明根据图1的原理模拟针织物图像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3是示明实行图1的针织物设计方法的针织物设计设备10的概略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4是示明能用作图3的针织物设备10的计算机设备20的概略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示明由本实施形式处理的针织线圈基本形状30。
图6例示以正面线圈描绘的图5的基本形状30。
图7例示以背面线圈描绘的图5的基本形状30。
图8示明本实施形式中针织纱图像数据的网眼变形方法。
图9示明已有的针织纱图像数据的变形方法。
图10例示毛茸多的针织纱图像数据60。
图11例示图10的针织纱图像数据60和应用它模拟时针织物。
图12例示毛圈线的针织纱图像数据70和应用它的针织物11。
图13例示应用图12的毛圈线的针织物。
具体实施形式
下面参看附图详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图1示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针织物设计方法的模拟的基本原理。在本实施形式中,如图1(a)所示,将线状的针织纱图像数据1的至少部分分割成多个网眼。如图1(b)所示。基于对应于构成针织物的针织线圈的变形网眼3,求得针织线圈图像。在图1(b1)中例示了依照针织纱在形成基本针织线圈环时受到的变形状态所设定的变形网眼3的形状。在图1(b2)中,使用1(a)所示每个网眼2的针织纱图像数据1依照变形网眼3变形而求得针织线圈图像4。图1(b3)除去变形网眼3只示明了针织环图像4。针织线圈图线4中也使毛茸再现。针织线圈环图像4在以纬织机形成正面线圈的平针组织织物之际与相邻的线圈横列的针织线圈图像4重迭,在下侧设定隐蔽的下侧区间4a,同时在上侧设定显现于表面之上的上侧区间4b,图1(c)示明针织物6的图像,其中主要是相续排列的图1(b3)的针织线圈图像4的上侧区间4b。
图1(a)所示针织纱图像数据1的长度,基于针织纱的颜色、形状或起茸状态等变化的周期性,为了能由网眼2将至少1周期以上的区间分割,被设定成大于由网眼2分割的长度。网眼分割的部分的针织纱图像数据1变形成使各网眼2内的部分顺次对应于图1(b)所示的变形网眼3。针织纱图像数据1到达分割为网眼2的整个区间一端的网眼2时,这一端便与此整个区间另一端的网眼2连接,重复这一情形,可用作无限长度的纱线。
图2示明基于图1的原理模拟图1(c)所示的针织物6的图像的程序。此程序从步骤a0开始,于步骤a1存储图1(a)所示的针织纱图像数据1。针织纱图像数据1能通过扫描等拍摄实际的针织纱取得。也可用计算机制图技术虚拟成。于步骤a2进行针织物的设计。能够利用纬织机用的设计设备等。这种设计设备中生成指定各针织线圈种类的针织数据。于步骤a3,对应于各针织线圈的线图形状,设定变形网眼3的形状。
于步骤a4,用户例如从作为针织纱图像数据所存储的数据中选择针织纱,然后于步骤a5,应用所选择的针织纱,如图1(b)所示,由网眼变形生成线圈图像。于步骤a6,对图像中针织线圈重迭的部分进行处理。于步骤a7,进行图1(c)所示针织物6的显示。
设计师于步骤a8观察所显示的针织物6的图像,再判断是否更换针织纱。当判断更换针织纱时,返回步骤a4,选择另一纱线的图像数据1。即使于步骤a8末更换针织纱时,则于步骤a9判断是否要进行针织物本身的更换。在进行更换时,返回步骤a2,进行预定的编辑操作等,进行针织物的设计。当于步骤a9中未有变更时,则于步骤a10结束程序。
图3概示执行图1的针织物设计方法的针织物设计设备10的概要功能结构。针织物设计设备10例如使用前述特开昭60-71748号公报中所述的彩色码进行针织物的设计,其结果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11中。针织物设计设备10包括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12、网眼分割装置13、数据输入装置14、形状设定装置15、针织物模拟装置16、针织物设计输入装置17、针织物编辑装置18与针织数据处理装置19。
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12中预存储有许多针织纱图像数据1。图1(a)的针织纱图像数据1是通过色度键处理等除去了背景部分以透明形式表现的图像数据。网眼分割装置13如图1(a)所示将针织纱图像数据1分割成多个网眼2。在分割为网眼2之际,若还包含有针织纱的周围部分时,则针织纱图像数据1中也包含毛茸等信息。
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12中存储的针织纱图像数据1需要至少一个周期的长度,而此周期作为一个单位则是针织纱的形状、颜色或起茸状态中至少之一有规则的变化的预定长度、显然也可采用两个周期或三个周期的较长的长度。当这多个要素以不同的周期变化时,则可把各周期的最低公倍数的周期来反映整体的周期性花样。
数据输入装置14中输入拟模拟的针织物的针织数据。针织物的针织数据与已有的针织数据相同,对形成针织物的各个线圈指定的针织方法。也可直接输入线圈记号。形状设定装置15基于数据输入装置中输入的针织物针织数据,对各线圈设定针织线圈4的形状,还设定变形网眼3的形状。有关针织线圈4的形状的设定方法将于以后描述。
针织物模拟装置16对网眼分割装置13分割的各网眼2,将针织纱图像数据1变形为形状设定装置15设定的变形网眼3的形状,进行针织物6的模拟。模拟的结果作为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11上。
针织物设计输入装置17例如设置用来配置预先准备的针织线圈的图像,进行针织物设计的输入操作。针织物编辑装置18能于基本针织物之上配置组织花样等,进行变更其形状或变更其位置的编辑处理,同时将基本针织物与花样部分成不同的层,将分层结构描绘的线圈图像合成为针织物图像,由图像显示装置11显示。这里将各个线圈图像组合成的针织物是模拟的结果,不能获得自然连续的细致部分。此外由于必须准备大量的线圈图像,当对应于多种针织纱时就需要很大的存储容量。但是,借助已有的线圈针织用记号与彩色码等,能够设计出接近最终针织物6的针织物,能在易由直观判断的状态下进行针织物的设计。针织数据处理装置19生成与针织物编辑装置18生成的针织物图像对应的针织物形成用数据,输入数据输入装置14中。由此能进行以针织物设计结果为基础的模拟。
针织物设计中使用的线圈的图像数据也能由模拟针织物6的方法生成。这样,在选择好针织纱后,由所选择的针织纱准备好设计用的成组的针织线圈形状,使设计结果作为针织物6模拟的全部作业都能在没有不协调感的结果下进行。
