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2125B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72125B CN113472125B CN202110324604.1A CN202110324604A CN113472125B CN 113472125 B CN113472125 B CN 113472125B CN 202110324604 A CN202110324604 A CN 202110324604A CN 113472125 B CN113472125 B CN 1134721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flow path
- guide
- bearing
- buf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0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1—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6—Lubrication by injection; Injection nozzles or tubes theref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69—Bearings or seals
- F16H57/0471—Bear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形态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第一轴承,所述转子能够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第一轴承将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对第一轴承进行保持;以及油喷射部,所述油喷射部具有喷射油的第一喷射口。第一保持件具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与第一喷射口隔着间隙相向,并且将第一喷射口覆盖;第一引导流路,所述第一引导流路从缓冲部延伸,将油向第一轴承引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将从油喷射部喷射的油供给至轴承的结构。例如,作为这样的油喷射部,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管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96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结构中,从油喷射部喷射的油的至少一部分有可能与对轴承进行保持的部分等发生碰撞而飞溅,从而不会到达轴承。因此,向轴承供给的油的量可能会减少。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能够抑制向轴承供给的油的量减少的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形态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第一轴承,所述转子能够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第一轴承将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对所述第一轴承进行保持;以及油喷射部,所述油喷射部具有喷射油的第一喷射口。所述第一保持件具有缓冲部和第一引导流路,所述缓冲部与所述第一喷射口隔着间隙相向,并且将所述第一喷射口覆盖,所述第一引导流路从所述缓冲部延伸,将油向所述第一轴承引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能够在驱动装置中对向轴承供给的油的量减少这一情况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1中的Ⅱ-Ⅱ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表示第一引导流路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表示第二引导流路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壁部以及第一油喷射部的立体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第一油喷射部以及第二油喷射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第一引导流路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壁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驱动装置;2马达;11第一油喷射部(油喷射部);16a、116a第一喷射口;16b第二喷射口;17油流路;20转子;26第一轴承;27第二轴承;30定子;63d贯穿孔;61b第二保持件;63第一保持件;63c支承部;63e外侧开口部;63f引导肋;65、265引导壁部;65a内周面(壁面);67、167、267缓冲部;71、171、271第一引导流路;71a、171a、271a第一流路部;71b、271b第二流路部;72第二引导流路;J1马达轴;J4中心轴;O油。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说明中,以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础,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即,对于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而言,只要至少满足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即可。
在附图中,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下文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搭载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X侧为车辆的前侧,-X侧为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其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Y侧为车辆的左侧,-Y侧为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为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下述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为车辆的后侧,-X侧为车辆的前侧。在这种情况下,+Y侧为车辆的右侧,-Y侧为车辆的左侧。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J1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更详细而言,马达轴J1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在下文的说明中,若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马达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周向即马达轴J1的绕轴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还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用作其动力源。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包括马达2、传递装置3、外壳6、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油供给部10,其中,传递装置3包括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如图2所示,油供给部10具有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也就是说,驱动装置1包括第一油喷射部11、第二油喷射部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不包括逆变器单元。换言之,驱动装置1构造成与逆变器单元分体。
如图1所示,外壳6将马达2以及传递装置3收纳在内部。外壳6具有马达收纳部61、齿轮收纳部62、第一保持件63。也就是说,驱动装置1包括第一保持件63。马达收纳部61是将后述的转子20以及定子30收纳在内部的部分。马达收纳部61从径向外侧围住后述的定子芯体32。
马达收纳部61具有对后述第二轴承27进行保持的第二保持件61b。也就是说,驱动装置1包括第二保持件61b。第二保持件61b位于定子30的右侧。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二保持件61b是具有将第二轴承27支承于内侧的环状的支承部。未图示的环状的支承部具有使支承部的外部与内部相连的贯穿孔。齿轮收纳部62是将传递装置3收纳在内部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左侧。马达收纳部61的底部61a位于比齿轮收纳部62的底部62a靠上侧处。
第一保持件63对马达2的后述第一轴承26进行保持。第一保持件63位于后述定子30的左侧。如图3所示,第一保持件63具有分隔壁部63a、上侧壁部63h、支承部63c、多根肋63g、引导壁部65。如图1所示,分隔壁部63a在轴向上划分出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在分隔壁部63a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3b。分隔壁开口63b使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相连。
如图4所示,上侧壁部63h例如从分隔壁部63a的上侧的端部向右侧突出。在上侧壁部63h设置有孔部63i。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被嵌入孔部63i。孔部63i与后述第四流路94相连。
如图3所示,支承部63c是将第一轴承26支承于内侧的环状的部分。支承部63c例如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支承部63c例如从分隔壁部63a向右侧突出。支承部63c具有使支承部63c的外部与内部相连的贯穿孔63d。贯穿孔63d将支承部63c从外周面沿径向贯穿至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63d在铅垂方向上延伸。贯穿孔63d具有在支承部63c的外周面开口的外侧开口部63e。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开口部63e在上侧开口。外侧开口部63e例如在正上方开口。
