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针对乙型肝炎发病的五大病因“毒、热、湿、淤、虚”,全面协同治疗,既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又对肝炎病毒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中药制剂。
本制剂是著名药理学家赵东科教授根据肝炎的发病机理,发掘中医丰富资料,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大量研究得出的,各组分用量在下述重量份范围都具有较好疗效。
叶下珠10-15份、虎杖15-20份、白花蛇舌草15-20份、丹参15-20份、黄芪15-20份、何首乌15-20份。
优选为:叶下珠12份、虎杖17份、白花蛇舌草17份、丹参17份、黄芪17份、何首乌17份。
中医认为乙型肝炎主要病理为毒、热、湿、淤、虚五大因素,而主要环节为肝经血热,组方中叶下珠有清热解毒、平肝益气、清热退黄、收敛利水之功效为君药;湿热是肝病最典型的证型,清化湿热是最基本的治法,方中采用虎杖可以达到清化湿热、益气健脾、利水通淋的功效;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作用;白花蛇舌草虎仗合用清热解毒、利尿渗湿、消肿止痛,可增强叶下珠清热解毒之功效,并给邪以去路为臣药;佐以丹参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通经祛瘀、益气利尿;使药黄芪益气利尿、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助丹参活血化瘀之功;何首乌解毒、补肝、益肾、养血之功,同时具有泄下退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叶下珠独有的活性成份能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DNAP)的逆转录活性,可降低HBV复制中间体乙肝病毒RNA的含量,对HBV抗原有较强的灭活作用,对HBsAg灭活作用最强,从而有效抑制乙肝病毒;虎杖抗病毒、抗菌、保肝利胆,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病毒和多种细菌感染,消除肝脏炎症,从而减慢肝纤维化过程。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进一步抑制DHBV;白花蛇舌草具有抑制乙肝病毒、抗菌、消炎、调节宿主免疫功能、抗肿瘤作用,还可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增强吞噬细胞的活力;丹参能够明显降低肝脏中透明质酸(HA),还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并促进其凋亡的作用;黄芪可调节免疫、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黄芪素,黄芪苷能抑制肝炎病毒;何首乌具有抗衰老、降血脂、降低血小板与红细胞聚集、抗炎、镇痛等作用。
上述六味药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针对肝病发病的五大病因——“毒、热、湿、淤、虚”,清化湿热、解毒祛湿、益气健脾、宽中开郁、疏肝理气、舒通气血、解郁安神、活血化淤、软坚散结、通络化纤、补气生阳、益卫固表,滋养肝肾、利尿退黄、固本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肝肾生理机能,促使肝功能的恢复,防止肝细胞坏死,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结合起来,取效速捷。“清解而不伤正气,活血而不破血”是本方的特点。
本发明药物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药物各组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利用各味药的协同作用,可对肝炎实施有效的治疗,疗程短,治愈率高。
2.使用方便、安全、毒副作用小。
3.各味药来源易得,易于推广。
4.生产工艺简单,造价低廉。
5.产品运输携带方便,易于存放,储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药物的制备方法。
以上六味,先取何首乌总量的20-30%粉碎成细粉,其余的何首乌与叶下珠、丹参、虎杖三味中药混合,加入4-6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回流1.5-2.5小时合并2次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乙醇提取物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1-1.41(60℃热测)的稠膏,醇提药渣与配方的白花蛇舌草、黄芪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入8-12倍量水煎煮1.5-2.5小时,第二次加入6-10倍量水煎煮1-2小时,合并2次煎煮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5(60℃热测)的稠膏与上述稠膏合并,干燥,粉碎成细粉,制粒,干燥,整粒,分装于0号胶囊中即可。
该组合药物也可以制成片剂、丸剂、粉剂、冲剂、膏剂、口服液。
