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2343B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52343B CN112152343B CN202010594882.4A CN202010594882A CN112152343B CN 112152343 B CN112152343 B CN 112152343B CN 202010594882 A CN202010594882 A CN 202010594882A CN 112152343 B CN112152343 B CN 1121523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or core
- refrigerant injection
- oil
- refrigerant
- circumferent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0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0—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197—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in which the rotor or stator space is fluid-tight, e.g. to provide for different cooling media for rotor and sta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1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8—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in slots
- H02K3/487—Slot-clos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驱动装置,其具有:马达,其具有转子和定子铁芯;壳体,其在内部收纳马达;以及第1制冷剂喷射部,其具有向定子铁芯喷射制冷剂的喷射口。定子铁芯具有:圆筒状的定子铁芯主体,其外周面包围转子;以及固定部,其从定子铁芯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在壳体上。固定部包含从定子铁芯主体向铅垂方向上侧突出的上侧固定部。喷射口包含比上侧固定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靠铅垂方向下侧的第1喷射口。上侧固定部位于第1喷射口的周向一侧。第1喷射口开口的方向是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或者是比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并且是朝向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中的比与上侧固定部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边界靠周向另一侧的部分的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向定子铁芯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喷射部的旋转电机。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9-9967号公报中记载了具有作为制冷剂喷射部的管的旋转电机。
在上述那样的旋转电机中,要求利用从制冷剂喷射部喷射的制冷剂更有效地对定子铁芯进行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提高定子铁芯的冷却效率的构造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驱动装置,其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铁芯;壳体,其在内部收纳马达;以及第1制冷剂喷射部,其具有向定子铁芯喷射制冷剂的喷射口。定子铁芯具有:圆筒状的定子铁芯主体,其外周面包围转子;以及固定部,其从定子铁芯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在壳体上。固定部包含从定子铁芯主体向铅垂方向上侧突出的上侧固定部。喷射口包含第1喷射口,该第1喷射口位于比上侧固定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上侧固定部位于第1喷射口的周向一侧。第1喷射口开口的方向是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或者是比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并且是朝向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中的比与上侧固定部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边界靠周向另一侧的部分的方向。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驱动装置,其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铁芯;壳体,其在内部收纳马达;以及第1制冷剂喷射部,其具有向定子铁芯喷射制冷剂的喷射口。定子铁芯具有:圆筒状的定子铁芯主体,其外周面包围转子;以及固定部,其从定子铁芯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在壳体上。固定部包含从定子铁芯主体向铅垂方向上侧突出的上侧固定部。喷射口包含第1喷射口,该第1喷射口位于比上侧固定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上侧固定部位于第1喷射口的周向一侧。第1喷射口开口的方向是相对于朝向马达轴线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并且是朝向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中的比与上侧固定部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边界靠周向另一侧的部分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高定子铁芯的冷却效率。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第1制冷剂喷射部以及第2制冷剂喷射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一部分和第1制冷剂喷射部的剖视图,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1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制冷剂喷射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一部分和第1制冷剂喷射部的剖视图,是示出从第1喷射口喷射的油的流动的一例的图。
图9是从上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一部分和第1制冷剂喷射部的图,是示出从第1喷射口喷射的油的流动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一部分和第1制冷剂喷射部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一部分、第1制冷剂喷射部以及第3制冷剂喷射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即,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只要至少满足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即可。
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为+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1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更详细而言,马达轴线J1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将周向中的在从车辆的左侧(+Y侧)观察时逆时针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一侧”,将周向中的在从车辆的左侧观察时顺时针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另一侧”。周向一侧是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θ所行进的一侧,周向另一侧是箭头θ所前进的一侧的相反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第1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将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2、包含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传递装置3、壳体6、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制冷剂喷射部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不包含逆变器单元。换言之,驱动装置1与逆变器单元为分体构造。
壳体6在内部收纳马达2和传递装置3。壳体6具有马达收纳部61、齿轮收纳部62以及分隔壁61c。马达收纳部61是在内部收纳后述的转子20和定子30的部分。马达收纳部61从径向外侧包围后述的定子铁芯32。齿轮收纳部62是在内部收纳传递装置3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左侧。马达收纳部61的底部61a位于比齿轮收纳部62的底部62a靠上侧的位置。分隔壁61c在轴向上划分出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在分隔壁61c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8。分隔壁开口68使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相连。分隔壁61c位于定子30的左侧。
壳体6在内部收纳作为制冷剂的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收纳油O。在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置有供油O积存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O利用后述的油路90而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移动,返回到油积存部P。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在某部分的内部收纳有油”,只要在马达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可以是,在马达停止时,油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收纳有油O”,只要在马达2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O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即可,可以是,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全部通过分隔壁开口68而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另外,通过后述的油路90而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残留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
油O在后述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另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作为油O,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以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6具有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支承部65。支承部65与后述的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接触。支承部65包含第1支承部63和第2支承部64。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设置多个第1支承部63和第2支承部64。例如各设置2个第1支承部63和第2支承部64。2个第1支承部63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2个第2支承部64沿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63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且比马达轴线J1靠后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支承部64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且比马达轴线J1靠前侧的位置。
如图3所示,第1支承部63和第2支承部64沿轴向延伸。第1支承部63的径向内侧面和第2支承部64的径向内侧面是曲面。如图2所示,第1支承部63的径向内侧面和第2支承部64的径向内侧面在从轴向观察时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弧状。第1支承部63的径向内侧面和第2支承部64的径向内侧面与后述的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接触。