多根肋63g从支承部63c向径向外侧延伸。多根肋63g从分隔壁部63a向右侧突出。多根肋63g例如是板面朝向周向的板状。多根肋63g例如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多根肋63g例如沿周向在整周上等间隔地配置。
多根肋63g包括引导肋63f。也就是说,第一保持件63具有引导肋63f。引导肋63f从支承部63c的外周面中的外侧开口部63e的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肋63f从支承部63c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比外侧开口部63e靠后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引导肋63f例如从支承部63c的外周面向上侧斜后方延伸。引导肋63f例如从支承部63c延伸至上侧壁部63h。引导肋63f例如使支承部63c与上侧壁部63h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壁部65设置于上侧壁部63h。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壁部65是将第一油喷射部11围住的环状。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例如是以第一油喷射部11的中心轴J4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壁面。中心轴J4例如是与马达轴J1平行的假想轴,在轴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轴J1的轴向相当于中心轴J4的轴向。此外,左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右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
如图4所示,引导壁部65例如位于孔部63i的右侧。引导壁部65的内部例如与孔部63i的内部相连。引导壁部65的内径例如比孔部63i的内径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壁部65在中心轴J4的轴向上开口。引导壁部65例如在右侧开口。引导壁部65例如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开口。
如图1所示,外壳6在内部收纳作为制冷剂的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被收纳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以及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在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置有供油O积存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O通过后述的油路90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内部的油O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部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分隔壁开口63b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并返回至油积存部P。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油收纳于某部分的内部”是指,只要是在马达驱动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中,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而在马达停止时,油可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被收纳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是指,只要在马达2进行驱动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O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即可,而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收纳部61内部的油O可全部通过分隔壁开口63b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另外,通过后述油路90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内部的油O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留存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
油O在后述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此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作为油O,为了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如图2所示,外壳6具有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接触部64。接触部64与后述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外周面接触。接触部64具有在周向上贯穿接触部64的贯穿槽64a。
如图1所示,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第一轴承26以及第二轴承27。转子20能够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芯体以及固定于转子芯体的转子磁体。轴21以马达轴J1为中心并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J1为中心旋转。轴21是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轴21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在径向上延伸并使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相连。轴21跨越外壳6的马达收纳部61与齿轮收纳部62而延伸。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相向。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处。定子30具有定子芯体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芯体32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芯体32将转子20围住。定子芯体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
如图2和图6所示,定子芯体32具有定子芯体主体32a、固定部32b。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外周面例如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固定部32b从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部32b是固定于外壳6的部分。固定部32b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固定部32b例如设置有四个。四个固定部32b例如遍及周向整周而等间隔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定子芯体主体32a向上侧突出的固定部32b是位于比马达轴J1靠上侧处的上侧固定部32f。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定子芯体主体32a向前侧突出的固定部32b是前侧固定部32g。
如图6所示,固定部32b在轴向上延伸。固定部32b具有在轴向上贯穿固定部32b的固定孔32c。如图2所示,沿轴向延伸的螺栓35穿过固定孔32c。螺栓35穿过固定孔32c,并被拧入设置于第一保持件63的阴螺纹孔。通过螺栓35被拧入阴螺纹孔,固定部32b被固定至第一保持件63。
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33具有沿周向安装于定子芯体32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件分别安装于定子芯体32的各极齿。多个线圈31沿着周向配置。
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芯体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边端33a、33b。线圈边端33a是从定子芯体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边端33b是从定子芯体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边端33a包括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芯体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边端33b包括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芯体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边端33a、33b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尽管省略图示,但线圈端33a、33b既可以包括将各线圈31捆束的捆束构件等,也可以包括使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如图1所示,第一轴承26以及第二轴承27将转子20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轴承26以及第二轴承27例如是滚珠轴承。第一轴承26将转子20的左侧支承为能够旋转。更详细而言,第一轴承26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芯体32靠左侧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26对轴21中的、位于比供转子主体24固定的部分靠左侧的部分进行支承。第一轴承26保持于第一保持件63的支承部63c的内侧。
第二轴承27将转子20的右侧支承为能够旋转。更详细而言,第二轴承27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芯体32靠右侧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承27对轴21中的、位于比供转子主体24固定的部分靠右侧的部分进行支承。第二轴承27保持于第二保持件61b的支承部的内侧。
