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64386B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64386B CN112564386B CN202011025916.4A CN202011025916A CN112564386B CN 112564386 B CN112564386 B CN 112564386B CN 202011025916 A CN202011025916 A CN 202011025916A CN 112564386 B CN112564386 B CN 1125643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pipe
- oil
- path portion
- bran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驱动装置,其具有:马达;以及壳体,其在内部收纳马达。壳体具有壁部,该壁部设置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制冷剂流路具有:第1流路部;分支部,其与第1流路部相连;以及第2流路部和第3流路部,它们相对于第1流路部从分支部分支并延伸。分支部具有向壁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开口部被栓部件封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供制冷剂通过的多个流路的旋转电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旋转电机:从多个管向定子铁芯主体提供冷却油来对定子进行冷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9967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旋转电机中,为了设置多个流路,例如考虑在旋转电机的壳体的外侧铺设配管等。具体而言,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考虑在旋转电机的壳体的外侧铺设配管等,从而设置了向多个管提供冷却油的路径。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容易使旋转电机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马达并且具有能够抑制大型化的构造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驱动装置具有:马达;以及壳体,其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所述壳体具有壁部,该壁部设置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第1流路部;分支部,其与所述第1流路部相连;以及第2流路部和第3流路部,它们相对于所述第1流路部从所述分支部分支并延伸。所述分支部具有向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被栓部件封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抑制具有马达的驱动装置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第1管以及第2管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图2的V-V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和栓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和栓部件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沿第2分支流路部从分支部延伸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管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驱动装置;2:马达;3:传递装置;6:壳体;11:第1管;12:第2管;13:第1油供给口(制冷剂供给口);14:第2油供给口(制冷剂供给口);15:第3油供给口(制冷剂供给口);20:转子;30:定子;55:车轴;61:马达收纳部(第1收纳部);62:齿轮收纳部(第2收纳部);63:分隔壁(壁部);63c:内螺纹部;64:栓部件;64b:螺栓头部;65:密封部;94:第4流路(制冷剂流路);94a:流入流路部(第1流路部);94b:分支部;94c:第1分支流路部(第2流路部);94f:第2分支流路部(第3流路部);94g:开口部;J1:马达轴线;O:油(制冷剂)。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各图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有驱动装置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左侧相当于轴向一侧。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为,+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将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并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2、包含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传递装置3、壳体6、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管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不包含逆变器单元。换句话说,驱动装置1与逆变器单元为分体构造。
壳体6在内部收纳马达2和传递装置3。壳体6具有马达收纳部61、齿轮收纳部62以及分隔壁63。马达收纳部61是在内部收纳后述的转子20和定子30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是在内部收纳传递装置3的部分。齿轮收纳部62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左侧。马达收纳部61的底部61f位于比齿轮收纳部62的底部62c靠上侧的位置。分隔壁63在轴向上划分出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在分隔壁63设置有分隔壁开口68。分隔壁开口68将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与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相连。分隔壁63位于定子30的左侧。
壳体6在内部收纳作为制冷剂的油O。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收纳油O。在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的下部区域设置有供油O积存的油积存部P。油积存部P的油O利用后述的油路90而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移动,并返回到油积存部P。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某部分的内部收纳有油”是指,只要在马达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位于某部分的内部即可,也可以是,在马达停止时,油不位于某部分的内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收纳有油O”是指,只要在马达2进行驱动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油O位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即可,也可以是,在马达2停止时,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全部通过分隔壁开口68而移动至齿轮收纳部62。另外,通过后述的油路90而被输送至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的油O的一部分也可以在马达2停止的状态下残留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
油O在后述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另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作为油O,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以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6通过将壳体主体6a、第1盖部件61b以及第2盖部件62b这三个部件沿轴向固定而构成。壳体主体6a具有第1部分61a和与第1部分61a的左侧(+Y侧)的端部相连的第2部分62a。第1部分61a呈沿着轴向延伸并向右侧(-Y侧)开口的筒状。第1部分61a在内部收纳马达2。第2部分62a沿前后方向延伸,比第1部分61a向后侧(-X侧)突出。第2部分62a向左侧开口。
第1盖部件61b固定于壳体主体6a的右侧(-Y侧)。第1盖部件61b封闭第1部分61a的右侧的开口。第2盖部件62b固定于壳体主体6a的左侧(+Y侧)。第2盖部件62b封闭第2部分62a的左侧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收纳部61由第1部分61a和第1盖部件61b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收纳部62由第2部分62a和第2盖部件62b构成。第1部分61a的内部和第2部分62a的内部被分隔壁63划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收纳部61相当于在内部收纳马达2的第1收纳部。齿轮收纳部62相当于在内部收纳传递装置3的第2收纳部。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以及轴承26、27。转子20能够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和转子主体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转子主体24具有转子铁芯和固定于转子铁芯的转子磁铁。转子20的扭矩被传递至传递装置3。
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在轴21上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将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相连。
