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48509A - 车身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48509A CN115848509A CN202211118831.XA CN202211118831A CN115848509A CN 115848509 A CN115848509 A CN 115848509A CN 202211118831 A CN202211118831 A CN 202211118831A CN 115848509 A CN115848509 A CN 1158485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dth direction
- wall
- vehicle width
- vehicle
- cross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96 body we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3—Arrangement under the rear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身下部结构。车身具备:具有蓄电池收纳部的车身地板;左右一对下边梁(12);在蓄电池收纳部的前部配置的前横梁(20);在蓄电池收纳部的后部配置的后横梁;以及覆盖蓄电池的上方的蓄电池罩(40)。在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扩宽部(20E),扩宽部(20E)与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相比上下方向的高度增大,且前后宽度比车宽方向中央区域的前后宽度向车辆后方侧扩大。蓄电池罩(40)为金属制,在车宽方向外侧具备与扩宽部(20E)连接的外侧连接部(5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蓄电池收纳部设置于车身地板的车身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已知有将蓄电池收纳部设置于车身地板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5-214233号公报)。
日本特开2015-214233号公报中记载的车身下部结构在车室的下部侧的左右两侧配置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车身地板架设于左右的下边梁。在车身地板的后排座椅的下方位置确保蓄电池收纳部,在该蓄电池收纳部配置蓄电池收纳箱。在蓄电池收纳部的前后配置有将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与左右的下边梁连结的前横梁和后横梁。收纳蓄电池的蓄电池收纳箱固定于前后的前横梁和后横梁。
日本特开2015-214233号公报中记载的车身下部结构由于在蓄电池收纳箱的前后配置有前横梁和后横梁,因此如果从车辆的一侧向一方的下边梁输入冲击载荷,则前后的横梁将该载荷向另一方的下边梁顺畅地传递。由此,保护蓄电池收纳箱及其内部的蓄电池不受输入的冲击载荷影响。
发明内容
日本特开2015-214233号公报中记载的车身下部结构在内部收纳有蓄电池的蓄电池收纳箱的前后配置有横梁,通过前后的横梁来保护蓄电池收纳箱及其内部的蓄电池。因此,当考虑从车辆侧方输入的大的冲击载荷时,不得不使横梁成为大型且牢固的结构,蓄电池收纳部周边大型化,车身重量也增大。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蓄电池收纳部周边的加强结构的小型、轻量化并可靠地保护蓄电池的车身下部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车身地板,其具有配置蓄电池的蓄电池收纳部;左右一对下边梁,其配置在所述车身地板的车宽方向两侧,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横梁,其配置在所述蓄电池收纳部的前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车宽方向外侧的各端部与左右的对应的所述下边梁分别连结;后横梁,其配置在所述蓄电池收纳部的后部;以及蓄电池罩,其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结合,覆盖所述蓄电池的上方,其中,在所述前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扩宽部,该扩宽部与所述前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相比上下方向的高度增大,且前后宽度比所述车宽方向中央区域的前后宽度向车辆后方侧扩大,所述蓄电池罩为金属制,在车宽方向外侧具备与所述扩宽部连接的外侧连接部。
通过上述的结构,当从车辆的一侧向一方的下边梁输入冲击载荷时,该冲击载荷通过前横梁向另一方的下边梁侧传递。此时,从一方的下边梁输入到前横梁的一方的扩宽部的冲击载荷通过一侧的外侧连接部向金属制的蓄电池罩传递。传递到蓄电池罩的冲击载荷还通过另一方的外侧连接部向前横梁的另一方的扩宽部传递,通过另一方的扩宽部向另一方的下边梁传递。因此,在本结构的车身下部结构中,能够将从车辆的一侧输入的冲击载荷利用金属制的蓄电池罩向车辆的另一侧分散传递。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前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与端部的扩宽部相比上下方向的高度设定得低,因此能够使前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的截面小型化而实现蓄电池收纳部内的容积的扩大。另一方面,前横梁从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宽部朝向中央区域而上下方向的高度和前后宽度减少,因此在截面形状急剧变化的部位容易集中应力。然而,前横梁的扩宽部通过外侧连接部与金属制的蓄电池罩连接,因此向前横梁的截面形状变化的部位的应力的集中得以缓和。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从车辆的一侧输入的冲击载荷高效地向车辆的另一侧传递,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蓄电池收纳部内收纳的蓄电池。
可以是,所述蓄电池罩具有沿着前壁的上缘从车宽方向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前侧罩棱线,所述前横梁的所述扩宽部具有沿着所述扩宽部的前壁的上缘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扩宽部棱线,所述蓄电池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以所述前侧罩棱线与所述扩宽部棱线连续的方式与所述扩宽部重叠。
在该情况下,当从车辆的一侧向一方的下边梁输入冲击载荷时,该冲击载荷通过前横梁的扩宽部的扩宽部棱线和蓄电池罩的前侧罩棱线向金属制的蓄电池罩传递。因此,通过扩宽部和蓄电池罩的高刚性的连续的棱线,能够将来自侧方的冲击载荷向车辆的另一侧高效地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前横梁的大型化,并更可靠地保护蓄电池收纳部内收纳的蓄电池。
