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是按中医治疗的理论,结合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舒肝活血,清热利湿,健脾降脂的治疗脂肪肝的新药。该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可用于治疗脂肪肝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肝内脂肪浸润、肥胖和高血脂等。
脂肪肝是由肝脏本身或肝外原因引起的积聚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脂)在肝内持久积聚所致疾病。研究认为其发病机理是由于长期摄入高厚肥腻的食品,而致体内痰湿积聚、进而引致气血阻滞,甚至气滞湿蕴、日久化热、肝阴受损,脾气渐弱为正虚邪实之证。由于脂肪肝的肝细胞为脂肪滴所占肝窦所压,可使肝细胞受损,ALT,AST,r-GT升高,表现肝区胀痛、舌苔腻厚、乏力等症。这些症状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瘀血阻滞、痰湿互阻、湿在内蕴之症。在治疗方面,需要采用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消痰、消瘀、消脂、消积的方法,以清除脂肪的积聚;同时辅以养肝健脾的方法以保护肝脏、保护脾胃,保护整个身体健康,泻实不能伤正,补虚不能护邪,这样才能达到既治疗了脂肪肝,又不损伤肝脏的目的。因此在考虑配方用药方面,我们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祖国医学“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且参照了近年来临床医师的经验研制成疏肝消脂、清热化积、行气活血、消痰化湿的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中药制剂包含下列5类中药药材的活性成份:舒肝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健脾祛痰药、清热利湿药及滋养肝阴药。中药药材活性成份与药用载体按任意比例组成,其中活性成份占重量比可以为0.1-99.9%,药用载体占重量比可以为99.9-0.1%。药用载体可以为淀粉、糊精、蛋白糖、蔗糖、微粉硅胶、炼蜜或其它常用载体。
本发明中药制剂包含的5类中药药材的活性成份中各类活性成份包含的中药药材的组份与含量如下:
1.舒肝理气药是选自柴胡1-12份、青皮2-8份、枳实1-3份中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
2.活血化瘀药是选自三七2-5份、红花1-2份、虎杖3-5份中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
3.健脾祛痰药是选自海藻4-8份、苍术2-5份、白芥子0.5-1份、余甘子2-8份、僵蚕2-3份、山楂2-5份、淡豆豉1-2份、荷叶2-3份中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
4.清热利湿药是选自败酱草4-8份、大黄1-3份、泽泻1-4份中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
5.滋养肝阴药是选自女贞子2-8份、白芍1-3份中的一种或它们的混合物。
本发明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包含的5类中药药材的活性成份,由于合适的配合,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使本中药制剂有很好的疗效,这些中药组份的治疗药理作用如下所述:
采用的舒肝理气药例如柴胡、青皮、枳实等,功能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药例如三七、红花,功能祛瘀止痛,活血行瘀,两药合用则肝郁得以疏散、气血得以通畅,因而脂肪肝的主要临床特征胁肋胀痛即可随之缓解。现代药理认为柴胡能使肝细胞损伤及代谢减轻,阻止脂肪变性,抑制纤维增生,促进纤维重吸。临床使用三七显示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三七粉能阻止家兔肠道吸收脂肪,在脂质代谢中,三七能降低总脂质水平,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现代药理认为红花有降血脂作用,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总脂、三硝酸甘油脂及非酯化脂肪酸水平,具有防止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脂肪沉积与痰湿蕴积密切相关,如对肥胖症、高脂血症、脂肪肝患者通常为“痰湿之体”,治疗多予化除痰湿为法,又因痰生于湿,湿又源于脾失健运,因此采用健脾祛痰药例如海藻、山楂、苍术、白芥子等,既能健脾化痰,又能利水除湿,可达改善症状的目的。
《实用中医大全》记载:肥胖症“若因气郁化火,则成痰湿郁火内蕴,”主张“治疗化痰祛湿、清泄郁火”脂肪肝既有气郁、湿阻等因,若见有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症,即是已为湿热内蕴之候,又当治以清热燥湿为法。因此采用清热利湿药例如大黄为清热燥湿要药,败酱草功能清热解毒,且大黄、败酱草尚有活血祛瘀作用,有助三七之效力。
