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9830A - 定子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子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19830A CN103119830A CN2011800456714A CN201180045671A CN103119830A CN 103119830 A CN103119830 A CN 103119830A CN 2011800456714 A CN2011800456714 A CN 2011800456714A CN 201180045671 A CN201180045671 A CN 201180045671A CN 103119830 A CN103119830 A CN 1031198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pray
- hole
- peripheral part
- st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6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59 moto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MWBPRDONLNQCFV-UHFFFAOYSA-N Tri-al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N(C(C)C)C(=O)SCC(Cl)=C(Cl)Cl MWBPRDONLNQCF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02K1/185—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to outer st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在具有固定部的定子铁芯发生冷却不均匀的定子冷却装置。定子冷却装置包括:筒状的定子本体,其以旋转电机的旋转轴为中心轴;固定部,其在上述定子本体的外周部沿上述定子本体的径向外侧方向突出形成,用于在收容上述旋转电机的壳体中固定上述定子本体;以及具有喷射孔的制冷剂流路,其内部接收制冷剂,上述喷射孔用于喷射上述制冷剂。固定部配置于相比经过中心轴的水平面更靠上侧的位置的同时配置于使得从中心轴的轴方向看的情况下固定部中离中心轴最远的顶部从作为经过中心轴的铅直面即第一铅直面偏离的位置。喷射孔在定子本体的外周部的上方且相比经过顶部的第二铅直面更靠第一铅直面的一侧朝向固定部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冷却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制冷剂流路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用于对具有马达和发电机中的至少一个的功能的旋转电机的定子铁芯进行冷却的定子冷却装置。例如,这样的定子冷却装置具有制冷剂流路,从制冷剂流路的铅直向下开口的下向孔,向定子铁芯供给制冷剂,并通过重力落下,使制冷剂沿着定子铁芯的外周部流下,从而执行热交换(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上述定子铁芯包括以旋转电机的旋转轴为中心轴的筒状的定子本体和用于在作为收容旋转电机的壳体的收容壳体中固定定子本体的固定部。为了可靠固定到收容壳体,在定子本体的外周部中相比经过定子本体的中心轴的水平面更靠上侧的位置配置至少一个上述固定部。并且,上述固定部在定子本体的外周部沿定子本体的径向外侧方向突出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782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定子铁芯具有上述固定部的情况下,如上述的现有技术,在适用从制冷剂流路的下向孔向定子铁芯供给制冷剂,并通过重力落下来使制冷剂沿着定子铁芯的外周部流下的技术的情况下,可能发生以下问题。即,根据这样的技术,由于制冷剂流下的时候受固定部的堵塞,因而存在制冷剂无法向相比固定部更靠下侧的外周部流下而致使该部分得不到冷却的可能性。其结果,存在定子本体冷却不均匀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具有固定部的定子本体冷却不均匀的技术。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一种定子冷却装置,
包括:
筒状的定子本体,其以旋转电机的旋转轴为中心轴,
固定部,其在上述定子本体的外周部沿上述定子本体的径向外侧方向突出形成,用于在收容上述旋转电机的壳体中固定上述定子本体,以及
具有喷射孔的制冷剂流路,其内部接收制冷剂,上述喷射孔用于喷射上述制冷剂;
上述定子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配置于相比经过上述中心轴的水平面更靠上侧的位置的同时配置于使得从中心轴的轴方向看的情况下上述固定部中离上述中心轴最远的顶部从作为经过中心轴的铅直面即第一铅直面偏离的位置;
喷射孔在定子本体的外周部的上方且相比作为经过顶部的铅直面即第二铅直面更靠第一铅直面的一侧朝向上述固定部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冷却装置,固定部配置于相比经过定子本体的中心轴的水平面更靠上侧的位置的同时配置于使得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顶部从第一铅直面偏离的位置。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定子冷却装置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并能够实现定子冷却装置的小型化。并且,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冷却装置,制冷剂流路的喷射孔朝向固定部开口。这样一来,从喷射孔喷射出的制冷剂可以直接接触固定部,并越过固定部,向定子本体中相比固定部更靠下侧的外周部流下,能够冷却相比固定部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其结果,能够抑制定子本体冷却不均匀。而且,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冷却装置,制冷剂流路的喷射孔配置于定子本体的外周部上方且相比经过固定部的顶部的第二铅直面更靠第一铅直面的一侧,从而可以将制冷剂直接接触固定部并越过固定部来喷射。
(应用例2)