轴21跨越壳体6的马达收纳部61和齿轮收纳部62而延伸。轴21的左侧的端部向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突出。轴21的左侧的端部固定有传递装置3的后述的第1齿轮41。轴21被轴承26、27支承为能够旋转。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更详细而言,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和线圈组件33。定子铁芯32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如图3和图4所示,定子铁芯32具有定子铁芯主体32a和固定部32b。如图4所示,定子铁芯主体32a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铁芯背部32d和从铁芯背部32d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32e。多个齿32e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固定部32b是固定于壳体6的部分。固定部32b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固定部32b例如设置有四个。四个固定部32b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固定部32b中的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另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下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又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前侧(+X侧)突出。固定部32b中的其余的一个固定部32b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后侧(-X侧)突出。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上侧突出的固定部32b简称为“上侧的固定部32b”,将从定子铁芯主体32a向前侧突出的固定部32b简称为“前侧的固定部32b”。
如图3所示,固定部32b沿轴向延伸。固定部32b例如从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左侧(+Y侧)的端部延伸至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右侧(-Y侧)的端部。固定部32b具有沿轴向贯穿固定部32b的贯通孔32c。如图4所示,沿轴向延伸的螺栓34通过贯通孔32c。螺栓34从右侧(-Y侧)通过贯通孔32c,并拧入图5所示的内螺纹孔35。内螺纹孔35设置于分隔壁63。通过螺栓34拧入内螺纹孔35,固定部32b固定于分隔壁63。这样,定子30被螺栓34固定于壳体6。
如图2所示,线圈组件33具有沿着周向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多个线圈31。多个线圈31经由未图示的绝缘件而分别安装于定子铁芯32的各齿32e。多个线圈31沿周向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线圈31沿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组件33可以具有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具有将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线圈组件33具有从定子铁芯32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33a、33b。线圈端33a是从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是从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a包含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右侧突出的部分。线圈端33b包含线圈组件33所包含的各线圈31中的比定子铁芯32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端33a、33b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线圈端33a、33b可以包含捆扎各线圈31的捆扎部件等,也可以包含将各线圈31彼此相连的搭接线。
如图2所示,轴承26、27将转子20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26、27例如是球轴承。轴承26是将转子20中的比定子铁芯32靠右侧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6对轴21中的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右侧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6被马达收纳部61中的覆盖转子20和定子30的右侧的第1盖部件61b保持。
轴承27是将转子20中的比定子铁芯32靠左侧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27对轴21中的比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靠左侧的部分进行支承。轴承27被分隔壁63保持。
传递装置3收纳于壳体6的齿轮收纳部62。传递装置3与马达2连接。更详细而言,传递装置3与轴21的左侧的端部连接。传递装置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减速装置4使马达2的转速减速,对应于减速比增大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减速装置4具有第1齿轮41、第2齿轮42、第3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
第1齿轮41固定于轴21的左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第1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中间轴45沿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中间轴线J2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固定于中间轴45的外周面。第2齿轮42与第3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连接。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42与第1齿轮41啮合。第3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后述的齿圈51啮合。
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依次经由轴21、第1齿轮41、第2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3齿轮43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能够根据需要的减速比而进行各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类型的减速器。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在车辆转弯时一边吸收左右的车轮的速度差,一边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的扭矩。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装置3经由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向车辆的车轴55传递马达2的扭矩。由此,驱动装置1使车辆的车轴55旋转。
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未图示的齿轮箱、未图示的一对小齿轮、未图示的小齿轮轴以及未图示的一对侧齿轮。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差动轴线J3为中心进行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至齿圈51。
在马达2中设置有供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的油路90。油路90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向马达2提供,并再次引导至油积存部P的油O的路径。油路90跨越马达收纳部61的内部和齿轮收纳部62的内部而设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油的路径。因此,“油路”是如下的概念:不仅包含产生稳定地朝向一个方向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含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和供油滴落的路径。供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包含贮存油的贮存器等。
油路90具有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分别供油O在壳体6的内部循环。第1油路91具有扬起路径91a、轴供给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1油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第1贮存器93。第1贮存器93设置于齿轮收纳部62内。
扬起路径91a是利用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将油O从油积存部P扬起,并利用第1贮存器93接受油O的路径。第1贮存器93在上侧开口。第1贮存器93接受被齿圈51扬起的油O。另外,在刚驱动马达2之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S较高的情况下等,第1贮存器93不仅接受被齿圈51扬起的油O,还接受被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扬起的油O。
轴供给路径91b将油O从第1贮存器93向轴21的中空部22引导。轴内路径91c是供油O在轴21的中空部22内通过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供油O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主体24的内部而向定子30飞散的路径。
在轴内路径91c中,对转子20的内部的油O赋予伴随转子20的旋转的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地飞散。另外,随着油O的飞散,转子20内部的路径成为负压,积存于第1贮存器93的油O被吸引到转子20的内部,从而油O充满转子20内部的路径。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夺取热。对定子30进行冷却后的油O向下侧滴落,并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分隔壁63的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移动。像以上那样,第1油路91将油O提供给转子20和定子30。