又采用女贞子等滋养肝阴药以增强消食积养肝阴作用。现代中药药理认为上述多种药物还都有降血脂作用,例如:山楂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大黄多糖可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和肝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过氧化脂质;女贞子能降血脂、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及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对实验性主动脉脂质斑块的形成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消减作用等。海藻能减肥,治疗高血脂症,降胆固醇、降血清甘油三酯。
本发明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可按常规操作制备成胶囊剂、颗粒剂、片剂、丸剂、口服液等的口服剂型,其制备方法简述如下:
按上述配方称取中药药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2小时,第二次加6倍量水1小时,过滤滤液合并,沉淀18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5(90℃)的浸膏,干燥、按剂型的要求加入不同的辅料进行加工,以制成各种剂型的制剂。本发明中药制剂的治疗有效剂量为22.5-30g生药/日。
本发明中药制剂的毒性试验
1.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取健康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20只,分别口服本发明胶囊配制的药液(每ml含0.3g生药),按0.8ml/20g给药观察7天,结果:小鼠口服配制的药液后,动物活动正常,未见有明显毒性反应及死亡,解剖组织学检查,主要脏器未见明显变化。小鼠的LD50为>12g/kg,以急性毒性半致死量毒性分级,属无毒级物质。该量相当于人临床用量的100倍以上(人以50kg体重计算)。
2.长期毒性试验
a.SD大鼠口服本发明胶囊长期毒性试验
观察连续给予SD大鼠口服本发明胶囊六个月后由于蓄积而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取SD大鼠(雌雄各半),以3种不同剂量的胶囊给予口服,每天一次,每周6天连续6个月。每组1/3动物连续给药3个月后解剖,2/3动物连续给药6个月后解剖一半,其余1/3动物停药后继续观察2个月后解剖。给药前测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二次,以后每月1次,分别于末次给药或停药后麻醉,放血处死后进行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整个给药期间未见有动物死亡,各剂量组均未见到有异常症状出现,血液学及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根据药效及长期毒性试验的结果认为,临床剂量口服54mg/kg是安全的。
b.Beagle犬口服本发明胶囊长期毒性试验
胶囊以3种不同剂量(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的5倍,临床剂量的20倍,临床剂量的50倍)给予Beagle犬口服每天一次,每周6天,连续给药6个月,各组均未见异常,根据药效及长期毒性试验的结果初步认为临床剂量口服54mg/kg是安全的。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大鼠或小鼠试验的药效
1.降血脂作用
以乳清酸高脂饲料诱发实验大鼠脂肪肝模型,观察本发明中药制剂治疗组,东宝肝泰药物治疗组,正常组(大鼠在6周后开始用生理盐水灌胃,因模型组需6周的造模时间),空白对照组(大鼠从实验开始至结束都用生理盐水灌胃)及预防组(造模1周后就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病理组织切片的结果显示本发明中药制剂对肝细胞ATP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恢复,以及对肝细胞超微结构破坏的恢复都有良好的作用。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发明中药制剂有一定的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在1g/kg剂量时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最强,并能明显激活正常小鼠自然杀伤细胞(NK)的细胞活性,能明显促进正常小鼠IL-2产生的作用,其1g/kg组作用最为明显,以及能明显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见表1-表4。
表1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组别 |