如图3所示,第1支承部63具有沿周向贯穿第1支承部63的第1贯通槽63a。第1贯通槽63a向径向外侧凹陷。例如在每个第1支承部63沿轴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第1贯通槽63a。例如在每个第1支承部63各设置2个第1贯通槽63a。设置于一方的第1支承部63的2个第1贯通槽63a的各轴向位置例如与设置于另一方的第1支承部63的2个第1贯通槽63a的各轴向位置相同。
第2支承部64具有沿周向贯穿第2支承部64的第2贯通槽64a。第2贯通槽64a向径向外侧凹陷。例如在每个第2支承部64沿轴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第2贯通槽64a。例如,在每个第2支承部64各设置2个第2贯通槽64a。设置于一方的第2支承部64的2个第2贯通槽64a的各轴向位置例如与设置于另一方的第2支承部64的2个第2贯通槽64a的各轴向位置相同。
各第1支承部63的一方的第1贯通槽63a的轴向位置与各第2支承部64的一方的第2贯通槽64a的轴向位置例如彼此相同。各第1支承部63的另一方的第1贯通槽63a的轴向位置与各第2支承部64的另一方的第2贯通槽64a的轴向位置例如彼此相同。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某个参数彼此相同”,除了某个参数彼此严格地相同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某个参数彼此大致相同的情况。“某个参数彼此大致相同”例如包含在公差范围内某个参数彼此稍微偏差的情况。
如图2所示,壳体6具有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的突出部66。突出部66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突出部66朝向后述的定子铁芯32突出。突出部66位于后述的上侧固定部32f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周向之间。更详细而言,突出部66的径向内端部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上端部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上端部的周向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以及轴承26、27。转子20能够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在转子铁芯上的转子磁铁。转子20的扭矩被传递至传递装置3。
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在轴21上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使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相连。
轴21跨越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61和齿轮收纳部62而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向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突出。在轴21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传递装置3的后述的第1齿轮41。轴21被轴承26、27支承为能够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对置。更详细而言,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3。即,马达2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铁芯32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铁芯32包围转子20。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
如图2和图4所示,定子铁芯32具有定子铁芯主体32a和固定部32b。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呈包围转子20的圆筒状。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例如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如图2所示,定子铁芯主体32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铁芯背部32d和从铁芯背部32d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32e。铁芯背部32d的外周面是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多个齿32e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部32b是固定在壳体6上的部分。如图4所示,固定部32b沿轴向延伸。固定部32b例如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左侧(+Y侧)的端部延伸至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右侧(-Y侧)的端部。固定部32b沿周向隔开间隔而设置多个。例如设置4个固定部32b。
固定部32b包含上侧固定部32f、下侧固定部32g、前侧固定部32h以及后侧固定部32i。上侧固定部32f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下侧固定部32g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下侧突出。前侧固定部32h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前侧突出。后侧固定部32i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后侧突出。上侧固定部32f、下侧固定部32g、前侧固定部32h以及后侧固定部32i例如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某个对象从其他对象向某一侧突出”,只要某个对象随着远离其他对象而向位于某一侧的方向突出即可。例如,“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只要固定部32b随着向径向外侧远离定子铁芯主体32a而向位于上侧的方向突出即可。即,“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例如包含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铅垂方向正上方突出的情况和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相对于铅垂方向正上方在小于90°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突出的情况。
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固定部32b从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的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情况下,如果固定部32b随着向径向外侧远离定子铁芯主体32a而向位于上侧的方向突出,则固定部32b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包含固定部32b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的情况。
上侧固定部32f例如向上侧斜前方突出。上侧固定部32f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上侧固定部32f远离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而配置。如图5所示,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的尺寸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小。上侧固定部32f的径向外端部的外形在从轴向观察时是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上侧固定部32f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θ侧)的面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而位于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是曲面。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在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θ侧)的端部的边界BP处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平滑地相连。
上侧固定部32f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的顶点VP靠周向一侧(+θ侧)的位置。顶点VP是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最上侧的部分。在从轴向观察时,顶点VP是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与通过马达轴线J1并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假想线IL1相交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一侧(+θ侧)的端部位于比顶点VP靠周向一侧的位置。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θ侧)的端部位于比顶点VP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点VP的位置设置有上侧固定部32f。更详细而言,在顶点VP的位置设置有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部分。
因此,无法从外部视觉确认顶点VP。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顶点VP位于设置有上侧固定部32f的部分中的假想地表示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的假想曲线IL4上。假想曲线IL4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弧状,使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两侧的部分彼此平滑地相连。这样,在因固定部32b等导致无法视觉确认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的顶点的情况下,将根据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能够视觉确认的部分设想的假想的延长线上的位于最上侧的部分设为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的顶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θ侧)的端部的边界BP位于比顶点VP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上侧固定部32f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L2至少在一部分中比边界BP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L1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固定部32f的任意部分处,距离L2比距离L1小。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L1是边界BP与突出部66的径向内侧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
如图2所示,下侧固定部32g例如向下侧斜后方突出。前侧固定部32h例如向前侧斜下方突出。后侧固定部32i例如向后侧斜上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固定部32g、前侧固定部32h以及后侧固定部32i远离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而配置。下侧固定部32g的形状、前侧固定部32h的形状以及后侧固定部32i的形状例如与上侧固定部32f的形状相同。
固定部32b具有沿轴向贯穿固定部32b的贯通孔32c。贯通孔32c供沿轴向延伸的螺栓34通过。螺栓34从右侧(-Y侧)通过贯通孔32c,拧入图6所示的内螺纹孔35。内螺纹孔35设置于分隔壁61c。螺栓34拧入内螺纹孔35,由此将固定部32b固定在分隔壁61c上。这样,定子30被螺栓34固定在壳体6上。