在第2油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扬起而提供给定子30。在第2油路92中设置有油泵96、冷却器97以及管10。第2油路92具有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第3流路92c以及第4流路9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流路94相当于供作为制冷剂的油O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即,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具有第4流路94作为制冷剂流路。
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以及第3流路92c设置于壳体6的壁部。第1流路92a将油积存部P与油泵96相连。第2流路92b将油泵96与冷却器97相连。第3流路92c将冷却器97与第4流路94相连。如图1所示,第3流路92c例如设置于马达收纳部61的壁部中的前侧(+X侧)的壁部。更详细而言,第3流路92c设置于第1部分61a的前侧的壁部。第1部分61a的前侧的壁部中的设置有第3流路92c的部分的一部分向前侧突出,并相对于轴向斜向倾斜地延伸。第1部分61a的前侧的壁部中的设置有第3流路92c的部分的一部分例如随着从右侧(-Y侧)朝向左侧(+Y侧)而位于上侧。
如图2所示,第4流路94设置于分隔壁6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63相当于设置有制冷剂流路的壁部。第4流路94将管10中的后述的第1管11与第2管12相连。如图5所示,第4流路94具有流入流路部94a、分支部94b、第1分支流路部94c以及第2分支流路部94f。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流路部94a是使作为制冷剂的油O向分支部94b流入的制冷剂导入部。第1分支流路部94c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是使作为制冷剂的油O从分支部94b流出的制冷剂排出部。因此,通过使油O向流入流路部94a流入,能够经由分支部94b将油O输送至两个分支流路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流路部94a相当于第1流路部。第1分支流路部94c相当于第2流路部。第2分支流路部94f相当于第3流路部。
流入流路部94a是第4流路94中的供油O从第3流路92c流入的部分。流入流路部94a从第3流路92c向后侧(-X侧)延伸。流入流路部94a位于轴21的前侧(+X侧),并沿径向中的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流入流路部94a的内径在前侧的端部处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流路部94a的前侧的端部是流入流路部9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
流入流路部94a的前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流入流路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流路部94a沿前后方向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延伸至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流入流路部94a位于比前侧(+X侧)的固定部32b靠上侧的位置。流入流路部94a例如通过从壳体6的前侧(+X侧)利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流入流路部94a的前侧的端部通过螺栓95a被拧入而被封闭。螺栓95a例如是与后述的栓部件64相同的螺栓。
分支部94b与流入流路部94a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支部94b与流入流路部94a的后侧(-X侧)的端部相连。分支部94b的流路直径大于流入流路部94a的流路直径、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流路直径以及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流路直径。分支部94b位于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如图6至图8所示,分支部94b由设置于分隔壁63的孔部63b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63b设置于分隔壁63中的向左侧(+Y侧)突出的突出部63a。突出部63a与第2部分62a的内周面相连。
孔部63b在轴向上从左侧(+Y侧)向右侧(-Y侧)凹陷。更详细而言,孔部63b从突出部63a的左侧的端面向右侧凹陷。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相当于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左侧相当于厚度方向的一侧,右侧相当于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即,分隔壁63具有在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上从一侧向另一侧凹陷的孔部63b。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63b从齿轮收纳部62这一侧朝向马达收纳部61这一侧凹陷。孔部63b是在右侧具有底部的孔。孔部63b例如是沿轴向观察时为圆形状的孔。
分支部94b由这样的孔部63b构成,因此分支部94b具有向左侧开口的开口部94g。开口部94g是孔部63b的左侧的端部。开口部94g朝向齿轮收纳部62这一侧开口。开口部94g的开口直径大于流入流路部94a的内径、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内径以及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内径。
如图7所示,在孔部63b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部63c。即,在分支部94b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部63c。更详细而言,内螺纹部63c设置于孔部63b的左侧部分的内周面。孔部63b例如通过从分隔壁63的左侧(+Y侧)利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
孔部63b中的左侧的端部、即开口部94g被栓部件64封闭。由此,能够抑制流入分支部94b的油O向分隔壁63的外部泄漏。在本实施方式中,栓部件64是拧入内螺纹部63c的螺栓。因此,通过拧入栓部件64,能够容易地封闭孔部63b中的左侧的端部、即开口部94g。
栓部件64具有螺栓主体部64a和螺栓头部64b。在螺栓主体部64a的外周面设置有与内螺纹部63c啮合的外螺纹部64c。螺栓头部64b从螺栓主体部64a的左侧的端部向栓部件64的径向上的外侧突出。螺栓头部64b的右侧的面与分隔壁63的左侧的面中的孔部63b的周缘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63的左侧的面中的孔部63b的周缘部是突出部63a的左侧的面的一部分。
在螺栓头部64b的右侧的面设置有密封部65。密封部65例如嵌入在螺栓头部64b的右侧的面设置的槽部64d。密封部65呈包围螺栓主体部64a的环状。密封部65例如是橡胶制的。密封部65与分隔壁63的左侧的面中的孔部63b的周缘部接触。由此,密封部65密封分隔壁63中的孔部63b的周缘部与螺栓头部64b之间。即,密封部65密封分支部94b的开口部周缘与螺栓头部64b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流入分支部94b的油O向分隔壁63的外部泄漏。
如图5所示,第1分支流路部94c是相对于流入流路部94a从分支部94b分支并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分支流路部94c从分支部94b延伸至后述的第1管11。第1分支流路部94c从分支部94b向上侧斜后方延伸。第1分支流路部94c通过分隔壁63中的比上侧的固定部32b靠下侧且位于轴21的上侧的部分,而延伸至分隔壁63的上侧的端部。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后侧(-X侧)的位置。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分支部94b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上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第1分支流路部94c具有从分支部94b向上侧斜后方呈直线状延伸的延伸部94d以及与延伸部94d的上侧的端部相连的连接部94e。连接部94e是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是与后述的第1管11相连的部分。连接部94e的内径大于延伸部94d的内径。连接部94e例如通过从壳体6的上侧利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连接部94e的上侧的端部通过被拧入螺栓95b而被封闭。螺栓95b例如是与上述的栓部件64相同的螺栓。延伸部94d例如通过从壳体6的上侧经由连接部94e的内部,利用钻头向下侧斜前方实施孔加工而制作。
第2分支流路部94f是相对于流入流路部94a从分支部94b分支并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分支流路部94f从分支部94b延伸至后述的第2管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分支流路部94f从分支部94b向前侧斜上方延伸。即,沿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观察时,第1分支流路部94c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在流入流路部94a所延伸的方向上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
更详细而言,沿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观察时,以图5所示的假想线IL为基准,第1分支流路部94c位于与流入流路部94a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X侧)的区域。沿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观察时,以假想线IL为基准,第2分支流路部94f位于流入流路部94a所在的一侧(+X侧)的区域。假想线IL是在沿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沿与流入流路部94a所延伸的前后方向垂直的铅垂方向延伸,并且通过分支部94b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的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相当于第1流路部所延伸的延伸方向。