图4概示能起到图3的针织物设计设备作用的计算机设备20中概要的电气机构。计算机设备20的CPU21根据ROM中预存储的程序和RAM23中展开的程序,起到图3所示针织物设计设备10的作用。输入装置24作为图3的数据输入装置14的一部分和针织物设计输入装置17,接受设计师的指令与操作等。输入装置24可以采用键盘或是鼠标、跟踪球、笔式输入板之类的指示器等。线圈或针织物的图像由图像处理装置25处理。硬盘装置26存储RAM23中展开的程序等,作为图3的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12存储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外存储装置27可装卸记录媒体,用来传送针织物形成用数据,传送程序与图像数据等。数据或程序也可通过通信转接器28,从因特网等信息通信网络下载。图像处理装置25输出的图像由相当于图3的图像显示装置11的显示装置29显示。
图5示明本实施形式的对象针织线圈的基本形状30。基本形状30是由纬织机使织计移动到针织位置进行基本针织操作而形成的线圈形状,即成为所谓的平针组织的正面线圈与背面线圈,基本形状30包括由织针引入形成的线圈的峰部即针编弧和由沉降片保持形成的线圈的谷部即沉降弧组成。基本形状30是以线圈的峰部为中心而将谷部以各一半设于两则的配置作为一个单位。使相邻的针织线圈同谷部的前端相互结合,则能在线圈横列方向表现出连续的针织线圈。若于沿线圈横列方向连续的针织线圈沿与线圈横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线圈纵行方向移动同时连接,且按预定的规则处理针织线圈重迭部分的上下关系。则能模拟显示由纬织机制成的针织物。
形成基本形状30一单位的针织线圈的针织纱的中心线31相对于通过两端中央的对称线32为线对称的。针织线圈的形状能沿中心设定9个控制点①~⑨而由各控制点①~⑨的位置坐标表示。针织线圈重迭时的表观情形或是设定网眼的变形状态时原来线宽的限制,可以以控制点为基准进行规定。与相邻针织线圈连接的控制点在线宽上未加限制,可以通过钩丝等使针织纱变细进行描绘。此外,控制点的个数不限于9个。通过增加控制点的个数。也能处理更复杂形状的针织线圈。
作为针织线圈的基本形状。还包括不使织针移动保持于浮线位置而不形成线圈的情形(以后称之为“漏失”)。即使是在平针组织的针织线圈中先前的线圈形状是漏失的情形,针织纱的外观也是不同的。结果,作为基本的线圈形状假定为下面表1所示的漏失情形、表2所示的针织情形、表3所示的集圈情形。表3还包括在针织中先前的线圈横列的形状漏失的情形,这是针织纱与未带上针织线圈的织针钩接上的情形。在线宽无限制时,针织纱以实际的宽度描绘。限制值在两侧或一侧以一个线圈为单位。当针织纱的线宽超过限制值时,则以此限制值的尺寸来描绘针织纱。若线宽在限制值之下,则由实际的宽度描绘针织纱。
1个线圈的实际尺寸取决于描绘分辨率或纬织机的机号,因而要在描绘时计算。
表1
漏失
控制点 | X坐标 | Y坐标 | 线宽限制 |
1(始点) | 0.00 | 0.00 | 两侧上1个线圈 |
2~4 | 不使用 | ||
5 | 0.50、①与⑨的中间 | 0.00 | 两侧上1个线圈 |
6~8 | 不使用 | ||
9(终点) | 1.00 | 0.00 | 两侧上1个线圈 |
表2
针织
控制点 | X坐标 | Y坐标 | 线宽限制 |
1(始点) | 0.00 | 0.00 | 上半部,1/2线圈 |
2 | 0.36 | 0.30 | 两侧上1/4线圈 |
3 | 0.25、①与⑤的中间 | 0.85、①与⑤的中间 | 两侧上1线圈 |
4 | 0.14、以③为基准与②对称的位置 | 1.40、以③为基准与②对称的位置 | 两侧上1/4线圈 |
5 | 0.50、①与⑨的中间 | 1.70 | 下半部,1/2线圈 |
6 | 0.86、以⑤为基准与④对称的位置 | 1.40、与④相同 | 两侧上1/4线圈 |
7 | 0.75、以⑤为基准与③对称的位置 | 0.85、与③相同 | 两侧上1线圈 |
8 | 0.64、以⑤为基准与②对称的位置 | 0.30、与②相同 | 两侧上1/4线圈 |
9(终点) | 1.00 | 0.00、与①相同 | 上半部,1/2线圈 |
表3
集圈
控制点 | X坐标 | Y坐标 | 线宽限制 |
1(始点) | 0.00 | 0.00 | 上半部,1/2线圈 |
2 | 0.05 | 0.30 | 上半部3/4线圈 |
3 | 0.10 | 0.85、①与⑤的中间 | 上半部3/4线圈 |
4 | 0.14、以③为基准与②对称的位置 | 1.40、以③为基准与②对称的位置 | 两侧上1/4线圈 |
5 | 0.50、①与⑨的中间 | 1.70 | 下半部,1/2线圈 |
6 | 0.86、以⑤为基准与④对称的位置 | 1.40、与④相同 | 两侧上1/4线圈 |
7 | 0.90、 | 0.85、与③相同 | 上半部,3/4线圈 |
8 | 0.95、 | 0.30、与②相同 | 上半部,3/4线圈 |
9(终点) | 1.00 | 0.00、与①相同 | 上半部,1/2线圈 |
图5所示的基本形状30对应于表2所示的针织情形。始点的控制点①和终点的控制点⑨是谷部的两端,控制点⑤是始点与终点的中点即整个形状的中央,也是峰部的中央。在基本形状30的中央与两端之间设有多个控制点②、③与④以及⑥、⑦与⑧。控制点③设定于控制点①和控制点⑤的中间。控制点②在控制点①与控制点②之间设定于中心线31的任意位置上,控制点④以控制点③为基准设定在与控制点②对称的位置。与控制点②、③、④相对于对称线32处于对称位置的控制点⑧、⑦、⑥也作同样的设定。表2中,在把针织线圈按纵向排列情形,将各控制点的位置设定成,使控制点②与控制点⑧同先前的线圈横列的控制点④与控制点⑥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在同一直线上。但是控制点②与控制点⑧的位置任意,即使针织线圈在同一直线上时,控制点②、⑧、④、⑥不必要排在同一直线上。
本实施形式中,以漏失、针织、集圈的情形的针织线圈为基本形状。漏失与集圈时的控制点是根据针织物的基本形状30设定的。各控制点的线宽的限制虽然是相对于表1~3进行说明,但对于具有特殊形状的线圈如折缝的情形,也可以制成相同的表。
在进行针织物模拟时,首先根据拟模拟的针织物的针织数据,计算出各针织线圈的控制点。对于与漏失、针织或集圈的基本形状不同的针织线圈,相对地移动各控制点的位置。对连接这些控制点的中心线作仿样逼近,于仿样逼近的中心线上算出描绘点。针织线圈1单位中描绘点的个数不固定,因线圈的长度而异,相邻描绘点之间的长度成为变形网眼3的1个区间部分的长度,可以设定变形网眼3的形状。此外,对应于描绘点之间的长度,制成分割针织纱图像数据1的矩形网眼2。网眼2的1区间部分的长度与描绘点间的长度相同。使对应于网眼2的针织图像数据1的针织纱对应于变形网眼3变形。针织纱图像数据1如前所述可用作无限长的纱线,对应于各针织线圈,于针织纱图像数据1上顺次地设定网眼2,根据变形网眼3变形,生成针织线圈的图像。