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33具有沿着周向安装在定子铁芯32上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件分别安装在定子铁芯32的各齿32e上。多个线圈31沿周向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线圈31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虽然省略图示,但线圈组件33可以具有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使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铁芯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33a、33b。线圈端33a是从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是从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a包含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包含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33b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虽然省略图示,但线圈端33a、33b可以包含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包含使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如图1所示,轴承26、27将转子20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26、27例如是球轴承。轴承26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右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6对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右侧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6被马达收纳部61中的覆盖转子20和定子30的右侧的壁部61b保持。
轴承27是将转子20中的位于比定子铁芯32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7对轴21中的位于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左侧的位置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7被分隔壁61c保持。
传递装置3被收纳于壳体6的齿轮收纳部62。传递装置3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传递装置3与轴2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传递装置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使马达2的转速减速,对应于减速比增大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减速装置4具有第1齿轮41、第2齿轮42、第3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
第1齿轮41固定于轴21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第1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轴45沿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中间轴线J2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2齿轮42与第3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连接。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与第1齿轮41啮合。第3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的齿圈51啮合。
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依次经由轴21、第1齿轮41、第2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3齿轮43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而进行各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类型的减速器。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车辆的车轮传递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一边吸收左右的车轮的速度差,一边且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的扭矩。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3经由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向车辆的车轴55传递马达2的扭矩。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箱、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差动轴线J3为中心进行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齿圈51。
在马达2中设置有供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的油路90。油路90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向马达2提供,并再次引导至油积存部P的油O的路径。油路90跨越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而设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因此,“油路”是如下的概念:不仅包含产生稳定地朝向一个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含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供油滴落的路径。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含贮存油的贮存器等。
油路90具有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分别供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第1油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1油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第1贮存器93。第1贮存器93设置于齿轮收纳部62内。
扬起路径91a是利用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将油O从油积存部P扬起,并利用第1贮存器93接受油O的路径。第1贮存器93向上侧开口。第1贮存器93接受被齿圈51扬起的油O。另外,在刚驱动马达2之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S较高的情况下等,第1贮存器93不仅接受被齿圈51扬起的油O,还接受被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扬起的油O。
轴供给路径91b将油O从第1贮存器93向轴21的中空部22引导。轴内路径91c是供油O在轴21的中空部22内通过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供油O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而向定子30飞散的路径。
在轴内路径91c中,对转子20的内部的油O赋予基于转子20的旋转的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另外,随着油O的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成为负压,积存于第1贮存器93的油O被吸引到转子20的内部,从而油O充满转子20内部的路径。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夺取热。对定子30进行冷却后的油O向下侧滴落,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分隔壁61c的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移动。如上所述,第1油路91将油O提供给转子20和定子30。
在第2油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扬起而提供给定子30。在第2油路92中设置有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制冷剂喷射部10。第2油路92具有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第3流路92c以及第4流路94。
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以及第3流路92c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第1流路92a使油积存部P与油泵96相连。第2流路92b使油泵96与冷却器97相连。第3流路92c使冷却器97与第4流路94相连。第3流路92c例如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中的前侧(+X侧)的壁部。
第4流路94设置于分隔壁61c。第4流路94使制冷剂喷射部10中的后述的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相连。如图6所示,第4流路94具有流入部94a、第1分支部94c以及第2分支部94f。流入部94a是第4流路94中的供油O从第3流路92c流入的部分。流入部94a从第3流路92c向后侧(-X侧)延伸。流入部94a位于轴21的前侧(+X侧),在径向中的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流入部94a的内径在前侧的端部处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部94a的前侧的端部是流入部9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
流入部94a的前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流入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部94a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至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流入部94a位于比前侧固定部32h靠上侧的位置。
流入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是使第1分支部94c与第2分支部94f分别相连的连接部94b。流入部94a的内径在连接部94b处变大。连接部94b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流入部94a中的除连接部94b以外的部分例如是通过从壳体6的前侧(+X侧)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的。流入部94a的前侧的端部通过拧入螺栓95a而被封闭。流入部94a的连接部94b例如是通过从分隔壁61c的左侧(+Y侧)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的。虽然省略图示,但连接部94b的左侧的端部通过拧入螺栓而被封闭。
第1分支部94c是从流入部94a分支而延伸至后述的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部分。第1分支部94c从流入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即连接部94b向上侧斜后方延伸。第1分支部94c通过分隔壁61c中的比上侧固定部32f靠下侧且位于轴21的上侧的部分而延伸至分隔壁61c的上侧的端部。第1分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第1分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上侧固定部32f靠后侧的位置。
第1分支部94c具有:延伸部94d,其从连接部94b向上侧斜后方呈直线状延伸;以及连接部94e,其与延伸部94d的上侧的端部相连。连接部94e是第1分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是与后述的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相连的部分。连接部94e的内径比延伸部94d的内径大。连接部94e例如是通过从壳体6的上侧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的。连接部94e的上侧的端部通过拧入螺栓95b而被封闭。延伸部94d例如是通过从壳体6的上侧经由连接部94e的内部用钻头向下侧斜前方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的。
第2分支部94f是从流入部94a分支而延伸至后述的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分支部94f从连接部94b向前侧斜上方延伸。第2分支部94f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右侧(-Y侧)倾斜而呈直线状延伸。第2分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第2分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前侧固定部32h靠上侧的位置。第2分支部94f的前侧的端部与前侧固定部32h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第2分支部94f例如是通过从分隔壁61c的左侧(+Y侧)经由连接部94b的内部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的。