另外,第1分支流路部94c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随着从分支部94b朝向上侧而彼此沿在前后方向上离开的方向倾斜地延伸。第2分支流路部94f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右侧(-Y侧)倾斜地呈直线状延伸。由此,第2分支流路部94f随着远离分支部94b而位于右侧。
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大致相同。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位于比前侧的固定部32b靠上侧的位置。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前侧的端部和前侧的固定部32b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第2分支流路部94f例如通过从分隔壁63的左侧(+Y侧)经由分支部94b的内部、即孔部63b的内部利用钻头实施孔加工而制作。
如图8所示,沿第2分支流路部94f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观察时,第2分支流路部94f与孔部63b中的左侧(+Y侧)的端部、即开口部94g重叠。详细而言,沿第2分支流路部94f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观察时,第2分支流路部94f整体与开口部94g的一部分重叠。即,第2分支流路部94f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是能够从开口部94g插入钻头而进行加工的方向。具体而言,能够在安装栓部件64之前,将钻头从孔部63b的开口笔直地插入孔部63b的内部而对分隔壁63实施孔加工,从而制作第2分支流路部94f。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第2分支流路部94f。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94g的内径大于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内径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内径,因此容易将钻头从开口部94g插入孔部63b内,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制作第2分支流路部94f。
如图5所示,沿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即轴向观察时,第1分支流路部94c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与流入流路部94a朝向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1小于第2分支流路部94f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与流入流路部94a朝向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θ2。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时,流入流路部94a朝向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是后侧方向(-X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时,第1分支流路部94c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是上侧斜后方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时,第2分支流路部94f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是上侧斜前方方向。
角度θ1是在沿轴向观察时,通过流入流路部94a的中心轴线的假想线Li与通过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中心轴线的假想线Lb1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一方的角度。角度θ2是在沿轴向观察时,通过流入流路部94a的中心轴线的假想线Li与通过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中心轴线的假想线Lb2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大一方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时,假想线Li通过马达轴线J1。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1为锐角。角度θ2为钝角。角度θ1例如为45°以上且80°以下左右。角度θ2例如为100°以上且170°以下左右。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观察时,角度θ3大于角度θ4,该角度θ3是流入流路部94a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X方向)与第1分支流路部94c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该角度θ4是流入流路部94a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与第2分支流路部94f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角度θ3是在沿轴向观察时,流入流路部94a与第1分支流路部94c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大一方的角度。角度θ4是在沿轴向观察时,流入流路部94a与第2分支流路部94f所成的角度中的较小一方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3为钝角。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4为锐角。角度θ3例如为90°以上且150°以下左右。角度θ4例如是10°以上且30°以下左右。
在第4流路94中,流入流路部94a的后侧部分、分支部94b、延伸部94d中的除了上侧的端部之外的部分以及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后侧部分设置于分隔壁63中的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流路94具有通过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
如图2所示,管10沿轴向延伸。管10的左侧的端部固定于分隔壁63。如图3所示,管10包含第1管11和第2管12。即,驱动装置1具有第1管11和第2管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和第2管12呈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圆筒状。第1管11与第2管12相互平行。如图4所示,第1管11和第2管12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第1管11和第2管12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第1管11与第2管12彼此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1管11的径向位置与第2管12的径向位置例如是相同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1管和第2管沿马达轴线的轴向呈直线状延伸”除了第1管和第2管严格地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第1管和第2管沿大致轴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情况。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和第2管12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例如也可以为,第1管11和第2管12相对于轴向稍微倾斜地延伸。在该情况下,第1管11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与第2管12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位于定子30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1管11位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后侧(-X侧)。如图9所示,第1管11具有:第1管主体部11a;小径部11b,其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以及小径部11c,其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右侧(-Y侧)的端部。
小径部11b是第1管11的左侧(+Y侧)的端部。小径部11c是第1管11的右侧(-Y侧)的端部。小径部11b、11c的外径小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外径。第1管11以小径部11b从右侧插入分隔壁63的方式固定于分隔壁63。小径部11b向左侧开口。如图5所示,小径部11b向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连接部94e开口。由此,第1管11与第4流路94相连。
如图9所示,在第1管11的右侧(-Y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部件16。安装部件16呈板面朝向轴向的长方形板状。安装部件16具有从左侧(+Y侧)的面向右侧凹陷的凹部16a。在凹部16a中嵌合固定有第1管11的右侧的端部、即小径部11c。第1管11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6封闭。
安装部件16具有沿轴向贯穿安装部件16的孔部16b。如图3所示,螺栓18从右侧(-Y侧)通过孔部16b。螺栓18贯穿孔部16b而从右侧拧入图4所示的突出部61d。突出部61d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通过螺栓18拧入突出部61d,安装部件16固定于突出部61d。由此,第1管11的右侧的端部经由安装部件16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
如图9所示,第1管11具有多个第1油供给口13和多个第2油供给口1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油供给口13和第2油供给口14相当于向定子30提供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口。流入第1管11内的油O从第1油供给口13和第2油供给口14排出。第1油供给口13和第2油供给口14设置于第1管11的外周面。第1油供给口13和第2油供给口14是从内周面至外周面贯穿第1管11的孔。第1油供给口13和第2油供给口14例如呈圆形状。如图3和图9所示,第1油供给口13和第2油供给口14朝向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各设置有多个第1油供给口13。例如在第1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两端部各设置有四个第1油供给口13。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右侧(-Y侧)的端部的四个第1油供给口13沿周向呈锯齿状配置。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右侧的端部的四个第1油供给口13包含向正下方开口的一个第1油供给口13、向下侧斜前方开口的两个第1油供给口13以及向下侧斜后方开口的一个第1油供给口13。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左侧(+Y侧)的端部的四个第1油供给口13除了轴向的位置以外,与设置于第1管主体部11a的右侧的部分的四个第1油供给口13同样地配置。