可以是,在左右的各所述下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后侧框架,所述蓄电池罩具有:上壁及所述前壁;侧壁,从所述上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端部凸缘,从所述侧壁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扩宽部的上表面和所述后侧框架的上表面重叠,所述前侧罩棱线跨越所述前壁与所述上壁的边界部、所述前壁与所述侧壁的边界部、以及所述前壁与所述端部凸缘的边界部连续地设置,所述外侧连接部在将所述前侧罩棱线夹在中间而相互交叉的两个壁分别具备固定于所述扩宽部的固定点。
在该情况下,蓄电池罩的外侧连接部在将前侧罩棱线夹在中间而相互交叉的两个壁具备固定点,因此能够将从前横梁的扩宽部通过两个固定点输入到外侧连接部的冲击载荷向蓄电池罩的前侧罩棱线高效地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从车辆的侧方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池的周边部的变形、损伤。
可以是,所述固定点包括:将所述外侧连接部的一方的所述壁在前后方向上固定于所述扩宽部的前壁的第一固定点;以及将所述外侧连接部的另一方的所述壁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于所述扩宽部的上壁的第二固定点。
在该情况下,蓄电池罩的外侧连接部的相互交叉的两个壁通过第一固定点和第二固定点,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牢固地固定于扩宽部。因此,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能够抑制蓄电池罩绕着沿着车宽方向的轴线发生旋转变形、扭转变形的情况。
另外,蓄电池罩的外侧连接部具备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于扩宽部的上壁的第二固定点,因此在蓄电池罩的上方设置有乘客就座用的座椅的情况下,能够将座椅侧的上下方向的载荷向扩宽部高效地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座椅的摇晃。
可以是,所述蓄电池罩的所述侧壁从所述上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朝车宽外侧向下方倾斜,所述前侧罩棱线中的位于所述前壁与所述侧壁的边界部的部位为从所述上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朝车宽外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棱线部,所述第一固定点配置在与所述倾斜棱线部在车宽方向上交叠的位置,所述第二固定点配置在比所述倾斜棱线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将蓄电池罩的外侧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于扩宽部的上壁的第二固定点配置在比前侧罩棱线的倾斜棱线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从车辆的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向蓄电池罩的倾斜棱线部和侧壁的大范围分散。因此,能够抑制在蓄电池罩的倾斜棱线部过度集中冲击载荷引起的倾斜棱线部的变形(压曲)。
可以是,所述蓄电池罩具备从所述端部凸缘跨越所述侧壁而延伸的加强筋。
在该情况下,从车辆的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从前横梁的扩宽部经由蓄电池罩的端部凸缘和侧壁向蓄电池罩的上壁侧传递。
此时,由于在蓄电池罩的端部凸缘和侧壁设置跨越两者而延伸的加强筋,因此在通过加强筋抑制了侧壁的变形的状态下,将冲击载荷向上壁侧高效地传递。
可以是,所述加强筋配置在比设置于所述端部凸缘的所述固定点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在从车辆的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比在初始阶段被输入载荷的端部凸缘上的固定点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配置加强筋。因此,将通过固定点输入的冲击载荷可靠地经由加强筋向蓄电池罩的上壁侧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从车辆的侧方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抑制蓄电池罩的侧壁的变形,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蓄电池免于遭受冲击载荷。
可以是,设置于所述端部凸缘的所述固定点配置在所述前侧罩棱线与所述加强筋之间。
在该情况下,从车辆的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经由端部凸缘上的固定点向前侧罩棱线和加强筋分散而向蓄电池罩的上壁侧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冲击载荷引起的蓄电池罩的变形。
可以是,在比设置于所述端部凸缘的所述固定点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前后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加强筋,各所述加强筋形成为顶角位于所述侧壁的上部侧的实质上三角形形状的主视观察形状,接近所述固定点的一侧的所述加强筋形成得比远离所述固定点的一侧的所述加强筋大。
在该情况下,各加强筋形成为顶角位于蓄电池罩的侧壁的上部侧那样的主视观察形状,因此能够将输入到蓄电池罩的端部凸缘的冲击载荷向蓄电池罩的上壁侧高效地传递。而且,接近固定点的一侧的加强筋比远离固定点的一侧的加强筋形成得大,因此能够将输入到固定点的冲击载荷在前侧罩棱线的附近向蓄电池罩的上壁侧更高效地传递。
可以是,所述蓄电池罩具有:上壁及所述前壁;侧壁,从所述上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端部凸缘,从所述侧壁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扩宽部的上表面重叠,所述前侧罩棱线跨越所述前壁与所述上壁的边界部、所述前壁与所述侧壁的边界部、以及所述前壁与所述端部凸缘的边界部连续地设置,在所述侧壁与所述上壁的边界部设置有从所述前壁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后横梁的附近的侧部棱线,在所述蓄电池罩的后缘部,在比所述侧部棱线的后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有向所述后横梁固定的后侧固定点。
在该情况下,当从车辆的一侧向前横梁的一方的扩宽部输入冲击载荷时,该冲击载荷沿着前横梁的前侧的前侧罩棱线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传递。而且,沿着前侧罩棱线传递到蓄电池罩的侧壁的前侧上部的载荷通过从前侧罩棱线向车辆后方侧分支延伸的侧部棱线向蓄电池罩的后缘部侧传递,在后缘部的后侧固定点处由后横梁承接。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使从车辆的一侧输入到前横梁的前侧罩棱线的冲击载荷也向后横梁侧高效分散,能够避免在前横梁集中过度的载荷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前横梁的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蓄电池。