根据应用例1所述的定子冷却装置,上述喷射孔形成如下的结构来喷射上述制冷剂:由位于从上述固定部的与从上述喷射孔喷射出的上述制冷剂相接触的碰撞位置通过的切线上,且从上述碰撞位置向上述顶部一侧的方向延伸的线段,与经过上述碰撞位置和上述喷射孔的线段形成的劣角的角度为钝角。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冷却装置,喷射孔为经过固定部中制冷剂的碰撞位置的切线上的线段,喷射孔以使由从碰撞位置向顶部一侧的方向延伸的线段与经过碰撞位置的喷射孔的线段形成的劣角的角度成为钝角的方式喷射制冷剂。这样一来,能够使从喷射孔喷射出的制冷剂容易地越过固定部,并向定子本体中相比固定部更靠下侧的外周部流下,并能够促进相比固定部更靠下侧的外周部的冷却。
(应用例3)
根据应用例1或应用例2所述的定子冷却装置,上述喷射孔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上述轴方向看的情况下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经过上述顶部的圆的内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冷却装置,喷射孔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以轴为中心经过顶部的圆的内侧。这样一来,制冷剂流路和定子本体相邻配置,能够实现定子冷却装置的小型化。
(应用例4)
根据应用例1至应用例3中任一例所述的定子冷却装置,在将上述喷射孔称为第一喷射孔时,上述制冷剂流路具有作为与上述第一喷射孔不同的喷射孔的第二喷射孔,该第二喷射孔向第二外周部喷射上述制冷剂,该第二外周部在上述定子本体中位于经过上述中心轴的上述水平面的上侧,并且该第二外周部与由经过上述中心轴的上述第一铅直面二分化的外周部中配置有上述固定部的外周部即第一外周部相反的一侧。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冷却装置,具有第二喷射孔,该第二喷射孔向第二外周部喷射制冷剂,上述第二外周部在定子本体中位于经过中心轴的水平面的上侧,并且上述第二外周部与由经过中心轴的第一铅直面二分化的外周部之中配置有固定部的第一外周部相反的一侧。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向第一外周部喷射制冷剂,还能够向第二外周部喷射制冷剂,从而能够冷却第二外周部。而且,向第二外周部喷射的制冷剂向相比第二外周部更靠下侧的外周部流下,从而能够冷却相比第二外周部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其结果,能够冷却定子本体中由第一铅直面二分化的外周部之中具有第二外周部的外周部,并能够抑制定子本体冷却不均匀。
(应用例5)
根据应用例4所述的定子冷却装置,上述第一喷射孔和上述第二喷射孔在上述轴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冷却装置,第一喷射孔和第二喷射孔在轴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这样一来,由于在定子本体中从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向第一外周部及第二外周部的各个部分喷射制冷剂,因而能够抑制第一外周部一侧和第二外周部一侧之间在轴方向上发生冷却不均匀。详细地,能够抑制在第一外周部一侧和第二外周部一侧中轴方向上的夹着第一铅直面而成为对象的位置之间发生冷却不均匀。
(应用例6)
根据应用例4或应用例5所述的定子冷却装置,上述第一喷射孔的孔径小于上述第二喷射孔的孔径。
根据上述结构的定子冷却装置,第一喷射孔的孔径小于第二喷射孔。这样一来,第一喷射孔相比第二喷射孔能够更强劲地喷射制冷剂。因此,从第一喷射孔喷射出的制冷剂能够容易地越过固定部,并能够使大量制冷剂向相比固定部更靠下侧的外周部流下。其结果,能够抑制在相比固定部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发生冷却不均匀。
并且,本发明能够通过表示例如具有旋转电机单元、旋转电机、制冷剂流路、定子及定子冷却装置的车辆等各种装置的方式来实现。还能够通过表示用于冷却定子的冷却方法等各种方式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的截面的图。
图2是旋转电机单元1000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CC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D-D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流路300的第一喷射孔300A和第二喷射孔300B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8用于说明第二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例:
A1.旋转电机单元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的截面的图。在图1中,上下方向为铅直方向,左右方向为水平方向。并且,在图1中如图所示地定义x方向、y方向及z方向。z方向是以铅直方向向上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是水平方向,x方向和y方向正交。x方向是图1中向右的方向,y方向是图1中从正前面向内侧的方向。图2是旋转电机单元1000的分解立体图。图1相当于向y方向看图2的B-B线截面时的图。图3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具体地,图3是从x方向看图1的A-A线截面时的图。
如图1~图3所示,旋转电机单元1000包括旋转电机100、收容壳体200、制冷剂流路300及螺栓400、500。关于制冷剂流路300的详细内容将后述。
如图1~图3所示,旋转电机100包括定子10、转子50及轴60。本实施例中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旋转电机100)配置成轴60与x方向(水平方向)平行。旋转电机100具有马达和发电机的功能。转子50为筒状,在转子50的内部配设有磁铁。转子50固定于轴60。
如图1~图3所示,定子10包括定子铁芯20及绕组30。定子铁芯20层压多层由环状钢板形成的定子层压板(未图示)而构成。这样构成的定子铁芯20包括筒状的定子本体21及固定部群25。定子本体21在内周部具有多个槽部21A,多个槽部21A以均匀的间隔配置。绕组30缠绕在槽部21A。定子铁芯20(定子本体21)的中心轴与旋转电机100(轴60)的旋转轴一致。以下将该中心轴称为中心轴T。并且,将沿着中心轴T的方向称为轴方向。该轴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而且,将从定子本体21朝向向中心轴T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方向,将从中心轴T远去的方向,即与径向内侧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方向。