如图3所示,多个第1油供给口13中的设置于右侧(-Y侧)的四个第1油供给口13位于线圈端33a的上侧。多个第1油供给口13中的设置于左侧(+Y侧)的四个第1油供给口13位于线圈端33b的上侧。因此,从第1油供给口13排出的油O从上侧提供给线圈端33a、33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油供给口13是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供给口。
第2油供给口14设置于第1管11的轴向的中央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管主体部11a的轴向的中央部分沿轴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第2油供给口14。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油供给口14向下侧斜前方开口。如图3和图4所示,第2油供给口14位于定子铁芯32的上侧。因此,从第2油供给口14排出的油O从上侧提供给定子铁芯3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油供给口14是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的供给口。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制冷剂供给口朝向铅垂方向下侧”是指,只要制冷剂供给口的方向只要包含下方向成分即可,可以为制冷剂供给口朝向正下方,也可以为制冷剂供给口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倾斜的方向。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供给口的第1油供给口13包含朝向正下方的第1油供给口13、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向前方斜向倾斜的方向的第1油供给口13以及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向后方斜向倾斜的方向的第1油供给口1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剂供给口的第2油供给口14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向前方斜向倾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2油供给口14朝向下侧”,可以为第2油供给口14例如朝向正下方,也可以为朝向相对于正下方向后方斜向倾斜的方向。
第2管12位于定子30的前侧(+X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管12的径向位置与固定部32b的径向位置相同。第2管12位于前侧的固定部32b的上侧。位于上侧的固定部32b位于第1管11与第2管12的周向之间。即,第1管11和第2管12在周向上隔着固定部32b而配置。
如图3所示,第2管12具有第2管主体部12a和设置于第2管主体部12a的左侧(+Y侧)的端部的小径部12b。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2管12与第1管11同样地具有设置于第2管主体部12a的右侧(-Y侧)的端部的小径部。
小径部12b是第2管12的左侧(+Y侧)的端部。小径部12b的外径小于第2管主体部12a的外径。第2管12以小径部12b从右侧(-Y侧)插入分隔壁63的方式固定于分隔壁63。小径部12b向左侧开口。如图5所示,小径部12b向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前侧(+X侧)的端部开口。由此,第2管12与第4流路94相连。因此,第1管11与第2管12经由第4流路94彼此相连。更详细而言,第1管11与第2管12经由第1分支流路部94c、分支部94b以及第2分支流路部94f彼此相连。
如图3所示,在第2管12的右侧(-Y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部件17。安装部件17呈板面朝向轴向的长方形板状。第2管12的右侧的端部与第1管11同样地固定于安装部件17。第2管12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7封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安装部件17与安装部件16同样地被螺栓固定于图4所示的突出部61e。由此,第2管12的右侧的端部经由安装部件17固定于马达收纳部61。突出部61e在马达收纳部6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
如图3所示,第2管12具有多个第3油供给口1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油供给口15相当于向定子30提供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口。流入第2管12内的油O从第3油供给口15排出。第3油供给口15设置于第2管12的外周面。更详细而言,第3油供给口15设置于第2管主体部12a的外周面。多个第3油供给口15沿轴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例如设置有六个第3油供给口15。第3油供给口15是从内周面至外周面贯穿第2管12的孔。第3油供给口15例如呈圆形状。
如图4所示,第3油供给口15朝向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油供给口15朝向上侧斜后方。第3油供给口15位于定子铁芯32的前侧(+X侧)。从第3油供给口15排出的油O向上侧斜后方喷射,而提供给定子铁芯主体32a的外周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油供给口15是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的供给口。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制冷剂供给口朝向上侧”是指,制冷剂供给口的方向只要包含上方向成分即可,可以为制冷剂供给口朝向正上方,也可以为制冷剂供给口朝向相对于正上方倾斜的方向。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3油供给口15朝向相对于正上方向后方斜向倾斜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3油供给口15朝向上侧”,可以为第3油供给口15例如朝向正上方,也可以为朝向相对于正上方向前方斜向倾斜的方向。
图2所示的油泵96是输送作为制冷剂的油O的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泵96是通过电进行驱动的电动泵。油泵96经由第1流路92a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吸起,并经由第2流路92b、冷却器97、第3流路92c、第4流路94以及管10将油O提供给马达2。即,油泵96将收纳于壳体6的内部的油O输送至第4流路94、第1管11以及第2管12。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油O输送至第1管11和第2管12。
被油泵96输送至第3流路92c的油O从流入流路部94a流入第4流路94。如图5所示,流入至流入流路部94a的油O向后侧(-X侧)流动,经由分支部94b分支并分别流入第1分支流路部94c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流入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油O从第1管11的左侧(+Y侧)的端部流入第1管11。流入第1管11的油O在第1管11内向右侧(-Y侧)流动,并从第1油供给口13和第2油供给口14提供给定子30。另一方面,流入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油O从第2管12的左侧的端部流入第2管12。流入第2管12的油O在第2管12内向右侧流动,并从第3油供给口15提供给定子30。
这样,能够从第1管11和第2管12将油O提供给定子30,从而能够对定子30进行冷却。另外,能够使流入至流入流路部94a的油O在第1分支流路部94c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分支并分别提供给第1管11和第2管12。因此,相比于使油O从第1管11和第2管12中的一个管10向另一个管10流动的情况,容易抑制提供给第1管11的油O的量与提供给第2管12的油O的量产生偏差。另外,容易同时缩短向各管10提供油O的路径,因此容易将提供给定子30的油O的温度维持得比较低。因此,容易适当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从第1管11和第2管12向定子30提供的油O向下侧滴落,而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收纳部6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分隔壁63的分隔壁开口68向齿轮收纳部62的油积存部P移动。如上所述,第2油路92将油O提供给定子30。