在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中,蓄电池罩为金属制,在蓄电池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有与前横梁的扩宽部连接的外侧连接部。因此,能够使从车辆的一侧输入的冲击载荷向金属制的蓄电池罩分散而向车辆的另一侧高效地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蓄电池收纳部周边的加强结构的小型、轻量化,并可靠地保护蓄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靠后部的车身下部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上下、左右,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相对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方向。而且,在附图的适当位置记载指示车辆的前方的箭头FR,指示车辆的上方的箭头UP,指示车辆的左侧方的箭头LH。
图1是从前部左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靠后部的车身下部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1中的符号10是在乘客室的下方配置的前地板面板。符号11是在前地板面板10的后方配置的后地板面板。在乘客室的下部侧的左右两侧配置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骨架框架的下边梁12。前地板面板10架设于左右的下边梁12。前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侧由未图示的多个地板框架支承。而且,在车身左右的各下边梁12的后部区域的车宽方向内侧结合有朝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作为骨架框架的后侧框架30。后地板面板11架设于左右的后侧框架3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前地板面板10、后地板面板11、下边梁12、后侧框架30、以及后述的主要的车身下部的构成构件主要由金属材料形成。
在前地板面板10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通道15。地板通道15形成为向下开口的实质上形状(实质上U字状)的截面形状,该实质上形状(实质上U字状)的截面形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地板通道15相对于前地板面板10的实质上平坦的基壁(实质上水平地延伸的底壁)向上方鼓出。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如图3、图4所示,在前地板面板10的后缘部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20。前横梁20通过在与前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接合的主横板21接合多个板材22a、22b、22c而构成。前横梁20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23,该闭合截面23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结合于左右的对应的下边梁12。
如图2所示,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的上下方向的高度比左右的端部区域的高度低。而且,将图3、图4进行比较可知,前横梁20的左右的端部区域相对于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的前后宽度而向车辆后方侧扩大。以下,将前横梁20的左右的端部区域的前后宽度的扩大的部分称为“扩宽部20E”。
如图3、图4所示,前横梁20具备在前地板面板10的后部向上方立起的前壁20f和从前壁20f的上端部实质上垂直地弯折而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上壁20u。上述的前壁20f与上壁20u遍及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连续地形成。因此,由前壁20f与上壁20u之间的弯折角部形成的棱线Lc遍及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延伸。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该棱线Lc中的形成于左右的扩宽部20E的部分称为“扩宽部棱线Lce”。
另外,如图3所示,在后地板面板11的前缘部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25。后横梁25通过在后地板面板11的前缘部接合后述的中继地板面板31的后缘部而构成。后横梁25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的闭合截面26,该闭合截面26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后横梁2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左右的对应的后侧框架30结合。
在前地板面板10与后地板面板11之间配置有上述的中继地板面板31。如上所述,中继地板面板31的后缘部与后地板面板11的前缘部接合而构成后横梁25。中继地板面板31的前缘部与前横梁20接合。中继地板面板31经由前横梁20与前地板面板10连结。在中继地板面板31的前缘部与后缘部之间设置有比前横梁20和后横梁25的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的底壁部31b。
在底壁部31b的上表面侧配置有在车辆驱动等中使用的蓄电池32、电力控制用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等蓄电池周边设备。而且,底壁部31b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左右的对应的下边梁12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地板面板10、中继地板面板31以及后地板面板11构成车身地板,中继地板面板31的底壁部31b构成蓄电池收纳部。
收纳于中继地板面板31的底壁部31b(蓄电池收纳部)的蓄电池32和蓄电池周边设备的上方由金属制的蓄电池罩40覆盖。蓄电池罩40通过螺栓紧固等与前侧的前横梁20和后侧的后横梁25结合。
如图1、图3所示,蓄电池罩40具备与后横梁25(中继地板面板31的后缘部)的上表面接合的后部凸缘40rf、从后部凸缘40rf朝前方侧向上方倾斜之后实质上水平地向前方延伸的上壁40u、以及从上壁40u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折延伸的前壁40f。上壁40u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平缓地弯曲而向上方鼓出。