剂量(g/kg) |
给药途径 |
动物数 |
CPM(
X±SD) |
生理盐水 |
25ml/kg |
口服(po)×7 |
6 |
1344±456 |
本发明中药制剂 |
0.512 |
po×7po×7po×7 |
666 |
1660±5443245±4192018±102 |
表2 本发明中药制剂激活正常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组别 |
剂量(g/kg) |
给药途径 |
动物数 |
CPM(
X±SD) |
生理盐水 |
25ml/kg |
po×7 |
6 |
7480±947 |
本发明中药制剂 |
0.512 |
po×7po×7po×7 |
666 |
10972±53011544±40310949±311 |
表3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正常小鼠产生IL-2的影响
组别 |
剂量(g/kg) |
给药途径 |
动物数 |
CPM(
X±SD) |
生理盐水 |
25ml/kg |
po×7 |
6 |
1320±618 |
本发明中药制剂 |
0.512 |
po×7po×7po×7 |
666 |
1669±5282023±9791797±557 |
表4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组别 |
剂量(g/kg) |
给药途径 |
动物数 |
巨噬细胞总数X±SD |
吞红细胞的巨噬细胞数X±SD |
被吞红细胞总数X±SD |
吞噬百分率% |
吞噬指数 |
生理盐水 |
25ml/kg |
po×7 |
10 |
209.0±5.6 |
28.0±9.8 |
30.1±10.0 |
13.40 |
0.07 |
本发明中药制剂 |
0.512 |
po×7po×7po×7 |
101010 |
209.4±5.8209.4±6.0209.9±6.8 |
43.5±7.2**52.1±8.6**50.4±8.6** |
49.2±9.5**57.5±9.4**59.2±7.5** |
20.7724.8824.01 |
0.120.140.14 |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
3.本发明中药制剂对小鼠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见表5-表7。
表5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CCl
4中毒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影响
组别 |
剂量g/kg |
动物数(只) |
ALT(卡门氏单位)X±SD |
抑制率% |
空白对照 | |
10 |
43.1±8.2 | |
CCl4组 | |
10 |
127.7±10.2 | |
联苯双酯组 |
0.2 |
10 |
90.9+5.0 |
28.82 |
本发明中药制剂 |
0.5 |
10 |
100.3±6.9 |
21.46 |
1 |
10 |
90.0±4.2 |
29.52 |
2 |
10 |
86.8±10.0 |
32.03 |
表6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CCl
4中毒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影响
组别 |
剂量g/kg |
动物数(只) |
AST(卡门氏单位)X±SD |
抑制率% |
空白对照 | |
10 |
254.9±15.8 | |
CCl4组 | |
10 |
325.5±12.4 | |
联苯双酯组 |
0.2 |
10 |
289.6±23.3 |
11.03 |
本发明中药制剂 |
0.5 |
10 |
303.3±9.8 |
6.82 |
1 |
10 |
288.4±18.8 |
11.40 |
2 |
10 |
275.9±27.1 |
15.24 |
| | | |
表7 本发明中药制剂对CCl
4中毒小鼠肝脏病理损伤的影响
组别 |
肝脏病理变化 |
判断 |
空白对照组 |
肝小叶和肝细胞结构正常 |
- |
CCl4组 |
肝包膜边缘和肝小叶均有较多的肝细胞受损,肝细胞浊肿,空泡变性和坏死,小叶中和血管旁淋巴细胞浸润。 |
++~+++ |
本发明中药制剂0.5g/kg+CCl4 |
肝脏病变比CCl4组基本相似。 |
++~+++ |
本发明中药制剂1g/kg+CCl4 |
肝脏病变比CCl4组稍有减轻,但仍有一部分肝细胞胞浆疏松,浊肿变性,坏死。 |
++ |
本发明吧蓟制剂2g/kg+CCl4 |
肝脏病变比CCl4组有较大改观,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有少数肝脏中轻微的肝小叶中央坏死和空泡变性。 |
+ |
联苯双酯+CCl4 |
肝脏病变比CCl4组有较大改观,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有少数肝脏中轻微的肝小叶中央坏死和空泡变性。 |
+ |
本发明中药制剂在0.5,1,2g/kg剂量下,能降低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升高,并能减轻由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脏组织病变的程度。