如图2及图3所示,固定部群25由第一固定部25A、第二固定部25B及第三固定部25C这三个固定部构成。这三个固定部分别在定子本体21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方向突出形成。详细地,三个固定部分别形成相同大小的大致半圆柱形状,半圆周面朝向径向外侧方向。这种情况下,还可以说三个固定部分别在定子本体21的外周部向从轴方向(x方向)看的情况下与朝向中心轴T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形成。第一固定部25A对应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中的固定部。
三个固定部分别包括沿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5X及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固定部中距中心轴T最远的顶部25Y。三个固定部配置成,在定子铁芯20连接各个顶部25Y形成的三角形为正三角形。换句话说,三个固定部配置成,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定子铁芯20的外周部中相邻的固定部之间的间隔分别相同。并且,第一固定部25A在配置于相比经过中心轴T的水平面(以下还称为水平面M1)更靠上侧的位置的同时配置于使得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顶部25Y从经过中心轴T的铅直面(以下还称为第一铅直面N1)偏离的位置。并且,第二固定部25B及第三固定部25C配置于相比水平面M1更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1~图3所示,收容壳体200包括壳体盖部200A及壳体本体部200B。收容壳体200在内部收容旋转电机100。壳体本体部200B包括分别用于配置固定部群25的三个固定部的三个凹部201及用于配置制冷剂流路300的凹部202。如图3所示,凹部201与固定部之间设置有预定的缝隙。并且,如图3所示,壳体本体部200B与定子本体21之间也设置有预定的缝隙。这些缝隙可成为使后述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螺栓400固定壳体盖部200A和壳体本体部200B。螺栓500插入于后述的贯通孔25X,用于固定定子铁芯20和壳体本体部200B,上述该贯通孔25X沿轴方向形成于定子铁芯20的固定部群25。
并且,定子铁芯20(特别是定子本体21和第一固定部25A整体)和制冷剂流路300整体对应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中的“定子冷却装置”。以下,还将定子铁芯20和制冷剂流路300整体称为“定子冷却装置90”。
A2.制冷剂流路300的结构:
图4是图3的CC区域的放大图。图5是图4的D-D线剖视图。制冷剂流路300是从旋转电机单元1000外部的泵(未图示)供给用于冷却定子铁芯20的制冷剂(例如,冷却油等)的流路。
如图2~图4所示,制冷剂流路300配置成在壳体本体部200B的凹部202与中心轴T相平行。并且,制冷剂流路300配置于定子本体21的外周部的上方且相比经过第一固定部25A的顶部25Y的铅直面(以下还称为第二铅直面N2)更靠第一铅直面N1的一侧。详细地,如图4所示,制冷剂流路300配置于第一铅直面N1上且定子本体21中作为最高部位的最上部21Y的上部且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以中心轴T为中心经过第一固定部25A的顶部25Y的圆E的内侧。而且,如图5所示,制冷剂流路通过与泵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来堵塞制冷剂。
如图4或图5所示,制冷剂流路300包括第一喷射孔300A及第二喷射孔300B。第一喷射孔300A对应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中的“朝向固定部开口的喷射孔”。
如图4所示,第一喷射孔300A用于喷射制冷剂,在制冷剂流路300中朝向第一固定部25A开口。上述泵向制冷剂流路300供给压力足够高的制冷剂。因此,第一喷射孔300A构成为使喷射出的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接触第一固定部25A。详细地,如图4所示,第一喷射孔300A以使由线段SA与线段SB形成的劣角的角度θ成为钝角的方式喷射制冷剂。这种情况下,线段SA是从第一固定部25A的与从第一喷射孔300A喷射出的制冷剂相接触的碰撞位置P1通过的切线上的线段,从碰撞位置P1向第一固定部25A的顶部25Y一侧的方向延伸。线段SB为经过碰撞位置P1与第一喷射孔300A的大致中心的线段。碰撞位置P1是从第一喷射孔300A喷射出的制冷剂与第一固定部25A直接接触的部位的任意一点,例如,该部位的重心。
第二喷射孔300B用于喷射制冷剂,如图4所示,在制冷剂流路300朝向与第一固定部25A一侧相反的一侧开口。详细地,第二喷射孔300B向在定子本体21中作为相比水平面M1更靠上侧的外周部与经过中心轴T的第一铅直面N1二分化的外周部之中配置有第一固定部25A的外周部(以下还称为第一外周部UA)相反的一侧的外周部(以下还称为第二外周部UB)喷射制冷剂。
并且,如图4所示,第一喷射孔300A和第二喷射孔300B在轴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而且,第一喷射孔300A和第二喷射孔300B的孔径相同。
并且,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具有排出部(未图示),该排出部用于将从制冷剂流路300的第一喷射孔300A及第二喷射孔300B喷射出并沿着定子铁芯20的外周部流下而到达定子铁芯20的下部的制冷剂排向旋转电机单元1000外部。从排出部排出的制冷剂被旋转电机单元1000外部的散热器(radiator)(未图示)等冷却,并通过泵再次送到制冷剂流路300。
并且,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冷剂流路300除了具有第一喷射孔300A及第二喷射孔300B外,还具有用于喷射用来冷却绕组30的制冷剂的多个喷射孔300X。供给到制冷剂流路300的制冷剂从第一喷射孔300A、第二喷射孔300B及喷射孔300X中的任一喷射孔喷射。