图2所示的冷却器97对通过第2油路92的油O进行冷却。冷却器97与第2流路92b和第3流路92c连接。第2流路92b和第3流路92c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而相连。在冷却器97上连接有供被未图示的散热器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用配管98。通过冷却器97的内部的油O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8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供作为制冷剂的油O流动的第4流路94具有从流入流路部94a经由分支部94b分支的第1分支流路部94c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而且,分支部94b具有向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94g,开口部94g被栓部件64封闭。这样,由于采用分支部94b具有开口部94g的结构,因此能够制作相对于设置有第4流路94的分隔壁63向厚度方向凹陷的孔部63b,并且能够通过封闭孔部63b的一端部、即开口部94g,容易地在分隔壁63设置分支部94b。因此,能够容易设置第1分支流路部94c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作为在分隔壁63内分支的流路部。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孔部63b,能够经由孔部63b的内部对分隔壁63实施孔加工,从而容易地制作第2分支流路部94f。由此,容易在壳体6设置分支的多个流路,而无需在壳体6的外侧铺设配管等。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4流路94设置于位于定子30的左侧的分隔壁63。因此,能够将第4流路94配置于与定子30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由此,容易以避免与定子30的固定部32b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第4流路94。另外,相比于例如将第4流路94设置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的情况,能够抑制壳体6在径向上大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驱动装置1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开口部94g朝向齿轮收纳部62这一侧开口。齿轮收纳部62与马达收纳部61相比,轴向的尺寸容易变小。因此,与壳体主体6a中的从马达收纳部61这一侧的开口至分隔壁63的轴向的距离相比,壳体主体6a中的从齿轮收纳部62这一侧的开口至分隔壁63的轴向的距离容易变小。由此,在通过孔加工制作孔部63b时,从齿轮收纳部62这一侧的开口至分隔壁63的距离较近,从而容易对分隔壁63实施孔加工。因此,容易制作孔部63b,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在分隔壁63设置分支部94b。另外,通过开口部94g向齿轮收纳部62这一侧开口,能够通过经由开口部94g的孔加工制作从分支部94b朝向马达收纳部61这一侧的第2分支流路部94f。由此,能够容易地经由第2分支流路部94f向马达收纳部61内的定子30提供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分支流路部94c从分支部94b延伸至第1管11,第2分支流路部94f从分支部94b延伸至第2管12。因此,能够分别从第1分支流路部94c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将油O分别输送至第1管11和第2管12。由此,能够从分别设置于第1管11和第2管12的各油供给口将油O提供给定子30,从而能够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第1管11与第2管12通过作为制冷剂流路的第4流路94而相连。因此,例如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向第4流路94的流入流路部94a输送油O,能够向第1管11和第2管12双方提供油O。即,相比于单独设置分别向第1管11和第2管12提供油O的油路的情况,能够减少设置于壳体6的油路。因此,能够抑制壳体6大型化。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驱动装置1大型化。
另外,由于第4流路94设置于壳体6的分隔壁63,因此相比于在壳体6的外侧设置利用配管等将第1管11与第2管12相连的流路的情况,容易使驱动装置1整体小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抑制驱动装置1大型化。
另外,例如,根据各分支流路部输送油O的位置等配置关系,有时向各分支流路部内输送油O的容易度不同。在该情况下,从各分支流路部向各管输送的油O的量产生偏差,从而定子30的冷却可能产生不良情况。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沿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观察时,角度θ3大于角度θ4,该角度θ3是流入流路部94a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与第1分支流路部94c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该角度θ4是流入流路部94a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与第2分支流路部94f从分支部94b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因此,油O从流入流路部94a流入第1分支流路部94c时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变化小于油O从流入流路部94a流入第2分支流路部94f时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变化。由此,与第2分支流路部94f相比,能够使油O容易从分支部94b流向第1分支流路部94c。因此,例如,在处于与第2分支流路部94f相比难以将油O输送至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配置关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难以将油O输送至第1分支流路部94c内的情况,从而能够容易地对第1分支流路部94c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双方以相同的程度输送油O。由此,能够容易地经由各分支流路部向第1管11和第2管12双方以相同的程度输送油O。因此,能够抑制定子30的冷却产生不良情况。
与第2分支流路部94f相比难以向第1分支流路部94c输送油O的配置关系例如是像本实施方式那样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分支部94b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上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的配置关系。在该情况下,可能很难以需要将油O输送至比第2分支流路部94f靠上侧的位置的程度将油O输送至第1分支流路部94c内。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上述的难以将油O输送至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情况,因此能够容易地对第1分支流路部94c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双方以相同的程度输送油O。即,在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分支部94b和第2分支流路部94f的上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的结构中,能够抑制难以将油O输送至第1分支流路部94c的情况的效果尤其有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分隔壁63的厚度方向观察时,以假想线IL为基准,第2分支流路部94f位于流入流路部94a所在的一侧(+X侧)的区域,第1分支流路部94c位于与流入流路部94a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因此,在一个分支流路部内流动的油O的前后方向的朝向成为与在流入流路部94a内流动的油O的前后方向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在另一个分支流路部内流动的油O的前后方向的朝向成为与在流入流路部94a内流动的油O的前后方向的朝向相反的朝向。由此,能够使油O容易从流入流路部94a内向一个分支流路部内流动,另一方面,能够使油O不容易从流入流路部94a内向另一个分支流路部内流动。因此,例如,根据从各分支流路部向各管输送油O的难度等来决定各分支流路部内的油O的前后方向的流动的朝向,由此能够容易地以相同的程度向各分支流路部内和各管内输送油O。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位于比第2管12靠上侧的位置,并且与分支部94b的距离也较大。因此,与从第2分支流路部94f向第2管12输送油O的情况相比,难以从第1分支流路部94c向第1管11输送油O。与此相对,在第1分支流路部94c内流动的油O的前后方向的朝向是与在流入流路部94a内流动的油O的前后方向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另外,在第2分支流路部94f内流动的油O的前后方向的朝向是与在流入流路部94a内流动的油O的前后方向的朝向相反的朝向。因此,能够相对容易地将来自流入流路部94a内的油O输送至第1分支流路部94c内。由此,能够容易地经由各分支流路部向第1管11和第2管12双方以相同的程度输送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4流路94具有通过比固定部3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因此,更容易以避开固定部32b的方式配置第4流路94,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壳体6在径向上大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驱动装置1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和第2管12在周向上隔着固定部32b而配置。因此,能够将第1管11和第2管12配置于不会与固定部32b发生干涉的位置,并且能够将第1管11和第2管12配置为在径向上靠近定子铁芯主体32a。因此,能够容易地从第1管11和第2管12向定子30提供油O,并且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在径向上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和第2管12沿轴向呈直线状延伸。因此,相比于第1管11和第2管12沿径向弯曲延伸等的情况,能够抑制驱动装置1在径向上大型化。另外,能够使第1管11的形状和第2管12的形状为简单的形状,因此容易制作第1管11和第2管12。另外,容易使第1管11和第2管12在轴向的较大范围内与定子30对置配置。因此,容易从第1管11和第2管12向定子30的轴向的较大范围提供油O。因此,能够更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轴线J1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因此,通过从管10向定子30的上侧提供油O,能够利用重力使油O从定子30的上侧向下侧流动。由此,容易向定子30整体容易地提供油O,从而容易利用油O对定子30整体进行冷却。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位于定子30的上侧,第1管11的第1油供给口13和第2油供给口14朝向下侧。因此,能够使油O从第1管11朝向定子30向下侧排出。由此,能够利用重力使来自第1管11的油O从定子30的上侧向下侧流动,从而容易对定子30整体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管12位于定子30的前侧,第2管12的第3油供给口15朝向上侧。因此,能够将从第3油供给口15向上侧排出的油O提供给定子30的上侧部分。由此,能够利用重力使来自第2管12的油O从定子30的上侧向下侧流动,从而容易对定子30整体进行冷却。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油供给口15朝向上侧斜后方。因此,容易使从第3油供给口15排出的油O到达定子30的上侧部分。