在第4流路94中,流入部94a的后侧部分、延伸部94d中的除上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以及第2分支部94f的后侧部分设置于分隔壁61c中的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流路94具有通过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
如图1所述,制冷剂喷射部10沿轴向延伸。制冷剂喷射部10的左侧的端部固定在分隔壁61c上。如图4所示,制冷剂喷射部10包含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即,驱动装置1具有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是沿马达轴线J1的轴向延伸的管。更详细而言,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为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状。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相互平行。如图2所示,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被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彼此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径向位置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径向位置例如彼此相同。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1制冷剂喷射部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沿马达轴线的轴向呈直线状延伸”除了第1制冷剂喷射部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严格地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第1制冷剂喷射部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大致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例如也可以为,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相对于轴向稍微倾斜地延伸。在该情况下,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位于定子30的上侧。这里,在本说明书中“某个对象位于其他对象的规定方向一侧”包含在驱动装置配置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下,在从规定方向一侧观察某个对象和其他对象时,某个对象与其他对象相互重叠并且某个对象位于比其他对象靠近前侧的位置的情况。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装置1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在从上侧观察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定子30时,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定子30相互重叠并且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位于比定子30靠近前侧的位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驱动装置配置于水平面的状态”包含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配置于水平的路面上的情况。
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位于比第2制冷剂喷射部12靠上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后侧(-X侧)。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θ侧)。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与上侧固定部32f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位于上侧固定部32f与第1支承部63的周向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63位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周向另一侧。
如图7所示,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具有:第1管主体部11a;小径部11b,其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以及小径部11c,其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右侧(-Y侧)的端部。
小径部11b是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左侧(+Y侧)的端部。小径部11c是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右侧(-Y侧)的端部。小径部11b、11c的外径比第1管主体部11a的外径小。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以小径部11b从右侧插入分隔壁61c的方式固定在分隔壁61c上。小径部11b向左侧开口。如图6所示,小径部11b向第1分支部94c的连接部94e开口。由此,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第4流路94相连。
如图7所示,在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右侧(-Y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部件16。安装部件16呈板面朝向轴向的长方形板状。安装部件16具有从左侧(+Y侧)的面向右侧凹陷的凹部16a。在凹部16a嵌合固定有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右侧的端部、即小径部11c。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6封闭。
安装部件16具有沿轴向贯穿安装部件16的孔部16b。如图4所示,孔部16b供螺栓18从右侧(-Y侧)通过。螺栓18贯穿孔部16b,从右侧拧入图2所示的第1支承部63。通过使螺栓18拧入第1支承部63,将安装部件16固定于第1支承部63。由此,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右侧的端部经由安装部件16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
如图7所示,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具有供给口13和第1喷射口14。供给口13和第1喷射口14设置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外侧面。供给口13和第1喷射口14例如呈圆形状。流入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内的油O从供给口13和第1喷射口14排出。供给口13和第1喷射口14是从内周面至外周面贯穿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壁部的孔的开口部中的向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1喷射口14是从内周面至外周面贯穿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壁部的孔11d的开口部中的向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设置多个供给口13。例如在第1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各设置4个供给口13。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右侧(-Y侧)的端部的4个供给口13沿周向呈锯齿状配置。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右侧的端部的4个供给口13包含向正下方开口的1个供给口13、向下侧斜前方开口的2个供给口13以及向下侧斜后方开口的1个供给口13。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的4个供给口13除了轴向的位置以外,与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右侧的部分的4个供给口13同样地配置。
如图4所示,多个供给口13中的设置于右侧(-Y侧)的4个供给口13位于线圈端33a的上侧。多个供给口13中的设置于左侧(+Y侧)的4个供给口13位于线圈端33b的上侧。因此,从供给口13排出的油O被从上侧提供给线圈端33a、33b。这样,供给口13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因此,能够对线圈端33a、33b进行冷却。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位于定子30的上侧,因此能够从线圈端33a、33b的上侧提供来自供给口13的油O。由此,能够利用重力使来自供给口13的油O从线圈端33a、33b的上侧向下侧流动。因此,容易向线圈端33a、33b整体提供油O,容易对线圈端33a、33b整体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各配置多个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供给口13。因此,能够增加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向线圈端33a、33b提供的油O的量。由此,能够适当地对作为发热体的线圈31进行冷却,能够更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位于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的多个供给口13沿周向呈锯齿状配置。因此,沿周向配置的多个供给口13的轴向位置交替错开配置。由此,相比于位于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的多个供给口13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的情况,容易向各线圈端33a、33b整体提供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位于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的供给口13包含朝向下侧斜前方的供给口13和朝向下侧斜后方的供给口13。因此,容易将从多个供给口13提供的油O向线圈端33a、33b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双方提供,容易向线圈端33a、33b整体提供油O。由此,能够更好地对线圈端33a、33b进行冷却,能够更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第1喷射口14是向定子铁芯32喷射油O的喷射口。即,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喷射口包含第1喷射口14。第1喷射口14设置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中的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时与定子铁芯32重叠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管主体部11a沿轴向隔开间隔设置2个第1喷射口14。2个第1喷射口14位于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轴向一端部的多个供给口13与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轴向另一端部的多个供给口13的轴向之间。
如图5所示,第1喷射口14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即,上侧固定部32f位于第1喷射口14的周向一侧。第1喷射口14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后侧。第1喷射口14位于比定子铁芯主体32a的顶点VP靠周向另一侧(-θ侧)的位置。第1喷射口14位于比上侧固定部32f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
第1喷射口14开口的方向D1是比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向周向一侧(+θ侧)倾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定子铁芯32喷射油O的喷射口之中,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喷射口仅包含向比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开口的第1喷射口14。
第1喷射口14开口的方向D1例如是相对于朝向马达轴线J1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朝向马达轴线J1的方向是径向内侧方向。在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中,朝向马达轴线J1的方向例如包含沿假想线IL3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假想线IL3是在沿轴向观察时通过马达轴线J1和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中心点CP而沿径向延伸的假想线。中心点CP是在沿轴向观察时位于圆筒状的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中心的点。