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如图3所示,第一固定部25A配置于定子铁芯20中相比经过定子本体21的中心轴T的水平面M1更靠上侧的位置的同时配置于使得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顶部25Y从第一铅直面N1偏离的位置。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定子铁芯20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并能够实现旋转电机单元1000(特别是定子冷却装置90)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如图4所示,制冷剂流路300的第一喷射孔300A朝向第一固定部25A开口。这样一来,从第一喷射孔300A喷射出的制冷剂可以直接接触第一固定部25A,并越过第一固定部25A,向定子铁芯20中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在图3的定子铁芯20中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且相比第一铅直面N1更靠右侧的外周部)流下,能够冷却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其结果,能够抑制定子铁芯20(定子本体21)冷却不均匀。
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如图4所示,制冷剂流路300(第一喷射孔300A)配置于定子本体21的外周部上方且相比经过第一固定部25A的顶部25Y的第二铅直面N2更靠第一铅直面N1的一侧。这样一来,第一喷射孔300A可以将制冷剂接触第一固定部25A并越过第一固定部25A来喷射。
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如图4所示,第一喷射孔300A为经过第一固定部25A中制冷剂的碰撞位置P1的切线上的线段,第一喷射孔300A以使由从碰撞位置P1向第一固定部25A的顶部25Y一侧的方向延伸的线段SA和经过碰撞位置P1与第一喷射孔300A的大致中心的线段SB形成的劣角的角度θ成为钝角的方式喷射制冷剂。这样一来,能够使从第一喷射孔300A喷射出的制冷剂容易地越过第一固定部25A,并向定子铁芯20中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图3的定子铁芯20中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且相比第一铅直面N1更靠右侧的外周部)流下,并能够促进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的外周部的冷却。
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如图4所示,第一喷射孔300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以中心轴T为中心经过第一固定部25A的顶部25Y的圆E的内侧。这样一来,制冷剂流路300和定子铁芯20相邻配置,能够实现旋转电机单元1000(特别是定子冷却装置90)的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如图4所示,具有第二喷射孔300B,该第二喷射孔300B向第二外周部UB喷射制冷剂,上述第二外周部UB在定子本体21中位于经过中心轴T的水平面M1的上侧,并且上述第二外周部UB位于与由经过中心轴T的第一铅直面N1二分化的外周部之中配置有第一固定部25A的第一外周部UA相反的一侧。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向第一外周部UA喷射制冷剂,还能够向第二外周部UB喷射制冷剂,从而能够冷却第二外周部UB。而且,向第二外周部UB喷射的制冷剂向定子铁芯20中相比第二外周部UB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图3的定子铁芯20中相比水平面M1更靠下侧且相比第一铅直面N1更靠左侧的外周部)流下,从而能够冷却该外周部。其结果,能够冷却定子铁芯20中由第一铅直面N1二分化的外周部之中具有第二外周部UB的外周部(图3的定子铁芯20中相比第一铅直面N1更靠左侧的外周部),并能够抑制定子铁芯20(定子本体21)冷却不均匀。
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如图4所示,第一喷射孔300A和第二喷射孔300B在轴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这样一来,由于在定子铁芯20中从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向第一外周部UA及第二外周部UB的各个部分喷射制冷剂,因而能够抑制在第一外周部UA一侧和第二外周部UB一侧之间在轴方向上发生冷却不均匀。详细地,能够抑制在第一外周部UA一侧和第二外周部UB一侧中轴方向上的夹着第一铅直面N1而成为对象的位置之间发生冷却不均匀。
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20的第二固定部25B及第三固定部25C配置于相比水平面M1更靠下侧的位置。这样一来,从制冷剂流路300的第一喷射孔300A及第二喷射孔300B喷射出的制冷剂在到达第二固定部25B及第三固定部25C的情况下,借助重力来越过这些第二固定部25B及第三固定部25C。其结果,能够抑制第二固定部25B及第三固定部25C妨碍制冷剂的流下,并能够抑制定子铁芯20(定子本体21)冷却不均匀。
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单元1000,如图3所示,固定部群25的三个固定部配置成使得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定子铁芯20的外周部中相邻的固定部之间的间隔分别相同。这样一来,能够将定子铁芯20紧紧固定在壳体本体部200B上,并能够防止定子铁芯20旋转。
B.第二实施例:
B1.第一喷射孔300A的结构: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制冷剂流路300的第一喷射孔300A和第二喷射孔300B的图。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喷射孔300A和第二喷射孔300B的孔径相同,但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喷射孔300A的孔径小于第二喷射孔300B的孔径。
根据本实施例的制冷剂流路300,如图6所示,第一喷射孔300A的孔径小于第二喷射孔300B的孔径。这样一来,第一喷射孔300A与第二喷射孔300B相比能够更强劲地喷射制冷剂。因此,从第一喷射孔300A喷射出的制冷剂能够容易地越过第一固定部25A,并能够使大量制冷剂向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图3的定子铁芯20中相比第一铅直面N1更靠右侧的外周部)流下。其结果,能够抑制在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发生冷却不均匀。
C.变形例:
此外,上述实施例的组成部分中的以独立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部件以外的部件是附加性部件,可以适当省略。并且,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或实施方式的限制,在不背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方案,例如还可以进行如下的变形。