以下结合发明人给出的具体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按照下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
叶下珠10份、虎杖15份、白花蛇舌草15份、丹参15份、黄芪15份、何首乌15份。
制作方法:何首乌取4份粉碎成细粉,其余11份何首乌、叶下珠、丹参、虎杖等四味中药加入5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回流2h合并2次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乙醇提取物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6(60℃热测)的稠膏,醇提药渣与白花蛇草,黄芪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入10倍量水煎煮2h,第二次加入8倍量水煎煮1.5h,合并2次煎煮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8(60℃热测)的稠膏与上述稠膏合并,干燥,粉碎成细粉,过120目筛后调匀,制粒,干燥,整粒,分装于0号胶囊中,消毒后包装备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4粒,3个月为一疗程。
实施例2
按照下述重量份称取各组分原料:
叶下珠15份、虎杖20份、白花蛇舌草20份、丹参20份、黄芪20份、何首乌20份。
制作方法和用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按照下述重量份称取各组分原料:
叶下珠12份、虎杖17份、白花蛇舌草17份、丹参17份、黄芪17份、何首乌17份。
制作方法和用法同实施例1。
为了验证本发明,发明人进行了系列实验,本发明药物命名为“乙肝舒康”。
药效学试验
1、抑制HBV的体外2.2.15细胞株
1.12.2.15细胞的培养:DMEM中加入380mg/LG418,15%新生小牛血清,2mmol/L谷氨酰胺,1%青霉素,1%链霉素,4.4%NaHCO3跳PH至7.2-7.4,37%5%CO2培养,每隔10d传代1次。
1.2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将2.2.15细胞按1×104/ml接种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0.2ml,次日用培养液将各种药物作系列2倍稀释(1∶100,1∶200,1∶400,1∶800,1∶1600)加入细胞孔,每稀释度5孔,每4d换相同浓度的相同药液,设不加药物细胞对照,每天观察记录结果。毒性判断标准为:不加药物孔细胞无自然蜕变为-,加药物孔细胞被破坏75%-100%++,50%--74%为++,25%-49%为++,1%-24%为+。按Reed-Meuench法计算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
1.3HBsAg,HBeAg分泌和HBV-DNA复制规律试验:将2.2.15细胞按2×105/ml接种24孔细胞培养板,1.2ml/孔,共10孔,收集培养上清液250μl/d,培养液补足原量至d13,培养上清-30℃冻存,最后集中按试剂盒说明书用DLISA法测定HBsAg,HBeAg,PCR法检测HBV-DNA。
1.4对HBsAg表达和HBV-DNA复制的抑制作用:将2.2.15细胞按2×105/ml接种24孔细胞培养板,1.2ml/孔,次日弃培养液。以不同药物对2.2.15细胞的最大无毒剂量为起始浓度,加入培养液稀释(系列2倍稀释)的不同浓度的不同药物,每浓度6孔,同时设不加药物对照,以后每天每孔取培养上清250μl(这与以往细胞培养更换培养液方法有所不同,其优点在于:一方面可以在实验期间动态保持培养液及药物浓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每天换下来用于检测的培养液不仅能反映HBV的复制或药物的抑制作用,而且所处条件抑制,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补足原液,-30℃冻存,集中用DLISA法检测HBsAg,HBeAg,并用400nm波测定A值;并计算药物对抗原的抑制率、半数有效浓度(IC50)治疗指数(TI)判断药物效果。用PCR法测定HBV-DNA,结果表示方法为:当天不加药物2.2.15细胞上清经PCR扩增DNA条带荧光强度为++,较之有减弱为+,不出现条带为-。
药物对抗原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按Reed-Meuench法计算:治疗指数(Tl)=TC50/IC50,以上实验均重复1次。
表1不同浓度不同药物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
及复制HBV-DNA的抑制作用
时间d | 药物 | HBsAg抑制率(%) | HBeAg抑制率(%) |
HBV-DNA条带荧光强度 |
2.0 |
1.0 |
0.5 |
0.25 |
2.0 |
1.0 |
0.5 |
0.25 |
2.0 |
1.0 |
0.5 |
0.25 |
1 |
乙肝舒康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 | ++ | ++ | ++ |
|
乙肝宁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 | ++ | ++ | ++ |
3 |
乙肝舒康 | 61.53 | 53.85 | 53.85 | 46.15 | 63.63 | 63.63 | 63.63 | 45.45 | + | + | ++ | ++ |