传递装置3收纳于外壳6的齿轮收纳部62。传递装置3与马达2连接。从马达2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减速装置4具有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转矩。
马达2设置有供油O在外壳6的内部循环的油路90。油路90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供给至马达2并再次引导至油积存部P的油O的路径。油路90设置成跨越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因此,“油路”的概念不仅包括形成始终朝向一个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括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供油滴落的路径。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括贮存油的贮存器等。
油路90具有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第一油路91和第二油路92分别供油O在外壳6的内部循环。第一油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和转子内路径91d。此外,在第一油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第一贮存器93。第一贮存器93设置于齿轮收纳部62内。
扬起路径91a是利用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将油O从油积存部P扬起,并利用第一贮存器93接收油O的路径。另外,在刚驱动马达2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S较高等情况下,第一贮存器93除了接收由齿圈51扬起的油O以外,还接收由第二齿轮42以及第三齿轮43扬起的油O。轴供给路径91b将油O从第一贮存器93引导至轴21的中空部22。轴内路径91c是供油O通过轴21的中空部22内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供油O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而向定子30飞散的路径。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获取热量。将定子30冷却后的油O朝下侧滴下,并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通过设置于第一保持件63的分隔壁开口63b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如上文所述的那样,第一油路91将油O供给至转子20和定子30。
在第二油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扬起而被供给至定子30。在第二油路92设置有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油供给部10。第二油路92具有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第三流路92c和第四流路94。
第一流路92a、第二流路92b、第三流路92c以及第四流路94设置于外壳6的壁部。第一流路92a使油积存部P与油泵96相连。第二流路92b使油泵96与冷却器97相连。第三流路92c使冷却器97与第四流路94相连。第三流路92c例如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中的位于前侧的壁部。第四流路94设置于第一保持件63的分隔壁部63a。第四流路94使第三流路92c与油供给部10相连。
油供给部10将作为制冷剂的油O供给至马达2。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油供给部10中,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管构件。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例如是在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状。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例如是相互平行的。如图2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被收纳在外壳6的内部。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彼此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油喷射部11的径向位置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径向位置例如是相同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某些参数彼此相同”,不仅包括某些参数彼此严格相同的情况,也包括某些参数彼此大致相同的情况。所谓“某些参数彼此大致相同”,例如包括某些参数彼此仅在公差的范围内有所偏差这一情况。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一油喷射部以及第二油喷射部在马达轴的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不仅包括第一油喷射部以及第二油喷射部严格在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还包括第一油喷射部以及第二油喷射部大致在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在轴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也可以是指,例如,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相对于轴向略微倾斜地延伸。在该情况下,第一油喷射部11相对于轴向的倾斜方向与第二油喷射部12相对于轴向的倾斜方向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如图6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例如是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J4为中心且在左侧开口的圆筒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一油喷射部11例如固定于外壳6。第一油喷射部11位于比马达轴J1靠上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位于定子30的上侧。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位于比线圈边端33a、33b的上侧的端部靠上侧处。第一油喷射部11的径向位置例如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一油喷射部11例如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后侧。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某一对象位于另一对象的某一方向的一侧”,包括下述情况:在驱动装置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当从某一方向的一侧观察某一对象与另一对象时,某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彼此重合,并且,某一对象位于比另一对象靠跟前侧。例如,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油喷射部11位于定子30的上侧的情况下,在驱动装置1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当从上侧观察第一油喷射部11和定子30时,第一油喷射部11与定子30彼此重合,并且,第一油喷射部11位于比定子30靠跟前侧处。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驱动装置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包括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配置于水平路面上这一情况。
如图4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的端部被嵌入孔部63i。第一油喷射部11的内部经由孔部63i与第四流路94相连。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部分的一部分位于引导壁部65的内侧。如图3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周面与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例如配置成在整周上沿以中心轴J4为中心的径向隔开间隙地彼此相向。
如图6所示,第一油喷射部11具有供油O流动的油流路17。油流路17的内侧面是筒状的第一油喷射部11的内侧面。油流路17在轴向上延伸,并且在左侧开口。油流路17的左侧的开口与第四流路94相连。油O从第四流路94流入油流路17。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油流路17内,油O从左侧向右侧流动。也就是说,在油流路17内的作为流体的油O的流动方向上,左侧是上游侧,右侧是下游侧。油流路17的流路截面形状例如是圆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流路17的流路截面是指油流路17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油流路17的右侧的端部是封闭的。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具有第一喷射口16a、第二喷射口16b、第三喷射口13、第四喷射口14。第一喷射口16a、第二喷射口16b、第三喷射口13以及第四喷射口14与油流路17相连。第一喷射口16a、第二喷射口16b、第三喷射口13以及第四喷射口14是将流入油流路17内的油O喷射出去的喷射口。