图6与7示明将构成图1(c)的针织物6的针织线圈图像4作为指定的线圈35描绘时,将已描绘的线圈作为下部线圈36时的上下关系进行描绘的原理,图6(a)与图7(a)中作为指定线圈35描绘的针织线圈图像,如图6(b)与图7(b)所示,在把下一个针织线圈图像作为指定线圈35进行描绘时,便成为下一个线圈36、以后能顺次地对每个线圈横列描绘针织线圈而生成针织物的图像。
下面的表4是在把线圈作为指定线圈35进行描绘时,相对于控制点,示明相对于针织线圈的基本形状30的上下关系的判断基准。而表5则示明有关下部线圈36的判断基准。成为描绘对象的指定线圈35。在其下方的下部线圈36是正面线圈还是背面线圈,决定着指定的线圈35的各控制点①~⑨是在下部线圈36之上还是在其下。
表4
指定的线圈
控制点 | 正面线圈 | 背面线圈 |
1 | 下滑描绘 | 叠写描绘 |
3 | 叠写描绘 | 下滑描绘 |
7 | 叠写描绘 | 下滑描绘 |
9 | 下滑描绘 | 叠写描绘 |
表5
下部线圈
控制点 | 正面线圈 | 背面线圈 |
5 | 下滑描绘 | 叠写描绘 |
在决定针织线圈的形状时,根据周边针织线圈的交叉与褶裥等影响所产生的位移或拉伸等影响,通过计算控制点的坐标或线宽,可由针织纱的交叉与褶裥等,以趋近实际针织物的状态来显示针织纱沿线圈横列方向与纵向拉伸的状态。
图8示明应用网眼变形方法,使针织纱图像数据1依据变形网眼3变形进行描绘的原理。图8(a)示明分割针织纱图像数据1的网眼2的1个区间部分。针织纱图像数据1包含纱线部40和毛茸部分41、42相对于依直线状延伸形状的针织纱图像数据1,设定矩形网眼2。设网眼2的顶点为P1’、P2’、P3’与P4’。
图8(b)示明依据变形网眼3制成网眼数据的原理。变形网眼3的各顶点P1、P2、P3、P4分别对应图8(a)所示网眼2的各顶点P1’、P2’、P3’、P4’。变形网眼3内各部分的描绘,是在把图8(b)所示的描绘线45例如从连接顶点P2与顶点P3的线段上移动到连接顶点P1与顶点P4的线段上的同时,沿着描绘线45进行。所描绘的像素数据是把与描绘线45对应的直线,从连接图8(a)的网眼2的顶点P2’与顶点P3’的线段上移动到连接顶点P1’与顶点P4’的线段上,依随沿着直线的图像数据进行。
图8(b)中对针织纱的图像数据附加了纱线的阴影部分46。描绘线45在变形网眼3内成为连接点Ln与点Ln+1的线段。根据点Ln与点Ln+1的位置求此线段的倾角,由此使确定阴影区位置而设定纱线的阴影部分46。为使处理高速化,纱线的阴影部分46例如也可限定于下侧的任意部分。阴影的浓度则可以根据点Ln与点Ln+1连接的倾角计算其水平值。并于描绘网眼时反映出。取决于点Ln与点Ln+1的高度信息,或是在业已描绘的纱线上描绘或是作下滑描绘。
图8(b)所示的变形网眼3,当只根据图5中所示基本形状30中设定的控制点进行分割时,各个网眼将增大而不能获得光滑的线圈形状。于是,对针织线圈的基本形状30作仿样逼近,沿针织纱的中心线31以比控制点的更小的间隔设定比控制点数更多的描绘点。然后由描绘点对针织线圈作网眼分割,使线圈形状成为光滑的。
图9示明特开平7-70890号公报公开的应用段分割的原理,以及难以进行反映毛茸等的针织线圈的描绘的理由。在该原理中,如图9(a)所示,将针织图像数据50分割成段51、52、53,如图9(b)所示,合成为针织线圈55的一部分。在图9(a)的段51、52、53之间重迭部分之中若存在毛茸56a、56b等时,则如图9(b)所示,于这些段之间,只再现切断或弯曲了的毛茸57a、57b。
应用本发明时,即便是图10所示的毛茸多的针织纱图像数据60也能充分地再现。图11例示应用图10所示针织纱图像数据60求得的组织花样的针织物。所示明的组织花样中组合了褶裥且形成了交叉。
图12示明有关称之为起圈花线等的花式纱线的针织纱图像数据70和模拟显示的针织物71。在这种起圈花线中,构成此花线的纤维的一部分以线圈形式向外突出,通过将从花线突出到外侧的毛圈等部分作为毛茸处理,能够进行忠实地再现其手感等的针织物模拟。在花式纱线中,除起圈花线外还有称之为粒结花线的。此外,在针织纱图像数据70中,从花线突出到外侧的毛圈形状是不规则的,未必示明明确的周期性,在这种情形下,最好存储尽可能长的区间的图像数据。图13中则例示了应用针织纱图像数据70求得的组织花样针织物。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前提下,能以其他种种形式实施。因此,前述实施形式在各个方面只不过是例示,而本发明的范围则是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所示的内容而不受上述说明书之限。再有,属于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变形或变更也完全是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基于针织物形成用数据设定网眼的变形状态。将线状延伸状态分割成预定形状的多个网眼的针织纱图像数据,相对于各个网眼根据依循针织线圈的变形状态变形。通过连接针织线圈所产生的重迭部分取决于预定规则而显示于上侧或下侧,因而能在构成针织物的针织线圈中反映出针织纱的质地感,可模拟显示接近实际针织纱的针织物总体质量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由多个控制点的坐标表示针织线圈的形状、这些坐标是相对于预定的基本形状设于针织纱预定的基准线上。对于与基本形状相异的针织线圈的形状是通过将各控制点的位置相对地移动来对应,而网眼的变形状态则可根据对各控制点的有无能指定的线宽限制与限制值的大小等信息设定,因而能设定与各种针织线圈形状相对应的网眼的变形状态。
根据本发明,将纬织机针织操作形成的基本形状的针织线圈按由谷的两个半部夹持峰部作为1个单位。在此一单位的两端、中央以及两端与中央之间的多处设定控制点,同时能够指定是在先前形成的针织线圈的上侧进行描绘还是对下侧进行描绘,从而可利用控制点表示与针织线圈形状重迭时的上下关系。
根据本发明,针织纱图像数据能分割成也包含有毛茸部分的网眼,从而即使对应于针织线圈的网眼形状变形,也能再现毛茸,得以可靠地模拟由毛茸多的针织纱制成的针织物的手感。
根据本发明,对于使用了形状,颜色或起茸状态之中至少之一于预定长度区间内变化的针织纱的针织物,能以模拟图像显示产生使用了这种针织纱的手感的针织物。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将预先准备的各种针织线圈的形状排列进行针织物的设计,故可在中途迅速进行设计的变更等,最终能以接近实际针织物的质量风格来模拟针织物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由根据依循针织线圈变形状态使线状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变形的模拟来生成针织物设计中使用的针织线圈形状,故能从针织物的设计阶段就利用针织纱的图像数据,于是得以从整体上没有不协调的自然感来进行针织物的设计。