|
乙肝宁 | 23.08 | 15.38 | 15.38 | 7.06 | 45.45 | 27.27 | 27.27 | 18.18 | ++ | ++ | ++ | ++ |
5 |
乙肝舒康 | 73.79 | 73.91 | 65.21 | 34.78 | 71.43 | 71.43 | 61.90 | 61.90 | + | + | + | ++ |
|
乙肝宁 | 34.78 | 34.78 | 26.08 | 30.43 | 42.86 | 39.10 | 33.30 | 28.57 | + | + | + | ++ |
7 |
乙肝舒康 | 76.47 | 76.47 | 70.59 | 38.24 | 63.67 | 63.67 | 59.10 | 54.55 | - | - | + | ++ |
|
乙肝宁 | 52.49 | 47.06 | 44.12 | 32.35 | 40.90 | 40.90 | 31.82 | 27.27 | - | + | + | ++ |
9 |
乙肝舒康 | 64.00 | 52.00 | 48.00 | 12.00 | 46.15 | 30.80 | 30.80 | 30.80 | + | + | + | ++ |
|
乙肝宁 | 24.00 | 20.00 | 20.00 | 8.00 | 15.38 | 7.69 | 7.69 | 7.69 | + | ++ | ++ | ++ |
11 |
乙肝舒康 | 30.00 | 10.00 | 10.00 | 5.00 | 0.0 | 0.0 | 0.0 | 0.0 | ++ | ++ | ++ | ++ |
|
乙肝宁 | 5.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 | ++ | ++ | ++ |
13 |
乙肝舒康 |
12.5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 |
++ |
++ |
++ |
|
乙肝宁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 |
++ |
++ |
++ |
抑制率=(2.2.15细胞孔A值)/(2.2.15细胞孔A值-阴性血清对照A组)×100%。
2、对慢性肝损伤(CCI4模型)的保护作用
取大鼠60只,除空白对照组(10只动物)外,其余动物每3dsc 10%四氯化碳0.5ml/100g体重,连续注射四氯化碳10周,于第5周由尾静脉取血测定ALT,根据其活力高低分层随机分为5组:四氯化碳模型组、乙肝宁组、乙肝舒康大剂量组(1.5g/kg),中剂量组(0.75g/kg),小剂量组(0.38g/kg)3个剂量组,按1ml/100g体重给生理盐水或药,qd,ig,连续5周,末次用药或生理盐水24-h后处死全部动物,取血标本做生化检查(ALT,AST,总蛋白/白蛋白)并对结果均数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One Way ANOVA),取肝左叶做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Van Gieson胶原纤维染色)。
3、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分别各取小鼠60只,分别随机分为5个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左旋咪唑)组、乙肝舒康3个剂量组,按0.2ml/10g体重给生理盐水或药,qd,ig,进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测定实验,对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及HC50的均数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One Way ANOVA)。
吞噬百分率=(吞噬鸡红细胞的巨噬细胞数/200个巨噬细胞)×100
吞噬指数=(被吞噬鸡红细胞的总数/200个巨噬细胞)/2
样品HC50=(样品吸收度值/羊红细胞半数溶血时吸收度值)×稀释倍数
4、对ALT、AST活力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作用
乙肝舒康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使ALT及AST活力明显降低并提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炎症、肝细胞浊肿及疏松化、肝细胞变性坏死(脂肪变、点灶状及碎屑壮坏死等),肝间质纤维增生等形态学病理改变均较之轻,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见表2。
表2对CCI4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ALT,AST,活力及白蛋白/球蛋白
比值的影响(
x±S)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影响
组别 |
动物数只 | 剂量g/kg.d | ALT卡氏u | AST卡氏u |
A/C |
不同等级病理改变的动物数(只) |
细胞胞浆疏松化 |
肝细胞脂肪化 |
肝细胞坏死 |
肝间质纤维增生 |
0 |
+ |
++ |
+++ |
0 |
+ |
++ |
+++ |
0 |
+ |
++ |
+++ |
0 |
+ |
++ |
+++ |
空白对照 | 10 | - | 20.05 | 22.10 | 0.98 | 10 | 0 | 0 | 0 | 10 | 0 | 0 | 0 | 10 | 0 | 0 | 0 | 10 | 0 | 0 | 0 |