第一喷射口16a、第二喷射口16b、第三喷射口13以及第四喷射口14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喷射口16a、第二喷射口16b、第三喷射口13以及第四喷射口14是将第一油喷射部11的壁部从内周面贯穿至外周面的孔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第一喷射口16a、第二喷射口16b、第三喷射口13以及第四喷射口14例如是圆形形状的。第一喷射口16a、第二喷射口16b、第三喷射口13以及第四喷射口14例如朝向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部分和第一油喷射部11的右侧部分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三喷射口13。例如,在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部分和第一油喷射部11的右侧部分分别设置有四个第三喷射口13。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部分的四个第三喷射口13沿周向配置成锯齿状。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部分的四个第三喷射口13例如包括向正下方开口的一个第三喷射口13、向下侧斜前方开口的两个第三喷射口13、向下侧斜后方开口的一个第三喷射口13。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右侧部分的四个第三喷射口13除了其轴向的位置以外,与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部分的四个第三喷射口13相同地配置。
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部分的四个第三喷射口13位于线圈边端33a的上侧。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右侧部分的四个第三喷射口13位于线圈边端33b的上侧。因此,从第三喷射口13喷射出来的油O从上侧被供给至线圈边端33a、33b。即,第三喷射口13是将作为制冷剂的油O向线圈边端33a、33b喷射的喷射口。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喷射部11将作为制冷剂的油O从多个第三喷射口13朝向线圈边端33a、33b喷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喷射口14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轴向的中央部分。第四喷射口14位于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部分的多个第三喷射口13与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右侧部分的多个第三喷射口13的轴向之间。第四喷射口14例如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四喷射口14例如设置有两个。如图2所示,第二喷射口14例如向下侧斜前方开口。如图6所示,第四喷射口14位于定子芯体32的上侧。因此,从第四喷射口14喷射出来的油O从上侧被供给至定子芯体3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喷射口14是将作为制冷剂的油O向定子芯体32喷射的喷射口。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喷射口朝向铅垂方向下侧”是指,只要喷射口的朝向包括向下方方向分量即可,喷射口可以朝向正下方,喷射口也可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倾斜的方向。如上文所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喷射口13包括朝向正下方的第三喷射口13、朝向相对于正下方朝前方斜向倾斜的方向的第三喷射口13、朝向相对于正下方朝后方斜向倾斜的方向的第三喷射口1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喷射口14朝向相对于正下方朝前方斜向倾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第四喷射口14朝向下侧”,例如可以是指第四喷射口14朝向正下方,也可以是指第四喷射口14朝向相对于正下方朝后方斜向倾斜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喷射口16a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部分。第一喷射口16a例如位于比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左侧部分的多个第三喷射口13靠左侧处。如图3所示,第一喷射口16a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中的、位于引导壁部65的内部的部分。第一喷射口16a例如朝向正下方。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出来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被供给至第一轴承26。
如图5所示,第一喷射口16a与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隔着间隙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喷射口16a位于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中的、与位于下侧的部分的上侧分开的位置处。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中的、与第一喷射口16a隔着间隙相向的部分是缓冲部67。也就是说,第一保持件63具有与第一喷射口16a隔着间隙相向的缓冲部67。引导壁部65具有缓冲部67。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是引导壁部65中的具有缓冲部67的壁面。缓冲部67覆盖第一喷射口16a。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67从下侧覆盖第一喷射口16a。缓冲部67例如包括内周面65a中的位于最下侧的部分。
第一喷射口16a与缓冲部67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具有至少能够供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出来的油O流动这一程度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喷射口16a与缓冲部67之间的间隙的宽度是以中心轴J4为中心的径向上的、从第一喷射口16a到缓冲部67的距离,是第一喷射口16a与缓冲部67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一喷射口16a与缓冲部67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例如比沿油O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出来的方向观察时的第一喷射口16a的内径小。第一喷射口16a与缓冲部67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例如比作为开口部而具有第一油喷射部11的孔的长度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开口部而具有第一油喷射部11的孔的长度是该孔在以中心轴J4为中心的径向上的尺寸,是设置有第一喷射口16a的部分中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内周面到外周面的最短距离。第一喷射口16a与缓冲部67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例如小于1mm。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出来的油O在被吹至缓冲部67后分岔成沿着设置于引导壁部65的第一引导流路71流动的油O以及沿着设置于引导壁部65的第二引导流路72流动的油O。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件63具有第一引导流路71和第二引导流路72。
如图3所示,第一引导流路71是将油O向第一轴承26引导的流路。第一引导流路71从缓冲部67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流路71是从缓冲部67向第一轴承26延伸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流路71是从缓冲部67朝向外侧开口部63e延伸的流路。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一引导流路从缓冲部向某一对象延伸”是指,只要第一引导流路中的位于缓冲部相连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比缓冲部更靠近某一对象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流路71具有第一流路部71a、第二流路部71b。第一流路部71a设置于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换言之,第一流路部71a设置于引导壁部65中的具有缓冲部67的壁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71a由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以及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周面构成。第一流路部71a例如从缓冲部67朝向前侧并沿着绕中心轴J4的周向延伸。如图5所示,第一流路部71a例如在右侧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71a随着在绕中心轴J4的周向上远离缓冲部67而位于上侧。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71a整体位于比缓冲部67靠上侧处。由此,第一引导流路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缓冲部67靠上侧处。第一流路部71a例如随着朝向前侧而位于上侧。
第二流路部71b设置于引导壁部65。如图3所示,第二流路部71b从第一流路部71a向第一轴承26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71b位于比第一轴承26靠上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71b在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第二流路部71b例如在相对于铅垂方向朝前后方向斜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第二流路部71b例如从第一流路部71a中的位于与缓冲部67相连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向下侧斜前方延伸。如图5所示,第二流路部71b例如在右侧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71b由贯穿引导壁部65的孔65b构成。孔65b将引导壁部65从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呈直线状地贯穿至引导壁部65的下侧的面。引导壁部65的下侧的面构成上侧壁部63h的下侧的面的一部分。孔65b例如在右侧开口。