根据本发明,能由计算机执行程序,以接近实际针织物的质量风格来模拟针织物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为了在由图像显示装置显示针织物图像的同时进行针织物的设计,将取线状延伸状态的针织纱图像数据存储于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中,且由网眼分割装置将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分成预定形状的多个网眼。当把用于制成应模拟图像的针织物的数据输入数据输入装置后,形状设定装置便依循构成针织物的各针织线圈的形状设定网眼的变形状态,针织物模拟装置则将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对各个网眼依循各针织线圈变形,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使针织线圈间产生重迭的部分显示于上侧或下侧,模拟针织物的图像,从而能以针织纱实际形成针织物的质量风格来显示针织物。
根据本发明,若将表示预先准备的各种针织物线圈形状的图像数据排列来设计针织物图像时,则能在具有由针织纱实际针织时的质量风格的同时,通过模拟来显示针织物的图像。
再有,根据本发明,能从多种针织纱中选择针织纱来模拟针织物的图像,从而就容易比较由于针织纱不同所致针织物的质量风格的不同。
Claims (10)
1.一种针织物设计设备,用于在将针织物的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装置中的同时进行针织物设计,此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
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用于存储取线性延伸状态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
网眼分割装置,用于将从上述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读出的针织纱图像数据分割成预定形状的多个网眼;
数据输入装置,用于输入用于形成拟模拟图像的织物的数据;
形状设定装置,用于根据上述数据输入装置输入的针织物形成用数据,为依循构成针织物的各针织线圈的形状且保持网眼间的连接状态而设定网眼变形状态;
针织物模拟装置,用于将由上述网眼分割装置分成网眼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对于各网眼,依据由上述形状设定装置设定的网眼的变形状态,使依循各针织线圈变形,且让针织线圈间重迭产生的部分依据预定规则显示于上侧或下侧而模拟针织物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设计设备,其特征在于,此设备还包括有针织物设计装置,它能将表示预先准备的各种针织线圈形状的图像数据排列而设计针织物的图像,根据所设计的针织物的图像数据生成上述针织物形成用数据,且输入上述数据输入装置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设计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织纱图像存储装置能存储多种针织纱图像数据;
此设备还包括有针织纱指定装置,能从该多种针织纱图像数据中选择指定由上述网眼分割装置分割为上述网眼针织纱的图像数据。
4.一种针织物设计方法,它是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设计设备,根据针织物形成用数据模拟显示针织纱的针织物图像的针织物设计方法,该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线状延伸状态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分割成预定形状的多个网眼;
设定网眼的变形状态以依循构成针织物的各针织线圈的形状,且保持网眼间的连接状态;
对于各个网眼,将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变形成与网眼的变形相一致;
根据预定的规则,使依循针织线圈变形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连续,且使连续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部分地重迭,同时为在与针织纱连续方向相交的方向上连接而进行移动描绘,在针织线圈间产生重复的部分为与该连接状态相对应而于上侧或下侧中描绘,以模拟针织物的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织线圈的形状,相对于预定的基本形状,由设置在形成针织线圈的针织纱的预定基准线上的多个控制点的坐标表示;
对于与该基本形状不同的针织线圈的形状,则通过相对地移动各控制点的位置处理;
上述网眼的变形状态则根据能对各控制点指定的线宽的信息设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织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本形状具有纬织机的针织操作形成的针织线圈形状的峰部及此峰部两侧的谷部之半;
上述控制点在该基本形状的谷部两端、峰部的中央以及该两端与该中央之间设定有多个;
对各控制点能够指定在先前形成的针织线圈上侧进行描绘或在其下侧进行描绘。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针织纱的图像数据分割成网眼时要包括在针织纱外侧的毛茸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织纱是形状、颜色与起茸状态中至少有一个是在预定长度的区间内变化的针织纱;
上述图像数据至少是在该区间上分成网眼。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织物形成用数据是根据使预先准备的各种针织线圈的形状排列好进行针织物设计而生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织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织线圈的形状是预先使上述沿线状延伸形状的针织纱的图像数据与依循上述针织线圈变形的状态相一致,而变形模拟生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10559/2001 | 2001-10-05 | ||