CCL |
10 |
- |
72.00a |
53.90a |
0.82a |
0 |
0 |
10 |
0 |
0 |
1 |
6 |
3 |
0 |
0 |
7 |
3 |
0 |
1 |
5 |
4 |
乙肝宁 |
10 |
9.0 |
45.95c |
32.40d |
0.93c |
5 |
2 |
2 |
1 |
5 |
3 |
1 |
1 |
4 |
6 |
0 |
0 |
2 |
3 |
4 |
1 |
乙肝舒康大剂量 | 10 | 1.5 | 39.80c | 32.60d | 0.94c | 2 | 5 | 3 | 0 | 4 | 6 | 0 | 0 | 6 | 4 | 0 | 0 | 5 | 5 | 0 | 0 |
乙肝舒康中剂量 | 10 | 0.75 | 40.20c | 32.20d | 0.99c | 3 | 4 | 3 | 0 | 8 | 1 | 1 | 0 | 4 | 6 | 0 | 0 | 6 | 4 | 0 | 0 |
乙肝舒康小剂量 | 10 | 0.38 | 42.40c | 33.70d | 0.90b | 4 | 3 | 3 | 0 | 5 | 3 | 2 | 0 | 4 | 6 | 0 | 0 | 4 | 4 | 2 | 0 |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1p<0.001,与模型组比较b1p<0.05,c1p<0.01,d1p<0.00
5、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乙肝舒康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绵羊红细胞所致小鼠特异抗体生成有明显增强作用。见表3
表3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影响(
x±S)
组别 |
动物数(只) |
剂量g/kg.d | 吞噬百分率 | 吞噬指数 | HC50 |
空白对照 | 12 | |
28.90±4.65 |
0.37±0.06 |
98.05±40.64 |
左旋多巴 | 12 | 0.04 |
50.20±6.27a | 0.63±0.09a |
168.03±57.42a |
乙肝舒康大剂量 | 12 | 1.5 |
53.64±6.42a | 0.67±0.08a |
158.06±52.48b |
乙肝舒康中剂量 | 12 | 0.75 |
47.20±3.43a | 0.57±0.07a |
152.66±39.01b |
乙肝舒康小剂量 | 12 | 0.38 |
41.30±3.89b | 0.05±0.07b |
143.68±26.19b |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0.001;b:p<0.01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乙肝舒康具有:(1)抑制HBV的作用;(2)抗慢性肝损伤作用;(3)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毒理学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
取ICR品系小白鼠2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g.将本品按每鼠每一日灌胃给药两次,间隔8小时,每次药量为0.2ml/10g,给药后观察七天。结果七日内小鼠无一只死亡且毛发有光泽,饮食,大、小便均正常。但给药后12分钟内小鼠兴奋、乱窜、呼吸加快,约20分钟后恢复正常。七天后将小白鼠处死,进行肉眼尸体,结果未见内脏有颜色和形态改变。经计算最大耐受量为76.7g生药/kg(相当于生药量)。
结论:乙肝舒康属无毒级药物。
2、长期毒性试验
取SD种大白鼠80只,体重187±16克,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只,大剂量组(6g/kg),中剂量组(3g/kg),小剂量组(1.5g/kg)和水对照组(20ml/kg)。每日灌胃给药一次,等容量20ml/kg,连续给药3个月。每周称体重一次,每日观察其食量、外观、行为、分泌物、粪便等。3个月后,断头处死,取血进行血液学、生化学检验,对主要脏器称湿重,求脏体比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2.1、一般状况的观察
给大鼠灌胃后,大、中、小剂量组大鼠毛发有光泽,活动自如,体态正常,摄食、粪便等均未见异常,体重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变化(均P>0.05)。体重变化如表4示:
表4对大白鼠体重的影响
X±SD
组别 |
动物数(n) |
给药前体重(s) |
给药后体重 |
第一月 |
第二月 |
第三月 |
对照组 |
20 |
193±13 |
218±29 |
236±36 |
305±66 |
大剂量组 |
20 |
186±17 |
220±28 |
241±56 |
264±48 |
中剂量组 |
20 |
187±16 |
224±16 |
246±36 |
286±32 |
小剂量组 |
20 |
186±18 |
222±15 |
234±20 |
304±55 |
2.2、血液学检查
3个月后断头,立即采血检查红血球(RBC),白血球(WBC)计数,血红蛋白(HB)测定和白血球分类。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大、中、小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如表5示:
表5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X±S
组别 | 动物数(n) | RBC(1012/L). | WBC(109/L) | HB(g/L) |
WBC分类 |
淋巴Cell |
分叶Cell |
对照组 | 20 | 7.1±0.9 |
11.9±1.7 | 131.3±19.4 |
90.5±2.4 | 9.3±2.3 |
大剂量 | 20 | 7.1±0.9 |
13.3±3.2 | 130±8.8 |
92.3±1.6 | 8.5±1.7 |
小剂量 | 20 | 6.7±1.2 |
16.4±5.9 | 135.8±11.2 |
91.3±2.3 | 9.8±2.4 |
中剂量 | 20 | 7.1±1.2 |
15.2±5.2 | 132.0±5.2 |
90.8±2.8 | 9.5±2.4 |
2.3、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1、SGPT的测定
用金氏法测定血清SGPT和SGOT的含量,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滤光板比色,空白管调零,结果见表6、表7。结果表明,乙肝舒康的大、中、小剂量组同对照组比较,SGPT和SGOT无明显差异,均产>0.05。
表6对大鼠SGPT的影响
x±SD
组别 |
动物数 |
SGPT(μ) |
P值 |
对照组 |
20 |
57±18 | |
大剂量组 |
20 |
65±24 |
>0.05 |
中剂量组 |
20 |
46±15 |
>0.05 |
小剂量组 |
20 |
60±20 |
>0.05 |
表7对大鼠SGOT的影响
X±SD
组别 |
动物数 |
SGOT(μ) |
P值 |
对照组 |
20 |
83±11 | |
大剂量组 |
20 |
88±16 |
>0.05 |
中剂量组 |
20 |
96±34 |
>0.05 |
小剂量组 |
20 |
99±24 |
>0.05 |
正常值110μ以下
2.3.2、血清尿素氮的测定
采用2一乙酰肟法测定,比色法同SGPT的测定,结果见表8。结果表明乙肝舒康的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同对照组比较尿素氮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
表8对大鼠血清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x±SD
组别 |
动物数 |
血清尿素氮的含(mg%) |
P值 |
对照组 |
20 |
10.6±2.7 | |
大剂量组 |
20 |
8.6±3.6 |
>0.05 |
中剂量组 |
20 |
8.7±2.5 |
>0.05 |
小剂量组 |
20 |
9.7±2.4 |
>0.05 |
2.3.3、血糖的测定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结果见表9。结果表明乙肝舒康大、中、小三个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对血糖无明显影响(均P>0.05)。
表9对大鼠血糖的影响
x±SD
组别 |
动物数 |
血糖值(mg%) |
P值 |
对照组 |
20 |
131.6±15.8 | |
大剂量组 |
20 |
124.4±27.6 |
>0.05 |
中剂量组 |
20 |
131.6±8.2 |
>0.05 |
小剂量组 |
20 |
118.8±28.4 |
>0.05 |
2.4、脏体比观察:
断头处死大白鼠后,迅速取出,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卵巢、输卵管、子宫、睾丸,滤纸上除去血液,称其重量,求其脏体比。结果如表10、表11。
表10对大鼠脏体比的影响(g%)
x±SD
组别 |
动物数(n) | 心体比 | 肝体比 | 脾体比 | 肺体比 | 肾体比 |
对照组 | 20 |
0.33±0.08 | 3.1±0.67 |
0.26±0.05 | 0.59±0.08 |
0.36±0.04 |
大剂量组 | 20 |
0.38±0.03 | 3.2±0.58 |
0.26±0.06 | 0.62±0.18 |
0.38±0.08 |
中剂量组 | 20 |
0.35±0.02 | 3.0±0.26 |
0.25±0.04 | 0.60±0.10 |
0.36±0.04 |
小剂量组 | 20 |
0.37±0.06 | 3.3±0.44 |
0.28±0.06 | 0.64±0.20 |
0.38±0.06 |
表11对大鼠脏体比的影响(二)
x±SD
组别 |
肾上腺体比(mg%) |
胸腺体比(mg%) |
卵巢输卵管子宫体比(mg%) |
睾丸附睾体比(mg%) |
对照组 |
17.4±3.4 |
153.0±33.8 |
0.34±0.06 |
0.78±0.08 |
大剂量组 |
16.4±5.6 |
155.8±48.4 |
0.40±0.06 |
0.70±0.08 |
中剂量组 |
15.2±5.6 |
135.8±35.4 |
0.33±0.04 |
0.70±0.08 |
小剂量组 |
16.4±3.0 |
151.0±31.4 |
0.37±0.10 |
0.76±0.07 |
以上实验表明,各实验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卵巢输卵管子宫、睾丸附睾、胸腺、肾上腺的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5、病理学检查