本发明治疗脂肪肝中药制剂的治疗效果
1.本发明中药制剂胶囊治疗脂肪肝的疗效
在临床应用中随机取280例脂肪肝患者,以3∶1比例分成二组,一组为治疗组210例,另一组为对照组70例,两组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程及合并症情况如下,见表8-表11。
表8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组别 | 总例 |
男 |
女 | 男∶女 |
例 |
% |
例 |
% |
治疗组对照组 |
21070 |
14849 |
70.570 |
6221 |
29.530 |
2.39∶12.33∶1 |
表8 显示两组男女性别分布情况相似,无明显差异。
表9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岁)
组别 | 总例 |
<30 |
30-39 |
40-49 |
50-59 |
60-65 |
平均年龄(x+s)岁 |
例 |
% |
例 |
% |
例 |
% |
例 |
% |
例 |
% |
治疗组对照组 |
21070 |
103 |
4.74.3 |
298 |
13.811.4 |
6921 |
32.830 |
8429 |
40.041.4 |
189 |
8.612.8 |
48.6+13.249.22+11.1 |
表9显示两组年龄分布相似,无明显差异。
表10 两组病程情况(年)
组别 | 总例 |
<0.5 |
>0.5-<1 |
>1-<2 |
>2-<3 |
>3 |
平均病程(
x+s)年 |
例 |
% |
例 |
% |
例 |
% |
例 |
% |
例 |
% |
治疗组对照组 | 21070 | 4014 | 19.020 | 5115 | 24.321.4 | 5620 | 26.728.6 | 5218 | 24.825.7 | 113 | 5.24.3 | 1.9+0.601.83+0.52 |
表10 显示两组病程情况分布及平均病程均相似,无明显差异。
表11 两组合并病症情况
组别 | 总例 |
乙肝史 |
ALT异常 |
嗜酒者 |
血压 |
冠心 |
肥胖 |
例 |
% |
例 |
% |
例 |
% |
例 |
% |
例 |
% |
例 |
% |
治疗组对照组 |
21070 |
165 |
7.67.1 |
10738 |
50.954.3 |
5118 |
24.325.7 |
4216 |
2022.8 |
2610 |
12.414.2 |
13945 |
66.264.3 |
表11显示两组合并乙肝史、ALT异常及血压等病症方面情况相似,无明显差异。
采用下列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日服用本发明胶囊,三次,每次4粒,三个月为一疗程。
对照组:每日服用脂必妥,每日三次,每日1片,三个月为一疗程。服药期间不同时使用其它中西降脂药物。
治疗结果:
a.两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21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63例(30%),显效71例(33.8%),有效56例(26.7%),无效20例(9.5%),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详见表12。
表12 两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
总例 |
临床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例 | % | 例 | % | 例 | % | 例 | % | 例 | % |
治疗组对照组 |
21070 |
6310 |
304.3 |
7118 |
33.825.7 |
5621 |
26.730 |
2021 |
9.530 |
19049 |
90.570 |
u=4.26 p<0.01
b.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值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均值相似,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均值较治疗前下降幅度59.5%,大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值的下降幅度,且两组治疗后积分均值有显著差异,详见表13。
表13 两组症状积分均值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x+s)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下降幅度 |
P |
治疗组对照组P |
21070 |
7.02+2.146.99+2.08>0.05 |
2.84+1.254.49+1.67<0.05 |
59.5%35.8% |
<0.01<0.05 |
c.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组对肝区胀痛、腹胀、乏力等主要症状均有明显疗效,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4。