JP2001310559 | 2001-10-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85950A CN1585950A (zh) | 2005-02-23 |
CN1310176C true CN1310176C (zh) | 2007-04-11 |
Family
ID=19129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22471XA Expired - Lifetime CN1310176C (zh) | 2001-10-05 | 2002-10-04 | 针织物的设计方法与设备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880367B2 (zh) |
EP (1) | EP1452985B1 (zh) |
JP (1) | JP4079883B2 (zh) |
KR (1) | KR100684863B1 (zh) |
CN (1) | CN1310176C (zh) |
DE (1) | DE60238634D1 (zh) |
WO (1) | WO2003032203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26677A (zh) * | 2015-09-10 | 2018-05-11 | 乌斯特技术股份公司 | 预测织物表面的外观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4051519A1 (ja) * | 2002-12-03 | 2004-06-17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 撚り糸画像の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および装置 |
GB2399095A (en) * | 2003-03-07 | 2004-09-08 | Lee Sara Corp | Electronic patterning on a knitting machine |
DE602004013756D1 (de) * | 2003-03-31 | 2008-06-26 | Shima Seiki Mf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strickdesign |
CN100441764C (zh) * | 2003-04-04 | 2008-12-1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编织设计方法及装置 |
JP4237753B2 (ja) * | 2003-04-15 | 2009-03-1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ットデザイン方法とその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5015958A (ja) * | 2003-06-26 | 2005-01-20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地見本の作成方法、ニットデザイン方法、糸径測定装置、及び編地見本の作成装置 |
JP4237601B2 (ja) | 2003-10-15 | 2009-03-1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ループ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と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
JP4533737B2 (ja) * | 2004-02-03 | 2010-09-0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糸画像作成装置と糸画像作成方法、並びに糸画像作成プログラム |
JP4163130B2 (ja) * | 2004-02-17 | 2008-10-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インターシャ柄の編成方法と編地、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及び編成プログラム |
JP4597586B2 (ja) * | 2004-06-07 | 2010-12-15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メランジ糸の糸画像作成装置と糸画像作成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JP4366321B2 (ja) * | 2005-02-18 | 2009-11-1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ット製品のデザイン装置とデザイン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WO2006126453A1 (ja) * | 2005-05-27 | 2006-11-30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ニット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と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US8000829B2 (en) * | 2005-07-28 | 2011-08-16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Loop simul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
JP4693555B2 (ja) * | 2005-09-02 | 2011-06-01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表面に繊維シートを張り付けた三次元仮想物体に基づく二次元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生成装置 |