由此,容易利用从第2管12排出的油O进一步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的第2油供给口14和第2管12的第3油供给口15是向定子铁芯32提供油O的供给口。因此,能够利用从第1管11和第2管12提供的油O适当地对定子铁芯32进行冷却。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位于上侧的固定部32b的后侧。因此,从第1管11的第2油供给口14排出的油O容易流至比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后侧的位置。由此,容易利用第1管11向定子铁芯32的后侧部分提供油O。另一方面,第2管12位于比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前侧的位置。因此,从第2管12的第3油供给口15向上侧排出的油O容易提供至比上侧的固定部32b靠前侧的部分。由此,容易利用第2管12向定子铁芯32的前侧部分提供油O。因此,容易利用第1管11和第2管12向定子铁芯32的前后方向两侧提供油O,从而容易对定子铁芯32整体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的第1油供给口13是向线圈端33a、33b提供油O的供给口。因此,能够利用从第1管11提供的油O适当地对线圈端33a、33b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位于定子30的上侧,因此能够从线圈端33a、33b的上侧提供来自第1油供给口13的油O。由此,能够利用重力使来自第1油供给口13的油O从线圈端33a、33b的上侧向下侧流动。因此,容易向线圈端33a、33b整体提供油O,从而容易对线圈端33a、33b整体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各配置有多个第1管11的第1油供给口13。因此,能够使从第1管11向线圈端33a、33b提供的油O的量较多。由此,能够适当地对作为发热体的线圈31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位于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的多个第1油供给口13沿周向呈锯齿状配置。因此,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第1油供给口13的轴向位置交替错开地配置。由此,相比于位于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的多个第1油供给口13的轴向位置彼此相同的情况,容易向各线圈端33a、33b整体提供油O。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位于各线圈端33a、33b的上侧的第1油供给口13包含朝向下侧斜前方的第1油供给口13以及朝向下侧斜后方的第1油供给口13。因此,容易将从多个第1油供给口13提供的油O向线圈端33a、33b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双方提供,从而容易向线圈端33a、33b整体提供油O。由此,能够更好地对线圈端33a、33b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定子30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管11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6封闭,第2管12的右侧的端部被安装部件17封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管11的右侧的端部是供油O流入第1管1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第2管12的右侧的端部是供油O流入第2管12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即,各管的轴向端部中的供油O流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被封闭。因此,相比于各管的轴向端部中的供油O流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开放的情况,容易使在各管内流动的油O的压力较大。由此,容易使油O从各管的油供给口强烈地喷射。因此,容易将从各油供给口排出的油O适当地提供给定子30。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管12中,第3油供给口15朝向上侧。因此,能够使油O从第3油供给口15向上侧强烈地喷射。由此,容易使从第3油供给口15排出的油O到达定子铁芯32中的位于更上侧的部分。因此,容易将从第2管12排出的油O向定子铁芯32的较大范围提供,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定子铁芯32进行冷却。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也能够采用其他结构。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制冷剂是油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制冷剂只要能够向定子提供而对定子进行冷却,则没有特别限定。制冷剂例如可以是绝缘液,也可以是水。在制冷剂是水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定子的表面实施绝缘处理。
制冷剂流路具有第1流路部、第2流路部、第3流路部以及分支部,该制冷剂流路只要设置于壳体的壁部,则可以为任何形状。第1流路部所延伸的方向、第2流路部所延伸的方向以及第3流路部所延伸的方向没有特别限定。第2流路部也可以不与第1管连接。第3流路部也可以不与第2管连接。制冷剂流路也可以具有与第1流路部、第2流路部以及第3流路部不同的第4流路部。第4流路部可以是从分支部分支的流路部,也可以是从第1流路部、第2流路部以及第3流路部中的任意一个流路部分支的流路部。
设置有制冷剂流路的壳体的壁部没有特别限定。制冷剂流路也可以设置于壳体的外壁部。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1盖部件61b设置制冷剂流路。构成分支部的孔部也可以是贯穿壳体的壁部的贯通孔。在该情况下,孔部中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也被栓部件封闭。
制冷剂流路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制冷剂流入第1流路部、第2流路部以及第3流路部中的任意两个流路部,并在其余的一个流路部中制冷剂合流。即,可以是,两个流路部是使制冷剂向分支部流入的制冷剂导入部,其余的一个流路部是使制冷剂从分支部流出的制冷剂排出部。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制冷剂流入第1流路部、第2流路部以及第3流路部中的任意流路部,并在分支部中制冷剂合流,并且制冷剂从分支部向其他流路流动。即,可以是,三个流路部是使制冷剂向分支部流入的制冷剂导入部,其他流路是使制冷剂从分支部流出的制冷剂排出部。
栓部件只要能够封闭孔部中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则可以是任何部件。栓部件也可以是压入孔部从而封闭孔部的开口的部件。另外,栓部件也可以是通过焊接和粘接等而固定并封闭孔部的开口的部件。也可以不设置密封部。
只要第1管和第2管位于定子的径向外侧,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则也可以配置于任意位置。例如,第1管和第2管中的至少一方可以位于定子的下侧,也可以位于定子的后侧。另外,第1管和第2管也可以相对于定子配置于同一侧。例如,第1管和第2管也可以双方均位于定子的上侧。
第1管的形状和第2管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第1管和第2管可以呈方筒状。第1管和第2管可以屈曲延伸,也可以呈曲线状延伸。第1管的制冷剂供给口只要至少设置一个即可。第2管的制冷剂供给口只要至少设置一个即可。制冷剂供给口只要是向定子提供制冷剂的供给口即可,可以不包含向定子铁芯提供制冷剂的供给口,也可以不包含向线圈端提供制冷剂的供给口。在第1管和第2管中,供制冷剂流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也可以是开放的。
也可以设置第1管和第2管以外的其他管。在该情况下,其他管可以与第1管和第2管同样地具有向定子提供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口,也可以不具有向定子提供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口。其他管也可以具有向转子等轴承提供作为润滑剂的油的供给口。也可以不设置第1管和第2管。泵可以是机械泵。也可以不设置泵。
驱动装置只要是能够将马达作为动力源而使作为对象的物体移动的装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也可以不具有传递机构。也可以为,马达的扭矩从马达的轴直接向对象输出。在该情况下,驱动装置相当于马达本身。马达轴线所延伸的方向没有特别限定。马达轴线也可以沿铅垂方向延伸。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除了马达轴线严格地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含马达轴线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情况。即,在本说明书中,“马达轴线沿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也可以为马达轴线相对于水平方向稍微倾斜。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驱动装置不包含逆变器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驱动装置也可以包含逆变器单元。换句话说,驱动装置也可以与逆变器单元为一体构造。
驱动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也可以不搭载在车辆上。在本说明书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能够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2)
1.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
马达;以及
壳体,其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
所述壳体具有壁部,该壁部设置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
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
第1流路部;
分支部,其与所述第1流路部相连;
第2流路部和第3流路部,它们相对于所述第1流路部从所述分支部分支并延伸,
所述分支部具有向所述壁部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被栓部件封闭,
沿所述第3流路部从所述分支部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3流路部的整体与所述开口部的一部分重叠,所述第3流路部向与所述开口部开口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