第1喷射口14开口的方向D1是朝向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比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θ侧)的端部的边界BP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方向。
这里,在沿轴向观察时,将通过第1喷射口14和马达轴线J1的假想线IL2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相交的点设为交点IP。交点IP是位于第1喷射口14的径向内侧的部分。假想线IL2在沿轴向观察时通过第1喷射口14的中心和马达轴线J1并沿径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喷射口14开口的方向D1是朝向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位于边界BP与交点IP的周向之间的区域Rg的方向。区域Rg是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从边界BP至位于第1喷射口14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之间的部分。区域Rg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θ侧)而位于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1喷射口14沿着方向D1投影到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的投影区域Pa整体位于区域Rg。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喷射口开口的方向”包含通过喷射口的中心并沿着与喷射口的中心垂直的法线的方向。例如,在图5中作为方向D1而示出的双点划线是通过第1喷射口14的中心并与第1喷射口14的中心垂直的法线。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喷射口14开口的方向D1是比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并且是朝向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比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边界BP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方向。通过使第1喷射口14朝向比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开口,如图8所示,能够使从第1喷射口14喷射的油O1容易沿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向周向一侧流动。因此,从第1喷射口14喷射的油O1能够容易跨越位于第1喷射口14的周向一侧的上侧固定部32f。
另一方面,第1喷射口14朝向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比边界BP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开口。因此,相比于第1喷射口14朝向上侧固定部32f开口的情况,能够使从第1喷射口14喷射的油O1不容易跨越上侧固定部32f。另外,第1喷射口14位于比上侧固定部32f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从第1喷射口14喷射的油O1不容易跨越上侧固定部32f。
如上所述,通过相对于上侧固定部32f决定第1喷射口14的位置以及第1喷射口14开口的方向D1,能够抑制从第1喷射口14喷射的油O1全部跨越上侧固定部32f,并且还能够抑制从第1喷射口14喷射的油O1全部不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由此,能够使从第1喷射口14喷射的油O1容易地分支为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a和不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b。
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a在周向一侧跨越上侧固定部32f,沿着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前侧部分的外周面向前侧且下侧流动。未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b在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的中途处,流动的方向变反、即朝向周向另一侧,沿着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后侧部分的外周面向后侧且下侧流动。由此,使油O从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沿着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周向两侧适当地流动。因此,能够容易利用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向定子铁芯32整体提供油O,从而能够提高定子铁芯32的冷却效率。
如图9所示,当未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b例如在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的中途处向周向另一侧折返时,分支为比第1喷射口14向右侧(+Y侧)流动的油O1b和比第1喷射口14向左侧(-Y侧)流动的油O1b。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喷射口14开口的方向D1是相对于朝向马达轴线J1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因此,能够容易使从第1喷射口14喷射的油O1沿着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进一步向周向一侧流动。由此,能够增加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a的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固定部32f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L2至少在一部分中比边界BP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L1小。因此,上侧固定部32f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的间隙比较窄。由此,通过上侧固定部32f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的间隙,能够限制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a的量。因此能够抑制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a的量变得过多。另一方面,无法通过上侧固定部32f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的间隙的油O1不跨越上侧固定部32f,成为向周向另一侧流动的油O1b。由此,能够增加未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b的量。因此,容易使从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分别向周向两侧流动的油O的量均等。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而位于下侧。因此,能够使未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b容易沿着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向周向另一侧流动。由此,能够抑制未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b积存在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能够将油O1b适当地提供给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后侧的外周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铁芯32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从边界BP至位于第1喷射口14的径向内侧的部分即交点IP之间的部分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而位于下侧。因此,能够利用重力使沿着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向周向另一侧流动而流至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的油O1b沿着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周向另一侧流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O1b积存在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能够将油O1b更好地提供给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后侧的外周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铁芯32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是曲面,并且在边界BP处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平滑地相连。因此,能够使在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的中途向周向另一侧改变方向而流动的油O1b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向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平滑地流动。由此,能够容易使未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b进一步向周向另一侧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铁芯32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朝向周向另一侧到达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比第1制冷剂喷射部11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期间,供油O1b流动的面是朝向周向另一侧平滑延伸的曲面,并且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而位于下侧。因此,能够利用重力使在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处向周向另一侧改变了方向的油O1b适当地向周向另一侧流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固定部32f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的顶点VP靠周向一侧的位置,第1喷射口14位于比顶点VP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因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容易采用如下结构:在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另一侧的面朝向周向另一侧到达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比第1制冷剂喷射部11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期间,使供油O1b流动的面为随着周向另一侧而位于下侧的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位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周向另一侧的第1支承部63具有沿周向贯穿第1支承部63的第1贯通槽63a。因此,能够使比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向周向另一侧流动来的油O1b经由第1贯通槽63a比第1支承部63向周向另一侧流动。由此,能够容易使油O1b进一步向周向另一侧流动,能够容易地向定子铁芯32的整周提供油O。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铁芯32的冷却效率。另外,由于能够利用第1支承部63对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抑制定子铁芯32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制冷剂喷射部11是管。因此,例如相比于在壳体6的壁部设置孔来制作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情况,能够容易地制作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另外,还容易将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从壳体6拆下而进行更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向定子铁芯32喷射制冷剂的喷射口中的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喷射口仅包含在比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上开口的第1喷射口14。因此,例如相比于在比朝向铅垂方向的正下方的方向向周向另一侧倾斜的方向上开口的喷射口设置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情况,容易减少设置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开口的数量。由此,能够抑制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内的油O的压力降低。因此,能够抑制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第1喷射口14喷射的油O1的势头降低。因此,能够容易使从第1喷射口14喷射的油O1的一部分适当地跨越上侧固定部32f。