JP5089912B2 (ja) * | 2006-04-25 | 2012-12-05 | 豊田通商株式会社 | 編構造モデル生成プログラム、編構造モデル生成装置、及び編構造モデル生成方法 |
JP4966003B2 (ja) * | 2006-12-28 | 2012-07-04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布帛パターンの作成装置と作成方法、作成プログラム |
EP2164049B1 (en) * | 2007-06-05 | 2013-01-09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Knitwear folding simulation apparatus, simul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
CN101802283B (zh) * | 2007-09-10 | 2012-06-13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设计中的调试装置和调试方法 |
WO2009039668A1 (en) * | 2007-09-28 | 2009-04-02 | Smartpattern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sign of stitched objects |
US7460927B1 (en) * | 2007-12-21 | 2008-12-02 | Freeman Industrial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knitted fabrics |
JP5208130B2 (ja) | 2007-12-27 | 2013-06-12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ット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とニット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での糸の捻れ修正方法 |
JP5381580B2 (ja) * | 2009-05-13 | 2014-01-0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織物データ生成装置、織物データ生成方法、プログラム、織物布地調エンボス版製造装置、織物布地調エンボス版製造方法、及び織物布地調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EP2420977B1 (de) * | 2010-08-17 | 2013-04-24 | Feintoo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 | Verfahren zur Voraussage bzw. Ermittlung des Einzugs an einem Stanzteil |
JP5587132B2 (ja) * | 2010-10-19 | 2014-09-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 |
US8726701B2 (en) * | 2011-03-17 | 2014-05-20 | The Moret Group | Method of making a knit apparel with a tie dyed appearance and an apparel made by the method |
JP5732321B2 (ja) * | 2011-06-08 | 2015-06-1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ットデザイン方法および装置 |
DE102011106401A1 (de) * | 2011-07-02 | 2013-01-03 | H. Stoll Gmbh & Co. K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Maschendarstellung |
CN102864566B (zh) * | 2012-09-29 | 2014-02-12 | 加宝利服装有限公司 | 织物制备方法、制备控制方法、制备控制装置和制备系统 |
KR101401345B1 (ko) * | 2012-12-27 | 2014-05-29 | 주식회사 무크 | 특정 좌표 이미지를 이용하여 제품 디자인을 구현하는 디지털 전자 장치 |
JP6029515B2 (ja) * | 2013-03-29 | 2016-11-24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パターン作成装置及びパターン作成方法 |
CN106066898B (zh) * | 2015-04-21 | 2020-03-06 | 艺能国际发展有限公司 | 三维全成型针织衫及产生其三维针织纸样的方法和系统 |
US9695529B2 (en) * | 2015-04-21 | 2017-07-04 | Artlink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Limited | Knitted outer covering and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s for the same |
US10410380B2 (en) | 2016-06-29 | 2019-09-10 | Cornell University | Image rendering utilizing procedural yarn model generated in multi-stage processing pipeline |
US10995433B1 (en) * | 2017-08-31 | 2021-05-04 | Apple Inc. | Custom fabric cas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US10613710B2 (en) * | 2017-10-22 | 2020-04-07 | SWATCHBOOK, Inc. | Product simul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for user navigation and interaction |