表14 两组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组别 |
例数 |
肝区胀痛 |
腹胀 |
乏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 |
210 | 075 | 6293 | 12736 | 216 | 48125 | 5159 | 7422 | 374 | 69118 | 5564 | 6021 | 267 |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 |
70 | 013 | 2037 | 4428 | 63 | 1825 | 1319 | 2619 | 137 | 2432 | 1719 | 2114 | 85 |
d.血脂疗效
治疗组治疗后甘油三脂(TG)的有效率为81.4%,从治疗前的2.61+0.48微摩尔/升 下降至治疗后的2.26+0.42微摩尔/升,P<0.05,基本上接近于脂必妥的降甘油三脂能力。详见表15及表16。
表15 两组治疗后TG有效率比较
组别 |
总例 |
恢复正常 |
明显下降(>4%) |
下降(>20%) |
不变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有效例数/总例% |
210 | 6262/21029.5 | TG异常5656/21026.7 | TG异常5252/21024.8 | TG异常3939/21018.6 | 81.4 |
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有效例数/总例% |
70 | 2323/7032.9 | TG异常2125/7030 | TG异常1616/7022.9 | TG异常1010/7014.3 | 85.7 |
表16 两组治疗前后TG均值变化情况(微摩尔/升)
组别例 |
治疗前(
x+s) |
治疗后(
x+s) |
下降幅度(%) |
P |
治疗组210对照组70P |
2.61+0.482.60+0.45>0.05 |
2.28+0.422.13+0.39>0.05 |
13.4%18.1% |
<0.05<0.05 |
e.生化检测ALT,见表17:
表17两组治疗前后ALT变化情况
|
治疗组(总例210,治疗前ALT全部异常) |
对照组(总例70,治疗前ALT全部异常) |
正常 |
明显下降 |
下降 |
不变 |
正常 |
明显下降 |
下降 |
不变 |
治疗后有效例数%总有效率% |
12258.1 |
3315.786.2 |
2612.4 |
2913.8 |
2028.6 |
1014.360 |
1217.1 |
2840 |
u=4.22 P<0.01
表17显示治疗组ALT恢复正常的总有效率86.2%,比对照组的60%明显增高,差异具明显统计意义 P<0.01
f.B超检测,见表18:
表18两组治疗前后B超声像变化比较
| 总例 |
较强细小光点 |
肝内介质结构 |
肝深部组织回声 |
正常 |
改善 |
不变 |
正常 |
改善 |
不变 |
正常 |
改善 |
不变 |
治疗组 |
210 | | | |
治疗前 | |
全部异常 |
全部异常 |
全部异常 |
治疗后 | |
41 |
60 |
109 |
57 |
46 |
127 |
55 |
49 |
106 |
对照组 |
70 | | | |
治疗前 | |
全部异常 |
全部异常 |
全部异常 |
治疗后 | |
8 |
13 |
49 |
5 |
15 |
50 |
10 |
18 |
48 |
表18显示B超声像改善情况:治疗组的细小光点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肝内血管结构欠清的改善也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以及肝深部组织回声减退的改善也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表18表明治疗组的肝脏B超声像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B超声像改善疗效,也就是表明治疗组肝内脂肪浸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2.本发明中药制剂胶囊治疗300例高脂血症患者疗效,见表19及表20。
治疗组:每日服用本发明胶囊,三次,每次4粒,三个月为一疗程。
对照组:每日服用非诺贝特,每次1片,每日三次。
表19 血清胆固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X±SD) |
治疗后(
X±SD) |
t |
p |
治疗组 |
319 |
6.16±1.66 |
5.16±1.30 |
8.4394 |
<0.001 |
对照组 |
132 |
5.93±1.86 |
5.16±1.39 |
3.8230 |
<0.001 |
表20 甘油三脂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X±SD) |
治疗后(
X±SD) |
t |
p |
治疗组 |
319 |
2.71±1.36 |
2.07±1.24 |
5.5813 |
<0.001 |
对照组 |
132 |
2.63±1.50 |
1.72±0.90 |
5.9268 |
<0.001 |
表19和表20显示治疗组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本发明中药制剂胶囊治疗肥胖症疗效