在蓄电池罩40的上壁40u的上部固定设置有未图示的后座椅。因此,后座椅和就座于该后座椅的乘客的载荷从上方作用于蓄电池罩40的上壁40u。
图5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如图1、图5所示,在蓄电池罩40的上壁40u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从该端部朝车宽方向外侧向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侧壁40s、从侧壁40s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并实质上水平地延伸的端部凸缘40ef。端部凸缘40ef形成为与蓄电池罩40的后部凸缘40rf连续。
蓄电池罩40的前壁40f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设置有延长部40fe。蓄电池罩40的前壁40f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从上壁40u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折延伸。与此相对,左右的延长部40fe从侧壁40s的前端部和端部凸缘40ef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折延伸,侧壁40s从上壁40u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斜下方延伸。因此,蓄电池罩40的前壁40f成为下边比上边长的实质上梯形形状的主视观察形状。
蓄电池罩40具有以沿着包含左右的延长部40fe的前壁40f的上缘的方式从车宽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的前侧罩棱线Lf。前侧罩棱线Lf跨越前壁40f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与上壁40u的边界部、延长部40fe与侧壁40s的边界部、以及延长部40fe与端部凸缘40ef的边界而连续。
以下,将前侧罩棱线Lf中的位于延长部40fe与侧壁40s的边界部的部分称为倾斜棱线部Lfi。将位于延长部40fe与端部凸缘40ef的边界部的部分称为端部棱线部Lfe。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罩40通过将多个金属板接合而构成。然而,蓄电池罩40也可以由一张金属板形成。
在此,在蓄电池罩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端部凸缘40ef跨越前横梁20的左右的对应的扩宽部20E和后侧框架30的上表面而重叠,前壁40f的延长部40fe与扩宽部20E的前表面(前壁20f的前表面)重叠。此时,蓄电池罩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以蓄电池罩40的前侧罩棱线Lf(端部棱线部Lfe)与扩宽部20E的扩宽部棱线Lce连续的方式与扩宽部20E重叠。
在蓄电池罩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前壁40f的延长部40fe通过螺栓B1固定于扩宽部20E的前表面,并且端部凸缘40ef通过螺栓B2固定于扩宽部20E的上表面。以下,将向扩宽部20E的前表面固定延长部40fe的螺栓B1称为第一螺栓B1,将向扩宽部20E的上表面固定端部凸缘40ef的螺栓B2称为第二螺栓B2。
另外,蓄电池罩40的前壁40f的中央区域与前横梁20的前壁20f的前表面重叠,通过多个螺栓(符号省略)固定于前横梁20的前壁20f。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宽方向左右的端部凸缘40ef和前壁40f的延长部40fe构成蓄电池罩40中的外侧连接部50。而且,基于第一螺栓B1的蓄电池罩40的固定部构成外侧连接部50中的第一固定点。基于第二螺栓B2的蓄电池罩40的固定部构成外侧连接部50中的第二固定点。第一固定点和第二固定点分别设置于将前侧罩棱线Lf夹在中间而相互交叉的两个壁(前壁40f的延长部40fe和端部凸缘40ef)。
第一螺栓B1在蓄电池罩40的前壁40f的延长部40fe中的、倾斜棱线部Lfi的下方位置(与倾斜棱线部Lfi在车宽方向上交叠的位置)处,将延长部40fe在前后方向上固定于扩宽部20E的前壁20f。第二螺栓B2在位于比倾斜棱线部Lfi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蓄电池罩40的端部凸缘40ef处,将端部凸缘40ef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于扩宽部20E的上壁20u。而且,第二螺栓B2在端部凸缘40ef的靠前端部的与端部棱线部Lfe接近的位置,将端部凸缘40ef固定于扩宽部20E。
在蓄电池罩40的端部凸缘40ef和侧壁40s以跨越两者的方式形成两个加强筋55a、55b。加强筋55a、55b配置在端部凸缘40ef上的比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加强筋55a、55b在车身前后相互分离地配置。
各加强筋55a、55b形成为顶角位于侧壁40s的上部侧且对边位于端部凸缘40ef上的实质上三角形形状的主视观察形状。各加强筋55a、55b相对于侧壁40s的侧面向侧部上方侧鼓出,该鼓出的部分的下端与端部凸缘40ef的上表面连接设置。加强筋55a、55b通过从侧壁40s的侧面鼓出的桁架结构来提高侧壁40s的刚性。
另外,两个加强筋55a、55b不是相同大小,配置在前方侧的加强筋55a比配置在后方侧的加强筋55b形成得大。即,关于鼓出高度、前后宽度,前方侧的加强筋55a设定得比后方侧的加强筋55b大。
另外,两个加强筋55a、55b配置在比设置于端部凸缘40ef的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于端部凸缘40ef的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配置在端部凸缘40ef的前端侧的端部棱线部Lfe(前侧罩棱线Lf)与前侧的加强筋55a之间。
蓄电池罩40还在侧壁40s的上端部与上壁40u之间的边界部设置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部棱线Ls。侧部棱线Ls的前端侧与前侧罩棱线Lf交叉,后端侧延伸至后横梁25的附近。蓄电池罩40的后缘部(后部凸缘40rf)在比侧部棱线Ls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通过螺栓B3固定于后横梁25。螺栓B3在上下方向上将蓄电池罩40的后缘部固定于后横梁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螺栓B3的固定部构成后侧固定点。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在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扩宽部20E,金属制的蓄电池罩40的外侧连接部50与扩宽部20E连接。因此,当冲击载荷从车辆1的一侧向一方的下边梁12输入时,从一方的下边梁12向前横梁20的一方的扩宽部20E输入的冲击载荷通过一侧的外侧连接部50向金属制的蓄电池罩40传递。传递给蓄电池罩40的冲击载荷还通过另一方的外侧连接部50向前横梁20的另一方的扩宽部20E传递,通过另一方的扩宽部20E向另一方的下边梁12传递。