第二流路部71b的上侧的端部是在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开口的上侧开口部71e。上侧开口部71e位于比缓冲部67靠前侧且靠上侧处。第二流路部71b的下侧的端部是在引导壁部65的下侧的面开口的下侧开口部71d。下侧开口部71d位于比上侧开口部71e靠前侧且靠下侧处。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开口部71d位于外侧开口部63e的上侧。下侧开口部71d例如位于外侧开口部63e的正上方。
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出且被吹至缓冲部67的油O的一部分从第一流路部71a流入第一引导流路71。流入第一引导流路71的油O从第一流路部71a流动至第二流路部71b,并且从下侧开口部71d流出。从第一引导流路71流出的油O向下侧滴落,从外侧开口部63e流入贯穿孔63d。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流路71将油O向外侧开口部63e引导。流入贯穿孔63d的油O在贯穿孔63d中流动至下侧而被供给至第一轴承26。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流路71通过将油O从缓冲部67引导至位于外侧开口部63e的上侧的部分,从而将油O向第一轴承26引导。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一引导流路将油向第一轴承引导”是指,只要从第一引导流路流出的油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供给至第一轴承即可,第一引导流路可不直接延伸至第一轴承。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一引导流路将油向第一轴承引导”,例如包括下述情况:第一引导流路中的、第一引导流路内的油流出的部分位于比第一引导流路中的、油流入第一引导流路内的部分靠近第一轴承或设置于支承第一轴承的支承部的贯穿孔的外侧开口部的位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一引导流路将油向第一轴承引导”可以是指,第一引导流路中的、第一引导流路内的油流出的部分位于比第一引导流路中的、油流入第一引导流路内的部分远离第一轴承或设置于支承第一轴承的支承部的贯穿孔的外侧开口部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流路71中的、油O流入第一引导陆路71内的部分是第一流路部71a中的与缓冲部67相连的部分。第一引导流路71中的、第一引导流路71内的油O流出的部分是第二流路部71b的下侧开口部71d。下侧开口部71d位于比第一流路部71a中的与缓冲部67相连的部分靠近第一轴承26的位置处。下侧开口部71d位于比第一流路部71a中的与缓冲部67相连的部分靠近外侧开口部63e的位置处。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二流路部从第一流路部向第一轴承延伸”是指,只要第二流路部中的、第二流路部内的油流出的部分位于比第二流路部中的、油流入第二流路部内的部分靠近第一轴承或设置于支承第一轴承的支承部的贯穿孔的外侧开口部的位置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71b中的、油O流入第二流路部71b内的部分是上侧开口部71e。第二流路部71b中的、第二流路部71b内的油O流出的部分是下侧开口部71d。下侧开口部71d位于比上侧开口部71e靠近第一轴承26的位置。下侧开口部71d位于比上侧开口部71e靠近外侧开口部63e的位置。
如图4所示,第二引导流路72将油O向与第一引导流路71所引导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流路72将油O向定子30引导。第二引导流路72例如将油O向线圈边端33a引导。第二引导流路72从缓冲部67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流路72具有第三流路部72a和第四流路部72b。
第三流路部72a设置于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换言之,第三流路部72a设置于引导壁部65中的具有缓冲部67的壁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流路部72a由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以及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周面构成。第三流路部72a例如从缓冲部67向右侧延伸。第三流路部72a例如在右侧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流路部72b设置于引导壁部65的右侧的端面。第四流路部72b从第三流路部72a的右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第四流路部72b例如位于线圈边端33a的上侧。第四流路部72b是供油O沿着引导壁部65的右侧的端面向下侧流动的油路。
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并吹至缓冲部67的油O的一部分从第三流路部72a流入第二引导流路72。流入第二引导流路72的油O从第三流路部72a流动至第四流路部72b,并从第二引导流路72流出。从第二引导流路72流出的油O向下侧滴落,从而从上侧被供给至线圈边端33a。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流路72通过将油O从缓冲部67引导至位于线圈边端33a的上侧的部分,从而将油O向定子30引导。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二引导流路将油向与第一引导流路所引导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引导”是指,只要第二引导流路中的、油从第二引导流路内流出的部分位于与第一引导流路中的、油从第一引导流路内流出的部分不同的位置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流路72中的、油O从第二引导流路72内流出的部分是第四流路部72b的下侧的端部。第四流路部72b的下侧的端部位于与下侧开口部71d不同的位置。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二引导流路将油向定子引导”是指,只要从第二引导流路流出的油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供给至定子即可,第二引导流路也可不直接延伸至定子。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二引导流路将油向定子引导”,例如包括下述情况:第二引导流路中的、第二引导流路内的油流出的部分位于比第二引导流路中的、油流入第二引导流路内的部分靠近定子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导流路72中的、油O流入第二引导流路72内的部分是第三流路部72a中的与缓冲部67相连的部分。第四流路部72b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三流路部72a中的与缓冲部67相连的部分靠近定子30的位置。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出来的油O通过引导壁部65分岔,从而分别被供给至第一轴承26和线圈边端33a。
如图6所示,第二喷射口16b例如位于比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右侧部分的多个第三喷射口13靠右侧的位置。第二喷射口16b例如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右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喷射口16b位于比第一喷射口16a靠右侧处。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喷射口16a在油流路17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比第二喷射口16b靠上游侧处。第二喷射口16b位于比第二轴承27靠上侧处。从第二喷射口16b喷射出来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被供给至第二轴承27。
从第二喷射口16b喷射出来的油O被向设置于第二保持件61b的未图示的支承部的贯穿孔喷射。由此,经由未图示的贯穿孔从第二喷射口16b喷射出来的油O被供给至支承在设置于第二保持件61b的支承部的内侧的第二轴承27。与第一喷射口16a不同的是,第二喷射口16b未被缓冲部67覆盖。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保持件63不同的是,第二保持件61b不具有缓冲部67。换言之,在第一保持件63和第二保持件61b中,缓冲部67仅设置于第一保持件63。
另外,在本发明书中,所谓“在第一保持件和第二保持件中,缓冲部仅设置于第一保持件”是指,只要在第一保持件设置缓冲部且在第二保持件不设置缓冲部即可,可以在第一保持件以及第二保持件以外的部分设置缓冲部。
如图2所示,第二油喷射部12位于定子芯体32的前侧。第二油喷射部12整体例如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与轴21重合。第二油喷射部12例如位于比马达轴J1靠上侧处。第二油喷射部12的径向位置例如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是相同的。第二油喷射部12位于比第一油喷射部11靠下侧处。第二油喷射部12例如位于前侧固定部32g的上侧。第一油喷射部11和第二油喷射部12配置成在周向上夹着上侧固定部32f。
如图6所示,第二油喷射部12例如是在轴向上延伸且在左侧开口的圆筒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二油喷射部12例如固定于外壳6。第二油喷射部12的右侧的端部是封闭的。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二油喷射部12的左侧的端部通过设置于第一保持件63的孔部与第四流路94相连。
第二油喷射部12具有供油O流动的油流路18。油流路18的内侧面是筒状的第二油喷射部12的内侧面。油流路18在轴向上延伸,并且在左侧开口。油流路18的左侧的开口与第四流路94相连。油O从第四流路94流入油流路18。在本实施方式的油流路18内,油O从左侧向右侧流动。油流路18的流路截面形状例如是圆形形状。油流路18的右侧的端部是封闭的。
第二油喷射部12具有多个第四喷射口15。流入第二油喷射部12内的油O从第四喷射口15向定子30喷射。第四喷射口15设置于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周面。多个第四喷射口15沿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设置于第二油喷射部12的第四喷射口15的个数比设置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第四喷射口14的个数多。第四喷射口15例如设置有六个。第四喷射口15是将第二油喷射部12的壁部从内周面贯穿至外周面的孔的开口部中的、在第二油喷射部12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第四喷射口15例如是圆形形状的。