如图2和图4所示,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位于定子30的前侧(+X侧)。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位于比第1制冷剂喷射部11靠下侧且靠前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位于前侧固定部32h的上侧。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位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周向一侧。上侧固定部32f位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周向之间。即,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在周向上隔着固定部32b配置。
如图4所示,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具有第2管主体部12a和设置于第2管主体部12a的左侧(+Y侧)的端部的小径部12b。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同样地具有设置于第2管主体部12a的右侧(-Y侧)的端部的小径部。
小径部12b是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左侧(+Y侧)的端部。小径部12b的外径比第2管主体部12a的外径小。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以小径部12b从右侧(-Y侧)插入分隔壁61c的方式固定在分隔壁61c上。小径部12b向左侧开口。如图6所示,小径部12b向第2分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开口。由此,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与第4流路94相连。因此,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经由第4流路94彼此相连。更详细而言,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经由第1分支部94c、连接部94b以及第2分支部94f彼此相连。
如图4所示,在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右侧(-Y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部件17。安装部件17呈板面朝向轴向的长方形板状。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右侧的端部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同样地固定在安装部件17上。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7封闭。虽然省略图示,但安装部件17被螺栓固定于图2所示的突出部61e。由此,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右侧的端部经由安装部件17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突出部61e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
如图4所示,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具有第2喷射口15。第2喷射口15是向定子铁芯32喷射油O的喷射口。即,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喷射口包含第2喷射口15。第2喷射口15设置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外侧面。第2喷射口15例如呈圆形状。流入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内的油O从第2喷射口15排出。如图2所示,第2喷射口15是从内周面至外周面贯穿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壁部的孔12d的开口部中的向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
如图4所示,第2喷射口15设置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中的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时与定子铁芯32重叠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管主体部12a沿轴向隔开间隔设置6个第2喷射口15。如图2所示,第2喷射口15位于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一侧。第2喷射口15位于定子铁芯32的前侧(+X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喷射口15位于比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32的上侧的端部例如是上侧固定部32f的上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喷射口15位于比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上侧的位置。
第2喷射口15在上侧固定部32f的周向一侧的位置处向周向另一侧开口。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喷射口向某一侧开口”,只要喷射口开口的方向包含朝向某一侧的成分即可。即,“第2喷射口15向周向另一侧开口”只要第2喷射口15开口的方向包含朝向周向另一侧的成分即可,第2喷射口15可以向与径向垂直的方向开口,也可以相对于与径向垂直的方向倾斜地开口。第2喷射口15相对于与径向垂直的方向向径向内侧倾斜地开口。第2喷射口15例如向上侧斜后方开口。
第2支承部64位于上侧固定部32f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周向之间。第2喷射口15例如朝向设置于第2支承部64的第2贯通槽64a开口。从第2喷射口15喷射的油O2向上侧斜后方飞出,通过第2贯通槽64a而到达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的外周面。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喷射的油O2可以到达上侧固定部32f,也可以不到达上侧固定部32f。到达定子铁芯32的上侧部分的外周面的油O2例如被上侧固定部32f遮挡,沿与喷射的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在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上流动。如上所述,能够利用从第2喷射口15喷射的油O2对定子铁芯32的前侧部分进行冷却。因此,通过设置第2喷射口15,能够更好地对定子铁芯32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65包含位于上侧固定部32f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周向之间的第2支承部64。因此,从第1喷射口14喷射而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a被第2支承部64遮挡,有可能难以比第2支承部64向周向一侧流动。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第2喷射口15喷射油O2,能够向位于比第2支承部64靠周向一侧的位置的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提供油O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支承部64具有沿周向贯穿第2支承部64的第2贯通槽64a。因此,能够使从第1喷射口14喷射而跨越上侧固定部32f的油O1a经由第2贯通槽64a比第2支承部64向周向一侧流动。另外,如上所述,能够将从第2喷射口15喷射的油O2经由第2贯通槽64a输送至比第2支承部64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将从第1喷射口14和第2喷射口15喷射的油O在更大范围内向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提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子铁芯32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制冷剂喷射部12是管。因此,例如相比于在壳体6的壁部设置孔来制作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情况,能够容易地制作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另外,还容易将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从壳体6拆下而进行更换。
图1所示的油泵96是输送作为制冷剂的油O的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96是通过电进行驱动的电动泵。油泵96经由第1流路92a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吸起,并经由第2流路92b、冷却器97、第3流路92c、第4流路94以及制冷剂喷射部10将油O提供给马达2。即,油泵96将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的油O输送至第4流路94、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以及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油O输送至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
被油泵96输送至第3流路92c的油O从流入部94a流入第4流路94。如图6所示,流入至流入部94a的油O向后侧(-X侧)流动,分支而分别流入第1分支部94c和第2分支部94f。流入第1分支部94c的油O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左侧(+Y侧)的端部流入第1制冷剂喷射部11。流入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油O在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内向右侧(-Y侧)流动,被从供给口13和第1喷射口14向定子30提供。另一方面,流入第2分支部94f的油O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左侧的端部流入第2制冷剂喷射部12。流入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油O在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内向右侧流动,被从第2喷射口15向定子30提供。
这样,能够将油O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向定子30提供,从而能够对定子30进行冷却。另外,能够使流入至流入部94a的油O在第1分支部94c和第2分支部94f处分支而分别提供给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因此,相比于使油O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中的一个制冷剂喷射部10向另一个制冷剂喷射部10流动的情况,容易抑制提供给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油O的量与提供给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油O的量产生偏差。另外,容易同时缩短向各制冷剂喷射部10提供油O的路径,因此容易维持提供给定子30的油O的温度比较低。因此,容易适当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向定子30提供的油O向下侧滴落,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分隔壁61c的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的油积存部P移动。如上所述,第2油路92将油O提供给定子30。