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在从车辆的侧部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与基于前横梁20的载荷传递并行地进行经由金属制的蓄电池罩40的载荷传递。由此,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蓄电池收纳部周边的加强结构的小型、轻量化,并可靠地保护蓄电池32和蓄电池周边设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中,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与端部的扩宽部20E相比上下方向的高度设定得低。因此,能够使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的截面小型化而实现蓄电池32的收纳部的容积的扩大。而且,由于前横梁20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的上表面高度低,因此能够将从蓄电池32的收纳部向地板通道15内延伸的电线等线束跨越前横梁20的上表面容易地布线。
但是,前横梁20从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宽部20E朝向中央区域而上下方向的高度和前后宽度减少,因此在截面形状急剧变化的部位容易集中应力。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中,前横梁20的扩宽部20E通过外侧连接部50与金属制的蓄电池罩40连接,因此能够缓和向前横梁20的截面形状变化的部位的应力的集中。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从车辆1的一侧输入的冲击载荷高效地向车辆1的另一侧传递,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蓄电池收纳部内收纳的蓄电池3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在蓄电池罩40的前壁40f的上缘部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罩棱线Lf,在前横梁20的扩宽部20E的前壁20f的上缘部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扩宽部棱线Lce。并且,蓄电池罩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以前侧罩棱线Lf与扩宽部棱线Lce连续的方式与扩宽部20E重叠。因此,当从车辆1的一侧向一方的下边梁12输入冲击载荷时,该冲击载荷通过前横梁20的扩宽部20E的扩宽部棱线Lce和蓄电池罩40的前侧罩棱线Lf向金属制的蓄电池罩40传递。因此,通过扩宽部20E和蓄电池罩40的高刚性的连续的棱线,能够将来自侧方的冲击载荷向车辆1的另一侧高效地传递。
由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前横梁20的大型化,并更可靠地保护收纳在蓄电池收纳部内的蓄电池32和蓄电池周边设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中,蓄电池罩40的外侧连接部50具备将前侧罩棱线Lf夹在中间而相互交叉的延长部40fe和端部凸缘40ef,在延长部40fe和端部凸缘40ef分别设置有基于第一螺栓B1的固定部(固定点)和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固定点)。因此,能够将从前横梁20的扩宽部20E通过基于第一螺栓B1的固定点和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输入到外侧连接部50的冲击载荷向蓄电池罩40的前侧罩棱线Lf高效地传递。
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从车辆1的侧方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池32及其周边部的变形、损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中,基于第一螺栓B1的固定部将外侧连接部50的一方的壁(延长部40fe)在前后方向上固定于扩宽部20E的前壁20f,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将外侧连接部50的另一方的壁(端部凸缘40ef)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于扩宽部20E的上壁20u。因此,外侧连接部50的相互交叉的两个壁(延长部40fe及端部凸缘40ef)通过第一螺栓B1和第二螺栓B2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牢固地固定于扩宽部20E。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从车辆侧方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抑制蓄电池罩40绕沿着车宽方向的轴线发生旋转变形、扭转变形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中,由于将蓄电池罩40的外侧连接部50通过第二螺栓B2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于扩宽部20E的上壁20u,因此能够将从后座椅作用于蓄电池罩40的上壁40u的座椅载荷向前横梁20的扩宽部20E高效地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后座椅的支承刚性,抑制后座椅的摇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中,外侧连接部50的基于第一螺栓B1的固定部(第一固定点)配置在与前侧罩棱线Lf的倾斜棱线部Lfi在车宽方向上交叠的位置,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配置在比前侧罩棱线Lf的倾斜棱线部Lfi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通过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从车辆的侧方输入到外侧连接部50的冲击载荷向蓄电池罩40的倾斜棱线部Lfi和侧壁40s的大范围分散。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冲击载荷过度集中于蓄电池罩的40倾斜棱线部Lfi引起的倾斜棱线部Lfi的变形(压曲)。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在蓄电池罩40的外侧连接部50设置有从端部凸缘40ef跨越侧壁40s而延伸的加强筋55a、55b。因此,在从车辆1的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在通过加强筋55a、55b抑制了蓄电池罩40的侧壁40s的变形的状态下,能够将冲击载荷经由端部凸缘40ef和侧壁40s向蓄电池罩40的上壁40u侧高效地传递。