C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喷射孔300A以如下方式喷射制冷剂:由位于从第一固定部25A的与制冷剂相接触的碰撞位置P1通过的切线上的线段,即从碰撞位置P1向第一固定部25A的顶部25Y一侧的方向延伸的线段SA和经过碰撞位置P1与第一喷射孔300A的大致中心的线段SB所形成的劣角的角度θ成为钝角。但是,本发明不受此限制。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图。详细地,图7是表示制冷剂流路300和第一固定部25A附近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第一喷射孔300A可在制冷剂流路300配置成使得由线段SC和线段SD形成的劣角的角度θa成为钝角。这种情况下,将经过第一喷射孔300A的大致中心的切线SS和第一固定部25A的第一铅直面N1一侧的面相交的点作为交点P2,上述切线SS为定子本体21中配置有第一固定部25A的区域上的切线。线段SC作为切线SS上的线段,经过交点P2与第一喷射孔300A的大致中心。线段SD作为第一固定部25A中交点P2的切线上的线段,向从交点P2向第一固定部25A的顶部25Y一侧的方向延伸。这样一来,能够使从第一喷射孔300A喷射出的制冷剂容易地越过第一固定部25A,并向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图3的定子铁芯20中相比第一铅直面N1更靠右侧外周部)流下,并能够促进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的外周部的冷却。
C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及上述变形例中,制冷剂流路300配置于第一铅直面N1上且定子本体21中作为最高部位的最上部21Y的上部且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以中心轴T为中心经过第一固定部25A的顶部25Y的圆E的内侧,但是,本发明不受此限制。
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变形例的图。详细地,图8是用于说明定子铁芯20(第一固定部25A)和制冷剂流路300的配置关系的图。在本发明中所采用的结构如图8所示,制冷剂流路300配置于定子本体21的外周部之中相比经过第一固定部25A的顶部25Y的第二铅直面N2更靠第一铅直面N1一侧的外周部的上方区域(在图8中用影线表示,以下还称为区域MM)中的任意位置。例如,本发明还可以如图8所示,将制冷剂流路300设置于区域MM中从第一铅直面N1向第一固定部25A靠近的位置,而不是设置于第一铅直面N1上。
C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及上述变形例中,制冷剂流路300配置于壳体本体部200B的凹部202,但本发明不受此限制。例如,还可以将挖削壳体本体部200B的内部而形成的通道作为制冷剂流路300来使用。这种情况下,由经过壳体本体部200B的贯通孔构成第一喷射孔300A及第二喷射孔300B。这样一来,不需要设置作为与壳体本体部200B独立的部件的制冷剂流路300,能够减少零件数。
C4.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及上述变形例中,制冷剂流路300配置于从轴方向看的情况下圆E的内侧,但本发明不受此限制。例如,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使制冷剂流路30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喷射孔300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圆E的内侧。这样也能够实现紧凑旋转电机单元1000(特别是定子冷却装置90)的小型化。
C5.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及上述变形例中,第一喷射孔300A和第二喷射孔300B在轴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但本发明不受此限制。例如,在制冷剂流路300中,第一喷射孔300A还可以配置于相比第二喷射孔300B更靠发送制冷剂的泵(参照图5)一侧的位置。这样一来,第一喷射孔300A相比第二喷射孔300B相比能够更强劲地喷射制冷剂。因此,从第一喷射孔300A喷射出的制冷剂能够容易地越过第一固定部25A,并能够使大量制冷剂向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图3的定子铁芯20中相比第一铅直面N1更靠右侧的外周部)流下。其结果,能够抑制在相比第一固定部25A更靠下侧的外周部发生冷却不均匀。
C6.第六变形例:
在上述各实施例或上述变形例中,旋转电机100可同时具有马达及发电机功能,但本发明不受此限制。例如,旋转电机100可以只具有发电机功能,而不具有马达功能,或者可以只具有马达功能,而不具有发电机功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适宜地用于冷却旋转电机的定子。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定子
20:定子铁芯
21:定子本体
21A:槽部
21Y:最上部
25A、25B、25C:固定部
25X:贯通孔
25Y:顶部
30:绕组
50:转子
60:轴
90:定子冷却装置
100:旋转电机
200:收容壳体
200A:壳体盖部
200B:壳体本体部
201、202:凹部
300:制冷剂流路
300A:第一喷射孔
300B:第二喷射孔
300X:喷射孔
400、500:螺栓
1000:旋转电机单元
M1:水平面
N1,N2:铅直面
P1:碰撞位置
P2:交点
SA、SB、SC、SD:线段
UA:第一外周部
UB:第二外周部
Claims (6)
1.一种定子冷却装置,
包括:
筒状的定子本体,其以旋转电机的旋转轴为中心轴,
固定部,其在上述定子本体的外周部沿上述定子本体的径向外侧方向突出形成,用于在收容上述旋转电机的壳体中固定上述定子本体,以及
具有喷射孔的制冷剂流路,其内部接收制冷剂,上述喷射孔用于喷射上述制冷剂;
上述定子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配置于相比经过上述中心轴的水平面更靠上侧的位置,且配置于使得从中心轴的轴方向看的情况下上述固定部中离上述中心轴最远的顶部从作为经过中心轴的铅直面即第一铅直面偏离的位置;