转子,其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
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所述壁部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还具有与所述马达连接的传递装置,
所述壳体具有:
第1收纳部,其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以及
第2收纳部,其在内部收纳所述传递装置,
所述壁部是划分所述第1收纳部的内部和所述第2收纳部的内部的分隔壁,
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第2收纳部侧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还具有第1管和第2管,该第1管和第2管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在以所述马达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第1管和所述第2管分别具有向所述定子提供所述制冷剂的制冷剂供给口,
所述第2流路部从所述分支部延伸至所述第1管,
所述第3流路部从所述分支部延伸至所述第2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直径大于所述第2流路部的内径和所述第3流路部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1流路部是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分支部流入的制冷剂导入部,所述第2流路部和所述第3流路部是使所述制冷剂从所述分支部流出的制冷剂排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
所述第1流路部从所述分支部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2流路部从所述分支部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所述第1流路部从所述分支部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3流路部从所述分支部延伸的方向所成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2流路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分支部和所述第3流路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靠铅垂方向上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以假想线为基准,
所述第3流路部位于所述第1流路部所在的一侧的区域,
所述第2流路部位于与所述第1流路部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
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该假想线沿与所述第1流路部所延伸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通过所述分支部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的中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在所述分支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部,
所述栓部件是拧入所述内螺纹部的螺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设置有密封部,该密封部密封所述分支部的所述开口部周缘与所述栓部件的螺栓头部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搭载于车辆,使所述车辆的车轴旋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74584 | 2019-09-25 | ||
JP2019174584A JP7342568B2 (ja) | 2019-09-25 | 2019-09-25 | 駆動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64386A CN112564386A (zh) | 2021-03-26 |
CN112564386B true CN112564386B (zh) | 2024-06-04 |
Family
ID=75041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25916.4A Active CN112564386B (zh) | 2019-09-25 | 2020-09-25 | 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42568B2 (zh) |
CN (1) | CN112564386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45660U (ja) * | 1984-03-08 | 1985-09-27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ミツシヨンの潤滑油通路 |
KR200212493Y1 (ko) * | 2000-05-03 | 2001-02-15 | 김종열 | 주조물내의 유체유로 형성장치 |
JP2007154987A (ja) * | 2005-12-05 | 2007-06-21 | Hino Motors Ltd |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9303367A (ja) * | 2008-06-12 | 2009-12-24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駆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
JP2012052478A (ja) * | 2010-09-02 | 2012-03-15 | Toyota Motor Corp | 動力伝達装置のオイルポンプ構造およびポンプカバーの加工方法 |
JP2014054108A (ja) * | 2012-09-07 | 2014-03-20 | Honda Motor Co Ltd |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体 |
CN109565225A (zh) * | 2016-08-09 | 2019-04-0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单元 |
-
2019
- 2019-09-25 JP JP2019174584A patent/JP734256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25 CN CN202011025916.4A patent/CN1125643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45660U (ja) * | 1984-03-08 | 1985-09-27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スミツシヨンの潤滑油通路 |
KR200212493Y1 (ko) * | 2000-05-03 | 2001-02-15 | 김종열 | 주조물내의 유체유로 형성장치 |
JP2007154987A (ja) * | 2005-12-05 | 2007-06-21 | Hino Motors Ltd |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9303367A (ja) * | 2008-06-12 | 2009-12-24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駆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
JP2012052478A (ja) * | 2010-09-02 | 2012-03-15 | Toyota Motor Corp | 動力伝達装置のオイルポンプ構造およびポンプカバーの加工方法 |
JP2014054108A (ja) * | 2012-09-07 | 2014-03-20 | Honda Motor Co Ltd |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体 |
CN109565225A (zh) * | 2016-08-09 | 2019-04-0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单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64386A (zh) | 2021-03-26 |
JP7342568B2 (ja) | 2023-09-12 |
JP2021052522A (ja) | 2021-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424418B (zh) | 马达单元 | |
CN112152342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2152343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2564385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472137B (zh) | 驱动装置 | |
JP7456382B2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CN113328579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285564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328553A (zh) | 驱动装置 | |
WO2019208084A1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の制御方法 | |
CN212660015U (zh) | 驱动装置 | |
US20230065709A1 (en) | Drive apparatus | |
CN112152341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2564386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098191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258723B (zh) | 驱动装置 | |
CN113206578A (zh) | 驱动装置 | |
CN115882666A (zh) | 驱动装置 | |
JP7310491B2 (ja) | 駆動装置 | |
JP7484113B2 (ja) | 駆動装置 | |
WO2019208082A1 (ja)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JP7625786B2 (ja) | 駆動装置 | |
CN213341914U (zh) | 马达单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