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将加强筋55a、55b配置在比设置于外侧连接部50的端部凸缘40ef的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在从车辆1的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在初始阶段被输入载荷的端部凸缘40ef上的比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配置有加强筋55a、55b。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从车辆1的侧方输入冲击载荷时能够抑制蓄电池罩40的侧壁40s的变形,并更可靠地保护蓄电池32和蓄电池周边设备不受冲击载荷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中,端部凸缘40ef上的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配置在蓄电池罩40的端部棱线部Lfe(前侧罩棱线Lf)与加强筋55a之间。因此,能够将从车辆1的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经由端部凸缘40ef上的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向前侧罩棱线Lf和加强筋55a分散而向蓄电池罩40的上壁40u侧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由冲击载荷引起的蓄电池罩40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中,加强筋55a、55b在比端部凸缘40ef上的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前后并列配置。并且,各加强筋55a、55b形成为顶角位于侧壁40s的上部侧的实质上三角形形状的主视观察形状,接近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的一侧的加强筋55a形成得比远离该固定部的一侧的加强筋55b大。因此,经由具有桁架结构的两个加强筋55a、55b,能够将输入到蓄电池罩40的端部凸缘40ef的冲击载荷向蓄电池罩40的上壁40u侧高效地传递。而且,由于接近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的一侧的加强筋55a形成得比远离该固定部的一侧的加强筋55b大,因此能够将输入到基于第二螺栓B2的固定部(第二固定点)的冲击载荷在前侧罩棱线Lf的附近向蓄电池罩40的上壁40u侧更高效地传递。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在蓄电池罩40的侧壁40s与上壁40u的边界部设置有从前壁侧的端部(前侧罩棱线Lf)延伸至后横梁25的附近的侧部棱线Ls。并且,蓄电池罩40的后缘部在比侧部棱线Ls的后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通过螺栓B3固定于后横梁25。因此,当从车辆1的一侧向前横梁20的一方的扩宽部20E输入冲击载荷时,该冲击载荷沿着前横梁20的前侧罩棱线Lf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传递。另一方面,冲击载荷通过从前侧罩棱线Lf向车辆后方侧分支延伸的侧部棱线Ls向蓄电池罩40的后缘部侧传递,通过后缘部的基于螺栓B3的固定部由后横梁25承接。
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使从车辆1的一侧输入到前横梁20的前侧罩棱线Lf的冲击载荷也向后横梁25侧高效地分散,能够避免在前横梁20集中过度的载荷的情况。由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前横梁20的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蓄电池32和蓄电池周边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蓄电池收纳部和蓄电池罩配置在车室的后部,但是蓄电池收纳部和蓄电池罩也可以配置在车室的后部以外的部位。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
车身地板,其具有配置蓄电池的蓄电池收纳部;
左右一对下边梁,其配置在所述车身地板的车宽方向两侧,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前横梁,其配置在所述蓄电池收纳部的前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车宽方向外侧的各端部与左右的对应的所述下边梁分别连结;
后横梁,其配置在所述蓄电池收纳部的后部;以及
蓄电池罩,其与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结合,覆盖所述蓄电池的上方,
在所述前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扩宽部,该扩宽部与所述前横梁的车宽方向中央区域相比上下方向的高度增大,且前后宽度比所述车宽方向中央区域的前后宽度向车辆后方侧扩大,
所述蓄电池罩为金属制,在车宽方向外侧具备与所述扩宽部连接的外侧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蓄电池罩具有沿着前壁的上缘从车宽方向一侧向另一侧延伸的前侧罩棱线,
所述前横梁的所述扩宽部具有沿着所述扩宽部的前壁的上缘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扩宽部棱线,
所述蓄电池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以所述前侧罩棱线与所述扩宽部棱线连续的方式与所述扩宽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在左右的各所述下边梁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后侧框架,
所述蓄电池罩具有:
上壁及所述前壁;
侧壁,从所述上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端部凸缘,从所述侧壁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扩宽部的上表面和所述后侧框架的上表面重叠,
所述前侧罩棱线跨越所述前壁与所述上壁的边界部、所述前壁与所述侧壁的边界部、以及所述前壁与所述端部凸缘的边界部连续地设置,
所述外侧连接部在将所述前侧罩棱线夹在中间而相互交叉的两个壁分别具备固定于所述扩宽部的固定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固定点包括:
将所述外侧连接部的一方的所述壁在前后方向上固定于所述扩宽部的前壁的第一固定点;以及
将所述外侧连接部的另一方的所述壁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于所述扩宽部的上壁的第二固定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蓄电池罩的所述侧壁从所述上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朝车宽外侧向下方倾斜,
所述前侧罩棱线中的位于所述前壁与所述侧壁的边界部的部位为从所述上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朝车宽外侧向下方倾斜的倾斜棱线部,
所述第一固定点配置在与所述倾斜棱线部在车宽方向上交叠的位置,