US11761128B2 (en) | 2018-03-17 | 2023-09-19 | Drexel University | Topology optimization for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of complex fabric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
US10787756B2 (en) * | 2018-07-24 | 2020-09-29 | Bolt Threads Inc. | Custom sizing system and methods for a knitted garment having radial symmetry |
US10988873B2 (en) * | 2019-04-08 | 2021-04-27 |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 Fabric file release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calibrating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US11859321B2 (en) * | 2021-03-31 | 2024-01-02 | Drexel University | Modular tool for design of self-folding knit fabrics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27230A (en) * | 1978-03-27 | 1979-10-03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Picture shape converter |
EP0640707A1 (en) * | 1993-08-31 | 1995-03-01 | SHIMA SEIKI MFG., Ltd. | A knit desig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designing knit fabric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31235A (en) * | 1914-08-20 | 1917-06-26 | Lewis B Stillwell | Railway-car construction. |
JPS6071748A (ja) * | 1983-09-27 | 1985-04-23 | 株式会社島アイデア・センタ− | 柄情報の記録装置 |
US4588546A (en) * | 1984-08-27 | 1986-05-13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Wire coating process |
DE3630828A1 (de) * | 1986-09-10 | 1988-03-24 | Stoll & Co H | Einrichtung zum darstellen und aufbereiten von mittels einer flachstrickmaschine herzustellenden strickmustern |
US5245587A (en) * | 1990-12-14 | 1993-09-14 | Hutson William H | Multi-dimension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display |
GB2252987A (en) * | 1991-02-19 | 1992-08-26 | Impiz Pty Ltd | Imitation weatherboarding |
JP2606486B2 (ja) * | 1991-06-24 | 1997-05-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描画装置 |
JP2656405B2 (ja) * | 1991-09-17 | 1997-09-24 |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ニットデザイン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編成データの作成方法 |
US5246854A (en) * | 1991-12-16 | 1993-09-21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 Attached growth biological reactor |
JP2631946B2 (ja) | 1993-08-31 | 1997-07-1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ットデザインシステム |
JPH09111620A (ja) * | 1995-10-12 | 1997-04-28 | Tsudakoma Corp | 編地デザイン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編目画像の表示方法 |
JP3325168B2 (ja) * | 1995-10-16 | 2002-09-17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ットデザイン方法と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 |
US6018349A (en) * | 1997-08-01 | 2000-01-25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Patch-based align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struction of image mosaics |
DE19901542C2 (de) * | 1999-01-16 | 2002-10-10 | Stoll & Co H | Einrichtung zum Entwurf von auf einer Strick- oder Wirkmaschine hergestellten Maschenerzeugnissen |
JP2001133962A (ja) * | 1999-11-02 | 2001-05-18 | Advantest Corp | 部分一括転写露光用マスクデータの作成方法及びそれによる露光方法 |