上述喷射孔在上述定子本体的外周部的上方且相比作为经过顶部的铅直面即第二铅直面更靠第一铅直面的一侧朝向上述固定部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射孔形成如下的结构来喷射上述制冷剂:由位于从上述固定部的与从上述喷射孔喷射出的上述制冷剂相接触的碰撞位置通过的切线上,且从上述碰撞位置向上述顶部一侧的方向延伸的线段,与经过上述碰撞位置和上述喷射孔的线段形成的劣角的角度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射孔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上述轴方向看的情况下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经过上述顶部的圆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喷射孔称为第一喷射孔时,上述制冷剂流路具有作为与上述第一喷射孔不同的喷射孔的第二喷射孔,该第二喷射孔向第二外周部喷射上述制冷剂,上述第二外周部在上述定子本体中位于经过上述中心轴的上述水平面的上侧,并且上述第二外周部与由经过上述中心轴的上述第一铅直面二分化的外周部中配置有上述固定部的外周部即第一外周部相反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喷射孔和上述第二喷射孔在上述轴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定子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喷射孔的孔径小于上述第二喷射孔的孔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60412A JP5505275B2 (ja) | 2010-11-22 | 2010-11-22 | ステータ冷却装置 |
JP2010-260412 | 2010-11-22 | ||
PCT/JP2011/006237 WO2012070191A1 (ja) | 2010-11-22 | 2011-11-08 | ステータ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19830A true CN103119830A (zh) | 2013-05-22 |
CN103119830B CN103119830B (zh) | 2015-06-10 |
Family
ID=46063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45671.4A Active CN103119830B (zh) | 2010-11-22 | 2011-11-08 | 定子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53705B2 (zh) |
JP (1) | JP5505275B2 (zh) |
CN (1) | CN103119830B (zh) |
DE (1) | DE112011102609B9 (zh) |
WO (1) | WO2012070191A1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24263A (zh) * | 2016-12-02 | 2019-07-16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定子、制造方法和用于机动车的电机 |
CN111480009A (zh) * | 2018-03-05 | 2020-07-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速度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
CN112152341A (zh) * | 2019-06-28 | 2020-12-2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2152343A (zh) * | 2019-06-28 | 2020-12-2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364190A (zh) * | 2021-05-25 | 2021-09-07 |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小气隙的电机及其加工装配方法和电动工具 |
CN113472128A (zh) * | 2020-03-31 | 2021-10-0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472125A (zh) * | 2020-03-31 | 2021-10-0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497512A (zh) * | 2020-04-03 | 2021-10-12 | Lg麦格纳电子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马达 |
CN114552891A (zh) * | 2020-11-19 | 2022-05-27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46101A1 (ja) * | 2012-09-18 | 2014-03-27 | 株式会社 明電舎 | ステータの固定構造 |
JP6163071B2 (ja) * | 2013-09-26 | 2017-07-12 | 株式会社Subaru | 回転動機の冷却構造 |
EP2930827B1 (de) * | 2014-04-10 | 2016-07-27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Strömungskühlung |
JP6574720B2 (ja) * | 2016-02-16 | 2019-09-11 | 株式会社Subaru | 冷却機構 |
JP6606455B2 (ja) * | 2016-03-30 | 2019-11-13 | 株式会社Subaru | 冷却機構 |
JP6726071B2 (ja) * | 2016-09-29 | 2020-07-22 | 株式会社Subaru | モータの冷却機構 |
JP2019030041A (ja) * | 2017-07-25 | 2019-02-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7310491B2 (ja) * | 2019-09-25 | 2023-07-19 |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JP7625786B2 (ja) * | 2020-02-10 | 2025-02-04 |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JP7452056B2 (ja) * | 2020-02-10 | 2024-03-19 |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DE102020107116A1 (de) | 2020-03-16 | 2021-09-16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Kombiniertes Ölkühlkonzept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rotorintegrierter Kupplung, Elektromaschine, Antriebsstrang und Verfahren zum Kühlen einer Elektromaschine |