治疗肥胖症患者共106例,其中并发脂肪肝19例,并发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2例,并发糖尿病2例。经服用本发明胶囊每日三次,每次四粒,治疗三个月后结果:显效(体重下降>2.5千克)102例(96.23%);有效(体重下降>1.5千克)2例(1.89%);无效(体重无下降)2例(1.89%)。胸围平均减少2厘米,腰围减少3厘米,臀围减少2厘米。
本发明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主要是治疗血瘀兼湿内阻脂肪肝和肝内脂肪浸润,保肝护肝、降脂减肥。临床应用证明,该药安全、有效且无毒副作用。对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达90.5%,服用后脂肪肝患者肝区胀痛、腹胀、乏力等主要症状均有明显疗效;肝功能明显好转,ALT恢复正常的总有效率达86.2%;B超显示肝内脂肪浸润得到明显改善,脂肪肝消失或好转;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明显下降,体重减轻,从整体上改善了患者的体症和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本发明中药制剂除了用于治疗脂肪肝以外,还可以临床用于相关疾病高血脂及肥胖等病的治疗,且效果良好。由于本发明中药制剂疗效确切,与已有的中药保健药品相比(目前市场上无专门治疗脂肪肝的中成药)疗程短、所需费用低且药效明显。与进口西药比(降脂药)单位疗程用药经济、整体治疗效果好,无副作用。因此本发明治疗脂肪肝中药制剂的研制成功,为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药,填补了市场上治疗脂肪肝中成药的空白,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治疗脂肪肝胶囊剂的制备方法
称取柴胡115g、三七230g、女贞子115g、败酱草460g、青皮115g、大黄115g、海藻358g、苍术155g、白芥子40g、余甘子115g、僵蚕115g、山楂115g、白芍115g、淡豆豉69g、枳实115g、泽泻200g。生药总量2500g左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2小时,第二次加6倍量水1小时,二次过滤液合并,沉淀18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5(90℃)的浸膏425g左右,然后加入80g淀粉混合、干燥得310g,制成1000粒胶囊,每粒胶囊0.3g,含生药量2.5g左右。
服用方法:口服,每日三次,每次3-4粒。
实施例2 治疗脂肪肝胶囊剂的制备方法
三七313g、柴胡313g、苍术313g、大黄104g、女贞子208g、山楂313g、余甘子208g、青皮208g、枳实208g、泽泻313g。生药总量2500g左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2小时,第二次加6倍量水1小时,二次过滤液合并,50%~90%酒精沉降18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5(90℃)的浸膏425g左右,然后加入80g淀粉混合、干燥得310g,制成1000粒胶囊,每粒胶囊0.3g,含生药量2.5g左右。
服用方法:口服,每日三次,每次3-4粒。
实施例3 治疗脂肪肝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称取柴胡58g、三七173g、女贞子116g、大黄116g、苍术173g、山楂173g、青皮116g、虎杖173g、余甘子116g、荷叶116g。生药总量1330g左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2小时,第二次加6倍量水1小时,二次过滤液合并,沉淀18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5(90℃)的浸膏230g左右,加入糊精115g混匀、干燥得260g,分装成100袋,每袋2.5g,含生药量13g左右。
服用方法:口服,每日二次,每次一袋。
实施例4 治疗脂肪肝片剂的制备方法
称取柴胡174g、三七208g、女贞子260g、青皮174g、大黄174g、海藻348g、余甘子174g、僵蚕174g、山楂260g、泽泻208g、败酱草348g。生药总量2500g左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2小时,第二次加6倍量水1小时,二次过滤液合并,沉淀18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5(90℃)的浸膏425g左右,加入40g蛋白糖、40g蔗糖混匀,加入20g微粉硅胶,干燥得310g,压片,制成1000粒片剂,每片0.3g,含生药量2.5g左右。
服用方法:口服,每日三次,每次3-4粒
实施例5 治疗脂肪肝丸剂的制备方法
称取柴胡110g、三七220g、大黄110g、山楂190g、白芍150g、泽泻220g。生药总量100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2小时,第二次加6倍量水1小时,二次过滤液合并,沉淀18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5(90℃)的浸膏170g左右,加入20g炼蜜,干燥得153g,制成1000粒丸剂,每粒0.015g,含生药量1g。