所述第二固定点配置在比所述倾斜棱线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蓄电池罩具备从所述端部凸缘跨越所述侧壁而延伸的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加强筋配置在比设置于所述端部凸缘的所述固定点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设置于所述端部凸缘的所述固定点配置在所述前侧罩棱线与所述加强筋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在比设置于所述端部凸缘的所述固定点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前后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加强筋,
各所述加强筋形成为顶角位于所述侧壁的上部侧的实质上三角形形状的主视观察形状,
接近所述固定点的一侧的所述加强筋形成得比远离所述固定点的一侧的所述加强筋大。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蓄电池罩具有:
上壁及所述前壁;
侧壁,从所述上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
端部凸缘,从所述侧壁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扩宽部的上表面重叠,
所述前侧罩棱线跨越所述前壁与所述上壁的边界部、所述前壁与所述侧壁的边界部、以及所述前壁与所述端部凸缘的边界部连续地设置,
在所述侧壁与所述上壁的边界部设置有从所述前壁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后横梁的附近的侧部棱线,
在所述蓄电池罩的后缘部,在比所述侧部棱线的后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有向所述后横梁固定的后侧固定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55774A JP2023046924A (ja) | 2021-09-24 | 2021-09-24 | 車体下部構造 |
JP2021-155774 | 2021-09-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48509A true CN115848509A (zh) | 2023-03-28 |
Family
ID=85660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118831.XA Pending CN115848509A (zh) | 2021-09-24 | 2022-09-13 | 车身下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194828B2 (zh) |
JP (1) | JP2023046924A (zh) |
CN (1) | CN115848509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046924A (ja) * | 2021-09-24 | 2023-04-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2023046916A (ja) * | 2021-09-24 | 2023-04-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80286B2 (ja) * | 1997-12-08 | 2003-12-1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構造 |
JP3842204B2 (ja) * | 2002-11-11 | 2006-11-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前部車体構造 |
JP4649849B2 (ja) * | 2004-03-02 | 2011-03-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機構の取付構造 |
JP4420018B2 (ja) * | 2006-12-28 | 2010-02-24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
JP5013140B2 (ja) * | 2009-12-10 | 2012-08-29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ーケース |
JP5403290B2 (ja) * | 2011-03-31 | 2014-01-29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
JP5734453B2 (ja) * | 2011-11-14 | 2015-06-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の車載構造 |
US9160042B2 (en) * | 2011-11-14 | 2015-10-13 | Honda Motor Co., Ltd. |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battery pack mounting structure |
JP2015214233A (ja) | 2014-05-09 | 2015-12-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デバイスの搭載構造 |
JP6512163B2 (ja) * | 2016-04-21 | 2019-05-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
EP3360759B1 (de) * | 2017-02-14 | 2019-04-03 | MAGNA STEYR Fahrzeugtechnik AG & Co KG | Fahrzeug mit einem elektrischen antriebsmotor |
US20220059892A1 (en) * | 2017-09-13 | 2022-02-24 | Shape Corp. | Vehicle battery tray with tubular peripheral wall |
US10688854B2 (en) * | 2018-03-26 | 2020-06-2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lectric vehicle with integrated battery and floor assembly |
CN112638681B (zh) * | 2018-08-28 | 2023-09-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蓄电池包的配置结构 |
JP7124719B2 (ja) * | 2019-01-11 | 2022-08-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MX2022007995A (es) * | 2019-12-24 | 2022-07-21 | Arcelormittal | Dispositivo portador reforzado para un conjunto de baterias y proceso para el ensamblaje de un conjunto de baterias reforzado. |