如图2所示,第二喷射口15朝向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喷射口15朝向上侧斜后方。第四喷射口15位于定子芯体32的前侧。从第四喷射口15喷射出来的油O向上侧斜后方喷射,被供给至定子芯体主体32a的外周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喷射口朝向上侧”是指,只要喷射口的朝向包括向上方向分量即可,喷射口可以朝向正上方,喷射口也可朝向相对于正上方倾斜的方向。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喷射口15朝向相对于正上方朝后方斜向倾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喷射口15朝向上侧”例如可以是指第四喷射口15朝向正上方,也可以是指第四喷射口15朝向相对于正上方朝前方斜向倾斜的方向。
图1所示的油泵96是对作为制冷剂的油O进行输送的电动泵。油泵96将油O经由第一流路92a从油积存部P吸起,并且将油O经由第二流路92b、冷却器97、第三流路92c、第四流路94以及油供给部10供给至马达2。由此,能够将油O从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供给至定子30,能够对定子30进行冷却。此外,能够将油O作为润滑油从第一油喷射部11供给至第一轴承26以及第二轴承27。
从第一油喷射部11以及第二油喷射部12供给至定子30的油O向下侧滴下,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此外,有时,被供给至第一轴承26以及第二轴承27的油O也会向下侧滴下而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第一保持件63的分隔壁开口63b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的油积存部P。如上文所述,第二油路92将油O供给至定子30、第一轴承26以及第二轴承27。
图1所示的冷却器97对通过第二油路92的油O进行冷却。在冷却器97处连接有第二流路92b和第三流路92c。第二流路92b和第三流路92c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相连。在冷却器97处连接有冷却水用配管98,该冷却水用配管98供被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通过冷却器97内部的油O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8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对第一轴承26进行保持的第一保持件63具有缓冲部67和第一引导流路71,其中,缓冲部67与第一喷射口16a隔着间隙相向,并且覆盖第一喷射口16a,第一引导流路71从缓冲部67延伸,并且将油O向第一轴承26引导。因此,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出来的油O被吹至缓冲部67。由此,利用缓冲部67,能够降低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出来的油O的势头。此外,能够通过第一引导流路71将被吹至缓冲部67而势头降低后的油O向第一轴承26引导。因此,能够对向第一轴承26供给的油O在对第一轴承26进行支承的支承部63c等处飞溅这一情况进行抑制,能够将油O较好地供给至第一轴承26。因此,能够抑制向第一轴承26供给的油O的量减少。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利用缓冲部67降低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出来的油O的势头,因此,与油O从第一喷射口16a被直接吹至外侧开口部63e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向外侧开口部63e供给的油O的势头。由此,能够抑制油O在贯穿孔63d的内侧面处飞溅这一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油O飞溅至贯穿孔63d的外部这一情况。因此,能够将从第一引导流路71流出的油O较好地供给至贯穿孔63d内。因此,能够通过贯穿孔63d将油O较好地供给至第一轴承26。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引导流路71具有第一流路部71a和第二流路部71b,其中,第一流路部71a设置于引导壁部65中的具有缓冲部67的壁面,第二流路部71b设置于引导壁部65,并且从第一流路部71a向第一轴承26延伸。因此,能够使被吹至缓冲部67后的油O容易经由与缓冲部67位于相同壁面上的第一流路部71a流动至第一引导流路71。此外,能够利用第二流路部71b将在第一流路部71a中流动的油O的流动方向设为朝向第一轴承26的方向。由此,能够易于将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至缓冲部67后的油O经由第一引导流路71引导至第一轴承26。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向第一轴承26供给的油O的量减少这一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流路部71b位于比第一轴承26靠上侧处,并且在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因此,例如,与第二流路部71b沿着铅垂方向笔直地延伸的情况相比,容易使在第二流路部71b内流动的油O的速度遵循重力而变小。由此,容易使从第一引导流路71流出后的油O的速度变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第一引导流路71流出后的油O在贯穿孔63d的内侧面等处飞溅这一情况。因此,能够将从第一引导流路71流出后的油O较好地供给至第一轴承26。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向第一轴承26供给的油O的量减少。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壁部65是将第一油喷射部11围住的环状。因此,易于使油O沿着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流动。由此,例如,在搭载有驱动装置1的车辆行驶于斜面等情况下,即使驱动装置1倾斜而使第二流路部71b的位置位于更上侧,也容易将油O经由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引导至第二流路部71b。此外,能够在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整周上贮存油O。因此,容易将未从第二流路部71b彻底排出的油O贮存在引导壁部65的内周面65a与第一油喷射部1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对未从第二流路部71b彻底排出的油O流动至意想不到的部位这一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引导流路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缓冲部67靠上侧处。因此,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至缓冲部67后的油O在流动于第一引导流路71期间的至少一部分,克服重力向上侧流动。因此,容易使第一引导流路71内的油O的速度变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第一引导流路71流出后的油O在贯穿孔63d的内侧面等处飞溅这一情况。因此,能够将从第一引导流路71流出后的油O较好地供给至第一轴承26。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向第一轴承26供给的油O的量减少。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保持件63具有从缓冲部67延伸的第二引导流路72。第二引导流路72将油O向与第一引导流路71引导油O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引导。因此,能够使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至缓冲部67后的油O的一部分沿着第二引导流路72流动。由此,能够对在第一引导流路71内流动的油O的流量变得过大这一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对在第一引导流路71内流动的油O的速度变得过快这一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第一引导流路71流出后的油O在贯穿孔63d的内侧面等处飞溅这一情况。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向第一轴承26供给的油O的量减少。此外,也能够通过第二引导流路72将油O供给至与第一轴承26不同的部分。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引导流路72将油O向定子30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向第一轴承26供给的油O的量减少这一情况,并且,能够更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通过第二引导流路72以及第三喷射口13将油O供给至线圈边端33a,因此,能够较好地冷却线圈边端33a。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壁部65在第一油喷射部11的中心轴J4的轴向上开口。因此,能够使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至缓冲部67后的油O的一部分流动至引导壁部65的轴向的开口。由此,能够在不额外设置孔等的情况下,容易地设置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第二引导流路72。此外,例如,在未设置第二引导流路72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从缓冲部67流动至引导壁部65的轴向的开口的流路用作第一引导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在该情况下,由于不需要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为了设置第二流路部71b而设置孔65b等,因此,能够简化外壳6的结构。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喷射口16a在油流路17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比第二喷射口16b靠上游侧处。因此,容易使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的油O的势头大于从第二喷射口16b喷射的油O的势头。