实验结束后,用肉眼观察体内各脏器如心、肝、脾、肺、肾、卵巢、输卵管、子宫、睾丸、胸腺、肾上腺、胃、空肠、结肠、肠系膜淋巴结,然后用10%甲醛固定,切片,染色,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给大鼠灌胃三个剂量乙肝舒康3个月后,大白鼠以上13个脏器颜色形态正常,同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结果表明:大、中、小剂量组动物的一般状况良好,血液学检查各指标,SGPT、SGOT、血清尿素氮主血糖均正常,各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各器官组织病理检查朱见异常。由此认为,给大鼠长期(3个月)灌胃使用乙肝舒康无毒性反应。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选择门诊和住院病例共360例,其中试验组250例,对照组110例,试验组住院患者118例,占47.5%,门诊患者132例,占52.8%;对照组住院患者53例,占42.8%,门诊患者57例,占51.8%。全部病例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360例病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门诊患者严格控制可变因素和自行联合用药,以确保实验的可比性,观察期间两组均停服其它药物。
2、观察方法:
2.1、试验组:口服乙肝舒康,一次4粒,3次/日,3个月为一疗程;
2.2、对照组:口服云芝胶囊,一次3粒,3次/日,3个月为一疗程。
3、观察结果
3.1、试验组主要症状治疗前后改善情况,详见表12。
表12试验组主要症状治疗前后改善情况
症状 |
治疗前(+)N |
治疗后(+)N |
改善数N |
改善率(%) |
乏力 |
196 |
46 |
150 |
76.5 |
纳差 |
195 |
28 |
167 |
85.6 |
肝区痛 |
108 |
16 |
92 |
85.2 |
腹胀 |
81 |
11 |
70 |
86.4 |
黄疸 |
105 |
32 |
73 |
69.5 |
肝肿大 |
142 |
125 |
17 |
12 |
脾大 |
52 |
41 |
11 |
21.2 |
从上表可以看出,试验组乏力、纳差、肝区疼痛、腹胀、黄疸治疗后改善率分别为:76.5%、85.6%、85.2%、86.4%、69.5%,肝肿大和脾肿大分别为12%、21.2%。
3.2、试验组ALT、AST、总胆红素等治疗前后均值比较,详见表13。
表13试验组ALT、AST、总胆红素等治疗前后均值比较
项目 |
例数 |
治疗前(
x±S) |
例数 |
治疗后(
x±S) |
P值 |
ALT |
250 |
184.1±134.3 |
195 |
41.15±22.31 |
<0.05 |
AST |
250 |
136.3±109.8 |
185 |
30.71±15.69 |
<0.05 |
总胆红素 |
159 |
16.17±8.69 |
135 |
10.70±5.47 |
<0.05 |
直接胆红素 |
156 |
8.25±5.55 |
132 |
4.99±3.15 |
<0.05 |
血清白蛋白 |
221 |
48.92±11.31 |
196 |
50.32±12.72 |
>0.05 |
血清球蛋白 |
221 |
31.85±7.54 |
196 |
30.18±7.56 |
>0.05 |
从上表可以看出,试验组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的均值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等治疗前后均值比较P<0.05,其它项目虽然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前后多在正常范围内。
3.3、改善症状和体征,见表14
表14两组改善症状和体征疗效比较表
组别 |
显效率 |
有效率 |
总有效率 |
试验组 |
80.4 |
14 |
94.9 |
对照组 |
41.8 |
27 |
75.6 |
两组改善症状和体征疗效分别为94.4%和75.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试验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4、总体疗效,见表15
表15两组总体疗效对比表
组别 |
有效率 |
无效率 |
总有效率 |
试验组 |
56.8 |
43.2 |
56.8 |
对照组 |
22.7 |
77.3 |
22.7 |
两组总体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6.8%和22.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试验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结论
4.1、乙肝舒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显著,其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显效率为78.5%,有效率为15.4%,总有效率为93.8%;降酶显效率73.1%,有效率为18.5%,总有效率为91.5%;降黄显效率61.7%,有效率为30.3%,总有效率为91.7%,总体总有效率为53.1%;
4.2、乙肝舒康使52例患者HbeAg阴转,其阴转率24.8%;
4.3、应用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