图1所示的冷却器97对通过第2油路92的油O进行冷却。冷却器97与第2流路92b和第3流路92c连接。第2流路92b和第3流路92c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而相连。在冷却器97上连接有供被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用配管98。通过冷却器97的内部的油O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8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通过第4流路94而相连。因此,例如,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油O输送至第4流路94的流入部94a,能够向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双方提供油O。即,相比于单独设置分别向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提供油O的油路的情况,能够减少设置于壳体6的油路。因此,能够抑制壳体6大型化。
另外,第4流路94设置于位于定子30的左侧的分隔壁61c。因此,能够将第4流路94配置于与定子30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由此,避免与定子30的固定部32b发生干涉而容易配置第4流路94。另外,相比于例如将第4流路94设置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的情况,能够抑制壳体6在径向上大型化。另外,第4流路94设置于壳体6的分隔壁61c,因此相比于在壳体6的外侧设置利用配管等使第1制冷剂喷射部11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相连的流路的情况,容易使驱动装置1整体小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4流路94具有通过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因此,容易将第4流路94配置为进一步避开固定部32b,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壳体6在径向上大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驱动装置1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在周向上隔着固定部32b而配置。因此,能够将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配置于不与固定部32b发生干涉的位置,并且能够将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配置为在径向上靠近定子铁芯主体32a。因此,能够容易地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向定子30提供油O,并且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在径向上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因此,相比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沿径向弯曲延伸等的情况,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在径向上大型化。另外,由于能够使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形状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形状为简单的形状,因此容易制作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另外,容易使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在轴向的较大范围内与定子30对置配置。因此,容易从第1制冷剂喷射部11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12向定子30的轴向的较大范围提供油O。因此,能够更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轴线J1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因此,通过从制冷剂喷射部10向定子30的上侧提供油O,能够利用重力使油O从定子30的上侧向下侧流动。由此,容易向定子30整体容易地提供油O,从而容易利用油O对定子30整体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6封闭,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7封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右侧的端部是供油O流入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右侧的端部是供油O流入第2制冷剂喷射部12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即,各管的轴向端部中的供油O流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被封闭。因此,相比于各管的轴向端部中的供油O流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开放的情况,容易使在各管内流动的油O的压力较大。由此,容易使油O从各管的油供给口强烈地喷射。因此,容易将从各油供给口排出的油O适当地提供给定子30。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制冷剂喷射部12中,第2喷射口15朝向上侧。因此,能够从第2喷射口15向上侧强烈地喷射油O2。由此,容易使从第2喷射口15排出的油O2到达定子铁芯32中的位于更上侧的部分。因此,容易将从第2制冷剂喷射部12排出的油O2向定子铁芯32的较大范围提供,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定子铁芯32进行冷却。
<第2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制冷剂喷射部111的喷射口包含第3喷射口119。第3喷射口119例如是从内周面至外周面贯穿第1制冷剂喷射部111的壁部的孔111e的开口部中的向第1制冷剂喷射部111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部。第3喷射口119向周向另一侧开口。第3喷射口119在周向上相对于第1喷射口14向相反侧开口。第3喷射口119例如向下侧斜后方开口。第3喷射口119开口的方向是比与径向垂直的方向向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向。
虽然省略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隔开间隔设置多个第3喷射口119。例如各设置2个第1喷射口14和第3喷射口119。各第3喷射口119的轴向位置例如与各第1喷射口14的轴向位置相同。第1喷射口14和第3喷射口119例如在沿轴向观察时相对于假想线IL3线对称地配置。第1喷射口14的开口面积与第3喷射口119的开口面积例如彼此相同。另外,第3喷射口119的开口面积可以比第1喷射口14的开口面积大,也可以比第1喷射口14的开口面积小。
从第3喷射口119喷射的油O3朝向周向另一侧喷射。因此,能够对定子铁芯32中的位于比第1制冷剂喷射部111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更好地提供油O。由此,能够更好地对定子铁芯32进行冷却。第1制冷剂喷射部111的其他结构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其他结构相同。
<第3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32中,上侧固定部232f位于比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上侧固定部32f靠周向一侧的位置。上侧固定部232f向上侧斜前方突出。第1制冷剂喷射部211位于上侧固定部232f的周向另一侧。第1制冷剂喷射部211位于比马达轴线J1靠前侧的位置。第1制冷剂喷射部211位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制冷剂喷射部211的第1喷射口214开口的方向是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并且是朝向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比与上侧固定部232f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边界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方向。因此,相比于第1喷射口214比铅垂方向正下方向周向另一侧倾斜地开口的情况,容易使从第1喷射口214喷射的油O向周向一侧流动。由此,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容易使从第1喷射口214喷射的油O分成跨越上侧固定部232f的油O和未跨越上侧固定部232f的油O。由此,能够适当地对定子铁芯232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定子铁芯232的冷却效率。
第1制冷剂喷射部211的第1喷射口214开口的方向是相对于朝向马达轴线J1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因此,容易使从第1喷射口214喷射的油O进一步向周向一侧流动。第1制冷剂喷射部211的其他结构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制冷剂喷射部11的其他结构相同。驱动装置201的其他结构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其他结构相同。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其他结构。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制冷剂是油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制冷剂只要能够向定子提供而对定子进行冷却,则没有特别限定。制冷剂例如可以是绝缘液,也可以是水。在制冷剂是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定子的表面实施绝缘处理。
在第1制冷剂喷射部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是管的情况下,各管也可以是多边筒状的管。第1制冷剂喷射部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也可以不是管。第1制冷剂喷射部和第2制冷剂喷射部也可以是设置于壳体的油路。第1制冷剂喷射部也可以不包含向线圈端提供制冷剂的供给口。也可以不设置第2制冷剂喷射部。也可以在相同的轴向位置设置多个第1喷射口。也可以仅设置1个第1喷射口。第1喷射口开口的方向只要是相对于朝向马达轴线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并且是朝向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比与上侧固定部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边界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的方向,则铅垂方向的朝向没有特别限定。第1喷射口开口的方向例如也可以是朝向上侧的方向。
定子铁芯的固定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上侧固定部整体可以位于比定子铁芯主体的上侧的顶点靠周向一侧的位置,也可以位于比定子铁芯主体的上侧的顶点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也可以为,上侧固定部与马达收纳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仅在一部分处比与上侧固定部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边界和马达收纳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小。也可以为,上侧固定部与马达收纳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比与上侧固定部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边界和马达收纳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大。
上侧固定部也可以设置于定子铁芯中的位于最靠铅垂方向上侧的位置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上侧固定部也可以向铅垂方向正上方突出。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第1制冷剂喷射部和与第1制冷剂喷射部不同的第3制冷剂喷射部位于定子铁芯的铅垂方向上侧,并且在周向上隔着上侧固定部而配置。第3制冷剂喷射部具有向定子铁芯喷射油O的喷射口。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第1制冷剂喷射部和第3制冷剂喷射部在沿马达轴线的轴向观察时隔着通过马达轴线并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假想线而线对称地配置。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为,第1制冷剂喷射部的第1喷射口开口的方向和第3制冷剂喷射部的喷射口开口的方向是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第3制冷剂喷射部的喷射口的开口面积可以与第1喷射口的开口面积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1支承部也可以不具有第1贯通槽。第2支承部也可以不具有第2贯通槽。支承部也可以不包含第1支承部和第2支承部中的一方。也可以不设置支承部。