由此,与从第二喷射口16b喷射的油O相比,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的油O更容易在支承部63c等处飞溅。与之相对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利用缓冲部67降低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的油O的势头,因此,能够对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出来的油O在支承部63c等处飞溅这一情况进行抑制。如此一来,在将缓冲部67设置于位于比第二喷射口16b靠上游侧的第一喷射口16a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缓冲部67降低油O的势头这一效果更有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保持件63和第二保持件61b中,缓冲部67仅设置于第一保持件63。因此,与在第一保持件63和第二保持件61b这两者设置缓冲部67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外壳6的结构。此外,油O从位于比第一喷射口16a靠下游侧的第二喷射口16b被供给至保持于第二保持件61b的第二轴承27。从第二喷射口16b喷射的油O的势头容易变得比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的油O的势头小。因此,与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的油O相比,从第二喷射口16b喷射的油O更不容易在第二保持件61b的支承部等处飞溅。由此,即使在第二保持件61b未设置缓冲部67,向第二轴承27供给的油O的量也不容易减少。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保持件63具有引导肋63f,该引导肋63f从支承部63c的外周面中的外侧开口部63e的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因此,例如,即使在从第一引导流路71向外侧开口部63e流出的油O的方向发生了偏差的情况下,通过引导肋63f,也容易将油O向外侧开口部63e引导。由此,能够使油O容易从第一引导流路71流动至外侧开口部63e,能够将油O经由贯穿孔63d容易地供给至第一轴承26。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向第一轴承26供给的油O的量减少这一情况。
此外,例如,有时在由于搭载有驱动装置1的车辆行驶于上坡等而使驱动装置1倾斜的情况下,第一引导流路71的下侧开口部71d会变为位于引导肋63f的正上方的状态。在该情况下,从下侧开口部71d流出的油O从上侧滴落至引导肋63f。因此,能够沿着引导肋63f将从下侧开口部71d流出的油O送至外侧开口部63e。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向第一轴承26供给的油O的量减少这一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7所示,本变形例的第一油喷射部111的第一喷射口116a向前侧斜上方开口。本变形例的缓冲部167位于第一喷射口116a的前侧。本变形例的第一引导流路171的第一流路部171a沿着绕中心轴J4的周向从缓冲部167向下侧延伸。第一流路部171a随着朝向下侧而位于后侧。第一流路部171a的下侧的端部与上侧开口部71e相连。在本变形例中,第一引导流路171整体位于比缓冲部167靠下侧处。因此,能够利用重力使从第一喷射口116a喷射至缓冲部167的油O容易地在第一引导流路171内流动。本变形例的其他结构能够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壁部265位于第一油喷射部11的下侧。引导壁部265在绕中心轴J4的周向上延伸。引导壁部265例如是沿轴向观察时向下侧呈凸状的圆弧状。引导壁部265的上侧的面例如是沿着绕中心轴J4的周向的弯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267设置于引导壁部265的上侧的面。引导壁部265中的位于比缓冲部267靠前侧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例如小于引导壁部265中的位于比缓冲部267靠后侧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说,引导壁部265的前侧的端部位于比引导壁部265的后侧的端部靠近缓冲部267的位置。引导壁部265的前侧的端部例如位于比引导壁部265的后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流路271具有第一流路部271a和第二流路部271b。第一流路部271a设置于引导壁部265的上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壁部265的上侧的面是引导壁部265中的具有缓冲部267的壁面。第一流路部271a沿着引导壁部265的上侧的面从缓冲部267向前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271b由引导壁部265的前侧的端面构成。第二流路部271b从第一流路部271a的前侧的端部向下侧斜前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能够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引导壁部265是将第一油喷射部11围住的环状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引导壁部265的形状。因此,易于制作引导壁部265。此外,由于能够利用引导壁部265的前侧的端面来制作第二流路部271b,因此,能够在不需要在引导壁部265开孔等情况下,容易地制作第一引导流路271。此外,通过将引导壁部265的前侧的端部设置于比引导壁部265的后侧的端部靠下侧处,能够使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至缓冲部267的油O容易向前侧流动。因此,能够使从第一喷射口16a喷射至缓冲部267的油O容易沿着第一引导流路271流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采用其他结构。对于第一引导流路而言,只要从缓冲部延伸且能够将油向第一轴承引导,则可以是任意形状。在第一引导流路的流路面例如可设有凹凸形状。根据该结构,通过凹凸形状,容易使在第一引导流路流动的油的速度变小。因此,更容易抑制从第一引导流路向第一轴承供给的油飞溅这一情况。第一引导流路整体可位于比缓冲部靠铅垂方向上侧处。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部271b可通过在引导壁部265设置孔的方式制作。第一引导流路可仅由向一方向延伸的一条流路部构成。缓冲部可设置于第一保持件和第二保持件这两者。在该情况下,设置于第二保持件的缓冲部与第二喷射口隔着间隙相向,并将第二喷射口覆盖。缓冲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缓冲部可以是曲面,也可以是平坦面,还可以是凹凸面。
对于第二引导流路而言,只要将油向与第一引导流路引导油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引导,则可以是任意形状。第二引导流路可将油向定子以外的部分引导。第二引导流路可将油向第一轴承引导。也可不设置第二引导流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油喷射部11设为具有通过缓冲部67覆盖的第一喷射口16a的油喷射部,但不限于此。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油喷射部12也可以是具有通过缓冲部覆盖的第一喷射口的油喷射部。具有通过缓冲部覆盖的第一喷射口的油喷射部可设置多个。油喷射部可以不是管构件。在该情况下,油喷射部可通过在外壳设置孔的方式制作。对于油喷射部而言,只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喷射口,则也可不具有其他喷射口。
对于引导肋而言,只要从支承第一轴承的支承部的外周面中的外侧开口部的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则可以是任意形状,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引导肋可设置多个。也可不设置引导肋。
对于驱动装置而言,只要是能够以马达为动力源使作为对象的物体动起来的装置,则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可不包括传递机构。马达的扭矩可从马达的轴直接输出至对象。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相当于马达自身。马达轴延伸的方向没有特别限定。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驱动装置不包括逆变器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驱动装置也可以包括逆变器单元。换言之,也可以是驱动装置与逆变器单元一体的结构。
驱动装置的用途并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也可以不搭载于车辆。以上,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结构以及方法能够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组合。
Claims (12)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定子和第一轴承,所述转子能够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一轴承将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保持件对所述第一轴承进行保持;以及
油喷射部,所述油喷射部具有喷射油的第一喷射口,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芯体;以及
线圈边端,所述线圈边端从所述定子芯体沿所述马达轴的轴向突出,
所述第一保持件具有:
缓冲部,所述缓冲部与所述第一喷射口隔着间隙相向,并且将所述第一喷射口覆盖;以及
第一引导流路,所述第一引导流路从所述缓冲部延伸,将油向所述第一轴承引导,
所述油喷射部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
所述缓冲部位于比所述线圈边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件具有引导壁部,所述引导壁部具有所述缓冲部,
所述第一引导流路具有:
第一流路部,所述第一流路部设置于所述引导壁部之中的具有所述缓冲部的壁面;以及
第二流路部,所述第二流路部设置于所述引导壁部,并且从所述第一流路部向所述第一轴承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轴承靠近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并且在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喷射部是管构件,