DE50113866D1 (de) * | 2001-10-06 | 2008-05-29 | Stoll & Co H |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Entwurf von auf eineGestricken |
-
2002
- 2002-10-04 CN CNB02822471XA patent/CN131017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0-04 DE DE60238634T patent/DE60238634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0-04 KR KR1020047005031A patent/KR10068486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2-10-04 EP EP02800765A patent/EP1452985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0-04 WO PCT/JP2002/010355 patent/WO200303220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2-10-04 JP JP2003535100A patent/JP407988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0-04 US US10/491,538 patent/US688036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27230A (en) * | 1978-03-27 | 1979-10-03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Picture shape converter |
EP0640707A1 (en) * | 1993-08-31 | 1995-03-01 | SHIMA SEIKI MFG., Ltd. | A knit desig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designing knit fabrics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26677A (zh) * | 2015-09-10 | 2018-05-11 | 乌斯特技术股份公司 | 预测织物表面的外观 |
CN108026677B (zh) * | 2015-09-10 | 2021-03-23 | 乌斯特技术股份公司 | 用于预测织物表面的外观的方法、可读介质、图像数据库以及产生所述图像数据库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52985A1 (en) | 2004-09-01 |
KR100684863B1 (ko) | 2007-02-20 |
US20050039495A1 (en) | 2005-02-24 |
EP1452985B1 (en) | 2010-12-15 |
JPWO2003032203A1 (ja) | 2005-01-27 |
WO2003032203A1 (fr) | 2003-04-17 |
KR20040041671A (ko) | 2004-05-17 |
JP4079883B2 (ja) | 2008-04-23 |
CN1585950A (zh) | 2005-02-23 |
US6880367B2 (en) | 2005-04-19 |
EP1452985A4 (en) | 2009-03-18 |
DE60238634D1 (de) | 2011-0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10176C (zh) | 针织物的设计方法与设备 | |
Narayanan et al. | Visual knitting machine programming | |
US6895787B2 (en) | Knit desig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nderwood | The design of 3D shape knitted preforms | |
JP4237601B2 (ja) | ループ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と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 |
US8504187B2 (en) | Embroidery data creation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
JP2005120501A5 (zh) | ||
WO2009096891A1 (en) | Real-time user guided optimization of general 3d data | |
Twigg-Smith et al. | Knitscape: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yarn-level simulation of slip and tuck colorwork knitting patterns | |
CN1771361A (zh) | 编织设计方法及装置 | |
JP7204583B2 (ja) | ニットデザインシステム | |
Asor et al. | A Parametric 3D Knitting Workflow for Punchcard Knitting Machines | |
CN102619018B (zh) | 用于设计在横机上制造的成型针织品的方法和设计装置 | |
JP2000027055A (ja) | デザイン装置 | |
Twigg-Smith et al. | What's in a cable? Abstracting Knitting Design Elements with Blended Raster/Vector Primitives | |
JP3065992B2 (ja) | 刺繍パンチング方法 | |
Twigg-Smith | Tools for Digital/Physical Creativity | |
Albaugh | Soft Technologies | |
CN111519361A (zh) | 一种具有乱针绣风格的写意机绣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