WO2022107371A1 (ja) * | 2020-11-19 | 2022-05-2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
JP7468410B2 (ja) * | 2021-03-04 | 2024-04-16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回転電機 |
DE102022128307A1 (de) | 2022-10-26 | 2024-05-02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Stator |
DE102023100964A1 (de) | 2023-01-17 | 2024-07-18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Stator,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ators und Kit-of-part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78243A (ja) * | 2007-01-19 | 2008-07-31 | Toyota Motor Corp | 磁石温度推定装置、磁石保護装置および磁石温度推定方法、磁石保護方法 |
JP2009017700A (ja) * | 2007-07-05 | 2009-01-22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
JP2009195083A (ja) * | 2008-02-18 | 2009-08-27 | Toyota Motor Corp | ステータの冷却構造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回転電機 |
CN101777816A (zh) * | 2009-12-08 | 2010-07-14 | 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以及一种对电机进行油冷却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826930A1 (de) * | 1978-06-20 | 1980-01-10 | Bosch Gmbh Robert | Drehstromgenerator |
DE2828473A1 (de) * | 1978-06-29 | 1980-01-17 | Bosch Gmbh Robert | Oelgekuehlte elektrische maschine |
US4739204A (en) * | 1986-01-30 | 1988-04-19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ooled a.c. vehicle generator |
JPS62260544A (ja) | 1986-04-07 | 1987-11-1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US5939806A (en) * | 1996-12-23 | 1999-08-17 | Mando Machinery Corporation | Drive motor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
FR2782354B1 (fr) | 1998-07-28 | 2001-03-30 |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 Embrayage a friction portant le rotor d'une machine electriqu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US6787949B2 (en) * | 2002-07-24 | 2004-09-07 | Emerson Electric Co. | Optimized thermal system for an electric motor |
DE20216113U1 (de) * | 2002-10-18 | 2004-03-18 | Baumüller Nürnberg GmbH | Tauchlack-beschichteter Kühl-Gehäusemantel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
EP1621773B1 (de) * | 2004-07-30 | 2013-04-17 |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Würzburg | Kühlgebläse mit Elektromotor |
US7538457B2 (en) * | 2006-01-27 | 2009-05-26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Electric motor assemblies with coolant flow for concentrated windings |
US8067865B2 (en) * | 2008-10-28 | 2011-11-29 | Caterpillar Inc. | Electric motor/generator low hydraulic resistance cooling mechanism |
-
2010
- 2010-11-22 JP JP2010260412A patent/JP5505275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10-27 US US13/282,925 patent/US8653705B2/en active Active
- 2011-11-08 CN CN201180045671.4A patent/CN103119830B/zh active Active
- 2011-11-08 WO PCT/JP2011/006237 patent/WO201207019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11-08 DE DE112011102609.9T patent/DE112011102609B9/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78243A (ja) * | 2007-01-19 | 2008-07-31 | Toyota Motor Corp | 磁石温度推定装置、磁石保護装置および磁石温度推定方法、磁石保護方法 |