所述引导壁部是将所述油喷射部围住的环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壁部在所述油喷射部的中心轴的轴向上开口。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缓冲部靠近铅垂方向上侧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整个所述第一引导流路位于比所述缓冲部靠近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件具有从所述缓冲部延伸的第二引导流路,
所述第二引导流路将油向与所述第一引导流路引导油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引导。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相向,
所述第二引导流路将油向所述定子引导。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具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将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第一轴承将所述转子的轴向一侧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第二轴承将所述转子的轴向另一侧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油喷射部具有:
供油流动的油流路;以及
喷射油的第二喷射口,
所述第一喷射口以及所述第二喷射口与所述油流路相连,
从所述第一喷射口喷射出来的油的至少一部分被供给至所述第一轴承,
从所述第二喷射口喷射出来的油的至少一部分被供给至所述第二轴承,
所述第一喷射口在所述油流路内的油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喷射口靠近上游侧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对所述第二轴承进行保持的第二保持件,
在所述第一保持件和所述第二保持件中,所述缓冲部仅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持件。
12.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件具有:
环状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将所述第一轴承支承在内侧;以及
引导肋,所述引导肋从所述支承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支承部具有使所述支承部的外部与内部相连的贯穿孔,
所述贯穿孔具有在所述支承部的外周面开口的外侧开口部,
所述第一引导流路将油向所述外侧开口部引导,
所述引导肋从所述支承部的外周面之中的所述外侧开口部的周缘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64566 | 2020-03-31 | ||
JP2020064566A JP7459622B2 (ja) | 2020-03-31 | 2020-03-31 | 駆動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72125A CN113472125A (zh) | 2021-10-01 |
CN113472125B true CN113472125B (zh) | 2024-06-25 |
Family
ID=77868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24604.1A Active CN113472125B (zh) | 2020-03-31 | 2021-03-26 | 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59622B2 (zh) |
CN (1) | CN11347212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37925B (zh) * | 2021-10-18 | 2024-11-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外转子电机的防水结构和电机 |
WO2025047566A1 (ja) * | 2023-08-30 | 2025-03-06 | イーグル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CN117040203B (zh) * | 2023-09-27 | 2023-12-08 | 福建中为电机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高效散热电动机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88468U (zh) * | 1984-11-16 | 1986-06-09 | ||
JPH07279975A (ja) * | 1994-04-08 | 1995-10-27 | Hitachi Koki Co Ltd | 軸受潤滑および冷却装置 |
CN109155572A (zh) * | 2016-05-23 | 2019-01-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9268A (ja) * | 1996-06-21 | 1998-01-13 | Nissan Motor Co Ltd | 高速回転軸の軸受構造 |
JP4983402B2 (ja) * | 2007-05-28 | 2012-07-25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転がり軸受装置 |
JP2009273285A (ja) | 2008-05-09 | 2009-11-19 | Toyota Motor Corp | モータ |
EP2327897B1 (en) * | 2008-09-24 | 2018-07-04 | JTEKT Corporation | Rolling bearing |
JP5504794B2 (ja) | 2009-09-29 | 2014-05-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
JP5136688B2 (ja) * | 2010-02-19 | 2013-02-0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
JP5349376B2 (ja) | 2010-03-15 | 2013-11-2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
JP5505275B2 (ja) * | 2010-11-22 | 2014-05-28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冷却装置 |
JP5957879B2 (ja) | 2011-12-27 | 2016-07-27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
JP5908741B2 (ja) | 2012-02-07 | 2016-04-26 | 東芝産業機器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2014030284A (ja) | 2012-07-31 | 2014-02-13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JP6098136B2 (ja) | 2012-11-26 | 2017-03-22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2019050707A (ja) | 2017-09-12 | 2019-03-28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油冷及びベアリング潤滑構造 |
-
2020
- 2020-03-31 JP JP2020064566A patent/JP7459622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26 CN CN202110324604.1A patent/CN1134721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88468U (zh) * | 1984-11-16 | 1986-06-09 | ||
JPH07279975A (ja) * | 1994-04-08 | 1995-10-27 | Hitachi Koki Co Ltd | 軸受潤滑および冷却装置 |
CN109155572A (zh) * | 2016-05-23 | 2019-01-0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164297A (ja) | 2021-10-11 |
CN113472125A (zh) | 2021-10-01 |
JP7459622B2 (ja) | 2024-04-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85394B (zh) | 马达单元 | |
CN113472125B (zh) | 驱动装置 | |
US11578798B2 (en) | Drive device | |
CN111295535B (zh) | 马达单元 | |
CN113424418A (zh) | 马达单元 | |
CN112564385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2152343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285564B (zh) | 驱动装置 | |
JP7400291B2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US20230069613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JP7331501B2 (ja) | 駆動装置 | |
CN113285562A (zh) | 驱动装置 | |
JP2023031031A (ja) | 駆動装置 | |
CN113328553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6073588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472129B (zh) | 驱动装置 | |
JP2024145695A (ja) | 駆動装置 | |
CN113206578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2152341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5706465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258723B (zh) | 驱动装置 | |
WO2024142459A1 (ja) | 駆動装置 | |
CN113472128B (zh) | 驱动装置 | |
CN213341914U (zh) | 马达单元 | |
JP7310491B2 (ja) | 駆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