服用方法:口服,每日三次,每次8丸。
实施例6 治疗脂肪肝口服液的制备方法
称取三七444g、女贞子667g、败酱草667g、青皮222g、大黄222g、海藻444g、苍术222g、僵蚕222、山楂444g、淡豆豉222g、枳实222g。生药总量4000g左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2小时,第二次加6倍量水1小时,二次过滤液合并,沉淀18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5(90℃)的浸膏680g左右,配液,加入适量矯味剂,过滤,灭菌,分装制成1000支口服液,每支10ml,含生药4g。
服用方法:口服,每日三次,每次2支。
实施例7 治疗病例
一47岁女性患者近2年肝区持续作痛,中上腹则作胀、尤进食后,嗳气频,纳食不香,常感躯体乏力胸闷肢软。素喜运动,近年因工作关系运动量骤减,体重明显增加,查体形较胖,身高163cm,体重68kg,BP130/90mmHg HR86次/分,腹膨、软,肝肋下一指,舌淡红,苔薄白腻,实验室检查:血尿便Rt(-),ALT 69u/l,BUN11mmol\l,Cr90umol/l,EKGV1-4,T波浅倒,血脂Cho6.7mmol/l TG3.3mmol/l HDL 1.2mmol/l LDL5.1mmol/lB超示肝脏较强细小光点,血管结构欠佳,肝深部组织回声减弱,论断高脂血症,脂肪肝。给予服用实施例1制得的本发明胶囊,每日三次,每次3粒。患者服用一周后肝区疼痛减轻,二周后中上腹作胀减轻,嗳气减少,一月后纳食明显增多,身体乏力,肢重状况改善,舌淡红,苔薄白,体重67kg,ALT58 u/l,血脂Cho 6.5mmol/l,TG2.9mmol/l,LDL 4.7mmol/l,B超变化不明显,以后连服药至10周后肝区腹疼等症消失,也未感乏力肢软等躯体症状。ALT 40u/l,BUN9mmol/l,EKG报告表示正常,血脂Cho6.2mmol/l,TG2.6mmol/l,LDL 4.2mmol/l,B超光点均匀,肝内血管结构正常,深部组织回声正常。
实施例8 治疗病例
一53岁男性患者,肝区隐痛作胀三年,患者自97年起肝区隐痛(无定处)作胀逐步加重,近年伴有纳减,食后泛恶,饱胀感,肢重,口腻。无肝病史无嗜酒爱好。查体:形体一般,面血色略灰暗。肝肋下可及,质中,轻触痛,脾不大,舌淡红偏暗,边有瘀斑,舌下静脉稍曲张,ALT79u/l,血脂Cho 6.0mmol/l,TG4.2mmol/l,LDL5.0mmol/l,EKG示心肌损害,B超肝区较细光点增强,肝内血管结构欠佳,深部回声减弱,给予服用实施例2制得的本发明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2次,用药6个月后肝区隐痛,作胀逐渐减轻,纳增,饮食后饱胀感消失,三个月后随访,肝肋下可及,无触痛,血脂Cho 5.7mmol/l,TG2.9mmol/l,LDL 4.1mmol/l,EKG表示正常,B超除肝光点增粗外,余无明显异常。
实施例9 治疗病例
一51岁男性患,15年前曾患急性黄疸性肝炎,经中药治疗已愈,后开始发胖。近2年以来常右胁疼痛,伴以腹胀,屡经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迁延至今。右胁持续隐痛,脘腹胀闷,食后尤甚,甚则坐卧必松腰带,大便粘腻不爽,舌暗红体胖,苔微黄腻,脉弦滑略数。查见:形体肥胖,行动笨拙,肝功及乙肝五项检查均正常,血清胆固醇296mg%,β脂蛋白880mg%,甘油三酯248mg%。某解放军医院B超查示:脂肪肝。给予服用实施例3制得本发明的片剂每次3粒,每日三次,坚持六月。体重由原来78kg,降至65kg,血液生化检查:血清胆固醇6.89mmol/L,甘油三酯1.76mmol/L,B超复查:肝胆未见异常。
实施例10 治疗病例
一61岁男性患者,十年来经常头晕,但血压不高,经地区人民医院血脂检查各项均高于正常,诊为高脂血症。B超:肝内脂肪浸润。屡用减肥茶、烟酸肌醇脂等治疗,血脂居高不降。就诊时:头晕阵作,动则加剧,甚则行走不稳,失眠健忘,耳鸣如蝉,四肢麻木,食可,口和,小便频多,大便略溏,血脂检查总胆固醇412mg%,甘油三酯196mg%,β脂蛋白578mg%,舌红,苔薄黄,脉沉无力。BP17/12kPa。给予服用实施例4制得本发明丸剂3个月,每次8粒,每日3次。头晕耳鸣消失,睡眠转佳,肢麻明显减轻,复查血脂:总胆固醇降至198mg%,甘油三酯降至127mg%,β脂蛋白降至380mg。
实施例11 治疗病例
一63岁男性患者,五年来形体日渐肥胖,身高1.61米,体重83.5kg,常感胸闷气短,血脂检查各项均显著增高,脑血流图查示动脉硬化III度,B超:肝内脂肪浸润曾诊断为“肥胖症”及“高脂血症”,经服烟酸肌醉脂及心脉宁3个月,胸闷气短有减,但体胖依然,血脂变化不大。就诊时肢体沉重,乏力,神症,时而头晕,大便粘腻不爽。查见形肥体胖,行动笨拙,血脂:总胆固醇16.58mmol/L,甘油三酯7.6mmol/L,β脂蛋白7.2mmol/L,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给予服用实施例5制得的本发明口服液,每次2支,每日3次,口服6个月,体重由83.5kg→80kg→76kg,且血脂各项均降至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