JP2009017700A (ja) * | 2007-07-05 | 2009-01-22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
JP2009195083A (ja) * | 2008-02-18 | 2009-08-27 | Toyota Motor Corp | ステータの冷却構造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回転電機 |
CN101777816A (zh) * | 2009-12-08 | 2010-07-14 | 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以及一种对电机进行油冷却的方法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24263A (zh) * | 2016-12-02 | 2019-07-16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定子、制造方法和用于机动车的电机 |
CN111480009A (zh) * | 2018-03-05 | 2020-07-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速度型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
CN112152341B (zh) * | 2019-06-28 | 2023-08-2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2152343A (zh) * | 2019-06-28 | 2020-12-2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2152341A (zh) * | 2019-06-28 | 2020-12-2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2152343B (zh) * | 2019-06-28 | 2024-06-1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472128A (zh) * | 2020-03-31 | 2021-10-0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472125A (zh) * | 2020-03-31 | 2021-10-0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472128B (zh) * | 2020-03-31 | 2023-12-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497512A (zh) * | 2020-04-03 | 2021-10-12 | Lg麦格纳电子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马达 |
CN114552891A (zh) * | 2020-11-19 | 2022-05-27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 |
CN114552891B (zh) * | 2020-11-19 | 2024-04-16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和驱动装置 |
CN113364190A (zh) * | 2021-05-25 | 2021-09-07 | 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小气隙的电机及其加工装配方法和电动工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126641A1 (en) | 2012-05-24 |
JP2012115001A (ja) | 2012-06-14 |
DE112011102609T5 (de) | 2013-05-29 |
DE112011102609B9 (de) | 2022-03-24 |
WO2012070191A1 (ja) | 2012-05-31 |
JP5505275B2 (ja) | 2014-05-28 |
DE112011102609B4 (de) | 2021-05-06 |
US8653705B2 (en) | 2014-02-18 |
CN103119830B (zh) | 2015-06-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19830A (zh) | 定子冷却装置 | |
KR102113230B1 (ko) | 전동기 | |
JP7071845B2 (ja) | 回転電機 | |
JP6221947B2 (ja) | 回転電機 | |
JP5498773B2 (ja) | 回転電機 | |
JP5207083B2 (ja) | ステータの冷却構造 | |
KR102061991B1 (ko) | 냉각 매체 분배 요소를 구비하는 조립된 중공 로터 샤프트 | |
CN102714438B (zh) | 旋转电机用转子 | |
JP5448559B2 (ja) | 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 |
KR20200092680A (ko) | 전동기 | |
JP6059740B2 (ja) | 工具冷却機能を備えた焼きばめチャック | |
CN102630363B (zh) | 定子的冷却构造 | |
JP2013115848A (ja) |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 |
CN102686790A (zh) | 不平衡载荷被平衡的洗衣机 | |
WO2016072309A1 (ja) | 軸受装置の冷却構造 | |
JP2009273284A (ja) | モータ | |
US9004765B1 (en) | Air foil bearing having pressure dam | |
JP2014030284A (ja) | 車両用回転電機 | |
CN114337014A (zh) | 一种定子冷却系统及电机 | |
CN115133689A (zh) | 用于电机的转子 | |
WO2014157555A1 (ja) | モータ冷却構造 | |
CN108696033B (zh) | 电动机 | |
JP2011254570A (ja) | 回転電機 | |
KR20190030890A (ko) | 전동 펌프 | |
JP6833543B2 (ja) | 回転電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