驱动装置只要是能够将马达作为动力源而使作为对象的物体移动的装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也可以不具有传递机构。也可以为,马达的扭矩从马达的轴直接向对象输出。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相当于马达本身。马达轴线所延伸的方向只要是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则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除了马达轴线严格地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含马达轴线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即,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也可以为马达轴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驱动装置不包含逆变器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驱动装置也可以包含逆变器单元。换言之,驱动装置也可以与逆变器单元为一体构造。
驱动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也可以不搭载在车辆上。在本说明书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4)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具有:
马达,其具有能够以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铁芯;
壳体,其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以及
第1制冷剂喷射部,其具有向所述定子铁芯喷射制冷剂的喷射口,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
圆筒状的定子铁芯主体,其外周面包围所述转子;以及
固定部,其从所述定子铁芯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固定部包含从所述定子铁芯主体向铅垂方向上侧突出的上侧固定部,
所述喷射口包含第1喷射口,该第1喷射口位于比所述上侧固定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
所述上侧固定部位于所述第1喷射口的周向一侧,
所述第1喷射口开口的方向是相对于朝向所述马达轴线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并且是朝向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中的比与所述上侧固定部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边界靠周向另一侧的部分的方向,
所述边界位于假想地表示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的假想曲线上,
从所述第1喷射口喷射的制冷剂分支为跨越所述上侧固定部而沿着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向周向一侧流动的制冷剂和不跨越所述上侧固定部而沿着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向周向另一侧流动的制冷剂,
所述上侧固定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下侧,
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中的从所述边界至位于所述第1喷射口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之间的部分随着朝向周向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定子铁芯的马达收纳部,
所述上侧固定部远离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周面而配置,
所述上侧固定部与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至少在一部分中比所述边界与所述马达收纳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位于比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顶点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固定部的周向另一侧的面是曲面,并且在所述边界处与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平滑地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固定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顶点靠周向一侧的位置,
所述第1喷射口位于比所述顶点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接触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包含位于所述第1制冷剂喷射部的周向另一侧的第1支承部,
所述第1支承部具有沿周向贯穿所述第1支承部的第1贯通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具有线圈组件,该线圈组件具有多个线圈,
所述线圈组件具有从所述定子铁芯沿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突出的线圈端,
所述第1制冷剂喷射部包含向所述线圈端提供制冷剂的供给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制冷剂喷射部是沿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延伸的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装置还具有第2制冷剂喷射部,该第2制冷剂喷射部具有向所述定子铁芯喷射制冷剂的喷射口,
所述第2制冷剂喷射部的所述喷射口包含在所述上侧固定部的周向一侧的位置处向周向另一侧开口的第2喷射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定子铁芯主体的外周面接触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包含位于所述上侧固定部与所述第2制冷剂喷射部的周向之间的第2支承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支承部具有沿周向贯穿所述第2支承部的第2贯通槽。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制冷剂喷射部是沿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延伸的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制冷剂喷射部的所述喷射口仅包含在比朝向铅垂方向正下方的方向向周向一侧倾斜的方向上开口的所述第1喷射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制冷剂喷射部还包含向周向另一侧开口的第3喷射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22154 | 2019-06-28 | ||
JP2019122154A JP7331501B2 (ja) | 2019-06-28 | 2019-06-28 | 駆動装置 |
JP2020020936A JP7625786B2 (ja) | 2020-02-10 | 2020-02-10 | 駆動装置 |
JP2020-020936 | 2020-02-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52343A CN112152343A (zh) | 2020-12-29 |
CN112152343B true CN112152343B (zh) | 2024-06-14 |
Family
ID=73887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94882.4A Active CN112152343B (zh) | 2019-06-28 | 2020-06-28 | 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96023B2 (zh) |
CN (1) | CN11215234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68410B2 (ja) * | 2021-03-04 | 2024-04-16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回転電機 |
DE102021207113A1 (de) | 2021-07-07 | 2023-01-12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Hybridgetriebe mit interner Statorkühlung |
JP2023066956A (ja) * | 2021-10-29 | 2023-05-16 |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CN114679012B (zh) * | 2022-03-18 | 2023-07-21 | 浙江强速电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空间负压散热电动机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19830A (zh) * | 2010-11-22 | 2013-05-22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定子冷却装置 |
JP2019009967A (ja) * | 2017-06-28 | 2019-01-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5044832A1 (de) * | 2005-09-20 | 2007-03-22 | Siemens Ag | Elektrische Maschine |
JP5349376B2 (ja) * | 2010-03-15 | 2013-11-2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
JP6181592B2 (ja) * | 2014-04-11 | 2017-08-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冷却装置 |
US11011955B2 (en) * | 2017-03-28 | 2021-05-18 | Lg Electronics Inc. | Motor |
US10622868B2 (en) * | 2017-03-29 | 2020-04-1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oolant flow distribution using coating materials |
-
2020
- 2020-06-15 US US16/900,997 patent/US1149602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6-28 CN CN202010594882.4A patent/CN11215234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19830A (zh) * | 2010-11-22 | 2013-05-22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定子冷却装置 |
JP2019009967A (ja) * | 2017-06-28 | 2019-01-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496023B2 (en) | 2022-11-08 |
US20200412208A1 (en) | 2020-12-31 |
CN112152343A (zh) | 2020-1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152343B (zh) | 驱动装置 | |
JP7439819B2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CN112152342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2564385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285564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472125B (zh) | 驱动装置 | |
US20230136544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US20230069613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CN113328553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328579B (zh) | 驱动装置 | |
JP7415616B2 (ja) | 駆動装置 | |
JP2022136508A (ja) | 駆動装置 | |
CN212660015U (zh) | 驱动装置 | |
CN112152341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258723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206578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2564386B (zh) | 驱动装置 | |
JP7310491B2 (ja) | 駆動装置 | |
JP7625786B2 (ja) | 駆動装置 | |
JP7484113B2 (ja) | 駆動装置 | |
US20230137429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US20230139181A1 (en) | Drive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