KR102697763B1 (ko) * | 2020-02-04 | 2024-08-23 | 닛폰세이테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차체의 측면 부재 구조 |
DE102020001540A1 (de) * | 2020-03-09 | 2021-09-09 | Daimler Ag | Rohbaustruktur für einen elektrisch antreibbaren Kraftwagen |
EP3958384B1 (en) * | 2020-03-27 | 2023-10-04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Frame body, battery pack and apparatus |
JP7343462B2 (ja) * | 2020-10-14 | 2023-09-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 |
WO2022180675A1 (ja) * | 2021-02-24 | 2022-09-01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パック車載構造 |
DE102021202476A1 (de) * | 2021-03-15 | 2022-09-15 | Psa Automobiles Sa | Gehäus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batterie |
DE102021109353B3 (de) * | 2021-04-14 | 2022-03-31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Batterie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Batterieeinrichtung |
JP2023046924A (ja) * | 2021-09-24 | 2023-04-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US20230307770A1 (en) * | 2022-03-23 | 2023-09-2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nclosure cover attachment configurations for traction battery packs with cell-to-pack battery systems |
US20240014495A1 (en) * | 2022-07-07 | 2024-01-1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
US20240014496A1 (en) * | 2022-07-07 | 2024-01-1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oun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
DE102022127129B3 (de) * | 2022-10-17 | 2024-03-07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Batteriehalterung für ein Fahrzeug |
-
2021
- 2021-09-24 JP JP2021155774A patent/JP2023046924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9-13 CN CN202211118831.XA patent/CN115848509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9-15 US US17/945,128 patent/US12194828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046924A (ja) | 2023-04-05 |
US20230101857A1 (en) | 2023-03-30 |
US12194828B2 (en) | 2025-0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03999B2 (en) | Low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9896131B2 (en) | Vehicle floor portion structure | |
JP4272626B2 (ja) | 車体下側部構造 | |
US10494026B2 (en) |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 |
US20180126835A1 (en) |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 |
JP6689911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体 | |
JP6557290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6149505B2 (ja) | バッテリ搭載車両 | |
CN115848509A (zh) | 车身下部结构 | |
JP6600873B2 (ja) | 車体構造 | |
JP6232453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07125974A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7206931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US20240034141A1 (en) |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 |
JP6311961B2 (ja)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
JP2022097816A (ja) |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構造 | |
JP6176227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7519032B2 (ja) | 電動車両の下部構造 | |
CN111989258B (zh) | 汽车车身结构 | |
JP2021066203A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6152790B2 (ja) | 車両のシートバックバー構造 | |
CN115140184B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US20230312020A1 (en) | Side sill structure | |
JP7492682B2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AU2022446870A1 (en) | Vehicle luggage box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